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79358B - 加氏乳桿菌菌株及其組合物與用途 - Google Patents

加氏乳桿菌菌株及其組合物與用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79358B
TWI779358B TW109133024A TW109133024A TWI779358B TW I779358 B TWI779358 B TW I779358B TW 109133024 A TW109133024 A TW 109133024A TW 109133024 A TW109133024 A TW 109133024A TW I779358 B TWI779358 B TW I77935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ctobacillus gasseri
lactobacillus
present
gasseri
milk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330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12562A (zh
Inventor
周泰廷
沈峰毅
陳博詠
李紫菱
Original Assignee
統欣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統欣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統欣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1330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79358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125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125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793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79358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 Coloring Foods And Improving Nutritive Qualiti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加氏乳桿菌菌株,其係加氏乳桿菌MS-72,寄存編號為BCRC 910977。本另外,本發明更提供一種包括該加氏乳桿菌MS-72的組合物,以及該等加氏乳桿菌菌株用於製備促進健康的組合物的用途,該促進健康包含腸胃道保健、皮膚保健或調節免疫作用。

Description

加氏乳桿菌菌株及其組合物與用途
本發明是關於乳桿菌菌株及其組合物與用途,且特別是關於加氏乳桿菌菌株及其組合物與用途。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益生菌 ( probiotic ) 是指在數量足够時有益於宿主健康的活性微生物。目前,市面上常見的益生菌大多屬於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包含乳酸桿菌( Lactobacillussp.)、乳酸球菌( Lactococcussp.)、鍵球菌( Streptococcussp.)、念球菌( Leuconostocsp.)、雙歧桿菌( Bifidobacteriumsp.)等。其中,乾酪乳桿菌代田株( Lactobacillus caseistrain Shirota)為一已被應用於保健飲品中的乳酸菌菌株,乾酪乳桿菌代田株被證實具有調節免疫力、減輕過敏及改善腸胃功能等功效,且可順利通過消化道,定殖於腸道中。鼠李糖乳桿菌GG(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LGG)則為另一個常見被應用於健康食品中的乳酸菌菌株,其經多個研究證實,具有調節腸道菌群、提高免疫力等功效。
然而,雖然大多數的益生菌係為乳酸菌,卻非所有乳酸菌皆可視為是益生菌,因並非所有同屬同種的乳酸菌皆可發揮相同的功效,乳酸菌之功效通常是建立於菌株 (strain) 層級,也因此,在申請健康食品許可證時,功效成分鑑定報告一般係檢驗到菌株層級。
依據先前文獻,乳酸菌菌株要成為有效的益生菌,應具備有的特徵包含:最好來自於人體,以確保其安全性;可吸附在腸道黏膜上並於腸道中定殖,以確保其可與病原菌競爭吸附、排除病原菌並穩定存在於腸道中;可提供有益於宿主健康之功效等。
據此,有鑑於不同乳酸菌菌株具有不同的腸道吸附率,且所具之有益於宿主健康之功效亦不盡相同,目前,業內仍有開發其他增進宿主健康或具有較佳功效的新穎益生菌的需求。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乳桿菌菌株及其組合物與用途, 該乳桿菌菌株可用於製備促進健康的組合物之用途。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加氏乳桿菌菌株,其係加氏乳桿菌MS-72,寄存編號為BCRC 910977或DSM 33623。
