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34468B - 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34468B
TWI734468B TW109115256A TW109115256A TWI734468B TW I734468 B TWI734468 B TW I734468B TW 109115256 A TW109115256 A TW 109115256A TW 109115256 A TW109115256 A TW 109115256A TW I734468 B TWI734468 B TW I73446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path
radiating
switching circuit
mo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152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43554A (zh
Inventor
林協志
曾世賢
Original Assignee
啟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啟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啟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1152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34468B/zh
Priority to US17/153,045 priority patent/US20210351509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344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34468B/zh
Publication of TW2021435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43554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5/00Arrangements for simultaneous operation of antennas on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bands, e.g. dual-band or multi-band arrangements
    • H01Q5/30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operation on different wavebands
    • H01Q5/307Individual or coupled radiating elements, each element being fed in an unspecified way
    • H01Q5/314Individual or coupled radiating elements, each element being fed in an unspecified way using frequency dependent circuits or components, e.g. trap circuits or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9/00Electrically-short antennas having dimensions not more than twice the operating wavelength and consisting of conductiv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 H01Q9/04Resonant antennas
    • H01Q9/0407Substantially flat resonant element parallel to ground plane, e.g. patch antenna
    • H01Q9/0421Substantially flat resonant element parallel to ground plane, e.g. patch antenna with a shorting wall or a shorting pin at one end of the el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01Q1/241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 H01Q1/24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 H01Q1/245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with means for shaping the antenna pattern, e.g. in order to protect user against rf expos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H01Q1/38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formed by a conductive layer on an insulating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5/00Arrangements for simultaneous operation of antennas on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bands, e.g. dual-band or multi-band arrangements
    • H01Q5/30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operation on different wavebands
    • H01Q5/307Individual or coupled radiating elements, each element being fed in an unspecified way
    • H01Q5/314Individual or coupled radiating elements, each element being fed in an unspecified way using frequency dependent circuits or components, e.g. trap circuits or capacitors
    • H01Q5/328Individual or coupled radiating elements, each element being fed in an unspecified way using frequency dependent circuits or components, e.g. trap circuits or capacitors between a radiating element and groun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5/00Arrangements for simultaneous operation of antennas on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bands, e.g. dual-band or multi-band arrangements
    • H01Q5/30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operation on different wavebands
    • H01Q5/307Individual or coupled radiating elements, each element being fed in an unspecified way
    • H01Q5/342Individual or coupled radiating elements, each element being fed in an unspecified way for different propagation modes
    • H01Q5/357Individual or coupled radiating elements, each element being fed in an unspecified way for different propagation modes using a single feed point
