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65197B - 頭戴裝置及其束帶結構 - Google Patents

頭戴裝置及其束帶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65197B
TWI765197B TW108144809A TW108144809A TWI765197B TW I765197 B TWI765197 B TW I765197B TW 108144809 A TW108144809 A TW 108144809A TW 108144809 A TW108144809 A TW 108144809A TW I765197 B TWI765197 B TW I76519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trap
belt
driven gear
return spring
transmission mem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448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36093A (zh
Inventor
林聖成
林瑞祥
Original Assignee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1448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65197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360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60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651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65197B/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種頭戴裝置,包括配戴部、第一束帶、第二束帶、調節組件以及切換組件。第一束帶以及第二束帶分別連接在配戴部的相對兩側。第一束帶、第二束帶與配戴部定義一穿戴空間,且第一束帶的第一部分與第二束帶的第二部分相互交疊。調節組件適於耦合第一束帶與第二束帶,並用以調節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的交疊程度,進而改變穿戴空間。切換組件配置於調節組件,以切換調節組件為一耦合狀態或一脫鉤狀態。

Description

頭戴裝置及其束帶結構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頭戴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可快速調整穿戴尺寸的頭戴裝置。
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技術屬於新一代的顯示技術,主要結合電腦圖形系統和各種顯示及控制設備,進而產生出虛擬三維影像。虛擬三維影像主要是通過VR眼鏡來實現,而VR眼鏡通常會結合束帶而形成頭戴式顯示器(head-mounted display),以利於使用者穿戴。
一般而言,頭戴式顯示器的束帶需要約二十公分的可調整長度,以適用於不同使用者的頭型尺寸。當使用者配戴頭戴式顯示器後逐步收緊束帶,直到符合使用者的頭型尺寸。此外,當使用者欲脫下頭戴式顯示器時,則需解開束帶。若使用者需要微調束帶的鬆緊以及配戴位置時,此將導致冗長的調整時間。因而,如何提升頭戴式顯示器的調整效率,為當前重要的發展目標。
本發明提供一種頭戴裝置及其束帶結構,可快速調整束帶的穿戴尺寸,以達到提升調整效率。
本發明的頭戴裝置,包括配戴部、第一束帶、第二束帶、調節組件以及切換組件。第一束帶以及第二束帶分別連接在配戴部的相對兩側。第一束帶、第二束帶與配戴部定義穿戴空間,且第一束帶的第一部分與第二束帶的第二部分相互交疊。調節組件適於耦合第一束帶與第二束帶,用以調節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的交疊程度,進而改變穿戴空間。切換組件配置於調節組件,以切換調節組件為耦合狀態或脫鉤狀態,其中調節組件在耦合狀態下耦合於第一束帶以及第二束帶,以帶動第一束帶與第二束帶相對移動,且調節組件在脫鉤狀態下與第一束帶以及第二束帶脫鉤,使得第一束帶與第二束帶可相對於調節組件自由移動。
