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14529B -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後天性免疫缺乏症候群之治療 - Google Patents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後天性免疫缺乏症候群之治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14529B
TWI714529B TW104116017A TW104116017A TWI714529B TW I714529 B TWI714529 B TW I714529B TW 104116017 A TW104116017 A TW 104116017A TW 104116017 A TW104116017 A TW 104116017A TW I714529 B TWI714529 B TW I71452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iv
cells
composition
patient
ag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160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41109A (zh
Inventor
諾伊 麥可 哈
Original Assignee
以色列商梵提夫免疫療法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以色列商梵提夫免疫療法公司 filed Critical 以色列商梵提夫免疫療法公司
Priority to TW1041160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14529B/zh
Publication of TW2016411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411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45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4529B/zh

Links

Abstract

本發明揭示治療患有人類免疫缺乏病毒之患者之方法。該方法包括提供皮內及靜脈內劑之可增加患者體內對HIV具有抗性之CD4+細胞之aTh1組成物。本說明書包括一種用於降低病毒負荷之方法及一種病毒清除方法。療法導致該病毒負荷劇增且接著返回至該病毒之基線或較低水準且可導致潛伏病毒儲集囊之減少及/或消除。亦包括經配置以根據該療法提供皮內劑及靜脈內劑之套組。

Description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後天性免疫缺乏症候群之治療
本發明係關於抗反轉錄病毒療法之治療且更特定言之係關於HIV/AIDS之免疫療法治療。
AIDS最初在1981年報導於美國且此後已變為主要的世界範圍之大流行病。AIDS由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或HIV)引起。現今超過3千萬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經該病毒感染(Cohen,Hellmann等人2008)。HIV藉由殺死或損害身體之免疫系統之細胞,尤其消除表現CD4分子之免疫細胞,諸如CD4+輔助T-淋巴細胞(其導致倒置的CD4/CD8 T細胞比率)及單核細胞/巨噬細胞譜系之細胞來逐漸地破壞人體對抗感染及其他疾病之能力(Fauci 1996)。
CD4 T細胞成熟為兩個極化的功能類型,稱為Th1及Th2(Mosmann及Coffman 1989;Mosmann及Sad 1996)。Th1 CD4+細胞負責介導細胞免疫且Th2 CD4+細胞負責介導體液免疫(D'Elios及Del Prete 1998)。HIV感染引起Th1子集之逐漸損失,從而導致倒置的Th1/Th2比率(Becker 2004)及細胞免疫損失。HIV患者中Th1免疫之損失及切換至Th2主導的免疫已與深度免疫抑制及由HIV陽性狀態進展至AIDS相關(Klein,Dobmeyer 等人1997)。患有AIDS的患者死亡之主要原因之一為歸因於細胞免疫系統之抑制的機會性感染(Baker及Leigh 1991)。
HIV具有多個免疫逃避策略。此等策略包括突變逃逸、潛伏、遮蔽病毒包膜上之抗體結合部位、下調I類主要組織相容複合物(MHC-I)、上調感染細胞之表面上的Fas配位體(Piguet及Trono 2001)及誘導IL-10之產生(Leghmari,Bennasser等人2008;Brockman,Kwon等人2009)。另外,一些病毒基因,諸如vif、vpr、vpu及nef基因轉譯起抑制抗病毒免疫反應作用之蛋白質(Kirchhoff 2010)。此等病毒逃逸機制使病毒難以使用免疫學方法來控制(Migueles,Tilton等人2006;Bansal,Yue等人2007;Feinberg及Ahmed 2012;Teshome及Assefa 2014)。
已集中地研究HIV病毒學且已描述HIV之病毒結構及生命週期(Pomerantz 2002;Sierra,Kupfer等人2005;Li及Craigie 2006;Cohen 2008;Scherer,Douek等人2008;Fanales-Belasio,Raimondo等人2010)。單個HIV粒子稱為病毒粒子。病毒粒子之形狀類似尖峰狀球體。球體之中心芯稱為衣殼。衣殼含有兩個單股HIV RNA,其稱為病毒RNA。當在血清中偵測到病毒RNA時,病毒RNA之數量稱為病毒負荷。病毒RNA編碼對病毒之生命週期重要的稱為逆轉錄酶、整合酶及蛋白酶之三種酶。此等酶對於人類免疫系統為外來的且能夠被CD8+ CTL殺手細胞識別(Haas,Samri等人1998)。以此方式,表現此等病毒酶之細胞為免疫消除之標靶。然而,病毒RNA亦含有用於產生病毒附屬蛋白之指令,該等病毒附屬蛋白用來輔助病毒逃避免疫消除(Seelamgari,Maddukuri等人2004;Malim及Emerman 2008)。
芯周圍為保護性脂質(脂肪)雙層,其形成圍繞衣殼之外殼 (Frankel 1996;Bradbury 2013)。此外殼稱為病毒包膜。嵌入病毒包膜內的為稱為env之HIV蛋白。env蛋白由自病毒粒子突出從而形成刺突之兩種醣蛋白gp120及gp41組成。刺突之帽為gp120且桿為gp41。對於待進入宿主細胞之HIV,其必須首先使用gp120以附著至CD4受體(Pancera,Majeed等人2010;Guttman及Lee 2013)。
在gp120成功地附著至CD4細胞之後,分子可改變形狀以避免被中和抗體識別,其為稱為構形遮蔽之過程(Kwong,Doyle等人2002)。gp120之構形變化允許其結合至CD4細胞表面上之稱為趨化介素受體的第二受體。
CD4細胞表面上之用作HIV病毒粒子之共同受體的趨化介素受體為CCR5或CXCR4(Moore,Trkola等人1997)。相較於另一種趨化介素共同受體使用某種趨化介素共同受體之病毒偏好稱為『病毒向性』。趨化介素受體5(CCR5)由巨噬細胞向性(M-向性)HIV用以結合至細胞(Cohen,Kinter等人1997)。所有HIV感染之約90%涉及M-向性HIV病毒株。CXCR4,亦稱為融合素,為由T-向性HIV(優先感染CD4 T細胞之HIV)用以附著至宿主細胞之趨化介素受體(Hoxie,LaBranche等人1998)。稱為DC-SIGN之另一共同受體在樹突狀細胞上表現且亦結合gp120以便促進參與細胞免疫之此等重要細胞之病毒感染(Cunningham,Harman等人2007)。病毒感染巨噬細胞可與CD4 T細胞相互作用且經由細胞間收縮傳遞病毒(Martin及Sattentau 2009;Poli 2013)。另外,HIV可誘導T細胞形成合體細胞以促進細胞間病毒轉移(Emilie,Maillot等人1990;Kozal,Ramachandran等人1994;Margolis,Glushakova等人1995)。
HIV之傳播導致建立新的感染,其甚至由單個病毒粒子開始。HIV病毒粒子在宿主感染細胞內複製且釋放至血漿中,其在體內所有淋巴組織中引起病毒血症及免疫細胞之持續感染。HIV優先感染具有高水準CD4表面表現之T細胞及共同表現CCR5之彼等T細胞子集。記憶T細胞之子集為較佳標靶(Helbert,Walter等人1997),尤其為HIV特異性記憶T細胞(Douek,Brenchley等人2002)及Th2/Th0細胞(Maggi,Mazzetti等人1994)。
隨著免疫缺乏發作,病毒演進至感染新的細胞類型。此與涉及由CCR5共同受體至替代的CXCR4共同受體之偏好切換之向性變化相關。此切換與感染細胞之膨脹對應,以除了較佳記憶細胞之外包括初始CD4+ T細胞。類似地,病毒演進進入表面上CD4水準低的細胞之能力且此增強感染單核細胞/巨噬細胞之能力。初始細胞幾乎僅發現於二級淋巴器官中,而記憶細胞及巨噬細胞具有寬得多的組織分佈,包括大腦、組織及器官系統。初始細胞及巨噬細胞之感染在整個身體中且在難以用藥物或免疫療法靶向之位置處建立病毒感染細胞之池。
