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84453B - 具有空間差異性之混合自動重複請求(arq) - Google Patents

具有空間差異性之混合自動重複請求(arq)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84453B
TWI784453B TW110110768A TW110110768A TWI784453B TW I784453 B TWI784453 B TW I784453B TW 110110768 A TW110110768 A TW 110110768A TW 110110768 A TW110110768 A TW 110110768A TW I784453 B TWI784453 B TW I78445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processing
processing nodes
data
control node
wireless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107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43672A (zh
Inventor
馬格努斯 尼爾森
托斯滕 卡爾森
珍 瑟蘭德
馬汀 伊斯貝格
彼得 雅各布森
馬格努斯 桑德格倫
Original Assignee
瑞典商Lm艾瑞克生(Publ)電話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瑞典商Lm艾瑞克生(Publ)電話公司 filed Critical 瑞典商Lm艾瑞克生(Publ)電話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436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436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44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4453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5Adaptation of specific ARQ protocol parameters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22Site diversity; Macro-diversity
    • H04B7/024Co-operative use of antennas of several sites, e.g. in co-ordinated multipoint or co-operat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witching
    • H04B7/0608Antenna selection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揭示一種無線系統,其包括一控制節點及經耦合至該控制節點但彼此分離之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該控制節點將一命令發送(720)至該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一第一者,從而指示該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該第一者將資料傳輸至一無線器件。此之前可為基於對應於各天線處理節點之該無線器件之一經估計信號品質度量來選擇(715)該等天線處理節點之該第一者。回應於藉由該控制節點對於該無線器件尚未成功地解碼該資料之一判定,該控制節點將一命令發送(730)至該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一第二者,從而指示該等天線處理節點之該第二者將該資料傳輸至該無線器件。

Description

具有空間差異性之混合自動重複請求(ARQ)
本發明大體上係關於其中用於一基地台之一中央處理單元經由串列介面耦合至一系列空間上分離之傳輸及接收天線點之無線系統。更特定言之,本發明係關於在此等無線系統中處置重新傳輸。
術語「無小區大規模MIMO」已用於指代其中除一基地台之外,用於基地台之傳輸及接收天線之一些或全部經地理上分散之一大規模多輸入多輸出(MIMO)系統。傳輸及接收點之各者可稱為一「天線點」、「天線處理節點」或「天線處理單元」。此等術語可理解為可為了本發明之目的與本文中使用之縮寫「APU」互換。此等APU通信地耦合至與一些或全部APU空間上分離之一控制節點且藉由該控制節點控制,該控制節點可互換地稱為一「中央處理節點」或「中央處理單元」-在本文中使用縮寫「CPU」。
圖1提供包括經由串列鏈路10連接至若干APU 22之一CPU 20之一無小區大規模MIMO部署之一概念視圖。如圖中所見,若干使用者設備(UE) 115之各者可由一個或若干伺服APU 22包圍,該等伺服APU 22之全部可附接至相同CPU 20,該CPU 20負責處理自各APU接收且藉由各APU傳輸之資料。因此,各UE 115可在此系統內四處移動而不經歷小區邊界。
本文中描述之系統至少包含CPU及彼此且與CPU空間上分離之兩個或更多個APU。此等系統(其等可被視為無小區大規模MIMO部署之實例)將在本文中稱為分散式無線系統。圖2及圖3提供分散式無線系統之例示性部署之其他視圖。在圖2中展示之此案例中,多個APU 22繞一房間(其可係(例如)一製造場地或一會議室)之周邊部署。各APU 22經由一「帶」或「條帶」連接至CPU 20。更特定言之,在此例示性部署中,CPU 20連接至兩個此等條帶,各條帶包括若干(在經繪示實例中,10個) APU 22之一串聯級聯。圖3展示具有經由若干此等「條帶」連接至CPU 20之經密集填入APU 22之一廠區之一二維模型。一般言之,CPU 20可藉由控制最接近一UE之一個或若干APU 22以將信號傳輸至UE且自UE接收信號而標定在房間中之任何處之UE。在此例示性部署中,APU在x方向及y方向兩者上間隔10公尺,此意謂一UE絕不在水平維度上遠離一個(或若干) APU多於約7公尺。
將瞭解,在許多案例中,如圖1至圖3中展示之基地台天線至APU中之分散可提供基地台天線與用於藉由基地台伺服之任何給定UE之(若干)天線之間之更短距離。此將實現使用更高載波頻率及藉此更高調變/資訊頻寬,其兩者係第五代(5G)無線網路之關鍵預期。
5G網路之另一要求係其等支援一高服務品質(QoS)。為了達成此,需要行動/器件/機器(UE)與基地台之間之無線電鏈路高度可靠且支援低延時通信。對於(例如)其中與配備有器件之機器或配備有器件之機器之間之通信需要關鍵任務即時通信之工業案例,情況尤其如此。
在習知無線系統中,若自一基地台至一無線器件之一傳輸無法藉由無線器件解碼,則問題通常藉由無線器件(例如)憑藉將一否定應答(NACK)發送至基地台以請求基地台再次傳輸資訊而解決。基地台之重新傳輸可使用新編碼或使用用於第一傳輸之相同編碼完成。然而,此習知方法對於分散式無線系統可能非最佳,如上文大體上描述。
