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64507B - 主被動復健治療裝置 - Google Patents
主被動復健治療裝置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64507B TWI764507B TW110101061A TW110101061A TWI764507B TW I764507 B TWI764507 B TW I764507B TW 110101061 A TW110101061 A TW 110101061A TW 110101061 A TW110101061 A TW 110101061A TW I764507 B TWI764507 B TW I764507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extension arm
- handle
- platform
- base
- rehabilitation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主被動復健治療裝置,其包括有基座、分別設置於該基座兩端部上之第一平台與第二平台、設置於該基座側邊之可變距結構、動力馬達、第一把手裝置以及第二把手裝置。該第一平台與該第一把手裝置相連接,該第二平台與該第二把手裝置相連接。於上述中,可藉由同時與該第一平台以及該第二平台相連接之該可變距結構,以手動方式調整該兩平台間之一距離;亦可由控制器改變成以電動方式執行,藉由該動力馬達連動與該第一平台連接之第一傳動裝置以及連動與該第二平台連接之第二傳動裝置,進行調整該距離。達到對不同手臂距離之復健者進行復健治療。
Description
本發明為一種復健治療裝置之技術領域,尤指一種能依照不同復健者而調整之主被動復健治療裝置。
全球每年有一千五百萬人口罹患腦中風,而在台灣,中風為目前國內三大死因之一,但隨著醫療的進步死亡率逐年遞減,造成越來越多的存活者需面對中風後長期失能的後遺症。然而有超過半數的中風病患在中風半年後,上肢仍無功能性的恢復,在急性期上肢輕癱者(mild paresis)之中有將近 80%上肢可以恢復功能,但重癱者(severe paresis)只有不到 20%可以恢復,其中不到 15%的病人上肢動作可以恢復到中風前的功能,然中風後復健的黃金期為3-6個月左右,因此如何促進中風患者於急性期恢復上肢功能是目前亟待突破的議題。
又,動功能障礙是中風過後主要的影響之一。如今已經許多研究人員正致力於中風復健的相關研究,其中物理治療是一個最普遍的復健方法之一。然而,上肢動作功能缺損是腦中風患者最難以突破的後遺症。要降低腦中風所造成的永久失能,仍是神經復健最主要的目標。傳統常規復健治療的臨床效果受限於殘存的行動能力,而較不能全面發揮效果。尤其臨床上常常可以見到手部運動功能障礙,雖然可以持續透過復健治療以求恢復部份運動功能,但還是有為數不少的患者,於傳統復健運動治療後仍無法使他們受損的手臂恢復到有功能的程度。
本案為前申請案(申請案號:104111652)之結構改良,前申請案提供一種復健治療裝置,包括基座、兩滑軌、複數皮帶輪、皮帶、手把、軸承及馬達。該等滑軌分開設置於該基座之左右兩部分上。該等皮帶輪分散地設置於該等滑軌內。該等皮帶各自套設於該等皮帶輪上,且位置得、對應於該等滑軌。該等手把各自可移動地分別插設於左右兩邊之該等滑軌之一,並各自固定於該等皮帶之外緣處。該等軸承各自以軸心一端與該等皮帶輪之一連接。
同時,結合腦機介面單元以及視覺介面單元,可藉由遊戲的方式提升腦中風病患復健動機,也能提供臨床醫師以及治療師復健成效的依據。
此外於技術規格上,復健機構在目前醫院臨床使用之復健產品多需病患運用患部操作,或以健康部位帶動患部作動,如推/拉箱、滑車、錐形杯等,都較適合患側部一定程度的自主活動。此外復健進度成效在目前臨床上,均未能有效記錄及提供科學質量化成效建議。
因此,本案對前案進行結構改良,設計出具有對於不同臂長之復健者皆能使用之變距結構、具有主被動復健治療方式設計、以及雙側鏡向訓練軌道系統,於患者復健歷程中提供最適合之復健方式。
