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35653B - 成像鏡頭(二十) - Google Patents

成像鏡頭(二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35653B
TWI735653B TW106131736A TW106131736A TWI735653B TW I735653 B TWI735653 B TW I735653B TW 106131736 A TW106131736 A TW 106131736A TW 106131736 A TW106131736 A TW 106131736A TW I735653 B TWI735653 B TW I73565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refractive power
imaging
surface facing
object si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317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15539A (zh
Inventor
陳柏瑜
陳元琛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亞洲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亞洲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61317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35653B/zh
Publication of TW2019155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155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356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35653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種成像鏡頭沿著一光軸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及一第六透鏡。第一透鏡具有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物側及一凹面朝向像側。第二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朝向物側。第三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像側。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像側。第五透鏡為雙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第六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物側。

Description

成像鏡頭(二十)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成像鏡頭。
習知的六片透鏡組成的成像鏡頭通常具有較長的鏡頭長度,隨著不同的應用需求,還需具備大光圈及抗環境溫度變化的能力。所以需要有另一種新架構的成像鏡頭,才能同時滿足小型化、大光圈及抗環境溫度變化的需求。
有鑑於此,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成像鏡頭,其鏡頭總長度較短、光圈值較小、解析度較高、抗環境溫度變化,但是仍具有良好的光學性能。
本發明之成像鏡頭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及一第六透鏡。第一透鏡具有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一物側及一凹面朝向一像側。第二透鏡具有負屈光力且包括一凹面朝向物側。第三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像側。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像側。第五透鏡為雙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第六透鏡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朝向物側。其中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及第六透鏡沿著一光軸從物側至像側依序排列。
其中第一透鏡之屈光力為正,第四透鏡可更包括一凸面朝向物側。
其中第一透鏡之屈光力為負,第四透鏡可更包括一凹面朝向物側。
其中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0.3<f3/f<2.5;0.3<f4/f<3.0;其中,f3為第三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4為第四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為成像鏡頭之一有效焦距。
其中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2.1<|f1/f|<4.0;-1.8<f5/f<-0.2;其中,f1為第一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5為第五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為成像鏡頭之一有效焦距。
其中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0.1<|BFL/TTL|<0.5;其中,BFL為第六透鏡之一像側面至一成像面於光軸上之一間距,TTL為第一透鏡之一物側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之一間距。
其中第二透鏡可更包括一凹面朝向像側,第三透鏡可更包括一凸面朝向物側,第六透鏡可更包括一凸面朝向像側。
其中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膠合。
本發明之成像鏡頭可更包括一光圈,設置於第二透鏡與第四透鏡之間。
其中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為球面玻璃透鏡,第六透鏡為非球面玻璃透鏡。
為使本發明之上述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做詳細說明。
1、2、3:成像鏡頭
L11、L21、L31:第一透鏡
L12、L22、L32:第二透鏡
L13、L23、L33:第三透鏡
L14、L24、L34:第四透鏡
L15、L25、L35:第五透鏡
L16、L26、L36:第六透鏡
ST1、ST2、ST3:光圈
OF1、OF2、OF3:濾光片
CG1、CG2、CG3:保護玻璃
OA1、OA2、OA3:光軸
IMA1、IMA2、IMA3:成像面
S11、S12、S13、S14、S15、S16:面
S17、S18、S19、S110、S111:面
S112、S113、S114、S115、S116:面
S21、S22、S23、S24、S25、S26:面
S27、S28、S29、S210、S211:面
S212、S213、S214、S215、S216:面
S31、S32、S33、S34、S35、S36、S37:面
