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47527B - 電動夾具系統 - Google Patents

電動夾具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47527B
TWI747527B TW109133545A TW109133545A TWI747527B TW I747527 B TWI747527 B TW I747527B TW 109133545 A TW109133545 A TW 109133545A TW 109133545 A TW109133545 A TW 109133545A TW I747527 B TWI747527 B TW I74752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base
clamp
shaft
elastic r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335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12062A (zh
Inventor
溫啟明
Original Assignee
沈至寅
林逸靖
溫啟明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沈至寅, 林逸靖, 溫啟明 filed Critical 沈至寅
Priority to TW1091335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47527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75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7527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120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12062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amps And Clips (AREA)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具有自動退卸夾具座功能的電動夾具系統,其包括一特殊設計的鬆緊環,藉由馬達控制鬆緊環的軸向旋轉,可切換鬆緊環面對第一連接球的內表面形狀,進而控制第一連接球進、出夾具的中央連接軸件的水平曲面軌道,從而使系統在固定狀態及鬆脫狀態之間切換。另外,本發明利用同一顆馬達控制連動單元的軸向旋轉,進而利用其中的第二連接球來連接並驅動連動單元,從而控制各個爪具連接座的距離以在開夾狀態和閉夾狀態之間切換。而前述的各功能,僅需利用單一馬達即可完成,以簡易設計提供高效的電動夾具系統。

Description

電動夾具系統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電動夾具系統,更明確的說,本發明是關於一種有自動退卸夾具座功能的電動夾具系統。
傳統的電動夾具通常包括驅動模組以及夾具兩個主要模組。驅動模組中的自動手臂可以按預設的路徑驅動夾具到達特定位置進行開合,以將工件從一地夾持至另一地。惟傳統的電動夾多以螺絲緊鎖於自動手臂的末端,當因需要夾持不同外型的工件而需更換夾具時,則需先停機,再以人工將原夾具卸下,再換上新的夾具,耗時耗力,效益不彰。
針對前述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電動夾具系統,包括:一馬達一馬達,包括一驅動軸;一基座,包括:一連動單元,經由一第一連桿與驅動軸連接;一鬆緊環,經由一第二連桿與驅動軸連接,連動單元與鬆緊環為同軸設置;以及一夾具座,可拆卸地連接於基座,夾具座包括複數個爪具連接座;其中,當驅動軸往第一方向旋轉以帶動鬆緊環沿一中心軸旋轉前往一第一角度期間,電動夾具系統由一固定狀態往一鬆脫狀態變化,在固定狀態時,基座及夾具座在垂直方向上相互固定;在鬆脫狀態時,夾具座自基座中鬆脫;當驅動軸往第二方向旋轉以帶動連動單元沿中心軸進行軸向旋轉前往一第二角度期間, 使電動夾具系統由一開夾狀態往一閉夾狀態變化,爪具連接座在開夾狀態時的相互距離大於爪具連接座在閉夾狀態時的相互距離。