本發明描述當在一分散式無線系統(如同上文大體上描述之分散式無線系統)中操作時,用於減少對於藉由一無線器件之重新傳輸之需要之技術。
根據一些實施例,在一分散式無線系統之一控制節點中實行一例示性方法,該分散式無線系統包括該控制節點及通信地耦合至該控制節點但彼此且與該控制節點空間上分離之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此例示性方法包括:將一第一命令發送至該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一第一者,該第一命令指示該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該第一者將第一資料傳輸至一無線器件;及回應於判定該無線器件尚未成功地解碼該第一資料,將一第二命令發送至該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一第二者,該第二命令指示該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該第二者將該第一資料傳輸至該無線器件。在一些實施例中,若該無線器件保持無法解碼該第一資訊,則該控制節點可將一指令發送至一或多個額外天線處理節點以將該第一資料傳輸至該無線器件。
根據一些實施例,在一分散式無線系統之一天線處理節點中實行另一例示性方法,該分散式無線系統包括一控制節點、該天線處理節點及一或多個額外天線處理節點,其中該等天線處理節點之各者通信地耦合至該控制節點但彼此且與該控制節點空間上分離。此例示性方法包括:自該控制節點接收對應於第一資料之資訊以在一第一時間間隔中傳輸至一無線器件;及儲存對應於該第一資料之該資訊而不在該第一時間間隔中將其傳輸至該無線器件。此方法進一步包括在經過該第一時間間隔之後,接收指示該天線處理節點在一第二時間間隔中將該第一資料傳輸至該無線器件之一命令;及在該第二時間間隔中將該第一資料傳輸至該無線器件。
根據一些實施例,在一分散式無線系統之一天線處理節點中亦實行另一例示性方法,該分散式無線系統包括一控制節點、該天線處理節點及一或多個額外天線處理節點,其中該等天線處理節點之各者通信地耦合至該控制節點但彼此且與該控制節點空間上分離。此例示性方法包括:自該控制節點接收對應於第一資料之資訊以在一第一時間間隔中傳輸至一無線器件;及儲存對應於該第一資料之該資訊而不在該第一時間間隔中將其傳輸至該無線器件。此方法進一步包括:在經過該第一時間間隔之後,接收指示可捨棄對應於該第一資料之資訊之傳訊;及捨棄對應於該第一資料之該經儲存資訊而不將其傳輸至該無線器件。
下文提供上文概述之方法之細節及變體。此外,經組態以實行上文概述之方法及其變體之控制節點裝置及天線處理節點裝置在下文之詳細描述中描述且在附圖中繪示。
存在用於實施一分散式無線系統中之CPU與其控制之APU之間之互連之若干可能方法。一個方法係將CPU與APU之間之互連實施為一高速數位介面(例如,諸如一高速乙太網路連接)。使用此方法,將待藉由一給定APU傳輸之資訊自CPU發送至APU作為數位基頻帶資訊。接著在APU中將此數位基頻帶資訊升頻轉換為一射頻(RF)信號以經由空氣傳輸。在另一方向上,將自一UE接收之RF信號在APU中進行降頻轉換且在經由數位鏈路發送至CPU以供進一步處理之前轉換為數位形式。
另一方法係沿著圖2中展示之條帶將各鏈路或「跳躍」實施為攜載一高頻RF信號(例如,一毫米波信號)之一介電波導。一般言之,此術語可包含任何種類之介電波導,其將包含諸如習知RF波導之事物,其等係金屬管且其中管內之介電物質通常僅係空氣。然而,已針對中短距離應用開發更具成本效益的解決方案;此等解決方案可包括一便宜塑膠介電質,該便宜塑膠介電質經金屬化(例如)以便形成包圍介電材料之一「管」或以便形成藉由介電材料分離之兩個平行板。此等便宜介電波導可在數公尺或甚至數十公尺長之鏈路上提供適合效能。
本文中揭示之技術係在上文描述之第一方法之背景內容中(即,在其中一CPU經由一系列串列鏈路連接至多個APU之系統中)描述。然而,此等技術不一定限於此方法。在此一系統中,可將沿著此等串列鏈路之通信描述為「上游」及「下游」通信,其中上游通信係在朝向CPU之方向上之通信而下游通信在相反方向上(即,遠離CPU)。因此,在上游方向上,各APU經由一上游串列介面將其自身資料連同其經由一下游串列介面自進一步下游之一或多個APU接收之任何資料發送朝向CPU。此在圖4中所見,圖4係繪示一例示性APU (此處繪示為天線處理節點400)之組件之一方塊圖。如圖中所見,天線處理節點400亦經由上游串列介面432接收用於自身及用於下游APU之通信,且經由下游串列介面434將旨在用於下游APU之該等通信轉送朝向該等APU。
藉由此等串列鏈路形成之前傳網路之所需容量與系列中之APU在最大網路負載下可空間上多工之同時資料串流之數目成比例。CPU之回載(即,朝向核心網路之CPU連接)之所需容量係將APU連接至CPU之串列鏈路在最大網路節點處將傳輸及接收之資料串流之總和。限制此等容量要求之最直接方式係限制每一APU及CPU可伺服之UE之數目。換言之,用於伺服UE之分散式無線系統之容量可由APU至CPU之間之串列鏈路之最大容量限制。
如上文描述之串列介面之使用通常係下行鏈路(DL)通信(即,自一基地台至一或多個UE之通信)之一良好匹配。應注意,術語「無線器件」、「使用者設備」及「UE」在本文中用於指代藉由本文中描述之分散式無線系統伺服之任何無線器件,包含不具有一「使用者」本身但連接至機器之無線器件。此處描述之串列介面適用於下行鏈路通信,此係因為可將相同資訊發送至至一無線器件之任何給定傳輸中涉及之全部APU。此下行鏈路資訊可係必須藉由APU傳輸之位元或資料區塊,其中傳輸中涉及之各APU單獨執行其自身之編碼、調變、升頻轉換及傳輸。然而,存在其他可能性,諸如CPU將一經調變同相/正交(I/Q)信號之一時域數位表示發送至APU用於升頻轉換及傳輸,或CPU將I/Q符號之一頻域數位表示發送至APU用於藉由APU進行OFDMA調變、升頻轉換及傳輸。在此等情況之任何者中,當CPU將此下行鏈路資訊發送至鏈路中之兩個或更多個APU時,其僅需要視需要發送一個複本,其中各APU進一步向下游轉發資訊。
一般言之,可期望將同時在作用中(即,進行傳輸)之APU之數目保持儘可能低以最小化功率消耗及干擾。因此,雖然自多個APU傳輸相同資料至一無線器件(例如,使用來自各APU之具有不同編碼之傳輸差異性)可提供更佳信號涵蓋範圍,但可期望最小化冗餘傳輸。
再者,在分散式無線系統之許多部署中,情況將可能係,大多數時間,由一無線器件單獨自至少一個APU接收之信號具有足以使DL資料可由無線器件解碼而無錯誤之品質(即,經受一充分低路徑損耗)。此在圖5中繪示,圖5展示自若干APU之各者至在由圖之左手部分之下部分處之點表示之各位置處之一UE之路徑損耗之一模擬。圖之右手部分展示自全部APU至全部經概述UE位置之鏈路之路徑增益之一概率密度函數,以及自最佳APU至各UE位置之鏈路之路徑增益之一概率密度函數。根據此模擬,選擇具有最低路徑損耗之APU (此可藉由CPU基於自APU報告至CPU之信號品質量測來完成)導致自APU至無線器件之路徑損耗等於自由空間路徑損耗之一接近100%的概率。
