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95602B - 通訊終端、通訊裝置、發送方法、接收方法及積體電路 - Google Patents

通訊終端、通訊裝置、發送方法、接收方法及積體電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95602B
TWI695602B TW105134392A TW105134392A TWI695602B TW I695602 B TWI695602 B TW I695602B TW 105134392 A TW105134392 A TW 105134392A TW 105134392 A TW105134392 A TW 105134392A TW I695602 B TWI695602 B TW I69560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subframe
pucch
retuning
symbo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343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20087A (zh
Inventor
山本哲矢
鈴木秀俊
堀內綾子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松下電器(美國)知識產權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松下電器(美國)知識產權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商松下電器(美國)知識產權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200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200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56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5602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69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 H04B1/713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using frequency hopping
    • H04B1/7136Arrangements for generation of hop frequencies, e.g. using a bank of frequency sources, using continuous tuning or using a transfor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69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 H04B1/713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using frequency hopp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26Channel coefficients, e.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16Code allocation
    • H04J13/18Allocation of orthogonal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7Rate matching
    • H04L1/0068Rate matching by punctu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8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repeating transmission, e.g. Verdan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58Transmission or retransmission of more than one copy of acknowledgement mess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1Details of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Structure of the referenc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7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4Erro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Abstract

針對在發送上行資料之子訊框上使用的窄頻帶,從在第1子訊框所使用的第1窄頻帶,切換至相對於接續於第1子訊框之第2子訊框且與第1窄頻帶相異之第2窄頻帶的情況下,將第1子訊框的最後的1個符元、與第2子訊框的最初的1個符元打洞來作為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而設定,並於第1窄頻帶及第2窄頻帶上發送上行資料。

Description

通訊終端、通訊裝置、發送方法、接收方法及積體電路 發明領域
本揭示是有關於一種終端及發送方法。
發明背景
