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33512B - 耳機及耳機佩戴偵測方法 - Google Patents

耳機及耳機佩戴偵測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33512B
TWI733512B TW109122752A TW109122752A TWI733512B TW I733512 B TWI733512 B TW I733512B TW 109122752 A TW109122752 A TW 109122752A TW 109122752 A TW109122752 A TW 109122752A TW I733512 B TWI733512 B TW I73351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sensor
earphone
touch
sensing
headse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227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07904A (zh
Inventor
許嘉伸
王炳元
Original Assignee
聯陽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聯陽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聯陽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US16/986,233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US11172282B2/en
Priority to CN202010789000.XA priority patent/CN112351359A/zh
Publication of TW2021079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079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335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33512B/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種耳機包含殼體、聲音輸出孔、第一觸控感應器、第二觸控感應器、第三觸控感應器以及微處理器。微處理器耦接於第一觸控感應器、第二觸控感應器以及第三觸控感應器,用以根據第一觸控感應器的感應結果判斷耳機是否佩戴至耳朵,根據第二觸控感應器的感應結果判斷耳機是否為手持狀態,以及根據第三觸控感應器的感應結果提供對應的控制功能。

Description

耳機及耳機佩戴偵測方法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耳機,特別是一種使用電容式觸控感應器判斷耳機是否佩戴至耳朵的方法。
隨著音樂檔案數位化發展,耳機在人們生活中的使用越來越普遍。耳機為人們提供商務、休閒娛樂、外出旅行、健身等聆聽音樂時更方便的使用,因此藍芽耳機、雙耳無線耳機逐漸興起,並且功能越來越多、體積越來越小。然而,當使用者欲控制播放、暫停或選曲等功能時,必須拿起隨身聽或手機之音樂播放裝置來按鈕選取,或者當耳機與手機配合時,除了要控制音樂播放暫停外,還必須加入接聽或掛斷等通話型功能。因此,更加方便的觸控功能耳機以及佩戴檢測功能耳機應運而生。
目前,具佩戴檢測功能的耳機通常是使用紅外線做入耳偵測判定。要達成此功能,需要一顆專屬晶片處理紅外線訊號。收發紅外線的單體體積也會造成耳機外殼設計上的限制,無法讓入耳耳機進一步微小化,且紅外線偵測器需要在耳機外殼上挖洞,增加入塵與受潮機率,無法一體成型。此外,紅外線入耳偵測器對環境光線變化十分敏感,容易因外部光線強弱而造成入耳偵測 功能誤判,耳機外殼也無法使用可透光的材質,因而侷限產品外觀設計。
本發明一實施例揭露一種耳機,其包含殼體、聲音輸出孔、第一觸控感應器、第二觸控感應器、第三觸控感應器及微處理器。聲音輸出孔設於殼體的內側。第一觸控感應器安裝於殼體的內側。第二觸控感應器安裝於殼體的內側邊緣的第一部分。第三觸控感應器安裝於殼體的外側。微處理器耦接於第一觸控感應器、第二觸控感應器及第三觸控感應器,用以至少根據第一觸控感應器的感應結果判斷耳機是否佩戴至耳朵,根據第二觸控感應器的感應結果判斷耳機是否為手持狀態,及根據第三觸控感應器的感應結果提供對應的控制功能。
