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56121B - 按鍵及其按鍵連接組件 - Google Patents

按鍵及其按鍵連接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56121B
TWI756121B TW110115332A TW110115332A TWI756121B TW I756121 B TWI756121 B TW I756121B TW 110115332 A TW110115332 A TW 110115332A TW 110115332 A TW110115332 A TW 110115332A TW I756121 B TWI756121 B TW I75612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shaft
hook
receiving portion
bottom plate
bracke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153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42934A (zh
Inventor
侯柏均
林欽宏
Original Assignee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1153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56121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61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6121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429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42934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ooks, Suction Cups, And Attachment By Adhesive Means (AREA)
  • Refuge Islands, Traffic Blockers, Or Guard Fence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按鍵連接組件包括一第一支架及一底板。第一支架包含第一底板段和至少一第一轉軸位於第一底板段上,第一轉軸具有反向設置的一第一弧部與一第一錐部,且第一弧部高於第一錐部。底板包含一第一接持部與一第二接持部共同連接第一支架的第一轉軸,第一接持部及第二接持部彼此沿著第一轉軸之軸向與徑向錯位,而能分別位於第一轉軸的相對二側。第二接持部具有一第二卡勾鄰接第一轉軸的第一弧部,第一接持部具有一第一卡勾鄰接第一轉軸的第一錐部,且第二卡勾的下緣高於第一卡勾的下緣。

Description

按鍵及其按鍵連接組件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按鍵及其按鍵連接組件。
習知按鍵包含鍵帽、升降機構及底板。採自動化組裝時,升降機構必須先組裝連接到底板上,再將鍵帽組裝連接到底板上的升降機構,使升降機構連接在鍵帽與底板之間。然而,升降機構的自動化組裝涉及多種設計需求及複雜變數,例如升降機構與底板間的抗拉拔力以及防止升降機構脫出、防止結構損傷形變,這些都會影響按鍵強度、按鍵運作以及自動化組裝動作與工序設計、組裝時程與產能。因此,如何提出一種適當的按鍵設計以改善前述問題是本技術領域業者重要的議題。
因此,本發明提出一種按鍵及其按鍵連接組件,可改善習知問題。
本發明一實施例提出一種按鍵連接組件。按鍵連接組件包括一第一支架及一底板。第一支架包含一第一底板段和至少一第一轉軸位於第一底板段上,第一轉軸具有反向設置的一第一弧 部與一第一錐部,且第一弧部高於第一錐部。底板包含一第一接持部與一第二接持部共同連接第一支架的第一轉軸,第一接持部及第二接持部彼此沿著第一轉軸之軸向與徑向錯位,而能分別位於第一轉軸的相對二側。第二接持部具有一第二卡勾鄰接第一轉軸的第一弧部,第一接持部具有一第一卡勾鄰接第一轉軸的第一錐部,且第二卡勾的下緣高於第一卡勾的下緣。
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提出一種按鍵。按鍵包括一鍵帽、一電路板及前述按鍵連接組件。
