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11864B - 光源模塊及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光源模塊及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11864B TWI711864B TW108113682A TW108113682A TWI711864B TW I711864 B TWI711864 B TW I711864B TW 108113682 A TW108113682 A TW 108113682A TW 108113682 A TW108113682 A TW 108113682A TW I711864 B TWI711864 B TW I711864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adhesive layer
- optical
- light source
- optical adhesive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光源模塊,包括:基板;複數發光源,間隔排列於所述基板上;第一光學膠層,設置於所述基板上,各個所述發光源嵌設於所述第一光學膠層中,所述第一光學膠層與各個所述發光源高度平齊;以及第二光學膠層,設置於所述第一光學膠層與各個所述發光源遠離所述基板一側;所述第一光學膠層中設置有光擴散粒子,所述第一光學膠層折射率大於等於所述第二光學膠層之折射率,所述第一光學膠層與所述第二光學膠層用於共同對所述發光源出射之光線進行擴散,擴散後之所述光線從所述第二光學膠層遠離所述基板之一側出射。本發明還提供一種顯示裝置。
Description
本發明涉及顯示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光源模塊及包括該光源模塊之顯示裝置。
顯示設備或照明設備中,通常包括光源模塊,一種應用廣泛之發光源模塊類型為包括複數發光源之陣列式結構,各個上述發光源可獨立發光,上述發光源可為發光二極管等。
請參閱圖1,其示出了習知技術中一種光源模塊10之結構,光源模塊10包括複數光源11以及覆蓋各個光源11之側面及頂面之擴散膠層12,以及設置於擴散膠層12上之光學膜層13。擴散膠層12具有較大之霧度值(一般大於92%),用於將各個光源11發射之光線朝各個方向擴散,以使得光線從擴散膠層12靠近光學膜層13之一側出射時,光源模塊10出射之光面積更大,輝度更均勻。
但,霧度較高之擴散膠層12之光穿透度較低,使得從各個光源11出射之光線之利用率降低,造成從擴散膠層12靠近光學膜層13之一側出射之光輝度較低,不滿足照明或顯示要求。另,為了達到較好之光擴散效果,同時用於支撐上層之光學膜層13,擴散膠層12厚度較大,則進一步降低光穿透率,從而降低光源11出射之光之利用率。
有鑑於此,有必要提供一種發光面較寬且光利用率較高之光源模塊。
本發明一方面提供一種光源模塊,包括:基板;複數發光源,間隔排列於所述基板上;
第一光學膠層,設置於所述基板上,各個所述發光源嵌設於所述第一光學膠層中,所述第一光學膠層與各個所述發光源高度平齊;以及第二光學膠層,設置於所述第一光學膠層與各個所述發光源遠離所述基板一側;所述第一光學膠層中設置有光擴散粒子,所述第一光學膠層折射率大於等於所述第二光學膠層之折射率,所述第一光學膠層與所述第二光學膠層用於共同對所述發光源出射之光線進行擴散,以使擴散後之所述光線從所述第二光學膠層遠離所述基板之一側出射。
本發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包括:光源模塊,所述光源模塊為如上述之光源模塊,用於出射光源光;以及顯示模塊,設置於所述光源模塊遠離所述基板之一側,用於接收所述光源光並根據所述光源光進行顯示。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之光源模塊,包括發光源、第一光學膠層及第二光學膠層,第一光學膠層中填充光擴散粒子,以提高霧度值,增大發光源發出之光線之發散角,以增大光線出射時之發光面積,第二光學膠層設置為折射率小於第一光學膠層,則根據光折射定律,光線從第一光學膠層入射至第二光學膠層時發散角進一步增大,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之光源模塊,藉由第一光學膠層與第二光學膠層共同增大發光源之光之發散角,不僅可使得發光面積增大,還可實現減少光損耗,提高發光源之光利用率,增大光源模塊之發光強度。
10、20、30、40、51:光源模塊
21:基板
22:發光源
221:側面
222:頂面
23:第一光學膠層
24:第二光學膠層
241、242:光學膠子層
25:光學膜片
26:側壁
θ11、θ12、θ20、θ21、θ22:折射角(發散角)
