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77394B - 邊射型雷射元件 - Google Patents

邊射型雷射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77394B
TWI777394B TW110103351A TW110103351A TWI777394B TW I777394 B TWI777394 B TW I777394B TW 110103351 A TW110103351 A TW 110103351A TW 110103351 A TW110103351 A TW 110103351A TW I777394 B TWI777394 B TW I77739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type cladding
cladding layer
type
tunnel junc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033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30919A (zh
Inventor
歐政宜
林志遠
潘德烈
紀政孝
Original Assignee
兆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兆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兆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1033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77394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309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309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773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77394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miconductor Lase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出一種邊射型雷射(EEL)元件,由下而上依序包括有:基底、n型緩衝層、第一n型披覆層、下光侷限單元、主動層、上光侷限單元、p型披覆層、穿隧接面層及第二n型披覆層,穿隧接面層同時具有阻絕蝕刻過程的繼續以將第二n型披覆層成形出預定脊狀構造態樣的功效。本發明是利用穿隧接面層使得一部分的p型披覆層轉置成n型披覆層後將EEL元件的串聯電阻降低,並使得光場與主動層耦合更趨向在主動層厚度的中間位置以使得主動層的下半部也能夠被有效的運用。

Description

邊射型雷射元件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邊射型雷射(Edge Emitting Laser,EEL)元件,特別是指具有脊狀(ridge)波導結構的法布立-培若(Fabry-Perot,FP)雷射元件、分佈反饋式(Distributed Feedback,DFB)雷射元件。
半導體發光元件可分為發光二極體(Light-emitting diode,LED)元件及雷射二極體(laser diode,LD)元件。LED元件屬於發散光源但其發光能量較弱且光束角度偏大,因此功能性較不足僅能提供普通照明或應用於2D感測系統。至於LD元件所產生的則是雷射光,其光束角度與形狀相對較LED集中,而且具備較低功耗、高效率與高速等優勢,因此適合應用於3D感測及光通訊領域。而從結構層面來看,LD元件結構也比LED元件更為複雜,同時材料特性要求高且設計也較困難,更須具備高難度磊晶技術才能夠順利量產。因此,LD元件與LED元件雖然都是發光元件,但是在用途、功效、結構及技術領域實屬不相同。
邊射型雷射(Edge Emitting Laser,EEL)元件可以分為法布立-培若(Fabry-Perot,FP)雷射元件及分佈反饋式(Distributed Feedback,DFB)雷射元件。FP雷射元件是由磊晶形成,由下而上包含:基板(Substate)、n型緩衝層(Buffer layer)、n型披覆層(n-Cladding Layer)、下光侷限(Separated Confinement Hetero-structure,SCH)層、主動層(active layer)、上光侷限層、p型披覆層(p-Cladding Layer)及接觸層(Contact)。DFB雷射元件也是由磊晶 形成,其結構例如由下而上包含:基板、n型緩衝層、n型披覆層、光柵層(Grating)、間隔層(Spacer)、下光侷限層、主動層、上光侷限層、p型披覆層及接觸層。另外,FP雷射元件及DFB雷射元件更可以藉由蝕刻方式將p型披覆層及接觸層的一部分除去而形成脊狀(ridge)構造,於此種型態的FP雷射元件及DFB雷射元件,其具有蝕刻停止層(etching-stop layer)埋設於p型披覆層之中;例如,p型披覆層分為下p型披覆層及上p型披覆層,而蝕刻停止層以磊晶方式設置於下p型披覆層及上p型披覆層之間,前述蝕刻方式是將上p型披覆層及接觸層的一部分除去而形成脊狀構造,而於蝕刻停止層停止蝕刻。
n型披覆層及p型披覆層是FP雷射元件及DFB雷射元件之串聯電阻的來源,克服高串聯電阻的方式之一是對n型披覆層及p型披覆層分別進行高濃度的矽及鋅的摻雜(Doping)。通常,p型披覆層的電阻比n型披覆層的電阻大得多,這使得FP雷射元件及DFB雷射元件的串聯電阻大部分來自於p型披覆層。然而實際上,p型披覆層的鋅摻雜濃度並不容易控制,如果想要使得p型披覆層低於所設定的電阻值,則需調製摻雜濃度2.5x1018atoms/cm3以上的鋅,然而這摻雜濃度過高的鋅將使得p型披覆層不易磊晶成長,也會使得p型披覆層的臨界電流(threshold current,Ith)值無法降低而影響電性,再者也會使得p型披覆層吸光;甚至,當FP雷射元件及DFB雷射元件使用一段時間之後,p型披覆層中濃度過高的鋅會遷移到主動層而影響主動層的效能。所以,前述傳統EEL元件遇到了無法有效克服高串聯電阻的問題。
