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85975A - 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85975A
CN112285975A CN202011240580.3A CN202011240580A CN112285975A CN 112285975 A CN112285975 A CN 112285975A CN 202011240580 A CN202011240580 A CN 202011240580A CN 112285975 A CN112285975 A CN 1122859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emitting
mobile terminal
guide plate
emitting elemen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4058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晶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24058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285975A/zh
Publication of CN1122859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8597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6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 G02F1/166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 G02F1/167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translational movement of particles in a flui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n applied fiel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by electrophoresi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移动终端,涉及终端技术领域。该移动终端的发光组件位于导光板的端面,且该端面可以涂覆有折射率与导光板的折射率相近的光学胶。由此,发光组件发出的光线在进入光学胶后即可混合,因此有效缩短了发光组件的混光光程,从而可以缩短移动终端的边框的长度,继而有效提高了移动终端的屏占比。

Description

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终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移动终端可以包括:显示屏、设置在该显示屏上的导光板,以及位于导光板一端的端面处的多个发光元件。多个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可以在导光板的混光区域内混合,之后该光线可以均匀的射向导光板的非混光区域(也可以称为匀光区域),为显示屏提供前光。其中,发光元件到导光板的非混光区域之间的距离称为发光元件的混光光程(也可以称为前光光程)。
通常混光光程所在区域需要被移动终端的边框覆盖,且移动终端的边框的长度与该混光光程正相关。由此可知,若发光元件的混光光程较长,则会导致移动终端的边框较长,移动终端的屏占比较低。其中,移动终端的边框的长度方向可以平行于移动终端的长度方向。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可以解决移动终端的屏占比较低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显示屏,导光板以及发光组件;
所述导光板位于所述显示屏的显示侧;
所述发光组件位于所述导光板的端面,且所述端面涂覆有光学胶;
其中,所述端面与所述显示侧相交,所述导光板的折射率与所述光学胶的折射率的差值小于差值阈值。
可选的,所述发光组件靠近所述导光板的一端与所述光学胶接触。
由于发光组件靠近导光板的一端与光学胶接触,因此可以进一步缩短有效混光光程的终点与发光组件之间的距离,从而进一步缩短了发光组件的混光光程,继而进一步缩短了移动终端的边框的长度,提高了移动终端的屏占比。
可选的,所述光学胶的材料为亚克力或环氧树脂。
可选的,所述发光组件包括多个不同色温的子发光组件;
每个所述子发光组件包括多个色温相同的发光元件。
由于移动终端包括多个不同色温的子发光组件,不同色温的子发光组件可以为移动终端提供不同颜色的光线,从而有效丰富了移动终端的显示效果。
可选的,所述发光组件中不同色温的发光元件交错排布。
由于连续的色温相同的发光元件的个数越多,发光组件的混光光程越长,相应的,移动终端的边框需要设置的越长。而将多个发光元件交错设置,可以有效减小发光组件的混光光程,从而实现移动终端的窄边框化。
可选的,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发光元件的色温不同。
可选的,任意两个不同色温的子发光组件包括的发光元件的个数间的差值小于个数阈值。
由于任意两个不同色温的子发光组件包括的发光元件的个数间的差值小于差值阈值,即任意两个不同色温的子发光组件包括的发光元件的个数近似相等,因此可以确保多个子发光组件中,至少两个子发光组件发出的光线混合后的均一性,从而可以确保移动终端的显示屏的显示效果。
可选的,所述发光组件包括多个色温相同的发光元件。
可选的,所述显示屏为电子墨水屏;
或者,所述显示屏为可提高反射型液晶显示屏RLCD。
可选的,所述发光组件包括多个发光元件;
每相邻两个所述发光元件之间充填有所述光学胶。
可选的,所述发光元件为发光二极管。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的发光组件位于导光板的端面,且该端面可以涂覆有折射率与导光板的折射率相近的光学胶。由此,发光组件发出的光线在进入光学胶后即可混合,因此有效缩短了发光组件的混光光程,从而可以缩短移动终端的边框的长度,继而有效提高了移动终端的屏占比。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相关技术中的另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相关技术中的一种发光元件的光线传播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组件的光线传播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发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该移动终端可以包括电子墨水屏101,位于该电子墨水屏101的显示侧的导光板102,以及位于该导光板102的一端的发光元件103。