本發明的束帶結構,包括第一束帶、第二束帶、調節組件以及切換組件。第一束帶的一第一部分與第二束帶的一第二部分相互交疊。調節組件適於耦合第一束帶與第二束帶,並用以調節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的交疊程度。切換組件配置於調節組件,以切換調節組件為耦合狀態或脫鉤狀態,其中調節組件在耦合狀態下耦合於第一束帶以及第二束帶,以帶動第一束帶與該第二束帶相對移動,且調節組件在脫鉤狀態下與第一束帶以及第二束帶脫鉤,使得第一束帶與第二束帶可相對於調節組件自由移動。
基於上述,本發明的頭戴裝置,透過調節組件逐步調節第一束帶與第二束帶的交疊程度,進而改變穿戴空間以配合使用者的頭型尺寸,此時調節組件為耦合狀態。此外,藉由切換組件可將調節組件從耦合狀態切換為脫鉤狀態。在脫鉤狀態下,調節組件與第一束帶以及第二束帶脫鉤,使得第一束帶與第二束帶可相對於調節組件自由移動,讓使用者可快速調整穿戴空間的尺寸,以達到提升調整效率。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00、100A、100B:頭戴裝置
110、110a、110b:配戴部
120、120a、120b:顯示主體
130、130a、130b:第一束帶
131:第一部分
132:第一齒條
140、140a、140b:第二束帶
141:第二部分
142:第二齒條
150、150a、150b:調節組件
151、151a、151b:從動齒輪
152:旋鈕
153、153a、153b:傳動件
154:單向運動機構
1541:棘輪
1542:棘爪
155、155a、155b:殼體
156、156a、156b:第一復位彈簧
160、160a、160b:切換組件
161、161a、161b:推頂件
1611b:第二受力部
162、162a:驅動件
1621:第一受力部
163、163a:第二復位彈簧
163b:第四復位彈簧
164:第三復位彈簧
A:夾角
F:外力
S:穿戴空間
AD:軸向
BS:斜面
RD:徑向
E1、E2、E3、E4:彈力
G1:第一開槽
G2:第二開槽
CW:順時針方向
CCW:逆時針方向
PH:定位孔
LH:限位孔
IS:內側面
圖1A是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一種頭戴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圖1B是圖1A的頭戴裝置縮小穿戴空間的立體示意圖。
圖1C是圖1A的頭戴裝置的元件分解示意圖。
圖1D是圖1C的頭戴裝置的部分放大示意圖。
圖1E是圖1C的頭戴裝置的另一角度的部分放大示意圖。
圖2A是圖1A的調節組件與第一束帶、第二束帶的耦合狀態剖面示意圖。
圖2B是圖1A的調節組件與第一束帶、第二束帶的脫鉤狀態剖面示意圖。
圖2C是圖1A的第一束帶與第二束帶的增加交疊程度示意圖。
圖2D是圖1A的第一束帶與第二束帶的縮減交疊程度示意圖。
圖3A是依照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一種頭戴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圖3B是圖3A的頭戴裝置的部分元件分解示意圖。
圖3C是圖3A的頭戴裝置的另一角度的部分元件分解示意圖。
圖4A是圖3A的調節組件與第一束帶、第二束帶的耦合狀態剖面示意圖。
圖4B是圖3A的調節組件與第一束帶、第二束帶的脫鉤狀態剖面示意圖。
圖5A是依照本發明的再一實施例的一種頭戴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圖5B是圖5A的頭戴裝置的部分元件分解示意圖。
圖5C是圖5A的頭戴裝置的另一角度的部分元件分解示意圖。
圖6A是圖5A的調節組件與第一束帶、第二束帶的耦合狀態剖面示意圖。
圖6B是圖5A的調節組件與第一束帶、第二束帶的脫鉤狀態剖面示意圖。
圖1A是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一種頭戴裝置的立體示意圖。圖1B是圖1A的頭戴裝置縮小穿戴空間的立體示意圖。圖1C是圖1A的頭戴裝置的元件分解示意圖。圖1D是圖1C的頭戴裝置的部分放大示意圖。圖1E是圖1C的頭戴裝置的另一角度的部分放大示意圖。
請參考圖1A至圖1C,本實施例的頭戴裝置100,包括配戴部110、顯示主體120、第一束帶130、第二束帶140、調節組件150以及切換組件160。
