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86560B - 成像鏡頭(五十七) - Google Patents

成像鏡頭(五十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86560B
TWI786560B TW110107535A TW110107535A TWI786560B TW I786560 B TWI786560 B TW I786560B TW 110107535 A TW110107535 A TW 110107535A TW 110107535 A TW110107535 A TW 110107535A TW I786560 B TWI786560 B TW I78656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axis
refractive power
imaging
object si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075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35941A (zh
Inventor
吳國揚
陳柏言
張錫齡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亞洲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亞洲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1075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86560B/zh
Priority to CN202110439312.2A priority patent/CN113933959B/zh
Priority to US17/337,486 priority patent/US20210405326A1/en
Publication of TW2022359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359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65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6560B/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種成像鏡頭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及一第五透鏡。第一透鏡具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沿著一軸線朝向一像側。第二透鏡具負屈光力。第三透鏡具屈光力。第四透鏡具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沿著軸線朝向像側。第五透鏡具屈光力。第一、二、三、四及五透鏡沿著軸線從一物側至像側依序排列。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3<(f1+f)/SD1<5;其中,f1為第一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為成像鏡頭之一有效焦距,SD1為第一透鏡之一光學有效直徑。

Description

成像鏡頭(五十七)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成像鏡頭。
現今移動終端或行動裝置,例如手機或平板的成像鏡頭之發展趨勢不斷朝向高解析度發展,其中成像鏡頭所使用的透鏡數目愈來愈多,使得成像鏡頭之鏡頭總長度愈來愈長、外徑愈來愈大,成像鏡頭體積相比於手機內部體積之比值也愈來愈大,已經無法滿足手機輕薄的需求,所以需要有另一種新架構的成像鏡頭,才能同時滿足高解析度及小型化的需求。
有鑑於此,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成像鏡頭,其鏡頭總長度較短、鏡頭外徑較小、解析度較高、製程加工容易,但是仍具有良好的光學性能。
本發明之成像鏡頭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及一第五透鏡。第一透鏡具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沿著一軸線朝向一像側。第二透鏡具負屈光力。第三透鏡具屈光力。第四透鏡具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沿著軸線朝向像側。第五透鏡具屈光力。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沿著軸線從一物側至像 側依序排列。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3<(f1+f)/SD1<5;其中,f1為第一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為成像鏡頭之一有效焦距,SD1為第一透鏡之一光學有效直徑。
其中第一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且可更包括一凹面沿著軸線朝向物側,第二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且包括一凸面沿著軸線朝向物側及一凹面沿著軸線朝向像側,第五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且包括一凸面沿著軸線朝向物側及一凹面沿著軸線朝向像側。
其中可更包括一反射元件,反射元件包括一反射面,反射元件設置於第一透鏡與第五透鏡之間,第四透鏡可更包括一凸面或一凹面沿著軸線朝向物側。
其中第三透鏡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沿著軸線朝向物側及另一凸面沿著軸線朝向像側,第五透鏡具有正屈光力。
其中第三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沿著軸線朝向物側及一凹面沿著軸線朝向像側,第五透鏡具有正屈光力。
其中第三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沿著軸線朝向物側及一凸面沿著軸線朝向像側,第五透鏡具有負屈光力。
本發明之成像鏡頭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及一反射元件。第一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第一透鏡包括一凹面沿著一軸線朝向一物側及一凸面沿著軸線朝向一像側。第二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第二透鏡包括一凸面沿著軸線朝向物側及一凹面沿著軸線朝向像側。第三透鏡具有屈光力。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第五透鏡具有屈光力。反射元件包括一反射面。 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沿著軸線從物側至像側依序排列。反射元件設置於第一透鏡與第五透鏡之間。
