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64059B - 應用於病患支撐系統的配氣裝置及配氣方法 - Google Patents
應用於病患支撐系統的配氣裝置及配氣方法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64059B TWI764059B TW108139591A TW108139591A TWI764059B TW I764059 B TWI764059 B TW I764059B TW 108139591 A TW108139591 A TW 108139591A TW 108139591 A TW108139591 A TW 108139591A TW I764059 B TWI764059 B TW I764059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hole
- air
- base
- distribution
- patient support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G—TRANSPORT, PERSONAL CONVEYANCES, OR ACCOMMOD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OPERATING TABLES OR CHAIRS; CHAIRS FOR DENTISTRY; FUNERAL DEVICES
- A61G7/00—Be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nursing; Devices for lifting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 A61G7/05—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beds
- A61G7/057—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bed-sores or for supporting patients with burns, e.g. mattress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61G7/05769—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bed-sores or for supporting patients with burns, e.g. mattress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with inflatable chambers
- A61G7/05776—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bed-sores or for supporting patients with burns, e.g. mattress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with inflatable chambers with at least two groups of alternately inflated chambe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Nurs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Invalid Beds And Related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揭露一種應用於病患支撐系統的配氣裝置及配氣方法,配氣裝置用於連接供氣源與病患支撐裝置,病患支撐裝置包括第一氣囊及配置在第一氣囊上方的第二及第三氣囊,配氣裝置包含基座及可轉動地配置於基座上方的配氣轉盤,在配氣轉盤被轉動至第一角度時,基座的第一孔、第二孔、第三孔經由配氣轉盤的進氣部連通基座的供氣孔,執行充氣前置程序或充氣程序;在轉動至第二角度時,第二孔連通基座的洩氣孔,第一孔不與第二孔、第三孔連通,使第二氣囊被進行洩氣程序再進入停止洩氣程序,藉由配氣轉盤的轉動,切至各種配氣模式,增進躺臥舒適度。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配氣裝置及配氣方法,特別是關於一種應用於病患支撐系統的配氣裝置及配氣方法。
長期臥床的病患因長期維持固定姿勢,皮膚容易長時間處於被壓迫的狀態。若病患欠缺適當的翻身或活動,身體的重量長期施加在皮膚上的壓力會減少或阻斷皮膚與軟組織的血液流動,導致皮膚與軟組織缺血壞死而形成壓瘡。一旦發生壓瘡,不但病患不舒適,照護工作也會變得更加困難。此外,壓瘡可能成為病菌進入身體的入口,嚴重時甚至可能會引發敗血症而危害生命。因此,預防的壓瘡產生非常重要。通常,照護者需頻繁的幫病患翻身,或是利用輔助設備來避免病患皮膚的同一部份壓迫太久,以降低壓瘡產生的機率。
常見的輔助設備包括病患的支撐系統,例如醫療級氣墊床,已經廣泛地被運用在照護產業中。藉由對氣墊床之氣囊的壓力控制,例如氣囊交替的充氣及洩氣,或是維持均等的低壓,確保病患皮膚與床墊之間的壓力(或稱介面壓力)可被維持在一個理想的狀態。此外,隨著氣囊內之壓力的差異化控制,也可達到讓身體傾斜進而翻身的作用,使病患在臥床姿態下不會發生皮膚或皮下組織長期受壓迫的現象,進而使血液循環不易受阻,也基於此,避免了褥瘡的產生。
然而,現有的病患支撐系統尚無法滿足病患的舒適需求。一方面,為了防止氣囊洩氣時致使病患觸及床板或床架,現有的病患支撐系統往往讓下層的氣墊層被維持在固定的高壓力,以避免觸底事件(bottom out)。但這樣,病患支撐系統僅有上層的氣墊層具減壓效果,減少了可提升病患躺臥舒適度的緩衝空間。若要增加緩衝空間,須再額外增加更多的氣囊層來彌補,進而造成成本的提高。但另一方面,當病患休息或睡眠時,氣囊交替充洩氣所產生的大幅落差,也容易干擾病患休息而令其感到不舒適。
本發明之一目的在於增進病患支撐系統的躺臥舒適度。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於將可達到各種增進躺臥舒適度的配氣模式整合至一配氣裝置上。
為達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本發明提出一種應用於病患支撐系統的配氣裝置,係用於連接一供氣源與一病患支撐裝置,該病患支撐裝置包括第一氣囊及配置在該第一氣囊上方的第二氣囊及第三氣囊,該配氣裝置包含:一基座;及一配氣轉盤。該基座係包括第一孔、第二孔、第三孔、供氣孔及洩氣孔,其中該第一孔用於連通該第一氣囊、該第二孔用於連通該第二氣囊、該第三孔用於連通該第三氣囊、該供氣孔用於連通該供氣源、及該洩氣孔用於洩氣。該配氣轉盤係可轉動地配置於該基座上,其中該配氣轉盤係包括進氣部、洩氣部及止擋部。其中,在該配氣轉盤轉動至第一角度時,該基座的該第一孔、該第二孔、該第三孔經由該配氣轉盤的該進氣部連通於該基座的該供氣孔。其中,在該配氣轉盤轉動至第二角度時,該基座的該第二孔經由該配氣轉盤的該洩氣部連通於該基座的該洩氣孔,且該配氣轉盤的該止擋部覆蓋於該基