配戴部110例如是塑膠、布料或其它類似的材質所製成。配戴部110內側配置有海綿或是其他材質製成的軟墊以適於接觸使用者的頭部。顯示主體120連接至配戴部110且用以輸出影像至使用者的雙眼。第一束帶130以及第二束帶140分別連接在配戴部110的相對兩側。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束帶130、第二束帶140與配戴部110例如是一體成型結構。其中,第一束帶130、第二束帶140與配戴部110定義穿戴空間S,且第一束帶130的第一部分131與第二束帶140的第二部分141相互交疊。
圖2A是圖1A的調節組件與第一束帶、第二束帶的耦合狀態剖面示意圖。圖2B是圖1A的調節組件與第一束帶、第二束帶的脫鉤狀態剖面示意圖。圖2C是圖1A的第一束帶與第二束帶的交疊程度示意圖。
請參考圖2A,調節組件150適於耦合第一束帶130與第二束帶140,用以調節第一部分131與第二部分141的交疊程度,進而改變穿戴空間S的尺寸。進一步而言,參考圖2A及圖2C,第一部分131與第二部分141的交疊程度減少代表穿戴空間S增加。反之,參考圖2B,第一部分131與第二部分141的交疊程度增加代表穿戴空間S縮小。
請參考圖2A及圖2B,切換組件160配置於調節組件150,以切換調節組件150為耦合狀態或脫鉤狀態。其中調節組件150在耦合狀態下耦合於第一束帶130以及第二束帶140,以帶動第一束帶130與第二束帶140相對移動,用以增加或減少彼此之間的交疊程度。此外,調節組件150在脫鉤狀態下與第一束帶130以及第二束帶140脫鉤,因此調節組件150不再限制第一束帶130以及第二束帶140,使得第一束帶130與第二束帶140在外力的作用下,可相對於調節組件150自由移動,進而達到快速調整的功效。
請配合參考圖1C及圖2C,於本實施例中,第一束帶130的第一部分131具有一第一開槽G1,第一開槽G1的一單一側形成有一第一齒條132。第二束帶140的第二部分141具有與第一開槽G1相互交疊的一第二開槽G2,第二開槽G2在相對於單一側的一對側形成有與第一齒條132平行的一第二齒條142。簡言之,第一齒條132與第二齒條142為上下平行設置。
請配合參考圖1D及圖1E,調節組件150包括一從動齒 輪151、一旋鈕152以及一傳動件153。從動齒輪151配置於第一開槽G1與第二開槽G2內並且嚙合於第一齒條132與第二齒條142,其中從動齒輪151用以帶動第一束帶130與第二束帶140相對移動以改變第一開槽G1與第二開槽G2的交疊程度。旋鈕152適於接受外力而產生轉動。傳動件153耦合從動齒輪151與旋鈕152,因此藉由轉動旋鈕152來帶動從動齒輪151旋轉。
進一步而言,參考圖1B、圖2B及圖2C,當旋鈕152朝順時針方向CW旋轉時,藉由傳動件153帶動從動齒輪151朝順時針方向CW旋轉,並透過從動齒輪151連動第一齒條132與第二齒條142,使第一束帶130與第二束帶140分別朝第一方向D1與第二方向D2移動,以增加第一開槽G1與第二開槽G2的交疊程度,進而縮減穿戴空間S的尺寸(見圖1B)。
參考圖1A、圖2A及圖2D,當旋鈕152朝逆時針方向CCW旋轉時,藉由傳動件153帶動從動齒輪151朝逆時針方向CCW旋轉,並透過從動齒輪151連動第一齒條132與第二齒條142,使第一束帶130與第二束帶140分別朝第二方向D2與第一方向D1移動,以減少第一開槽G1與第二開槽G2的交疊程度,進而增加穿戴空間S的尺寸(見圖1A)。
請參考圖1C至圖1E,調節組件150更包括單向運動機構154,耦合於旋鈕152,用以限制旋鈕152沿單一方向轉動,其中,單向運動機構154包括相耦合的棘輪1541與棘爪1542,分別配置於旋鈕152與一殼體155。棘爪1542用以限制棘輪1541以避 免旋鈕152朝相反方向轉動。於本實施例中,單一方向例如是指順時針方向CW,故調節組件150適用於縮減穿戴空間S的尺寸。於其它實施例中,單一方向例如是指逆時針方向,而使調節組件適用於增加穿戴空間的尺寸。
請參考圖1D、圖1E以及圖2A,從動齒輪151包括一定位孔PH,而傳動件153的一端適於穿過定位孔PH而在定位孔PH的周向上卡掣於從動齒輪151。進一步而言,棘輪1541也包括一限位孔LH,傳動件153的另一端適於穿過限位孔LH而卡掣於棘輪1541。因此,棘輪1541適於透過傳動件153而帶動從動齒輪151。
參考圖2A及圖2B,切換組件160被設置為適於推動調節組件150的傳動件153沿定位孔PH的一軸向AD移動,以使傳動件153離開定位孔PH而脫離從動齒輪151。調節組件150更包括一第一復位彈簧156,連接傳動件153。第一復位彈簧156被設置為在其原始狀態下保持傳動件153卡掣於從動齒輪151。補充而言,第一復位彈簧156例如是壓縮彈簧,原始狀態下(即伸張狀態)推抵傳動件153穿入定位孔PH。
配合參考圖1D、圖1E、圖2A及圖2B,切換組件160包括一推頂件161、一驅動件162、一第二復位彈簧163以及第三復位彈簧164。
