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38446B - 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38446B
TWI738446B TW109126077A TW109126077A TWI738446B TW I738446 B TWI738446 B TW I738446B TW 109126077 A TW109126077 A TW 109126077A TW 109126077 A TW109126077 A TW 109126077A TW I738446 B TWI738446 B TW I73844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xtension
display device
corner
side wall
ite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260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06910A (zh
Inventor
王英洺
Original Assignee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1260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38446B/zh
Priority to CN202110699179.4A priority patent/CN113487966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384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38446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069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06910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包括包含背板的背光模組以及設置於背光模組上的顯示裝置。背板包含共同夾成第一角隅部的第一側壁及第二側壁;其中第一側壁具有相連接於沿第一側壁延伸方向延伸之第一稜線部的第一本體及第一翻折部。第一側壁具有朝向第一角隅部之第一端,第二側壁具有朝向第一角隅部之第二端;其中第一端及第二端於第一角隅部彼此相間隔以夾成缺口。第一翻折部具有至少部分延伸超出第一端的第一延伸部,而缺口於第一翻折部所在平面垂直投影範圍的至少一部分與第一延伸部重疊。

Description

顯示裝置
本發明涉及一種顯示裝置;具體而言,本發明涉及背板角落缺口處具有防漏光設計之顯示裝置。
在過去改良顯示裝置中的背光模組的過程,推廣到以無膠框設計優化的顯示裝置。然而,當以無膠框設計或是膠框縮小化設計來製造顯示面板產品時,背光模組的背板應機構設計的考量而在角隅部附近仍有缺口,往往容易導致外漏光的情形。
為解決外漏光的問題,傳統上可以膠帶包覆背板角落缺口。然而,在此樣的設計上,膠帶在沒有支撐的狀況下將易於干涉到顯示面板及背光單元等內部元件,因此無法完全遮蔽角隅部附近的缺口。因此仍需要找其他有效遮蔽角隅部缺口的方式。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當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可以背板之設計來達成減少自角隅部附近之缺口漏光的情形。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於當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可以在不設置膠框或減少膠框的體積下仍可控制自角隅部附近之缺口漏光的情形。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當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可以背板之設計來增加角隅部的防撞能力。
顯示裝置包括包含背板的背光模組以及設置於背光模組上的顯示裝置。背板包含共同夾成第一角隅部的第一側壁及第二側壁。第一側壁具有相連接於沿第一側壁延伸方向延伸之第一稜線部的第一本體及第一翻折部,且第一側壁具有朝向第一角隅部之第一端。第二側壁具有相連接於沿第二側壁延伸方向延伸之第二稜線部的第二本體及第二翻折部,且第二側壁具有朝向第一角隅部之第二端。顯示面板至少部分為第一側壁及第二側壁所圍繞。
其中,第一端及第二端於第一角隅部彼此相間隔以夾成缺口,第一翻折部具有至少部分沿伸超出第一端的第一延伸部。缺口於第一翻折部所在平面垂直投影範圍的至少一部分與第一延伸部重疊。顯示面板至少部分為第一側壁及第二側壁所圍繞。
藉由上述設計,原本可能自角隅部附近缺口射出的光線將至少部分被第一延伸部所阻擋,進而達成減少漏光的功效。
1:顯示裝置
10:背光模組
11:背光單元
20:顯示面板
21:顯示面
30:偏光片
40:膠帶
40A:第一膠帶
40B:第二膠帶
100:背板
101:底板
110:第一側壁
110A:第一端
110B:第一稜線部
111:第一本體
112:第一翻折部
112A:第一外折片
112B:第一內折片
112C:第一折點
113:第一延伸部
113A:第一自由端
113B:凹部
120:第二側壁
120A:第二端
120B:第二稜線部
121:第二本體
122:第二翻折部
122A:第二外折片
122B:第二內折片
123:第二延伸部
123A:第二自由端
123B:凸部
130:連接部
131:間隙
150:第一角隅部
151:缺口
R1:第一圓角
R2:第二圓角
P:垂直投影範圍
圖1A為所示本發明的顯示裝置之第一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
圖1B為所示本發明的顯示裝置之第一實施例的俯視示意圖。
圖1C為所示本發明的顯示裝置之第一實施例的從另一角度之立體示意圖。
圖1D為所示在圖1B中沿A-A’線的剖面圖。
圖1E為所示在圖1B中沿B-B’線的剖面圖。
圖1F為所示在圖1B中沿C-C’線的剖面側視圖。
