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02970B - 軟管之製造裝置 - Google Patents

軟管之製造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02970B
TWI702970B TW108125685A TW108125685A TWI702970B TW I702970 B TWI702970 B TW I702970B TW 108125685 A TW108125685 A TW 108125685A TW 108125685 A TW108125685 A TW 108125685A TW I702970 B TWI702970 B TW I70297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sin
valve
mold
openings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56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33234A (zh
Inventor
菊澤良治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Pla技研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Pla技研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Pla技研股份有限公司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29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2970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332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3234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xtrus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提供適用於製造構成樹脂層的2種樹脂其混合比呈連續變化之軟管的製造裝置。
本發明所揭示的軟管之製造裝置,係具備有:管狀構件、模具及馬達。該管狀構件係被固定且具有插通編包線的貫穿孔;該模具係含有:由管狀構件可旋轉地支撐的內模、與收容管狀構件與內模的外模;該馬達係使內模旋轉。管狀構件係具備有:貫穿內模的第1構件、與連接第1構件的第2構件。在馬達使內模旋轉之狀態下,若對模具供給樹脂,樹脂便藉由內模的旋轉而被均勻混合。又,在被固定的第2構件與外模之間,規範已混合樹脂的旋轉而整流化。

Description

軟管之製造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利用擠出成形製作由樹脂被覆著編包線(braided wire)外表面之軟管的軟管之製造裝置。
在醫療機關中,為將藥液、顯影劑等注入於患者活體內既定部位、或為從活體內取出組織液等,而使用通稱「導管」的管狀醫療器具。因為該導管係通過彎折的血管等再插入至活體內,因而針對插入前端部要求例如不會傷害血管等、且可輕易沿血管等的彎折部分進行彎曲之類的柔軟性。另一方面,針對導管未插入至活體內的部分則要求如能容易操作導管之類的適度剛性。此處,為使前端部柔軟且靠手邊端較硬,便有各種提案針對使硬度沿長度方向呈階段性變化的導管之製造裝置。
例如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軟管之製造裝置,係具備有:可變更第1樹脂與第2樹脂混合比的混合閥。專利文獻1有記載:在從混合閥朝模具供給第1樹脂的流路、與從混合閥朝模具供給第2樹脂的流路之合流處、或較該合流處更靠模具側,設置將第1樹脂與第 2樹脂予以混合的樹脂混合部,便形成可抑制第1樹脂與第2樹脂混合不均的構成。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6144862號公報
當被覆軟管的樹脂層係由2種樹脂的混合物構成,且藉由使2種樹脂的混合比變化,而使樹脂層的特性沿軟管長度方向變化時,為使樹脂層的特性變化滑順,因而如專利文獻1所記載,較佳為可使2種樹脂呈不均勻地混合。又,為能使2種樹脂混合比響應較佳地變化、或能自如調整2種樹脂混合比變化部分的長度,較佳為混合閥距模具的樹脂流路較短,而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軟管之製造裝置,因為樹脂混合部的設置,導致混合閥距模具的流路容易拉長,因而樹脂混合部的構成尚有待改善的空間。又,針對使用為導管或內視鏡的管之軟管,尺寸安定性,即外徑均勻度,亦屬必要的條件。依此,當一邊改變2種樹脂之混合比一邊進行軟管樹脂層之成形時,具有各種應考慮的要件。
緣是,本發明目的在於提供:適用於製造構成樹脂層的2種樹脂之混合比呈連續變化之軟管的製造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供擠出成形軟管用的軟管之製造裝置。軟管之製造裝置係具備有:在編包線表面上擠出樹脂的模具、可將第1樹脂與不同於第1樹脂的第2樹脂供給給模具的樹脂供給部、以及馬達。模具係具備有:管狀構件、筒狀內模、及外模。該管狀構件係具有使編包線插通之貫穿孔的管狀構件,包含有:管狀第1構件與環狀第2構件;該管狀第1構件係具有供編包線插入的第1開放端;該環狀第2構件係連接於第1構件,具有供編包線繞出用的第2開放端,且最外徑較第1構件外徑大。該筒狀內模係包圍管狀構件的第1構件,且在外表面設有溝道。該外模係依與內模外表面之間、及與第2構件外表面之間分別產生既定間隙之方式,包圍著內模與第2構件,且設有將供給給間隙的樹脂,朝從管狀構件的第2開放端所繞出之編包線外表面擠出的擠出口。外模、內模及管狀構件係配置為各自中心軸呈同軸之狀態,並由管狀構件固定。樹脂供給部係在由馬達使內模圍繞中心軸進行旋轉之狀態下,將第1樹脂與第2樹脂供給給模具。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適用於製造構成樹脂層的2種樹脂之混合比呈連續變化之軟管的製造裝置。
2a‧‧‧第1擠出機
2b‧‧‧第2擠出機
3‧‧‧混合閥
4‧‧‧馬達
5‧‧‧編包線
6‧‧‧軟管
11‧‧‧第1閥
12‧‧‧第2閥
16‧‧‧閥體
17‧‧‧閥箱
18‧‧‧驅動機構
20‧‧‧框體
21‧‧‧貫穿孔
26‧‧‧閥體
27‧‧‧閥箱
30‧‧‧混合閥
31‧‧‧第1圓筒
32‧‧‧第2圓筒
33‧‧‧空間
34‧‧‧周壁部
35‧‧‧排出溝道
36‧‧‧貫穿孔
36a‧‧‧貫穿孔
39‧‧‧長孔
40‧‧‧流入路徑
41~44‧‧‧貫穿孔
41a~41j、42a~42‧‧‧貫穿孔
45‧‧‧溝道
45~48‧‧‧溝道
46‧‧‧溝道
47‧‧‧溝道
48‧‧‧溝道
50‧‧‧供給路徑
50a、50b‧‧‧供給路徑
51‧‧‧流路
51a‧‧‧流路
51b‧‧‧流路
52‧‧‧流路
52a‧‧‧流路
52b‧‧‧流路
61‧‧‧第1圓筒
62‧‧‧第2圓筒
70‧‧‧溝道
71‧‧‧模具
74‧‧‧貫穿孔
75‧‧‧擠出口
77‧‧‧內模
78‧‧‧外模
79‧‧‧管狀構件
81‧‧‧第1構件
82‧‧‧第2構件
83a‧‧‧後端
83b‧‧‧前端
300‧‧‧軟管製造裝置
400‧‧‧軟管製造裝置
圖1係第1實施形態的軟管製造裝置之概略構成水平剖視圖。
圖2係圖1所示模具的前端部放大圖。
圖3係圖1所示第1圓筒的正視圖。
圖4係從圖3所示IV-IV線所見的剖視圖。
圖5係從圖3所示V-V線所見的剖視圖。
圖6係圖1所示第2圓筒的正視圖。
圖7係從圖6所示VII-VII線所見的剖視圖。
圖8係圖6所示第2圓筒之外表面的展開圖。
圖9係圖1所示第1閥的剖視圖。
圖10(a)至(h)係使用圖1所示之混合閥調整樹脂混合比的方法之說明圖。
圖11係第2實施形態的軟管製造裝置之概略構成之垂直剖視圖。
圖12係圖11所示第1圓筒的正視圖。
圖13係從圖12所示XIII-XIII線所見的剖視圖。
圖14係從圖12所示IVX-IVX線所見的剖視圖。
圖15係從圖12所示XV-XV線所見的剖視圖。
圖16係圖11所示第2圓筒的正視圖。
圖17係從圖16所示XVII-XVII線所見的剖視圖。
圖18係圖16所示第2圓筒外表面的展開圖。
圖19(a)及(b)係第2實施形態的混合閥之剖視圖。
圖20(a)至(h)係使用圖19所示之混合閥調整樹脂混合比的方法之說明圖。
以下,針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以下說明係針對本發 明使用於在屬於樹脂層的內層管外表面設置編包線(網管),更由屬於樹脂層的外層管覆蓋編包線構成的軟管之製造裝置之例進行說明。此種軟管之一例係可例如導管軸。然而,導管軸僅為軟管之一例,本發明亦可適用於內視鏡所使用之軟管等其他用途之軟管的製造裝置。
(第1實施形態) <軟管之製造裝置的構成>