在3GPP LTE(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Long Term Evolution(第三代行動通訊合作計畫長期演進技術))中,是採用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正交分頻多重接取))作為從基地台(亦稱為eNB)到終端(亦稱為UE(User Equipment(用戶端設備)))之下行鏈路的通訊方式,並採用SC-FDMA(Single Carrier-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單載波分頻分重接取))作為從終端到基地台之上行鏈路的通訊方式(例如,參照非專利文獻1-3)。
在LTE中,基地台是藉由將系統頻帶內的資源區塊(RB:Resource Block)按每個被稱為子訊框之時間單位對終端分配以進行通訊。圖1是顯示LTE的上行鏈路共享頻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實體上行鏈路共享通道))的子訊框構成例。如圖1所示,1個子訊框是由2個時間槽所構成。在各時槽中,是將複數個 SC-FDMA資料符元與解調變用參考訊號(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形成時間多工。基地台在接收到PUSCH時,會使用DMRS來進行頻道推測。之後,基地台使用頻道推測結果來進行SC-FDMA資料符元的解調變、解碼。
又,在LTE中,對於下行鏈路資料是應用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混合式自動重送請求)。亦即,終端會將顯示下行鏈路資料的錯誤檢測結果之應答訊號回饋至基地台。終端會對下行鏈路資料進行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環冗餘檢測),若CRC的演算結果中無錯誤,即將肯定應答(ACK:Acknowledgement:確認)作為應答訊號回饋至基地台,若CRC演算結果中有錯誤,則將否定應答(NACK:Negative Acknowledgement:否定確認)作為應答訊號回饋至基地台。在應答訊號(即,ACK/NACK訊號)的回饋中所使用的是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實體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等的上行鏈路控制頻道。
可因應終端將ACK/NACK訊號以PUCCH發送時的狀況而區分使用複數種格式(format)。例如,在沒有ACK/NACK訊號及發送至上行排程請求以外的控制資訊的情況下,可使用PUCCH format 1a/1b格式。另一方面,在ACK/NACK訊號的發送、與周期性地以上行鏈路發送之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通道狀態資訊)的回饋為重複的情形下,可使用PUCCH format 2a/2b格 式。
以PUCCH format 1a/1b格式從複數個終端各自發送之複數個ACK/NACK訊號,是如圖2所示,藉由在時間軸上具有零次自相關(Zero Auto-correlation)特性之ZAC(Zero Auto-correlation)序列來擴展(將ZAC序列相乘),並在PUCCH內形成碼多工。在圖2中,(W(0),W(1),W(2),W(3))是表示序列長度為4的沃爾什(Walsh)序列,而(F(0),F(1),F(2)表示序列長度為3的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離散傅立葉轉換))序列。
如圖2所示,於終端中ACK/NACK訊號,首先是在頻率軸上藉由ZAC序列(序列長度12),朝向對應1個SC-FDMA符元之頻率成分進行1次擴展。亦即,對序列長度12的ZAC序列,將以複數(complex number)表示之ACK/NACK訊號成分進行乘法運算。接著,1次擴展後的ACK/NACK訊號、與作為參考訊號的ZAC序列會分別藉由沃爾什序列(序列長度4:W(0)~W(3))及DFT序列(序列長度3:F(0)~F(2))而進行第2次擴展。亦即,可將正交碼序列(OCC:Orthogonal Cover Code(正交覆蓋碼),沃爾什序列或DFT序列)的各成分,對序列長度12的訊號(1次擴展後的ACK/NACK訊號、或作為參考訊號的ZAC序列)的各自的成分,進行乘法運算。此外,經2次擴展的訊號可藉由逆離散傅立葉反轉換(IDFT: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逆離散傅立葉轉換)。或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逆快速傅立葉轉換))而轉換成時 間軸上的序列長度12之訊號。然後,對於IFFT後的訊號的每一個附加循環前綴(CP:Cyclic Prefix),而形成由7個SC-FDMA符元所構成的1個時槽的訊號。
又,如圖3所示,PUCCH是以子訊框單位來分配到各終端。
來自不同終端的ACK/NACK的訊號之間,是使用以不同的循環移位索引(Cyclic Shift Index)定義之ZAC序列、或對應於不同的序列編號(OC Index:Orthogonal Cover Index(正交覆蓋索引))之正交碼序列來進行擴展(乘法運算)。正交碼序列是沃爾什序列與DFT序列的組合。又,正交碼序列有時亦稱為逐塊展頻碼序列(Block-wise spreading code)。因此,基地台可以藉由使用以往的逆擴展及相關處理,而分離這些已進行碼多工的複數個ACK/NACK訊號(例如,參照非專利文獻4)。
此外,作為支持今後的資訊社會的機制,近年來,備受期待的是毋須透過使用者之判斷,而可藉由機器間的自律的通訊來實現服務之M2M(Machine-to-Machine:機器對機器)通訊。作為M2M系統的具體的應用實例有智慧電網。智慧電網是有效率地供給電氣或瓦斯等維生管線之基礎設施系統。例如,智慧電網可實施配備於各家庭或大樓之智能儀錶與中央伺服器之間的M2M通訊,並自主地且有效地調整資源的需求平衡。作為M2M通訊系統之其他的應用實例而可列舉的有物件管理、用於環境感測或遠距醫療等的監控系統、自動販 賣機的庫存或收費之遠程管理等。
