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51786B - 用以驅動成像鏡頭的驅動器和包含其的取像裝置與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用以驅動成像鏡頭的驅動器和包含其的取像裝置與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51786B
TWI751786B TW109139687A TW109139687A TWI751786B TW I751786 B TWI751786 B TW I751786B TW 109139687 A TW109139687 A TW 109139687A TW 109139687 A TW109139687 A TW 109139687A TW I751786 B TWI751786 B TW I75178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identification
optical
imaging lens
driver
identification surfa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396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19620A (zh
Inventor
賴昱辰
周明達
翁樑傑
張明順
Original Assignee
大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1396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51786B/zh
Priority to CN202011531161.5A priority patent/CN114488460A/zh
Priority to CN202023116895.5U priority patent/CN214174721U/zh
Priority to US17/177,640 priority patent/US11895402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17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1786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196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19620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9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for automatic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02B13/006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having a beam-folding prism or mirro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1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 G02B7/1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controlled by a microcomput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28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 G02B7/30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using parallactic triangle with a base line
    • G02B7/32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using parallactic triangle with a base line using active means, e.g. light emitt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03B13/36Autofocus syste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Focusing arrangements of general interest for cameras, projectors or printers
    • G03B3/10Power-operated focus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5/02Lateral adjustment of le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1Housing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1Motion detection
    • H04N23/6812Motion detection based on additional sensors, e.g. acceleration sens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2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 H04N23/683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a processor, e.g. controlling the readout of an image memo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2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 H04N23/685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 H04N23/687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by shifting the lens or sensor 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9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achieving an enlarged field of view, e.g. panoramic image cap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07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 G03B2205/0038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by displacing the image plane with respect to the optical axi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53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種驅動器,用以驅動成像鏡頭。驅動器包含框架部、承接部、驅動部、光學辨識結構以及液體。框架部用以收納成像鏡頭。承接部設置於框架部,用以承接成像鏡頭,且用以提供成像鏡頭相對於框架部移動的自由度。驅動部用以驅動成像鏡頭移動。光學辨識結構設置於部分的框架部、承接部或驅動部。光學辨識結構包含多個光學辨識單元。光學辨識單元相鄰地排列,且每一個光學辨識單元包含第一光學辨識面。液體設置於光學辨識結構。液體與相鄰於光學辨識結構的成像鏡頭、框架部、承接部或驅動部實體接觸。

Description

用以驅動成像鏡頭的驅動器和包含其的取像 裝置與電子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驅動器、取像裝置以及電子裝置,特別是一種適用於電子裝置的驅動器及取像裝置。
隨著市場對電子裝置的性能要求日益提高,因此優秀的取像裝置成為必要的配備,優秀的取像裝置需具備高成像品質的成像鏡頭以及良好且穩定的驅動器,驅動器用以驅動成像鏡頭,使成像鏡頭達成對焦及光學防抖動等效果。此外,隨著科技日新月異,配備驅動器與成像鏡頭的電子裝置的應用範圍更加廣泛,對於驅動器的要求也是更加多樣化。
然而,驅動器以多個元件組成,這些元件大多因為節省空間等需求而被緊湊地組裝在一起,而點膠製程經常被使用於接合驅動器中的相鄰元件。這將導致在點膠製程中,容許誤差會大幅降低到很小的範圍,進而造成點膠製程的困難度大幅提升。因此,如何改良驅動器的結構,以供精確地點膠,已成為目前光學領域的重要議題。
鑒於以上提到的問題,本發明揭露一種驅動器、取像裝置與電子裝置,有助於在點膠製程中能夠被光學辨識系統偵測而及時回饋當下的點膠狀況,藉以得到具有良好黏著狀態組裝元件的驅動器。
本發明提供一種驅動器,用以驅動一成像鏡頭。驅動器包含一框架部、一承接部、一驅動部、一光學辨識結構以及一液體。框架部用以收納成像鏡頭。承接部設置於框架部,承接部用以承接成像鏡頭,且承接部用以提供成像鏡頭相對於框架部移動的至少一自由度。驅動部用以驅動成像鏡頭沿所述至少一自由度的方向移動。光學辨識結構設置於框架部、承接部與驅動部的其中一者的一部分,且光學辨識結構包含多個光學辨識單元。所述多個光學辨識單元相鄰地排列。每一個光學辨識單元包含一第一光學辨識面。液體設置於光學辨識結構,且液體與相鄰於光學辨識結構的成像鏡頭、框架部、承接部與驅動部的其中一者實體接觸。每一個第一光學辨識面的面積為A,所述多個第一光學辨識面中的相鄰二者各自的圖形中心的間隔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0.001[平方公釐]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05-40
A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05-41
0.5[平方公釐];以及0.03[公釐]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05-42
D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05-43
1.0[公釐]。
本發明提供一種驅動器,用以驅動一成像鏡頭。驅動器包含一框架部、一承接部、一驅動部、一光學辨識結構以及一液體。框架部用以收納成像鏡頭。承接部設置於框架部,承接部用以承接成像鏡頭,且承接部用以提供成像鏡頭相對於框架部移動的至少一自由 度。驅動部用以驅動成像鏡頭沿所述至少一自由度的方向移動。光學辨識結構用以設置於成像鏡頭,光學辨識結構朝向框架部、承接部與驅動部的至少其中一者的一部分,且光學辨識結構包含多個光學辨識單元。所述多個光學辨識單元相鄰地排列。每一個光學辨識單元包含一第一光學辨識面。液體設置於光學辨識結構,且液體與相鄰於光學辨識結構的框架部、承接部與驅動部的其中一者實體接觸。每一個第一光學辨識面的面積為A,所述多個第一光學辨識面中的相鄰二者各自的圖形中心的間隔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0.001[平方公釐]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06-44
A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06-45
0.5[平方公釐];以及0.03[公釐]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06-46
D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06-47
1.0[公釐]。
本發明提供一種取像裝置,包含上述驅動器與成像鏡頭。
本發明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上述取像裝置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成像鏡頭的成像面上。
當A滿足上述條件時,可使第一光學辨識面具有足夠的面積範圍,以利於被光學辨識系統偵測。
當D滿足上述條件時,可使得相鄰的二個第一光學辨識面之間具有足夠的距離範圍,以利於被光學辨識系統分辨。
以上關於本發明內容的說明及以下實施方式的說明係用以示範與解釋本發明的原理,並且提供本發明的專利申請範圍更進一步的解釋。
1、2、3:驅動器
11、21、31:框架部
11a、31a:承接部安裝位
211、311:上框架
212:襯墊
213、313:下框架
12、22、32:承接部
22a:承接部安裝位
121、321:支持元件
222:上簧片
223:下簧片
224:載座
13、23、33:驅動部
131、231、331:線圈
132、232、332:磁性元件
14a、14b、24a、34a、34b、34c、TOIS、TOIS1、TOIS2、TOIS3、TOIS4、TOIS5、TOIS6:光學辨識結構
140a、140b、240a、340a、340b、340c、TOIS1_0、TOIS2_0、TOIS3_0、TOIS4_0、TOIS5_0、TOIS6_0:光學辨識單元
141a、141b、241a、341a、341b、341c、TOIS1_1、TOIS2_1、TOIS3_1、TOIS4_1、TOIS5_1、TOIS6_1:第一光學辨識面
142a、142b、242a、342a、342b、342c、TOIS1_2、TOIS2_2、TOIS3_2、TOIS4_2、TOIS5_2、TOIS6_2:第二光學辨識面
143b、243a、343a、343b、343c、TOIS1_3、TOIS4_3、TOIS5_3、TOIS6_3:第三光學辨識面
244a、344a、344b、344c、TOIS4_4、TOIS5_4、TOIS6_4:第四光學辨識面
345b、TOIS5_5:第五光學辨識面
346b、TOIS5_6:第六光學辨識面
347b、TOIS5_7:第七光學辨識面
348b、TOIS5_8:第八光學辨識面
349b:第九光學辨識面
3410b:第十光學辨識面
3411b:第十一光學辨識面
3412b:第十二光學辨識面