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揭露一種耳機佩戴偵測方法,其包含:當耳機通電後,週期性的偵測耳機的第一觸控感應器、第二觸控感應器及第三觸控感應器的電場變化;當第一觸控感應器的電場變化超過第一門檻值時,第一觸控感應器進行觸控感應計數;當第二觸控感應器的電場變化低於第二門檻值,及第一觸控感應器的觸控感應計數大於第一設定值時,判定耳機為佩戴至耳朵;當判定耳機為佩戴至耳朵時,開啟第三觸控感應器;及根據第三觸控感應器的感應結果提供對應的控制功能。
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揭露一種耳機佩戴偵測方法,其包含:當耳機通電後,週期性的偵測耳機的第一觸控感應器、第二觸控感應器、第三觸控感應器及第四觸控感應器的電場變化;當第一觸控感應器的電場變化超過第一門檻值時,第一觸控感應器進行觸控感應計數;當第四觸控感應器的電場變化超過 第四門檻值時,第四觸控感應器進行觸控感應計數;當第二觸控感應器的電場變化低於第二門檻值,第一觸控感應器的觸控感應計數大於第一設定值,及第四觸控感應器的觸控感應計數大於第四設定值時,判定耳機為佩戴至耳朵;當判定耳機為佩戴至耳朵時,開啟第三觸控感應器;及根據第三觸控感應器的感應結果提供對應的控制功能。
10、20、100:耳機
101:殼體
102:聲音輸出孔
103:第一觸控感應器
105:第二觸控感應器
106:第三觸控感應器
107:微處理器
108:第四觸控感應器
201:第一部分
202:第二部分
310:左耳
510:右耳
S102至S110、S402至S412、S602至S612:步驟
702:外殼
第1圖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耳機的內側的示意圖。
第2圖為第1圖的耳機的外側的示意圖。
第3圖為第1圖的耳機佩載至左耳時的示意圖。
第4圖為第1圖的耳機佩戴至右耳時的示意圖。
第5圖為第1圖的耳機佩戴至左耳時之偵測方法的流程圖。
第6圖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耳機的內側的示意圖。
第7圖為第1圖的耳機增加一外殼的示意圖。
第8圖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耳機的內側的示意圖。
第9圖為第8圖的耳機的外側的示意圖。
第10圖為第8圖的耳機佩載至左耳時的示意圖。
第11圖為第8圖的耳機佩戴至左耳時之偵測方法的流程圖。
第12圖為第8圖的耳機佩戴至右耳時的示意圖。
第13圖為第8圖的耳機佩戴至右耳時之偵測方法的流程圖。
第14圖為第8圖的耳機增加一外殼的示意圖。
第1圖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耳機10的內側的示意圖,第2圖為耳機10的外側的示意圖,第3圖為耳機10佩載至左耳310時的示意圖。其中,為了清楚地顯示耳機10內側的觸控感應器跟左耳310之間的接觸點,第3圖中的耳機10以透視圖表示。耳機10包含殼體101、聲音輸出孔102、第一觸控感應器103、第二觸控感應器105、第三觸控感應器106以及微處理器107。聲音輸出孔102、第一觸控感應器103安裝於殼體101的內側,第二觸控感應器105安裝於殼體101的內側邊緣的第一部分201,第三觸控感應器106安裝於殼體101的外側。聲音輸出孔102的功能為當耳機10內的發音單體產生的聲音時,聲音可透過聲音輸出孔102傳入左耳310。微處理器107耦接於第一觸控感應器103、第二觸控感應器105及第三觸控感應器106,用於根據第一觸控感應器103的感應結果判斷耳機是否佩戴至左耳310,根據第二觸控感應器105的感應結果判斷耳機10是否為手持狀態,以及根據第三觸控感應器106的感應結果來提供對應的控制功能。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觸控感應器103、第二觸控感應器105以及第三觸控感應器10可皆為電容式觸控感應器。因本發明使用電容式觸控感應器來做為耳機是否佩戴至左耳310的判斷依據,故相較於紅外線收發器,本發明有不須在耳機外殼上挖洞的優點,而可以避免入塵與受潮機率。此外,紅外線入耳偵測器對環境光線變化十分敏感,容易因外部光線強弱造成入耳偵測上的誤判。本發明因使用觸控感應器,故耳機外殼可使用可透光的材質,因此在設計上可採用的材質較以紅外線偵測器判斷是否入耳的耳機為多。
