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56712B - 改善針顯像的超音波系統 - Google Patents

改善針顯像的超音波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56712B
TWI756712B TW109119554A TW109119554A TWI756712B TW I756712 B TWI756712 B TW I756712B TW 109119554 A TW109119554 A TW 109119554A TW 109119554 A TW109119554 A TW 109119554A TW I756712 B TWI756712 B TW I75671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ducer
transducer element
element group
central
transduc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195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12310A (zh
Inventor
謝承原
Original Assignee
謝承原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謝承原 filed Critical 謝承原
Priority to US17/024,742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US20210093289A1/en
Publication of TW2021123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123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67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6712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Ultra Sonic Daignosis Equipment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Ultrasonic Wav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改善針顯像的超音波系統,包括:一超音波探頭,其具有一尾部及一頭部。頭部的一表面嵌設有多個換能元件。該些換能元件是排列成L乘以N(L×N)的一陣列;其中,L為正奇數,N為正整數,且N大於L;陣列將該些換能元件區分成左側區換能元件組、中央區換能元件組、及右側區換能元件組,分別組態成形成一左側超音波縱向偵測面、一中央超音波縱向偵測面、及一右側超音波縱向偵測面。中央區換能元件組換能元件在配置上相異於左側區換能元件組換能元件及/或右側區換能元件組換能元件。

Description

改善針顯像的超音波系統
本發明是關於改善針顯像的超音波系統,特別是供針導航的智慧立體定向超音波系統。
在進行醫療手術或身體檢查時,可能將針或針狀器械插入患者的身體部位,此時,必須確保針處於正確走向(行進方向),為此,可使用超音波探頭來偵測針的位置與走向。
圖1A及圖1B顯示一種習知的針導航問題,通常稱為「針不在平面中」(needle not in-plane)問題。單一縱面(one longitudinal plane,簡稱「1L」)線性探頭90可偵測一影像平面92的範圍。可是,如圖1A所示,往往,針94只有部分相交於影像平面92,並未整個顯現於影像平面92,故難以確認針94的位置與走向。
從而,為了將針94調整成「在平面中」,使用者須嘗試旋轉探頭或重新插針。可是,若只觀察在圖1A中的針94與影像平面92的交點,則如圖1B所示,針的走向存在多種可能,且包括鏡像走向。因此,使用者只是盲目地順 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來旋轉探頭或重新插針,試圖觀察出針94的走向,但有50%的機率旋轉至錯誤方向,這將不利於使用針94的手術或身體檢查。
圖1C顯示針對上述針導航問題的一種習知的解決方案。有經驗的使用者習慣搖晃探頭90,使影像平面92傾斜,而蒐集多個傾斜的影像平面92即有助於判別針94的走向。不過,這種解決方案仰賴於使用者的經驗累積,且關於針的走向亦只可獲得極其有限的資訊,旋轉至錯誤方向的機率仍然甚高。
因此,亟須提出一種改良的超音波系統,以消除或緩和上述問題。
有鑑於此,本發明提出一種雙縱面(two longitudinal planes,簡稱「2L」)線性超音波探頭(linear ultrasound transducer),可用於定位針(或更廣義而言,各種器械)的走向(行進方向)。本發明的雙縱面線性探頭可進一步推廣成「偶數」縱面線性探頭。
值得注意的是,其他探頭,例如,三縱面(three longitudinal planes,簡稱「3L」)線性超音波探頭,會形成「奇數」縱面,如此,才具有「中央平面」(central plane)。中央平面因位於正中央,而有益於以探頭外觀的正中央為心像(mental imagery),協助針的定向。本發明的2L線性(或更廣義而言,偶數縱面)探頭缺乏固有的中央平面,故透過多種技術重建中央平面,或者,補償中央平面的空缺,以獲得相當於來自中央平面的訊號。
為此,本發明開創「雙側聲波不完全混和法」,以2L線性探頭來達成3L線性探頭的三縱面顯像效果,亦即可獲得相當於來自中央平面的影像。特別是,雙側聲波的「不完全混和」,是指左右雙側的聲波彼此既須達到一定 程度的混和度,同時,各自亦須保有一定程度的獨立性。其中,雙側聲波的混和性是為了消除兩行換能元件之間的間隙(參考圖5D)所導致的「盲區」(blind zone),足以偵測到相當於來自中央平面的影像。至於雙側聲波的獨立性則是為了使探頭產生單一縱面之外的立體感知(stereotactic perception),以確認針的走向,避免誤判成鏡像走向。