EEL元件的操作原理是由電子與電洞等載子(Carrier)注入到主動層(量子井Quantum Well,或多重量子井Multi-Quantum Well)耦合而發光,而雷射光場則被n型披覆層、p型披覆層侷限在下光侷限層、上光侷限層與主動 層所構成的共振腔中。光場(optical field)與主動層的量子井耦合的程度決定了模態增益(Modal Gain),模態增益越高則越容易克服光學損耗(Optical Loss)而達到雷射化(Lasing),也越容易降低產生雷射的前述臨界電流值。在前述傳統的FP雷射元件及DFB雷射元件的結構中,由於來自雷射元件下方側之n型披覆層及下光侷限層的電子,其移動速率大於來自雷射元件上方側之p型披覆層及上光侷限層的電洞,因此電子與電洞實際上大部分會在主動層的上半部耦合而發光,這導致於實際上主動層的下半部並無法被有效的運用。除此之外,這也會使得光場大部分偏在主動層的上半部(也稱為垂直方向的光場偏移),光場與主動層的量子井耦合因此也只偏在主動層的上半部,這也導致模態增益無法提高而使得臨界電流值無法降低,也無法到達高操作速率(例如10Gb/s)及無法在高溫下操作。如同所知,較大的臨界電流值代表著需要提供較多的載子密度才能導致居量反轉(population inversion)形成雷射並導致溫度上升,而載子注入主動層時會隨溫度上升而更容易發生溢流(overflow)現象,這也導致了載子於主動層的耦合效率降低。
有鑑於此,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邊射型雷射元件。本發明是基於邊射型雷射元件之p型披覆層的電阻比n型披覆層的電阻大得多,邊射型雷射元件的串聯電阻大部分來自於p型披覆層,因此本發明將一部分的p型披覆層轉置成n型披覆層後即可降低邊射型雷射元件的串聯電阻。本發明又基於將一部分的p型披覆層轉置成n型披覆層,使得光場與主動層的量子井耦合更趨向在主動層厚度的中間位置以使得主動層的下半部也能夠被有效的運用並補償垂直 方向的光場偏移,進而提高模態增益及降低臨界電流值,以使得邊射型雷射元件滿足高溫條件下操作及能夠具有高操作速率。本發明又基於將一部分的p型披覆層轉置成n型披覆層,使得光場與該光柵層相距較近,光場/光柵的耦光效率較佳,臨界電流值較低,使得邊射型雷射元件滿足高溫條件下操作及能夠具有高操作速率。
本發明之一種邊射型雷射(EEL)元件,至少包含:一基底;一第一n型披覆層,該第一n型披覆層設置於該基底的上方;一下光侷限單元,該下光侷限單元設置於該第一n型披覆層的上方;一主動層,該主動層設置於該下光侷限單元的上方;一上光侷限單元,該上光侷限單元設置於該主動層的上方;一p型披覆層,該p型披覆層設置於該上光侷限單元的上方;一穿隧接面層,該穿隧接面層為一蝕刻停止層並設置於該p型披覆層的上方;及一第二n型披覆層,該第二n型披覆層設置於該穿隧接面層的上方。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穿隧接面層的材料為InGaAsP、AlGaInAs、InGaAs或AlInAs;或者,該穿隧接面層的材料為InGaAsP、AlGaInAs、InGaAs、AlInAs或InP。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EEL元件更包含一間隔層及一光柵層設置於該第一n型披覆層與該下光侷限單元之間,該光柵層設置於該第一n型披覆層的上方,該間隔層設置於該光柵層的上方,該下光侷限單元設置於該間隔層的上方。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EEL元件更包含一光柵層,該第二n型披覆層分為一下第二n型披覆層及一上第二n型披覆層,而該光柵層設置於該下第二n型披覆層及上第二n型披覆層之間。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EEL元件之一光場與該主動層的耦合是在該主動層厚度的中間位置。
本發明之另一種邊射型雷射(EEL)元件,至少包含:一基底;一第一n型披覆層,該第一n型披覆層設置於該基底的上方;一穿隧接面層,該穿隧接面層設置於該第一n型披覆層的上方;一p型披覆層,該p型披覆層設置於該穿隧接面層的上方;一下光侷限單元,該下光侷限單元設置於該p型披覆層的上方;一主動層,該主動層設置於該下光侷限單元的上方;一上光侷限單元,該上光侷限單元設置於該主動層的上方;一下第二n型披覆層,該下第二n型披覆層設置於該上光侷限單元的上方;一蝕刻停止層,該蝕刻停止層設置於該下第二n型披覆層的上方;一上第二n型披覆層,該上第二n型披覆層設置於該蝕刻停止層的上方。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EEL元件更包含一間隔層及一光柵層設置於該p型披覆層與該下光侷限單元之間,該光柵層設置於該p型披覆層的上方,該間隔層設置於該光柵層的上方,該下光侷限單元設置於該間隔層的上方。
100:EEL元件
10:第一電極
11:基底
111:n型緩衝層
12:第一n型披覆層
13:下光侷限單元
131:下載子抑制層
132:下光侷限層
14:主動層
15:上光侷限單元
151:上光侷限層
152:上載子抑制層
16:p型披覆層
17:穿隧接面層
171:重摻雜p型層
172:重摻雜n型層
18:第二n型披覆層
181:下第二n型披覆層
182:上第二n型披覆層
19:第二電極
E:蝕刻停止層
L:光場
S:間隔層
G:光柵層
第1圖為本發明EEL元件實施例1的結構剖視圖。
第2A圖為傳統EEL元件比較例1的光場偏在主動層的上半部的示意圖。
第2B圖為本發明EEL元件實施例1的光場位在主動層的中間位置的示意圖。
第3圖為本發明EEL元件實施例2包含間隔層及光柵層的結構剖視圖。