在一實施例中,每一個觸控感應器可皆有一個門檻值以及一個設定值。當感應的電場變化超過門檻值時,觸控感應器即開始計算觸控感應計數,並判斷觸控感應計數是否有超過設定值。舉例說明,當使用者的手指接近或觸 碰至觸控感應器時,欲判斷手指是否有觸碰的動作,即是利用感應的電場變化超過門檻值為依據。若要避免使用者誤觸的行為,則是利用設定值來判斷,當觸控感應器所記錄的觸控感應計數超過設定值,則代表使用者並非誤觸。本實施例的第一觸控感應器103可儲存有第一門檻值以及第一設定值,而第二觸控感應器105可儲存有第二門檻值以及第二設定值。第一設定值及第二設定值可以各對應一段預設長度的時間,而其單位可以是秒。當第一觸控感應器103所記錄的觸控感應計數超過第一設定值時,即表示第一觸控感應器103被持續觸碰的時間超過第一預設時間。相似地,當第二觸控感應器105所記錄的觸控感應計數超過第二設定值時,即表示第二觸控感應器105被持續觸碰的時間超過第二預設時間。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觸控感應器103可做為耳機10的入耳偵測用途,第二觸控感應器105可做為耳機10的手持偵測用途。如第3圖所示,當耳機10置入左耳310內時,第一觸控感應器103由於就位在耳機10之殼體101的內側,應會跟左耳310有所接觸;而第二觸控感應器105由於跟左耳310仍有距離,不應跟左耳310有所接觸。因此微處理器107藉由第一觸控感應器103及第二觸控感應器105的感應結果,即可判斷耳機10是否置入左耳310。
更進一步來說,當第一觸控感應器103的電場變化超過第一門檻值時,第一觸控感應器103可進行觸控感應計數。當第二觸控感應器105的電場變化低於第二門檻值,且第一觸控感應器103的觸控感應計數大於第一設定值時,微處理器107可判定耳機10為佩戴至左耳310。
在一實施例中,當第二觸控感應器105的電場變化超過第二門檻值 時,第二觸控感應器105可進行觸控感應計數。當第二觸控感應器105的觸控感應計數大於第二設定值時,微處理器107可判定耳機10為手持狀態。由於要將耳機10置入左耳310以及將耳機10由左耳310內取出皆會觸碰到第二觸控感應器105,因此可使用第二觸控感應器105做為判斷條件。另外,如第1圖所示,當嘗試用手拿住耳機10時,倘若手指夾住第一觸控感應器103,耳機10不僅不容易拿,甚至會向上滑出。
如第4圖所示,當耳機10被置入右耳510時,由於第一觸控感應器103與第二觸控感應器105一直與右耳510接觸,故微處理器107可判定耳機10為佩戴至右耳510。這與耳機10被置入左耳310時,第一觸控感應器103會與左耳310接觸但第二觸控感應器105不會與左耳310接觸的情況不同。因此,微處理器107可依據第一觸控感應器103與第二觸控感應器105的感應結果,判斷耳機10是被置入左耳310或是置入右耳510。在一實施例中,耳機10被設計成左耳310專用的,而當微處理器107依據第一觸控感應器103與第二觸控感應器105的感應結果而判斷耳機10被置入右耳510時,微處理器107可透過耳機10的發音單體發出提示性的聲音,以提醒使用者耳機10已被誤置入右耳510內,而應將耳機10改為置入左耳310。
此外,當微處理器107判定耳機10置入左耳310內時,微處理器107則開啟第三觸控感應器106。由於現今耳機多為無線耳機,且追求方便化、微小化,多附有一微型化電池。由於耳機10的電池的儲電量有限,因此電池功率消耗的管理也相對重要。當耳機10開機時,微處理器107僅週期性的偵測第一觸控感應器103及第二觸控感應器105。至於其餘功能的開啟,如第三觸控感應器106以及耳機功率消耗較大的發音單體等,則是在判定耳機10已置入左耳310內後才開始 供應電流。因此,上述控制耳機10的方式能夠更有效地節省電池功率的消耗。例如,當耳機10為藍牙耳機時,由於耳機10在入耳之前並不會開啟第三觸控感應器106,故可降低電池電力的消耗,而延長耳機10的使用時間。
如第2圖所示,第三觸控感應器106位於耳機10之殼體101的外側,提供耳機10的控制功能,如耳機10的音量控制、音樂播放、曲目選擇、暫停、接聽來電及/或掛斷來電。由於判定耳機10為佩戴至左耳310,第三觸控感應器106才被開啟,因此可節省功率消耗。第三觸控感應器106可以預先設定觸控感應以及相對應的控制訊號,如長按、連兩次短按、向上、向下可分別代表接聽來電、暫停播放、曲目選擇或音量控制等。因此,藉由第三觸控感應器106,可以讓使用者更加方便使用耳機10。
耳機10除了可以是入耳式耳機之外,也可以是頭戴式耳機。當耳機10為頭戴式耳機時,為了使耳機10仍保有上述可判斷是否入耳及是否手持的功能,可藉由調整第一觸控感應器103及第二觸控感應器105的位置,使第一觸控感應器103在耳機10被戴上時可接觸到左耳310,使第二觸控感應器105在耳機10被戴上時不接觸到左耳310,並使第二觸控感應器105在耳機10被手持時可被使用者觸碰到即可。
第5圖為耳機10佩戴至左耳310之偵測方法的流程圖。第5圖所繪示的方法包含以下步驟:步驟S102:當耳機10通電後,週期性的偵測第一觸控感應器103及第二觸控感應器105的電場變化;步驟S104:當第一觸控感應器103的電場變化超過第一門檻 值時,第一觸控感應器103進行觸控感應計數;步驟S106:當第二觸控感應器105的電場變化低於第二門檻值,且第一觸控感應器103的觸控感應計數大於第一設定值時,判定耳機10為佩戴至左耳310;步驟S108:當判定耳機10為佩戴至左耳310時,開啟第三觸控感應器106;以及步驟S110:根據第三觸控感應器106的感應結果提供對應的控制功能。