圖2A為所示本發明的顯示裝置之第二實施例的爆炸圖。
圖2B為所示本發明的顯示裝置之第二實施例在對應圖1D之位置的剖面圖。
圖2C為所示本發明的顯示裝置之第二實施例在對應圖1E之位置的剖面圖。
圖3A為所示本發明的顯示裝置之第一變化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
圖3B為所示本發明的顯示裝置之第一變化實施例的之俯視示意圖。
圖3C為所示本發明的顯示裝置之第一變化實施例的從另一角度之立體示意圖。
圖4A為所示本發明的顯示裝置之第二變化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
圖4B為所示本發明的顯示裝置之第二變化實施例的俯視示意圖。
圖4C為所示本發明的顯示裝置之第二變化實施例的從另一角度之立體示意圖。
圖5A為所示本發明的顯示裝置之第三變化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
圖5B為所示本發明的顯示裝置之第三變化實施例的部分剖面圖。
圖6A為所示本發明的顯示裝置之第三實施例之立體示意圖。
圖6B為所示本發明的顯示裝置之第三實施例的之俯視示意圖。
圖6C為所示本發明的顯示裝置之第三實施例的從另一角度之立體示意圖。
圖6D為所示本發明的顯示裝置之第三實施例的爆炸圖。
圖7A為所示本發明的顯示裝置之第三實施例的一變化實施例之立體示意圖。
圖7B為所示本發明的顯示裝置之第三實施例的一變化實施例之部分剖面圖。
圖8A為所示本發明的顯示裝置之第三實施例的另一變化實施例之立體示意圖。
圖8B為所示本發明的顯示裝置之第三實施例的另一變化實施例之俯視示意圖。
在附圖中,為了清楚起見,放大了層、膜、面板、區域等的厚度。在整個說明書中,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的元件。應當理解,當諸如層、膜、區域或基板的元件被稱為在另一元件”上”或”連接到”另一元件時,其可以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或與另一元件連接,或者中間元件可以也存在。相反,當元件被稱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或”直接連接到”另一元件時,不 存在中間元件。如本文所使用的,”連接”可以指物理及/或電性連接。再者,”電性連接”或”耦合”係可為二元件間存在其它元件。
應當理解,儘管術語”第一”、”第二”、”第三”等在本文中可以用於描述各種元件、部件、區域、層及/或部分,但是這些元件、部件、區域、及/或部分不應受這些術語的限制。這些術語僅用於將一個元件、部件、區域、層或部分與另一個元件、部件、區域、層或部分區分開。因此,下面討論的”第一元件”、”部件”、”區域”、”層”或”部分”可以被稱為第二元件、部件、區域、層或部分而不脫離本文的教導。
這裡使用的術語僅僅是為了描述特定實施例的目的,而不是限制性的。如本文所使用的,除非內容清楚地指示,否則單數形式”一”、”一個”和”該”旨在包括複數形式,包括”至少一個”。”或”表示”及/或”。如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及/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所列項目的任何和所有組合。還應當理解,當在本說明書中使用時,術語”包括”及/或”包括”指定所述特徵、區域、整體、步驟、操作、元件的存在及/或部件,但不排除一個或多個其它特徵、區域整體、步驟、操作、元件、部件及/或其組合的存在或添加。
除非另有定義,本文使用的所有術語(包括技術和科學術語)具有與本發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義。將進一步理解的是,諸如在通常使用的字典中定義的那些術語應當被解釋為具有與它們在相關技術和本發明的上下文中的含義一致的含義,並且將不被解釋為理想化的或過度正式的意義,除非本文中明確地這樣定義。
本文參考作為理想化實施例的示意圖的截面圖來描述示例性實施例。因此,可以預期到作為例如製造技術及/或公差的結果的圖示的形狀變 化。因此,本文所述的實施例不應被解釋為限於如本文所示的區域的特定形狀,而是包括例如由製造導致的形狀偏差。例如,示出或描述為平坦的區域通常可以具有粗糙及/或非線性特徵。此外,所示的銳角可以是圓的。因此,圖中所示的區域本質上是示意性的,並且它們的形狀不是旨在示出區域的精確形狀,並且不是旨在限制權利要求的範圍。
第一實施例
請一併參閱圖1A-1E,圖1A、1B及1C分別所示為顯示裝置1的第一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俯視示意圖及從另一角度(顯示裝置1的外面)的立體示意圖。圖1D及1E分別所示為在圖1B中沿A-A’線及沿B-B’線的部分剖面圖。
如圖1A-1E所示,顯示裝置1包括背光模組10、設置於背光模組10的顯示面板20及設置於顯示面板20上的偏光片30。背光模組10包括背板100及位於背板100內部的背光單元11,顯示面板20為設置於背光單元11上。背光單元11例如可包含背光源、導光板、擴散片等光學模片等,但不以此為限。背板100包括第一側壁110及第二側壁120,第一側壁110與第二側壁120交界處共同夾成第一角隅部150,並且顯示面板20至少部分為第一側壁110及第二側壁所圍繞。背板100較佳包含有底板101,如圖1C至圖1E所示,而第一側壁110與第二側壁120分別連接底板101的相鄰兩側。底板101較佳為完整之板體,但在不同實施例中,亦可為中空之框體,或為其他設計。