第4圖為本發明EEL元件實施例3包含光柵層的結構剖視圖。
第5圖為本發明EEL元件實施例4具有P-i-N排序方式的結構剖視圖。
第6圖為本發明EEL元件實施例5具有P-i-N排序方式的結構剖視圖。
首先請參閱第1圖,於一實施態樣,本發明的一種邊射型雷射(EEL)元件100係為FP雷射元件,其至少包含:一第一電極10;一基底(Substate)11,該基底11與該第一電極10接觸;一n型緩衝層(Buffer layer)111,該n型緩衝層111設置於該基底11的上表面;一第一n型披覆層(n-Cladding Layer)12,該第一n型披覆層12設置於該n型緩衝層111的上方,該第一n型披覆層12可以與該n型緩衝層111的上表面接觸;一下光侷限(Separated Confinement Hetero-Structure,SCH)單元13,該下光侷限單元13設置於該第一n型披覆層12的上方,該下光侷限單元13可以與該第一n型披覆層12的上表面接觸;一主動層(Active Region)14,該主動層14設置於該下光侷限單元13的上方,該主動層14可以與該下光侷限單元13的上表面接觸;一上光侷限單元15,該上光侷限單元15設置於該主動層14的上方,該上光侷限單元15可以與該主動層14的上表面接觸;一p型披覆層(p-Cladding Layer)16,該p型披覆層16設置於該上光侷限單元15的上方,該p型披覆層16可以與該上光侷限單元15的上表面接觸;一穿隧接面(tunnel junction,TJ)層17,該穿隧接面層17設置於該p型披覆層16的上方,該穿隧接面層17可以與該p型披覆層16的上表面接觸;一第二n型披覆層18,該第二n型披覆層18設置於該穿隧接面層17的上方,該第二n型披覆層18可以與該穿隧接面層17的上表面接觸;一第二電極19,該第二電極19設置於該第二n型披覆層18的上方,該第二電極19可以與該第二n型披覆層18接觸。換言之,該EEL元件100(FP雷射元件)由下而上依序包括有:該基底11、該n型緩衝層111、該第一n型披覆層12、該下光侷限單元13、該主動層14、該上光侷限單元15、該p型披覆層16、該穿隧接面層17及該第二n型披覆層18。另有二接觸層(Contact),二該接觸層例如為該第一電極10及該第二電極19,可以分別與該第一n型披覆層12及該第二n型披覆層18分別形成歐姆接觸以對該主動層提供電能並注入載子。基本上,二該接觸層同時為n型(歐姆)電極。
二該接觸層(該第一電極10及該第二電極19)可以分別是磷化銦(InP)、砷化銦鎵(InGaAs)、金、銀、銅、鐵、鈷、鎳、鈦或其類似物、合金,其中合金例如可以是鋅金或鍺金,該第一電極10及該第二電極19可以是相同的材料或不同的材料製成。該第一電極10的構成方式也可以是將以S(硫)摻雜InP層基板(摻雜濃度約為1.0x1018~5.0x1018atoms/cm3)研磨至厚度約120μm,接著以80μm鍺金合金做背金處理。該第二電極19的構成方式也可以是將以Te(碲)摻雜InGaAs層或是InP磊晶層(摻雜濃度大於1.0x1019atoms/cm3)厚度約200nm,接著以歐姆接觸製程處理。
該基底11係經過摻雜而可導電,在本實施例中是以磷化銦(InP)為材料所構成。該基底11也包含相同材料之該n型緩衝層111,該n型緩衝層111為n型半導體層且可以為該基底11的一部分,該n型緩衝層111確保該基底11之結晶表面平滑以供後續層體例如該第一n型披覆層12於該n型緩衝層111之上表面易於磊晶成長。換言之,該n型緩衝層111及該第一n型披覆層12於該基底11之上表面上依序以分子束磊晶法(Molecular Beam Epitaxy,MBE)或有機金屬氣相沈積法(Metal Organic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MOCVD)自該基底11向上磊晶形成成長。
該第一n型披覆層12及該第二n型披覆層18分別是以經過摻雜的磷化銦(InP)構成的n型批覆層,例如以矽摻雜;該p型披覆層16則是經過摻雜的磷化銦(InP)構成的p型批覆層,例如以鋅摻雜。
該下光侷限單元13包括一下載子抑制層131及一下光侷限層132,該下載子抑制層131係設置於該第一n型披覆層12的上方,該下載子抑制層131可以與該第一n型披覆層12的上表面接觸;該下光侷限層132係設置於該下載子抑制層131的上表面。
該主動層14係設置於該下光侷限層132的上方並與該下光侷限層132的上表面接觸,該主動層14可以包含一至複數個具有頻譜間隙波長之量子井層,其中各量子井層在操作之波長下產生光子而發射雷射光。例如,該主動層14可包含磷化銦(InP)層、砷化鋁銦層(AlInAs)層、磷砷化銦鎵(InGaAsP)層、砷化銦鎵(InGaAs)層或砷化鋁鎵銦(AlGaInAs)層。該主動層14也可以是包含量子洞或具有適當發光性質之其他裝置結構,如量子點或類似之裝置結構。該量子井層、量子洞或量子點等均在該主動層14中依已知方式分離,以獲得所需之雷射光產生。
該上光侷限單元15包括一上光侷限層151及一上載子抑制層152,該上光侷限層151係設置於該主動層14的上方,該上光侷限層151可以與該主動層14的上表面接觸;該上載子抑制層152係設置於該上光侷限層151的上表面。
該下光侷限層132及該上光侷限層151分別是以具有高折射係數的砷化鋁鎵銦(AlGaInAs)或磷化銦鎵砷(InGaAsP)構成,以侷限水平方向的光場。該下光侷限層132及該上光侷限層151可以分別是折射率漸變光侷限(Graded-Index Separate Confinement Hetero-structure,GRINSCH)層。該下載子抑制層131及該上載子抑制層152分別以鋁化銦砷(AlInAs)、AlGaInAs或InGaAsP構成,用以防止載子溢流、降低臨界電流值及提昇電子/電洞的耦合率。
該下光侷限層132與該上光侷限層151分別配合該第一n型披覆層12與該p型披覆層16,以相對於該主動層14形成一具有大能隙且折射率小的波導區,作為侷限載子與光場之用。