藉由本發明各實施例揭露之按鍵及鍵連接組件設計,可使升降機構的支架能夠高效率的垂直組裝到底板上,不僅能達到目標連接強度、防止支架從底板脫出,並能降低按鍵組裝損傷形變、減少不必要的連接間隙,且因以單一方向將升價機構的支架組裝連接至底板,而能兼顧升降機構自動化組裝的設計需求及複雜變數,同時簡化組裝工序和提升產能。
為了對本發明之上述及其他方面有更佳的瞭解,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詳細說明如下:
100:按鍵
102:按鍵連接組件
110:鍵帽
120:升降機構
120A:第一支架
120A1:第一底板段
120A2:第一鍵帽段
120A3:第一側臂
120B:第二支架
120B1:第二底板段
120B2:第二鍵帽段
120B3:第二側臂
121:第一轉軸
121a:第一弧部
121b:第一錐部
121s,122s:抵靠面
122:第二轉軸
130:底板
130’:板件
130a:貫孔
130e:貫孔邊
130A:底板本體
131:第一接持部
1311:第一直立段
1311a:第一立面
1312:第一卡勾
1312s,1322s:下緣
132:第二接持部
1321:第二直立段
1322:第二卡勾
133:第三接持部
1331:第三直立段
1331a:第三立面
1332:第三卡勾
134:第一延伸部
135:第二延伸部
140:電路板
D1:水平外徑
D2:低點軸距
D2’:高點軸距
H1:第一高度
H2:第二高度
H3:第三距離
H4:第四距離
L1,L2:自由邊長
SP:鏤空區
W1:卡勾對距(組裝跨距)
W2:限高跨距
W3:卡勾反距
X,Y,Z:方向
第1圖繪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按鍵的外觀立體示意圖。
第2圖繪示第1圖之按鍵的分解示意圖。
第3A圖繪示第1圖之按鍵(未繪示鍵帽)的俯視圖。
第3B圖繪示第3A圖之按鍵(有繪示鍵帽)沿方向3B-3B’的剖面圖。
第4圖繪示第3B圖之升降機構處於按壓狀態之剖面圖。
第5A圖繪示第2圖之底板之俯視圖。
第5B圖繪示第5A圖之底板之展開示意圖。
請參照第1~4圖,第1圖繪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按鍵100的外觀立體示意圖,第2圖繪示第1圖之按鍵100的分解示意圖,第3A圖繪示第1圖之按鍵100(未繪示鍵帽110)的俯視圖,而第3B圖繪示第3A圖之按鍵100(有繪示鍵帽110)沿方向3B-3B’的剖面圖(釋放狀態)。第4圖繪示第3B圖之升降機構處於按壓狀態之剖面圖。
如第1~2圖所示,按鍵100包括鍵帽110、升降機構120、底板130及電路板140。如第1、2、3A及3B圖所示,升降機構120包括呈矩形框體且內外相互圍繞的第一支架120A與第二支架120B,第一支架120A包含第一底板段120A1和至少一第一轉軸121位於第一底板段120A1上,第一轉軸121的軸向沿Y方向延伸。底板130包括直立而分離配置之至少一第一接持部131與至少一第二接持部132,各第一接持部131與對應之第二接持部132彼此沿Y方向偏移錯位而兩兩相對應。升降機構120以其支架120A/120B可活動地連接在鍵帽110與底板130 之間。第一接持部131與第二接持部132也沿X方向錯位(如第3B圖所示),且第一接持部131及第二接持部132之間形成三維的鏤空區SP轉軸,如此可使第一轉軸121沿-Z向組裝於(扣合於)第一接持部131與第二接持部132之間的鏤空區SP,並使第一接持部131及第二接持部132分別位於第一轉軸121的相對二側(如第3B圖所示,沿X方向錯位也意味著沿第一轉軸121的徑向錯位)。換言之,第一接持部131及第二接持部132彼此沿著第一轉軸121之軸向(Y方向)與徑向(X方向)錯位,而能使第一接持部131及第二接持部132在組裝後分別位於第一轉軸121的相對二側。圖式中,Z方向為鍵帽100(或按鍵)的作動方向,-Z方向例如是鍵帽110的按壓方向,+Z方向例如是鍵帽110的上升方向,X方向及Y方向彼此垂直,且X方向及Y方向垂直於Z方向。
如第3B圖所示,升降機構120更包括至少一第二轉軸122,至少一第二轉軸122位於第二支架120B的第二底板段120B1上。同時,底板130更包括至少一第三接持部133,第二轉軸122可滑動地樞接於第三接持部133。第三接持部133包括相連接之第三直立段1331與第三卡勾1332,第三直立段1331沿+Z方向(即,鍵帽110的上升方向)延伸,第三卡勾1332自第三直立段1331沿X方向延伸。當第二轉軸122與第三接持部133結合時,第二轉軸122受到第三卡勾1332的止擋,使升降機構120與底板130不會輕易分離。