n0、n1、n2、n3......nn:光折射率
T、t、t0、t1、t2、t3......tn:厚度
Pitch:間距
41、42:光擴散層
50:顯示裝置
52:顯示模塊
11:光源
12:擴散膠層
13:光學膜層
圖1圖1為習知技術中光源模塊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為實施例一提供之光源模塊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3為實施例一提供之光源模塊中發光源之陣列結構示意圖。
圖4為2中光源模塊中光路示意圖。
圖5為模擬對比例中光源模塊工作時之光強。
圖6為模擬實施例一中光源模塊工作時之光強。
圖7為對比例中光源模塊之發光效果示意圖。
圖8為實施例一中光源模塊之發光效果示意圖。
圖9為實施例二提供之光源模塊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10為圖9中光源模塊中光路示意圖。
圖11為實施例三提供之光源模塊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1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之顯示裝置之模塊結構示意圖。
本實施例提供之光源模塊,於一實施例中,其可作為顯示裝置之背光源(直下式),於顯示裝置中搭配顯示面板實現顯示功能。
請參閱圖2,本實施例提供之光源模塊20,包括基板21、設置於基板21上相互間隔排列之複數發光源22、設置於基板21上之第一光學膠層23及設置於第一光學膠層23上之第二光學膠層24。
基板21為電路板,其上設置有電路結構(圖未示),各個發光源22陣列式排布於基板21上(參閱圖3),藉由電路結構通電並發光,發光源22為發光二極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本實施例中,發光源22為迷你發光二極管(Mini Light Emitting Diode,Mini LED),也即亞毫米級發光二極管,Mini LED之尺寸通常為一百到幾百微米;於其他實施例中,也得為其他尺寸之發光二極管,此處不再贅述。
請繼續參閱圖2,本實施例中,光源模塊20還包括設置於第二光學膠層24遠離基板21一側之光學膜片25,光學膜片25得包括增亮片(如棱鏡片)、全息濾光膜片、增亮膜片及反射式擴散片中之一種或幾種,且不以上述為限。光學膜片25得為一個或複數。
基板21邊緣還設置有側壁26,側壁26與基板21共同圍合形成一收容空間,該收容空間用於容納複數發光源22、第一光學膠層23、第二光學膠層24及光學膜片25。
請繼續參閱圖2,第一光學膠層23設置於基板21上未設置發光源22之區域,且與基板21直接接觸,包圍各個發光源22之側面221,也即,各個發光源22嵌設於第一光學膠層23中。
發光源22發出之光從發光源22之側面221及頂面222出射,第一光學膠層23包圍各個發光源22之側面221,第一光學膠層23中設置有光擴散粒子(例如三氧化二鋁、氧化矽等)使其具有高霧度值(一般霧度值大於92%),
可增大光線之發散角,則從發光源22之側面221出射之光線之發散角被第一光學膠層23增大,以使光線從第一光學膠層23遠離基板21之一側出射時,發光面積增大。
為使得從發光源22之側面221出射之光線皆入射至第一光學膠層23,被第一光學膠層23增大發散角,提高發光源22之光利用率,第一光學膠層23之厚度應大於等於各個發光源22之高度。第一光學膠層23之厚度大於各個發光源22之高度時,厚度大於高度之多餘空間造成光源模塊20整體厚度增大,不利於光源模塊20之輕薄化,因此,本實施例中,第一光學膠層23之厚度設置為等於各個發光源22之高度。
請繼續參閱圖2,第二光學膠層24設置於第一光學膠層23與各個發光源22遠離基板21之一側,第二光學膠層24直接接觸第一光學膠層23及各個發光源22之頂面222。從第一光學膠層23遠離基板21一側及從發光源22頂面222出射之光入射至第二光學膠層24。其中,第一光學膠層23與第二光學膠層24之材質可相同可不同,第二光學膠層24不填充光擴散粒子,且第一光學膠層23之折射率大於等於第二光學膠層24之折射率,本實施例中,第一光學膠層23之折射率大於第二光學膠層24之折射率。
請參閱圖4,本實施例中,光束從發光源22之側面221出射後直接入射至第一光學膠層23,發散角為θ11,該光束從第一光學膠層23遠離基板21一側出射並入射至第二光學膠層24,發散角進一步變為θ12,根據光折射定律可知,折射率與折射角(本實施例中可對應為光之發散角)成反比,由於第一光學膠層23之折射率大於等於第二光學膠層24之折射率,因此θ12>θ11。則,本實施例中,第二光學膠層24未添加光擴散粒子,也可實現增大光發散角。