在M2M通訊系統中,具有特別廣泛的通訊區的蜂巢式系統的利用正備受注目。在3GPP中,LTE與LTE-Advanced(LTE升級版)的規格化中,被稱為機器類型通訊(MTC: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之供M2M用的蜂巢式網路升級的標準化正在進行(例如,非專利文獻5),並將低成本化,縮減消耗電力、以及覆蓋範圍擴展(Coverage Enhancement)設為要求條件而開始規格之檢討。特別是,有別於使用者邊移動邊利用之情形較多的手持話機終端,對於智能儀錶等幾乎不移動的終端而言,確保覆蓋範圍之作法為持續提供服務所需要的。因此,為了也可對應配置有在對應於在大樓的地下等既有的LTE及LTE-Advanced(LTE升級版)的通訊區中無法利用的場所之終端(MTC終端)之情況,已在檢討的有將通訊區進一步擴大之「覆蓋範圍擴展(MTC覆蓋範圍擴展)」。
先前技術文獻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3GPP TS 36.211 V12.7.0,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Release 12),” 2015年九月。
非專利文獻2:3GPP TS 36.212 V12.6.0,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Release 12),” 2015 年九月。
非專利文獻3:3GPP TS 36.213 V12.7.0,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Release 12),” 2015年九月。
非專利文獻4:Seigo Nakao、Tomofumi Takata、Daichi Imamura、與Katsuhiko Hiramatsu,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of E-UTRA uplink control channel in fast fading environments,” Proceeding of 2009 IEEE 69th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 (VTC2009-Spring), 2009年四月。
非專利文獻5:RP-141660, Ericsson, Nokia Networks, “New WI proposal:Further LTE Physical Layer Enhancements for MTC,” 2014年九月。
非專利文獻6:R1-151454, MCC Support, “Final Report of 3GPP TSG RAN WG1 #80 v1.0.0,” 2015年二月。
非專利文獻7:R1-155051, RAN4, Ericsson, “Reply LS on retuning time between narrowband regions for MTC,” 2015年八月。
發明概要
為了更進一步擴大通訊區,所檢討的有:在MTC覆蓋範圍擴展中,將相同訊號歷經複數次而重覆發送之「重覆(Repetition))」技術。重覆(Repetition)是指藉由合成已 在發送側重覆發送之訊號,以使接收訊號電力提升,並使覆蓋範圍(通訊區)擴展。
為了實現終端的低成本化,正在進行LTE-Advanced Release 13(第13版)的規格檢討的MTC中,終端(以下,也時稱為MTC終端)僅支援1.4MHz的頻帶寬度(窄頻帶,有時也稱為窄頻帶區域(narrowband region))。因此,可導入終端在系統頻帶內按每個固定的子訊框於發送所使用之1.4MHz的頻帶跳躍之「跳頻」(例如,參照非專利文獻6)。在進行跳頻時,載波頻率的切換時間(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是必要的。經考量,於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中必須有最大2個符元左右的時間(例如,參照非專利文獻7)。
在下行鏈路中,Rel.13的MTC終端,因為於既有的LTE的下行鏈路控制頻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實體下行鏈路控制通道))並未進行接收,因此可將作為既有的LTE的PDCCH的區域之子訊框的開頭(最初)的2個OFDM符元設為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
另一方面,在上行鏈路中,Rel.13的MTC終端會與既有的LTE終端同樣,能夠使用子訊框內的全部的SC-FDMA符元來發送PUSCH或PUCCH。因此,為了應用對MTC終端之跳頻,當重新調諧(Retuning)時,必須停止PUSCH或PUCCH的一部分的發送以確保2個SC-FDMA符元左右的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
必須確保上行鏈路訊號(PUSCH或PUCCH)的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並且抑制傳送特性之惡化。
本揭示之一態樣之終端是採用具備控制部與發送部之構成, 該控制部是針對在發送上行資料之子訊框所使用的窄頻帶,從在第1子訊框使用的第1窄頻帶,切換至相對於接續於前述第1子訊框之第2子訊框且與前述第1窄頻帶相異之第2窄頻帶的情況下,將前述第1子訊框的最後的1符元、與前述第2子訊框的最初的1符元打洞(puncture)以作為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而設定, 該發送部是於前述第1窄頻帶及前述第2窄頻帶上發送前述上行資料。
再者,這些全面的或具體的態樣可以利用系統,方法,積體電路,電腦程式、或者記錄媒體來實現,亦可藉系統,裝置,方法,積體電路,電腦程式及記錄媒體的任意的組合來實現。
根據本揭示之一態樣,可以抑制上行鏈路訊號(PUSCH或PUCCH)的傳送特性的惡化,並且確保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
本揭示的一態樣中的進一步之優點及效果,從說明書及圖式可清楚了解。雖然所述優點及/或效果是藉由一些實施形態以及說明書及圖式所記載之特徵來分別地提供,然而為了得到1個或其以上的相同的特徵,並不一定需要全部都提供。
