TWI789451B - 用於使用一匣之自動機器人線纜連接器總成之系統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於使用一匣之自動機器人線纜連接器總成之系統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89451B
TWI789451B TW107139212A TW107139212A TWI789451B TW I789451 B TWI789451 B TW I789451B TW 107139212 A TW107139212 A TW 107139212A TW 107139212 A TW107139212 A TW 107139212A TW I789451 B TWI789451 B TW I78945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machine
roller
actuator
casset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392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31683A (zh
Inventor
塔爾 佩奇特
榮恩 哈南 班
Original Assignee
以色列商費里茲莫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5/803,528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10404028B2/en
Application filed by 以色列商費里茲莫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以色列商費里茲莫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316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16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94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9451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28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wire processing before connecting to contact member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R43/02 - H01R43/26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soldered or welded connections
    • H01R43/0249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soldered or welded connections for simultaneous welding or soldering of a plurality of wires to contact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stalling, maintaining, repairing or dismantling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12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stalling, maintaining, repairing or dismantling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for removing insulation or armouring from cables, e.g. from the end thereof
    • H02G1/1202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stalling, maintaining, repairing or dismantling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for removing insulation or armouring from cables, e.g. from the end thereof by cutting and withdrawing insulation
    • H02G1/1248Machin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53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 Y10T29/534Multiple station assembly or disassembly apparatu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線纜組裝之自動機器人系統的系統及方法。方法及系統經組態以使用固持線纜之一個或兩個端部之一匣。匣沿著一自動線纜組裝線移動,其中線被分割成不同階段,在該等階段處由一特定機器執行一程序。諸如致動器或模組化機器等不同機器在不同階段處對匣執行操作。在準備進行操作時或作為操作之一部分,致動器或模組化機器可將一或多個力施加至匣,從而致使發生以下操作中之一或多者:使匣之一端部移動至一模組化機器,使線纜之一端部旋轉,使線纜之端部翻倒等。以此方式,使用匣達成固持於匣中之線纜之自動組裝。

Description

用於使用一匣之自動機器人線纜連接器總成之系統及方法
本發明一般而言係關於線纜與連接器行業,且更特定而言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組裝連接器與線纜之系統及方法。
電子裝置可彼此通信。可藉由使用實體連接器(諸如線纜)而促進不同電子裝置之間的連接性。該等連接器可具有各種參數,諸如:大小、標號、介面參數、結構等。介面參數可包含:連接墊(例如,接腳)數目、連接墊之佈局及其實體大小等。
此外,存在諸多不同類型之連接器。不同標準連接器類型之實例包含但不限於:具有八個位置之一個八位置八導體(8P8C)模組化連接器,其可在Ethernet®通信中使用;一D-超小型電連接器,其通常用於數據機、電腦、電信、測試與量測儀器上之RS-232串列埠;一HDMI(高清晰度多媒體介面)連接器緊湊音訊/視訊介面,其用於將未經壓縮視訊資料及經壓縮/未經壓縮數位音訊資料自一HDMI-合規裝置(「源裝置」)傳送至一相容電腦監視器、視訊投影機、數位電視機或數位音訊裝置;一通用串列匯流排(USB)連接器(例如,USB 2.0具有一4接腳連接器;USB 3.0具有由一屏蔽物環繞之9個接腳);一電源連接器,其可包含一安全接地連 接以及用於不同家用裝備之電力導體;一RF連接器,其以射頻使用、具有其傳輸線之恆定阻抗;一R-TNC(反向螺紋Neill-Concelman)連接器,其用於Wi-Fi天線;一BNC連接器,其在無線電與測試裝備中使用;DC連接器,其可供應直流(DC)電力;混合連接器,其可具有殼體,該等殼體具有允許諸多連接器類型之互混之插入件,諸如上文所提及之彼等;光纖連接器;及更多不同類型之連接器。
每一領域/系統/裝置可具有一標準或自定義線纜,該標準或自定義電線纜具有不同參數。電線纜之參數之實例可包含以下各項中之任一者、任一組合或全部:長度;線纜直徑;內部導線數目;內部導線著色;內部導線直徑;線纜色彩;標號;絕緣/屏蔽;及捲繞/扭絞。
一線纜可包括並排伸展且接合、扭絞或編織在一起以形成一單個總成之兩個或兩個以上導線。任何攜載電流導體(包含一線纜)輻射一電磁場。同樣地,任何導體或線纜將自其周圍之任何現有電磁場拾取能量,且在第一情形中,可引起可不利地影響附近裝備或同一裝備件之其他部分之多餘能量傳輸;且在第二情形中,引起可遮蔽由線纜攜載之所要信號之多餘雜訊拾取。
存在最小化電磁拾取及傳輸之特定線纜設計。舉例而言,主要設計技術中之三者係屏蔽、同軸幾何結構及雙絞線幾何結構。屏蔽利用法拉第機架之電氣原理。線纜針對其整個長度以箔或線網來包圍。在某些線纜中,以2.5kV或更大來操作之線纜上之一接地屏蔽物聚集洩漏電流及電容電流。
同軸設計可幫助進一步減少低頻率磁性傳輸及拾取。在此設計中,一內部導體由一管狀絕緣層環繞,由一管狀導電屏蔽物環繞。諸 多同軸線纜亦具有一絕緣外部護套或套管。箔或網屏蔽物具有一圓形剖面且內部導體恰好在其中心處。此致使由屏蔽物與芯導體之間的一磁場引發之電壓由彼此抵消之兩個幾乎相等量值組成。
雙絞線線纜鋪設係一佈線類型,其中一單個電路之兩個導體出於消除來自外部源之電磁干擾(EMI)之目的而扭絞在一起。一扭率(亦稱為扭絞之節距,通常以每米扭絞數來定義)構成一給定線纜類型之規格之一部分。在附近雙絞線具有相等扭率之情況下,不同雙絞線之相同導體可重複地彼此相鄰,從而部分地取消差動模式之益處。出於此原因,通常規定:至少針對含有小數目個雙絞線之線纜,扭率必須不同。
可屏蔽雙絞線線纜以力圖阻止電磁干擾。由於屏蔽層由金屬製成,因此其亦可用作一接地。通常,一經屏蔽或一經遮擋雙絞線線纜添加有一特殊接地導線,稱為電連接至屏蔽物或遮擋物之一汲極導線。
此屏蔽層可施加至個別雙絞線,或施加至雙絞線集合。當屏蔽層施加至雙絞線集合時,此稱為遮擋。屏蔽層提供一導電屏障以使在屏蔽物外部之電磁波衰減且提供可藉以經由接地參考連接使感應電流循環且返回至源之導電路徑。
不同現場電線纜之幾個實例可包含:1類線纜(Cat 1)或語音級銅,其係經設計以用於電話通信之未經屏蔽雙絞線線纜鋪設之一級別;Cat6(6類線纜),其係用於十億位元乙太網路及其他網路實體層之一標準化線纜;大約5米(16英尺)之一HDMI線纜,其可藉由使用28AWG(0.081mm2)導體或藉由24AWG(0.205mm2)導體按1類規格製造,一HDMI線纜可達到高達15米(49英尺)之長度。
個別USB線纜可針對12Mbps連接伸展5米長且針對1.5 Mbps伸展3米長。藉助集線器,裝置可距主機高達30米遠,USB 2.0類型線纜具有將電力供應至外圍裝置之兩個導線((-/+)5伏特(紅色)及接地(棕色))及用以攜載資料之導線之一雙絞線(黃色及藍色)。在電力導線上,一電腦可以5伏特供應高達500毫安之電力;等。
儘管某些線纜及連接器具有標準規格(參數),但其他線纜及連接器可具有一自定義特製規格。初始裝備製造商(OEM)以及汽車及國防工業通常需要自定義線纜及/或連接器用於其裝備,舉例而言。定製可包含以下不同變數中之任一者、任一組合或全部:長度、絕緣著色、標籤、大小、直徑等。此外,線纜線束可係定製的。舉例而言,一線纜線束可具有根據一消費者需求藉由任何拓撲及連接方案連接之兩個或兩個以上連接器。
100:匣
101:線纜
102:左線纜固持器
103:左線纜底座
104:滑動部件
105:連接器
106:手柄
107:左線纜固持器可移動部
108:槓桿
110:滾輪
111:凹槽
112:鉗子
113:凹槽
114:梳形件
115:凹槽
116:端部
120:底座
122:線纜捲取機
124:線纜柱
126:部分
128:主要區段
130:右線纜固持器
131:右線纜底座/底座
133:連接器
134:滑動部件
135:上部底座部
136:手柄
137:右線纜固持器可移動部
138:槓桿
140:滾輪
142:鉗子
144:梳形件
146:端部/線纜端部
201:箭頭
202:工具
204:工具
206:傾斜上部部分
208:第二側
210:底部
212:第一側
220:箭頭
230:箭頭
240:凹槽
302:箭頭
310:側
312:側
318:通道
330:第一箭頭/向前移動
340:第二箭頭/向後移動
346:側
350:致動器
352:活塞
353:延伸件
354:活塞
356:抓持介面
358:輸送帶
360:模組化機器
362:開口
402:電動滾輪
404:箭頭/方向
406:箭頭/方向
408:箭頭/方向
410:箭頭/方向
502:箭頭/力/外部力
504:旋轉軸線
506:平臺
508:鉸鏈
510:機器人臂
512:箭頭/插入運動
514:箭頭/向上及向下移動
602:工具
604:旋轉滾輪
605:部
606:滾輪
610:箭頭
612:箭頭
700:多層級梳形件
701:線纜
702:第一梳形件/梳形件
704:結構
706:結構
708:交叉點
710:箭頭
720:第二梳形件/梳形件
722:結構
724:結構
726:交叉點
728:箭頭
730:第二多梳形件配置
732:梳形件
734:箭頭
736:梳形件
738:箭頭
740:梳形件
742:箭頭
744:梳形件
746:箭頭
750:第三多梳形件配置
752:梳形件
754:箭頭
760:梳形件
762:箭頭
770:梳形件
772:箭頭
800:輸送帶
802:匣
804:連接點
806:連接點
900:系統位準圖式
902:中央控制器
904:條碼讀取器
906:致動器
910:匣
912:模組化機器
914:致動器
916:模組化機器
920:輸送帶
922:感測器
924:感測器
930:無線通信
1001:處理器
1002:指令集/指令
1003:記憶體
1004:磁碟機單元/光碟機單元/磁碟單元
1005:電腦可讀媒體
1006:顯示器
1007:輸入裝置
1008:通信介面
1009:網路/通信網路
1010:匯流排
1102:左側可移動部
1104:接受器
1106:輸送帶嚙合
1108:識別碼
1110:右側可移動部
1200:電腦功能性
1210:掃描功能性
1220:操縱功能性
1230:核心功能性
1300:電腦功能性
1310:掃描功能性
1320:操縱功能性
1400:流程圖
1402:操作
1404:操作
1406:操作
1500:第一流程圖
1502:操作
1504:操作
1506:操作
1508:操作
1510:操作
1512:操作
1550:第二流程圖
1552:操作
1554:操作
1600:第一流程圖
1602:操作
1604:操作
1606:操作
1608:操作
1650:第二流程圖
1652:操作
1654:操作
1656:操作
1658:操作
1660:操作
1700:流程圖
1702:操作
1704:操作
1706:操作
1708:操作
1710:操作
1800:流程圖
1802:操作
1804:操作
1806:操作
1808:操作
1810:操作
1812:操作
1814:操作
1816:操作
1818:操作
併入於本說明書中且構成本說明書之一部分之隨附圖式圖解說明本發明之各種態樣且與說明一起用來闡釋其原理。在方便之情況下,將在所有圖式中使用相同參考編號來指相同或相似元件。
圖1係固持線纜之匣之一透視圖。
圖2A係匣之左線纜固持器之一透視圖,其中線纜固持器(包含滾輪及鉗子)固持線纜。
圖2B係匣之左線纜固持器之一透視圖,其中線纜固持器(包含滾輪及鉗子)經釋放以不固持線纜。
圖2C係匣之左線纜固持器之一透視圖,其中一工具在將鉗 子撬開以便釋放線纜之前經展示。
圖2D係匣之左線纜固持器之一透視圖,其中一工具經展示為將鉗子撬開以便釋放線纜。
圖3A係匣之右線纜固持器之一透視圖,其中一箭頭指示臂之移動。
圖3B係匣之一透視圖,其中一第一箭頭指示右線纜固持器之向前移動且一第二箭頭指示左線纜固持器之向後移動。
圖3C至圖3J係一匣相對於一致動器及一模組化機器之一系列移動之一俯視圖。
圖3K係匣之手柄及活塞之抓持介面之一側視圖。
圖4A係匣之左線纜固持器之一透視圖,其中鉗子在使線纜向前或向後移動(例如,使線纜延伸或縮回)之前處於經釋放位置中。
圖4B係匣之左線纜固持器之一透視圖,其中鉗子處於經釋放位置中且其中致動器上之一滾輪使匣上之滾輪移動以使線纜縮回。
圖5A係匣之一透視圖,其中匣之一部分圍繞一鉸鏈移動使得線纜之端部可浸入一浴中。
圖5B圖解說明匣之鉸鏈及經組態以使匣之部分圍繞鉸鏈移動之一機器人臂。
