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57164B - 應用系統及其操作方法與輸入裝置 - Google Patents

應用系統及其操作方法與輸入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57164B
TWI757164B TW110115213A TW110115213A TWI757164B TW I757164 B TWI757164 B TW I757164B TW 110115213 A TW110115213 A TW 110115213A TW 110115213 A TW110115213 A TW 110115213A TW I757164 B TWI757164 B TW I75716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ocal
communication network
input
remote server
interface circui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152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43452A (zh
Inventor
陳冠丞
Original Assignee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1152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57164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71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7164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434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43452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應用系統及其操作方法與輸入裝置。應用系統包括遠端伺服裝置、本地端輸入裝置以及本地端計算裝置。遠端伺服裝置提供應用服務。本地端輸入裝置通過通訊網路而與遠端伺服裝置建立第一連接。本地端輸入裝置產生輸入資訊以控制所述應用服務。本地端輸入裝置通過通訊網路將輸入資訊所對應的輸入資料傳輸給遠端伺服裝置。本地端計算裝置通過通訊網路而與遠端伺服裝置建立第二連接。遠端伺服裝置基於所述輸入資料通過通訊網路將所述應用服務的影像幀傳輸給本地端計算裝置。本地端計算裝置顯示影像幀。

Description

應用系統及其操作方法與輸入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通訊網路系統,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應用系統及其操作方法與輸入裝置。
圖1是習知的一種應用系統100的裝置方塊示意圖。在圖1所示實施例中,應用系統100包括遠端伺服裝置110、本地端計算裝置120以及本地端輸入裝置130。本地端輸入裝置130包括鍵盤與/或滑鼠。本地端輸入裝置130通過非通訊網路介面20連接至本地端計算裝置120。所述非通訊網路介面20包括:通用序列匯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USB)介面或是藍芽(Bluetooth)介面。本地端計算裝置120包括個人電腦或是其他計算裝置。本地端計算裝置120可以通過通訊網路10而與遠端伺服裝置110建立連接。通訊網路10包括網際網路(internet)與/或Wi-Fi網路(無線網路)。
遠端伺服裝置110可以提供應用服務(例如影音串流服務)給本地端計算裝置120。基於使用者操作,本地端輸入裝置130可以產生用以控制遠端伺服裝置110的應用服務的輸入資料。本地端計算裝置120可以通過非通訊網路介面20接收本地端輸入裝置130所輸出的輸入資料,然後通過通訊網路10將所述輸入資料轉傳給遠端伺服裝置110。基於所述輸入資料,遠端伺服裝置110可以通過通訊網路10將應用服務的影像幀傳輸給本地端計算裝置120。因此,本地端計算裝置120可以顯示遠端伺服裝置110所提供的影像幀。
無論如何,圖1所示應用系統100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應用系統100存在安全性問題。使用者使用本地端輸入裝置130(鍵盤、滑鼠等輸入裝置)將輸入資料輸入於本地端計算裝置120(電腦等計算裝置)中。眾所周知,電腦容易被植入木馬程式,以及(或是)被病毒程式感染。亦即,駭客可能在本地端計算裝置120竊取使用者輸入的私密資料。
應用系統100還存在傳輸速度問題。應用系統100的運行流程為,使用者使用本地端輸入裝置130(鍵盤、滑鼠等裝置)將輸入資料輸入至本地端計算裝置120(電腦等計算裝置),然後由本地端計算裝置120通過通訊網路10(網際網路等通訊網路)將輸入資料傳輸至遠端伺服裝置110,接下來由遠端伺服裝置110回傳結果(影像幀)至本地端計算裝置120。本地端計算裝置120須將本地端輸入裝置130的輸入資料轉傳至遠端伺服裝置110,亦即透過本地端計算裝置120轉傳。因為輸入資料必須透過本地端計算裝置120而增加其傳輸流程,降低輸入資料的傳輸速度,增加輸入資料傳輸至遠端伺服裝置110的時間。
應用系統100還存在便利性問題。當本地端輸入裝置130是USB輸入裝置時,使用者需將本地端輸入裝置130插進本地端計算裝置120才能將輸入資料傳送到遠端伺服裝置110。當本地端輸入裝置130是藍芽輸入裝置時,使用者需將藍芽轉接器(dongle)插進本地端計算裝置120才能將輸入資料傳送到遠端伺服裝置110。
這些問題將使得使用者對本地端輸入裝置130有疑慮。如果解決應用系統100的這些問題,將使得使用者能夠有更安全、迅速且便利的輸入體驗。須注意的是,「先前技術」段落的內容是用來幫助了解本發明。在「先前技術」段落所揭露的部份內容(或全部內容)可能不是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道的習知技術。在「先前技術」段落所揭露的內容,不代表該內容在本發明申請前已被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悉。