S38、S39、S310、S311、S312:面
S313、S314、S315、S316、S317:面
第1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的透鏡配置示意圖。
第2A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的縱向像差(Longitudinal Aberration)圖。
第2B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的場曲圖(Field Curvature)。
第2C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的畸變(Distortion)圖。
第2D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的橫向色差(Lateral Color)圖。
第2E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的相對照度(Relative Illumination)圖。
第2F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的調變轉換函數(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圖。
第2G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的離焦調變轉換函數(Through Focus 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圖。
第3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二實施例的透鏡配置示意圖。
第4A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二實施例的縱向像差(Longitudinal Aberration)圖。
第4B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二實施例的場曲(Field Curvature) 圖。
第4C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二實施例的畸變(Distortion)圖。
第4D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二實施例的橫向色差(Lateral Color)圖。
第4E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二實施例的相對照度(Relative Illumination)圖。
第4F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二實施例的調變轉換函數(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圖。
第4G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二實施例的離焦調變轉換函數(Through Focus 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圖。
第5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三實施例的透鏡配置示意圖。
第6A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三實施例的縱向像差(Longitudinal Aberration)圖。
第6B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三實施例的場曲(Field Curvature)圖。
第6C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三實施例的畸變(Distortion)圖。
第6D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三實施例的橫向色差(Lateral Color)圖。
第6E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三實施例的相對照度(Relative Illumination)圖。
第6F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三實施例的調變轉換函數(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圖。
第6G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三實施例的離焦調變轉換函數(Through Focus 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圖。
請參閱第1圖,第1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一實施例的透鏡配置示意圖。成像鏡頭1沿著一光軸OA1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11、一第二透鏡L12、一光圈ST1、一第三透鏡L13、一第四透鏡L14、一第五透鏡L15、一第六透鏡L16、一濾光片OF1及一保護玻璃CG1。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1上。
第一透鏡L11為彎月形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1為凸面,像側面S12為凹面,物側面S11與像側面S12皆為球面表面。
第二透鏡L12為雙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3為凹面,像側面S14為凹面,物側面S13與像側面S14皆為球面表面。
第三透鏡L13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6為凸面,像側面S17為凸面,物側面S16與像側面S17皆為球面表面。
第四透鏡L14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8為凸面,像側面S19為凸面,物側面S18與像側面S19皆為球面表面。
第五透鏡L15為雙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9為凹面,像側面S110為凹面,物側面S19與像側面S110皆為 球面表面。
第六透鏡L16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111為凸面,像側面S112為凸面,物側面S111與像側面S112皆為非球面表面。
上述第四透鏡L14與第五透鏡L15互相膠合。
濾光片OF1其物側面S113與像側面S114皆為平面。
保護玻璃CG1其物側面S115與像側面S116皆為平面。
另外,第一實施例中的成像鏡頭1至少滿足底下其中一條件:2.1<|f11/f1|<4.0 (1)
0.3<f13/f1<2.5 (2)
0.3<f14/f1<3.0 (3)
-1.8<f15/f1<-0.2 (4)
0.1<|BFL1/TTL1|<0.5 (5)
其中,f1為成像鏡頭1之一有效焦距,f11為第一透鏡L11之一有效焦距,f13為第三透鏡L13之一有效焦距,f14為第四透鏡L14之一有效焦距,f15為第五透鏡L15之一有效焦距,BFL1為第六透鏡L16之像側面S112至成像面IMA1於光軸OA1上之一間距,TTL1為第一透鏡L11之物側面S11至成像面IMA1於光軸OA1上之一間距。