圖6A係匣之左線纜固持器之一透視圖,其中致動器之工具上之旋轉滾輪定位於線纜之一部分上面。
圖6B係匣之左線纜固持器之一第一透視圖(自後面),其中致動器之工具上之旋轉滾輪接觸線纜之一部分,藉此使線纜之端部旋轉。
圖6C係匣之左線纜固持器之一第二透視圖(自圖6B之對面 視角),其中致動器之工具上之旋轉滾輪接觸線纜之一部分,藉此使線纜之端部旋轉。
圖7A圖解說明其中固持導線之一多層級梳形件之一第一多梳形件配置,其中該多層級梳形件包括直接面對彼此之一第一梳形件及一第二梳形件。
圖7B圖解說明其中固持導線之一第二多梳形件配置,其中一第一組之兩個梳形件直接面對彼此且一第二組梳形件直接面對彼此。
圖7C圖解說明其中梳形件中之每一者部分地(儘管不直接地)面對彼此之一第三多梳形件配置。
圖8圖解說明將匣連接至托板或索引輸送帶系統。
圖9圖解說明中央控制器、條碼讀取器、致動器、匣及模組化機器之一系統位準圖式。
圖10圖解說明中央控制器之一方塊圖。
圖11圖解說明匣之一方塊圖。
圖12圖解說明模組化機器之一方塊圖。
圖13圖解說明致動器之一方塊圖。
圖14係用於感測匣上之一識別碼(例如,一條碼或RFID)且基於所感測識別碼而處理匣上之線纜之一流程圖。
圖15A係當感測器指示匣位於用於處理之站處時致動器與模組化機器之間的相互作用之一第一流程圖。
圖15B係當感測器指示匣位於用於處理之站處時致動器與模組化機器之間的相互作用之一第二流程圖。
圖16A係模組化機器感測線纜之一態樣且命令致動器相應 地執行一動作之一第一流程圖。
圖16B係模組化機器感測線纜中之導線之位置且命令致動器使線纜旋轉一預定度數之一第二流程圖。
圖17係模組化機器命令致動器使匣圍繞一鉸鏈移動以便將線纜之端部浸入一浴中之一流程圖。
圖18係模組化機器判定線纜端部係來自匣之右側還是左側之一流程圖。
相關申請案之參考
本申請案主張2017年11月3日提出申請之第15/803,528號美國申請案(發佈為第2018-0062340 A1號美國專利申請公開案)之優先權,該美國申請案之全文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
概述
組裝電線纜之當前程序取決於人之工作。具體而言,當前程序基於將原始材料(諸如原始線纜或連接器)轉變成最終經組裝線纜之一系列連續活動。通常,每一活動被視為程序中之一階段,且使用某種工具來執行,諸如剪刀、一螺絲或更進階工具(諸如一線纜切割機器、一線纜套管剝離機器及其他)。就此而言,當前程序嚴重取決於人類干預。
如下文更詳細地論述,揭示一自動線纜組裝程序及系統。在一項實施方案中,在自動線纜組裝程序及系統中使用一匣,藉此使匣沿著一自動線纜組裝線移動。將該自動組裝線分割成不同階段,在該等階段 處由一特定機器執行一程序。特定而言,一特定機器可定位於自動組裝線之一特定階段處。當使匣自自動組裝線之一先前階段移動至特定階段時,特定機器對線纜執行所要任務,且此後釋放匣(及線纜)以移動至下一階段(以便執行下一程序)。就此而言,匣可包括用於在自動組裝線中逐階段遞送線纜之一專用設備。
如下文更詳細地論述,自動線纜組裝系統可包含以下各項中之任一者、任一組合或全部:匣;機器(例如,下文所論述之模組化機器);用於使匣逐階段移動之輸送帶系統(例如,用於使匣逐階段移動之系統,諸如一基於托板之系統或一索引生產線系統);控制電子裝置(例如,與條碼讀取器/RFID讀取器組合之一中央控制器);及在位於一階段處時之匣操縱(例如,用於在自動組裝線中之一階段處操縱匣之一或多個致動器)。
自動線纜組裝程序及系統之各種態樣經組態以執行自動組裝線之各種階段。自動組裝線中之階段處之功能包含以下各項中之任一者、任一組合或全部:
1.切割線纜以進行量測。
2.將線纜捲動至匣上且使一個或兩個端部自由進行後續處理。
3.將鐵氧體珠(或其他物質)放置在線纜端部上。
4.剝離線纜外部絕緣物(例如,剝離線纜之套筒)。
5.剝離線纜外部編織屏蔽物(若針對特定類型之線纜存在線纜外部編織屏蔽物)。
6.剝離線纜外部鋁箔屏蔽物(若針對特定類型之線纜存在 線纜外部鋁箔屏蔽物)。
7.分選內部線纜項(可在線纜中包含各種類型之導線,包含但不限於:單獨導線;扭絞導線;經屏蔽導線或經屏蔽雙絞線;汲極導線;等)。如下文更詳細地論述,系統可使用一梳形件執行分選。在一項實施方案中,一個特定模組化機器執行雙絞線之解扭,且另一特定模組化機器執行將屏蔽物自雙絞線移除。在一替代實施方案中,一單個模組化機器執行雙絞線之解扭,且執行將屏蔽物自雙絞線移除。
8.移除覆蓋導線或經屏蔽雙絞線之一部分之內部MYLAR材料(若MYLAR材料存在於線纜中)。
9.剝離導線之絕緣物。
10.在分選之後,剝離屏蔽物(針對經屏蔽導線及經屏蔽雙絞線之一線纜)。
11.剝離來自導線之絕緣物,因此現在暴露導線之銅端部。
12.用錫(或其他類型之材料)塗佈導線之銅端部。
13.將經塗佈導線端部焊接至連接器墊(可將連接器單獨地饋送至焊接機器)。
14.將連接器機械地組裝於連接器盒上。
15.對線纜執行電測試(若期望)。在一項實施方案中,執行電測試之模組化機器可連接至線纜之兩側以便執行電測試同時電接觸線纜之兩側。
如下文更詳細地論述,構造中之線纜可包含在每一端部處之相同連接器,或可包含兩個不同端部。舉例而言,在一USB線纜中,線纜之一個側可係一第一類型之USB連接器(例如,USB-A連接器)且另一側 可係一第二類型之USB連接器(例如,微型USB連接器)。
此外,匣可在組裝程序期間固持線纜且使得一或多個模組化機器能夠對一個或兩個線纜端部進行所要操作。如下文所論述,匣可包含以下功能及特徵中之任一者、任一組合或全部:
1.匣經組態以在一自動化生產線上逐站移動。預期不同類型之自動化生產線。作為一項實例,在其中自動化生產線係一托板生產線之情形中,匣可安裝或附接至一托板。作為另一實例,在其中自動化生產線係一索引生產線之情形中,匣可安裝或附接至一旋轉鏈。
2.自切割線纜以進行量測之模組化機器接受線纜。
3.捲動線纜(例如,如下文進一步論述,匣包含經組態以固持經捲動線纜之一結構,使得一機器可將線纜纏繞至結構上,藉此捲動線纜)。
4.在捲動之後,放置線纜使得線纜之兩個端部水平地面向匣前面。
5.使線纜端部移動至前面及後面(例如,使線纜端部縱向地移動)。
6.固持兩個梳形件,一個梳形件針對每一線纜端部。
7.使線纜及梳形件移動至前面及後面。
8.視需要使線纜端部在縱向軸線上水平地旋轉若干度(例如,+/-45°、+/-90°、+/-180°)(例如,使線纜端部中之一者或兩者縱向地旋轉)。
9.使線纜端部垂直地旋轉,使得線纜端部將面向下,以用於將導線銅端部浸入一浴(例如,一錫浴)中。在一項實施方案中,匣可包 含一鉸鏈使得其可圍繞鉸鏈旋轉以便將線纜端部浸入浴中。
在一項實施方案中,使用一匣以便使線纜移動穿過自動線纜組裝系統中之不同階段(例如,不同站)。具體而言,匣可包含機械結構(例如,被動力裝置,諸如彈簧及其他彈性構件)以固持線纜及/或線纜端部。
此外,匣可由一外側力操縱以便使匣之一部分(其固持線纜之一端部)移動及/或使線纜端部移動。舉例而言,原動力及控制可駐存於匣外側(例如,在以下各項中之任何一者、某些或全部中:輸送帶、致動器或模組化機器)。因此,在一項實施方案中,匣不含有產生一力之任何裝置(例如,馬達、活塞、旋轉裝置等)或電子裝置(例如,控制電子裝置)。替代地,諸如致動器、一中央控制器及/或模組化機器之其他裝置可執行以下功能中之一者或兩者:(1)關於產生將施加至匣之什麼原動力之判定;及/或(2)對產生將施加至匣之力之裝置之控制。如下文進一步詳細地論述,諸如中央控制器、致動器或模組化機器中之任一者、任一組合或全部之各種裝置可執行功能(1)及/或(2)。舉例而言,中央控制器可判定協定以便處理線纜且命令系統內之各種裝置,諸如模組化機器及/或致動器,以便執行協定。作為另一實例,致動器及/或模組化機器可判定執行特定操作(例如,經預程式化或動態地判定執行特定操作),如下文進一步論述。
如下文進一步詳細地論述,可以數種方式使線纜移動(例如,將線纜端部向前(例如,朝向一模組化機器)或向後(例如,遠離模組化機器)推動;使線纜之一部分(諸如線纜端部)旋轉(例如,若將使線纜旋轉,則輸送帶上之一馬達可連接至匣使得當匣到達一特定階段時,輸送帶 上之馬達使匣中之特定部分旋轉,從而導致線纜之旋轉,如下文進一步論述)。因此,可使裝納於匣中之線纜在各種方向上移動,諸如在x方向上、在y方向上、在z方向上、在一軸向方向(沿著一縱向軸線旋轉)上等。此外,當裝納於匣中時線纜之移動可係相對於模組化機器。如下文進一步論述,當裝納於匣中時線纜可朝向模組化機器(其係固定的)移動及/或可移動地遠離於模組化機器(其係固定的)。當裝納於匣中時線纜可同樣地相對於模組化機器(其係固定的)旋轉。此外,當裝納於匣中時線纜可朝向模組化機器(其係固定的)傾斜及/或傾斜遠離該模組化機器。
在一替代實施方案中,匣包含產生一力之裝置(例如,馬達、活塞、旋轉裝置等)及/或電子裝置(例如,控制電子裝置)。如下文進一步詳細地論述,匣可以數種方式中之一者移動。原動力及/或控制替代駐存於匣外側而可駐存於匣內。舉例而言,在使由匣固持之線纜移動時致動器之功能性可替代地駐存於匣自身中。因此,在此實施方案中,匣可接收指示一命令(例如,將線纜端部向前推動一特定距離(例如,5cm);使線纜端部向後移動一特定距離(例如,5cm);使線纜之一第一端部或一第二端部旋轉(例如,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一預定度數)之一信號。回應於接收到該命令,匣可控制駐存於匣上以執行所請求移動之一或多個馬達、活塞或諸如此類。
實施例
以下實施例闡述用於在處理時固持一線纜之一匣。首先闡述該匣且此後闡述該匣與系統之其他部分(諸如輸送帶、模組化機器及致動器)之相互作用。
圖1係固持線纜101之匣100之一透視圖。如所展示,線纜101盤繞在線纜捲取機122周圍。線纜捲取機122係圓形形狀且包含線纜柱124。如圖1中所展示,存在四個線纜柱124。預期更少或更大數目個線纜柱124。此外,預期線纜捲取機122之其他形狀,包含長橢圓形及橢圓形。線纜捲取機122可自底座120凸起。在一項實施方案中,線纜捲取機122可係凸起的,使得自底座120之高度可與左線纜固持器可移動部107及右線纜固持器可移動部137之高度相同(或實質上相同)。另一選擇係,線纜捲取機122比左線纜固持器可移動部107及右線纜固持器可移動部137高。在又一替代實施方案中,線纜捲取機122比左線纜固持器可移動部107及右線纜固持器可移動部137低。
可以數種方式中之一者將線纜101引入至匣100。以一種方式,一外部裝置經組態以捲動線纜且將其放置在匣100之線纜捲取機122周圍。特定而言,諸如線纜捲取機機器之一機器可經組態以將線纜101之至少一部分126盤繞在線纜捲取機122周圍,如下文進一步論述。在由模組化機器(下文所論述)處理之後,另一裝置經組態以自匣100提取線纜。以另一方式,匣係捲動線纜之裝置。以此方式,可將線纜端部朝向匣推動,其中匣同時滾轉,藉此致使線纜經捲動至匣上。匣上之結構(圖1中未圖解說明)可經組態以將線纜捲動至線纜捲取機122上。
如圖1中所展示,匣100包含底座120、左線纜固持器102及右線纜固持器130。因此,在一項實施方案中,匣100可包含一或多個臂,其中左線纜固持器102充當匣100之一個臂且右線纜固持器130充當匣100之一個臂。左線纜固持器102可以數種方式中之一者固定至底座120。以一種方式,左線纜固持器102可包含經由一或多個連接器105(例如,一 或多個螺栓、螺絲或諸如此類)連接、栓接或固定至底座120之左線纜底座103。具體而言,底座120可包含可係大體矩形(或正方形)之一主要區段(線纜捲取機122座落於其上)及兩個側區段,該兩個側區段可包括一左翼(左線纜底座103連接於其上)及一右翼(右線纜底座131連接於其上)。同樣地,右線纜固持器130可包含經由一或多個連接器133(例如,一或多個螺絲或諸如此類)連接、栓接或固定至底座120之一右線纜底座131。如下文進一步論述,左線纜固持器102之一部分及右線纜固持器130之一部分經組態以相對於模組化機器移動(諸如朝向及/或遠離模組化機器),而左線纜底座103及右線纜底座131分別保持固定。
此外,如圖1中所展示,左線纜固持器102經組態以固持線纜101之一個端部116,且右線纜固持器130經組態以固持線纜101之另一端部146。就線纜固持器而言「左」及「右」之指定僅僅出於說明性目的。因此,圖1圖解說明線纜101之兩個端部固持於一各別線纜固持器中。另一選擇係,線纜101之僅一個端部可固持於一線纜固持器內。
線纜101可以一或多個方式固持於左線纜固持器102或右線纜固持器130中。以一種方式,線纜101可由可捏住線纜之鉗子112、142固持。在一項實施方案中,鉗子112、142係朝向閉合位置彈簧負載的,且可使用力來打開,如下文進一步論述。另一選擇係或另外,線纜可由一或多個滾輪或心軸固持。舉例而言,圖1圖解說明左線纜固持器102之滾輪110及右線纜固持器130之滾輪140。因此,滾輪110係駐存於匣上之匣滾輪之一實例。具體而言,圖1圖解說明三個滾輪110及三個滾輪140。預期其他數目個滾輪。在一項實施方案中,滾輪110、140係彈簧負載的以便將壓力施加至線纜101,因此將線纜101之一部分固持於適當位置中。 如下文更詳細地論述,槓桿108可使滾輪110移動,藉此移除至線纜101之壓力。同樣地,施加至槓桿138之壓力可使滾輪140移動,藉此移除至線纜101之壓力。
如下文更詳細地論述,線纜之一部分(諸如線纜之一端部)可相對於一模組化機器(其係固定的)移動。圖1圖解說明一x軸、y軸及z軸。此等軸僅出於圖解說明目的以便闡述移動。存在線纜之端部可相對於模組化機器移動之數種方式。以一種方式,固持線纜之端部的匣之一部分(諸如左線纜固持器102之一部分或右線纜固持器130之一部分)相對於模組化機器移動。在彼方面,匣之部分(其中線纜之端部固定至其)之移動亦引起線纜之端部之移動。作為一項實例,此在圖3B中經圖解說明,其中左線纜固持器102或右線纜固持器130(其中之每一者固持線纜之一各別端部)之一部分朝向或遠離模組化機器(例如,沿著x軸,如圖1中所圖解說明)而移動,如下文進一步論述。作為另一實例,此在圖5A至圖5B中經圖解說明,其中固持線纜之一個或兩個端部的匣100之一部分朝向或遠離模組化機器而移動,諸如朝向或遠離一模組化機器之一浴傾斜(例如,在由x軸及Z軸界定之平面中),如下文進一步論述。作為又一實例,此在圖6A至圖6C中經圖解說明,其中線纜之一端部相對於模組化機器旋轉,如下文進一步論述(例如,圍繞x軸旋轉,如圖1中所圖解說明)。
在另一方式中,在匣100之一部分(或任何部分)不朝向模組化機器移動或移動遠離模組化機器之情況下,線纜之一端部可朝向或遠離模組化機器移動。作為一項實例,匣可使線纜之一端部朝向或遠離模組化機器(例如,沿著x軸,如圖1中所圖解說明)移動(諸如藉由推動、捲繞或諸如此類)。此(舉例而言)在圖4A至圖4B中經圖解說明,如下文更詳細地 論述。
因此,左線纜固持器102及右線纜固持器130包含用以執行本文中所闡述之移動中之一者、某些或全部之結構。舉例而言,在一項實施方案中,左線纜固持器102及右線纜固持器130包含用以使固持線纜101之一各別端部的左線纜固持器102之一部分或右線纜固持器130之一部分移動使得線纜101之各別端部相對於模組化機器移動之結構。舉例而言,左線纜固持器102包含左線纜底座103及左線纜固持器可移動部107。左線纜固持器可移動部107經組態以相對於左線纜底座103移動。作為一項實例,左線纜固持器可移動部107經組態以相對於左線纜底座103(其在此實施方案中係固定的)滑動。特定而言,左線纜固持器可移動部107使經組態以在駐存於左線纜底座103中之一配接部內滑動之一滑動部件104固定至其。如圖1中所展示,使左線纜固持器102之左線纜固持器可移動部107相對於模組化機器(未展示)向後滑動,然而使右線纜固持器130之右線纜固持器可移動部137相對於模組化機器向前滑動。同樣地,右線纜固持器可移動部137使經組態以在駐存於右線纜底座131中之一配接部內滑動之一滑動部件134固定至其。預期使左線纜固持器102之左線纜固持器可移動部107及右線纜固持器130之右線纜固持器可移動部137移動之方式(除滑動以外)。