就優勢而言,相較於典型的1L線性探頭,本發明的2L線性探頭可提供單一縱面之外的立體感知,更精準地確認針的走向,避免誤判成鏡像走向。而相較於3L線性探頭,本發明的2L線性探頭省略一整行換能元件,除了可減少換能元件的材料及其成本之外,亦可在軟體層面大幅降低影像資料的運算複雜度。
根據本發明的一種觀點,提供一種改善針顯像的超音波系統,包括:一超音波探頭,其具有一尾部及一頭部。頭部的一表面嵌設有多個換能元件。該些換能元件是排列成M乘以N(M×N)的一陣列;其中,M為正偶數,N為正整數,且N大於M。
可選地,或較佳地,陣列為2行N列的陣列,而將該些換能元件區分成第1行換能元件組及第2行換能元件組,分別組態成形成一第1超音波縱向偵測面及一第2超音波縱向偵測面。
可選地,或較佳地,第1超音波縱向偵測面與第2超音波縱向偵測面之間存在待建立的一雙側等時距中央超音波縱向偵測面或待消除或最小化的一盲區。
可選地,或較佳地,在該些換能元件前方附設一聲透鏡(acoustic lens),聲透鏡是組態成使第1超音波縱向偵測面相交(intersected)或部分重疊(partially overlapped)於第2超音波縱向偵測面。
可選地,或較佳地,聲透鏡為一單焦點透鏡,或一多焦距透鏡而具有多個焦點。
可選地,或較佳地,第1行換能元件組與第2行換能元件組之間存在一間隙;聲透鏡的該些焦點位在間隙前方,或位在雙側等時距中央超音波縱向偵測面或盲區;或者,聲透鏡是以間隙為幾何對稱中心。
可選地,或較佳地,在該些換能元件與聲透鏡之間、或在聲透鏡內、或在聲透鏡前方夾設一分散器(splitter),分散器對準盲區;或者,在聲透鏡中形成一分散結構,分散結構對準盲區。
可選地,或較佳地,聲透鏡具有一或多個波導(wave guide)構造,對準盲區。
可選地,或較佳地,陣列為一交錯(staggered)陣列,使第1行換能元件組錯位於第2行換能元件組。
可選地,或較佳地,陣列為一拉鍊式(zipped)陣列。
可選地,或較佳地,各換能元件組本身構造是彎曲成一凸面或一凹面,對準一盲區或一待測物。
可選地,或較佳地,第1超音波縱向偵測面與第2超音波縱向偵測面是基於雙側聲波不完全混和法來混合,使兩者的聲波彼此達到一混和度,同時,各自保有一獨立性。
可選地,或較佳地,偵測面曲折成一第1子表面及一第2子表面,第1子表面不平行於第2子表面。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種觀點,提供一種改善針顯像的超音波系統,包括:一超音波探頭,其具有一尾部及一頭部。頭部的一表面嵌設有一第1群二維陣列式換能元件套組及一第2群二維陣列式換能元件套組,各二維陣列式換能元件套組是由多個微型換能元件所組成,且該些二維陣列式換能元件套組設置成夾有一夾角,可彼此平行或不平行。
可選地,或較佳地,該些微型換能元件是錯位成使各二維陣列式換能元件套組構造彎曲成一凸面或一凹面,對準一盲區或一待測物。
接著,本發明亦針對3L線性探頭作出創新改良。
根據本發明的再一種觀點,提供一種改善針顯像的超音波系統,包括:一超音波探頭,其具有一尾部及一頭部。頭部的一表面嵌設有多個換能元件。該些換能元件是排列成L乘以N(L×N)的一陣列;其中,L為正奇數,N為正整數,且N大於L;陣列將該些換能元件區分成左側區換能元件組、中央區換能元件組、及右側區換能元件組,分別組態成形成一左側超音波縱向偵測面、一中央超音波縱向偵測面、及一右側超音波縱向偵測面。中央區換能元件組換能元件在配置上相異於左側區換能元件組換能元件及/或右側區換能元件組換能元件。
可選地,或較佳地,中央區換能元件組換能元件尺寸小於左側區換能元件組換能元件尺寸,及/或小於右側區換能元件組換能元件尺寸。
可選地,或較佳地,中央區換能元件組換能元件尺寸比左側區換能元件組換能元件尺寸等於1倍或小於1倍,及/或比右側區換能元件組換能元件尺寸等於1倍或小於1倍,而形成一種「中央為輔」型態。
可選地,或較佳地,中央區換能元件組換能元件尺寸比左側區換能元件組換能元件尺寸等於1倍或大於1倍,及/或比右側區換能元件組換能元件尺寸等於1倍或大於1倍,而形成一種「中央為主」型態。
可選地,或較佳地,中央區換能元件組不平行於左側區換能元件組,及/或不平行於右側區換能元件組。
可選地,或較佳地,中央區換能元件組比起左側區換能元件組及/或右側區換能元件組更靠近一待測物,而形成一種「中央在前」型態。
可選地,或較佳地,中央區換能元件組比起左側區換能元件組及/或右側區換能元件組更遠離一待測物,而形成一種「中央在後」型態。
可選地,或較佳地,陣列為一交錯陣列,使左側區換能元件組錯位於右側區換能元件組。
可選地,或較佳地,該些換能元件構造彎曲成一凸面或一凹面,對準一盲區或一待測物。
可選地,或較佳地,某幾區換能元件組訊號混合。
可選地,或較佳地,左側區換能元件組訊號與中央區換能元件組訊號混合,而由一第1側電路來處理;中央區換能元件組訊號與右側區換能元件組訊號混合,而由一第2側電路來處理。
根據本發明的又再一種觀點,提供一種改善針顯像的超音波系統,包括:一超音波探頭,具有一尾部及一頭部。頭部的一表面嵌設有一左側 群二維陣列式換能元件套組、一中央群二維陣列式換能元件套組、及一右側群二維陣列式換能元件套組,各二維陣列式換能元件套組是由多個微型換能元件所組成。
可選地,或較佳地,本發明的系統更包括:一輔助訊號源,附設於超音波探頭上或嵌設於超音波探頭內。輔助訊號源包括一慣性測量單元(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一金屬探測器(metal detector)、或一感測器。
可選地,或較佳地,某幾群二維陣列式換能元件套組訊號混合。
下文將配合圖式並詳細說明,使本發明的其他目的、優點、及新穎特徵更明顯。
[本發明]
1:改善針顯像的超音波系統
10:超音波探頭
12:尾部
14:頭部
140:表面
140-1:第1子表面
140-2:第2子表面
140-1’:第1子弧面
140-2’:第2子弧面
140-C’:中央區子弧面
140-L’:左側區子弧面
140-R’:右側區子弧面
142:換能元件
142-1:第1行換能元件組
142-2:第2行換能元件組
142-C:中央區換能元件組
142-C1:第1列中央區換能元件
142-L:左側區換能元件組
142-L1:第1列左側區換能元件
142-LL1:第1列最左側區換能元件
142-R:右側區換能元件組
142-R1:第1列右側區換能元件
142-RR1:第1列最右側區換能元件
144:聲透鏡
144A:中央鈍化部