利用上述透鏡、光圈及至少滿足條件(1)至條件(5)其中一條件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1能有效的縮短鏡頭總長度、有效的縮小光圈值、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抗環境溫度變化。
若條件(1)f11/f1的絕對值小於2.1,則使鏡頭的製造性欠佳。因此,f11/f1的絕對值至少須大於2.1,所以最佳效果範圍為2.1<|f11/f1|<4.0,符合該範圍則可在廣角光學特性與鏡頭製造性間取得較好的平衡,其中,若f11/f1的絕對值趨大,則可得到較佳的鏡頭製造性,若f11/f1的絕對值趨小,則可得到較高的周邊解像性能。
表一為第1圖中成像鏡頭1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表一資料顯示,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之有效焦距等於9.600mm、光圈值等於1.6、鏡頭總長度等於20.99mm、半視場等於28.4度。
Figure 106131736-A0101-12-0007-1
Figure 106131736-A0101-12-0008-2
表一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z=ch2/{1+[1-(k+1)c2h2]1/2}+Ah4+Bh6+Ch8+Dh10+Eh12
其中:c:曲率;h:透鏡表面任一點至光軸之垂直距離;k:圓錐係數;A~E:非球面係數。
表二為表一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其中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E為非球面係數。
Figure 106131736-A0101-12-0008-3
Figure 106131736-A0101-12-0009-4
表三為條件(1)至條件(5)中各參數值及條件(1)至條件(5)之計算值,由表三可知,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皆能滿足條件(1)至條件(5)之要求。
Figure 106131736-A0101-12-0009-5
另外,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這可從第2A至第2G圖看出。第2A圖所示的,是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的縱向像差(Longitudinal Aberration)圖。第2B圖所示的,是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的場曲(Field Curvature)圖。第2C圖所示的,是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的畸變(Distortion)圖。第2D圖所示的,是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的橫向色差(Lateral Color)圖。第2E圖所示的,是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的相對照度(Relative Illumination)圖。第2F圖所示的,是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的調變轉換函數(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圖。第2G圖所示的,是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的離焦調變轉換函數(Through Focus 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圖。
由第2A圖可看出,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對波長為0.470μm、0.510μm、0.555μm、0.610μm、0.650μm之光線所產生的縱向像差值介於-0.025mm至0.035mm之間。
由第2B圖可看出,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對波長為0.470μm、0.510μm、0.555μm、0.610μm、0.650μm之光線,於子午(Tangential)方向與弧矢(Sagittal)方向之場曲介於-0.03mm至0.035mm之間。
由第2C圖(圖中的5條線幾乎重合,以致於看起來只有一條線)可看出,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對波長為0.470μm、0.510μm、0.555μm、0.610μm、0.650μm之光線所產生的畸變介於-2%至0%之間。
由第2D圖可看出,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對波長為0.470μm、0.510μm、0.555μm、0.610μm、0.650μm之光線,於最大視場高度等於3.0000mm,所產生的橫向色差值介於-0.5μm至2.0μm之間。
由第2E圖可看出,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對波長為0.555μm之光線,於Y視場介於0mm至3mm之間其相對照度介於0.82至1.0之間。
由第2F圖可看出,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對波長範圍介於0.4700μm至0.6500μm之光線,分別於子午(Tangential)方向與弧矢(Sagittal)方向,視場高度分別為0.0000mm、0.3000mm、0.6000mm、1.2000mm、1.5000mm、2.1000mm、2.4000mm、2.7000mm、3.0000mm,空間頻率介於0lp/mm至60lp/mm,其調變轉換函數值介於0.35至1.0之間。
由第2G圖可看出,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對波長範圍 介於0.4700μm至0.6500μm之光線,分別於子午(Tangential)方向與弧矢(Sagittal)方向,視場高度分別為0.0000mm、0.3000mm、0.6000mm、1.2000mm、1.5000mm、2.1000mm、2.4000mm、2.7000mm、3.0000mm,空間頻率等於60lp/mm時,當焦點偏移介於-0.025mm至0.021mm之間其調變轉換函數值皆大於0.2。
顯見第一實施例之成像鏡頭1之縱向像差、場曲、畸變、橫向色差都能被有效修正,相對照度、鏡頭解析度、焦深也都能滿足要求,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請參閱第3圖,第3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二實施例的透鏡配置示意圖。成像鏡頭2沿著一光軸OA2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21、一第二透鏡L22、一光圈ST2、一第三透鏡L23、一第四透鏡L24、一第五透鏡L25、一第六透鏡L26、一濾光片OF2及一保護玻璃CG2。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2上。
第一透鏡L21為彎月形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21為凸面,像側面S22為凹面,物側面S21與像側面S22皆為球面表面。
第二透鏡L22為雙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23為凹面,像側面S24為凹面,物側面S23與像側面S24皆為球面表面。