該穿隧接面層17可以為包含一重摻雜p型層171及一重摻雜n型層172的多層結構。該穿隧接面層17之該重摻雜p型層171係毗鄰該p型披覆層16且該穿隧接面層17之該重摻雜n型層172係毗鄰該第二n型披覆層18。該穿隧接面層 17的材料可以是與該p型披覆層16匹配(match)的材料,例如該p型披覆層16使用InP,則該穿隧接面層17可以使用InGaAsP、AlGaInAs、InGaAs或AlInAs。或者,該穿隧接面層17可以使用InGaAsP、AlGaInAs、InGaAs、AlInAs或InP。
特別說明的是,本發明是將該第二n型披覆層18及該第二電極19以蝕刻方式將一部分除去而形成脊狀(ridge)構造。因此,該穿隧接面層17同時具有阻絕蝕刻過程的繼續以成形出預定脊狀構造態樣的功效,換言之該穿隧接面層17同時也是蝕刻停止層。
下表一列出傳統EEL元件(FP雷射元件)比較例1的結構對照表。
Figure 110103351-A0305-02-0011-1
下表二列出本發明EEL元件(FP雷射元件)實施例1的結構對照表。
Figure 110103351-A0305-02-0011-2
Figure 110103351-A0305-02-0012-3
與比較例1相對應之下,實施例1產生了以下優勢:(1)在第11層,由於實施例1採用該穿隧接面層17將比較例1的p型披覆層(第12層)轉置為實施例1的該第二n型披覆層18(第12層),這使得實施例1只有該p型披覆層16(厚度50nm)及該穿隧接面層17的該重摻雜p型層171(15nm)為p型半導體其總厚度為65nm(65nm=50nm+15nm),然而比較例1卻有p型披覆層(50nm)、蝕刻停止層(25nm)、p型披覆層(1500nm)及第二電極(200nm)為p型半導體其總厚度為1775nm(1775nm=50nm+25nm+1500nm+200nm),實施例1之p型半導體的總厚度65nm為比較例1之p型半導體的總厚度1775nm的3.66%,由於串聯電阻大部分來自於p型半導體,因此顯然地實施例1相對於比較例1而具有較低的串聯電阻。(2)基於前述(1)的討論,在第13層,由於實施例1採用n型電極,因此實施例1具有較低的串聯電阻,而採用p型電極的比較例1則是具有較高的串聯電阻。(3)基於前述(1)的討論,於比較例1中的電洞遷移依序是經過第二電極(200nm)、p型披覆層(1500nm)、蝕刻停止層(25nm)及p型披覆 層(50nm)之p型半導體其總厚度為1775nm,以及基於載子在n型半導體的移動速率大於載子在p型半導體的移動速率,因此電子/電洞在比較例1是在主動層(第7層)的上半部耦合而發光,使得光場L大部分偏在主動層的上半部(請參見第2A圖),主動層的下半部並無法被有效的運用,這導致模態增益無法提高而使得臨界電流值無法降低,也無法到達高操作速率及無法在高溫下操作;然而實施例1電洞遷移所經過之p型半導體的總厚度只有65nm,其為比較例1之p型半導體的總厚度1775nm的3.66%,這使得實施例1中之光場L與該主動層14的量子井耦合更趨向在該主動層14厚度的中間位置(請參見第2B圖),使得該主動層14的上半部及下半部皆可以被有效的運用並補償了垂直方向的光場偏移,進而提高模態增益及降低臨界電流值,並使得邊射型雷射元件滿足高溫條件下操作及能夠具有高操作速率。
於另一實施態樣,本發明的一種邊射型雷射(EEL)元件100係為DFB雷射元件,其為在前述FP雷射的結構中更包含一間隔(Spacer)層S及一光柵(Grating)層G,請一併參閱第3圖,該光柵層G設置於該第一n型披覆層12的上方,該光柵層G可以與該第一n型披覆層12的上表面接觸;該間隔層S設置於該光柵層G的上方,該間隔層S可以與該光柵層G的上表面接觸;而該下光侷限單元13的該下載子抑制層131設置於該間隔層S的上方,該下載子抑制層131可以與該間隔層S的上表面接觸。換言之,該EEL元件100(DFB雷射元件)由下而上依序包括有:該基底11、該n型緩衝層111、該第一n型披覆層12、該光柵層G、該間隔層S、該下光侷限單元13、該主動層14、該上光侷限單元15、該p型披覆層16、該穿隧接面層17及該第二n型披覆層18。
下表三列出傳統EEL元件(DFB雷射元件)比較例2的結構對照表。
表三(比較例2)
Figure 110103351-A0305-02-0014-4
下表四列出本發明EEL元件(DFB雷射元件)實施例2的結構對照表。
Figure 110103351-A0305-02-0014-5
Figure 110103351-A0305-02-0015-6
類似於前述FP雷射元件表一之比較例1與表二之實施例1討論,與DFB雷射元件比較例2相對應之下,實施例2同樣產生了以下優勢:(1)在第11層,由於實施例2採用該穿隧接面層17將比較例2的p型披覆層(第12層)轉置為實施例2的該第二n型披覆層18(第12層),這使得實施例2只有該p型披覆層16(厚度50nm)及該穿隧接面層17的該重摻雜p型層171(15nm)為p型半導體其總厚度為65nm,然而比較例2卻有p型披覆層(50nm)、蝕刻停止層(25nm)、p型披覆層(1500nm)及第二電極(200nm)為p型半導體其總厚度為1775nm,實施例2之p型半導體的總厚度65nm為比較例2之p型半導體的總厚度1775nm的3.66%,由於串聯電阻大部分來自於p型半導體,因此顯然地實施例2相對於比較例2而具有較低的串聯電阻。(2)基於前述(1)的討論,在第13層,由於實施例2採用n型電極,因此實施例2具有較低的串聯電阻,而採用p型電極的比較例2則是具有較高的串聯電阻。(3)基於前述(1)的討論,於比較例2中的電洞遷移依序是經過第二電極(200nm)、p型披覆層(1500nm)、蝕刻停止層(25nm)及p型披覆層(50nm)之p型半導體其總厚度為1775nm,以及基於載子在n型半導體的移動速率大於載子在p型半導體的移動速率,因此電子/電洞在比較例2是在主動層(第7層)的上半部耦合而發光,使得光場大部分偏在主動層的上半 部,主動層的下半部並無法被有效的運用,這導致模態增益無法提高而使得臨界電流值無法降低,也無法到達高操作速率及無法在高溫下操作;然而實施例2電洞遷移所經過之p型半導體的總厚度只有65nm,其為比較例2之p型半導體的總厚度1775nm的3.66%,這使得實施例2中之光場與該主動層14的量子井耦合更趨向在該主動層14厚度的中間位置,使得該主動層14的上半部及下半部皆可以被有效的運用並補償了垂直方向的光場偏移,進而提高模態增益及降低臨界電流值,並使得邊射型雷射元件滿足高溫條件下操作及能夠具有高操作速率。