15a、15b、25a、35a、35b、35c:液體
10、20、30:成像鏡頭
10a、10b、30c:驅動部安裝位
30b:承接部安裝位
101、201、301:光軸
102、202、302:光學元件
103、203、303:鏡筒
204、304:成像面
4、5a、5b、5c、5d、5e、5f、5g:取像裝置
43、IS:電子感光元件
44:影像穩定模組
5:電子裝置
5h:提示燈
52:閃光燈模組
53:對焦輔助模組
54:影像訊號處理器
55:使用者介面
551:拍攝按鈕
552:影像回放按鍵
553:取像裝置切換按鍵
554:集成選單按鍵
56:影像軟體處理器
57、CB:電路板
571:連結器
58、EC:電子元件
581:訊號發射模組
582:儲存單元
583:隨機存取記憶體
584:陀螺儀
585:位置定位器
59:單晶片系統
9:光學辨識系統
DA:組裝方向
DCF:圓周方向
DOB:觀察方向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FT:濾光片
LB2:第二鏡筒
OBJ:被攝物
OFE:光軸轉折元件
PH:定位孔
PR:定位凸起
A、Aap:第一光學辨識面的面積
A2:第二光學辨識面的面積
A3:第三光學辨識面的面積
A4:第四光學辨識面的面積
A5:第五光學辨識面的面積
A6:第六光學辨識面的面積
A7:第七光學辨識面的面積
A8:第八光學辨識面的面積
A9:第九光學辨識面的面積
A10:第十光學辨識面的面積
A11:第十一光學辨識面的面積
A12:第十二光學辨識面的面積
D、Dap:第一光學辨識面中的相鄰二者各自的圖形中心的間隔距離
△G:每一光學辨識單元中的第一光學辨識面與第二光學辨識面於觀察方向上的光澤度差值
△R:每一光學辨識單元中的第一光學辨識面與第二光學辨識面於一方向上的粗糙度差值
△H:每一光學辨識單元中的第一光學辨識面與第二光學辨識面在垂直於第一光學辨識面的方向上的高度差值
θ:觀察方向與光學辨識結構的夾角
Φ:每一光學辨識單元中的第一光學辨識面與第二光學辨識面的相交角度
圖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驅動器搭配成像鏡頭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2繪示圖1之成像鏡頭之PP區域中光學辨識結構經設置液體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3繪示圖2之成像鏡頭之光學辨識結構之QQ區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4繪示圖1之驅動器搭配成像鏡頭的另一視角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5繪示圖4之成像鏡頭之RR區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6繪示圖5之成像鏡頭之光學辨識結構經設置液體的示意圖。
圖7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驅動器搭配成像鏡頭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8繪示圖7之部分的驅動器之SS區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9繪示圖7之部分的驅動器的立體示意圖。
圖10繪示圖9之部分的驅動器之TT區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11繪示圖10之部分的驅動器之光學辨識結構經設置液體的示意圖。
圖12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驅動器搭配成像鏡頭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13繪示圖12之部分的驅動器之UU區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14繪示圖13之部分的驅動器之光學辨識結構經設置液體的示意圖。
圖15繪示圖13之部分的驅動器之光學辨識結構經設置液體後與其他部分的驅動器的接合示意圖。
圖16繪示圖12之成像鏡頭的正視示意圖。
圖17繪示圖12之成像鏡頭的側視示意圖。
圖18繪示圖12之成像鏡頭的後視示意圖。
圖19繪示圖18之成像鏡頭之VV區域中光學辨識結構經設置液體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20繪示圖12之成像鏡頭之光學辨識結構的立體示意圖。
圖2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圖22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圖23繪示圖22之電子裝置之另一側的立體示意圖。
圖24繪示圖22之電子裝置的系統方塊圖。
圖25繪示圖22之電子裝置以介於11mm至14mm之間的等效焦距所擷取到的影像示意圖。
圖26繪示圖22之電子裝置以介於22mm至30mm之間的等效焦距所擷取到的影像示意圖。
圖27繪示圖22之電子裝置以介於100mm至150mm之間的等效焦距所擷取到的影像示意圖。
圖28繪示圖22之電子裝置以介於400mm至600mm之間的等效焦距所擷取到的影像示意圖。
圖29繪示依照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參數θ的示意圖。
圖30繪示依照本發明之再一實施例中立體式光學辨識結構的立體示意圖。
圖31繪示依照本發明之再一實施例中立體式光學辨識結構的立體示意圖。
圖32繪示依照本發明之再一實施例中立體式光學辨識結構的立體示意圖。
圖33繪示依照本發明之再一實施例中平面式光學辨識結構的示意圖。
圖34繪示依照本發明之再一實施例中平面式光學辨識結構的示意圖。
圖35繪示依照本發明之再一實施例中平面式光學辨識結構的示意圖。
以下在實施方式中詳細敘述本發明之詳細特徵以及優點,其內容足以使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瞭解本發明之技術內容並據以實施,且根據本說明書所揭露之內容、申請專利範圍及圖式,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可輕易地理解本發明相關之目的及優點。以下之實施例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之觀點,但非以任何觀點限制本發明之範疇。
本發明提供一種驅動器,用以驅動一成像鏡頭。驅動器包含一框架部、一承接部以及一驅動部。框架部用以收納成像鏡頭。承接部設置於框架部,承接部用以承接成像鏡頭,且承接部用以提供成像鏡頭相對於框架部移動的至少一自由度。驅動部用以驅動成像鏡 頭沿所述至少一自由度的方向移動。
具體來說,承接部可包含彈簧片、懸吊線、滾珠、導桿或滑塊等等,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請參照圖1,係繪示有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驅動器1之承接部12包含球體形狀之滾珠的支持元件121的示意圖。請參照圖7,係繪示有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驅動器2之承接部22包含彈簧片形狀的上簧片222與下簧片223的示意圖。請參照圖12,係繪示有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驅動器3之承接部32包含彈簧片形狀的支持元件321的示意圖。
成像鏡頭可具有一光軸。成像鏡頭可包含多個光學元件以及一個鏡筒。所述多個光學元件沿光軸排列。鏡筒環繞光軸,且所述多個光學元件的至少其中一者收納於鏡筒。所述多個光學元件可至少包含一片透鏡、一片面鏡、一光軸轉折元件、一遮光元件、一空間間隔元件或一固定件等等,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驅動器更包含一光學辨識結構。光學辨識結構包含多個光學辨識單元。所述多個光學辨識單元相鄰地排列。在一種實施態樣中,光學辨識結構可設置於框架部、承接部與驅動部的其中一者的一部分。請參照圖8,係繪示有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驅動器2的承接部22的載座224上所設置的光學辨識結構24a,且光學辨識結構24a朝向承接部22的上簧片222(繪示於圖7)。請參照圖13,係繪示有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驅動器3的框架部31的下框架313上所設置的光學辨識結構34a,且光學辨識結構34a朝向承接部32的支持元件321(繪示於圖12)。在另一種實施態樣中,光學辨識結構可設置於成像 鏡頭,且光學辨識結構朝向框架部、承接部與驅動部的至少其中一者的一部分。請參照圖1,係繪示有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0的鏡筒103上所設置的光學辨識結構14a,且光學辨識結構14a朝向其中一個驅動部13的磁性元件132。
驅動器更包含一液體。液體設置於光學辨識結構,並可朝向另一個相鄰元件。液體可以是常態下處於固態或非固態。處於固態的液體可為黏著劑;藉此,有利於在固化後提供將相鄰元件固定的接合力。或者,處於固態的液體亦可為被有機溶劑溶化的液態塑膠;藉此,利用塗布有機溶劑,可將相鄰元件的相鄰塑膠材質表面溶化,並在經溶化之液態塑膠固化後與所述相鄰元件合為一體。其中,有機溶劑可例如但不限於丙酮、丁酮、氯仿。又或者,處於非固態的液體可為潤滑劑與阻尼;藉此,液體可被用於延長驅動器的壽命並減少鏡頭移動時所產生的震動,進一步提升驅動器的穩定性。
在光學辨識結構設置於框架部、承接部與驅動部的其中一者的一部分的態樣中,液體與相鄰於光學辨識結構的成像鏡頭、框架部、承接部與驅動部的其中一者實體接觸。請參照圖11,係繪示有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承接部22的載座224上的光學辨識結構24a上所設置的液體25a,且液體25a與上簧片222實體接觸以將承接部22的上簧片222與載座224彼此接合。在光學辨識結構設置於成像鏡頭的態樣中,液體與相鄰於光學辨識結構的框架部、承接部與驅動部的其中一者實體接觸。請參照圖1與圖2,係繪示有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0的鏡筒103上的光學辨識結構14a上所設置的液體15a, 且液體15a與磁性元件132實體接觸,以將驅動部13的磁性元件132與成像鏡頭10的鏡筒103彼此接合。
光學辨識結構的每一個光學辨識單元包含一第一光學辨識面。在每一個光學辨識單元中,第一光學辨識面於一方向上可與光學辨識單元的其他部分具有相異的光澤度。藉此,有利於標示出待點膠的位置,並能及時回饋當下的點膠狀況。詳細來說,前述之液體可用於點膠,且液體與第一光學辨識面接觸時會改變第一光學辨識面的光澤度。因此,在點膠製程中,可透過光學辨識方法獲取光學辨識結構表面上的訊息,此訊息可為液體的實際位置、填充量多寡以及流向等等,藉以能在點膠製程將當下的點膠狀況與目標的點膠結果及時對照並及時修正。如此一來,可避免點膠不全或是溢膠等瑕疵發生,進一步提高點膠製程的良率與準確度以提升後續的組裝製程的速度,並減少液體對非點膠處的汙染。其中,液體可以透過覆蓋、腐蝕、改變表面微結構或染色等方式,來改變第一光學辨識面的光澤度,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每一個第一光學辨識面的面積為A,其滿足下列條件:0.001[平方公釐]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12-48
A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12-49
0.5[平方公釐]。藉此,可使第一光學辨識面具有足夠的面積範圍,以利於被光學辨識系統偵測。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0.0015[平方公釐]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12-50
A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12-52
0.1[平方公釐]。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0.002[平方公釐]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12-53
A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12-54
0.042[平方公釐]。請參照圖2,係繪示有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參數A的示意圖。
第一光學辨識面中的相鄰二者各自的圖形中心的間隔 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0.03[公釐]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13-55
D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13-56
1.0[公釐]。藉此,可使得相鄰的二個第一光學辨識面之間具有足夠的距離範圍,以利於被光學辨識系統分辨。其中,第一光學辨識面的圖形中心係指第一光學辨識面範圍的幾何中心。請參照圖2,係繪示有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參數D的示意圖。
每一個第一光學辨識面的面積為A,第一光學辨識面中的相鄰二者各自的圖形中心的間隔距離為D,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5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13-57
(A)/D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13-59
1.5。藉此,可將第一光學辨識面面積及相鄰兩個第一光學辨識面圖形中心間隔距離的無因次關係式定義為一辨識度因子,並配合適當間隔距離與面積的第一光學辨識面,以在蒐集點膠填充量資訊的同時,顯示出液體分佈狀態以及流向。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0.1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13-60