本發明所謂垂直組裝,乃指升降機構120的支架 120A、120B處於平躺收合狀態(如第4圖)、整體平面大概呈水平,以組裝角度與組裝軌跡趨近垂直於底板130的方式,將升降機構120的一對支架120A、120B組裝至底板130上,其後再將鍵帽110安裝至升降機構120上。以下說明的前提在於,升降機構120連接部位的硬度小於底板130連接部位的硬度,例如升降機構120由塑膠一體製成,而底板130由金屬材料一體成型。
為了在兼顧升降機構120與底板130的連接強度、防止升降機構脫出、降低組裝損傷形變、減少連接間隙等多方因素而達到自動化垂直組裝、提升產能的目的,本發明所揭露各實施例的按鍵與鍵連接組件,主要涵蓋數個設計思路。如果為了防止升降機構脫出而選擇較大的組裝跨度(如卡勾反距W3),或者要求升降機構120的連接部位必須卡入底板130勾狀連接部位的下方空間,垂直組裝都會迎來升降機構120較大的組裝干涉量,導致嚴重的組裝損傷或不可回復的形變,進一步使鍵帽110的高度控制失去精準度。因此以下實施例中,構成底板130組裝跨度(卡勾反距W3)的兩個勾狀連接部位(第一接持部131與第三接持部133)中,將第一接持部131的第一卡勾1312垂直面增大而減少下方空間。換言之,在鍵帽具備相同預設高度(即,按鍵具有相同厚度)的前提下,限高跨距W2不會是兩個勾狀連接部位(第一接持部131與第三接持部133)其下方空間的反向直立面(第一立面1311a與第三立面1331a);而是將限高跨距W2改為向下延伸的勾狀連接部位(第一接持部131的第一卡勾1312)到另側勾狀連接 部位的直立面(第三接持部133的第三直立段1331的第三立面1331a)。如此,底板130兩個勾狀連接部位(第一接持部131與第三接持部133)之間的距離較小,能夠降低組裝干涉量、減少升降機構120連接部位(第一轉軸121與第二轉軸122)的組裝損傷,提高鍵帽110的高度控制精準度。
其次,由於升降機構120的第一轉軸121並非扣入第一接持部131的第一卡勾1312下方空間,防脫出機制需要重新調整。如第3B圖所示,第一接持部131包括相連接之第一直立段1311與第一卡勾1312,第一直立段1311沿+Z方向延伸,第一卡勾1312具有第一勾面1312a,第一勾面1312a朝-Z方向向下延伸,使得第一卡勾1312的下緣1312s偏低,以大幅減少第一卡勾1312的下方空間,也大幅降低能夠進入第一卡勾1312的下方空間的第一轉軸121的比例。例如,第一卡勾1312的下緣1312s設計為低於第一轉軸121的中心點的高度。第二接持部132包括相連接之一第二直立段1321與一第二卡勾1322,第二直立段1321沿+Z方向(即,鍵帽110的上升方向)延伸。第一卡勾1312與第二卡勾1322朝彼此相對的方向延伸,也就是分別往互相接近的方向延伸,例如,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卡勾1312與第二卡勾1322於X方向上彼此相對延伸。具體來說,第一卡勾1312自第一直立段1311沿-X方向延伸,而第二卡勾1322自第二直立段1321沿+X方向延伸。第一轉軸121具有反向設置的一第一弧部121a與一第一錐部121b(如圖3B顯示的第一轉軸121徑向截面),第二接持 部132的第二卡勾1322鄰接第一轉軸121的第一弧部121a,第一接持部131的第一卡勾1312鄰接第一轉軸121的第一錐部121b。不論在升降機構120/第一支架120A處於躺平狀態(鍵帽110處於最低點的按壓位置)或站立狀態(鍵帽110處於最高點的釋放位置),第一弧部121a都高於第一錐部121b,如此可確保外徑大的第一弧部121a在上、外徑小的第一錐部121b在下,而外徑大的第一弧部121a較難從第一卡勾1312與第二卡勾1322之間脫出。在本實施例中,第三接持部133的第三卡勾1332的延伸方向可與第二接持部132的第二卡勾1322的延伸方向相同,均為沿+X方向延伸,從而,第三接持部133的第三卡勾1332的延伸方向與第一接持部131的第一卡勾1312的延伸方向相反。