當然,針對其中需要超高可靠性之應用,「接近100%之概率」是不夠的。此外,一UE與一給定APU之間的信號條件可隨著時間(例如,當一物件或人在環境中四處移動,從而阻擋來自APU之信號時)改變,此意謂最近接收之信號品質報告並不始終準確。此意謂若CPU僅控制「最佳APU」以將資料傳輸至無線器件,則經接收信號可並不始終具有足以產生無線器件對下行鏈路傳輸之一成功解碼的品質,在該情況中,無線器件將傳輸一NACK或失敗以應答傳輸。
在一習知系統中,當一無線器件傳輸一NACK時,傳輸基地台可一次或多次重新傳輸下行鏈路資料。其中無線器件組合來自原始傳輸之資訊與一或多個重新傳輸以改良一成功解碼之概率的各種技術係熟知的,此等技術包含其中原始傳輸及重新傳輸包含相同資訊且無線器件使用最大比率組合(MRC)以改良有效信雜比的所謂的追逐(Chase)組合,及其中以使得各重新傳輸將額外資訊提供至接收器之一方式不同地編碼各重新傳輸的增量冗餘。
正如在習知系統中,於如同上文描述之分散式無線系統之一分散式無線系統中,情況有時可係一傳輸APU與目標無線器件之間之一干擾物件引起頻道中之一更高路徑損耗或衰減,使得目標無線器件/機器請求一重新傳輸。此干擾物件或條件可相對緩慢移動或緩慢改變,使得來自相同APU之重新傳輸可經歷類似條件。雖然如同追逐組合或增量冗餘的軟組合技術可克服此等條件,但可藉由利用空間差異性之方式修改習知重新傳輸來獲得一分散式無線系統中的進一步改良。
在本文中揭示之方法及裝置的實施例中,接著,藉由已(例如,根據針對各APU/無線器件組合所維持之信號品質或服務品質(QoS)度量)被識別為用於至無線器件之通信之最佳候選者之一APU來執行至一無線器件之一初始傳輸。根據此等實施例,當無線器件無法成功地解碼一下行鏈路且請求一重新傳輸時,CPU可請求具有第二最佳QoS度量之一APU來執行重新傳輸。若無線器件再次請求一重新傳輸,則CPU可請求具有第三最佳QoS度量之APU來執行第二重新傳輸。可重複此,直至無線器件應答其已成功地解碼傳輸,或直至(例如)在已發生預定義數目個重新傳輸之後或當下一最佳QoS度量比由一預定數量判定之最佳QoS度量更差等時,CPU決定停止進一步重新傳輸。此刻,在一些實施例中,CPU可以具有最佳QoS度量之APU重新開始。
此重新傳輸方法之一關鍵益處係來自一新實體位置之各傳輸將導致自基地台至器件/機器之一新頻道。此將導致一空間差異性增益。差異性增益係用於抑制來自緩慢衰減頻道之區塊錯誤率(BLER)或避免無線電頻道中之其他快速改變之一有效方式。
如上文提及,APU經串聯連接,其中各APU自其上游串列介面自CPU獲得其需要之資料且將其他資訊向下游轉送至下一APU。在一些實施例中,關於至一UE之一給定下行鏈路傳輸之資料可經轉送至鏈中之全部APU且由鏈中之全部APU保存,使得在請求APU執行至無線器件之一傳輸或重新傳輸之事件中,各APU已經具有其需要之資料。因此,上文描述之重新傳輸技術不需要CPU在用於各重新傳輸之下游串列鏈路上重新發送下行鏈路資料。實情係,其僅需要發送指示(若干)適當APU執行重新傳輸之一命令。因此,此處描述之重新傳輸技術不實質上增加下游串列鏈路之所需容量。
雖然此等技術需要各APU接收且緩衝用於各下行鏈路傳輸之下行鏈路資料,但無論APU最終是否傳輸資料,緩衝之量(及對應緩衝器大小)皆可受限制,此係因為資料係在機器/器件中之一成功解碼之後經廢棄。
圖6係繪示根據上文大體上描述之技術之一例示性方法之一程序流程圖。經繪示方法以具有與一所關注無線器件相關聯之經量測信號品質或經估計路徑損耗之一有序清單之CPU開始。在方塊605中展示此清單,其中其經標記一「QoS清單」且其中存在N個APU之各者之一信號品質(或路徑損耗)值。為了此論述之目的,假定與APU 1相關聯之數量表示「最佳」數量,此係因為其係APU當中之最高信號品質或最低經估計路徑損耗。在圖中,此最佳數量被稱為「最佳QoS」。在經繪示實例中,假定APU 2具有第二最佳QoS;APU 3具有第三最佳QoS等。
如在方塊610處展示,所採取動作以自具有最佳QoS之APU傳輸一下行鏈路傳輸至一無線器件。更具體言之,CPU可指示具有最佳QoS (如藉由由CPU維持之清單判定)之APU將一資料區塊傳輸至無線器件。在經繪示實例中,此係APU 1。此指令可隨附或跟隨資料區塊或傳輸之一對應表示經由將CPU及APU互連之串列鏈路之鏈至APU 1之傳送。如上文提及,對應於此下行鏈路傳輸之資料可藉由鏈中之全部APU接收並儲存,無論其等最終是否經指示以執行下行鏈路傳輸。
如方塊620處展示,CPU接著判定無線器件是否已(例如)藉由傳訊一應答(ACK)或否定應答(NACK)而報告其是否已成功地解碼下行鏈路傳輸。若其已成功地解碼,則可自各APU之緩衝器清除對應於下行鏈路傳輸之經儲存資料(在一些實施例中,此可係回應於來自CPU之一指令)。
另一方面,若無線器件未成功地解碼第一傳輸,則需要一重新傳輸。如方塊630處展示,CPU考量在QoS清單中是否存在尚未嘗試下行鏈路傳輸之更多有資格的APU。在一些實施例或例項中,此可如判定在清單中是否存在另一下一最佳APU般簡單。在其他實施例或例項中,此可涉及評估與具有下一最佳APU (在此情況中,APU 2)之APU相關聯之QoS以判定QoS是否滿足某一預定條件(例如,高於一特定位準或比最佳QoS差不多於一預定量或在具有最佳N個QoS參數之APU當中,其中N係一預定數目)。若在QoS清單中存在另一APU,則藉由在尚未用於此下行鏈路傳輸之該等APU當中具有最佳QoS之APU執行下行鏈路傳輸,如方塊640處展示。再次,此可係回應於來自CPU之一明確指令而完成。應注意,CPU不需要再次發送下行鏈路資料,此係因為其先前由APU儲存。
在執行重新傳輸之後,程序返回至方塊620以判定是否成功地解碼此傳輸。再者,若是,則清除APU之記憶體緩衝器,如在方塊650處展示,且程序結束。在許多情況中,無線器件將原始傳輸及第一重新傳輸組合將產生對於下行鏈路傳輸之一成功解碼足夠高之一有效信雜比加失真比(SNDR)。然而,在一些情況中,例如,當一瞬時衰減使來自第一及第二最佳APU兩者之UE之信號模糊時,此第二解碼嘗試亦將失敗。在此情況中,在方塊630、640及620處展示之步驟可重複,直至在QoS清單中不再存在任何APU (或有資格的APU)。在此刻,如藉由自方塊630引出之「否」路徑展示,可重複以具有最佳QoS之APU開始之整個程序。
圖7係繪示根據上文描述之技術之一例示性方法之一程序流程圖,在此情況中集中於藉由一分散式無線系統之一控制節點實行之操作,該分散式無線系統包括控制節點及通信地耦合至控制節點但彼此且與控制節點空間上分離之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再次,此處術語「控制節點」及「天線處理節點」分別與術語「CPU」及「APU」互換使用。
圖7中繪示之方法包含如在方塊720處展示,將一第一命令發送至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一第一者,第一命令指示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該第一者將第一資料傳輸至一無線器件。在一些實施例中,此之前可為基於對應於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各者之無線器件之一經估計信號品質度量來選擇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第一者,如在方塊715處展示。此可包括(例如)判定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第一者在全部天線處理節點中具有對應於無線器件之一最佳經估計信號品質度量。