在步驟S102中,當耳機10通電後,為達到最佳的電池功率消耗,僅僅針對第一觸控感應器103及第二觸控感應器105做週期性的偵測,當判定耳機10為佩戴至左耳310後才開啟耳機10其他元件功能。且在步驟S104中,當第一觸控感應器103進行觸控感應計數時,若是此時第一觸控感應器103的電場變化低於第一門檻值,則停止並重置第一觸控感應器103的觸控感應計數。
步驟S102為主要判斷耳機10為手持狀態或是佩戴至左耳310狀態的步驟,其中第一觸控感應器103作為入耳偵測用途,第二觸控感應器105作為手持偵測用途。如第3圖所示,當耳機10置入左耳,由於左耳310的形狀,第二觸控感應器105在耳機10置入左耳310後跟左耳310仍有距離而不會直接接觸,因此可以用作佩戴偵測的條件。在一實施例中,每一個觸控感應器都可以有一獨立設定的門檻值以及設定值。如步驟S402所述,當第一觸控感應器103的電場變化超過一第一門檻值時,即是代表耳機10可能已置入左耳310而跟左耳310有所接觸。此外,為了判斷是否僅為誤觸,因此還可進一步判斷第一觸控感應器103的觸控感應計數是否大於第一設定值。除此之外,尚須判斷第二觸控感應器105是 否有接觸訊號,因為當耳機10佩戴至左耳310時,如第3圖所示,第二觸控感應器105不應跟左耳310接觸,因而第二觸控感應器105的電場變化應低於第二門檻值。經過以上的條件判斷,可以確定耳機10是否滿足佩戴至左耳310的狀態。
在步驟S108,當判定耳機10為佩戴至左耳310,則開啟第三觸控感應器106。第三觸控感應器106位於耳機10的外側,用以提供耳機10的不同功能如音量控制、音樂播放、曲目選擇、暫停、接聽來電及/或掛斷來電。另外,當判定耳機10為佩戴至左耳310時,耳機10則開始對耳機10的至少一個發音單體通電,即是開啟耳機10的發聲功能,由於發音單體在耳機10中為電能消耗較大單元,在無線耳機中尤其重要,此種判斷將可以更有效的達到電池功率消耗的管理。
在上述步驟中,另包含當第二觸控感應器105的電場變化超過第二門檻值而觸發的觸控感應計數大於第二設定值,則判定耳機10為手持狀態。舉例來說,當使用者脫下耳機10時,由於使用者的手指會接觸第二觸控感應器105,第二觸控感應器105的電場會超過第二門檻值,並會觸發其觸控感應計數,而當第二觸控感應器105的觸控感應計數大於第二設定值,微處理器107即可令發音單體停止播放音樂,無須使用者分神處理音樂的播放,如此可以達到節省電能消耗的功效。
在一實施例中,有另一耳機20是被設計成右耳510專用的,如第6圖所示。耳機20與耳機10的差別僅在於第二觸控感應器105的設置位置。其中,耳機20的第二觸控感應器105被安裝於殼體101的內側邊緣的第二部分202,而耳機10的第二觸控感應器105則是被安裝於殼體101的內側邊緣的第一部分201。當耳 機20被置入右耳510時,第二觸控感應器105不會與右耳510接觸;但當耳機20被置入左耳310時,耳機20的第二觸控感應器105則會與左耳310接觸。耳機20的微處理器107藉由第一觸控感應器103及第二觸控感應器105的感應結果,即可判斷耳機20是否置入右耳510或是耳機20被使用者手持著。
在一實施例中,耳機10的殼體101外可有一外殼702,將耳機10包覆,如第7圖所示。外殼702將第一觸控感應器103、第二觸控感應器105、第三觸控感應器106以及微處理器107包覆在外殼702內。使用外殼702可以達到美觀以及隱藏第一觸控感應器103、第二觸控感應器105、第三觸控感應器106以及微處理器107。由於實施例中的觸控感應器皆可使用電容式觸控感應器,因此不會對觸控功能有所影響,且外殼702可以變換不同形狀或顏色以增加產品多樣性。
在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耳機可另包含第四觸控感應器108,用以與第一觸控感應器103搭配使用,而使微處理器107可依據第一觸控感應器103的感應結果及第四觸控感應器108的感應結果判斷耳機是否佩戴至左耳310,根據第二觸控感應器105的感應結果判斷耳機10是否為手持狀態,以及根據第三觸控感應器106的感應結果來提供對應的控制功能。請參考第8圖至第10圖。第8圖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耳機100的內側的示意圖,第9圖為耳機100的外側的示意圖,第10圖為耳機100佩載至左耳310的示意圖。耳機100包含殼體101、聲音輸出孔102、第一觸控感應器103、第二觸控感應器105、第三觸控感應器106、第四觸控感應器108以及微處理器107。耳機100的第四觸控感應器108被安裝於殼體101的內側邊緣的第二部分202。而除了第四觸控感應器108之外,耳機100其他元件的設置方式與耳機10的設置方式相同,在此及不再贅述。在一實施例中,第四觸控感應器108可為電容式觸控感應器。
微處理器107耦接於第一觸控感應器103、第二觸控感應器105、第三觸控感應器106及第四觸控感應器108,用於根據第一觸控感應器103的感應結果及第四觸控感應器108的感應結果判斷耳機是否佩戴至左耳310,根據第二觸控感應器105的感應結果判斷耳機100是否為手持狀態,以及根據第三觸控感應器106的感應結果來提供對應的控制功能。