    • H01Q5/364Creating multiple current paths
    • H01Q5/371Branching current path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5/00Arrangements for simultaneous operation of antennas on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bands, e.g. dual-band or multi-band arrangements
    • H01Q5/30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operation on different wavebands
    • H01Q5/378Combination of fed elements with parasitic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公開一種電子裝置,其包括一天線結構及一切換電路。天線結構包括一第一輻射件、一第二輻射件、一饋入件及一接地件。第一輻射件包括一第一輻射部及一饋入部。第二輻射件耦合於第一輻射件。第二輻射件包括一本體部及一支臂。饋入件包括一饋入端及一接地端。饋入端電性連接於饋入部,接地件電性連接於接地端。支臂電性連接於切換電路。當切換電路切換至一第一模式時,天線結構能產生第一操作頻帶。當切換電路切換至一第二模式時,天線結構能產生第二操作頻帶。第一操作頻帶的中心頻率與第二操作頻帶的中心頻率相異。

Description

電子裝置
本發明涉及一種天線結構,特別是涉及一種具有第四代行動通訊技術及第五代行動通訊技術所應用的操作頻帶的天線結構。
隨著第四代行動通訊技術(The fourth generation of mobile phone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tandards,4G)及第五代行動通訊技術(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5G)的發展,現有電子裝置中的天線結構的設計已經無法滿足第五代通訊系統的操作頻帶。
此外,由於天線所發出的電磁波會對人體造成影響,因此,目前國際非游離輻射防護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Non-Ionizing Radiation Protection,ICNIRP)建議生物體單位質量對電磁波能量比吸收率(Specific Absorption Rate,SAR)之值不應超過2.0W/Kg,而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FCC)則建議SAR值不超過1.6W/Kg。然而,目前現有技術為提升天線效率多會導致SAR值提高。
因此,有鑒於此,如何通過電子裝置設計的改良,來克服上述的缺陷,已成為該項技術所欲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電子裝置。
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所採用的其中一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其包括:一天線結構以及一切換電路。天線結構包括:一第一輻射件、一第二輻射件、一饋入件以及一接地件。該第一輻射件包括一第一輻射部以及一電性連接於該第一輻射部的饋入部。該第二輻射件耦合於該第一輻射件,該第二輻射件包括一本體部以及一電性連接於該本體部的支臂。該饋入件包括一饋入端以及一接地端,該饋入端電性連接於該饋入部。該接地件電性連接於該接地端。該支臂電性連接於該切換電路,其中,當該切換電路切換至一第一模式時,該天線結構能產生第一操作頻帶,當該切換電路切換至一第二模式時,該天線結構能產生第二操作頻帶,且該第一模式所產生的該第一操作頻帶的中心頻率與該第二模式所產生的該第二操作頻帶的中心頻率相異。
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所採用的另外一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其包括:一天線結構、一切換電路、至少一電感元件、以及一近接感測電路。該第一輻射件包括一第一輻射部、一第二輻射部、一饋入部以及一接地部,該饋入部的一第一端電性連接於該第二輻射部,該接地部的一第一端電性連接於該第一輻射部。該第二輻射件耦合於該第一輻射件,該第二輻射件包括一本體部以及一電性連接於該本體部的支臂。該饋入件包括一饋入端以及一接地端,該饋入端電性連接於該饋入部的一第二端。該接地件電性連接於該接地端,且該接地部的一第二端電性連接於該接地件。該支臂電性連接於該切換電路。當該切換電路切換至一第一模式時,該天線結構能產生第一操作頻帶,當該切換電路切換至一第二模式時,該天線結構能產生第二操作頻帶,且該第一模式所產生的該第一操作頻帶的中心頻率與該第二模式所產生的該第二操作頻帶的中心頻率相異。該至少一電感元件串聯於該第一輻射件與該近接感測電路之間。
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發明所採用的又一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其包括:一天線結構、一切換電路、至少一電感元件以及一近接感測電路。天線結構包括:一第一輻射件、一第二輻射件、一饋入件以及一接地件。該第一輻射件包括一第一輻射部、一第二輻射部以及一饋入部,該饋入部電性連接於該第一輻射部與該第二輻射部。該第二輻射件耦合於該第一輻射件,該第二輻射件包括一本體部、一電性連接於該本體部的第一支臂以及一電性連接於該本體部的第二支臂。該饋入件包括一饋入端以及一接地端,該饋入端電性連接於該饋入部。該接地件電性連接於該接地端。該第一支臂電性連接於該切換電路。當該切換電路切換至一第一模式時,該天線結構能產生一第一操作頻帶,當該切換電路切換至一第二模式時,該天線結構能產生一第二操作頻帶,且該第一模式所產生的該第一操作頻帶的中心頻率與該第二模式所產生的該第二操作頻帶的中心頻率相異。該至少一電感元件串聯於該第二支臂與該近接感測電路之間。
本發明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於,本發明所提供的電子裝置,其能通過“該天線結構的該支臂電性連接於該切換電路”以及“當該切換電路切換至一第一模式時,該天線結構能產生第一操作頻帶,當該切換電路切換至一第二模式時,該天線結構能產生第二操作頻帶,且該第一模式所產生的該第一操作頻帶的中心頻率與該第二模式所產生的該第二操作頻帶的中心頻率相異”的技術方案,以調整天線結構所產生的操作頻帶、阻抗匹配、返回損失的數值及/或輻射效率。
為使能更進一步瞭解本發明的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發明的詳細說明與圖式,然而所提供的圖式僅用於提供參考與說明,並非用來對本發明加以限制。
以下是通過特定的具體實施例來說明本發明所公開有關“電子裝置”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由本說明書所公開的內容瞭解本發明的優點與效果。本發明可通過其他不同的具體實施例加以施行或應用,本說明書中的各項細節也可基於不同觀點與應用,在不背離本發明的構思下進行各種修改與變更。另外,本發明的附圖僅為簡單示意說明,並非依實際尺寸的描繪,事先聲明。以下的實施方式將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的相關技術內容,但所公開的內容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另外,應當可以理解的是,雖然本文中可能會使用到“第一”、“第二”、“第三”等術語來描述各種元件、導電路徑或者模式,但這些元件導電路徑或者模式不應受這些術語的限制。這些術語主要是用以區分一元件與另一元件、一導電路徑與另一導電路徑或者是一模式與另一模式。另外,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或”,應視實際情況可能包括相關聯的列出項目中的任一個或者多個的組合。另外,本發明全文中的「連接(connect)」是兩個元件之間有實體連接且為直接連接或者是間接連接,且本發明全文中的「耦合(couple)」是兩個元件之間彼此分離且無實體連接,而是藉由一元件之電流所產生的電場能量(electric field energy)激發另一元件的電場能量。
[第一實施例]
首先,請參閱圖1所示,圖1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D的其中一俯視示意圖。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提供一種電子裝置D,其包括:一天線結構U以及一切換電路S,切換電路S電性連接於天線結構U,以利用切換電路S調整天線結構U所產生的操作頻帶、阻抗匹配、返回損失(return loss)的數值及/或輻射效率。另外,較佳地,電子裝置D還可進一步包括一基板T,且天線結構U及切換電路S可設置在基板T上。
