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66682B - 線路設計以及觸控面板 - Google Patents

線路設計以及觸控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66682B
TWI766682B TW110116954A TW110116954A TWI766682B TW I766682 B TWI766682 B TW I766682B TW 110116954 A TW110116954 A TW 110116954A TW 110116954 A TW110116954 A TW 110116954A TW I766682 B TWI766682 B TW I76668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design
electrode pattern
circuit
flexible film
sub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169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45557A (zh
Inventor
鄭俊傑
謝燕俊
楊俊評
洪青文
吳劉坤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寶宸(廈門)光學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寶宸(廈門)光學科技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寶宸(廈門)光學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1169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66682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666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66682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455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45557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 Of Printed Board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一種線路設計包含可撓性薄膜、電極圖案以及連接線。可撓性薄膜具有可視區及彎折區且包含外部導電連結。電極圖案位於可撓性薄膜的可視區。連接線電性連接電極圖案並位於可撓性薄膜的彎折區。彎折區具有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位於可視區與第二部分之間,且與第一部分相連接之第二部分的一端的寬度小於第一部分的寬度。外部導電連結電性連接連接線並位於第二部分的另一端。

Description

線路設計以及觸控面板
本揭露有關於一種線路設計以及一種觸控面板。
現今的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需求,刺激觸控技術朝向薄厚度、窄邊框與低成本產品發展。目前市面上各式各樣具有窄邊框的產品,其邊框寬度皆取決於金屬導線的線寬與線距。一般網版印刷技術所得到的線寬約為60~80微米,凹版印刷技術所得到的線寬約為30~50微米,銀漿印刷技術所得到的線寬約為20~30微米,最普遍的黃光蝕刻製程則是15微米。然而,形成的細金屬導線也容易產生附著性不佳而剝離的問題。
另一方面,基於可撓性薄膜具有彎折性的特點,利用可撓性薄膜並將其彎折至產品背面亦可以大大縮小邊框寬度。然而,在彎折過程中,往往伴隨著斷線風險上升以及線路搭接頭(如導電墊)脫落,進而導致產品良率下降。
有鑑於此,本揭露之一目的在於提出一種可解決上述問題之線路設計以及觸控面板。
本揭露之一態樣係提供一種線路設計,其包含可撓性薄膜、電極圖案以及連接線。可撓性薄膜具有可視區及彎折區且包含外部導電連結。電極圖案位於可撓性薄膜的可視區。連接線電性連接電極圖案並位於可撓性薄膜的彎折區。彎折區具有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位於可視區與第二部分之間,且與第一部分相連接之第二部分的一端的寬度小於第一部分的寬度。外部導電連結電性連接連接線並位於第二部分的另一端。
根據本揭露之某些實施方式,電極圖案、連接線及外部導電連結各自包含奈米銀線。
根據本揭露之某些實施方式,連接線為一網狀通道。
根據本揭露之某些實施方式,連接線包含第一子線路及第二子線路並排設置。
根據本揭露之某些實施方式,第一子線路及第二子線路各自為一網狀通道。