本發明提供一種應用系統及其操作方法與輸入裝置,以增加使用者輸入資料時的安全性、減少輸入資料傳輸至遠端伺服裝置的時間以及提高使用輸入裝置的便利性。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應用系統包括遠端伺服裝置、第一本地端輸入裝置以及第一本地端計算裝置。遠端伺服裝置用以提供應用服務。第一本地端輸入裝置包括輸入介面電路以及第一通訊網路介面電路。第一通訊網路介面電路通過通訊網路而與遠端伺服裝置建立第一連接。輸入介面電路用以產生第一輸入資訊以控制所述應用服務。第一通訊網路介面電路耦接至輸入介面電路,以接收第一輸入資訊。第一通訊網路介面電路通過通訊網路將第一輸入資訊所對應的第一輸入資料傳輸給遠端伺服裝置。第一本地端計算裝置包括顯示模組以及第二通訊網路介面電路。第二通訊網路介面電路通過通訊網路而與遠端伺服裝置建立第二連接。遠端伺服裝置基於所述第一輸入資料通過通訊網路將所述應用服務的影像幀傳輸給第二通訊網路介面電路。顯示模組耦接至第二通訊網路介面電路,以接收所述影像幀。顯示模組顯示影像幀。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操作方法包括:由應用系統的第一本地端輸入裝置的第一通訊網路介面電路通過通訊網路而與應用系統的遠端伺服裝置建立第一連接;由第一本地端輸入裝置的輸入介面電路產生第一輸入資訊,以控制遠端伺服裝置的應用服務;由第一通訊網路介面電路通過通訊網路將第一輸入資訊所對應的第一輸入資料傳輸給遠端伺服裝置;由應用系統的第一本地端計算裝置的第二通訊網路介面電路通過通訊網路而與遠端伺服裝置建立第二連接;由遠端伺服裝置基於第一輸入資料通過通訊網路將應用服務的影像幀傳輸給第二通訊網路介面電路;以及由第一本地端計算裝置的顯示模組顯示影像幀。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輸入裝置包括輸入介面電路以及第一通訊網路介面電路。輸入介面電路用以產生第一輸入資訊,以控制遠端伺服裝置所提供的應用服務。第一通訊網路介面電路耦接至輸入介面電路,以接收第一輸入資訊。第一通訊網路介面電路通過通訊網路而與遠端伺服裝置建立第一連接。第一通訊網路介面電路通過通訊網路將第一輸入資訊所對應的第一輸入資料傳輸給遠端伺服裝置。其中,遠端伺服裝置通過通訊網路而與第一本地端計算裝置建立第二連接。
基於上述,本發明諸實施例所述輸入裝置可以通過通訊網路而與遠端伺服裝置建立直接連接。亦即,本地端輸入裝置的輸入資料不會被傳輸給本地端計算裝置,以增加安全性。再者,本地端輸入裝置的輸入資料不用被本地端計算裝置轉傳,因此輸入資料的傳輸速度可以被進一步提升,輸入資料的傳輸至遠端伺服裝置的時間亦可減少。此外,本地端輸入裝置可以通過通訊網路而與遠端伺服裝置建立連接,因此使用者不需將本地端輸入裝置插進本地端計算裝置,進而提升便利性。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在本案說明書全文(包括申請專利範圍)中所使用的「耦接(或連接)」一詞可指任何直接或間接的連接手段。舉例而言,若文中描述第一裝置耦接(或連接)於第二裝置,則應該被解釋成該第一裝置可以直接連接於該第二裝置,或者該第一裝置可以透過其他裝置或某種連接手段而間接地連接至該第二裝置。本案說明書全文(包括申請專利範圍)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語是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稱,或區別不同實施例或範圍,而並非用來限制元件數量的上限或下限,亦非用來限制元件的次序。另外,凡可能之處,在圖式及實施方式中使用相同標號的元件/構件/步驟代表相同或類似部分。不同實施例中使用相同標號或使用相同用語的元件/構件/步驟可以相互參照相關說明。
圖2是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一種應用系統200的裝置方塊示意圖。在圖2所示實施例中,應用系統200包括遠端伺服裝置210、本地端計算裝置220以及本地端輸入裝置230。依照實際設計,本地端輸入裝置230可以包括鍵盤、滑鼠以及(或是)其他輸入裝置,而本地端計算裝置220可以包括個人電腦、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以及(或是)其他計算裝置。
圖3是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一種應用系統的操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圖。為了清楚說明上述各項元件的運作以及本發明實施例的應用系統的操作方法,以下將搭配圖3之流程示意圖詳細說明如下。然而,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均可瞭解,本發明實施例的操作方法並不侷限應用於圖2的應用系統200,也不侷限於圖3之流程示意圖的各項步驟順序。請參照圖2與圖3。在步驟S310中,本地端輸入裝置230可以通過通訊網路30而與遠端伺服裝置210建立第一連接,以及本地端計算裝置220(第一本地端計算裝置)可以通過通訊網路30而與遠端伺服裝置210建立第二連接。依照實際設計,通訊網路30可以包括乙太網路、Wi-Fi網路(無線網路)、網際網路(internet)以及(或是)其他通訊網路。
舉例來說,使用者可以依照實際網路環境而將正確的網路連接資訊設定於本地端計算裝置220。在一些應用情境中,所述網路連接資訊例如包括遠端伺服裝置210的網址。在一些應用情境中,所述網路連接資訊可以更包括無線網路基地台的服務設定識別碼(Service Set Identifier,SSID)以及密碼。因此,本地端計算裝置220可以連接至通訊網路30,進而與遠端伺服裝置210建立第二連接。
本地端計算裝置220可以將第二連接所對應的網路連接資訊提供給本地端輸入裝置230。舉例來說,本地端計算裝置220與本地端輸入裝置230可以啟用隨建即連(ad hoc)網路(或稱無線臨時網路,或稱無線隨意網路)。本地端輸入裝置230(例如鍵盤以及/或是滑鼠)可以作為隨建即連(ad hoc)網路的伺服端(server),而本地端計算裝置220(例如行動電話)可以作為隨建即連(ad hoc)網路的客端(client)。因此本地端計算裝置220可以將正確的對應於遠端伺服裝置210的網路連接資訊提供給本地端輸入裝置230。依據本地端計算裝置220所提供的網路連接資訊,本地端輸入裝置230可以通過通訊網路30而與遠端伺服裝置210建立第一連接。