再者,在+Z方向上,第二卡勾1322的下緣高於第一卡勾1312的下緣,使得第二卡勾1322的下方空間較大,而第一轉軸121左側的第一弧部121a有較大比例進入第二接持部132第二卡勾1322的下方空間,進而使得第一轉軸121受到限制。此外,如第3B圖所示,第一轉軸121沿一方向(如,X方向)在按壓狀態或釋放狀態的水平外徑D1大於第一卡勾1312與第二卡勾1322的卡勾對距W1(第一卡勾1312與第二卡勾1322間沿相同方向(如,X方向)的距離)。如此,第一轉軸121即能被穩定地夾持在第二接持部132的第二卡勾1322與第一接持部131的第一卡勾1312之間,防止第一轉軸121在任何狀態下輕易脫出。第一支架120A平躺時,也就是按壓狀態下,第一轉軸121的第一弧 部121a至少局部地進入第二接持部132的第二卡勾1322的下方空間,但第一轉軸121的第一錐部121b並未進入第一接持部131的第一卡勾1312的下方空間。
在組裝上,第一轉軸121與第二轉軸122可同時沿-Z方向(平移地)扣合至底板130上,即,在組裝過程中,升降機構120可不需要經過傾斜安裝一側、旋轉扣合另側的二步驟才組裝於底板130,故本實施例可減少升降機構120與底板130的組裝時間。底板130例如是鈑金件,其具可撓性(可形變),且升降機構120也具有可撓性(可形變),因此只要施以一適當壓力,即可將升降機構120之第一轉軸121可扣合於底板130之第一接持部131與第二接持部132之間及將升降機構120之第二轉軸122扣合於第三接持部133。
如第3B圖所示,第一轉軸121沿一方向(如,X方向)在按壓狀態或釋放狀態的水平外徑D1大於第一卡勾1312與第二卡勾1322之間沿相同方向(如,X方向)的卡勾對距W1。如此,在升降機構120與底板130組裝後,升降機構120與底板130在按壓狀態或釋放狀態都不會沿+Z方向輕易分離。此外,第一轉軸121與第二轉軸122之間沿一方向(如,X方向)的低點軸距D2小於第一卡勾1312與第三卡勾1332之間沿相同方向(如,X方向)的卡勾反距W3。如此,升降機構120與底板130不會沿+Z方向輕易分離。
如第3B圖所示,本實施例之升降機構120例如是剪刀腳升降機構,然亦可為其它類型升降機構。如第2、3A及3B 圖所示,升降機構120包括內外相樞接之第一支架120A與第二支架120B。第一支架120A包括間隔相對並彼此連接之第一底板段120A1與第一鍵帽段120A2、且第一底板段120A1與第一鍵帽段120A2沿Y方向延伸,第一支架120A以第一底板段120A1與底板130連接,並以第一鍵帽段120A2連接鍵帽110;第一支架120A還包括相對平行的二第一側臂120A3,此二第一側臂120A3分別連接第一底板段120A1兩端及第一鍵帽段120A2兩端,使第一支架120A概呈矩形框體。第一支架120A包括前述第一轉軸121,第一轉軸121位於該第一底板段120A1上,第一轉軸121之軸向沿Y方向延伸,具體而言第一底板段120A1上可設置一或多個第一轉軸121,第一轉軸121可為封閉軸段也可為開放軸,第一轉軸121設置於第一底板段120A1兩側(或中央區段)。第二支架120B包括大概呈平行相對的第二底板段120B1與第二鍵帽段120B2,且第二底板段120B1與第二鍵帽段120B2間隔相對並彼此相連、且均沿Y方向延伸,第二支架120B以其第二底板段120B1與底板130連接,並以其第二鍵帽段120B2連接鍵帽110;第二支架120B還包括相對平行的二第二側臂120B3,此二第二側臂120B3分別連接第二底板段120B1兩端及第二鍵帽段120B2兩端,使第二支架120B概呈矩形框體。第二支架120B包括前述第二轉軸122,第二轉軸122設置在第二底板段120B1上,第二轉軸122之軸向亦沿Y方向延伸。底板130包括前述第三接持部133。第一支架120A與第二支架120B之樞接點位在第 一側臂120A3與第二側臂120B3間,當按壓鍵帽110時,第一支架120A與第二支架120B繞樞接點相對轉動並局部的滑動,使鍵帽110得以下降。具體而言,第一支架120A的第一底板段120A1為一轉動段,也就是在可控的最小元件間隙下,第一轉軸121為一轉動軸,當鍵帽110升降和第一支架120A/第二支架120B站立/平躺時,第一轉軸121僅在第一接持部131與第二接持部132之間轉動而幾乎無滑動;相對的,第二支架120B的第二底板段120B1為一滑動段,其第二轉軸122為一滑動軸,當鍵帽110升降和第一支架120A/第二支架120B站立/平躺時,第二轉軸122在第三接持部133結構限制範圍內可轉動地滑動。
在其他衍生實施例中,第三接持部133被第二對第一接持部131與第二接持部132所取代,而第二轉軸122被限制在第二對第一接持部131與第二接持部132之間,也就是當鍵帽110升降和第一支架120A/第二支架120B站立/平躺時,第一轉軸121和第二轉軸122分別在專屬的一對第一接持部131與第二接持部132之間轉動而幾乎無滑動;在此實施例中,因為第一底板段120A1和第二底板段120B1都是轉動段,因此第一鍵帽段120A2和第二鍵帽段120B2應設計為滑動段。