座的該第一孔,以避免該第一孔連通於該第二孔、該第三孔、該供氣孔及該洩氣孔之任一孔,使該病患支撐裝置之該第二氣囊被洩氣時,連通該第一孔的該第一氣囊與連接該第三孔的該第三氣囊不互通。
於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在該配氣轉盤轉動至第二角度且維持該第二角度一預設時間後,該配氣轉盤轉動至第三角度,使該基座的該第一孔、該第二孔及該第三孔經由該配氣轉盤的該進氣部連通於該基座的該供氣孔,以連通該第一氣囊、該第二氣囊及該第三氣囊。其中,該第一角度可介於358度至2度,該第二角度可介於42度至47度,該第三角度可介於178度至182度。
於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於該基座上,該第一孔與該供氣孔之間具有第一距離,該第二孔與該供氣孔之間具有第二距離,該第三孔與該供氣孔之間具有第三距離,該第二距離及該第三距離係皆大於該第一距離。
於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該洩氣孔與該供氣孔之間具有第四距離,該第一孔與該供氣孔之間的具有第一距離,該第二孔與該供氣孔之間具有第二距離,該第三孔與該供氣孔之間具有第三距離,該第一距離、該第二距離及該第三距離係皆小於該第四距離。
於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該第二距離與該第三距離係為相同。
於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該基座的頂面由中心向外係區分為環狀且為同心之第一區、第二區、第三區及第四區,且該供氣孔位於該第一區,該第一孔位於該第二區,該第二孔及該第三孔位於該第三區,且該洩氣孔位於該第四區。
於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該配氣轉盤可相對該基座轉動地設置於該基座的頂面,該配氣轉盤面向該基座頂面之一面上係具有:該進氣部、該止擋部、及該洩氣部。該進氣部係具有一進氣流道、一第一連通槽、一第二連通槽及一配氣流道,其中該第一連通槽連接該進氣流道與該配氣流道,該第二連通槽係連接該進氣流道但不連接該配氣流道,且該進氣流道對應於該基座的該第一區,該第一連通槽與該第二連通槽對應於該基座的該第二區,該配氣流道對應於該基座的該第三區。該止擋部係設置於該第一連通槽及該第二連通槽之間,且對應於該基座的該第二區。該洩氣部係具有一洩氣流道及一洩氣槽,該洩氣槽係與該配氣流道隔離並該洩氣槽係連接該洩氣流道,其中該洩氣槽對應於該基座的該第三區,該洩氣流道對應於該基座的該第四區。其中,當該配氣轉盤被旋轉而使該止擋部位於該第一孔上方時,該止擋部係接觸該基座頂面以供對應地封閉該第一孔,且當該配氣轉盤被旋轉而使該第一連通槽或該第二連通槽的位置對應該第一孔時,該第一孔經由該配氣流道同時連通該第二孔與該第三孔。
於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更包括一控制件,且該配氣轉盤的側緣具有二定位件,且各該定位件係對稱設置,用以觸動該控制件,當該配氣轉盤被旋轉而使該二定位件之任一者觸動該控制件時,該進氣流道係同時連通該第一孔、該第二孔及該第三孔。
於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該第一孔的位置係配置於該第二孔與該第三孔之間。
為達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本發明復提出一種應用於病患支撐系統的配氣方法,係利用一控制單元驅動一供氣源及一種如前所述之應用於病
患支撐系統的配氣裝置,該配氣裝置係連接於該供氣源與一病患支撐裝置之間,該病患支撐裝置包括第一氣囊及配置在該第一氣囊上方的第二氣囊及第三氣囊,該配氣方法包含:一充氣前置程序、一充氣程序、一洩氣程序、及一停止洩氣程序。該充氣前置程序係可同時連通該第一氣囊、該第二氣囊及該第三氣囊,使該第一氣囊、該第二氣囊及該第三氣囊的壓力達到平衡。該充氣程序係可充氣該第一氣囊、該第二氣囊及該第三氣囊至一預設壓力。該洩氣程序係可於一預設時間內洩氣該第二氣囊,同時該第一氣囊不被洩氣且隔離於該供氣源。該停止洩氣程序係可停止洩氣該第二氣囊,同時該第一氣囊不被洩氣且隔離於該供氣源。
於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更可包括一微洩氣模式及一全洩氣模式,其中該微洩氣模式下的該洩氣程序的該預設時間係為第一值,該全洩氣模式下的該洩氣程序的該預設時間係為第二值,該第一值係小於該第二值。
於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更可包括一全洩氣模式,其中該全洩氣模式的該洩氣程序係使該第二氣囊洩氣至一大氣壓。
據此,本發明之實施例係揭露配氣裝置之各孔與氣囊的對應連通狀態,藉由配氣轉盤的轉動而可切換至各種配氣模式,同時,連接至病患支撐裝置之下層氣囊亦被對應地充、洩氣,達到增進病患躺臥舒適度的目的。
100:病患支撐裝置
101、A:第一氣囊
102、B:第二氣囊
103、C:第三氣囊
200:躺臥者
300:配氣裝置
310:配氣轉盤
312:進氣部
3121:第一連通槽
3122:第二連通槽
3123:進氣流道
3124:配氣流道
314:洩氣部
3141:洩氣流道
3142:洩氣槽
316:止擋部
318:定位件
320:基座
3211:第一孔
3211a:第一管
3212:第二孔
3212b:第二管
3213:第三孔
3213c:第三管
3214:供氣孔
3214a:供氣管
3215:洩氣孔
3215a:洩氣管
330:控制件
341:上墊片
342:下墊片
350:彈性件
360:馬達
400:供氣源
500:控制主機
D1:第一距離
D2:第二距離
D3:第三距離
D4:第四距離
N1:第一區
N2:第二區
N3:第三區
N4:第四區
s100~s500:步驟
s511~s522:步驟
[圖1]為一實施例中病患支撐系統的示意圖。
[圖2]為一實施例的病患支撐裝置在一狀態下的示意圖。
[圖3]為圖2所示例之實施例的病患支撐裝置在另一狀態下的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配氣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配氣轉盤與基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5示例的基座的分區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中配氣模式的示意圖一。
[圖8]為圖7之實施例下的配氣模式示意圖二。
[圖9]為圖7之實施例下的配氣模式示意圖三。
[圖10]為圖7之實施例下的配氣模式示意圖四。