推頂件161承靠於傳動件153,以推動傳動件153沿軸向AD移動。推頂件161被設置為適於沿定位孔PH的軸向AD移動。 驅動件162承靠於推頂件161。驅動件162的第一受力部1621突出於殼體155外,驅動件162在第一受力部1621接受一外力F時驅動推頂件161移動,以推動傳動件153沿軸向AD移動。詳細而言,本實施例的驅動件162樞接於殼體155,而在接受外力F時相對於殼體155樞轉。
第二復位彈簧163例如是扭簧,連接驅動件162與殼體155,第二復位彈簧163被設置為在其原始狀態下使得傳動件153卡掣於從動齒輪151。第三復位彈簧164例如是壓縮彈簧,連接推頂件161。第三復位彈簧164被設置為在其原始狀態下使得傳動件153卡掣於從動齒輪151。簡言之,第二復位彈簧163在原始狀態下使驅動件162樞轉並相對遠離殼體155,同時,推頂件161受到第三復位彈簧164的推動而沿軸向AD朝外移動。最終,傳動件153受到第一復位彈簧156的推抵,而沿軸向AD復位並卡掣於從動齒輪151的定位孔PH。
參考圖2B,當調節組件150切換為脫鉤狀態時,外力F施加於第一受力部1621並以驅動件162驅動推頂件161移動,使推頂件161推動傳動件153沿軸向AD移動,並造成傳動件153脫離於從動齒輪151的定位孔PH。因此,從動齒輪151不再受到傳動件153的限制,參考圖1A及圖1B,此時使用者適於直接拉動殼體155,以使第一束帶130與第二束帶140相對於調節組件150的殼體155自由移動,且經由從動齒輪151的旋轉以調節第一束帶130與第二束帶140的交疊程度,進而達到快速調整穿戴空 間S之尺寸的功效。當調節組件150恢復耦合狀態時,只需解除外力F,並透過第一復位彈簧156、第二復位彈簧163以及第三復位彈簧164所釋放的彈力E1、E2、E3分別推動傳動件153、推頂件161以及驅動件162復歸原位(如圖2A圖所示)。
在此必須說明的是,下述實施例沿用前述實施例的元件標號與部分內容,其中採用相同的標號來表示相同或近似的元件,並且省略了相同技術內容的說明。關於省略部分的說明可參考前述實施例,下述實施例不再重複贅述。
圖3A是依照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一種頭戴裝置的立體示意圖。圖3B是圖3A的頭戴裝置的部分元件分解示意圖。圖3C是圖3A的頭戴裝置的另一角度的部分元件分解示意圖。圖4A是圖3A的調節組件與第一束帶、第二束帶的耦合狀態剖面示意圖。圖4B是圖3A的調節組件與第一束帶、第二束帶的脫鉤狀態剖面示意圖。
請參考圖3A至圖3C、圖4A及圖4B,本實施例的頭戴裝置100A與圖1A的頭戴裝置100相近,包括配戴部110a、顯示主體120a、第一束帶130a、第二束帶140a、調節組件150a,而不同處在於,頭戴裝置100A的切換組件160a包括一推頂件161a、一驅動件162a以及至少一第二復位彈簧163a。
推頂件161a承靠於傳動件153a,以推動傳動件153a沿軸向AD移動。推頂件161被設置為適於沿定位孔PH的軸向AD移動。驅動件162a滑設於殼體155a且垂直於軸向AD,而在接受 外力F時驅動件162a相對於殼體155a產生沿徑向RD的移動。驅動件162a具有一斜面BS且斜面BS承靠於推頂件161a,其中斜面BS與軸向AD之間具有一非90度的夾角A。
至少一第二復位彈簧163a包括有多個且例如是壓縮彈簧,連接驅動件162a與殼體155a,多個第二復位彈簧163a被設置為在其原始狀態下使得傳動件153a卡掣於從動齒輪151a。進一步而言,各第二復位彈簧163a的兩端沿徑向RD分別推抵驅動件162a與殼體155a,在原始狀態(即伸張狀態)下,使驅動件162a的第一受力部1621a朝上突出於殼體155a。
參考圖4A及圖4B,當調節組件150a切換為脫鉤狀態時,外力F施加於第一受力部1621a並以驅動件162a的斜面BS驅動推頂件161a移動,使推頂件161a推動傳動件153a沿軸向AD移動,並造成傳動件153a脫離於從動齒輪151a的定位孔PH。因此,從動齒輪151a不再受到傳動件153a的限制。當調節組件150a恢復耦合狀態時,只需解除外力F,並透過第一復位彈簧156a與第二復位彈簧163a所釋放的彈力E1、E2分別推動傳動件153a、推頂件161a與驅動件162a復歸原位。
圖5A是依照本發明的再一實施例的一種頭戴裝置的立體示意圖。圖5B是圖5A的頭戴裝置的部分元件分解示意圖。圖5C是圖5A的頭戴裝置的另一角度的部分元件分解示意圖。圖6A是圖5A的調節組件與第一束帶、第二束帶的耦合狀態剖面示意圖。圖6B是圖5A的調節組件與第一束帶、第二束帶的脫鉤狀態 剖面示意圖。