HIV之M-向性及T-向性病毒株亦可共存於體內,進一步干擾靶向病毒消除之能力。在感染之某一時刻,gp120能夠附著至CCR5或CXCR4。具有此特性之HIV病毒粒子稱為雙向性病毒或R5X4 HIV(Toma,Whitcomb等人2010;Loftin,Kienzle等人2011;Svicher,Balestra等人2011)。可在巨噬細胞與T細胞兩者上利用CXCR4受體之HIV亦稱為雙向性X4 HIV(Huang,Eshleman等人2009;Gouwy,Struyf等人2011;Xiang,Pacheco等人2013)。在個體具有兩個病毒群體時產生混合向性;一者使用CCR5且另一者使用CXCR4以結合至CD4 T細胞。由於T-向性及M-向性病毒之病毒學 行為改變,混合向性為藥物設計產生難題。
一旦HIV包膜已附著至CD4分子且結合至共同受體,HIV包膜利用gp41包膜蛋白之結構變化與細胞膜融合且逃避中和抗體(Chen,Kwon等人2009)。HIV病毒粒子接著能夠穿透靶細胞膜。
一旦在宿主細胞內,病毒酶逆轉錄酶將病毒RNA轉化為病毒DNA。逆轉錄酶抑制劑經開發作為抗HIV療法(Nurutdinova及Overton 2009;Chowers,Gottesman等人2010;Zhan及Liu 2011)。一旦病毒RNA經轉錄為DNA,DNA接著能夠進入宿主細胞之細胞核。使用稱為整合酶之另一病毒酶,病毒DNA能夠整合至宿主細胞之染色體DNA中。整合酶抑制為抗病毒藥開發之另一目標(Geretti,Armenia等人2012;Okello,Nishonov等人2013)。經整合之病毒DNA稱為原病毒且在宿主細胞分裂時連同宿主染色體一起複製。原病毒至宿主DNA中之整合提供使病毒能夠有效逃避宿主免疫反應之潛伏。
當宿主細胞經活化而分裂時,隨著原病毒連同宿主DNA一起轉錄產生病毒蛋白及病毒RNA。接著使用宿主細胞之蛋白製造機制組裝病毒蛋白。病毒之蛋白酶允許將新轉譯之病毒多肽加工成構成病毒之蛋白質。此等各種蛋白質接著最終組裝成病毒粒子。蛋白酶抑制劑為用於治療HIV感染之另一類抗病毒藥(Wattanutchariya,Sirisanthana等人2013)。組裝病毒使用稱為gag之核衣殼蛋白與宿主蛋白機制相互作用以使病毒出芽且自宿主細胞釋放完整病毒(Dussupt,Javid等人2009)。或者,出芽HIV可由細胞間相互作用直接轉移(Fais,Capobianchi等人1995)。許多病毒粒子可隨時間推移自單個細胞出芽,最終使細胞膜溶解從而殺死細胞。
主動產生病毒之細胞易受CD8細胞(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或CTL)攻擊。CTL細胞需要來自Th1 CD4細胞之幫助以殺死產生病毒之細胞(Wodarz 2001)。在HIV感染中,病毒負荷可保持在穩定狀態下,其中產生病毒的細胞之免疫介導破壞之速率與病毒粒子自感染細胞釋放之速率平衡。在此穩定狀態下,病毒負荷維持在設定點水準下(Korthals Altes,Ribeiro等人2003;Kaul,MacDonald等人2010)。當CD4計數下降到足以失去此對於CTL之輔助功能時,設定點控制損失且病毒負荷攀升。最終,此導致CD4計數下降,細胞免疫損失且最終導致AIDS。HIV感染可在AIDS之臨床症候群發生之前持續八至十年處於此類穩定狀態下(Jurriaans及Goudsmit 1996;Callaway及Perelson 2002;Maenetje,Riou等人2010)。
HIV感染最明顯的實驗室觀測結果為在血液中發現之CD4+ T細胞數量下降及CD4/CD8比率下降。可藉由敏感PCR測試來偵測病毒負荷(病毒RNA)增加。
用於慢性抑制HIV複製之高度活性抗反轉錄病毒療法(HAART)已成為HIV/AIDS醫學之重大成就。HAART混合液含有具有經設計以在不同點阻斷天然病毒生命週期之不同作用機制之藥物。舉例而言,HAART可含有逆轉錄酶、整合酶、蛋白酶及結合(Carter 2003;Laurence 2004;2007)抑制劑。許多患者現處於其治療之第二個十年,其中血漿HIV RNA水準(病毒負荷)低於臨床分析之偵測極限(例如,<50複本/毫升)。正在開發新的HAART藥物以干擾病毒生命週期。舉例而言,由於CCR5已經識別為主要HIV共同受體,此已導致開發靶向病毒-CCR5相互作用之藥物,包括首創之審批通過的藥物馬拉維若(maraviroc)(Rusconi,Vitiello等 人2013)。
由於HAART不能完全消除病毒,需要終身抗病毒療法來控制HIV感染。此類療法為昂貴的且易於產生抗藥性、累積的副作用及未知的長期治療作用。HAART具有若干長期副作用,包括腎、肝及胰腺問題;及脂肪代謝之變化,其導致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水準升高及中風及心臟病發作風險增加(Carter 2003;Laurence 2004;2007)。另外,一些病毒已演進了對HAART之抗性(Fumero及Podzamczer 2003;Tebit,Sangare等人2008;Loulergue,Delaugerre等人2011)。
儘管使用有效HAART療法,HIV感染仍持續,如由在停止HAART療法之後(最常在3至10天內)病毒血症之快速反彈所證明(Neumann,Tubiana等人1999;Van Gulck,Heyndrickx等人2011)。此現象被認為歸因於潛伏感染細胞與整合病毒DNA之穩定儲集囊之早期建立,其導致在HAART停止之後產生病毒粒子。
HAART療法在HIV感染患者中之目標為使血漿HIV病毒負荷(HIV RNA)降至不可偵測的水準且使CD4細胞計數增加。此目標之達成降低疾病進展及死亡之比率。然而,一些患者經歷短暫可偵測的HIV RNA或病毒反彈之獨立事件(Staszewski,Miller等人,1998;Butler,Gavin等人2014)。病毒反彈之原因仍不清楚。在已達成不可偵測HIV RNA之使用HAART的患者中已報導25%至53%之病毒反彈率。接著以低水準病毒血症(設定點水準)形式持續之病毒反彈可能導致病毒之基因突變從而導致抗藥性。
患有持續性低水準病毒血症之患者具有較高病毒學失效 率。持續性低水準病毒血症定義為血漿HIV RNA水準持續至少3個月且在至少兩個連續臨床訪視時在51複本/毫升至1000複本/毫升範圍內。病毒學失效定義為兩次連續血漿HIV RNA水準>1000複本/毫升。
在HAART起始之後,大多數患者經歷改良的免疫功能且維持病毒抑制;然而,仍存在具有次最佳免疫反應之患者子集,該次最佳免疫反應定義為儘管使用HAART療法但未能達成及維持足夠的CD4反應。使用HAART療法之具有不足的CD4計數之患者據稱具有免疫學失效。足夠的CD4計數一般定義為在特定時間段(例如,4至7年)內>500個細胞/立方毫米。免疫學失效增加AIDS相關及非AIDS相關發病率及死亡率之風險。舉例而言,<500之低CD4計數與心血管、肝及腎疾病及癌症之增加的風險相關。
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CTL)及自然殺手(NK)細胞反應對見於急性感染之後前幾個月中之HIV病毒負荷之初始降低為重要的(Borrow,Lewicki等人1997;Fan,Huang等人1997;Smalls-Mantey,Connors等人2013)。此等有益的細胞免疫反應隨著疾病進展減少且無法僅用抗反轉錄病毒療法恢復。CTL反應一般需要CD4細胞幫助以變得有效(Wodarz 2001)。
近期研究表明,治療性疫苗可幫助恢復細胞免疫及對病毒之CTL及NK反應。治療HIV疫苗經設計以藉由強化身體之自然免疫反應來控制HIV感染。已在預防及治療設置中廣泛地研究基於HIV特異性T細胞之疫苗,大多數研究未能顯示益處,且一些表明損害(Papagno,Alter等人2011)。目前不存在FDA審批通過之治療HIV疫苗。
儘管使用HAART之長期病毒抑制,但迄今為止還不可能治癒HIV。儘管強力的病毒抑制及阻斷病毒進入仍發生之快速反彈被認為歸因於不受病毒抑制影響且不能針對免疫消除經靶向之潛伏感染細胞之儲集囊,此外自淋巴結及組織中之一些細胞產生連續亞臨床病毒及該病毒經由作為進入路徑之替代方案的細胞間接觸擴散之能力均用來維持病毒持續性。
雖然描述一些患者可在不使用HAART之情況下保持有不可偵測到的病毒,此等所謂的「二級對照體(secondary controller)」感染有感染性較弱類型之HIV(Lobritz,Lassen等人2011;Van Gulck,Bracke等人2012)。對於大多數患者,HAART為疾病控制之終身要求。
在HAART療法停止之後的長期病毒抑制之唯一報導為所謂的「柏林患者(Berlin Patient)」。該柏林患者接受了同種異體幹細胞移植用於治療其白血病。供體具有特殊基因特徵(隱性CCR5△32對偶基因之兩個複本),其導致不能表現CD4細胞表面上之CCR5受體。因此,用於移植之供體細胞對病毒進入具有抗性。在移植之後,該患者能夠停止所有HAART抗反轉錄病毒療法且在移植之後持續3½年保持有不可偵測到的病毒負荷(Hutter,Nowak等人2009)。