[圖11]為圖7之實施例下的配氣模式示意圖五。
[圖12]為圖7之實施例下的配氣模式示意圖六。
[圖13]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中配氣方法在交替模式下的細部流程圖。
[圖14]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中配氣方法在交替模式下的微交替模式的細部流
程圖。
為充分瞭解本發明之目的、特徵及功效,茲藉由下述具體之實施例,並配合所附之圖式,對本發明做一詳細說明,說明如後:於本文中,所描述之用語「一」或「一個」來描述單元、部件、結構、裝置、系統、部位或區域等。此舉只是為了方便說明,並且對本發明之範疇提供一般性的意義。因此,除非很明顯地另指他意,否則此種描述應理解為包括一個或至少一個,且單數也同時包括複數。
於本文中,所描述之用語「包含、包括、具有」或其他任何類似用語意係非僅限於本文所列出的此等要件而已,而是可包括未明確列出但卻是所述單元、部件、結構、裝置、系統、部位或區域通常固有的其他要件。
於本文中,所描述之「第一」或「第二」等類似序數之詞語,係用以區分或指關聯於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結構,且不必然隱含此等元件、結構、部位或區域在空間上的順序。應了解的是,在某些情況或配置下,序數詞語係可交換使用而不影響本發明之實施。
請參照圖1,為一實施例中病患支撐系統的示意圖。病患支撐系統包含:病患支撐裝置100、配氣裝置300、供氣源400、及控制主機500。該病患支撐裝置100具有複數個第一氣囊101、第二氣囊102及第三氣囊103,圖1僅各以一個做為示例。該供氣源400可受控於該控制主機500而選擇性地提供或不提供氣體至該配氣裝置300。當該供氣源400不提供氣體至該配氣裝置300時,供氣通道可被設定為封閉狀態,以避免氣體自該配氣裝置300經由該供氣源散逸。該配氣裝置300用於連接該供氣源400及該病患支撐裝置100,藉由該配氣裝置300來調整該供氣源400與的病患支撐裝置100之間的氣體連通,用以設定該病患支撐裝置100內對應之第一氣囊101、第二氣囊102及第三氣囊103的充洩氣狀態。該控制主機500用於控制該配氣裝置300及該供氣源400,其中,該配氣裝置300、該供氣源400及該控制主機500亦可視需要整合成單一設備或裝配於同一機殼中,並不限於圖1所示例者。
病患支撐裝置100,例如本發明實施例中示例的氣墊床,配置在氣墊床內的氣囊(cell)通常區分有管中管(cell-in-cell)以及管上管(cell-on-cell)。氣
囊可搭配交替充洩氣(alternating)或低均壓(static),可減少躺臥之病患發生壓瘡的機率。
在管上管(cell-on-cell)的配置下,上層的氣囊較下層的氣囊更接近病患,上層與下層的氣囊通常可具有不同的支撐用途,下層氣囊可作為避免病患發生觸底事件(bottom out)的緩衝。下層氣囊的充洩氣程序則可使上層與下層的氣囊組合具有幅度更大的高低差,進一步提升病患的舒適度。同樣地,在管中管(cell-in-cell)的配置下,內層的氣囊也近似於管上管(cell-on-cell)配置下的下層氣囊,內層氣囊的充洩氣程序亦通常可使內層與外層的氣囊組合具有幅度更大的高低差。
請參照圖2,為一實施例的病患支撐裝置在一狀態下的示意圖。病患支撐裝置100包含:第一氣囊101、第二氣囊102及第三氣囊103。躺臥者200,例如病患,於躺臥時向下對該病患支撐裝置100產生壓力,並據此由該病患支撐裝置100提供支撐力及形成該支撐力的變化。
接著請參照圖3,為圖2所示例之實施例的病患支撐裝置在另一狀態下的示意圖。於此實施例中,該病患支撐裝置100內的第二氣囊102被洩氣,第三氣囊103則未被洩氣,進而形成交替的支撐力道,以此種支撐力的變化讓病患在臥床姿態下不會發生皮膚或皮下組織長期受壓迫的現象。進一步地,隨著第二氣囊102或第三氣囊103的交替洩氣狀態,第一氣囊101亦可在第二氣囊102洩氣後或第三氣囊103洩氣後,產生一定程度的洩氣,增加該病患支撐裝置100可被下壓的幅度,增進病患支撐系統的躺臥舒適度。以下將進一步說明如何使第一氣囊101洩氣。
首先說明配氣裝置300。請參照圖4,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配氣裝置的結構示意圖。配氣裝置300可包含:配氣轉盤310、基座320、控制件330、上墊片341、下墊片342、彈性件350、及馬達360。圖4係僅示例出主要部件供說明,其他細項部件如鎖固元件等零部件則未繪示。該馬達360透過軸心與該配氣轉盤310連接,進而藉由該馬達360軸心的旋轉去帶動該配氣轉盤310,改變該配氣轉盤310的角度,達到配氣模式的選擇。該彈性件350例如為:彈簧,設置於該基座320的下方且具有一彈性力,用以抵頂該基座320,使該基座320的上表面可貼近該配氣轉盤310的下表面,增加該基座320與該配氣轉盤310間的氣密度。該上墊片341及該下墊片342分別設置於該彈性件350的上方及下方,其作用是用來限定彈性件350作用的位置。該控制件330用於偵測該配氣轉盤310的旋轉位置,以供例如圖1中所示例的控制主機500可對該配氣裝置300進行控制,例如:配氣模式的調整。於本實施例中,該控制件330為微動開關,可搭配該配氣轉盤310的定位件偵測該配氣轉盤310的旋轉位置,但並不以此為限,控制件330可以光學開關或是其他開關。
請同時參照圖5及圖6,圖5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配氣轉盤與基座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圖5示例的基座的分區示意圖。本實施例的該基座320包括:第一孔3211、第二孔3212、第三孔3213、供氣孔3214及洩氣孔3215。該等孔被配置於該基座320的上表面,用於與該配氣轉盤310的下表面的輪廓搭配。在該基座320內,第一孔3211連通第一管3211a,第二孔3212連通第二管3212b,第三孔3213連通第三管3213c,供氣孔3214連通供氣管3214a,洩氣孔3215連通洩氣管3215a,該等管是用來連通配置於該基座320上表面的對應孔,
以令氣體的各通道可匯集至該基座320,再透過該配氣轉盤310的運作,達到分配氣體的效果,完成各個對應氣囊的充洩氣程序。
圖5及圖6中所繪示的管型結構,僅為一種示例,並非為一種限制,任何情他形式的連通結構皆可適用於本發明之實施例。
第一管3211a可用來連接病患支撐裝置100的第一氣囊101(如圖2及圖3所繪示的A氣囊)。第二管3212b可用來連接病患支撐裝置100的第二氣囊102(如圖2及圖3所繪示的B氣囊)。第三管3213c可用來連接病患支撐裝置100的第三氣囊103(如圖2及圖3所繪示的C氣囊)。該等管可透過後續的分支管路(圖未示)來連通對應種類的氣囊。此外,供氣管3214a可用來連接如圖1所示例的供氣源400,洩氣管3215a則可連接至適當的排氣位置。
本實施例的該配氣轉盤310包括:進氣部312、洩氣部314及止擋部316。該進氣部312具有:進氣流道3123、第一連通槽3121、第二連通槽3122及配氣流道3124。該洩氣部314具有:洩氣流道3141及洩氣槽3142。該止擋部316環繞於該進氣流道3123外圍,並被設置於第一連通槽3121及第二連通槽3122之間。