本發明另提供一種加氏乳桿菌菌株,其係加氏乳桿菌MS-74,寄存編號為BCRC 910978或DSM 33624 。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該等加氏乳桿菌菌株是從人類初乳中分離的。
本發明另提供一種益生菌組合物,其係包括該加氏乳桿菌MS-72或該加氏乳桿菌MS-74。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該等加氏乳桿菌菌株為活菌體或死菌體。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該益生菌組合物的劑型包括溶液、懸浮液、乳劑、粉末、錠劑、丸劑、糖漿、口含錠、片劑、口嚼膠、濃漿、膠體或外用劑。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該益生菌組合物更包括可食性材料,該可食性材料包括水、流體乳品、牛奶、濃縮牛奶、優酪乳、酸乳、冷凍優格、乳桿菌發酵飲料、奶粉、冰淇淋、乳酪、乾酪、豆奶、發酵豆奶、蔬果汁、果汁、運動飲料、甜點、果凍、糖果、嬰兒食品、健康食品、動物飼料、中草藥材、膳食補充品或其組合。
本發明另提供一種上述加氏乳桿菌MS-72或上述加氏乳桿菌MS-74的用途,其是用於製備促進健康的組合物。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該促進健康包含腸胃道保健、皮膚保健或調節免疫作用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該皮膚保健包含促進膠原蛋白增生。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該腸胃道保健包含排除腸胃道中之病原菌。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該加氏乳桿菌菌株在腸胃道具有80%以上的吸附率(取對數)。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該調節免疫作用包含增加免疫力或降低發炎反應。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該調節免疫作用包含調節免疫調節因子表達量。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該免疫調節因子為腫瘤壞死因子-α (TNF-α)。
如上所述,本發明的加氏乳桿菌MS-72以及加氏乳桿菌MS-74是從台灣健康女性產後第3天的初乳中分離,本發明的兩株新穎加氏乳桿菌菌株與已知的鼠李糖乳桿菌GG( Lactobacillus rhamnosusGG)以及乾酪乳桿菌代田株( Lactobacillus caseistrain Shirota)相比,具有較佳的膠原蛋白增生能力以及腸道吸附性,同時亦具有較佳的增加免疫力及抗發炎能力。本發明的加氏乳桿菌MS-72以及加氏乳桿菌MS-74所具有之良好的膠原蛋白增生能力可使其被應用於皮膚保健中;所具有之良好的腸道吸附性可使其在腸胃道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吸附能力,進而被應用於腸胃道保健,包含排除腸胃道中之病原菌;所具有之良好的增加免疫力性及抗發炎能力可使其被應用於調節免疫作用。因此,本發明的兩株新穎加氏乳桿菌菌株非常適合用於製備促進健康的組合物之用途。
為了讓本發明之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徵、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將特舉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作詳細說明如下。再者,本發明所提到的單數形式「一」、「一個」和「所述」包括複數引用,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確規定。例如,術語「一化合物」或「至少一種化合物」可以包括多個化合物,包括其混合物;本發明文中提及的「%」若無特定說明皆指「重量百分比(wt%)」;數值範圍(如10%~11%的A)若無特定說明皆包含上、下限值(即10%≦A≦11%);數值範圍若未界定下限值(如低於0.2%的B,或0.2%以下的B),則皆指其下限值可能為0(即0%≦B≦0.2%);各成份的「重量百分比」之比例關係亦可置換為「重量份」的比例關係;用語「促進健康」係指加強身體機能以及預防或改善疾病症狀。上述用語是用以說明及理解本發明,而非用以限制本發明。
本發明提供一種加氏乳桿菌,其係加氏乳桿菌MS-72( Lactobacillus gasseriMS-72),其寄存於: (1) 台灣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Food Industr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FIRDI)生物資源保存及研究中心(Bioresource Collection and Research Center,BCRC),寄存編號為BCRC 910977;及, (2) 德國微生物菌種保存中心(DSMZ),寄存編號為DSM 33623 。