請參考圖5A至圖5C、圖6A及圖6B,本實施例的頭戴裝置100B與圖1A的頭戴裝置100相近,包括配戴部110b、顯示主體120b、第一束帶130b、第二束帶140b以及調節組件150b。不同處在於,頭戴裝置100B的切換組件160b包括一推頂件161b以及至少一第四復位彈簧163b。
推頂件161b承靠於傳動件153b,以推動傳動件153b沿軸向AD移動。推頂件161b被設置為適於沿定位孔PH的軸向AD移動。推頂件161b的一第二受力部1611b突出於殼體155b外,推頂件161b在第二受力部1611b接受外力F時推動傳動件153b沿軸向移動AD。
至少一第四復位彈簧163b包括有多個且例如是壓縮彈簧,多個第四復位彈簧163b沿軸向AD連接推頂件161b。各第四復位彈簧163b被設置為在其原始狀態下使得傳動件153b卡掣於從動齒輪151b。進一步而言,各第四復位彈簧163b的兩端沿軸向AD分別推抵推頂件161b與殼體155b的內側面IS,在原始狀態(即伸張狀態)下,使推頂件161b相對遠離殼體155b的內側面IS。
參考圖6A及圖6B,當調節組件150a切換為脫鉤狀態時,外力F施加於第二受力部1611b並以推頂件161b驅動推頂件161b移動,使推頂件161b推動傳動件153b沿軸向AD移動,並造成傳動件153b脫離於從動齒輪151b的定位孔PH。因此,從動齒輪151b不再受到傳動件153b的限制。當調節組件150b恢復耦 合狀態時,只需解除外力F,並透過多個第四復位彈簧163b與第一復位彈簧156b所釋放的彈力E4、E1分別推動推頂件161b與傳動件153b復歸原位。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頭戴裝置,透過調節組件逐步調節第一束帶與第二束帶的交疊程度,進而改變穿戴空間以配合使用者的頭型尺寸,此時調節組件為耦合狀態。此外,藉由切換組件可將調節組件從耦合狀態切換為脫鉤狀態。在脫鉤狀態下,調節組件與第一束帶以及第二束帶脫鉤,使得第一束帶與第二束帶可相對於調節組件自由移動,讓使用者可快速調整穿戴空間的尺寸,以達到提升調整效率。
進一步而言,當調節組件從脫鉤狀態切換為耦合狀態時,只需解除所施加的外力,即可通過各個復位彈簧的彈力推抵,而使調節組件自動復歸原位,以達到提升調整效率。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頭戴裝置
110:配戴部
120:顯示主體
130:第一束帶
140:第二束帶
150:調節組件
160:切換組件
S:穿戴空間

Claims (30)

  1. 一種頭戴裝置,包括:一配戴部;一第一束帶以及一第二束帶,分別連接在該配戴部的相對兩側,該第一束帶、該第二束帶與該配戴部定義一穿戴空間,且該第一束帶的一第一部分與該第二束帶的一第二部分相互交疊;一調節組件,適於耦合該第一束帶與該第二束帶,並用以調節該第一部分與該第二部分的一交疊程度,進而改變該穿戴空間;以及一切換組件,配置於該調節組件,以切換該調節組件為一耦合狀態或一脫鉤狀態,其中該調節組件在該耦合狀態下耦合於該第一束帶以及該第二束帶,以帶動該第一束帶與該第二束帶相對移動並逐步調節該第一束帶與該第二束帶的交疊程度,且該調節組件在該脫鉤狀態下與該第一束帶以及該第二束帶脫鉤,使得該第一束帶與該第二束帶可相對於該調節組件自由移動,其中該第一部分具有一第一開槽,該第一開槽的一單一側形成有一第一齒條,且該第二部分具有與該第一開槽相互交疊的一第二開槽,該第二開槽在相對於該單一側的一對側形成有與該第一齒條平行的一第二齒條,該調節組件包括:一從動齒輪,配置於該第一開槽與該第二開槽內並且嚙合於該第一齒條與該第二齒條,以帶動該第一束帶與該第二束帶相對移動; 一旋鈕;以及一傳動件,適於耦合該從動齒輪與該旋鈕,以藉由轉動該旋鈕來帶動該從動齒輪旋轉,其中在該耦合狀態下,該傳動件耦合該從動齒輪,且在該脫鉤狀態下,該傳動件脫離該從動齒輪。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頭戴裝置,其中該調節組件更包括一單向運動機構,耦合於該旋鈕,用以限制該旋鈕沿單一方向轉動。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頭戴裝置,其中該單向運動機構包括相耦合的一棘輪與一棘爪,分別配置於該旋鈕與一殼體。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頭戴裝置,其中該從動齒輪包括一定位孔,而該傳動件適於穿過該定位孔而在該定位孔的一周向上卡掣於該從動齒輪。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頭戴裝置,其中該切換組件被設置為適於推動該傳動件沿該定位孔的一軸向移動,以使該傳動件離開該定位孔而脫離該從動齒輪。