144B:凹透鏡構造
144C:反曲點
144E:波導構造
144D:凸透鏡構造
145:分散結構
146:分散器
15:二維陣列式換能元件套組
15-1:第1群二維陣列式換能元件套組
15-2:第2群二維陣列式換能元件套組
15-L:左側區二維陣列式換能元件套組
15-R:右側區二維陣列式換能元件套組
150:微型換能元件
20:超音波探頭
70:處理設備
80:超音波探頭
82-C:中央區換能元件
82-L:左側區換能元件
82-R:右側區換能元件
a:長
b:寬
P1:第1超音波縱向偵測面
P2:第2超音波縱向偵測面
PC:中央超音波縱向偵測面(中央平面)
SIDE1:第1側電路
SIDE2:第2側電路
SIDEC:左側電路
SIDEL:中央電路
SIDER:右側電路
SW:切換器
Z:盲區
θ:夾角
[先前技術]
90:單一縱面線性探頭
92:影像平面
94:針
圖1A及圖1B顯示一種習知的針導航問題。
圖1C顯示針對上述針導航問題的一種習知的解決方案。
圖2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雙縱面線性(2L linear)超音波探頭的立體圖。
圖3A、圖3B、及圖3C顯示用於闡釋圖2的超音波探頭的運作方式的示意圖。
圖4A、圖4B、及圖4C顯示本發明的多個實施例的雙縱面線性(2L linear)超音波探頭的「雙側聲波不完全混和法」的實現方式。
圖5A顯示聲透鏡的運作原理的示意圖。
圖5B顯示本發明的多個實施例的聲透鏡組合。
圖5C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具有一或多個波導構造的聲透鏡。
圖5D顯示聲透鏡的運作示意圖。
圖6A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具有曲折構造的雙縱面線性(2L linear、folded)超音波探頭的示意圖。
圖6B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具有曲折構造的雙縱面線性(2L linear、folded)超音波探頭搭配聲透鏡的示意圖。
圖6C、圖6D、及圖6E顯示本發明的多個實施例的超音波探頭的配置方式。
圖6F、圖6G、及圖6H顯示本發明的多個實施例的凸面朝下的換能元件搭配聲透鏡的超音波探頭的配置方式。
圖7A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具有交錯陣列的超音波探頭。
圖7B顯示換能元件的尺寸。
圖7C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具有曲折構造又具有交錯陣列的雙縱面線性(2L linear、staggered、folded)超音波探頭。
圖7D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可偵測橫面影像又具有交錯陣列的超音波探頭。
圖7E、圖7F、及圖7G顯示本發明的多個實施例的拉鍊式陣列的超音波探頭。
圖8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改善針顯像的超音波系統的方塊圖。
圖9顯示本發明的一比較例的中央為主的三縱面線性(3L linear、main central)超音波探頭的立體圖。
圖10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中央為輔的三縱面線性(3L linear、ancillary central)超音波探頭的立體圖。
圖11A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三縱面(3L)超音波探頭的電路功能方塊圖。
圖11B顯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五縱面(5L)超音波探頭的電路功能方塊圖。
圖12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採用二維陣列式(2D array)換能元件套組的超音波探頭的電路功能方塊圖。
圖13A及圖13B顯示本發明的多個實施例的三縱面(3L)超音波探頭的配置方式。
圖14A、圖14B、圖14C、及圖14D顯示本發明的多個實施例的採用二維陣列式換能元件套組的超音波探頭的配置方式。
圖15A及圖15B分別顯示具有弧面的2L探頭及3L探頭的側視圖、第一立體圖、及第二立體圖。
以下提供本發明的不同實施例。這些實施例是用於說明本發明的技術內容,而非用於限制本發明的權利範圍。一實施例的一特徵可透過合適的修飾、置換、組合、分離以應用於其他實施例。
應注意的是,在本文中,除了特別指明者之外,具備「一」元件不限於具備單一的該元件,而可具備一或更多的該元件。
此外,在本文中,除了特別指明者之外,「第一」、「第二」等序數,只是用於區別具有相同名稱的多個元件,並不表示它們之間存在位階、層級、執行順序、或製程順序。一「第一」元件與一「第二」元件可能一起出現在同一構件中,或分別出現在不同構件中。序數較大的一元件的存在不必然表示序數較小的另一元件的存在。
在本文中,除了特別指明者之外,所謂的特徵甲「或」(or)或「及/或」(and/or)特徵乙,是指甲單獨存在、乙單獨存在、或甲與乙同時存在; 所謂的特徵甲「及」(and)或「與」(and)或「且」(and)特徵乙,是指甲與乙同時存在;所謂的「包括」、「包含」、「具有」、「含有」,是指包括但不限於此。
此外,在本文中,所謂的「上」、「下」、「左」、「右」、「前」、「後」、或「之間」等用語,只是用於描述多個元件之間的相對位置,並在解釋上可推廣成包括平移、旋轉、或鏡射的情形。
此外,在本文中,除了特別指明者之外,「一元件在另一元件上」或類似敘述不必然表示該元件接觸該另一元件。
此外,在本文中,「較佳」或「更佳」是用於描述可選的或附加的元件或特徵,亦即,這些元件或特徵並不是必要的,而可能加以省略。
此外,在本文中,所謂的一元件「適合於」另一元件,是指該另一元件不屬於申請標的的一部分,而是示例性地或參考性地有助於設想該元件的性質或應用。
此外,在本文中,「約」一數值是指包括該數值的±10%的範圍,特別是該數值±5%的範圍。
此外,在本文中,「系統」、「設備」、「裝置」、「模組」、或「單元」等用語,是指一電子元件或由多個電子元件所組成的一數位電路、一類比電路、或其他更廣義電路,且除了特別指明者之外,它們不必然有位階或層級關係。