本實施例中,第一光學膠層23對光之發散角之增大(相較於光以空氣作為傳播介質而言)作用是由於其包含光擴散粒子,霧度值較大,而第二光學膠層24中光之發散角進一步擴大(相較於以第一光學膠層23作為傳播介質而言)是因為其折射率小於第一光學膠層23。也即,第一光學膠層23對光之發散角之增大作用依賴高霧度值,但高霧度值由填充光擴散粒子實現,由於光擴散粒子會一定程度吸收光能,將導致光於第一光學膠層23中之穿透率降低,光能損耗增大,因此若僅採用第一光學膠層23增大光之發散角,當第一光學膠層23厚度較大時,易導致光之損耗較大而無法滿足光強要求;而第二光學膠層24
中並未填充光擴散粒子,其光穿透率大於第二光學膠層24,並且,由於其折射率小於第一光學膠層23,也可實現擴大光之發散角,但其對發散角之擴大效果相較於第一光學膠層23較弱,若僅採用第二光學膠層24實現擴大光之發散角,需要設置較大厚度之第二光學膠層24以得到較大發光面積之光源模塊20,不利於光源模塊20之輕薄化。
因此本實施例中之光源模塊20,藉由第一光學膠層23與第二光學膠層24共同增大發光源22之光之發散角,不僅可使得光從第一光學膠層23遠離基板21一側出射時,發光面積增大,還可實現減少光損耗,提高發光源22之光利用率,增大光源模塊20之發光強度。
請同時參閱圖2~圖6,圖5與圖6分別為模擬對比例中光源模塊與本實施例中光源模塊20工作時出射之光強,其中,對比例中之光源模塊為如圖1所示之光源模塊10,其與本實施例中光源模塊20之區別主要在於光源模塊10中僅包括擴散膠層12,而本實施例提供之光源模塊20同時包括第一光學膠層23及第二光學膠層24。圖5中對比例中光源模塊10之最大光強為2.12×105,圖6中本實施例光源模塊20最大光強為2.26×105,本實施提供之光源模塊20相較於對比例,光強增加了6.6%。
請同時參閱圖7與圖8,圖7與圖8分別為實驗結果中對比例中光源模塊10與本實施例中光源模塊20工作時發光效果之示意圖,可見,本實施例中光源模塊20相較於對比例,發光均勻性明顯提升。
請參閱圖9,本實施例提供之光源模塊30,與實施例一之區別在於,第二光學膠層24包括複數依次層迭設置之光學膠子層,以下僅對與實施例一中之區別部分進行詳細說明。
將第一光學膠層23之光折射率表示為n0,光學膠子層之折射率依次表示為n1、n2、n3......nn,其中n0 n1 n2 n3......nn,最靠近第一光學膠層23之光學膠子層之光折射率為n1,最遠離第一光學膠層23之光學膠子層241之折射率為nn。將第一光學膠層23之厚度表示為t0,各個光學膠子層之厚度依次表示為t1、t2、t3......tn,其中,最靠近第一光學膠層23之光學膠子層之厚度為t1,最遠離第一光學膠層23之光學膠子層之厚度為tn,發光源22之間之間距(兩相鄰發光源22之中心點之距離)表示為pitch,則滿足下式:
n0 t0+n1 t1+n2 t2+n3 t3+......+nn tn=pitch (1)
請繼續參閱圖9,本實施例中,第二光學膠層24包括二依次層迭設置之光學膠子層,分別為光學膠子層241及光學膠子層242,光學膠子層241與光學膠子層242之光折射率依次表示為n1、n2,厚度依次表示為t1、t2,第一光學膠層23之光折射率表示為n0,厚度表示為t0,發光源22之間之間距表示為pitch,則根據式(1),有:n0 t0+n1 t1+n2 t2=pitch (2)
其中,n1、n2之具體取值、t1、t2之具體取值無特別要求,只需滿足式(2)即可。
例如於一實施例中,pitch值為1.76mm,第一光學膠層23折射率n0為1.59,光學膠子層241及光學膠子層242折射率與第一光學膠層23折射率不同,n1及n2皆為1.41,則為了滿足式(2),t0、t1、t2之一種具體取值分別可為0.2mm、0.5mm、0.5mm,也即:0.5mm*1.41+0.5mm*1.41+0.2mm*1.59=1.76mm
於另一實施例中,pitch值為1.76mm,第一光學膠層23折射率n0為1.59,光學膠子層241及光學膠子層242折射率與第一光學膠層23折射率不同,n1及n2皆為1.51,則為了滿足式(2),t0、t1、t2之一種具體取值分別可為0.15mm、0.5mm、0.5mm,也即:0.5mm*1.51+0.5mm*1.51+0.15mm*1.59=1.76mm
各個光學膠子層厚度表示為t(包括t0、t1、t2、t3......tn),則0.15mmt0.5mm,若厚度小於0.15mm,會增加製作工藝之難度,甚至於工藝上難以實現,且即便工藝上可達到小於0.15mm,也會導致製作成本大大提升;若厚度大於0.5mm,易導致增大發光源22發出光線之損耗,降低光利用率。對應上述各個光學膠子層之厚度範圍,本實施例中,第一光學膠層23與第二光學膠層24厚度之及表示為T,則0.65mmT2.20mm。
如上述之,第二光學膠層24包括光學膠子層241及光學膠子層242,請參閱圖10,本實施例中,光折射率n0>n1>n2,根據折射定律,光於第一光學膠層23中之折射角(也即光之發散角)θ20小於光學膠子層241中之折射角θ21,光於光學膠子層241中之折射角θ21小於光學膠子層242中之折射角θ22,也即,光沿發光源22、第一光學膠層23、光學膠子層241及光學膠子層242之路徑傳