如下文進一步論述,可以數種方式中之一者使左線纜固持器102之左線纜固持器可移動部107及右線纜固持器130之右線纜固持器可移動部137移動。以一種方式,在匣外部之一力可使左線纜固持器102之一部分或右線纜固持器130之一部分移動。舉例而言,如圖1中所展示,手柄106連接至左線纜固持器102之左線纜固持器可移動部107且手柄136 連接至右線纜固持器130之右線纜固持器可移動部137。如下文進一步論述,一外部力可使手柄106移動(諸如藉由使用一活塞以使手柄106在x方向上朝向或遠離模組化機器而移動)。活塞係一線纜端部移動裝置之一項實例。就此而言,手柄106、136係其中接收一外部力的匣100上之一接受器點之一實例。預期其他類型之接受器,諸如孔、托架或經組態以接收外部力之其他連接點。此外,在一項實施方案中,在不施加外部力之情況下將左線纜固持器102及右線纜固持器130加偏壓(諸如至縮回位置)。舉例而言,左線纜固持器102及右線纜固持器130各自朝向一預定位置(例如,縮回位置)經彈簧負載的,且可使用力來移動(例如,朝向模組化機器移動)。在一替代實施方案中,左線纜固持器102及右線纜固持器130不朝向縮回或延伸位置經加偏壓。
此外,圖1圖解說明匣100(諸如)經由滾輪110、140及鉗子112、142固持線纜。此可包括在一閒置狀態期間、諸如當匣在站之間(諸如在模組化機器912與模組化機器916之間)轉變時匣100之組態。此外,在閒置狀態中,使右線纜固持器130縮回(類似於圖1中之左線纜固持器102之位置),使得匣100之右臂及左臂兩者皆在閒置狀態期間縮回。
圖2A係匣100之左線纜固持器102之一透視圖,其中線纜固持器(包含滾輪110及鉗子112)固持線纜101。圖2B係匣100之左線纜固持器102之一透視圖,其中線纜固持器(包含滾輪110及鉗子112)經釋放以不固持線纜。如圖1及圖2A至圖2B中所展示,滾輪110包含經塑形以與線纜101配接使得線纜101可因此經固持之一凹槽111、113、115。因此,在一項實施方案中,每一滾輪110包含一各別凹槽111、113、115。另一選擇係,並非所有滾輪110包含一各別凹槽。舉例而言,在一項實施方案中, 滾輪110包含凹槽113及115,而不包含凹槽111。在又一替代實施方案中,滾輪110中之任一者皆不包含一凹槽。類似於左線纜固持器102,右線纜固持器130可包含在滾輪140中之一者、某些或全部上之凹槽以便抓持或固持線纜101。
如所展示,可推動槓桿108,諸如由箭頭201所繪示。舉例而言,一原動力可將槓桿108向內推動,藉此釋放滾輪110,如圖2B中所圖解說明。因此,可由一線纜釋放裝置施加原動力。以此方式,先前由滾輪110固持的線纜101之彼部分可移動。同樣地,圖2B繪示處於經釋放位置中之鉗子112,如關於圖2C至圖2D進一步論述。
圖2C係匣100之左線纜固持器102之一透視圖,其中一工具202、204在將鉗子112撬開以便釋放線纜101之前經展示。因此,工具202、204係經組態以釋放由匣固持的線纜之一部分之一線纜釋放裝置之另一實例。鉗子112可經塑形以便接納工具202、204。如圖2C至圖2D中所展示,工具202、204包括經塑形以與鉗子112配接之兩個剛性桿。具體而言,鉗子包含具有一底部210、一第一側212、一第二側208及一傾斜上部部分206之一井。第一側212向外傾斜(諸如以45°),第二側208係垂直的,且傾斜上部部分206在相反方向上以45°成角度。以此方式,工具204可擱置於鉗子112之井中。圖2D係匣100之左線纜固持器102之一透視圖,其中工具202、204經展示為將鉗子112撬開以便釋放線纜。具體而言,可使工具202、204向下移動(如由箭頭220所展示)以便嚙合在鉗子112之井內。此外,工具可沿著箭頭230向外移動以便將鉗子112撬開。在一項實施方案中,鉗子包含經塑形以與線纜101配接之一凹槽240,使得線纜可由鉗子112固持而不損壞線纜101。當將鉗子112拉開時此在圖2D中經圖解 說明。如下文進一步論述,工具(諸如工具202、204)可駐存於一致動器(諸如致動器350、906、914)上。
圖3A係匣100之右線纜固持器130之一透視圖,其中一箭頭302指示右線纜固持器可移動部137之移動。底座131包含一上部底座部135,上部底座部135包含滑動部件134在其中滑動之一通道318。特定而言,滑動部件134包含在通道318內滑動之一或多個側310、312。同樣地,左線纜底座103包含一上部底座部,該上部底座部包含滑動部件104在其中滑動之一通道(未展示)。特定而言,滑動部件104可包含在左線纜底座103之通道內滑動之一或多個側344、346。
圖3B係匣100之一透視圖,其中一第一箭頭330指示右線纜固持器130之向前移動且一第二箭頭340指示左線纜固持器102之向後移動。就此而言,可基於施加至不同手柄106、136之力而以不同方式(諸如獨立地及/或在不同方向上)控制匣100之不同臂。
圖3C至圖3J係一匣相對於一致動器及一模組化機器之一系列移動之一俯視圖。特定而言,圖3C至圖3J中所繪示之該系列移動係一站處之處理之一項實例。圖3C係在進入站之前匣100之一俯視圖。匣100沿著輸送帶358移動直至匣100在致動器之一部分下面為止。此在圖3D中經圖解說明,圖3D係在進入站之後匣100之一俯視圖。如所展示,致動器350包含一原動力裝置,諸如活塞352。活塞352包含各種組件,其包含抓持介面356。抓持介面356經圖解說明為啞鈴形狀的。預期可與手柄106、136介接或連接之其他形狀。在實務上,抓持介面356係固定的且手柄136經由輸送帶358移動至抓持介面356下面(其中以虛線展示手柄136以指示在抓持介面356下面)。在圖3K中圖解說明一側視圖。另一選擇係,致動 器350使抓持介面356移動以與手柄136介接。
如下文進一步詳細地論述,可以數種方式中之一者將匣100在站處之位置通知給致動器350及/或模組化機器360。以一種方式,可與用以使匣100在站處停止之一止擋器組合使用一感測器。在將匣100位於站處通知給致動器350之後,致動器350可致動活塞354(經展示為與延伸件353一起延伸),藉此使右線纜固持器可移動部137朝向模組化機器360移動。由於線纜101之端部146固持於移動之右線纜固持器可移動部137中,因此端部146亦移動。此在圖3E中經圖解說明,其中線纜101之端部146插入至模組化機器360之開口362中。另一選擇係,可在開口362前面插入端部146。開口362經展示為在模組化機器360上凸起。另一選擇係,開口362可與模組化機器360齊平。在另一替代方案中,開口362可嵌入至模組化機器360。
在模組化機器360對端部146執行其操作之後,模組化機器360可將使活塞252縮回之一信號發送至致動器350,此在圖3F中經展示。以此方式,模組化機器可發送使得線纜101之端部116縮回至模組化機器360之一外部之一命令。在此之後,致動器350可控制匣100之移動,使得匣100沿著輸送帶358進一步移動使得左線纜固持器可移動部107之手柄106移動至抓持介面356下面,如圖3G中所圖解說明。作為一項實例,在一基於托板之輸送帶系統中,致動器350可重新嚙合連接至匣100之托板(例如,其可包括平臺506,下文所論述)。以此方式,匣100可沿著輸送帶358移動直至連接至匣100之托板撞到一止擋器且如圖3G中所展示而定位為止。在此之後,致動器350可致動活塞354(經展示為與延伸件353一起延伸),藉此使左線纜固持器可移動部107朝向模組化機器360移動。由於 在移動左線纜固持器可移動部107時固持線纜101之端部116,因此端部116亦移動。此在圖3H中經圖解說明,其中線纜101之端部116插入至模組化機器360之開口362中。另一選擇係,可在開口362前面插入端部116。在模組化機器360對端部116執行其操作之後,模組化機器360可將使活塞252縮回之一信號發送至致動器350,此在圖31中經展示。在此之後,匣100沿著輸送帶358進一步移動以便移動至下一站,如圖3J中所展示。儘管圖3C至圖31圖解說明致動器350啟動活塞252,但可替代啟動活塞252或除啟動活塞252之外亦執行其他移動。作為一項實例,致動器可使任一或兩個端部116、146朝向模組化機器360捲繞(諸如藉由使用滾輪110、140)。作為另一實例,致動器可使任一或兩個端部116、146旋轉,諸如圖6A至圖6C中所圖解說明。
圖4A係匣100之左線纜固持器102之一透視圖,其中鉗子112在使線纜101向前或向後移動(例如,使線纜延伸或縮回)之前處於經釋放位置中。圖4B係匣100之左線纜固持器102之一透視圖,其中鉗子112處於經釋放位置中且其中致動器上之一電動滾輪402使匣100上之滾輪110移動以使線纜101之端部116縮回。在一項實施方案中,匣100不包含任何馬達或主動移動元件。確切而言,在此實施方案中,匣100僅包含被動元件。因此,諸如致動器或模組化機器之一外部裝置提供原動力以使匣100之被動元件移動。作為一項實例,致動器可包含與滾輪110中之一者嚙合以便將運動傳輸至滾輪110之電動滾輪402。特定而言,電動滾輪402經展示為在由箭頭404指示之一方向上移動。將此方向傳輸至滾輪110,其中方向由如所展示之箭頭406、408、410指示。箭頭404之順時針方向致使線纜101之端部116朝向匣100縮回。相反地,箭頭404之一逆時針方向致 使線纜101之端部116延伸遠離匣100。因此,電動滾輪402提供可與匣100之一部分相互作用以便提供所要移動之一裝置之一項實例。
在一項實施方案中,可使電動滾輪402與滾輪110中之一者接觸。另一選擇係,可使滾輪110中之一者與電動滾輪接觸。在一第一特定實施方案中,電動滾輪402可在與滾輪110中之一者接觸之後開始旋轉。在一第二特定實施方案中,電動滾輪402可在與滾輪110中之一者接觸之前旋轉。同樣地,一電動滾輪402可接觸右線纜固持器130之滾輪140中之一者以便使線纜端部146延伸或縮回。
在一替代實施方案中,匣包含一或多個馬達以便使滾輪110移動。回應於接收到使滾輪移動之一信號,匣可啟動一或多個馬達以便使滾輪移動。
圖4B圖解說明使用多個滾輪使線纜之一端部延伸或縮回之一種方式。在一替代實施方案中,可藉由使用兩組抓持器(不具有一滾輪)使線纜之端部延伸或縮回。特定而言,一第一抓持器用於使線纜保持固定且一第二抓持器用於使線纜移動。當期望使線纜拉緊時,第一抓持器經組態以維持線纜之固持。當將使線纜移動時,釋放第一抓持器,且第二抓持器拉動或推動線纜以使線纜向前/向後移動。在已使線纜移動至所要位置之後,重新嚙合第一抓持器(及視情況第二抓持器)。在再一實施方案中,可使用兩個滾輪及一或多個橡膠鏈使線纜之端部延伸或縮回,其中橡膠鏈推動或拉動其之間的線纜。
圖5A係匣100之一透視圖,其中匣之一部分圍繞一鉸鏈移動使得可將線纜101之端部116、146中之一者或兩者浸入一浴(未展示)中。特定而言,一第一結構經組態以固持線纜101之一個或兩個端部 116、146,一第二結構經組態以保持固定的(例如,平臺506),且一鉸鏈連接在第一結構與第二結構之間,使得第一結構可圍繞一旋轉軸線504旋轉。特定而言,可施加一力(由箭頭502圖解說明),使得第一結構與第二結構形成至少30°、至少45°、至少75°或至少90°之一角度。如圖5A中所展示,在第一結構與第二結構之間形成90°之一角度。
在一項實施方案中,第一結構可包括底座120、左線纜固持器102及右線纜固持器130。此外,第二結構可包括平臺506,其中鉸鏈將底座120連接至平臺506。如下文所論述,平臺506可連接至一輸送帶以便使匣自一個模組化機器移動至另一模組化機器。在另一實施方案中,第一結構可包含支撐左線纜固持器(固持線纜之端部116)之一第一底座、支撐右線纜固持器(固持線纜之另一端部146)之一第二底座。此外,一第一鉸鏈可將第一底座連接至平臺且一第二鉸鏈可將第二底座連接至平臺。在此實施方案中,可施加兩個力以便使每一端部翻倒,其中一第一力施加至第一底座以便使線纜之端部116翻倒,且一第一力施加至第二底座以便使線纜之另一端部146翻倒。
因此,在模組化機器包含一浴(諸如一錫浴)之事件中,可將一塗層施加至線纜101之一個或兩個端部116、146。舉例而言,若將在浴中塗佈兩個端部116、146,則使每一端部116、146延伸(諸如上文關於圖4B所論述)。作為另一實例,若將在浴中塗佈僅一個端部,則使一個端部(諸如端部116)延伸,且使另一端部(諸如端部146)縮回。在實務上,可藉由施加一或多個外部力(由箭頭502圖解說明)使匣100沿著一鉸鏈翻倒。回應於(諸如)藉由一致動器施加外部力,使底座120(及附接至底座120之所有結構)沿著如由鉸鏈界定之旋轉軸線504旋轉同時平臺506保持固定。 以此方式,可用錫或另一物質塗佈線纜101之端部116、146中之一者或兩者。
另一選擇係,替代使匣圍繞一鉸鏈翻倒,可使線纜101之端部116、146中之一者或兩者延伸(且處於水平位置中,諸如圖1中所圖解說明)且可將錫浸泡至線纜101之一個或兩個端部116、146上。
圖5B圖解說明匣之鉸鏈508及經組態以使匣之部分(諸如底座120)圍繞鉸鏈508移動之一機器人臂510。當底座處於水平位置中時可將機器人臂510插入至底座120中。特定而言,諸如致動器及/或模組化機器之一裝置可命令機器人臂510插入至底座120中。此插入運動由箭頭512展示。機器人臂510可包含一上部部分及一下部部分以便夾置底座120之一部分。在插入之後,機器人臂510可向上及向下移動,諸如由箭頭514所展示。移動可形成平臺506與底座120之間的不同角度,諸如30°、60°、90°或多於90°。因此,機器人臂510可抬起底座120且亦使底座120沿著鉸鏈508旋轉。另一選擇係,可藉由一旋轉抓持器使底座120移動,其中抓持器之旋轉軸線經選擇以執行如所展示之底座120之旋轉。
圖6A係匣100之左線纜固持器102之一透視圖,其中致動器之工具602上之旋轉滾輪604定位於線纜101之一部分上面。可經由可駐存於致動器(諸如致動器350)中之一移動滾輪裝置(諸如一馬達)使工具602移動或對工具602進行定位。以此方式,移動滾輪裝置可使工具602移動為與線纜101之部605接觸,如下文所論述。就此而言,在一項實施方案中,與匣分開之一工具可將一力直接施加至固持於匣中之線纜之至少一部分上以便導致線纜之至少一部分之直接移動。作為僅僅一項實例,直接移動包括一旋轉移動。
如上文所論述,可以數種方式中之一者使線纜101移動。以一種方式,可使線纜101圍繞諸如一縱向軸線或如圖1中所界定之x軸之一軸線旋轉。線纜101之旋轉移動可為如下操作做準備或在如下操作之前進行:一模組化機器對線纜執行一操作(諸如抓持線纜中之導線中之一或多者,諸如將線纜位置對準至連接器定向,如下文進一步詳細地論述)。在一項實施方案中,在執行線纜101之旋轉移動之前,致動器可釋放滾輪110(諸如藉由致動器使槓桿108移動),藉此移除至線纜101之壓力。在此之後,可執行線纜101之旋轉移動。
特定而言,可將旋轉滾輪604放置於線纜101之一部605上面,部605座落於左線纜固持器可移動部107上之一滾輪606上。滾輪606可充當線纜101之部605可在其上滾轉或旋轉之一滾轉結構。就此而言,滾輪606可支撐線纜101之部605。線纜101之部605接近於線纜101之端部116,諸如距線纜101之端部116小於1英尺,距線纜101之端部116小於1/2英尺,距線纜101之端部116小於1/4英尺,距線纜101之端部116小於1/8英尺或距線纜101之端部116小於1/16英尺。圖6B係匣100之左線纜固持器102之一第一透視圖(自後面),其中致動器之工具602之旋轉滾輪604接觸線纜101之一部分,藉此使線纜101之端部116旋轉。由於線纜101座落於滾輪606上,因此將旋轉滾輪604之旋轉移動(經圖解說明為箭頭610)傳遞至接觸之線纜101之部分,藉此使線纜101之端部116旋轉(經圖解說明為箭頭612)。圖6C係匣100之左線纜固持器102之一第二透視圖(自圖6B之對面視角),其中致動器之工具602之旋轉滾輪604接觸線纜101之一部分,藉此使線纜101之端部116旋轉。線纜101之端部116之旋轉可在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上。此外,在使線纜101之端部116旋轉之後,致動器可重新 嚙合滾輪110(諸如藉由致動器使槓桿108移動),藉此將壓力施加至線纜101。以此方式,經組態以將導線電連接至連接器之模組化機器可命令縱向旋轉以為連接器定向做準備且與連接器定向對準。
舉例而言,一線纜可具有四個導線(紅色、黑色、綠色及黃色)。模組化機器經組態以基於色彩而將導線中之每一者連接至連接器之一特定連接墊。由於四個導線之可能隨機放置或導線扭絞之可能性,且由於導線至各別放置墊之預定連接之要求,因此在將導線電連接至各別放置墊之前線纜之旋轉可輔助將導線電連接至各別放置墊。作為另一實例,一印刷電路板(PCB)可包含多個側(諸如PCB之兩個側)。可包括一焊接機器之模組化機器可首先將導線焊接於PCB之一個側(諸如PCB之頂部側)上且然後將導線焊接於PCB之另一側(諸如PCB之底部側)上。可在焊接PCB之一個側之後但在焊接PCB之另一側之前執行導線之旋轉。