如在方塊730處展示,回應於藉由控制節點對於無線器件尚未成功地解碼第一資料之一判定,控制節點將一第二命令發送至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一第二者。此第二命令指示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第二者將第一資料傳輸至無線器件。再次,在一些實施例中,此之前可為基於經估計信號品質度量來選擇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第二者(例如,藉由判定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第一者具有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具有相較於天線處理節點之第一者之無線器件之一下一最佳經估計信號品質度量之一第二者)之步驟。在一些實施例中,判定無線器件尚未成功地解碼第一資料可包括自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第一者接收此之一指示;在一些實施例中,此指示可包括藉由無線器件發送且藉由天線處理節點之第一者轉送至控制節點之對於重新傳輸之一請求或一「NACK」。
如上文論述,在一些例項中,一單一重新傳輸可能不夠,此係因為無線器件仍無法成功地解碼下行鏈路傳輸。在此等例項中,在一些實施例中,方法可進一步包括在發送第二命令之後,判定無線器件再次無法成功地解碼第一資料,且將一第三命令發送至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一第三者,其中第三命令指示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第三者將第一資料傳輸至無線器件。此在圖7中未繪示;將瞭解,此僅係方塊730中展示之操作之一重複,但係針對「下一最佳」天線處理節點。
圖7中繪示之方法進一步包括在判定無線器件已成功地解碼第一資料之後,傳訊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步驟,其中此傳訊指示可捨棄對應於第一資料之資訊。此在方塊740處展示。
如上文論述,本文中描述之技術不需要實質上負擔將控制節點連接至天線處理節點之串列鏈路,此係因為待傳輸至無線器件之下行鏈路資訊可僅由控制節點發送一次至鏈中之第一天線處理節點,其中該天線處理節點及鏈中之各後續節點將下行鏈路資訊轉送至下一天線處理節點。因此,在一些實施例中,圖7中展示之方法以在發送第一命令之前,將對應於第一資料之資訊發送至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每一者之步驟開始。此在方塊710處展示。在其他實施例中,此資訊可與第一命令一起發送。
圖8係繪示補充圖7中展示之方法之如在一分散式無線系統之一天線處理節點中實行之一方法之一程序流程圖,該分散式無線系統包括一控制節點、該天線處理節點及一或多個額外天線處理節點。如在先前實例中,各天線處理節點通信地耦合至控制節點但彼此且與控制節點空間上分離。此特定方法對應於其中天線處理節點不執行第一資料至一無線器件之原始傳輸但執行一重新傳輸之一例項。
圖8中展示之方法以天線處理節點自控制節點接收對應於第一資料之資訊以在一第一時間間隔中傳輸至一無線器件開始。此在方塊810處展示。方法進一步包括儲存對應於第一資料之資訊而不在第一時間間隔中將其傳輸至無線器件,如在方塊820處展示。如在方塊830處展示,在經過第一時間間隔之後,天線處理節點接收指示天線處理節點在一第二時間間隔中將第一資料傳輸至無線器件之一命令。天線處理節點接著在第二時間間隔中將第一資料傳輸至無線器件,如在方塊840處展示。
在一些實施例中,天線處理節點可經組態以在執行重新傳輸之後自動捨棄關於第一傳輸之資訊。在其他實施例中,天線處理節點可代替性地在如在方塊860處展示般捨棄資訊之前等待,直至其自控制節點接收指示可捨棄資訊之傳訊,如在方塊850處展示。
圖9係繪示補充圖7中展示之方法之再次如在一分散式無線系統之一天線處理節點中實行之另一方法之一程序流程圖,該分散式無線系統包括一控制節點、該天線處理節點及一或多個額外天線處理節點。此特定方法對應於其中天線處理節點接收對應於至一無線器件之一下行鏈路傳輸之資料,但不執行資料之原始傳輸或一重新傳輸之一例項。例如,此方法可與圖8之方法藉由相同鏈中之一不同天線處理節點執行同時執行,或藉由相同天線處理節點在一不同時間執行。
如在方塊910處展示,圖9之方法以天線處理節點自控制節點接收對應於第一資料之資訊以在一第一時間間隔中傳輸至一無線器件開始。天線處理節點儲存對應於第一資料之資訊而不在第一時間間隔中將其傳輸至無線器件,如在方塊920處展示。在經過第一時間間隔之後,天線處理節點接收指示可捨棄對應於第一資料之資訊之傳訊,如在方塊930處展示。最後,如在方塊940處展示,天線處理節點捨棄對應於第一資料之經儲存資訊而不將其傳輸至無線器件。
圖10係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之一例示性控制節點裝置1000之一方塊圖。控制節點裝置1000 (其亦可簡稱為控制節點1000)包含一處理電路1010,該處理電路1010繼而包含耦合至記憶體1006 (其可包括一種或若干種類型之記憶體,諸如隨機存取記憶體、唯讀記憶體、快閃記憶體等)之一或多個處理器1004、控制器或類似者。用於藉由(若干)處理器1004執行之電腦程式碼可儲存於記憶體1006中,該等電腦程式碼包含經組態以引起控制節點1000實行本文中描述之任何一或多個技術(諸如上文結合圖7論述之方法)之程式碼。將瞭解,電腦程式碼(無論係具現化於記憶體1006中或在其他處經儲存或傳達)可被視為一「電腦程式產品」,且本發明之實施例包含此等電腦程式產品。
控制節點1000進一步包括可操作地耦合至處理電路1010之串列介面電路1020。串列介面電路1020包含經組態以經由連接至串列介面1022之一串列鏈路將資料傳輸至串聯連接之一個或若干個天線處理節點且自串聯連接之一個或若干個天線處理節點接收資料之至少一個串列介面1022。在一些實施例中,串列介面電路1020可包括經組態以經由連接至一第二串列介面1024之一串列鏈路將資料傳輸至串聯連接之一第二組天線處理節點且自串聯連接之一第二組天線處理節點接收資料之第二串列介面1024。因此,控制節點1000可能夠透過各自串列介面單獨控制天線處理節點之兩個(或更多個)「條帶」或「鏈」。
雖然在圖10中未展示,但在一些實施例中,控制節點1000可與一天線處理節點或可比較功能性同置或包含一天線處理節點或可比較功能性,例如,如圖4中展示。自一功能觀點,可以與一系列其他天線處理節點相同之方式處理此同置天線處理節點功能性。
再次參考圖4,此圖係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之一例示性天線處理節點400之一方塊圖。天線處理節點400包含無線電電路410及天線415、處理電路420及串列介面電路430,該串列介面電路430包含面向「上游」朝向一控制節點之一第一串列介面432以及面向「下游」朝向一或多個後續天線處理節點之一第二串列介面434。將瞭解,當天線處理節點係一鏈中之最後天線處理節點時,第二串列介面434未使用。