此外,在本文中,除了特別指明者之外,二元件的電性連接可包括直接連接或間接連接。在間接連接中,該二元件之間可能存在一或多個其他 元件,例如,電阻、電容、或電感。電性連接是用於傳遞一或多個訊號,例如,直流或交流的電流或電壓,依照實際應用而定。
[雙縱面線性(2L linear)超音波探頭實施例]
圖2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雙縱面線性(2L linear)超音波探頭10的立體圖。圖3A、圖3B、及圖3C顯示用於闡釋圖2的超音波探頭10的運作方式的示意圖。
本發明的超音波探頭10具有一尾部12及一頭部14。尾部12是供使用者握持之用(亦可由機械手臂等來握持)。頭部14的一表面140嵌設有多個(聲電)換能元件142。換言之,換能元件142通常不會凸出表面140。在操作時,表面140可貼緊待偵測部位,例如,患者的手術部位。在其他實施例中,在表面140上可進一步設置其他元件,例如,聲透鏡、減震層、或包覆層,此時,則以該些元件來貼緊待偵測部位。換能元件142可為壓電元件。換能元件142可將超音波轉換成電子訊號,或將電子訊號轉換成超音波,而收發超音波。根據本發明,超音波探頭10的該些換能元件142是排列成M乘以N(M×N)的一陣列;其中,M為正偶數,N為正整數,且N大於M。(行為row,列為column。)
在本例中,M=2,故上述陣列為2行N列的陣列,而將該些換能元件142區分成第1行換能元件組142-1及第2行換能元件組142-2,分別組態成形成一第1超音波縱向偵測面P1及一第2超音波縱向偵測面P2。縱向偵測面簡稱「縱面」。
如圖3A所示,SL、SC、及SR是分別位在第1超音波縱向偵測面P1、中央超音波縱向偵測面(簡稱「中央平面」)、及第2超音波縱向偵測面P2的三個點,本發明的超音波探頭10可透過針對回音(echo)訊號作時域(time domain) 分析來建構出額外影像平面,因為中央平面PC的訊號前往(左側的)第1行換能元件組142-1的傳遞時間相等於前往(右側的)第2行換能元件組142-2的傳遞時間。
如圖3B所示,由於M為正偶數,第1超音波縱向偵測面P1與第2超音波縱向偵測面P2之間存在待建立的一雙側等時距中央超音波縱向偵測面(簡稱「雙側等時距中央平面」)PC2L或待消除或最小化的一盲區Z。本發明即是透過多種技術重建中央平面PC2L,或者,補償中央平面PC2L的空缺,以獲得相當於來自中央平面PC2L的訊號,如圖3C所示。
圖4A、圖4B、及圖4C顯示本發明的多個實施例的雙縱面線性(2L linear)超音波探頭的「雙側聲波不完全混和法」的實現方式。
如圖4A、圖4B、及圖4C所示,可在該些換能元件142前方附設一聲透鏡(acoustic lens)144。聲透鏡144是組態成使第1超音波縱向偵測面P1相交(intersected)或部分重疊(partially overlapped)於第2超音波縱向偵測面P2。
此外,可在該些換能元件142與聲透鏡144之間(如圖4A所示)、或在聲透鏡144內(如圖4B所示)、或在聲透鏡144前方(如圖4C所示)設置一分散器(splitter)146,且使分散器146對準盲區Z或雙側等時距中央超音波縱向偵測面PC2L,藉此,將聲波導入盲區Z,或將盲區Z的回聲導入換能元件142,而使盲區Z最小化。
如此,左右雙側聲波,亦即第1超音波縱向偵測面P1與第2超音波縱向偵測面P2的聲波可發生「不完全混和」,而達成3L線性探頭的三縱面顯像效果,亦即可獲得相當於來自中央平面PC的影像。雙側聲波的混和性可消除兩行換能元件142之間的間隙G(如圖5D所示)所導致的盲區,足以偵測到相當於來自中央平面PC的影像。至於雙側聲波的獨立性則可使探頭產生單一縱面之外 的立體感知,以確認針的走向,避免誤判成鏡像走向。習知的多平面探頭的運作方式為各平面獨立聚焦並顯像,為空間中不相交、不重疊的多平面,其企圖增加可定向的空間範圍。而在本發明中,顯像平面之間的部分聲波可混合,又可以混合訊號來重建等時距中央平面,乃創新之所在。此外,顯像平面之間未混合的另一部分聲波所帶來的訊號,則得以重建平面外空間資訊,以消除鏡像。承上,顯像平面之間的混合與聚焦方式包括:聲透鏡、聲透鏡波導、聲透鏡分散器、將換能元件設置於具有曲折結構的探頭、或將換能元件排列成拉鍊式陣列等,可見諸本發明的實施例,且可互相結合。
就優勢而言,相較於典型的1L線性探頭,本發明的(2L)超音波探頭10可提供單一縱面之外的立體感知,更精準地判斷針的走向,避免誤判成鏡像走向。而相較於3L線性探頭,本發明的超音波探頭10省略一整行(中央)換能元件,除了可減少換能元件的材料及其成本之外,亦可在軟體層面大幅降低影像資料的運算複雜度。
圖5A顯示聲透鏡144的構造示意圖。圖5B顯示本發明的多個實施例的聲透鏡組合。圖5C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具有一或多個波導(wave guide)構造144E的聲透鏡,而圖5D顯示聲透鏡的運作示意圖。其中,只示例性地標示出第1行換能元件組142-1的其中一列換能元件及第2行換能元件組142-2的其中一列換能元件。
聲透鏡144是用於使聲波發生偏折的元件。在設計本發明的聲透鏡144時,如圖5A所示,自中間至左側依序存在下列成分:(i)中央鈍化部144A,以減少聲透鏡144的中央部分的磨損;(ii)分散結構145,對準盲區Z;分散結構145可掏空(填充有空氣),或如圖5B所示,可填充有分散器146;其中,分散器 146材質不同於聲透鏡144材質,以提供相異的聲折射率;(iii)凹透鏡構造144B;(iv)反曲點144C;及(v)凸透鏡構造144D。上述(i)至(v)的成分可整合成一多焦距透鏡,有一或多個焦點在雙側等時距中央平面PC2L中或間隙G下方的盲區Z所在的平面。如此,使有效鏡體區域是以雙側等時距中央平面PC2L為幾何對稱中心,故聲透鏡144自中間至右側的構造可參考自中間至左側的構造。
在實施例中,所謂的凹透鏡、反曲點、或凸透鏡,是以單側換能元件中心或其偵測面PL與PR的觀點來定義,且局部特徵將隨著聲介質的折射率不同而改變。
在圖5B中,上方三種實施例是將聲透鏡144與分散器146分開形成,而下方三種實施例純粹使用聲透鏡144,而不使用分散器146。