遠端伺服裝置210可以提供應用服務給本地端計算裝置220。依照實際設計,所述應用服務可以包括檢索服務、金融服務、影音串流服務、遊戲服務以及(或是)其他應用服務。基於使用者操作,本地端輸入裝置230可以產生用以控制遠端伺服裝置210的應用服務的輸入資料(步驟S320)。依照實際設計,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輸入資料可以是加密後的密文。在另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輸入資料可以是未加密的明文。在步驟S320中,本地端輸入裝置230可以通過通訊網路30將所述輸入資料傳輸給遠端伺服裝置210。本地端輸入裝置230的輸入資料(私密資料)不會被送到本地端計算裝置220。因此,即便是本地端計算裝置220被植入木馬程式,駭客無法藉由本地端計算裝置220去竊取本地端輸入裝置230的輸入資料。
依照設計需求,在一些實施例中,本地端輸入裝置230可以用明文方式將輸入資料傳輸給遠端伺服裝置210。在另一些實施例中,本地端輸入裝置230可以用密文方式將輸入資料傳輸給遠端伺服裝置210。亦即,本地端輸入裝置230可以進行加密演算法(encryption algorithm)而產生輸入資料並傳輸給遠端伺服裝置210。所述加密演算法可以依照設計需求來決定。舉例來說,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加密演算法可以包括RSA加密演算法、資料加密標準(Data Encryption Standard,DES)演算法、三重資料加密演算法(Triple DES,3DES)演算法、進階加密標準(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AES)演算法或是其他加密演算法。
基於本地端輸入裝置230的輸入資料,遠端伺服裝置210可以通過通訊網路30將應用服務的影像幀(例如為應用服務的操作畫面)傳輸給本地端計算裝置220(步驟S330)。因此,本地端計算裝置220可以在步驟S330顯示遠端伺服裝置210所提供的影像幀。在一些實施例中,本地端計算裝置220與本地端輸入裝置230之間的配對關係可以被預先定義於遠端伺服裝置210。亦即,依照實際設計,本地端計算裝置220與本地端輸入裝置230之間的配對關係可以是靜態的(固定的)。在另一些實施例中,本地端計算裝置220與本地端輸入裝置230之間的配對關係可以是動態的。
圖4是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一種本地端計算裝置與本地端輸入裝置的配對方法的流程示意圖。請參照圖2與圖4。在步驟S410中,本地端計算裝置220(第一本地端計算裝置)可以發出配對請求給遠端伺服裝置210。當本地端計算裝置220發出配對請求時,配對期間為開始。基於本地端計算裝置220的配對請求,遠端伺服裝置210可以在配對期間通過通訊網路30(第二連接)提供第一辨識碼給本地端計算裝置220(步驟S420)。因此,本地端計算裝置220可以在步驟S420中顯示遠端伺服裝置210所提供的第一辨識碼。
在配對期間,基於遠端伺服裝置210提供的第一辨識碼與使用者操作,本地端輸入裝置230可以通過通訊網路30(第一連接)將第二辨識碼回傳給遠端伺服裝置210(步驟S430)。舉例來說,假設本地端計算裝置220在步驟S420中所顯示的第一辨識碼為「abc123」。使用者可以將「abc123」輸入於鍵盤(本地端輸入裝置230),使得鍵盤可以通過通訊網路30將「abc123」(第二辨識碼)回傳給遠端伺服裝置210。
在另一些實施例中,本地端輸入裝置230可以包括滑鼠。假設本地端計算裝置220在步驟S420中所顯示的第一辨識碼為滑鼠按鍵順序「左鍵、左鍵、右鍵、右鍵、右鍵、左鍵」。使用者可以按照「左鍵、左鍵、右鍵、右鍵、右鍵、左鍵」而依序點擊滑鼠(本地端輸入裝置230)的按鍵,使得滑鼠可以通過通訊網路30將按鍵順序「左鍵、左鍵、右鍵、右鍵、右鍵、左鍵」(第二辨識碼)回傳給遠端伺服裝置210。
遠端伺服裝置210可以判斷有無本地端輸入裝置回傳第二辨識碼。在配對期間內沒有任何本地端輸入裝置回傳第二辨識碼,或是在配對期間內任何本地端輸入裝置所回傳的第二辨識碼不相符於第一辨識碼(步驟S430的判斷結果為「否」),則遠端伺服裝置210可以在配對期間結束後進入步驟S460。所述配對期間可以依照實際設計來設定。舉例來說,所述配對期間可以是1分鐘或是其他時間長度。在步驟S460中,遠端伺服裝置210可以將通知訊息(指出「配對逾時」)提供給本地端計算裝置220。
在配對期間內有任何一個本地端輸入裝置(例如本地端輸入裝置230)回傳第二辨識碼的情況下(步驟S430的判斷結果為「是」),遠端伺服裝置210可以進入步驟S440。在配對期間,遠端伺服裝置210可以檢查(比對)本地端輸入裝置230所回傳的第二辨識碼與遠端伺服裝置210提供於本地端計算裝置220所顯示的第一辨識碼(步驟S440),以決定是否將本地端輸入裝置230配對於本地端計算裝置220(步驟S450)。舉例來說,當本地端輸入裝置230所回傳的第二辨識碼不同於第一辨識碼時(步驟S440的判斷結果為「不相符」),遠端伺服裝置210可以回到步驟S430。當本地端輸入裝置230所回傳的第二辨識碼相同於第一辨識碼時(步驟S440的判斷結果為「相符」),遠端伺服裝置210可以將本地端輸入裝置230配對於本地端計算裝置220(步驟S450)。在完成配對後,應用系統200可以運行圖3所示操作方法。
當在配對期間沒有任何本地端輸入裝置被成功配對於本地端計算裝置220,則遠端伺服裝置210可以在配對期間結束後通過通訊網路30(第二連接)將通知訊息(指出「配對逾時」)提供給本地端計算裝置220。配對期間的結束時間可以依照實際設計來決定。舉例來說,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配對期間的時間長度可以是60秒或是其他時間長度。
在一些應用情境中,應用系統200可以有多個本地端計算裝置,而使用者可以在操作過程中動態地切換這些本地端計算裝置。舉例來說,圖5是依照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一種應用系統500的裝置方塊示意圖。在圖5所示實施例中,應用系統500包括遠端伺服裝置210、本地端計算裝置220、本地端輸入裝置230以及本地端計算裝置240。圖5所示遠端伺服裝置210、本地端計算裝置220與本地端輸入裝置230可以參照圖2至圖4的相關說明,故不再贅述。在操作過程中,使用者可以動態地切換本地端計算裝置220與240。