在一實施例中,第四觸控感應器108可儲存有第四門檻值以及第四設定值。當第四觸控感應器108所感應的電場變化超過第四門檻值時,第四觸控感應器108即開始計算觸控感應計數,並判斷觸控感應計數是否有超過第四設定值。進一步地來說,當使用者的手指接近或觸碰第四觸控感應器108時,微處理器107依據第四門檻值來判斷第四觸控感應器108是否有被觸碰,當第四觸控感應器108所感應的電場變化超過第四門檻值時,表示第四觸控感應器108有被觸碰;反之,當第四觸控感應器108所感應的電場變化未超過第四門檻值時,表示第四觸控感應器108沒有被觸碰。此外,若要避免使用者誤觸的行為,則是利用第四設定值來判斷。當第四觸控感應器108所感應的電場變化超過第四門檻值,且第四觸控感應器108所記錄的觸控感應計數超過第四設定值時,則代表使用者是真實地觸碰到第四觸控感應器108而非誤觸。當第四觸控感應器108所感應的電場變化超過第四門檻值,但第四觸控感應器108所記錄的觸控感應計數並未超過第四設定值時,則代表使用者誤觸第四觸控感應器108。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觸控感應器103以及第四觸控感應器108可做為耳機100的入耳偵測用途,第二觸控感應器105可做為耳機100的手持偵測用途。如第10圖所示,當耳機100置入左耳310內時,第一觸控感應器103、第四觸控感 應器108由於就位在耳機100之殼體101的內側,應會跟左耳310有所接觸,而第二觸控感應器105由於跟左耳310仍有距離,不應跟左耳310有所接觸,因此微處理器107可藉由第一觸控感應器103、第四觸控感應器108及第二觸控感應器105的感應結果判斷耳機100是否置入左耳310。
當第一觸控感應器103的電場變化超過第一門檻值時,第一觸控感應器103可進行觸控感應計數;當第四觸控感應器108的電場變化超過一第四門檻值時,第四觸控感應器108可進行觸控感應計數。當第二觸控感應器105的電場變化低於第二門檻值、第一觸控感應器103的觸控感應計數大於第一設定值、且第四觸控感應器108的觸控感應計數大於第四設定值時,微處理器107可判定耳機100為佩戴至左耳310。
在耳機100開機時,微處理器107僅週期性的偵測第一觸控感應器103、第二觸控感應器105及第四觸控感應器108,其餘功能的開啟,如第三觸控感應器106以及耳機功率消耗較大的發音單體等皆是在判定耳機100已置入左耳310內後才開始供應電流。
耳機100除了可以是入耳式耳機之外,也可以是頭戴式耳機。當耳機100為頭戴式耳機時,為了使耳機100仍保有上述可判斷是否入耳及是否手持的功能,可藉由調整第一觸控感應器103、第二觸控感應器105及第四觸控感應器108的位置,使第一觸控感應器103及第四觸控感應器108在耳機10被戴上時可接觸到左耳310,使第二觸控感應器105在耳機10被戴上時不接觸到左耳310,並使第二觸控感應器105在耳機10被手持時可被使用者觸碰到即可。
第11圖為耳機100佩戴至左耳310之偵測方法的流程圖。第11圖所繪示的方法包含以下步驟:步驟S402:當耳機100通電後,週期性的偵測第一觸控感應器103、第二觸控感應器105及第四觸控感應器108的電場變化;步驟S404:當第一觸控感應器103的電場變化超過第一門檻值時,第一觸控感應器103進行觸控感應計數;步驟S406:當第四觸控感應器108的電場變化超過第四門檻值時,第四觸控感應器108進行觸控感應計數;步驟S408:當第二觸控感應器105的電場變化低於第二門檻值,第一觸控感應器103的觸控感應計數大於第一設定值,且第四觸控感應器108的觸控感應計數大於第四設定值時,判定耳機100為佩戴至左耳310;步驟S410:當判定耳機100為佩戴至左耳310時,開啟第三觸控感應器106;及步驟S412:根據第三觸控感應器106的感應結果提供對應的控制功能。
在步驟S402中,當耳機100通電後,為達到最佳的電池功率消耗,僅僅針對第一觸控感應器103、第二觸控感應器105及第四觸控感應器108做週期性的偵測,當判定耳機100為佩戴至左耳310後才開啟耳機100其他元件功能。且在步驟S404中,當第一觸控感應器103進行觸控感應計數,若是此時第一觸控感應器103的電場變化低於第一門檻值,則停止並重置第一觸控感應器103的觸控感應計數。相同的,當第四觸控感應器108進行觸控感應計數,若是此時第四觸控感應器108的電場變化低於第四門檻值,則停止並重置第四觸控感應器108的觸控感應計數。步驟S402為主要判斷耳機100為手持狀態或是佩戴至左耳310狀態 的步驟,其中第一觸控感應器103和第四觸控感應器108作為入耳偵測用途,第二觸控感應器105作為手持偵測用途。如第11圖所示,當耳機100置入左耳310,由於左耳310的形狀,第二觸控感應器105在耳機100置入左耳310後跟左耳310仍有距離而不會直接接觸,因此可以用作佩戴偵測的條件。