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頭戴裝置,其中該調節組件更包括一第一復位彈簧,連接該傳動件,該第一復位彈簧被設置為在其原始狀態下保持該傳動件卡掣於該從動齒輪。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頭戴裝置,其中該切換組件包括一推頂件,承靠於該傳動件,以推動該傳動件沿該軸向移動。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頭戴裝置,其中該推頂件被設置為適於沿該定位孔的該軸向移動,且該切換組件更包括一驅動件,承靠於該推頂件,該驅動件的一第一受力部突出於一殼體外,該驅動件在該第一受力部接受一外力時驅動該推頂件移動。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頭戴裝置,其中該驅動件樞接於該殼體,而在接受該外力時相對於該殼體樞轉。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頭戴裝置,其中該切換組件更包括一第二復位彈簧,連接該驅動件與該殼體,該第二復位彈簧被設置為在其原始狀態下使得該傳動件卡掣於該從動齒輪。
  11. 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頭戴裝置,其中該驅動件滑設於該殼體,而在接受該外力時相對於該殼體移動,該驅動件具有一斜面,承靠於該推頂件。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頭戴裝置,其中該切換組件更包括一至少一第二復位彈簧,連接該驅動件與該殼體,該至少一第二復位彈簧被設置為在其原始狀態下使得該傳動件卡掣於該從動齒輪。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頭戴裝置,其中該切換組件更包括一第三復位彈簧,連接該推頂件,該第三復位彈簧被設置為在其原始狀態下使得該傳動件卡掣於該從動齒輪。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頭戴裝置,其中該推頂件的一第二受力部突出於一殼體外,該推頂件在該第二受力部接受一外力時推動該傳動件沿該軸向移動。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頭戴裝置,其中該切換組件更包括至少一第四復位彈簧,連接該推頂件,該至少一第四復位彈簧被設置為在其原始狀態下使得該傳動件卡掣於該從動齒輪。
  16. 一種束帶結構,包括:一第一束帶以及一第二束帶,且該第一束帶的一第一部分與該第二束帶的一第二部分相互交疊;一調節組件,適於耦合該第一束帶與該第二束帶,並用以調節該第一部分與該第二部分的一交疊程度;以及一切換組件,配置於該調節組件,以切換該調節組件為一耦合狀態或一脫鉤狀態,其中該調節組件在該耦合狀態下耦合於該第一束帶以及該第二束帶,以帶動該第一束帶與該第二束帶相對移動並逐步調節該第一束帶與該第二束帶的交疊程度,且該調節組件在該脫鉤狀態下與該第一束帶以及該第二束帶脫鉤,使得該第一束帶與該第二束帶可相對於該調節組件自由移動,其中該第一部分具有一第一開槽,該第一開槽的一單一側形成有一第一齒條,且該第二部分具有與該第一開槽相互交疊的一第二開槽,該第二開槽在相對於該單一側的一對側形成有與該第一齒條平行的一第二齒條,該調節組件包括:一從動齒輪,配置於該第一開槽與該第二開槽內並且嚙合於該第一齒條與該第二齒條,以帶動該第一束帶與該第二束帶相對移動; 一旋鈕;以及一傳動件,適於耦合該從動齒輪與該旋鈕,以藉由轉動該旋鈕來帶動該從動齒輪旋轉,其中在該耦合狀態下,該傳動件耦合該從動齒輪,且在該脫鉤狀態下,該傳動件脫離該從動齒輪。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束帶結構,其中該調節組件更包括一單向運動機構,耦合於該旋鈕,用以限制該旋鈕沿單一方向轉動。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束帶結構,其中該單向運動機構包括相耦合的一棘輪與一棘爪,分別配置於該旋鈕與一殼體。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束帶結構,其中該從動齒輪包括一定位孔,而該傳動件適於穿過該定位孔而在該定位孔的一周向上卡掣於該從動齒輪。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的束帶結構,其中該切換組件被設置為適於推動該傳動件沿該定位孔的一軸向移動,以使該傳動件離開該定位孔而脫離該從動齒輪。