如圖6所示,該基座320的頂面由中心向外可區分為環狀且為同心之第一區N1、第二區N2、第三區N3及第四區N4。該供氣孔3214位於第一區N1,第一孔3211位於第二區N2,第二孔3212及第三孔3213位於第三區N3,該洩氣孔3215位於第四區N4。
如圖6所示,第一孔3211與該供氣孔3214之間具有第一距離d1,第二孔3212與該供氣孔3214之間具有第二距離d2,第三孔3213與該供氣孔3214之間具有第三距離d3,該洩氣孔3215與該供氣孔3214之間具有第四距離d4。其
中,可配置為第二距離d2及第三距離d3皆大於第一距離d1。此外,還可配置為第一距離d1、第二距離d2及第三距離d3皆小於第四距離d4,以及,進一步地,第二距離d2可相同於第三距離d3。第一孔3211的位置可配置於第二孔3212與第三孔3213之間。各孔在此實施例示例的配置下,可有助於後續各種配氣模式的設定。
如圖5所示,第一連通槽3121連接該進氣流道3123與該配氣流道3124。第二連通槽3122連接該進氣流道3123但不連接該配氣流道3124,且該進氣流道3123對應於該基座320的第一區N1,第一連通槽3121、第二連通槽3122與該止擋部316則對應於該基座320的第二區N2,該配氣流道3124對應於該基座320的第三區N3(可參照圖6)。因此,該配氣裝置300所接收的供應氣體可藉由對應第一區N1的該供氣孔3214傳遞至該進氣流道3123而進入該配氣轉盤310的配氣部位,再藉由第一連通槽3121輸出至對應孔或進入該配氣流道3124,或是藉由第二連通槽3122輸出至對應孔。
如圖5所示,該洩氣槽3142與該配氣流道3124相互隔離,此外,該洩氣槽3142連接該洩氣流道3141。其中,該洩氣槽3142對應至該基座320的第三區N3,該洩氣流道3141對應至該基座320的第四區N4。據此,隨著該配氣轉盤310被設定在不同的角度,就可令氣體被輸送至對應部位,完成各種模式下的氣囊充洩氣程序。
接著請參照圖7至圖12,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中配氣模式的示意圖一至六。圖7至圖12的實施例中是以基座320的俯視角度繪示,並將配氣轉盤310的各流道與連通槽以透視的線條描繪,進而表示出該配氣轉盤310在不同設
定角度下的配氣情況。此外,圖7至圖12將該配氣轉盤310形成的氣體通道以疏密細點填滿的方式作為標示與區別。
該配氣轉盤310的側緣具有二定位件318,且各該定位件318對稱地設置,用於觸動控制件330。當該配氣轉盤310被旋轉而使該二定位件318的任一者觸動該控制件330時,即可對應有一特定訊號。該特定訊號即可被設定為特定的配氣模式,例如:此時,進氣流道3123可同時連通第一孔3211、第二孔3212及第三孔3213,詳見後續各配氣模式示意圖下的說明。
請參照圖7,該配氣轉盤310被設定在第一角度。該基座320的第一孔3211藉由對應配氣轉盤310的第二連通槽3122及進氣流道3123,與供氣孔3214連通。該基座320的第二孔3212藉由對應配氣轉盤310的配氣流道3124及第一連通槽3121,與供氣孔3214連通。該基座320的第三孔3213藉由對應配氣轉盤310的配氣流道3124及第一連通槽3121,與供氣孔3214連通。亦即,該基座320的第一孔3211、第二孔3212、第三孔3213可經由該配氣轉盤310的該進氣部312連通於該基座320的該供氣孔3214。
如圖7所示,在有氣體自供氣管3214a輸入至該基座320的情況下,經由被設定在第一角度的該配氣轉盤310的分配,可讓氣體由對應的第一管3211a、第二管3212b、及第三管3213c輸出。此時如圖7所示之箭號(氣體輸送方向),可令對應的病患支撐裝置100的第一氣囊101、第二氣囊102及第三氣囊103(可參照圖2及圖3)被充氣。
如圖7所示,相反地,在沒有氣體自供氣管3214a輸入的情況下,基於第一管3211a、第二管3212b、及第三管3213c此三管為相互連通的狀
態,呈現出均衡的階段,亦即,對應的病患支撐裝置100的第一氣囊101、第二氣囊102及第三氣囊103(可參照圖2及圖3)之間呈現出相互連通下的均衡狀態。
接著請參照圖8,該配氣轉盤310可被馬達360(請參照圖4)以順時針方向驅動,並被設定在第二角度。該基座320的第一孔3211藉由止擋部316(請參照圖5)而被封閉,使得該病患支撐裝置100的第一氣囊101對應的第一孔3211無法與第二孔3212、第三孔3213、該供氣孔3214及該洩氣孔3215等的任一孔相連通。該基座320的第三孔3213則仍然可以藉由對應的配氣流道3124及第一連通槽3121,與供氣孔3214連通。該基座320的第二孔3212則改藉由對應的洩氣槽3142及洩氣流道3141,與洩氣孔3215連通。
如圖8所示之箭號(氣體輸送方向),可令對應的病患支撐裝置100的第二氣囊102(可參照圖2及圖3所繪示的B氣囊)被洩氣。因此,在此第二角度的狀態下,該病患支撐裝置100的第二氣囊102被洩氣時,連通第一孔3211的第一氣囊101與連接第三孔3213的第三氣囊103不互通。在此第二角度的狀態下,可藉由停留於此狀態的時間(例如一預設時間)來決定第二氣囊102被洩氣的程度。
接著請參照圖9,該配氣轉盤310可被馬達360(請參照圖4)以順時針方向驅動,並被設定為離開該第二角度。亦即,前述的該配氣轉盤310的第二角度可讓第二氣囊102被洩氣,當該配氣轉盤310被驅動來繼續順時針旋轉而離開該第二角度後,可呈現如圖9所示的配氣模式。在圖9中,該基座320的第一孔3211藉由止擋部316(請參照圖5)持續被封閉;該基座320的第三孔3213仍然可以藉由對應的配氣流道3124及第一連通槽3121與供氣孔3214連通。其中,該基座320的第二孔3212不再對應該洩氣槽3142,且基於第二孔3212位於該基
座320頂面的第三區N3,該洩氣流道3141對應至該基座320的第四區N4,第二孔3212無法直接連通該洩氣流道3141,而必須透過該洩氣槽3142才能連通該洩氣流道3141。因此,在第8圖及第9圖所示例的運作方式下,一旦第二孔3212不再連通該洩氣槽3142,第二孔3212就會被封閉,第二孔3212對應的第二氣囊102(可參照圖2及圖3所繪示的B氣囊)也就會停止洩氣。
接著請參照圖10,該配氣轉盤310可被馬達360(請參照圖4)以順時針方向驅動,並被設定在第三角度。該基座320的第一孔3211再次藉由對應的第二連通槽3122及進氣流道3123而與供氣孔3214連通。該基座320的第二孔3212由第9圖所示的被封閉狀態轉為再次藉由對應的配氣流道3124及第一連通槽3121而與供氣孔3214連通。該基座320的第三孔3213則可持續藉由對應的配氣流道3124及第一連通槽3121與供氣孔3214連通。亦即,該基座320的第一孔3211、第二孔3212、第三孔3213可再次經由該配氣轉盤310的該進氣部312連通於該基座320的該供氣孔3214,同時也使第一氣囊101、第二氣囊102及第三氣囊103之間相互連通。