100:基地台
101,209:控制部
102:控制訊號生成部
103:控制訊號編碼部
104:控制訊號調變部
105,210:資料編碼部
106:再送控制部
107:資料調變部
108,217:訊號分配部
109,218:IFFT部
110,219:CP附加部
111,220:發送部
112,201:天線
113,202:接收部
114,203:CP除去部
115,204:FFT部
116,205:抽出部
117:解映射部
118:頻道推測部
119:等化部
120:解調變部
121:解碼部
122,125:判定部
123:逆擴展部
124:相關處理部
200:終端
206:資料解調變部
207:資料解碼部
208:CRC部
211:CSI訊號生成部
212:應答訊號生成部
213:調變部
214:DFT部
215:擴展部
216:重複部
圖1是顯示PUSCH的子訊框構成的一例之圖。
圖2是顯示PUCCH中的應答訊號生成處理的一例之圖。
圖3是顯示PUCCH format 1a/1b的子訊框構成的一例之圖。
圖4是顯示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的設定例之圖(方法1)。
圖5是顯示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的設定例之圖(方法2)。
圖6是顯示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的設定例之圖(方法3)。
圖7是顯示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的設定例之圖(方法4)。
圖8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終端的主要部位構成之方塊圖。
圖9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基地台的構成之方塊圖。
圖10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終端的構成之方塊圖。
圖11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跳頻的一例之圖。
圖12是顯示實施形態2之跳頻的一例之圖。
圖13是顯示實施形態2之ACK/NACK訊號的映射(mapping)的一例之圖。
圖14是顯示實施形態3之跳頻的一例之圖。
圖15是顯示實施形態2或3之變形例的跳頻的一例之圖。
圖16是顯示實施形態4之跳頻的一例之圖。
圖17是顯示實施形態4之跳頻的一例之圖。
圖18是顯示實施形態5之跳頻的一例之圖。
圖19是顯示實施形態5之跳頻的一例之圖。
圖20是顯示PUCCH format 2/2a/2b之子訊框構成的一例之圖。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以下,針對本揭示內容之實施形態,參照圖式並詳細地進行說明。
[成為本揭示之基礎的知識見解]
如上述內容,在下行鏈路中,Rel.13的MTC終端,因為於既有的LTE的下行鏈路控制頻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實體下行鏈路控制通道))並未進行接收,因此可以將為既有LTE的PDCCH的區域之子訊框的開頭的2個OFDM符元設為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
另一方面,在上行鏈路中,Rel.13的MTC終端會與既有的LTE終端同樣,能夠使用子訊框內的全部的SC-FDMA符元來發送PUSCH或PUCCH。因此,為了應用對MTC終端之跳頻,當重新調諧(Retuning)時,必須停止PUSCH或PUCCH的一部分的發送以確保2個 SC-FDMA符元左右的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
作為確保上行鏈路中的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之方法,針對以下所示之方法1~4的4種方法作說明。
方法1(圖4):將在重新調諧(Retuning)之前的1個子訊框的尾端(最後)的2個的SC-FDMA符元捨棄(打洞(Puncture))來設為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之方法。
方法2(圖5):將在重新調諧(Retuning)之後的1個子訊框的開頭(最初)的2個SC-FDMA符元捨棄來設為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之方法。
方法3(圖6):將在重新調諧(Retuning)之前的1個子訊框的尾端的1個SC-FDMA、與在重新調諧(Retuning)之後的1個子訊框的開頭的1個SC-FDMA符元捨棄來設為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之方法。
方法4(圖7):設置重新調諧(Retuning)用之防護子訊框(Guard Subframe)(1個子訊框)之方法。
在確保上述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的方法之中,由於方法4在每次進行跳頻時都必須有1個子訊框的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因此相較於其他的方法1~3,會使在完成全部之重複發送上所必要的時間(或子訊框數)增加,而使資源的利用效率低落。
例如,跳頻週期為Y個子訊框時,在方法4的資源的利用效率為(Y-1)/Y。另一方面,在方法1~3的資源的利用效率為(Y-1+(12/14))/Y。因此,例如Y=4的情 況下,方法1~3相較於方法4,可以將資源的利用效率提升28%左右。
接著,在方法1~3中,於PUSCH重複之時,作為以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將1或2個SC-FDMA符元作為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而使用之子訊框)發送資料的格式,而有以下2種方法。
