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01106B - 超短式套筒結構 - Google Patents

超短式套筒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01106B
TWI701106B TW107100980A TW107100980A TWI701106B TW I701106 B TWI701106 B TW I701106B TW 107100980 A TW107100980 A TW 107100980A TW 107100980 A TW107100980 A TW 107100980A TW I701106 B TWI701106 B TW I70110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shoulder
defines
ultra
transi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009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30018A (zh
Inventor
周金英
Original Assignee
龍崴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龍崴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龍崴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1009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01106B/zh
Publication of TW2019300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00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11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1106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Spanners, Wrenches, And Screw Drivers And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一種超短式套筒結構,其套組於棘輪扳手,其包括有一本體, 該本體區分為一接合段及一掣動段,而另設有一穿孔貫穿接合段與掣動段,又該穿孔進一步區分為一結合段、一過渡段及一驅動段,其中該結合段係套組棘輪扳手,而該驅動段則是套組螺絲的頭部、螺帽,又該過渡段的兩端則分別連通結合段及驅動段,而該結合段及過渡段之間形成一第一肩部,而過渡段與驅動段之間則形成一第二肩部;其中,螺絲的螺紋段由本體的穿孔之驅動段穿入並抵於第一肩部,而螺帽則套入於驅動段並抵於第二肩部,藉此達到順利螺轉螺帽的螺緊、螺鬆。

Description

超短式套筒結構
本發明一種超短式套筒結構,特指應用於手工具領域之技術,主要用於螺轉螺絲、螺帽的卸除、緊鎖。
在工業發展的世代裡,手工具是許多人不可或缺的最佳幫手,直到現今科技的進步下,手工具還是佔有一席之地,不論是家電組裝、安裝,家俱的組合、拆卸等,許多工作的過程中,手工具都可以提供最快速、最方便的作業方式。然而手工具的種類五花八門,不同的工作所用的工具就會有所差別,又現今所要討論的是一般常見的棘輪工具30與套筒40,在任何物品的組裝與拆卸上,大多數是透過了螺絲50與螺帽60的配合予以夾固、固定。然而正常的作業方式是以棘輪工具30間接透過套筒40的組裝來套合於螺絲50的頭部501、螺帽60,接著透過反覆的擺動或是旋轉(不同的棘輪工具30其操作方式也不相同)得以拆卸、螺緊螺絲50、螺帽60,然而此方式的作業是在於螺絲50的設置為正常方向,所謂正常方向指的是螺絲50的頭部501位於施工者視線可及之處,只需要將套筒40確實的對準螺絲50的頭部501即可進行作業,但是有的時候因為物件的設計關係,以至於螺絲50的裝設必須形成顛倒的型態,而讓螺帽60成為施工者視線之內,螺絲50的頭部501則被隱藏於物件之下(如第六、七圖所示)。
上段所述螺絲50與螺帽60的設置方式下,施工者則必須讓螺絲50的螺紋部502穿入套筒40內,藉此才可讓套筒40得以套合於螺帽60,進而達到螺轉之操作,可是螺絲50的尺寸也為數不少,螺紋部502之長短、粗細不一,再加上一般套筒40內部的孔之設計係為二種不同之尺寸,孔的一端是用以套組棘輪工具30,孔的另一端則是套組於螺絲50的頭部501、螺帽60而已,另外根據國際套筒的標準公差尺寸規格之規範下,於第六圖的套筒40從頂端向下端分別定義了三條規範線,分別為L1、L2、L3,其中L1至L2的距離會大於L1至L3的距離,此規範為國際所規定之套筒40內部之尺寸,所以說一般的套筒40從螺絲50的螺紋部502一端套入而時,會造成螺紋部502的端部受限於套筒40較小之孔,導致套筒40無法順利的套合螺帽60,施工者就必須再次的挑選、更換套筒40,此作業方式不僅耗費時間也耗費體力,嚴重者還會因時常的更換而造成套筒40的掉落遺失等問題發生,完全不符合施工作業的效率。故,相關領域之業者須努力的思考及改良,該如何改善才得以杜絕習知的問題。