其中成像鏡頭至少滿足以下其中一條件:-6<R11/R52<-0.5;1<f1/L1T<4;-4<R11/L1T<0;3.5<TTL/SD1<6.5;1mm2<f1×f4<11mm2;-12mm2<f2×f4<-1mm2;其中,R11為第一透鏡之一物側面之一曲率半徑,R52為第五透鏡之一像側面之一曲率半徑,f1為第一透鏡之有效焦距,f2為第二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4為第四透鏡之一有效焦距,L1T為第一透鏡沿著軸線之一厚度,TTL為第一透鏡之一物側面至一成像面於軸線上之一間距,SD1為第一透鏡之光學有效直徑。
其中反射元件可更包括一入射面沿著軸線朝向物側及一出射面沿著軸線朝向像側,成像鏡頭至少滿足以下其中一條件:0.5<MT/L1T<3;0<MT/(SD2+SD3+SD4+SD5)<1;其中,MT為入射面經反射面至出射面於軸線上之一間距,L1T為第一透鏡沿著軸線之一厚度,SD2為第二透鏡之一光學有效直徑,SD3為第三透鏡之一光學有效直徑,SD4為第四透鏡之一光學有效直徑,SD5為第五透鏡之一光學有效直徑。
其中成像鏡頭至少滿足以下其中一條件:2mm<L<6mm;0.5<f1/L<2.5;其中,L為第一透鏡之一物側面至反射面於軸線上之一間距,f1為第一透鏡之有效焦距。
為使本發明之上述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做詳細說明。
1、2、3、4:成像鏡頭
ST1、ST2、ST3、ST4:光圈
L11、L21、L31、L41:第一透鏡
P1、P2、P3、P4:反射元件
L12、L22、L32、L42:第二透鏡
L13、L23、L33、L43:第三透鏡
L14、L24、L34、L44:第四透鏡
L15、L25、L35、L45:第五透鏡
OF1、OF2、OF3、OF4:濾光片
IMA1、IMA2、IMA3、IMA4:成像面
OA1、OA2、OA3、OA4:軸線
S11、S21、S31、S41:光圈面
S12、S22、S32、S42:第一透鏡物側面
S13、S23、S33、S43:第一透鏡像側面
S14、S24、S34、S44:反射元件入射面
S15、S25、S35、S45:反射元件反射面
S16、S26、S36、S46:反射元件出射面
S17、S27、S37、S47:第二透鏡物側面
S18、S28、S38、S48:第二透鏡像側面
S19、S29、S39、S49:第三透鏡物側面
S110、S210、S310、S410:第三透鏡像側面
S111、S211、S311、S411:第四透鏡物側面
S112、S212、S312、S412:第四透鏡像側面
S113、S213、S313、S413:第五透鏡物側面
S114、S214、S314、S414:第五透鏡像側面
S115、S215、S315、S415:濾光片物側面
S116、S216、S316、S416:濾光片像側面
第1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
第2A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的場曲(Field Curvature)圖。
第2B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的畸變(Distortion)圖。
第2C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的調變轉換函數(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圖。
第3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二實施例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
第4A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二實施例的場曲圖。
第4B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二實施例的畸變圖。
第4C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二實施例的調變轉換函數圖。
第5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三實施例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
第6A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三實施例的場曲圖。
第6B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三實施例的畸變圖。
第6C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三實施例的調變轉換函數圖。
第7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四實施例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
第8A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四實施例的場曲圖。
第8B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四實施例的畸變圖。
第8C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四實施例的調變轉換函數圖。
本發明提供一種成像鏡頭,包括:一第一透鏡具有正屈光力,此第一透鏡包括一凸面沿著一軸線朝向一像側;一第二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一第三透鏡具有屈光力;一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力,此第四透鏡包括一凸面沿著軸線朝向像側;及一第五透鏡具有屈光力;其中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沿著軸線從一物側至像側依序排列;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3<(f1+f)/SD1<5;其中,f1為第一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為成像鏡頭之一有效焦距,SD1為第一透鏡之一光學有效直徑。
本發明提供另一種成像鏡頭,包括:一第一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正屈光力,此第一透鏡包括一凹面沿著一軸線朝向一物側及一凸面沿著軸線朝向一像側;一第二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此第二透鏡包括一凸面沿著軸線朝向物側及一凹面沿著軸線朝向像側;一第三透鏡具有屈光力;一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一第五透鏡具有屈光力;及一反射元件,此反射元件包括一反射面;其中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沿著軸線從物側至像側依序排列;其中反射元件設置於第一透鏡與第五透鏡之間。
請參閱底下表一、表二、表四、表五、表七、表八、表十及表十一,其中表一、表四、表七及表十分别為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的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表二、表五、表八及表十一分别為表一、表四、表七及表十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