無線電電路410包含用於經由天線415來與一或多個無線器件通信的接收(RX)及傳輸(TX)功能性。針對下行鏈路通信(即,至一或多個無線器件之無線電通信),無線電電路410包含經組態以經由上游串列介面432及處理電路420自一控制節點接收經中繼至無線電電路410的基頻帶資訊。TX電路414包含用於將此基頻帶資訊轉換為射頻且調節其以傳輸至一或多個無線器件的升頻轉換器電路、功率放大器電路及濾波器電路。針對上行鏈路通信(即,來自一或多個無線器件之無線電通信),無線電電路410包含經組態以經由天線415接收無線傳輸,放大、濾波且降頻轉換經接收傳輸,且取樣經降頻轉換傳輸以獲得對應於經接收無線傳輸之軟資訊的RX電路412。此軟資訊可呈(例如) I-Q樣本之形式,且可互換地稱為軟位元或軟位元資訊。
處理電路420包含經耦合至記憶體426 (其可包括一種或若干種類型之記憶體,諸如隨機存取記憶體、唯讀記憶體、快閃記憶體等)之一或多個處理器424、控制器,或類似者。用於藉由(若干)處理器424執行之電腦程式碼可被儲存於記憶體426中,該等電腦程式碼包含經組態以控制無線電電路410及串列介面電路430且引起天線處理節點400實行本文中描述之任何一或多個技術(諸如上文結合圖8及圖9論述之方法)的程式碼。再次,將瞭解,電腦程式碼(無論係具現化於記憶體426中或在其他處經儲存或傳達)可被視為一「電腦程式產品」,且本發明之實施例包含此等電腦程式產品。
本文中已參考各項實施例。然而,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認知將仍落在發明申請專利範圍之範疇內之所述實施例的多個變動。例如,本文中描述之方法實施例透過以一特定順序執行的方法步驟來描述例示性方法。然而,應認知,事件之此等序列可以另一順序發生而不脫離發明申請專利範圍之範疇。此外,可平行執行一些方法步驟,即使其等已被描述為依序執行。
以相同方式,應注意,在實施例之描述中,將功能區塊分區成特定單元絕非限制性。相反地,此等分區僅係實例。本文中描述為一個單元的功能區塊可被分成兩個或更多個單元。以相同方式,本文中描述為經實施為兩個或更多個單元之功能區塊可被實施為一單一單元而不脫離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的範疇。
因此,應理解,所述實施例之細節僅係為了闡釋性目的且絕非限制性。代替性地,落在發明申請專利範圍之範圍內之全部變動旨在包含於其中。
10:串聯鏈路 20:中央處理單元(CPU) 22:天線處理單元(APU) 115:使用者設備(UE) 400:天線處理節點 410:無線電電路 412:接收(RX)電路 414:傳輸(TX)電路 415:天線 420:處理電路 424:處理器 426:記憶體 430:串列介面電路 432:第一串列介面 434:第二串列介面 605:方塊 610:方塊 620:方塊 630:方塊 640:方塊 650:方塊 710:方塊 715:方塊 720:方塊 725:方塊 730:方塊 740:方塊 810:方塊 820:方塊 830:方塊 840:方塊 850:方塊 860:方塊 910:方塊 920:方塊 930:方塊 940:方塊 1000:控制節點裝置 1004:處理器 1006:記憶體 1010:處理電路 1020:串列介面電路 1022:串列介面 1024:第二串列介面
圖1係一例示性無小區大規模MIMO系統之一圖解。
圖2繪示一分散式無線系統之一例示性部署。
圖3繪示一分散式無線系統之另一例示性部署。
圖4係根據一些實施例之一例示性天線處理節點之一方塊圖。
圖5繪示一分散式無線系統之一廠區部署之一模擬。
圖6係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之一例示性技術之一程序流程圖。
圖7係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之藉由一控制節點實行之一例示性方法之一程序流程圖。
圖8係根據一些實施例之藉由一天線處理節點實行之一例示性方法之一程序流程圖。
圖9係根據一些實施例之藉由一天線處理節點實行之另一例示性方法之一程序流程圖。
圖10係根據一些實施例之一例示性控制節點之一方塊圖。
710:方塊
715:方塊
720:方塊
725:方塊
730:方塊
740:方塊

Claims (24)

  1. 一種在一分散式無線系統之一控制節點中之方法,該分散式無線系統包括該控制節點及經通信地耦合至該控制節點的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該等天線處理節點彼此之間且與該控制節點之間空間上分離,該方法包括:將一第一命令發送(720)至該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一第一者,該第一命令指示該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該第一者將第一資料傳輸至一無線器件;及回應於判定該無線器件尚未成功地解碼該第一資料,將一第二命令發送(730)至該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一第二者,該第二命令指示該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該第二者將該第一資料傳輸至該無線器件。
  2. 如請求項1之方法,進一步包括:在發送該第二命令之後,判定該無線器件再次無法成功地解碼該第一資料;及將一第三命令發送至該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一第三者,該第三命令指示該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該第三者將該第一資料傳輸至該無線器件。
  3. 如請求項1或2之方法,其中該方法進一步包括:在判定該無線器件已成功地解碼該第一資料之後,傳訊(signal)該 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該傳訊指示可捨棄對應於該第一資料之資訊。
  4. 如請求項1或2之方法,該方法進一步包括基於對應於該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各者之該無線器件之一經估計信號品質度量來選擇(715)該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該第一者。
  5. 如請求項4之方法,其中選擇(715)該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該第一者包括判定該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該第一者具有對應於該無線器件之一最佳經估計信號品質度量,且其中該方法進一步包括藉由判定該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該第二者具有該無線器件之一下一最佳(next best)經估計信號品質度量來選擇(725)該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該第二者。
