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83260B - 懸臂 - Google Patents

懸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83260B
TWI783260B TW109128229A TW109128229A TWI783260B TW I783260 B TWI783260 B TW I783260B TW 109128229 A TW109128229 A TW 109128229A TW 109128229 A TW109128229 A TW 109128229A TW I783260 B TWI783260 B TW I78326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rm
pressing
pivot
support arm
cantilev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282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08778A (zh
Inventor
陳志名
洪贊堯
Original Assignee
明基電通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明基電通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明基電通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1282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83260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087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087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32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3260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Abstract

懸臂包括第一支臂、第二支臂、第三支臂、第一樞接件、第二樞接件及緊迫機構。第一樞接件樞接第一支臂與第二支臂。第二樞接件樞接第一支臂與第三支臂。緊迫機構配置在第一支臂且包括第一緊迫桿及第二緊迫桿。第一樞接件與第二樞接件位於緊迫機構之相對二側。當第一緊迫桿及第二緊迫桿分別抵壓第一樞接件及第二樞接件時,第一支臂、第二支臂與第三支臂的相對關係固定。當第一緊迫桿及第二緊迫桿分別釋放第一樞接件及第二樞接件時,第一支臂、第二支臂與第三支臂可相對活動。

Description

懸臂
本揭露是有關於一種懸臂,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包括多個支臂的懸臂。
懸臂的一端可固定在桌面或牆面,一物件可吊掛在懸臂的另一端。懸臂包含數個支臂,相鄰二支臂一般透過螺合元件暫時性固定,使相鄰二支臂的相對角度不會輕易改變。當需要改變支臂的角度時,在轉動螺合元件數圈以放鬆螺合元件後,即可調整相鄰二支臂的相對角度。在調整好二支臂的相對角度後,須再轉動螺合元件數圈才能鎖緊螺合元件。然,這樣的鎖定及解鎖方式需要額外鎖緊及鬆開操作螺合元件,相當不便。
本揭露係有關於一種懸臂,可改善前述習知問題。
本揭露一實施例提出一種懸臂。懸臂包括第一支臂、一第二支臂、一第三支臂、一第一樞接件、一第二樞接件及一緊迫機構。第一樞接件樞接第一支臂與第二支臂。第二樞接件樞接第一支臂與第三支臂。緊迫機構配置在第一支臂且包括一第一緊迫桿及一第二緊迫桿。第一樞接件與第二樞接件位於緊迫機構之相對二側。當第一緊迫桿及第二緊迫桿分別抵壓第一樞接件 及第二樞接件時,第一支臂、第二支臂與第三支臂的相對關係固定。當第一緊迫桿及第二緊迫桿分別釋放第一樞接件及第二樞接件時,第一支臂、第二支臂與第三支臂可相對活動。
本揭露另一實施例提出一種懸臂。懸臂包括第一支臂、一第二支臂、一樞接件及一緊迫機構。樞接件,樞接第一支臂與第二支臂。緊迫機構配置在第一支臂且包括一緊迫桿及一活動件,緊迫桿連接於活動件,活動件相對第一支臂可滑動但不可轉動地配置於第一支臂內。當緊迫桿抵壓樞接件時,第一支臂與樞接件的相對關係固定。當緊迫桿釋放樞接件時,第一支臂與樞接件可相對活動。
本揭露另一實施例提出一種懸臂。懸臂包括一第一支臂、一第二支臂、一樞接件及一緊迫機構。第二支臂,包括一樞接部。樞接件,樞接第一支臂與第二支臂,樞接件穿過樞接部之一樞接孔。緊迫機構,包括一緊迫桿,緊迫桿相對第一支臂可轉動但不可移動地樞接於第一支臂且整個露出第一支臂之外。當緊迫桿抵壓樞接部之外表面時,第一支臂與第二支臂的相對關係固定;當緊迫桿釋放樞接部之外表面時,第一支臂與第二支臂可相對活動。
為了對本發明之上述及其他方面有更佳的瞭解,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詳細說明如下: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懸臂
110,120,130,310,320,410,420,510,520,530,610,620,630,710,720,1510:支臂
110A:第一樞接點
110B:第二樞接點
140,150,340,350,440,540,550,640,650,740:樞接件
141:本體
142:活動片
160,260,360,460,560,560,,560,660,760:緊迫機構
161,561,661:第一緊迫桿
162,562,661:第二緊迫桿
1621:第一桿
1622:第二桿
163,263:連接件
163A:固定點
163a1:貫孔
170:轉動件
170a1:第一貫孔