第1、3、5、7圖分別為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二、三、 四實施例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其中第一透鏡L11、L21、L31、L41為彎月型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2、S22、S32、S42為凹面,像側面S13、S23、S33、S43為凸面,物側面S12、S22、S32、S42與像側面S13、S23、S33、S43皆為非球面表面。其中,物側面S12、S22、S32、S42的近光軸處為凹面,藉此,有助於達成成像鏡頭微型化與縮短鏡頭總長度等設計規格上的需求。
反射元件P1、P2、P3、P4由玻璃或塑膠材質製成,其入射面S14、S24、S34、S44為平面,反射面S15、S25、S35、S45為平面,出射面S16、S26、S36、S46為平面。反射元件可以是稜鏡或反射鏡,當為反射鏡時可以僅包含反射面。其中,藉由反射元件的配置,可避免成像鏡頭總長度過長,造成過度佔用搭載此成像鏡頭之裝置的有限空間,進而造成空間利用不佳,因此可達成縮減成像鏡頭的體積並且增加空間使用效率。
第二透鏡L12、L22、L32、L42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7、S27、S37、S47為凸面,像側面S18、S28、S38、S48為凹面,物側面S17、S27、S37、S47與像側面S18、S28、S38、S48皆為非球面表面。其中,物側面S17、S27、S37、S47的近光軸處為凸面,藉此,可使各視場的光線能夠均勻的進入成像鏡頭,以及可修正離軸的像彎曲現象。
第三透鏡L13、L23、L33、L43具有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9、S29、S39、S49與像側面S110、S210、S310、S410皆為非球面表面。
第四透鏡L14、L24、L34、L44具有正屈光力,由塑膠材質 製成,其像側面S112、S212、S312、S412為凸面,物側面S111、S211、S311、S411與像側面S112、S212、S312、S412皆為非球面表面。
第五透鏡L15、L25、L35、L45為彎月型透鏡具有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13、S213、S313、S413為凸面,像側面S114、S214、S314、S414為凹面,物側面S113、S213、S313、S413與像側面S114、S214、S314、S414皆為非球面表面。
另外,成像鏡頭1、2、3、4至少滿足底下其中一條件:
3<(f1+f)/SD1<5; (1)
-6<R11/R52<-0.5; (2)
1<f1/L1T<4; (3)
-4<R11/L1T<0; (4)
3.5<TTL/SD1<6.5; (5)
0.5<MT/L1T<3; (6)
0<MT/(SD2+SD3+SD4+SD5)<1; (7)
1mm2<f1×f4<11mm2; (8)
-12mm2<f2×f4<-1mm2; (9)
2mm<L<6mm; (10)
0.5<f1/L<2.5; (11)
其中,f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中,成像鏡頭1、2、3、4之一有效焦距,f1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中,第一透鏡L11、L21、L31、L41之一有效焦距,f2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中,第二透鏡L12、L22、L32、L42之一有效焦距,f4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中,第四透鏡L14、 L24、L34、L44之一有效焦距,R11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中,第一透鏡L11、L21、L31、L41之一物側面S12、S22、S32、S42之一曲率半徑,R52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中,第五透鏡L15、L25、L35、L45之一像側面S114、S214、S314、S414之一曲率半徑,L1T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中,第一透鏡L11、L21、L31、L41分別沿著軸線OA1、OA2、OA3、OA4之一厚度,TTL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中,第一透鏡L11、L21、L31、L41之物側面S12、S22、S32、S42分別至成像面IMA1、IMA2、IMA3、IMA4於軸線OA1、OA2、OA3、OA4上之一間距,SD1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中,第一透鏡L11、L21、L31、L41之一光學有效直徑,SD2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中,第二透鏡L12、L22、L32、L42之一光學有效直徑,SD3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中,第三透鏡L13、L23、L33、L43之一光學有效直徑,SD4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中,第四透鏡L14、L24、L34、L44之一光學有效直徑,SD5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中,第五透鏡L15、L25、L35、L45之一光學有效直徑,MT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中,入射面S14、S24、S34、S44分別經反射面S15、S25、S35、S45至出射面S16、S26、S36、S46於軸線OA1、OA2、OA3、OA4上之一間距,L為第一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中,第一透鏡L11、L21、L31、L41之一物側面S12、S22、S32、S42分別至反射面S15、S25、S35、S45於軸線OA1、OA2、OA3、OA4上之一間距。使得成像鏡頭1、2、3、4能有效的縮小鏡頭總長度、有效的縮小鏡頭外徑、有效的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有效的修正色差、製程加工容易。
其中,當成像鏡頭滿足條件式3<(f1+f)/SD1<5,藉此,能 夠有效地縮小成像鏡頭的光學系統的體積,讓成像鏡頭更適合地應用於空間限制嚴苛的任何電子裝置中;當成像鏡頭滿足條件式2mm<L<6mm,藉此,使得成像鏡頭兼具小型化及縮減體積的情況下,同時能具備更長的焦距,以利搭配多鏡頭時達成更佳的光學變焦倍率;當成像鏡頭滿足條件式0.5<MT/L1T<3,藉此,可有效地提升光學透鏡系統大小配置的靈活性,有助於應用在更多用途的需求。
現詳細說明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請參閱第1圖,成像鏡頭1包括一光圈ST1、一第一透鏡L11、一反射元件P1、一第二透鏡L12、一第三透鏡L13、一第四透鏡L14、一第五透鏡L15及一濾光片OF1。光圈ST1、第一透鏡L11、反射元件P1、第二透鏡L12、第三透鏡L13、第四透鏡L14、第五透鏡L15及濾光片OF1沿著一軸線OA1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排列。反射元件之入射面S14與出射面S16互相垂直。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經反射面S15反射改變行進方向,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1上,成像面IMA1與出射面S16互相平行。第一實施中反射元件以稜鏡為例但不以此為限,反射元件也可以是反射鏡,僅包括一反射面。根據【實施方式】第一至九段落,其中:
第三透鏡L13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其物側面S19為凸面,像側面S110為凸面;第四透鏡L14為雙凸透鏡,其物側面S111為凸面;第五透鏡L15具有正屈光力;
濾光片OF1其物側面S115與像側面S116皆為平面;
利用上述透鏡、光圈ST1、反射元件P1及至少滿足條件(1)至條件(11)其中一條件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1能有效的縮小鏡頭總長度、 有效的縮小鏡頭外徑、有效的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有效的修正色差、製程加工容易。
表一為第1圖中成像鏡頭1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
Figure 110107535-A0101-12-0010-1
表一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
z=ch2/{1+[1-(k+1)c2h2]1/2}+Ah4+Bh6+Ch8+Dh10+Eh12+Fh14+Gh16+Hh18+Ih20
其中:c:曲率;h:透鏡表面任一點至光軸之垂直距離;k:圓錐係數;A~I:非球面係數。
表二為表一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其中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I為非球面係數。
Figure 110107535-A0101-12-0011-2
Figure 110107535-A0101-12-0012-3
表三為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之相關參數值及其對應條件(1)至條件(11)之計算值,由表三可知,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皆能滿足條件(1)至條件(11)之要求。
Figure 110107535-A0101-12-0012-4
另外,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由第2A圖可看出,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其場曲介於-0.02mm至0.14mm之間。由第2B圖可看出,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其畸變介於0%至4%之間。由第2C圖可看出,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其調變轉換函數值介於0.28至1.0之間。
顯見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之場曲、畸變都能被有效修正,鏡頭解析度也能滿足要求,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請參閱第3圖,第3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二實施例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成像鏡頭2包括一光圈ST2、一第一透鏡L21、一反射元件P2、一第二透鏡L22、一第三透鏡L23、一第四透鏡L24、一第五透鏡L25及一濾光片OF2。光圈ST2、第一透鏡L21、反射元件P2、 第二透鏡L22、第三透鏡L23、第四透鏡L24、第五透鏡L25及濾光片OF2沿著一軸線OA2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排列。反射元件之入射面S24與出射面S26互相垂直。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經反射面S25反射改變行進方向,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2上,成像面IMA2與出射面S26互相平行。第二實施中反射元件以稜鏡為例但不以此為限,反射元件也可以是反射鏡,僅包括一反射面。根據【實施方式】第一至九段落,其中:
第三透鏡L23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其物側面S29為凸面,像側面S210為凹面;第四透鏡L24為彎月型透鏡,其物側面S211為凹面;第五透鏡L25具有正屈光力;
濾光片OF2其物側面S215與像側面S216皆為平面;
利用上述透鏡、光圈ST2、反射元件P2及至少滿足條件(1)至條件(11)其中一條件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2能有效的縮小鏡頭總長度、有效的縮小鏡頭外徑、有效的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有效的修正色差、製程加工容易。
表四為第3圖中成像鏡頭2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
Figure 110107535-A0101-12-0013-5
Figure 110107535-A0101-12-0014-6
表四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之定義,與第一實施例中表一之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之定義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贅述。
表五為表四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其中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I為非球面係數。
Figure 110107535-A0101-12-0014-7
Figure 110107535-A0101-12-0015-8
表六為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之相關參數值及其對應條件(1)至條件(11)之計算值,由表六可知,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皆能滿足條件(1)至條件(11)之要求。
Figure 110107535-A0101-12-0015-9
另外,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由第4A圖可看出,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其場曲介於-0.1mm至0.4mm 之間。由第4B圖可看出,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其畸變介於-1%至3%之間。由第4C圖可看出,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其調變轉換函數值介於0.29至1.0之間。