本揭露之另一態樣係提供一種線路設計,其包含可撓性薄膜、電極圖案以及連接線。可撓性薄膜具有可視區及彎折區。電極圖案位於可撓性薄膜的可視區。連接線電性連接電極圖案並位於可撓性薄膜的彎折區,其中連接線為一直線型態。
根據本揭露之某些實施方式,電極圖案及連接線各自包含奈米銀線。
根據本揭露之某些實施方式,位於可撓性薄膜上的線路設計更包含一軟性印刷電路板設置遠離可視區之於彎折區的一端並電性連接連接線。
根據本揭露之某些實施方式,電極圖案延伸至彎折區。
根據本揭露之某些實施方式,位於可撓性薄膜上的線路設計更包含一銀漿接墊設置於電極圖案與連接線之間,且直接接觸電極圖案及連接線。
根據本揭露之某些實施方式,連接線為一網狀通道。
根據本揭露之某些實施方式,連接線包含第一子線路及第二子線路並排設置。
根據本揭露之某些實施方式,第一子線路及第二子線路各自為一網狀通道。
本揭露之另一態樣係提供一種線路設計,其包含可撓性薄膜、電極圖案以及連接線。可撓性薄膜具有可視區及彎折區。電極圖案位於可撓性薄膜的可視區。連接線電性連接電極圖案並位於可撓性薄膜的彎折區,其中連接線具有與電極圖案相同的線路圖案。
根據本揭露之某些實施方式,電極圖案及連接線各自包含奈米銀線。
根據本揭露之某些實施方式,線路設計更包含一軟性印刷電路板設置於遠離可視區之彎折區的一端並電性連接連接線。
本揭露之又一態樣係提供一種觸控面板,其包含液晶顯示模組、如上所述之任一態樣的線路設計、透明蓋板以及電路板。線路設計設置於液晶顯示模組上方。透明蓋板設置於線路設計上方。電路板設置於液晶顯示模組下方,其中線路設計的可撓性薄膜的彎折區向下彎折,線路設計電性連接電路板。
為了使本揭露內容的敘述更加詳盡與完備,下文針對了本揭露的實施態樣與具體實施例提出了說明性的描述;但這並非實施或運用本揭露具體實施例的唯一形式。以下所揭露的各實施例,在有益的情形下可相互組合或取代,也可在一實施例中附加其他的實施例,而無須進一步的記載或說明。
能理解的是,雖然在此可使用用語「第一」、「第二」、「第三」等來敘述各種元件、組成成分、區域、層、及/或部分,這些元件、組成成分、區域、層、及/或部分不應被這些用語限定,且這些用語僅是用來區別不同的元件、組成成分、區域、層、及/或部分。因此,以下討論的一第一元件、組成成分、區域、層、及/或部分可在不偏離本發明之教示的情況下被稱為一第二元件、組成成分、區域、層、及/或部分。
在以下描述中,將詳細敘述許多特定細節以使讀者能夠充分理解以下的實施例。然而,可在無此等特定細節之情況下實踐本揭露之實施例。在其他情況下,為簡化圖式,熟知的結構與裝置僅示意性地繪示於圖中。為了使本揭示內容之敘述更加詳盡與完備,可參照所附之圖式及以下所述各種實施方式,圖式中相同之號碼代表相同或相似之元件。
第1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一比較例之觸控面板10的剖面示意圖,其中可撓性薄膜110未經彎折。第2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一比較例之線路設計的上視示意圖。第3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一比較例之觸控面板10的剖面示意圖,其中可撓性薄膜110經彎折。請同時參閱第1圖、第2圖及第3圖,觸控面板10包含可撓性薄膜110、顯示模組120以及透明蓋板130。具體的說,可撓性薄膜110夾置於顯示模組120與透明蓋板130之間。為了滿足觸控面板的窄邊框設計,現有的觸控面板10將可撓性薄膜110加長後,使其能夠向下彎折至顯示模組120的下方,如第3圖所示。
在多個實施例中,觸控面板10用以接收使用者的觸摸,並將使用者觸摸所包含的資訊轉換成觸控訊號,進而傳遞至顯示模組的主機板等處理裝置進行訊號分析。可撓性薄膜110具有高透明度的優點,以使觸控面板10所發出之包含圖像資訊的光線穿過透明蓋板130傳遞至使用者。在多個實施例中,可撓性薄膜110可包含尼龍、聚乙烯、聚丙烯、聚碳酸酯、聚氨酯、聚四氟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但不以此為限。
如第2圖所示,可撓性薄膜110具有一可視區VA以及位於可視區VA兩端的彎折區BA。須說明的是,在本文中將可撓性薄膜110與顯示模組120重疊的區域定義為可視區VA,而未與顯示模組120重疊的區域定義為彎折區BA。更詳細的說,位於可撓性薄膜110上的線路設計包含電極圖案112以及連接線114。電極圖案112位於可撓性薄膜110的可視區VA,而連接線114位於可撓性薄膜110的彎折區BA。一般而言,會設置一接觸墊116於電極圖案112與連接線114的交界處。然而,在可撓性薄膜110進行彎折的過程中,容易發生連接線斷裂或者接觸墊116脫落的問題,進而造成產品良率不佳。
為了避免可撓性薄膜在彎折過程中發生斷線而造成產品良率不佳的問題,本揭露提供多個可解決上述問題的線路設計的實施例。為了便於比較與上述各實施方式之相異處並簡化說明,在下文之各實施例中使用相同的符號標注相同的元件,且主要針對各實施方式之相異處進行說明,而不再對重覆部分進行贅述。