第12圖為耳機100佩戴至右耳510的示意圖。第12圖耳機圖式為耳機透視圖,主要為了顯示耳機100內側觸控感應器跟右耳510之間的接觸點。如第12圖所示,由於右耳510的形狀,第四觸控感應器108在耳機100置入右耳510後會跟右耳510有距離而不會直接接觸,而第一觸控感應器103及第二觸控感應器105會跟右耳510接觸。在一實施例中,便可以使用軟體設定方式針對耳機100是佩戴至左耳310或是佩戴至右耳510進行設定,亦即若耳機100佩戴至左耳310時,可藉由第11圖的偵測方法來判斷耳機100是否佩戴至左耳310,而若耳機100佩戴至右耳510時,便可使用下面所述的第13圖的偵測方法,來判斷耳機100是否佩戴至右耳510。使用軟體設定的好處是在無須改變硬體架構下,可以讓使用者更方便的決定要將耳機100佩載至左耳310或是右耳510。第13圖所繪示的方法包含以下步驟:步驟S602:當耳機100通電後,週期性的偵測第一觸控感應器103、第二觸控感應器105及第四觸控感應器108的電場變化;步驟S604:當第一觸控感應器103的電場變化超過第一門檻值時,第一觸控感應器103進行觸控感應計數;步驟S606:當第二觸控感應器105的電場變化超過第二門檻值時,第二觸控感應器105進行觸控感應計數;步驟S608:當第四觸控感應器108的電場變化低於第四門檻值,第一觸控感應器103觸控感應計數大於第一設定值,且第二觸控感應器105的觸控感 應計數大於第二設定值時,判定耳機100為佩戴至右耳510;步驟S610:當判定耳機100為佩戴至右耳510時,開啟第三觸控感應器106;及步驟S612:根據第三觸控感應器106的感應結果提供對應的控制功能。
在一個實施例中,耳機100的殼體101外可有一外殼702,將耳機100包覆,如第14圖所示。外殼702將第一觸控感應器103、第二觸控感應器105、第三觸控感應器106、第四觸控感應器108以及微處理器107包覆在外殼702內。
本實施例提供一種耳機以及耳機的佩戴偵測方法,第一觸控感應器103以及第二觸控感應器105安裝於耳機100之殼體101的內側,用以判斷耳機是否佩戴至耳朵或是耳機為手持狀態。第三觸控感應器106安裝於耳機之殼體101的外側,當耳機佩戴至耳朵後,開啟第三觸控感應器106,提供耳機觸控功能如音量控制、音樂播放、曲目選擇、暫停、接聽來電及/或掛斷來電等。當判斷耳機佩戴至耳朵後,才對耳機中的發音單體通電,可達到電池功率消耗的管理的最佳化。由於第三觸控感應器106可提供耳機觸控功能,因而可取代實體按鍵,大幅縮減耳機尺寸亦能增加耳機內部空間,能增加更多發音單體安裝於耳機內以提升耳機音質。使用者將耳機由耳朵拿下時,由第二觸控感應器105偵測出為手持狀態,即可令發音單體停止播放,達到省電。使用觸控感應器取代實體按鍵,可保持耳機氣密性,減少灰塵進入機率以及增加防水性。觸控感應器相較於使用紅外線偵測感應,耳機殼體可以採用透光材質,增加產品多樣性。而且使用者可以利用軟體設定耳機係欲佩載至左耳310或是右耳510,增加使用的便利性。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10:耳機
101:殼體
102:聲音輸出孔
103:第一觸控感應器
105:第二觸控感應器
107:微處理器
201:第一部分
202:第二部分

Claims (12)

  1. 一種耳機,包含:一殼體;一聲音輸出孔,設於該殼體的內側;一第一觸控感應器,安裝於該殼體的內側;一第二觸控感應器,安裝於該殼體的內側邊緣的第一部分;一第三觸控感應器,安裝於該殼體的外側;及一微處理器,耦接於該第一觸控感應器、該第二觸控感應器及該第三觸控感應器,用以至少根據該第一觸控感應器的感應結果判斷該耳機是否佩戴至一耳朵,根據該第二觸控感應器的感應結果判斷該耳機是否為手持狀態,及根據該第三觸控感應器的感應結果提供對應的控制功能;其中當該第二觸控感應器的電場變化超過一第二門檻值時,該第二觸控感應器進行觸控感應計數,而當該第二觸控感應器的觸控感應計數大於一第二設定值時,該微處理器判定該耳機為手持狀態。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耳機,另包含:一第四觸控感應器,安裝於該殼體的內側邊緣的第二部分;其中,該微處理器根據該第一觸控感應器的感應結果及該第四觸控感應器的感應結果,判斷該耳機是否佩戴至該耳朵。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耳機,其中當該第一觸控感應器的電場變化超過一第一門檻值時,該第一觸控感應器進行觸控感應計數,及當該第四觸控感應器的電場變化超過一第四門檻值時,該第四觸控感應器進行觸控感應計數。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耳機,其中當該第二觸控感應器的電場變化低於一第二門檻值,該第一觸控感應器的觸控感應計數大於一第一設定值,及該第四觸控感應器的觸控感應計數大於一第四設定值時,該微處理器判定該耳機為佩戴至該耳朵。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耳機,其中當該微處理器判定該耳機為佩戴至該耳朵時,該微處理器開啟該第三觸控感應器,以根據該第三觸控感應器的感應結果提供對應的控制功能。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耳機,其中該第一觸控感應器、該第二觸控感應器以及該第三觸控感應器為電容式觸控感應器。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耳機,其係一藍牙耳機或一有線耳機。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耳機,其中該第一觸控感應器安裝於靠近該殼體的內側之中央的位置。