170a2:第二貫孔
181,182,183,381,1440:固定件
170s:外表面
170a1:貫孔
170s1:緊迫點
170s2:釋放點
2631:固定板
2632,362,462,563,663:活動件
2633:螺桿
2634:驅動器
2635,1420:螺帽
310A:樞接點
361,461:緊迫桿
362a:長條孔
311,1511:第一耦接桿
312,1512:第二耦接桿
313:突出桿
461s:第一斜面
462s:第二斜面
463:推動件
462e:第一端面
463e:第二端面
564:第一彈性元件
565:第二彈性元件
570,670,770:轉動件
6631:第三樞接點
6632:第四樞接點
721:樞接部
721a:樞接孔
761:緊迫桿
1010,1020,1030,1040,1210,1220,1230:驅動器
1050,1350:手把
1240:控制器
1250:開關
1310:驅動線
1320,1330,1340:彈性元件
1410:鎖固加強件
1410r,1511r:滑槽
1430:緊迫部
1512a:固定孔
A1:夾角
D1:第一轉動方向
D2:第二轉動方向
L1,L2:長度
LX:長軸
SX:短軸
S1:第一移動方向
S2:第二移動方向
第1圖繪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懸臂的立體圖。
第2圖繪示第1圖之懸臂沿方向2-2’的剖面圖。
第3圖繪示第1圖之懸臂的側視圖。
第4圖繪示第1圖之懸臂的分解圖。
第5圖繪示第2圖之緊迫機構及支臂的分解圖。
第6圖繪示第2圖之樞接件的示意圖。
第7圖繪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懸臂之剖面圖。
第8圖繪示第7圖之支臂(第一支臂)與緊迫機構之爆炸圖。
第9圖繪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懸臂之剖面圖。
第10圖繪示第9圖之支臂與緊迫機構之爆炸圖。
第11圖繪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懸臂之剖面圖。
第12圖繪示第11圖之支臂與緊迫機構之爆炸圖。
第13圖繪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懸臂的示意圖。
第14圖,其繪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懸臂的示意圖。
第15圖繪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懸臂的示意圖。
第16圖繪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懸臂的示意圖。
第17圖繪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懸臂的示意圖。
第18圖繪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懸臂的示意圖。
第19圖繪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懸臂的示意圖。
第20圖繪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懸臂的示意圖。
第21圖繪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懸臂的示意圖。
第22A圖繪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懸臂的示意圖。
第22B圖繪示第22A圖之懸臂的分解圖。
第22C圖繪示第22B圖之懸臂的正視圖。
第23A圖繪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懸臂的示意圖。
第23B圖繪示第23A圖之懸臂的分解圖。
第23C圖繪示第23B圖之懸臂的正視圖。
請參照第1~6圖,第1圖繪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懸臂100的立體圖,第2圖繪示第1圖之懸臂100沿方向2-2’的剖面圖,第3圖繪示第1圖之懸臂100的側視圖,第4圖繪示第1圖之懸臂100的分解圖,第5圖繪示第2圖之緊迫機構160及支臂110的分解圖,而第6圖繪示第2圖之樞接件140的示意圖。
如第1及2圖所示,懸臂100包括支臂110(第一支臂)、支臂120(第二支臂)、支臂130(第三支臂)、樞接件140(第一樞接件)、樞接件150(第二樞接件)、緊迫機構160及轉動件170。
如第2圖所示,樞接件140樞接支臂110與支臂120。樞接件150樞接支臂110與支臂130。緊迫機構160配置在支臂110且包括第一緊迫桿161及第二緊迫桿162。樞接件140與樞接件150位於緊迫機構160之相對二側。當第一緊迫桿161及第二緊迫桿162分別抵壓樞接件140及樞接件150時,支臂110、 支臂120與支臂130的相對關係固定;當第一緊迫桿161及第二緊迫桿162分別釋放樞接件140及樞接件150時,支臂110、支臂120與支臂130可相對活動。如此,藉由緊迫機構160的活動,使支臂110、支臂120與支臂130的相對位置處於鎖定狀態(如第2圖所示)與解鎖狀態之一者。
如第3及5圖所示,緊迫機構160更包括連接件163。連接件163樞接於支臂110之第一樞接點110A。第一緊迫桿161及第二緊迫桿162樞接連接件163,當連接件163相對第一樞接點110A往第一轉動方向D1轉動時,第一緊迫桿161及第二緊迫桿162分別抵壓樞接件140及樞接件150,使支臂110、支臂120與支臂130的相對位置呈鎖定狀態。當連接件163相對第一樞接點110A往第二轉動方向D2轉動時,第一緊迫桿161及第二緊迫桿162分別釋放樞接件140及樞接件150,使支臂110、支臂120與支臂130的相對位置呈解鎖狀態。前述第一轉動方向D1例如是順時針方向,而第二轉動方向D2例如是逆時針方向。