請一併參閱第4圖,於另一實施態樣,本發明的一種邊射型雷射(EEL)元件100係為另一態樣的DFB雷射元件,其為在前述FP雷射的結構中更包含一光柵層G,請一併參閱第4圖,該第二n型披覆層18分為一下第二n型披覆層181及一上第二n型披覆層182,而該光柵層G以磊晶方式設置於該下第二n型披覆層181及上第二n型披覆層182之間,以蝕刻方式將該下第二n型披覆層181、該光柵層G、該上第二n型披覆層182及接觸層(該第二電極19)的一部分除去而形成脊狀構造,而於該穿隧接面層17(蝕刻停止層)停止蝕刻。該EEL元件100(DFB雷射元件)由下而上依序包括有:該基底11、該n型緩衝層111、該第一n型披覆層12、該光柵層G、該下光侷限單元13、該主動層14、該上光侷限單元15、該p型披覆層16、該穿隧接面層17、該下第二n型披覆層181、該光柵層G及該上第二n型披覆層182。
下表五列出傳統EEL元件(DFB雷射元件)比較例3的結構對照表。
Figure 110103351-A0305-02-0016-7
Figure 110103351-A0305-02-0017-8
下表六列出本發明EEL元件(DFB雷射元件)實施例3的結構對照表。
Figure 110103351-A0305-02-0017-9
Figure 110103351-A0305-02-0018-10
類似於前述FP雷射元件表一之比較例1與表二之實施例1討論,與DFB雷射元件比較例3相對應之下,實施例3同樣產生了以下優勢:(1)在第11層,由於實施例3採用該穿隧接面層17將比較例3的p型披覆層(第12層及第13層)轉置為實施例3的該第二n型披覆層18(第12層的該下第二n型披覆層181及第13層的該上第二n型披覆層182),這使得實施例3只有該p型披覆層16(厚度20nm)及該穿隧接面層17的該重摻雜p型層171(15nm)為p型半導體其總厚度為35nm,然而比較例3卻有p型披覆層(20nm)、蝕刻停止層(15nm)、p型披覆層(25nm)、光柵層(15nm)、p型披覆層(1500nm)及第二電極(200nm)為p型半導體其總厚度為1775nm,實施例3之p型半導體的總厚度35nm為比較例3之p型半導體的總厚度1775nm的1.97%,由於串聯電阻大部分來自於p型半導體,因此顯然地實施例3相對於比較例3而具有較低的串聯電阻。(2)基於前述(1)的討論,在第12層及第13層,由於實施例3採用n型電極,因此實施例3具有較低的串聯電阻,而採用p型電極的比較例3則是具有較高的串聯電阻。(3)基於前述(1)的討論,於比較例3中的電洞遷移依序是經過第二電極(200nm)、p型披覆層(1500nm)、光柵層(15nm)、p型披覆層(25nm)、蝕刻停止層(25nm)及p型披覆層(20nm)之p型半導體其總厚度為1775nm,以及基於載子在n型半導體的移動速率大於 載子在p型半導體的移動速率,因此電子/電洞在比較例3是在主動層(第7層)的上半部耦合而發光,使得光場大部分偏在主動層的上半部,主動層的下半部並無法被有效的運用,這導致模態增益無法提高而使得臨界電流值無法降低,也無法到達高操作速率及無法在高溫下操作;然而實施例3電洞遷移所經過之p型半導體的總厚度只有35nm,其為比較例3之p型半導體的總厚度1775nm的1.97%,這使得實施例3中之光場與該主動層14的量子井耦合更趨向在該主動層14厚度的中間位置,使得該主動層14的上半部及下半部皆可以被有效的運用並補償了垂直方向的光場偏移,進而提高模態增益及降低臨界電流值,並使得邊射型雷射元件滿足高溫條件下操作及能夠具有高操作速率。
於另一實施態樣,本發明的一種邊射型雷射(EEL)元件100係為DFB雷射元件,請一併參閱第5圖,該EEL元件100(DFB雷射元件)由下而上依序包括有:該第一電極10、該基底11、該n型緩衝層111、該第一n型披覆層12、該穿隧接面層17(由下而上依序為該重摻雜n型層172及該重摻雜p型層171)、該p型披覆層16、該光柵層G、該間隔層S、該下光侷限單元13(由下而上依序為該下載子抑制層131及該下光侷限層132)、該主動層14、該上光侷限單元15(由下而上依序為該上光侷限層151及該上載子抑制層152)、該下第二n型披覆層181、一蝕刻停止層E、該上第二n型披覆層182及該第二電極19,其中該下第二n型披覆層181及該上第二n型披覆層182合稱為該第二n型披覆層18。換言之,該第二n型披覆層18分為該下第二n型披覆層181及該上第二n型披覆層182,而該蝕刻停止層E以磊晶方式設置於該下第二n型披覆層181及上第二n型披覆層182之間,以蝕刻方式將該上第二n型披覆層182及接觸層(該第二電極19)的一部分除去而形成脊狀構造,而於該蝕刻停止層E停止蝕刻。
下表七列出傳統EEL元件(DFB雷射元件)比較例4的結構對照表。
Figure 110103351-A0305-02-0020-11
下表八列出本發明EEL元件(DFB雷射元件)實施例4的結構對照表。
Figure 110103351-A0305-02-0020-12
Figure 110103351-A0305-02-0021-13
與比較例4相對應之下,實施例4產生了以下優勢:(1)實施例4是採用穿隧接面層插入於比較例4的n型披覆層(表七第4層)與光柵層(表七第4-1層)之間,由於實施例4採用該穿隧接面層17(表八第4-3層及第4-4層),這使得實施例4只有該下載子抑制層131(厚度50nm)、該間隔層S(150nm)、該光柵層G(35nm)、該p型披覆層16(500nm)及該穿隧接面層17的該重摻雜p型層171(15nm)為p型半導體其總厚度為750nm,然而比較例4卻有p型披覆層(50nm)、蝕刻停止層(25nm)、p型披覆層(1500nm)及第二電極(200nm)為p型半導體其總厚度為1775nm,實施例4之p型半導體的總厚度750nm為比較例4之p型半導體的總厚度1775nm的42.25%,由於串聯電阻大部分來自於p型半導體,因此顯然地實施例4相對於比較例4而具有較低的串聯電阻。