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78869B - 自行車把手組件 - Google Patents

自行車把手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78869B
TWI778869B TW110143137A TW110143137A TWI778869B TW I778869 B TWI778869 B TW I778869B TW 110143137 A TW110143137 A TW 110143137A TW 110143137 A TW110143137 A TW 110143137A TW I778869 B TWI778869 B TW I77886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bar
oil pipe
section
assembly
extens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431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21094A (zh
Inventor
陳朝宮
Original Assignee
彥豪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彥豪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彥豪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1431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78869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788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78869B/zh
Publication of TW2023210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21094A/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種自行車把手組件,包含一車手把、一液壓產生裝置及一第一油管。車手把具有一容置空間及連通於容置空間且位於車手把之軸向上的一端口。液壓產生裝置設置於車手把並位於容置空間外。第一油管包含一第一延伸段、一第二延伸段及一彎折段。第一延伸段位於車手把的容置空間外並連接於液壓產生裝置,第二延伸段位於車手把的容置空間內,彎折段之相對二端分別連接於第一延伸段及第二延伸段,且彎折段與第二延伸段相連之處位於車手把之軸向上的端口。

Description

自行車把手組件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把手組件,特別是一種自行車把手組件。
近年來自行車的市場蓬勃發展,無論是競賽型的高階自行車,或是作為代步工具及休閒娛樂的大眾型自行車,都受到消費者的喜愛,促使廠商更加重視使用者對於自行車功能的需求,而在車體材料、配備及功能上不斷地改善精進。
一般而言,目前市面上的自行車大多係採用油壓式煞車。其中,油管銜接自行車的煞車把手及煞車卡鉗,而讓騎乘者按壓煞車把手所產生之油壓可經由油管傳遞至煞車卡鉗,使得煞車卡鉗夾持與車輪同動的煞車碟盤來煞車。然而,目前銜接煞車把手及煞車卡鉗的油管整體是外露的,且除了油管整體係外露的之外,自行車之變速撥桿與變速器連接的纜線亦是外露的,故從自行車的外觀來看難免會有自行車之線路雜亂的感覺。因此,目前自行車的廠商正致力於解決前述的問題。
本發明在於提供一種自行車把手組件,藉以解決先前技術所述之自行車線路雜亂的問題。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揭露之一種自行車把手組件,包含一車手把、一液壓產生裝置及一第一油管。車手把具有一容置空間及連通於容置空間且位於車手把之軸向上的一端口。液壓產生裝置設置於車手把並位於容置空間外。第一油管包含一第一延伸段、一第二延伸段及一彎折段。第一延伸段位於車手把的容置空間外並連接於液壓產生裝置,第二延伸段位於車手把的容置空間內,彎折段之相對二端分別連接於第一延伸段及第二延伸段,且彎折段與第二延伸段相連之處位於車手把之軸向上的端口。