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的束帶結構,其中該調節組件更包括一第一復位彈簧,連接該傳動件,該第一復位彈簧被設置為在其原始狀態下保持該傳動件卡掣於該從動齒輪。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的束帶結構,其中該切換組件包括一推頂件,承靠於該傳動件,以推動該傳動件沿該軸向移動。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的束帶結構,其中該推頂件被設置為適於沿該定位孔的該軸向移動,且該切換組件更包括一驅動件,承靠於該推頂件,該驅動件的一第一受力部突出於一殼體外,該驅動件在該第一受力部接受一外力時驅動該推頂件移動。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的束帶結構,其中該驅動件樞接於該殼體,而在接受該外力時相對於該殼體樞轉。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的束帶結構,其中該切換組件更包括一第二復位彈簧,連接該驅動件與該殼體,該第二復位彈簧被設置為在其原始狀態下使得該傳動件卡掣於該從動齒輪。
  26. 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的束帶結構,其中該驅動件滑設於該殼體,而在接受該外力時相對於該殼體移動,該驅動件具有一斜面,承靠於該推頂件。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所述的束帶結構,其中該切換組件更包括一至少一第二復位彈簧,連接該驅動件與該殼體,該至少一第二復位彈簧被設置為在其原始狀態下使得該傳動件卡掣於該從動齒輪。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的束帶結構,其中該切換組件更包括一第三復位彈簧,連接該推頂件,該第三復位彈簧被設置為在其原始狀態下使得該傳動件卡掣於該從動齒輪。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的束帶結構,其中該推頂件的一第二受力部突出於一殼體外,該推頂件在該第二受力部接受一外力時推動該傳動件沿該軸向移動。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所述的束帶結構,其中該切換組件更包括至少一第四復位彈簧,連接該推頂件,該至少一第四復位彈簧被設置為在其原始狀態下使得該傳動件卡掣於該從動齒輪。
TW108144809A 2019-03-29 2019-03-29 頭戴裝置及其束帶結構 TWI76519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44809A TWI765197B (zh) 2019-03-29 2019-03-29 頭戴裝置及其束帶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44809A TWI765197B (zh) 2019-03-29 2019-03-29 頭戴裝置及其束帶結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6093A TW202036093A (zh) 2020-10-01
TWI765197B true TWI765197B (zh) 2022-05-21

Family

ID=740912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44809A TWI765197B (zh) 2019-03-29 2019-03-29 頭戴裝置及其束帶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6519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66100B (zh) * 2021-07-26 2023-08-08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穿戴设备和智能设备
CN116784573A (zh) * 2022-03-17 2023-09-22 北京字跳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头戴式电子设备的绑带调节装置和头戴式电子设备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086771U (zh) * 2011-06-07 2011-12-28 王立方 一种头部按摩器