圖6是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說明多個本地端計算裝置220與240的切換方法的流程示意圖。請參照圖5與圖6。本地端輸入裝置230可以通過通訊網路30而與遠端伺服裝置210建立第一連接,本地端計算裝置220(第一本地端計算裝置)可以通過通訊網路30而與遠端伺服裝置210建立第二連接,以及本地端計算裝置240(第二本地端計算裝置)可以通過通訊網路30而與遠端伺服裝置210建立第三連接(步驟S610)。圖5所示遠端伺服裝置210、本地端計算裝置220與本地端輸入裝置230可以運行圖4所示配對方法,使得本地端計算裝置220與本地端輸入裝置230可以相互配對以運行圖3所示操作方法。
在操作過程中,當使用者想要改使用本地端計算裝置240時,使用者可以觸發本地端計算裝置240(第二本地端計算裝置),以使本地端計算裝置240發出配對請求給遠端伺服裝置210(步驟S620)。當本地端計算裝置240發出配對請求時,配對期間為開始。基於本地端計算裝置240的配對請求,遠端伺服裝置210可以在配對期間通過通訊網路30(第三連接)提供第一辨識碼給本地端計算裝置240(步驟S630)。因此,本地端計算裝置240可以在步驟S630中顯示遠端伺服裝置210所提供的第一辨識碼。
在配對期間,基於遠端伺服裝置210提供的第一辨識碼與使用者操作,本地端輸入裝置230可以通過通訊網路30(第一連接)將第二辨識碼回傳給遠端伺服裝置210(步驟S640)。舉例來說,假設本地端計算裝置240在步驟S630中所顯示的第一辨識碼為「xyz789」。使用者可以將「xyz789」輸入於鍵盤(本地端輸入裝置230),使得鍵盤可以通過通訊網路30將「xyz789」(第二辨識碼)回傳給遠端伺服裝置210。
遠端伺服裝置210可以判斷有無本地端輸入裝置回傳第二辨識碼。在配對期間內沒有任何本地端輸入裝置回傳第二辨識碼,或是在配對期間內任何本地端輸入裝置所回傳的第二辨識碼不相符於第一辨識碼(步驟S640的判斷結果為「否」),則遠端伺服裝置210可以在配對期間結束後進入步驟S680。所述配對期間可以依照實際設計來設定。舉例來說,所述配對期間可以是1分鐘或是其他時間長度。在步驟S680中,遠端伺服裝置210可以將通知訊息(指出「配對逾時」)提供給本地端計算裝置220。
在配對期間內有任何一個本地端輸入裝置(例如本地端輸入裝置230)回傳第二辨識碼的情況下(步驟S640的判斷結果為「是」),遠端伺服裝置210可以進入步驟S650。在配對期間,遠端伺服裝置210可以檢查(比對)本地端輸入裝置230所回傳的第二辨識碼與遠端伺服裝置210提供於本地端計算裝置240(第二本地端計算裝置)所顯示的第一辨識碼(步驟S650),以決定是否取消本地端輸入裝置230以及本地端計算裝置220(第一本地端計算裝置)之間的配對關係(第一配對)(步驟S660),以及決定是否建立本地端輸入裝置230與本地端計算裝置240(第二本地端計算裝置)之間的新配對關係(第二配對)(步驟S670)。
舉例來說,當本地端輸入裝置230所回傳的第二辨識碼不同於本地端計算裝置240(第二本地端計算裝置)所顯示的第一辨識碼時(步驟S650的判斷結果為「不相符」),遠端伺服裝置210可以回到步驟S640。當本地端輸入裝置230所回傳的第二辨識碼相同於本地端計算裝置240(第二本地端計算裝置)所顯示的第一辨識碼時(步驟S650的判斷結果為「相符」),遠端伺服裝置210可以進入步驟S660。
在步驟S660中,遠端伺服裝置210可以取消本地端輸入裝置230與本地端計算裝置220(第一本地端計算裝置)之間的原先配對關係(第一配對),然後遠端伺服裝置210可以進入步驟S670。在步驟S670中,遠端伺服裝置210可以建立本地端輸入裝置230與本地端計算裝置240(第二本地端計算裝置)之間的新配對關係(第二配對)。在第一配對被取消以及第二配對被建立後,遠端伺服裝置210可以將本地端輸入裝置230的輸入資料所對應的影像幀從本地端計算裝置220改傳輸給本地端計算裝置240。亦即在完成圖6所示重新配對方法後,圖5所示遠端伺服裝置210、本地端輸入裝置230與本地端計算裝置240可以運行圖3所示操作方法。
圖7是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說明圖2所示本地端計算裝置220與本地端輸入裝置230的電路方塊(circuit block)示意圖。圖7所示遠端伺服裝置210、本地端計算裝置220與本地端輸入裝置230可以參照圖2至圖6的相關說明。
在圖7所示實施例中,本地端計算裝置220包括通訊網路介面電路221以及顯示模組222,而本地端輸入裝置230包括輸入介面電路231以及通訊網路介面電路232。在一些實施例中,本地端輸入裝置230可以包括鍵盤,而輸入介面電路231可以包括按鍵陣列以及相關驅動(掃描)電路。在另一些實施例中,本地端輸入裝置230可以包括滑鼠,而輸入介面電路231可以包括定位模組與按鍵。
請參照圖3與圖7。在步驟S310中,本地端輸入裝置230的通訊網路介面電路232可以通過通訊網路30而與遠端伺服裝置210建立第一連接,以及本地端計算裝置220(第一本地端計算裝置)的通訊網路介面電路221可以通過通訊網路30而與遠端伺服裝置210建立第二連接。基於使用者操作,本地端輸入裝置230的輸入介面電路231在步驟S320中可以產生輸入資訊(用以控制遠端伺服裝置210所提供的應用服務)。通訊網路介面電路232耦接至輸入介面電路231,以接收輸入資訊。在步驟S320中,本地端輸入裝置230的通訊網路介面電路232可以通過通訊網路30將輸入資訊所對應的輸入資料傳輸給遠端伺服裝置210。依照實際設計,在一些實施例中,通訊網路介面電路232可以將所述輸入資訊進行加密而產生所述輸入資料(密文)。在另一些實施例中,通訊網路介面電路232可以不進行加密而將所述輸入資訊作為所述輸入資料(明文)。
依照設計需求,在一些實施例中,本地端輸入裝置230的通訊網路介面電路232可以用明文方式將輸入介面電路231所提供的輸入資訊(作為輸入資料)傳輸給遠端伺服裝置210。在另一些實施例中,本地端輸入裝置230的通訊網路介面電路232可以將輸入介面電路231所提供的輸入資訊轉換為密文(輸入資料),然後將密文傳輸給遠端伺服裝置210。亦即,通訊網路介面電路232可以將輸入介面電路231所提供的輸入資訊進行加密演算法,而產生輸入資料給遠端伺服裝置210。所述加密演算法可以依照設計需求來決定。舉例來說,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加密演算法可以包括RSA加密演算法、DES演算法、3DES演算法、AES演算法或是其他加密演算法。