第4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線路設計40的上視示意圖。如第4圖所示,線路設計40包含可撓性薄膜110、電極圖案410以及連接線420。具體的說,可撓性薄膜110具有一可視區VA及一彎折區BA,且可撓性薄膜110更包含外部導電連結430。電極圖案410位於可撓性薄膜110的可視區VA。在多個實施例中,可以依照觸控面板的輸入原理(例如,電容式、電阻式和壓力式)設計電極圖案410的型態。在一實施例中,電極圖案410包含奈米銀線(silver nanowire,SNW)。可以理解的是,奈米銀線具有耐彎折的特性,因此,在後續可撓性薄膜110進行彎折的過程中,不易發生線路斷裂的問題。此外,奈米銀線更具備良好的導電性及透光性。在某些實施例中,可以將奈米銀線墨水材料塗佈在可撓性透明薄膜上,接著,使用圖案化製程製作具有奈米級別銀線電極圖案410的可撓性薄膜110。
請繼續參閱第4圖,連接線420電性連接電極圖案410並位於可撓性薄膜110的彎折區BA。更詳細的說,彎折區BA具有第一部分BA1及第二部分BA2。第一部分BA1位於可視區VA與第二部分BA2之間,且與第一部分BA1相連接之第二部分BA2的一端的寬度W1小於第一部分BA1的寬度W2。應注意,這種實施方式無須額外再接合軟性印刷電路板(flexible print circuit board,FCP)。藉由加長可撓性薄膜110並裁切成可替代軟性印刷電路板的形狀,可減少一道將軟性印刷電路板接合至可撓性薄膜的製程,進而提高製造觸控面板的製程良率。在一實施例中,連接線420包含奈米銀線(silver nanowire,SNW)。可以理解的是,奈米銀線具有耐彎折的特性,因此,在後續可撓性薄膜110進行彎折的過程中,不易發生線路斷裂的問題。此外,奈米銀線更具備良好的導電性及透光性。可以理解的是,連接線420作為電極圖案410與外部導電連結430之間的電性橋梁。
請繼續參閱第4圖,外部導電連結430電性連接連接線420並位於第二部分BA2的另一端。在一實施例中,外部導電連結430包含奈米銀線(silver nanowire,SNW)。可以理解的是,奈米銀線具有耐彎折的特性,因此,在後續可撓性薄膜110進行彎折的過程中,不易發生線路斷裂的問題。此外,奈米銀線更具備良好的導電性及透光性。可以理解的是,外部導電連結430用以將位於可視區VA的電極圖案410所接收的訊號傳遞至顯示模組120。
第5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線路設計50的上視示意圖。第5圖所繪示之線路設計50與第4圖所繪示之線路設計40的相異之處在於:連接線520可以為網狀通道。更詳細的說,網狀通道可以設計成各種網格狀,例如方形、菱形、三角形或其組合,但不以此為限。這種設計可以提高可撓性薄膜110在彎折後斷線的故障容許程度(fault tolerance)。
第6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線路設計60的上視示意圖。第6圖所繪示之線路設計60與第4圖所繪示之線路設計40的相異之處在於:連接線620包含第一子線路622和第二子線路624並排設置。換句話說,第一子線路622和第二子線路624為並聯設計。這種設計可以提高可撓性薄膜110在彎折後斷線的故障容許程度(fault tolerance)。舉例來說,若第一子線路622在可撓性薄膜110在彎折後斷開,則電極圖案410仍可藉由第二子線路624與外部導電連結430進行電性連接。雖然第6圖中的連接線620僅繪示兩條子線路622/624,在其他替代實施例中,連接線620可以包含三條、四條、五條和/或更多的子線路。
實驗例:線路斷線風險及產品良率測試
使用本揭露比較例之如第2圖所示之位於可撓性薄膜上線路設計、本揭露一實施例之如第5圖所示之線路設計50以及本揭露另一實施例之如第6圖所示之線路設計60進行彎折後,線路斷線率及產品良率測試的結果如下表一所示。
表一
  線路斷線率(%) 產品良率(%)
比較例 5.0 95.0
線路設計50 2.5-1.0 97.5-99.0
線路設計60 2.5-1.0 97.5-99
由上表一可知,相較於如第2圖所示之比較例的線路設計,本揭露的線路設計50/60皆可以降低可撓性薄膜在彎折後線路斷線的機率,並有效地提高產品的生產良率。
第7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線路設計70的上視示意圖。第7圖所繪示之線路設計70與第4圖所繪示之線路設計40的相異之處在於:連接線720可以更包含第一子線路722和第二子線路724並排(或稱並聯)設置,且第一子線路722和第二子線路724各自為網狀通道。更詳細的說,網狀通道可以設計成各種網格狀,例如方形、菱形、三角形或其組合,但不以此為限。這種設計可以提高可撓性薄膜110在彎折後斷線的故障容許程度(fault tolerance)。雖然第7圖中的連接線720僅繪示兩條子線路722/724,在其他替代實施例中,連接線720可以包含三條、四條、五條和/或更多的子線路。