有可能,藉由供體免疫系統遞送之先天性或後天性免疫可能已促成具有活性HIV複製的細胞之消除。患者經歷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且針對宿主淋巴細胞之同種異體免疫反應有可能對淋巴細胞中之潛伏HIV儲集囊具有清除作用。
同種異體幹細胞移植為具有高治療相關死亡率及發病率之 高毒性程序。高毒性與需要化學療法調節方案及通常致死的GVHD副作用相關。GVHD之毒性將同種異體移植程序之臨床使用限制於無其他治療選擇方案之末期患者。然而,在穩定使用HAART藥物之HIV+患者中,用同種異體幹細胞移植治療不為臨床上可行的。
另外,同種異體移植需要HLA組織匹配的供體。僅1/3個體具有相關的HLA匹配供體且更少的個體能夠找到不相關的HLA匹配供體。此外,即使可識別匹配供體,該供體對於CCR5△32突變必須為同型的,該突變為極其罕見的基因表型(Jiang,Wang等人1999;Williamson,Loubser等人2000)。因此,適合供體之缺乏及同種異體移植程序之毒性使得不可能自柏林患者翻譯資料以使大多數HIV感染患者受益。
因此,需要額外的無毒療法以便利用使柏林患者能夠享受長期HAART停止之機制。另外,迫切地需要在HAART治療時用於病毒學失效及免疫學失效之治療選擇方案。
本說明書係關於一種免疫療法藥物及一種治療性疫苗組成物,及用於治療患有HIV感染的在使用HAART藥物時經歷病毒學及/或免疫學失效之患者的方法。另外,本說明書描述一種用於將HIV患者體內之潛伏病毒池清除至足以達成自每日HAART藥物要求的延長假期之水準的方法。
本說明書之組成物包括以下各者之組合:活細胞或其組分,其含有至少一種高度免疫原性抗原;分子,其結合表面CD40受體以遞送細胞活化信號;及一或多個一起或在時間上分別遞送之發炎性1型細胞介素 及/或趨化介素(在下文中稱為「aTh1」)。aTh1組成物亦可包括至少一種抗反轉錄病毒藥。包括抗反轉錄病毒藥之aTh1組成物在本文中可稱為AVI組成物。aTh1組成物及抗病毒藥可藉由不同途徑遞送但兩者之作用必須同時發生。aTh1組成物之組分可以溶液形式組合或附著至表面(諸如可生物降解載體)以用於投予。例示性aTh1組成物稱為「AlloStimTM」且可自Immunovative Therapies有限公司獲得。
本說明書包括一種用於在患者體內增強CD4+ T細胞之方法。此「CD4增強方法」包括使用aTh1組成物以增加HIV患者體內對HIV感染具有抗性之循環CD4+ Th1細胞(包括CD4+細胞)之效價,該抗性歸因於該等細胞具有記憶表型及歸因於趨化介素促效劑之產生的表面CCR5表現下調或CCR5阻斷或其兩者。此方法可與HAART同時用於經歷免疫學失效之HIV患者。
本說明書亦包括一種治療性疫苗方法。該方法包括使用aTh1組成物作為佐劑與HIV抗原之來源一起形成治療性疫苗,該疫苗導致HIV特異性T細胞之效價增加及病毒之免疫控制。此方法可在HIV患者,包括經歷病毒學失效之使用HAART藥物的患者中用作治療性疫苗。
本說明書亦包括一種病毒清除方法。此方法包括使用AVI組成物以活化潛伏地感染有HIV遺傳物質之細胞,以使得其產生病毒粒子且因此變為免疫介導消除之標靶。AVI組成物中之抗病毒藥物防止經喚醒的潛伏病毒池瓦解且破壞其餘的CD4細胞。此方法可用於減少或消除潛伏病毒池。潛伏病毒池之清除為最終治癒之所需步驟。
在本說明書之另一態樣中,描述一種HIV治療方法,其組 合CD4增強方法與病毒清除方法(「HAART假期方法」)。HAART假期方法亦可與治療性疫苗方法組合。HAART假期方法為HIV患者提供自HAART藥物每日要求之延長的假期。此類假期較佳長於30天,更佳為至少90天且最佳超過一年。
在一個態樣中,本說明書包括一種治療患有HIV之患者的方法。該方法包括藉由向患者投予至少一劑的aTh1組成物之皮內劑以增加對HIV感染具有抗性之循環CD4+ Th1記憶細胞之效價,其中該患者感染有HIV。該方法進一步包括藉由投予至少一劑的aTh1組成物之靜脈內劑以擴增及活化患者體內之CD4+ Th1記憶細胞。該方法亦可包括藉由投予至少兩劑的aTh1組成物之皮內劑以增加效價,其中兩劑均在相同位置且皮內劑之間的間隔在約3天與約一週之間。該方法亦可包括在不同於前兩劑皮內劑之位置的位置處的aTh1組成物之額外兩劑皮內劑。該方法亦可包括其中患者同時經高度活性抗反轉錄病毒療法(HAART)治療。
在另一態樣中,本說明書亦包括一種降低患有HIV之患者體內的病毒負荷之方法。該方法包括投予至少一劑之aTh1組成物及至少一劑之一或多種HIV抗原,其中對HIV感染具有抗性之循環CD4+ Th1記憶細胞之效價在患者體內增加且病毒負荷在患者體內降低。該方法可包括其中aTh1組成物及HIV抗原分別投予,aTh1組成物及一或多種HIV抗原皮內投予。
在又一態樣中,本說明書亦包括一種自患者減少或消除HIV病毒之方法。該方法包括向患者逐步增加aTh1組成物之靜脈內劑,其中該患者同時經HAART治療。該方法亦可包括以下步驟:其中暫停HAART且 監測患者之CD4+細胞及病毒負荷,且其中若在患者體內偵測到病毒劇增,則恢復HAART。
在另一態樣中,本說明書包括一種包含治療HIV疫苗之組分的套組,其中該套組包含aTh1組成物之皮內劑、aTh1組成物之靜脈內劑及一或多種HIV抗原。該套組可進一步包括HAART之組分。
在又一態樣中,本說明書包括一種包括aTh1組成物及至少一或多種HIV抗原之組成物,該aTh1組成物包含同種異體抗原、與CD40表面受體相互作用之分子及I型細胞介素。
在另一態樣中,本說明書包括一種AVI組成物,其包括aTh1組成物及至少一或多種抗反轉錄病毒藥,該aTh1組成物包含同種異體抗原、與CD40表面受體相互作用之分子及I型細胞介素。該組成物亦可包括一或多種HIV抗原。
本說明書包括用於感染有反轉錄病毒,尤其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之患者之組成物。該組成物可包括aTh1組成物用於由患者引發免疫學反應。本說明書亦包括一種抗病毒免疫療法藥物組成物(aTh1+抗病毒藥物)及用於使用該抗病毒組成物治療感染有HIV之患者之方法。描述其中組成物可用於以下各者之方法:(1)藉由增加CD4計數治療免疫學失效(CD4增強方法);(2)藉由恢復病毒負荷之免疫控制治療病毒學失效(治療性疫苗方法);及(3)清除來自潛伏病毒池之病毒(病毒清除方法)。所 有此等方法之組合或CD4增強方法與病毒清除方法之組合可持續延長的時間段消除每日HAART藥物之需要(HAART假期方法)。
包含aTh1及抗病毒藥物之抗病毒免疫療法組成物在本文中可稱為AVI組成物。
感染有HIV之患者可用本文中所描述之組成物及方法治療。患者可在使用HAART時在經歷免疫學或病毒失效時經治療。患者可在使用或不使用同時的HAART藥物的情況下經治療。藉由本文中所描述之組成物及方法之成功治療之生物標記可藉由HIV患者血漿中之提高的血清IL-12水準特性化。IL-12可增強HIV特異性細胞免疫。本說明書之方法一般可藉由投予aTh1組成物至少120天、較佳90天、更佳30天且甚至更佳7天以使血清中出現IL-12。IL-12可充當指示方法成功產生抗HIV免疫之早期生物標記。
aTh1組成物可包括i)活細胞或其組分,其含有至少一種高度免疫原性抗原;ii)分子,其經由結合至表面CD40受體遞送信號;及iii)一或多個發炎性1型細胞介素及/或趨化介素。aTh1組成物之所有此等組分可同時一起或單獨遞送或在時間上分別遞送。
aTh1組成物之高度免疫原性抗原組分可為天然、合成或重組的蛋白質或肽,其具有一些可使其被人類免疫系統識別之外來組分。免疫原性抗原可為例如同種異體或異種基因蛋白抗原。經改變而被識別為外來之自身蛋白亦在本說明書之範疇內。可藉由重組或化學手段或藉由混合自身蛋白與佐劑來改變自身蛋白。在一較佳具體實例中,高度免疫原性抗原為活細胞、較佳同種異體活細胞、更佳活同種異體免疫細胞、最佳同種 異體活Th1免疫細胞之一部分。同種異體抗原為aTh1組成物中所包括之較佳高度免疫原性抗原。
組成物之高度免疫原性抗原能夠藉由專業抗原呈現細胞(APC)處理以在MHCI及/或MHCII分子上呈現。高度免疫原性抗原之實例亦可包括KLH、病毒蛋白、細菌蛋白、酵母蛋白、真菌蛋白或其組合。
可增加蛋白質(諸如自身蛋白)之免疫原性的佐劑之實例包括使不成熟樹突狀細胞成熟為IL-12+ DC1細胞之試劑。實例包括佐劑危險信號,諸如LPS、BCG及Toll樣受體促效劑(例如,TLR4及TLR7)。所有高度免疫原性肽及蛋白質均在本說明書之範疇內。
aTh1組成物亦可包括I型細胞介素及/或趨化介素。aTh1組成物之較佳1型細胞介素可包括單獨的干擾素-γ、IL-2、TNF-α、TNF-β、GM-CSF、IL-1、IL-7、IL-15、IL-23及IL-12或其組合形式。aTh1組成物之較佳趨化介素可包括單獨的RANTES、MIP-1 α、MIP-1 β及MCP-1或其組合形式。此等I型細胞介素可為aTh1組成物之一部分或可藉由aTh1組成物在患者體內誘導。
aTh1組成物亦可包括經由表面CD40受體遞送信號之分子。aTh1組成物中之經由CD40遞送信號之一個較佳分子為固定化CD40L(CD 154)。CD40L(亦稱為CD 154)為TNF超家族之一員。CD40L可充當共同刺激分子,其與樹突狀細胞(DC)上表現之CD40相互作用以支持其成熟為IL-12+表型。CD40L較佳藉由在細胞表面上表現以使得其經由CD40提供正信號來固定。或者,CD40之促效劑可用於遞送CD40信號,諸如融合蛋白或抗CD40抗體。aTh1組成物之組分可一起或分別及以各種順序及 在不同時間點遞送且在本說明書之範疇內。