承上述,天線結構U包括一第一輻射件1、一第二輻射件2、一饋入件3以及一接地件4,第一輻射件1、第二輻射件2、饋入件3及接地件4可設置在基板T上。饋入件3電性連接於第一輻射件1與接地件4之間,且第一輻射件1及第二輻射件2彼此分離且相互耦合。舉例來說,第一輻射件1包括一第一輻射部11以及一電性連接於第一輻射部11的饋入部13,第二輻射件2包括一本體部21以及一電性連接於本體部21的支臂22,且第一輻射件1的第一輻射部11與第二輻射件2的本體部21彼此分離且相互耦合,以利用第一輻射件1耦合激發第二輻射部12。此外,饋入件3包括一饋入端31以及一接地端32,饋入端31電性連接於饋入部13,且接地端32電性連接於接地件4。值得說明的是,在其中一實施方式中,接地件4還可電性連接於一金屬件G,且金屬件G可為電子裝置D的殼體,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其中一實施方式中,當電子裝置D可為二合一式的筆記型電腦(Hybrid laptops或2-in-1 laptops),金屬件G可以為筆記型電腦的背蓋結構,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此外,舉例來說,第一輻射件1、第二輻射件2及接地件4可為一金屬片、一金屬導線或者是其他具有導電效果的導電體,饋入件3可為一同軸電纜線(Coaxial cable),基板T可為FR4(Flame Retardant 4)基板、一印刷電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或是一柔性印刷電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FPCB),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進一步來說,第二輻射件2的支臂22電性連接於切換電路S。舉例而言,當切換電路S切換至一第一模式時,天線結構U能產生第一操作頻帶,且當切換電路S切換至一第二模式時,天線結構U能產生第二操作頻帶,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此外,值得說明的是,第一模式所產生的第一操作頻帶的中心頻率與第二模式所產生的第二操作頻帶的中心頻率可彼此相異,也就是說,可利用切換電路S調整天線結構U的操作頻帶。
接著,請復參閱圖1所示,較佳地,以第一實施例而言,天線結構U的第一輻射件1還可進一步包括一第二輻射部12以及一接地部14,也就是說,可進一步調整第一輻射件1的形狀及結構而改變天線結構U的輻射效率及/或操作頻帶。詳細來說,以第一實施例而言,電子裝置D包括一天線結構U以及一切換電路S,且天線結構U電性連接於切換電路S。天線結構U包括一第一輻射件1、一第二輻射件2、一饋入件3以及一接地件4。第一輻射件1包括一第一輻射部11、一第二輻射部12、一饋入部13以及一接地部14。饋入部13的一第一端1301電性連接於第二輻射部12及第一輻射部11,接地部14的一第一端1401電性連接於第一輻射部11,接地部14的一第二端1402電性連接於接地件4。此外,第二輻射件2耦合於第一輻射件1且與第一輻射件1彼此分離,第二輻射件2包括一本體部21以及一電性連接於本體部21的支臂22,且支臂22電性連接於切換電路S。此外,饋入件3包括一饋入端31以及一接地端32,饋入端31電性連接於饋入部13的一第二端1302,且接地端32電性連接於接地件4,以利用饋入件3饋入訊號至第一輻射件1,並利用第一輻射件1耦合激發第二輻射件2。進一步來說,通過天線結構U電性連接於切換電路S,當切換電路S切換至一第一模式時,天線結構U能產生第一操作頻帶,當切換電路S切換至一第二模式時,天線結構U能產生第二操作頻帶,且第一模式所產生的第一操作頻帶的中心頻率與第二模式所產生的第二操作頻帶的中心頻率可彼此相異,進而調整天線結構U所產生的操作頻帶。
接著,請復參閱圖1所示,舉例來說,第一輻射件1的第一輻射部11可相對於饋入部13朝向一第一方向(正X方向)延伸,第一輻射件1的第二輻射部12可相對於饋入部13朝向一第二方向(負X方向)延伸,第一輻射部11與第二輻射部12彼此平行,且第一輻射部11的延伸長度大於第二輻射部12的延伸長度。此外,饋入部13可相對於饋入部13與第二輻射部12之間的連接處朝向一第三方向(負Y方向)延伸,且接地部14可相對於接地部14與第一輻射部11之間的連接處朝向一第三方向(負Y方向)延伸。舉例來說,接地部14可具有一連接於第一輻射部11的第一區段141、一連接於第一區段141且相對於第一區段141呈轉折的第二區段142以及一連接於第二區段142且相對於第二區段142呈轉折的第三區段143。在其中一實施方式中,第一區段141可相對於第一區段141與第一輻射部11的之間的連接處朝向第三方向(負Y方向)延伸,第二區段142可相對於第二區段142與第一區段141之間的連接處朝向第二方向(負X方向)延伸,第三區段143可相對於第三區段143與第二區段142之間的連接處朝向第三方向(負Y方向)延伸,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藉此,本發明的第一輻射件1可為一平面型倒F天線(Planar inverted-F antenna,PIFA)架構,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承上述,舉例來說,第二輻射件2可鄰近於第一輻射件1設置,且第二輻射件2的本體部21可相對於本體部21與支臂22之間的連接處朝向第二方向(負X方向)延伸,且支臂22可相對於支臂22與本體部21之間的連接處朝向第三方向(負Y方向)延伸。藉此,本發明的第二輻射件2可為一倒L型的架構,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承上述,舉例來說,天線結構U主要可提供一頻率範圍界於617 MHz至960 MHz之間的操作頻帶以及一頻率範圍界於1700 MHz至6000 MHz之間的操作頻帶。此外,以本發明而言,第一輻射件1的第一輻射部11及第二輻射件2的本體部21相互耦合,其主要可用於提供一頻率範圍界於617 MHz至960 MHz之間的操作頻帶,且第二輻射部12主要可用於提供一頻率範圍界於1700 MHz至6000 MHz之間的操作頻帶。但是,須說明的是,在其他實施方式中,頻率範圍界於617 MHz至960 MHz之間的操作頻帶主要也可僅由第一輻射件1提供,本發明不以上述天線結構U所產生的操作頻帶的頻率範圍以及其操作頻帶是由天線結構U的哪一部分所提供為限制。
接著,請復參閱圖1所示,並請一併參閱圖2及圖3所示,圖2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另外一俯視示意圖,圖3為圖2的切換電路、控制電路及第二輻射件的示意圖。較佳地,以第一實施例而言,電子裝置D還可包括一控制電路R,切換電路S電性連接於控制電路R,且切換電路S電性連接於第二輻射件2與控制電路R之間。此外,控制電路R可控制切換電路S切換於多個模式中的其中之一,例如第一模式及第二模式二者其中之一,以利用控制電路R控制天線結構U的操作頻帶。舉例來說,控制電路R可為一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或是一主機板(Mainboard)上的電路,以控制切換電路S,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承上述,舉例來說,如圖3所示,在其中一種模式切換的實施方式中,切換電路S包括一訊號傳導路徑W以及至少一接地路徑(例如第一路徑W1、第二路徑W2及/或第三路徑W3),且至少一接地路徑上可分別串聯有一切換開關以及一被動元件(例如第一切換開關SW1、第二切換開關SW2及/或第三切換開關SW3以及第一被動元件E1、第二被動元件E2及/或第三被動元件E3)。訊號傳導路徑W的其中一端電性連接於支臂22,訊號傳導路徑W的另外一端電性連接於控制電路R,至少一接地路徑(例如第一路徑W1、第二路徑W2及/或第三路徑W3)電性連接於訊號傳導路徑W,且第一路徑W1、第二路徑W2及/或第三路徑W3上可分別串聯有一第一被動元件E1、第二被動元件E2及/或第三被動元件E3。舉例來說,第一被動元件E1可為電感、電容或電阻,電子裝置D可利用第一被動元件E1、第二被動元件E2及/或第三被動元件E3的設置而調整天線結構U的操作頻帶、阻抗匹配、返回損失的數值及/或輻射效率。然而,須說明的是,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接地路徑上也可不設置有任何被動元件,本發明不以被動元件的設置與否為限制。此外,在其他實施方式中,訊號傳導路徑W上也可串聯或並聯有一被動元件(圖中未示出),且被動元件可為電感、電容或電阻,以通過被動元件而調整天線結構U的操作頻帶、阻抗匹配、返回損失的數值及/或輻射效率。進一步來說,控制電路R可用於控制至少一接地路徑(例如第一路徑W1、第二路徑W2及/或第三路徑W3)是否導通,以利用接地路徑的選擇,而控制切換電路S切換於多個模式中的其中之一。