(A)/D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13-62
1.0。
每一個光學辨識單元更可包含一第二光學辨識面,且每一個光學辨識單元中的第一光學辨識面與第二光學辨識面相鄰地排列。第一光學辨識面與第二光學辨識面於一方向上具有相異的光澤度。其中,第一光學辨識面與第二光學辨識面可以透過不同的表面粗糙度、不同方向的表面微結構、高低差、角度差等實現於一方向上具有相異的光澤度,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可從一觀察方向檢視本發明所揭露的光學辨識結構。觀察方向與光學辨識結構的夾角為θ,每一光學辨識單元中的第一光學辨識面與第二光學辨識面於觀察方向上的光澤度差值為△G,其可滿足下列條件:50[度]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13-63
θ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13-64
90[度];以及15[光澤單位]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13-65
△G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13-66
50[光澤 單位]。藉此,第一光學辨識面與第二光學辨識面能藉由其光澤度差值,而能夠被光學辨識系統辨別;原理為藉由光線照射表面後,光線的反射率換算可得到該表面的光澤度,光澤度越高則代表光線越容易被該表面所反射。若θ為60度,則對應量測範圍為0~1000光澤單位(Gloss Unit)。舉例來說,若第一光學辨識面與第二光學辨識面分別於θ為60度的觀察方向上測得的反射率為0.5%以及3%,則可得知第一光學辨識面與第二光學辨識面的光澤度為5光澤單位及30光澤單位,二者相差25光澤單位,符合上述條件式「15[光澤單位]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14-67
△G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14-68
50[光澤單位]」。其中,θ亦可為85度,則對應量測範圍為0~160光澤單位。請參照圖29,係繪示有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光學辨識結構TOIS由光學辨識系統9沿夾角為θ的觀察方向DOB所觀察的示意圖。
下表為光學辨識系統,在50[度]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14-69
θ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14-70
90[度];以及15[光澤單位]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14-71
△G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14-72
50[光澤單位]的辨識環境下,可識別相同表面結構的光學辨識面在不同面積(即上述A)及不同間距(即上述D)下的實驗數據,其中下表的實驗數據皆可被光學辨識系統所識別,且點膠後的光學辨識面可以進一步被光學辨識系統所檢測。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14-2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15-1
每一光學辨識單元中的第一光學辨識面與第二光學辨識面於一方向上的粗糙度差值為△R,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1[微米]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15-73
△R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15-74
3.5[微米]。藉此,第一光學辨識面與第二光學辨識面可透過相異的粗糙度,而產生相異的光澤度,進而能夠被光學辨識系統辨別。由於在切削製程中,可於不同方向產生相異的粗糙度,因此同樣的表面在不同方向上所量測到的粗糙度會有所不同。第一光學辨識面與第二光學辨識面可透過不同的切削方向,而於同一個量測粗糙度的方向上具有相異的粗糙度,進而產生相異的光澤度。在本發明中,若未特別說明,則粗糙度皆係指「算數平均粗糙度Ra」。
每一光學辨識單元中的第一光學辨識面與第二光學辨識面在垂直於第一光學辨識面的方向上的高度差值為△H,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01[公釐]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15-75
△H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15-76
0.1[公釐]。藉此,可進一步引導液體的流動,將液體滯留於較低的光學辨識面,以提升點膠辨識的效果,並且透過光學辨識單元被液體覆蓋的比例來推估液體當下的填充量。請參照圖3,係繪示有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參數△H的示意圖。
每一光學辨識單元中的第一光學辨識面與第二光學辨識面的相交角度為Φ,其可滿足下列條件:3[度]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15-77
Φ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15-78
75[度]。藉此,可透過改變反射觀察方向光線的角度,產生表面光澤度的差異。請參照圖5,係繪示有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參數Φ的示意圖。
框架部可具有一安裝位。光學辨識結構與液體設置於安裝位。相鄰於光學辨識結構的成像鏡頭、框架部、承接部與驅動部的其中一者的一部分設置於安裝位並朝向光學辨識結構。藉此,可確保設置於安裝位的成像鏡頭、框架部、承接部與驅動部的所述其中一者的所述一部分能與光學辨識結構穩固地搭接,進而提升組裝品質。請參照圖12與圖13,係繪示有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框架部31的下框架313於物側的承接部安裝位31a,且承接部32的支持元件321設置於承接部安裝位31a並朝向光學辨識結構34a。
在框架部具有安裝位的態樣中,框架部可包含一定位凸起。定位凸起位於安裝位。相鄰於光學辨識結構的成像鏡頭、框架部、承接部與驅動部的其中一者具有一定位孔,且定位孔與定位凸起相對應。藉此,當成像鏡頭、框架部、承接部與驅動部的所述其中一者透過定位孔與定位凸起接合時,將覆蓋至少一部分的光學辨識結構,進而更加地提升組裝品質。此外,光學辨識結構可環繞定位凸起。請參照圖12與圖13,係繪示有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承接部安裝位31a上所設置的定位凸起PR,且支持元件321具有與框架部31的定位凸起PR相對應的定位孔PH。
成像鏡頭可具有一安裝位。光學辨識結構與液體設置於安裝位。相鄰於光學辨識結構的框架部、承接部與驅動部的其中一者的一部分設置於安裝位並朝向光學辨識結構。藉此,可確保設置於安裝位的框架部、承接部與驅動部的所述其中一者的所述一部分能與光學辨識結構穩固地搭接,進而提升組裝品質。請參照圖12,係繪示有 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0的鏡筒303在垂直於光軸301的方向上的驅動部安裝位30c,且驅動部33的線圈331設置於驅動部安裝位30c並朝向光學辨識結構34c。
在成像鏡頭具有安裝位的態樣中,成像鏡頭可包含一定位凸起。定位凸起位於安裝位。相鄰於光學辨識結構的框架部、承接部與驅動部的其中一者具有一定位孔,且定位孔與定位凸起相對應。藉此,當框架部、承接部與驅動部的所述其中一者透過定位孔與定位凸起接合時,將覆蓋至少一部分的光學辨識結構,進而更加地提升組裝品質。此外,光學辨識結構可環繞定位凸起。請參照圖12,係繪示有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驅動部安裝位30c上所設置的定位凸起PR,且線圈331具有與成像鏡頭30的定位凸起PR相對應的定位孔PH。
驅動部可包含一線圈以及一磁性元件。線圈與磁性元件在空間中相對設置。在框架部具有安裝位的態樣中,線圈與磁性元件的其中一者可設置於安裝位並透過液體與框架部接合。線圈與磁性元件的另外一者可設置於成像鏡頭。在成像鏡頭具有安裝位的態樣中,線圈與磁性元件的其中一者可設置於安裝位並透過液體與成像鏡頭接合。線圈與磁性元件的另外一者可設置於框架部。在本發明中,當給予線圈電流時,線圈與磁性元件之間會因為磁場間的排斥或吸引而產生作用力。藉此,有利於帶動成像鏡頭移動。此外,驅動部可包含記憶合金(Shape Memory Alloy,SMA)材料、壓電(Piezoelectric)材料、微機電系統(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MEMS)致動器等等,透過可逆的變形來帶動成像鏡頭移動,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請參照圖 4,係繪示有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0的驅動部安裝位10b上所設置的磁性元件132,且磁性元件132透過液體15b與成像鏡頭10的鏡筒103接合。
承接部可包含一支持元件。支持元件同時與框架部和成像鏡頭實體接觸。在框架部具有安裝位的態樣中,支持元件的一部份可設置於安裝位並透過液體與框架部接合。在成像鏡頭具有安裝位的態樣中,支持元件的一部份可設置於安裝位並透過液體與成像鏡頭接合。藉此,可確保框架部與成像鏡頭之間的連接關係。請參照圖12至圖15,係繪示有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框架部31的承接部安裝位31a與成像鏡頭30的承接部安裝位30b上所設置的支持元件321,支持元件321透過液體35a與框架部31的下框架313接合,且支持元件321透過液體35b與成像鏡頭30的鏡筒303的像側接合。
上述本發明驅動器中的各技術特徵皆可組合配置,而達到對應之功效。
根據上述實施方式,以下提出具體實施例並配合圖式予以詳細說明。
<第一實施例>
請參照圖1至圖6,其中圖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驅動器搭配成像鏡頭的立體分解示意圖,圖2繪示圖1之成像鏡頭之PP區域中光學辨識結構經設置液體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3繪示圖2之成像鏡頭之光學辨識結構之QQ區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4繪示圖1之驅動器搭配成像鏡頭的另一視角的立體分解示意圖,圖 5繪示圖4之成像鏡頭之RR區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圖,且圖6繪示圖5之成像鏡頭之光學辨識結構經設置液體的示意圖。
在本實施例中,驅動器1用以驅動一成像鏡頭10。驅動器1包含一框架部11、一承接部12以及二驅動部13。成像鏡頭10具有一光軸101,且成像鏡頭10包含多個光學元件102以及一個鏡筒103。光學元件102沿光軸101排列。鏡筒103環繞光軸101。光學元件102皆收納於鏡筒103。
框架部11具有一容置空間(未另標號),以供成像鏡頭10的鏡筒103沿一組裝方向DA收納於框架部11的容置空間內。承接部12設置於框架部11。具體來說,承接部12包含四個支持元件121。支持元件121為球體形狀的滾珠。框架部11具有對應球體形狀的四個承接部安裝位11a。承接部12的支持元件121一端用以承接成像鏡頭10,且承接部12的支持元件121的另一端設置於承接部安裝位11a內,以同時與框架部11和成像鏡頭10實體接觸,並用於提供成像鏡頭10相對於框架部11沿光軸101移動的自由度。
驅動部13在垂直於光軸101的方向與垂直於組裝方向DA的方向上設置於成像鏡頭10的鏡筒103的相對兩側。每一個驅動部13包含一線圈131以及一磁性元件132。每一個驅動部13中的線圈131與磁性元件132在空間中相對設置。
具體來說,成像鏡頭10具有二驅動部安裝位10a、10b。驅動部安裝位10a與驅動部安裝位10b在垂直於光軸101的方向與垂直於組裝方向DA的方向上設置於成像鏡頭10的鏡筒103的相對兩 側。磁性元件132設置於成像鏡頭10的驅動部安裝位10a與驅動部安裝位10b,而線圈131設置於框架部11對應到磁性元件132的位置。當給予線圈131電流時,線圈131與磁性元件132之間會因為磁場間的排斥或吸引而產生作用力,且驅動部13用以利用此作用力,來驅動成像鏡頭10沿光軸101之自由度的方向移動。
驅動器1更包含二光學辨識結構14a、14b。光學辨識結構14a與光學辨識結構14b分別設置於驅動部安裝位10a與驅動部安裝位10b。光學辨識結構14a在垂直於光軸101的方向與垂直於組裝方向DA的方向上朝向其中一個驅動部13的磁性元件132,而光學辨識結構14b在組裝方向DA上朝向另外一個驅動部13的磁性元件132。
光學辨識結構14a為立體式光學辨識結構,其包含多個光學辨識單元140a。光學辨識結構14b為立體式光學辨識結構,其包含多個光學辨識單元140b。
每一個光學辨識單元140a包含一第一光學辨識面141a以及一第二光學辨識面142a。第一光學辨識面141a與第二光學辨識面142a在光軸101方向與組裝方向DA上相鄰地排列。光學辨識單元140a在光軸101方向與組裝方向DA上相鄰地排列,使得光學辨識結構14a呈網格狀的外觀。
每一個第一光學辨識面141a的面積為A,其滿足下列條件:A=9.0×10E-2[平方公釐]。
第一光學辨識面141a中的相鄰二者各自的圖形中心的間隔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D=0.6[公釐]。
每一個第一光學辨識面141a的面積為A,第一光學辨識面141a中的相鄰二者各自的圖形中心的間隔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21-117
第一光學辨識面141a與第二光學辨識面142a於一方向上具有相異的光澤度。
一觀察方向與光學辨識結構14a的夾角為θ,其滿足下列條件:50[度]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21-81
θ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21-82
90[度]。每一光學辨識單元140a中的第一光學辨識面141a與第二光學辨識面142a於觀察方向上的光澤度差值為△G,其滿足下列條件:15[光澤單位]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21-83