第8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線路設計80的上視示意圖。如第8圖所示,線路設計80包含可撓性薄膜110、電極圖案810以及連接線820。具體的說,可撓性薄膜110具有一可視區VA及一彎折區BA,且電極圖案810位於可撓性薄膜110的可視區VA。在一實施例中,電極圖案810包含奈米銀線(silver nanowire,SNW)。可以理解的是,奈米銀線具有耐彎折的特性,因此,在後續可撓性薄膜110進行彎折的過程中,不易發生線路斷裂的問題。此外,奈米銀線更具備良好的導電性及透光性。在某些實施例中,可以將奈米銀線墨水材料塗佈在可撓性透明薄膜上,接著,使用圖案化製程製作具有奈米級別銀線電極圖案810的可撓性薄膜110。有關電極圖案810的具體描述可參閱第4圖中的電極圖案410。
請繼續參閱第8圖,連接線820電性連接電極圖案810並位於可撓性薄膜110的彎折區BA。值得注意的是,連接線820為直線型態。更詳細的說,連接線820沿著一方向D從彎折區BA的一端直線延伸至另一端,且不包含任何彎折部。在一實施例中,連接線820包含奈米銀線(silver nanowire,SNW)。可以理解的是,奈米銀線具有耐彎折的特性,因此,在後續可撓性薄膜110進行彎折的過程中,不易發生線路斷裂的問題。此外,奈米銀線更具備良好的導電性及透光性。
在某些實施例中,連接線820可以為網狀通道。雖然此種實施例並未繪示圖中,具體可參閱第5圖所繪示之連接線520。更詳細的說,網狀通道可以設計成各種網格狀,例如方形、菱形、三角形或其組合,但不以此為限。這種設計可以提高可撓性薄膜110在彎折後斷線的故障容許程度(fault tolerance)。
在某些實施例中,連接線820可以更包含第一子線路和第二子線路並排(或稱並聯)設置。雖然此種實施例並未繪示圖中,具體可參閱第6圖所繪示之連接線620。應注意,本實施例的連接線820可以包含三條、四條、五條和/或更多的子線路。
在某些實施例中,連接線820可以更包含第一子線路和第二子線路並排(或稱並聯)設置,且第一子線路和第二子線路各自為網狀通道。雖然此種實施例並未繪示圖中,具體可參閱第7圖所繪示之連接線720。應注意,本實施例的連接線820可以包含三條、四條、五條和/或更多的網狀子線路。
請繼續參閱第8圖,在一實施例中,線路設計80更包含軟性印刷電路板850設置於遠離可視區VA之彎折區BA的一端並電性連接連接線820。更具體的說,軟性印刷電路板850上具有與連接線820相對應的焊接墊852,藉由壓合製程直接將連接線820與軟性印刷電路板850上對應的焊接墊852直接接合。在多個實施例中,可以使用多個軟性印刷電路板850電性連接對應的連接線820。
第9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線路設計90的上視示意圖。第9圖所繪示之線路設計90與第8圖所繪示之線路設計80的相異之處在於:電極圖案810延伸至彎折區BA。這種設計可以降低可撓性薄膜110在彎折過程中的斷線風險。
第10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線路設計1100的上視示意圖。第10圖所繪示之線路設計1000與第8圖所繪示之線路設計80的相異之處在於:線路設計1000更包含一銀漿接墊1030設置於電極圖案810與連接線820之間,且直接接觸電極圖案810及連接線820。
第11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線路設計1100的上視示意圖。第10圖所示,線路設計1100包含可撓性薄膜110、電極圖案1110以及連接線1120。具體的說,可撓性薄膜110具有一可視區VA及一彎折區BA,且電極圖案1110位於可撓性薄膜110的可視區VA。在一實施例中,電極圖案1110包含奈米銀線(silver nanowire,SNW)。可以理解的是,奈米銀線具有耐彎折的特性,因此,在後續可撓性薄膜110進行彎折的過程中,不易發生線路斷裂的問題。此外,奈米銀線更具備良好的導電性及透光性。在某些實施例中,可以將奈米銀線墨水材料塗佈在可撓性透明薄膜上,接著,使用圖案化製程製作具有奈米級別銀線電極圖案1110的可撓性薄膜110。有關電極圖案1110的具體描述可參閱第4圖中的電極圖案410。
請繼續參閱第11圖,連接線1120電性連接電極圖案1110並位於可撓性薄膜110的彎折區BA。值得注意的是,連接線1120具有與電極圖案1110相同的線路圖案。在一實施例中,電極圖案1110和連接線1120係於相同製程步驟中同時形成。這種設計可以降低可撓性薄膜110在彎折過程中的斷線風險。在一實施例中,連接線1120包含奈米銀線(silver nanowire,SNW)。可以理解的是,奈米銀線具有耐彎折的特性,因此,在後續可撓性薄膜110進行彎折的過程中,不易發生線路斷裂的問題。此外,奈米銀線更具備良好的導電性及透光性。
請繼續參閱第11圖,在一實施例中,線路設計1110更包含軟性印刷電路板1150設置於遠離可視區VA之彎折區BA的一端並電性連接連接線1120。更具體的說,軟性印刷電路板1150上具有與連接線1120相對應的焊接墊1152,藉由壓合製程直接將連接線1120與軟性印刷電路板1150上對應的焊接墊1152直接接合。在多個實施例中,可以使用多個軟性印刷電路板1150電性連接對應的連接線1120。