如第3B圖所示,電路板140(例如薄膜開關層)配置於底板130與鍵帽110之間。當鍵帽110下降時,位於鍵帽110與電路板140之間的彈性元件(未繪示)觸發電路板140的開關(未繪示),使開關產生一觸發訊號(未繪示)。電性連接於電路板140 之導電接墊(未繪示),以產生按鍵訊號並據此輸入文字/符號(Text/Symbol)或執行對應功能。
如第3B圖所示,第一轉軸121的第一錐部121b具有抵靠面121s。當升降機構120處於釋放狀態、或第一支架120A/第二支架120B處於站立狀態時,如第3B圖所示之狀態,抵靠面121s抵接第一卡勾1312之下緣1312s。此時,第一轉軸121與第二轉軸122的高點軸距D2’趨近於限高跨距W2。如此,在釋放狀態時,第一轉軸121可受到第一卡勾1312的止擋,而不會與第一卡勾1312輕易分離。反之,當升降機構120處於按壓狀態、或第一支架120A/第二支架120B處於一平躺狀態時,抵靠面121s與第一卡勾1312之下緣分開,如第4圖所示。於一衍生實施例中,當升降機構120處於釋放狀態時,第一卡勾1312之下緣1312s至少有一部分,對應抵靠第一錐部121b的抵靠面121s(圖未示),從而限制第一轉軸121進一步旋轉,使抵靠面121s受到下緣1312s的限位,也能在釋放狀態下進行鍵帽110的高度控制。如此設計是因為垂直干涉組裝過程中,第一轉軸121與第二轉軸122都可能受到第一卡勾1312和第三卡勾1332磨損而存在間隙,第一卡勾1312之下緣1312如果也有限制第一轉軸121旋轉的作用,可以輔助提升鍵帽110在釋放狀態下的高度控制精準度。如第3B圖所示,第二轉軸122具有抵靠面122s。當升降機構120處於釋放狀態時,抵靠面122s抵接第三卡勾1332之下緣1332s。如此,在釋放狀態時,第二轉軸122可受到第三卡勾1332的止擋,而不 會與第三卡勾1332輕易分離。然由於底板130及升降機構120具有可撓性(可形變),因此必須施以超過預設拉力,才能分離升降機構120與底板130。綜上,在釋放狀態時,由於第一轉軸121受到第一卡勾1312止擋且第二轉軸122受到第三卡勾1332止擋,因此底板130與升降機構120更不會輕易分離。
如第4圖所示,當升降機構120從釋放狀態變換至按壓狀態時,第一轉軸121轉動,使抵靠面121s與第一卡勾1312之下緣1312s分開。相似地,當升降機構120從釋放狀態變換至按壓狀態時,第二轉軸122轉動,使第二轉軸122之抵靠面122s與第三卡勾1332之下緣1332s分開。如第3B及4圖所示,底板130更包括底板本體130A(底板本體130A也標示於第2圖),第一接持部131之第一直立段1311、第二接持部132之第二直立段1321及第三接持部133之第三直立段1331連接底板本體130A。在一實施例中,第一接持部131、第二接持部132及第三接持部133與底板本體130A例如是一體成形結構。以材質來說,底板130例如是金屬製成,如鐵、鋁、銅或其組合。
如第4圖所示,第一接持部131之第一卡勾1312之下緣1312s相距於底板本體130A(具體例如是相距於底板本體130A的下表面)之第一高度H1與第二接持部132之第二卡勾1322之下緣1322s相距於底板本體130A(具體例如是相距於底板本體130A之下表面)之第二高度H2相異。例如,第一高度H1小於第二高度H2。如此,在升降機構120從按壓狀態(如,第4 圖所示狀態)變換至釋放狀態(如,第3B圖所示狀態)過程中,第4圖之第一轉軸121之抵靠面121s往接近第一卡勾1312之下緣1312s的方向(如,繞逆時針方向)轉動,直到抵靠面121s抵靠在第一卡勾1312之下緣1312s。同時,第4圖之第二轉軸122之抵靠面122s往接近第三卡勾1332之下緣1332s的方向(如,繞逆時針方向)轉動,直到抵靠面122s抵靠在下緣1332s。當抵靠面121s抵靠在下緣1312s及/或抵靠面122s抵靠在下緣1332s時,升降機構120及鍵帽110停止上升。
為了進一步降低垂直干涉組裝時的升降結構120的支架120A/120B結構損傷,可以進一步提高底板130連接部位在組裝時可回復的形變彈性。請參照第5A及5B圖,第5A圖繪示第2圖之底板130之俯視圖,而第5B圖繪示第5A圖之底板130之展開示意圖(折彎處理之前的圖示)。底板130具有至少一貫孔130a,第一接持部131相對於貫孔130a之貫孔邊130e的第三距離H3與第二接持部132相對於貫孔邊130e的第四距離H4相異。透過第三距離H3及/或第四距離H4之設計,可決定第一接持部131及/或第二接持部132的勁度(stiffness)。由於第一接持部131及/或第二接持部132具有適當勁度(可變形性),使在施以適當壓力下,第一轉軸121可扣合於第一接持部131與第二接持部132之間。