鑑於上述情形,本發明人投入許多時間研究相關知識,並加以比較各項優劣,進行相關產品的研究及開發,並歷經的多次實驗及測試,而終於推出一種『超短式套筒結構』改善上述缺失,以符合大眾所需使用。
本發明主要目的在於提供當螺絲的裝設方式為顛倒時,套筒能夠確實的套組螺帽而達到順利的螺緊、螺鬆之作業,其改善習知套筒無法套組具顛倒設置之螺絲,導致施工者必須不停的更換、挑選,直到尺寸合適後才可繼續作業,不僅浪費時間也浪費體力,更影響了施工作業的效率等缺 失。為此,本發明人極力達成前述發明之目的與功效,本發明一種超短式套筒結構,其套組於棘輪扳手,其包括有一本體,該本體區分為一接合段及一掣動段,而另設有一穿孔貫穿接合段與掣動段,又該穿孔進一步區分為一結合段、一過渡段及一驅動段,其中該結合段係套組棘輪扳手,而該驅動段則是套組螺絲的頭部、螺帽,又該過渡段的兩端則分別連通結合段及驅動段,而該結合段及過渡段之間形成一第一肩部,而過渡段與驅動段之間則形成一第二肩部;其中,螺絲的螺紋段由本體的穿孔之驅動段穿入並抵於第一肩部,而螺帽則套入於驅動段並抵於第二肩部,藉此達到順利螺轉螺帽的螺緊、螺鬆。
根據上述對於本發明所描述的主要技術下,更進一步的技術在於,該穿孔的結合段係配合棘輪扳手為四方孔,而該過渡段之孔型為圓孔。
根據上述對於本發明所描述的主要技術下,更進一步的技術在於結合段之孔壁設有至少一嵌槽結合且固定於棘輪扳手。
根據上述對於本發明所描述的主要技術下,更進一步的技術在於,該第一肩部的位置進一步與至少一嵌槽槽底緣切齊。
根據上述對於本發明所描述的主要技術下,更進一步的技術在於,在該接合段頂面定義一軸線X1、該接合段設有至少一嵌槽的槽中心定義一軸線X3、該過渡段定義一軸線X2、該第二肩部定義一軸線X4,又該過渡段之孔 長定義一高度H,又該過渡段與本體之間的關係式為
Figure 107100980-A0305-02-0004-2
(X3至X4之距離),而驅 動段的孔長則定義一高度h,又該過渡段與驅動段之間的比較關係式為
Figure 107100980-A0305-02-0004-1
根據上述對於本發明所描述的主要技術下,更進一步的技術在於,該過渡段之孔直徑定義一長度D,而該結合段之對角線長則定義一長度d,又該過渡段與結合段之比較關係式為D>d。
根據上述對於本發明所描述的主要技術下,更進一步的技術在於,該第一肩部的肩寬定義一寬長a、該第二肩部的肩寬定義一寬長A,又第一肩部、第二肩部與過渡段之間的關係式為H>A+a,而A>a。
綜合上述對於本發明所描述的各項技術特徵下,其優點在於,透過結合段、過渡段及驅動段的連通配合下,讓使用者透過棘輪扳手的操作組裝本體,利用本體的驅動段朝螺絲的螺紋段套入,使得螺絲之螺紋段的一端能夠穿入過渡段,藉此提供驅動段能夠確實的套合於螺帽進行螺轉,並進行螺鬆、螺緊之操作,免除了必須耗費時間、體力之更換、挑選,更可以維持工作上的效率。因此本發明可說是一種相當具有實用性及進步性之發明,相當值得產業界來推廣,並公諸於社會大眾。
(本發明)
10:棘輪扳手
101:驅動端
20:螺絲
201:頭部
202:螺紋段
30:螺帽
1:本體
11:接合段
12:掣動段
13:穿孔
131:結合段
132:過渡段
133:驅動段
134:第一肩部
135:第二肩部
2:嵌槽
X1、X2、X3、X4:軸線
H、h:高度
D、d:長度
A、a:寬長
(習知技術)
30:棘輪工具
40:套筒
50:螺絲
501:頭部
502:螺紋部
60:螺帽
L1、L2、L3:規範線
第一圖為本發明立體示意圖。
第二圖為本發明與棘輪扳手之分解立體示意圖。
第三圖為第一圖Ⅲ-Ⅲ之剖面示意圖。
第三A圖為第一圖之仰視示意圖。
第四圖為本發明套組棘輪扳手後,螺絲之螺紋段進入驅動段之剖面示意圖。
第五圖為本發明套組棘輪扳手後,驅動段套合螺帽之剖面示意圖。
第六圖為習知套筒之剖面示意圖。
第七圖為習知套筒套組螺絲而受到螺紋段頂抵之剖面示意圖。
為了清楚說明本發明所能達成上述之目的及功效,茲搭配圖示就本發明的實施例加以詳細說明其特徵與功效。請參閱第一圖至第五圖所示,本發明一種超短式套筒結構,其套組於棘輪扳手10,其包括有一本體1呈類圓柱狀,該本體1區分為一接合段11及一掣動段12,而另設有一穿孔13貫穿接合段11與掣動段12,又該穿孔13進一步區分為一結合段131、一過渡段132及一驅動段133,其中該結合段131係位於接合段11並套組棘輪扳手10,而該驅動段133則是套組螺絲20的頭部201、螺帽30,又該過渡段132的兩端則分別連通結合段131及驅動段133,而該結合段131及過渡段132之間形成一第一肩部134,而過渡段132與驅動段133之間則形成一第二肩部135,又該過渡段132之孔直徑大於結合段131之邊長,及該過渡段132之孔長係大於驅動段133之孔長的四分之一;其中,螺絲20的螺紋段202由本體1的穿孔13之驅動段133穿入並抵於第一肩部134,而螺帽30則套入於驅動段133並抵於第二肩部135,藉此達到順利螺轉螺帽30的螺緊、螺鬆。