从图1中可以看出,该导光板102的一端与该发光元件103之间存在间隙X。该间隙X中填充的介质可以为空气。该导光板102可以包括混光区域102a和非混光区域102b。
发光元件103发出的光线可以先经过该间隙X,之后进入导光板102的混光区域102a进行混合。混合均匀后的光线可以射向导光板102的非混光区域102b,以为该电子墨水屏101提供均匀的前光。
请继续参考图1,图1中的d1即为发光元件103的混光光程(即间隙X的宽度与混光区域102的长度之和),d2即为发光元件103的有效混光光程。该有效混光光程可以是指发光元件103发出的光线开始混合至混合结束所在区域的长度。
如图1所示,该有效混光光程即为导光板102的混光区域102a的长度。也即是,该有效混光光程的起点为该导光板102靠近发光元件103的一侧,终点为该混光区域102a与非混光区域102b的交界处。
其中,间隙X的宽度方向以及混光区域102的长度方向均可以平行于移动终端的长度方向,该移动终端的长度方向可以是指移动终端的电子墨水屏101的像素列方向。
如图1所示的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的边框需要覆盖该发光元件103,该间隙X,以及导光板102的混光区域102a。相应的,若该发光元件103的尺寸较大,该间隙X较宽,或导光板102的混光区域102a较长,则会导致该边框的长度较长,继而导致移动终端的屏占比较低,继而导致移动终端的显示效果较差。
由于在间隙X的宽度保持当前工艺允许的最小值的前提下,发光元件的混光光程可以等于移动终端的相同色温的相邻两个发光元件之间的距离,与移动终端的导光板的入光侧混光系数的乘积。
也即是,该混光光程A满足:A=P*B。该P为相同色温的相邻两个发光元件之间的距离,B为该入光侧混光系数。
例如,参见图2,移动终端包括两种不同色温的发光元件(即该移动终端为双色温移动终端):第一发光元件103a和第二发光元件103b,且每个第一发光元件103a的两侧均可以为第二发光元件103b。即第一发光元件103a和第二发光元件103b间隔设置。则该P即为相邻两个第一发光元件103a之间的距离,或者相邻两个第二发光元件103b之间的距离。并且,从图1中还可以看出,发光元件103a和发光元件103b均位于导光板102的一端。
因此,移动终端的相同色温的相邻两个发光元件之间的距离越小,导光板的入光侧混光系数越小,移动终端的混光光程(即将图1所示的间隙X的宽度与导光板102的混光区域102的长度之和)越小,移动终端的屏占比越高。
其中,相同色温的相邻两个发光元件之间的距离,取决于发光元件的封装大小,以及通过表面组装技术(surface mounttechnology,SMT)确定的相邻发光元件之间的距离(也可以称为打件距离)。并且,LED的封装尺寸越小,打件距离越小,相同色温的相邻两个发光元件之间的距离越小。
该导光板的入光侧混光系数,取决于导光板的材质(即导光板的制造材料)以及网点制作工艺。且网点制作工艺制造的导光板上的网点的密度越大,该入光侧混光系数越小。该网点可以为开设于导光板上,用于改变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的传播方向的凹坑。网点的密度是指导光板的单位面积上的网点的数量。
故而,相关技术中,通常可以通过降低移动终端的相同色温的相邻两个发光元件之间的距离,或者降低导光板的入光侧混光系数,以达到降低移动终端的混光光程的目的。
但是,对于相同色温的相邻两个发光元件之间的距离,由于受到发光元件的封装工艺的限制,SMT设备以及SMT工艺的限制,该相同色温的相邻两个发光元件之间的距离存在极限,因此对移动终端的屏占比的提高有限。
对于导光板的入光侧混光系数,目前导光板的制造材料包括: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也可以称为有机玻璃,且该制造材料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网点制作工艺包括:紫外(ultra-violet,UV)线印刷和滚轮压印两种工艺,且该两种工艺受到设备的限制,网点密度存在极限,因此对移动终端的屏占比的提高有限。
并且,采用目前工艺制造的双色温移动终端的最短混光光程为7.7毫米(mm),单色温移动终端(即包括一种色温的发光元件的移动终端)的最短混光光程为4.9mm。由此可见,移动终端的混光光程依然较长,屏占比较低,导致移动终端的显示效果较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可以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可穿戴设备等,例如该移动终端可以为智能手机。
参见图3,该移动终端可以包括:显示屏01,导光板02以及发光组件03。该导光板02可以位于显示屏01的显示侧,该发光组件03可以位于导光板02的端面。其中,导光板02的端面可以与显示屏01的显示侧相交。
从图3还可以看出,该导光板02的端面可以涂覆有光学胶04。也即是,导光板02与发光组件03的间隙Y之间可以充填有光学胶04。
其中,该导光板02的折射率与光学胶04的折射率的差值可以小于差值阈值。也即是,该光学胶04的折射率与导光板02的折射率相近。该差值阈值可以小于1。该导光板02可以包括混光区域02a和非混光区域02b。
以图3所示的移动终端为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发光组件03发出的光线,先经过导光板02与发光组件03之间的间隙Y,再经过光学胶04,最后进入导光板02。由于光学胶04的折射率与导光板02的折射率的差值小于差值阈值,因此发光组件03发出的光线在进入光学胶04后即可混合。
也即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发光组件的有效混光光程d3为该光学胶04的宽度与导光板02的混光区域02a的长度之和,且该有效混光光程的起点,为光学胶04靠近发光组件03的一侧。其中,该光学胶04的宽度方向以及导光板02的混光区域02a的长度方向,均可以平行于移动终端的长度方向,该移动终端的长度方向可以为该显示屏01的像素列方向。
由此,在有效混光光程相同的前提下,相较于图1所示的移动终端的发光元件03的有效混光光程的起点(即前述的导光板102靠近发光元件103的一侧)。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能够有效利用发光组件03与导光板02之间的间隙Y,缩短有效混光光程的起点与发光组件03之间的距离,以及有效混光光程的终点与发光组件03之间的距离,从而缩短了发光组件03的混光光程,达到了缩短移动终端的边框的长度的效果,继而有效提高了移动终端的屏占比。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的发光组件位于导光板的端面,且该端面可以涂覆有折射率与导光板的折射率相近的光学胶。由此,发光组件发出的光线在进入光学胶后即可混合,因此有效缩短了发光组件的混光光程,从而可以缩短移动终端的边框的长度,继而有效提高了移动终端的屏占比。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该光学胶04可以位于该间隙Y中的部分区域。或者,参见图4,该光学胶04可以位于间隙Y的全部区域,即间隙Y中可以填满该光学胶04。相应的,该发光组件03靠近导光板02的一端可以与光学胶04接触。