此外,如圖5C所示,聲透鏡144亦可具有一或多個波導構造(wave guide)144E,通過具有波導144E的聲透鏡144的聲波方向如圖5D所示,使圖3B的盲區Z最小化甚至不復存在。
圖6A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具有曲折構造的雙縱面線性(2L linear、folded)超音波探頭的示意圖。圖6B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具有曲折構造的雙縱面線性(2L linear、folded)超音波探頭搭配聲透鏡144的示意圖。
如圖6A所示,這種曲折構造是將表面140曲折成一第1子表面140-1及一第2子表面140-2。第1子表面140-1不平行於第2子表面140-2,特別是,兩者的夾角必須使第1超音波縱向偵測面P1與第2超音波縱向偵測面P2(在特定深度內)相交或部分重疊。
儘管圖6A的例子已可使第1超音波縱向偵測面P1相交或部分重疊於第2超音波縱向偵測面P2,但仍然可搭配聲透鏡144來強化左右雙側聲波的混 合,如圖6B所示。而在圖6B的例子中,聲透鏡144為一多焦距透鏡,且形成有一分散結構145,且分散結構145對準盲區Z。
圖6C、圖6D、及圖6E顯示本發明的多個實施例的超音波探頭的配置方式,其中,只示例性地標示出第1行換能元件組142-1的其中一列換能元件及第2行換能元件組142-2的其中一列換能元件。
在圖6C中,左上者即為圖2的實施例的簡化示意圖,左中者即為圖6A的實施例的簡化示意圖。
此外,如圖6C的右上者所示,換能元件142可全部由二維陣列式換能元件套組15所取代。這種二維陣列式換能元件套組15與前述換能元件142略有不同。二維陣列式換能元件套組15是本來即存在多個微型換能元件150,其等區分成多個群。一群微型換能元件150可作為單一換能元件142。
如圖6C的右中者所示,二維陣列式換能元件套組15的多個微型換能元件150分成一第1群15-1(可取代第1區換能元件組142-1)及一第2群15-2(可取代第2區換能元件組142-2),且兩者可曲折成夾有夾角θ,夾角θ可介於90度至180度,故可彼此平行或不平行。
如圖6C的右下者所示,可利用微機電系統(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縮寫為MEMS)來形成二維陣列式換能元件套組15的該些微型換能元件150。在此,該些微型換能元件雖然排列成一直線,但對準中央平面PC2L(參考圖3C)。
圖6D顯示二種二維陣列式換能元件套組15的示意圖。左下者與右下者是面對表面140觀察而得;左上者與右上者是沿著探頭的橫向軸面觀察而 得。二種二維陣列式換能元件套組15的差異在於微型換能元件150的長寬方向對調。
接著,在圖6E中,各換能元件組142-1、142-2本身構造是彎曲成一凸面或一凹面,對準盲區Z或待測物。在二維陣列式換能元件套組15的情形下,該些微型換能元件150亦可設計成彼此發生錯位,使各二維陣列式換能元件套組15-1、15-2構造彎曲成一凸面或一凹面,對準盲區Z或待測物。
圖6F、圖6G、及圖6H顯示本發明的多個實施例的凸面朝下的換能元件142-1、142-2搭配聲透鏡144的超音波探頭的配置方式,其中,聲透鏡144可具有分散結構145或波導構造144E,具體構造可參考圖5A及其相關說明,故不再贅述。
圖7A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具有交錯陣列的超音波探頭,其中,第1行換能元件組142-1錯位於第2行換能元件組142-2。圖7B顯示換能元件142的尺寸,其中,換能元件142尺寸為長a單位、寬b單位。在圖7A的交錯陣列中,由於兩行換能元件142發生錯位,可使中央平面PC獲得更高的解析度,具體而言,若無錯位的超音波探頭的解析度為R個ppi(pixels per inch),則錯位0.5b單位的超音波探頭的解析度可提高成介於R個ppi~2R個ppi。
圖7C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具有曲折構造又具有交錯陣列的雙縱面線性(2L linear、staggered、folded)超音波探頭,其效果已如前述,故不再贅述。
圖7D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可偵測橫面影像又具有交錯陣列的超音波探頭,其中,用於偵測橫面影像的換能元件142排列方向實質上垂直於 用於偵測縱面影像的換能元件142排列方向。橫面與二縱面可輔助彼此,避免誤判成鏡像走向,因而可更精確偵測針的走向。
圖7E、圖7F、及圖7G顯示本發明的多個實施例的拉鍊式陣列的超音波探頭;其中,只示例性地標示出第1行換能元件組142-1的其中一列換能元件及第2行換能元件組142-2的其中一列換能元件。此外,由實線所表示的第1行換能元件組142-1與由虛線所表示的第2行換能元件組142-2示例性地表示一上一下的疊置狀態。圖7E或圖7F的左邊者為無曲折的拉鍊式陣列,而右邊者為有曲折的拉鍊式陣列。面對表面140(參考圖7A的標示)觀察,圖7E的換能元件為矩形,而圖7F的換能元件則為L形,而可緊密排列。圖7E與圖7F呈現的都是2L線性探頭,而圖7G呈現的是3L線性探頭。
圖8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改善針顯像的超音波系統1的方塊圖。本發明的超音波探頭10可連接至一處理設備70。處理設備70可處理超音波探頭10傳送而來的超音波影像原始資料,特別是關於第1超音波縱向偵測面P1及第2超音波縱向偵測面P2所獲得的針的影像原始資料。處理設備70可具有諸如神經網路的人工智慧程式,加以電腦視覺模組,來處理所獲得的針的影像原始資料,以顯示針的走向,並建議使用者如何旋轉探頭找到針,或在重新插針時如何調整針的方向,較佳是在螢幕上呈現三維(3D)或二維(2D)實時影像模型,將針的軌跡回饋給使用者,輔助使用者確認針的走向。
[三縱面線性(3L linear)超音波探頭實施例]
圖9顯示本發明的一比較例的中央為主的三縱面線性(3L linear、main central)超音波探頭80的立體圖。
圖10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中央為輔的三縱面線性(3L linear、ancillary central)超音波探頭20的立體圖。