第12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觸控面板1200的剖面示意圖。觸控面板1200包含液晶顯示模組1210、如前文所述之線路設計40/50/60/70/80/90/1000/1100、透明蓋板1220以及電路板1230。在多個實施例中,液晶顯示模組1210可包含液晶顯示面板(圖未示)以及背光模組(圖未示)。一般而言,液晶顯示面板與背光模組可通過框架組合固定來形成液晶顯示模組1210。在多個實施例中,背光模組實質上還包含光學膜片組、導光板、光源組和反射片等元件。
如第12圖所示,線路設計40/50/60/70/80/90/1000/1100位於液晶顯示模組1210的上方。在多個實施例中,位於可撓性薄膜110上的線路設計40/50/60/70/80/90/1000/1100用以接收使用者的觸摸,並將使用者觸摸所包含的資訊轉換成觸控訊號,進而傳遞至顯示模組的主機板等處理裝置進行訊號分析。進一步的說,可撓性薄膜110同時具有高透明度的優點,以使觸控面板1200所發出之包含圖像資訊的光線穿過透明蓋板1220傳遞至使用者。在多個實施例中,可撓性薄膜110可包含尼龍、聚乙烯、聚丙烯、聚碳酸酯、聚氨酯、聚四氟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但不以此為限。
如第12圖所示,透明蓋板1220設置於線路設計40/50/60/70/80/90/1000/1100的上方。在多個實施例中,透明蓋板1220可以為玻璃蓋板(cover glass)。在多個實施例中,透明蓋板1220可包含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醯亞胺(Polyimide,PI)、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Naphthalatc,PEN)、聚醚碸(Poly(ether sulfones),PES)、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丙烯(polypropylene,PP)、聚醯胺(Polyamide,PA)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但不以此為限。
如第12圖所示,電路板1230設置於液晶顯示模組1210下方。具體的說,線路設計40/50/60/70/80/90/1000/1100的可撓性薄膜110的彎折區BA向下彎折後,位於可撓性薄膜110上的線路設計40/50/60/70/80/90/1000/1100電性連接電路板1230。更詳細的說,位於可撓性薄膜110上的線路設計40/50/60/70/80/90/1000/1100可以藉由外部導電連結或者軟性印刷電路板與電路板1230電性連接。
在多個實施例中,觸控面板1200可更包含光學膠1240位於液晶顯示模組1210與電路板1230之間。光學膠1240用以增加液晶顯示模組1210與電路板1230之間的黏合力。
綜上所述,本揭露之線路設計可以降低可撓性薄膜在彎折過程中線路斷開的風險,進而提高產品良率。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方式,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觸控面板
110:可撓性薄膜
112:電極圖案
114:連接線
116:接觸墊
120:顯示模組
130:透明蓋板
40:線路設計
410:電極圖案
420:連接線
430:外部導電連結
50:線路設計
520:連接線
60:線路設計
620:連接線
622:第一子線路
624:第二子線路
70:線路設計
720:連接線
722:第一子線路
724:第二子線路
80:線路設計
810:電極圖案
820:連接線
850:軟性印刷電路板
852:焊接墊
90:線路設計
1000:線路設計
1100:線路設計
1110:電極圖案
1120:連接線
1150:軟性印刷電路板
1152:焊接墊
1200:觸控面板
1210:液晶顯示模組
1220:透明蓋板
1230:電路板
1240:光學膠
BA:彎折區
BA1:第一部分
BA2:第二部分
D:方向
VA:可視區
W1:寬度
W2:寬度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優點與實施方式能更明顯易懂,所附圖式之詳細說明如下: 第1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一比較例之觸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圖,其中可撓性薄膜未經彎折。 第2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一比較例之線路設計的上視示意圖。 第3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一比較例之觸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圖,其中可撓性薄膜經彎折。 第4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線路設計的上視示意圖。 