因此,圖6A至圖6C圖解說明使線纜之一端部沿著一縱向軸線旋轉之能力。在導線可能難以到達連接器接腳之事件中,線纜(或線纜內之導線)之旋轉可使得模組化機器能夠將導線連接至連接器接腳中之每一者。具體而言,在導線太短之例項中,模組化機器可能難以抓住導線或可能難以使導線到達連接器墊以便將導線電連接至連接器墊。以此方式,使線纜旋轉以便使線纜處於一較佳位置中可允許較容易地將導線連接至連接器接腳。
如上文所論述,可固持一或多個導線以用於處理(諸如用於連接(例如,電連接及/或機械連接)導線)。一或多個結構可用於固持導線。作為一梳形結構之一項實例,可使用梳形件114、144。圖1圖解說明梳形件114、144駐存於匣100上。另一選擇係,梳形件可駐存於模組化機 器上且未駐存於匣上。用以固持導線之一結構之另一實例係一或多個鉤子。舉例而言,一裝置可一次一個地鉤住導線。在對導線執行一操作之後,可拉動導線以便使導線脫鉤。
梳形件114、144可由塑膠、金屬、木材或諸如此類構成。此外,梳形件114、144可組態有複數個齒形件以便固持複數個導線。舉例而言,梳形件可包含用以固持1個導線之兩個齒形件、用以固持2個導線之三個齒形件、用以固持3個導線之四個齒形件、用以固持4個導線之五個齒形件、用以固持5個導線之六個齒形件等。因此,圖1繪示固持一單列導線之一梳形件114、144。左線纜固持器102及右線纜固持器130中之每一者包含一單個梳形件。另一選擇係,匣可包含多列梳形件。
舉例而言,圖7A圖解說明一第一梳形結構,其可包括其中固持導線之一多層級梳形件700之一第一多梳形件配置,其中多層級梳形件700包括直接面對彼此之一第一梳形件702及一第二梳形件720。特定而言,圖7A將箭頭710圖解說明為垂直於梳形件702中之固持器中之一者,且將箭頭728圖解說明為垂直於梳形件720中之固持器中之一者。箭頭710直接指向箭頭728,使得梳形件702中之固持器中之每一者具有梳形件720中之一對面且直接相對固持器。
在一項實施方案中,可用一第一梳形結構(如圖7A中所圖解說明)替換圖1中之梳形件114且可用一第二梳形結構(如圖7A中所圖解說明)替換圖1中之梳形件144。圖7A進一步圖解說明線纜701,其打斷或移動穿過如由第一梳形件702及第二梳形件720界定之一平面。特定而言,線纜701夾置在第一梳形件702與第二梳形件720之間。同樣地,在圖1中,線纜101之端部116打斷或移動穿過如由梳形件114界定之平面。特 定而言,梳形件114位於平臺506與線纜101之端部116之間。如上文所論述,線纜101之端部116可沿著x軸移動,如圖1中所界定。類似地,線纜701可沿著x軸移動。
圖7B圖解說明其中固持導線之一第二多梳形件配置730,其中一第一組兩個梳形件732、740直接面對彼此且一第二組梳形件736、744直接面對彼此。特定而言,圖7B將箭頭734圖解說明為垂直於梳形件732中之固持器中之一者,且將箭頭742圖解說明為垂直於梳形件740中之固持器中之一者。箭頭734直接指向箭頭742,使得梳形件732中之固持器中之每一者具有梳形件740中之一對面且直接相對固持器。同樣地,圖7B將箭頭738圖解說明為垂直於梳形件736中之固持器中之一者,且將箭頭746圖解說明為垂直於梳形件744中之固持器中之一者。箭頭738直接指向箭頭746,使得梳形件736中之固持器中之每一者具有梳形件744中之一相對且直接相反固持器。
在一項實施方案中,可用一第一梳形結構(如圖7B中所圖解說明)替換圖1中之梳形件114且可用一第二梳形結構(如圖7B中所圖解說明)替換圖1中之梳形件144。圖7B進一步圖解說明線纜701,其打斷如由梳形件732、736、740、744界定之一平面。
圖7C圖解說明其中梳形件中之每一者部分地(儘管不直接)面對彼此之一第三多梳形件配置750。特定而言,圖7C將箭頭754圖解說明為垂直於梳形件752之一部分,將箭頭762圖解說明為垂直於梳形件760之一部分,且將箭頭772圖解說明為垂直於梳形件770之一部分。箭頭754、762及772中之每一者指向一共同中心。就此而言,梳形件中之每一者部分地面對彼此。
在一項實施方案中,可用一第一梳形結構(如圖7C中所圖解說明)替換圖1中之梳形件114且可用一第二梳形結構(如圖7C中)替換圖1中之梳形件144。圖7C進一步圖解說明線纜701,其打斷如由梳形件752、760、770界定之一平面。
在一項實施方案中,導線可固持於大體V形之一結構中,諸如圖1及圖7A至圖7C中所圖解說明。具體而言,兩個對面結構(諸如704、706及722、724)可大體形成一V形。V形之交叉點(如708、726中所展示)可包括經塑形以固持導線之一區域。舉例而言,交叉點可係大體圓形的、長橢圓形的、橢圓形的或菱形的。以此方式,導線可由V形導引且然後由交叉點固持。
圖8圖解說明將匣802連接至托板或索引輸送帶系統。具體而言,匣802包含可嚙合輸送帶800之一部分之一或多個連接點(經圖解說明為804、806)。以此方式,匣802可沿著輸送帶800移動。
匣包含一或多個連接器以便嚙合輸送帶。此外,在一項實施方案中,匣不包含任何馬達或用於產生原動力之任何構件。確切而言,匣係依賴於外部裝置(諸如致動器、模組化機器及/或輸送帶)來將力施加至匣之一部分之一完全被動裝置。因此,在此實施方案中,所有控制/原動力駐存於匣外側,諸如在致動器及/或模組化機器處。如下文進一步詳細地論述,每一站可針對一預定操作而組態。另外,一各別站可具有用於各種活動之一或多個所需運動。如上文所論述,運動可包含推動/拉動線纜、推動/拉動匣之一部分(諸如匣之一臂)、使線纜旋轉等。特定而言,各別站處之致動器及/或模組化機器因此可執行本文中所闡述之運動中之一者、某些或全部。
如上文所論述,可使用各種類型之輸送帶。在一項實施方案中,使用一基於托板之輸送帶系統,其中托板座落於一移動帶上。輸送帶生產線中之止擋器可使托板運動暫停,藉此將托板自輸送帶釋放或解嚙合。當托板將移動至下一站時,托板可重新嚙合輸送帶。在另一實施方案中,可使用一基於索引之輸送帶系統,其中匣機械連接至一鏈。因此,在此實施方案中,輸送帶生產線中之所有匣同時移動及停止。
如上文所論述,匣可與多個機器介接,且可能由多個機器操縱。圖9圖解說明與匣介接之各種機器。具體而言,圖9圖解說明中央控制器902、條碼讀取器904、致動器906、914、匣910及模組化機器912、916之一系統位準圖式900。中央控制器902可經組態以控制系統之各種態樣(諸如條碼讀取器904、致動器906、914、匣910(經由致動器906、914或經由模組化機器912、916)及模組化機器912、916)及/或與系統之各種態樣通信。中央控制器902可使用諸如有線或無線通信(例如,Wi-Fi(諸如802.11、802.17、802.20、WiMax、802.15.4)、藍芽等)之一或多個通信方法與各種裝置通信。如圖9中所展示,中央控制器經由無線通信930通信。
在實務上,匣910可沿著輸送帶920移動,從而經過各種機器,諸如條碼讀取器904、致動器906、914及模組化機器912、916。輸送帶920可係一基於托板之輸送帶系統或一基於索引之輸送帶系統之一部分。如圖9中所展示之條碼讀取器904首先沿著輸送帶920定位。另一選擇係,可將條碼讀取器904放置於沿著輸送帶920之一不同位置中。此外,匣910一般可與諸如條碼讀取器904、致動器906、914及模組化機器912、916之數個機器介接。特定而言,匣910經設計使得與模組化機器912、 916之連結係最低限度的。出於簡單目的,模組化機器912、916可識別匣910之一或多個態樣,且繼續進行處理。如下文所論述,與識別匣之態樣分開地,其中將線纜之端部插入至模組化機器中之序列可判定該端部係匣之右部分還是左部分。
一特定模組化機器912、916可經組態以執行一特定操作,諸如切割與剝離、層移除、一導線分選、邊緣塗佈、焊接及模製。與一特定操作分開地,特定模組化機器可執行不同類型之特定操作。在一導線分選模組化機器之實例中,一第一導線分選操作可係針對USB 2,且一第二導線分選操作可係針對迷你USB。
存在其中判定模組化機器對線纜執行之特定操作之數種方式。在一項實施方案中,在系統中經處理之所有線纜係預定的且不變的(例如,所有線纜作為USB 2具有兩個端部)。在此實施方案中,每一模組化機器針對每一匣中之線纜具有一預定、經預程式化、不變操作。
在另一實施方案中,在系統中經處理之線纜改變(例如,一個線纜作為USB 2具有兩個端部且另一線纜作為迷你USB具有兩個端部)。在此實施方案中,系統可基於匣上之標記(諸如匣上之一條碼或RFID標籤)而動態地判定線纜之協定。在一第一特定實施方案中,一標記讀取器(其之一實例係條碼讀取器904)讀取標記。條碼讀取器將所讀取標記傳輸至諸如中央控制器902之另一裝置(以便使中央控制器902判定協定,如下文所論述),或傳輸至模組化機器912、916中之每一者(以便使個別模組化機器判定將執行哪一操作)。
在條碼讀取器904將標記傳輸至中央控制器902之實施方案中,回應於接收到所讀取標記,中央控制器902可判定用於處理線纜之一 個或兩個端部之協定。作為一項實例,所讀取標記可指示線纜之兩個端部係用於同一類型之線纜(例如,USB 2)且因此係用於同一類型之處理。作為另一實例,所讀取標記可指示線纜之左端部係用於一第一類型之線纜(例如,USB 2)且線纜之右端部係用於一第二類型之線纜(例如,迷你USB)。如此,中央控制器902可判定用於處理線纜之不同端部之不同協定。無論如何,中央控制器902可存取針對線纜之每一端部之一協定(其可包含在系統中之站中之一個站、某些站或所有站處之一操作)。此外,基於經存取協定,中央控制器902可將在協定中指定之站處執行指定操作之命令發送至模組化機器912、916。
另一選擇係,模組化機器912、916可動態地判定將對線纜(諸如對由左線纜固持器102固持之線纜之端部及由右線纜固持器130固持之線纜之端部)執行之特定操作。在一第一特定實施方案中,條碼讀取器904可將所讀取標記傳輸至模組化機器912、916,其中模組化機器然後判定將對線纜執行之特定操作。在一第二特定實施方案中,模組化機器912、916自身可讀取匣上之一標記,且因此判定特定操作。因此,關於模組化機器912、916執行什麼操作之判定可係集中的(例如,在中央控制器902處)或分散的(例如,在模組化機器912、916處)。
匣910可沿著輸送帶920移動,輸送帶920可經組態為一或多個階段或站。舉例而言,每一模組化機器/致動器組合可表示一單個站。在一項實施方案中,諸如感測器922、924之一感測器可指示匣910是否位於輸送帶920之一特定站或階段處。具體而言,感測器922指示匣910位於致動器906/模組化機器912站處且感測器924指示匣910位於致動器914/模組化機器916站處。回應於感測匣,感測器922、924可將一信號發 送至與站相關聯之致動器、與站相關聯之模組化機器及中央控制器902中之任一者、任一組合或全部。舉例而言,當感測器922感測匣910時,感測器可將一信號發送至致動器906及/或發送至模組化機器912。以此方式,可使用感測器以便開始在特定階段或站處進行處理,諸如下文進一步詳細地論述。
在一項實施方案中,在站中之一個、某些或所有站處,模組化機器912、916與致動器906、914協作。在一基於托板之輸送帶系統中,當托板到達站時,一止擋器經組態以使含有匣之托板停止。作為一項實例,止擋器可最初處於停止位置中。當托板到達站時,托板停止。在停止之後,致動器可將線纜帶至模組化機器,模組化機器此後執行其指定功能,且致動器將線纜拉回,下文關於圖15A更詳細地論述。在此實施方案中,生產線、止擋器及模組化機器之間的連接處於主-從類型組態中。
在主-從類型組態之一項實施方案中,模組化機器經指定為主裝置且經組態以控制操作,且生產線止擋器及致動器經組態為從裝置。在此實施方案中,發生以下情況:模組化機器感測托板之停止;此後,模組化機器啟動致動器以進行特定動作(例如,使匣之一臂移動、使線纜之端部捲繞至模組化機器、縱向旋轉等);此後,模組化機器自身啟動以執行其特定操作;在模組化機器執行特定操作之後,模組化機器啟動致動器使得致動器將線纜拉回至生產線;且最終,模組化機器釋放止擋器以便使托板轉變至下一站。
在另一實施方案中,生產線經指定為主裝置且經組態以控制操作,而且模組化機器及生產線止擋器經組態為從裝置。在此實施方案中,發生以下情況:生產線感測托板之停止;此後,模組化機器啟動致動 器以進行特定動作(例如,使匣之一臂移動、使線纜之端部捲繞至模組化機器、縱向旋轉等);此後,模組化機器自身啟動以執行其特定操作;此後,模組化機器啟動致動器使得致動器將線纜拉回至生產線;且最後,生產線釋放止擋器。
在任一實施方案中,可以數種方式中之一者實施主裝置與從裝置之間的協定。具體而言,在任一實施方案中,可在特定站處之生產線與模組化機器之間使用一簡單交握協定。主裝置經組態以將一啟動命令發送至從裝置。回應於接收到啟動命令,從裝置確認其已接收到啟動命令,且在完成該命令之後將完成該命令之一訊息發回至主裝置。
圖10圖解說明中央控制器902或本文中所論述之任何其他電子裝置(諸如模組化機器912、916、致動器906、914或諸如此類)之一項實例性實施方案。在一項實施方案中,中央控制器902可包括一電腦系統。儘管以下論述聚焦於中央控制器902,但以下論述可同樣地適用於模組化機器、致動器或諸如此類。舉例而言,中央控制器902可包含可經執行以致使中央控制器902執行本文中所揭示之方法或基於電腦之功能中之任何一或多者(諸如控制裝納於匣910中之線纜之總成之處理)之一指令集1002之一排序清單。中央控制器902可操作為一獨立裝置或可(例如)使用網路1009連接至其他電腦系統或外圍裝置,諸如連接至條碼讀取器904、致動器906、914、感測器922、924及模組化機器912、916。
在一網路化部署中,中央控制器902可身為一伺服器或作為一伺服器-用戶端使用者網路環境中之一用戶端-使用者電腦或作為一同級間(或分佈式)網路環境中之一同級電腦系統而操作。中央控制器902亦可實施為各種裝置或併入至各種裝置中,諸如能夠執行規定將由彼機器採取 之動作(包含但不限於透過任一形式之瀏覽器存取網際網路或網路)之一指令集1002之一個人電腦或一行動運算裝置。此外,所闡述之系統中之每一者可包含個別地或聯合地執行一指令集或多個指令集以執行一或多個電腦功能之任何子系統集合。如本文中所論述,指令可以邏輯形式表現出來。
中央控制器902可包含在用於傳遞資訊之一匯流排1010上之一記憶體1003。可操作以致使電腦系統執行本文中所闡述之動作或操作中之任一者之程式碼可儲存於記憶體1003中。記憶體1003可係一隨機存取記憶體、唯讀記憶體、可程式化記憶體、硬碟機或任何其他類型之揮發性或非揮發性記憶體或儲存裝置。
中央控制器902可包含一處理器1001,諸如一中央處理單元(CPU)及/或一圖形處理單元(GPU),諸如上文所論述。處理器1001係一控制器(諸如一數位控制器)之一項實例且可包含一或多個一般處理器、數位信號處理器、特殊應用積體電路、場可程式化閘陣列、數位電路、光學電路、類比電路、其組合或其他現在已知或稍後開發之裝置以用於分析且處理資料。處理器1001可實施指令集1002或其他軟體程式,諸如用於實施邏輯功能之手動程式化或電腦產生之程式碼。除其他功能以外,所闡述之邏輯功能或任何系統元件亦可處理諸如一類比電、音訊或視訊信號或其一組合之一類比資料源及/或將該類比資料源轉換為用於音訊-視覺目的或其他數位處理目的(諸如用於電腦處理之相容性)之一數位資料源。
中央控制器902亦可包含一磁碟機或光碟機單元1004。磁碟機單元1004可包含一或多個指令集1002(例如,軟體)可嵌入於其中之一電腦可讀媒體1005。此外,指令1002可執行如本文中所闡述之操作中 之一或多者。指令1002可在由中央控制器902執行期間完全地或至少部分地駐存於記憶體1003內及/或處理器1001內。因此,資料庫可儲存於記憶體1003及/或磁碟單元1004中。
記憶體1003及處理器1001亦可包含如上文所論述之電腦可讀媒體。一「電腦可讀媒體」、「電腦可讀儲存媒體」、「機器可讀媒體」、「所傳播信號媒體」及/或「信號承載媒體」可包含任一裝置,該任一裝置包含、儲存、傳遞、傳播或輸送供由一指令可執行系統、設備或裝置使用或結合一指令可執行系統、設備或裝置使用之軟體。機器可讀媒體可選擇性地係(但不限於)一電子、磁、光學、電磁、紅外線或半導體系統、設備、裝置或傳播媒體。