承上述,舉例來說,如圖3所示,在其中一種模式切換的實施方式中,第一模式為支臂22通過訊號傳導路徑W而電性連接至控制電路R,第二模式為支臂22通過第一路徑W1而電性連接至接地件4。也就是說,在此實施方式中,第一模式可為第二輻射件2通過訊號傳導路徑W而電性連接至控制電路R,且第一路徑W1上的一第一切換開關SW1為非導通狀態(non-conducting state),而使得第一路徑W1呈斷路狀態。此外,第二模式為第二輻射件2通過訊號傳導路徑W而電性連接至控制電路R,且第一路徑W1上的第一切換開關SW1為導通狀態,而使得第一路徑W1呈導通狀態。然而,須說明的是,本發明不以上述路徑(訊號傳導路徑W、第一路徑W1、第二路徑W2及/或第三路徑W3)所形成的模式為限制。進一步來說,本發明全文所說明的電性連接至接地件4也可以是通過其他的接地方式而接地,利用電性連接至接地件4的方式達到接地效果僅為其中一種實施方式,本發明不以接地的方式為限制。也就是說,上述所說明的支臂22通過接地路徑(例如第一路徑W1、第二路徑W2及/或第三路徑W3)而電性連接至接地件4,也可以是利用其他接地方式將接地路徑接地。
接著,如圖3所示,以下將另外舉例說明在不同路徑(訊號傳導路徑W、第一路徑W1、第二路徑W2及/或第三路徑W3)的選擇下所產生的不同模式的狀態。舉例來說,切換電路S包括一訊號傳導路徑W、一第一路徑W1以及一第二路徑W2,第一路徑W1及第二路徑W2分別電性連接於訊號傳導路徑W,且第一路徑W1上串聯有一第一被動元件E1,第二路徑W2上串聯有一第二被動元件E2。第一模式可為第二輻射件2的支臂22通過第一路徑W1而電性連接至接地件4,第二模式為第二輻射件2的支臂22通過第二路徑W2而電性連接至接地件4,第三模式為支臂22通過訊號傳導路徑W而電性連接至控制電路R。也就是說,在此實施方式中,第一模式為第二輻射件2通過訊號傳導路徑W而電性連接至控制電路R,第一路徑W1上的一第一切換開關SW1為導通狀態,而使得第二輻射件2通過第一路徑W1而電性連接至接地件4,且第二路徑W2上的一第二切換開關SW2為非導通狀態,而使得第二路徑W2呈斷路狀態。此外,第二模式為第二輻射件2通過訊號傳導路徑W而電性連接至控制電路R,第二路徑W2上的一第二切換開關SW2為導通狀態,而使得第二輻射件2通過第二路徑W2而電性連接至接地件4,且第一路徑W1上的第一切換開關SW1為非導通狀態,而使得第一路徑W1呈斷路狀態。第三模式為第二輻射件2通過訊號傳導路徑W而電性連接至控制電路R,且第一路徑W1上的一第一切換開關SW1及第二路徑W2上的一第二切換開關SW2為非導通狀態,而使得第一路徑W1及第二路徑W2呈斷路狀態。
承上述,請復參閱圖3所示,舉例來說,在另外一種模式切換的實施方式中,第一模式為支臂22通過訊號傳導路徑W而電性連接至控制電路R,第二模式為支臂22通過訊號傳導路徑W而電性連接至控制電路R,且支臂22可通過第一路徑W1及第二路徑W2分別電性連接至接地件4。也就是說,在此實施方式中,第一模式為第二輻射件2通過訊號傳導路徑W而電性連接至控制電路R,且第一路徑W1上的一第一切換開關SW1及第二路徑W2上的一第二切換開關SW2為非導通狀態,而使得第一路徑W1及第二路徑W2呈斷路狀態。此外,第二模式為第二輻射件2通過訊號傳導路徑W而電性連接至控制電路R,且第一路徑W1上的第一切換開關SW1及第二路徑W2上的第二切換開關SW2為導通狀態,而使得第二輻射件2通過第一路徑W1及第二路徑W2分別電性連接至接地件4。也就是說,在第二模式中可以同時導通訊號傳導路徑W、第一路徑W1及第二路徑W2。藉此,本發明能利用不同路徑(訊號傳導路徑W、第一路徑W1、第二路徑W2及/或第三路徑W3)的選擇搭配,而調整天線結構U所產生的操作頻帶、阻抗匹配、返回損失的數值及/或輻射效率。
接著,請參閱圖4所示,圖4為圖1的切換電路及第二輻射件的示意圖。舉例來說,在另外一種模式切換的實施方式中,切換電路S包括一第一路徑W1以及一第二路徑W2,且第一路徑W1上串聯有一第一被動元件E1,第二路徑W2上串聯有一第二被動元件E2。此外,在圖4的實施方式中,第一模式可為第二輻射件2的支臂22通過第一路徑W1而電性連接至接地件4,第二模式為第二輻射件2的支臂22通過第二路徑W2而電性連接至接地件4。也就是說,在此實施方式中,第一模式為第一路徑W1上的一第一切換開關SW1為導通狀態,而使得第二輻射件2通過第一路徑W1而電性連接至接地件4,且第二路徑W2上的一第二切換開關SW2為非導通狀態,而使得第二路徑W2呈斷路狀態。此外,第二模式為第二路徑W2上的一第二切換開關SW2為導通狀態,而使得第二輻射件2通過第二路徑W2而電性連接至接地件4,且第一路徑W1上的第一切換開關SW1為非導通狀態,而使得第一路徑W1呈斷路狀態。此外,須說明的是,在圖4的實施方式中,用於控制切換電路S切換至第一路徑W1或第二路徑W2的電路或控制元件可整合在切換電路S中,以直接控制切換電路S,而不需要另外通過控制電路R進行控制,本發明不以控制電路R的具體形式為限制,同時也不以接地路徑的導通與否的控制方式為限制。
接著,請復參閱圖1及圖4所示,舉例來說,由於第一輻射件1的第一輻射部11鄰近於第二輻射件2設置,因此,切換電路S所切換的模式狀態(第一模式及/或第二模式)主要可用於調整頻率範圍界於617 MHz至960 MHz之間的操作頻帶的中心頻率,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此外,舉例來說,在其中一實施方式中,第一路徑W1上的第一被動元件E1可為電感,第二路徑W2上的第二被動元件E2可為電容。此外,第一模式為第一路徑W1上的一第一切換開關SW1為導通狀態,而使得第二輻射件2通過第一路徑W1而電性連接至接地件4,且第二路徑W2上的一第二切換開關SW2為非導通狀態,而使得第二路徑W2呈斷路狀態。此外,第二模式為第二路徑W2上的一第二切換開關SW2為導通狀態,而使得第二輻射件2通過第二路徑W2而電性連接至接地件4,且第一路徑W1上的第一切換開關SW1為非導通狀態,而使得第一路徑W1呈斷路狀態。藉此,在此實施方式中,當第一路徑W1為導通狀態且第二路徑W2為非導通狀態時,頻率範圍界於617 MHz至960 MHz之間的操作頻帶的中心頻率可較靠近617 MHz,當第一路徑W1為非導通狀態且第二路徑W2為導通狀態時,頻率範圍界於617 MHz至960 MHz之間的操作頻帶的中心頻率可較靠近960 MHz,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換句話說,可利用第一被動元件E1及第二被動元件E2的選擇,而調整操作頻帶的中心頻率。
接著,請參閱圖5所示,圖5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再一俯視示意圖。較佳地,電子裝置D還可包括至少一電感元件L以及一近接感測電路P,至少一電感元件L(例如第一電感元件L1及/或第二電感元件L2)可串聯於天線結構U與近接感測電路P之間的導電路徑上,且近接感測電路P可直接或間接電性連接於接地件4。以第一實施例而言,至少一電感元件L可串聯於第一輻射件1與近接感測電路P之間的導電路徑上。通過至少一電感元件L及一近接感測電路P的設置,電子裝置D可具有用於感測人體是否接近天線結構U的功能,進而能調整天線結構U的輻射功率,避免生物體單位質量對電磁波能量比吸收率(Specific Absorption Rate,SAR)過高的問題。另外,值得說明的是,以圖5的實施方式而言,至少一電感元件L可串聯於第一輻射件1的接地部14與近接感測電路P之間的導電路徑上,但是,須說明的是,在其他實施方式中,至少一電感元件L可串聯於第一輻射件1的饋入部13與近接感測電路P之間的導電路徑上。另外,須說明的是,雖然圖中的近接感測電路P是通過其他接地迴路而接地,但是,本發明不以近接感測電路P的接地方式為限制,也就是說,近接感測電路P可直接或間接電性連接於接地件4。
進一步來說,在其中一實施方式中,近接感測電路P可電性連接於控制電路R(圖中未示出),以使得控制電路R能夠依據近接感測電路P所感測到的一訊號而調整天線結構U的輻射功率。但是,須說明的是,在其他實施方式中,用於接收近接感測電路P的訊號的電路或控制元件可整合在近接感測電路P中,而不需要另外通過控制電路R接收訊號。藉此,近接感測電路P可用於判斷物體(例如使用者的腿部或是其他部位)與天線結構U之間的距離。進一步來說,近接感測電路P可為一電容值感測電路,第一輻射件1可視為一感測電極(sensor electrode或sensor pad),以供近接感測電路P量測電容值。藉此,控制電路R可以通過近接感測電路P所感測到的電容值變化而判斷使用者的腿部或是其他部位是否位於一鄰近天線結構U的預定偵測範圍內。當使用者的腿部或其他部位位於預定偵測範圍內時,控制電路R可以調降天線結構U的輻射功率,以避免SAR值過高。當使用者的腿部或其他部位位於預定偵測範圍外時,控制電路R可以調升天線結構U的輻射功率,以維持天線結構U的整體效率。
承上述,值得說明的是,近接感測電路P也可以是整合在控制電路R中,或者是將近接感測電路P與切換電路S整合在一起,本發明不以切換電路S、近接感測電路P及控制電路R的配置方式為限制。此外,值得說明的是,在圖5的實施方式中,切換電路S為一多功能的整合模組Q中的一部分,且第一輻射件1是先電性連接至整合模組Q的其中一接腳Q1後,再通過整合模組Q的接腳Q1電性連接至近接感測電路P,且近接感測電路P再接地或是電性連接至接地件4而接地。此外,第二輻射件2是先電性連接至整合模組Q的另外一接腳Q2後,再通過整合模組Q的接腳Q2電性連接至切換電路S。另外,須說明的是,雖然圖中的近接感測電路P是通過其他接地迴路而接地,但是,本發明不以近接感測電路P的接地方式為限制,也就是說,近接感測電路P可直接或間接電性連接於接地件4。
接著,舉例來說,在其他實施方式中,電子裝置D中也可以設置多個串聯於第一輻射件1與近接感測電路P之間的電感元件L(第一電感元件L1及第二電感元件L2),本發明不以電感元件L的數量為限制。此外,串聯於第一輻射件1與近接感測電路P之間的至少一電感元件L的總電感值大於15奈亨利(nH)。也就是說,當第一輻射件1與近接感測電路P之間只有串聯一個電感元件L(第一電感元件L1及第二電感元件L2兩者其中之一)時,此電感元件的電感值大於15奈亨利,當第一輻射件1與近接感測電路P之間串聯有多個電感元件L(第一電感元件L1及第二電感元件L2)時,多個電感元件L的總電感值大於15奈亨利,即,第一電感元件L1及第二電感元件L2的總電感值大於15奈亨利。