  6. 如請求項1或2之方法,該方法進一步包括在發送(720)該第一命令之前,將對應於該第一資料之資訊發送(710)至該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每一者。
  7. 如請求項1或2之方法,其中判定該無線器件尚未成功地解碼該資料包括自該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該第一者接收該無線器件未能成功地接收由該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該第一者傳輸之該第一資料之一指示。
  8. 一種在一分散式無線系統之一天線處理節點中之方法,該分散式無線系統包括一控制節點、該天線處理節點,及一或多個額外天線處理節點,該等天線處理節點之各者經通信地耦合至該控制節點,該等天線處理節點彼此之間且與該控制節點之間係空間上分離的,該方法包括:自該控制節點接收(810)對應於在一第一時間間隔中傳輸至一無線器件的第一資料之資訊;儲存(820)對應於該第一資料之該資訊,而不在該第一時間間隔中將其傳輸至該無線器件;在經過該第一時間間隔之後,接收(830)指示該天線處理節點於一第二時間間隔中將該第一資料傳輸至該無線器件之一命令;及在該第二時間間隔中,將該第一資料傳輸(840)至該無線器件。
  9. 如請求項8之方法,進一步包括:接收(850)指示可捨棄對應於該第一資料之資訊的傳訊;及捨棄(860)對應於該第一資料的該經儲存資訊。
  10. 一種在一分散式無線系統之一天線處理節點中之方法,該分散式無線系統包括一控制節點、該天線處理節點,及一或多個額外天線處理節點,該等天線處理節點之各者經通信地耦合至該控制節點,該等天線處理節點彼此之間且與該控制節點之間係空間上分離的,該方法包括:自該控制節點接收(910)對應於在一第一時間間隔中傳輸至一無線器件的第一資料之資訊;儲存(920)對應於該第一資料之該資訊,而不在該第一時間間隔中 將其傳輸至該無線器件;在經過該第一時間間隔之後,接收(930)指示可捨棄對應於該第一資料之資訊的傳訊;及捨棄(940)對應於該第一資料的該經儲存資訊,而不將其傳輸至該無線器件。
  11. 一種用於一分散式無線系統中之控制節點裝置(1000),該分散式無線系統包括該控制節點及經通信地耦合至該控制節點的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該等天線處理節點彼此之間且與該控制節點之間空間上分離,該控制節點裝置(1000)包括:串列介面電路(1020),其經組態以將資料發送至該等天線處理節點,且自該等天線處理節點接收資料;及一處理電路(1010),其經可操作地耦合至該串列介面電路(1020)且經組態以:將一第一命令發送至該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一第一者,該第一命令指示該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該第一者將第一資料傳輸至一無線器件;且回應於判定該無線器件尚未成功地解碼該第一資料,將一第二命令發送至該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一第二者,該第二命令指示該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該第二者將該第一資料傳輸至該無線器件。
  12. 如請求項11之控制節點裝置(1000),其中該處理電路(1010)進一步經 組態以:在發送該第二命令之後,判定該無線器件再次無法成功地解碼該第一資料;且將一第三命令發送至該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一第三者,該第三命令指示該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該第三者將該第一資料傳輸至該無線器件。
  13. 如請求項11或12之控制節點裝置(1000),其中該處理電路(1010)進一步經組態以在判定該無線器件已成功地解碼該第一資料之後,傳訊該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該傳訊指示可捨棄對應於該第一資料之資訊。
  14. 如請求項11或12之控制節點裝置(1000),其中該處理電路(1010)進一步經組態以基於對應於該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各者之該無線器件之一經估計信號品質度量來選擇該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該第一者。
  15. 如請求項14之控制節點裝置(1000),其中該處理電路(1010)經組態以藉由判定該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該第一者具有對應於該無線器件之一最佳經估計信號品質度量來選擇該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該第一者,且其中該處理電路(1010)進一步經組態以藉由判定該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該第二者具有該無線器件之一下一最佳經估計信號品質度量來選擇該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該第二者。
  16. 如請求項11或12之控制節點裝置(1000),其中該處理電路(1010)進一步經組態以在發送該第一命令之前,將對應於該第一資料之資訊發送至該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每一者。
  17. 如請求項11或12之控制節點裝置(1000),其中該處理電路(1010)經組態以藉由自該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該第一者接收該無線器件未能成功地接收由該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之該第一者傳輸之該第一資料之一指示來判定該無線器件尚未成功地解碼該資料。
  18. 一種用於一分散式無線系統中之天線處理節點(400),該分散式無線系統包括一控制節點、該天線處理節點(400),及一或多個額外天線處理節點,該等天線處理節點之各者經通信地耦合至該控制節點,該等天線處理節點彼此之間且與該控制節點之間係空間上分離的,其中該天線處理節點(400)包括:無線電電路(410),其經組態以與一或多個無線器件無線地通信;串列介面電路(430),其經組態以經由一串列鏈路與該控制節點通信;及一處理電路(420),其經可操作地耦合至該串列介面電路(430),且經組態以:自該控制節點接收對應於在一第一時間間隔中傳輸至一無線器件的第一資料之資訊;儲存對應於該第一資料之該資訊,而不在該第一時間間隔中將其傳輸至該無線器件; 在經過該第一時間間隔之後,接收指示該天線處理節點在一第二時間間隔中將該第一資料傳輸至該無線器件之一命令;及在該第二時間間隔中,將該第一資料傳輸至該無線器件。