本發明提供另一種加氏乳桿菌,其係加氏乳桿菌MS-74( Lactobacillus gasseriMS-74),其寄存於: (1) 台灣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生物資源保存及研究中心,寄存編號為BCRC 910978;及, (2) 德國微生物菌種保存中心(DSMZ),寄存編號為DSM 33624。
在一些實施例中,加氏乳桿菌MS-72以及加氏乳桿菌MS-74是從台灣健康女性產後第3天的初乳中分離的。在一些實施例中,加氏乳桿菌MS-72以及加氏乳桿菌MS-74經16S rDNA序列比對鑑定其菌種,其中加氏乳桿菌MS-72的16S rDNA序列包括SEQ ID NO:1所示的序列,加氏乳桿菌MS-74的16S rDNA序列包括SEQ ID NO:2所示的序列,其結果顯示加氏乳桿菌MS-72以及加氏乳桿菌MS-74與加氏乳桿菌具有高度相似性(相似度高達99%)。在一些實施例中,加氏乳桿菌MS-72以及加氏乳桿菌MS-74以隨機擴增片段多形性DNA(random amplification of polymorphic DNA, RAPD)分析法與已知菌株比對,確定其為新穎菌株。
本發明另提供一種組合物,其包括加氏乳桿菌MS-72或加氏乳桿菌MS-74。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該組合物中,加氏乳桿菌MS-72或加氏乳桿菌MS-74為活菌體或死菌體,可以根據投予形式或所欲達到的功效選擇,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組合物的投予形式包括溶液、懸浮液、乳劑、粉末、錠劑、丸劑、糖漿、口含錠、片劑、口嚼膠、濃漿、膠體或外用劑。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組合物更包括可食性材料,該可食性材料包括水、流體乳品、牛奶、濃縮牛奶、優酪乳、酸乳、冷凍優格、乳桿菌發酵飲料、奶粉、冰淇淋、乳酪、乾酪、豆奶、發酵豆奶、蔬果汁、果汁、運動飲料、甜點、果凍、糖果、嬰兒食品、健康食品、動物飼料、中草藥材、膳食補充品或其組合,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組合物的投予形式可以例如是塗覆於皮膚表面來施用,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組合物的投予形式可以例如是以口服形式服用至生物體內以產生作用,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的加氏乳桿菌MS-72以及加氏乳桿菌MS-74可用於製備皮膚保健以及腸胃道保健的組合物。
在一些實施例中,加氏乳桿菌MS-72以及加氏乳桿菌MS-74可以透過促進皮膚的膠原蛋白增生來達成皮膚保健的功效。在一些實施例中,加氏乳桿菌MS-72以及加氏乳桿菌MS-74的膠原蛋白增加率例如在5%至13%之間,較佳在8%至13%之間,更佳在8%至11%之間,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在一些實施例中,加氏乳桿菌MS-72以及加氏乳桿菌MS-74在腸胃道具有吸附性,藉此達到腸胃道功能調控活性、免疫調節、抗癌以及降血壓等功效。在一些實施例中,加氏乳桿菌MS-72以及加氏乳桿菌MS-74在腸胃道例如具有80%以上的吸附率(取對數),較佳在80%至95%之間,更佳在80%至90%之間,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在一些具體實施例中,加氏乳桿菌MS-72以及加氏乳桿菌MS-74例如具有調節免疫的能力。舉例來說,加氏乳桿菌MS-72以及加氏乳桿菌MS-74例如可以透過調節免疫調節因子(例如,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來達成腸胃道保健的功效。
以下列舉數個實施例與比較例,來說明本發明的加氏乳桿菌菌株及其組合物與用途,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與範圍內,當可做各種更動與潤飾。
實驗1:加氏乳桿菌菌株的製備
加氏乳桿菌MS-72以及加氏乳桿菌MS-74是從台灣健康女性產後第3天的初乳中分離。藉由16S rDNA序列比對鑑定其菌種,其結果顯示加氏乳桿菌MS-72以及加氏乳桿菌MS-74皆與加氏乳桿菌具有高度相似性(99%相似度),因此可確認該二菌株為加氏乳桿菌,另藉由實驗2所述之RAPD分析法與已知菌株比對,確定其為新穎菌株;其中加氏乳桿菌MS-72的16S rDNA序列包括SEQ ID NO:1所示的序列,加氏乳桿菌MS-74的16S rDNA序列包括SEQ ID NO:2所示的序列。分離的加氏乳桿菌MS-72以及加氏乳桿菌MS-74培養於Difco乳桿菌MRS Broth培養基中,培養條件為37˚C的兼性厭氧環境。
實驗2:隨機擴增片段多形性DNA(random amplification of polymorphic DNA, RAPD)分析實驗
為確認加氏乳桿菌MS-72及加氏乳桿菌MS-74是否為新穎菌株,參照Ward, L. J.等人於1999年所發表的RAPD分析法,比對該二菌株與加氏乳桿菌庫之各菌株的基因圖譜,具體作法為: 將各菌株於37˚C液態培養10~24小時後,抽取各菌株的基因組DNA (genomic DNA);接著,分別以該各菌株的基因組DNA為模板,使用引子Lac P3(5-CTGCGGCAT-3(SEQ ID NO:3))及引子OPA02(5-TGCCGAGCTG-3(SEQ ID NO:4))進行聚合酶連鎖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然後,以DNA洋菜凝膠電泳分離PCR產物片段,得到各菌株的RAPD基因圖譜,並以膠體拍攝系統判定各片段的大小。實驗結果(第1圖)顯示,加氏乳桿菌MS-72及加氏乳桿菌MS-74具有不同於其他同種菌株的RAPD基因圖譜,該二菌株確為新穎菌株。