第5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線路設計的上視示意圖。 第6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線路設計的上視示意圖。 第7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線路設計的上視示意圖。 第8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線路設計的上視示意圖。 第9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線路設計的上視示意圖。 第10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線路設計的上視示意圖。 第11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線路設計的上視示意圖。 第12圖繪示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觸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40:線路設計
110:可撓性薄膜
120:顯示模組
130:透明蓋板
410:電極圖案
420:連接線
430:外部導電連結
BA:彎折區
BA1:第一部分
BA2:第二部分
VA:可視區
W1:寬度
W2:寬度

Claims (15)

  1. 一種線路設計,包含:一可撓性薄膜,包含一外部導電連結,且具有一可視區及一彎折區;一電極圖案,位於該可撓性薄膜的該可視區;以及一連接線,電性連接該電極圖案並位於該可撓性薄膜的該彎折區,其中該彎折區具有一第一部分及一第二部分,該第一部分位於該可視區與該第二部分之間,且與該第一部分相連接之該第二部分的一端的寬度小於該第一部分的寬度,其中該外部導電連結電性連接該連接線並位於該第二部分的另一端。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線路設計,其中該電極圖案、該連接線及該外部導電連結各自包含奈米銀線。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線路設計,其中該連接線為一網狀通道。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線路設計,其中該連接線包含一第一子線路及一第二子線路並排設置。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線路設計,其中該第一子線路及該第二子線路各自為一網狀通道。
  6. 一種線路設計,包含:一可撓性薄膜,具有一可視區及一彎折區;一電極圖案,位於該可撓性薄膜的該可視區;以及一連接線,電性連接該電極圖案並位於該可撓性薄膜的該彎折區,其中該連接線為從該彎折區的一端延伸至該彎折區的另一端之一直線型態,該連接線包含一第一子線路及一第二子線路並排設置。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線路設計,其中該電極圖案及該連接線各自包含奈米銀線。
  8. 如請求項6所述之線路設計,更包含一軟性印刷電路板設置於遠離該可視區之該彎折區的一端並電性連接該連接線。
  9. 如請求項6所述之線路設計,其中該電極圖案延伸至該彎折區。
  10. 如請求項6所述之線路設計,更包含一銀漿接墊設置於該電極圖案與該連接線之間,且直接接觸該電極圖案及該連接線。
  11. 如請求項6所述之線路設計,其中該第一子線路及該第二子線路各自為一網狀通道。
  12. 一種線路設計,包含:一可撓性薄膜,具有一可視區及一彎折區;一電極圖案,位於該可撓性薄膜的該可視區;以及一連接線,電性連接該電極圖案並位於該可撓性薄膜的該彎折區,其中該連接線具有與該電極圖案相同的線路圖案。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線路設計,其中該電極圖案及該連接線各自包含奈米銀線。
  14. 如請求項12所述之線路設計,更包含一軟性印刷電路板設置於遠離該可視區之該彎折區的一端並電性連接該連接線。
  15. 一種觸控面板,包含:一液晶顯示模組;如請求項1、請求項6或請求項12所述之線路設計,設置於該液晶顯示模組上方;一透明蓋板,設置於該線路設計上方;以及一電路板,設置於該液晶顯示模組下方,其中該線路設計的該可撓性薄膜的該彎折區向下彎折,該線路設計電性連接該電路板。
TW110116954A 2021-05-11 2021-05-11 線路設計以及觸控面板 TWI76668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16954A TWI766682B (zh) 2021-05-11 2021-05-11 線路設計以及觸控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16954A TWI766682B (zh) 2021-05-11 2021-05-11 線路設計以及觸控面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66682B true TWI766682B (zh) 2022-06-01