本發明之一目的在於依照不同復健者本身雙臂之可活動的距離,選擇調整兩平台之間的距離,以進行符合復健者之復健治療。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於可依照復健者本身手掌的握力,可自行使用復健治療裝置進行復健治療,或選擇以輔助方式使用復健治療裝置進行復健治療。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主被動復健裝置,該主被動復健裝置包括有:一基座、一第一平台、一第二平台、一可變距結構、一動力馬達、一第一傳動裝置、一第二傳動裝置以及一控制器。該第一平台係設置於該基座之表面的一側上。該第二平台係設置於該基座之表面的另一側上,該第二平台靠外側之一邊與該第一平台靠另一外側之一邊相距有一第一距離。該可變距結構係設置於該基座之一側邊上,分別連接該第一平台以及該第二平台,可調整該第一距離尺寸大小。該動力馬達係設置於該基座上。該第一傳動裝置連接該第一平台與該動力馬達。該第二傳動裝置連接該第二平台與該動力馬達。該控制器與該動力馬達電性連接以及連接該可變距結構,可切換為一手動模式或一電動模式,當該控制器位於該手動模式時,提供使用者藉由該可變距結構調整該第一距離尺寸大小為一第二距離;當該控制器位於該電動模式時,該控制器連接該動力馬達,以該動力馬達作動該第一傳動裝置以及該第二傳動裝置,調整該第一距離尺寸大小為一第三距離。
進一步地,該第一平台更包括有複數個第一齒輪、一第一連接部以及一第一皮帶,該第一皮帶套設於複數個該第一齒輪上,該第一連接部分別與該可變距結構以及該第一傳動組相連接;該第二平台更包括有複數個第二齒輪、一第二連接部以及一第二皮帶,該第二皮帶套設於複數個該第二齒輪上,該第二連接部分別與該可變距結構以及該第二傳動組相連接。
進一步地,該可變距結構更包括有一旋轉把手、二固定座、二第三齒輪椅及一第三皮帶,二該第三齒輪分別樞設於二該固定座,該第三皮帶套設於二該第三齒輪,該旋轉把手之一端與二該第三齒輪之一連接,該第一連接部以及該第二連接部分別連接於該第三皮帶相對的兩位置,當該第一連接部往一方向進行位移,同時該第二連接部往該方向之相反方向進行位移。
上述中,該手動模式將該旋轉把手進行旋轉,使得二該第三齒輪以及該第三皮帶進行轉動,並藉由該第三皮帶轉動,使得該第一連接部以及該第二連接部產生位移,達到調整該第一距離為該第二距離。
進一步地,該第一傳動裝置更包括有一第四齒輪、一第一傳動組、一第二傳動組、一第三傳動組、一第一延伸臂、一第二延伸臂、一第三延伸臂以及一第四延伸臂,該第一傳動組之一端與該動力馬達相連接,該第一傳動組之另一端、該第四齒輪、該第一延伸臂之一端、該第二延伸臂之一端以及該第二傳動組之一端相互樞接設立;該第一延伸臂之另一端、該第二延伸臂之另一端、該第二傳動組之另一端、該第三傳動組之一端、該第三延伸臂之一端以及該第四延伸臂之一端相互樞接設立;該第三延伸臂之另一端、該第四延伸臂之另一端、該第三傳動組之另一端、複數個該第一齒輪之一以及該第一連接部相互樞接設立。
進一步地,該第二傳動裝置更包括有一第五齒輪、一第四傳動組、一第五傳動組、一第五延伸臂、一第六延伸臂、一第七延伸臂以及一第八延伸臂,該第五齒輪與該第四齒輪相互嵌合連接,且該第四傳動組之一端、該第五齒輪、該第五延伸臂之一端、該第六延伸臂之一端相互樞接設立;該第五延伸臂之另一端、該第六延伸臂之另一端、該第四傳動組之另一端、該第五傳動組之一端、該第七延伸臂之一端以及該第八延伸臂之一端相互樞接設立;該第七延伸臂之另一端、該第八延伸臂之另一端、該第五傳動組之另一端、複數個該第一齒輪之一以及該第二連接部相互樞接設立。
上述中,該電動模式啟動該動力馬達,藉由該第一傳動組進行旋轉,同步改變該第一延伸臂與該第三延伸臂之夾角以及該第二延伸臂與該第四延伸臂之夾角,使得該第一平台進行位移,同時,藉由該第四齒輪帶動該第五齒輪的轉動,同步改變該第五延伸臂與該第七延伸臂之夾角以及該第六延伸臂與該第八延伸臂之夾角,使得該第二平台進行位移,藉由該第四齒輪轉動帶動該第五齒輪轉動時,藉由該第一傳動裝置帶動該第一連接部以及該第二傳動裝置帶動該第二連接部,使得該第一連接部以及該第二連接部產生位移,達到調整該第一距離為該第三距離。
此外,該主被動復健裝置更包括有一第一把手裝置以及一第二把手裝置。
該第一把手裝置包括有一第一把手、一第一底座、一第一滑軌,該第一把手之一端與該第一底座相連接,該第一底座架設於該第一滑軌,且該第一底座可沿該第一滑軌進行滑動,該第一滑軌環繞於該第一平台外側,該第一底座與該第一皮帶相連接。
該第二把手裝置包括有一第二把手、一第二底座、一第二滑軌,該第二把手之一端與該第二底座相連接,該第二底座架設於該第二滑軌,且該第二底座可沿該第二滑軌進行滑動,該第二滑軌環繞該第二平台外側,該第二底座與該第二皮帶相連接。
於該手動模式為一復健者可將左右手分別握在該第一把手以及該第二把手,使得該第一把手滑動於該第一滑軌以及該第二把手滑動於該第二滑軌,以進行復健治療。