  9. 一種耳機佩戴偵測方法,包含:當一耳機通電後,週期性的偵測該耳機的一第一觸控感應器、一第二觸控感應器及一第三觸控感應器的電場變化;當該第一觸控感應器的電場變化超過一第一門檻值時,該第一觸控感應器進行觸控感應計數;當該第二觸控感應器的電場變化低於一第二門檻值,及該第一觸控感應器 的觸控感應計數大於一第一設定值時,判定該耳機為佩戴至該耳朵;當判定該耳機為佩戴至該耳朵時,開啟該第三觸控感應器;當該第二觸控感應器的電場變化超過該第二門檻值時,該第二觸控感應器進行觸控感應計數;當該第二觸控感應器的觸控感應計數大於一第二設定值時,判定該耳機為手持狀態;及根據該第三觸控感應器的感應結果提供對應的控制功能。
  10. 一種耳機佩戴偵測方法,包含:當一耳機通電後,週期性的偵測該耳機的一第一觸控感應器、一第二觸控感應器、一第三觸控感應器及一第四觸控感應器的電場變化;當該第一觸控感應器的電場變化超過一第一門檻值時,該第一觸控感應器進行觸控感應計數;當該第四觸控感應器的電場變化超過一第四門檻值時,該第四觸控感應器進行觸控感應計數;當該第二觸控感應器的電場變化低於一第二門檻值,該第一觸控感應器的觸控感應計數大於一第一設定值,及該第四觸控感應器的觸控感應計數大於一第四設定值時,判定該耳機為佩戴至該耳朵;當判定該耳機為佩戴至該耳朵時,開啟該第三觸控感應器;當該第二觸控感應器的電場變化超過該第二門檻值時,該第二觸控感應器進行觸控感應計數;當該第二觸控感應器的觸控感應計數大於一第二設定值時,判定該耳機為手持狀態;及根據該第三觸控感應器的感應結果提供對應的控制功能。
  11. 如請求項9或10所述之方法,另包含:當判定該耳機為佩戴至該耳朵時,對該耳機的至少一發音單體通電。
  12. 如請求項9或10所述之方法,其中根據該第三觸控感應器的感應結果提供對應的控制功能,係為根據該第三觸控感應器的感應結果控制該耳機的音量、音樂播放、曲目選擇、暫停、接聽來電及/或掛斷來電。
TW109122752A 2019-08-08 2020-07-06 耳機及耳機佩戴偵測方法 TWI73351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6/986,233 US11172282B2 (en) 2019-08-08 2020-08-05 Earphone and earphone wearing detection method
CN202010789000.XA CN112351359A (zh) 2019-08-08 2020-08-07 耳机及耳机佩戴侦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28201 2019-08-08
TW108128201 2019-08-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07904A TW202107904A (zh) 2021-02-16
TWI733512B true TWI733512B (zh) 2021-07-11

Family

ID=757453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22752A TWI733512B (zh) 2019-08-08 2020-07-06 耳機及耳機佩戴偵測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33512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344311B (en) * 2007-12-21 2011-06-21 Inventec Corp Earphone apparatus
TWI658736B (zh) * 2017-04-18 2019-05-01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耳機佩戴狀態偵測及聲道切換方法、系統及耳機
TWI660636B (zh) * 2017-12-29 2019-05-21 美律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省電耳機