(2)基於前述(1)的討論,於比較例4中的電洞遷移依序是經過第二電極(200nm)、p型披 覆層(1500nm)、蝕刻停止層(25nm)及p型披覆層(50nm)之p型半導體其總厚度為1775nm,以及基於載子在n型半導體的移動速率大於載子在p型半導體的移動速率,因此電子/電洞在比較例4是在主動層(第7層)的上半部耦合而發光,使得光場大部分偏在主動層的上半部,主動層的下半部並無法被有效的運用,這導致模態增益無法提高而使得臨界電流值無法降低,也無法到達高操作速率及無法在高溫下操作;然而實施例4電洞遷移所經過之p型半導體的總厚度只有750nm,其為比較例4之p型半導體的總厚度1775nm的42.25%,這使得實施例4中之光場與該主動層14的量子井耦合更趨向在該主動層14厚度的中間位置,使得該主動層14的上半部及下半部皆可以被有效的運用並補償了垂直方向的光場偏移,進而提高模態增益及降低臨界電流值,並使得邊射型雷射元件滿足高溫條件下操作及能夠具有高操作速率。(3)比較例4由下至上是採用N(n型披覆層,表七第4層)-i(主動層,表七第7層)-P(p型披覆層,表七第10層)結構排序方式,由於實施例4採用該穿隧接面層17(表八第4-3層及第4-4層),這使得實施例4由下至上是採用P(表八第4-5層,該p型披覆層16)-i(表八第7層,該主動層14)-N(表八第10層,該下第二n型披覆層181)結構排序方式,利用反向成長P-i-N結構減少一道p型歐姆接觸(比較例4,表七第13層)金屬製程,而使得製程簡化。(4)基於前述(2)的討論,操作比較例4的結構時,光場大部分偏在主動層的上半部,造成光場與光柵層(表七第4-1層)相距較遠,光場/光柵的耦光效率較差,臨界電流值較高;然而操作實施例4的結構時,光場趨向在該主動層14厚度的中間位置,造成光場與該光柵層G(表八第4-1層)相距較近,光場/光柵的耦光效率較佳,臨界電流值較低,使得邊射型雷射元件滿足高溫條件下操作及能夠具有高操作速率。
於另一實施態樣,本發明的一種邊射型雷射(EEL)元件100係為FP雷射元件,請一併參閱第6圖,該EEL元件100(FP雷射元件)由下而上依序包括有:該第一電極10、該基底11、該n型緩衝層111、該第一n型披覆層12、該穿隧接面層17(由下而上依序為該重摻雜n型層172及該重摻雜p型層171)、該p型披覆層16、該下光侷限單元13(由下而上依序為該下載子抑制層131及該下光侷限層132)、該主動層14、該上光侷限單元15(由下而上依序為該上光侷限層151及該上載子抑制層152)、該下第二n型披覆層181、該蝕刻停止層E、該上第二n型披覆層182及該第二電極19,其中該下第二n型披覆層181及該上第二n型披覆層182合稱為該第二n型披覆層18。換言之,該第二n型披覆層18分為該下第二n型披覆層181及該上第二n型披覆層182,而該蝕刻停止層E以磊晶方式設置於該下第二n型披覆層181及上第二n型披覆層182之間,以蝕刻方式將該上第二n型披覆層182及接觸層(該第二電極19)的一部分除去而形成脊狀構造,而於該蝕刻停止層E停止蝕刻。換言之,該EEL元件100至少包含:一基底11;一第一n型披覆層12,該第一n型披覆層12設置於該基底11的上方;一穿隧接面層17,該穿隧接面層17設置於該第一n型披覆層12的上方;一p型披覆層16,該p型披覆層16設置於該穿隧接面層17的上方;一下光侷限單元13,該下光侷限單元13設置於該p型披覆層16;一主動層14,該主動層14設置於該下光侷限單元13的上方;一上光侷限單元15,該上光侷限單元15設置於該主動層14的上方;一下第二n型披覆層181,該下第二n型披覆層181設置於該上光侷限單元15的上方;一蝕刻停止層E,該蝕刻停止層E設置於該下第二n型披覆層181的上方;一上第二n型披覆層182,該上第二n型披覆層182設置於該蝕刻停止層E的上方。
下表九列出傳統EEL元件(FP雷射元件)比較例5的結構對照表。
Figure 110103351-A0305-02-0023-14
Figure 110103351-A0305-02-0024-15
下表十列出本發明EEL元件(FP雷射元件)實施例5的結構對照表。
Figure 110103351-A0305-02-0024-16
Figure 110103351-A0305-02-0025-17
與比較例5相對應之下,實施例5產生了以下優勢:(1)實施例5是採用穿隧接面層插入於比較例5的n型披覆層(表九第4層)與下載子抑制層(表九第5層)之間,由於實施例5採用該穿隧接面層17(表十第4-1層及第4-2層),這使得實施例5只有該穿隧接面層17的該重摻雜p型層171(15nm)及該p型披覆層16(50nm)為p型半導體其總厚度為65nm,然而比較例5卻有p型披覆層(50nm)、蝕刻停止層(25nm)、p型披覆層(1500nm)及第二電極(200nm)為p型半導體其總厚度為1775nm,實施例5之p型半導體的總厚度65nm為比較例5之p型半導體的總厚度1775nm的3.66%,由於串聯電阻大部分來自於p型半導體,因此顯然地實施例5相對於比較例5而具有較低的串聯電阻。(2)基於前述(1)的討論,於比較例1中的電洞遷移依序是經過第二電極(200nm)、p型披覆層(1500nm)、蝕刻停止層(25nm)及p型披覆層(50nm)之p型半導體其總厚度為1775nm,以及基於載子在n型半導體的移動速率大於載子在p型半導體的移動速率,因此電子/電洞在比較例1是在主動層(第7層)的上半部耦合而發光,使得光場大部分偏在主動層的上半部,主動層的下半部並無法被有效的運用,這 導致模態增益無法提高而使得臨界電流值無法降低,也無法到達高操作速率及無法在高溫下操作;然而實施例5電洞遷移所經過之p型半導體的總厚度只有65nm,其為比較例5之p型半導體的總厚度1775nm的3.66%,這使得實施例5中之光場與該主動層14的量子井耦合更趨向在該主動層14厚度的中間位置,使得該主動層14的上半部及下半部皆可以被有效的運用並補償了垂直方向的光場偏移,進而提高模態增益及降低臨界電流值,並使得邊射型雷射元件滿足高溫條件下操作及能夠具有高操作速率。(3)比較例5由下至上是採用N(n型披覆層,表九第4層)-i(主動層,表九第7層)-P(p型披覆層,表九第10層)結構排序方式,由於實施例5採用該穿隧接面層17(表十第4-1層及第4-2層),這使得實施例5由下至上是採用P(表十第4-3層,該p型披覆層16)-i(表十第7層,該主動層14)-N(表十第10層,該下第二n型披覆層181)結構排序方式,利用反向成長P-i-N結構減少一道p型歐姆接觸(比較例5,表九第13層)金屬製程,而使得製程簡化。