第三透鏡L23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26為凸面,像側面S27為凸面,物側面S26與像側面S27皆為球面表面。
第四透鏡L24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28為凸面,像側面S29為凸面,物側面S28與像側面S29皆為球面表面。
第五透鏡L25為雙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29為凹面,像側面S210為凹面,物側面S29與像側面S210皆為球面表面。
第六透鏡L26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211為凸面,像側面S212為凸面,物側面S211與像側面S212皆為非球面表面。
上述第四透鏡L24與第五透鏡L25互相膠合。
濾光片OF2其物側面S213與像側面S214皆為平面。
保護玻璃CG2其物側面S215與像側面S216皆為平面。
另外,第二實施例中的成像鏡頭2至少滿足底下其中一條件:2.1<|f21/f2|<4.0 (6)
0.3<f23/f2<2.5 (7)
0.3<f24/f2<3.0 (8)
-1.8<f25/f2<-0.2 (9)
0.1<|BFL2/TTL2|<0.5 (10)
上述f2、f21、f23、f24、f25、BFL2及TTL2之定義與第一實施例中f1、f11、f13、f14、f15、BFL1及TTL1之定義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贅述。
利用上述透鏡、光圈及至少滿足條件(6)至條件(10)其中一條件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2能有效的縮短鏡頭總長度、有效的縮小光圈值、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抗環境溫度變化。
若條件(7)f23/f2的值小於0.3,則使鏡頭的製造性欠佳。因此,f23/f2的值至少須大於0.3,所以最佳效果範圍為0.3<f23/f2<2.5,符合該範圍則可在廣角光學特性與鏡頭製造性間取得較好的平衡,其中,若f23/f2的值趨大,則可得到較佳的鏡頭製造性,若f23/f2的值趨小,則可得到較高的周邊解像性能。
表四為第3圖中成像鏡頭2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表四資料顯示,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之有效焦距等於9.600mm、光圈值等於1.6、鏡頭總長度等於20.5mm、半視場等於28.4度。
Figure 106131736-A0101-12-0013-6
Figure 106131736-A0101-12-0014-7
表四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z=ch2/{1+[1-(k+1)c2h2]1/2}+Ah4+Bh6+Ch8+Dh10+Eh12
其中:c:曲率;h:透鏡表面任一點至光軸之垂直距離;k:圓錐係數;A~E:非球面係數。
表五為表四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其中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E為非球面係數。
Figure 106131736-A0101-12-0015-8
表六為條件(6)至條件(10)中各參數值及條件(6)至條件(10)之計算值,由表六可知,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皆能滿足條件(6)至條件(10)之要求。
Figure 106131736-A0101-12-0015-9
另外,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這可從第4A至第4G圖看出。第4A圖所示的,是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的縱向像差(Longitudinal Aberration)圖。第4B圖所示的,是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的場曲(Field Curvature)圖。第4C圖所示的,是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的畸變(Distortion)圖。第4D圖所示的,是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的橫向色差(Lateral Color)圖。第4E圖所示的,是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 的相對照度(Relative Illumination)圖。第4F圖所示的,是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的調變轉換函數(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圖。第4G圖所示的,是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的離焦調變轉換函數(Through Focus 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圖。
由第4A圖可看出,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對波長為0.470μm、0.510μm、0.555μm、0.610μm、0.650μm之光線所產生的縱向像差值介於0mm至0.04mm之間。
由第4B圖可看出,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對波長為0.470μm、0.510μm、0.555μm、0.610μm、0.650μm之光線,於子午(Tangential)方向與弧矢(Sagittal)方向之場曲介於-0.015mm至0.045mm之間。
由第4C圖(圖中的5條線幾乎重合,以致於看起來只有一條線)可看出,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對波長為0.470μm、0.510μm、0.555μm、0.610μm、0.650μm之光線所產生的畸變介於-1.9%至0%之間。
由第4D圖可看出,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對波長為0.470μm、0.510μm、0.555μm、0.610μm、0.650μm之光線,於最大視場高度等於3.0000mm,所產生的橫向色差值介於0μm至1.5μm之間。
由第4E圖可看出,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對波長為0.555μm之光線,於Y視場介於0mm至3mm之間其相對照度介於0.85至1.0之間。
由第4F圖可看出,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對波長範圍介於0.4700μm至0.6500μm之光線,分別於子午(Tangential)方向與弧矢(Sagittal)方向,視場高度分別為0.0000mm、0.3000mm、0.6000mm、1.2000 mm、1.5000mm、2.1000mm、2.4000mm、2.7000mm、3.0000mm,空間頻率介於0lp/mm至60lp/mm,其調變轉換函數值介於0.31至1.0之間。