RAPD分析實驗中,作為比對用途的加氏乳桿菌庫之各菌株包含:加氏乳桿菌 OLL2716 (CCRC 910150)、加氏乳桿菌 B38T38 (CCRC 910197)、加氏乳桿菌 GMNL-205 (BCRC 910451)、加氏乳桿菌 SBT0274 (BCRC 910577)、加氏乳桿菌X21B7 (CCRC 910199)、加氏乳桿菌 PM-A0005 (BCRC 910304)、加氏乳桿菌OLL 2809 (BCRC 910317)、加氏乳桿菌OLL2948 (BCRC 910353)、加氏乳桿菌OLL 2959 (BCRC 910379);該等加氏乳桿菌庫之各菌株僅是作為RAPD比對用途,不影響本發明的實施,該等加氏乳桿菌庫之各菌株非為本發明不可或缺之部分。
實驗3:腸道吸附性(intestinal absorption)實驗
乳酸菌是否能有效吸附定殖於腸黏膜上,為其是否可發揮有助於宿主健康之功效的關鍵因子之一。本發明以腸道吸附性實驗驗證加氏乳桿菌MS-72和加氏乳桿菌MS-74的腸道吸附能力,具體作法如下:
在細胞培養皿(cell culture dish)中,種入人類大腸癌細胞株(WiDr細胞)(無菌操作),細胞培養基為MEM(minimal essential medium)培養基,置入37˚C、5% CO 2培養箱中培養,待細胞長滿後更換新鮮的細胞培養基並作用1小時。在此同時,去除加氏乳桿菌MS-72(實施例1)以及加氏乳桿菌MS-74(實施例2)的MRS Broth培養基,並更換為新鮮的細胞培養基,形成一混合菌液。接著,去除細胞培養皿中的細胞培養基,將混合菌液加入細胞培養皿作用,並將剩餘的混合菌液序列稀釋於塗菌盤上(原始菌數)。待作用2小時後,將未吸附的混合菌液去除,並使用1×PBS洗滌。接著,使用刮杓刮下細胞培養皿上的細胞以及吸附於細胞上的菌,收集並去除上清液,回溶於無菌RO水,序列稀釋於塗菌盤上(吸附菌數)。然後,將塗菌盤於37˚C細菌培養箱中培養48小時後,取出並計算菌數。
在本實驗中,腸道吸附性的分析計算如下式1: 腸道吸附率(取對數)(%) =
Figure 02_image001
(式1)
第2圖是本發明的實施例與比較例的腸道吸附性的實驗結果。
在本實驗中,將加氏乳桿菌MS-72(實施例1)以及加氏乳桿菌MS-74(實施例2)的腸道吸附率與鼠李糖乳桿菌GG( Lactobacillus rhamnosusGG)(比較例1)以及乾酪乳桿菌代田株( Lactobacillus caseistrain Shirota)(比較例2)的腸道吸附率進行比較,結果如第2圖所示。
請參照第2圖,在實驗3的腸道吸附性實驗結果中,加氏乳桿菌MS-72(實施例1)、加氏乳桿菌MS-74(實施例2)、鼠李糖乳桿菌GG(比較例1)以及乾酪乳桿菌代田株(比較例2)的腸道吸附率(取對數)分別依序為83.98%、84.97%、75.32%以及70.53%( P< 0.05)。由此可知,本發明的加氏乳桿菌MS-72(實施例1)以及加氏乳桿菌MS-74(實施例2)不僅可吸附於腸道上(80%以上),且,相較於常見的乳桿菌菌株,本發明的加氏乳桿菌MS-72以及加氏乳桿菌MS-74具有較佳的腸道吸附率。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常見的乳酸菌之腸道吸附性實驗主要是參照Gopal等人所發表的吸附性測定方法(Int J Food Microbiol,2001;67:207-216)。該方法屬於分級法,具體作法為:在顯微鏡視野下,對乳酸菌的數量分級進行級等判定後,將乳酸菌區分為無吸附性、吸附性以及極佳吸附性。而在本發明中,腸道吸附性實驗係以平板方式進行菌落的計數,相較於分級法,本發明所使用的方法不但可以得到更精確及更具可信度的數據,且可以實際計算吸附於腸道細胞上的菌數。
實驗4:膠原蛋白增生能力實驗
在細胞培養皿中,種入人類真皮纖維母細胞(normal human dermal fibroblast,NHDF)(無菌操作),細胞培養基為DMEM(Dulbecco’s modified minimal essential medium)培養基,置入37˚C、5% CO 2培養箱中培養,待細胞貼附後去除上清液,更換為不含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BS)的細胞培養基。接著,將加氏乳桿菌MS-72(實施例1)或加氏乳桿菌MS-74(實施例2)加入細胞培養皿作用並培養適當時間(2小時至10小時之間)後,收集上清液(待測樣品),並進行酵素連結免疫吸附分析法(enzyme-linked immunoadsorbent assay,ELISA)(R&D,目錄編號DY6220-05,Human Pro-Collagen I alpha DuoSet ELISA套組)以檢測待測樣品中的膠原蛋白量,其中偵測OD 450 nm,以標準品為標準曲線,並以內插法進行數值換算得結果,其中未加入混合菌液的實驗組作為控制組。
在本實驗中,膠原蛋白增生能力的分析計算如下式2: 膠原蛋白增加率(%)=
Figure 02_image003
(式2)
第3圖是本發明的實施例與比較例的膠原蛋白增生能力的實驗結果。