特別說明的是,實施例4可以被視為係在實施例5的基礎下,更包含一間隔層S及一光柵層G設置於該p型披覆層16與該下光侷限單元13之間,該光柵層G設置於該p型披覆層16的上方,該間隔層S設置於該光柵層G的上方,該下光侷限單元13設置於該間隔層S的上方。
本發明是利用穿隧接面層使得一部分的p型披覆層轉置成n型披覆層後將邊射型雷射元件的串聯電阻降低。本發明又基於將一部分的p型披覆層轉置成n型披覆層,使得光場與主動層的量子井耦合更趨向在主動層厚度的中間位置以使得主動層的下半部也能夠被有效的運用並補償垂直方向的光場偏移,進而提高模態增益及降低臨界電流值,以使得邊射型雷射元件滿足高溫條件下操作及能夠具有高操作速率。本發明又基於將一部分的p型披覆層轉置成n型披覆層,使得光場與該光柵層相距較近,光場/光柵的耦光效率較佳,臨界電流值 較低,使得邊射型雷射元件滿足高溫條件下操作及能夠具有高操作速率。本發明又基於將一部分的p型披覆層轉置成n型披覆層,使得N-i-P結構排序方式轉置為P-i-N結構排序方式並減少一道p型歐姆接觸金屬製程,而使得製程簡化。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新型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另外,本發明的任一實施例或申請專利範圍不須達成本發明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優點或特點。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搜尋之用,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之權利範圍。此外,本說明書或申請專利範圍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語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稱或區別不同實施例或範圍,而並非用來限制元件數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100:EEL元件
10:第一電極
11:基底
111:n型緩衝層
12:第一n型披覆層
13:下光侷限單元
131:下載子抑制層
132:下光侷限層
14:主動層
15:上光侷限單元
151:上光侷限層
152:上載子抑制層
16:p型披覆層
17:穿隧接面層
171:重摻雜p型層
172:重摻雜n型層
18:第二n型披覆層
19:第二電極

Claims (6)

  1. 一種邊射型雷射(EEL)元件,至少包含:一基底;一第一n型披覆層,該第一n型披覆層設置於該基底的上方;一下光侷限單元,該下光侷限單元設置於該第一n型披覆層的上方;一主動層,該主動層設置於該下光侷限單元的上方;一上光侷限單元,該上光侷限單元設置於該主動層的上方;一p型披覆層,該p型披覆層設置於該上光侷限單元的上方;一穿隧接面層,該穿隧接面層為一蝕刻停止層並設置於該p型披覆層的上方;及一第二n型披覆層,該第二n型披覆層設置於該穿隧接面層的上方。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EEL元件,其中該穿隧接面層的材料為InGaAsP、AlGaInAs、InGaAs或AlInAs。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EEL元件,其中該EEL元件之一光場與該主動層的耦合是在該主動層厚度的中間位置。
  4. 一種邊射型雷射(EEL)元件,至少包含:一基底;一第一n型披覆層,該第一n型披覆層設置於該基底的上方;一穿隧接面層,該穿隧接面層設置於該第一n型披覆層的上方;一p型披覆層,該p型披覆層設置於該穿隧接面層的上方;一下光侷限單元,該下光侷限單元設置於該p型披覆層的上方;一主動層,該主動層設置於該下光侷限單元的上方;一上光侷限單元,該上光侷限單元設置於該主動層的上方; 一下第二n型披覆層,該下第二n型披覆層設置於該上光侷限單元的上方;一蝕刻停止層,該蝕刻停止層設置於該下第二n型披覆層的上方;一上第二n型披覆層,該上第二n型披覆層設置於該蝕刻停止層的上方。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EEL元件,其中該EEL元件之一光場與該主動層的耦合是在該主動層厚度的中間位置。
  6. 如請求項4所述之EEL元件,其中該穿隧接面層的材料為InGaAsP、AlGaInAs、InGaAs、AlInAs或InP。
TW110103351A 2021-01-29 2021-01-29 邊射型雷射元件 TWI77739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03351A TWI777394B (zh) 2021-01-29 2021-01-29 邊射型雷射元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03351A TWI777394B (zh) 2021-01-29 2021-01-29 邊射型雷射元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30919A TW202230919A (zh) 2022-08-01
TWI777394B true TWI777394B (zh) 2022-09-11

Family

ID=837828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03351A TWI777394B (zh) 2021-01-29 2021-01-29 邊射型雷射元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77394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123710A1 (en) * 2006-09-28 2008-05-29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Edge emitting semiconductor laser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onolithically integrated laser diodes