本發明的超音波探頭20具有一尾部12及一頭部14。頭部14的一表面140嵌設有多個換能元件142。該些換能元件142是排列成L乘以N(L×N)的一陣列;其中,L為正奇數,N為正整數,且N大於L。
在本例中,L=3,故上述陣列為3行N列的陣列,而將該些換能元件142區分成左側區換能元件組142-L(一整行,但圖10只標示一個142-L為例)、中央區換能元件組142-C(一整行,但圖10只標示一個142-C為例)、及右側區換能元件組142-R(一整行,但圖10只標示一個142-R為例),分別組態成形成一左側超音波縱向偵測面PL、一中央超音波縱向偵測面PC、及一右側超音波縱向偵測面PR。
圖9的超音波探頭80為3L探頭;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中央區換能元件82-C的長度大於左側區換能元件82-L的長度及/或右側區換能元件82-R的長度,因為其強調的是中央區換能元件82-C所獲得的中央平面的影像。
然而,在圖10的本發明的超音波探頭20中,中央區換能元件組142-C換能元件尺寸小於左側區換能元件組142-L換能元件尺寸,及/或小於右側區換能元件組142-R換能元件尺寸。特別是,中央區換能元件組142-C換能元件尺寸(長度)為左側區換能元件組142-L換能元件尺寸(長度)的1倍或以下,及/或為右側區換能元件組142-R換能元件尺寸(長度)的1倍或以下。本發明為了改善2L探頭的盲區,而在2L探頭中新增中央區換能元件組142-C換能元件,但其尺寸相反於圖9的比較例中央區換能元件82-C尺寸,形成一種「中央為輔」型態。
圖11A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三縱面(3L)超音波探頭的電路功能方塊圖。
以第1列換能元件組142為例,其已區分成一第1列左側區換能元件142-L1、一第1列中央區換能元件142-C1、及一第1列右側區換能元件142-R1,而屬於3L系統(直到第N列142亦以此類推)。然而,設計給圖2的超音波探頭10之用的圖8的改善針顯像的超音波系統1是屬於2L系統,而具有二側電路。為了使圖10與圖11A的超音波探頭20可配合圖8的系統1(系統1可採用圖2的超音波探頭10),須將來自左側區、中央區、及右側區這3行換能元件142訊號,轉換成由二側電路來處理。具體而言,將第1列左側區換能元件142-L1訊號與第1列中央區換能元件142-C1訊號混合,而由一第1側電路SIDE1來處理;類似地,將中央區換能元件142-C1訊號與第1列右側區換能元件142-R1訊號混合,而由一第2側電路SIDE2來處理。中央區換能元件142-C1訊號可透過切換器SW來選擇傳輸至哪側電路(例如,左側、右側、或雙側同時)。如此,可實現2L系統的「雙側聲波不完全混和法」,並使位於中央的盲區Z最小化。
圖11B顯示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五縱面(5L)超音波探頭的電路功能方塊圖。
延伸圖11A的實施例的原理,較多行換能元件142訊號可轉換成由較少側電路來處理,如圖11B所示,第1列最左側區換能元件142-LL1訊號可與第1列左側區142-L1訊號混合,而由左側電路SIDEL來處理;第1列中央區換能元件142-C1訊號直接由中央電路SIDEC來處理;第1列右側區換能元件142-R1訊號可與第1列最右側區換能元件142-RR1訊號混合,而由右側電路SIDER來處理。特定行數的其他列的情形亦以此類推。而其他行數的情形亦以此類推。由此可見,多 行換能元件可轉換至單行電路;或單一換能元件可切割成多個,再以電路來將切割結果加以還原。
圖12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採用二維陣列式(2D array)換能元件套組15的超音波探頭的電路功能方塊圖。
這種二維陣列式換能元件套組15與前述換能元件142略有不同。二維陣列式換能元件套組15是本來即存在多個微型換能元件150,其等區分成多個群。一群微型換能元件150可作為單一換能元件142。在圖12中,二維陣列式換能元件套組15的多個微型換能元件150分成一左側群(可作為圖11A的換能元件142-L1)、一中央群(可作為圖11A的換能元件142-C1)、及一右側群(可作為圖11A的換能元件142-R1)。
圖13A及圖13B顯示本發明的多個實施例的三縱面(3L)超音波探頭的配置方式,其為3L探頭,其中,只示例性地標示出其中一列的左側區、中央區、右側區三個換能元件。
首先,就換能元件位置而言,左側區、中央區、右側區三個換能元件可配置成無重疊、重疊且中央在前(靠近待測物)、或重疊且中央在後(遠離待測物)。
其次,就換能元件方向而言,換能元件可配置成無曲折或曲折(可一併參考圖6A的2L探頭的曲折構造)。
最後,就換能元件尺寸(長度)而言,「中央為主」型態是指中央區換能元件尺寸大(長)於左右兩側區換能元件尺寸,而「中央為輔」型態是指中央區換能元件尺寸小(短)於左右兩側區換能元件尺寸。
據此,上述不同配置可形成不同聲波疊加效果,而注重不同超音波縱向偵測面所獲得的影像。此外,超音波探頭可設計成允許使用者調整(移動、轉動、或伸縮)換能元件的位置、方向、或尺寸。
換能元件形狀除了如圖13A所示為長方體之外,亦可如圖13B所示彎曲成一凸面或一凹面,提供聲波的聚集效果或發散效果,而注重不同橫向位置與深度的影像,產生單一縱面之外的立體感知,更精準地判斷針的走向。在圖13B中,「向前」意指面向待測物。
圖14A、圖14B、圖14C、及圖14D顯示本發明的多個實施例的採用二維陣列式換能元件套組15的超音波探頭的配置方式,作為示例,其等共同特徵在於中央區換能元件142-C比起左右兩側區二維陣列式換能元件套組15-L、15-R更遠離待測物,且中央區換能元件142-C尺寸小於左右兩側區二維陣列式換能元件套組15-L、15-R整體尺寸(稱為「中央為輔」)。如圖14B所示,可利用微機電系統(MEMS)來形成二維陣列式換能元件套組15的該些微型換能元件150。至於左右兩側區二維陣列式換能元件套組15-L、15-R整體形狀可透過將該些微型換能元件設計成彼此發生錯位,而彎曲成一凸面或一凹面,以對準盲區或待測物,分別如圖14C及圖14D所示。其原理可參考圖6E及其相關說明,故不再贅述。在圖14C及圖14D中,「向前」意指面向待測物。
圖15A及圖15B分別顯示具有弧面的2L探頭及3L探頭的側視圖、第一立體圖、及第二立體圖。