於該電動模式使得一復健者可啟動該動力馬達,使該復健者將左右手分別握在該第一把手以及該第二把手,該第一皮帶以及該第二皮帶分別使得該第一把手滑動於該第一滑軌以及該第二把手滑動於該第二滑軌,以輔助該復健者進行復健治療。
另外,該主被動復健裝置更包括有一殼體,該殼體可與該基座相互結合,使得該殼體與該第一平台以及該第二平台形成二溝槽,該溝槽位置分別對應該第一滑軌以及該第二滑軌,使得第一把手以及該第二把手延伸出該殼體。
上述中,該第一滑軌以及該第二滑軌分別位於該基座相互對稱之兩側,且該第一滑軌之外形以及該第二滑軌之外形為鏡向形狀之兩滑軌。
此外,於一實施例中,該主被動復健裝置更包括有一動力馬達驅動器,設置於該基座上,該動力馬達驅動器分別與該動力馬達以及該控制器電性連接,藉由該控制器操控該動力馬達驅動器之運轉訊號,以調整該動力馬達之轉動速度。
進一步地,該主被動復健裝置更包括有一復健整合系統以及一訊號傳送與接收器,該復健整合系統以及該訊號傳送與接收器皆設置於該基座上,該復健整合系統分別與該動力馬達驅動器以及該訊號傳送與接收器,且該復健整合系統藉由該訊號傳送與接收器與一診療系統電性連接。
藉由上述,醫師依據復健者身體狀況使用該診療系統提供一診療資訊,該診療資訊藉由該訊號傳送與接收器發送至該復健整合系統,使得該復健整合系統控制該動力馬達驅動器,進而讓該主被動復健裝置協助該復健者進行復健療程。
本發明將由圖式配合以下說明而得到充分瞭解,使得熟習本技藝之人士可據以完成,然本案之實施並非可由下列實施例而被限制其實施型態。
請參閱圖1所示,本發明提供一種主被動復健裝置1,其包括有一基座11、一第一平台12、一第二平台13、一可變距結構14、一動力馬達15、一第一傳動裝置16、一第二傳動裝置17以及一控制器18。
該第一平台12,係設置於該基座11之表面的一側上,該第一平台12包括有複數個第一齒輪121、一第一連接部122以及一第一皮帶123,該第一皮帶123套設於複數個該第一齒輪121上,複數個該第一齒輪121設置於該第一平台12上,該第一連接部122位於該第一平台12底部,且分別與該可變距結構14以及該第一傳動組16相連接。於本實施例中,該第一平台12架設於兩滑柱51上,使得該第一平台12得以於基座11上進行直線位移運動。
該第二平台13,係設置於該基座11之表面的另一側上,該第二平台13包括有複數個第二齒輪131、一第二連接部132以及一第二皮帶133,該第二皮帶133套設於複數個該第二齒輪131上,複數個該第二齒輪131設置於該第二平台13上,該第二連接部132位於該第二平台13底部,且分別與該可變距結構14以該第二傳動組17及相連接,該第二平台13靠外側之一邊與該第一平台12靠另一外測之一邊相距有一第一距離H1。於本實施例中,該第二平台13架設於另兩滑柱51上,使得該第一平台13得以於基座11上進行直線位移運動。
該可變距結構14,係設置於該基座11之一側邊上,該可變距結構14包括有一旋轉把手141、二固定座142、二第三齒輪143以及一第三皮帶144,二該第三齒輪143分別樞設於二該固定座142,該第三皮帶144套設於二該第三齒輪143,該旋轉把手141之一端與二該第三齒輪143之一連接,該第一連接部122以及該第二連接部132分別連接於該第三皮帶144的兩位置。
該動力馬達15,係設置於該基座11上。
該第一傳動裝置16,包括有一第四齒輪161、一第一傳動組162、一第二傳動組163、一第三傳動組164、一第一延伸臂165、一第二延伸臂166、一第三延伸臂167以及一第四延伸臂168,該第一傳動組162之一端與該動力馬達15相連接,該第一傳動組162之另一端、該第四齒輪161、該第一延伸臂165之一端、該第二延伸臂166之一端以及該第二傳動組163之一端相互樞接設立;該第一延伸臂165之另一端、該第二延伸臂166之另一端、該第二傳動組163之另一端、該第三傳動組164之一端、該第三延伸臂167之一端以及該第四延伸臂168之一端相互樞接設立;該第三延伸臂167之另一端、該第四延伸臂168之另一端、該第三傳動組164之另一端、複數個該第一齒輪121之一以及該第一連接部122相互樞接設立。
該第二傳動裝置17,包括有一第五齒輪171、一第四傳動組172、一第五傳動組173、一第五延伸臂174、一第六延伸臂175、一第七延伸臂176以及一第八延伸臂177,該第五齒輪171與該第四齒輪161相互嵌合連接,且該第四傳動組172之一端、該第五齒輪171、該第五延伸臂174之一端、該第六延伸臂175之一端相互樞接設立;該第五延伸臂174之另一端、該第六延伸臂175之另一端、該第四傳動組172之另一端、該第五傳動組173之一端、該第七延伸臂176之一端以及該第八延伸臂167之一端相互樞接設立;該第七延伸臂176之另一端、該第八延伸臂177之另一端、該第五傳動組173之另一端、複數個該第一齒輪121之一以及該第二連接部132相互樞接設立。