同樣地,如圖10所示,在有氣體自供氣管3214a輸入至該基座320的情況下,經由被設定在第三角度的該配氣轉盤310的分配,可讓氣體由對應的第一管3211a、第二管3212b、及第三管3213c輸出。此時如圖10所示之箭號(氣體輸送方向),可令對應的病患支撐裝置100的第一氣囊101、第二氣囊102及第三氣囊103(可參照圖2及圖3)被充氣。相反地,在沒有氣體自供氣管3214a輸入的情況下,基於第一管3211a、第二管3212b、及第三管3213c此三管為相互連通的狀態,可呈現出均衡的階段,亦即,對應的病患支撐裝置100的第一氣囊
101、第二氣囊102及第三氣囊103(可參照圖2及圖3)之間呈現出相互連通下的均衡狀態。
接著請參照圖11,該配氣轉盤310可被馬達360(請參照圖4)繼續以順時針方向驅動,並接著被設定在第四角度。該基座320的第一孔3211藉由止擋部316(請參照圖5)而被封閉,使得該病患支撐裝置100的第一氣囊101對應的第一孔3211無法與第二孔3212、第三孔3213、該供氣孔3214及該洩氣孔3215等的任一孔相連通。該基座320的第二孔3212則仍然可以藉由對應的配氣流道3124及第一連通槽3121,與供氣孔3214連通。該基座320的第三孔3213則改藉由對應的洩氣槽3142及洩氣流道3141,與洩氣孔3215連通。圖11相較於圖8所示例的配氣模式,差別在於是由第二孔3212或第三孔3213與洩氣孔3215連通,進而形成對該病患支撐裝置100的第二氣囊102(可參照圖2及圖3所繪示的B氣囊)或第三氣囊103(可參照圖2及圖3所繪示的C氣囊)進行洩氣,以達到交替充洩氣的控制,減少躺臥之病患發生壓瘡的機率。
接著請參照圖12,該配氣轉盤310可被馬達360(請參照圖4)以順時針方向驅動,並被設定為離開該第四角度。亦即,前述的該配氣轉盤310的第四角度可讓第三氣囊103被洩氣,當該配氣轉盤310被驅動來繼續順時針旋轉而離開該第四角度後,可呈現如圖12所示的配氣模式。在圖12中,該基座320的第一孔3211藉由止擋部316(請參照圖5)持續被封閉;該基座320的第二孔3212仍然可以藉由對應的配氣流道3124及第一連通槽3121與供氣孔3214連通。其中,該基座320的第三孔3213不再對應該洩氣槽3142,且基於第三孔3213位於該基座320頂面的第三區N3,該洩氣流道3141對應至該基座320的第四區N4,第三孔3213無法直接連通該洩氣流道3141,而必須透過該洩氣槽3142才能連通
該洩氣流道3141。因此,在第11圖及第12圖所示例的運作方式下,一旦第三孔3213不再連通該洩氣槽3142,第三孔3213就會被封閉,第三孔3213對應的第三氣囊103(可參照圖2及圖3所繪示的C氣囊)也就會停止洩氣。
圖7至圖12的實施例中,該配氣流道3124及該洩氣流道3141是以弧形的形狀配置於該配氣轉盤310,該洩氣流道3141所涵蓋的角度大於180度,該配氣流道3124所涵蓋的角度則約相當於180度,使得該配氣轉盤310可藉由旋轉來完成各種對應的配氣模式。其中,這樣的結構安排可使圖7及圖10具有相同的配氣模式,且該配氣轉盤310可對應地被設定在不同的角度(第一及第三角度),此二角度可相差大約180度。
以及,可透過對稱設置的各該定位件318對該控制件330的觸動,讓控制主機500取得該配氣轉盤310的對應位置及確認相應的配氣模式。例如,當該配氣轉盤310被旋轉而使該二定位件318的任一者觸動該控制件330時,該進氣流道3123可同時連通第一孔3211、第二孔3212及第三孔3213(請參照圖7及圖10)。
進一步地,也可達成下述的配氣模式:當該配氣轉盤310被旋轉而使第一連通槽3121或第二連通槽3122的位置對應第一孔3211時,第一孔3211經由該配氣流道3124可同時連通第二孔3212與第三孔3213(請參照圖7及圖10)。
在圖10至圖12的示例中,第二孔具有的洩氣作用可被轉移至第三孔,這也使得在單一的配氣轉盤310配置下,本發明示例的實施例即能完成病患支撐裝置100的交替式充洩氣功能,此外還能同時保有對下層氣囊(可參照圖2及圖3所繪示的A氣囊)的控制,增進病患躺臥的舒適度。其中,所謂的第二孔及第三孔僅為本實施例便於說明的用途而指定序號,在其他的定義下,該第
二孔與第三孔之間也可互換,亦即,先導通的孔為第二孔或第三孔皆可,並無區別。此外,該配氣轉盤310在本發明的各實施例中是以圓盤作為示例,然並不以此為限,其他可對應連通各孔以達到各種配氣模式的其他形式配氣盤也可適用。
如圖7至圖12所示,基於第一孔3211、第二孔3212、第三孔3213、供氣孔3214、洩氣孔3215、第一連通槽3121、第二連通槽3122及洩氣槽3142皆具有一寬度(亦可稱裕度),故該配氣轉盤310在一定區間內的角度改變是可被維持在相同的配氣模式而非完全轉換。這也使得前述的第一至第四角度可以具有一個區間,例如約3~5度的區間。
以圖7至圖12的示例來說,第一角度可介於358度至2度間;第二角度可介於42度至47度間,第三角度可介於178度至182度間。再舉例,第一角度與第二角度間的差距可在42度至48度之間,第二角度與第三角度間的差距也可在42度至48度之間,第三角度與第四角度間的差距也可在42度至48度之間。
有關應用於病患支撐系統的配氣方法,可透過一控制單元(例如圖1所示例的控制主機500)驅動該供氣源400及該配氣裝置300來完成該病患支撐裝置100內各氣囊的控制。配氣方法可包含:一充氣前置程序、一充氣程序、一洩氣程序、及一停止洩氣程序。藉由該控制單元的管理,可讓該病患支撐裝置100內各氣囊運作於對應的配氣模式下,以提供適當的躺臥模式,增進躺臥舒適度。
接著請參照圖13,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中配氣方法在交替模式下的細部流程圖。
首先,該控制單元需先確認該配氣裝置300的配氣轉盤310的位置,故進入步驟s100、定位配氣轉盤。亦即,轉動該配氣轉盤310,直至任一定位件318觸動控制件330後停止該配氣轉盤310的轉動。定位後,該配氣轉盤310可處於如圖7或圖10的位置。
接著,進入步驟s200、等待壓力平衡。亦即,該充氣前置程序,先不讓供氣源400自供氣管3214a輸入氣體至該配氣轉盤310,而是讓第一氣囊101、第二氣囊102及第三氣囊103(可參照圖2及圖3)此三氣囊相互連通,使其自我達到壓力平衡的狀態。此時,該配氣轉盤310仍處於如圖7或圖10的位置。
接著,進入步驟s300、充氣至預定壓力。亦即,該充氣程序,在第一氣囊101、第二氣囊102及第三氣囊103(可參照圖2及圖3)相互連通的狀態下進行充氣,使第一氣囊101、第二氣囊102及第三氣囊103達到一預設壓力後停止充氣(停止供氣源400的供氣動作)。其中,可基於氣囊內的壓力感知器(圖未示)來取得氣囊內的壓力值,也可透過連通於配氣裝置300與供氣源400之間的氣體通道的壓力感知器(圖未示)來取得氣囊內的壓力值。
接著,進入步驟s400、洩氣程序。亦即,轉動該配氣轉盤310到可以使第一氣囊101以外的第二氣囊102或第三氣囊103被洩氣。此時,當該配氣轉盤310起始於圖7的位置時,則此時處於如圖8的位置;反之,當該配氣轉盤310起始於圖10的位置時,則此時處於如圖11的位置。相應地,圖8是對第二氣囊102進行洩氣,圖11是對第三氣囊103進行洩氣。
接著,進入步驟s500、一預設時間後旋轉配氣轉盤以終止該洩氣程序。亦即,該停止洩氣程序,在洩氣該預設時間後,轉動該配氣轉盤310