如第5B圖所示,底板130例如是鈑金件。以製程來說,可對一板材採用沖壓製程形成如第5B圖所示之板件130’, 然後可採用例如是折彎工法於第5B圖之板件130’形成第5A圖之所示之第一接持部131、第二接持部132及第三接持部133。如第5B圖所示,板件130’更包括第一延伸部134及第二延伸部135,第一延伸部134及第二延伸部135自貫孔130a之貫孔邊130e延伸。第一接持部131連接於第一延伸部134,第二接持部132連接於第二延伸部135。第一延伸部134的自由邊長L1與第二延伸部135的自由邊長L2相異。可依據第一延伸部134的自由邊長L1及第二延伸部135的自由邊長L2決定第三距離H3及第四距離H4。此外,第三接持部133可連接於第三延伸部136,且第三延伸部136具有自由邊長L3。第一延伸部134的自由邊長L1/第二延伸部135的自由邊長L2/第三延伸部136的自由邊長L3,決定第一接持部131/第二接持部132/第三接持部133的勁度。在一實施例中,例如將第一延伸部134/第二延伸部135/第三延伸部136的自由邊長L1/L2/L3設計為L2>L1且L3>L1,也就是第一接持部131的勁度大於第二接持部132的勁度,且第一接持部131的勁度也大於第三接持部133的勁度。如此,勁度最大、可變形量較小的第一接持部131干涉量最小(第一卡勾1312與第一轉軸121幾乎無干涉),可以在垂直干涉組裝過程中,最大程度地降低第一轉軸121的結構損傷,而防止脫出的效果,則是由具有相同方向卡勾的第二接持部132/第三接持部133來實現,且因為垂直組裝干涉量較大,第二接持部132/第三接持部133的勁度相對較小、可變形量較大。
由於第一延伸部134的自由邊長L1與第二延伸部135的自由邊長L2相異,第一接持部131與第二接持部132之間形成一鏤空區SP於底板130上,此鏤空區SP容許沖壓模具或折彎模具進入,進而提升底板130的製造性。並且,在第一接持部131與第二接持部132彎折後,仍留有部分的鏤空區SP(第5A圖),可供容納第一轉軸121的下半部分。若第一接持部131與第二接持部132之間仍留有底板130水平肉厚而非鏤空,則第一轉軸121最多僅能抵接於底板130的上表面將無法下降到低於底板130之上表面。對於具有相同鍵帽高度(或謂具有相同按鍵厚度)的兩個設計,第一接持部131與第二接持部132之間仍留有部分的鏤空區SP者,至少局部的第一轉軸121得以容納在鏤空區SP中,才能讓第一轉軸121保有足夠粗壯的外徑(因鏤空區SP的設置,第一轉軸121於Z方向上可置於第一接持部131、第二接持部132與底板130的下表面之間,從而保證了第一轉軸121的設計尺寸);第一接持部131與第二接持部132之間仍留有底板130水平肉厚者,第一轉軸121的外徑將會過細而強度不足。
除此之外,本發明各實施例及各圖式還揭露一種按鍵連接組件102,其包含第一支架120A與底板130。第一支架120A包含第一底板段120A1,一或多個第一轉軸121位於第一底板段120A1上,第一轉軸121具有反向設置的第一弧部121a與第一錐部121b,且於+Z方向上,第一弧部121a高於第一錐部121b。底板130包含第一接持部131與第二接持部132,第一接 持部131與第二接持部132共同連接第一支架120A的第一轉軸121,第一接持部131及第二接持部132彼此沿著第一轉軸121之軸向與徑向錯位,而能分別位於第一轉軸121的相對二側。第二接持部132具有第二卡勾1322,第二卡勾1322鄰接第一轉軸121的第一弧部121a,第一接持部131具有第一卡勾1312,第一卡勾1312鄰接第一轉軸121的第一錐部121b,且於+Z方向上,第二卡勾1322的下緣1322s高於第一卡勾1312的下緣1312s。在另一實施例中,底板110還包括第三接持部133,且按鍵連接組件102更包括第二支架120B,第二支架120B樞接第一支架120A,第二支架120B包含第二底板段120B1,至少一第二轉軸122位於第二底板段120B1上,第二轉軸122隨第二支架120B站立或平躺,受第三接持部133限制而可轉動地滑動。
綜上,本發明實施例之按鍵至少可括升降機構及底板。底板包括分離配置之一第一接持部、一第二接持部與一第三接持部,第一接持部與第二接持部錯位配置(如,沿Y方向及X方向錯位)。如此,可使升降機構大致上平移地組裝於底板。在一實施例中,升降機構更包括第一轉軸及第二轉軸,第一轉軸樞接於第一接持部與第二接持部之間。在另一實施例中,升降機構包括第二轉軸,第二轉軸位於第三接持部之一側。在其它實施例中,第一接持部之第一卡勾可往-X方向延伸,第二接持部之第二卡勾可往+X方向延伸,而第三接持部之第三卡勾可往+X方向延伸。如此,當升降機構組裝於底板時,升降機構之第一轉軸受到第一 卡勾及第二卡勾止擋,且第二轉軸受到第三卡勾板止擋,使升降機構與底板不輕易分離。