綜上,透過往一方向(如第一轉動方向D1)操作連接件163的方式即可快速且方便地使支臂110、支臂120與支臂130的相對位置呈鎖定狀態,而往另一方向(如第二轉動方向D2)操作連接件163的方式即可快速且方便地使支臂110、支臂120與支臂130的相對位置呈解鎖狀態。
如第5圖所示,第一樞接點110A例如是貫孔,連接件163具有至少一貫孔163a1。懸臂100更包括至少一固定件 181,固定件181穿過支臂110之第一樞接點110A及連接件163之貫孔163a1,以拘束連接件163與支臂110的相對平移運動,使連接件163與支臂110的相對運動僅限於轉動。
如第2圖所示,第二緊迫桿162更包括第一桿1621及第二桿1622。第二桿1622樞接於第一桿1621。當連接件163轉動時,連接件163帶動第一桿1621及第二桿1622進行連桿運動,使第二桿1622選擇性地抵壓或釋放樞接件150。
如第3圖所示,轉動件170固定於連接件163之一固定點163A且樞接於支臂110之第二樞接點110B。由於轉動件170與連接件163的相對位置固定,當轉動件170相對第二樞接點110B的轉動時,可帶動連接件163相對第一樞接點110A轉動。
如第5圖所示,第二樞接點110B例如是貫孔,轉動件170具有至少一第一貫孔170a1。懸臂100更包括至少一固定件182,固定件182穿過第二樞接點110B及轉動件170之第一貫孔170a1,以拘束轉動件170與支臂110的相對平移運動,使轉動件170與支臂110的相對運動僅限於轉動。
此外,如第3圖所示,轉動件170之一部分從支臂110突出,可方便使用者或工具從支臂110外操作轉動件170。如第5圖所示,轉動件170更具有至少一第二貫孔170a2。懸臂100更包括至少一固定件183,固定件183穿過轉動件170之第二貫孔170a2及固定點163A,以固定轉動件170與連接件163 之相對位置。如此,當轉動件170轉動時,可帶動連接件163隨之運動。
如第6圖所示,樞接件140包括本體141及活動片142。活動片142可撓地連接於本體141。如第2圖所示,第一緊迫桿161選擇性地抵壓或釋放樞接件140之活動片142。詳言之,當第一緊迫桿161抵壓活動片142,如第2圖所示,活動片142相對本體141形變以儲存彈性位能。形變的活動片142抵壓支臂120,因而固定或拘束支臂110與支臂120的相對運動。當第一緊迫桿161釋放活動片142,如第6圖所示,活動片142釋放彈性位能而回復自由狀態(復位),以解除支臂110與支臂120的鎖定關係。
樞接件150具有類似或同於樞接件140的結構。樞接件150與第二緊迫桿162的相對運動關係類似樞接件140與第一緊迫桿161的相對運動關係,於此不再贅述。
請參照第7及8圖,第7圖繪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懸臂200之剖面圖,而第8圖繪示第7圖之支臂(第一支臂)110與緊迫機構260之爆炸圖。
懸臂200包括支臂110(第一支臂)、支臂120(第二支臂)、支臂130(第三支臂)、樞接件140(第一樞接件)、樞接件150(第二樞接件)、緊迫機構260及轉動件170。
緊迫機構260包括第一緊迫桿161、第二緊迫桿162及連接件263。連接件263包括固定板2631、活動件2632、螺 桿2633及驅動器2634。活動件2632相對支臂110係可動地配置,且樞接於第一緊迫桿161及第二緊迫桿162。活動件2632具有一螺紋。在實施例中,活動件2632更包括一螺帽2635,螺帽2635具有該螺紋。
螺桿2633嚙合於活動件2632之螺紋,以相對活動件2632自轉。驅動器2634用以驅動螺桿2633自轉,以驅動活動件2632沿螺桿2633的長軸延伸方向移動(平移)。當活動件2632相對支臂110往第一移動方向S1移動時,第一緊迫桿161及第二緊迫桿162分別抵壓樞接件140及樞接件150。當活動件2632相對支臂110往一相反於第一移動方向S1之第二移動方向S2移動時,第一緊迫桿161及第二緊迫桿162分別釋放樞接件140及樞接件150。詳言之,藉由驅動器2634驅動螺桿2633轉動,螺桿2633可帶動活動件2632平移,進而帶動第一緊迫桿161及第二緊迫桿162分別抵壓或釋放樞接件140及樞接件150。
此外,固定板2631固定於支臂110。驅動器2634配置於固定板2631。螺桿2633可自轉但不可平移地穿設於活動件2632之螺紋。如此,當驅動器2634驅動螺桿2633自轉時,由於螺桿2633可自轉但不可平移,因此驅使與螺桿2633嚙合之活動件2632只能沿螺桿2633的長軸延伸方向平移。
驅動器2634例如是馬達,其可電性連接於一控制器(未繪示),如開關。透過控制該控制器,可控制驅動器2634轉動、停止及其轉動方向,進而控制第一緊迫桿161及第二緊迫桿162 分別抵壓或釋放樞接件140及樞接件150。
請參照第9~10圖,第9圖繪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懸臂300之剖面圖,而第10圖繪示第9圖之支臂310與緊迫機構360之爆炸圖。
懸臂300包括支臂310(第一支臂)、支臂320(第二支臂)、樞接件340、樞接件350、緊迫機構360及轉動件170。樞接件340樞接支臂310與支臂320。緊迫機構360配置在支臂110且包括緊迫桿361及活動件362。緊迫桿361連接於活動件362,活動件362相對支臂310可滑動但不可轉動地配置於支臂310內。當緊迫桿361抵壓樞接件340時,支臂310與樞接件340的相對關係固定。當緊迫桿361釋放活動件362時,支臂310與樞接件340可相對活動。如此,藉由緊迫機構360的活動,使支臂310與樞接件340的相對位置處於鎖定狀態與解鎖狀態(如第9圖所示)之一者。
如第9圖所示,當緊迫桿361抵壓在樞接件340上時,可拘束樞接件340與支臂310的相對運動。在本實施例中,緊迫桿361例如是螺栓,其螺合於活動件362。緊迫桿361係行程可調整地螺合於活動件362,使緊迫桿361的端面相對活動件362的距離可調整,以調整緊迫桿361抵壓樞接件340的抵壓力。