基於本地端輸入裝置230的通訊網路介面電路232所上傳的輸入資料,遠端伺服裝置210可以通過通訊網路30將應用服務的影像幀傳輸給本地端計算裝置220的通訊網路介面電路221(步驟S330)。顯示模組222耦接至通訊網路介面電路221,以接收遠端伺服裝置210所產生的影像幀。因此,本地端計算裝置220的顯示模組222可以在步驟S330顯示遠端伺服裝置210所提供的影像幀。
圖7所示本地端計算裝置220與本地端輸入裝置230亦可以進行圖4所示配對方法。請參照圖4與圖7。在步驟S410中,本地端計算裝置220(第一本地端計算裝置)可以發出配對請求給遠端伺服裝置210。當本地端計算裝置220發出配對請求時,配對期間為開始。基於本地端計算裝置220的配對請求,遠端伺服裝置210可以在配對期間通過通訊網路30(第二連接)提供第一辨識碼給本地端計算裝置220(步驟S420)。因此,本地端計算裝置220的顯示模組222可以在步驟S420中顯示遠端伺服裝置210所提供的第一辨識碼。
在配對期間,基於使用者操作,本地端輸入裝置230的輸入介面電路231可以通過通訊網路介面電路232與通訊網路30(第一連接)將第二辨識碼回傳給遠端伺服裝置210(步驟S430)。在配對期間,遠端伺服裝置210可以檢查(比對)本地端輸入裝置230所回傳的第二辨識碼與本地端計算裝置220所顯示的第一辨識碼(步驟S440),以決定將本地端輸入裝置230配對於本地端計算裝置220(步驟S450)或回到步驟S430。當在配對期間內沒有任何本地端輸入裝置回傳第二辨識碼,或是在配對期間內任何本地端輸入裝置所回傳的第二辨識碼不相符於第一辨識碼,則遠端伺服裝置210可以在配對期間結束後進入步驟S460,將通知訊息(指出「配對逾時」)提供給本地端計算裝置220。
圖8是依照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說明圖2所示本地端計算裝置220與本地端輸入裝置230的電路方塊示意圖。圖8所示遠端伺服裝置210、本地端計算裝置220與本地端輸入裝置230可以參照圖2至圖7的相關說明。在圖8所示實施例中,應用系統還包括本地端輸入裝置250。依照實際設計,本地端輸入裝置230可以是鍵盤或是其他輸入裝置,而本地端輸入裝置250可以是滑鼠或是其他輸入裝置。
本地端輸入裝置250與本地端輸入裝置230可以建立連接。舉例來說,本地端輸入裝置250可以通過通用序列匯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USB)介面、藍芽(Bluetooth)介面或是其他介面而與本地端輸入裝置230建立連接。本實施例並不限制本地端輸入裝置230與250之間的連接(配對)方式。依照實際設計,在一些實施例中,本地端輸入裝置230與250在產品出廠時已是成配裝置。當配對(建立連接)時,僅需本地端輸入裝置230的個人識別碼(Personal Identification Number,以下稱PIN碼)或通用唯一辨識碼(Universally Unique Identifier,UUID)配對本地端輸入裝置250即可配對成功。
在另一些實施例中,本地端輸入裝置230與(或)本地端輸入裝置250上有開關(或按鈕),可切換一般輸入模式及連線模式。當所述開關(或按鈕)被觸發時,本地端輸入裝置230可以配對(建立連接)至本地端輸入裝置250。
本地端輸入裝置250可以產生第二輸入資訊(用以控制遠端伺服裝置210所提供的應用服務)。於本地端輸入裝置230與本地端輸入裝置250配對成功後,本地端輸入裝置250可以通過本地端輸入裝置230與250之間的連接而將第二輸入資訊傳輸給通訊網路介面電路232。通訊網路介面電路232可以通過通訊網路30將本地端輸入裝置250的第二輸入資訊所對應的第二輸入資料傳輸給遠端伺服裝置210。
本地端輸入裝置250的實現方式不應受限於圖8所示實施例。舉例來說,在其他實施例中,本地端輸入裝置250亦具有通訊網路介面電路而能通過通訊網路30向遠端伺服裝置210建立連接。在此種實施中,本地端輸入裝置230與250之間可以無須建立USB、藍芽等連接。在這樣的實施例中,本地端輸入裝置250與本地端輸入裝置230可以啟用隨建即連(ad hoc)網路,因此本地端輸入裝置230可以將本地無線網路的服務設定識別碼(SSID)與密碼傳輸至本地端輸入裝置250,使得本地端輸入裝置250可以直接連接至通訊網路30。
依照不同的設計需求,上述通訊網路介面電路221以及(或是)232的實現方式可以是硬體(hardware)、韌體(firmware)、軟體(software,即程式)或是前述三者中的多者的組合形式。
以硬體形式而言,上述通訊網路介面電路221以及(或是)232可以實現於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上的邏輯電路。上述通訊網路介面電路221以及(或是)232的相關功能可以利用硬體描述語言(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s,例如Verilog HDL或VHDL)或其他合適的編程語言來實現為硬體。舉例來說,上述通訊網路介面電路221以及(或是)232的相關功能可以被實現於一或多個控制器、微控制器、微處理器、特殊應用積體電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 ASIC)、數位訊號處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 DSP)、場可程式邏輯閘陣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 FPGA)及/或其他處理單元中的各種邏輯區塊、模組和電路。
以軟體形式及/或韌體形式而言,上述通訊網路介面電路221以及(或是)232的相關功能可以被實現為編程碼(programming codes)。例如,利用一般的編程語言(programming languages,例如C、C++或組合語言)或其他合適的編程語言來實現上述通訊網路介面電路221以及(或是)232。所述編程碼可以被記錄/存放在「非臨時的電腦可讀取媒體(non-transitory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中。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非臨時的電腦可讀取媒體例如包括唯讀記憶體(Read Only Memory,ROM)、帶(tape)、碟(disk)、卡(card)、半導體記憶體、可程式設計的邏輯電路以及(或是)儲存裝置。所述儲存裝置包括硬碟(hard disk drive,HDD)、固態硬碟(Solid-state drive,SSD)或是其他儲存裝置。電腦、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控制器、微控制器或微處理器可以從所述非臨時的電腦可讀取媒體中讀取並執行所述編程碼,從而實現上述通訊網路介面電路221以及(或是)232的相關功能。而且,所述編程碼也可經由任意傳輸媒體(通信網路或廣播電波等)而提供給所述電腦(或CPU)。所述通信網路例如是網際網路(Internet)、有線通信(wired communication)網路、無線通信(wireless communication)網路或其它通信介質。