該控制器18,與該動力馬達15電性連接,可切換為一手動模式181或一電動模式182
。於本實施例中,該控制器可為一電訊控制裝置、一人機介面裝置或是一遙控裝置,但不以此為限。
煩請附加參閱圖2,該手動模式181使得一復健者可使用該旋轉把手141進行旋轉,使得二該第三齒輪143以及該第三皮帶144進行轉動,並藉由該第三皮帶144轉動,使得該第一連接部122以及該第二連接部132產生位移,同時,該第一平台12於該兩滑柱51上進行直線位移運動,以及該第二平台13於另兩滑柱51上進行直線位移運動,達到調整該第一距離H1為一第二距離H2。於本實施例中,當該第一連接部122往一方向進行位移,同時該第二連接部132往該方向之相反方向進行位移。
煩請參閱圖3以及圖4,該電動模式182使得一復健者可啟動該動力馬達15,藉由該第一傳動組162進行旋轉,同步改變該第一延伸臂165與該第三延伸臂167之一第一夾角θ
1,以及該第二延伸臂166與該第四延伸臂168之該第一夾角θ
1,使得該第一平台12於該兩滑柱51上進行直線位移運動,同時,藉由該第四齒輪161帶動該第五齒輪171的轉動,同步改變該第五延伸臂174與該第七延伸臂176之一第二夾角θ
2以及該第六延伸臂175與該第八延伸臂177之該第二夾角θ
2,使得該第二平台13於另該兩滑柱51上進行直線位移運動。
因此,藉由該第四齒輪161轉動帶動該第五齒輪171轉動時,藉由該第一傳動裝置16帶動該第一平台12,以及該第二傳動裝置17帶動該第二平台13,使得該第一平台12以及該第二平台13皆於該基座11上產生位移,達到調整該第一距離H1為一第三距離H3。
請參閱圖1,另外,本發明主被動復健裝置1更包括有一第一把手裝置20以及一第二把手裝置21,該第一把手裝置20包括有一第一把手201、一第一底座202、一第一滑軌203,該第一把手201之一端與該第一底座202相連接,該第一底座202架設於該第一滑軌203上,且該第一底座202可沿該第一滑軌203進行滑動,該第一滑軌203環繞於該第一平台12外測,該第一底座202與該第一皮帶123相連接。
該第二把手裝置21包括有一第二把手211、一第二底座212、一第二滑軌213,該第二把手211之一端與該第二底座212相連接,該第二底座212架設於該第二滑軌213,且該第二底座212可沿該第二滑軌213進行滑動,該第二滑軌213環繞該第二平台13外測,該第二底座212與該第二皮帶133相連接。
於本實施例中,該第一滑軌203以及該第二滑軌213分別位於該基座11相互對稱之兩側,且該第一滑軌203之外形以及該第二滑軌213之外形為鏡向形狀之兩滑軌。
請附加參閱圖5,藉由上述,將該控制器18切換為該手動模式181時,該復健者可自行將左右手分別握在該第一把手201以及該第二把手211進行復健動作時,使得該第一把手201滑動於該第一滑軌203以及該第二把手211滑動於該第二滑軌213,以進行復健治療。
請附加參閱圖6,以及,將該控制器18切換為該電動模式182時,該電動模式182使得該復健者可啟動該動力馬達15,藉由該第一傳動組162進行旋轉使得該第四齒輪161以及該第二傳動組163進行旋轉。該第二傳動組163進行旋轉帶動該第三傳動組164旋轉,該第三傳動組164旋轉帶動該第一齒輪121,使得該第一皮帶123進行旋轉,同時,該第四齒輪161帶動該第五齒輪171,該第五齒輪171旋轉時該第四傳動組172同時旋轉,該第四傳動組172帶動該第五傳動組173旋轉,使得該第二皮帶133進行旋轉。當該復健者將左右手分別握在該第一把手201以及該第二把手211進行復健動作時,該第一皮帶123以及該第二皮帶133分別使得該第一把手201與該第一底座202滑動於該第一滑軌203以及該第二把手211與該第二底座212l 滑動於該第二滑軌213,以輔助該復健者進行復健治療。
於本實施例中,自該第一傳動組至該第該第五傳動組皆為一皮帶套設於兩齒輪之傳動方式,以及本實施例中之該等皮帶之內側皆具有一內齒結構,該內齒結構與該等齒輪相互凹凸契合,以進行轉動。
煩請附加參閱圖7,此外,本發明復健治療裝置改良1更包括有一殼體30,該殼體30可與該基座11相互結合,使得該殼體30與該第一平台12以及該第二平台13形成二溝槽301,該溝槽301位置分別對應該第一滑軌203以及該第二滑軌213,使得第一把手201以及該第二把手211延伸出該殼體30。