承上述,較佳地,至少一電感元件L鄰近於第一輻射件1的接地部14設置,以避免連接在至少一電感元件L與接地部14之間的傳導路徑過長而形成殘帶(stub)。進一步來說,當設置有兩個電感元件L時,第一電感元件L1可鄰近於第一輻射件1的接地部14設置,以避免連接在第一電感元件L1與接地部14之間的傳導路徑過長而形成殘帶(stub),且第二電感元件L2可鄰近於近接感測電路P設置,以使得第二電感元件L2位於第一電感元件L1與近接感測電路P之間。藉此,本發明能利用至少一電感元件L而避免天線結構U與近接感測電路P相互干擾。
接著,請復參閱圖5所示,較佳地,天線結構U還可包括一第一電容元件C1以及一第二電容元件C2。第一電容元件C1串聯於饋入部13與饋入端31之間的導電路徑上,且第二電容元件C2串聯於接地部14與接地件4之間的導電路徑上。此外,第二電容元件C2可串聯在接地部14的第二區段142與第三區段之間的導電路徑上,至少一電感元件L的一端與第一輻射件1連接於一連接處,連接處位於接地部14上。舉例來說,連接處可位於第二電容元件C2與接地部14的該第一端1401之間,且以第一實施例而言,連接處可位於第一區段141與第二區段142之間,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藉此,可通過第一電容元件C1及第二電容元件C2的設置,以避免作為感測電極的第一輻射件1直接電性連接於接地件4,而使得感測電路P受到影響。此外,值得說明的是,當至少一電感元件L串聯於第一輻射件1的饋入部13與近接感測電路P之間的導電路徑上時,至少一電感元件L的一端與第一輻射件1可連接於一連接處,且連接處位於饋入部13上。舉例來說,連接處可位於第一電容元件C1與第二輻射部12之間的饋入部13上。
接著,請復參閱圖2及圖3所示,並請一併參閱圖6及圖7所示,圖6為圖5的電子裝置的第二輻射件通過不同路徑的返回損失的曲線示意圖,圖7為圖6的VII部分的放大圖。舉例來說,第一路徑W1上所串聯的第一被動元件E1可為一6.8皮法拉(pF)的電容,第二路徑W2上所串聯的第二被動元件E2可為一22奈亨利的電感,第三路徑W3上所串聯的第二被動元件E2可為一1.5皮法拉的電容。此外,圖6及圖7中的曲線M1為電子裝置D在第一模式的情況下的返回損失的曲線,在第一模式中,第二輻射件2通過訊號傳導路徑W而電性連接於控制電路R,第一切換開關SW1為導通狀態,且第二切換開關SW2及第三切換開關SW3為非導通狀態。圖6及圖7中的曲線M2為電子裝置D在第二模式的情況下的返回損失的曲線,在第二模式中,第二輻射件2通過訊號傳導路徑W而電性連接於控制電路R,第二切換開關SW2為導通狀態,且第一切換開關SW1及第三切換開關SW3為非導通狀態。圖6及圖7中的曲線M3為電子裝置D在第三模式的情況下的返回損失的曲線,在第三模式中,第二輻射件2通過訊號傳導路徑W而電性連接於控制電路R,第三切換開關SW3為導通狀態,且第一切換開關SW1及第二切換開關SW2為非導通狀態。圖6及圖7中的曲線M4為電子裝置D在第四模式的情況下的返回損失的曲線,在第四模式中,第二輻射件2通過訊號傳導路徑W而電性連接於控制電路R,且第一切換開關SW1、第二切換開關SW2及第三切換開關SW3為非導通狀態。藉此,如圖6及圖7所示,可通過不同路徑的選擇,而調整天線結構U所產生的操作頻帶、阻抗匹配、返回損失的數值及/或輻射效率。值得說明的是,本發明主要可利用切換電路S調整頻率範圍界於617 MHz至960 MHz之間的操作頻帶的中心頻率。
[第二實施例]
首先,請參閱圖8所示,圖8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其中一俯視示意圖。由圖8與圖1的比較可知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之間的差別在於天線結構U的架構。也就是說,本發明所提供的電子裝置D可以具有不同的天線結構U的形式。此外,舉例來說,在其中一實施方式中,第二實施例所提供的天線結構U主要提供一頻率範圍界於617 MHz至960 MHz之間的操作頻帶以及一頻率範圍界於1700 MHz至6000 MHz之間的操作頻帶,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另外,須說明的是,第二實施例所提供的電子裝置D的其他結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相仿,在此不再贅述。
承上述,電子裝置D包括:一天線結構U以及一切換電路S。天線結構U包括:一第一輻射件1、一第二輻射件2、一饋入件3以及一接地件4。第一輻射件1包括一第一輻射部11、一第二輻射部12以及一饋入部13,饋入部13電性連接於第一輻射部11與第二輻射部12。第二輻射件2耦合於第一輻射件1且與第一輻射件1彼此分離,第二輻射件2包括一本體部21以及一電性連接於本體部21的支臂22。饋入件包括一饋入端31以及一接地端32,饋入端31電性連接於饋入部13,且接地端32電性連接於接地件4,以利用饋入件3饋入訊號至第一輻射件1,並利用第一輻射件1耦合激發第二輻射件2。進一步來說,支臂22電性連接於切換電路S,當切換電路S切換至一第一模式時,天線結構U能產生一第一操作頻帶,當切換電路S切換至一第二模式時,天線結構能產生一第二操作頻帶,且第一模式所產生的第一操作頻帶的中心頻率與第二模式所產生的第二操作頻帶的中心頻率相異。也就是說,可利用切換電路S調整天線結構U的操作頻帶。
承上述,以第二實施例而言,第一輻射件1的第一輻射部11可相對於饋入部13朝向一第一方向(正X方向)延伸,第一輻射件1的第二輻射部12可相對於饋入部13朝向一第二方向(負X方向)延伸。進一步來說,第一輻射部11可包括一連接於饋入部13且相對於饋入部13朝向一第四方向(正Y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臂111以及一連接於第一延伸臂111且相對於第一延伸臂111朝向一第一方向(正X方向)延伸的第二延伸臂112。此外,第二輻射部12可包括一連接於饋入部13且相對於饋入部13朝向一第二方向(負X方向)延伸的第三延伸臂121、一連接於第三延伸臂121且相對於第三延伸臂121朝向一第四方向(正Y方向)延伸的第四延伸臂122以及一連接於第四延伸臂122且相對於第四延伸臂122朝向一第一方向(正X方向)延伸的第五延伸臂123。進一步來說,第二輻射件2可鄰近於第一輻射件1設置,且第二輻射件2的本體部21相對於本體部21與支臂22之間的連接處朝向一第一方向(正X方向)延伸,且支臂22相對於支臂22與本體部21之間的連接處朝向一第三方向(負Y方向)延伸。然而,須說明的是,本發明不以第一輻射件1及第二輻射件2的具體架構為限制。
接著,請參閱圖9所示,圖9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其中一俯視示意圖。由圖9與圖8的比較可知,在圖9的實施方式中,電子裝置D還可進一步包括一近接感測電路P以及一控制電路R,且第二輻射件2的架構與圖8不同。控制電路R可控制切換電路S切換於多個模式中的其中之一,例如第一模式及第二模式二者其中之一,以利用控制電路R控制天線結構U的操作頻帶,且近接感測電路P能用於提供電子裝置D感測人體是否接近天線結構U的功能,進而能調整天線結構U的輻射功率,避免SAR值過高的問題產生。進一步來說,在圖9的實施方式中,切換電路S可為一多功能的整合模組Q中的其中一部分,近接感測電路P可電性連接於整合模組Q而間接電性連接於天線結構U,且控制電路R電性連接於整合模組Q中的切換電路S。然而,須說明的是,雖然圖9中的電子裝置D進一步包括一控制電路R以控制切換電路S,但是,在其他實施方式中,用於控制切換電路S的以切換電子裝置D的模式狀態的電路或控制元件可整合在切換電路S中,以直接控制切換電路S,而不需要另外通過控制電路R進行控制,本發明不以控制電路R的具體形式為限制。此外,在其中一實施方式中,近接感測電路P也可電性連接於控制電路R(圖中未示出),以使得控制電路R能夠依據近接感測電路P所感測到的一訊號而調整天線結構U的輻射功率。須說明的是,以下將以電子裝置D進一步包括一控制電路R以控制切換電路S作為舉例說明。
承上述,進一步來說,在圖9的實施方式中,第二輻射件2耦合於該第一輻射件1,第二輻射件2包括一本體部21、一電性連接於本體部21的第一支臂23以及一電性連接於本體部21的第二支臂24,第二輻射件2的第一支臂23電性連接於切換電路S,第二輻射件2的第二支臂24電性連接於近接感測電路P,且至少一電感元件L串聯於第二支臂24與近接感測電路P之間。此外,第二輻射件2的第二支臂24可先電性連接至整合模組Q的其中一接腳Q1後,再通過整合模組Q的接腳Q1電性連接至近接感測電路P,且近接感測電路P再接地或是電性連接至接地件4而接地。此外,第二輻射件2的第一支臂23是先電性連接至整合模組Q的另外一接腳Q2後,再通過整合模組Q的接腳Q2電性連接至切換電路S。此外,舉例來說,近接感測電路P可為一電容值感測電路,且第二輻射件2可做為一感測電極以供近接感測電路P量測電容值。此外,值得說明的是,串聯於第二輻射件2的第二支臂24與近接感測電路P之間的至少一電感元件L的總電感值大於15奈亨利(nH)。也就是說,當第二輻射件2與近接感測電路P之間只有串聯一個電感元件L時,此電感元件L的電感值大於15奈亨利,當第二輻射件2與近接感測電路P之間串聯有多個電感元件L時,多個電感元件L的總電感值大於15奈亨利。較佳地,電感元件L可鄰近於第二輻射件2的第二支臂24設置,以避免連接在至少一電感元件L與第二支臂24之間的傳導路徑過長而形成殘帶。此外,值得說明的是,在其中一實施方式中,至少一電感元件L也可以是整合模組Q中的元件。