圖1係第1實施形態的軟管製造裝置之概略構成之水平剖視圖,圖2係圖1所示模具的前端部之放大圖。
軟管製造裝置300係具備有:模具71、第1擠出機2a、第2擠出機2b、混合閥3、及馬達4。又,軟管製造裝置300係經由基座被固定於既定台架等之上。又,雖未圖示,在軟管製造裝置300的上游側與下游側,適當設有:供給編包線5用的供給裝置、拉取已擠出成形之軟管6的拉取裝置等。編包線5係從軟管製造裝置300之後方側朝前方側(即圖1與圖2的左方向)搬送。此處,編包線5係在內層管上設置編包線(網管),且在內層管的中空部呈插通芯線(導引線)之狀態。軟管6係在編包線5的表面設有外層管,在外層管成形後,藉由抽取編包線的芯線便可獲得導管軸。
模具71係供將樹脂擠出至編包線5外表面用的模具,具備有:內模77、外模78及管狀構件79。內模77、外模78及管狀構件79係配置成各自中心軸呈同軸之狀態。以下,將內模77、外模78及 管狀構件79的中心軸設為軸AX1
管狀構件79係具有使編包線5從後端83a插通至前端83b的貫穿孔74之管狀構件。後端83a係供編包線5插入用的開放端,前端83b係供編包線5繞出用的開放端。管狀構件79係包含有:含後端83a的管狀第1構件81、以及連接於第1構件81且含前端83b的環狀第2構件82。第1構件81與第2構件82係可由同一材料呈一體性構成,亦可由個體構成再進行結合。第1構件81的外徑呈大略一定,第1構件81係依貫穿後述內模77的狀態收容於內模77中。第2構件82的最外徑於第1構件81的外徑大,本實施形態的第2構件82係具有外徑從與第1構件81的連接部起朝前端83b呈逐漸變得狹窄的推拔形狀,更在從與第1構件81的連接部起在軸AX1方向的既定範圍部分,設有外徑呈大略一定的圓柱面。從管狀構件79的後端83a起既定範圍部分,被固定於框體20上,俾規範管狀構件79圍繞軸AX1的旋轉。
再者,在用來固定管狀構件79的框體20中,設有與軸AX1同軸且連接於管狀構件79之貫穿孔74的貫穿孔21。由框體20的貫穿孔21、管狀構件79的貫穿孔74、以及外模78的擠出口75,形成供編包線5通過的路徑。
內模77係具有沿軸AX1延伸之貫穿孔的筒形狀之構件。在內模77的貫穿孔內部插入上述管狀構件79的第1構件81。內模77係配置呈包圍第1構件81的外周面,且在軸AX1方向上鄰接管狀 構件79的第2構件82。管狀構件79的第1構件81之外周面與內模77的貫穿孔之內周面,係呈可相互滑動的滑動面。又,內模77之前端83b側的端面與第2構件82後端83a側的端面係呈可相互滑動的滑動面。即,內模77係利用由框體20固定的管狀構件79,支撐成為能以軸AX1為中心進行旋轉之狀態。在內模77的外表面形成呈螺旋狀延伸的溝道70。溝道70係為將朝在內模77與外模78間所設置之樹脂流路供給的樹脂予以混練用而設計。又,本實施形態中,如圖2所示,從內模77前端83b側的端面起既定範圍之部分、與從管狀構件79的第2構件82後端83a側之端面起既定範圍之部分,係構成為具有大致相同之外徑。
外模78係具有對應內模77與管狀構件79之第2構件82之外形的中空部構件。在外模78的前端設有朝前方繞出的編包線5之外表面擠出樹脂用的擠出口75。在外模78的中空部中,從擠出口75起依序鄰接收容管狀構件79的第2構件82與內模77,俾在第2構件82外表面與外模78內表面之間、以及內模77外表面與外模78內表面之間分別形成既定之間隙。該間隙係具有將從混合閥3排出的樹脂導引至擠出口75的樹脂流路機能。
第1擠出機2a與第2擠出機2b係例如螺桿擠出機,使樹脂顆粒熔融,再依一定速度從前端的吐出口擠出。對第1擠出機2a與第2擠出機2b分別供給第1樹脂與第2樹脂。第1樹脂與第2樹脂係在硬度、拉伸強度、延伸率、拉伸彈性模數、彎曲強度等至少1項特性上不同。從第1擠出機2a與第2擠出機2b吐出的熔融樹 脂,供給給後述混合閥3,經利用混合閥3調整既定混合比後才供給給模具71。
混合閥3係可變更由第1擠出機2a與第2擠出機2b所擠出之2種樹脂混合比的構件。本實施形態的混合閥3係由個體的第1閥11與第2閥12構成。第1閥11與第2閥12分別具備有:具有能以軸AX2為中心進行旋轉之圓柱形狀的閥體16;以及可旋轉地收容閥體16的閥箱17。又,如圖1與圖2所示之例,配置成第1閥11與第2閥12的中心軸呈同軸之狀態,但第1閥11與第2閥12的配置並不僅侷限於此。
閥體16係由中空狀第1圓筒31、以及收容於第1圓筒31內且相對於第1圓筒31呈固定的第2圓筒32構成。又,相關第1圓筒31與第2圓筒32的詳細內容且容後述。在閥箱17的內部設有與閥體16外形大致相同形狀的圓柱狀之空間,在該空間內收容著閥體16。閥體16係在收容於閥箱17內部的狀態下,被支撐成可一邊使閥體16外周面與閥箱17內周面進行滑動,一邊能以軸AX2為中心進行旋轉之狀態。又,閥體16係連接於馬達等驅動機構18。驅動機構18係依照未圖示之控制裝置的控制,使閥體16以軸AX2為中心進行旋轉。第1閥11與第2閥12係可配合各自閥體16的旋轉位置,變更供給給模具71的第1樹脂與第2樹脂之混合比。又,相關混合閥3的詳細內容且容後述。
利用上述第1擠出機2a、第2擠出機2b及混合閥3,構成可 將第1樹脂與第2樹脂供給給模具71的樹脂供給部。
馬達4係連接於模具71的內模77,依照未圖示之控制裝置的控制,可使內模77以軸AX1為中心進行旋轉。
在軟管6擠出成形時,從框體20的貫穿孔21插入之編包線5,如圖1與圖2的二點鏈線所示,通過管狀構件79的貫穿孔74,再從外模78的擠出口75朝軟管製造裝置300的前方拉出。從外模78的擠出口75拉出之編包線5,利用未圖示之拉取裝置進行拉取,朝圖1與圖2的左方向連續搬送。一邊搬送編包線5,一邊將從第1擠出機2a吐出的第1樹脂、及/或從第2擠出機2b吐出的第2樹脂,經由混合閥3供給給模具71的樹脂流路,便將樹脂擠出至通過擠出口75的編包線5之外表面,成形為由樹脂層(外層管)被覆編包線5的軟管6。
本發明的軟管製造裝置300中,朝模具71的樹脂供給係在利用馬達4使內模77圍繞軸AX1進行旋轉之狀態下實施。因為在內模77的外表面設有螺旋狀溝道70,因而朝內模77外表面與外模78內表面間的樹脂流路所供給之樹脂,會隨內模77圍繞軸AX1的旋轉,一邊混練一邊朝擠出口75擠出。所以,供給給模具71的2種樹脂,便從供給點(第1閥11與第2閥12的吐出口)起,直到與內模77及管狀構件79的第2構件82相接觸位置為止,於其間進行主動式均勻化。當擠出其成形樹脂層之特性(例如硬度)係沿長邊方向逐漸變化的軟管時,必須隨擠出而逐漸改變2種樹脂的混合 比。本發明的軟管製造裝置300,因為利用內模77的旋轉,在樹脂流路內使2種樹脂混練,因而2種樹脂不會混合不均,可使樹脂層特性沿軟管6長邊方向呈連續且平滑地變化。
本實施形態,因為在模具71中可執行樹脂擠出與樹脂混練之雙方,因而相較於除樹脂擠出用模具之外,尚設有樹脂混練用混合螺桿等的情況下,可縮小從2種樹脂混合處(本實施形態,在模具71中所設置之樹脂流路的最上游部)起至擠出口75間的流路長度與體積。所以,在混合閥3中切換2種樹脂的混合比,因而可提升從擠出口75所擠出樹脂的混合比直到出現實際變化的響應性,亦可調節樹脂混合比出現變化部分的長度。又,因為可減少模具71內的樹脂流路量,因而可降低從製造1條軟管後開始起,直到製作下一條軟管為止期間內所廢棄的樹脂量。
編包線5的外層係由金屬製鋼絲、樹脂性纖維等的撚線編組層或捲繞層構成,該撚線係使用直徑未滿1mm的微細物。為防止編包線5外層遭損傷,一般軟管的擠出成形裝置係在插通編包線5的內模呈固定狀態下使用。本發明的軟管製造裝置300,為使內模77旋轉,而設置固定於內模77內部的管狀構件79,並依貫穿管狀構件79貫穿孔74的方式通入編包線5。即,被收容於外模78內部的模具,形成具有由內模77與管狀構件79構成的雙層管構造。因為禁止管狀構件79圍繞軸AX1進行旋轉,因而即便於內模77旋轉的情況,仍可防止編包線5遭損傷。
但,未具備本實施形態管狀構件的一般擠出成形裝置,當一邊使內模旋轉,一邊朝編包線5表面擠出成形樹脂時,因為隨內模的旋轉,樹脂亦會一邊旋轉一邊從擠出口擠出,因而依照所使用樹脂的硬度、流動特性,會有被擠出於編包線5表面的樹脂形成螺旋狀擠出痕的情況。本實施形態則在外模78內部的擠出口75側配置相對於框體20呈固定的未旋轉管狀構件79之第2構件82。利用內模77的旋轉而被混練之樹脂,即便隨內模77的旋轉進行旋轉,但通過被固定的第2構件82與外模78間之流路時,旋轉會被限制而整流化。因為從擠出口75朝編包線5表面擠出的樹脂之旋轉受抑制,因而可使經擠出成形之軟管6的外徑均勻。
所以,根據本實施形態,可得到頗適用於製造使構成樹脂層的2種樹脂混合比呈連續式變化的軟管之軟管製造裝置300。本實施形態的軟管製造裝置300係可利用於最外表面具有樹脂層的各種軟管之製造,特別適用於例如導管、內視鏡用管等,樹脂混合比變化部分處的樹脂均勻性、樹脂混合比之變化精度、尺寸安定性等任一項均重要的軟管製造。
上述模具71較佳為與第1實施形態或第2實施形態的混合閥3組合使用。詳細且容後述,但第1實施形態與第2實施形態的混合閥,均具有可抑制從第1擠出機2a至模具71的第1樹脂流路內、以及從第2擠出機2b至模具71的第2樹脂流路內之壓力變動,便可提升構成樹脂層(外層管)的2種樹脂混合比之變化率、樹脂層的外徑尺寸精度之特徵。若組合上述模具71、與第1實施形態或第2 實施形態的混合閥3,則因為可將供給給模具71的2種樹脂均勻混練,因而可提升構成所成形軟管之樹脂層的樹脂混合比之變化率、樹脂層的外徑尺寸精度,且可使樹脂層的混合比沿軟管6之長邊方向呈連續且平滑地變化。