到可以使第二氣囊102或第三氣囊103不再連通該洩氣孔3215。其中,於步驟s400及步驟s500中,第一氣囊101不會被洩氣且與該供氣源400相隔離。此時,該配氣轉盤310可處於如圖9或圖10的位置。
接著,在未改變充氣模式下,回到步驟s100,以持續地進行後續步驟來完成該交替模式。在該配氣轉盤310的繼續順時針旋轉下,例如圖10及圖12所示,可進行另一氣囊的充洩氣。如此反覆作動,達到交替模式的持續進行。
此外,在回到步驟s100後,因第一孔3211、第二孔3212及第三孔3213的互通,使得第一氣囊101、第二氣囊102及第三氣囊103再次相互連通。因此,被洩氣的第二氣囊102或第三氣囊103此時可獲得來自其他氣囊的回補氣體,且回補的速度會取決於病患躺臥時對該等氣囊產生的壓力來決定,讓第一氣囊101、第二氣囊102及第三氣囊103達到相同的壓力。透過這個步驟,位於下層的第一氣囊101不再維持固定壓力,而是因連通洩氣的第二氣囊102或第三氣囊103而產生壓力變化。如此一來,不僅病患支撐裝置100的緩衝空間增加,增進了躺臥的舒適度,且第一氣囊101仍保有部分氣體以降低觸底事件的發生機率。
接著請參照圖14,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中配氣方法在終止該洩氣程序下的細部流程圖。終止該洩氣程序可進一步區分為運作在一微洩氣模式或一全洩氣模式。病患或照護者可依不同的使用需求,預先設定該微洩氣模式及該全洩氣模式,以令病患支撐系統運作至該洩氣程序時對應地執行該微洩氣模式或該全洩氣模式。舉例來說,若病患的壓瘡風險較低,或是偏好不干擾病患
休息,希望氣囊交替充洩氣時產生較小的落差,則可選擇微洩氣模式;若偏好較佳的減壓效果,使被壓迫的皮膚能夠釋放較多壓力,則可選擇全洩氣模式。
在該微洩氣模式下,步驟S500可具有步驟S511、洩氣具有第一值的該預設時間。洩氣的時間值為該第一值,例如0~1分鐘。接著步驟S521、旋轉該配氣轉盤310至第一位置。該第一位置可使第二氣囊102或第三氣囊103不再連通該洩氣孔3215。
在該全洩氣模式下,步驟S500可具有步驟S512、洩氣具有第二值的該預設時間。洩氣的時間值為該第二值,例如5~15分鐘。接著步驟S522、旋轉該配氣轉盤310至第二位置。該第二位置可使第二氣囊102或第三氣囊103不再連通該洩氣孔3215。
其中,該第一值小於該第二值。亦即,該微洩氣模式是讓第二氣囊102或第三氣囊103(僅其一)短暫洩漏,洩漏量小於該全洩氣模式。一實施態樣下,該全洩氣模式可讓第二氣囊102或第三氣囊103(僅其一)被洩氣至一大氣壓,該微洩氣模式則讓第二氣囊102或第三氣囊103(僅其一)被洩氣後仍可具有大於一大氣壓的內壓值。
其中,由於該微洩氣模式是為了讓病患有更舒適的感受而不會感受到全洩氣模式的交替下,氣囊充飽與洩氣狀態下的大幅落差。因此,藉由前述的該配氣轉盤310的配置,可讓該配氣轉盤310在步驟s521時,被旋轉到有別於全洩氣模式下之第二位置的該第一位置。該第一位置可如圖9或圖12示例的位置,例如可以與在初始化位置下的該配氣轉盤310相差約90度(例如85至95度間)。該初始化位置指的是該配氣轉盤310令第一孔3211、第二孔3212及第三孔3213接相互連通的位置。
當該配氣轉盤310在該第一位置下,未被洩氣的氣囊(第二氣囊102或第三氣囊103)仍可連通供氣孔3214,進而可以持續接收供氣源400供應的氣體,亦即,在微洩氣模式下,病患體驗到的氣囊高低變化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可進一步提升躺臥舒適度。反之,當該配氣轉盤310在該第二位置下,即對應到圖7或圖10的狀態,會緊接著進入該充氣前置程序。換言之,相較於該第二位置,具有該第一位置下的配氣模式可令病患較不易感受到氣囊交替充洩氣所產生的落差,可進一步提升躺臥舒適度。
進一步地,除了第一孔3211、第二孔3212及第三孔3213相互連通的狀態之外,基於該基座320的第一孔3211可以在該配氣轉盤310的轉動下被維持著密封狀態,第一氣囊101的氣壓就可以被良好地控制著,這也使得病患支撐系統在初始化設定,以因應不同病患的體重給與不同的適當壓力時,可以有更加準確的判斷。關於病患支撐系統如何因應不同病患的體重給予不同的適當壓力,可參考台灣發明專利公告號I529508。
綜上所述,本發明揭露的應用於病患支撐系統的配氣裝置及配氣方法,藉由配氣裝置的配氣轉盤與基座,可在一個配氣轉盤上實現下層氣囊的壓力變化,且可滿足微洩氣模式及全洩氣模式的需求,並可進一步增進躺臥舒適度。
本發明在上文中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然熟習本項技術者應理解的是,該實施例僅用於描繪本發明,而不應解讀為限制本發明之範圍。應注意的是,舉凡與該實施例等效之變化與置換,均應設為涵蓋於本發明之範疇內。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以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310:配氣轉盤
312:進氣部
3121:第一連通槽
3122:第二連通槽
3123:進氣流道
3124:配氣流道
314:洩氣部
3141:洩氣流道
3142:洩氣槽
316:止擋部
318:定位件
320:基座
3211:第一孔
3211a:第一管
3212:第二孔
3212b:第二管
3213:第三孔
3213c:第三管
3214:供氣孔
3214a:供氣管
3215:洩氣孔
3215a:洩氣管
330:控制件
Claims (13)
- 一種應用於病患支撐系統的配氣裝置,係用於連接一供氣源與一病患支撐裝置,該病患支撐裝置包括第一氣囊及配置在該第一氣囊上方的第二氣囊及第三氣囊,該配氣裝置包含:一基座,係包括第一孔、第二孔、第三孔、供氣孔及洩氣孔,其中該第一孔用於連通該第一氣囊、該第二孔用於連通該第二氣囊、該第三孔用於連通該第三氣囊、該供氣孔用於連通該供氣源、及該洩氣孔用於洩氣;及一配氣轉盤,係可轉動地配置於該基座上,其中該配氣轉盤係包括進氣部、洩氣部及止擋部,其中,在該配氣轉盤轉動至第一角度時,該基座的該第一孔、該第二孔、該第三孔經由該配氣轉盤的該進氣部連通於該基座的該供氣孔,其中,在該配氣轉盤轉動至第二角度時,該基座的該第二孔經由該配氣轉盤的該洩氣部連通於該基座的該洩氣孔,且該配氣轉盤的該止擋部覆蓋於該基座的該第一孔,以避免該第一孔連通於該第二孔、該第三孔、該供氣孔及該洩氣孔之任一孔,使該病患支撐裝置之該第二氣囊被洩氣時,連通該第一孔的該第一氣囊與連接該第三孔的該第三氣囊不互通;其中,該配氣轉盤之洩氣部於轉動過程中不與該第一孔連通。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應用於病患支撐系統的配氣裝置,其中在該配氣轉盤轉動至第二角度且維持該第二角度一預設時間後,該配氣轉盤轉動至第三角度,使該基座的該第一孔、該第二孔及該第三孔經由該配氣轉盤的該進氣部連通於該基座的該供氣孔,以連通該第一氣囊、該第二氣囊及該第三氣囊。