由于发光组件03与导光板02的间隙之间可以充满该光学胶04,因此可以进一步缩短有效混光光程的终点与发光组件03之间的距离,从而进一步缩短了发光组件03的混光光程,继而进一步缩短了移动终端的边框的长度,提高了移动终端的屏占比。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导光板02的折射率为1.58。该光学胶04的材料可以为亚克力,相应的,光学胶04即为亚克力光学胶。该亚克力光学胶的折射率为1.46。或者,该光学胶04的材料可以为环氧树脂,相应的,光学胶04即为环氧树脂光学胶。该环氧树脂光学胶的折射率为1.58。
根据上述描述可知,光学胶04的折射率与导光板02的折射率相近。由此,一方面可以缩短移动终端的发光组件03的混光光程,继而提高移动终端的屏占比。
另一方面,参见图5和图6,图5示出了相关技术中的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的传播方向,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发光组件发出的光线的传播方向。对比图5和图6可以看出,相关技术中,发光元件103发出的光线在经过间隙X时会发生散射,由于间隙X较宽,因此散射程度较大,从而使得进入导光板102的光线的光通量较小,光线的亮度损失较大。此时,为了确保移动终端的显示效果,通常需要增大发光元件102的发光亮度,导致移动终端的功耗过高,续航时间较短。
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发光组件03发出的光线先进入光学胶04,再进入导光板02。由于光学胶04的折射率与导光板02的折射率相近,且该光学胶04具有聚光效果,因此在此过程中,光线的亮度损失较小。且由于本申请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间隙Y的宽度,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的间隙X的宽度小,因此进入光学胶102的光线的光通量较大,光线的亮度损失较少。由此,可以在确定移动终端的显示效果的前提下,降低移动终端的功耗,提高移动终端的续航时间。
可选的,该显示屏01可以为电子墨水屏。或者,该显示屏01为可提高反射型液晶显示屏(re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RLCD)。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发光组件03可以包括多个发光元件,该多个发光元件的色温可以相同或不同。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参见图7,该发光组件03包括多个色温相同的发光元件031。相应的,该移动终端为单色温移动终端。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该发光组件03可以包括多个不同色温的子发光组件。每个子发光组件可以包括多个色温相同的发光元件。相应的,该移动终端为多色温移动终端。
由于移动终端可以包括多个不同色温的子发光组件,该不同色温的子发光组件可以为移动终端提供不同颜色的光线,从而有效丰富了移动终端的显示效果。
示例的,参见图8,发光组件03可以包括:第一子发光组件03a和第二子发光组件03b。该第一子发光组件03a可以包括:多个色温均为暖色温的发光元件031a,第二子发光组件03b可以包括:多个色温均为冷色温的发光元件031b。即该移动终端为双色温移动终端。
并且,该多个不同色温的发光元件031可以交错排布。也即是,每个子发光组件包括的多个发光元件031均可以交错排布。其中,交错排布可以是指:每个子发光组件包括的发光元件031中,一个或多个发光元件031的两侧为其他子发光组件包括的发光元件031。
由于连续的色温相同的发光元件031的个数越多,发光组件03的混光光程越长,相应的,移动终端的边框需要设置的越长。而将该多个发光元件031交错设置,可以有效减小发光组件03的混光光程,从而实现移动终端的窄边框化。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多个子发光组件包括的发光元件031可以两两交错排布。即,对于多个发光元件031中的每个发光元件031,与该发光元件031相邻的两个发光元件031中,一个发光元件031与该发光元件031色温相同,另一个发光元件031与该发光元件031的色温不同。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该多个发光元件031中,任意相邻的两个发光元件031的色温不同。也即是,对于多个发光元件031中的每个发光元件031,与该发光元件031相邻的两个发光元件031的色温,均与该发光元件031的色温不同。
示例的,请继续参考图8,第一子发光组件03a包括的每个发光元件031a的两侧,均为与其色温不同的发光元件031b。第二子发光组件03b包括的每个发光元件031b的两侧,均为与其色温不同的发光元件031a。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发光组件03包括多个不同色温的子发光组件的场景,该不同色温的发光元件031的个数的差值可以小于个数阈值。也即是,任意两个不同色温的子发光组件包括的发光元件031的个数间的差值可以小于个数阈值。其中,该个数阈值可以为0或1。
由于任意两个不同色温的子发光组件包括的发光元件031的个数间的差值小于个数阈值,即任意两个不同色温的子发光组件包括的发光元件031的个数近似相等,因此可以确保多个子发光组件中,至少两个子发光组件发出的光线混合后的均一性,从而可以确保移动终端的显示屏01的显示效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7和图8,该移动终端还可以包括柔性电路(flexibleprinted circuit,FPC)板05。发光组件03包括的多个发光元件031均可以焊接在该FPC板05上。该FPC板05可以设置在导光板02的一端的端面处,即导光板02的一端的端面处可以设置有灯条,以为该显示屏01提供光源。
其中,FPC板05的线路可以为每个发光元件031提供驱动电流或驱动电压,以驱动该发光元件031发光。