於一些具體實施例中,基座進一步包括一轉盤,轉盤包括一第一孔以及一第二孔,第一孔位於轉盤的中心軸,用於連接驅動軸並與轉盤連動;第二孔用於連接一第一轉軸;第一連桿及第二連桿同時樞接於第一轉軸。在此,第一連桿具有第一插孔與第一間隙,第二連桿具有第二插孔與第二間隙,第一間隙連通第一插孔,第二間隙連通第二插孔,且第一插孔與第二插孔的孔徑小於第一轉軸的直徑。其中,第二孔偏心設置於轉盤。基座進一步包括一環狀機件,鬆緊環套設於環狀機件外,環狀機件包括至少一水平通道以及一垂直通道,水平通道中設置有一第一連接球;鬆緊環的內側設有一標準曲面;夾具座進一步包括一中央連接軸件,中央連接軸件嵌設於環狀機件的垂直通道中,中央連接軸件包括一水平曲面軌道;當電動夾具系統為固定狀態時,鬆緊環的標準曲面使第一連接球的一部份進入水平曲面軌道以使基座及夾具座為連動。其中,鬆緊環的內側設有一容置槽,當電動夾具系統為鬆脫狀態時,鬆緊環的容置槽用於容置水平通道中的第一連接球,以使基座及夾具座不經由水平曲面軌道中的第一連接球為連動。
於一些具體實施例中,連動單元中設置有一第一水平孔,第一水平孔中設置至少一第二連接球;夾具座進一步包括一傳動軸件,傳動軸件設有沿垂直方向延伸的一曲面凹槽,以容置第二連接球的一部份;當連動單元旋轉時,連動單元經第二連接球帶動曲面凹槽,以使傳動軸件旋轉,進而調整複數個爪具連接座的相對距離,以使電動夾具系統在開夾狀態與閉夾狀態之間切換。其中,中央連接軸件套設於傳動軸件外,曲面凹槽自中央連接軸件的頂部 露出,且中央連接軸件與傳動軸件為同軸設置。夾具座進一步包括一懸臂單元,懸臂單元連接於傳動軸件的一末端並與懸臂單元連動,懸臂單元包括一環狀主體以及自環狀主體往外延伸而成的第一連接臂及一第二連接臂;第一連接臂經一第三連桿連動些爪具連接座之其中之一;一第四連桿經一第四連桿連動些爪具連接座的另一者,以使懸臂單元隨傳動軸件旋轉時,調整些爪具連接座之間的相對距離。於一些具體實施例中,其中懸臂單元進一步連接於中央連接軸件的末端。其中,當驅動軸往第一方向旋轉以帶動鬆緊環沿中心軸進行軸向旋轉至第一角度期間,基座及夾具座之間維持固定狀態。
綜上所述,為克服先前技術需以人工更換夾具效率不彰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具有自動退卸夾具座功能的電動夾具系統,其包括一特殊設計的鬆緊環,藉由利用馬達控制鬆緊環的軸向旋轉,可切換鬆緊環面對第一連接球的表面形狀,進而控制第一連接球進、出夾具的中央連接軸件的水平曲面軌道,從而使系統在固定狀態及鬆脫狀態之間切換。另外,本發明的一例中的電動夾具系統可利用同一顆馬達控制連動單元的軸向旋轉,進而利用設置於連動單元中的第二連接球來連接並驅動連動單元,從而控制各個爪具連接座的距離以在開夾狀態和閉夾狀態之間切換。而前述的各功能,僅需利用單一馬達即可完成,以簡易設計提供高效的電動夾具系統。
1:電動夾具系統
100:基座
101:上蓋
101A:上開口
102:下蓋
102A:下開口
102B:對位孔
103:轉盤
103A:第一孔
103B:第二孔
103C:空隙
103D:螺孔
103E:平台
104:第一轉軸
105:第一連桿
105A:第一插孔
105B:第一間隙
106:第二連桿
106A:第二插孔
106B:第二間隙
107:連動單元
1071:擋板
107A:本體部
107B:第一垂直孔
107C:第二垂直孔
107D:上環狀結構
107E:延伸部
107F:下環狀結構
107G:第一水平孔
107H:第二水平孔
107I:止擋部
108:第二連接球
109:定位件
110:鬆緊環
110A:容置槽
110B:中央穿孔
110C:平台
110D:標準曲面
110E:驅動孔
111:環狀機件
111A:垂直通道
111B:水平支撐環
111C:水平通道
111D:阻擋部
111E:支撐平台
112:第一連接球
113:墊圈
200:夾具座
201:外殼
201A:定位孔
201B:連接孔
202:定位單元
203:傳動軸件
203A:曲面凹槽
203B:定位切面
203C:螺孔
204:中央連接軸件
204A:水平曲面軌道
204B:垂直管道
205:第三連桿
206:第四連桿
207:懸臂單元
207A:環狀主體
207B:第一連接臂
207C:第二連接臂
207D:第一垂直通孔
207E:第二垂直通孔
209:滑軌
209A:滾珠
209B:矩型開口
210:第一爪具連接座
211:第二爪具連接座
212:螺絲
300:驅動模組
301:驅動軸
圖1為本發明一具體實施例之電動夾具系統的示意圖。
圖2A及圖2B分別為本發明一具體實施例之基座於不同角度的立體示意圖。
圖2C及圖2D為圖2A的基座在省略上蓋及下蓋時於不同視角的立體示意圖。
圖2E為圖2D的進一步省略轉盤後的立體示意圖。
圖2F為沿圖2A的A-A基準線所剖設的示意圖。
圖3A為本發明一具體實施例之連動單元及第二連接球的立體示意圖。
圖3B為圖3A省略擋板後的立體示意圖。
圖3C為沿圖3B的B-B基準線所剖設的示意圖。
圖4A及4B分別繪示了本發明一具體實施例之鬆緊環於不同視角的示意圖。
圖4C為沿圖4A的C-C基準線所剖設的示意圖。
圖5A及5B分別為本發明一具體實施例之環狀機件於不同視角的立體示意圖。
圖5C為沿圖5A的D-D基準線所剖設的示意圖。
圖6A及圖6B分別為本發明一具體實施例之夾具座於不同角度的立體示意圖。
圖6C為圖6A的夾具座在省略外殼時的立體示意圖。
圖6D為沿圖6A的E-E基準線所剖設的示意圖。
圖7A為本發明一具體實施例之中央連接軸件的立體示意圖。