由第4G圖可看出,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對波長範圍介於0.4700μm至0.6500μm之光線,分別於子午(Tangential)方向與弧矢(Sagittal)方向,視場高度分別為0.0000mm、0.3000mm、0.6000mm、1.2000mm、1.5000mm、2.1000mm、2.4000mm、2.7000mm、3.0000mm,空間頻率等於60lp/mm時,當焦點偏移介於-0.016mm至0.023mm之間其調變轉換函數值皆大於0.2。
顯見第二實施例之成像鏡頭2之縱向像差、場曲、畸變、橫向色差都能被有效修正,相對照度、鏡頭解析度、焦深也都能滿足要求,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請參閱第5圖,第5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成像鏡頭之第三實施例的透鏡配置示意圖。成像鏡頭3沿著一光軸OA3從一物側至一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31、一第二透鏡L32、一第三透鏡L33、一光圈ST3、一第四透鏡L34、一第五透鏡L35、一第六透鏡L36、一濾光片OF3及一保護玻璃CG3。成像時,來自物側之光線最後成像於一成像面IMA3上。
第一透鏡L31為彎月形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31為凸面,像側面S32為凹面,物側面S31與像側面S32皆為球面表面。
第二透鏡L32為雙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33為凹面,像側面S34為凹面,物側面S33與像側面S34皆為非球面表面。
第三透鏡L33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35為凸面,像側面S36為凸面,物側面S35與像側面S36皆為球面表面。
第四透鏡L34為彎月形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38為凹面,像側面S39為凸面,物側面S38與像側面S39皆為非球面表面。
第五透鏡L35為雙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310為凹面,像側面S311為凹面,物側面S310與像側面S311皆為非球面表面。
第六透鏡L36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塑膠材質製成,其物側面S312為凸面,像側面S313為凸面,物側面S312與像側面S313皆為非球面表面。
濾光片OF3其物側面S314與像側面S315皆為平面。
保護玻璃CG3其物側面S316與像側面S317皆為平面。
另外,第三實施例中的成像鏡頭3至少滿足底下其中一條件:2.1<|f31/f3|<4.0 (11)
0.3<f33/f3<2.5 (12)
0.3<f34/f3<3.0 (13)
-1.8<f35/f3<-0.2 (14)
0.1<|BFL3/TTL3|<0.5 (15)
上述f3、f31、f33、f34、f35、BFL3及TTL3之定義與第一實施例中f1、f11、f13、f14、f15、BFL1及TTL1之定義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贅 述。
利用上述透鏡、光圈及至少滿足條件(11)至條件(15)其中一條件之設計,使得成像鏡頭3能有效的縮短鏡頭總長度、有效的縮小光圈值、提升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抗環境溫度變化。
若條件(13)f34/f3的值小於0.3,則使鏡頭的製造性欠佳。因此,f34/f3的值至少須大於0.3,所以最佳效果範圍為0.3<f34/f3<3.0,符合該範圍則可在廣角光學特性與鏡頭製造性間取得較好的平衡,其中,若f34/f3的值趨大,則可得到較佳的鏡頭製造性,若f34/f3的值趨小,則可得到較高的周邊解像性能。
表七為第5圖中成像鏡頭3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表七資料顯示,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之有效焦距等於1.333mm、光圈值等於2.0、鏡頭總長度等於13.501mm、半視場等於180度。
Figure 106131736-A0101-12-0019-10
Figure 106131736-A0101-12-0020-11
表七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z=ch2/{1+[1-(k+1)c2h2]1/2}+Ah4+Bh6+Ch8+Dh10+Eh12+Fh14
其中:c:曲率;h:透鏡表面任一點至光軸之垂直距離;k:圓錐係數;A~F:非球面係數。
表八為表七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其中k 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F為非球面係數。
Figure 106131736-A0101-12-0021-12
表九為條件(11)至條件(15)中各參數值及條件(11)至條件(15)之計算值,由表九可知,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皆能滿足條件(11)至條件(15)之要求。
Figure 106131736-A0101-12-0021-13
另外,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這可從第6A至第6G圖看出。第6A圖所示的,是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的縱向像差(Longitudinal Aberration)圖。第6B圖所示的,是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的場曲(Field Curvature)圖。第6C圖所示的,是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的畸變(Distortion)圖。第6D圖所示的,是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的橫向色差(Lateral Color)圖。第6E圖所示的,是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的相對照度(Relative Illumination)圖。第6F圖所示的,是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的調變轉換函數(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圖。第6G圖所示的,是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的離焦調變轉換函數(Through Focus 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圖。
由第6A圖可看出,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對波長為0.470μm、0.510μm、0.555μm、0.610μm、0.650μm之光線所產生的縱向像差值介於-0.015mm至0.03mm之間。
由第6B圖可看出,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對波長為0.470μm、0.510μm、0.555μm、0.610μm、0.650μm之光線,於子午(Tangential)方向與弧矢(Sagittal)方向之場曲介於-0.02mm至0.03mm之間。