播過程中,其發散角逐漸增大,則本實施例中,由於第二光學膠層24包括光學膠子層241及光學膠子層242兩層,光之發散角被增大兩次,相較於實施例一,光源模塊30發光面積進一步增大。於其他實施例中,第二光學膠層24包括更多之光學膠子層,光之發散角被增大之次數更多,可獲得更大之發光面積。
因此,本實施例提供之光源模塊30,可實現如實施例一中所述之所有有益效果,並且於此基礎上,進一步增大了光源模塊30之發光面積。
請參閱圖11,本實施例提供之光源模塊40,與實施例二之區別在於,還包括至少一個光擴散層,以下僅對與實施例二中之區別部分進行詳細說明。
本實施例中,光源模塊40包括二光擴散層,分別為設置於光學膠子層241及光學膠子層242之間之光擴散層41,及設置於光學膠子層242與光學膜片25之間之光擴散層42。光擴散層41及光擴散層42中皆填充有光擴散粒子,因此具有高霧度值(大於92%),可用於增大光線之擴散角。應當理解,本實施例提供之光源模塊40,可實現如實施例二中所述之所有有益效果,並且於此基礎上,藉由增設光擴散層41及光擴散層42,進一步增強對發光源22發出光線之擴散角之增大效果,使得最終從光擴散層42入射至光學膜片25時,發光面積更大,發光強度更加均勻,提高光線柔及度。
請參閱圖12,本發明實施例還提供一種顯示裝置50,包括層迭設置之光源模塊51及顯示模塊52,其中,光源模塊51如上述實施例一~三中任一項所述之光源模塊,其用於出射光源光(也即從光學膜片25出射之光),顯示模塊52設置於光源模塊遠離基板21之一側,用於接收光源光並根據光源光進行顯示,本實施例中,顯示模塊52為液晶顯示面板。
本技術領域之普通技術人員應當認識到,以上之實施方式僅是用來說明本發明,而並非用作為對本發明之限定,只要於本發明之實質精神範圍之內,對以上實施例所作之適當改變及變化均落於本發明要求保護之範圍之內。
20:光源模塊
21:基板
22:發光源
221:側面
222:頂面
23:第一光學膠層
24:第二光學膠層
25:光學膜片
26:側壁
Claims (9)
- 一種光源模塊,其改良在於,包括:基板;複數發光源,間隔排列於所述基板上;第一光學膠層,設置於所述基板上,各個所述發光源嵌設於所述第一光學膠層中,所述第一光學膠層與各個所述發光源高度平齊;第二光學膠層,設置於所述第一光學膠層與各個所述發光源遠離所述基板一側;以及形成於所述第二光學膠層遠離所述基板一側之光學膜片;所述第一光學膠層中設置有光擴散粒子,所述第一光學膠層折射率大於等於所述第二光學膠層之折射率,所述第一光學膠層與所述第二光學膠層用於共同對所述發光源出射之光線進行擴散,以使擴散後之所述光線從所述第二光學膠層遠離所述基板之一側出射。
- 如請求項2所述之光源模塊,其中,將所述第一光學膠層之厚度表示為t0,各個所述光學膠子層之厚度依次表示為t1、t2、t3......tn,其中,最靠近所述第一光學膠層之光學膠子層之厚度為t1,最遠離所述第一光學膠層之光學膠子層之厚度為tn,所述發光源間距表示為pitch;滿足:n0 t0+n1 t1+n2 t2+n3 t3+nn tn=pitch。
- 如請求項2所述之光源模塊,其中,還包括至少一個光擴散層,所述光擴散層設置於各個所述光學膠子層之間。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源模塊,其中,所述第二光學膠層厚度與所述發光源高度相同。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源模塊,其中,所述發光源為發光二極管。
- 一種顯示裝置,其改良在於,包括:光源模塊,所述光源模塊為如請求項1至8任意一項所述之光源模塊,用於出射光源光;以及顯示模塊,設置於所述光源模塊遠離所述基板之一側,用於接收所述光源光並根據所述光源光進行顯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270566.9 | 2019-04-04 | ||
CN201910270566.9A CN109782492B (zh) | 2019-04-04 | 2019-04-04 | 光源模组及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037987A TW202037987A (zh) | 2020-10-16 |
TWI711864B true TWI711864B (zh) | 2020-12-01 |
Family
ID=664915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8113682A TWI711864B (zh) | 2019-04-04 | 2019-04-18 | 光源模塊及顯示裝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782492B (zh) |