當使用者利用棘輪扳手10套組本體1,以結合段131套設於棘輪扳手10,接著將驅動段133對準裝設於物件上的螺絲20(螺絲20與螺帽30的鎖合係為顛倒設置,如第四、五圖所示),將螺絲20的螺紋段202穿過本體1的驅動段133直到過渡段132,當驅動段133可以確實套合螺帽30時,使用者即可進行螺轉,讓螺帽30能夠相對螺絲20螺緊、螺鬆,藉此完成施工作業,由第四、五圖所示,螺絲20之螺紋段202能夠穿達過渡段132,使得本體1能夠更加的下沉而不會再受到螺紋段202的頂抵,可以確實的套合到螺帽30,如 此可以減少使用者不斷的挑選、更換,以節省時間與體力,藉此維持施工作業的效率;而本體1套組於螺絲20後,其螺絲20的螺紋段202之端部會抵於第一肩部134,利用第一肩部134的形成限制本體1套組螺絲20的高度,更可確實的對準螺帽30所在位置,而第二肩部135的設置能夠提供本體1確實的貼抵螺帽30,利用驅動段133的孔型咬合螺帽30進行螺轉之操作。
接續上述之說明,本發明在結合段131之孔型配合棘輪扳手10而為四方孔,而該過渡段132之孔型則配合螺絲20的螺紋段202而為圓孔,也就是在過渡段132之孔直徑定義長度D,而該結合段131之對角線長定義一長度d,如第三、三A圖所示,而過渡段132與結合段131之比較關係式為D>d,藉此能夠限制本體1從螺絲20的螺紋段202套入時,螺絲20的螺紋段202能夠插入於過渡段132並止於第一肩部134,避免螺絲20之螺紋段202碰撞於棘輪扳手10,以保護螺絲20與棘輪扳手10的使用。另外,在該接合段11頂面定義一軸線X1、該接合段11設有至少一嵌槽2的槽中心定義一軸線X3、該過渡段132定義一軸線X2、該第二肩部135定義一軸線X4,又該過渡段132之孔長定義一高度 H,又該過渡段132與本體1之間的關係式為
Figure 107100980-A0305-02-0007-5
(X3至X4之距離),而驅動段133 的孔長則定義一高度h,又該過渡段132與驅動段133之間的比較關係式為
Figure 107100980-A0305-02-0007-4
, 本發明與習知技術所列的國際規定之套筒40比較下,可見本發明形成三階段不同大小之孔徑,提供螺絲20的螺紋段202能夠穿至過渡段132,而讓驅動段133確實的咬合到螺絲20的頭部201,藉此可以將本體1的距離大幅縮短以適用於取出具有較短螺紋段202之螺絲20。最後,為了讓本體1能夠確實的與棘輪扳手10進行組合,因此在該本體1的穿孔13之結合段131之內壁面進一步設有至少一嵌槽2,且該第一肩部134係與至少一嵌槽2的槽底緣相互切齊設置,因棘輪扳 手10的驅動端101設有彈性件為習知技術,因此並不多加贅述,利用彈性件卡抵於至少一嵌槽2以確實的將本體穩固的裝設於棘輪扳手10,提供使用者在操作上的順暢,避免本體1的脫落而造成遺失的問題產生,請見第三圖所示。
總結說明,利用本體1與棘輪扳手10之間的組合下,使用者透過棘輪扳手10的操控,並以本體1的穿孔13穿設於螺絲20的螺紋段202,使螺絲20的螺紋段202從驅動段133進入後直達過渡段132,直到驅動段133可確實的套合到螺帽30後,使用者即可利用棘輪扳手10進行驅動操作,得以進行螺轉而緊鎖、鬆卸,本體1之穿孔13的設置方式以改善了習知套筒40僅具有提供棘輪工具30與螺絲50頭部501、螺帽60套合之孔段,無法讓具顛倒之螺絲50的螺紋部502所穿入,以至於必須不斷挑選、更換套筒40,而導致浪費了時間與體力。另外,一般的套筒40皆無法取出具有較短螺紋部502之螺絲50,因此本發明係改善了習知技術的套筒40,將其內部的部份厚度削除而形成過渡段132,使其形成有三階段的孔型,如此一來才可以配合螺絲20的螺紋段202穿過而不會受到阻擋、限制,因此本發明絕對具有實質的進步性與實用性,也更符合一般使用者所用。由上所述者僅為用以解釋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並非企圖據以對本發明做任何形式上之限制,是以,凡有在相同之發明精神下所做有關本發明之任何修飾或變更者,為其他可據以實施之型態且具有相同效果者,皆仍應包括在本發明意圖保護之範疇內。
綜上所述,本發明「超短式套筒結構」,其實用性及成本效益上,確實是完全符合產業上發展所需,且所揭露之結構發明亦是具有前所未有的創新構造,所以其具有「新穎性」應無疑慮,又本發明可較習用之結構 更具功效之增進,因此亦具有「進步性」,其完全符合我國專利法有關發明專利之申請要件的規定,乃依法提起專利申請,並敬請 鈞局早日審查,並給予肯定。
1:本體
11:接合段
12:掣動段
13:穿孔

Claims (7)