另外,中央控制器902可包含經組態以使一使用者與中央控制器902之組件中之任一者交互之一輸入裝置1007,諸如一鍵盤或滑鼠。以此方式,一操作者可控制匣910中之線纜之處理。其可進一步包含一顯示器1006,諸如一液晶顯示器(LCD)、一陰極射線管(CRT)或適合用於傳達資訊之任何其他顯示器。顯示器可用作使使用者看到處理器1001之功能化之一介面,或具體而言用作與儲存於記憶體1003或磁碟機單元1004中之軟體之一介面。如上文所論述,消費者控制之裝置可包含一顯示器及一輸入裝置,諸如輸入裝置1007。
中央控制器902可包含經由通信網路1009達成通信之一通信介面1008。網路1009可包含有線網路、無線網路或其組合。通信介面1008可經由任一數目個通信標準(諸如802.11、802.17、802.20、WiMAX、802.15.4、蜂巢式電話標準或其他通信標準,如上文所論述)達成通信。僅僅因為列出此等標準中之一者不意味任一者係較佳的,此乃因 在一商業產品中實際上決不可能採用任一數目個此等標準。
可使用圖14至圖17中所揭示之電腦功能性及如上文關於圖1至圖8所論述之匣之控制實施系統之不同態樣之方塊圖。此外,流程圖可使用由一或多個處理器執行以便實施所揭示之功能性之電腦可讀指令。最後,顯示器可在一I/O裝置上輸出。
本發明預期包含指令或回應於一所傳播信號而接收且執行指令之一電腦可讀媒體,使得連接至一網路之一裝置可經由網路傳遞語音、音訊、視訊、影像或任何其他資料。此外,可經由一通信介面經由網路傳輸或接收指令。該通信介面可係處理器之一部分或可係一單獨組件。該通信介面可在軟體中形成或可係硬體中之一實體連接。該通信介面可經組態以與一網路、外部媒體、顯示器或系統中之任何其他組件或其組合連接。與網路之連接可係一實體連接(諸如一有線乙太網路連接)或可以無線方式建立,如下文所論述。在一服務提供者伺服器之情形中,該服務提供者伺服器可透過通信介面與使用者通信。
電腦可讀媒體可係一單個媒體,或電腦可讀媒體可係一單個媒體或多個媒體,諸如一集中式或分佈式資料庫,及/或儲存一或多個指令集之相關聯快取記憶體及伺服器。術語「電腦可讀媒體」亦可包含可能夠儲存、編碼或攜載供由一處理器執行之一指令集或可致使一電腦系統執行本文中所揭示之方法或操作中之任何一或多者的任何媒體。
電腦可讀媒體可包含一固態記憶體,諸如一記憶卡或裝納一或多個非揮發性唯讀記憶體之其他封裝。電腦可讀媒體亦可係一隨機存取記憶體或其他揮發性可重寫記憶體。另外,電腦可讀媒體可包含一磁光學或光學媒體,諸如用以擷取載波信號(諸如經由一傳輸媒體傳遞之一信 號)之一磁碟或磁帶或其他儲存裝置。附接至一電子郵件或其他自封式資訊封存或封存集之一數位檔案可被視為可係一有形儲存媒體之一分佈媒體。該電腦可讀媒體較佳地係一有形且非暫時性儲存媒體。因此,本發明可被視為包含一電腦可讀媒體或一分佈媒體及其他等效物及後繼媒體中之任何一或多者,其中可儲存資料或指令。
另一選擇係或另外,諸如特殊應用積體電路、可程式化邏輯陣列及其他硬體裝置之專用硬體實施方案可經構造以實施本文中所闡述之方法中之一或多者。可包含各種實施例之設備及系統之應用可廣泛地包含各種電子系統及電腦系統。本文中所闡述之一或多項實施例可使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特定互連硬體模組或裝置藉助可在該等模組之間且透過該等模組傳遞之相關控制信號及資料信號或作為一特殊應用積體電路之若干部分來實施功能。相應地,本系統可囊括軟體、韌體及硬體實施方案。
圖11圖解說明匣910之一方塊圖。如上文所論述,匣可包含多個部分,諸如一左部分(例如,經組態以固持線纜之一個端部之一左臂)及一右部分(例如,經組態以固持線纜之另一端部之一右臂)。就此而言,匣910可包含左側可移動部1102及右側可移動部1110。在一項實施方案中,左側可移動部1102及右側可移動部1110經組態以執行以下各項中之一者或兩者:(i)固持線纜之一個端部;及(ii)使線纜之端部在一或多個方向上移動。如上文所論述,各種結構(諸如滾輪110、140及鉗子112、142)可固持線纜之一端部。額外各種結構可使線纜之端部在各種方向(諸如縱向地、旋轉地等)上移動。另外,匣910可包含經組態以介接或接收所施加之一力(例如,由一致動器或一模組化機器施加之一外部力)之一或多個接受器1104。作為一項實例,手柄106、136可經組態以接收一力,藉 此分別使左線纜固持器可移動部107及右線纜固持器可移動部137滑動。另一選擇係,一外部力可直接施加至線纜,諸如藉由在線纜101上使用工具602,如圖6A至圖6C中所圖解說明。
匣910可進一步包含輸送帶嚙合1106。如上文所論述,匣910可沿著諸如輸送帶920之一輸送帶移動。匣910可經由輸送帶嚙合1106與輸送帶連接或嚙合。如上文所論述,輸送帶嚙合1106可係經由一或多個連接點。
匣910可進一步包含一或多個識別碼1108(例如,匣之右側/左側)。識別碼可包括一被動識別碼(其不產生一信號)或一主動識別碼(其產生一信號)。在一項實施方案中,被動識別碼可包括一條碼或其他類型之光學機器可讀資料表示。該條碼可包括一個一維條碼。另一選擇係,該條碼可包括一資料矩陣程式碼,其係一個二維條碼。在實務上,諸如條碼讀取器904之一機器可將一光照在被動識別碼上以便讀取被動識別碼。在一替代實施方案中,主動識別碼可包括使用電磁場來自動識別且追蹤物件之一射頻識別(RFID)標籤或其他裝置。就此而言,在匣910使用RFID標籤之事件中,可替代條碼讀取器904而使用一RFID讀取器。
圖12圖解說明模組化機器912、916之一方塊圖。模組化機器912、916可執行一或多個操作,其中在不同機器當中劃分操作。在此例項中,系統包含多個模組化機器,其中多個模組化機器中之一者、某些或全部包括不同類型之機器。機器類型包含但不限於:一預饋送機器;一切割與剝離機器;一線纜捲取機機器;一層移除機器;一導線分選機器;一錫浴機器;一導線焊接機器;及一模製機器。以上清單僅僅係實例。預期其它類型之機器。此外,預期機器類型之任一組合。
就此而言,模組化機器912、916執行各種操作,諸如預饋送、切割/剝離、線纜盤繞、層移除、導線分選、邊緣塗佈、焊接及模製。系統可使用逐站移動之一匣以任一想得到之次序執行此等操作之任一組合或全部。視情況,可使用逐站移動以執行所列出操作之同一匣執行連接器之機械組裝。另一選擇係,可在一第一類型之匣中處理線纜以執行預饋送、切割/剝離、線纜盤繞、層移除、導線分選、邊緣塗佈、焊接及模製之任一組合。此後,線纜可自第一類型之匣經移除且插入至一第二類型之匣中以便執行連接器之機械組裝。
層移除機器經組態以移除線纜之一或多個層。舉例而言,層移除機器可經組態以移除以下各項中之任一者、任一組合或全部:線纜PVC;箔;及賽璐玢層。舉例而言,層移除機器可經組態以用於一單個操作中之一個多層程序。此外,層移除機器可包含一或多個機器視覺裝置(諸如用以控制切割準確度及損壞偵測之一掃描機)及一或多個切割裝置(諸如用於精確切割之一雷射)。層移除機器可在一組裝線(諸如圖9中所繪示)中使用或用作一獨立解決方案。
導線分選機器經組態以分選線纜之一或多個導線。舉例而言,導線分選機器可經組態以用於內部線纜導線之自動分選以準備放置於連接器墊或接腳上以進行沿著組裝線之其他機器處之後續處理。作為分選之一部分,導線分選機器可使用一或多個機器視覺裝置(諸如一掃描機)來識別線纜之導線,其可在掃描之前呈一不確定或隨機次序。此外,導線分選機器可使用一或多個抓持器以便抓住一或多個導線且將一或多個導線移動至導線固持器上。以此方式,導線分選機器可將導線中之一或多者放置於導線固持器(諸如圖7A至圖7C中所繪示之一梳形件)上。在一項實施方 案中,導線分選機器可包含用於處置不同程序(諸如分選、填充物切割、雙絞線打開及導線剝離)之一自動可交換頭部。
在一項實施方案中,導線分選機器可包含以下各項中之任一者、任一組合或全部:機械剝離器;機械切割器;熱剝離器;拾放裝置;及解開雙絞線裝置。在操作為一機械剝離器、一機械切割器或一熱剝離器時,導線分選機器可包含一廢料漏斗。在操作為一機械剝離器或一機械切割器時,導線分選機器可包含用以分配經加壓空氣之功能性(具有一空氣壓力入口)。在操作為一熱剝離器時,導線分選機器可使用一真空系統(具有一真空入口)。最後,在操作為一拾放裝置時,導線分選機器可包含一饋送器(具有一饋送器入口)。
導線焊接機器經組態以焊接線纜之一或多個導線。特定而言,導線焊接機器可經組態以自動執行導線至墊焊接。導線焊接機器可經組態以接受錫預塗佈導線及墊。在一項實施方案中,導線焊接機器可包含一機器視覺裝置(諸如一掃描機)以便量測焊接程序之準確度及成功。此外,導線焊接機器可在一組裝線(諸如圖9中所繪示)中使用或用作一獨立解決方案。
模組化機器912、916可包含電腦功能性1200。如上文所論述,中央控制器902可包含如參考圖10所論述之電腦功能性。類似地,模組化機器912、916可包含體現為如參考圖10所論述之電腦功能性1200之各種電腦功能性。舉例而言,模組化機器912、916可包含經組態以執行及/或控制歸於模組化機器912、916之各種功能性之一控制器(例如,一處理器)。模組化機器912、916可進一步包含掃描功能性1210。掃描功能性1210可包括一或多個掃描裝置且獲得以下各項中之一者或兩者中之資 訊:(1)關於匣之資訊(例如,諸如以一條碼或一RFID標籤來體現);及(2)關於線纜之資訊(例如,諸如線纜中之一或多個導線之位置)。作為一項實例,模組化機器912、916可掃描一識別碼,諸如一條碼,以便獲得關於匣910之資訊。另一選擇係,在一主動識別碼(諸如一RFID標籤)之例項中,模組化機器912、916可包含一RFID讀取器以便讀取來自RFID標籤之資訊。作為另一實例,模組化機器912、916可掃描線纜之一部分(諸如端部116、146)以便判定導線之定向(諸如各種色彩之導線之定位)。基於所判定定向,模組化機器912、916可發送修改導線之定向之一命令,如下文進一步論述。因此,在一項實施方案中,掃描功能性1210可包括一攝影機及相關聯電路以分析由攝影機產生之影像從而判定導線之位置等。
模組化機器912、916可進一步包含操縱功能性1220(例如,使用一或多個馬達之移動;等)。如上文所論述,可經由一外部力或一外部裝置操縱匣之各種態樣。在一項實施方案中,一或多個致動器906、914可施加外部力,如下文進一步論述。作為一項實例,致動器906、914可包含施加一力以使手柄106、136移動之一活塞(或諸如此類)。作為另一實例,致動器906、914可將一力施加(諸如經由一活塞)至槓桿108、138以便釋放滾輪110、140。作為又一實例,致動器906、914可包含將一力施加至滾輪110、140中之一或多者以便使線纜101之一端部116、146縮回或延伸之電動滾輪402。作為又一實例,致動器906、914可包含將一力施加至線纜101之一部分以便使一端部旋轉之工具602。作為另一實例,致動器906、914可包含將一力施加至底座120之一底側以便使匣910沿著一旋轉軸線傾斜之一活塞(或諸如此類),諸如圖5A中所圖解說明。就此而言,在一項實施方案中,致動器906、914可將一力間接施加至線纜(例如,經由滾輪110、140中之一或多者)。 另一選擇係,致動器906、914將一力直接施加至線纜(例如,經由工具602)。在又一替代實施方案中,致動器906、914施加不同力,將至少一個力直接地施加至線纜及將至少一個力間接地施加至線纜。
在一替代實施方案中,一或多個模組化機器912、916可施加外部力以操縱匣之各種態樣。在此替代實施方案中,模組化機器912、916可經組態以執行以下各項中之任一者、任一組合或全部:包含一活塞以將一力施加至槓桿108、138以便釋放滾輪110、140;包含將一力施加至滾輪110、140中之一或多者以便使線纜101之一端部116、146縮回或延伸之電動滾輪402;包含將一力施加至線纜101之一部分以便使一端部旋轉之工具602;且包含將一力施加至底座120之一底側以便使匣910沿著一旋轉軸線傾斜之一活塞(或諸如此類),諸如圖5A中所圖解說明。在又一替代實施方案中,致動器906、914及模組化機器912、916兩者皆可將外部力施加至匣910,諸如本文中所論述。
模組化機器912、916可進一步包含核心功能性1230。如上文所論述,模組化機器可執行一或多個功能,諸如層移除、施加錫或其他流體、導線焊接、模製或諸如此類。就此而言,核心功能性1230包括將由模組化機器912、916執行之功能,諸如層移除、將線纜之端部浸入一浴中、焊接及模製。
圖13圖解說明致動器906、914之一方塊圖。致動器906、914可包含電腦功能性1300。如上文所論述,中央控制器902可包含如參考圖10所論述之電腦功能性。類似地,致動器906、914可包含如參考圖10所論述之各種電腦功能性,體現為電腦功能性1300。致動器906、914可進一步包含掃描功能性1310(例如,一或多個掃描機)。類似於掃描功能性1210,掃描 功能性1310可獲得以下各項中之一者或兩者中之資訊:(1)關於匣之資訊(例如,諸如體現於一條碼或一RFID標籤中);及(2)關於線纜之資訊(例如,諸如線纜中之一或多個導線之位置)。最後,致動器906、914可進一步包含操縱功能性1320(例如,使用一或多個馬達之移動;等)。如上文所論述,致動器906、914可經組態以執行以下各項中之任一者、任一組合或全部:包含一活塞以將一力施加至槓桿108、138以便釋放滾輪110、140;包含將一力施加至滾輪110、140中之一或多者以便使線纜101之一端部116、146縮回或延伸之電動滾輪402;包含將一力施加至線纜101之一部分以便使一端部旋轉之工具602;且包含將一力施加至底座120之一底側以便使匣910沿著一旋轉軸線傾斜之一活塞(或諸如此類),諸如圖5A中所圖解說明。
圖9圖解說明致動器906、914及模組化機器912、916之單獨元件。以此方式,由致動器906、914執行之功能可在與執行模組化機器912、916之功能之機器分開之一機器中。在一替代實施方案中,致動器之功能可包含於模組化機器中。舉例而言,可在亦執行模組化機器之功能之一單個機器內執行致動器之各種功能(諸如使匣之各種態樣或由匣固持之線纜之邊緣移動)。
圖14係用於感測匣上之一識別碼(例如,一條碼或RFID)且基於所感測識別碼而處理匣上之線纜之一流程圖1400。在1402處,感測匣上之識別碼。舉例而言,條碼讀取器904可感測匣上之一條碼。在此之後,可將所感測條碼傳輸至另一裝置,諸如中央控制器902。在1404處,判定用於處理匣上之線纜之協定。舉例而言,回應於接收到條碼,中央控制器902可判定用於處理匣上之線纜之協定。協定可包括用於模組化機器912、916中之一或多者之命令。在1406處,將執行用於處理匣上之線纜 之協定之命令發送至模組化機器。舉例而言,中央控制器902可將使模組化機器912對線纜執行一操作之一第一命令發送至模組化機器912。另一選擇係或另外,中央控制器902可將使致動器906對線纜或對匣之一部分執行一操作(諸如使匣之一臂移動以便使線纜朝向模組化機器移動)之一第二命令發送至致動器906。
如上文所論述,感測器922、924可指示匣位於輸送帶之一特定階段或一特定站處。此指示可觸發特定階段或特定站處之處理。在一第一實施方案中,致動器自感測器922、924接收輸出,且此後開始處理。在圖15A中圖解說明第一實施方案之一實例,圖15A係當感測器指示匣位於用於處理之站處時致動器與模組化機器之間的相互作用之一第一流程圖1500。舉例而言,在1502處,致動器接收站處之感測器經觸發之指示。在1504處,致動器執行一或多個動作以使線纜朝向模組化機器移動。如上文所論述,致動器可使匣之一臂(諸如左線纜固持器102或右線纜固持器130)朝向模組化機器移動。以此方式,由匣之臂固持之線纜之端部朝向模組化機器移動。作為另一實例,致動器可藉由使線纜之端部朝向模組化機器捲繞而使該端部朝向模組化機器移動(諸如藉由釋放鉗子112且捲繞於滾輪110上以使端部116朝向模組化機器移動)。
在1506處,模組化機器可感測線纜。作為一項實例,模組化機器可包含一感測器,諸如定位於一開口處或定位於模組化機器之一內部中之一感測器,該感測器偵測接近於感測器的線纜之一部分。在1508處,模組化機器可執行一操作。如上文所論述,模組化機器可執行各種操作,諸如剝離一外層、感測導線定位、將導線放置於一梳形件上、焊接、模製或諸如此類。在1510處,在完成操作之執行之後,模組化機器發信 號通知致動器使線纜移動遠離模組化機器。回應於自模組化機器發送之信號,在1512處,致動器執行一或多個動作以使線纜移動遠離模組化機器。舉例而言,模組化機器可命令致動器使匣之臂(諸如左線纜固持器102或右線纜固持器130)移動遠離於模組化機器。作為另一實例,模組化機器可命令致動器使線纜之端部遠離於模組化機器捲繞。