綜上所述,上述諸實施例所述輸入裝置(例如本地端輸入裝置230)可以通過通訊網路30而與遠端伺服裝置210建立連接,不須與本地端計算裝置建立連接。在一些實施例中,本地端輸入裝置230可以是鍵盤與滑鼠中的至少一個。本地端輸入裝置230的輸入資料不會被傳輸給本地端計算裝置220,以增加安全性。再者,本地端輸入裝置230的輸入資料不用被本地端計算裝置轉傳至遠端伺服裝置210(本地端輸入裝置230直接將輸入資料提供給遠端伺服裝置210),因此輸入資料的傳輸速度可以被進一步提升,傳輸時間亦可減少。此外,本地端輸入裝置230可以通過通訊網路30而與遠端伺服裝置210建立連接,因此使用者不需將本地端輸入裝置230插進本地端計算裝置220,進而提升便利性。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30:通訊網路 20:非通訊網路介面 100、200、500:應用系統 110、210:遠端伺服裝置 120、220、240:本地端計算裝置 130、230、250:本地端輸入裝置 221、232:通訊網路介面電路 222:顯示模組 231:輸入介面電路 S310~S330、S410~S440、S610~S650:步驟
圖1是習知的一種應用系統的裝置方塊示意圖。 圖2是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一種應用系統的裝置方塊示意圖。 圖3是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一種應用系統的操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4是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一種本地端計算裝置與本地端輸入裝置的配對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5是依照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一種應用系統的裝置方塊示意圖。 圖6是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說明多個本地端計算裝置的切換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7是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說明圖2所示本地端計算裝置與本地端輸入裝置的電路方塊(circuit block)示意圖。 圖8是依照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說明圖2所示本地端計算裝置與本地端輸入裝置的電路方塊示意圖。
30:通訊網路
200:應用系統
210:遠端伺服裝置
220:本地端計算裝置
230:本地端輸入裝置

Claims (24)

  1. 一種應用系統,包括:一遠端伺服裝置,用以提供一應用服務;一第一本地端輸入裝置,包括一輸入介面電路以及一第一通訊網路介面電路,其中該第一通訊網路介面電路通過一通訊網路而與該遠端伺服裝置建立一第一連接,該輸入介面電路用以產生一第一輸入資訊以控制該應用服務,該第一通訊網路介面電路耦接至該輸入介面電路以接收該第一輸入資訊,以及該第一通訊網路介面電路通過該通訊網路將該第一輸入資訊所對應的一第一輸入資料傳輸給該遠端伺服裝置;以及一第一本地端計算裝置,包括一顯示模組以及一第二通訊網路介面電路,其中該第二通訊網路介面電路通過該通訊網路而與該遠端伺服裝置建立一第二連接,該遠端伺服裝置基於該第一輸入資料通過該通訊網路將該應用服務的一影像幀傳輸給該第二通訊網路介面電路,該顯示模組耦接至該第二通訊網路介面電路以接收該影像幀,以及該顯示模組顯示該影像幀,其中在一配對期間,該第一本地端計算裝置的該顯示模組顯示該遠端伺服裝置通過該第二連接所提供的一第一辨識碼;基於一使用者操作,該第一本地端輸入裝置的該輸入介面電路通過該第一通訊網路介面電路與該第一連接將一第二辨識碼回傳給該遠端伺服裝置;以及 該遠端伺服裝置檢查該第二辨識碼與該第一辨識碼,以決定是否將該第一本地端輸入裝置配對於該第一本地端計算裝置。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應用系統,其中該第一本地端輸入裝置的該第一通訊網路介面電路將該第一輸入資訊進行一加密演算法而產生該第一輸入資料。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應用系統,更包括:一第二本地端輸入裝置,其中該第二本地端輸入裝置與該第一本地端輸入裝置建立一連接,該第二本地端輸入裝置用以產生一第二輸入資訊以控制該應用服務,該第二本地端輸入裝置通過該連接將該第二輸入資訊傳輸給該第一通訊網路介面電路,以及該第一通訊網路介面電路通過該通訊網路將該第二輸入資訊所對應的一第二輸入資料傳輸給該遠端伺服裝置。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應用系統,其中當該第二辨識碼相同於該第一辨識碼時,該遠端伺服裝置將該第一本地端輸入裝置配對於該第一本地端計算裝置。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應用系統,其中當在該配對期間沒有任何本地端輸入裝置被配對於該第一本地端計算裝置,則該遠端伺服裝置在該配對期間結束後通過該第二連接將一通知訊息提供給該第一本地端計算裝置。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應用系統,其中當該第一本地端計算裝置發出一配對請求給該遠端伺服裝置時,該配對期間為開始, 而該遠端伺服裝置基於該配對請求提供該第一辨識碼給該第一本地端計算裝置。