在較佳具體實例中,aTh1組成物可包括活化同種異體CD4+ T細胞,且在更佳具體實例中,使用具有CD40L之高表面表現且產生干擾素-γ之同種異體之活化的記憶CD4+ T細胞。
HIV感染(HIV+)個體中之IL-12產生及CD40L表現可嚴重受損。CD40-CD40L相互作用為抗原呈現細胞(APC)(諸如DC)之T細胞依賴性活化以產生IL-12中所涉及之主要機制。而CD40(CD40L之反受體)在來自HIV+個體之單核細胞上表現,IL-12產生仍可經抑制。在投予aTh1組成物之後血漿中出現IL-12可指示方法之免疫學機制之成功起始。
不同形式之CD40L亦可經由CD40發信號。舉例而言,插入HIV病毒中之可溶性三聚CD40L促效劑蛋白(CD40LT)、可溶性CD40L及CD40L亦可提供相同信號及相同作用。所有形式之CD40促效劑均在本說明書之範疇內。
在一些較佳具體實例中,aTh1組成物可為AlloStimTM。AlloStimTM為衍生自正常供體之血液之經生物工程改造的CD4免疫細胞。AlloStimTM具有活化Th1記憶表型:CD4+、CD45RO+、CD62Llo、CD40Lhi、CD25+、干擾素-γ +及IL-4-。AlloStimTM可藉由連續附著至經CD3/CD28-單株抗體塗佈之微米粒子維持在活化狀態下。AlloStimTM之關鍵效應分子為CD40L之高表面表現及大量發炎性細胞介素之產生,諸如干擾素-γ、腫瘤壞死因子-α及顆粒球-巨噬細胞群落刺激因子(GM-CSF)。AlloStimTM及製造AlloStimTM之方法描述於例如美國專利第7,435,592號、美國專利第7,678,572號及美國專利第7,402,431號中,所有專利均以引用的方式併入本 文中。其他同種異體或異種基因免疫細胞亦可用作aTh1組成物中之組分。一些本發明方法參考AlloStimTM描述,但此不意謂該等方法限於僅使用AlloStimTM且其他組成物可用於所描述之方法中。
本文中所描述之aTh1組成物亦可包括抗病毒或抗反轉錄病毒藥物(AVI組成物)。先前已揭示諸如AlloStimTM之含有aTh1組成物之必要組分的組成物。在一些具體實例中,僅使用AlloStimTM或aTh1組成物可能不足以治療HIV感染。AVI組成物包括抗反轉錄病毒藥物連同aTh1組成物。
雖然aTh1組成物可有益於癌症治療,但此組成物可能對HIV患者有害。此歸因於HIV生命週期之獨特性質。舉例而言,當AlloStimTM用作aTh1組成物時,AlloStimTM之皮內注射可增加對同種異體抗原具有特異性之記憶CD4+細胞之效價。在HIV感染中,僅此CD4+記憶細胞之增加將僅增加病毒感染之CD4+標靶的數量。若患者未經病毒抑制以使病毒負荷低於偵測極限,則循環病毒粒子將感染新形成的CD4細胞從而增加潛伏病毒池。因此,僅皮內AlloStimTM注射將導致潛伏病毒池增加。本方法之可保護此等新形成的CD4+細胞免受病毒進入之特徵為可使用靜脈內輸注活化此等細胞之步驟。活化記憶細胞可對病毒進入具有抗性,其歸因於CCR5促效劑細胞介素之上調及CCR5受體之下調。然而,記憶細胞之大量活化可喚醒潛伏感染細胞之病毒產生。AlloStimTM之靜脈內輸注可使T細胞及單核細胞活化,其可使任何潛伏感染細胞開始病毒產生。此可導致血漿病毒負荷增加且可最終導致CD4+細胞計數降低。另外,在靜脈內AlloStimTM輸注之後的潛伏病毒池之活化及後續病毒複製增加可導致變得對HAART藥物混合 液具有抗性之病毒逃逸突變體之產生風險增加。當與諸如HAART中所用之抗反轉錄病毒藥物組合時,可要求按劑及途徑小心地循序投予以便使用諸如AlloStimTM之aTh1組成物治療HIV。此可減緩病毒產生且可允許建立病毒之免疫控制。可執行CD4計數及HIV RNA病毒負荷之頻繁監測以確保維持適當平衡。潛伏病毒負荷可藉由監測細胞與血漿病毒DNA水準兩者來監測。
最初可與病毒抑制藥物一起使用AlloStimTM或其他aTh1組成物以減緩病毒向健康細胞擴散且防止病毒突變。
各種抗反轉錄病毒藥或藥物可包括於AVI組成物中。AVI組成物可包括例如一或多種來自任何類別之抗反轉錄病毒藥之藥物。抗反轉錄病毒藥例如可包括來自以下類別之藥物。來自其他類別之藥物亦在本說明書之範疇內。
核苷/核苷酸逆轉錄酶抑制劑(NRTI):有時稱為「nukes」。此等抗HIV藥物可起阻斷HIV使用逆轉錄酶將病毒RNA正確地變成DNA之能力的作用。宿主細胞可使用DNA以產生病毒製造自身複本所需的蛋白質。
非核苷逆轉錄酶抑制劑(NNRTI):此等稱為「非nukes」。其可以極類似於「nukes」之方式起作用。非nukes亦可阻斷酶、逆轉錄酶,且亦可防止HIV製造其自身DNA之複本。但不同於nukes(其對遺傳物質起作用),非nukes可直接作用於酶自身以防止其正確起作用。
蛋白酶抑制劑(PI):當HIV在細胞內複製時,其可產生其自身RNA遺傳物質之長股。此等長股必須被切成較短股以便HIV產生更多 自身複本。起切斷此等長股之作用之酶稱為蛋白酶。蛋白酶抑制劑可阻斷此酶且防止遺傳物質之彼等長股被切成功能碎片。
進入/融合抑制劑:此等藥物可起阻斷病毒進入細胞之作用。HIV經由受體部位附著且結合至CD4細胞。受體部位發現於HIV及CD4細胞上(其亦發現於其他類型之細胞上)。融合抑制劑可靶向HIV或CD4細胞上之彼等部位且可防止HIV「對接」至健康細胞中。CCR5為HIV之受體部位之實例。
可包括於AVI組成物中之抗HIV藥物之實例可包括以下多類組合:立普妥(Atripla)(依法韋侖(efavirenz)+田諾弗DF(tenofovir DF)+安卓西他賓(emtricitabine));坎佩拉(Complera)(艾韋拉(Eviplera),利匹韋林(rilpivirine)+田諾弗DF+安卓西他賓);斯瑞爾德(Stribild)(先前為Quad)(埃替格韋(elvitegravir)+考比西他(cobicistat)+田諾弗DF+安卓西他賓);曲美克(Triumeq)(先前為Trii)(都魯拉韋(dolutegravir)+阿巴卡韋(abacavir)+拉米夫定(lamivudine))。
抗-HIV藥物之實例包括以下NNRT:埃杜蘭特(Edurant)(利匹韋林,RPV,TMC-278);英特萊(Intelence)(依曲韋林(etravirine),ETR,TMC-125);里斯克里普托(Rescriptor)(地拉韋啶(delavirdine),DLV);薩斯迪瓦(Sustiva)(施多寧(Stocrin),依法韋侖(efavirenz),EFV);維拉姆(Viramune)及維拉姆XR(奈韋拉平(nevirapine),NVP);勒斯韋林(Lersivirine)(UK-453061)。
抗HIV藥物之實例包括以下NRTI:可比韋(Combivir)(齊多夫定(zidovudine)+拉米夫定,AZT+3TC);恩替瓦(Emtriva)(安卓西 他賓,FTC);埃普韋(Epivir)(拉米夫定,3TC);艾普茨康(Epzicom)(克為滋(Kivexa),阿巴卡韋+拉米夫定,ABC+3TC);瑞托韋(Retrovir)(齊多夫定,AZT,ZDV);三協唯(trizivir)(阿巴卡韋+齊多夫定+拉米夫定,ABC+AZT+3TC);特魯瓦達(Truvada)(田諾弗DF+安卓西他賓,TDF+FTC);韋德克斯EC(Videx EC)及韋德克斯(地達諾新(didanosine),ddl);韋瑞德(Viread)(反丁烯二酸田諾弗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澤瑞特(Zerit)(司他夫定(stavudine),d4T);紮亞跟(Ziagen)(阿巴卡韋,ABC);氨多索韋(Amdoxovir)(AMDX,DAPD);反丁烯二酸田諾弗艾拉酚胺(Tenofovir alafenamide fumarate),TAF。
抗HIV藥物之實例包括以下蛋白酶抑制劑:埃普替韋(Aptivus)(替拉那韋(tipranavir),TPV);克里希韋(Crixivan)(茚地那韋(indinavir),IDV);依韋拉斯(Invirase)(沙喹那韋(saquinavir),SQV);卡拉特(Kaletra)(克力芝(Aluvia),洛匹那韋(lopinavir)/利托那韋(ritonavir),LPV/r);樂西瓦(Lexiva)(Telzir,福沙那韋(fosamprenavir),FPV);諾維爾(Norvir)(利托那韋,RTV);普利司他(Prezista)(地瑞那韋(darunavir),DRV);熱亞他茲(Reyataz)(阿紮那韋(atazanavir),ATV);維拉賽普(Viracept)(奈非那韋(nelfinavir),NFV);普利科比西(Prezcobix)(熱佐斯他(Rezolsta),地瑞那韋/考比西他);阿紮那韋+考比西他。
抗HIV藥物之實例包括以下整合酶抑制劑:艾生特(Isentress)(雷特格韋(raltegravir),MK-0518);地韋開(Tivicay)(都魯拉韋,S/GSK-72);韋迪他(Vitekta)(埃替格韋,GS-9137)。