顯見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之場曲、畸變都能被有效修正,鏡頭解析度也能滿足要求,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請參閱第3圖,第3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三實施例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成像鏡頭3包括一光圈ST3、一第一透鏡L31、一反射元件P3、一第二透鏡L32、一第三透鏡L33、一第四透鏡L34、一第五透鏡L35及一濾光片OF3。光圈ST3、第一透鏡L31、反射元件P3、第二透鏡L32、第三透鏡L33、第四透鏡L34、第五透鏡L35及濾光片OF3沿著一軸線OA3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排列。反射元件之入射面S34與出射面S36互相垂直。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經反射面S35反射改變行進方向,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3上,成像面IMA3與出射面S36互相平行。第三實施中反射元件以稜鏡為例但不以此為限,反射元件也可以是反射鏡,僅包括一反射面。根據【實施方式】第一至九段落,其中:
第三透鏡L33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其物側面S39為凸面,像側面S310為凸面;第四透鏡L34為彎月型透鏡,其物側面S311為凹面;第五透鏡L35具有正屈光力;
濾光片OF3其物側面S315與像側面S316皆為平面;
利用上述透鏡、光圈ST3、反射元件P3及至少滿足條件(1)至條件(11)其中一條件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3能有效的縮小鏡頭總長度、有效的縮小鏡頭外徑、有效的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有效的修正 色差、製程加工容易。
表七為第5圖中成像鏡頭3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
Figure 110107535-A0305-02-0019-1
表七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之定義,與第一實施例中表一之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之定義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贅述。
表八為表七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其中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I為非球面係數。
Figure 110107535-A0305-02-0020-11
表九為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之相關參數值及其對應 條件(1)至條件(11)之計算值,由表九可知,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皆能滿足條件(1)至條件(11)之要求。
Figure 110107535-A0305-02-0021-3
另外,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由第6A圖可看出,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其場曲介於-0.14mm至0.05mm之間。由第6B圖可看出,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其畸變介於0%至4%之間。由第6C圖可看出,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其調變轉換函數值介於0.40至1.0之間。
顯見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之場曲、畸變都能被有效修正,鏡頭解析度也能滿足要求,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請參閱第7圖,第7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四實施例的透鏡配置與光路示意圖。成像鏡頭4包括一光圈ST4、一第一透鏡L41、一反射元件P4、一第二透鏡L42、一第三透鏡L43、一第四透鏡L44、一第五透鏡L45及一濾光片OF4。光圈ST4、第一透鏡L41、反射元件P4、第二透鏡L42、第三透鏡L43、第四透鏡L44、第五透鏡L45及濾光片OF4沿著一軸線OA4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排列。反射元件之入射面S44與出射面S46互相垂直。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經反射面S45反射改變行進方向,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4上,成像面IMA4與出射面S46互相平行。 第四實施中反射元件以稜鏡為例但不以此為限,反射元件也可以是反射鏡,僅包括一反射面。根據【實施方式】第一至九段落,其中:第三透鏡L43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其物側面S49為凹面,像側面S410為凸面;第四透鏡L44為雙凸透鏡,其物側面S411為凸面;第五透鏡L45具有負屈光力;濾光片OF4其物側面S415與像側面S416皆為平面;利用上述透鏡、光圈ST4、反射元件P4及至少滿足條件(1)至條件(11)其中一條件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4能有效的縮小鏡頭總長度、有效的縮小鏡頭外徑、有效的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有效的修正色差、製程加工容易。
表十為第7圖中成像鏡頭4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
Figure 110107535-A0305-02-0022-4
Figure 110107535-A0305-02-0023-6
表十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之定義,與第一實施例中表一之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之定義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贅述。
表十一為表十中非球面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其中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I為非球面係數。
Figure 110107535-A0305-02-0023-7
Figure 110107535-A0305-02-0024-8
表十二為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4之相關參數值及其對應條件(1)至條件(11)之計算值,由表十二可知,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4皆能滿足條件(1)至條件(11)之要求。
Figure 110107535-A0305-02-0024-9