煩請參閱圖8,於另一實施例中,該主被動復健裝置 1 更包括有一動力馬達驅動器41,設置於該基座11上,該動力馬達驅動器41分別與該動力馬達15以及該控制器18電性連接,復健者可以藉由該控制器1 進行操控該動力馬達驅動器41之運轉訊號,進而達到調整該動力馬達15之轉動速度,於進行復健動作時得以輔助復健者執行復健動作。
此外,該主被動復健裝置1更包括有一復健整合系統42以及一訊號傳送與接收器43,該復健整合系統42以及該訊號傳送與接收器42皆設置於該基座11上,該復健整合系統42分別與該動力馬達驅動器41以及該訊號傳送與接收器43,且該復健整合系統42藉由該訊號傳送與接收器43與一診療系統 (圖中未示) 電性連接,醫師依據復健者身體狀況,使用該診療系統提供一療程資訊,該療程資訊自該訊號傳送與接收器43發送至該復健整合系統42,藉由該復健整合系統 42控制該動力馬達驅動器41,使得該主被動復健裝置1協助該復健者進行復健療程。
綜上所述,本發明復健治療裝置改良,具有之優點如下:
1. 可依照復健者本身手掌的握力,選擇將雙手握在兩把手上,選擇手動模式,自行依照軌道進行轉動,以進行復健治療,亦可以選擇電動模式利用動力帶動,輔助帶動雙手依照軌道進行轉動。藉此,協助上肢癱瘓者完成復健,且具有提高復健品質之效用。
2. 另外,更可依照不同復健者本身雙手之間可活動的距離,選擇調整兩平台間的距離,以進行復健治療。可切換成手動模式,自行使用該可變距結構修改兩平台間的距離,亦可以切換電動模式利用動力帶動,輔助調整兩平台間的距離。
3. 藉由該復健整合系統與醫生處方系統電性連接,醫生可即時參考復健者所進行的各式檢查之資訊後,進行提供相對應適合的復健療程參數設定資訊,使得復健者使用該主被動復健裝置時,得到較佳的復健效果。
上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用來限定本發明實施的範圍,在不背離本發明精神及其實質的情況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當可根據本發明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形都應屬於本發明所附的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
1:主被動復健裝置
11:基座
12:第一平台
121:第一齒輪
122:第一連接部
123:第一皮帶
13:第二平台
131:第二齒輪
132:第二連接部
133:第二皮帶
14:可變距結構
141:旋轉把手
142:固定座
143:第三齒輪
144:第三皮帶
15:動力馬達
16:第一傳動裝置
161:第四齒輪
162:第一傳動組
163:第二傳動組
164:第三傳動組
165:第一延伸臂
166:第二延伸臂
167:第三延伸臂
168:第四延伸臂
17:第二傳動裝置
171:第五齒輪
172:第四傳動組
173:第五傳動組
174:第五延伸臂
175:第六延伸臂
176:第七延伸臂
177:第八延伸臂
18:控制器
181:手動模式
182:電動模式
20:第一把手裝置
201:第一把手
202:第一底座
203:第一滑軌
21:第二把手裝置
211:第二把手
212:第二底座
213:第二滑軌
30:殼體
301:溝槽
41:動力馬達驅動器
42:復健整合系統
43:訊號傳送與接收器
51:滑柱
H1:第一距離
H2:第二距離
H3:第三距離
θ
1:第一夾角
θ
2:第二夾角
圖1係為本發明主被動復健裝置之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2係為本發明手動模式調整兩平台之距離示意圖。
圖3係為本發明電動模式調整兩平台距離之結構示意圖。
圖4係為本發明電動模式調整兩平台距離之俯視角簡易示意圖。
圖5係為本發明手動模式進行復健示意圖。
圖6係為本發明電動模式進行輔助復健之結構示意圖。
圖7係為本發明主被動復健裝置之外觀結構示意圖。
圖8係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結構示意圖。
1:主被動復健裝置
11:基座
12:第一平台
121:第一齒輪
122:第一連接部
123:第一皮帶
13:第二平台
131:第二齒輪
132:第二連接部
133:第二皮帶
14:可變距結構
141:旋轉把手
142:固定座
143:第三齒輪
144:第三皮帶
15:動力馬達
16:第一傳動裝置
161:第四齒輪