TW202245557A TW202245557A (zh) 2022-11-16

Family

ID=831037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16954A TWI766682B (zh) 2021-05-11 2021-05-11 線路設計以及觸控面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66682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415319A (zh) * 2012-10-15 2014-04-16 Htc Corp 觸控顯示裝置與手持式電子裝置
TW201621571A (zh) * 2014-12-12 2016-06-16 群創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裝置與觸控顯示裝置
CN107170776A (zh) * 2017-04-25 2017-09-15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柔性触控显示面板和柔性触控显示装置
TW202009673A (zh) * 2018-08-22 2020-03-01 大陸商寶宸(廈門)光學科技有限公司 觸控顯示裝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415319A (zh) * 2012-10-15 2014-04-16 Htc Corp 觸控顯示裝置與手持式電子裝置
TW201621571A (zh) * 2014-12-12 2016-06-16 群創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裝置與觸控顯示裝置
CN107170776A (zh) * 2017-04-25 2017-09-15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柔性触控显示面板和柔性触控显示装置
TW202009673A (zh) * 2018-08-22 2020-03-01 大陸商寶宸(廈門)光學科技有限公司 觸控顯示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45557A (zh) 2022-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64845B (zh) 接合結構
JP6369616B1 (ja)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ウェアラブル機器
CN101610634A (zh) 柔性印刷电路板、触摸板、显示面板和显示器
US20110315536A1 (en) Touch panel
US20230332962A1 (en) Force sensor with polymer material layer
TW201512914A (zh) 觸控面板與觸控顯示裝置
US20200150804A1 (en) Touch substrate and method of fabracating the same, touch display device
CN110858107A (zh) 触控显示装置
US8780067B1 (en) Bridging structure for signal transmission of touch panel
TWI550465B (zh) 觸控裝置
CN211479096U (zh) 一种超窄边框的电容触摸屏及终端设备
WO2020147144A1 (zh) 一种电容式触摸屏及终端设备
CN114510167B (zh) 触控感测面板
TWI766682B (zh) 線路設計以及觸控面板
CN102346587A (zh) 触控面板
US20220391038A1 (en) Circuit design and touch panel
US11385737B1 (en) Electronic device
US11360623B2 (en) Touch sens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13958034U (zh) 触控屏以及电子设备
CN115309278A (zh) 线路设计以及触控面板
CN110174965B (zh) 窄边框触控面板
CN113514972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489003B (zh) 显示设备
CN210402317U (zh) 具有改进结构的电容式触控传感器
TWM472249U (zh) 觸控面板與觸控顯示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