第一側壁110具有第一本體111及第一翻折部112,第一本體111與第一翻折部112相連接於沿第一本體111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一稜線部110B。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稜線部110B亦可視為第一側壁110的頂端。第一本體111具有朝向第一角隅部150的第一端110A。同樣地,第二側壁120包括第二本體121及第 二翻折部122,第二翻折部122與第二本體121相連接於沿第二本體121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二稜線部120B。在本實施例中,第二稜線部120B亦可視為第二側壁120的頂端。第二本體121具有朝向第一角隅部150的第二端120A。第一端110A及第二端120A在第一角隅部150彼此相間隔以夾成缺口151。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1A-1C所示,第一翻折部112具有至少一部分延伸超出第一端110A的第一延伸部113,並且第二翻折部122具有至少一部分延伸超出第二端120A的第二延伸部123。如圖1A-1C所示,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延伸部113與第二延伸部123在第一角隅部150的外側可選擇性地部分或全部相接,例如相抵觸或以膠帶等方式連接。此外,第一延伸部113與第二延伸部123較佳係彼此垂直,但不以此為限。請參閱圖1F,圖1F所示為在圖1B中沿C-C’線的剖面側視圖。如上所述,在此一實施例中,缺口151係在第一角隅部150由第一端110A及第二端120A夾起而成的空間,或者說是連接部130上方空缺且位於第一端110A及第二端120A之間的區域範圍。如圖1F所示,缺口151於第一翻折部112所在平面具有垂直投影範圍P,因此在圖1F的側視角度中,垂直投影範圍P在第一翻折部112所在平面中可為對應連接部130(詳細內容後述)上方的位置,且至少一部分與第一延伸部113重疊。同樣地,缺口151於第二翻折部122所在平面具有垂直投影範圍(未圖示),其垂直投影範圍的至少一部分亦與第二延伸部123重疊,因此能夠有效防止自缺口151產生漏光之情形。
進一步而言,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延伸部113及第二延伸部123分別具有第一自由端113A及第二自由端123A,第一自由端113A與第二自由端在第一角隅部150的外側至少一部分相接。在本實施例中,亦可使用螺絲等 方式固定第一延伸部113與第二延伸部123的相接位置,但不以此為限制,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延伸部113與第二延伸部123的相接位置可為由膠帶包覆。再者,在本發明中,不限於第一延伸部113與第二延伸部123在第一角隅部150外側相接,兩者亦可不相接,或是僅設有第一延伸部113而不設有第二延伸部123。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稜線部110B及第二稜線部120B分別位於第一側壁110及第二側壁120的頂面,並且第一翻折部112及第二翻折部122分別為自第一稜線部110B及第二稜線部120B沿與第一本體111及第二本體121的延伸方向垂直之方向翻折而成,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在其他變化實施例中,第一翻折部112及/或第二翻折部122可由兩個以上的折片所構成。
在此實施例中,第一翻折部112與顯示面板20分別位於第一本體111的相對側,且第二翻折部122與顯示面板20分別位於第二本體121的相對側。藉此,可將第一翻折部112(第二翻折部122)及所延伸出第一延伸部113(第二延伸部123)與顯示面板20間的距離拉大,而在背光模組10的背板100內部確保有足夠的空間設置顯示面板20及偏光片30等內部元件,亦即能夠減少壓迫內部元件之機率。
如圖1A-1E所示,在本實施例中,背光模組10還包括設置於第一角隅部150的連接部130,連接部130的兩端分別為連接於第一端110A及第二端120A。連接部130較佳與第一端110A及第二端120A為一體成形之設置,因此可能沒有實際的界線,但不以此為限。如圖1A所示,連接部130、第一端110A及第二端120A分別於不同位置圍繞缺口151,亦即位於缺口151的三邊。且如圖1B所示,第一延伸部113之至少一部分及第二延伸部123之至少一部分分別與連接 部130之間具有間隙131。例如,在此實施例中,連接部130在第一角隅部150形成第一圓角R1,且第一延伸部113實質上為與第二延伸部123垂直方向延伸而相接,因此第一延伸部113之至少一部分及第二延伸部123之至少一部分分別與連接部130之間具有間隙131,且間隙131的形狀類似於三角錐體。但連接部130、第一延伸部113及第二延伸部123的延伸方式不以此為限制。藉由此保留間隙131的設計,受到外力時能夠對顯示裝置1提供良好的緩衝能力。另外在其他實施例中,依實際需要背光模組10亦可不包括連接部130。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1D及1E所示,第一延伸部113及第二延伸部123較佳為突出或齊平於顯示面板20的顯示面21所在之平面,據此不容易自第一延伸部113及/或第二延伸部123的上面發生漏光之情形。再者,第一延伸部113及第二延伸部123較佳為齊平於第一稜線部110B及第二稜線部120B所在之平面,以確保結構安定性及防止漏光。
第二實施例
請參閱圖2A、2B及圖2C,圖2A所示為顯示裝置1的第二實施例的爆炸圖,且圖2B及圖2C分別所示為顯示裝置1的第二實施例在對應圖1D及圖1E的位置之剖面圖。在本實施例中,與第一實施例不同處在於顯示裝置1進一步包含膠帶40,膠帶40為至少部分包覆第一延伸部113與第二延伸部123相接之位置,以防止第一延伸部113及/或第二延伸部123位置偏移而造成漏光之情形。進一步而言,在此一實施例中,如圖2A所示,膠帶40可包含第一膠帶40A及第二膠帶40B。例如,第一膠帶40A為用以連續地包覆第一翻折部112及第一延伸部113上與顯示面板20相對之一面,並在第一角隅部150彎折至包覆第二延伸部123及第二翻折部122與顯示面板20相對面之一部分。第一膠帶40A另包覆於顯示 面板20及底板101沿著第一翻折部112及第一延伸部113的至少一部分,且第一膠帶40A包覆底板101的範圍可以隨著靠近第一角隅部150減少。第二膠帶40B連續地包覆第二延伸部123及第二翻折部122與顯示面板20相對之一面。第二膠帶40B另包覆於顯示面板20及底板101沿著第二翻折部122及第二延伸部123的至少一部分,且第二膠帶40B包覆底板101的範圍可以隨著靠近第一角隅部150減少。在此一實施例中,第一膠帶40A及第二膠帶40B亦可分為多條膠帶並以連續地包覆上述元件。