△G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21-84
50[光澤單位]。
每一光學辨識單元140a中的第一光學辨識面141a與第二光學辨識面142a在垂直於第一光學辨識面141a的方向上的高度差值為△H,其滿足下列條件:△H=0.005[公釐]。
驅動器1更包含一液體15a。液體15a設置於光學辨識結構14a,並且液體15a朝向驅動部13的磁性元件132。液體15a與磁性元件132實體接觸,以將磁性元件132與成像鏡頭10的鏡筒103彼此接合。
每一個光學辨識單元140b包含一第一光學辨識面141b、一第二光學辨識面142b以及一第三光學辨識面143b。第一光學辨識面141b與第二光學辨識面142b在二驅動部13的連線方向上相鄰地排列,且第三光學辨識面143b在光軸101方向上與第一光學辨識面141b和第二光學辨識面142b相鄰地排列。光學辨識單元140b在光軸101方向上相鄰地排列。
每一個第一光學辨識面141b的面積為A,其滿足下列條件:A=8.4×10E-2[平方公釐]。
每一個第二光學辨識面142b的面積為A2,其滿足下列條件:A2=8.4×10E-2[平方公釐]。
每一個第三光學辨識面143b的面積為A3,其滿足下列條件:A3=1.61×10E-1[平方公釐]。
第一光學辨識面141b中的相鄰二者各自的圖形中心的間隔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D=0.47[公釐]。
每一個第一光學辨識面141b的面積為A,第一光學辨識面141b中的相鄰二者各自的圖形中心的間隔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22-118
第一光學辨識面141b、第二光學辨識面142b與第三光學辨識面143b於一方向上具有相異的光澤度。
一觀察方向與光學辨識結構14b的夾角為θ,其滿足下列條件:50[度]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22-86
θ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22-87
90[度]。每一光學辨識單元140b中的第一光學辨識面141b、第二光學辨識面142b與第三光學辨識面143b當中任二者於觀察方向上的光澤度差值為△G,其滿足下列條件:15[光澤單位]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22-88
△G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22-89
50[光澤單位]。
每一光學辨識單元140b中的第一光學辨識面141b與第三光學辨識面143b在垂直於第一光學辨識面141b的方向上的高度差值為△H,其滿足下列條件:△H=0.025[公釐]。
每一光學辨識單元140b中的第一光學辨識面141b與第 二光學辨識面142b的相交角度為Φ,其滿足下列條件:Φ=5[度]。
驅動器1更包含一液體15b。液體15b設置於光學辨識結構14b。請參照圖6,係繪示成像鏡頭之光學辨識結構經設置液體的示意圖。當液體15b覆蓋所有第三光學辨識面143b與部分第二光學辨識面142b時,則代表液體15b的給量適當。當液體15b只覆蓋部分第三光學辨識面143b時,則代表液體15b的給量不足。當液體15b覆蓋所有第一光學辨識面141b時,則代表液體15b的給量過度。液體15b朝向驅動部13的磁性元件132。液體15b與磁性元件132實體接觸,以將磁性元件132與成像鏡頭10的鏡筒103彼此接合。
<第二實施例>
請參照圖7至圖11,其中圖7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驅動器搭配成像鏡頭的立體分解示意圖,圖8繪示圖7之部分的驅動器之SS區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9繪示圖7之部分的驅動器的立體示意圖,圖10繪示圖9之部分的驅動器之TT區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圖,且圖11繪示圖10之部分的驅動器之光學辨識結構經設置液體的示意圖。
在本實施例中,驅動器2用以驅動一成像鏡頭20。驅動器2包含一框架部21、一承接部22以及一驅動部23。成像鏡頭20具有一光軸201,且成像鏡頭20包含多個光學元件202以及一個鏡筒203。光學元件202沿光軸201排列。鏡筒203環繞光軸201。光學元件202皆收納於鏡筒203。
框架部21包含一上框架211、一襯墊212以及一下框架 213。襯墊212設置於上框架211。下框架213與上框架211之間形成一容置空間(未另標號),以供成像鏡頭20的鏡筒203沿光軸201方向收納於框架部21的容置空間內。承接部22包含一上簧片222、二下簧片223以及一載座224。上簧片222設置於框架部21的上框架211,並設置於載座224的一側。下簧片223設置於於框架部21的下框架213,並設置載座224的另一側。承接部22的載座224用以承接成像鏡頭20,並與成像鏡頭20實體接觸。上簧片222與下簧片223為可在光軸201方向彈性變形的彈簧片,並用以提供成像鏡頭20相對於框架部21沿光軸201移動的自由度。
具體來說,承接部22的載座224於物側具有四承接部安裝位22a。承接部22包含四定位凸起PR。定位凸起PR位於載座224的承接部安裝位22a。上簧片222具有四定位孔PH,且定位孔PH與定位凸起PR相對應。上簧片222透過定位孔PH穿過設置於承接部安裝位22a上的定位凸起PR,以覆蓋至少一部分的載座224。
驅動部23在垂直於光軸201的方向上設置於載座224的周圍。每一個驅動部23包含一線圈231以及四磁性元件232。每一個驅動部23中的線圈231與磁性元件232在空間中相對設置。具體來說,線圈231環繞地設置於載座224。四磁性元件232設置於上框架211,並分別位於線圈231與上框架211四個角落之間的空間內。當給予線圈231電流時,線圈231與磁性元件232之間會因為磁場間的排斥或吸引而產生作用力,且驅動部23用以利用此作用力,來驅動成像鏡頭20沿光軸201之自由度的方向移動。
驅動器2與成像鏡頭20於像側搭配一電子感光元件IS、多個電子元件EC以及一電路板CB。電子感光元件IS設置於成像鏡頭20的一成像面204上,並電性連接電子元件EC與電路板CB,以接受成像面204上的成像光資訊,並將成像光資訊傳遞給電子元件EC與電路板CB。
驅動器2更包含四光學辨識結構24a。光學辨識結構24a設置於載座224的承接部安裝位22a。光學辨識結構24a在光軸201方向上朝向承接部22的上簧片222。
每一個光學辨識結構24a為平面式光學辨識結構,其包含多個光學辨識單元240a。
每一個光學辨識結構24a中的每一個光學辨識單元240a包含一第一光學辨識面241a、一第二光學辨識面242a、一第三光學辨識面243a以及一第四光學辨識面244a。第一光學辨識面241a與第二光學辨識面242a於環繞定位凸起PR的圓周方向DCF上相鄰地排列。第三光學辨識面243a與第四光學辨識面244a於圓周方向DCF上相鄰地排列,且較第一光學辨識面241a與第二光學辨識面242a遠離定位凸起PR。也就是說,每一個光學辨識單元240a中,第一光學辨識面241a、第二光學辨識面242a、第三光學辨識面243a與第四光學辨識面244a可被視為2×2的弧形矩陣排列。光學辨識單元240a沿圓周方向DCF與沿遠離定位凸起PR的方向相鄰地排列,使得光學辨識結構24a呈網格狀的外觀。此外,光學辨識結構24a亦沿光軸201方向延伸並設置於部分的定位凸起PR。
最遠離定位凸起PR的第一光學辨識面241a的面積為A,其滿足下列條件:A=1.77×10E-2[平方公釐]。
最遠離定位凸起PR的第一光學辨識面241a中在圓周方向DCF上的其中相鄰二者各自的圖形中心的間隔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D=0.50[公釐]。此處所指的「第一光學辨識面241a中在圓周方向DCF上的其中相鄰二者」,係為與定位凸起PR的幾何中心實質上等距離的相鄰二個第一光學辨識面241a。
最遠離定位凸起PR的第一光學辨識面241a的面積為A,最遠離定位凸起PR的第一光學辨識面241a中在圓周方向DCF上的其中相鄰二者各自的圖形中心的間隔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26-119
第一光學辨識面241a與第二光學辨識面242a於一方向上具有相異的光澤度,第一光學辨識面241a與第三光學辨識面243a於一方向上具有相同的光澤度,且第二光學辨識面242a與第四光學辨識面244a於一方向上具有相同的光澤度。
一觀察方向與光學辨識結構24a的夾角為θ,其滿足下列條件:50[度]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26-91
θ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26-92
90[度]。每一光學辨識單元240a中的第一光學辨識面241a與第二光學辨識面242a於觀察方向上的光澤度差值為△G,其滿足下列條件:15[光澤單位]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26-93
△G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26-94
50[光澤單位]。
驅動器2更包含四液體25a。液體25a設置於光學辨識結構24a,並且液體25a朝向上簧片222。液體25a與上簧片222實體接觸,以將承接部22的上簧片222與載座224彼此接合。如圖10與 圖11所示,當朝向光學辨識結構24a的上簧片222透過定位孔PH與定位凸起PR接合時,僅會覆蓋部分的光學辨識結構24a。如此一來,沒有被上簧片222覆蓋的光學辨識結構24a可用於後續點膠製程的光學辨識。藉此,可進一步提高光學辨識結構24a在被覆蓋後的可辨識度,以提高點膠製程的良率。
<第三實施例>
請參照圖12至圖20,其中圖12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驅動器搭配成像鏡頭的立體分解示意圖,圖13繪示圖12之部分的驅動器之UU區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14繪示圖13之部分的驅動器之光學辨識結構經設置液體的示意圖,圖15繪示圖13之部分的驅動器之光學辨識結構經設置液體後與其他部分的驅動器的接合示意圖,圖16繪示圖12之成像鏡頭的正視示意圖,圖17繪示圖12之成像鏡頭的側視示意圖,圖18繪示圖12之成像鏡頭的後視示意圖,圖19繪示圖18之成像鏡頭之VV區域中光學辨識結構經設置液體的局部放大示意圖,且圖20繪示圖12之成像鏡頭之光學辨識結構的立體示意圖。
在本實施例中,驅動器3用以驅動一成像鏡頭30。驅動器3包含一框架部31、一承接部32以及二驅動部33。成像鏡頭30具有一光軸301,且成像鏡頭30包含多個光學元件302、一個鏡筒303以及一第二鏡筒LB2。光學元件302沿光軸301排列,且包含一光軸轉折元件OFE。鏡筒303環繞光軸301,且多個光學元件302收納於鏡筒303。第二鏡筒LB2設置於鏡筒303的物側,且光軸轉折元件OFE 收納於第二鏡筒LB2。如圖12所示,光軸轉折元件OFE例如為稜鏡(Prism)或反射鏡(Mirror),由成像鏡頭30物側延伸的光軸301經過光軸轉折元件OFE後會被轉向90度,藉以獲得較高彈性的空間配置。
框架部31包含一上框架311以及一下框架313。下框架313與上框架311之間形成一容置空間(未另標號),以供成像鏡頭30的鏡筒303沿光軸301方向收納於框架部31的容置空間內。承接部32包含二個支持元件321。支持元件321設置於框架部31的下框架313,且支持元件321同時與下框架313和成像鏡頭30實體接觸。承接部32的支持元件321用以承接成像鏡頭30。支持元件321為可在光軸301方向彈性變形的彈簧片,並用以提供成像鏡頭30相對於框架部31沿光軸301移動的自由度。
具體來說,框架部31的下框架313於物側具有四承接部安裝位31a。框架部31包含四定位凸起PR。框架部31的定位凸起PR位於下框架313的承接部安裝位31a。支持元件321具有四定位孔PH,且定位孔PH與框架部31的定位凸起PR相對應。支持元件321透過定位孔PH穿過設置於承接部安裝位31a上的定位凸起PR,以覆蓋至少一部分的下框架313。成像鏡頭30於像側具有四承接部安裝位30b。成像鏡頭30包含四個非圓柱形的定位凸起PR。成像鏡頭30的定位凸起PR位於承接部安裝位30b。支持元件321的一部分設置於承接部安裝位30b。
驅動部33在垂直於光軸301的方向上設置於成像鏡頭30的鏡筒303的相對兩側。每一個驅動部33包含一線圈331以及一 磁性元件332。每一個驅動部33中的線圈331與磁性元件332在空間中相對設置。
具體來說,成像鏡頭30具有二驅動部安裝位30c。驅動部安裝位30c在垂直於光軸301的方向上設置於成像鏡頭30的鏡筒303的相對兩側。成像鏡頭30包含二定位凸起PR。成像鏡頭30的定位凸起PR位於驅動部安裝位30c。線圈331具有二定位孔PH,且定位孔PH與成像鏡頭30的定位凸起PR相對應。線圈331透過定位孔PH穿過設置於驅動部安裝位30c上的定位凸起PR,而磁性元件332設置於上框架311對應到線圈331的位置。當給予線圈331電流時,線圈331與磁性元件332之間會因為磁場間的排斥或吸引而產生作用力,且驅動部33用以利用此作用力,來驅動成像鏡頭30沿光軸301之自由度的方向移動。
驅動器3與成像鏡頭30於像側搭配一濾光片FT、一電子感光元件IS以及一電路板CB。濾光片FT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下框架313及電子感光元件IS之間,並不影響成像鏡頭30的焦距。電子感光元件IS設置於成像鏡頭30的一成像面304上,並電性連接電路板CB,以接受成像面304上的成像光資訊,並將成像光資訊傳遞給電路板CB。僅基於繪示簡潔之目的,本實施例中僅有圖12係繪示出經由轉折的光軸301配置,本實施例其餘圖式仍繪示一直線的光軸301。
驅動器3更包含四光學辨識結構34a、四光學辨識結構34b以及二光學辨識結構34c。光學辨識結構34a設置於下框架313的 承接部安裝位31a。光學辨識結構34a在光軸301方向上朝向承接部32的支持元件321。光學辨識結構34b設置於成像鏡頭30的承接部安裝位30b。光學辨識結構34b在光軸301方向上朝向承接部32的支持元件321。光學辨識結構34c設置於成像鏡頭30的驅動部安裝位30c。光學辨識結構34b在垂直於光軸301的方向上朝向驅動部33的線圈331。
每一個光學辨識結構34a為平面式光學辨識結構,其包含多個光學辨識單元340a。每一個光學辨識結構34b為平面式光學辨識結構,其包含多個光學辨識單元340b。每一個光學辨識結構34c為立體式光學辨識結構,其包含多個光學辨識單元340c。