根據上述實施例所揭露的自行車把手組件,藉由第一油管的第一延伸段位於車手把的容置空間外並連接於液壓產生裝置,第二延伸段位於車手把的容置空間內,彎折段之相對二端分別連接於第一延伸段及第二延伸段的設置,可使與液壓產生裝置連接的部分第一油管被隱藏而不外露,故降低了自行車線路雜亂的程度。
以上關於本發明內容的說明及以下實施方式的說明係用以示範與解釋本發明的原理,並且提供本發明的專利申請範圍更進一步的解釋。
1:自行車把手組件
10:車手把
11:容置空間
12:內壁面
13:端口
14:端面
20:液壓產生裝置
21:主體
211:缸體
2111:液壓腔室
2112:出油孔
2113:槽底面
2115:組裝孔
2114:螺孔
212:煞車拉桿
213:活塞
214:連桿
215:彈性件
22:束緊件
221:穿孔
23:螺栓
30:第一油管
31:第一延伸段
32:第二延伸段
33:彎折段
34:流體通道
40:內襯套
41:主體部
411:讓位槽
42:第一延伸部
43:第二延伸部
50:外襯套
60:束環
61:環形體
611:內壁面
612:讓位凹槽
613:開口
614,615:端部
6141:穿孔
6151:螺孔
62:迫緊螺絲
70:端蓋
71:蓋部
711:第一讓位凹槽
7111:槽底面
72:插設部
721:柱體
7211:外表面
7212:第二讓位凹槽
722:可撓片
80,90,100,110:接頭
91,1001:螺紋結構
1101:第一附接部
1102:第二附接部
1103:連接通道
1103a:第一組裝段
1103b:第二組裝段
1103c:連通段
1104:止擋部
1105:內壁面
1106,1107:螺紋結構
120:第二油管
1201:流體通道
D:深度
D1,D2,D3:內徑
R1,R2:外徑
圖1為根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所揭露之自行車把手組件的立體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分解示意圖。
圖3為圖1的剖視示意圖。
圖4為圖3的部分放大剖視示意圖。
圖5為圖1的另一視角的剖視示意圖。
請參閱圖1至5。圖1為根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所揭露之自行車把手組件的立體示意圖。圖2為圖1的分解示意圖。圖3為圖1的剖視示意圖。圖4為圖3的部分放大剖視示意圖。圖5為圖1的另一視角的剖視示意圖。
在本實施例中,自行車把手組件1用以連接一油壓致動元件,如煞車卡鉗(未繪示)。自行車把手組件1包含一車手把10、一液壓產生裝置20及一第一油管30。在本實施例或其他實施例中,自行車把手組件1還可包含一內襯套40、一外襯套50、一束環60及一端蓋70。
車手把10具有一容置空間11、一內壁面12、一端口13及一端面14。內壁面12形成容置空間11,且端口13位於車手把10之軸向上的一端且連通於容置空間11,而端面14環繞端口13。
液壓產生裝置20例如為煞車把手。液壓產生裝置20包含一主體21、一束緊件22及二螺栓23。主體21包含一缸體211、一煞車拉桿212、一活塞213、一連桿214及一彈性件215。煞車拉桿212樞設於缸體211。缸體211具有相連通的一液壓腔室2111及一出油孔2112。活塞213可移動地位於液壓腔室2111。連桿214穿設於缸體211,且連桿214的相對二端分別連接於煞 車拉桿212及活塞213。缸體211的出油孔2112位於活塞213遠離連桿214之一側。按壓煞車拉桿212,可透過連桿214帶動活塞213朝出油孔2112移動。彈性件215位於缸體211的液壓腔室2111內,且彈性件215的相對二端分別抵靠於活塞213及液壓腔室2111相對於連桿214的槽底面2113。彈性件215用以施予活塞213朝遠離出油孔2112之方向的作用力。
在本實施例中,缸體211具有二螺孔2114,而束緊件22具有二穿孔221。二螺栓23分別穿設於束緊件22的二穿孔221並鎖附於缸體211的二螺孔2114,使缸體211及束緊件22共同夾持車手把10,而將液壓產生裝置20裝設於車手把10上。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油管30包含一第一延伸段31、一第二延伸段32及一彎折段33。第一延伸段31位於車手把10的容置空間11外並連接於液壓產生裝置20。詳細來說,缸體211還可具有一組裝孔2115,組裝孔2115連接於出油孔2112,且自行車把手組件1還可包含一接頭80。接頭80套設於第一油管30之第一延伸段31的一端,且接頭80例如透過螺合的方式裝設於缸體211的組裝孔2115,使得第一油管30的第一延伸段31連接於缸體211。