可选的,每个发光元件03可以为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如7和图8所示,FPC板05可以通过双面胶06贴合在导光板02的端面。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多个发光元件031中的相邻两个发光元件031之间也可以充填有光学胶04。由此,可以提高移动终端的结构稳定性。
例如,该多个发光元件031中,每相邻两个发光元件031之间,均可以充填有该光学胶04。
参见图4,该移动终端还可以包括:触控板07和盖板08。该触控板06位于导光板02远离显示屏01的一侧,该盖板08位于触控板07远离导光板02的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为双色温移动终端,则该移动终端的混光光程可以为5.1mm,远小于相关技术中的双色温移动终端的最短混光光程7.7mm。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为单色温移动终端,则该移动终端的混光光程可以为4.5mm,小于相关技术中的单色温移动终端的最短混光光程4.9mm。由此可见,相较于相关技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屏占比得到有效提高。
还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实施例中,是以一个发光组件03为例进行说明的。实际实现时,移动终端还可以包括两个发光组件03,该两个发光组件03可以分别位于移动终端的导光板02的两端。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的发光组件位于导光板的端面,该端面可以涂覆有折射率与导光板的折射率相近的光学胶。由此,发光组件发出的光线在进入光学胶后即可混合,因此有效缩短了发光组件的混光光程,从而可以缩短移动终端的边框的长度,继而有效提高了移动终端的屏占比。
应理解的是,本申请中术语“第一”“第二”等字样用于对作用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相同项或相似项进行区分,应理解,“第一”、“第二”、“第n”之间不具有逻辑或时序上的依赖关系,也不对数量和执行顺序进行限定。例如,在不脱离各种所述示例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子发光组件可以被称为第二子发光组件,并且类似地,第二子发光组件可以被称为第一子发光组件。
本申请中术语“多个”的含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例如,多个发光元件可以是指两个发光元件,或两个以上的发光元件。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显示屏,导光板以及发光组件;
所述导光板位于所述显示屏的显示侧;
所述发光组件位于所述导光板的端面,且所述端面涂覆有光学胶;
其中,所述端面与所述显示侧相交,所述导光板的折射率与所述光学胶的折射率的差值小于差值阈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组件靠近所述导光板的一端与所述光学胶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胶的材料为亚克力或环氧树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组件包括多个不同色温的子发光组件;
每个所述子发光组件包括多个色温相同的发光元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组件中不同色温的发光元件交错排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发光元件的色温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组件包括多个色温相同的发光元件。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屏为电子墨水屏;
或者,所述显示屏为可提高反射型液晶显示屏RLCD。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组件包括多个发光元件;
每相邻两个所述发光元件之间充填有所述光学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元件为发光二极管。
CN202011240580.3A 2020-11-09 2020-11-09 移动终端 Pending CN11228597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40580.3A CN112285975A (zh) 2020-11-09 2020-11-09 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40580.3A CN112285975A (zh) 2020-11-09 2020-11-09 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85975A true CN112285975A (zh) 2021-01-29

Family

ID=743508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40580.3A Pending CN112285975A (zh) 2020-11-09 2020-11-09 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28597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67150A (zh) * 2021-01-05 2021-10-01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69472A (zh) * 2008-12-30 2010-07-07 统宝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增加光输出效率之背光模块
CN101988664A (zh) * 2010-11-04 2011-03-23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侧光式背光模块
CN103017024A (zh) * 2012-11-29 2013-04-03 冠捷显示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
CN105572968A (zh) * 2015-12-22 2016-05-11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调节方法
CN109215520A (zh) * 2018-10-11 2019-01-15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Led显示屏及其制作方法