<第1實施形態的混合閥之詳細內容>
以下,參照圖3~圖10,針對本實施形態混合閥3的詳細內容進行說明。
圖3係圖1所示第1圓筒的正視圖。圖4係從圖3所示IV-IV線所見的剖視圖,圖5係從圖3所示V-V線所見的剖視圖。
第1圓筒31係其中一端(圖3的下端)呈開放,而另一端呈封閉的圓筒形狀構件,藉由在內部設置與第2圓筒32外形大致相同形狀的圓柱形狀空間33,而形成周壁部34。第1圓筒31係例如利用金屬切削加工而形成。
在第1圓筒31設有朝徑向貫穿周壁部34的複數貫穿孔41a~41j與42a~42j。如圖3及圖4所示,貫穿孔41a~41j與42a~42j係具有同一形狀與同一內徑,各自的中心軸分別位於離第1圓筒31下端距高度h1位置處,各自之中心軸朝第1圓筒31的徑向延伸,更依由相鄰中心軸所夾的中心角呈一定之方式,在第1圓筒31的圓周方向上相隔一定間距設置。針對該等貫穿孔41a~41j與42a~42j,供給從第1擠出機2a或第2擠出機2b吐出的樹脂。又,在第1閥 11中,藉由設置貫穿孔41a~41j與42a~42j,而在周壁部34外周面所形成的開口部,便相當於「第1開口部」。又,第2閥12中,藉由設置貫穿孔41a~41j與42a~42j,而在周壁部34外周面所形成的開口部,便相當於「第2開口部」。
再者,如圖3及圖5所示,在第1圓筒31的外周面,以離第1圓筒31下端距高度h2位置為中心,形成上下具有寬度的排出溝道35。又,在排出溝道35的內部形成朝第1圓筒31徑向貫穿周壁部34的貫穿孔36。排出溝道35與貫穿孔36係供使用於將未供給給模具71的剩餘樹脂排出(廢棄)至外部用。
圖6係圖1所示之第2圓筒的正視圖,圖7係從圖6所示VII-VII線所見的剖視圖,圖8係圖6所示之第2圓筒外表面的展開圖。又,圖8中,溝道45與46的內部係利用細線標註小圓圈記號,該等圓圈記號並非表示在第2圓筒32中所設置的構造,而是表示當將第2圓筒32插入至第1圓筒31內部並定位時,與在第1圓筒31中所設置貫穿孔41a~41j與42a~42j內側的開口部呈相對向配置的位置。
第2圓筒32係具有大致圓柱狀的構件。如圖6與圖7所示,在第2圓筒32的內部設有沿中心軸從其中一端(圖6與圖7的下端)延伸至既定高度的長孔39。長孔39係具有朝模具71供給樹脂的樹脂供給路徑之機能。又,如圖6與圖8所示,在第2圓筒32的外周面設有溝道45與46。又,如圖6~圖8所示,在第2圓筒32中設有從溝道45內部到達長孔39的流入路徑40。流入路徑40係將 供給給溝道45的樹脂送入長孔39的流路。第2圓筒32亦係例如利用金屬切削加工而形成。
溝道45係由以離第2圓筒32下端距高度h1的水平位置為中心,朝上下具有寬度,且朝第2圓筒32的圓周方向延伸的部分構成。在第1圓筒31的內部空間33中插入第2圓筒32並定位之狀態下,如圖8所示,第1圓筒31的貫穿孔41a~41j內側之開口部,配置成與朝溝道45圓周方向延伸的部分相對之狀態。
溝道46係具有:以離第2圓筒32下端距高度h1的水平高位為中心,朝上下具有寬度,且朝第2圓筒32圓周方向延伸的部分;以及朝第2圓筒32的軸方向延伸,到達離第2圓筒32下端距高度h2位置處的部分。在第1圓筒31的內部空間33中插入第2圓筒32並定位之狀態下,如圖8所示,第1圓筒31的貫穿孔42a~42j之內側開口部,配置成與朝溝道46圓周方向延伸的部分呈相對向。又,朝溝道46之軸方向延伸部分的下端,係在第1圓筒31的內部空間33中插入第2圓筒32並定位之狀態下,配置成與圖3所示第1圓筒31的貫穿孔36呈相對向。
在由第1圓筒31與第2圓筒32組合構成閥體16的狀態下,朝第2圓筒32中所形成的溝道45與46,通過第1圓筒31中所設置之貫穿孔41a~41j與42a~42j之任一孔供給樹脂。經由流入路徑40連接於長孔39的溝道45係具有樹脂供給路徑的機能,連接於第1圓筒31的貫穿孔36與排出溝道35的溝道46則具有樹脂排出路 徑的機能。關於此點且容後述。
圖9係圖1所示之第1閥的剖視圖。圖9係相當於沿圖1所示A-A'線位置的剖視圖。
圖9所示之第1閥11,係將在第1圓筒31內部插入第2圓筒32並將二者固定而構成的閥體16,插入至於閥箱17內部的收容空間。如上述,閥箱17內部的收容空間係形成與閥體16(第1圓筒31)外周面大致同樣之圓柱形狀,閥體16係一邊使外周面與閥箱17內周面進行滑動,一邊以軸AX2為中心自由旋轉。
閥體16組裝時,係如上述般,依第1圓筒31的貫穿孔41a~41j之內側開口部相對向於第2圓筒32的溝道45,且第1圓筒31的貫穿孔42a~42j之內側開口部相對向於第2圓筒32的溝道46之方式,定位第2圓筒32相對於第1圓筒31的旋轉位置(參照圖3~圖8)。若依此定位而將第1圓筒31與第2圓筒32固定,便在閥體16中形成以下的流路。
(1)對模具的樹脂供給路徑:從貫穿孔41a~41j經由溝道45、流入路徑40,再到達長孔39的流路
(2)朝外部的樹脂排出路徑:從貫穿孔42a~42j經由溝道46、貫穿孔36,再到達排出溝道35的流路
另一方面,在閥箱17中,如圖9所示形成供給路徑50。供給路徑50係由:供給從擠出機所吐出樹脂的流路51,以及連接於流路51且橫跨閥箱17內周面圓周方向既定範圍延伸的溝道狀流路52構成。供給路徑50的流路52係形成於能與第1圓筒31的貫穿孔41a~41j與42a~42j呈相對向之位置處。
在閥箱17內周面所設置之流路52的圓周方向之長度,係設計成可連通貫穿孔41a~41j與42a~42j中之既定數量之貫穿孔之狀態。於本實施形態中,在閥箱17內周面所設計的流路52,係設計成可對貫穿孔41a~41j與42a~42j之合計之半數(本實施形態為10條)供給樹脂的長度。
詳細且容後述,然而,若使閥體16以軸AX2為中心進行旋轉,流路52與貫穿孔41a~41j與42a~42j的位置關係便會有變化。如上述,貫穿孔41a~41j係連接於樹脂排出路徑,而貫穿孔42a~42j係連接於朝模具71的樹脂供給路徑。所以,流路52與貫穿孔41a~41j及42a~42j的位置關係,若旋轉角度逐次變化相當於1條貫穿孔的角度,則雖連通於流路52的貫穿孔數不會改變,但連接於樹脂排出路徑的貫穿孔數、與連接於樹脂供給路徑的貫穿孔數之比例便會出現變化。即,藉由使閥體16旋轉,便可使對朝向模具的樹脂供給路徑所供給之樹脂、與排出至外部的樹脂之分配比產生變化。於本實施形態中,因為流路52a係可同時供給樹脂的貫穿孔數、與連接於樹脂供給路徑的貫穿孔41a~41j之數量、以及連接於樹脂排出路徑的貫穿孔42a~42j之數量均為10個,因而供給給朝向模具的樹 脂供給路徑之樹脂、與排出至外部的樹脂之分配比,可在0:10~10:0範圍內依11階段進行控制。
再者,圖1所示之第2閥12的構成係同第1閥11的構成,沿圖1所示B-B'線位置的截面亦同圖9所示,因而關於第2閥12之說明便不再贅述。
<混合閥之動作>
圖10所示係使用圖1所示之混合閥調整樹脂混合比的方法之說明圖。圖10的(a)~(d)係相當於沿圖1的A-A'線位置之截面,圖10(e)~(h)係相當於沿圖1的B-B'線位置之截面。又,為求圖示簡便而適當省略貫穿孔元件符號的標示,各圖中,以軸AX2為中心朝逆時針方向排列貫穿孔41a~41j與42a~42j。又,圖10中,標示陰影線之處係指相同構件,適當省略元件符號之標示。
[狀態1-1]
首先,圖10的(a)所示係第1樹脂的流路52呈現與第1圓筒31的所有貫穿孔42a~42j全部連通之狀態。在此狀態下,通過流路52從第1擠出機2a供給的第1樹脂全部從第1圓筒31的貫穿孔42a~42j流入至第2圓筒32的溝道46,再通過第1圓筒31的貫穿孔36與排出溝道35(參照圖3~圖8),被排出(廢棄)至外部。
第1閥11及第2閥12的各自閥體16之旋轉位置,係依供給第1樹脂的流路52所連接之貫穿孔數、與供給第2樹脂的流路52 所連接之貫穿孔數呈一定數量(本實施形態為10條)的方式同步控制。此處,將流路52可同時供給樹脂的貫穿孔數設為n(n係正整數),將第1閥11中連通於流路52的貫穿孔數設為m(m係正整數)。當第1閥11的樹脂分配比係m:(n-m)的情況,便依第2閥12的樹脂分配比成為(n-m):m之方式,分別控制第1閥11與第2閥12。又,所謂「樹脂的分配比」係指「供給給模具71的樹脂量與被排出至外部的樹脂量之比」。
當第1閥11的閥體16位於圖10的(a)所示之旋轉位置時,第2閥12的閥體16便被配置於圖10的(e)所示之旋轉位置。在此狀態下,供給第2樹脂的流路52將連通於第1圓筒31的所有貫穿孔41a~41j。所以,通過流路52從第2擠出機2b所供給的第2樹脂,將全部從第1圓筒31的貫穿孔41a~41j流向第2圓筒32的溝道45,再通過第2圓筒32的流入路徑40與長孔39(參照圖3~圖8),供給給模具71。
即,如圖10的(a)與(e)所示,當第1閥11與第2閥12受控制時,第1樹脂將全部被排出至外部,而第2樹脂將全部供給給模具71,因而模具71中的第1樹脂與第2樹脂混合比便成為0:10。
[狀態1-2]
接著,圖10的(b)所示係從圖10(a)的狀態,使第1閥11的閥體16以軸AX2為中心朝半時針方向,僅旋轉相當於2條貫穿孔份量角度的狀態。如上述般,流路52係具有可在圓周方向連續連通 10條貫穿孔的長度。所以,若僅旋轉相當於2條貫穿孔份量的角度,則在半時針方向上最前面的2條貫穿孔42i與42j與流路52之連通被解除,而第1圓筒31的8條貫穿孔42a~42h及接續該等的2條貫穿孔41i與41j,便與流路52相連通。