第一油管30的第二延伸段32位於車手把10的容置空間11內,彎折段33位於車手把10的容置空間11外,而彎折段33之相對二端分別連接於第一延伸段31的另一端及第二延伸段32的一端,且彎折段33與第二延伸段32相連之處位於車手 把10的端口13。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油管30的第一延伸段31、第二延伸段32及彎折段33為一體成形地相連接,但並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油管的第一延伸段、第二延伸段及彎折段可透過組裝的方式相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藉由第一油管30的第一延伸段31位於車手把10的容置空間11外並連接於液壓產生裝置20,第二延伸段32位於車手把10的容置空間11內,彎折段33之相對二端分別連接於第一延伸段31及第二延伸段32的設置,可使與液壓產生裝置20連接的部分第一油管30被隱藏而不外露,故降低了自行車線路雜亂的程度。
在本實施例中,自行車把手組件1還可包含另外三個接頭90、100、110及一第二油管120,其中接頭90、100為公接頭,而接頭110為母接頭。二接頭90、100分別套設於第一油管30之第二延伸段32遠離彎折段33的一端及第二油管120的一端。接頭110位於車手把10的容置空間11內,且接頭110具有一第一附接部1101、一第二附接部1102、一連接通道1103及一止擋部1104。連接通道1103貫穿第一附接部1101及第二附接部1102,止擋部1104自接頭110形成連接通道1103的內壁面1105凸出。連接通道1103具有相連通的一第一組裝段1103a、一第二組裝段1103b及一連通段1103c,第一組裝段1103a及第二組裝段1103b分別位於連通段1103c的相異側。第一附接部1101、 第二附接部1102及止擋部1104分別形成第一組裝段1103a、第二組裝段1103b及連通段1103c。第一組裝段1103a的最小內徑D1及第二組裝段1103b的最小內徑D2皆大於連通段1103c的內徑D3。
接頭90具有一螺紋結構91,接頭100亦具有一螺紋結構1001,而接頭110也具有分別位於第一組裝段1103a及第二組裝段1103b的二螺紋結構1106、1107。接頭90的螺紋結構91及接頭100的螺紋結構1001分別螺合於接頭110的二螺紋結構1106、1107,使得第一油管30的第二延伸段32及第二油管120分別位於第一組裝段1103a及第二組裝段1103b,並分別抵靠止擋部1104的相異側。如此一來,第一油管30的第二延伸段32及第二油管120於車手把10的容置空間11內透過接頭90、100、110相連接。
應注意的是,接頭90、100、110彼此之間並不限於透過螺紋結構相組裝。在其他實施例中,接頭90、100、110彼此之間可透過其他合適的方式相組裝,如卡固等方式。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油管30的外徑R1例如但不限於小於第二油管120的外徑R2。第一油管30具有一流體通道34,流體通道34之不同部分分別位於第一延伸段31、第二延伸段32及彎折段33。第二油管120亦具有一流體通道1201。缸體211的液壓腔室2111透過出油孔2112連通於第一油管30的流體通道34,第一油管30的流體通道34透過接頭110的連通段1103c連 通於第二油管120的流體通道1201,且第二油管120之流體通道1201例如連通於煞車卡鉗。按壓煞車拉桿212,可透過連桿214帶動活塞213朝出油孔2112移動,而對於液壓腔室2111內的液壓油施加壓力,此壓力會經由缸體211的液壓腔室2111、出油孔2112、第一油管30的流體通道34、接頭110的連通段1103c及第二油管120的流體通道1201中的液壓油傳遞至煞車卡鉗,而致動煞車卡鉗進行煞車。
應注意的是,自行車把手組件1並不限包含有接頭100、110及第二油管120。在其他實施例中,自行車把手組件可省略接頭100、110及第二油管120,而第一油管的第二延伸段可直接連接煞車卡鉗。
內襯套40例如為金屬材質。內襯套40套設於車手把10,且內襯套40包含一主體部41及第一延伸部42。主體部41具有一讓位槽411。第一油管30的第一延伸段31位於主體部41的讓位槽411中,而受到主體部41的定位。這些第一延伸部42連接於主體部41的一端並沿著主體部41的軸向延伸,且這些第一延伸部42彼此相分離。這些第一延伸部42被夾設於車手把10與缸體211之間。
外襯套50例如為橡膠材質,且內襯套40的硬度大於外襯套50的硬度。外襯套50套設於車手把10,而令內襯套40的主體部41位於車手把10及外襯套50之間,且第一油管30的部分的第一延伸段31位於外襯套50及車手把10之間而受到外 襯套50的遮蔽。藉此,可提升第一油管30的隱蔽性,故進一步降低了自行車線路雜亂的程度。