在本實驗中,將加氏乳桿菌MS-72(實施例1)以及加氏乳桿菌MS-74(實施例2)的膠原蛋白增加率與鼠李糖乳桿菌GG(比較例1)以及乾酪乳桿菌代田株(比較例2)的膠原蛋白增加率進行比較,結果如第3圖所示。
請參照第3圖,在實驗4的膠原蛋白增生能力實驗結果中,加氏乳桿菌MS-72(實施例1)、加氏乳桿菌MS-74(實施例2)、鼠李糖乳桿菌GG(比較例1)以及乾酪乳桿菌代田株(比較例2)的膠原蛋白增加率分別依序為8.07%、10.67%、4.82%以及1.80%( P< 0.05)。由此可知,本發明的加氏乳桿菌MS-72(實施例1)以及加氏乳桿菌MS-74(實施例2)相較於常見的乳桿菌菌株具有較佳的膠原蛋白增生能力。 實驗5:刺激免疫力實驗
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為常見的細胞免疫力篩選指標。本發明以加氏乳桿菌MS-72或加氏乳桿菌MS-74對TNF-α表達量之影響,評估其是否具有調節免疫作用的功效,具體作法為:在細胞培養皿中,種入小鼠巨噬細胞(RAW264.7)(無菌操作),細胞培養基為DMEM培養基,置入37˚C、5% CO 2培養箱中培養,待細胞貼附後去除上清液,更換為不含胎牛血清的細胞培養基。接著,將加氏乳桿菌MS-72(實施例1)或加氏乳桿菌MS-74(實施例2)加入細胞培養皿作用並培養適當時間(2小時至10小時)後,收集上清液(待測樣品),並進行酵素連結免疫吸附分析法(R&D,目錄編號555268, 小鼠TNF-α(Mono/Mono)ELISA套組)以檢測待測樣品中的TNF-α量,其中偵測OD 450 nm,以標準品為標準曲線,並以內插法進行數值換算得結果,其中未加入混合菌液的實驗組作為控制組。
第4圖是本發明的實施例與比較例的刺激免疫力實驗結果。
在本實驗中,將加氏乳桿菌MS-72(實施例1)以及加氏乳桿菌MS-74(實施例2)測得的TNF-α量與鼠李糖乳桿菌GG(比較例1)以及乾酪乳桿菌代田株(比較例2)測得的TNF-α量進行比較,結果如第4圖所示。
請參照第4圖,在實驗5的刺激免疫力實驗結果中,加氏乳桿菌MS-72(實施例1)、加氏乳桿菌MS-74(實施例2)、鼠李糖乳桿菌GG(比較例1)以及乾酪乳桿菌代田株(比較例2)的TNF-α量分別依序為307.58 皮克/毫升(pg/ml)、418.79 pg/ml、115.42 pg/ml以及35.75 pg/ml( P< 0.05)。由此可知,本發明的加氏乳桿菌MS-72(實施例1)以及加氏乳桿菌MS-74(實施例2)相較於常見的乳桿菌菌株,誘導產生的TNF-α量較高,具有較強的刺激免疫力反應。
實驗6:抗發炎實驗
在細胞培養皿中,種入小鼠巨噬細胞(RAW264.7)(無菌操作),細胞培養基為DMEM培養基,置入37˚C、5% CO 2培養箱中培養,待細胞貼附後去除上清液,更換為不含胎牛血清的細胞培養基。接著,先將脂多醣(lipopolysaccharide,LPS)加入細胞培養皿作用並培養適當時間(1小時)後,再將加氏乳桿菌MS-72(實施例1)或加氏乳桿菌MS-74(實施例2)加入細胞培養皿作用並培養適當時間(2小時至10小時)後,收集上清液(待測樣品),並進行酵素連結免疫吸附分析法(R&D,目錄編號555268,小鼠TNF-α(Mono/Mono)ELISA套組)以檢測待測樣品中的TNF-α量,其中偵測OD 450 nm,以標準品為標準曲線,並以內插法進行數值換算得結果,其中未加入混合菌液的實驗組作為控制組。
在本實驗中,發炎抑制率的分析計算如下式3: 發炎抑制率(%)=
Figure 02_image005
(式3)
第5圖是本發明的實施例與比較例的抗發炎實驗結果。
在本實驗中,將加氏乳桿菌MS-72(實施例1)以及加氏乳桿菌MS-74(實施例2)測得的TNF-α量與鼠李糖乳桿菌GG(比較例1)以及乾酪乳桿菌代田株(比較例2)測得的TNF-α量進行分析比較,結果如第5圖所示。
請參照第5圖,在實驗6的抗發炎實驗結果中,加氏乳桿菌MS-72(實施例1)、加氏乳桿菌MS-74(實施例2)、鼠李糖乳桿菌GG(比較例1)以及乾酪乳桿菌代田株(比較例2)的抗發炎能力(TNF-α抑制率)分別依序為39.37%、21.87%、11.93%及3.87%( P< 0.05)。由此可知,經LPS誘導後,本發明的加氏乳桿菌MS-72(實施例1)以及加氏乳桿菌MS-74(實施例2)相較於常見的乳桿菌菌株具有較高的發炎抑制率,即具有較強的抗發炎能力反應。
根據上述實驗3的結果,本發明的加氏乳桿菌MS-72(實施例1)以及加氏乳桿菌MS-74(實施例2)(80%以上)相較於常見的乳桿菌菌株具有較佳的腸道吸附率。又,根據上述實驗5以及實驗6的結果,本發明的加氏乳桿菌MS-72(實施例1)以及加氏乳桿菌MS-74(實施例2)相較於常見的乳桿菌菌株具有較佳的調節免疫的能力。基於上述,本發明的加氏乳桿菌MS-72以及加氏乳桿菌MS-74可用於調節腸胃道的免疫系統,具有腸胃道保健的效果。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加氏乳桿菌MS-72以及加氏乳桿菌MS-74係從台灣健康女性產後第3天的初乳中分離。相較於先前技術所提供之乳桿菌菌株,本發明的加氏乳桿菌MS-72以及加氏乳桿菌MS-74具有較佳的腸道吸附能力,該較佳的腸道吸附性可使本發明的加氏乳桿菌MS-72以及加氏乳桿菌MS-74穩定存在於腸胃道中,並可與腸胃道中與病原菌競爭吸附,達到較佳之排除病原菌功效。此外,本發明的加氏乳桿菌MS-72以及加氏乳桿菌MS-74亦經與比較例比較證實,其具有較佳的促進膠原蛋白增生、增加免疫力及降低發炎反應等功效。因此,本發明的加氏乳桿菌MS-72以及加氏乳桿菌MS-74非常適合被用於腸胃道保健、皮膚保健或調節免疫作用等促進宿主健康之用途。