在此狀態下,通過流路52從第1擠出機2a供給的第1樹脂中,供給給第1圓筒31之貫穿孔42a~42h的其中一部分(佔所供給之第1樹脂的8/10),便流向第2圓筒32的溝道46,然後被排出至外部,而供給給貫穿孔41i與41j的剩餘部分(所供給第1樹脂的2/10),將流向第2圓筒32的溝道45,並通過流入路徑40流入長孔39。
當第1閥11的閥體16位於圖10的(b)所示之旋轉位置時,第2閥12的閥體16便被設置於圖10的(f)所示之旋轉位置。在此狀態下,供給第2樹脂的流路52將連通第1圓筒31的8條貫穿孔41c~41j、與其所連接的2條貫穿孔42a與42b。通過流路52從第2擠出機2b供給的第2樹脂中,供給給第1圓筒31之貫穿孔41c~41j的其中一部分(佔所供給之第2樹脂的8/10),將從第1圓筒31的貫穿孔41c~41j流向第2圓筒32的溝道45,通過第2圓筒的流入路徑40供給給長孔39。從流路52供給的第2樹脂中,供給給第1圓筒31的貫穿孔41a與41b之剩餘部分(佔所供給之第2樹脂的2/10),將流向第2圓筒32的溝道46,通過第1圓筒31的貫穿孔36與排出溝道35被排出至外部。
即,如圖10的(b)及(f)所示,當第1閥11及第2閥12受控制 時,供給給第1閥11的流路52所連通之10條貫穿孔中之2條的第1樹脂,與供給給第2閥12的流路52所連通之10條貫穿孔中之8條的第2樹脂,將供給給模具71。所供給的剩餘樹脂便被排出至外部。所以,當各閥體16位於圖10的(b)與(f)所示旋轉位置時,第1樹脂與第2樹脂的混合比將成為2:8。
[狀態1-3]
其次,圖10的(c)所示係從圖10(b)的狀態,使第1閥11的閥體16以軸AX2為中心朝半時針方向,僅旋轉相當於3條貫穿孔份量角度的狀態。如上述,流路52係具有可在圓周方向連續連通10條貫穿孔的長度。所以,若僅旋轉相當於3條貫穿孔份量的角度,則3條貫穿孔42f~42h與流路52之連通被解除,而第1圓筒31的5條貫穿孔42a~42e及接續該等的5條貫穿孔41f~41j,便與流路52相連通。
在此狀態下,通過流路52從第1擠出機2a供給的第1樹脂中,供給給第1圓筒31之貫穿孔42a~42e的其中一部分(佔所供給之第1樹脂的5/10),便流向第2圓筒32的溝道46,然後被排出至外部,而供給給貫穿孔41f~41j的剩餘部分(佔所供給之第1樹脂的5/10),將流向第2圓筒32的溝道45,並通過流入路徑40流入至長孔39。
當第1閥11的閥體16位於圖10的(c)所示之旋轉位置時,第2閥12的閥體16便被設置於圖10的(g)所示之旋轉位置。在此狀 態下,供給第2樹脂的流路52將連通第1圓筒31的5條貫穿孔41f~41j及接續該等的5條貫穿孔42a~42e。通過流路52從第2擠出機2b供給的第2樹脂中,供給給第1圓筒31之貫穿孔41f~41j的其中一部分(佔所供給之第2樹脂的f/10),將從第1圓筒31的貫穿孔41f~41j流向第2圓筒32的溝道45,通過第2圓筒的流入路徑40供給給長孔39。從流路52供給的第2樹脂中,供給給第1圓筒31的貫穿孔42a~42e之剩餘部分(佔所供給之第2樹脂的5/10),將流向第2圓筒32的溝道46,通過第1圓筒31的貫穿孔36與排出溝道35而被排出至外部。
即,如圖10的(c)與(g)所示,當第1閥11及第2閥12受控制時,供給給第1閥11的流路52所連通之10條貫穿孔中之5條的第1樹脂,與供給給第2閥12的流路52所連通之10條貫穿孔中之5條的第2樹脂,將供給給模具71。所供給的剩餘樹脂便被排出至外部。所以,當各閥體16位於圖10的(c)與(g)所示之旋轉位置時,第1樹脂與第2樹脂的混合比將成為5:5。
[狀態1-4]
接著,圖10的(d)所示係從圖10(c)的狀態,使第1閥11的閥體16以軸AX2為中心朝半時針方向,僅旋轉相當於5條貫穿孔份量之角度的狀態。如上述,流路52係具有可在圓周方向連續連通10條貫穿孔的長度。所以,若僅旋轉相當於5條貫穿孔份量的角度,則貫穿孔42a~42e與流路52之連通被解除,而第1圓筒31的10條貫穿孔41a~41j便與流路52相連通。
在此狀態下,通過流路52從第1擠出機2a供給的第1樹脂,全部流向第2圓筒32的溝道45,再通過流入路徑40流入長孔39。
當第1閥11的閥體16位於圖10的(d)所示之旋轉位置時,第2閥12的閥體16便被配置於圖10的(h)所示之旋轉位置。在此狀態下,供給第2樹脂的流路52將連通第1圓筒31的貫穿孔42a~42j。所以,通過流路52從第2擠出機2b所供給的第2樹脂,全部均流向第2圓筒32的溝道46,通過第1圓筒31的貫穿孔36與排出溝道35被排出至外部。
即,如圖10的(d)及(h)所示,當第1閥11及第2閥12受控制時,第1樹脂全部均被供給給模具71,而第2樹脂則全部均被排出至外部,因而模具71中的第1樹脂與第2樹脂混合比便成為10:0。
再者,圖10係代表性針對第1樹脂與第2樹脂的混合比,設為0:10、2:8、5:5、10:0之例子進行說明,但配合閥體16的旋轉位置,亦可依0:10~10:0間的其他混合比進行混合。又,藉由適當增減貫穿孔的數量,便可在任意範圍內調整混合比。
如上所說明,本實施形態的軟管製造裝置300,藉由在混合閥3中變更對模具71的樹脂供給量、與朝外部的樹脂排出量,便可在將從第1閥11朝模具71所供給之第1樹脂量、與從第2閥12朝模具71所供給之第2樹脂量的合計維持於一定狀態下,變更模具 71中的第1樹脂與第2樹脂之混合比。若一邊使第1閥11與第2閥12各自之閥體16旋轉,一邊擠出成形軟管的樹脂層(外層管),便可使構成樹脂層的第1樹脂與第2樹脂之混合比例連續地變化。例如第1樹脂與第2樹脂係使用不同硬度之樹脂的情況,可使樹脂層硬度從導管軸其中一端朝向另一端逐漸增加或減少。所以,根據本實施形態的軟管製造裝置300,相較於習知之製造方法,可製造硬度等樹脂層特性沿長度方向自然變化的導管軸。
再者,作為使樹脂之混合比例變化的方法,係可考慮改變第1擠出機與第2擠出機的螺桿或齒輪泵之旋轉速度,而調整每單位時間吐出量(體積)的方法。然而,當使螺桿或齒輪泵的旋轉速度變化時,在樹脂流路或模具內殘存的樹脂壓力會出現變動。所以,從模具擠出的樹脂量會出現變動、或無法使供給給模具的樹脂混合比正確變化。故,當藉由調整第1擠出機與第2擠出機的各自擠出速度,而控制樹脂混合比時,會有構成樹脂層的2種樹脂混合比變化率、樹脂層的外徑尺寸精度降低之問題。特別係如血管導管般外徑0.5~1.8mm左右的導管,若硬度、外徑偏離設計值出現變動,則插入於血管內之時,對血管彎折部的追蹤性、導管操作性將有惡化的可能性。相對於此,本實施形態的軟管製造裝置300,藉由改變第1樹脂與第2樹脂的分配比(供給量與排出量之比),而變更第1樹脂與第2樹脂的混合比,便無變更第1擠出機與第2擠出機的擠出速度之需求。所以,可抑制從第1擠出機2a至模具71的第1樹脂流路內、與從第2擠出機2b至模具71的第2樹脂流路內出現壓力變動。所以,可抑制從模具71的擠出口所擠出樹脂的體積變動, 且可響應佳地控制第1樹脂與第2樹脂的混合比,故可提升構成樹脂層的2種樹脂之混合比變化率、樹脂層外徑尺寸之精度。
(第2實施形態) <軟管之製造裝置構成>
圖11係第2實施形態的軟管之製造裝置之概略構成之垂直剖視圖。
本實施形態的軟管製造裝置400係具備有:模具71、第1擠出機(未圖示)、第2擠出機(未圖示)、混合閥30、及馬達4。對混合閥30從未圖示之第1擠出機與第2擠出機,分別供給互異的第1樹脂與第2樹脂。軟管製造裝置400係經由基座被固定於既定台架等之上。本實施形態亦省略圖示,在軟管製造裝置400的上游側與下游側,適當設有:供給編包線5用的供給裝置、拉取所擠出成形軟管6的拉取裝置等。
軟管製造裝置400所具備的模具71,係具備有與第1實施形態所說明同樣的內模77、外模78、及管狀構件79。內模77係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由管狀構件79的第1構件81可旋轉地支撐,利用馬達4的旋轉力而能以軸AX1為中心進行旋轉。又,雖省略圖示,在內模77的外表面,仍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設置供混練熔融樹脂用的螺旋狀溝道(未圖示)(參照圖2)。外模78係依在與內模77外表面之間產生既定間隙的方式包圍著內模77,前端設有供擠出樹脂用的擠出口。管狀構件79係設有使編包線5插通之貫穿孔的管狀 構件,如第1實施形態所說明,包括有:含有供編包線5插入用之開放端的管狀第1構件81、以及連接於第1構件81且含有供編包線5繞出用之開放端的環狀第2構件82。在外模78的內部,第1構件81係被收容於內模77中,而第2構件82則鄰接內模77配置。同第1實施形態,管狀構件79係固定於框體20上,規範管狀構件79圍繞軸AX1的旋轉。
本實施形態中,在軟管擠出成形時,亦是在利用馬達4使內模77圍繞軸AX1進行旋轉狀態下,執行對模具71的樹脂供給。因為在內模77的外表面設有未圖示之螺旋狀溝道,因而隨內模77圍繞軸AX1的旋轉,供給給內模77外表面與外模78內表面間之樹脂流路的樹脂,便一邊被混練一邊從擠出口75被擠出。所以,利用本實施形態的軟管製造裝置400,當利用2種樹脂混合的混合樹脂形成軟管的樹脂層時,便可達2種樹脂的均勻化。
<第2實施形態的混合閥詳細內容>