抗HIV藥物之實例包括以下融合抑制劑:福澤昂(Fuzeon) (恩夫韋地(enfuvirtide),ENF,T-20);希爾曾特里(Selzentry)(希爾森特里(Celsentri),馬拉維若(maraviroc),UK-427,857)。
以上所述抗HIV藥物為例示性的且其他抗HIV藥物在本說明書之範疇內。
本文中所描述之aTh1組成物及/或AVI組成物可在方法中用於自患者減少及/或消除HIV。本文中所描述之方法可增強患者體內之CD4+細胞。該等方法亦可自患者降低病毒負荷及/或清除病毒。
CD4增強方法
本說明書中所包括之方法可包括CD4增強方法。CD4增強方法可在服用抗病毒藥物之HIV患者中使用aTh1組成物。此可增加HIV患者之CD4+細胞計數,較佳Th1記憶(CD4+CD45RO+)細胞。藉由該方法產生之新的CD4+細胞可對病毒複製及病毒進入具有抗性。CD4增強方法可用於對HAART藥物具有免疫學失效之患者。
CD4增強方法可藉由產生經活化之循環CD4+ Th1記憶細胞來增加CD4+細胞計數。經活化之CD4+ Th1記憶細胞可對HIV複製具有抗性。此抗HIV狀態可歸因於自活化記憶細胞釋放的趨化介素之產生的增加,該趨化介素繼而與CCR5受體(亦即,RANTES、MIP-1 α及MIP-1 β)相互作用且歸因於經活化之CD4記憶細胞上的CCR5表現之下調。
抗病毒CD4+細胞之產生可為CD4增強方法之一重要態樣。將增加初始CD4細胞、Th2細胞、Th0細胞或休眠CD4記憶細胞之數量的方法將僅「推波助瀾」。此等不當的CD4亞型允許病毒複製。「推波助瀾」意謂將存在更多用於病毒進入之CD4標靶且因此更多細胞可產生病毒粒子 至血漿中,其可導致更多具有潛伏感染之細胞、增加病毒負荷且最終導致CD4細胞死亡增加。最終,CD4細胞之損失將使CD4計數降低至低於原始基線,使患者比在療法之前情況更糟。
CD4增強方法可產生對病毒進入及複製具有抗性之活化Th1記憶細胞之高效價,其歸因於由CD28共同刺激之活化(經由在APC上上調的共同刺激配位體CD80及CD86配位體),其可導致天然CCR5配位體之表現增加及伴隨的表面CCR5表現下調。為產生此等抗HIV細胞,該方法可包括多次注射aTh1組成物(引發劑,priming doses)及活化APC以表現CD80及CD86共同刺激分子。引發劑之aTh1組成物可經皮內、皮下、肌內或靜脈內投予。aTh1組成物亦可藉由此等途徑之組合投予。
在一個具體實例中,aTh1組成物引發劑經多次皮內投予。可要求最低兩次皮內注射或劑以便使記憶細胞進展,諸如投予約4劑或大於劑。該等劑可一般為頻繁的。該等劑可相隔高達約2週或相隔約1週且甚至相隔約3至4天投予。整合相隔低於約2天之劑且仍將其視為單劑。一旦可在循環中偵測到CD4+記憶細胞,患者可被稱為『經引發的』(亦即,對aTh1組成物中之抗原免疫)。
CD4增強方法可導致絕對CD4+細胞計數增加。CD4/CD8比率可能歸因於CD8細胞之伴隨增加而增加或保持接近與基線相同。另外,該方法可導致Th1/Th2平衡之偏移有利於Th1。HIV感染引起Th1細胞損失,從而導致Th2主導之免疫細胞處於循環中。本文中所描述之方法可藉由增加Th1細胞組分來校正此不平衡。
在一個具體實例中,至少aTh1組成物兩劑在相同位置投 予。在相同位置之至少兩劑之後,可選擇新位置用於後續劑投予。或者,所有劑均可在相同位置投予。若選擇了新位置,則至少兩劑應在各新位置投予。aTh1組成物之此投予劑週期可持續直至獲得所需CD4+細胞計數。
可投予在相同位置之aTh1組成物之皮內劑以確保流至注射部位之專業抗原呈現細胞(APC)(諸如郎格罕氏細胞(Langerhan's cells;LC)、巨噬細胞(M)及不成熟樹突狀細胞(DC))在其吞噬高度免疫原性抗原時暴露於aTh1組成物中之1型細胞介素及CD40L。此等APC流至投予部位可能耗費2至3天。在皮內投予之後,皮膚之LC可吞噬及處理來自aTh1組成物之抗原,從而導致抗原特異性T細胞之活化及引發。
aTh1組成物中之1型細胞介素及CD40L可使處理aTh1抗原之專業APC成熟且表現MHCI/II、CD80/86及IL-12。此等成熟APC可接著流至引流淋巴結以與初始T細胞相互作用,從而引起對aTh1組成物中之抗原具有特異性之新的效應CD4+ Th1細胞及CD8+ CTL(Tc1)殺手細胞之活化、分化及增殖。多次投予可將效應Th1/Tc1細胞轉化為記憶細胞。在抗反轉錄病毒藥存在下,隨著aTh1組成物之劑投予數量增加,最終可達成新的較高CD4設定點。在aTh1注射過程期間,可監測CD4計數及病毒負荷。
此CD4增強方法可導致患者為『經引發的』且對aTh1組成物中之抗原免疫。此可導致在活化之後對病毒進入具有抗性之記憶CD4細胞增加。aTh1組成物之多次引發注射為較佳的。此類『脈衝式』引入抗原至免疫系統可在注射部位引起增強的遲發型過敏(DTH)反應。DTH反應藉由記憶Th1細胞介導且在注射部位出現DTH反應可確認對aTh1抗原具有特異性之CD4記憶細胞之存在。增加的DTH皮膚反應亦可與HIV+患者之 循環中的CD4記憶細胞之效價增加相關。
aTh1組成物中之CD40L及1型細胞介素可非特異性地(多株)活化記憶T細胞。當記憶Th1細胞經多株活化時,其可擴增且維持抗HIV記憶、CCR5表型。抗HIV之CD4記憶細胞之擴增可導致CD4計數之有益的持續增加。為了多株活化循環CD4記憶細胞,aTh1組成物可靜脈內輸注。
aTh1組成物之靜脈內輸注亦可活化潛伏感染記憶細胞。此等活化細胞可在多株活化之後開始產生病毒。本文中所描述之方法可產生對病毒具有抗性之記憶CD4細胞池,此等細胞可為HIV特異性CTL殺手細胞提供幫助以消除主動產生病毒之細胞。若患者仍使用HAART藥物,則可減緩病毒產生以使得CD4計數可維持足夠高以支持抗HIV免疫反應。以此方式,常駐抗HIV免疫反應可識別且殺死產生病毒之活化記憶細胞,同時新的抗病毒記憶細胞替換此等細胞。產生病毒的活化細胞之免疫消除與抗病毒記憶細胞之增加之間的此平衡最終導致絕對CD4計數增加及潛伏病毒負荷降低。在達到較高CD4+細胞設定點水準之前可能發生CD4計數之波動。
在患者經引發且CD4計數已增加之後,CD4計數可進一步增加且可藉由同時皮內注射aTh1組成物及靜脈內輸注aTh1組成物持續地保護記憶細胞免受HIV消除。在循環中之Th1記憶細胞之多株活化可導致建立持續的1型細胞介素風暴。靜脈內輸注可使HIV患者血液中之記憶CD4細胞活化,其繼而可使1型發炎性細胞介素之產生增加,從而產生1型細胞介素風暴。1型細胞介素可多株活化待用記憶細胞,因此建立積極的反饋 迴路用於維持活化記憶細胞。
活化記憶細胞可在1型細胞介素存在下擴增,因此加速循環CD4計數之增加。已知伴隨著含有1型細胞介素(諸如TNF-α及IFN-γ)之細胞介素風暴發生突然且劇烈的免疫反應。此類細胞介素風暴可有益於HIV患者。此外,I型細胞介素(諸如IFN-γ及IL-12)可增強記憶細胞功能及先天免疫活性。
在所用aTh1組成物為AlloStimTM之較佳具體實例中,靜脈內輸注進一步增強抗HIV記憶細胞之CD4計數,其歸因於經CD3/CD28塗佈之微珠附著至此組成物中之細胞。此等微珠亦可相互作用且活化宿主記憶細胞從而使其增殖。經CD3/CD28塗佈微珠活化之記憶細胞可抵抗HIV感染。
在一個具體實例中,AlloStimTM細胞用作aTh1組成物。以約0.2×106個細胞至約2×106個細胞之間、較佳約1×106個細胞之劑量皮內注射AlloStimTM細胞。加速CD4計數之靜脈內較佳劑量在約1×107與約3×107個細胞之間(低劑量)。使AlloStimTM細胞以約1×107個細胞/毫升之濃度懸浮於緩衝溶液(例如,具有1%人類血清白蛋白之PlasmaLyteA)中。
一種用於加速CD4計數增強之方法可包括在皮內引發期間的一或多個低劑量靜脈內AlloStimTM輸注。低劑量靜脈內輸注可在最後皮內注射7天內或在24小時內或與皮內注射同時發生。靜脈內劑直至已投予至少兩個皮內引發劑或在4個皮內引發劑之後或在超過4個皮內引發劑之後才開始。
投予之時序、量及途徑之變化可不同且所有變化均在本說明 書之範疇內。
病毒負荷降低方法
病毒負荷降低方法可經由增強病毒之細胞免疫控制來降低病毒負荷。此方法可對使用HAART藥物時病毒學失效的患者適用。CD4增強方法及此方法之加速亦可實現病毒負荷降低。然而,所形成之方法可能需要存在可藉由增加的CD4計數喚醒的常駐抗HIV免疫反應。一些患者可能不具有有效的常駐抗HIV免疫反應且因此不能介導已經活化以產生病毒之細胞之免疫消除。在此情況下,病毒負荷降低方法可為有用的,因為其印刻(imprint)缺失的抗HIV免疫反應以使得CD4計數可增加且病毒負荷降低。
病毒負荷降低方法可包括與aTh1組成物一起投予之一或多種HIV抗原組分。HIV抗原組分可包括例如完整減毒病毒以及天然或重組HIV病毒蛋白。此等HIV抗原以相同投予途徑及頻率與aTh1組成物一起投予。
在先前已經引發之患者體內一起或彼此緊隨地皮內投予HIV抗原及aTh1組成物。aTh1抗原可歸因於先前引發而吸引劇烈的記憶反應。病毒抗原及aTh1抗原可接著由清除劑APC(諸如LC或DC)吞噬。此等細胞可處理且呈現抗原以活化HIV抗原特異性T細胞。藉由此方法,aTh1組成物與歸因於先前引發到達注射部位之Th1記憶細胞一起可均充當佐劑來導引Th1/Tc1抗HIV免疫之進展。