接著,請復參閱圖9所示,並請一併參閱圖10所示,圖10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切換電路、控制電路、近接感測電路及第二輻射件的其中一示意圖。較佳地,電子裝置D還可進一步包括一濾波電路F,濾波電路F電性連接於切換電路S及天線結構U的第二輻射件2,以利用濾波電路F阻隔天線結構U與切換電路S之間的干擾。舉例來說,濾波電路F可為一高通濾波器(high-pass filter,HPF),此外,在圖10的實施方式中,濾波電路F可串聯於第一支臂23與接地件4之間,濾波電路F包括一電容F1以及一電感F2,電容F1的其中一端電性連接於第一支臂23,該電容F1的另外一端電性連接於電感F2的其中一端,電感F2的另外一端電性連接於接地件4。
承上述,舉例來說,在其中一種模式切換的實施方式中,切換電路S包括一訊號傳導路徑W以及至少一接地路徑(例如第一路徑W1及/或第二路徑W2),且至少一接地路徑上可分別串聯有一切換開關以及一被動元件(第一切換開關SW1及/或第二切換開關SW2以及第一被動元件E1及/或第二被動元件E2)。舉例來說,第一被動元件E1及/或第二被動元件E2可為電感、電容或電阻,電子裝置D可利用第一被動元件E1及/或第二被動元件E2的設置而調整天線結構U的操作頻帶、阻抗匹配、返回損失的數值及/或輻射效率。此外,訊號傳導路徑W上也可串聯或並聯有一被動元件(圖中未示出),且被動元件可為電感、電容或電阻,以通過被動元件而調整天線結構U的操作頻帶、阻抗匹配、返回損失的數值及/或輻射效率。然而,須說明的是,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接地路徑(例如第一路徑W1及/或第二路徑W2)及/或訊號傳導路徑W上也可不設置有任何被動元件,本發明不以被動元件的設置與否為限制。
進一步來說,切換電路S的訊號傳導路徑W的其中一端電性連接於電容F1與電感F2之間的一連接點,切換電路S通過電容F1而電性連接於第一支臂23,且切換電路S的訊號傳導路徑W的另外一端電性連接於控制電路R。以圖10的實施方式而言,第一路徑W1及第二路徑W2可並聯於濾波電路F的電感F2,且控制電路R電性連接於切換電路S,以控制第一路徑W1及/或第二路徑W2的導通與否。
承上述,控制電路R可控制切換電路S切換於多個模式中的其中之一,例如第一模式及第二模式二者其中之一。舉例來說,切換電路包括一第一路徑W1以及一第二路徑W2,第一模式為第一支臂23通過第一路徑而電性連接至接地件4,第二模式為第一支臂23通過第二路徑W2而電性連接至接地件4,且第一路徑W1上串聯有一第一被動元件E1,第二路徑W2上串聯有一第二被動元件E2。換句話說,第一模式可為第二輻射件2通過訊號傳導路徑W而電性連接至控制電路R,第一路徑W1上的第一切換開關SW1為導通狀態,而使得第一路徑W1呈導通狀態,且第二路徑W2上的一第二切換開關SW2為非導通狀態,而使得第二路徑W2呈斷路狀態。第二模式可為第二輻射件2通過訊號傳導路徑W而電性連接至控制電路R,第二路徑W2上的第二切換開關SW2為導通狀態,而使得第二路徑W2呈導通狀態,且第一路徑W1上的一第一切換開關SW1為非導通狀態,而使得第一路徑W1呈斷路狀態。
承上述,須說明的是,在其他實施方式中,第一模式可為第二輻射件2通過訊號傳導路徑W而電性連接至控制電路R,第一路徑W1上的第一切換開關SW1以及第二路徑W2上的一第二切換開關SW2為非導通狀態,而使得第一路徑W1及第二路徑W2呈斷路狀態。第二模式也可以為第二輻射件2通過訊號傳導路徑W而電性連接至控制電路R,第一路徑W1上的第一切換開關SW1及第二路徑W2上的一第二切換開關SW2為導通狀態,而使得第一路徑W1及第二路徑W2呈導通狀態。。換句話說,本發明可利用不同接地路徑(第一路徑W1及/或第二路徑W2)的導通與否,而切換多個模式中的其中之一。
接著,請復參閱圖9及圖10所示,並請一併參閱圖11及圖12所示,圖11及圖12分別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切換電路、控制電路、近接感測電路及第二輻射件的另外一實施方式的示意圖。由圖11與圖10的比較可知,在圖11的實施方式中,可調整濾波電路F的電感F2的設置位置。進一步來說,濾波電路F的電容F1的其中一端電性連接於第一支臂23,電容F1的另外一端電性連接於訊號傳導路徑W的其中一端,切換電路S的訊號傳導路徑W的另外一端電性連接於控制電路R,且濾波電路F的電感F2的其中一端電性連接於訊號傳導路徑W,濾波電路F的電感F2的另外一端電性連接於接地件4。
接著,在圖12的實施方式中,濾波電路F的電感F2可為第一路徑W1上的第一被動元件E1,也就是說,可將濾波電路F的電感F2整合在切換電路S中。此外,在圖12的實施方式中,第一路徑W1上的第一切換開關SW1為導通狀態,以使得第一路徑W1上的電感F2能夠導通接地。此外,在圖12的實施方式中,第一模式可為第二輻射件2通過訊號傳導路徑W而電性連接至控制電路R,且第二路徑W2上的第一切換開關SW1為導通狀態。第二模式可為第二輻射件2通過訊號傳導路徑W而電性連接至控制電路R,且第二路徑W2上的第二切換開關SW2為非導通狀態,然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接著,請參閱圖13及圖14所示,圖13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切換電路、控制電路、近接感測電路及第二輻射件的又一示意圖,圖14為圖13的電子裝置的第二輻射件通過不同路徑的返回損失的曲線示意圖。由圖13與圖10的比較可知,在圖13的實施方式中,切換電路S可不包括第二路徑W2,第一路徑W1為直接接地,且第一路徑W1上設置有一串聯於第一路徑W1的導電路徑上的第一被動元件E1,而訊號傳導路徑W與控制電路R之間可串聯有一被動元件E,且串聯在訊號傳導路徑W與控制電路R之間的被動元件E為一可變電容。
承上述,舉例來說,濾波電路F的電容F1的電容值可為82皮法拉,且濾波電路F的電感F2的電感值可為33奈亨利,第一被動元件E1可為一零歐姆電阻。此外,圖14中的曲線M5為電子裝置D在第一模式的情況下的返回損失的曲線,曲線M6為電子裝置D在第二模式的情況下的返回損失的曲線。藉此,如圖14所示,本發明不僅可通過不同路徑的選擇及/或可變電容的電容值的改變,而調整天線結構U所產生的操作頻帶、阻抗匹配、返回損失的數值及/或輻射效率,也能夠通過在訊號傳導路徑W上設置一被動元件E而調整天線結構U所產生的操作頻帶、阻抗匹配、返回損失的數值及/或輻射效率。
[實施例的有益效果]
本發明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於,本發明所提供的電子裝置D,其能通過“天線結構U的支臂22電性連接於切換電路S”以及“當切換電路S切換至一第一模式時,天線結構U能產生第一操作頻帶,當切換電路S切換至一第二模式時,天線結構U能產生第二操作頻帶,且第一模式所產生的第一操作頻帶的中心頻率與第二模式所產生的第二操作頻帶的中心頻率相異”的技術方案,以調整電子裝置D所產生的操作頻帶、阻抗匹配、返回損失的數值及/或輻射效率。
此外,本發明也能利用“天線結構U電性連接於近接感測電路P,且至少一電感元件L串聯於天線結構U與近接感測電路P之間”的技術方案,而感測人體是否接近電子裝置D的天線結構U的功能,進而能調整天線結構U的輻射功率,避免SAR值過高的問題產生。
以上所公開的內容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可行實施例,並非因此侷限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所以凡是運用本發明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做的等效技術變化,均包含於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內。
D:電子裝置 U:天線結構 Q:整合模組 Q1, Q2:接腳 S:切換電路 P:近接感測電路 R:控制電路 F:濾波電路 F1:電容 F2:電感 T:基板 G:金屬件 1:第一輻射件 11:第一輻射部 111:第一延伸臂 112:第二延伸臂 12:第二輻射部 121:第三延伸臂 122:第四延伸臂 123:第五延伸臂 13:饋入部 1301:第一端 1302:第二端 14:接地部 1401:第一端 1402:第二端 141:第一區段 142:第二區段 143:第三區段 2:第二輻射件 21:本體部 22:支臂 23:第一支臂 24:第二支臂 3:饋入件 31:饋入端 32:接地端 4:接地件 L:電感元件 L1:第一電感元件 L2:第二電感元件 C1:第一電容元件 C2:第二電容元件 E:被動元件 E1:第一被動元件 E2:第二被動元件 E3:第三被動元件 W:訊號傳導路徑 W1:第一路徑 W2:第二路徑 W3:第三路徑 SW1:第一切換開關 SW2:第二切換開關 SW3:第三切換開關 M1, M2, M3, M4, M5, M6:曲線 X, Y:方向