本實施形態的軟管製造裝置400中,混合閥30構成係不同於第1實施形態的軟管製造裝置300。更詳言之,第1實施形態的混合閥3係由2組閥體16與閥箱17(即,第1閥11與第2閥12)構成,相對於此,本實施形態的混合閥30係由1個閥體26與1個閥箱27構成。以下,參照圖11~圖20,針對本實施形態的混合閥30之詳細內容進行說明。
圖12係圖11所示之第1圓筒的正視圖,圖13係從圖12所示 XIII-XIII線所見的剖視圖,圖14係從圖12所示IVX-IVX線所見的剖視圖,圖15係從圖12所示XV-XV線所見的剖視圖。
混合閥30係具備有:閥體26、與可旋轉地收容閥體26的閥箱27。閥體26係由:中空狀第1圓筒61、收容於第1圓筒61內且相對於第1圓筒61呈固定的第2圓筒62構成。又,關於第1圓筒61與第2圓筒62的詳細內容且容後述。在閥箱27的內部設有大致與閥體26外形相同形狀的圓柱狀空間,在該空間內收容著閥體26。閥體26係在被收容於閥箱27內部的狀態下,被支撐成可一邊使閥體26外周面與閥箱27內周面進行滑動,一邊以軸AX2為中心進行旋轉之狀態。又,閥體26係連接於馬達等驅動機構18(參照圖11)。驅動機構18係依照未圖示之控制裝置的控制,使閥體26以軸AX2為中心進行旋轉。混合閥30係可配合閥體26的旋轉位置,變更供給給模具71的第1樹脂與第2樹脂之混合比。
第1圓筒61係其中一端(圖12的下端)呈開放,而另一端呈封閉的圓筒形狀構件,藉由在內部設計與第2圓筒62之外形大致相同形狀的圓柱形狀空間33,而形成周壁部34。第1圓筒61係例如利用金屬切削加工形成。
在第1圓筒61設有朝徑向貫穿周壁部34的複數貫穿孔41a~41j、42a~42j、43a~43j與44a~44j。
如圖12及圖13所示,貫穿孔41a~41j與42a~42j係具有同一 形狀與同一內徑,各自的中心軸分別位於離第1圓筒61下端距高度h3位置處,各自中心軸朝第1圓筒61的徑向延伸,更依各自中心軸夾一定角度的方式,在第1圓筒61圓周方向上相隔一定間距呈間歇性設置。對該等貫穿孔41a~41j與42a~42j供給從第1擠出機吐出的第1樹脂。又,藉由設計貫穿孔41a~41j與42a~42j,而在周壁部34外周面所形成的開口部,便相當於「第1開口部」。
再者,如圖12及圖14所示,貫穿孔43a~43j與44a~44j係具有與貫穿孔41a~41j與42a~42j相同形狀與相同內徑,各自的中心軸分別位於離第1圓筒61下端距高度h4位置處,各自中心軸朝第1圓筒61的徑向延伸,更依各自中心軸夾一定角度的方式,在第1圓筒61圓周方向上相隔一定間距設置。對該等貫穿孔43a~43j與44a~44j供給從第2擠出機吐出的第2樹脂。又,藉由設計貫穿孔43a~43j與44a~44j而在周壁部34外周面所形成的開口部,便相當於「第2開口部」。
再者,如圖12及圖15所示,在第1圓筒61的外周面,以離第1圓筒61下端距高度h5之位置為中心,形成上下具有寬度的排出溝道35。又,在排出溝道35的內部形成朝第1圓筒61徑向貫穿周壁部34的貫穿孔36a與36b。該等排出溝道35與貫穿孔36a與36b係供使用於將未供給給模具71的剩餘樹脂排出(廢棄)至外部用。
圖16係圖11所示之第2圓筒的正視圖,圖17係從圖16所示 XVII-XVII線所見的剖視圖,圖18係圖16所示第2圓筒外表面的展開圖。又,圖18中,溝道47~46內部係利用細線標註小圓圈記號,該等圓圈記號並非表示在第2圓筒62中所設置的構造,而是當將第2圓筒62插入於第1圓筒61內部並定位時,在第1圓筒61中所設置貫穿孔41a~41j、42a~42j、43a~43j、44a~44j內側的開口部呈相對向配置的位置。
第2圓筒62係具有大致圓柱形狀的構件。如圖16與圖17所示,在第2圓筒62的內部設有沿中心軸從其中一端(圖16與圖17的下端)延伸至既定高度的長孔39。長孔39係具有朝模具71供給樹脂的樹脂供給路徑機能。又,如圖16與圖18所示,在第2圓筒62的外周面設有複數個溝道45~48。又,如圖16~圖18所示,在第2圓筒62中設有從溝道48內部到達長孔39的流入路徑40a、與從溝道45內部到達長孔39的流入路徑40b。流入路徑40a係將供給給溝道48的第1樹脂送入長孔39的流路,而流入路徑40b係將供給給溝道45的第2樹脂送入長孔39的流路。第2圓筒62亦係例如利用金屬切削加工形成。
溝道47係設有:以距離第2圓筒62下端高度h3的水平位置為中心,朝上下具有寬度,且朝第2圓筒62的圓周方向延伸的部分,以及朝第2圓筒62之軸方向延伸且距第2圓筒62下端到達高度h5位置的部分。在第1圓筒61的內部空間33中插入第2圓筒62並定位之狀態下,如圖18所示,第1圓筒61的貫穿孔41a~41j內側之開口部,係配置成與朝溝道47圓周方向延伸的部分呈相對 狀態。又,朝溝道47之軸方向延伸部分的下端,係在第1圓筒61內部空間33中插入第2圓筒62並定位之狀態下,配置為與圖12所示第1圓筒61的貫穿孔36a相對向之狀態。
溝道48係由以離第2圓筒62下端距高度h3的水平位置為中心,朝上下具有寬度,且朝第2圓筒62圓周方向延伸的部分構成。在第1圓筒61的內部空間33中插入第2圓筒62並定位之狀態下,如圖18所示,第1圓筒61的貫穿孔42a~42j之內側之開口部,係配置成與朝溝道48圓周方向延伸的部分呈相對向。
在由第1圓筒61與第2圓筒62組合構成閥體26的狀態下,朝第2圓筒62中所形成的溝道47與48,通過第1圓筒61中所設置貫穿孔41a~41j、42a~42j之任一者供給第1樹脂。具體而言,溝道47係具有第1樹脂排出路徑的機能,溝道48係具有第1樹脂供給路徑的機能。關於此點且容後述。
溝道45係由以距第2圓筒62下端高度h4的水平位置為中心,朝上下具有寬度,且朝第2圓筒62圓周方向延伸的部分構成。在第1圓筒61的內部空間33中插入第2圓筒62並定位之狀態下,如圖18所示,第1圓筒61的貫穿孔43a~43j之內側開口部,配置成與朝溝道45圓周方向延伸的部分呈相對向。
溝道46係設有:以距第2圓筒62下端高度h4的水平位置為中心,朝上下具有寬度,且朝第2圓筒62的圓周方向延伸的部分, 以及朝第2圓筒62軸方向延伸且距第2圓筒62下端到達高度h5位置的部分。在第1圓筒61的內部空間33中插入第2圓筒62並定位之狀態下,如圖18所示,第1圓筒61的貫穿孔44a~44j內側開口部,配置成與朝溝道46圓周方向延伸的部分呈相對狀態。又,朝溝道46軸方向延伸部分的下端,係在第1圓筒61內部空間33中插入第2圓筒62並定位之狀態下,配置為與圖12所示第1圓筒61的貫穿孔36b相對向之狀態。
在由第1圓筒61與第2圓筒62組合構成閥體26的狀態下,朝第2圓筒62中所形成的溝道45與46,通過第1圓筒61中所設置之貫穿孔43a~43j、44a~44j之任一孔供給第2樹脂。具體而言,溝道45係具有第2樹脂供給路徑的機能,溝道46係具有第2樹脂排出路徑的機能。關於此點且容後述。
圖19係第2實施形態的混合閥剖視圖。更詳言之,圖19的(a)係相當於沿圖11之A-A'線位置的剖視圖,圖11的(b)係相當於沿圖11之B-B'線位置的剖視圖。又,為求圖示簡便而適當省略貫穿孔元件符號的標示,圖19的(a)中,與圖13同樣地,以軸AX2為中心依逆時針方向排列貫穿孔41a~41j與42a~42j,在圖19的(b)中,與圖14同樣地,以軸AX2為中心依逆時針方向排列貫穿孔43a~43j與44a~44j。
圖11所示之混合閥30,係將在第1圓筒61內部插入第2圓筒62並將二者之相對旋轉固定而構成的閥體26,插入於閥箱27內部 的收容空間。如上述,閥箱27內部的收容空間係形成與閥體26(第1圓筒61)外周面大致同一之圓柱形狀,閥體26係一邊使外周面與閥箱27之內周面進行滑動,一邊以軸AX2為中心自在旋轉。
閥體26組裝時係如圖18所說明般,依第1圓筒61的貫穿孔41a~41j之內側開口部相對向於第2圓筒62的溝道47、第1圓筒61的貫穿孔42a~42j之內側開口部相對向於第2圓筒62的溝道48、第1圓筒61的貫穿孔43a~43j內側開口部相對向於第2圓筒62的溝道45、以及第1圓筒61的貫穿孔44a~44j內側開口部相對向於第2圓筒62的溝道46之方式,定位第2圓筒62相對於第1圓筒61的旋轉位置(參照圖12~圖18)。若依此定位而將第1圓筒61與第2圓筒62固定,便在閥體26中形成以下的流路。
(1)第1樹脂對模具的樹脂供給路徑:從貫穿孔42a~42j經由溝道48、流入路徑40a,再到達長孔39 的流路
(2)第1樹脂朝外部的樹脂排出路徑:從貫穿孔41a~41j經由溝道47、貫穿孔36a,再到達排出溝道35的流路
(3)第2樹脂對模具的樹脂供給路徑:從貫穿孔43a~43j經由溝道45、流入路徑40b,再到達長孔39的流路
(4)第2樹脂朝外部的樹脂排出路徑:從貫穿孔44a~44j經由溝道46、貫穿孔36b,再到達排出溝道35的流路
另一方面,在閥箱27中,如圖19所示形成供給路徑50a及50b。供給路徑50a係由:供給從第1擠出機所吐出樹脂的流路51a,以及連接於流路51a且橫跨閥箱17之內周面圓周方向之既定範圍延伸的溝道狀流路52a構成。供給路徑50a的流路52a係形成於能與第1圓筒61的貫穿孔41a~41j與42a~42j呈相對向位置處。又,供給路徑50b係由:供給從第1擠出機所吐出樹脂的流路51b,以及連接於流路51b且橫跨閥箱17內周面圓周方向既定範圍延伸的溝道狀流路52b構成。供給路徑50b的流路52b係形成於能與第1圓筒61的貫穿孔43a~43j與44a~44j呈可相對向之位置處。