內襯套40還可包含一第二延伸部43。這些第二延伸部43連接於主體部41的另一端並沿著主體部41的軸向延伸,且這些第二延伸部43彼此相分離。這些第二延伸部43位於外襯套50之外。束環60包含一環形體61及一迫緊螺絲62。環形體61例如為C字型的結構。環形體61具有一內壁面611、一讓位凹槽612、一開口613及二端部614、615。讓位凹槽612自內壁面611凹陷形成,二端部614、615分別位於開口613的相對二側。端部614具有一穿孔6141,端部615具有一螺孔6151。環形體61套設於車手把10,而令第一油管30之另一部分的第一延伸段31位於讓位凹槽612並受到環形體61的遮蔽,且內襯套40的這些第二延伸部43位於環形體61的內壁面611及車手把10之間。迫緊螺絲62穿過環形體61之端部614的穿孔6141及開口613,並鎖附於端部615的螺孔6151,使得環形體61的內壁面611抵壓內襯套40的這些第二延伸部43,並將這些第二延伸部43夾設於環形體61的內壁面611及車手把10之間。
在本實施例中,藉由環形體61遮蔽第一油管30之另一部分的第一延伸段31,可再提升第一油管30的隱蔽性,故又進一步降低了自行車線路雜亂的程度。
此外,藉由內襯套40的這些第一延伸部42被夾設於車手把10及缸體211之間,及內襯套40的這些第二延伸部43 被夾設於環形體61及車手把10之間,可將內襯套40穩固於車手把10上。藉此,即使使用者不經意地扭轉外襯套50,外襯套50仍不會帶動整體內襯套40相對車手把10轉動,而可確保位於內襯套40之讓位槽411的第一油管30不會因內襯套40的轉動而被內襯套40拉扯,以避免第一油管30的第一延伸段31與缸體211的連接處破裂。
另一方面,由於內襯套40之硬度大於外襯套50的硬度,故即使使用者不經意地扭轉外襯套50,外襯套50並不會迫使內襯套40之主體部41相對於第一延伸部42及第二延伸部43扭轉,而可進一步確保位於內襯套40之讓位槽411的第一油管30不會因內襯套40之主體部41的扭轉而被內襯套40拉扯,以避免第一油管30的第一延伸段31與缸體211的連接處破裂。
應注意的是,內襯套40的結構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在其他實施例中,內襯套可無第二延伸部,且自行車把手組件可無束環,內襯套可僅依靠液壓產生裝置的束緊件抵壓車手把,使車手把與主體部共同夾持內襯套的第一延伸部,而固定於車手把。或是,內襯套可無第一延伸部,內襯套可僅依靠束環迫使內襯套的第二延伸部抵壓車手把而固定於車手把。在另一實施例中,內襯套可無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延伸部,內襯套的主體部可直接被夾設於液壓產生裝置的主體部及車手把之間以及束緊件及車手把之間,或是內襯套可透過其他合適的方式(如螺絲或黏膠)固定於車手把。
此外,外襯套50並不限於可分離地套設於內襯套40。在其他實施例中,外襯套可以為塑膠材質或橡膠材質,且利用塑膠包覆成形的方式包覆且固定於內襯套的外周上。如此一來,外襯套及內襯套可一起組裝於車手把。或者,在另一實施例中,內襯套及外襯套可由相同材質一體地形成。另一方面,自行車把手組件1並不限包含有內襯套40。在其他實施例中,自行車把手組件可省略內襯套,而外襯套可調整為具有相對高的硬度而不易被扭轉的材質。
端蓋70包含相連的一蓋部71及一插設部72,插設部72包含一柱體721及多個可撓片722。柱體721連接於蓋部71,柱體721於徑向上具有一外表面7211。這些可撓片722連接於柱體721的外表面7211,且這些可撓片722於柱體721的軸向上彼此相分離。蓋部71抵靠於車手把10的端面14,插設部72的柱體721自車手把10的端口13插設於容置空間11,且插設部72的這些可撓片722抵靠於車手把10的內壁面12,而使端蓋70固定於車手把10的一端。
在本實施例中,端蓋70的蓋部71具有一第一讓位凹槽711,且插設部72的柱體721具有自外表面7211凹陷形成的一第二讓位凹槽7212。第一讓位凹槽711與第二讓位凹槽7212相連通,第一讓位凹槽711容納第一油管30的彎折段33,且第二讓位凹槽7212容納第一油管30之部分的第二延伸段32。第一讓位凹槽711的深度D大於第一油管30之彎折段33的外徑R1。 第一油管30的彎折段33位於車手把10的端面14及蓋部71之第一讓位凹槽711的槽底面7111之間,且第一讓位凹槽711的槽底面7111抵靠第一油管30的彎折段33。