162:第一傳動組
163:第二傳動組
164:第三傳動組
165:第一延伸臂
166:第二延伸臂
167:第三延伸臂
168:第四延伸臂
17:第二傳動裝置
171:第五齒輪
172:第四傳動組
173:第五傳動組
174:第五延伸臂
175:第六延伸臂
176:第七延伸臂
177:第八延伸臂
18:控制器
181:手動模式
182:電動模式
20:第一把手裝置
201:第一把手
202:第一底座
203:第一滑軌
21:第二把手裝置
211:第二把手
212:第二底座
213:第二滑軌
51:滑柱
H1:第一距離
Claims (13)
- 一種主被動復健治療裝置,應用於人體上肢復健訓練,包括有: 一基座; 一第一平台,係設置於該基座之一端上; 一第二平台,係設置於該基座之另一端上,該第二平台靠外側之一邊與該第一平台靠另一外側之一邊相距有一第一距離; 一可變距結構,係設置於該基座之一側邊上,分別連接該第一平台以及該第二平台,可調整該第一距離尺寸大小; 一動力馬達,係設置於該基座上; 一第一傳動裝置,連接該第一平台與該動力馬達; 一第二傳動裝置,連接該第二平台與該動力馬達; 一控制器,與該動力馬達電性連接以及連接該可變距結構,並提供切換為一手動模式或一電動模式,該控制器被切換於該手動模式下,由該可變距結構調整該第一距離尺寸大小為一第二距離;該控制器被切換於該電動模式下,該控制器連接該動力馬達,以該動力馬達作動該第一傳動裝置以及該第二傳動裝置,調整該第一距離尺寸大小為一第三距離。
- 如請求項1所述的主被動復健治療裝置,其中,該第一平台更包括有複數個第一齒輪、一第一連接部以及一第一皮帶,該第一皮帶套設於複數個該第一齒輪上,該第一連接部分別與該可變距結構以及該第一傳動組相連接;該第二平台更包括有複數個第二齒輪、一第二連接部以及一第二皮帶,該第二皮帶套設於複數個該第二齒輪上,該第二連接部分別與該可變距結構以及該第二傳動組相連接。
- 如請求項2所述的主被動復健治療裝置,其中,該可變距結構更包括有一旋轉把手、二固定座、二第三齒輪椅及一第三皮帶,二該第三齒輪分別樞設於二該固定座,該第三皮帶套設於二該第三齒輪,該旋轉把手之一端與二該第三齒輪之一連接,該第一連接部以及該第二連接部分別連接於該第三皮帶相對的兩位置,當該第一連接部往一方向進行位移,同時該第二連接部往該方向之相反方向進行位移。
- 如請求項3所述的主被動復健治療裝置,其中,該手動模式將該旋轉把手進行旋轉,使得二該第三齒輪以及該第三皮帶進行轉動,並藉由該第三皮帶轉動,使得該第一連接部以及該第二連接部產生位移,達到調整該第一距離為該第二距離。
- 如請求項2所述的主被動復健治療裝置,其中,該第一傳動裝置更包括有一第四齒輪、一第一傳動組、一第二傳動組、一第三傳動組、一第一延伸臂、一第二延伸臂、一第三延伸臂以及一第四延伸臂,該第一傳動組之一端與該動力馬達相連接,該第一傳動組之另一端、該第四齒輪、該第一延伸臂之一端、該第二延伸臂之一端以及該第二傳動組之一端相互樞接設立;該第一延伸臂之另一端、該第二延伸臂之另一端、該第二傳動組之另一端、該第三傳動組之一端、該第三延伸臂之一端以及該第四延伸臂之一端相互樞接設立;該第三延伸臂之另一端、該第四延伸臂之另一端、該第三傳動組之另一端、複數個該第一齒輪之一以及該第一連接部相互樞接設立;該第二傳動裝置更包括有一第五齒輪、一第四傳動組、一第五傳動組、一第五延伸臂、一第六延伸臂、一第七延伸臂以及一第八延伸臂,該第五齒輪與該第四齒輪相互嵌合連接,且該第四傳動組之一端、該第五齒輪、該第五延伸臂之一端、該第六延伸臂之一端相互樞接設立;該第五延伸臂之另一端、該第六延伸臂之另一端、該第四傳動組之另一端、該第五傳動組之一端、該第七延伸臂之一端以及該第八延伸臂之一端相互樞接設立;該第七延伸臂之另一端、該第八延伸臂之另一端、該第五傳動組之另一端、複數個該第一齒輪之一以及該第二連接部相互樞接設立。
- 如請求項5所述的主被動復健治療裝置,其中,該電動模式啟動該動力馬達,藉由該第一傳動組進行旋轉,同步改變該第一延伸臂與該第三延伸臂之夾角以及該第二延伸臂與該第四延伸臂之夾角,使得該第一平台進行位移,同時,藉由該第四齒輪帶動該第五齒輪的轉動,同步改變該第五延伸臂與該第七延伸臂之夾角以及該第六延伸臂與該第八延伸臂之夾角,使得該第二平台進行位移,藉由該第四齒輪轉動帶動該第五齒輪轉動時,藉由該第一傳動裝置帶動該第一連接部以及該第二傳動裝置帶動該第二連接部,使得該第一連接部以及該第二連接部產生位移,達到調整該第一距離為該第三距離。