WO2019014013A1 (en) * 2017-07-10 2019-01-17 Corning Incorporated BACKLIGHT UNITS COMPRISING A GLASS LIGHT GUIDE PLATE AND A COUPLING MEDIUM
CN109782492A (zh) * 2019-04-04 2019-05-21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光源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1427213A (zh) * 2020-03-17 2020-07-17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69472A (zh) * 2008-12-30 2010-07-07 统宝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增加光输出效率之背光模块
CN101988664A (zh) * 2010-11-04 2011-03-23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侧光式背光模块
CN103017024A (zh) * 2012-11-29 2013-04-03 冠捷显示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
CN105572968A (zh) * 2015-12-22 2016-05-11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调节方法
WO2019014013A1 (en) * 2017-07-10 2019-01-17 Corning Incorporated BACKLIGHT UNITS COMPRISING A GLASS LIGHT GUIDE PLATE AND A COUPLING MEDIUM
CN109215520A (zh) * 2018-10-11 2019-01-15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Led显示屏及其制作方法
CN109782492A (zh) * 2019-04-04 2019-05-21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光源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1427213A (zh) * 2020-03-17 2020-07-17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67150A (zh) * 2021-01-05 2021-10-01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13467150B (zh) * 2021-01-05 2024-06-07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89549B2 (en) Light guide plate, surface light sour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100717226B1 (ko) 광원 유닛, 그를 이용한 조명 장치 및 그를 이용한 표시장치
JP3151830B2 (ja) 面光源装置ならびに面光源装置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携帯電話機および情報端末機
KR101751711B1 (ko) 광 가이드들
KR100801804B1 (ko) 면광원 장치 및 해당 장치를 이용한 기기
US10424691B2 (en)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quantum dot unit or quantum dot shee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quantum dot unit
JP2010067439A (ja) 面発光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US20150253484A1 (en)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US8789997B2 (en) Light guide plate,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transmission image display device
US7722239B2 (en) Logo display
KR20080041421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JP2008041637A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JP2004349143A (ja) 面状光源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CN102810288A (zh) 背光组件和包括该背光组件的显示装置
JP2008210691A (ja) 面状照明装置
JP2004014527A (ja) 面光源装置
CN112285975A (zh) 移动终端
US20180313997A1 (en)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US10754086B2 (en) Display device with light source control
US20130300981A1 (en) Planar light source apparatus and display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the same
CN113126197A (zh) 一种显示装置
KR20100077872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JPH11260131A (ja) 面光源装置
KR20220031840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CN112987394A (zh) 一种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129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