在本實施例中,藉由端蓋70組裝於車手把10之一端,且端蓋70之蓋部71的第一讓位凹槽711容納第一油管30之彎折段33的設計,可讓車手把10的端口13及第一油管30之彎折段33被端蓋70遮蔽。藉此,可提升第一油管30的隱蔽性,而進一步降低了自行車線路雜亂的程度。
另一方面,由於第一讓位凹槽711的深度D大於第一油管30之彎折段33的外徑R1,故在端蓋70之蓋部71抵靠於車手把10之端面14,且第一讓位凹槽711的槽底面7111抵靠第一油管30的彎折段33的情況下,第一油管30的彎折段33仍與車手把10的端面14相隔一距離。如此一來,第一油管30的彎折段33不會接觸於車手把10的端緣,而可確保第一油管30的彎折段33不會受到車手把10之端緣割損。
應注意的是,自行車把手組件並不限包含有端蓋。在其他實施例中,自行車把手組件可省略端蓋。在這樣的配置下,外襯套除了有環形牆體外,還可進一步包含有連接於環形牆體之一端的端板。如此一來,在外襯套套設於車手把後,外襯套可遮蔽第一油管的第一延伸段及彎折段以及車手把的端口。此外,在另一實施例中,自行車把手組件還可省略外襯套。
根據上述實施例所揭露的自行車把手組件,藉由第 一油管的第一延伸段位於車手把的容置空間外並連接於液壓產生裝置,第二延伸段位於車手把的容置空間內,彎折段之相對二端分別連接於第一延伸段及第二延伸段的設置,可使與液壓產生裝置連接的部分第一油管被隱藏而不外露,故降低了自行車線路雜亂的程度。
此外,藉由外襯套、束環及端蓋的設置,可遮蔽第一油管的第一延伸段及彎折段,故可提升第一油管的隱蔽性,而進一步降低了自行車線路雜亂的程度。
雖然本發明以前述之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相像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專利保護範圍須視本說明書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車手把
11:容置空間
12:內壁面
20:液壓產生裝置
21:主體
211:缸體
2111:液壓腔室
2112:出油孔
2113:槽底面
2115:組裝孔
212:煞車拉桿
213:活塞
214:連桿
215:彈性件
22:束緊件
31:第一延伸段
32:第二延伸段
33:彎折段
50:外襯套
61:環形體
62:迫緊螺絲
70:端蓋
71:蓋部
72:插設部
80,90,100,110:接頭
120:第二油管

Claims (16)

  1. 一種自行車把手組件,包含:一車手把,具有一容置空間及連通於該容置空間且位於該車手把之軸向上的一端口;一液壓產生裝置,設置於該車手把並位於該容置空間外;以及一第一油管,包含一第一延伸段、一第二延伸段及一彎折段,該第一延伸段位於該車手把的該容置空間外並連接於該液壓產生裝置,該第二延伸段位於該車手把的該容置空間內,該彎折段之相對二端分別連接於該第一延伸段及該第二延伸段,且該彎折段與該第二延伸段相連之處位於該車手把之軸向上的該端口。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自行車把手組件,更包含一端蓋,該車手把具有一端面,該端面環繞該端口,該端蓋包含相連的一蓋部及一插設部,該蓋部抵靠於該車手把的該端面,該插設部自該車手把的該端口插設於該容置空間,該蓋部具有一第一讓位凹槽,該插設部具有一第二讓位凹槽,該第一讓位凹槽與該第二讓位凹槽相連通,該第一讓位凹槽容納該彎折段,且該第二讓位凹槽容納部分的該第二延伸段。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自行車把手組件,其中該蓋部的該第一讓位凹槽的深度大於該第一油管的該彎折段的外徑,該第一油管的該彎折段位於該車手把的該端面及該蓋部之該第一讓位凹槽的一槽底面之間,該第一讓位凹槽的該槽底面抵靠該第一油管的該彎折段。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自行車把手組件,其中該插設部包含一柱體及多個可撓片,該柱體連接於該蓋部,該柱體於徑向上具有一外表面,該第二讓位凹槽自該外表面凹陷形成,該些可撓片連接於該柱體的該外表面且於該柱體的軸向上彼此相分離,該些可撓片抵靠於該車手把之形成該容置空間的一內壁面。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自行車把手組件,更包含一外襯套,該外襯套套設於該車手把,且該第一油管的該第一延伸段位於該外襯套及該車手把之間。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自行車把手組件,更包含一內襯套,該內襯套套設於該車手把且位於該外襯套與該車手把之間,該內襯套的硬度大於該外襯套的硬度,該內襯套具有一讓位槽,該第一油管的該第一延伸段位於該讓位槽。