在閥箱27內周面所設置之流路52a與52b的長度,分別設計成可連通相同數量貫穿孔之狀態。本實施形態,在閥箱27內周面所設置的流路52a,係設計成可對貫穿孔41a~41j與42a~42j之合計半數(本實施形態為10條)供給第1樹脂的長度。同樣的,在閥箱27之內周面所設置之流路52b係設計成可對貫穿孔43a~43j與44a~44j之合計半數(本實施形態為10條)供給第2樹脂的長度。如圖19所示,當第1樹脂的流路52a與各個貫穿孔41a~41j分別連通時,依第2樹脂的流路52b與各個貫穿孔43a~43j分別連通的方式,設定各貫穿孔、及流路52a與52b以軸AX2為中心的旋轉位置。
詳細且容後述,若使閥體26以軸AX2為中心進行旋轉,流路52a與貫穿孔41a~41j與42a~42j的位置關係便會產生變化。如上述,貫穿孔41a~41j係連接於樹脂排出路徑,而貫穿孔42a~42j係 連接於朝模具71的樹脂供給路徑。所以,若流路52a、與貫穿孔41a~41j與42a~42j的位置關係有變化,則雖連通於流路52a的貫穿孔數不會改變,但連通於流路52a的貫穿孔中,連接於樹脂排出路徑的數量、與連接於樹脂供給路徑的貫穿孔數量之比會出現變化。即,藉由使閥體26旋轉,便可使朝外部排出的第1樹脂、與對模具71的樹脂供給路徑所供給之第1樹脂之分配比產生變化。本實施形態,因為流路52a係可同時供給第1樹脂的貫穿孔數、與連接於樹脂供給路徑的貫穿孔41a~41j數、以及連接於樹脂供給路徑的貫穿孔42a~42j數均為10個,因而排出至外部的第1樹脂、與朝模具的樹脂供給路徑所供給之第1樹脂之分配比,可在0:10~10:0範圍內依11階段進行控制。
再者,本實施形態,因為同樣地在閥體26上設置貫穿孔43a~43j與44a~44j,因而若使閥體26以軸AX2為中心進行旋轉,流路52b與貫穿孔43a~43j與44a~44j的位置關係便會有變化。如上述般,貫穿孔43a~43j係連接於朝模具的樹脂供給路徑,而貫穿孔44a~44j則連接於樹脂排出路徑。所以,若流路52b、與貫穿孔43a~43j及44a~44j的位置關係產生變化,則雖連通於流路52b的貫穿孔數不會改變,但連通於流路52b的貫穿孔中,連接於樹脂供給路徑的數量、與連接於樹脂排出路徑的貫穿孔數量之比會出現變化。即,藉由使閥體26旋轉,便可使供給給朝模具的樹脂供給路徑之第2樹脂、與排出至外部的第2樹脂之分配比產生變化。於本實施形態中,因為流路52b係可同時供給第2樹脂的貫穿孔數、與連接於樹脂供給路徑的貫穿孔43a~43j之數、以及連接於樹脂排出路徑的貫穿孔 44a~44j之數均為10個,因而供給給朝模具的樹脂供給路徑之第2樹脂、與排出至外部的第2樹脂之分配比,能與上述第1樹脂的分配同步,在10:0~0:10範圍內依11階段進行控制。
本實施形態,藉由設有貫穿孔41a~41j與42a~42j的閥體26之其中一部分,與設有流路52a的閥箱27之其中一部分,構成將第1樹脂分配給樹脂供給路徑與樹脂排出路徑的第1閥。又,藉由設有貫穿孔43a~43j與44a~44j的閥體26之其中一部分,與設有流路52b的閥箱27之其中一部分,構成將第2樹脂分配給樹脂供給路徑與樹脂排出路徑的第2閥。依此,當第1閥與第2閥雙方係由同一閥體26與同一閥箱27構成時,藉由以單1軸AX2為中心的閥體26旋轉,便可使第1閥的分配比與第2閥的分配比同步變更,故能輕易執行第1樹脂與第2樹脂的混合比之控制。
<混合閥之動作>
圖20所示係使用圖19所示之混合閥調整樹脂混合比的方法之說明圖。圖20的(a)~(d)係相當於沿圖1的C-C'線位置之截面,圖10(e)~(h)係相當於沿圖1的D-D'線位置之截面。又,為求圖示簡便而適當省略貫穿孔元件符號的標示,各圖中,以軸AX2為中心朝逆時針方向排列貫穿孔41a~41j與42a~42j。又,圖10中,標示陰影線地方係指相同構件,適當省略元件符號之標示。
[狀態2-1]
首先,圖20的(a)所示係第1樹脂的流路52a與第1圓筒61的 所有貫穿孔41a~41j全部連通之狀態。在此狀態下,通過流路52a從第1擠出機供給的第1樹脂,將從第1圓筒61的貫穿孔41a~41j流入至第2圓筒62的溝道47,再通過第1圓筒61的貫穿孔36a與排出溝道35(參照圖12),被排出至混合閥30的外部,而未供給給模具71。
在此狀態下,如圖20的(e)所示,第2樹脂的流路52b連通於第1圓筒61的所有貫穿孔43a~43j。所以,通過流路52b從第2擠出機供給的第2樹脂,全部均將從第1圓筒61的貫穿孔43a~43j流向第2圓筒62的溝道45,再通過第2圓筒62的流入路徑40b與長孔39(參照圖16~圖18),供給給模具71。
即,閥體26位於圖20的(a)與(d)所示之旋轉位置時,第1樹脂全部均會被排出,而第2樹脂全部均被供給給模具71,因而第1樹脂與第2樹脂的混合比成為0:10。
[狀態2-2]
其次,圖20的(b)所示係從圖20之(a)的狀態,使閥體26以軸AX2為中心朝順時針方向,僅旋轉相當於2條貫穿孔份量角度的狀態。如上述,流路52a係具有可在圓周方向連續連通10條貫穿孔的長度。所以,若僅旋轉相當於2條貫穿孔份量的角度,則在順時針方向上最前面的2條貫穿孔41a與41b與流路52a之連通被解除,而第1圓筒61的8條貫穿孔41c~41j及接續該等的2條貫穿孔42a與42b,便與第1樹脂的流路52a相連通。
在此狀態下,通過流路52a從第1擠出機供給的第1樹脂中,供給給第1圓筒61之貫穿孔41c~41j的其中一部分(所供給之第1樹脂的8/10),便流向第2圓筒62的溝道47,然後被排出至混合閥30的外部,而供給給貫穿孔42a與42b的剩餘部分(所供給第1樹脂的2/10),將流向第2圓筒62的溝道48,並通過流入路徑40a流入長孔39。
此時,因為第2樹脂的流路52b、與閥體26的旋轉位置亦僅錯開2條貫穿孔份量而已,因而如圖20的(f)所示,第2樹脂的流路52b與第1圓筒61的8條貫穿孔43c~43j及接續該等的2條貫穿孔44a與44b相連通。通過流路52b從第2擠出機供給的第2樹脂中,供給給第1圓筒61之貫穿孔43c~43j的其中一部分(所供給第2樹脂的8/10),將從第1圓筒61的貫穿孔43c~43j流向第2圓筒62的溝道45,通過第2圓筒的流入路徑40b供給給長孔39。從流路52b供給的第2樹脂中,供給給第1圓筒61的貫穿孔44a與44b之剩餘部分(所供給第2樹脂的2/10),將流向第2圓筒62的溝道46,通過第1圓筒61的貫穿孔36b與排出溝道35,而被排出至混合閥30的外部。
即,如閥體26位於圖20的(b)及(f)所示旋轉位置時,供給給流路52a所連通之10條貫穿孔中之2條的第1樹脂,與供給給流路52b所連通之10條貫穿孔中之8條的第2樹脂,將供給給第2圓筒62的長孔39,並在長孔39內混合,再供給給模具71。所 供給的剩餘樹脂被排出於外部。所以,當各閥體26位於圖20的(b)與(f)所示之旋轉位置時,第1樹脂與第2樹脂的混合比將成為2:8。
[狀態2-3]
其次,圖20的(c)所示係從圖20(b)的狀態,使閥體26以軸AX2為中心朝順時針方向,僅旋轉相當於3條貫穿孔份量角度的狀態。如上述,流路52a係具有可在圓周方向連續連通10條貫穿孔的長度。所以,若僅旋轉相當於3條貫穿孔份量的角度,則3條貫穿孔41c~41e與流路52a之連通被解除,而第1圓筒61的5條貫穿孔41f~41j及接續該等的5條貫穿孔42a~42e,便與第1樹脂的流路52a相連通。
在此狀態下,通過流路52a從第1擠出機供給的第1樹脂中,供給給第1圓筒61之貫穿孔41f~41j的其中一部分(佔所供給之第1樹脂的5/10),便流向第2圓筒62的溝道47,然後被排出至混合閥30的外部,而供給給貫穿孔42a~42e的剩餘部分(佔所供給之第1樹脂的5/10),將流向第2圓筒62的溝道48,並通過流入路徑40a流入長孔39。
此時,因為第2樹脂的流路52b、與閥體26的旋轉位置亦僅錯開3條貫穿孔份量而已,因而在第1樹脂的流路52a連通於第1圓筒61的貫穿孔41f~41j及接續該等的5條貫穿孔42a~42e狀態下,如圖20的(g)所示,第2樹脂的流路52b與第1圓筒61的5條貫穿 孔43f~43j及接續該等的5條貫穿孔44a~44e連通。通過流路52b從第2擠出機供給的第2樹脂中,供給給第1圓筒61之貫穿孔43f~43j的其中一部分(佔所供給之第2樹脂的5/10),將從第1圓筒61的貫穿孔43f~43j流向第2圓筒62的溝道45,通過第2圓筒的流入路徑40b供給給長孔39。從流路52b供給的第2樹脂中,供給給第1圓筒61的貫穿孔44a~44e之剩餘部分(佔所供給之第2樹脂的5/10),將流向第2圓筒62的溝道46,通過第1圓筒61的貫穿孔36b與排出溝道35,而被排出至混合閥30的外部。
即,如閥體26位於圖20的(c)及(g)所示之旋轉位置時,供給給流路52a所連通之10條貫穿孔中之5條的第1樹脂,與供給給流路52b所連通之10條貫穿孔中之5條的第2樹脂,將供給給第2圓筒62的長孔39,並在長孔39內混合,再供給給模具71。所供給的的剩餘樹脂被排出至外部。所以,當閥體26位於圖20的(c)與(g)所示之旋轉位置時,第1樹脂與第2樹脂的混合比將成為5:5。
[狀態2-4]
其次,圖20的(d)所示係從圖20之(c)的狀態,使閥體26以軸AX2為中心朝順時針方向,僅旋轉相當於5條貫穿孔份量角度的狀態。如上述,流路52a係具有可在圓周方向連續連通10條貫穿孔的長度。所以,若僅旋轉相當於5條貫穿孔份量的角度,則貫穿孔41f~41j與流路52a的連通被解除,而在逆時針方向上最前面的10條貫穿孔42a~42j,全部均將連通於第1樹脂的流路52a。在此狀態 下,通過流路52a從第1擠出機所供給的第1樹脂,從第1圓筒61的貫穿孔42a~42j流向第2圓筒62的溝道48,再通過第2圓筒62的流入路徑40a流入長孔39。