  19. 如請求項18之天線處理節點(400),其中該處理電路(420)進一步經組態以:接收指示可捨棄對應於該第一資料之資訊的傳訊;且捨棄對應於該第一資料的該經儲存資訊。
  20. 一種用於一分散式無線系統中之天線處理節點(400),該分散式無線系統包括一控制節點、該天線處理節點(400),及一或多個額外天線處理節點,該等天線處理節點之各者經通信地耦合至該控制節點,該等天線處理節點彼此之間且與該控制節點之間係空間上分離的,其中該天線處理節點(400)包括:無線電電路(410),其經組態以與一或多個無線器件無線地通信;串列介面電路(430),其經組態以經由一串列鏈路與該控制節點通信;及一處理電路(420),其經可操作地耦合至該串列介面電路(430),且經組態以:自該控制節點接收對應於在一第一時間間隔中傳輸至一無線器件的第一資料之資訊;儲存對應於該第一資料之該資訊,而不在該第一時間間隔中將其傳輸至該無線器件; 在經過該第一時間間隔之後,接收指示可捨棄對應於該第一資料之資訊的傳訊;且捨棄對應於該第一資料的該經儲存資訊,而不將其傳輸至該無線器件。
  21. 一種用於一分散式無線系統中之控制節點(1000),該分散式無線系統包括該控制節點及經通信地耦合至該控制節點的兩個或更多個天線處理節點,該等天線處理節點彼此之間且與該控制節點之間空間上分離,其中該控制節點(1000)進一步經調適以實行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一方法。
  22. 一種經調適用於一分散式無線系統中之天線處理節點(400),該分散式無線系統包括一控制節點、該天線處理節點,及一或多個額外天線處理節點,該等天線處理節點之各者經通信地耦合至該控制節點,該等天線處理節點彼此之間且與該控制節點之間係空間上分離的,其中該天線處理節點(400)進一步經調適以實行如請求項8至10中任一項之一方法。
  23. 一種電腦程式產品,其包括用於由在一控制節點中之一處理電路執行的程式指令,該等程式指令經組態以引起該控制節點實行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一方法。
  24. 一種電腦程式產品,其包括用於由在一天線處理節點中之一處理電路執行的程式指令,該等程式指令經組態以引起該控制節點實行如請求項8至10中任一項之一方法。
TW110110768A 2020-04-24 2021-03-25 具有空間差異性之混合自動重複請求(arq) TWI7844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WOPCT/EP2020/061527 2020-04-24
PCT/EP2020/061527 WO2021213679A1 (en) 2020-04-24 2020-04-24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 with spatial diversity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43672A TW202143672A (zh) 2021-11-16
TWI784453B true TWI784453B (zh) 2022-11-21

Family

ID=704650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10768A TWI784453B (zh) 2020-04-24 2021-03-25 具有空間差異性之混合自動重複請求(arq)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55742A1 (zh)
EP (1) EP4140047A1 (zh)
TW (1) TWI784453B (zh)
WO (1) WO2021213679A1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798898A1 (en) * 2005-12-13 2007-06-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es Co., Ltd. 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for sending acknowledgement messages to a wireless network
EP2061173A1 (en) * 2002-10-25 2009-05-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imo system with multiple spatial multiplexing modes
TW201541891A (zh) * 2014-04-23 2015-11-01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 Tech 一種通道狀態資訊測量的方法、系統及設備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182660A (ja) * 2017-04-20 2018-11-15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再送制御方法
EP4088267A4 (en) * 2020-01-06 2024-01-03 Intel Corp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 GROUPING OF VULNERABLE ROAD USERS, USER PROFILES AND MANEUVERING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US11337137B2 (en) * 2020-02-18 2022-05-17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Selectively rerouting network traffic in a fifth generation (5G) or other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US11240730B2 (en) * 2020-02-28 2022-02-01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Selectively sending routing information to routing devices in a fifth generation (5G) or other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US20230171808A1 (en) * 2020-06-24 2023-06-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Location-based channel occupancy sharing for sidelink communication in unlicensed spectrum