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然其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任何熟習此項技藝之人士,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更動與修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無。
第1圖是加氏乳桿菌MS-72、加氏乳桿菌MS-74及加氏乳桿菌庫之各菌株的RAPD基因圖譜。
第2圖是本發明的實施例與比較例的腸道吸附性(intestinal absorption)的實驗結果。實施例1為本發明的加氏乳桿菌( Lactobacillus gasseri)MS-72;實施例2為本發明的加氏乳桿菌MS-74;比較例1為已知的鼠李糖乳桿菌GG( Lactobacillus rhamnosusGG);比較例2為已知的乾酪乳桿菌代田株( Lactobacillus caseistrain Shirota)。
第3圖是本發明的實施例與比較例的膠原蛋白增生能力的實驗結果。
第4圖是本發明的實施例與比較例的刺激免疫力實驗結果。
第5圖是本發明的實施例與比較例的抗發炎實驗結果。
國內寄存資訊
1. 寄存機構:台灣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生物資源保存及研究中心;寄存日期:2020年3月13日;寄存編號:BCRC 910977。
2. 寄存機構:台灣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生物資源保存及研究中心;寄存日期:2020年3月13日;寄存編號:BCRC 910978。
國外寄存資訊
1. 寄存國家:德國;寄存日期:2020年8月6日;寄存編號:DSM 33623。
2. 寄存國家:德國;寄存日期:2020年8月6日;寄存編號:DSM 33624。
<![CDATA[<110>  統欣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CDATA[<120>  加氏乳桿菌菌株及其組合物與用途]]>
          <![CDATA[<160>  4     ]]>
          <![CDATA[<170>  PatentIn 版本 3.5]]>
          <![CDATA[<210>  1]]>
          <![CDATA[<211>  532]]>
          <![CDATA[<212>  DNA]]>
          <![CDATA[<213>  加氏乳桿菌菌株]]>
          <![CDATA[<400>  1]]>
          agccggattt ctagtattac cgtcaaataa aggccagtta ctacctctat ctttcttcac       60
          taccaacaga gctttacgag ccgaaaccct tcttcactca cgcggcgttg ctccatcaga      120
          cttgcgtcca ttgtggaaga ttccctactg ctgcctcccg taggagtttg ggccgtgtct      180
          cagtcccaat gtggccgatc agtctctcaa ctcggctatg catcattgcc ttggtaagcc      240
          gttaccttac caactagcta atgcaccgca ggtccatcca agagtgatag cagaaccatc      300
          ttttaaactc tagacatgcg tctagtgttg ttatccggta ttagcatctg tttccaggtg      360
          ttatcccagt ctcttgggca ggttacccac gtgttactca cccgtccgcc gctcgcttgt      420
          atctagtttc atttggtgca agcaccaaat tcatctaggc aagctcgctc gacttgcatg      480
          tattaggcac gccgccagcg ttcgtcctga gccaggttca aaactctgaa cg              532
          <![CDATA[<210>  2]]>
          <![CDATA[<211>  528]]>
          <![CDATA[<212>  DNA]]>
          <![CDATA[<213>  加氏乳桿菌菌株]]>
          <![CDATA[<400>  2]]>
          tcgggatttc tagtattacc gtcaataaag gccagttact acctctatct ttcttcacta       60
          ccaacagagc tttacgagcc gaaacccttc ttcactcacg cggcgttgct ccatcagact      120
          tgcgtccatt gtggaagatt ccctactgct gcctcccgta ggagtttggg ccgtgtctca      180