在此狀態下,如圖20的(h)所示,第2樹脂的流路52b、與第1圓筒61的所有貫穿孔44a~44j均連通。所以,通過流路52a從第2擠出機所供給的第2樹脂,全部均將從第1圓筒61的貫穿孔44a~44j流向第2圓筒62的溝道46,再通過第1圓筒61的貫穿孔36b與排出溝道35,而被排出至混合閥3的外部。
所以,當閥體26位於圖20的(d)及(h)所示之旋轉位置時,第1樹脂將全部供給給模具71,而第2樹脂將全部被排出,因而第1樹脂與第2樹脂的混合比成為10:0。
再者,圖20係代表性針對第1樹脂與B的混合比,設為0:10、2:8、5:5、10:0之例子進行說明,但配合閥體26的旋轉位置,亦可依0:10~10:0間的其他混合比進行混合。又,藉由適當增減貫穿孔的數量,便可在任意範圍內調整混合比。
如上所說明,於本實施形態的軟管製造裝置400中,第1樹脂的流路52a所連通之貫穿孔中,樹脂排出路徑所連通的貫穿孔數量a、與和將樹脂供給給模具71的樹脂供給路徑(長孔39)連通之貫穿孔數量b的比,以及第2樹脂的流路52b所連通之貫穿孔中,和將樹脂供給給模具71的樹脂供給路徑(長孔39)連通之貫穿孔數量c、 與和樹脂排出路徑連通之貫穿孔數量d的比係相等(a、b、c、d均係0以上的整數)。換言之,無關閥體26的旋轉角度,第1樹脂供給時所使用貫穿孔的數量、與第2樹脂排出時所使用貫穿孔的數量總是一致,且第1樹脂排出時所使用貫穿孔的數量、與第2樹脂供給時所使用貫穿孔的數量總是一致。又,因為第1樹脂的流路52a所連通之貫穿孔的數量、與第2樹脂的流路52b所連通之貫穿孔的數量係相等,因而樹脂供給路徑(長孔39)所連通之貫穿孔的數量(即,上述貫穿孔數量b與貫穿孔數量c的合計)便為一定。
因為依此構成,因而若利用閥體26的旋轉角度,變更第1樹脂與第2樹脂的分配比,則對長孔39的第1樹脂供給量之增加量,剛好係第2樹脂供給量的減少量,因而可變更第1樹脂與第2樹脂的混合比。所以,本實施形態的軟管製造裝置400,可在混合閥3中從第1閥11對模具71所供給之第1樹脂量、與從第2閥12朝模具71所供給之第2樹脂量的合計維持一定狀態下,變更模具71中的第1樹脂與第2樹脂之混合比。若一邊使第1閥11與第2閥12的各自閥體16旋轉,一邊擠出成形軟管的樹脂層(外層管),便可使構成樹脂層的第1樹脂與第2樹脂之混合比例連續地變化。例如於第1樹脂與第2樹脂係使用不同硬度之樹脂的情況,可使樹脂層硬度從導管軸其中一端側朝向另一端側逐漸增加或減少。所以,根據本實施形態的軟管製造裝置400,相較於習知製造方法之下,可製造硬度等樹脂層特性沿長度方向自然變化的導管軸。
(其他的變化例等)
再者,上述各實施形態係針對本發明適用於軟管製造裝置的例子進行說明,但本發明的混合閥與製造裝置構成,亦可適用於內視鏡用管等其他用途的軟管製造裝置。
再者,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以針對2種不同樹脂係使用不同硬度之樹脂擠出成形導管軸的例子進行說明,但2種樹脂並不僅侷限於硬度不同,只要使用任一特性不同者便可。例如2種樹脂係使用顏色不同的樹脂,亦可製造顏色從前端朝手邊側逐漸變化的外層管。
再者,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閥箱亦可構成為能輕易進行溝道、流路的形成般,適當分割為複數區塊。
再者,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針對供給第1樹脂用的貫穿孔(第1開口部)、及供給第2樹脂用的貫穿孔(第2開口部),分別各設計20個的例子進行說明,惟,貫穿孔的數量並無特別的限定,只要N個(N係正整數)便可。
再者,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針對供給第1樹脂用的貫穿孔(第1開口部)、及供給第2樹脂用的貫穿孔(第2開口部)分別由半數(10個)連通於樹脂供給路徑,而其餘的半數(10個)連通於樹脂排出路徑的例子進行說明,惟並不僅侷限於此。若將供給第1樹脂用的貫穿孔(第1開口部)數量設為N個(N為正整數)時,只要將m個(其中m為小於N的整數)貫穿孔連通於樹脂供給路徑,而將剩餘的(N-m) 個連通於樹脂排出路徑便可。此情況,只要供給第2樹脂用的N個貫穿孔(第2開口部)中,m個貫穿孔連通於樹脂排出路徑,剩餘的(N-m)個連通於樹脂供給路徑便可。當N係偶數且m係N/2的情況,因為連通於樹脂供給路徑的貫穿孔之數量、與連通於樹脂排出路徑的貫穿孔之數量相等,因而可在0~100%範圍內調整樹脂的混合比。但,當m並非N/2的情況,雖混合比例之可調整範圍變得狹窄,但在有限範圍內仍可調整混合比例。例如第1樹脂供給用貫穿孔係10個、排出用貫穿孔係5個、第2樹脂供給用貫穿孔係5個、排出用貫穿孔係10個的情況,第1樹脂及第2樹脂的混合比例可在10:0~5:5之範圍內調整。
再者,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在閥箱中所設置的供給路,係構成可連通供給第1樹脂用之貫穿孔(第1開口部)或供給第2樹脂用之貫穿孔(第2開口部)之半數的長度,惟並不僅侷限於此。當朝第1圓筒供給第1樹脂用的貫穿孔(第1開口部)、及朝第1圓筒供給第2樹脂用的貫穿孔(第2開口部)為分別合計N個(N為正整數)的情況,閥箱的供給路可供給樹脂之貫穿孔之數量,只要未滿N個便可。
再者,依上述各實施形態的製造裝置所獲得之軟管,係具有利用樹脂層被覆著編包線表面的構造,而被覆著編包線的樹脂層係由互異的2種樹脂混合物構成。如上述般,本發明的軟管製造裝置,藉由控制2種樹脂各自的分配比(供給給混合閥的樹脂量、與廢棄樹脂量之比),便可使混合比逐漸變化,所以,構成樹脂層的2種 樹脂混合比便從軟管其中一端朝另一端呈連續式而非階段式變化。所以,依本發明的製造裝置所獲得之軟管,不會隨樹脂比率的變更,而使硬度出現急遽變化,而是可使硬度逐漸變化。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係可利用為在醫療用導管製作時所使用之導管軸、內視鏡所使用管等軟管的製造裝置。
5‧‧‧編包線
6‧‧‧軟管
11‧‧‧第1閥
12‧‧‧第2閥
16‧‧‧閥體
17‧‧‧閥箱
31‧‧‧第1圓筒
32‧‧‧第2圓筒
70‧‧‧溝道
71‧‧‧模具
74‧‧‧貫穿孔
75‧‧‧擠出口
77‧‧‧內模
78‧‧‧外模
79‧‧‧管狀構件
81‧‧‧第1構件
82‧‧‧第2構件
83b‧‧‧前端

Claims (7)

  1. 一種軟管之製造裝置,係供擠出成形軟管用的軟管之製造裝置,具備有:模具,其係將樹脂擠出於編包線的表面上;樹脂供給部,其可對上述模具供給第1樹脂、及不同於上述第1樹脂的第2樹脂;以及馬達;其中,上述模具係含有:管狀構件,其係具有使上述編包線插通之貫穿孔的管狀構件,含有:管狀第1構件與管狀第2構件;該管狀第1構件具有供上述編包線插入的第1開放端;該管狀第2構件連接於上述第1構件,具有供上述編包線繞出的第2開放端,且最外徑較上述第1構件的外徑大;筒狀內模,其係包圍上述管狀構件的上述第1構件,且在外表面設有溝道;以及外模,其係依在與上述內模之外表面之間、及在與上述第2構件外表面之間分別產生既定間隙的方式,包圍著上述內模與上述第2構件,且於從上述管狀構件的上述第2開放端所繞出之上述編包線之外表面,設有擠出供給給上述間隙之樹脂的擠出口;上述外模、上述內模、及上述管狀構件係配置為各自中心軸呈同軸之狀態;上述管狀構件係被固定;上述樹脂供給部係在上述馬達使上述內模圍繞中心軸進行旋轉之狀態下,將上述第1樹脂與上述第2樹脂供給給上述模具。
  2. 如請求項1之軟管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樹脂供給部係具備有:第1擠出機,其吐出上述第1樹脂;第2擠出機,其吐出上述第2樹脂;以及混合閥,其可變更從上述第1擠出機所吐出之上述第1樹脂、與從上述第2擠出機所吐出之上述第2樹脂的混合比。
  3. 如請求項2之軟管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混合閥係具備有:第1閥,其可變更供給給上述模具的第1樹脂量、與排出至外部的第1樹脂量之比的第1分配比;第2閥,其可變更供給給上述模具的第2樹脂量、與排出至外部的第2樹脂量之比的第2分配比;上述混合閥係在將從上述第1閥供給給上述模具的上述第1樹脂量、與從上述第2閥供給給上述模具的上述第2樹脂量之合計維持於一定量之狀態下,藉由改變上述第1分配比與上述第2分配比,可隨上述軟管的擠出成形,使上述第1樹脂與上述第2樹脂的混合比增加或減少。