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應用系統,更包括:一第二本地端計算裝置,被配置為通過該通訊網路而與該遠端伺服裝置建立一第三連接,其中,當該第二本地端計算裝置發出一配對請求給該遠端伺服裝置時,一第二配對期間為開始;在該第二配對期間,該第二本地端計算裝置顯示該遠端伺服裝置通過該第三連接所提供的一第三辨識碼;在該第二配對期間,基於該使用者操作,該第一本地端輸入裝置的該輸入介面電路通過該第一通訊網路介面電路與該第一連接將一第四辨識碼回傳給該遠端伺服裝置;以及在該第二配對期間,該遠端伺服裝置檢查該第一本地端輸入裝置所回傳的該第四辨識碼與該第二本地端計算裝置所顯示的該第三辨識碼,以決定是否取消該第一本地端輸入裝置以及該第一本地端計算裝置之間的一第一配對以及決定是否建立該第一本地端輸入裝置與該第二本地端計算裝置之間的一第二配對。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應用系統,其中當該第一本地端輸入裝置所回傳的該第四辨識碼相同於該第二本地端計算裝置所顯示的該第三辨識碼時,該遠端伺服裝置取消該第一配對以及建立該第二配對。
  9. 如請求項7所述的應用系統,其中在該第一配對被取消以及該第二配對被建立後,該遠端伺服裝置將該第一本地端輸入裝置的該第一輸入資料所對應的該影像幀從該第一本地端計算裝置改傳輸給該第二本地端計算裝置。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應用系統,其中該第一本地端計算裝置將該第二連接所對應的一網路連接資訊提供給該第一本地端輸入裝置,以及該第一本地端輸入裝置依據該網路連接資訊通過該通訊網路而與該遠端伺服裝置建立該第一連接。
  11. 一種應用系統的操作方法,包括:由該應用系統的一第一本地端輸入裝置的一第一通訊網路介面電路通過一通訊網路而與該應用系統的一遠端伺服裝置建立一第一連接;由該第一本地端輸入裝置的一輸入介面電路產生一第一輸入資訊以控制該遠端伺服裝置的一應用服務;由該第一通訊網路介面電路通過該通訊網路將該第一輸入資訊所對應的一第一輸入資料傳輸給該遠端伺服裝置;由該應用系統的一第一本地端計算裝置的一第二通訊網路介面電路通過該通訊網路而與該遠端伺服裝置建立一第二連接;由該遠端伺服裝置基於該第一輸入資料通過該通訊網路將該應用服務的一影像幀傳輸給該第二通訊網路介面電路;以及由該第一本地端計算裝置的一顯示模組顯示該影像幀其中在一配對期間,由該第一本地端計算裝置的該顯示模組 顯示該遠端伺服裝置通過該第二連接所提供的一第一辨識碼;在該配對期間,基於一使用者操作,由該第一本地端輸入裝置的該輸入介面電路通過該第一通訊網路介面電路與該第一連接將一第二辨識碼回傳給該遠端伺服裝置;以及在該配對期間,由該遠端伺服裝置檢查該第二辨識碼與該第一辨識碼,以決定是否將該第一本地端輸入裝置配對於該第一本地端計算裝置。
  12. 如請求項11所述的操作方法,更包括:由該第一本地端輸入裝置的該第一通訊網路介面電路將該第一輸入資訊進行一加密演算法而產生該第一輸入資料。
  13. 如請求項11所述的操作方法,更包括:由該應用系統的一第二本地端輸入裝置與該第一本地端輸入裝置建立一連接;由該第二本地端輸入裝置產生一第二輸入資訊以控制該應用服務;由該第二本地端輸入裝置通過該連接將該第二輸入資訊傳輸給該第一通訊網路介面電路;以及由該第一通訊網路介面電路通過該通訊網路將該第二輸入資訊所對應的一第二輸入資料傳輸給該遠端伺服裝置。
  14. 如請求項11所述的操作方法,更包括:當該第二辨識碼相同於該第一辨識碼時,由該遠端伺服裝置將該第一本地端輸入裝置配對於該第一本地端計算裝置。
  15. 如請求項11所述的操作方法,更包括:當在該配對期間沒有任何本地端輸入裝置被配對於該第一本地端計算裝置,則由該遠端伺服裝置在該配對期間結束後通過該第二連接將一通知訊息提供給該第一本地端計算裝置。
  16. 如請求項11所述的操作方法,更包括:當該第一本地端計算裝置發出一配對請求給該遠端伺服裝置時,該配對期間為開始,而且由該遠端伺服裝置基於該配對請求提供該第一辨識碼給該第一本地端計算裝置。
  17. 如請求項11所述的操作方法,更包括:由該應用系統的一第二本地端計算裝置通過該通訊網路而與該遠端伺服裝置建立一第三連接;當該第二本地端計算裝置發出一配對請求給該遠端伺服裝置時,一第二配對期間為開始;在該第二配對期間,由該第二本地端計算裝置顯示該遠端伺服裝置通過該第三連接所提供的一第三辨識碼;在該第二配對期間,基於該使用者操作,由該第一本地端輸入裝置的該輸入介面電路通過該第一通訊網路介面電路與該第一連接將一第四辨識碼回傳給該遠端伺服裝置;以及在該第二配對期間,由該遠端伺服裝置檢查該第一本地端輸入裝置所回傳的該第四辨識碼與該第二本地端計算裝置所顯示的該第三辨識碼,以決定是否取消該第一本地端輸入裝置以及該第一本地端計算裝置之間的一第一配對以及決定是否建立該第一本 地端輸入裝置與該第二本地端計算裝置之間的一第二配對。
  18. 如請求項17所述的操作方法,更包括:當該第一本地端輸入裝置所回傳的該第四辨識碼相同於該第二本地端計算裝置所顯示的該第三辨識碼時,由該遠端伺服裝置取消該第一配對以及建立該第二配對。
  19. 如請求項17所述的操作方法,更包括:在該第一配對被取消以及該第二配對被建立後,由該遠端伺服裝置將該第一本地端輸入裝置的該第一輸入資料所對應的該影像幀從該第一本地端計算裝置改傳輸給該第二本地端計算裝置。
  20. 如請求項11所述的操作方法,更包括:由該第一本地端計算裝置將該第二連接所對應的一網路連接資訊提供給該第一本地端輸入裝置;以及由該第一本地端輸入裝置依據該網路連接資訊通過該通訊網路而與該遠端伺服裝置建立該第一連接。
  21. 一種輸入裝置,包括:一輸入介面電路,用以產生一第一輸入資訊以控制一遠端伺服裝置所提供的一應用服務;以及一第一通訊網路介面電路,耦接至該輸入介面電路以接收該第一輸入資訊,其中該第一通訊網路介面電路通過一通訊網路而與該遠端伺服裝置建立一第一連接,以及該第一通訊網路介面電路通過該通訊網路將該第一輸入資訊所對應的一第一輸入資料傳輸給該遠端伺服裝置, 其中該遠端伺服裝置通過該通訊網路而與一第一本地端計算裝置建立一第二連接,其中在一配對期間,基於該遠端伺服裝置提供的一第一辨識碼與一使用者操作,該輸入介面電路通過該第一通訊網路介面電路與該第一連接將一第二辨識碼回傳給該遠端伺服裝置。
  22. 如請求項21所述的輸入裝置,其中該第一通訊網路介面電路將該第一輸入資訊進行一加密演算法而產生該第一輸入資料。
  23. 如請求項21所述的輸入裝置,其包括:一鍵盤,包括該輸入介面電路以及該第一通訊網路介面電路;以及一滑鼠,其中該滑鼠與該鍵盤建立一連接,該滑鼠用以產生一第二輸入資訊以控制該應用服務,該滑鼠通過該連接將該第二輸入資訊傳輸給該第一通訊網路介面電路,以及該第一通訊網路介面電路通過該通訊網路將該第二輸入資訊所對應的一第二輸入資料傳輸給該遠端伺服裝置。