由第6C圖(圖中的5條線幾乎重合,以致於看起來只有一條線)可看出,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對波長為0.470μm、0.510μm、0.555μm、0.610μm、0.650μm之光線所產生的畸變介於-100%至0%之間。
由第6D圖可看出,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對波長為0.470μm、0.510μm、0.555μm、0.610μm、0.650μm之光線,於最大視場角度等於90.0000度,所產生的橫向色差值介於-1μm至2.5μm之間。
由第6E圖可看出,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對波長為0.555μm之光線,於Y視場介於0度至90度之間其相對照度介於0.71至1.0之間。
由第6F圖可看出,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對波長範圍介於0.4700μm至0.6500μm之光線,分別於子午(Tangential)方向與弧矢(Sagittal)方向,視場角度分別為0.00度、9.00度、36.00度、54.00度、63.00度、72.00度、81.00度、90.00度,空間頻率介於0lp/mm至60lp/mm,其調變轉換函數值介於0.65至1.0之間。
由第6G圖可看出,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對波長範圍介於0.4700μm至0.6500μm之光線,分別於子午(Tangential)方向與弧矢(Sagittal)方向,視場角度分別為0.00度、9.00度、36.00度、54.00度、63.00度、72.00度、81.00度、90.00度,空間頻率等於60lp/mm時,當焦點偏移介於-0.033mm至0.034mm之間其調變轉換函數值皆大於0.2。
顯見第三實施例之成像鏡頭3之縱向像差、場曲、畸變、橫向色差都能被有效修正,相對照度、鏡頭解析度、焦深也都能滿足要求,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本發明符合的條件以2.1<|f1/f|<4.0、0.3<f3/f<2.5、0.3<f4/f<3.0為中心,本發明實施例的數值也落入其餘條件的範圍內。條件2.1<|f1/f|<4.0、0.3<f3/f<2.5、0.3<f4/f<3.0,可使廣角光學特性與鏡頭製造性間取得的平衡表現有助益。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悉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 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成像鏡頭
L11‧‧‧第一透鏡
L12‧‧‧第二透鏡
L13‧‧‧第三透鏡
L14‧‧‧第四透鏡
L15‧‧‧第五透鏡
L16‧‧‧第六透鏡
ST1‧‧‧光圈
OF1‧‧‧濾光片
CG1‧‧‧保護玻璃
OA1‧‧‧光軸
IMA1‧‧‧成像面
S11、S12、S13、S14、S15、S16‧‧‧面
S17、S18、S19、S110、S111‧‧‧面
S112、S113、S114、S115、S116‧‧‧面

Claims (10)

  1. 一種成像鏡頭,包括:一第一透鏡具有正屈光力,該第一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一物側以及一凹面朝向一像側;一第二透鏡具有負屈光力,該第二透鏡包括一凹面朝向該物側;一第三透鏡具有正屈光力,該第三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該像側;一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力,該第四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該像側;一第五透鏡具有負屈光力,該第五透鏡為雙凹透鏡;以及一第六透鏡具有正屈光力,該第六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其中該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3.44<R21/R22<-1.63;其中,R21為該第二透鏡之一物側面之一曲率半徑,R22為該第二透鏡之一像側面之一曲率半徑;其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該第四透鏡、該第五透鏡以及該第六透鏡沿著一光軸從該物側至該像側依序排列。
  2. 一種成像鏡頭,包括:一第一透鏡具有負屈光力,該第一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一物側以及一凹面朝向一像側;一第二透鏡具有負屈光力,該第二透鏡包括一凹面朝向該物側;一第三透鏡具有正屈光力,該第三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該像側;一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力,該第四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該像側;一第五透鏡具有負屈光力,該第五透鏡為雙凹透鏡;以及 一第六透鏡具有正屈光力,該第六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其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該第四透鏡、該第五透鏡以及該第六透鏡沿著一光軸從該物側至該像側依序排列;其中該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3.44<R21/R22<-1.63;其中,R21為該第二透鏡之一物側面之一曲率半徑,R22為該第二透鏡之一像側面之一曲率半徑。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第四透鏡更包括一凹面朝向該物側。
  4. 一種成像鏡頭,包括:一第一透鏡具有正屈光力,該第一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一物側以及一凹面朝向一像側;一第二透鏡具有負屈光力,該第二透鏡包括一凹面朝向該物側;一第三透鏡具有正屈光力,該第三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該像側;一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力,該第四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該像側;一第五透鏡具有負屈光力,該第五透鏡為雙凹透鏡;以及一第六透鏡具有正屈光力,該第六透鏡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其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該第四透鏡、該第五透鏡以及該第六透鏡沿著一光軸從該物側至該像側依序排列;其中該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2.1<|f1/f|<4.0;其中,f1為該第一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為該成像鏡頭之一有效焦距。