TW201643506A (zh) * 2015-06-15 2016-12-16 三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頭戴式顯示裝置
EP3119082A1 (en) * 2014-03-14 2017-01-18 Sony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Inc. Head-mounted display
CN106461942A (zh) * 2014-05-02 2017-02-22 微软技术许可有限责任公司 增强现实系统良视距调节机制
CN107251547A (zh) * 2015-02-27 2017-10-13 索尼互动娱乐股份有限公司 头戴式显示器
EP3396973A1 (en) * 2016-05-14 2018-10-31 Qingdao Goertek Technology Co., Ltd. Adjustable head-mounted structur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086771U (zh) * 2011-06-07 2011-12-28 王立方 一种头部按摩器
EP3119082A1 (en) * 2014-03-14 2017-01-18 Sony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Inc. Head-mounted display
CN106461942A (zh) * 2014-05-02 2017-02-22 微软技术许可有限责任公司 增强现实系统良视距调节机制
CN107251547A (zh) * 2015-02-27 2017-10-13 索尼互动娱乐股份有限公司 头戴式显示器
TW201643506A (zh) * 2015-06-15 2016-12-16 三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頭戴式顯示裝置
EP3396973A1 (en) * 2016-05-14 2018-10-31 Qingdao Goertek Technology Co., Ltd. Adjustable head-mounted structu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6093A (zh) 2020-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63333B2 (en) Head-mounted display
US10660224B2 (en) Head-mounted display device
US10251289B2 (en) Head-mounted display
TWI765197B (zh) 頭戴裝置及其束帶結構
US10848751B2 (en) Interpupillary distance adjustment in a head-mounted display
JP2023541909A (ja) 折畳み機器及び電子装置
US10393312B2 (en) Articulating components for a head-mounted display
TW201843559A (zh) 頭戴式顯示裝置
CN106019604B (zh) 佩戴头带模组及头戴式显示设备
TWI482495B (zh) 可限制樞轉功能的顯示器
JP2010169742A (ja) 頭部装着型光学装置
TWM515653U (zh) 頭戴式顯示裝置
TWI682195B (zh) 頭戴式顯示器
WO2018058277A1 (zh) 视频眼镜
WO2022183728A1 (zh) 头戴调节装置和头戴显示设备
JP2018019141A (ja) 表示装置
TWI711314B (zh) 耳機模組與頭戴裝置
CN111751990A (zh) 头戴式显示器
TWI751343B (zh) 頭戴式顯示裝置
TWI707222B (zh) 頭戴式顯示器
CN111965816B (zh) 头戴式显示器
US10271123B2 (en) Wearable electronic device
TWI784488B (zh) 頭戴顯示裝置
WO2023007794A1 (ja) ヘッドマウント装置
US11714454B1 (en) Head-mounted display device and wearable assem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