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自行車把手組件,其中該內襯套包含一主體部及至少一第一延伸部,該主體部位於該外襯套及該車手把之間,該讓位槽位於該主體部,該至少一第一延伸部連接於該主體部的一端並沿該主體部的軸向延伸,該液壓產生裝置包含相組裝的一主體及一束緊件,該車手把被夾設於該主體及該束緊件之間,且該至少一第一延伸部被夾設於該車手把及該主體之間。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自行車把手組件,更包含一束環,該內襯套更包含至少一第二延伸部,該至少一第二延伸部連接於該主體部的另一端並沿著該主體部的軸向延伸,該至少一第二延伸部被夾設於該車手把與該束環之間。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自行車把手組件,其中該第一油管的該第一延伸段、該第二延伸段及該彎折段為一體成形地相連接。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自行車把手組件,更包含一第二油管及一接頭,該第二油管及該接頭位於該車手把的該容置空間內,且該第二油管透過該接頭連接於該第一油管的該第二延伸段。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自行車把手組件,該第二油管的外徑大於該第一油管的外徑。
  12. 一種自行車把手組件,包含:一車手把,具有一容置空間;一液壓產生裝置,設置於該車手把並位於該容置空間外; 一第一油管,連接該液壓產生裝置,且該第一油管的不同部分分別位於該容置空間內與外;一第二油管,位於該容置空間內,且該第二油管連接一油壓致動元件;以及一接頭,位於該容置空間內且具有一第一附接部、一第二附接部及一連接通道,該連接通道貫穿該第一附接部及該第二附接部,該第一附接部及該第二附接部分別附接於該第一油管及該第二油管,且該第一油管及該第二油管透過該連接通道相連通。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自行車把手組件,其中該接頭具有一止擋部,該止擋部自該接頭形成該連接通道的內壁面凸出,該第一油管及該第二油管分別抵靠於該止擋部的相異側。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自行車把手組件,其中該連接通道具有相連通的一第一組裝段、一第二組裝段及一連通段,該第一組裝段及該第二組裝段分別位於該連通段的相異側,該第一附接部、該第二附接部及該止擋部分別形成該第一組裝段、該第二組裝段及該連通段,該第一組裝段的最小內徑及該第二組裝段的最小內徑皆大於該連通道的內徑,該第一油管及該第二油管分別位於該第一組裝段及該第二組裝段。
  15. 如請求項12所述之自行車把手組件,其中該第一油管的外徑小於該第二油管的外徑。
  16. 如請求項12所述之自行車把手組件,其中該第一附接部及該第二附接部分別透過螺紋結構附接於該第一油管及該第二油管。
TW110143137A 2021-11-19 2021-11-19 自行車把手組件 TWI77886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43137A TWI778869B (zh) 2021-11-19 2021-11-19 自行車把手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43137A TWI778869B (zh) 2021-11-19 2021-11-19 自行車把手組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78869B true TWI778869B (zh) 2022-09-21
TW202321094A TW202321094A (zh) 2023-06-01

Family

ID=849583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43137A TWI778869B (zh) 2021-11-19 2021-11-19 自行車把手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78869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621194A (zh) * 2014-07-11 2016-06-16 Nitto Kohki Co 閥裝置以及具備閥裝置的管接頭