如第10圖所示,支臂310包括第一耦接桿311及第二耦接桿312。第一耦接桿311、第二耦接桿312、樞接件340與樞接件350構成一平行四邊形連桿機構。
活動件362具有至少一長條孔362a。支臂310更包括至少一突出桿313。突出桿313穿設於長條孔362a,活動件362沿長條孔362a的長軸延伸方向相對突出桿313係可平移,以帶動緊迫桿361抵壓或釋放樞接件340。此外,由於突出桿313穿設於長條孔362a,可避免活動件362與支臂310輕易分離。
如第9及10圖所示,轉動件170樞接於支臂310之樞接點310A。此外,懸臂300更包括至少一固定件381。樞接點310A例如是貫孔,而轉動件170更具有至少一貫孔170a1,其中固定件381穿過貫孔170a1及樞接點310A,使轉動件170可相對固定件381轉動。當轉動件170相對固定件381轉動時,可帶動活動件362平移,進而帶動緊迫桿361抵壓或釋放樞接件340。
此外,如第10圖所示,轉動件170具有一外表面170s,外表面170s包括緊迫點170s1及釋放點170s2,緊迫點170s1至樞接點310A(或貫孔170a1)的長度L1大於釋放點170s2至樞接點310A的長度L2。因為視角關係,第10圖的長度L1看起來小於長度L2,但實際上長度L1大於長度L2。當緊迫點170s1接觸活動件362時,活動件362上的緊迫桿361緊迫於樞接件340。當釋放點170s2鄰近或接觸活動件362時,緊迫桿361釋放樞接件340。
請參照第11~12圖,第11圖繪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懸臂400之剖面圖,而第12圖繪示第11圖之支臂410 與緊迫機構460之爆炸圖。
懸臂400包括支臂410(第一支臂)、支臂420(第二支臂)、樞接件440及緊迫機構460。樞接件440樞接支臂410與支臂420。緊迫機構460配置在支臂410且包括緊迫桿461及活動件462。緊迫桿461連接於活動件462,活動件462相對支臂410可滑動但不可轉動地配置於支臂410內。當緊迫桿461抵壓樞接件440時,支臂410與支臂420的相對關係固定。當緊迫桿461釋放樞接件440時,支臂410與支臂420可相對活動。如此,藉由緊迫機構460的活動,使支臂410與樞接件440的相對位置處於鎖定狀態(如第11圖所示)與解鎖狀態之一者。
緊迫桿461具有第一斜面461s,活動件462具有一第二斜面462s。當第一斜面461s與第二斜面462s進行斜面運動時,活動件462推動緊迫桿461選擇性地抵壓或釋放樞接件440。當緊迫桿461抵壓樞接件440時,可拘束支臂410與樞接件440的相對運動。
此外,活動件462具有第一端面462e。緊迫機構460更包括推動件463。推動件463具有一與第一端面462e相面對之第二端面463e。當第二端面463e推動第一端面462e時,推動件463推動活動件462與緊迫桿461進行斜面運動。例如,推動件463往上移動,可推動活動件462往上移動,進而推動緊迫桿461往樞接件440的方向移動,直到抵壓樞接件440。
反之,當第二端面463e往遠離第一端面462e的方 向移動時,活動件462可往下移動,而釋放緊迫桿461與樞接件440的鎖定關係。
請參照第13圖,其繪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懸臂500的示意圖。懸臂500包括支臂510(第一支臂)、支臂520(第二支臂)、支臂530(第三支臂)、樞接件540(第一樞接件)、樞接件550(第二樞接件)、緊迫機構560及轉動件570。支臂510、支臂520、支臂530、樞接件540及樞接件550的結構可分別相似或同於前述支臂110、支臂120、支臂130、樞接件140及樞接件150,容此不再贅述。
樞接件540樞接支臂510與支臂520。樞接件550樞接支臂510與支臂530。緊迫機構560配置在支臂510且包括第一緊迫桿561及第二緊迫桿562。樞接件540與樞接件550位於緊迫機構560之相對二側。當第一緊迫桿561及第二緊迫桿562分別抵壓樞接件540及樞接件550時,支臂510、支臂520與支臂530的相對關係固定;當第一緊迫桿561及第二緊迫桿562分別釋放樞接件540及樞接件550時,支臂510、支臂520與支臂530可相對活動。如此,藉由緊迫機構560的活動,使支臂510、支臂520與支臂530的相對位置處於鎖定狀態與解鎖狀態(如第13圖所示)之一者。
緊迫機構560更包括活動件563,活動件563具有一長軸LX及一短軸SX。在一實施例中,活動件563例如是凸輪。當活動件563以長軸LX抵壓於第一緊迫桿561及第二緊迫桿 562時,第一緊迫桿561及第二緊迫桿562分別抵壓樞接件540及樞接件550,以固定支臂510、支臂520與支臂530的相對關係。當活動件563以短軸SX對應第一緊迫桿561及第二緊迫桿562時,第一緊迫桿561及第二緊迫桿562分別釋放樞接件540及樞接件550,以解除支臂510、支臂520與支臂530的固定關係。
轉動件570連接於活動件563,以帶動活動件563轉動,進而帶動活動件563之長軸LX抵壓第一緊迫桿561及第二緊迫桿562,或帶動活動件563之短軸SX對應第一緊迫桿561及第二緊迫桿562。轉動件570露出於(突出於)支臂510外,以方便使用者操作。
緊迫機構560更包括第一彈性元件564及第二彈性元件565,其中第一彈性元件564連接第一緊迫桿561與支臂510,而第二彈性元件565連接第二緊迫桿562與支臂510。如此,當活動件563之長軸LX抵壓第一緊迫桿561及第二緊迫桿562時,第一彈性元件564及第二彈性元件565儲存彈性位能。當活動件563之短軸SX對應第一緊迫桿561及第二緊迫桿562時,第一彈性元件564及第二彈性元件565釋放彈性位能,驅使第一緊迫桿561及第二緊迫桿562回到初始位置(復位),以解除支臂510、支臂520與支臂530的鎖定狀態。