圖7B為沿圖7A的F-F基準線所剖設的示意圖。
圖8A為本發明一具體實施例之懸臂單元的立體示意圖。
圖8B為沿圖8A的G-G基準線所剖設的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一具體實施例之傳動軸件的立體示意圖。
圖10為沿圖1的Z-Z基準線所剖設的示意圖。
圖11A為本發明一具體實施例之電動夾具系統處於固定狀態時,基座中的各主要元件相對位置的示意圖。
圖11B為本發明一具體實施例之電動夾具系統處於鬆脫狀態時,基座中的各主要元件相對位置的示意圖。
圖12A及圖12B分別為本發明一具體實施例之鬆緊環及環狀機件在固定狀態及鬆脫狀態時相對關係的示意圖。
圖13A為本發明一具體實施例之電動夾具系統處於開夾狀態時,夾具座中的各主要元件相對位置的示意圖。
圖13B為本發明一具體實施例之電動夾具系統處於閉夾狀態時,基座中的各主要元件相對位置的示意圖。
圖13C為本發明一具體實施例之電動夾具系統處於閉夾狀態時,夾具座中的各主要元件相對位置的示意圖。
下文將進一步揭露本發明之特徵、目的及功能。然而,以下所述者,除另有定義外,均僅為本發明之實施例,當不能以之限制本發明之範圍,即但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作之均等變化及修飾,仍將不失為本發明之要意所在,亦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故應將視為本發明的進一步實施態樣。而本發明所稱的包括一,除非另有定義,否則可理解為包括至少一個或多個。
請參閱圖1,圖1為一具體實施例之電動夾具系統的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的電動夾具系統1主要包括基座100、夾具座200及驅動模組300。驅 動模組300中包括馬達(圖未示)及活動臂(圖未示),活動臂可用於移動基座100的位置;而藉由控制驅動軸的旋轉方向及旋轉量,夾具座200的第一爪具連接座210及第二爪具連接座211可以在閉夾狀態以及開夾狀態之間切換。而在需要時,藉由調整前述驅動軸的旋轉方向及旋轉幅度,可解除前述夾具座200與基座100的連接,以使系統在固定狀態及鬆脫狀態之間切換,藉此達到僅利用單一馬達即可達到自動卸除夾具座200及調整夾具開合的功效。
以下說明基座100中各元件的組合關係。請參酌圖2A至圖2F,圖2A及圖2B分別為一具體實施例中,基座於不同角度的立體示意圖。圖2C及圖2D為圖2A的基座在省略上蓋及下蓋時於不同視角的立體示意圖。圖2E為圖2D的進一步省略轉盤後的立體示意圖。圖2F為沿圖2A的A-A基準線所剖設的示意圖。由圖可見,基座100的外觀包括上蓋101及下蓋102。上蓋101設有一上開口101A;下蓋102則設有一下開口102A及定位孔102B。基座100的上蓋101及下蓋102中容置有轉盤103、第一轉軸104、第一連桿105、第二連桿106、連動環107、第二連接球108、複數個定位件109、鬆緊環110、環狀機件111以及第一連接球112。驅動模組中馬達(未繪示)藉由驅動軸301經由基座100的上蓋101的上開口101A穿入轉盤103中央的第一孔103A中,並通過將一螺絲穿入轉盤103的螺孔103D收緊空隙103C,使驅動軸301被夾固於第一孔103A中。另外,第一轉軸104嵌入轉盤103的第二孔103B並自轉盤103的下表面露出部份結構。
於一個例子中,轉盤103的外輪廓大致呈一圓柱狀。轉盤103的具有第一孔103A、第二孔103B、空隙103C以及兩個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螺孔103D。第一孔103A、第二孔103B分別為沿垂直方向延伸的穿孔,且第一孔103A設於轉盤103的中心上。實務上,中心軸通過第一孔103A的圓心,而第一孔103A與第二孔 103B則為偏心設置。各螺孔103D設於轉盤103的側壁,用於供一螺絲穿設以連接空隙103C兩端的表面。第二孔103B中可以卡合第一轉軸104的頭部。由圖2C及圖2D可見,第一連桿105及第二連桿106為微彎扁平連桿,其兩者的一端分別樞接於第一轉軸104露出轉盤103的部份。第一連桿105的另一端則藉由一例如是螺絲或插梢的連接機件樞接於連動單元107的延伸部107E上的第二垂直孔107C。同時,第一轉軸104經由第二連桿106樞接於鬆緊環110的驅動孔110E。藉此設計,第一轉軸104可分別地控制連動單元107以及鬆緊環110二元件使其二者分別沿共同的中心軸旋轉。實務上,第一連桿105具有可容置第一轉軸104的第一插孔105A,與連通第一插孔105A的第一間隙105B,並且第二連桿106具有可容置第一轉軸104的第二插孔106A,與連通第二插孔106A的第二間隙106B。第一插孔105A的孔徑會略小於第一轉軸104的直徑,但由於第一間隙105B讓第一連桿105具彈性,使得第一轉軸104可以塞入第一插孔105A中並形成不易滑動的緊配。同理,第二插孔106A的孔徑也會略小於第一轉軸104的直徑,並且同樣因第二間隙106B讓第二連桿106具彈性,使得第一轉軸104可以塞入第二插孔106A中並形成不易滑動的緊配。當然,間隙與插孔的設計並不限制僅用於第一連桿105與第二連桿106,實際上相同的間隙與插孔之設計更可以見於本發明的其他結構上,例如後述的第三連桿與第四連桿等。