綜上所述,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按鍵
110:鍵帽
120:升降機構
120A:第一支架
120A1:第一底板段
120A2:第一鍵帽段
120A3:第一側臂
120B:第二支架
120B1:第二底板段
120B2:第二鍵帽段
120B3:第二側臂
121:第一轉軸
130:底板
130A:底板本體
131:第一接持部
132:第二接持部
133:第三接持部
140:電路板

Claims (17)

  1. 一種按鍵連接組件,包含:一第一支架,包含一第一底板段;一第一轉軸,位於該第一底板段上,該第一轉軸具有反向設置的一第一弧部與一第一錐部,且該第一弧部高於該第一錐部;以及一底板,包含一第一接持部與一第二接持部,該第一接持部與該第二接持部共同連接該第一轉軸,該第一接持部及該第二接持部彼此沿著該第一轉軸之軸向與徑向錯位,而分別位於該第一轉軸的相對二側;其中,該第二接持部具有一第二卡勾,該第二卡勾鄰接該第一轉軸的該第一弧部,該第一接持部具有一第一卡勾,該第一卡勾鄰接該第一轉軸的該第一錐部,且該第二卡勾的下緣高於該第一卡勾的下緣。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連接組件,其中該第一支架平躺時,該第一轉軸的該第一弧部至少局部地進入該第二接持部的該第二卡勾的下方空間,但該第一轉軸的該第一錐部並未進入該第一接持部的該第一卡勾的下方空間。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連接組件,其中該底板的該第一接持部與該第二接持部之硬度,大於該第一支架之該第一轉軸的硬度。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連接組件,其中該第一接持部與該第二接持部之間形成一鏤空區於該底板,至少局部的該第一轉軸容納在該鏤空區中。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連接組件,其中,不論在該第一支架站立或平躺時,該第二接持部鄰接該第一轉軸的該第一弧部,該第一接持部鄰接該第一轉軸的該第一錐部,且該第一弧部高於該第一錐部。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連接組件,其中該第一接持部的勁度大於該第二接持部的勁度。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連接組件,其中該底板更包含一第三接持部,且該按鍵連接組件更包括一第二支架樞接該第一支架,該第二支架包含一第二底板段和至少一第二轉軸位於該第二底板段上,該第二轉軸隨該第二支架站立或平躺,受該第三接持部限制而可轉動的滑動。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按鍵連接組件,其中該第一接持部的勁度大於該第三接持部的勁度。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連接組件,其中該第一轉軸的一水平外徑大於該第一卡勾與該第二卡勾的一卡勾對距。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連接組件,其中該第一轉軸隨該第一支架站立或平躺,在該第一接持部與該第二接持部之間轉動而幾乎無滑動。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連接組件,其中該第一支架包含一第一鍵帽段,該第一鍵帽段與該第一底板段間隔相對並彼此連接。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連接組件,其中該第一卡勾與該第二卡勾朝向彼此相對延伸。
  1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連接組件,其中該第一轉軸的該第一錐部具有一抵靠面;當該第一支架處於一站立狀態時,該抵靠面抵靠在該第一卡勾之下緣。
  14.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連接組件,其中該第一轉軸的該第一錐部具有一抵靠面;當該第一支架處於一平躺狀態時,該抵靠面與該第一卡勾之該下緣分開。