第1種方法是下述之方法:與其他的子訊框相同,於將資料映射於如圖1所示已除去DMRS的12個SC-FDMA之後,將用於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之SC-FDMA符元打洞之方法。在此方法中,在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與其他的子訊框之間,由於在除了為了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而被打洞之SC-FDMA符元以外的其他的符元上均發送相同的訊號,所以在基地台側能夠容易地實現同相合成。
第2種方法是下述之方法:作為以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發送資料之格式,而可將對於資料的編碼率改變為與其他的子訊框不同,並將資料映射至已將用於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之SC-FDMA符元除去之10個或11個SC-FDMA符元之方法(速率匹配(Rate matching))。由於此方法是在未設想有重複發送之既有LTE上被使用的方法,所以來自既有的規格的變更不是必要的。但是,由於在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與其他的子訊框之間,會於各符元發送不同的訊號,所以無法在基地台側進行同相合成。
由於採用任一種方法均不會對PUSCH中的資料發送產生大的影響,所以在PUSCH重複之中,若從資源利用效率的觀點來考量,以使用方法1~3較為理想。
又,在PUCCH重複之時也是從資源利用效率的觀點、及PUCCH與PUSCH的動作的共通性的觀點來考量,較理想的是使用方法1~3。然而,在方法1~3中,由於並未使用藉由正交碼序列(OCC)來編碼之SC-FDMA符元的一部分,所以恐有發生正交序列間的正交性的崩潰,且因符號間干涉而導致特性惡化之虞。
於是,以下,在本揭示的一態樣中是提供一種終端及發送方法,其可抑制上行鏈路訊號(PUSCH或PUCCH)之傳送特性的惡化,並且確保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
[通訊系統的概要]
本揭示的各實施形態之通訊系統具備例如,對應於LTE-Advanced(LTE升級版)系統的基地台100以及終端200。又,終端200是MTC終端。
圖8是顯示本揭示的各實施形態的終端200的主要部位構成之方塊圖。於圖8所顯示之終端200中,擴展部215是使用複數個正交碼序列(OCC序列)之中的任一個,來擴展相對於下行資料之ACK/NACK訊號。重複部216是將已擴展之ACK/NACK訊號,遍及複數個子訊框而進行重複。訊號分配部217是將已重複之ACK/NACK訊號映射至供MTC終端用的窄頻帶。控制部209是在複數個子 訊框之中,當在第1子訊框中所使用的窄頻帶、與在接續於第1子訊框之第2子訊框中所使用的窄頻帶相異之情況下(亦即,進行重新調諧(Retuning)時),對第1子訊框的尾端的2個符元或第2子訊框的開頭的2個符元進行打洞。發送部220是在窄頻帶發送ACK/NACK訊號。再者,複數個正交碼序列的每一個均是以由對應於子訊框的開頭的2個符元之碼所構成的第1部分序列、與由對應於尾端的2個符元之碼所構成的第2部分序列所構成,且第1部分序列及第2部分序列是在複數個正交碼序列間各自部分正交。
(實施形態1)
[基地台的構成]
圖9是顯示本揭示的實施形態1之基地台100的構成的方塊圖。在圖9中,基地台100具有:控制部101、控制訊號生成部102、控制訊號編碼部103、控制訊號調變部104、資料編碼部105、再送控制部106、資料調變部107、訊號分配部108、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逆快速式傅立葉轉換))部109、CP(Cyclic Prefix(循環前綴))附加部110、發送部111、天線112、接收部113、CP除去部114、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葉轉換))部115、抽出部116、解映射部117、頻道推測部118、等化部119、解調變部120、解碼部121、判定部122、逆擴展部123、相關處理部124及判定部125。
控制部101會對終端200決定PDSCH及PUSCH的分配。此時,控制部101是對終端200決定所指 示之頻率分配資源及調變、編碼方法等,並將所決定的參數相關的資訊輸出至控制訊號生成部102。
又,控制部101會決定對於控制訊號之編碼率,並將所決定的編碼率輸出至控制訊號編碼部103。又,控制部101會決定映射控制訊號及下行鏈路資料之無線資源(下行資源),並將所決定的關於無線資源的資訊輸出至訊號分配部108。又,控制部101會對於資源分配對象終端200,決定於下行鏈路資料(發送資料)發送時所使用之編碼率,並將所決定之編碼率輸出至資料編碼部105。
又,控制部101會決定終端200(MTC終端)的覆蓋範圍擴展等級(level),並將所決定之有關於覆蓋範圍擴展等級之資訊、或在所決定之覆蓋範圍擴展等級的PUSCH發送或PUCCH發送上所需之重複次數,輸出至控制訊號生成部102及抽出部116。又,控制部101會決定PUSCH重複發送或PUCCH重複發送中的跳頻方法(跳頻的On/Off,跳頻週期等),並將所決定之有關於跳頻方法之資訊輸出至控制訊號生成部102。
又,控制部101會決定終端200發送PUCCH之資源(循環移位、正交碼序列、頻率)。控制部101會將有使用於PUCCH發送的可能性之循環移位量(ZAC序列)及正交碼序列,分別輸出至逆擴展部123及相關處理部124,且將關於使用於PUCCH發送之頻率資源之資訊輸出至抽出部116。再者,關於這些PUCCH資源的資訊可用Implicit(隱含)的形式對終端200進行通知,亦可藉由終端 200固有的上層的傳訊(signaling)來通知到終端200(後述之控制部209)。
控制訊號生成部102會生成供終端200用的控制訊號。於控制訊號中含有胞元(cell)固有的上層的訊號、終端固有的上層的訊號,指示PUSCH的分配之上行鏈路許可(grant),或指示PDSCH的分配之下行鏈路分配資訊。