病毒負荷降低方法一般包括與aTh1組成物一起使用之HIV抗原。此等HIV抗原可為天然或重組病毒蛋白,包括tat、env及gp120。亦 可使用完整減毒病毒或藉由nef取代經減毒之病毒。蛋白質可在諸如痘病毒之載體中表現。在一較佳具體實例中,HIV病毒蛋白為gag蛋白。HIV抗原與aTh1組成物一起之重複投予可建立高效價之CD4 Th1記憶細胞及對HIV具有特異性之CD8記憶CTL。此等記憶細胞可藉由靜脈內輸注aTh1組成物維持在活化狀態下。
病毒清除方法
病毒清除方法可包括在使用抗病毒藥物之患者體內逐步增加靜脈內劑量之aTh1組成物。此方法用於已首先經受CD4增強方法及/或病毒負荷降低方法之患者。向已達成由抗病毒記憶細胞組成之增加的CD4設定點之患者投予病毒清除方法。若患者具有高潛伏病毒負荷,則藉由靜脈內輸注活化此等細胞可能導致病毒釋放突發且可能導致CD4計數立即下降。因此,自儘可能高的CD4設定點開始該方法較安全。作為一實例,患者處於>300個細胞/毫升之CD4設定點,或處於>500個細胞/毫升之設定點或處於>700個細胞/毫升之設定點。
在某些具體實例中,使先前已經引發且具有至少6個月病毒負荷低於偵測極限之病史的患者經受增加的靜脈內劑量之aTh1組成物同時維持活性抗病毒抑制。靜脈內輸注可相隔至少約3天發生。在各輸注之後,可分析病毒負荷以判定是否已發生病毒劇增。尖峰為超過偵測極限之任何讀數。aTh1之劑量可在各輸注時增加直至病毒劇增發生。病毒劇增之出現可指示來自潛伏池之細胞已經活化。在病毒劇增發生之後,可追蹤CD4計數及病毒負荷直至病毒負荷返回至不可偵測水準。當病毒負荷不可偵測時,可以與引起病毒劇增相同的劑量投予另一IV輸注。若再次偵測到病毒 劇增,則追蹤患者直至病毒負荷返回至基線且可重複該過程直至在靜脈內輸注之後無病毒劇增發生。在未偵測到病毒劇增之任何時間,可再次逐步增加靜脈內劑量。若逐步增加的劑量引起病毒劇增,則重複該過程直至無尖峰產生。在逐步增加的靜脈內劑量不引起病毒劇增之時刻,可暫停靜脈內劑。
一旦暫停靜脈內劑,可繼續監測患者CD4及病毒負荷。當CD4相隔一週至少兩個計數高於基線CD4值穩定且病毒負荷不可偵測時,患者可中斷使用抗病毒藥物。在處於抗病毒藥物假期時,應監測患者之CD4計數及病毒負荷。患者應保持不使用抗病毒藥直至病毒負荷劇增。當病毒負荷劇增發生時,應立即再次開始抗病毒藥物。在抗病毒藥假期中病毒負荷劇增之後,可重新起始逐步增加靜脈內劑量之過程。每次將患者置於抗病毒藥物假期時,病毒劇增發生所花費之時間應增加。
在具體實例中,當AlloStimTM用作aTh1組成物時,逐步增加之靜脈內劑可以約3×107個細胞開始且可逐步增加至約5×107個細胞至約10×107個細胞至約15×107個細胞至約20×107個細胞。劑量逐步增加可以5×107個細胞至最多100×107個細胞之間隔繼續。
如上文所論述,可投予CD4增強方法、病毒負荷降低方法及病毒清除方法之組合。在一些具體實例中,適當時HAART結合aTh1組成物一起投予患者。
實施例
實施例1
在初始協定治療階段期間,患者保持HAART療法。在偵測 到病毒負荷劇增之後,其指示潛伏病毒之成功活化,隨後為病毒負荷降至基線,其指示免疫控制患者可符合HAART中斷階段的條件。
為了最小化治療中斷之風險,密切監測患者且若偵測到病毒複製則恢復治療。
該協定在使用HAART之患者中於AlloStimTM皮內與逐步增加靜脈內劑之間變化。皮內劑經設計以增加對HIV感染具有抗性之循環CD4+ Th1記憶細胞之效價。靜脈內輸注經設計以提供發炎性細胞介素風暴(storm)且活化記憶CD4細胞及巨噬細胞(經由CD40-CD40L)。活化應刺激此等儲集囊內之潛伏病毒複製。另外,靜脈內輸注應活化NK細胞,其將靶向及殺死病毒複製細胞,從而提供病毒抗原之來源。樹突狀細胞將處理脫落的病毒抗原且在發炎性環境中刺激抗HIV特異性免疫。連續發炎性風暴將不允許病毒免疫規避機制,從而准許清除具有複製病毒之細胞。用以增加CD4細胞之皮內注射與用以活化潛伏病毒且刺激抗HIV免疫之靜脈內輸注之間的循環預期清除潛伏病毒。各IV輸注應引起病毒負荷劇增且後續免疫控制應接著逐漸降低病毒負荷。若使病毒負荷返回至基線存在困難,則將添加病毒阻斷劑藥物(諸如馬拉維若及/或福澤昂)。
療法
初始協定為28天。
第0天:皮內AlloStimTM
第3天:皮內AlloStimTM
第7天:靜脈內AlloStimTM(1ml)
第10天:皮內AlloStimTM
第14天:皮內AlloStimTM
第17天:靜脈內AlloStimTM(3ml)
第21天:皮內AlloStimTM
第24天:皮內AlloStimTM
第28天:靜脈內AlloStimTM(5ml)
在基線(第0天)及第10、第21及第29天及其後6個月每28至32天量測病毒負荷及CD4/CD8比率。
在基線(第0天)或其之前且在IV輸注之前第7、17、27天抽取研究血液(45ml)。將PBMC及血漿冷凍儲存直至分析其Th1/Th2平衡(ELISPOT)、HIV特異性免疫(ELISPOT)、細胞介素珠粒陣列。
在基線之前及第60天(+/-2天)進行表型分析,其包括:CD3、CD4、CD8、CD45RA、CD45RO、CD62L、CD25
CD14、HLA-DR、CD80、CD86、CD16、CD38、CD117
在基線、第7天、第14天、第21天及第28天進行安全性之CBC、CMP、CRP實驗室測試。
HAART中斷
獲得在其他方面健康的HIV個體中之淋巴組織或大多數解剖隔室以便確定潛伏感染之水準為困難的。另外,即使此類研究未能偵測感染儲集囊,其不能證明潛伏病毒根除。最終療效測試可僅為撤出HAART。
為經歷病毒負荷劇增且接著恢復至基線或更低且在基線或更低下保持至少60天之患者提供進入協定之HAART中斷階段之選擇。在此階段中,撤出所有病毒抑制藥物且將在前7天每日量測病毒負荷。若偵 測到病毒負荷增加,則將重新開始HAART。若未偵測到病毒負荷上升,則在持續7週每週量測病毒負荷之情況下繼續HAART中斷。若未偵測到病毒負荷增加,則進行每月病毒負荷測試直至HAART中斷之1週年。在偵測到病毒負荷增加之任何時間,重新起始HAART。
主要結果量測:
在基線及在仍使用HAART時在完成28天協定後持續6個月每月之穩定狀態病毒血症(所謂的病毒設定點)之變化。
安全性及耐受性
自CD4及CD8初始及記憶T細胞之基線及絕對計數及活化狀態之變化
單核細胞/巨噬細胞之絕對計數及活化狀態之變化
如藉由細胞內細胞介素染色(ICS)或ELISPOT所量測,產生(響應於HIV抗原)CD4 T細胞之干擾素(IFN)-γ數量/百萬個周邊血液單核細胞(PBMC)的變化。
次要結果量測:
在HAART中斷之後自基線至病毒負荷增加之時間
入選標準:
感染HIV-1
在進入研究之前在持續至少12週無變化或中斷之情況下處於穩定的HAART療法。患者目前必須正在採用含有至少兩種不同類別之藥物之療法。
在進入研究之前30天內血漿HIV-1病毒負荷之兩個讀數低 於50複本/毫升。
在進入研究之前12週內CD4計數大於350個細胞/立方毫米。
在進入研究之前任何時間最低CD4計數均大於250個細胞/立方毫米。
願意使用可接受的避孕形式。
在進入研究之前30天內獲得90或更高的卡諾夫斯基健康狀況評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core)。
排除標準:
年齡<18歲。
對HAART失效之患者。
在進入研究之前24週內HIV-1病毒負荷大於500複本/毫升。
具有任何慢性自體免疫疾病(例如,格雷夫斯氏病(Graves' disease))病史。在進入研究之前2週內過度暴露於日光(例如,日光浴、日曬床)。
先前CDC B類或C類事件。
在進入研究之前6個月內使用免疫調節療法,包括環孢靈(cyclosporine)、含IgG產品、介白素、干擾素或全身性糖皮質類固醇(包括彼等吸入者)。
暴露於實驗性HIV疫苗。
在進入研究之前30天內之任何疫苗。
在進入研究之前12週內之研究用產品。
當前藥物或酒精使用或在研究者看來將干擾研究之依賴性。
需要全身性治療及/或住院之嚴重疾病。不排除在進入研究之前持續至少14天完成治療或在治療時臨床上穩定之參與者。
在篩選時的陽性B型肝炎表面抗原或陽性抗C型肝炎抗體。
懷孕或哺乳。
充足的器官功能,包括:
骨髓:
WBC>3000/mm3
血小板>100,000/mm3
絕對嗜中性白血球計數
Figure 104116017-A0202-12-0033-1
1,500/mm3
血紅蛋白
Figure 104116017-A0202-12-0033-2
10.0g/dL(輸注允許的)
肝:
血清總膽紅素<1.5×ULN mg/dL,ALT(SGPT)/AST(SGOT)
Figure 104116017-A0202-12-0033-3
1×正常值上限(ULN)。
腎:
血清肌酐(SCR)<1.0×ULN,或肌酐清除率(CCR)>30mL/min。
在研究官方意見看來將損害研究參與之心臟、肺、胃腸、肝、腎、胰腺或神經疾病之病史
實施例1號
對持續19年使用HAART藥物之病毒負荷始終低於可偵測限制之HIV+男性訂立病毒增強協定。
患者在基線具有250至350之絕對CD4細胞計數。
患者在使用其HAART藥物時在第0天、第3天在相同位置經皮內投予1×107 AlloStimTM。接著在第7天及第10天在另一位置再次經投與。在此時間段內,其絕對CD4計數自350個細胞增加至450個細胞。