  15.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連接組件,其中該底板具有一貫孔,該第一接持部相對於該貫孔之一貫孔邊具有一第三距離,該第二接持部相對於該貫孔邊具有一第四距離,該第三距離與該第四距離相異。
  16.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連接組件,其中該底板具有一貫孔,該底板更包括一第一延伸部及一第二延伸部,該第一延伸部及該第二延伸部自該貫孔之一貫孔邊延伸;該第一接持部連接於該第一延伸部,該第二接持部連接於該第二延伸部;該第一延伸部的長度與該第二延伸部的長度相異。
  17. 一種按鍵,包含一鍵帽、一電路板及請求項1~16中任一項所述之按鍵連接組件。
TW110115332A 2021-04-28 2021-04-28 按鍵及其按鍵連接組件 TWI7561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15332A TWI756121B (zh) 2021-04-28 2021-04-28 按鍵及其按鍵連接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15332A TWI756121B (zh) 2021-04-28 2021-04-28 按鍵及其按鍵連接組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56121B true TWI756121B (zh) 2022-02-21
TW202242934A TW202242934A (zh) 2022-11-01

Family

ID=813293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15332A TWI756121B (zh) 2021-04-28 2021-04-28 按鍵及其按鍵連接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56121B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42934A (zh) 2022-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21908B2 (ja) キースイッチ装置
US20200373097A1 (en) Key module
US10963072B2 (en) Key structure and keyboard module
US9862639B2 (en) Method for processing touch window glass for portable terminal
TWI756121B (zh) 按鍵及其按鍵連接組件
US20030113153A1 (en) Stroke-limited key structure and keyboard including the structure
EP1680795A1 (en) Switch element
US20180182575A1 (en) Key structure
CN115346813A (zh) 按键及其按键连接组件
US10504666B2 (en) Key structure
US20230127298A1 (en) Key structure
TWI756090B (zh) 按鍵連接組件
CN203746722U (zh) 与按钮制成一体的支撑面板
US11189436B2 (en) Scissor-type connecting assembly of key structure
CN103178403A (zh) 夹持机构
KR101713861B1 (ko) 박형 키보드 커맨드 트리거 구조체
JPH1116440A (ja) キーボードスイッチ
US11532445B1 (en) Key structure
TWI760187B (zh) 升降機構及應用其之按鍵結構
US20080197007A1 (en) Key switch for shortening distance
JP6471053B2 (ja) 回転型電気部品
CN217902947U (zh) 一种无声按压开关
US11362659B2 (en) Thin keyboard apparatus
KR102630693B1 (ko) 가변형 프레스 금형장치
KR102678563B1 (ko) 배터리 컨텍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