在本實施例中,如圖2B及圖2C所示,膠帶40以連續地包覆顯示面板20的顯示面21的至少一部分、第一稜線部110B、第一延伸部113的頂端及與顯示面板20之相對面、第一翻折部112與第一本體110之相對面、連接部130與底板101之相接處及底板101的至少一部分。同樣地,膠帶40亦可以連續地包覆第二稜線部120B、第二延伸部123的頂端及與顯示面板20相對面及第二翻折部122與第二本體120之相對面。此外,膠帶40亦可另延伸至第一本體111及第二本體112靠近顯示面板20的一面上。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延伸部113及第二延伸部123較佳為齊平於顯示面板20的顯示面21所在之平面,便於以齊平的方式設置膠帶40;然而在不同實施例中,第一延伸部113及第二延伸部123略為突出於顯示面板20的顯示面21所在之平面,以對顯示面板20有較佳的保護效果。膠帶40較佳為遮光膠帶(Cell tape),藉此,除了增強元件之間的連接安定性,進一步減少自連接部130與第一延伸部113及第二延伸部123之間的間隙或顯示面板20與第一稜線部110B及第二稜線部120B之間的間隙等元件與元件之間的間隙產生漏光之情形,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例如,依實際需要亦可選擇地設置膠帶40以包覆上述全部或部分的範圍。
第一變化實施例
請一併參閱圖3A-3C,圖3A、3B及3C分別所示為顯示裝置1的第一變化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俯視示意圖及從另一角度(顯示裝置1的外面)的立體示意圖。除了改變第一延伸部113及第二延伸部123的設計外,本實施例的元件設計方式可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其具體說明。
如圖3A-3C所示,第一翻折部112具有至少一部分延伸超出第一端110A的第一延伸部113,並且第二翻折部122具有至少一部分延伸超出第二端120A的第二延伸部123。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延伸部113及第二延伸部123分別具有第一自由端113A及第二自由端123A,且第一延伸部113與第二延伸部123在第一角隅部150的外側至少部分相接。具體而言,在此一變化實施例中,第一自由端113A之端面抵接於第二延伸部123朝向第一延伸部113之表面,例如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自由端113A之端面抵接於第二自由端123A之端面。藉由此一設計,除了能夠使缺口151於第一翻折部112及第二翻折部122所在平面之垂直投影範圍至少一部分與第一延伸部113及第二延伸部123重疊,還能夠進一步定位第一延伸部113與第二延伸部123的相接位置。此外,因為第一延伸部113與第二延伸部123間相干涉的面積增加,因此可進一步減少第一延伸部113及第二延伸部123位置偏移而導致漏光之情形。
第二變化實施例
請一併參閱圖4A-4C,圖4A、4B及4C分別所示為顯示裝置1的第二變化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俯視示意圖及從另一角度(顯示裝置1的外面)的立體示意圖。除了改變第一延伸部113及第二延伸部123的設計外,本實施例的元件設計方式可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其具體說明。
在第二變化實施例中,如圖4A-4C所示,第一翻折部112具有至少一部分延伸超出第一端110A的第一延伸部113,並且第二翻折部122具有至少一部分延伸超出第二端120A的第二延伸部123。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延伸部113具有第一自由端113A,第二延伸部123具有第二自由端123A。第一自由端113A具有凹部113B並且第二自由端123A具有凸部123B,凹部113B與凸部123B為在第一角隅部150的外側彼此卡合,使得第一延伸部113與第二延伸部123在第一角隅部150至少部分相接。藉由此一設置,除了能夠使缺口151於第一翻折部112及第二翻折部122所在平面之垂直投影範圍至少一部分與第一延伸部113及第二延伸部123重疊外,由於第一翻折部112及第二翻折部122的相接位置為固定,因此助於防止第一延伸部113及第二延伸部123的位置偏移,而導致往外露光之情形。
第三變化實施例
請一併參閱圖5A及5B,圖5A及5B別所示為顯示裝置1的第三變化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及部分剖面圖,其中,部分剖面圖的位置為對應第一實施例的圖1E的位置。除了改變第一翻折部112及第二翻折部122之設計外,本實施例的元件設計方式可與第一實施例、或其他變化實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其具體說明。
在此一變化實施例中,第一側壁110具有第一本體111及第一翻折部112,第一翻折部112包含第一外折片112A及第一內折片112B,第一本體111與第一外折片112A相連接於沿第一本體111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一稜線部110B。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稜線部110B亦可視為第一側壁110的頂端。第一內折片112B在第一外折片112A與第一本體111之間,自第一外折片112A相對第一稜線部110B的第一折點112C朝向第一稜線部110B延伸而成。第一 本體111具有朝向第一角隅部150的第一端110A。同樣地,第二側壁120包括第二本體121及第二翻折部122,第二翻折部122包含第二外折片122A及第二內折片122B,第二外折片122A與第二本體121相連接於第二稜線部120B。在本實施例中,第二稜線部120B亦可視為第二側壁120的頂端。第二內折片122B在第一外折片122A與第二本體121之間,自第二外折片122A相對第二稜線部120B的第二折點(未圖示)朝向第二稜線部120B延伸而成。第二本體121具有朝向第一角隅部150的第二端120A。第一端110A及第二端120A在第一角隅部150彼此相間隔以夾成缺口151。