每一個光學辨識結構34a中的每一個光學辨識單元340a包含一第一光學辨識面341a、一第二光學辨識面342a、一第三光學辨識面343a以及一第四光學辨識面344a。第一光學辨識面341a與第二光學辨識面342a在垂直於光軸301的一個垂直方向上相鄰地排列。第三光學辨識面343a與第四光學辨識面344a在垂直於光軸301的同一個垂直方向上相鄰地排列,且在垂直於光軸301的另一個垂直方向上與第一光學辨識面341a和第二光學辨識面342a相鄰地排列。也就是說,每一個光學辨識單元340a中,第一光學辨識面341a、第二光學辨識面342a、第三光學辨識面343a與第四光學辨識面344a可被視為2×2的矩陣排列。光學辨識單元340a在垂直於光軸301的兩個垂直方向上相鄰地排列,使得光學辨識結構34a呈網格狀的外觀。
未設置於承接部安裝位31a之外緣的第一光學辨識面 341a的面積為A,其滿足下列條件:A=5.8×10E-3[平方公釐]。
未設置於承接部安裝位31a之外緣的第一光學辨識面341a中的相鄰二者各自的圖形中心的間隔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D=0.15[公釐]。
未設置於承接部安裝位31a之外緣的第一光學辨識面341a的面積為A,未設置於承接部安裝位31a之外緣的第一光學辨識面341a中的相鄰二者各自的圖形中心的間隔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31-120
第一光學辨識面341a與第二光學辨識面342a於一方向上具有相異的光澤度,第一光學辨識面341a與第三光學辨識面343a於一方向上具有相同的光澤度,且第二光學辨識面342a與第四光學辨識面344a於一方向上具有相同的光澤度。
一觀察方向與光學辨識結構34a的夾角為θ,其滿足下列條件:50[度]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31-96
θ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31-97
90[度]。每一光學辨識單元340a中的第一光學辨識面341a與第二光學辨識面342a於觀察方向上的光澤度差值為△G,其滿足下列條件:15[光澤單位]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31-98
△G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31-99
50[光澤單位]。
驅動器3更包含四液體35a。液體35a設置於光學辨識結構34a,並且液體35a朝向支持元件321。液體35a與支持元件321實體接觸,以將框架部31的下框架313與承接部32的支持元件321彼此接合。如圖14所示,液體35a覆蓋部分的光學辨識結構34a。如此一來,可透過辨識沒有被液體35a所覆蓋的光學辨識結構34a的面積,來估算液體35a的填充量。如此一來,當如圖15所示,朝向光學 辨識結構34a的支持元件321透過定位孔PH與框架部31的定位凸起PR接合後,可避免支持元件321所覆蓋的液體35a產生溢膠,以利於支持元件321透過液體35a與框架部31的下框架313彼此接合。
每一個光學辨識結構34b中的每一個光學辨識單元340b包含二第一光學辨識面341b、二第二光學辨識面342b、一第三光學辨識面343b、一第四光學辨識面344b、一第五光學辨識面345b、一第六光學辨識面346b、一第七光學辨識面347b、一第八光學辨識面348b、一第九光學辨識面349b、一第十光學辨識面3410b、二第十一光學辨識面3411b以及二第十二光學辨識面3412b。每一個光學辨識結構34b呈橢圓形的外觀。第一光學辨識面341b與第二光學辨識面342b於橢圓形的短軸方向上相鄰地排列。第三光學辨識面343b、第四光學辨識面344b、第五光學辨識面345b與第六光學辨識面346b於橢圓形的短軸與長軸之間由承接部安裝位30b上的定位凸起PR朝遠離定位凸起PR的一斜向方向依序地排列。第七光學辨識面347b、第八光學辨識面348b、第九光學辨識面349b與第十光學辨識面3410b於橢圓形的短軸與長軸之間由承接部安裝位30b上的定位凸起PR朝遠離定位凸起PR的另一斜向方向依序地排列,並且分別相鄰第三光學辨識面343b、第四光學辨識面344b、第五光學辨識面345b與第六光學辨識面346b。第十一光學辨識面3411b與第十二光學辨識面3412b於橢圓形的長軸方向上相鄰地排列。也就是說,每一個光學辨識單元340b可被視為四分之一個橢圓。光學辨識單元340b沿環繞定位凸起PR的圓周方向DCF相鄰地排列,使得光學辨識結構34b呈橢圓形的網格狀外觀。
每一個第一光學辨識面341b的面積為A,其滿足下列條件:A=7×10E-3[平方公釐]。
每一個第二光學辨識面342b的面積為A2,其滿足下列條件:A2=7×10E-3[平方公釐]。
每一個第三光學辨識面343b的面積為A3,其滿足下列條件:A3=2.2×10E-3[平方公釐]。
每一個第四光學辨識面344b的面積為A4,其滿足下列條件:A4=4.1×10E-3[平方公釐]。
每一個第五光學辨識面345b的面積為A5,其滿足下列條件:A5=6.1×10E-3[平方公釐]。
每一個第六光學辨識面346b的面積為A6,其滿足下列條件:A6=8.1×10E-3[平方公釐]。
每一個第七光學辨識面347b的面積為A7,其滿足下列條件:A7=2.2×10E-3[平方公釐]。
每一個第八光學辨識面348b的面積為A8,其滿足下列條件:A8=4.1×10E-3[平方公釐]。
每一個第九光學辨識面349b的面積為A9,其滿足下列條件:A9=6.1×10E-3[平方公釐]。
每一個第十光學辨識面3410b的面積為A10,其滿足下列條件:A10=8.1×10E-3[平方公釐]。
每一個第十一光學辨識面3411b的面積為A11,其滿足下列條件:A11=3×10E-3[平方公釐]。
每一個第十二光學辨識面3412b的面積為A12,其滿足下列條件:A12=3×10E-3[平方公釐]。
第一光學辨識面341b中的相鄰二者各自的圖形中心的間隔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D=0.1[公釐]。
每一個第一光學辨識面341b的面積為A,第一光學辨識面341b中的相鄰二者各自的圖形中心的間隔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34-121
第一光學辨識面341b與第二光學辨識面342b於一方向上具有相異的光澤度,第一光學辨識面341b、第四光學辨識面344b、第六光學辨識面346b、第七光學辨識面347b、第九光學辨識面349b與第十二光學辨識面3412b於一方向上具有相同的光澤度,且第二光學辨識面342b、第三光學辨識面343b、第五光學辨識面345b、第八光學辨識面348b、第十光學辨識面3410b與第十一光學辨識面3411b於一方向上具有相同的光澤度。
一觀察方向與光學辨識結構34b的夾角為θ,其滿足下列條件:50[度]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34-102
θ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34-103
90[度]。每一光學辨識單元340b中的第一光學辨識面341b與第二光學辨識面342b於觀察方向上的光澤度差值為△G,其滿足下列條件:15[光澤單位]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34-104
△G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34-105
50[光澤單位]。
驅動器3更包含至少四液體35b。液體35b設置於光學辨識結構34b,並且液體35b朝向支持元件321。液體35b與支持元件321實體接觸;液體35b可以為接合劑;藉此,可將成像鏡頭30的鏡筒303的像側與承接部32的支持元件321彼此接合;液體35b亦可為 潤滑劑或阻尼;藉此,液體可被用於延長驅動器的壽命並減少鏡頭移動時所產生的震動,進一步提升驅動器的穩定性。
每一個光學辨識結構34c中的每一個光學辨識單元340c包含一第一光學辨識面341c、一第二光學辨識面342c、一第三光學辨識面343c以及一第四光學辨識面344c。第一光學辨識面341c與第二光學辨識面342c在垂直於光軸301的方向上相鄰地排列。第三光學辨識面343c與第四光學辨識面344c在垂直於光軸301的方向上相鄰地排列,且在光軸301方向上與第一光學辨識面341c和第二光學辨識面342c相鄰地排列。也就是說,每一個光學辨識單元340c中第一光學辨識面341c、第二光學辨識面342c、第三光學辨識面343c與第四光學辨識面344c可被視為2×2的矩陣排列。光學辨識單元340c在光軸301方向與垂直於光軸301的方向上相鄰地排列,使得光學辨識結構34c呈網格狀的外觀。
每一個第一光學辨識面341c的面積為A,其滿足下列條件:A=4.0×10E-2[平方公釐]。
第一光學辨識面341c中的相鄰二者各自的圖形中心的間隔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D=0.4[公釐]。
每一個第一光學辨識面341c的面積為A,第一光學辨識面341c中的相鄰二者各自的圖形中心的間隔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35-122
第一光學辨識面341c與第二光學辨識面342c於一方向上具有相異的光澤度,第一光學辨識面341c與第三光學辨識面343c 於一方向上具有相同的光澤度,且第二光學辨識面342c與第四光學辨識面344c於一方向上具有相同的光澤度。
一觀察方向與光學辨識結構34c的夾角為θ,其滿足下列條件:50[度]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36-107
θ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36-108
90[度]。每一光學辨識單元340c中的第一光學辨識面341c與第二光學辨識面342c於觀察方向上的光澤度差值為△G,其滿足下列條件:15[光澤單位]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36-109
△G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36-110
50[光澤單位]。
每一光學辨識單元340c中的第一光學辨識面341c與第二光學辨識面342c在垂直於第一光學辨識面341c的方向上的高度差值為△H,其滿足下列條件:△H=0.025[公釐]。並且,第一光學辨識面341c與第四光學辨識面344c在垂直於第一光學辨識面341c的方向上具有相同的高度,而第二光學辨識面342c與第三光學辨識面343c在垂直於第一光學辨識面341c的方向上具有相同的高度。
驅動器3更包含至少二液體35c。液體35c設置於光學辨識結構34c,並且液體35c朝向驅動部33的線圈331,以將線圈331與成像鏡頭30的鏡筒303彼此接合。在設置液體35c的過程中,可透過辨識沒有被液體35c所覆蓋的光學辨識結構34c的面積,來估算液體35c的填充量。此外,由於第一光學辨識面341c與第四光學辨識面344c在垂直於第一光學辨識面341c的方向上具有相同的高度,連續地相鄰設置的第一光學辨識面341c與第四光學辨識面344c形成條狀凸起,可有利於引導液體35c的流向。
本發明不以上述實施例的光學辨識結構為限,可視情形將上述任一種光學辨識結構更換成另一種光學辨識結構,或者亦可視 情形更換成下述其中一種平面式或立體式光學辨識結構。
請參照圖30,係繪示依照本發明之再一實施例中立體式光學辨識結構的立體示意圖。如圖30所示,一立體式光學辨識結構TOIS1包含多個光學辨識單元TOIS1_0。每一個光學辨識單元TOIS1_0包含一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1_1、一第二光學辨識面TOIS1_2以及一第三光學辨識面TOIS1_3。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1_1與第二光學辨識面TOIS1_2在第一方向D1上相鄰地排列。第三光學辨識面TOIS1_3與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1_1和第二光學辨識面TOIS1_2在第二方向D2上相鄰地排列,其中第二方向D2垂直於第一方向D1。
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1_1與第二光學辨識面TOIS1_2於一方向上可具有相同的光澤度與相同的粗糙度。
第二光學辨識面TOIS1_2與第三光學辨識面TOIS1_3於一方向上可具有相異的光澤度與相同的粗糙度。
每一個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1_1的面積為A,其滿足下列條件:A=1.0×10E-2[平方公釐]。
每一個第三光學辨識面TOIS1_3的面積為A3,其滿足下列條件:A3=2.0×10E-2[平方公釐]。
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1_1中的相鄰二者各自的圖形中心的間隔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D=0.2[公釐]。
每一個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1_1的面積為A,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1_1中的相鄰二者各自的圖形中心的間隔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37-123
每一光學辨識單元TOIS1_0中的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1_1與第三光學辨識面TOIS1_3在垂直於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1_1的方向上的高度差值為△H,其滿足下列條件:△H=0.072[公釐]。並且,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1_1與第三光學辨識面TOIS1_3彼此平行。
每一光學辨識單元TOIS1_0中的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1_1與第二光學辨識面TOIS1_2的相交角度為Φ,其滿足下列條件:Φ=36[度]。
請參照圖31,係繪示依照本發明之再一實施例中立體式光學辨識結構的立體示意圖。如圖31所示,一立體式光學辨識結構TOIS2包含多個光學辨識單元TOIS2_0。每一個光學辨識單元TOIS2_0包含一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2_1以及一第二光學辨識面TOIS2_2。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2_1與第二光學辨識面TOIS2_2在第一方向D1與第二方向D2上相鄰地排列,其中第二方向D2垂直於第一方向D1。