- 如請求項2所述之應用於病患支撐系統的配氣裝置,其中該第一角度係介於358度至2度,該第二角度係介於42度至47度,該第三角度係介於178度至182度。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應用於病患支撐系統的配氣裝置,其中於該基座上,該第一孔與該供氣孔之間具有第一距離,該第二孔與該供氣孔之間具有第二距離,該第三孔與該供氣孔之間具有第三距離,該第二距離及該第三距離係皆大於該第一距離。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應用於病患支撐系統的配氣裝置,其中該洩氣孔與該供氣孔之間具有第四距離,該第一孔與該供氣孔之間的具有第一距離,該第二孔與該供氣孔之間具有第二距離,該第三孔與該供氣孔之間具有第三距離,該第一距離、該第二距離及該第三距離係皆小於該第四距離。
- 如請求項4或5所述之應用於病患支撐系統的配氣裝置,其中該第二距離與該第三距離係為相同。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應用於病患支撐系統的配氣裝置,其中該基座的頂面由中心向外係區分為環狀且為同心之第一區、第二區、第三區及第四區,且該供氣孔位於該第一區,該第一孔位於該第 二區,該第二孔及該第三孔位於該第三區,且該洩氣孔位於該第四區。
- 如請求項7所述之應用於病患支撐系統的配氣裝置,其中該配氣轉盤可相對該基座轉動地設置於該基座的頂面,該配氣轉盤面向該基座頂面之一面上係具有:該進氣部,係具有一進氣流道、一第一連通槽、一第二連通槽及一配氣流道,其中該第一連通槽連接該進氣流道與該配氣流道,該第二連通槽係連接該進氣流道但不連接該配氣流道,且該進氣流道對應於該基座的該第一區,該第一連通槽與該第二連通槽對應於該基座的該第二區,該配氣流道對應於該基座的該第三區;該止擋部,係設置於該第一連通槽及該第二連通槽之間,且對應於該基座的該第二區;及該洩氣部,係具有一洩氣流道及一洩氣槽,該洩氣槽係與該配氣流道隔離並該洩氣槽係連接該洩氣流道,其中該洩氣槽對應於該基座的該第三區,該洩氣流道對應於該基座的該第四區;其中,當該配氣轉盤被旋轉而使該止擋部位於該第一孔上方時,該止擋部係接觸該基座頂面以供對應地封閉該第一孔,且當該配氣轉盤被旋轉而使該第一連通槽或該第二連通槽的位置對應該第一孔時,該第一孔經由該配氣流道同時連通該第二孔與該第三孔。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應用於病患支撐系統的配氣裝置,其中更包括一控制件,且該配氣轉盤的側緣具有二定位件,且各該定位件 係對稱設置,用以觸動該控制件,當該配氣轉盤被旋轉而使該二定位件之任一者觸動該控制件時,該進氣流道係同時連通該第一孔、該第二孔及該第三孔。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應用於病患支撐系統的配氣裝置,其中該第一孔的位置係配置於該第二孔與該第三孔之間。
- 一種應用於病患支撐系統的配氣方法,係利用一控制單元驅動一供氣源及一如請求項1至10中任一項所述之應用於病患支撐系統的配氣裝置,該配氣裝置係連接於該供氣源與一病患支撐裝置之間,該病患支撐裝置包括第一氣囊及配置在該第一氣囊上方的第二氣囊及第三氣囊,該配氣方法包含:一充氣前置程序,同時連通該第一氣囊、該第二氣囊及該第三氣囊,使該第一氣囊、該第二氣囊及該第三氣囊的壓力達到平衡;一充氣程序,充氣該第一氣囊、該第二氣囊及該第三氣囊至一預設壓力;一洩氣程序,於一預設時間內洩氣該第二氣囊,同時該第一氣囊不被洩氣且隔離於該供氣源;以及一停止洩氣程序,停止洩氣該第二氣囊,同時該第一氣囊不被洩氣且隔離於該供氣源。
-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應用於病患支撐系統的配氣方法,其中更包括一微洩氣模式及一全洩氣模式,其中該微洩氣模式下的該洩 氣程序的該預設時間係為第一值,該全洩氣模式下的該洩氣程序的該預設時間係為第二值,該第一值係小於該第二值。
-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應用於病患支撐系統的配氣方法,其中更包括一全洩氣模式,其中該全洩氣模式的該洩氣程序係使該第二氣囊洩氣至一大氣壓。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8139591A TWI764059B (zh) | 2019-10-31 | 2019-10-31 | 應用於病患支撐系統的配氣裝置及配氣方法 |
EP20195548.1A EP3815664B1 (en) | 2019-10-31 | 2020-09-10 | Patient support system with air distribution device and air distribution method for the patient support system |
AU2020244416A AU2020244416B1 (en) | 2019-10-31 | 2020-09-29 | Air distribution device and method applicable to patient support system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8139591A TWI764059B (zh) | 2019-10-31 | 2019-10-31 | 應用於病患支撐系統的配氣裝置及配氣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118473A TW202118473A (zh) | 2021-05-16 |
TWI764059B true TWI764059B (zh) | 2022-05-11 |
Family
ID=724733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8139591A TWI764059B (zh) | 2019-10-31 | 2019-10-31 | 應用於病患支撐系統的配氣裝置及配氣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3815664B1 (zh) |
AU (1) | AU2020244416B1 (zh) |
TW (1) | TWI76405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699257B (zh) * | 2022-04-11 | 2023-12-05 | 河北工业大学 | 一种基于气囊护理床垫小翻身运动的压疮预防方法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M424856U (en) * | 2011-11-02 | 2012-03-21 | Herbal Spirit Co Ltd | Air distribution plate structure of air bed |