US20100207100A1 (en) * 2007-07-09 2010-08-19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Radiation-Emitting Semiconductor Body
US20200274332A1 (en) * 2017-07-28 2020-08-27 Comptek Solutions Oy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123710A1 (en) * 2006-09-28 2008-05-29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Edge emitting semiconductor laser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onolithically integrated laser diodes
US20100207100A1 (en) * 2007-07-09 2010-08-19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Radiation-Emitting Semiconductor Body
US20200274332A1 (en) * 2017-07-28 2020-08-27 Comptek Solutions Oy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30919A (zh) 2022-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48835B (zh) 一种基于表面光栅的dfb激光器
US7019325B2 (en) Broadband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5568499A (en) Optical device with low electrical and thermal resistance bragg reflectors
US7539385B2 (en) Optical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fabrication process thereof
WO1993023902A1 (en) Quantum-well diode laser
KR100648392B1 (ko) 인듐인-계 구조들에서 아연 확산을 차단하기 위한 장벽으로서 인듐인-계 층에서의 알루미늄 스파이크들을 포함하는 전자 디바이스 및 광전자 디바이스
Sprengel et al. InP-based type-II quantum-well lasers and LEDs
CN111987588A (zh) 具有光场集中结构的半导体激光器
US7349456B2 (en) Gain-coupled distributed quantum cascade laser
Peters et al. Growth of beryllium doped Al x Ga1− x As/GaAs mirrors for vertical‐cavity surface‐emitting lasers
TWI741940B (zh) 邊射型雷射元件
TWI777394B (zh) 邊射型雷射元件
US5309465A (en) Ridge waveguide semiconductor laser with thin active region
US20020039375A1 (en) Distributed feedback semiconductor laser
WO2010022526A2 (en) Superluminescent diode, or amplifier chip
Zhai et al. High power 1060 nm distributed feedback semiconductor laser
US7042921B2 (en) Complex coupled single mode laser with dual active region
JPH04350988A (ja) 量子井戸構造発光素子
US20080013579A1 (en) Buried-heterostructure semiconductor laser
Lee et al. Effect of a highly doped emitting window for increasing output power of 860-nm GaAs VCSELs
JPH09116233A (ja) 3−5族光半導体素子および3−5族光半導体集積素子
Cui et al. A tunnel regenerated coupled multi-active-region large optical cavity laser with a high quality beam
JPH0634429B2 (ja) 半導体レーザの形成のためにGaAsを選択的に成長させる方法及び半導体レーザ
Lee et al. Use of a rough GaP layer to improve light efficiency of 860-nm GaAs-based vertical-cavity surface-emitting laser
JP2007005642A (ja) 半導体発光素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