CN205424254U (zh) * 2016-03-14 2016-08-03 派瑞特(天津)液压件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多级转换连接头
DE102017223836A1 (de) * 2017-01-05 2018-07-05 Sram, Llc Einstellbare Sattelstütze
TW202134108A (zh) * 2020-03-11 2021-09-16 彥豪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車煞車系統、自行車把手組件及自行車把手組件的轉接件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621194A (zh) * 2014-07-11 2016-06-16 Nitto Kohki Co 閥裝置以及具備閥裝置的管接頭
CN205424254U (zh) * 2016-03-14 2016-08-03 派瑞特(天津)液压件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多级转换连接头
DE102017223836A1 (de) * 2017-01-05 2018-07-05 Sram, Llc Einstellbare Sattelstütze
TW202134108A (zh) * 2020-03-11 2021-09-16 彥豪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車煞車系統、自行車把手組件及自行車把手組件的轉接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21094A (zh) 2023-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527303B2 (en) Hydraulic hose assembly for bicycle
TWI447322B (zh) 可扭轉的撓性液壓軟管接頭
US6688440B2 (en) Bicycle brake device with a rotation restrictor for a connecting joint
US10086813B2 (en) Hydraulic bicycle system
US10189538B2 (en) Bicycle hydraulic operating device
TWI714102B (zh) 自行車操作裝置
US9004245B2 (en) Hydraulic brake system
TW201815626A (zh) 自行車液壓操作裝置及自行車液壓裝置總成
TWI674218B (zh) 非金屬托架
EP3812257B1 (en) Noncircular steerer tube and coupler
TW201932354A (zh) 操作裝置
TW201236912A (en) Grip jacket assembly
TWI565619B (zh) 自行車前叉結構
TWI778869B (zh) 自行車把手組件
US20060243542A1 (en) Device for tightening and loosening bicycle brake wire
US20090158884A1 (en) Positioning assembly for gripping tube of handlebar
TWI728739B (zh) 自行車煞車系統、自行車把手組件及自行車把手組件的轉接件
US20180001957A1 (en) Wheel hub with an axial-braking assembly
JP2006183831A (ja) 自転車用油圧ブレーキホース・アセンブリー
JP6118855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ハンドルウェイト取付構造
TW202118685A (zh) 液壓軟管附接總成
TW201307138A (zh) 自行車握把套
CN106627948B (zh) 龙头油压剎车装置
KR101814156B1 (ko) 자전거의 크랭크 구조체
US10124855B2 (en) Disc brake caliper of bicy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