自第14天開始投予逐步增加的靜脈內劑量之AlloStimTM。在第14天,輸注1×107個細胞。不存在可偵測的病毒負荷。在第17天,輸注5×107個細胞。不存在可偵測的病毒負荷。在第21天,輸注10×107個細胞。病毒負荷劇增至66且當其再次返回至不可偵測時持續10天高於偵測。CD4計數在此時間段期間增加至超過500且在隨後60天內繼續上升,穩定在超過600。
實施例1號
使用HAART藥物至少六年之具有不可偵測病毒負荷的HIV陽性男性。其絕對CD4計數在2年之時間段內範圍為100至230。
患者在基線具有250 CD4計數。
其在第0天、第3天、第10天及第14天經皮內投予1×107 AlloStimTM。其CD4計數增加至293。在第17天,其接受1×107皮內注射及3×107靜脈內輸注。在第21天,其接受1×107皮內注射及10×107靜脈內輸注。在第24天,其接受10×107靜脈內輸注。在第28天及第31天,其接受10×107靜脈內輸注。其病毒負荷在第31天劇增至300且到第42天為止返回至基線。在此時間期間,其CD4計數到第42天為止緩慢下降至低於200。
在第49天開始直至第63天,其每3至4天接受1×107皮內AlloStimTM注射。其CD4計數逐漸自低於200增加至高於300。其病毒仍不 可偵測。
在第84天、第87天、第91天及第94天,其接受10×107靜脈內AlloStimTM輸注。在第97天,其病毒負荷劇增至86。到第101天,其病毒負荷返回至基線且其CD4計數仍超過300。使其停止服用其HAART藥物。
其在31天無HAART藥物之情況下仍保持有不可偵測的病毒負荷。在第32天,病毒負荷為300且CD4為230。重新開始HAART且病毒返回至不可偵測且CD4穩定在約250。
儘管已參考較佳具體實例描述本說明書,但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認識到可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及範疇的情況下在形式及細節上作出改變。

Claims (23)

  1. 一種治療組成物之用途,其係用於製造用於治療患有HIV的患者的醫藥品,其中該治療組成物係aTh1組成物,該aTh1組成物包含含有高度免疫原性抗原的同種異體經活化活Th1免疫細胞或為其組分的高度免疫原性抗原、經由結合至CD40表面受體而遞送信號的分子、及1型細胞介素,且其中該醫藥品係用於以下方法:(A)藉由向該患者投予至少一劑的該aTh1組成物之皮內劑以增加對HIV感染具有抗性的循環CD4+ Th1記憶細胞之效價,其中該患者感染有HIV,然後(B)藉由投予至少一劑的該aTh1組成物之靜脈內劑以擴增及活化該患者體內的CD4+ Th1記憶細胞,其中該方法包含(a-1)藉由投予至少二劑的該aTh1組成物之皮內劑以增加該效價,及(b-1)於該皮內劑之7天內投予該aTh1組成物之靜脈內劑,且其中該方法包含(b-2)監測該患者是否由於該靜脈內劑而有HIV病毒負荷之增加之發生,且當未偵測到有導因於該靜脈內劑的該患者之HIV病毒負荷之增加時或當偵測到有導因於該靜脈內劑的該患者之HIV病毒負荷之增加且隨後該HIV病毒負荷回復到在該增加前測量到的原始基線時,進一步投予逐步增加的該aTh1組成物之靜脈內劑。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用途,其中,對於(b-1)中所述的靜脈內劑而言,該方法包含:(b-1’)於該皮內劑之24小時內投予該aTh1組成物之靜脈內劑。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用途,其中該同種異體經活化活Th1免疫細胞具有接附至其的經CD3/CD28-單株抗體塗佈的微米粒子。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用途,其中,於該方法中,(a-1)中所述的至少二劑的該aTh1組成物之皮內劑之間的間隔在3天與一週之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用途,其中(a-1)中所述的至少二劑的該aTh1組成物之皮內劑進一步包含在不同於該前兩劑皮內劑之位置的位置處的另外二或多劑的該aTh1組成物之皮內劑。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用途,其中,在該方法中,(a-1)中所述的至少二劑的該至少二劑的該aTh1組成物之皮內劑係於相同位置投予。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用途,其中該方法包含於與該aTh1組成物之皮內劑大約相同的時間投予該靜脈內劑。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用途,其中該aTh1組成物包含同種異體經活化CD4+ T細胞。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用途,其中該方法包含:投予至少一劑的該aTh1組成物和至少一劑的HIV抗原,其中該患者體內對HIV感染具有抗性的循環CD4+ Th1記憶細胞之效價增加且該患者體內HIV病毒負荷減低。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的用途,其中,在該方法中,該aTh1組成物與該HIV抗原係皮內投予。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的用途,其中二或多劑的該aTh1組成物與該HIV抗原被皮內投予。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用途,其中,在該方法中,該患者同 時以高度活性抗反轉錄病毒療法(HAART)治療。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的用途,其中,在該方法中,停止該HAART並針對CD4+細胞與病毒負荷監測該患者。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的用途,其中,在該方法中,若在該患者體內偵測到病毒劇增則恢復該HAART。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用途,其中該患者體內潛伏HIV病毒負荷被減低或排除。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用途,其中該治療組成物進一步包含抗反轉錄病毒藥。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的用途,其中,於該方法中,該aTh1組成物與該HIV抗原被分開投予。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用途,其中該治療組成物進一步包含HIV抗原。
  19. 一種用於治療患有HIV的患者的套組,其包含治療性HIV疫苗之組分,其中該套組包含:aTh1組成物之皮內劑、該aTh1組成物之靜脈內劑、及HIV抗原,其中該aTH1組成物包含含有高度免疫原性抗原的同種異體經活化活Th1免疫細胞或為其組分的高度免疫原性抗原、經由結合至CD40表面受體而遞送信號的分子、及1型細胞介素,其中該套組係用於以下方法:(A)藉由向該患者投予至少一劑的該aTh1組成物之皮內劑以增加對HIV感染具有抗性的循環CD4+ Th1記憶細胞之效價,其中該患者感染有HIV,然 後(B)藉由投予至少一劑的該aTh1組成物之靜脈內劑以擴增及活化該患者體內的CD4+ Th1記憶細胞,其中該方法包含(a-1)藉由投予至少二劑的該aTh1組成物之皮內劑以增加該效價,及(b-1)於該皮內劑之7天內投予該aTh1組成物之靜脈內劑,且其中該方法包含(b-2)監測該患者是否由於該靜脈內劑而有HIV病毒負荷之增加之發生,且當未偵測到有導因於該靜脈內劑的該患者之HIV病毒負荷之增加時或當偵測到有導因於該靜脈內劑的該患者之HIV病毒負荷之增加且隨後該HIV病毒負荷回復到在該增加前測量到的原始基線時,進一步投予逐步增加的該aTh1組成物之靜脈內劑。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的用於治療患有HIV的患者的套組,其中該套組進一步包含高度活性抗反轉錄病毒療法(HAART)之組分。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或20項的用於治療患有HIV的患者的套組,其中該等皮內劑被分成單劑封裝,各封裝中具有相同量之該組成物。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或20項的用於治療患有HIV的患者的套組,其中該等靜脈內劑被分成單劑封裝,各封裝中具有不同量之該組成物。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或20項的用於治療患有HIV的患者的套組,其中各週期之單劑封裝經標記且經配置以具有增加量的該組成物。