上行鏈路許可是由複數個位元所構成,且含有指示頻率分配資源、調變、編碼方式等之資訊。又,在上行鏈路許可中亦可含有有關於覆蓋範圍擴展等級之資訊、或有關於對PUSCH發送所需之重複次數的資訊。
下行鏈路分配資訊是由複數個位元所構成,且含有指示頻率分配資源、調變、編碼方式等之資訊。又,下行鏈路分配資訊中亦可包含有關於覆蓋範圍擴展等級之資訊、或有關於對PUCCH發送所需之重複次數的資訊。
控制訊號生成部102是使用從控制部101輸入之控制資訊,來生成控制資訊位元串,並將所生成之控制資訊位元串(控制訊號)輸出至控制訊號編碼部103。再者,由於控制資訊有時也會向複數個終端200進行發送,因此控制訊號生成部102會在向各終端200的控制資訊中將各終端200的終端ID包含在內而生成位元串。例如,於控制資訊中,可藉由目的地終端的終端ID而附加已遮罩之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環冗餘檢測))位元。
控制訊號編碼部103會依照來自控制部101之受指示的編碼率,將從控制訊號生成部102接收的控制訊號(控制資訊位元串)編碼,並將編碼後的控制訊號輸出至控制訊號調變部104。
控制訊號調變部104會將從控制訊號編碼部103接收的控制訊號調變,並將調變後之控制訊號(符元串)輸出至訊號分配部108。
資料編碼部105會根據從控制部101接收的編碼率,對發送資料(下行鏈路資料)實施加速(turbo)碼等的糾錯編碼,並將編碼後之資料訊號輸出至再送控制部106。
再送控制部106在初次發送時,會將從資料編碼部105所接收的編碼後的資料訊號保持並且輸出至資料調變部107。再送控制部106會將編碼後的資料訊號按每個目的地終端進行保持。又,再送控制部106會在從判定部125接收相對於已發送之資料訊號之NACK時,將對應的保持資料輸出至資料調變部107。再送控制部106會在從判定部125接收相對於已發送之資料訊號之ACK時,刪除對應的保持資料。
資料調變部107會調變從再送控制部106接收的資料訊號,並將資料調變訊號輸出至訊號分配部108。
訊號分配部108會將從控制訊號調變部104接收的控制訊號(符元串)及從資料調變部107接收之資料調變訊號,映射至從控制部101所指示之無線資源。再者, 成為控制訊號所映射之對象的控制頻道可為MTC用的PDCCH(下行鏈路控制頻道),亦或為EPDCCH(Enhanced PDCCH(增強型PDCCH))。訊號分配部108會將映射有控制訊號之含有MTC用的PDCCH或EPDCCH的下行鏈路子訊框的訊號輸出至IFFT部109。
IFFT部109是藉由對從訊號分配部108所接收的訊號進行IFFT處理,而將頻域訊號轉換成時域訊號。IFFT部109會將時域訊號輸出至CP附加部110。
CP附加部110會對從IFFT部109所接收的訊號附加CP,並將CP附加後的訊號(OFDM訊號)輸出至發送部111。
發送部111會對於從CP附加部110所接收的OFDM訊號進行D/A(Digital-to-Analog(數位-類比))轉換、升頻轉換(upconvert)等的RF(Radio Frequency(射頻))處理,並透過天線112對終端200發送無線訊號。
接收部113會對於透過天線112所接收之來自終端200的上行鏈路訊號(PUSCH或PUCCH),進行降頻轉換(downconvert)或A/D(Analog-to-Digital(類比-數位))轉換等的RF處理,並將所得到的接收訊號輸出至CP除去部114。從終端200所發送之上行鏈路訊號(PUSCH或PUCCH)中含有遍及複數個子訊框之已進行過重複處理之訊號。
CP除去部114會將附加於從接收部113所接收的接收訊號的CP除去,並將CP除去後的訊號輸出至FFT 部115。
FFT部115會對從CP除去部114所接收的訊號應用FFT處理,並分解為頻域的訊號序列,而將對應於PUSCH或PUCCH的子訊框的訊號取出。FFT部115會將所得到的訊號輸出至抽出部116。
抽出部116會根據與從控制部101輸入之PUSCH或PUCCH資源相關的資訊來將PUSCH或PUCCH抽出。又,抽出部116是使用與從控制部101輸入之PUSCH或PUCCH的重複發送相關之資訊(重複資訊),來合成已進行重複發送之遍及複數個子訊框的PUSCH或PUCCH。抽出部116會將合成後的訊號輸出至解映射部117。
解映射部117會對從抽出部116所接收的訊號,抽出分配於終端200之PUSCH部分。又,解映射部117會將抽出之終端200的PUSCH分解為DMRS與資料符元,並將DMRS輸出至頻道推測部118,將資料符元(SC-FDMA資料符元)輸出至等化部119。又,解映射部117會將從抽出部116所接收的PUCCH分解成DMRS與ACK/NACK訊號,並將DMRS輸出至頻道推測部118,將ACK/NACK訊號輸出至等化部119。
頻道推測部118會使用從解映射部117輸入之DMRS來進行頻道推測。頻道推測部118會將所得到的頻道推測值輸出至等化部119。
等化部119會使用從頻道推測部118所輸入之頻道推測值,進行從解映射部117輸入之SC-FDMA資料 符元或ACK/NACK訊號的等化。等化部119會將等化後的SC-FDMA資料符元輸出至解調變部120,並將等化後的ACK/NACK訊號輸出至逆擴展部123。
解調變部120會對於從等化部119輸入之頻域的SC-FDMA資料符元應用IDFT,並於轉換為時域的訊號(符元序列)後,進行資料解調變。具體而言,解調變部120是根據終端200所指示之調變方式將符元序列轉換成位元序列,並將所得到的位元序列輸出至解碼部121。
解碼部121會對從解調變部120輸入的位元序列進行糾錯解碼,並將解碼後的位元序列輸出至判定部122。
判定部122會對從解碼部121輸入之位元序列進行錯誤檢測。錯誤檢測會使用已附加於位元序列之CRC位元來進行。若CRC位元的判定結果為無錯誤,判定部122會取出接收資料,並將ACK通知到控制部101(圖未示出)。另一方面,若CRC位元的判定結果為有錯誤,判定部122會將NACK通知到控制部101(圖未示出)。
逆擴展部123是使用從控制部101接收的正交碼序列(終端200所應該使用的正交碼序列),並對從等化部119所接收的訊號之中相當於ACK/NACK訊號的部分之訊號進行逆擴展,而將逆擴展後的訊號輸出至相關處理部124。
相關處理部124會求出從控制部101輸入之ZAC序列(有使用終端200之可能性的ZAC序列。循環移位 量)、與從逆擴展部123輸入之訊號的相關值,並將相關值輸出到判定部125。