在此變化實施例中,第一翻折部112與顯示面板20分別位於第一本體111的相對側,且第二翻折部122與顯示面板20分別位於第二本體121的相對側。第一外折片112A具有至少一部分延伸超出第一端110A的第一延伸部113,並且第二外折片122A具有至少一部分延伸超出第二端120A的第二延伸部123。由於第一外折片112A及第二外折片122A分別為第一側壁110及第二側壁120離顯示面板20較遠的位置,因此此一設計可使第一延伸部113及第二延伸部123與顯示面板20等背板100內部之元件之間保持適當的間距,當受到外力時可提供顯示裝置1良好的保護。但第一翻折部112及第二翻折部122不以此為限制,例如第一翻折部112及第二翻折部122亦可包含與第一內折片112B及第二內折片122B重疊翻折的複數個內折片。
第三實施例
請一併參閱圖6A-6C,圖6A、6B及6C分別所示為顯示裝置1的第三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俯視示意圖及從另一角度(顯示裝置1的外面)的立體示意圖。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同,顯示裝置1包括背光模組10、設置於背光模 組10的顯示面板20及設置於顯示面板20上的偏光片30。背光模組10包括背板100,背板100包括第一側壁110及第二側壁120,第一側壁110與第二側壁120交界處共同夾成第一角隅部150,並且顯示面板20至少部分為第一側壁110及第二側壁所圍繞。背板100較佳包含有底板101,如圖6C所示,而第一側壁110與第二側壁120分別連接底板101的相鄰兩側。底板101較佳為完整之板體,但在不同實施例中,亦可為中空之框體,或為其他設計。第一側壁110具有第一本體111及第一翻折部112,第一本體111與第一翻折部112相連接於沿第一本體111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一稜線部110B。第一本體111具有朝向第一角隅部150的第一端110A。同樣地,第二側壁120包括第二本體121及第二翻折部122,第二翻折部122與第二本體121相連接於第二稜線部120B。第二本體121具有朝向第一角隅部150的第二端120A。第一端110A及第二端120A在第一角隅部150彼此相間隔以夾成缺口151。
在第三實施例中,第一翻折部112具有至少部分超出第一端110A的第一延伸部113。第一延伸部113具有第一自由端113A,第一延伸部113於第一角隅部150彎折至第一自由端113A與第二翻折部122之端部相對。換言之,第一延伸部113係至少部分圍繞於第一角隅部150的外側。藉由此一設置,亦可使缺口151於第一翻折部112所在平面之垂直投影範圍至少與第一延伸部113重疊,因此能夠防止自缺口151往外漏光之情形。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6A及6B所示,第一翻折部112與顯示面板20較好為分別位於第一本體111的相對側,且第二翻折部122與顯示面板20較好為分別位於第二側壁120的相對側。藉此,可將第一翻折部112及所延伸出第一延伸部113與顯示面板20間的距離拉大,而在背光模組10的背板 100內部確保有足夠的空間設置顯示面板20及偏光片30等內部元件,亦即能夠減少壓迫內部元件之機率。
請參閱圖6D,圖6D所示為本發明的顯示面板1的第三實施例的爆炸圖。在本實施例中,如圖6D所示,顯示裝置1可選擇地包括膠帶40用以覆蓋第一自由端113A與第二翻折部122之端部間夾有的縫隙,藉此不但不易發生第一延伸部113的位置偏移,而且可防止自縫隙產生漏光。例如,膠帶40可包含第一膠帶40A及第二膠帶40B;其中,第一膠帶40A為用以連續地包覆第一翻折部112及第一延伸部113上與顯示面板20相對之一面,並在第一角隅部150彎折至包覆第一自由端113A與第二翻折部122之端部間夾有的縫隙。第一膠帶40A另包覆於顯示面板20及底板101沿著第一翻折部112及第一延伸部113的至少一部分,且第一膠帶40A包覆底板101的範圍可以隨著靠近第一角隅部150減少。第二膠帶40B連續地包覆第二翻折部122與顯示面板20相對之一面至第一延伸部113的至少一部分,因此第二膠帶40B包覆第一自由端113A與第二翻折部122之端部間夾有的縫隙。第二膠帶40B另包覆於顯示面板20及底板101沿著第二翻折部122的至少一部分,且第二膠帶40B包覆底板101的範圍可以隨著靠近第一角隅部150減少。膠帶40較好為使用遮光膠帶(Cell tape),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
在本實施例中,背光模組10還包括設置於第一角隅部150的連接部130,連接部130的兩端分別為連接於第一端110A及第二端120A。連接部130較佳與第一端110A及第二端120A為一體成形之設置,因此可能沒有實際的界線,但不以此為限。如圖6A所示,連接部130、第一端110A及第二端120A分別於不同位置圍繞缺口151,亦即位於缺口151的三邊。第一延伸部113之至少一部分與連接部130之間具有間隙131,且間隙131的形狀類似於三角錐體。
進一步而言,在本實施例中,如圖6A-6B所示,連接部130在第一角隅部150形成第一圓角R1,且第一延伸部113在第一角隅部150彎折以在連接部130的外側形成第二圓角R2,第二圓角R2的曲率半徑較佳為小於第一圓角R1的曲率半徑,使得第一延伸部113之至少一部分與連接部130之間有間隙131。藉由此一設計,當受到外力時,對顯示裝置1提供良好的緩衝能力。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延伸部113較好為突出或齊平於顯示面板20的顯示面21所在之平面,據此不容易自第一延伸部113的上面產生漏光之情形。再者,第一延伸部113較好為齊平於第一稜線部110B所在之平面,以確保結構安定性及防止漏光。
一變化實施例
圖7A及7B分別所示為顯示裝置1的第三實施例的一變化實施例之立體示意圖及部分剖面圖,其中部分剖面圖的位置為對應第一實施例的圖1E的位置。除了改變的第一翻折部112及第二翻折部122之設計外,本實施例的元件設計方式可與第三實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其具體說明。