  1. 一種超短式套筒結構,其套組於棘輪扳手,其包括有一本體,該本體區分為一接合段及一掣動段,而另設有一穿孔貫穿接合段與掣動段,又該穿孔進一步區分為一結合段、一過渡段及一驅動段,其中該結合段係套組棘輪扳手,而該驅動段則是套組螺絲的頭部、螺帽,又該過渡段的兩端則分別連通結合段及驅動段,而該結合段及過渡段之間形成一第一肩部,而過渡段與驅動段之間則形成一第二肩部;其中,螺絲的螺紋段由本體的穿孔之驅動段穿入並抵於第一肩部,而螺帽則套入於驅動段並抵於第二肩部,藉此達到順利螺轉螺帽的螺緊、螺鬆。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超短式套筒結構,其中,該穿孔的結合段係配合棘輪扳手為四方孔,而該過渡段之孔型為圓孔。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超短式套筒結構,其中,進一步於結合段之孔壁設有至少一嵌槽結合且固定於棘輪扳手。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超短式套筒結構,其中,該第一肩部的位置進一步與至少一嵌槽槽底緣切齊。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超短式套筒結構,其中,在該接合段頂面定義一軸線X1、該接合段設有至少一嵌槽的槽中心定義一軸線X3、該過渡段定義一軸線X2、該第二肩部定義一軸線X4,又該過渡段之孔長定義一 高度H,又該過渡段與本體之間的關係式為
    Figure 107100980-A0305-02-0011-14
    (X3至X4之距離),而驅動段的孔 長則定義一高度h,又該過渡段與驅動段之間的比較關係式為
    Figure 107100980-A0305-02-0011-15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超短式套筒結構,其中,該過渡段之孔直徑定義一長度D,而該結合段之對角線長則定義一長度d,又該過渡段與結合段之比較關係式為D>d。
  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超短式套筒結構,其中,該第一肩部的肩寬定義一寬長a、該第二肩部的肩寬定義一寬長A,又第一肩部、第二肩部與過渡段之間的關係式為H>A+a,而A>a。
TW107100980A 2018-01-10 2018-01-10 超短式套筒結構 TWI70110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00980A TWI701106B (zh) 2018-01-10 2018-01-10 超短式套筒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00980A TWI701106B (zh) 2018-01-10 2018-01-10 超短式套筒結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0018A TW201930018A (zh) 2019-08-01
TWI701106B true TWI701106B (zh) 2020-08-11

Family

ID=683156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00980A TWI701106B (zh) 2018-01-10 2018-01-10 超短式套筒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01106B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99029A (en) * 1986-08-11 1987-10-13 Kelly Michael W Wrench socket
US4840094A (en) * 1983-02-22 1989-06-20 Macor Richard J Multiple socket and multiple socket wrench
US4947712A (en) * 1987-12-23 1990-08-14 Brosnan Robert C Socket device
US5048379A (en) * 1989-06-16 1991-09-17 Gramera Robert E Multi-functional double-ended socket wrenches
TW364425U (en) * 1998-08-01 1999-07-11 zhen-ji Jiang Improved structure of screw nut sleeve
TW424034B (en) * 1999-07-07 2001-03-01 Hand Tool Design Corp Drive socket and method of forming same
TWM286093U (en) * 2004-06-21 2006-01-21 Chau-Ming Jang Tool sleeve structure
US7523688B2 (en) * 2004-08-16 2009-04-28 Snap-On Incorporated Retention socket
TWM425747U (en) * 2011-10-12 2012-04-01 Stone Will Co Ltd Dismantling tool set and its sleeve structure