TW (1) | TWI71186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11749A (zh) * | 2019-06-18 | 2019-08-09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液晶显示器及其驱动方法 |
CN110806659A (zh) * | 2019-11-21 | 2020-02-18 |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
CN112099264A (zh) * | 2020-09-14 | 2020-12-18 | 深圳市隆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光学膜片及应用其的直下式背光模组 |
CN114488606A (zh) * | 2020-10-23 | 2022-05-13 | 合肥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 |
CN112285975A (zh) * | 2020-11-09 | 2021-01-29 |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移动终端 |
CN113035061B (zh) * | 2021-02-26 | 2022-07-26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盖板组件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6080530A1 (ja) * | 2005-01-31 | 2006-08-03 | Toppan Printing Co., Ltd. | 光学シートと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 |
CN201526868U (zh) * | 2009-08-07 | 2010-07-14 | 广东昭信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直下式背光系统 |
TWM512146U (zh) * | 2015-05-21 | 2015-11-11 | Raymond Wang | 具有光學功能膜之雙面顯示模組 |
CN108267893A (zh) * | 2018-01-23 | 2018-07-10 | 深圳市隆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无导光板底发光背光源 |
CN109459886A (zh) * | 2018-10-31 | 2019-03-12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背光模组、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61390A (zh) * | 2007-03-06 | 2008-09-10 | 奇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复合式光学基板 |
CN201803313U (zh) * | 2010-10-15 | 2011-04-20 | 苏州拓显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 扩散板及使用该扩散板的背光模组 |
CN104508364B (zh) * | 2012-05-31 | 2020-03-06 |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 用于控制光通量的构件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以及发光装置 |
CN108803142A (zh) * | 2018-06-28 | 2018-11-13 |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光源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显示面板 |
CN109407407B (zh) * | 2018-12-21 | 2021-10-22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 |
-
2019
- 2019-04-04 CN CN201910270566.9A patent/CN109782492B/zh active Active