第一側壁110具有第一本體111及第一翻折部112,第一翻折部112包含第一外折片112A及第一內折片112B,第一本體111與第一外折片112A相連接於沿第一本體111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一稜線部110B。第一內折片112B在第一外折片112A與第一本體111之間,自第一外折片112A相對第一稜線部110B的第一折點112C朝向第一稜線部110B延伸而成。第一本體111具有朝向第一角隅部150的第一端110A。同樣地,第二側壁120包括第二本體121及第二翻折部122,第二翻折部122包含第二外折片122A及第二內折片122B,第二外折片122A 與第二本體121相連接於第二稜線部120B。第二內折片122B在第一外折片122A與第二本體121之間,自第二外折片122A相對第二稜線部120B的第二折點(未圖示)朝向第二稜線部120B延伸而成。第二本體121具有朝向第一角隅部150的第二端120A。第一端110A及第二端120A在第一角隅部150彼此相間隔以夾成缺口151。
在此變化實施例中,第一翻折部112與顯示面板20分別位於第一本體111的相對側,且第二翻折部122與顯示面板20分別位於第二本體121的相對側。第一外折片112A具有至少一部分延伸超出第一端110A的第一延伸部113。第一延伸部113具有第一自由端113A,第一延伸部113於第一角隅部150彎折至第一自由端113A與第二外折片122A之端部相對。由於第一外折片112A及第二外折片122A分別為第一側壁110及第二側壁120離顯示面板20較遠的位置,因此此一設計使第一延伸部113與顯示面板20等背板100內部之元件之間保持適當的間距,當受到外力時對顯示裝置1可提供良好的保護。但第一翻折部112及第二翻折部不以此為限制,例如第一翻折部112及第二翻折部122亦可包含分別與第一內折片112B及第二內折片122B重疊翻折的複數個內折片。
另一變化實施例
請參閱圖8A及圖8B,圖8A及圖8B分別所示為顯示裝置1的第三實施例的另一變化實施例之立體示意圖及俯視圖。本變化實施例從另一角度(顯示裝置1的外面)的立體示意圖可與第三實施例相似,因此請一併參閱圖6C。如上所述,在本發明多個實施例中,背光模組10可包括連接部130,且連接部130兩端分別連接於第一端110A及第二端120A,因此連接部130助於增 強顯示裝置1在第一角隅部151附近的結構安定性及整體剛性。但在本實施例中,依顯示裝置1產品所要求的剛度基準或製造成本等實際的需要,背光模組10亦可不包括連接部130。因此,在此變化實施例中,第一端110A及第二端120A在第一角隅部150彼此相間隔以夾成缺口151且底板101的一部分、第一端110A及第二端120A分別於不同位置圍繞缺口151,亦即位於缺口151的三邊。除了背光模組10不包括連接部130外,圖8A及圖8B所示的元件連接結構可與第三實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其詳細說明。另外,在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第二實施例及其他變化實施例中,背光模組10亦可不包括連接部130,以底板101的一部分、第一端110A及第二端120A分別於不同位置圍繞缺口151。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
本發明已由上述相關實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實施例僅為實施本發明之範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之實施例並未限制本發明之範圍。相反地,包含於申請專利範圍之精神及範圍之修改及均等設置均包含於本發明之範圍內。
1:顯示裝置
10:背光模組
20:顯示面板
30:偏光片
40:膠帶
100:背板
110:第一側壁
110A:第一端
110B:第一稜線部
111:第一本體
112:第一翻折部
113:第一延伸部
113A:第一自由端
120:第二側壁
120A:第二端
120B:第二稜線部
121:第二本體
122:第二翻折部
123:第二延伸部
123A:第二自由端
130:連接部
131:間隙
150:第一角隅部
151:缺口

Claims (15)

  1. 一種顯示裝置,包括:一背光模組,包含一背板;其中該背板包含:一第一側壁,具有一第一本體以及一第一翻折部,其中該第一翻折部與該第一本體相連接於沿該第一側壁延伸方向延伸之一第一稜線部,且該第一本體具有朝向一第一角隅部之一第一端;以及一第二側壁,與該第一側壁共同夾成該第一角隅部,並具有一第二本體以及一第二翻折部,其中該第二翻折部與該第二本體相連接於沿該第二側壁延伸方向延伸之一第二稜線部,且該第二本體具有朝向該第一角隅部之一第二端;其中,該第一端及該第二端於該第一角隅部彼此相間隔以夾成一缺口,該第一翻折部具有一第一延伸部至少部分延伸超出該第一端,該缺口於該第一翻折部所在平面之垂直投影範圍至少部分與該第一延伸部重疊;以及一顯示面板,設置於該背光模組上,並至少部分為該第一側壁及該第二側壁所圍繞,其中該第一翻折部與該顯示面板分別位於該第一本體的相對側,並且該第二翻折部與該顯示面板分別位於該第二本體的相對側。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延伸部具有一第一自由端,該第一延伸部於該第一角隅部彎折至該第一自由端與該第二翻折部之端部相對。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顯示裝置,進一步包含一膠帶,其中該第一自由端與該第二翻折部之端部間夾有一縫隙,該膠帶至少部分覆蓋該縫隙。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背光模組還包括一連接部設置於該第一角隅部,該連接部的兩端分別連接於該第一端及該第二端,且該連接部、該第一端及該第二端分別於不同位置圍繞該缺口,該第一延伸部之至少一部分與該連接部之間具有一間隙。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連接部於該第一角隅部形成一第一圓角,該第一延伸部於該連接部的外側形成一第二圓角,該第二圓角之曲率半徑小於該第一圓角的曲率半徑。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二翻折部具有一第二延伸部至少部分延伸超出該第二端,該缺口於該第二翻折部所在平面之垂直投影範圍至少部分與該第二延伸部重疊。