另一方面,由圖2F可見,環狀機件111的下方嵌入下蓋102的下開口102A,以使環狀機件111的水平支撐環111B的下表面與下蓋102接合。連動單元107套設於環狀機件111的頂部,鬆緊環110套設於環狀機件111底部並被承載於水平支撐環111B的上表面。連動單元107的上環狀結構107D上進一步套設有一墊圈113以與基座100的上蓋101的內側連接,藉此固定連動單元107及環狀機件111於 基座100中的垂直位置。而下蓋102內側的多顆定位件109所定義的空間可容置鬆緊環110,且限制其僅能沿其中心軸線為單自由度的軸向旋轉。環狀機件111的各個水平通道111C中分別容置有一顆第一連接球112。而在鬆緊環110旋轉時,環狀機件111不轉動,致使鬆緊環110中的容置槽110A相對環狀機件111的第一連接球112的位置隨之而變更。
連動單元107的設計可見圖3A至圖3C。圖3A為一具體實施例中,連動單元及第二連接球的立體示意圖;圖3B為圖3A省略擋板後的立體示意圖;圖3C為沿圖3B的B-B基準線所剖設的示意圖。連動單元107包括一本體部107A、從本體部107A側向延伸的延伸部107E以及貼合本體部107A外輪廓,且呈C字型的擋板1071。本體部107A中設有一貫穿本體部107A上、下表面的第一垂直孔107B以及貫穿本體部107A左、右表面且與第一垂直孔107B連通的第一水平孔107G及第二水平孔107H。另外,本體部107A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分別設有連通垂直孔107B的上環狀結構107D及下環狀結構107F。延伸部107E設有一貫穿上、下表面的第二垂直孔107C。第一垂直孔107B、第二垂直孔107C、第一水平孔107G及第二水平孔107H分別為一通孔。第一水平孔107G及第二水平孔107H中分別設有一第二連接球108,而為確保第二連接球108不自第一水平孔107G及第二水平孔107H中掉出,本實施例利用對應本體部107A外輪廓的C字型擋板1071來封閉第一水平孔107G及第二水平孔107H的外側開口。另一方面,如圖3C所示,第一水平孔107G及第二水平孔107H與第一垂直孔107B連接處的開口設有一止擋部107I(以虛線表示),止擋部107I為設於開口處並往其中心收歛的環狀結構,用於使開口略為收窄以防止其中的第二連接球108掉出,止擋部107I的設計可參酌後續環狀機件的阻擋部,將不於此贅述。
鬆緊環110的設計可參酌圖4A至4C;圖4A及4B分別繪示了一具體實施例中,鬆緊環於不同視角的示意圖;圖4C為沿圖4A的C-C基準線所剖設的示意圖。由圖可見,鬆緊環110呈一扁平環狀元件,鬆緊環110的外輪廓為一正圓,其中包括一貫穿鬆緊環110上、下表面的中央穿孔110B。鬆緊環110的內側壁由多個容置槽110A及標準曲面110D交錯設置而成,各個容置槽110A分別等距設置、形狀相同且沿垂直方向延伸而成。鬆緊環110上亦設有一驅動孔110E,驅動孔110E內部設有一平台110C,用以供一連接機件嵌設於其中以與例如是第一連桿105等外部元件連接。於一個例子中,定位件109可以用來固定鬆緊環110,而定位件109實務上可以為一個滾輪狀結構。雖然圖中繪示了定位件109有四個,但本實施例在此不限制定位件109的數量。
環狀機件111的設計可參酌圖5A至5C。圖5A及5B分別為一具體實施例中,環狀機件於不同視角的立體示意圖;圖5C為沿圖5A的D-D基準線所剖設的示意圖。如圖所示,環狀機件111的中心設有一垂直通道111A,而環狀機件111的底部設有一水平支撐環111B,水平支撐環111B自環狀機件111的側壁向外延伸而成。而環狀機件111略高於水平支撐環111B的側壁處設有多個等距設置且形狀一致的水平通道111C,各水平通道111C分別為一貫穿其內、外側表面的通孔。而各個水平通道111C於垂直通道111A連接處均分別設有一阻擋部111D,以略為減少各水平通道111C的截面積以防止設於其中的第二連接球掉入垂直通道111A;環狀機件111在水平通道111C上方漸縮並形成多個水平的支撐平台111E,用以承載例如是連動單元107及鬆緊環110等元件。
以下說明夾具座200的設計。請一併參酌圖6A至圖6D,圖6A及圖6B分別為一具體實施例中,夾具座於不同角度的立體示意圖。圖6C為圖6A的夾具 座在省略外殼時的立體示意圖。圖6D為沿圖6A的E-E基準線所剖設的示意圖。由圖可見,夾具座200包括外殼201、傳動軸件203、中央連接軸件204、第三連桿205、第四連桿206、懸臂單元207、滑軌209、第一爪具連接座210以及第二爪具連接座211。由對照圖1和圖6D可知,外殼201面對基座100的下蓋102的上方表面設有一定位孔201A及一連接孔201B。定位孔201A用於供定位單元202嵌設並自外殼201露出至少一部份。此外,夾具座200中的傳動軸件203穿入中央連接軸件204中,並藉由二者之間環狀墊片(未標示)相互連接。亦即,中央連接軸件204套設於傳動軸件203外,且傳動軸件203的曲面凹槽203A是位於中央連接軸件204外部且自其頂部露出。同時,中央連接軸件204與傳動軸件203為同軸設置的。