可對照圖2、圖6A、或圖10,表面140及構成它的第1子表面140-1及第2子表面140-2皆呈現為平面;相對地,在圖15A及圖15B中,子表面140-1'、140-2'、140-R'、140-C'、140-L'在探頭的縱向軸方向則呈現為弧面。惟,除了子表 面變成弧面之外,圖15A及圖15B的探頭的其餘元件可參考圖2、圖6A、或圖10及其等相關說明。
(特別注意,換能元件140或二維陣列式換能元件套組15所形成的凸面(convex shape)或凹面(concave shape)是描述於探頭的橫向軸方向,而圖15A及圖15B的弧面(curved surface)是描述於探頭的縱向軸方向,兩者有別。)
本實施例是將弧面特徵套用於具有曲折構造的雙縱弧面(2L curved、folded)探頭及具有曲折構造的三縱弧面(3L curved、folded)探頭,只是舉例,而不限於此。可理解的是,本實施例的弧面特徵亦可套用於本發明的其他實施例的探頭。
儘管本發明已透過多個實施例來說明,應理解的是,只要不背離本發明的精神及申請專利範圍所主張者,可作出許多其他可能的修飾及變化。
20:超音波探頭
12:尾部
14:頭部
140:表面
142:換能元件
142-C:中央區換能元件組
142-L:左側區換能元件組
142-R:右側區換能元件組

Claims (11)

  1. 一種改善針顯像的超音波系統(1),包括:一超音波探頭(20),具有一尾部(12)及一頭部(14);該頭部(14)的一表面(140)嵌設有多個換能元件(142);該超音波探頭(20)的特徵在於:該些換能元件(142)是排列成L乘以N(L×N)的一陣列;其中,L為正奇數,N為正整數,且N大於L;其中,該陣列將該些換能元件(142)區分成左側區換能元件組(142-L)、中央區換能元件組(142-C)、及右側區換能元件組(142-R),分別組態成形成一左側超音波縱向偵測面(PL)、一中央超音波縱向偵測面(PC)、及一右側超音波縱向偵測面(PR);其中,該中央區換能元件組(142-C)換能元件在配置上相異於該左側區換能元件組(142-L)換能元件及/或該右側區換能元件組(142-R)換能元件;其中,某幾區換能元件組(142-L、142-C、142-L)訊號混合。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系統,其中,該中央區換能元件組(142-C)換能元件尺寸比該左側區換能元件組(142-L)換能元件尺寸等於1倍或小於1倍,及/或比該右側區換能元件組(142-R)換能元件尺寸等於1倍或小於1倍。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系統,其中,該中央區換能元件組(142-C)換能元件尺寸比該左側區換能元件組(142-L)換能元件尺寸等於1倍或大於1倍,及/或比該右側區換能元件組(142-R)換能元件尺寸等於1倍或大於1倍。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系統,其中,該中央區換能元件組(142-C)不平行於該左側區換能元件組(142-L),及/或不平行於該右側區換能元件組(142-R)。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系統,其中,該中央區換能元件組(142-C)比起該左側區換能元件組(142-L)及/或該右側區換能元件組(142-R)更靠近一待測物。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系統,其中,該中央區換能元件組(142-C)比起該左側區換能元件組(142-L)及/或該右側區換能元件組(142-R)更遠離一待測物。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系統,其中,該陣列為一交錯陣列,使該左側區換能元件組(142-L)錯位於該右側區換能元件組(142-R)。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系統,其中,該陣列為一拉鍊式(zipped)陣列。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系統,其中,該些換能元件(142)構造彎曲成一凸面或一凹面,對準一盲區(Z)或一待測物。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系統,其中,該左側區換能元件組(142-L)訊號與該中央區換能元件組(142-C)訊號混合,而由一第1側電路(SIDE1)來處理;該中央區換能元件組(142-C)訊號與該右側區換能元件組(142-R)訊號混合,而由一第2側電路(SIDE2)來處理。
  11. 如請求項1所述的系統(1),該頭部(14)的該表面(140)的一部分為一弧面(140-R'、140-C'、140-L')。
TW109119554A 2019-09-26 2020-06-10 改善針顯像的超音波系統 TWI75671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7/024,742 US20210093289A1 (en) 2019-09-26 2020-09-18 Ultrasound system for improving needle visualizatio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962906159P 2019-09-26 2019-09-26
US62/906,159 2019-09-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12310A TW202112310A (zh) 2021-04-01
TWI756712B true TWI756712B (zh) 2022-03-01

Family

ID=7660410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19554A TWI756712B (zh) 2019-09-26 2020-06-10 改善針顯像的超音波系統