- 如請求項2所述的主被動復健治療裝置,其中,該復健治療裝置改良更包括有一第一把手裝置以及一第二把手裝置,該第一把手裝置包括有一第一把手、一第一底座、一第一滑軌,該第一把手之一端與該第一底座相連接,該第一底座架設於該第一滑軌,且該第一底座可沿該第一滑軌進行滑動,該第一滑軌環繞於該第一平台外側,該第一底座與該第一皮帶相連接;該第二把手裝置包括有一第二把手、一第二底座、一第二滑軌,該第二把手之一端與該第二底座相連接,該第二底座架設於該第二滑軌,且該第二底座可沿該第二滑軌進行滑動,該第二滑軌環繞該第二平台外側,該第二底座與該第二皮帶相連接。
- 如請求項7所述的主被動復健治療裝置,其中,該手動模式為一復健者可將左右手分別握在該第一把手以及該第二把手,使得該第一把手滑動於該第一滑軌以及該第二把手滑動於該第二滑軌,以進行復健治療。
- 如請求項7所述的主被動復健治療裝置,其中,該電動模式使得一復健者可啟動該動力馬達,使該復健者將左右手分別握在該第一把手以及該第二把手,該第一皮帶以及該第二皮帶分別使得該第一把手滑動於該第一滑軌以及該第二把手滑動於該第二滑軌,以輔助該復健者進行復健治療。
- 如請求項7所述的主被動復健治療裝置,其中,該復健治療裝置改良更包括有一殼體,該殼體可與該基座相互結合,使得該殼體與該第一平台以及該第二平台形成二溝槽,該溝槽位置分別對應該第一滑軌以及該第二滑軌,使得第一把手以及該第二把手延伸出該殼體。
- 如請求項7所述的主被動復建裝置,其中,該第一滑軌以及該第二滑軌分別位於該基座相互對稱之兩側,且該第一滑軌之外形以及該第二滑軌之外形為鏡向形狀之兩滑軌。
- 如請求項1所述的主被動復健裝置,其中,該主被動復健裝置更包括有一動力馬達驅動器,設置於該基座上,該動力馬達驅動器分別與該動力馬達以及該控制器電性連接,藉由該控制器操控該動力馬達驅動器之運轉訊號,以調整該動力馬達之轉動速度。
- 如請求項12所述的主被動復健裝置,其中,該主被動復健裝置更包括有一復健整合系統以及一訊號傳送與接收器,該復健整合系統以及該訊號傳送與接收器皆設置於該基座上,該復健整合系統分別與該動力馬達驅動器以及該訊號傳送與接收器,且該復健整合系統藉由該訊號傳送與接收器與一診療系統電性連接,醫師依據復健者身體狀況使用該醫師處方診療系統提供一療程資訊,該療程資訊自該訊號傳送與接收器發送至該復健整合系統,藉由該復健整合系統控制該動力馬達驅動器,使得該主被動復健裝置協助該復健者進行復健療程。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0101061A TWI764507B (zh) | 2021-01-12 | 2021-01-12 | 主被動復健治療裝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0101061A TWI764507B (zh) | 2021-01-12 | 2021-01-12 | 主被動復健治療裝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764507B true TWI764507B (zh) | 2022-05-11 |
TW202227029A TW202227029A (zh) | 2022-07-16 |
Family
ID=825941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0101061A TWI764507B (zh) | 2021-01-12 | 2021-01-12 | 主被動復健治療裝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764507B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981157B2 (en) * | 2012-09-26 | 2018-05-29 | Woodway Usa, Inc. | Treadmill with integrated walking rehabilitation device |
CN210644971U (zh) * | 2019-07-04 | 2020-06-02 | 谢莉婷 | 运动复健器材的主、被动外转式磁控模组系统 |
CN210813736U (zh) * | 2019-09-01 | 2020-06-23 | 张家港市第二人民医院 | 一种骨科术后复健用支架 |
TW202033239A (zh) * | 2019-03-12 | 2020-09-16 | 謝莉婷 | 運動復健器材之主、被動內轉式磁控模組系統 |