請一併參酌圖7A以及圖7B,圖7A為一具體實施例中,中央連接軸件的立體示意圖,圖7B為沿圖7A的F-F基準線所剖設的示意圖。如對照圖6D可知,中央連接軸件204的底部會套設於懸臂單元207的環狀主體207A外,且有一螺絲經由懸臂單元207的環狀主體207A中央的穿孔進入傳動軸件203末端的螺孔203C並與其鎖固,致使中央連接軸件204及傳動軸件203二者可緊密連動。而同時,中央連接軸件204亦藉此被可旋轉地限制於懸臂單元207和傳動軸件203之間。此外,請參酌圖6C、圖8A及圖8B,圖8A繪示了一具體實施例中懸臂單元207的立體示意圖,圖8B為沿圖8A的G-G基準線所剖設的示意圖。懸臂單元207的中央部份設有一環狀主體207A,而環狀主體207A二側分別往外延伸有第一連接臂207B及第二連接臂207C,第一連接臂207B及第二連接臂207C的末端分別設有一第一垂直通孔207D及第二垂直通孔207E。第一垂直通孔207D及第二垂直通孔207E分別樞接第三連桿205及第四連桿206。而第三連桿205及第四連桿206的另一端則分別樞接第一爪具連接座210及第二爪具連接座211。於一個例子中,第一爪具連接座210 及第二爪具連接座211則被可動地嵌設於滑軌209(如圖6B所示),且第一爪具連接座210及第二爪具連接座211用於連接爪具的表面會朝下露出於外殼201。
傳動軸件203的設計可見圖9,圖9為一具體實施例中,傳動軸件的立體示意圖。由圖可見,傳動軸件203的輪廓類似一光頭螺絲,較寬的圓柱狀頭部的二相對應的側壁上,分別設有二往圓心方向凹陷且往垂直方向延伸的曲面凹槽203A。而傳動軸件203較窄的尾部處設有一螺孔203C,而尾部的外側壁則設有一定位切面203B。為了說明傳動軸件203的功能,以下用實際操作的例子來示範電動夾具系統的運作模式。於本實施例中,電動夾具系統1適於執行退夾流程、上夾流程。退夾流程是指用於將基座100及夾具座200由固定狀態切換為鬆脫狀態,使基座100及夾具座200二者可分離的流程。反之,上夾流程則是指將基座100及夾具座200由鬆脫狀態切換為固定狀態,使夾具座200可被裝置於基座100上,使二者由可緊密連動的流程。
請一併參酌圖10、圖11A、圖11B、圖12A以及圖12B,圖10為沿圖1的Z-Z基準線所剖設的示意圖。圖11A為一具體實施例中,電動夾具系統處於固定狀態時,夾具座中的各主要元件相對位置的示意圖。圖11B為一具體實施例中,電動夾具系統同時處於鬆脫狀態時,夾具座中的各主要元件相對位置的示意圖。圖12A及圖12B分別為一具體實施例中,鬆緊環及環狀機件在固定狀態及鬆脫狀態時相對關係的示意圖。如圖11A和圖12A所示,假設基座100及夾具座200初始在固定狀態時是圖11A的狀態,由於第一連接球112的直徑大於環狀機件111的厚度,故第一連接球112的兩側會略為突出環狀機件111,而當水平通道111C的開口對應鬆緊環110的標準曲面110D時,標準曲面110D會推擠第一連接球112而使第一連接球112可被推入形狀與第一連接球112相對應的水平曲面軌道204A中,與此 同時第一連接球112仍位於水平通道111C中。受限水平通道111C的高度與第一連接球112相當,故第一連接球112無法進行垂直方向的作動,同時,第一連接球112外側受標準曲面110D推擠,故其無法退出水平曲面軌道204A,故此當夾具座200連帶中央連接軸件204受往下方向外力時,第一連接球112將會把中央連接軸件204與環狀機件111相互卡固,致使中央連接軸件204免於與基座100分離。
藉此,本實施例可以達成基座100與夾具座200在垂直方向上的固鎖。同時,自外殼201的定位孔201A露出的定位單元202會嵌入尺吋與其對應的下蓋102的定位孔102B中,藉此避免基座100與夾具座200二者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動和旋轉。如上所述,可使基座100與夾具座200二者在垂直及水平方向上均可牢固定連接且減少二者之間的晃動。附帶一提的是,由圖12A可見,鬆緊環110、環狀機件111、傳動軸件203、中央連接軸件204等元件是同軸設置的,亦即,前述的各元件在旋轉時,是以一共同且沿垂直方向延伸的軸線為軸心。