在一第二實施方案中,模組化機器自感測器922、924接收輸出,且此後開始處理。在圖15B中圖解說明第二實施方案之一實例,圖15B係當感測器(指示匣位於用於處理之站處)時致動器與模組化機器之間的相互作用之一第二流程圖1550。在1552處,模組化機器接收站處之感測器經觸發之指示。在1554處,模組化機器命令致動器使線纜朝向機器移動。回應於命令,在1556處,致動器執行一或多個動作以使線纜朝向模組化機器移動(例如,使匣之一臂朝向模組化機器移動或使線纜朝向模組化機器捲繞)。
類似於圖15A,在1506處,模組化機器可感測線纜,在1508處,模組化機器執行操作,在1510處,在完成操作之執行之後,模組化機器發信號通知致動器使線纜移動遠離模組化機器,且在1512處,致動器執行一或多個動作以使線纜移動遠離模組化機器。
圖16A係使模組化機器感測線纜之一態樣且命令致動器相應地執行一動作之一第一流程圖1600。在1602處,模組化機器感測線纜之至少一個態樣。該態樣可包括導線在線纜中之放置,諸如下文關於圖16B所論述。在1604處,模組化機器可基於線纜之所感測態樣而判定將執行之至少一個動作。該動作可包括命令致動器使線纜以一預定方式移動。在1606處,模組化機器將執行至少一個動作之一命令發送至致動器。在 1608處,回應於接收到命令,致動器執行至少一個動作。
如上文所論述,線纜之一部分(諸如線纜之一端部之導線)可在匣中之一特定位置中。導線可具有一或多個識別碼。作為一項實例,可基於色彩而識別導線(例如,一個導線之絕緣體係紅色,一個導線之絕緣體係黃色,一個導線之絕緣體係白色,一個導線之絕緣體係綠色等)。作為另一實例,可基於與導線相關聯之文數標誌而識別導線(例如,導線具有一特定數字或一特定字母組合)。此外,線纜之一部分(諸如導線位置)可係隨機的或在未知位置中。模組化機器可使用掃描功能性1210(例如,一或多個攝影機)以便分析線纜之端部處之一個導線、某些導線或所有導線之位置。舉例而言,掃描功能性1210可與一或多個彩色濾波器組合使用一演算法以便在掃描中識別導線之色彩且繼而判定線纜之端部處之導線中之一者、某些或全部之位置。作為另一實例,掃描功能性1210可使用光學字符辨識(OCR)以便在掃描中識別導線之編號或字母且繼而判定線纜之端部處之導線中之一者、某些或全部之位置。
不管進行判定以執行旋轉移動之裝置如何,可以數種方式中之一者進行判定。以一種方式,裝置(例如,模組化機器912、916及/或中央控制器902)可比較線纜之端部處之導線中之一者、某些或全部之位置與線纜之端部處之導線中之一者、某些或全部之一預定(或所要)位置。可如上文所論述而判定線纜之端部處之導線中之一者、某些或全部之位置。可藉由存取線纜之至少一部分之一預定組態(例如,存取模組化機器之一記憶體中之預定組態)而判定線纜之端部處之導線中之一者、某些或全部之預定(或所要)位置。在一項實施方案中,預定組態可包括線纜內之一個導線、複數個導線或所有導線之一預定位置。
在一第一特定實施方案中,線纜包含4個導線,其中該等導線中之一者係一特定色彩(例如,一個導線具有係紅色之一絕緣體)。在此第一特定實施方案中,預定組態係一特定色彩之導線位於一預定位置處(例如,12:00或直指向上)。裝置(例如,模組化機器)可比較一特定色彩之導線之位置與預定位置且判定是否使線纜之端部旋轉(及視情況多少)。舉例而言,模組化機器可判定紅色導線位於9:00處(指向左)。模組化機器可進一步比較9:00處之紅色導線之所判定位置與12:00處之紅色導線之預定位置以判定使線纜端部順時針旋轉90°(或使線纜端部逆時針旋轉270°)。
在一第二特定實施方案中,線纜包含8個導線,其中該等導線中之一者具有一特定標誌(例如,一個導線具有其係#2導線之一指示符)。在此第二特定實施方案中,預定組態係具有一特定標誌之導線位於一預定位置處(例如,6:00或直指向下)。亦已知,當具有特定標誌之導線處於預定位置中時,線纜中之其他導線一般將處於另一預定位置中。裝置(例如,模組化機器)可比較導線之位置與具有預定位置之特定標誌且判定是否使線纜之端部旋轉(及視情況多少)。舉例而言,模組化機器可判定具有#2標誌之導線位於12:00處(指向上)。模組化機器可進一步比較位於12:00處之具有#2之導線之所判定位置與位於6:00處之具有#2之導線之預定位置以判定使線纜端部旋轉180°(順時針或逆時針)。以此方式,可使導線移動使得其更靠近於預定位置(與在不進行旋轉之情況下之位置相對)。
預定位置可經選擇使得可更容易地執行由模組化機器執行之一操作。作為一項實例,一雙導線線纜(例如,一個黃色導線及一個白色導線)中之預定位置係用於使黃色導線定位於右邊且使白色導線定位於左邊。此歸因於給模組化機器分配如下任務:將黃色導線放置於梳形件中 右邊且將白色導線放置於梳形件中左邊。模組化機器可判定導線之實際位置係黃色導線在左邊且白色導線在右邊。面對此等實際位置且面對所要位置,模組化機器可在一項實施方案中使線纜旋轉,使得黃色導線在右邊且白色導線定位於左邊,因此使得將各別導線放置於梳形件上(例如,將黃色導線放置於梳形件之右側上且將白色導線放置於梳形件之左側上)更容易。
圖16B係使模組化機器感測線纜中之導線之位置且命令致動器使線纜旋轉一預定度數之一第二流程圖1650。在1652處,模組化機器感測線纜內之一或多個導線之位置。可由在系統內之數個不同裝置中之一者做出執行旋轉移動之判定。在一項實施方案中,模組化機器(諸如一模組化機器912、916)可做出是否執行旋轉移動之判定且可命令另一裝置(諸如致動器906、914)之旋轉移動。在另一實施方案中,一中央控制裝置(諸如中央控制器902)可做出是否執行旋轉移動之判定且可命令另一裝置(諸如致動器906、914)之旋轉移動。
在1654處,基於所感測位置,模組化機器判定使線纜旋轉之度數。作為一項實例,模組化機器可判定使線纜旋轉一預定量,諸如45°或90°。在1656處,模組化機器將使線纜旋轉所判定度數之一命令發送至致動器。在1658處,回應於接收到命令,致動器使線纜旋轉所判定度數。舉例而言,致動器可使用工具602使線纜101之端部116旋轉所判定度數。在此之後,在1660處,模組化機器可使用一抓持器使線纜之導線移動。就此而言,不是模組化機器自身使導線旋轉,而是模組化機器命令另一機器(例如,致動器)使導線移動以準備抓持導線從而使導線移動(諸如將導線放置至梳形件114上)。
在實務上,可在電連接操作期間使導線旋轉一或多次。舉例而言,模組化機器可在模組化機器抓持導線之前命令導線之旋轉,如圖16B中所圖解說明。因此,模組化機器可最初掃描或感測導線之位置(諸如感測導線之色彩)。基於導線之經感測位置,模組化機器可發送旋轉之一命令。在一項實施方案中,旋轉之命令包括一旋轉方向(例如,指示順時針或逆時針)及指示旋轉之一度數之一量。在一項實施方案中,可與在圖3A至圖3D中所闡述之臂移動功能性或在圖4A至圖4B中所闡述之線纜移動功能性組合使用在圖6A至圖6C及圖16中所闡述之旋轉功能性。在一替代實施方案中,系統包含在圖3A至圖3D中所闡述之臂移動功能性或在圖4A至圖4B中所闡述之線纜移動功能性而不包含在圖6A至圖6C及圖16A至圖16B中所闡述之旋轉功能性。在又一替代實施方案中,系統包含圖6A至圖6C及圖16A至圖16B中所闡述之旋轉功能性而不包含在圖3A至圖3D中所闡述之臂移動功能性或在圖4A至圖4B中所闡述之線纜移動功能性。
圖17係使模組化機器命令致動器使匣圍繞一鉸鏈移動以便將線纜之端部浸入一浴中之一流程圖1700。在1702處,模組化機器判定將線纜之一個或兩個端部浸入浴中。在1704處,模組化機器指導致動器使線纜端部中之一者或兩者延伸且使匣向前翻倒,使得線纜端部浸入浴中。在1706處,回應於指令,致動器使線纜端部中之一者或兩者延伸且使匣向前翻倒使得線纜端部浸入浴中。在1708處,模組化機器指令致動器使匣向後翻倒且使線纜端部中之一者或兩者縮回。在1710處,回應於指令,致動器使匣向後翻倒且使線纜端部中之一者或兩者縮回。
如上文所論述,一或多個標記可駐存於匣上。作為一項實例,可讀取匣上之一第一標記(諸如一條碼或RFID標籤)以便判定用於在 協定中指定之站處處理線纜(包含指定操作)之協定。協定可判定針對線纜之一個或兩個端部之指定操作。如上文所論述,線纜101之一個端部146可固持於右線纜固持器130中,且線纜101之另一端部116可固持於左線纜固持器102中。模組化機器可以數種方式中之一者判定一個端部146(固持於右線纜固持器130中)還是另一端部116(固持於左線纜固持器102中)插入至模組化機器中。如圖9中所展示,匣910可沿著輸送帶920行進,且可在各種站或階段中。在一各別站處,匣910可最初經定位(藉由輸送帶920或藉由致動器906),使得右線纜固持器130定位為與模組化機器912之一入口成排或定位在該入口前面。在右線纜固持器130定位為與模組化機器912之一入口成排或定位在該入口前面之後,致動器906可使端部146移動至模組化機器912之入口中(諸如藉由使端部146捲繞至模組化機器之入口中及/或藉由使右線纜固持器可移動部137(其固持端部146)朝向模組化機器之入口移動使得將端部插入至模組化機器之入口中)。在模組化機器完成端部146上之其操作之後,模組化機器可將完成端部146上之其操作之一指示發送至致動器。
回應於模組化機器發送完成端部146上之其操作之指示,致動器可使匣移動,使得左線纜固持器102定位為與模組化機器912之一入口成排或定位在該入口前面。在左線纜固持器102定位為與模組化機器912之一入口成排或定位在該入口前面之後,致動器906可使端部116移動至模組化機器912之入口中(諸如藉由使端部116捲繞至模組化機器之入口中及/或藉由使左線纜固持器可移動部107(其固持端部116)朝向模組化機器之入口移動使得將端部插入至模組化機器之入口中)。在模組化機器完成端部116上之其操作之後,模組化機器可將完成端部116上之其操作之 一指示發送至致動器。回應於模組化機器發送完成端部146上之其操作之指示,致動器可將匣發送至下一站。
因此,由於致動器遵循首先將右端部(端部146)插入至模組化機器中且在完成右端部上之操作之後將左端部(端部116)插入至模組化機器中之一預定序列,因此模組化機器可判定哪一端部插入於其中。圖18係使模組化機器判定線纜端部係來自匣之右側還是左側之一項實例之一流程圖1800。在1802處,模組化機器接收匣位於站處之一指示。如上文所論述,模組化機器可以數種方式中之一者判定匣是否位於站處,諸如藉由感測器922、924之通知(例如,參見圖15A)。另一選擇係,模組化機器可藉由感測經插入至模組化機器中之線纜之一部分(例如,參見圖15B)而判定匣是否位於站處。在此實施方案中,不存在步驟1802。無論如何,在1804處,模組化機器接收線纜之一第一端部。如上文所論述,在一項實施方案中,致動器將匣定位於站處,使得插入至模組化機器中之線纜之第一端部由右線纜固持器130固持。就此而言,模組化機器經預程式化,使得在匣最初定位於站處之後,所插入之第一線纜連接至匣之右臂。給定此情況,在1806處,回應於接納線纜之第一端部,模組化機器判定線纜之第一端部(其在1804處經接納)連接至匣之右臂。在1808處,模組化機器基於線纜之第一端部位於匣之右臂上之判定而對線纜之第一端部執行操作。如上文所論述,在一項實施方案(其中線纜之端部係針對不同類型之連接器)中,可通知模組化機器:線纜之右端部將具有一第一操作,且線纜之左端部將具有一第二操作。在另一實施方案(其中線纜之端部係針對同一類型之連接器)中,可通知模組化機器:線纜之右端部將具有一第一操作,且線纜之左端部將具有該第一操作。無論如何,通知模組化機器關於 將對線纜之右端部及線纜之左端部執行之操作。
在完成對線纜之第一端部之操作之後,在1810處,模組化機器發信號通知完成,使得匣前進且線纜之第二端部插入至模組化機器中。舉例而言,模組化機器可發信號通知致動器,使得致動器使匣移動,使得左線纜固持器102定位為與模組化機器912之一入口成排或定位在該入口前面。在將左線纜固持器102定位為與模組化機器912之一入口成排或定位在該入口前面之後,致動器906可使端部116移動至模組化機器912之入口中。因此,在1812處,模組化機器接收線纜之第二端部。如上文所論述,由於預定序列,因此模組化機器經預程式化以判定在匣最初定位於站處之後所接納之第二端部連接至匣之左臂。給定此情況,在1814處,模組化機器判定所接納之線纜之第二端部連接至匣之左臂。在1816處,模組化機器基於線纜之第二端部在匣之左臂上之判定(基於通知模組化機器關於將對線纜之左端部執行之操作)而對線纜之第二端部執行一操作。在完成對線纜之第二端部之操作之後,模組化機器發信號通知完成,使得匣前進至下一站。
如上文所論述,揭示各種方法及設備。一種方法係用於控制一匣,該匣經組態以固持一線纜且與一機器介接以便處理該線纜,該匣包括經組態以固持一第一線纜端部之一第一可移動部及經組態以固持一第二線纜端部之一第二可移動部,其中該第一線纜端部及該第二線纜端部係該線纜之兩個端部,該方法包括:接收一第一原動力,該第一原動力致使該第一可移動部之至少一部分移動,使得該第一線纜端部朝向該機器移動;且接收一第二原動力,該第二原動力致使該第二可移動部之至少一部分移動,使得該第二線纜端部朝向該機器移動。在此方法中,該第一可移 動部包括一第一臂;該第二可移動部包括一第二臂;當該第一臂固持該線纜之該第一端部時該第一原動力使該第一臂移動,使得該第一臂及該線纜之該第一端部兩者皆朝向該機器移動;且當該第二臂固持該線纜之該第二端部時該第二原動力使該第二臂移動,使得該第二臂及該線纜之該第二端部兩者皆朝向該機器移動。此外,在此方法中,自一活塞接收該第一原動力及該第二原動力;該第一臂包含自該活塞接收該第一原動力以便使該第一臂朝向該機器移動之一第一手柄;且該第二臂包含自該活塞接收該第二原動力以便使該第二臂朝向該機器移動之一第二手柄。此外,在此方法中,該匣進一步包含一底座;該第一臂及該第二臂連接至該底座;該第一原動力使該第一臂沿著一第一通道滑動以便朝向該機器移動;且該第一原動力使該第二臂沿著一第二通道滑動以便朝向該機器移動。在此方法中,該第一原動力係施加至該第一臂以便使該線纜之該第一端部旋轉之一第一旋轉力;且該第二原動力係施加至該第二臂以便使該線纜之該第二端部旋轉之一第二旋轉力。此方法進一步包括將該匣之一底座連接至一輸送帶以便使該匣沿著該輸送帶移動。在此方法中,該第一原動力致使該第一可移動部移動,此又在該第一可移動部之任一部分不朝向該機器移動之情況下使該線纜之該第一端部朝向該機器移動;且該第二原動力致使該第二可移動部移動,此又在該第二可移動部之任一部分不朝向該機器移動之情況下使該線纜之該第二端部朝向該機器移動。在此方法中,該第一可移動部包括一或多個滾輪之一第一組;該第二可移動部包括一或多個滾輪之一第二組;該第一原動力使一或多個滾輪之該第一組移動,使得在一或多個滾輪之該第一組不朝向該機器移動之情況下該線纜之該第一端部朝向該機器移動;且該第二原動力使一或多個滾輪之該第二組移動,使得在一或多個滾 輪之該第二組不朝向該機器移動之情況下該線纜之該第二端部朝向該機器移動。此方法進一步包括:接收一第三原動力,回應於該機器發佈一第一命令,該第三原動力使該第一可移動部之至少一部分移動,使得該第一線纜端部移動遠離於該機器;且接收一第四原動力,回應於該機器發佈一第二命令,該第四原動力使該第二可移動部之至少一部分移動,使得該第二線纜端部移動遠離於該機器。
另一方法係用於控制一匣,該匣經組態以固持一線纜且與一機器介接以便處理該線纜,該匣包括經組態以固持一第一線纜端部之一第一部及經組態以固持一第二線纜端部之一第二部,該方法包括:將一力直接施加至該線纜之至少一部分,該力使該線纜之該第一端部或該線纜之該第二端部中之至少一者移動。在一項實施方案中,該所施加力包括致使該線纜之該第一端部或該線纜之該第二端部中之該至少一者旋轉之一旋轉力。另一選擇係或另外,該所施加力致使該匣之任一部分皆不朝向該機器移動及/或移動遠離該機器。在此方法中,該線纜之該至少一部分座落於一滾轉結構上;且該旋轉力施加一力使得該線纜之該至少一部分及該滾轉結構兩者皆旋轉。在此方法中,該滾轉結構包括一第一滾輪及一第二滾輪;接近於該第一線纜端部的該線纜之一第一部分座落於該第一滾輪上;且接近於該第二線纜端部的該線纜之一第二部分座落於該第二滾輪上。在此方法中,該第一部使該線纜沿著一第一軸線移動;該第一線纜端部圍繞該第一軸線旋轉;該第二部使該線纜沿著一第二軸線移動;且該第二線纜端部圍繞該第二軸線旋轉。在此方法中,該第一部包括固持接近於該第一線纜端部之一部分之一第一固持機構;且該第二部包括固持接近於該第二線纜端部之一部分之一第二固持機構。此方法進一步包括:將一第一力施 加至該第一固持機構,藉此釋放接近於該第一線纜端部之該部分;且將一第二力施加至該第二固持機構,藉此釋放接近於該第二線纜端部之該部分。在此方法中,該第一固持機構包括一第一組滾輪;且該第二固持機構包括一第二組滾輪。在此方法中,該第一固持機構包括第一鉗子;且該第二固持機構包括第二鉗子。