  24. 如請求項21所述的輸入裝置,透過該第一本地端計算裝置接收該第二連接所對應的一網路連接資訊,以及該第一通訊網路介面電路依據該網路連接資訊通過該通訊網路而與該遠端伺服裝置建立該第一連接。
TW110115213A 2021-04-27 2021-04-27 應用系統及其操作方法與輸入裝置 TWI75716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15213A TWI757164B (zh) 2021-04-27 2021-04-27 應用系統及其操作方法與輸入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15213A TWI757164B (zh) 2021-04-27 2021-04-27 應用系統及其操作方法與輸入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57164B true TWI757164B (zh) 2022-03-01
TW202243452A TW202243452A (zh) 2022-11-01

Family

ID=817105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15213A TWI757164B (zh) 2021-04-27 2021-04-27 應用系統及其操作方法與輸入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57164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442766A (zh) * 2012-11-28 2014-11-16 Nvidia Corp 手持式遊戲機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442766A (zh) * 2012-11-28 2014-11-16 Nvidia Corp 手持式遊戲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43452A (zh) 2022-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513525B1 (en) Trusted execution environment secure element communication
EP3420677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rvice assisted mobile pairing of password-less computer login
EP2901649B1 (en) Securely joining a secur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KR101941049B1 (ko) 암호화된 통신을 위한 방법 및 시스템
US10298398B2 (en) Peer discovery, connection, and data transfer
US20170085751A1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and storage medium
US20130173702A1 (en) Supporting wps sessions using tcp-based connections
US20120303964A1 (en) Portable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securing data transmitted between hardware modules
WO2018196686A1 (zh) 一种服务响应方法及其中间件
KR102616421B1 (ko) 생체 인증을 이용한 결제 방법 및 그 전자 장치
JP2019514314A (ja) 暗号化メッセージを送受信するために動的公開鍵インフラストラクチャを用いる方法、システム、及び媒体
JP2007202112A (ja) 無線ローカルエリアネットワークへアクセスする電子装置を設定する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WO2018161777A1 (zh) 一种身份验证的方法、终端设备、服务器和存储介质
EP3965445A1 (en) Router, network connection method and mobile terminal
KR20130031435A (ko) 휴대용 단말의 암호화 키 생성 및 관리 방법 및 그 장치
WO2018107802A1 (zh) 网络数据发送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11567076B (zh) 用户终端设备、电子设备、包括它们的系统及控制方法
TWI757164B (zh) 應用系統及其操作方法與輸入裝置
JP2017207909A (ja) 認証システム、通信システム、認証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17029708A1 (ja) 個人認証システム
US20160028705A1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outer
US11962465B2 (en) Control system,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US10263956B2 (en) Physical level-based security system for data security of security terminal and method using the same
US20190037612A1 (en) Connecting method to an information capture device
WO2019052027A1 (zh) 鉴权方法及控制设备、中控服务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