請參照第14圖,其繪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懸臂600的示意圖。懸臂600包括支臂610(第一支臂)、支臂620(第 二支臂)、支臂630(第三支臂)、樞接件640(第一樞接件)、樞接件650(第二樞接件)、緊迫機構660及轉動件670。支臂610、支臂620、支臂630、樞接件640及樞接件650的結構可分別相似或同於前述支臂510、支臂520、支臂530、樞接件540及樞接件550,容此不再贅述。
樞接件640樞接支臂610與支臂620。樞接件650樞接支臂610與支臂630。緊迫機構660配置在支臂610且包括第一緊迫桿661及第二緊迫桿662。樞接件640與樞接件650位於緊迫機構660之相對二側。當第一緊迫桿661及第二緊迫桿662分別抵壓樞接件640及樞接件650時,支臂610、支臂620與支臂630的相對關係固定。當第一緊迫桿661及第二緊迫桿662分別釋放樞接件640及樞接件650時,支臂610、支臂620與支臂630可相對活動。如此,藉由緊迫機構660的活動,使支臂610、支臂620與支臂630的相對位置處於鎖定狀態與解鎖狀態(如第14圖所示)之一者。
緊迫機構660更包括活動件663,在實施例中,活動件663例如是偏心輪。活動件663具有第三樞接點6631及第四樞接點6632,活動件663以第三樞接點6631樞接於支臂510,而以第四樞接點6632樞接於第一緊迫桿661及第二緊迫桿662。
當第一緊迫桿661與第二緊迫桿662相對第四樞接點6632之間的夾角A1實質上為180度時,第一緊迫桿661及第二緊迫桿662分別抵壓樞接件540及樞接件550。當第一緊迫 桿661與第二緊迫桿662相對第四樞接點6632之間的夾角A1小於180度時,第一緊迫桿661及第二緊迫桿662分別釋放樞接件540及樞接件550。
轉動件670連接於活動件663,以帶動活動件663轉動,進而改變夾角A1,使第一緊迫桿661及第二緊迫桿662分別釋放或抵壓樞接件540及樞接件550。
請參照第15圖,其繪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懸臂700的示意圖。懸臂700包括支臂710(第一支臂)、支臂720(第二支臂)、樞接件740、緊迫機構760及轉動件770。支臂720包括一樞接部721。樞接件740樞接支臂710與支臂720,樞接件740穿過樞接部721之樞接孔721a。緊迫機構760包括一緊迫桿761,緊迫桿761相對支臂710可轉動但不可移動地樞接於支臂710且整個露出支臂710外。當緊迫桿761抵壓樞接部721之外表面721s時,支臂710與支臂720的相對關係固定。當緊迫桿761釋放樞接部721之外表面721s時,支臂710與支臂720可相對活動。在實施例中,緊迫桿761例如是凸輪。
請參照第16圖,其繪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懸臂800的示意圖。懸臂800包括支臂310(第一支臂)、樞接件340、樞接件350、緊迫機構560及轉動件570。在本實施例中,懸臂500之緊迫機構560應用於懸臂300之支臂310,例如是應用於支臂310之第一耦接桿311與第二耦接桿312之一者。
請參照第17圖,其繪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懸 臂900的示意圖。懸臂900包括支臂310(第一支臂)、樞接件340、樞接件350、緊迫機構660及轉動件670。在本實施例中,懸臂600之緊迫機構660應用於懸臂300之支臂310,例如是應用於支臂310之第一耦接桿311與第二耦接桿312之一者。
此外,前述數種懸臂之至少一者可使用驅動器同時控制,請參照以下說明。
請參照第18圖,其繪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懸臂1000的示意圖。懸臂1000包括懸臂500、懸臂800、懸臂700及驅動器1010、1020、1030及1040以及手把1050。驅動器1010連接懸臂500之轉動件570,驅動器1020連接懸臂800之轉動件570,驅動器1030連接懸臂700之轉動件770,而驅動器1040連接驅動器1010、1020及1030。如此,驅動器1040可控制驅動器1010、1020及1030,以同時控制懸臂500、懸臂800及懸臂700活動。在實施例中,驅動器1010~1040例如是氣壓缸或油壓缸。手把1050可連接驅動器1040,藉由操作手把1350轉動,可操作驅動器1040,進而驅動驅動器1010、1020、1030運作而轉動懸臂500之轉動件570、懸臂800之轉動件570及懸臂700之轉動件770。此外,在另一實施例中,懸臂1000之懸臂500可改以懸臂600取代且/或懸臂800可改以懸臂900取代。
請參照第19圖,其繪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懸臂1100的示意圖。懸臂1100包括懸臂500’、懸臂500”、懸臂700及驅動器1010、1020、1030及1040以及手把1050。
懸臂500’包括支臂510(第一支臂)、支臂520(第二支臂)、支臂530(第三支臂)、樞接件540(第一樞接件)、樞接件550(第二樞接件)及緊迫機構560’。樞接件540樞接支臂510與支臂520。樞接件550樞接支臂510與支臂530。緊迫機構560’配置在支臂510且包括第一緊迫桿561及第二緊迫桿562。緊迫機構560’具有與前述緊迫機構560相似或相同結構,不同處在於,緊迫機構560’更包含至少一驅動器1010,但可省略第一彈性元件564及第二彈性元件565,其中第一緊迫桿561耦接驅動器1010,以受到驅動器1010的驅動,且第二緊迫桿562耦接另一個驅動器1010,以受到該另一個驅動器1010的驅動。二驅動器1010可驅動第一緊迫桿561及第二緊迫桿562移動,以抵壓或釋放樞接件540及550。
懸臂500”包括支臂310(第一支臂)、樞接件340、樞接件350及緊迫機構560”。緊迫機構560”配置在支臂110且包括第一緊迫桿561。緊迫機構560”具有與前述緊迫機構560’相似或相同結構,不同處在於,緊迫機構560”可省略第二緊迫桿562及與其耦接之個驅動器1010。