另外,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4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由第8A圖可看出,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4其場曲介於-0.06mm至0.10mm之間。由第8B圖可看出,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4其畸變介於0%至3%之間。由第8C圖可看出,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4其調變轉換函數值介於0.34至1.0之間。
顯見第四實施例之成像鏡頭4之場曲、畸變都能被有效修正,鏡頭解析度也能滿足要求,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上述實施例中,反射元件設置於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之間,但不以此為限,反射元件也可改設置於第一透鏡與第五透鏡之間,亦應屬本發明之範疇。
上述實施例中,只設置一個反射元件於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之間,然而可以了解到,也可再增設另一個反射元件於物側與第一透鏡之間,亦應屬本發明之範疇。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悉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成像鏡頭
ST1:光圈
L11:第一透鏡
P1:反射元件
L12:第二透鏡
L13:第三透鏡
L14:第四透鏡
L15:第五透鏡
OF1:濾光片
IMA1:成像面
OA1:軸線
S11:光圈面
S12:第一透鏡物側面
S13:第一透鏡像側面
S14:入射面
S15:反射面
S16:出射面
S17:第二透鏡物側面
S18:第二透鏡像側面
S19:第三透鏡物側面
S110:第三透鏡像側面
S111:第四透鏡物側面
S112:第四透鏡像側面
S113:第五透鏡物側面
S114:第五透鏡像側面
S115:濾光片物側面
S116:濾光片像側面

Claims (10)

  1. 一種成像鏡頭,包括:一第一透鏡具有正屈光力,該第一透鏡包括一凹面沿著一軸線朝向一物側以及一凸面沿著該軸線朝向一像側;一第二透鏡具有負屈光力,該第二透鏡包括一凸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物側;一第三透鏡具有屈光力;一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力,該第四透鏡包括一凸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像側;以及一第五透鏡具有屈光力;其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該第四透鏡以及該第五透鏡沿著該軸線從一該物側至該像側依序排列;其中該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1mm2<f1×f4<11mm2;其中,f1為該第一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4為該第四透鏡之一有效焦距。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為彎月型透鏡;該第二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且更包括一凹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像側;以及該第五透鏡為彎月型透鏡,且包括一凸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物側以及一凹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像側。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更包括一反射元件,該反射元件包括一反射面,該反射元件設置於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五透鏡之間,該第四透鏡更包括一凸面或一凹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物側。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三透鏡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物側以及另一凸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像側;以及該第五透鏡具有正屈光力。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三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物側以及一凹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像側;以及該第五透鏡具有正屈光力。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三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物側以及一凸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像側;以及該第五透鏡具有負屈光力。
  7. 一種成像鏡頭,包括:一第一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正屈光力,該第一透鏡包括一凹面沿著一軸線朝向一物側以及一凸面沿著該軸線朝向一像側;一第二透鏡為彎月型透鏡具有負屈光力,該第二透鏡包括一凸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物側以及一凹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像側;一第三透鏡具有屈光力; 一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力,該第四透鏡包括一凸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物側;一第五透鏡具有屈光力;以及一反射元件,該反射元件包括一反射面;其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該第四透鏡以及該第五透鏡沿著該軸線從該物側至該像側依序排列;其中,該反射元件設置於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五透鏡之間。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7項中任一請求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成像鏡頭至少滿足以下其中一條件:-6<R11/R52<-0.5;1<f1/L1T<4;-4<R11/L1T<0;3.5<TTL/SD1<6.5;3<(f1+f)/SD1<5;-12mm2<f2×f4<-1mm2;其中,R11為該第一透鏡之一物側面之一曲率半徑,R52為該第五透鏡之一像側面之一曲率半徑,f為該成像鏡頭之一有效焦距,f1為該第一透鏡之該有效焦距,f2為該第二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4為該第四透鏡之一有效焦距,L1T為該第一透鏡沿著該軸線之一厚度,TTL為該第一透鏡之一物側面至一成像面於該軸線上之一間距,SD1為該第一透鏡之該光學有效直徑。