  4. 如請求項3之軟管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第1閥係具備有:圓柱狀之第1閥體,其可圍繞中心軸進行旋轉;以及第1閥箱,其具有能與上述第1閥體外周面進行滑動的內周面,且在該內周面內側可滑動旋轉地收容上述第1閥體;上述第2閥係具備有:圓柱狀之第2閥體,其可圍繞中心軸進行旋轉;以及第2閥箱,其具有能與上述第2閥體外周面進行滑動的內周面,且在該內周面內側可滑動旋轉地收容上述第2閥體; 在上述第1閥體中,於上述第1閥體的外周面上,設有橫跨圓周方向等角度配置的N個(其中N為正整數)之第1開口部;在上述第2閥體中,於上述第2閥體的外周面上,設有橫跨圓周方向等角度配置,且與上述第1開口部相同形狀的N個之第2開口部;上述第1開口部中,在圓周方向上連續的m個(其中,m為小於N的正整數)第1開口部,係連通於將上述第1樹脂供給給上述模具用的第1樹脂供給路徑,且連接於該m個第1開口部的(N-m)個第1開口部,係連通於用於將上述第1樹脂排出至外部的第1樹脂排出路徑;上述第2開口部中,在圓周方向上連續的m個第2開口部,係連通於用於將上述第2樹脂排出至外部的第2樹脂排出路徑,且連接於該m個第2開口部的(N-m)個第2開口部,係連通於用於將上述第2樹脂供給給上述模具的第2樹脂供給路徑;在上述第1閥箱中,設有可將從上述第1擠出機吐出的上述第1樹脂供給給n個(其中n為小於N的正整數)上述第1開口部的第1供給部;在上述第2閥箱中,設有可將從上述第2擠出機吐出的上述第2樹脂供給給n個上述第2開口部的第2供給部;連通上述第1供給部及上述第1樹脂供給路徑雙方的第1開口部之數量,與連通上述第2供給部及上述第2樹脂供給路徑雙方的第2開口部之數量的合計係n。
  5. 如請求項4之軟管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第1樹脂供給路徑所連通的上述第1開口部之數量、上述第1樹脂排出路徑所連通的 上述第1開口部之數量、以及從上述第1供給部供給上述第1樹脂的上述第1開口部之數量係相等;上述第2樹脂供給路徑所連通的上述第2開口部之數量、上述第2樹脂排出路徑所連通的上述第2開口部之數量、以及從上述第2供給部供給上述第2樹脂的上述第2開口部之數量係相等。
  6. 如請求項3之軟管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混合閥係具有下述者之單一閥:能圍繞中心軸旋轉的圓柱狀閥體;以及具有能與上述閥體外周面進行滑動的內周面,且在該內周面內側可滑動旋轉地收容上述閥體的閥箱;上述第1閥與上述第2閥雙方係由同一的上述閥體與閥箱構成;在上述閥體之其中一部分中,於上述閥體外周面上橫跨圓周方向等角度配置有N個(其中N為正整數)之第1開口部;在上述閥體之另一部分中,於上述閥體外周面上橫跨圓周方向等角度配置有與上述第1開口部相同形狀的N個之第2開口部;上述第1開口部中,在圓周方向上連續的m個(其中m為小於N的正整數)第1開口部,係連通於用於將樹脂供給給上述模具的樹脂供給路徑,且連接於該m個第1開口部的(N-m)個第1開口部,係連通於用於將上述樹脂排出至外部的樹脂排出路徑;上述第2開口部中,在圓周方向上連續的m個第2開口部係連通於上述樹脂排出路徑,且連接於該m個第2開口部的(N-m)個第2開口部,係連通於上述樹脂供給路徑;在上述閥箱中,設有:第1供給部,其可將從上述第1擠出機吐出的上述第1樹脂,供給給n個(其中n為小於N的正整數)上述第1開口部;以及 第2供給部,其可將從上述第2擠出機吐出的上述第2樹脂,供給給n個上述第2開口部;連通上述第1供給部及上述樹脂供給路徑雙方的第1開口部之數量,與連通於上述第2供給部及上述樹脂供給路徑雙方的第2開口部之數量的合計係n。
  7. 如請求項6之軟管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樹脂供給路徑所連通的上述第1開口部之數量、上述樹脂排出路徑所連通的上述第1開口部之數量、以及從上述第1供給部供給上述第1樹脂的上述第1開口部之數量係相等;上述樹脂供給路徑所連通的上述第2開口部之數量、上述樹脂排出路徑所連通的上述第2開口部之數量、以及從上述第2供給部供給上述第2樹脂的上述第2開口部之數量係相等。
TW108125685A 2019-03-12 2019-07-19 軟管之製造裝置 TWI7029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44748 2019-03-12
JP2019044748A JP6765136B2 (ja) 2019-03-12 2019-03-12 フレキシブルチューブの製造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02970B true TWI702970B (zh) 2020-09-01
TW202033234A TW202033234A (zh) 2020-09-16

Family

ID=724303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5685A TWI702970B (zh) 2019-03-12 2019-07-19 軟管之製造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765136B2 (zh)
TW (1) TWI70297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38544B (zh) * 2020-10-21 2021-09-01 僑陽科技工業有限公司 七層軟管成型機構及製造方法
WO2023237739A1 (en) * 2022-06-10 2023-12-14 Balt Extrusion Extruder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hybrid microcatheter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71841A (ja) * 1982-10-19 1984-04-23 Mitsuba Seisakusho:Kk ゴムの押出成形、加硫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2000326384A (ja) * 1999-05-24 2000-11-28 Hitachi Cable Ltd 間欠押出装置及び間欠押出方法並びにカテーテルの製造方法
JP2004535950A (ja) * 2001-03-05 2004-12-02 シー ワン ジェイムズ インジェクタの押出ダイアセンブリおよびこのアセンブリを用いる製品の製造方法
JP2012153002A (ja) * 2011-01-26 2012-08-16 Nihon Covidien Kk 押出成形金型、押出成形装置、医療用チューブ、及び、医療用チューブの製造方法
WO2018002975A1 (ja) * 2016-06-28 2018-01-04 株式会社プラ技研 フレキシブルチューブ及びその製造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71841A (ja) * 1982-10-19 1984-04-23 Mitsuba Seisakusho:Kk ゴムの押出成形、加硫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2000326384A (ja) * 1999-05-24 2000-11-28 Hitachi Cable Ltd 間欠押出装置及び間欠押出方法並びにカテーテルの製造方法
JP2004535950A (ja) * 2001-03-05 2004-12-02 シー ワン ジェイムズ インジェクタの押出ダイアセンブリおよびこのアセンブリを用いる製品の製造方法
JP2012153002A (ja) * 2011-01-26 2012-08-16 Nihon Covidien Kk 押出成形金型、押出成形装置、医療用チューブ、及び、医療用チューブの製造方法
WO2018002975A1 (ja) * 2016-06-28 2018-01-04 株式会社プラ技研 フレキシブルチューブ及びその製造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46882A (ja) 2020-09-17
JP6765136B2 (ja) 2020-10-07
TW202033234A (zh) 2020-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23410B (zh) 軟管及其製造裝置
TWI702970B (zh) 軟管之製造裝置
CN110475654B (zh) 柔性管的制造装置
US10350808B2 (en) Flexible tube and production apparatus therefor
JP6454803B1 (ja) フレキシブルチューブの製造装置
JP6916563B2 (ja) フレキシブルチューブの製造装置
TWI760798B (zh) 軟管製造裝置
TWI788663B (zh) 軟管之製造裝置
US20240075670A1 (en) Mold for extrusion molding flexible tube and flexible tube producing apparatus
US20230249387A1 (en) Flexible tube production appara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