驅動器1040連接驅動器1010、1020及1030。如此,驅動器1040可控制驅動器1010、1020及1030,以同時控制懸臂500’、懸臂500”及懸臂700活動。此外,手把1050可連接驅動器1040,藉由操作手把1350轉動,可操作驅動器1040,進而驅動驅動器1010、1020、1030運作。
請參照第20圖,其繪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懸臂1200的示意圖。懸臂1200包括懸臂500、懸臂800、懸臂700及驅動器1210、1220及1230、控制器1240及開關1250。在實施例中,驅動器1210、1220及1230例如是馬達、減速機構或其組合。
驅動器1210耦接於懸臂500之轉動件570,驅動器1220耦接於懸臂800之轉動件570,而驅動器1230耦接於懸臂700之轉動件770。控制器1240電性連接於驅動器1210、1220及1230,以控制驅動器1210、1220及1230分別驅動懸臂500、懸臂800及懸臂700活動。開關1250電性連接於控制器1240,以控制控制器1240開始驅動驅動器1210、1220及1230或停止驅動驅動器1210、1220及1230。此外,在另一實施例中,懸臂1200之懸臂500可改以懸臂600取代且/或懸臂800可改以懸臂900取代。
請參照第21圖,其繪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懸臂1300的示意圖。懸臂1300包括懸臂500、懸臂800、懸臂700、驅動線1310、彈性元件1320、1330及1340以及手把1350。彈性元件1320、1330及1340例如是彈簧,而驅動線1310例如是煞車線。驅動線1310串接懸臂500之轉動件570、懸臂800之轉動件570及懸臂700之轉動件770,且連接於手把1350。藉由操作手把1350轉動,可拉動驅動線1310,以轉動懸臂500之轉動件570、懸臂800之轉動件570及懸臂700之轉動件770。
請參照第22A~22C圖,第22A圖繪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懸臂1400的示意圖,第22B圖繪示第22A圖之懸臂1400的分解圖,而第22C圖繪示第22B圖之懸臂1400的正視圖。
懸臂1400包括支臂310(第一支臂)、支臂320(第二支臂)(未繪示)、樞接件340、樞接件350、緊迫機構360(未繪示)、轉動件170、鎖固加強件1410、螺帽1420、緊迫部1430及固定件1440。懸臂1400具有與前述懸臂300相同或相似結構,不同處在於,懸臂1400更包含鎖固加強機構1410,可加強固定支臂310(第一支臂)、樞接件340與樞接件350所構成的平行四連桿組的相對位置。
如第22B及22C圖所示,鎖固加強件1410具有一滑槽1410r。螺帽1420可固定於轉動件170且可滑動但不可轉動地位於滑槽1410r內。固定件1440可穿過滑槽1410r而螺合於螺帽1420。固定件1440與鎖固加強件1410未干涉,因此固定件1440與鎖固加強件1410可相對活動。當固定件1440鎖緊在支臂310之第一耦接桿311時,可固定支臂310、樞接件340與樞接件350所構成的平行四連桿組的相對位置。當固定件1440放鬆時,可解除支臂310、樞接件340與樞接件350所構成的平行四連桿組的固定位置。在實施例中,固定件1440例如是螺絲。
如第22B及22C圖所示,緊迫部1430突設於轉動件170上且位於滑槽1410r內。藉由轉動件170的轉動,可使緊 迫部1430與滑槽1410r的內側壁緊迫(緊配或干涉),以固定支臂310、樞接件340與樞接件350所構成的平行四連桿組的相對位置,或釋放緊迫部1430與滑槽1410r的緊迫關係,以釋放支臂310、樞接件340與樞接件350所構成的平行四連桿組的固定關係。在實施例中,緊迫部1430例如是呈長條形,因此當轉動件170帶動緊迫部1430轉動時,緊迫部1430可與滑槽1410r的內側壁緊迫,或與滑槽1410r的內側壁脫離。
請參照第23A~23C圖,第23A圖繪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懸臂1500的示意圖,第23B圖繪示第23A圖之懸臂1500的分解圖,而第23C圖繪示第23B圖之懸臂1500的正視圖。
懸臂1500包括支臂1510(第一支臂)、支臂320(第二支臂)(未繪示)、樞接件340、樞接件350、緊迫機構360(未繪示)、轉動件170(未繪示)及固定件1440。懸臂1500具有與前述懸臂300相同或相似結構,不同處在於,懸臂1500的支臂1510的結構與懸臂300的支臂310的結構不同。
支臂1510包括第一耦接桿1511及第二耦接桿1512。第一耦接桿1511具有一滑槽1511r,而第二耦接桿1512具有一固定孔1512a。固定件1440可穿過滑槽1511r而固定於固定孔1512a。在實施例中,固定件1440例如是螺絲,而固定孔1512a例如是螺孔。固定件1440與滑槽1511r未干涉,因此固定件1440與第一耦接桿1511可相對活動。此外,滑槽1511r 的延伸路徑可使此平行四連桿組在運動時,固定件1440不會干涉第一耦接桿1511的運動。
此外,當固定件1440鎖緊在支臂1510之第一耦接桿1511上時,可固定支臂1510、樞接件340與樞接件350所構成的平行四連桿組的相對位置。當固定件1440放鬆時,可解除支臂1510、樞接件340與樞接件350所構成的平行四連桿組的固定位置。
綜上所述,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懸臂
110,120,130:支臂
110A:第一樞接點
110B:第二樞接點
140,150:樞接件
160:緊迫機構
161:第一緊迫桿
162:第二緊迫桿
163:連接件
163A:固定點
170:轉動件
181,182,183:固定件
D1:第一轉動方向
D2:第二轉動方向

Claims (13)