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4項所述之一種成像鏡頭,其中該第四透鏡更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或第3項或第4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成像鏡頭至少滿足以下任一條件:0.3<f3/f<2.5;0.3<f4/f<3.0;2.1<|f1/f|<4.0;-1.8<f5/f<-0.2;其中,f1為該第一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3為該第三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4為該第四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5為該第五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為該成像鏡頭之一有效焦距。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或第3項或第4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成像鏡頭滿足以下條件;0.1<|BFL/TTL|<0.5;其中,BFL為該第六透鏡之一像側面至一成像面於該光軸上之一間距,TTL為該第一透鏡之一物側面至該成像面於該光軸上之一間距。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或第3項或第4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二透鏡更包括一凹面朝向該像側,該第三透鏡更包括一凸面朝向該物側,該第六透鏡更包括一凸面朝向該像側。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或第3項或第4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更包括一光圈,設置於該第二透鏡與該第四透鏡之間,該第四透鏡與該第五透鏡膠合。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或第3項或第4項所述之成像鏡頭,其中該成像鏡頭至少滿足以下任一條件:21.67<Vd4/Nd4<36.47;-7.58<f1+f2<23.66;其中,Vd4為該第四透鏡之一阿貝係數,Nd4為該第四透鏡之一折射率,f1為該第一透鏡之一有效焦距,f2為該第二透鏡之一有效焦距。
TW106131736A 2017-09-15 2017-09-15 成像鏡頭(二十) TWI73565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31736A TWI735653B (zh) 2017-09-15 2017-09-15 成像鏡頭(二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31736A TWI735653B (zh) 2017-09-15 2017-09-15 成像鏡頭(二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5539A TW201915539A (zh) 2019-04-16
TWI735653B true TWI735653B (zh) 2021-08-11

Family

ID=669922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31736A TWI735653B (zh) 2017-09-15 2017-09-15 成像鏡頭(二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3565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01909B (zh) * 2021-06-18 2023-05-11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六十)及其光學裝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056976A1 (en) * 2010-09-07 2012-03-0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Wide angle lens system and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CN102692694A (zh) * 2011-03-25 2012-09-26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摄影用光学镜头组
CN203894464U (zh) * 2011-09-29 2014-10-22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成像镜头和成像设备
TW201534959A (zh) * 2014-03-03 2015-09-16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廣角鏡頭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056976A1 (en) * 2010-09-07 2012-03-0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Wide angle lens system and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CN102692694A (zh) * 2011-03-25 2012-09-26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摄影用光学镜头组
CN203894464U (zh) * 2011-09-29 2014-10-22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成像镜头和成像设备
TW201534959A (zh) * 2014-03-03 2015-09-16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廣角鏡頭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5539A (zh) 2019-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91915B (zh) 廣角鏡頭
CN109507782B (zh) 成像镜头
US20170248775A1 (en) Wide-Angle Lens
CN107436474B (zh) 投影镜头
CN107577030B (zh) 广角镜头
TWI690742B (zh) 成像鏡頭(三十三)
TWI671566B (zh) 廣角鏡頭(十九)
TW201939088A (zh) 成像鏡頭(二十四)
TWI690725B (zh) 成像鏡頭(十六)
TWI556004B (zh) 成像鏡頭
TWI679447B (zh) 成像鏡頭(二十九)
TWI676819B (zh) 鏡頭裝置(三)
TWI735653B (zh) 成像鏡頭(二十)
TWI668480B (zh) 成像鏡頭(二十七)
CN107402429B (zh) 成像镜头
TWI743117B (zh) 成像鏡頭(十五)
TWI699552B (zh) 廣角鏡頭(十三)
TWI724567B (zh) 成像鏡頭(四十)
TWI736462B (zh) 成像鏡頭(四十八)
TWI709783B (zh) 廣角鏡頭(二十八)
TWI808056B (zh) 廣角鏡頭(十四)
TWI595260B (zh) 成像鏡頭
TWI855795B (zh) 廣角鏡頭(四十九)
TWI805073B (zh) 廣角鏡頭(三十八)
TWI805340B (zh) 廣角鏡頭(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