          gtcccaatgt ggccgatcag tctctcaact cggctatgca tcattgcctt ggtaagccgt      240
          taccttacca actagctaat gcaccgcagg tccatccaag agtgatagca gaaccatctt      300
          ttaaactcta gacatgcgtc tagtgttgtt atccggtatt agcatctgtt tccaggtgtt      360
          atcccagtct cttgggcagg ttacccacgt gttactcacc cgtccgccgc tcgcttgtat      420
          ctagtttcat ttggtgcaag caccaaattc atctaggcaa gctcgctcga cttgcatgta      480
          ttaggcacgc cgccagcgtt cgtcctgagc cagatcaaaa acttctaa                   528
          <![CDATA[<210>  3]]>
          <![CDATA[<211>  9]]>
          <![CDATA[<212>  DNA]]>
          <![CDATA[<213>  人工序列]]>
          <![CDATA[<220>]]>
          <![CDATA[<223>引子]]>
          <![CDATA[<400>  3]]>
          ctgcggcat       9
          <![CDATA[<210>  4]]>
          <![CDATA[<211>  10]]>
          <![CDATA[<212>  DNA]]>
          <![CDATA[<213>  人工序列]]>
          <![CDATA[<220>]]>
          <![CDATA[<223>引子]]>
          <![CDATA[<400>  4]]>
          tgccgagctg       10
          
Figure 12_A0101_SEQ_0001
Figure 12_A0101_SEQ_0002

Claims (12)

  1. 一種加氏乳桿菌,其係加氏乳桿菌MS-72,寄存編號為BCRC 910977。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加氏乳桿菌,其中該加氏乳桿菌是分離自人類初乳。
  3. 一種益生菌組合物,包括如請求項1所述之加氏乳桿菌。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益生菌組合物,其中該加氏乳桿菌為活菌體或死菌體。
  5. 如請求項3或4所述之益生菌組合物,其中該組合物的劑型包括溶液、懸浮液、乳劑、粉末、錠劑、丸劑、糖漿、口含錠、片劑、口嚼膠、濃漿、膠體或外用劑。
  6. 如請求項3或4所述之益生菌組合物,其中該益生菌組合物更包括可食性材料,該可食性材料包括水、流體乳品、牛奶、濃縮牛奶、優酪乳、酸乳、冷凍優格、乳桿菌發酵飲料、奶粉、冰淇淋、乳酪、乾酪、豆奶、發酵豆奶、蔬果汁、果汁、運動飲料、甜點、果凍、糖果、嬰兒食品、健康食品、動物飼料、中草藥材、膳食補充品或其組合。
  7. 一種如請求項1所述之加氏乳桿菌的用途,其是用於製備促進健康的組合物,該促進健康包含腸胃道保健、皮膚保健或調節免疫作用。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用途,其中該腸胃道保健包含排除腸胃道中之病原菌。
  9. 如請求項7所述之用途,其中該皮膚保健包含促進膠原蛋白增生。
  10. 如請求項7所述之用途,其中該調節免疫作用包含增加免疫力或降低發炎反應。
  11. 如請求項7所述之用途,其中該調節免疫作用包含調節免疫調節因子表達量。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用途,其中該免疫調節因子為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
TW109133024A 2020-09-24 2020-09-24 加氏乳桿菌菌株及其組合物與用途 TWI7793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33024A TWI779358B (zh) 2020-09-24 2020-09-24 加氏乳桿菌菌株及其組合物與用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33024A TWI779358B (zh) 2020-09-24 2020-09-24 加氏乳桿菌菌株及其組合物與用途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12562A TW202212562A (zh) 2022-04-01
TWI779358B true TWI779358B (zh) 2022-10-01

Family