- 2019-04-18 TW TW108113682A patent/TWI711864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6080530A1 (ja) * | 2005-01-31 | 2006-08-03 | Toppan Printing Co., Ltd. | 光学シートと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 |
CN201526868U (zh) * | 2009-08-07 | 2010-07-14 | 广东昭信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直下式背光系统 |
TWM512146U (zh) * | 2015-05-21 | 2015-11-11 | Raymond Wang | 具有光學功能膜之雙面顯示模組 |
CN108267893A (zh) * | 2018-01-23 | 2018-07-10 | 深圳市隆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无导光板底发光背光源 |
CN109459886A (zh) * | 2018-10-31 | 2019-03-12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背光模组、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782492B (zh) | 2022-05-13 |
TW202037987A (zh) | 2020-10-16 |
CN109782492A (zh) | 2019-05-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711864B (zh) | 光源模塊及顯示裝置 | |
JP6952203B2 (ja) | 直接式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を有するディスプレイ | |
WO2019184906A1 (zh) | 背光模组和显示设备 | |
TWI396008B (zh) | 光源模組、平坦式燈源單元以及液晶顯示器 | |
US10151448B2 (en) | Display apparatus | |
US20070019394A1 (en) |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mprising the same | |
US10352530B2 (en) | Lens, light emitt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lens, and backlight unit including the apparatus | |
TWI671574B (zh) | 光源模組及顯示裝置 | |
WO2018223988A1 (zh) | 光学模组和包括其的反射式显示器件 | |
JP7223944B2 (ja) | 発光モジュール | |
JP2010108795A (ja) |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 |
US20100020566A1 (en) | Light guild plate structure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 |
TWI750935B (zh) | 擴散板及具擴散板的背光模組 | |
TWM466278U (zh) | 薄型化直下式led背光模組 | |
TW202020491A (zh) | 背光模組 | |
US20060197889A1 (en) | Backlight module for LCD | |
US10400988B2 (en) | Light emitting module and light emitting apparatus | |
TWI813764B (zh) | 顯示裝置 | |
EP2958096B1 (en) | Display device | |
JP2016085797A (ja) | 面発光モジュール | |
CN114842741A (zh) | 一种发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
TWM245426U (en) | Back 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ing the same | |
TW201337414A (zh) | 線狀光源裝置、面發光裝置及液晶顯示裝置 | |
JP5177899B2 (ja) | 有機el光源 | |
CN210803926U (zh) | 直下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