TW109119555A TWI754297B (zh) 2019-09-26 2020-06-10 改善針顯像的超音波系統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19555A TWI754297B (zh) 2019-09-26 2020-06-10 改善針顯像的超音波系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2) TWI75671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06425B (zh) * 2022-12-30 2023-11-10 天津市滨海新区检验检测中心 一种基于超声相控阵技术的磁性无损检测系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902426A (zh) * 2017-06-09 2019-01-16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超音波成像裝置、方法、內儲程式之電腦程式產品及內儲程式之電腦可讀取紀錄媒體
US10314562B2 (en) * 2013-12-20 2019-06-11 Samsung Medison Co., Ltd. Ultrasonic prob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10368844B2 (en) * 2012-09-27 2019-08-06 Koninklijke Philips N.V. Automated biplane-PW workflow for ultrasonic stenosis assessment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368844B2 (en) * 2012-09-27 2019-08-06 Koninklijke Philips N.V. Automated biplane-PW workflow for ultrasonic stenosis assessment
US10314562B2 (en) * 2013-12-20 2019-06-11 Samsung Medison Co., Ltd. Ultrasonic prob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201902426A (zh) * 2017-06-09 2019-01-16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超音波成像裝置、方法、內儲程式之電腦程式產品及內儲程式之電腦可讀取紀錄媒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12311A (zh) 2021-04-01
TWI754297B (zh) 2022-02-01
TW202112310A (zh) 2021-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503152A (en) Ultrasonic transducer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JP5688197B2 (ja) 2次元超音波画像の3次元表示
TWI520716B (zh) 超音波成像系統、裝置及方法
Gibbs et al. Ultrasound physics and technology: how, why and when
CN101589301B (zh) 利用体积测定过滤技术来增强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的装置和方法
EP2756330B1 (en) Ultrasound imaging console
CN102686165B (zh) 超声波检查装置以及超声波检查方法
US20100160783A1 (en) Ultrasound imag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11027548A1 (ja) プローブおよびプローブを用いた画像再構成方法
JP2009066074A (ja) 超音波診断装置
JP2012523920A (ja) ユニバーサルな複数開口の医療用超音波探触子
WO2012017827A1 (ja) 超音波画像装置と超音波画像を用いた三次元画像表示方法
JP5960970B2 (ja) 超音波撮像システム
TWI756712B (zh) 改善針顯像的超音波系統
CN104411251A (zh) 三维中超声引导的活检
US20040145585A1 (en) Input system for orientation in a three-dimensional visualization and method for visualiz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data sets
CN105246412A (zh) 用双平面相控阵换能器进行三维(3d)矢量流成像
US10390793B2 (en) Backing element of ultrasonic probe, backing layer of ultrasonic prob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5876196B1 (ja) 超音波内視鏡
JP5826478B2 (ja) 組織挿入型超音波プローブ
JP2012029718A (ja) 超音波プローブアダプタ、超音波診断システムおよび超音波診断装置
JPH09154843A (ja) 超音波診断装置
US20210093289A1 (en) Ultrasound system for improving needle visualization
JP2008148914A (ja) 3d/4dプローブ用穿刺ガイド装置および超音波診断装置
JPH07222744A (ja) 超音波診断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