  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二延伸部突出或齊平於該顯示面板一顯示面所在之平面。
  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延伸部與該第二延伸部在該第一角隅部的外側至少部分相接。
  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延伸部具有一第一自由端,該第一自由端之端面抵接於該第二延伸部朝向該第一延伸部之表面。
  1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延伸部具有一第一自由端,該第二延伸部具有一第二自由端,該第一自由端及該第二自由端分別具有一凹部及一凸部,並且該凸部與該凹部彼此卡合。
  11.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顯示裝置,進一步包含一膠帶,該膠帶至少部分包覆該第一延伸部與該第二延伸部相接之位置。
  1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背光模組還包括一連接部設置於該第一角隅部,該連接部的兩端分別連接於該第一端及該第二端,且該連接部、該第一端及該第二端分別於不同位置圍繞該缺口,該第一延伸部之至少一部分及該第二延伸部之至少一部分分別與該連接部之間具有一間隙。
  1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延伸部突出或齊平於該顯示面板的一顯示面所在之平面。
  1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翻折部包含一第一外折片及一第一內折片,該第二翻折部包含一第二外折片及第二內折片,其中該第一外折片與該第一本體相連接於該第一稜線部,該第一內折片位於該第一外折片與該第一本體之間,該第一內折片自該第一外折片相對該第一稜線部的一第一折點朝向該第一稜線部翻折,該第二外折片與該第二本體相連接於該第二稜線部,該第二內折片位於該第二外折片與該第二本體之間,第二內折片自該第二外折片相對該第二稜線部的一第二折點朝向該第二稜線部翻折,並且該第一外折片具有該第一延伸部。
  1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二外折片具有該第二延伸部,該缺口於該第二翻折部所在平面之垂直投影範圍至少部分與該第二延伸部重疊。
TW109126077A 2020-07-31 2020-07-31 顯示裝置 TWI73844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26077A TWI738446B (zh) 2020-07-31 2020-07-31 顯示裝置
CN202110699179.4A CN113487966B (zh) 2020-07-31 2021-06-23 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26077A TWI738446B (zh) 2020-07-31 2020-07-31 顯示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38446B true TWI738446B (zh) 2021-09-01
TW202206910A TW202206910A (zh) 2022-02-16

Family

ID=779359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26077A TWI738446B (zh) 2020-07-31 2020-07-31 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87966B (zh)
TW (1) TWI738446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703616B1 (ko) * 2006-10-12 2007-04-09 주식회사 토비스 액정디스플레이(lcd) 모듈 및 그를 구비한 단말기, 그리고 액정디스플레이(lcd) 모듈의 몰드프레임 제조방법
TW200909928A (en) * 2007-06-07 2009-03-0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Receiving container,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TW201339690A (zh) * 2012-03-27 2013-10-01 Au Optronics Corp 一種供背光模組使用之背板、使用此背板之背光模組、以及此背板之製造方法
TW201531209A (zh) * 2014-01-17 2015-08-01 Au Optronics Corp 顯示模組支架及使用其之顯示模組
CN207114965U (zh) * 2017-05-05 2018-03-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11058A (zh) * 2006-12-30 2008-07-02 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US20130070180A1 (en) * 2010-06-22 2013-03-21 Toru Kuriyama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TWI457660B (zh) * 2011-08-15 2014-10-21 Au Optronics Corp 可減少漏光之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TWI499833B (zh) * 2013-07-12 2015-09-11 Darwin Prec S Corp 背板、使用此背板之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WO2015076181A1 (ja) * 2013-11-25 2015-05-28 堺ディスプレイプロダクト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KR20160024049A (ko) * 2014-08-22 2016-03-0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04865733B (zh) * 2015-06-01 2018-08-17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模组角部遮光的垫片、模组和显示装置