另一方法係用於控制一匣,該匣經組態以固持一線纜且與一機器介接以便處理該線纜,該匣包括一第一結構、一第二結構及一鉸鏈,該第一結構經組態以固持一第一線纜端部及一第二線纜端部,其中該第一線纜端部及該第二線纜端部係該線纜之兩個端部,該鉸鏈連接該第一結構與該第二結構,該方法包括:施加一力使得該第一結構圍繞該鉸鏈移動,使得在該第一結構與該第二結構之間形成之一角度係45°或更大。在此方法中,該第一結構圍繞該鉸鏈移動,使得在該第一結構與該第二結構之間形成之該角度係至少90°。在此方法中,該第二結構與一輸送帶嚙合;且該第一結構包括:至少一個底座;一第一可移動部,其固持該第一線纜端部;及一第二可移動部,其固持該第二線纜端部;且該方法進一步包括:接收一第一原動力使得該第一可移動部致使該第一線纜端部朝向該機器移動;及接收一第二原動力使得該第二可移動部致使該第二線纜端部朝向該機器移動。
又一方法係用於控制一匣,該匣經組態以固持一線纜且與一機器介接以便處理該線纜,該匣包括:一第一可移動部,其經組態以使一第一線纜端部移動,該第一線纜端部包括複數個導線;一第一梳形結構,其經組態以固持該第一線纜端部之該複數個導線;一第二可移動部,其經組態以使一第二線纜端部移動,該第一線纜端部包括該複數個導線, 其中該第一線纜端部及該第二線纜端部係該線纜之兩個端部;及一第二梳形結構,其經組態以固持該第二線纜端部之該複數個導線,該方法包括:經由該第一可移動部使該線纜移動穿過由該第一梳形結構界定之一平面;及經由該第二可移動部使該線纜移動穿過由該第二梳形結構界定之一平面。在此方法中,一平臺經組態以連接至一輸送帶;該第一梳形結構由一單個梳形件組成;該第二梳形結構由一單個梳形件組成;該第一梳形結構位於該平臺與該第一線纜端部之間;且該第二梳形結構位於該平臺與該第二線纜端部之間。在此方法中,該第一梳形結構包括一第一組梳形件;該第二梳形結構包括一第二組梳形件;該第一組梳形件夾置該第一線纜端部;且該第二組梳形件夾置該第二線纜端部。
一種設備係經組態以控制一匣以便使由該匣固持之一線纜由一機器處理之一致動器,該致動器包括:一線纜端部移動裝置,其經組態以使該線纜之一端部在一第一方向上朝向該機器移動且在一第二方向上移動遠離該機器,該第二方向與該第一方向相反;及一控制器,其與該線纜端部移動裝置通信。該控制器經組態以:接收一第一信號;回應於接收到該第一信號,控制該線纜端部移動裝置使得該線纜之該端部在該第一方向上朝向該機器移動;自該機器接收一第二信號,該信號指示該機器已完成對由該匣之一部分固持之該線纜之一端部之一程序;且回應於接收到該第二信號,控制該線纜端部移動裝置使得該線纜之該端部在該第二方向上移動遠離於該機器。在此致動器中,該線纜端部移動裝置包括經組態以與該匣之一部分介接之一活塞;該控制器回應於接收到該第一信號而經組態以控制該活塞以便使該活塞使該匣之該部分在該第一方向上朝向該機器移動;且該控制器回應於接收到該第二信號而經組態以控制該活塞以便使該 活塞使該匣之該部分在該第二方向上移動遠離於該機器。在此致動器中,該匣之該部分包括經組態以沿著該匣之一通道移入的該匣之一臂。在此致動器中,該線纜端部移動裝置經組態以使該線纜之該端部在該第一方向上朝向該機器且在該第二方向上遠離該機器捲繞。在此致動器中,該線纜端部移動裝置包括經組態以與一或多個匣滾輪介接之一或多個滾輪;該控制器回應於接收到該第一信號而經組態以控制該一或多個滾輪以使該一或多個匣滾輪使該線纜之該端部在該第一方向上朝向該機器捲繞;且該控制器回應於到接收該第二信號而經組態以控制該一或多個滾輪以使該一或多個匣滾輪使該線纜之該端部在該第二方向上遠離於該機器捲繞。在此致動器中,該第一信號指示一站處之一感測器位於一輸送帶上。
另一設備係經組態以控制一匣以便使由該匣固持之一線纜由一機器處理之一致動器,該致動器包括:一線纜端部移動裝置,其經組態以使該線纜之一端部在一第一方向上朝向該機器移動;一滾輪;一移動滾輪裝置,其經組態以使該滾輪移動為與該匣中之該線纜之至少一部分接觸;及一控制器,其與該線纜端部移動裝置、該滾輪及該移動滾輪裝置通信。該控制器經組態以:接收來自該機器之一信號,該信號指示該機器命令該線纜之該至少一部分沿著由該第一方向界定之一軸線在一旋轉方向上之一旋轉移動;回應於接收到來自該機器之該信號,控制該移動滾輪裝置使得該滾輪移動為與該線纜之該至少一部分接觸;且在控制該移動滾輪裝置使得該滾輪移動為與該線纜之該至少一部分接觸之後,控制該滾輪以便使該滾輪移動,藉此使該線纜之該至少一部分沿著由該第一方向界定之該軸線在該旋轉方向上旋轉。在此致動器中,在控制該滾輪以便使該滾輪移動使得該線纜之該至少一部分在由該第一方向界定之該旋轉方向上旋轉之 後,該控制器進一步經組態以:控制該移動滾輪裝置使得該滾輪不再與該線纜之該至少一部分接觸;且將向該機器指示使該線纜之該至少一部分旋轉之一信號發送至該機器。此致動器進一步包括一線纜釋放裝置;且該控制器進一步經組態以:回應於接收到來自該機器之該信號,啟動該線纜釋放裝置使得固持於該匣中之該線纜由該線纜釋放裝置釋放。在此致動器中,該線纜釋放裝置包括經組態以釋放固持該線纜的該匣上之一或多個滾輪之一力。在此致動器中,該線纜釋放裝置包括經組態以釋放固持該線纜的該匣上之一或多個鉗子之一力。在此致動器中,來自該機器之該信號指示一度數;且該控制器經組態以控制該滾輪使得該線纜之該至少一部分沿著該軸線旋轉該度數。在此致動器中,該線纜端部移動裝置包括經組態以使該匣之一臂在該第一方向上向前且向後移動之一活塞。在此致動器中,該線纜端部移動裝置包括經組態以使該線纜之端部在該第一方向上向前及向後捲繞之一或多個滾輪。
再一設備係經組態以控制一匣以便使由該匣固持之一線纜由一機器處理之一致動器,該致動器包括:一匣翻倒裝置,其經組態以使該匣之至少一部分沿著一鉸鏈移動;及一控制器,其與該匣翻倒裝置通信。該控制器經組態以:接收來自該機器之一信號,該信號指示該機器命令該匣之該至少一部分沿著該鉸鏈移動;回應於接收到來自該機器之該信號,控制該匣翻倒裝置使得該匣之該至少一部分在一第一方向上沿著該鉸鏈移動;且在控制該匣翻倒裝置使得該匣之該至少一部分在該第一方向上沿著該鉸鏈移動之後,控制該匣翻倒裝置使得該匣之該至少一部分在一第二方向上沿著該鉸鏈移動,該第二方向與該第一方向相反。在此致動器中,該匣包括一平臺及一底座;且該匣翻倒裝置使該底座沿著該鉸鏈移 動,使得在該平臺與該底座之間形成至少一45°角度。在此致動器中,該匣翻倒裝置使該底座沿著該鉸鏈移動,使得在該平臺與該底座之間形成至少一90°度。在此致動器中,指示該機器命令該匣之該至少一部分沿著該鉸鏈移動之該信號指示使該底座沿著該鉸鏈移動使得在該平臺與該底座之間形成至少一45°角度;且該控制器進一步經組態以接收一第二信號,該第二信號指示使該底座沿著該鉸鏈移動,使得在該平臺與該底座之間形成至少一0°角度。在此致動器中,該匣翻倒裝置包括一機器人臂。在此致動器中,該匣翻倒裝置包括一旋轉抓持器。此致動器進一步包括經組態以使該線纜之兩個端部移動之一線纜端部移動裝置;且該控制器進一步經組態以在控制該匣翻倒裝置使得該匣之該至少一部分在一第一方向上沿著該鉸鏈移動之前命令該線纜端部移動裝置以便使該線纜之兩個端部移動。
再一設備係經組態以控制一匣之操作以便自動組裝固持於該匣中之一線纜之一機器,該機器包括:一掃描裝置,其經組態以掃描在固持於該匣中之該線纜之一端部處之複數個導線;及一控制器,其與該掃描裝置通信。該控制器經組態以:自該掃描裝置接收固持於該匣中之該線纜之該端部處之該複數個導線之該掃描;分析該掃描以便判定該複數個導線中之一或多者之位置;基於該掃描之該分析而發送一命令,該命令指示命令該匣之至少一部分進行一移動以便使固持於該匣中之該線纜之該端部旋轉;且在發送該命令之後對該複數個導線中之至少一者執行一操作。在此機器中,該命令指示使該線纜之該端部旋轉一預定度數。在此機器中,該命令指示使該線纜之該端部在一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上旋轉。在此機器中,該操作包括將該複數個導線中之該至少一者放置於一梳形件上以便固持該複數個導線中之該至少一者。在此機器中,該梳形件位於該匣上。該 機器可進一步包括該梳形件。在此機器中,該掃描裝置包括一攝像機。
又一設備係經組態以控制一匣之操作以便自動組裝固持於該匣中之一線纜之一機器,該機器包括:一線纜組裝裝置,其經組態以對該線纜之一端部執行至少一個操作以便組裝固持於該匣中之該線纜;及一控制器,其與該線纜組裝裝置通信。該控制器經組態以:接收該線纜之一端部位於該機器之一內部中之一指示;回應於接收到該指示,命令該線纜組裝裝置對該線纜之該端部執行該至少一個操作;且命令使該匣移動以便使該線纜之該端部移動至該機器之一外部。此機器進一步包括一感測器,該感測器經組態以產生該線纜之該端部位於該機器之該內部中之該指示。在此機器中,自在該機器外部之一裝置接收該指示。在此機器中,使該匣移動之該命令包括啟動一活塞以使固持該線纜之該端部的該匣之一臂移動遠離該機器之一命令。在此機器中,使該匣移動之該命令包括使該線纜之該端部遠離該機器捲繞之一命令。
揭示使一機器對一線纜執行一操作之又一方法,該線纜固持於一匣中,該方法包括:判定該匣是否已與該機器介接,該匣之至少一部分固持該線纜之至少一部分;由該機器判定是否對該線纜之一端部執行一操作;基於是否對該線纜之該端部執行該操作之該判定而發佈一第一命令,該第一命令經組態以控制該匣以便使該線纜之該端部朝向該機器移動;對該線纜之該端部執行該操作;及發佈一第二命令,該第二命令經組態以控制該匣以便使該線纜之該端部移動遠離於該機器。在此方法中,該第一命令經組態以使固持該線纜之該匣之該至少一部分朝向該機器移動。在此方法中,固持該線纜之該匣之該至少一部分包括經組態以朝向及遠離該機器滑動之一臂。在此方法中,該第一命令經組態以使該線纜之一端部 朝向該機器捲繞。
揭示使一機器對一線纜執行一操作之再一方法,該線纜固持於一匣中,該方法包括:判定該匣是否已與該機器介接;分析該線纜之一端部;基於分析該線纜之該端部而發佈使該線纜之該端部移動以便執行一操作之一命令;及在發佈該命令之後,對該線纜執行該操作。在此方法中,該線纜之該端部包括複數個導線;分析該線纜之該端部包括分析該複數個導線之一定向;且發佈該命令包括發佈經組態以使該線纜之該端部旋轉之一旋轉命令。
意欲將前述詳細說明理解為對本發明可採取之選定形式之一圖解說明且不理解為對本發明之一定義。下列申請專利範圍(包含其所有等效內容)僅意欲界定所主張發明之範圍。最後,應注意,可單獨或彼此組合地使用本文中所闡述之較佳實施例中之任一者之任何態樣。
100‧‧‧匣
101‧‧‧線纜
102‧‧‧左線纜固持器
103‧‧‧左線纜底座
104‧‧‧滑動部件
105‧‧‧連接器
106‧‧‧手柄
107‧‧‧左線纜固持器可移動部
108‧‧‧槓桿
110‧‧‧滾輪
112‧‧‧鉗子
114‧‧‧梳形件
116‧‧‧端部
120‧‧‧底座
122‧‧‧線纜捲取機
124‧‧‧線纜柱
130‧‧‧右線纜固持器
131‧‧‧右線纜底座/底座
133‧‧‧連接器
134‧‧‧滑動部件
135‧‧‧上部底座部
136‧‧‧手柄
137‧‧‧右線纜固持器可移動部
138‧‧‧槓桿
140‧‧‧滾輪
142‧‧‧鉗子
144‧‧‧梳形件
146‧‧‧端部/線纜端部

Claims (42)

  1. 一種線纜處理系統,其包括:一匣,其經組態以在一站固持一線纜且與一機器介接以便處理該線纜,該匣包括:一底座結構,其包括一經構形以連接至一輸送帶以移動該匣至該站之連接器、一第一滑動配接部分及一第二滑動配接部分;一第一可移動部分,其包括一第一滑動構件,一第一固持器,及一第一區段,其中該第一滑動構件經構形以與該第一滑動配接部分配接以使該第一可移動部分相對於該底座結構在朝向該機器或遠離該機器之一方向上滑動,其中該第一固持器經構形以在接近該線纜之一第一端部固持該線纜且其中該第一區段經塑形以接收一第一外部原動力,該第一外部原動力係在該匣之外部產生;及一第二可移動部分,其包括一第二滑動構件,一第二固持器,及一第二區段,其中該第二滑動構件經構形以與該第二滑動配接部分配接以使該第二可移動部分相對於該底座結構在朝向該機器或遠離該機器之該方向上滑動,其中該第二固持器經構形以在接近於該線纜之一第二端部固持該線纜且其中該第二區段經塑形以接收一第二外部原動力,該第二外部原動力係在該匣之外部產生,其中該第一端部及該第二端部為該線纜之兩端部;及一致動器,其相對於該站固定且包括至少一原動力裝置,該原動力裝置經構形以產生該第一外部原動力及該第二外部原動力;其中,回應於在該第一區段接收該第一外部原動力,該第一可移動 經構形以經由該第一滑動構件在朝向或遠離該機器之該方向上滑動;且其中,回應於在該第二區段接收該第二外部原動力,該第二可移動部分經構形以經由該第二滑動構件在朝向或遠離該機器之該方向上滑動。
  2. 如請求項1之線纜處理系統,其中該第一可移動部分包括一第一臂;其中該第二可移動部分包括一第二臂;其中,當該第一臂之該第一固持器接近於該線纜之該第一端部固持該線纜時,該第一外部原動力經組態以使該第一臂移動,使得該第一臂及該線纜之該第一端部兩者皆朝向該機器移動;且其中當該第二臂之該第二固持器接近於該線纜之該第二端部固持該線纜時,該第二外部原動力經組態以使該第二臂移動,使得該第二臂及該線纜之該第二端部兩者皆朝向該機器移動。
  3. 如請求項2之線纜處理系統,其中該致動器包括一活塞;其中該第一臂包含一第一手柄,該第一手柄經構形以接納一活塞以便使該第一臂朝向該機器移動;且其中其中該第二臂包含一第二手柄,該第二手柄經構形以接納一活塞以便使該第二臂朝向該機器移動。
  4. 如請求項3之線纜處理系統,其中該第一臂及該第二臂連接至該底座結構;其中該第一臂經組態以沿著一第一通道滑動以便朝向該機器移動;且 其中該第二臂經組態以沿著一第二通道滑動以便朝向該機器移動。
  5. 如請求項4之線纜處理系統,其中該第一臂進一步經組態以接收一第一旋轉運動以使該線纜之該第一端部旋轉;且其中該第二臂進一步經組態以接收一第二旋轉運動以使該線纜之該第二端部旋轉。
  6. 如請求項1之線纜處理系統,其中該第一固持器包括經構形以捏住該線纜之鉗子;且其中該等鉗子經組態以接收一工具,使得該工具將該等鉗子撬開以便釋放該線纜。
  7. 如請求項6之線纜處理系統,其中該等鉗子包括經塑形以與該線纜配接之一凹槽。
  8. 如請求項6之線纜處理系統,其中在該工具將該等鉗子撬開以便釋放該線纜之後,該第一可移動部分經構形以接收一施加之外部力,以在該第一可移動部之任一部分不朝向該機器移動之情況下將該線纜之該第一端部朝向該機器移動。
  9. 如請求項6之線纜處理系統,其中該第一可移動部經構形以自一滾輪接收該施加之外部力;其中該滾輪之一第一旋轉方向致使該線纜之該第一端部朝向該機器 移動;且其中該滾輪之一第二旋轉方向致使該線纜之該第一端部移動遠離於該機器,該第二旋轉方向與該第一旋轉方向相反。
  10. 如請求項1之線纜處理系統,其中該致動器包括一或多個經構形以產生該第一外部原動力及該第二外部原動力之馬達或活塞;且其中該匣經由不能獨立地產生力之多個被動元件所組成。
  11. 如請求項10之線纜處理系統,其中該致動器包括至少一滾轉工具,該至少一滾轉工具包含一滾輪;其中該致動器控制該一或多個馬達或活塞以使該至少一個滾轉工具及該匣相對彼此移動,以使該滾輪接觸該匣之至少一部份或被該匣固持之該線纜之至少一部份;且其中該致動器經構形以控制該一或多個馬達或活塞以使該滾輪滾轉,藉此將運動傳遞至該匣之該至少一部份或被該匣固持之該線纜之該至少一部份,以相對於該機器移動該線纜之各別端部。
  12. 如請求項11之線纜處理系統,其中該致動器經構形以控制該一或多個馬達或活塞以使該滾輪滾轉,藉此傳遞運動以在不移動該第一滑動構件或該第二滑動構件之一者之情況下將該線纜之該各別端部朝向或遠離該機器捲繞。
  13. 如請求項12之線纜處理系統,其中該致動器經構形以控制該一或多 個馬達或活塞以修改該第一固持器之一位置,以釋放接近該線纜之該第一端部之該線纜之固持;且其中該致動器經構形以在接近該線纜之該第一端部之該線纜之固持被釋放後,控制該滾輪以在不移動該第一滑動構件之情況下將該線纜之各別端部朝向或遠離該機器捲繞。
  14. 如請求項11之線纜處理系統,其中朝向或遠離該機器之該方向定義一縱向軸線;且其中該致動器經構形以控制該滾輪以傳遞運動以相對於該縱向軸線旋轉地移動該線纜之該各別端部。