TW201614404A (en) * | 2014-10-13 | 2016-04-16 | Apex Medical Corp | Air mattress system, inflation and deflation pressure regulation system and method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8926213D0 (en) * | 1989-11-20 | 1990-01-10 | Pegasus Airwave Ltd | Air distributor |
JPH04136575A (ja) * | 1990-09-25 | 1992-05-11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流体ディストリビューター |
TW373499U (en) * | 1998-10-09 | 1999-11-01 | Mei-Ting Lin | Air valve structure for the air cushion bed of 3 tubes alternative type |
GB9826133D0 (en) * | 1998-11-27 | 1999-01-20 | Kci Medical Ltd | Rotary valve |
WO2011021040A2 (en) * | 2009-08-19 | 2011-02-24 | Mjs Healthcare Limited | Inflatable support f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and distributor device for controlling fluid supply thereto |
GB2472819A (en) * | 2009-08-19 | 2011-02-23 | Mjs Healthcare Ltd | A support with a layer of inflatable cells wherein different groups of cells can simultaneously be inflated or deflated |
US8156589B2 (en) * | 2009-09-17 | 2012-04-17 | Caremed Supply, Inc. | Air mattress |
TWI516698B (zh) * | 2013-07-31 | 2016-01-11 | Apex Medical Corp | Air cushion device and its vent valve |
-
2019
- 2019-10-31 TW TW108139591A patent/TWI764059B/zh active
-
2020
- 2020-09-10 EP EP20195548.1A patent/EP3815664B1/en active Active
- 2020-09-29 AU AU2020244416A patent/AU2020244416B1/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M424856U (en) * | 2011-11-02 | 2012-03-21 | Herbal Spirit Co Ltd | Air distribution plate structure of air bed |
TW201614404A (en) * | 2014-10-13 | 2016-04-16 | Apex Medical Corp | Air mattress system, inflation and deflation pressure regulation system and method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815664A1 (en) | 2021-05-05 |
AU2020244416B1 (en) | 2021-05-13 |
EP3815664B1 (en) | 2024-10-30 |
TW202118473A (zh) | 2021-05-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058603B2 (en) | Mattress system | |
US7260860B2 (en) | Mattress system for a hospital bed | |
AU777265B2 (en) | Inflatable support | |
EP2611408B1 (en) | Patient support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 |
US4995124A (en) | Constant pressure load bearing air chamber | |
JP6017686B2 (ja) | 患者保持システムおよび使用方法 | |
US20060026768A1 (en) | Hospital bed | |
JP5411761B2 (ja) | 複数の空気源マットレス制御システム | |
WO2016141501A1 (zh) | 座椅腰托的渐进式调整系统 | |
EP0408619A1 (en) | Pressure controller | |
TWI764059B (zh) | 應用於病患支撐系統的配氣裝置及配氣方法 | |
AU4337693A (en) |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air support systems | |
US20230329931A1 (en) | Surface adaptation for patient proning | |
CN108338588B (zh) | 一种软硬可调床垫及其腔体结构 | |
CN215686220U (zh) | 一种气囊坐垫 | |
JP3066018B2 (ja) | 内圧調整バルブを備えたクッション | |
CN111035531A (zh) | 按摩枕 | |
WO2007054660A1 (en) | An inflatable mattress that provides precise multi functional support to a physically disabled person | |
JP3002089B2 (ja) | エアーベッド | |
CN209004501U (zh) | 压疮减压装置及总成 | |
CN107928925A (zh) | 防褥疮的气动枕桥 | |
CN208851867U (zh) | 病员床垫 | |
JP3182236B2 (ja) | 通気式傾動マット装置 | |
TWM659272U (zh) | 複數區域壓力可調式氣囊座墊 | |
GB2472818A (en) | A support with inflatable cells wherein the cells at one end have a smaller diame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