圖1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其中一俯視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另外一俯視示意圖。
圖3為圖2的切換電路、控制電路及第二輻射件的示意圖。
圖4為圖1的切換電路及第二輻射件的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再一俯視示意圖。
圖6為圖5的電子裝置的第二輻射件通過不同路徑的返回損失的曲線示意圖。
圖7為圖6的VII部分的放大圖。
圖8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其中一俯視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另外一俯視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切換電路、控制電路、近接感測電路及第二輻射件的其中一示意圖。
圖11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切換電路、控制電路、近接感測電路及第二輻射件的另外一示意圖。
圖12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切換電路、控制電路、近接感測電路及第二輻射件的再一示意圖。
圖13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切換電路、控制電路、近接感測電路及第二輻射件的又一示意圖。
圖14為圖13的電子裝置的第二輻射件通過不同路徑的返回損失的曲線示意圖。
D:電子裝置
U:天線結構
Q:整合模組
Q1,Q2:接腳
S:切換電路
P:近接感測電路
R:控制電路
T:基板
G:金屬件
1:第一輻射件
11:第一輻射部
12:第二輻射部
13:饋入部
1301:第一端
1302:第二端
14:接地部
1401:第一端
1402:第二端
141:第一區段
142:第二區段
143:第三區段
2:第二輻射件
21:本體部
22:支臂
3:饋入件
4:接地件
L:電感元件
L1:第一電感元件
L2:第二電感元件
C1:第一電容元件
C2:第二電容元件
X,Y:方向

Claims (13)

  1. 一種電子裝置,其包括:一天線結構,包括:一第一輻射件,包括一第一輻射部、一第二輻射部、一饋入部以及一接地部,該饋入部的一第一端電性連接於該第二輻射部,該接地部的一第一端電性連接於該第一輻射部;一第二輻射件,耦合於該第一輻射件,該第二輻射件包括一本體部以及一電性連接於該本體部的支臂;一饋入件,包括一饋入端以及一接地端,該饋入端電性連接於該饋入部的一第二端;以及一接地件,電性連接於該接地端,且該接地部的一第二端電性連接於該接地件;以及一切換電路,該支臂電性連接於該切換電路,其中,當該切換電路切換至一第一模式時,該天線結構能產生第一操作頻帶,當該切換電路切換至一第二模式時,該天線結構能產生第二操作頻帶,且該第一模式所產生的該第一操作頻帶的中心頻率與該第二模式所產生的該第二操作頻帶的中心頻率相異;其中,該切換電路包括一訊號傳導路徑以及一第一路徑,該訊號傳導路徑的其中一端電性連接於該支臂,該訊號傳導路徑的另外一端電性連接於一控制電路,該第一路徑電性連接於該訊號傳導路徑,且該第一路徑上串聯有一第一被動元件;其中,該第一模式為該支臂通過該訊號傳導路徑而電性連接至該控制電路,且該第一路徑為斷路狀態,該第二模式為該支臂通過該訊號傳導路徑而電性連接至該控制電路,且 該第一路徑為導通狀態。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一第一電容元件串聯於該饋入部與該饋入端之間,且一第二電容元件串聯於該接地部與該接地件之間。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電子裝置,更包括至少一電感元件以及一近接感測電路,該至少一電感元件串聯於該第一輻射件與該近接感測電路之間,其中,該至少一電感元件的一端與該第一輻射件連接於一連接處,該連接處位於該接地部上,且該連接處位於該第二電容元件與該接地部的該第一端之間;其中,該第一輻射件的該第一輻射部與該第二輻射件的該本體部彼此分離且相互耦合。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串聯於該第一輻射件與該近接感測電路之間的該至少一電感元件的總電感值大於15奈亨利。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切換電路包括一第二路徑,該第一模式為該支臂通過該第一路徑而電性連接至該接地件,該第二模式為該支臂通過該第二路徑而電性連接至該接地件,且該第一路徑上串聯有一第一被動元件,該第二路徑上串聯有一第二被動元件。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路徑電性連接於該訊號傳導路徑。
  7. 一種電子裝置,其包括:一天線結構,包括:一第一輻射件,包括一第一輻射部、一第二輻射部以及一饋入部,該饋入部電性連接於該第一輻射部與該第二輻射部;一第二輻射件,耦合於該第一輻射件,該第二輻射件包括 一本體部、一電性連接於該本體部的第一支臂以及一電性連接於該本體部的第二支臂,其中,該第一輻射件的該第一輻射部與該第二輻射件的該本體部彼此分離且相互耦合;一饋入件,包括一饋入端以及一接地端,該饋入端電性連接於該饋入部;以及一接地件,電性連接於該接地端;一切換電路,該第一支臂電性連接於該切換電路,其中,當該切換電路切換至一第一模式時,該天線結構能產生一第一操作頻帶,當該切換電路切換至一第二模式時,該天線結構能產生一第二操作頻帶,且該第一模式所產生的該第一操作頻帶的中心頻率與該第二模式所產生的該第二操作頻帶的中心頻率相異;至少一電感元件;以及一近接感測電路,該至少一電感元件串聯於該第二支臂與該近接感測電路之間。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串聯於該第二輻射件與該近接感測電路之間的該至少一電感元件的總電感值大於15奈亨利。
  9. 如請求項7所述的電子裝置,更包括:一控制電路,該切換電路電性連接於該控制電路,該控制電路控制該切換電路切換於該第一模式及該第二模式二者其中之一。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電子裝置,更包括:一濾波電路,該濾波電路包括一電容以及一電感,其中,該電容的其中一端電性連接於該第一支臂,該電容的另外一端電性連接於該電感的其中一端,該電感的另外一端電性連接於該接地件。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切換電路包括一訊號 傳導路徑以及一第一路徑,該切換電路的該訊號傳導路徑的其中一端電性連接於該電容與該電感之間的一連接點,該切換電路通過該電容而電性連接於該第一支臂,且該切換電路的該訊號傳導路徑的另外一端電性連接於該控制電路。
  12. 如請求項9所述的電子裝置,更包括:一濾波電路,該濾波電路包括一電容以及一電感,其中,該切換電路包括至少一接地路徑以及一訊號傳導路徑,該電容的其中一端電性連接於該第一支臂,該電容的另外一端電性連接於該訊號傳導路徑的其中一端,該切換電路的該訊號傳導路徑的另外一端電性連接於該控制電路,且該電感的其中一端電性連接於該訊號傳導路徑,該電感的另外一端電性連接於該接地件。
  13. 如請求項7所述的電子裝置,其中,該切換電路包括一第一路徑以及一第二路徑,該第一模式為該第一支臂通過該第一路徑而電性連接至該接地件,該第二模式為該第一支臂通過該第二路徑而電性連接至該接地件,且該第一路徑上串聯有一第一被動元件,該第二路徑上串聯有一第二被動元件。
TW109115256A 2020-05-07 2020-05-07 電子裝置 TWI73446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15256A TWI734468B (zh) 2020-05-07 2020-05-07 電子裝置
US17/153,045 US20210351509A1 (en) 2020-05-07 2021-01-20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15256A TWI734468B (zh) 2020-05-07 2020-05-07 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34468B true TWI734468B (zh) 2021-07-21
TW202143554A TW202143554A (zh) 2021-11-16

Family

ID=779115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15256A TWI734468B (zh) 2020-05-07 2020-05-07 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351509A1 (zh)
TW (1) TWI734468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4726B (zh) * 2021-09-24 2022-11-2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混合天線結構