判定部125是根據從相關處理部124接收的相關值,而判定從終端200發送之ACK/NACK訊號是否對於所發送資料顯示ACK或NACK之任一種。判定部125會將判定結果輸出至再送控制部106。
[終端的構成]
圖10是顯示本揭示的實施形態1之終端200的構成之方塊圖。在圖9中,終端200具有:天線部201、接收部202、CP除去部203、FFT部204、抽出部205、資料解調變部206、資料解碼部207、CRC部208、控制部209、資料編碼部210、CSI訊號生成部211、應答訊號生成部212、調變部213、DFT部214、擴展部215、重複部216、訊號分配部217、IFFT部218、CP附加部219及發送部220。
接收部202會對透過天線201而接收之來自基地台100的無線訊號(MTC用的PDCCH或EPDCCH)及資料訊號(PDSCH)進行降頻轉換或AD轉換等的RF處理,而得到基頻帶的OFDM訊號。接收部202會將OFDM訊號輸出至CP除去部203。
CP除去部203會將附加於從接收部202所接收的OFDM訊號之CP除去,並將CP除去後的訊號輸出至FFT部204。
FFT部204是藉由對於從CP除去部203所接收的訊號進行FFT處理,而將時域訊號轉換為頻域訊號。 FFT部204會將頻域訊號輸出至抽出部205。
抽出部205會由從FFT部204所接收的頻域訊號中抽出MTC用的PDCCH或EPDCCH,且對MTC用PDCCH或EPDCCH進行盲解碼,而嘗試給本機的控制訊號的解碼。於給終端200的控制訊號中,是藉由終端200的終端ID而附加有已遮罩之CRC。因此,若盲解碼的結果CRC判定為OK,抽出部205會抽出該控制資訊,並輸出至控制部209。又,抽出部205會由從FFT部204所接收的訊號中抽出下行鏈路資料(PDSCH訊號),並輸出至資料解調變部206。
資料解調變部206會將從抽出部205所接收的下行鏈路資料解調變,並將解調變後的下行鏈路資料輸出至資料解碼部207。
資料解碼部207會將從資料解調變部206所接收的下行鏈路資料解碼,並將解碼後的下行鏈路資料輸出至CRC部208。
CRC部208會對從資料解碼部207所接收的下行鏈路資料,使用CRC進行錯誤檢測,並將錯誤檢測結果輸出至應答訊號生成部212。又,CRC部208會將錯誤檢測的結果,已判定為無錯誤之下行鏈路資料作為接收資料而輸出。
控制部209會根據從抽出部205所輸入之控制訊號進行PUSCH發送的控制。具體而言,控制部209會根據控制訊號所含PUSCH的資源分配資訊,將PUSCH發 送時的資源分配指示到訊號分配部217。又,控制部209會根據控制訊號所含的編碼方式及調變方式的資訊,將PUSCH發送時的編碼方式及調變方式各自指示到資料編碼部210及調變部213。又,控制部209會根據關於控制訊號所含之覆蓋範圍擴展等級之資訊或於PUSCH發送上所需的重複次數,來決定PUSCH重複發送時的重複次數,並將所決定之表示重複次數的資訊,指示到重複部216。又,控制部209會根據關於控制訊號所含之跳頻方法之資訊,將PUSCH重複的跳頻指示到重複部216。
又,控制部209會根據從抽出部205輸入之控制訊號進行PUCCH發送的控制。具體而言,控制部209會根據關於控制訊號所含之PUCCH資源的資訊,來特定PUCCH資源(頻率、循環移位量以及正交碼序列),並將所特定之資訊指示到擴展部215及訊號分配部217。又,控制部209會根據有關於覆蓋範圍擴展等級的資訊或有關於在PUCCH發送上所需之重複次數的資訊,來決定PUCCH重複發送時的重複次數,並將所決定之表示重複次數的資訊指示到重複部216。又,控制部209會根據有關於控制訊號所含之跳頻方法之資訊,將PUCCH重複的跳頻指示到重複部216。又,控制部209會將PUCCH重複中的各子訊框的發送格式指示到擴展部215。
資料編碼部210會對所輸入之發送資料附加以終端200的終端ID遮罩之CRC位元,而進行糾錯編碼,並將編碼後的位元序列輸出至調變部213。
CSI訊號生成部211會根據終端200的CSI測定結果生成CSI回饋資訊,並將CSI回饋資訊輸出至調變部213。
應答訊號生成部212會根據從CRC部208所接收的錯誤檢測結果,生成相對於所接收之下行鏈路資料(PDSCH訊號)的應答訊號(ACK/NACK訊號)。具體而言,應答訊號生成部212會在已檢測到錯誤時生成NACK,而在未檢測到錯誤時生成ACK。應答訊號生成部212會將所生成之ACK/NACK訊號輸出至調變部213。
調變部213會將從資料編碼部210所接收的位元序列調變,並將調變後的訊號(符元序列)輸出至DFT部214。又,調變部213會對從CSI訊號生成部211所接收的CSI回饋資訊、及從應答訊號生成部212所接收的ACK/NACK訊號進行調變,並將調變後的訊號(符元序列)輸出至擴展部215。
DFT部214會對於從調變部213輸入之訊號應用DFT,並生成頻域訊號,而輸出至重複部216。
擴展部215是使用以控制部209所設定之循環移位量來定義的ZAC序列、及正交碼序列,來將參考訊號、及從調變部213所接收的CSI回饋資訊以及ACK/NACK訊號擴展,並將擴展後的訊號輸出至重複部216。此時,擴展部215會使用以控制部209所設定之PUCCH重複中的各子訊框的發送格式,來擴展ACK/NACK訊號。
當本終端為MTC覆蓋範圍擴展模式時,重複部216會根據由控制部209所指示之重複次數,將從DFT部214或擴展部215所輸入之訊號遍及複數個子訊框而進行重複,並生成重複訊號。重複部216會將重複訊號輸出至訊號分配部217。
訊號分配部217會將從重複部216所接收的訊號,映射至由控制部209所指示的PUSCH或PUCCH的時間、頻率資源上。訊號分配部217會將映射有訊號之PUSCH或PUCCH的訊號輸出至IFFT部218。
IFFT部218是藉由對於從訊號分配部217輸入之頻域的PUSCH訊號或PUCCH訊號進行IFFT處理,而生成時域訊號。IFFT部218會將所生成之訊號輸出至CP附加部219。
CP附加部219會對從IFFT部218所接收的時域訊號附加CP,並將CP附加後的訊號輸出至發送部220。
發送部220會對從CP附加部219所接收的訊號進行D/A轉換、升頻轉換等的RF處理,並透過天線201對基地台100發送無線訊號。
[基地台100及終端200的動作]
針對具有以上之構成的基地台100及終端200中的動作詳細地進行說明。