接著,在退夾流程中,馬達控制驅動桿301旋轉轉盤103,以使第一轉軸104從圖11A中的轉盤103的約3點鐘方向順時針旋轉至圖11B中的轉盤103的約6點鐘方向。同時,第一轉軸104會帶動第二連桿106使鬆緊環110沿其軸心(同螺絲212的中心處)順時針旋轉約20度,如圖12B所示。鬆緊環110在旋轉後,會導致鬆緊環110中的容置槽110A對應第一連接球112的位置。此時,第一連接球112可以在鬆緊環110的容置槽110A、環狀機件111的水平穿孔103D以及中央連接軸件204的水平曲面軌道204A三者之間自由滑動。此時,若中央連接軸件204被往下施加外力(如重力)時,由於缺乏鬆緊環110的標準曲面110D的壓迫,第一連接球112會被中央連接軸件204的水平曲面軌道204A的曲面擠出水平曲面軌道204A並容置於鬆緊環110的容置槽110A及環狀機件111的水平穿孔103D中。亦即,基座100 及夾具座200不經由水平曲面軌道204A中的第一連接球112為連動。於此時,只要抬起基座100即可使基座100與夾具座200分離,亦即,此時電動夾具系統1處於鬆脫狀態。而於上夾流程中,則使馬達以相反軸向旋轉相同的行程,即可由圖11B的鬆脫狀態回復為圖11A的固定狀態,本實施例在此不予贅述。
綜合而言,藉由控制馬達的驅動軸使鬆緊環110軸向旋轉,以控制第一連接球112進、出中央連接軸件204的水平曲面軌道204A,即可控制基座100以及夾具座200的固定關係。附帶一提的是,在鬆緊環110旋轉前和旋轉後,第一轉軸104和連動單元107的第二垂直孔107C之間的距離大致上變化不大,致使第一爪具連接座210及第二爪具連接座211的位置亦不會有變更。另一方面,本發明的一本具體實施例中的電動夾具系統1的作動模式進一步包括閉夾流程及開夾流程。而閉夾流程是指用於將電動夾具系統1由開夾狀態切換為閉夾狀態,使第一爪具連接座210及第二爪具連接座211相互接近的流程。反之,而開夾流程是指用於將電動夾具系統1由閉夾狀態切換為開夾狀態,使第一爪具連接座210及第二爪具連接座211相互遠離的流程。以下將說明閉夾流程及開夾流程的作動原理。
由於開夾與閉夾和連動單元107相關,請一併參酌圖3B、圖11A、圖13A、圖13B與圖13C,圖13A為本發明一具體實施例之電動夾具系統處於開夾狀態時,夾具座中的各主要元件相對位置的示意圖。圖13B為本發明一具體實施例之電動夾具系統處於閉夾狀態時,基座中的各主要元件相對位置的示意圖。圖13C為本發明一具體實施例之電動夾具系統處於閉夾狀態時,夾具座中的各主要元件相對位置的示意圖。同樣假設電動夾具系統1的初始狀態是圖11A,此時電動夾具系統1的第一爪具連接座210及第二爪具連接座211應當在最遠離的開夾狀態,如圖13A所示。此時,連動單元107中的兩顆第二連接球108是分別位於連動 單元107的第一水平孔107G及第二水平孔107H中,且第二連接球108的外側被擋板1071所固定。而另一側則嵌入傳動軸件203的兩個曲面凹槽203A中並藉此與其連動。在閉夾流程開始時,控制器(圖未示)控制馬達(圖未示)經驅動軸301驅動轉盤103帶動第一轉軸104,由如圖11A所示的轉盤103的3點方向,逆時針旋轉轉盤103至如圖13B所示的12點方向。此時,第一連桿105會驅動連動單元107沿其軸心(同螺絲212的中心處)逆時針旋轉約20度。
連動單元107旋轉時,設於連動單元107的第一水平孔107G及第二水平孔107H中的二第二連接球108會隨之旋轉,進而經由曲面凹槽203A帶動傳動軸件203一併旋轉。同時,傳動軸件203的旋轉會帶動懸臂單元207旋轉,並使與其兩端連接的第三連桿205及第四連桿206帶動第一爪具連接座210及第二爪具連接座211以由圖13A的狀態切換為圖13C的狀態,藉此控制夾具座200的第一爪具連接座210及第二爪具連接座211相互接近,並完成閉夾流程。
反之,在開夾流程時,亦可藉由控制馬達旋轉,經驅動軸301使轉盤103旋轉,使原設於轉盤103的12點鐘方向的第一轉軸104順時針旋轉至轉盤103的3點鐘方向。同理,轉盤103的旋轉可帶動傳動軸件203旋轉,進而驅使懸臂單元207使第一爪具連接座210及第二爪具連接座211以由圖13C的狀態回復為圖13A的狀態,以完成開夾流程。由圖可見,第一爪具連接座210及第二爪具連接座211在開夾狀態時的距離是大於閉夾狀態時的距離的。附帶一提的是,連動單元107的第二垂直孔107C在連動單元107旋轉前的位置與第一轉軸104移動後的位置之間的距離是會減少的。另一方面,連動單元107旋轉前及旋轉後,第一轉軸104和鬆緊環110的垂直通道111A的距離是實質相同的,故鬆緊環110不因驅動轉盤103帶動第一轉軸104而被驅動。也就是說,本實施例示範藉由控制馬達的驅動軸使 連動單元107旋轉,即可連帶使中央連接軸件204軸向旋轉,連帶最終導致第一爪具連接座210及第二爪具連接座211為對應的遠離或接近,以使電動夾具系統1在開夾狀態和閉夾狀態之間切換。
綜上所述,本發明揭露了一種具有換夾功能的夾具座系統,其可藉由同單一顆馬達的正向(第一方向)、反向(往第二方向)的旋轉來達到開合夾具座以及夾具座鎖固及鬆脫的效果。以簡單的系統設計來解決以往夾具座需要人工更換夾具座的問題。
103:轉盤
104:第一轉軸
105:第一連桿
106:第二連桿
107:連動單元
107C:第二垂直孔
110:鬆緊環

Claims (9)