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2_1與第二光學辨識面TOIS2_2於一方向上具有相異的光澤度。
每一個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2_1的面積為A,其滿足下列條件:A=2.5×10E-3[平方公釐]。
每一個第二光學辨識面TOIS1_2的面積為A2,其滿足下列條件:A2=7.5×10E-3[平方公釐]。
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2_1中的相鄰二者各自的圖形中心的間隔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D=0.1[公釐]。
每一個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2_1的面積為A,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2_1中的相鄰二者各自的圖形中心的間隔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39-125
每一光學辨識單元TOIS2_0中的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2_1與第二光學辨識面TOIS2_2在垂直於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2_1的方向上的高度差值為△H,其滿足下列條件:△H=0.018[公釐]。並且,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2_1與第二光學辨識面TOIS2_2彼此平行,且二相鄰的第二光學辨識面TOIS2_2進一步在第二方向D2相連接。
請參照圖32,係繪示依照本發明之再一實施例中立體式光學辨識結構的立體示意圖。如圖32所示,一立體式光學辨識結構TOIS3包含多個光學辨識單元TOIS3_0。每一個光學辨識單元TOIS3_0包含一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3_1以及一第二光學辨識面TOIS3_2。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3_1與第二光學辨識面TOIS3_2相鄰地排列。
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3_1與第二光學辨識面TOIS3_2於一方向上具有相異的光澤度與相同的粗糙度。
每一個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3_1的面積為A,其滿足下列條件:A=1.0×10E-2[平方公釐]。
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3_1中的相鄰二者各自的圖形中心的間隔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D=0.20[公釐]。
每一個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3_1的面積為A,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3_1中的相鄰二者各自的圖形中心的間隔距離為D,其滿 足下列條件: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40-126
每一光學辨識單元TOIS3_0中的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3_1與第二光學辨識面TOIS3_2的相交角度為Φ,其滿足下列條件:Φ=20[度]。
請參照圖33,繪示依照本發明之再一實施例中平面式光學辨識結構的示意圖。如圖33所示,一平面式光學辨識結構TOIS4包含多個光學辨識單元TOIS4_0。每一個光學辨識單元TOIS4_0包含一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4_1、一第二光學辨識面TOIS4_2、一第三光學辨識面TOIS4_3以及一第四光學辨識面TOIS4_4。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4_1與第二光學辨識面TOIS4_2於第一方向D1上相鄰地排列。第三光學辨識面TOIS4_3與第四光學辨識面TOIS4_4於第一方向D1上相鄰地排列,且在第二方向D2上與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4_1和第二光學辨識面TOIS4_2相鄰地排列,其中第二方向D2垂直於第一方向D1。也就是說,每一個光學辨識單元TOIS4_0中,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4_1、第二光學辨識面TOIS4_2、第三光學辨識面TOIS4_3與第四光學辨識面TOIS4_4可被視為2×2的矩陣排列。光學辨識單元TOIS4_0沿第一方向D1與第二方向D2相鄰地排列,使得光學辨識結構TOIS4呈網格狀的外觀。
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4_1與第二光學辨識面TOIS4_2於一方向上具有相異的光澤度,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4_1與第三光學辨識面TOIS4_3於一方向上具有相同的光澤度,且第二光學辨識面TOIS4_2與第四光學辨識面TOIS4_4於一方向上具有相同的光澤度。
每一個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4_1的面積為A,其滿足下列條件:A=1.21×10E-2[平方公釐]。
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4_1中的相鄰二者各自的圖形中心的間隔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D=0.22[公釐]。
每一個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4_1的面積為A,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4_1中的相鄰二者各自的圖形中心的間隔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41-127
請參照圖34,繪示依照本發明之再一實施例中平面式光學辨識結構的示意圖。如圖34所示,一平面式光學辨識結構TOIS5包含多個光學辨識單元TOIS5_0。每一個光學辨識單元TOIS5_0包含一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5_1、一第二光學辨識面TOIS5_2、一第三光學辨識面TOIS5_3、一第四光學辨識面TOIS5_4、一第五光學辨識面TOIS5_5、一第六光學辨識面TOIS5_6、一第七光學辨識面TOIS5_7以及一第八光學辨識面TOIS5_8。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5_1、第二光學辨識面TOIS5_2、第七光學辨識面TOIS5_7與第八光學辨識面TOIS5_8於第一方向D1上相鄰地排列。第四光學辨識面TOIS5_4、第三光學辨識面TOIS5_3、第六光學辨識面TOIS5_6與第五光學辨識面TOIS5_5於第一方向D1上相鄰地排列,且第二方向D2上與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5_1、第二光學辨識面TOIS5_2、第七光學辨識面TOIS5_7和第八光學辨識面TOIS5_8相鄰地排列,其中第二方向D2與第一方向D1的夾角為60度。從圖34可看出,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5_1、第二光學辨識面TOIS5_2、第三光學辨識面TOIS5_3、第四光學辨識面 TOIS5_4、第五光學辨識面TOIS5_5、第六光學辨識面TOIS5_6、第七光學辨識面TOIS5_7與第八光學辨識面TOIS5_8可被視為八個三角形組成一個梯形外觀。光學辨識單元TOIS5_0沿第一方向D1與第二方向D2相鄰地排列,使得光學辨識結構TOIS5呈網格狀的外觀。此外,從圖34中可看出,光學辨識結構TOIS5於側緣處更包含面積僅有光學辨識單元TOIS5_0一半的1/2光學辨識單元(未另標號),使得光學辨識結構TOIS5可如圖34所示,形成矩形。
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5_1、第二光學辨識面TOIS5_2、第三光學辨識面TOIS5_3與第四光學辨識面TOIS5_4於一方向上具有相異的光澤度,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5_1與第五光學辨識面TOIS5_5於一方向上具有相同的光澤度,第二光學辨識面TOIS5_2與第六光學辨識面TOIS5_6於一方向上具有相同的光澤度,第三光學辨識面TOIS5_3與第七光學辨識面TOIS5_7於一方向上具有相同的光澤度,且第四光學辨識面TOIS5_4與第八光學辨識面TOIS5_8於一方向上具有相同的光澤度。
每一個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5_1的面積為A,其滿足下列條件:A=5.2×10E-3[平方公釐]。此外,其中一個1/2光學辨識單元中的1/2第一光學辨識面(未另標號)的面積為2.6×10E-3平方公釐。
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5_1中的相鄰二者各自的圖形中心的間隔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D=0.22[公釐]。
每一個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5_1的面積為A,第一光學 辨識面TOIS5_1中的相鄰二者各自的圖形中心的間隔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43-128
請參照圖35,繪示依照本發明之再一實施例中平面式光學辨識結構的示意圖。如圖35所示,一平面式光學辨識結構TOIS6包含多個光學辨識單元TOIS6_0。每一個光學辨識單元TOIS6_0包含一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6_1、一第二光學辨識面TOIS6_2、一第三光學辨識面TOIS6_3以及一第四光學辨識面TOIS6_4。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6_1與第二光學辨識面TOIS6_2於圓周方向DCF上相鄰地排列。第三光學辨識面TOIS6_3與第四光學辨識面TOIS6_4於圓周方向DCF上相鄰地排列,且較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6_1與第二光學辨識面TOIS6_2靠近圓心。也就是說,每一個光學辨識單元TOIS6_0中,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6_1、第二光學辨識面TOIS6_2、第三光學辨識面TOIS6_3與第四光學辨識面TOIS6_4可被視為2×2的弧形矩陣排列。光學辨識單元TOIS6_0沿圓周方向DCF與沿遠離圓心的方向相鄰地排列,使得光學辨識結構TOIS6呈網格狀的外觀。
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6_1與第二光學辨識面TOIS6_2於一方向上具有相異的光澤度,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6_1與第三光學辨識面TOIS6_3於一方向上具有相同的光澤度,且第二光學辨識面TOIS6_2與第四光學辨識面TOIS6_4於一方向上具有相同的光澤度。
最遠離圓心的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6_1的面積為A,其滿足下列條件:A=3.03×10E-2[平方公釐]。
最靠近圓心的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6_1的面積為Aap, 其滿足下列條件:Aap=1.64×10E-2[平方公釐]。
最遠離圓心的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6_1中的相鄰二者各自的圖形中心沿圓周方向DCF的間隔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D=0.406[公釐]。
最遠離圓心的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6_1與最靠近圓心的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6_1各自的圖形中心的間隔距離為Dap,其滿足下列條件:Dap=0.286[公釐]。
最遠離圓心的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6_1的面積為A,最遠離圓心的第一光學辨識面TOIS6_1中的相鄰二者各自的圖形中心沿圓周方向DCF的間隔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
Figure 109139687-A0305-02-0044-129
<第四實施例>
請參照圖21,係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立體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取像裝置4為一相機模組。取像裝置4包含上述第一實施例的成像鏡頭10、驅動器1、電子感光元件43以及影像穩定模組44。取像裝置4亦可改為配置上述其他實施例的成像鏡頭與驅動器,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取像裝置4利用成像鏡頭10聚光產生影像,並配合驅動器1進行影像對焦,最後成像於電子感光元件43並且能作為影像資料輸出。