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至第7項中任一請求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 該反射元件更包括一入射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物側以及一出射面沿著該軸線朝向該像側;以及該成像鏡頭至少滿足以下其中一條件:0.5<MT/L1T<3;0<MT/(SD2+SD3+SD4+SD5)<1;其中,MT為該入射面經該反射面至該出射面於該軸線上之一間距,L1T為該第一透鏡沿著該軸線之一厚度,SD2為該第二透鏡之一光學有效直徑,SD3為該第三透鏡之一光學有效直徑,SD4為該第四透鏡之一光學有效直徑,SD5為該第五透鏡之一光學有效直徑。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至第7項中任一請求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成像鏡頭至少滿足以下其中一條件:2mm<L<6mm;0.5<f1/L<2.5;其中,L為該第一透鏡之一物側面至該反射面於該軸線上之一間距,f1為該第一透鏡之該有效焦距。
TW110107535A 2020-06-29 2021-03-03 成像鏡頭(五十七) TWI78656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07535A TWI786560B (zh) 2021-03-03 2021-03-03 成像鏡頭(五十七)
CN202110439312.2A CN113933959B (zh) 2020-06-29 2021-04-23 成像镜头
US17/337,486 US20210405326A1 (en) 2020-06-29 2021-06-03 Lens Assembly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07535A TWI786560B (zh) 2021-03-03 2021-03-03 成像鏡頭(五十七)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35941A TW202235941A (zh) 2022-09-16
TWI786560B true TWI786560B (zh) 2022-12-11

Family

ID=849571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07535A TWI786560B (zh) 2020-06-29 2021-03-03 成像鏡頭(五十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86560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76816A (ja) * 2004-12-07 2006-10-12 Olympus Corp 光学系
JP2011022548A (ja) * 2009-06-15 2011-02-03 Ricoh Co Ltd 光走査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CN103984082A (zh) * 2013-02-08 2014-08-13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摄像透镜、摄像装置以及移动终端
CN110658611A (zh) * 2019-11-08 2020-01-07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TWI704387B (zh) * 2020-03-05 2020-09-11 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四十四)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76816A (ja) * 2004-12-07 2006-10-12 Olympus Corp 光学系
JP2011022548A (ja) * 2009-06-15 2011-02-03 Ricoh Co Ltd 光走査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CN103984082A (zh) * 2013-02-08 2014-08-13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摄像透镜、摄像装置以及移动终端
CN110658611A (zh) * 2019-11-08 2020-01-07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TWI704387B (zh) * 2020-03-05 2020-09-11 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四十四)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35941A (zh) 2022-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59795B2 (en) Lens assembly
CN111487746B (zh) 成像镜头
WO2021185185A1 (zh) 变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移动终端
CN111290099B (zh) 成像镜头
TWI771127B (zh) 成像鏡頭(六十二)
TW202134721A (zh) 成像鏡頭(四十四)
TWI786560B (zh) 成像鏡頭(五十七)
CN113933958B (zh) 成像镜头
CN114488477B (zh)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WO2022179632A1 (zh) 长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5437128A (zh) 一种光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07390347B (zh) 成像镜头
CN113552695B (zh) 一种光学变焦系统、镜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1185201A1 (zh) 变焦镜头, 摄像头模组及移动终端
CN114935812A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TW202328735A (zh) 成像鏡頭及其影像擷取裝置(六十五)
CN114415353A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TWI746031B (zh) 成像鏡頭(四十五)
CN111487747B (zh) 镜头装置
TW202225770A (zh) 廣角鏡頭(三十一)
TWI774306B (zh) 成像鏡頭(五十九)
TW202119076A (zh) 成像鏡頭(四十一)
CN113933959B (zh) 成像镜头
TWI805340B (zh) 廣角鏡頭(三十九)
TWI805073B (zh) 廣角鏡頭(三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