  1. 一種電動夾具系統,包括: 一馬達,包括一驅動軸; 一基座,包括: 一連動單元,經由一第一連桿與該驅動軸連接;以及 一鬆緊環,經由一第二連桿與該驅動軸連接,該連動單元與該鬆緊環為同軸設置;以及 一夾具座,可拆卸地連接於該基座,該夾具座包括複數個爪具連接座; 其中當該驅動軸向一第一方向旋轉並帶動該鬆緊環旋轉達一第一角度時,該基座及該夾具座之間由一固定狀態切換為一鬆脫狀態;當該驅動軸向一第二方向旋轉並帶動該連動單元旋轉前往一第二角度期間,該些爪具連接座由一開夾狀態轉為一閉夾狀態。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動夾具系統,其中該基座更包括一轉盤,該轉盤包括一第一孔以及一第二孔,該第一孔容置該驅動軸,該第二孔用於容置一第一轉軸,該第一連桿及該第二連桿同時樞接於該第一轉軸。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電動夾具系統,其中該第一連桿具有一第一插孔與一第一間隙,該第二連桿具有一第二插孔與一第二間隙,該第一間隙連通該第一插孔,該第二間隙連通該第二插孔,且該第一插孔與該第二插孔的孔徑小於該第一轉軸的直徑。
  4. 如請求項2所述的電動夾具系統,其中該第一孔通過該轉盤的一中心軸,該第二孔偏心設置於該轉盤。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動夾具系統,其中該基座更包括一環狀機件,該鬆緊環套設於該環狀機件外側,該環狀機件包括至少一水平通道以及一垂直通道,該水平通道中設置有一第一連接球,該鬆緊環的內側設有一標準曲面,該夾具座更包括一中央連接軸件,該中央連接軸件嵌設於該環狀機件的該垂直通道中,該中央連接軸件包括一水平曲面軌道;當該鬆緊環的該標準曲面使該第一連接球的一部份進入該水平曲面軌道時,該基座及該夾具座為為該固定狀態。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電動夾具系統,其中該鬆緊環的該內側設有一容置槽,當該鬆緊環的該容置槽容置該第一連接球,使該第一連接球離開該水平通道中時,該基座及該夾具座為該鬆脫狀態。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電動夾具系統,其中該連動單元中設置有一第一水平孔,該第一水平孔中設置至少一第二連接球;該夾具座進一步包括一傳動軸件與一懸臂單元,當該驅動軸向該第二方向旋轉並帶動該連動單元旋轉前往該第二角度期間,該連動單元經該第二連接球帶動該懸臂單元,該懸臂單元用以調整該些爪具連接座在該開夾狀態與該閉夾狀態之間切換。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電動夾具系統,其中該懸臂單元進一步連接於該中央連接軸件的末端。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動夾具系統,其中當該驅動軸往第一方向旋轉以帶動該鬆緊環旋轉至該第一角度期間,該基座及該夾具座之間維持該固定狀態。
TW109133545A 2020-09-27 2020-09-27 電動夾具系統 TWI74752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33545A TWI747527B (zh) 2020-09-27 2020-09-27 電動夾具系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33545A TWI747527B (zh) 2020-09-27 2020-09-27 電動夾具系統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47527B true TWI747527B (zh) 2021-11-21
TW202212062A TW202212062A (zh) 2022-04-01

Family

ID=799077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33545A TWI747527B (zh) 2020-09-27 2020-09-27 電動夾具系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47527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9067059A1 (en) * 1998-06-22 1999-12-29 Ventek, Inc. Soft squeeze clamp and expansion device
US20080029944A1 (en) * 2004-05-10 2008-02-07 Avalani Bianca R R Bar clamp with multi-directional adjustable pads