驅動器1可具有自動對焦(Auto-Focus)功能,其驅動方式可使用如音圈馬達(Voice Coil Motor,VCM)、微機電系統、壓電系統、以及記憶金屬等驅動系統。驅動器1可讓成像鏡頭10取得較佳的成像位置,可提供被攝物於不同物距的狀態下,皆能拍攝清晰影像。此外, 取像裝置4搭載一感光度佳及低雜訊的電子感光元件43(如CMOS、CCD)設置於成像鏡頭10的成像面(未繪示),可真實呈現成像鏡頭10的良好成像品質。
影像穩定模組44例如為加速計、陀螺儀或霍爾元件(Hall Effect Sensor)。驅動器1可搭配影像穩定模組44而共同作為一光學防手震裝置(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OIS),藉由調整成像鏡頭10不同軸向的變化以補償拍攝瞬間因晃動而產生的模糊影像,或利用影像軟體中的影像補償技術,來提供電子防手震功能(Electronic Image Stabilization,EIS),進一步提升動態以及低照度場景拍攝的成像品質。
<第五實施例>
請參照圖22至圖24,其中圖22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的立體示意圖,圖23繪示圖22之電子裝置之另一側的立體示意圖,圖24繪示圖22之電子裝置的系統方塊圖。
在本實施例中,電子裝置5為一行動裝置,其中行動裝置可以是電腦、智慧型手機、智慧型穿戴裝置、空拍機或車用影像紀錄與顯示儀器等等,本發明不以此為限。電子裝置5包含取像裝置4、取像裝置5a、取像裝置5b、取像裝置5c、取像裝置5d、取像裝置5e、取像裝置5f、取像裝置5g、閃光燈模組52、對焦輔助模組53、影像訊號處理器54(Image Signal Processor)、使用者介面55以及影像軟體處理器56。
取像裝置4、取像裝置5a、取像裝置5b、取像裝置5c及取像裝置5d係皆配置於電子裝置5的同一側。取像裝置5e、取像裝 置5f、取像裝置5g及使用者介面55係皆配置於電子裝置5的另一側,並且使用者介面55為顯示裝置,以使取像裝置5e及取像裝置5f可作為前置鏡頭以提供自拍功能,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取像裝置5a、取像裝置5b、取像裝置5c、取像裝置5d、取像裝置5e、取像裝置5f及取像裝置5g皆可包含本發明的驅動器且皆可具有與取像裝置4類似的結構配置。詳細來說,取像裝置5a、取像裝置5b、取像裝置5c、取像裝置5d、取像裝置5e、取像裝置5f及取像裝置5g各可包含一成像鏡頭、一驅動器、一電子感光元件以及一影像穩定模組。其中,取像裝置5a、取像裝置5b、取像裝置5c、取像裝置5d、取像裝置5e、取像裝置5f及取像裝置5g的成像鏡頭各可包含一光學鏡組、用於承載光學鏡組的一鏡筒以及一支持裝置。
取像裝置4為一廣角取像裝置,取像裝置5a為一超廣角取像裝置,取像裝置5b為一微距取像裝置,取像裝置5c為一望遠取像裝置,取像裝置5d為一超望遠取像裝置,取像裝置5e為一超廣角取像裝置,取像裝置5f為一廣角取像裝置,且取像裝置5g為一飛時測距(Time of Flight,ToF)取像裝置。本實施例之取像裝置4、取像裝置5a、取像裝置5b、取像裝置5c與取像裝置5d具有相異的視角,使電子裝置5可提供不同的放大倍率,以達到光學變焦的拍攝效果。舉例來說,超廣角取像裝置5a或5e具有105度至125度的最大視角,其能達成介於11mm至14mm之間等效焦距的影像,而超廣角取像裝置5a或5e能被視為可提供0.5倍的放大倍率。在此情況下所拍攝到的影像可參照圖25,係繪示有電子裝置5以介於11mm至14mm之間 的等效焦距所擷取到的影像示意圖,其中所擷取到的影像包含整體教堂、周邊建築與廣場上的人物。圖25的影像具有較大的視角與景深,但常伴隨有較大的畸變。廣角取像裝置4或5f具有70度至90度的最大視角,其能達成介於22mm至30mm之間等效焦距的影像,而廣角取像裝置4或5f能被視為可提供1倍的放大倍率。在此情況下所拍攝到的影像可參照圖26,係繪示有電子裝置5以介於22mm至30mm之間的等效焦距所擷取到的影像示意圖,其中所擷取到的影像包含整體教堂與教堂前的人物。望遠取像裝置5c具有15度至30度的最大視角,其能達成介於100mm至150mm之間等效焦距的影像,而望遠取像裝置5c能被視為可提供5倍的放大倍率。在此情況下所拍攝到的影像可參照圖27,係繪示有電子裝置5以介於100mm至150mm之間的等效焦距所擷取到的影像示意圖,其中所擷取到的影像包含教堂前方飛翔的鳥群。圖27的影像具有較小的視角與景深,使得望遠取像裝置5c可用於拍攝移動目標,驅動器驅動成像鏡頭對目標快速且連續的自動對焦,使目標物不會因為遠離對焦位置而模糊不清。超望遠取像裝置5d具有4度至8度的最大視角,其能達成介於400mm至600mm之間等效焦距的影像,而超望遠取像裝置5d能被視為可提供20倍的放大倍率。在此情況下所拍攝到的影像可參照圖28,係繪示有電子裝置5以介於400mm至600mm之間的等效焦距所擷取到的影像示意圖,其中所擷取到的影像包含教堂尖塔上方的天使像與十字架。圖28的影像具有更小的視角與景深,使得超望遠取像裝置5d的成像鏡頭更容易因抖動而失焦,因此驅動器在提供驅動力使超望遠取像裝置5d的成像 鏡頭對目標物聚焦時,可同時提供修正抖動的反饋力以達成光學防抖的功效。另外,取像裝置5g係可取得影像的深度資訊。上述電子裝置5以包含多個取像裝置4、5a、5b、5c、5d、5e、5f、5g為例,但取像裝置的數量與配置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
當使用者拍攝被攝物OBJ時,電子裝置5利用取像裝置4、取像裝置5a、取像裝置5b、取像裝置5c或取像裝置5d聚光取像,啟動閃光燈模組52進行補光,並使用對焦輔助模組53提供的被攝物OBJ之物距資訊進行快速對焦,再加上影像訊號處理器54進行影像最佳化處理,來進一步提升成像鏡頭10所產生的影像品質。對焦輔助模組53可採用紅外線或雷射對焦輔助系統來達到快速對焦。
此外,電子裝置5亦可利用取像裝置5e、取像裝置5f或取像裝置5g進行拍攝。當取像裝置5e、取像裝置5f或取像裝置5g進行拍攝時,可有一提示燈5h發光以提醒使用者電子裝置5正在拍攝中。使用者介面55可採用觸控螢幕或實體拍攝按鈕551,配合影像軟體處理器56的多樣化功能進行影像拍攝以及影像處理。經由影像軟體處理器56處理後的影像可顯示於使用者介面55。使用者還可透過使用者介面55的影像回放按鍵552重播先前拍攝的影像,亦可透過取像裝置切換按鍵553以選取適合的取像裝置來進行拍攝,還可透過集成選單按鍵554來對當下的拍攝場景進行適合的拍攝條件調整。
進一步來說,電子裝置5更包含一電路板57,且電路板57承載多個電子元件58。取像裝置4、5a、5b、5c、5d、5e、5f、5g透過電路板57上的連結器571電性連接電子元件58,其中電子元件 58可包含一訊號發射模組581,可透過訊號發射模組581將影像傳遞至其他電子裝置或是雲端儲存。其中,訊號發射模組581可以是無線網路技術(Wireless Fidelity,WiFi)模組、藍牙模組、紅外線模組、網路服務模組或上述多種訊號發射的集成模組,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電子元件58亦可包含儲存單元582、隨機存取記憶體583以儲存影像訊號、陀螺儀584、位置定位器585以利電子裝置5的導航或定位。在本實施例中,影像訊號處理器54、影像軟體處理器56與隨機存取記憶體583整合成一個單晶片系統59,但本發明不以此配置為限。在部分其他實施例中,電子元件亦可以整合於取像裝置或亦可設置於多個電路板的其中一者。
本發明的驅動器1~3不以應用於行動裝置為限。驅動器1~3更可視需求應用於移動對焦的系統,並兼具優良像差修正與良好成像品質的特色。舉例來說,驅動器1~3可多方面應用於三維(3D)影像擷取、數位相機、行動裝置、數位平板、智慧型電視、網路監控設備、行車記錄器、倒車顯影裝置、多鏡頭裝置、辨識系統、體感遊戲機與穿戴式裝置等電子裝置中。前揭電子裝置僅是示範性地說明本發明的實際運用例子,並非限制本發明之相機模組的運用範圍。
雖然本發明以前述之諸項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相像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專利保護範圍須視本說明書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驅動器
11:框架部
11a:承接部安裝位
12:承接部
121:支持元件
13:驅動部
131:線圈
132:磁性元件
14a:光學辨識結構
10:成像鏡頭
10a:驅動部安裝位
101:光軸
102:光學元件
103:鏡筒
DA:組裝方向

Claims (30)

  1. 一種驅動器,用以驅動一成像鏡頭,該驅動器包含:一框架部,用以收納該成像鏡頭;一承接部,設置於該框架部,該承接部用以承接該成像鏡頭,且該承接部用以提供該成像鏡頭相對於該框架部移動的至少一自由度;一驅動部,用以驅動該成像鏡頭沿該至少一自由度的方向移動;一光學辨識結構,設置於該框架部、該承接部與該驅動部的其中一者的一部分,該光學辨識結構包含多個光學辨識單元,該些光學辨識單元相鄰地排列,且每一該光學辨識單元包含一第一光學辨識面;以及 一液體,設置於該光學辨識結構,且該液體與相鄰於該光學辨識結構的該成像鏡頭、該框架部、該承接部與該驅動部的其中一者實體接觸; 其中,每一該第一光學辨識面的面積為A,該些第一光學辨識面中的相鄰二者各自的圖形中心的間隔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0.001 [平方公釐] ≤ A ≤ 0.5 [平方公釐];以及0.03 [公釐] ≤ D ≤ 1.0 [公釐]。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驅動器,其中每一該第一光學辨識面的面積為A,其滿足下列條件:0.0015 [平方公釐] ≤ A ≤ 0.1 [平方公釐]。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驅動器,其中每一該第一光學辨識面的面積為A,其滿足下列條件:0.002 [平方公釐] ≤ A ≤ 0.042 [平方公釐]。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驅動器,其中每一該第一光學辨識面的面積為A,該些第一光學辨識面中的相鄰二者各自的圖形中心的間隔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0.05 ≤ √(A)/D ≤ 1.5。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驅動器,其中每一該第一光學辨識面的面積為A,該些第一光學辨識面中的相鄰二者各自的圖形中心的間隔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0.1 ≤ √(A)/D ≤ 1.0。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驅動器,其中每一該光學辨識單元更包含一第二光學辨識面,且每一該光學辨識單元中的該第一光學辨識面與該第二光學辨識面相鄰地排列;其中,一觀察方向與該光學辨識結構的夾角為θ,每一該光學辨識單元中的該第一光學辨識面與該第二光學辨識面於該觀察方向上的光澤度差值為ΔG,其滿足下列條件:50 [度] ≤ θ ≤ 90 [度];以及15 [光澤單位] ≤ ΔG ≤ 50 [光澤單位]。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驅動器,其中每一該光學辨識單元中的該第一光學辨識面與該第二光學辨識面於一方向上的粗糙度差值為ΔR,其滿足下列條件:0.01 [微米] ≤ ΔR ≤ 3.5 [微米]。
  8. 如請求項6所述之驅動器,其中每一該光學辨識單元中的該第一光學辨識面與該第二光學辨識面在垂直於該第一光學辨識面的方向上的高度差值為ΔH,其滿足下列條件:0.001 [公釐] ≤ ΔH ≤ 0.1 [公釐]。
  9. 如請求項6所述之驅動器,其中每一該光學辨識單元中的該第一光學辨識面與該第二光學辨識面的相交角度為Φ,其滿足下列條件:3 [度] ≤ Φ ≤ 75 [度]。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驅動器,其中該框架部具有一安裝位,且該光學辨識結構與該液體設置於該安裝位; 其中,相鄰於該光學辨識結構的該成像鏡頭、該框架部、該承接部與該驅動部的其中一者的一部分設置於該安裝位並朝向該光學辨識結構。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驅動器,其中該驅動部包含一線圈以及一磁性元件,且該線圈與該磁性元件在空間中相對設置;其中,該線圈與該磁性元件的其中一者設置於該安裝位並透過該液體與該框架部接合。
  12. 如請求項10所述之驅動器,其中該承接部包含一支持元件,且該支持元件同時與該框架部和該成像鏡頭實體接觸;其中,該支持元件的一部份設置於該安裝位並透過該液體與該框架部接合。
  13. 如請求項10所述之驅動器,其中該框架部包含一定位凸起,該定位凸起位於該安裝位,相鄰於該光學辨識結構的該成像鏡頭、該框架部、該承接部與該驅動部的其中一者具有一定位孔,且該定位孔與該定位凸起相對應。
  14. 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如請求項1所述之驅動器;以及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鏡頭。
  15.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請求項14所述之取像裝置;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該成像鏡頭的一成像面上。
  16. 一種驅動器,用以驅動一成像鏡頭,該驅動器包含:一框架部,用以收納該成像鏡頭;一承接部,設置於該框架部,該承接部用以承接該成像鏡頭,且該承接部用以提供該成像鏡頭相對於該框架部移動的至少一自由度;一驅動部,用以驅動該成像鏡頭沿該至少一自由度的方向移動;一光學辨識結構,用以設置於該成像鏡頭,該光學辨識結構朝向該框架部、該承接部與該驅動部的至少其中一者的一部分,該光學辨識結構包含多個光學辨識單元,該些光學辨識單元相鄰地排列,且每一該光學辨識單元包含一第一光學辨識面;以及 一液體,設置於該光學辨識結構,且該液體與相鄰於該光學辨識結構的該框架部、該承接部與該驅動部的其中一者實體接觸; 其中,每一該第一光學辨識面的面積為A,該些第一光學辨識面中的相鄰二者各自的圖形中心的間隔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0.001 [平方公釐] ≤ A ≤ 0.5 [平方公釐];以及0.03 [公釐] ≤ D ≤ 1.0 [公釐]。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驅動器,其中每一該第一光學辨識面的面積為A,其滿足下列條件:0.0015 [平方公釐] ≤ A ≤ 0.1 [平方公釐]。