CN207096649U (zh) * 2017-08-29 2018-03-13 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金属下框及背光模块
CN208935908U (zh) * 2018-07-06 2019-06-0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遮光胶结构、背光装置、显示器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703616B1 (ko) * 2006-10-12 2007-04-09 주식회사 토비스 액정디스플레이(lcd) 모듈 및 그를 구비한 단말기, 그리고 액정디스플레이(lcd) 모듈의 몰드프레임 제조방법
TW200909928A (en) * 2007-06-07 2009-03-0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Receiving container,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TW201339690A (zh) * 2012-03-27 2013-10-01 Au Optronics Corp 一種供背光模組使用之背板、使用此背板之背光模組、以及此背板之製造方法
TW201531209A (zh) * 2014-01-17 2015-08-01 Au Optronics Corp 顯示模組支架及使用其之顯示模組
CN207114965U (zh) * 2017-05-05 2018-03-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87966A (zh) 2021-10-08
TW202206910A (zh) 2022-02-16
CN113487966B (zh) 2023-0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20668B2 (en) Display device
US8659503B2 (en) Multi-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overlapping display panels
US7826206B2 (en) Receiving module for a display device,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and method thereof
KR102588997B1 (ko) 배선 부재 고정 구조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US20100201604A1 (en) Multi-foldable mobile display apparatus
US11119539B2 (en) Display
US10743430B2 (en) Foldable display device
US8111345B2 (en)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a first positioning wall having a height larger than the height of the bonding surface of the substrates and a second positioning wall having a height smaller than the height of the bonding surface
US11886219B2 (en) Flexible display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TWI738446B (zh) 顯示裝置
CN112099265B (zh) 直下式背光模块的阵列反射结构
CN113112915A (zh) 保护膜、保护膜的制造方法、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910581B2 (en) Display device
WO2022199056A1 (zh) 用于可折叠显示模组的盖板、可折叠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TWI481935B (zh) 顯示裝置之製作方法
TWM624216U (zh) 背光模組殼體
US20210037662A1 (en) Display device
TWI710822B (zh) 顯示裝置
US11903150B2 (en) Housing structure and foldable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20130235298A1 (en) Display device
US20220030727A1 (en) Electronic device
KR20220006189A (ko) 디스플레이 보호 구조를 포함하는 폴더블 전자 장치
US20240074062A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15311944B (zh) 保护盖板、贴合治具、显示模组及其制造方法
TWI835508B (zh) 顯示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