  1. 一種懸臂,包括:一第一支臂;一第二支臂;一第三支臂;一第一樞接件,樞接該第一支臂與該第二支臂;一第二樞接件,樞接該第一支臂與該第三支臂;以及一緊迫機構,配置在該第一支臂且包括一第一緊迫桿及一第二緊迫桿;其中,該第一樞接件與該第二樞接件位於該緊迫機構之相對二側;當該第一緊迫桿及該第二緊迫桿分別抵壓該第一樞接件及該第二樞接件時,該第一支臂、該第二支臂與該第三支臂的相對關係固定;當該第一緊迫桿及該第二緊迫桿分別釋放該第一樞接件及該第二樞接件時,該第一支臂、該第二支臂與該第三支臂可相對活動;其中,該緊迫機構更包括:一連接件,樞接於該第一支臂之一第一樞接點;其中,該第一緊迫桿及該第二緊迫桿樞接該連接件,當該連接件相對該第一樞接點往一第一轉動方向轉動時,該第一緊迫桿及該第二緊迫桿分別抵壓該第一樞接件及該第二樞接件;當該連接件相對該第一樞接點往一第二轉動方向轉動時,該第一緊迫桿及該第二緊迫桿分別釋放該第一樞接件及該第二樞接件。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懸臂,更包括:一轉動件,固定於該連接件之一固定點且樞接於該第一支臂之一第二樞接點;其中,當該轉動件相對該第二樞接點的轉動時,該連接件相對該第一樞接點轉動。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懸臂,其中該連接件包括:一活動件,相對該第一支臂係可動地配置,且樞接於該第一緊迫桿及該第二緊迫桿,該活動件具有一螺紋;一螺桿,嚙合於該螺紋,以相對該活動件自轉;以及一驅動器,用以驅動該螺桿自轉,以驅動該活動件沿該螺桿的長軸延伸方向移動;其中,當該活動件相對該第一支臂往一第一移動方向移動時,該第一緊迫桿及該第二緊迫桿分別抵壓該第一樞接件及該第二樞接件;當該活動件相對該第一支臂往一第二移動方向移動時,該第一緊迫桿及該第二緊迫桿分別釋放該第一樞接件及該第二樞接件。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懸臂,其中該連接件包括:一活動件,相對該第一支臂係可動地配置,且樞接於該第一緊迫桿及該第二緊迫桿,該活動件具有一螺紋;以及一固定板,固定於該第一支臂;其中,該螺桿可自轉但不可平移地穿設於該活動件之該螺紋。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懸臂,其中該第一樞接件包括一本體及一活動片,該活動片可撓地連接於該本體;該第一緊迫桿選擇性地抵壓或釋放該第一樞接件之該活動片。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懸臂,其中該緊迫機構包括:一活動件,具有一長軸及一短軸,當該活動件以該長軸抵壓於該第一緊迫桿及該第二緊迫桿時,該第一緊迫桿及該第二緊迫桿分別抵壓該第一樞接件及該第二樞接件;當該活動件以該短軸對應該第一緊迫桿及該第二緊迫桿時,該第一緊迫桿及該第二緊迫桿分別釋放該第一樞接件及該第二樞接件;一第一彈性元件,連接該第一緊迫桿與該第一支臂;以及一第二彈性元件,連接該第二緊迫桿與該第一支臂。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懸臂,其中該緊迫機構包括:一活動件,具有一第三樞接點及一第四樞接點,該活動件以該第三樞接點樞接於該第一支臂,而以該第四樞接點樞接於該第一緊迫桿及該第二緊迫桿;其中,當該第一緊迫桿與該第二緊迫桿相對該第四樞接點之間的夾角實質上為180度時,該第一緊迫桿及該第二緊迫桿分別抵壓該第一樞接件及該第二樞接件;當該第一緊迫桿與該第二緊迫桿相對該第四樞接點之間的夾角小於180度時,該第一緊迫桿及該第二緊迫桿分別釋放該第一樞接件及該第二樞接件。
  8. 一種懸臂,包括:一第一支臂; 一第二支臂;一樞接件,樞接該第一支臂與該第二支臂;以及一緊迫機構,配置在該第一支臂且包括一緊迫桿及一活動件,該緊迫桿連接於該活動件,該活動件相對該第一支臂可滑動但不可轉動地配置於該第一支臂內;其中,當該緊迫桿抵壓該樞接件時,該第一支臂與該樞接件的相對關係固定;當該緊迫桿釋放該樞接件時,該第一支臂與該樞接件可相對活動。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懸臂,其中該活動件具有一長條孔;該第一支臂更包括:一突出桿,穿設於該長條孔,該活動件沿該長條孔的長軸延伸方向相對該突出桿係可平移。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懸臂,更包括:一轉動件,樞接於該第一支臂之一樞接點且具有一外表面,該外表面包括一緊迫點及一釋放點,該緊迫點至該樞接點的長度大於該釋放點至該樞接點的長度。
  11. 如請求項8所述之懸臂,其中該緊迫桿具有一第一斜面,該活動件具有一第二斜面;其中,當該第一斜面與該第二斜面進行斜面運動時,該活動件推動該緊迫桿選擇性地抵壓或釋放該樞接件。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懸臂,其中該活動件具有一第一端面;該緊迫機構更包括: 一推動件,具有一與該第一端面相面對之第二端面;其中,當該第二端面推動該第一端面時,該推動件推動該活動件與該緊迫桿進行斜面運動。
  13. 一種懸臂,包括:一第一支臂;一第二支臂,包括一樞接部;一樞接件,樞接該第一支臂與該第二支臂,該樞接件穿過該樞接部之一樞接孔;以及一緊迫桿,該緊迫桿相對該第一支臂可轉動但不可移動地樞接於該第一支臂且整個露出該第一支臂之外;其中,當該緊迫桿抵壓該樞接部之外表面時,該第一支臂與該第二支臂的相對關係固定;當該緊迫桿釋放該樞接部之外表面時,該第一支臂與該第二支臂可相對活動。
TW109128229A 2020-08-19 2020-08-19 懸臂 TWI78326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28229A TWI783260B (zh) 2020-08-19 2020-08-19 懸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28229A TWI783260B (zh) 2020-08-19 2020-08-19 懸臂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08778A TW202208778A (zh) 2022-03-01