  15. 如請求項11之線纜處理系統,其中該滾輪包括一第一滾輪;且其中該線纜之一部分係夾於至少兩個滾輪之間以使得該第一滾輪之滾轉傳遞運動以相對於該機器移動該線纜之該各別端部。
  16. 如請求項15之線纜處理系統,其中該至少兩個滾輪之一者包括一第二滾輪;且其中該第二滾輪係一被動元件且回應於傳遞運動之該第一滾輪移動。
  17. 如請求項16之線纜處理系統,其中該致動器經構形以控制該一或多個馬達或活塞以使該第一滾輪實體地接觸該線纜之一部分;且其中,在該第一滾輪與該線纜之該部分之實體接觸後,該致動器經 構形以控制該第一滾輪以傳遞運動以移動該線纜之該各別端部。
  18. 如請求項16之線纜處理系統,其中該匣包括該第二滾輪。
  19. 如請求項18之線纜處理系統,其中該第一可移動部分包含該第二滾輪。
  20. 如請求項16之線纜處理系統,其中該第一滾輪及該第二滾輪經構形以朝向或遠離該機器捲繞該線纜之一各別端部。
  21. 如請求項16之線纜處理系統,其中朝向或遠離該機器之該方向定義一縱向軸線;且其中該第一滾輪及該第二滾輪經構形以相對於該縱向軸線移動該線纜之一各別端部。
  22. 一種在一線纜處理系統中之複數個站處理一線纜之方法,其包括:固持該線纜於一匣中,其中該匣包括一第一可移動部分及一第二可移動部分,該第一可移動部分包含一第一滑動構件及一第一固持器,其中該第一固持器固持在接近該線纜之一第一端部固持該線纜,該第二可移動部分包含一第二滑動構件及一第二固持器,其中該第二固持器在接近該線纜之一第二端部固持該線纜;藉由該匣與一輸送帶之連接,移動該匣至一第一站;使用相對於該第一站固定之至少一致動器產生一第一致動器第一外 部原動力,該第一致動器第一外部原動力係在該匣之外部產生且當該第一固持器在朝向或遠離一第一機器之一方向上固持該線纜時移動該第一滑動構件,該第一機器在該第一站;使用該至少一第一致動器產生一第一致動器第二外部原動力,該第一致動器第二外部原動力係在該匣之外部產生且當該第二固持器在朝向或遠離該第一機器之該方向上固持該線纜時移動該第二滑動構件;藉由該匣與一輸送帶之連接,移動該匣至一第二站;使用相對於該第一站固定之至少一第二致動器產生一第二致動器第一外部原動力,該第二致動器第一外部原動力係在該匣之外部產生且當該第一固持器在朝向或遠離一第二機器之一方向上固持該線纜時移動該第一滑動構件,該第二機器在該第二站;及使用該至少一第二致動器產生一第二致動器第二外部原動力,該第二致動器第二外部原動力係在該匣之外部產生且當該第二固持器在朝向或遠離該第二機器之該方向上固持該線纜時移動該第二滑動構件。
  23. 如請求項22之方法,其中該第一可移動部分包括一第一臂;其中該第二可移動部分包括一第二臂;其中該第一致動器第一外部原動力移動該第一臂使得該第一臂及該線纜之該第一端部皆朝向該第一機器移動;及其中該第一致動器第二外部原動力移動該第二臂使得該第二臂及該線纜之該第二端部皆朝向該第一機器移動。
  24. 如請求項23之方法,其中該至少一第一致動器包括一活塞; 其中該第一臂包含一第一手柄,該第一手柄接納該活塞以便使該第一臂朝向該第一機器移動;且其中該第二臂包含一第二手柄,該第二手炳接納該活塞以便使該第二臂朝向該第一機器移動。
  25. 如請求項24之方法,其中該第一臂及該第二臂係連接至該匣之一底座結構;其中該第一臂沿著一第一通道滑動以便朝向該第一機器移動;且其中該第二臂沿著一第二通道滑動以便朝向該第一機器移動。
  26. 如請求項25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旋轉該線纜之該第一端部;及旋轉該線纜之該第二端部。
  27. 如請求項26之方法,其中該第一臂接收一第一旋轉運動以旋轉該線纜之該第一端部;且其中該第二臂接收一第二旋轉運動以旋轉該線纜之該第二端部。
  28. 如請求項22之方法,其中該第一固持器包括捏住該線纜之鉗子;且其中該等鉗子接收一工具,使得該工具將該等鉗子撬開以便釋放該線纜。
  29. 如請求項22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 釋放在靠近該線纜之該第一端部固持該線纜之該第一固持器;及在釋放在靠近該線纜之該第一端部固持該線纜之該第一固持器後,施加一外部力以在不使該第一可移動部分之任何部分朝向該第一機器移動之情況下將該線纜之該第一端部移動朝向該第一機器。
  30. 如請求項29之方法,其中該第一可移動部分自一滾輪接收該施加之外部力;其中該滾輪之一第一旋轉方向致使該線纜之該第一端部朝向該第一機器移動;且其中該滾輪之一第二旋轉方向致使該線纜之該第一端部移動遠離於該第一機器,該第二旋轉方向與該第一旋轉方向相反。
  31. 如請求項22之方法,其中該至少一第一致動器包括一或多個經構形以產生該第一致動器第一外部原動力及該第一致動器第二外部原動力之馬達或活塞;且其中該匣經由不能獨立地產生力之多個被動元件所組成。
  32. 如請求項31之方法,其中該至少一第一致動器包括至少一滾轉工具,該至少一滾轉工具包含一滾輪;其中該至少一第一致動器控制該一或多個馬達或活塞以使該至少一個滾轉工具及該匣相對彼此移動以使該滾輪接觸該匣之至少一部份或被該匣固持之該線纜之至少一部份;且其中該至少一第一致動器控制該一或多個馬達或活塞以使該滾輪滾 轉,藉此將運動傳遞至該匣之該至少一部份或被該匣固持之該線纜之該至少一部份以相對於該第一機器移動該線纜之各別端部。
  33. 如請求項32之方法,其中該至少一第一致動器控制該一或多個馬達或活塞,藉此傳遞運動以在不移動該第一滑動構件或該第二滑動構件之一者之情況下朝向或遠離該第一機器捲繞該線纜之該各別端部。
  34. 如請求項33之方法,其中該至少一第一致動器控制該一或多個馬達或活塞以修改該第一固持器之一位置以釋放接近該線纜之該第一端部之該線纜之固持;且其中該至少一第一致動器在接近該線纜之該第一端部之該線纜之固持被釋放後,控制該滾輪以在不移動該第一滑動構件之情況下將該線纜之各別端部朝向或遠離該第一機器捲繞。
  35. 如請求項32之方法,其中朝向或遠離該第一機器之該方向定義一縱向軸線;且其中該至少一第一致動器經構形以控制該滾輪以傳遞運動,以相對於該縱向軸線旋轉地移動該線纜之該各別端部。
  36. 如請求項32之方法,其中該滾輪包括一第一滾輪;且其中該線纜之一部分係夾於至少兩個滾輪之間以使得該第一滾輪之滾轉傳遞運動以相對於該第一機器移動該線纜之該各別端部。
  37. 如請求項36之方法,其中該至少兩個滾輪之一者包括一第二滾輪;且其中該第二滾輪係一被動元件且回應於傳遞運動之該第一滾輪移動。
  38. 如請求項37之方法,其中該至少一第一致動器控制該一或多個馬達或活塞以使該第一滾輪實體地接觸該線纜之一部分;且其中,在該第一滾輪與該線纜之該部分之實體接觸後,該至少一第一致動器控制該第一滾輪以傳遞運動以移動該線纜之該各別端部。
  39. 如請求項37之方法,其中該匣包括該第二滾輪。
  40. 如請求項39之方法,其中該第一可移動部分包含該第二滾輪。
  41. 如請求項37之方法,其中該第一滾輪及該第二滾輪朝向或遠離該第一機器捲繞該線纜之一各別端部。
  42. 如請求項37之方法,其中朝向或遠離該第一機器之該方向定義一縱向軸線;且其中該第一滾輪及該第二滾輪相對於該縱向軸線移動該線纜之一各別端部。
TW107139212A 2017-11-03 2018-11-05 用於使用一匣之自動機器人線纜連接器總成之系統及方法 TWI7894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5/803,528 US10404028B2 (en) 2013-07-22 2017-11-03 System for automatic robotic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using a cartridge
US15/803,528 2017-11-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1683A TW201931683A (zh) 2019-08-01
TWI789451B true TWI789451B (zh) 2023-01-11

Family

ID=645649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39212A TWI789451B (zh) 2017-11-03 2018-11-05 用於使用一匣之自動機器人線纜連接器總成之系統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I789451B (zh)
WO (1) WO2019090026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77591B (zh) * 2021-06-03 2022-09-1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滑鼠設備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33463A (en) * 1985-08-22 1988-03-29 Molex Incorporated Electrical cable harness fabrication
TW510072B (en) * 1999-07-09 2002-11-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Micro connector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117273B1 (en) * 1983-01-22 1987-03-11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imited Apparatus for automatically attaching terminals to cable ends
US4704925A (en) * 1986-06-27 1987-11-10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Navy Pneumatic cable stripper
US4977934A (en) * 1990-02-27 1990-12-18 At&T Bell Laboratories Multiple wire straightener module for an automated cable assembly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33463A (en) * 1985-08-22 1988-03-29 Molex Incorporated Electrical cable harness fabrication
TW510072B (en) * 1999-07-09 2002-11-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Micro connector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1683A (zh) 2019-08-01
WO2019090026A3 (en) 2019-06-20
WO2019090026A2 (en) 2019-05-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65083B2 (en) Method for automatic robotic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using a cartridge
JP7133325B2 (ja) はんだスリーブを取り上げ、シールドされた電気ワイヤー及びケーブルに設置して溶かすための装置、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US9837778B2 (en) Automatic-robotic-cable-connector-assembly system
US4677734A (en) Robotic wire harness assembly system
US5427327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pturing and positioning a cable
CN104638497B (zh) 用于加工多芯线缆的设备
US5537741A (en) Method of wire harness assembly system
US20210383950A1 (en) Autom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nstalling a Sleeve on a Cable
JP6763338B2 (ja) 端部セット装置および端部加工装置
TWI789451B (zh) 用於使用一匣之自動機器人線纜連接器總成之系統及方法
US9787046B2 (en) Wire sorting fixture and method of sorting wires
CN113424383A (zh) 用于对布置在装配平台上的电气开关设备的电气部件进行机器人辅助布线的方法
US5465478A (en) Apparatus for manipulating wound cables
CA1257465A (en) Flexible autom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
JP7418187B2 (ja) 積極的寸法解析を利用してケーブルにスリーブを装着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US10148055B2 (en) Wire harness production method
DE4413577A1 (de)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vollautomatischen Konfektionieren von flexiblen, endlosen Einzeladern
US11476628B2 (en) System for automatic robotic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using a cartridge
US5522691A (en) Apparatus for manipulating connectors
CN108074679B (zh) 用于自动化导线加工系统和方法的旋转导线传送
US5370237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ttaching connectors to a cable
RU2785573C1 (ru) Способ проводного монтажа электрических компонентов расположенного на монтажной плате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го коммутационного устройства
JP2024515231A (ja) ケーブル加工センター
JPH0799650B2 (ja) 電気ハーネス組立装置
BR102018003610B1 (pt) Aparelho para facilitar uma inserção de um fio envolto por blindagem em uma luva de solda, e, método para inserir um fio envolto por blindagem em uma luva de sol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