CN203510020U (zh) * 2013-11-13 2014-04-02 苏州勤美达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自复式夹紧工装
CN103753447A (zh) * 2013-12-27 2014-04-30 广州奥迪通用照明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夹具
TW201504008A (zh) * 2013-07-19 2015-02-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夾持裝置
CN206278880U (zh) * 2016-09-29 2017-06-27 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升降夹紧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9067059A1 (en) * 1998-06-22 1999-12-29 Ventek, Inc. Soft squeeze clamp and expansion device
US20080029944A1 (en) * 2004-05-10 2008-02-07 Avalani Bianca R R Bar clamp with multi-directional adjustable pads
TW201504008A (zh) * 2013-07-19 2015-02-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夾持裝置
CN203510020U (zh) * 2013-11-13 2014-04-02 苏州勤美达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自复式夹紧工装
CN103753447A (zh) * 2013-12-27 2014-04-30 广州奥迪通用照明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夹具
CN206278880U (zh) * 2016-09-29 2017-06-27 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升降夹紧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12062A (zh) 2022-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82468B2 (ja) ワークピース保持装置およびワークピース保持装置にワークピースを取り付ける方法
JP2825978B2 (ja) デモンストレーション及び/又はトレーニングに使用可能な機能要素
JP5072838B2 (ja) クランプピンツールホルダ
US7347650B2 (en) Cutting tool with locking pin
ES2954488T3 (es) Base de mecanizado
JP4318885B2 (ja) カップリングリンク
TWI747527B (zh) 電動夾具系統
US4928938A (en) Clamping device
JPH08501256A (ja) 機械スピンドルをツールホルダーと接続するためのクランプ装置
US5037074A (en) Work-holding fixture for clamping a workpiece in position on a work-holding table
KR100458823B1 (ko) 부속장치를 고정하기 위한 중공이 있는 원뿔형 장치
JPH068024A (ja) アンダカット部を備えた穴の形成装置
WO2019176289A1 (ja) リンク式クランプ装置
JPH11165205A (ja) 均圧チャック
CN118019604A (zh) 具有用于将切削刀片固定到切削刀具的刀具主体的夹具的切削刀具
JP5472719B2 (ja) クランプ装置
US6991410B2 (en) Toolholder assembly
CN111644867B (zh) 治具
JPH0970727A (ja) クランプ装置
KR101793058B1 (ko) 자동 정렬과 고정 기능을 겸비하는 간섭이 제거된 공작물용 지그
CN219465447U (zh) 一种差速器壳体夹具
JPS59196140A (ja) クランプ治具
CN220128181U (zh) 带中心孔盘类零件的外夹式夹具及多工位装夹装置
KR20000000222U (ko) 공작물의 고정장치
RU2288086C2 (ru) Приспособление для закрепления обрабатываемых заготово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