  18. 如請求項17所述之驅動器,其中每一該第一光學辨識面的面積為A,其滿足下列條件:0.002 [平方公釐] ≤ A ≤ 0.042 [平方公釐]。
  19. 如請求項16所述之驅動器,其中每一該第一光學辨識面的面積為A,該些第一光學辨識面中的相鄰二者各自的圖形中心的間隔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0.05 ≤ √(A)/D ≤ 1.5。
  20. 如請求項19所述之驅動器,其中每一該第一光學辨識面的面積為A,該些第一光學辨識面中的相鄰二者各自的圖形中心的間隔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0.1 ≤ √(A)/D ≤ 1.0。
  21. 如請求項16所述之驅動器,其中每一該光學辨識單元更包含一第二光學辨識面,且每一該光學辨識單元中的該第一光學辨識面與該第二光學辨識面相鄰地排列;其中,一觀察方向與該光學辨識結構的夾角為θ,每一該光學辨識單元中的該第一光學辨識面與該第二光學辨識面於該觀察方向上的光澤度差值為ΔG,其滿足下列條件:50 [度] ≤ θ ≤ 90 [度];以及15 [光澤單位] ≤ ΔG ≤ 50 [光澤單位]。
  22. 如請求項21所述之驅動器,其中每一該光學辨識單元中的該第一光學辨識面與該第二光學辨識面於一方向上的粗糙度差值為ΔR,其滿足下列條件:0.01 [微米] ≤ ΔR ≤ 3.5 [微米]。
  23. 如請求項21所述之驅動器,其中每一該光學辨識單元中的該第一光學辨識面與該第二光學辨識面在垂直於該第一光學辨識面的方向上的高度差值為ΔH,其滿足下列條件:0.001 [公釐] ≤ ΔH ≤ 0.1 [公釐]。
  24. 如請求項21所述之驅動器,其中每一該光學辨識單元中的該第一光學辨識面與該第二光學辨識面的相交角度為Φ,其滿足下列條件:3 [度] ≤ Φ ≤ 75 [度]。
  25. 如請求項16所述之驅動器,其中該成像鏡頭具有一安裝位,且該光學辨識結構與該液體設置於該安裝位; 其中,相鄰於該光學辨識結構的該框架部、該承接部與該驅動部的其中一者的一部分設置於該安裝位並朝向該光學辨識結構。
  26. 如請求項25所述之驅動器,其中該驅動部包含一線圈以及一磁性元件,且該線圈與該磁性元件在空間中相對設置;其中,該線圈與該磁性元件的其中一者設置於該安裝位並透過該液體與該成像鏡頭接合。
  27. 如請求項25所述之驅動器,其中該承接部包含一支持元件,且該支持元件同時與該框架部和該成像鏡頭實體接觸;其中,該支持元件的一部份設置於該安裝位並透過該液體與該成像鏡頭接合。
  28. 如請求項25所述之驅動器,其中該成像鏡頭包含一定位凸起,該定位凸起位於該安裝位,相鄰於該光學辨識結構的該框架部、該承接部與該驅動部的其中一者具有一定位孔,且該定位孔與該定位凸起相對應。
  29. 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如請求項16所述之驅動器;以及如請求項16所述之成像鏡頭。
  30.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請求項29所述之取像裝置;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該成像鏡頭的一成像面上。
TW109139687A 2020-11-13 2020-11-13 用以驅動成像鏡頭的驅動器和包含其的取像裝置與電子裝置 TWI7517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39687A TWI751786B (zh) 2020-11-13 2020-11-13 用以驅動成像鏡頭的驅動器和包含其的取像裝置與電子裝置
CN202011531161.5A CN114488460A (zh) 2020-11-13 2020-12-22 驱动器、取像装置与电子装置
CN202023116895.5U CN214174721U (zh) 2020-11-13 2020-12-22 驱动器、取像装置与电子装置
US17/177,640 US11895402B2 (en) 2020-11-13 2021-02-17 Actuator,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39687A TWI751786B (zh) 2020-11-13 2020-11-13 用以驅動成像鏡頭的驅動器和包含其的取像裝置與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51786B true TWI751786B (zh) 2022-01-01
TW202219620A TW202219620A (zh) 2022-05-16

Family

ID=776076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39687A TWI751786B (zh) 2020-11-13 2020-11-13 用以驅動成像鏡頭的驅動器和包含其的取像裝置與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895402B2 (zh)
CN (2) CN214174721U (zh)
TW (1) TWI75178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28418B (zh) * 2022-11-11 2024-01-01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頭戴式顯示裝置與調整模組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65479B2 (en) * 2006-10-27 2012-09-11 Sony Corporation Camera module
CN105278072A (zh) * 2014-06-03 2016-01-27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相机模块和用于相机模块的驱动控制系统
JP5936177B2 (ja) * 2011-06-10 2016-06-15 新シコー科技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オートフォーカスカメラ及びカメラ付きモバイル端末
CN108181775A (zh) * 2016-12-08 2018-06-1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相机装置和电子设备
US10095085B2 (en) * 2016-06-10 2018-10-09 Lg Electronics Inc. Mobile terminal
WO2018235463A1 (ja) * 2017-06-20 2018-12-27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前記レンズ駆動装置を使用した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9478554A (zh) * 2016-04-29 2019-03-15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相机模块及包括该相机模块的便携装置
TW201928491A (zh) * 2017-11-07 2019-07-16 美商谷歌有限責任公司 具有透鏡致動器之可嵌入式相機
TW201940954A (zh) * 2018-03-20 2019-10-16 力相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多鏡頭攝像模組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0015272U (zh) 2019-04-19 2020-02-04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一种镜头模组
KR20220162547A (ko) * 2021-06-01 2022-12-08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렌즈 배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65479B2 (en) * 2006-10-27 2012-09-11 Sony Corporation Camera module
JP5936177B2 (ja) * 2011-06-10 2016-06-15 新シコー科技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オートフォーカスカメラ及びカメラ付きモバイル端末
CN105278072A (zh) * 2014-06-03 2016-01-27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相机模块和用于相机模块的驱动控制系统
CN109478554A (zh) * 2016-04-29 2019-03-15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相机模块及包括该相机模块的便携装置
US10095085B2 (en) * 2016-06-10 2018-10-09 Lg Electronics Inc. Mobile terminal
CN108181775A (zh) * 2016-12-08 2018-06-1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相机装置和电子设备
WO2018235463A1 (ja) * 2017-06-20 2018-12-27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前記レンズ駆動装置を使用した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TW201928491A (zh) * 2017-11-07 2019-07-16 美商谷歌有限責任公司 具有透鏡致動器之可嵌入式相機
TW201940954A (zh) * 2018-03-20 2019-10-16 力相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多鏡頭攝像模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28418B (zh) * 2022-11-11 2024-01-01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頭戴式顯示裝置與調整模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88460A (zh) 2022-05-13
TW202219620A (zh) 2022-05-16
CN214174721U (zh) 2021-09-10
US11895402B2 (en) 2024-02-06
US20220159187A1 (en) 2022-05-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080808A1 (en) Anti-shake compensation structure for auto-focus
JP6152386B2 (ja) カメラ駆動装置
TWI483055B (zh) 相機模組
US11523058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camera module
US20110158617A1 (en) Device for providing stabilized images in a hand held camera
TWI747501B (zh) 成像鏡頭驅動模組與電子裝置
US20240160086A1 (en) Controllable aperture stop, compact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751786B (zh) 用以驅動成像鏡頭的驅動器和包含其的取像裝置與電子裝置
TWI725928B (zh) 成像鏡頭、取像裝置與電子裝置
TWI741790B (zh) 成像鏡頭、取像裝置與電子裝置
TWI761058B (zh) 鏡頭驅動模組、攝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TWI768900B (zh) 成像鏡頭、取像模組與電子裝置
US20230185052A1 (en) Camera actuator and camera device including same
KR20230011048A (ko) 카메라 엑추에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장치
JP2022552506A (ja) カメラ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これを含む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TWI793978B (zh) 攝影模組與電子裝置
US11733588B1 (en) Light pass aperture module,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2007617B2 (en) Imaging lens system,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782787B (zh) 相機模組、電子裝置與車輛工具
US12003834B2 (en) Camera actuator and camera module comprising same
US12007619B2 (en) Imaging lens system,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30171475A1 (en) Camera actuator and camera module comprising same
US20230168565A1 (en) Camera actuator and camera device including same
US20230269453A1 (en) Camera actuator and camera device comprising same
JP2016208204A (ja) 画像撮影方法および画像撮影装置、プログラ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