US20150266166A1 (en) * 2014-03-20 2015-09-24 Hui-Ling Chang Compact Socket
US9272395B2 (en) * 2013-03-07 2016-03-01 David Hui Multiple-in-one socket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40094A (en) * 1983-02-22 1989-06-20 Macor Richard J Multiple socket and multiple socket wrench
US4699029A (en) * 1986-08-11 1987-10-13 Kelly Michael W Wrench socket
US4947712A (en) * 1987-12-23 1990-08-14 Brosnan Robert C Socket device
US5048379A (en) * 1989-06-16 1991-09-17 Gramera Robert E Multi-functional double-ended socket wrenches
TW364425U (en) * 1998-08-01 1999-07-11 zhen-ji Jiang Improved structure of screw nut sleeve
TW424034B (en) * 1999-07-07 2001-03-01 Hand Tool Design Corp Drive socket and method of forming same
TWM286093U (en) * 2004-06-21 2006-01-21 Chau-Ming Jang Tool sleeve structure
US7523688B2 (en) * 2004-08-16 2009-04-28 Snap-On Incorporated Retention socket
TWM425747U (en) * 2011-10-12 2012-04-01 Stone Will Co Ltd Dismantling tool set and its sleeve structure
US9272395B2 (en) * 2013-03-07 2016-03-01 David Hui Multiple-in-one socket
US20150266166A1 (en) * 2014-03-20 2015-09-24 Hui-Ling Chang Compact Socke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0018A (zh) 2019-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40057811A1 (en) Quick connecting threaded coupler
TW201341127A (zh) 嚙合旋動工具結構
TWI742234B (zh) 球形防滑之工具頭
TWI625201B (zh) Magnetic sleeve
US9789592B2 (en) Rotary tool
TWI701106B (zh) 超短式套筒結構
US6688196B2 (en) Wrenches having two driving stems pivotally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
TWM545845U (zh) 螺栓以及與其配合專用之套筒結構
US6443039B1 (en) Wrenches having two driving stems pivotally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
KR20190119403A (ko) 길이 연장형 양방향 체결 볼트
US11267107B2 (en) Ratchet socket
TWI701108B (zh) 多夾持點套筒起子頭
TWM449662U (zh) 嚙合旋動工具改良結構
CN203796714U (zh) 易锁销
TWI785272B (zh) 木螺絲結構
TWM574097U (zh) 螺絲拆卸工具
RU123077U1 (ru) Шуруп или винт с потайной головкой и ключ неделина для его заворачивания
TWM544577U (zh) 高效能螺栓
CN111716273A (zh) 超短式套筒结构
TWI672197B (zh) 套筒咬合裝置
JP2023014954A (ja) 緩まない締結構造
TWI580529B (zh) A wrench that repeats the operation
JP3182674U (ja) レンチ
TWM478575U (zh) 拆卸工具
TWM485778U (zh) 一種電錘及電鑽用的帶彈性筒夾功能的鑽孔兼具鎖螺絲接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