TWI784829B (zh) * 2021-12-07 2022-11-21 啟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及其天線結構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19837B (zh) * 2020-02-18 2021-02-21 啓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可調天線模組
CN113471697B (zh) * 2020-03-31 2023-12-15 昇佳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天线与近接感测电路的传输架构
CN114122716A (zh) * 2020-08-25 2022-03-01 南京矽力微电子(香港)有限公司 共辐射体单天线
TWI822192B (zh) * 2022-07-19 2023-11-11 啟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天線結構與電子裝置
TWI827255B (zh) * 2022-09-14 2023-12-21 啓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天線結構與行動裝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307857A (zh) * 2011-08-02 2013-02-16 Jieng Tai Internat Electric Corp 天線裝置與訊號處理裝置
TWM460421U (zh) * 2013-05-07 2013-08-21 Pegatron Corp 具近接感測功能的天線模組
US20130257679A1 (en) * 2012-03-28 2013-10-03 Acer Incorpor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reconfigurable antenna element therein
TW201737634A (zh) * 2016-04-08 2017-10-16 晶鈦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通訊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08950A (zh) * 2007-05-18 2008-11-19 英资莱尔德无线通信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天线装置
FI20096101A0 (fi) * 2009-10-27 2009-10-27 Pulse Finland Oy Menetelmä ja järjestely antennin sovittamiseksi
US9608331B1 (en) * 2011-09-08 2017-03-28 Ethertronics, Inc. SAR reduction architecture and technique for wireless devices
TWI536667B (zh) * 2013-11-28 2016-06-01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可調式天線
TWI511368B (zh) * 2013-12-18 2015-12-01 Acer Inc 行動通訊裝置
TW201537830A (zh) * 2014-03-28 2015-10-01 Ming-Hao Yeh 可切換工作頻率之主動天線系統及其相關控制方法
US10218052B2 (en) * 2015-05-12 2019-02-26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 with tunable hybrid antennas
US10431885B2 (en) * 2016-09-19 2019-10-01 Wistron Neweb Corporation Antenna system and antenna structure thereof
TWI652859B (zh) * 2017-07-17 2019-03-01 啟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天線結構
CN113471697B (zh) * 2020-03-31 2023-12-15 昇佳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天线与近接感测电路的传输架构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307857A (zh) * 2011-08-02 2013-02-16 Jieng Tai Internat Electric Corp 天線裝置與訊號處理裝置
US20130257679A1 (en) * 2012-03-28 2013-10-03 Acer Incorpor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reconfigurable antenna element therein
TWM460421U (zh) * 2013-05-07 2013-08-21 Pegatron Corp 具近接感測功能的天線模組
TW201737634A (zh) * 2016-04-08 2017-10-16 晶鈦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通訊裝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4726B (zh) * 2021-09-24 2022-11-2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混合天線結構
US11749901B2 (en) 2021-09-24 2023-09-05 Acer Incorporated Hybrid antenna structure
TWI784829B (zh) * 2021-12-07 2022-11-21 啟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及其天線結構
US11870153B2 (en) 2021-12-07 2024-01-09 Wistron Neweb Corporation Electronic device and antenna structure thereo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351509A1 (en) 2021-11-11
TW202143554A (zh) 2021-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34468B (zh) 電子裝置
US5767813A (en) Efficient electrically small loop antenna with a planar base element
US20120319918A1 (en) Antenna matching apparatus and methods
CN104124991B (zh) 射频装置及无线通信装置
KR19990067637A (ko) 휴대용 라디오 통신장치를 위한 소형 안테나수단 및 그를 위한무스위치 안테나 접속수단
US9178271B2 (en) Electronic devices
TW201911647A (zh) 天線結構
CN109411883B (zh) 天线结构
JP2011124834A (ja)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無線端末装置
TWI547011B (zh) 射頻裝置及無線通訊裝置
JP2013516833A (ja) 電気的接地への周波数依存性接続を有するアンテナデバイス
CN110635229A (zh) 天线结构
WO2002013306A1 (en) Wireless terminal
TW202002396A (zh) 天線結構
TWI765599B (zh) 天線結構與電子裝置
TWI774259B (zh) 電子裝置及天線饋入裝置
CN111370847B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113675586A (zh) 电子装置
KR100861865B1 (ko) 무선 단말기
TWI838762B (zh) 天線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822192B (zh) 天線結構與電子裝置
TWI827309B (zh) 天線模組與電子裝置
CN117559118A (zh) 天线结构与电子装置
TWI662744B (zh) 可控天線單元及電子裝置的天線模組
CN210838103U (zh) 芯片型天线用的多回路馈入网络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