US10881911B2 (en) * | 2015-02-04 | 2021-01-05 | Curexo, Inc. | Gait rehabilitation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therefor |
-
2021
- 2021-01-12 TW TW110101061A patent/TWI764507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981157B2 (en) * | 2012-09-26 | 2018-05-29 | Woodway Usa, Inc. | Treadmill with integrated walking rehabilitation device |
US10881911B2 (en) * | 2015-02-04 | 2021-01-05 | Curexo, Inc. | Gait rehabilitation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therefor |
TW202033239A (zh) * | 2019-03-12 | 2020-09-16 | 謝莉婷 | 運動復健器材之主、被動內轉式磁控模組系統 |
CN210644971U (zh) * | 2019-07-04 | 2020-06-02 | 谢莉婷 | 运动复健器材的主、被动外转式磁控模组系统 |
CN210813736U (zh) * | 2019-09-01 | 2020-06-23 | 张家港市第二人民医院 | 一种骨科术后复健用支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227029A (zh) | 2022-07-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499857B (zh) | 外骨骼可穿戴式上肢康复机器人 | |
Williams et al. | A robot for wrist rehabilitation | |
CN109223447B (zh) | 一种左右互换的上肢康复与活动辅助装置 | |
CN107233190B (zh) | 一种用于偏瘫患者的多自由度拇指康复训练装置 | |
CN111513989A (zh) | 一种内科护理锻炼装置 | |
CN103816032A (zh) | 人体手部自动控制按摩仪 | |
CN110251364B (zh) | 一种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 | |
CN113827448B (zh) | 一种协同康复训练机器人 | |
CN209301637U (zh) | 个性化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 | |
KR101849478B1 (ko) | 손 및 손목 재활 로봇 | |
TWI764507B (zh) | 主被動復健治療裝置 | |
CN211512549U (zh) | 一种术后康复理疗床 | |
CN108852749B (zh) | 一种旋转式腿臂肌电综合康复训练装置 | |
CN116270133A (zh) | 一种仿真康复手指训练装置及其控制系统 | |
CN113908439B (zh) | 一种康复治疗设备用的功能性电刺激系统 | |
TWI581783B (zh) | Rehabilitation therapy device | |
CN107456713A (zh) | 复健载具 | |
TWI600422B (zh) | 復健載具 | |
CN219763876U (zh) | 一种中风手恢复装置 | |
CN113908014B (zh) | 一种手部功能康复机器人 | |
CN215021624U (zh) | 一种治疗重症肌无力的辅助康复装置 | |
CN210170394U (zh) | 振动式理疗康复保健机 | |
CN211023861U (zh) | 一种中风后肢体康复训练装置 | |
CN221770714U (zh) | 临床调节式四肢康复器 | |
CN114681269B (zh) | 康复训练机器手及结合虚拟现实和运动想象的手功能康复训练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