US11632744B2 (en) * 2020-12-17 2023-04-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feedback for a sidelink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061173A1 (en) * 2002-10-25 2009-05-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imo system with multiple spatial multiplexing modes
EP1798898A1 (en) * 2005-12-13 2007-06-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es Co., Ltd. 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for sending acknowledgement messages to a wireless network
TW201541891A (zh) * 2014-04-23 2015-11-01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 Tech 一種通道狀態資訊測量的方法、系統及設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155742A1 (en) 2023-05-18
EP4140047A1 (en) 2023-03-01
TW202143672A (zh) 2021-11-16
WO2021213679A1 (en) 2021-10-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44528B2 (en) Mobile device assisted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CN108667569B (zh) 用于基于ue喷泉中继的网络的系统和方法
EP1971067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MIMO oper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EP3592019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virtual multi-point transceivers
KR100630854B1 (ko) 고속 다운링크 공유 채널 셀 변경을 용이하게 하는 사용자측 장비
RU2407239C2 (ru) Система мобильной связи, мобильная станция, базовая станция и способ управления передачей данных
EP2340617B1 (en) Techniques for uplink cooperation of access nodes
WO2018059306A1 (zh)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2300242B (zh) 基于中继节点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传输
US812719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oper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EP3679754A1 (en) User equipment use of dual-beam to support multi-connectivity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3797743B (zh) 在通信系统中处理冗余数据
WO2002047317A1 (en) 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in a radio access network implementing an automatic repetition request (aqr) protocol at the base station (aqr)
CN110915295A (zh) 中继器以及操作中继器用于可靠通信的自发传输的方法
US10863527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HARQ acknowledgement
WO2020011264A1 (zh) 一种信道质量通知方法、接收方法和装置
KR102543360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패킷을 처리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CN109526253B (zh) 接入节点、控制设备及其方法
TWI784453B (zh) 具有空間差異性之混合自動重複請求(arq)
EP2073424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error recovery for wireless multihop communication
EP4197114A1 (en) Point to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using a multi-antenna system
US11973544B2 (en) Chase combining in a distributed wireless system
WO2011018159A1 (en) Modification of a data transmission regime
US20200296735A1 (en) Retransmission of messages using a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noma) communication system
Bao et al. Multi-connectivity using erasure code for reliable transmission in millimeter wave commun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