CN209017261U (zh) * 2018-12-21 2019-06-21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佩戴及触控检测电路与耳机
CN209134600U (zh) * 2018-09-25 2019-07-19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344311B (en) * 2007-12-21 2011-06-21 Inventec Corp Earphone apparatus
TWI658736B (zh) * 2017-04-18 2019-05-01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耳機佩戴狀態偵測及聲道切換方法、系統及耳機
TWI660636B (zh) * 2017-12-29 2019-05-21 美律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省電耳機
CN209134600U (zh) * 2018-09-25 2019-07-19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耳机
CN209017261U (zh) * 2018-12-21 2019-06-21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佩戴及触控检测电路与耳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07904A (zh) 2021-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72282B2 (en) Earphone and earphone wearing detection method
US20120086551A1 (en) Headset Ear Detection
US8259984B2 (en) Headset with on-ear detection
US20180352320A1 (en) Sports touch-control bluetooth earphone
KR20100088833A (ko) 이어폰 장치 및 그 운용 방법
US20100040245A1 (en) Multi-function headset and function selection of same
US20060093161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ximity sensing in a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20110182457A1 (en) In-ear earphone with capacitive sensing function
TWI543021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及其控制方法
EP2774387A1 (en) Headset with proximity determination
WO2006075275A1 (en) Audio entertainment system, metho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TWI723442B (zh) 入耳式耳機
US9538277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a sound input path
TWI599211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CN102149032A (zh) 具有电容式感测功能的入耳式耳机
KR20130124206A (ko) 뼈 전도 변환기를 갖는 장치를 제어하기 위한 시스템 및 장치
US10959010B1 (en) Earphone device
TWI733512B (zh) 耳機及耳機佩戴偵測方法
JP2005223629A (ja) 携帯電子機器
TWM539251U (zh) 具有通訊功能之智慧頭盔
CN110933546B (zh) 耳塞顶端和入耳式耳机
KR100677583B1 (ko) 버튼 조작 없는 음원 재생 장치 및 그 방법
US10390124B2 (en) Transducer device
KR100821160B1 (ko) 헤드셋 동작상태에 따른 모드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CN112235673B (zh) 具有入耳检测功能的耳机及其入耳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