TW104116017A 2015-05-20 2015-05-20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後天性免疫缺乏症候群之治療 TWI71452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16017A TWI714529B (zh) 2015-05-20 2015-05-20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後天性免疫缺乏症候群之治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16017A TWI714529B (zh) 2015-05-20 2015-05-20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後天性免疫缺乏症候群之治療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41109A TW201641109A (zh) 2016-12-01
TWI714529B true TWI714529B (zh) 2021-01-01

Family

ID=580554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16017A TWI714529B (zh) 2015-05-20 2015-05-20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後天性免疫缺乏症候群之治療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14529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91691A (zh) * 2003-08-28 2008-10-22 免疫反应公司 免疫原性hiv组合物和相关方法
US20100086561A1 (en) * 2008-10-01 2010-04-08 Immunovative Therapies Ltd. Th1 vaccination priming for active immunotherapy
WO2011084451A2 (en) * 2009-12-15 2011-07-14 Immunovative Therapies,Ltd.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liquidation of tumors
WO2011130249A2 (en) * 2010-04-13 2011-10-20 Immunovative Therapies, Ltd.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inhibition of treg cell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91691A (zh) * 2003-08-28 2008-10-22 免疫反应公司 免疫原性hiv组合物和相关方法
US20100086561A1 (en) * 2008-10-01 2010-04-08 Immunovative Therapies Ltd. Th1 vaccination priming for active immunotherapy
WO2010039924A2 (en) * 2008-10-01 2010-04-08 Immunovative Therapies, Ltd. Th1 vaccination priming for active immunotheraphy
WO2011084451A2 (en) * 2009-12-15 2011-07-14 Immunovative Therapies,Ltd.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liquidation of tumors
WO2011130249A2 (en) * 2010-04-13 2011-10-20 Immunovative Therapies, Ltd.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inhibition of treg cell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41109A (zh) 2016-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off et al. The significance of interferon-γ in HIV-1 pathogenesis, therapy, and prophylaxis
US20200368334A1 (en) Treatment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KR20080043775A (ko) 표적 치료용 회피 돌연변이체에 대한 면역 반응의 유발방법 및 조성물
Van Gulck et al. Role of dendritic cells in HIV-immunotherapy
Dash et al. Pathways towards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elimination
McMichael et al. Design and tests of an HIV vaccine
TWI714529B (zh)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後天性免疫缺乏症候群之治療
CN111214650A (zh) 一种hiv抗原-受体三聚体复合物的解离因子的应用
KR20230107288A (ko) gp120 CD4 결합 부위-지향 항체를 이용한 요법에 감수성인 HIV 환자를 식별하는 방법
Kim et al. Immunotherapeutic restoration in HIV-infected individuals
Calarota et al. Cellular HIV-1 immune responses in natural infection and after genetic immunization
Lori Virostatics: A new frontier in the treatment of HIV/AIDS
Eugene et al. Immunotherapies and Vaccines
Chemokine III et al. Update 2006–Treatment of HIV Infection
Hanke et al. Role for cytotoxic T lymphocytes in protection against HIV infection and AIDS
Wanga et al. Chapter-3: The enhanced antibody responses elicited by a CpG adjuvant does not improve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an AT-2 inactivated SIV therapeutic AIDS vaccine
Gatell Immune-Based Therapies: 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Immunomodulators and Therapeutic Immunization
Weiner Active Vaccine Immune Therapy for HIV-1
Wainberg Does Impaired HIV Viral Fitness Result in Enhanced Durability of the Anti-HIV Immune Response?
Bentwitch MICRO RNA AND HIV
Franchini IL-7 and IL-15 as Vaccine Adjuvants in Macaque SIV Infection
Autran Therapeutic Immunization Against HIV
Perno Immunological Effects of Novel Mutational Strategies for Viral Escape
Maserati Therapeutic Vaccination With A Gp120-Depleted Whole Killed Virus Vaccine Candidate (Remune) in Antiretroviral-Naive Hiv-Infected Patients
Youle The Future of IL-2 in H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