ID=821973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33024A TWI779358B (zh) 2020-09-24 2020-09-24 加氏乳桿菌菌株及其組合物與用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79358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226003A1 (ko) * 2018-05-23 2019-11-28 주식회사 고바이오랩 락토바실러스 가세리 kbl697 균주 및 그 용도
WO2020096156A1 (en) * 2018-11-09 2020-05-14 Sk Bioland Co., Ltd Novel lactobacillus gasseri skb1102 strain or cosmetic composition containing same having anti-pollution function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226003A1 (ko) * 2018-05-23 2019-11-28 주식회사 고바이오랩 락토바실러스 가세리 kbl697 균주 및 그 용도
WO2020096156A1 (en) * 2018-11-09 2020-05-14 Sk Bioland Co., Ltd Novel lactobacillus gasseri skb1102 strain or cosmetic composition containing same having anti-pollution func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12562A (zh) 2022-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263622B2 (ja) Lactobacillus paracasei 207-27およびその使用
EP1565547B1 (en) Probiotic strains, a process for the selection of them, compositions thereof, and their use
US7901926B2 (en) Lactobacillus isolates having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ies and uses of the same
CN108076643B (zh) 用于治疗例如细菌性阴道病的鼠李糖乳杆菌细菌
US9649347B2 (en) Protective effects and application of a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on the alleviation of chronic alcoholic liver injury
WO2022041658A1 (zh) 一种短双歧杆菌207-1及其应用
CN110964653B (zh) 一种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的副干酪乳杆菌et-22
WO2022057741A1 (zh) 动物双歧杆菌及其选育方法和应用
WO2013127148A1 (zh) 一种能够缓解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鼠李糖乳杆菌及其用途
WO2011114645A1 (ja) 抗アレルギー用組成物
WO2015012552A1 (ko) 장수마을 성인으로부터 분리한 배변활동에 도움을 주는 신규한 유산균 락토바실러스 퍼멘텀
JP2023524476A (ja) 優れた免疫機能増進効果を有する新規な乳酸菌及びそれを含む食品組成物、健康機能性食品組成物及びプロバイオティクス
AU2017327485B2 (en) Bacteria
KR102224072B1 (ko) 면역 조절능력과 혈중콜레스테롤 감소 능력이 모두 뛰어난 비피도박테리엄 롱검 아종 균주 및 이의 용도
CN109715181B (zh) 细菌
Xanthopoulos et al. Use of a selected multi-strain potential probiotic culture for the manufacture of set-type yogurt from caprine milk
CN113337440B (zh) 一株唾液乳杆菌mg-587及其应用
CN115141860A (zh) 用于生产γ-胺基丁酸的方法及其所制得的发酵培养物
KR101109746B1 (ko) 균체외 다당을 생성하고 건강기능성 효과를 갖는 신규한 페디오코커스 펜토사세우스
TWI779358B (zh) 加氏乳桿菌菌株及其組合物與用途
CN114250167A (zh) 加氏乳杆菌菌株及其组合物与用途
EP2742125B1 (en) New strain of l. bulgaricus capable of inhibiting the adhesion of h. pylori strains to epithelial cells
KR20220164034A (ko) 장내 세균총 개선용 조성물
JP2022052715A (ja) 腸内細菌叢改善用組成物
TWI721262B (zh) 副乾酪乳酸桿菌株用於製備改善腸道菌相之組合物的用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