TWI783260B true TWI783260B (zh) 2022-11-11

Family

ID=817468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28229A TWI783260B (zh) 2020-08-19 2020-08-19 懸臂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83260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380676U (en) * 2001-04-30 2000-01-21 jin-zhu Li Adjustment structure of the support mount
TWM276942U (en) * 2005-05-10 2005-10-01 Ming-Hua Huang Structure of support arm of monitor
CN103003614A (zh) * 2010-06-09 2013-03-27 科尔布鲁克鲍森桑德斯产品有限公司 支撑系统
TWM469417U (zh) * 2013-08-09 2014-01-01 Continew Incorpration 活動臂架結構
CN104728568A (zh) * 2013-12-19 2015-06-24 上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支撑臂的多自由度锁固装置
CN110067925A (zh) * 2019-05-24 2019-07-30 泰州市创新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桌式圆孔固定显示器支架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380676U (en) * 2001-04-30 2000-01-21 jin-zhu Li Adjustment structure of the support mount
TWM276942U (en) * 2005-05-10 2005-10-01 Ming-Hua Huang Structure of support arm of monitor
CN103003614A (zh) * 2010-06-09 2013-03-27 科尔布鲁克鲍森桑德斯产品有限公司 支撑系统
TWM469417U (zh) * 2013-08-09 2014-01-01 Continew Incorpration 活動臂架結構
CN104728568A (zh) * 2013-12-19 2015-06-24 上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支撑臂的多自由度锁固装置
CN110067925A (zh) * 2019-05-24 2019-07-30 泰州市创新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桌式圆孔固定显示器支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08778A (zh) 2022-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78513B2 (en) Handle device for a motor vehicle door
US3993338A (en) Sliding door release and actuating control device
CA1316197C (en) High mechanical advantage electrical release strike
CN110582614B (zh) 嵌装式把手控制装置
US20130076046A1 (en) Universal latch handle
JPH06100239B2 (ja) 車両ブレーキ
TWI783260B (zh) 懸臂
US20150232189A1 (en) Pressure Release Latch
CA2453632A1 (en) Door handle assembly
US10618146B2 (en) Wrench
JPH07312163A (ja) 回路遮断器ハンドルの切替え機構
US4429771A (en) Mechanical air failure brake
US7066506B2 (en) System for preventing inadvertent locking of a vehicle door
CN114110360A (zh) 悬臂
US6945573B2 (en) Externally adjustable latch
US11624204B2 (en) Vertical rod adjustment device
ATE92573T1 (de) Tuerschloss und -beschlag fuer panikfaelle.
TWI715355B (zh) 連動煞車系統之改良結構
KR102323377B1 (ko) 접근 부재용 조작기, 조작기를 포함하는 접근 부재,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11520003A (zh) 一种门锁的童锁开关结构及其门锁、门和反锁方法
US2606458A (en) Hand pull brake lever assembly
TWI748704B (zh) 轉軸結構與電子裝置
JP3223186B2 (ja) ドアクローザのストップ装置
JPS581444B2 (ja) アクチユエ−タセイギヨキコウ
CN111496847A (zh) 一种快换装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