在本實施形態中,所使用的是確保上述之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的方法1~4中的方法1(圖4)或方法2(圖5)。亦即,終端200(控制部209)有下述情形:藉 由跳頻來切換使用的窄頻帶之情形、將重新調諧(Retuning)之前的1個子訊框的尾端2個(最後的2個)SC-FDMA資料符元捨棄來設為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之情形、或將重新調諧(Retuning)之後的1個子訊框的開頭2個(最初的2個)SC-FDMA資料符元捨棄來設為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之情形。
基地台100在PUSCH或PUCCH的發送、接收之前,會將PUSCH的重複次數(NPUSCH)或PUCCH的重複次數(NPUCCH)預先通知到終端200。重複次數NPUSCH、NPUCCH從基地台100對終端200可透過終端固有的上層來進行通知、亦可使用MTC用的PDCCH來進行通知。
又,基地台100在PUSCH或PUCCH的發送、接收之前,會將跳頻的方法(跳頻的On/Off、跳頻週期Y)預先通知到終端200。跳頻週期Y可作為胞元(cell)固有的參數而使基地台100透過胞元固有的上層來對終端200進行通知,亦可作為終端固有的參數而使基地台100透過終端固有的上層來對終端200進行通知。又,跳頻週期Y亦可為在規格上已預先決定(預定的(predefined))之參數。
終端200會將PUSCH或PUCCH重複發送相當於已從基地台100通知之重複次數(NPUSCH或NPUCCH)之量。
又,在跳頻為On的情況且重複次數(NPUSCH或NPUCCH)較Y更大的情況下,終端200會在使用同一資源 以Y個子訊框連續發送重複訊號後,將終端200於重複訊號的發送所使用的1.4MHz的頻帶變更(進行跳頻),而再度使用同一資源並以Y個子訊框連續發送重複訊號。再者,終端200在跳頻時會依照方法1(圖4)或方法2(圖5)來確保重新調諧(Retuning)之前或重新調諧(Retuning)之後的2個SC-FDMA資料符元量的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
<PUSCH重複的情況>
PUSCH重複之時,終端200會在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在方法1中為重新調諧(Retuning)之前的1個子訊框,在方法2中為重新調諧(Retuning)之後的1個子訊框)中,於將資料映射到除去DMRS的12個SC-FDMA資料符元(參照例如圖1)之後,將用於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 time)的2個SC-FDMA資料符元(在方法1中為尾端的2個符元,在方法2中為開頭的2個符元)打洞。
或者,終端200會在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中,將資料映射到將DMRS及用於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之2個SC-FDMA資料符元除去之10個SC-FDMA資料符元(速率匹配(Rate matching))。
<PUCCH重複的情況>
PUCCH重複之時,終端200在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中,是使用通常的PUCCH格式(正常PUCCH格式(Normal PUCCH format)),將ACK/NACK訊號與參考訊號映射之後,將用於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之2個SC-FDMA符元打洞。
圖11是顯示方法1與Y=4的情況下的PUCCH重複中的跳頻的情形。如圖11所示,終端200在以Y=4子訊框連續的方式發送重複訊號時,會藉由跳頻來變更頻帶,而再度以4個子訊框連續的方式發送重複訊號。在方法1中,終端200會在重新調諧(Retuning)之前的1個子訊框中,將重新調諧(Retuning)之前(亦即,尾端)的2個SC-FDMA符元打洞。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終端200會將於ACK/NACK訊號之擴展所使用的正交碼序列的候補限制為2個。
例如,作為正交碼序列的候補,終端200是從(W(0),W(1),W(2),W(3))=(1,1,1,1)及(1,-1,1,-1)的2個候補、或(W(0),W(1),W(2),W(3))=(1,1,1,1)及(1,-1,-1,1)的2個候補中設定於ACK/NACK訊號的擴展上使用之正交碼序列。
此處,由正交碼序列(1,1,1,1)的前半2個的編碼所構成之部分序列(1,1)會與由正交碼序列(1,-1,1,-1)的前半2個編碼所構成之部分序列(1,-1)、及由正交碼序列(1,-1,-1,1)的前半2個碼所構成之部分序列(1,-1)各自正交。又,正交碼序列(1,1,1,1)的後半2個碼所構成之部分序列(1,1)會與由正交碼序列(1,-1,1,-1)的後半2個碼所構成之部分序列(1,-1)、及由正交碼序列(1,-1,-1,1)的後半2個碼所構成之部分序列(-1,1)各自正交。
亦即,正交碼序列(1,1,1,1)會與正交碼序 列(1,-1,1,-1)及正交碼序列(1,-1,-1,1)部分正交。於互相部分正交之正交碼序列之間,相當於序列長度之4個碼之中,使前半2個碼的序列(前半2個碼所構成之序列)互相正交,並且使後半2個碼的序列(後半2個碼所構成之序列)也互相正交。
亦即,終端200(擴展部215)會使用使由對應於子訊框的開頭的2個符元的碼所構成的部分序列(前半2個符元的序列)、及由對應於尾端的2個符元的碼所構成的部分序列(後半2個符元的序列)各自部分正交之複數個正交碼序列的任一個來擴展ACK/NACK訊號。
藉此,基地台100可以分成前半2個符元與後半2個符元,而將已藉由正交碼序列形成碼多工的複數個ACK/NACK訊號分離。據此,在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中,即使將尾端2個SC-FDMA符元(方法1)或開頭2個SC-FDMA符元(方法2)打洞而發送訊號,在互相地部分正交之正交碼序列間也不會發生正交性的崩潰。亦即,相當於序列長度之4個符元中,即便將前半2個符元的序列及後半2個符元的序列之中任一方的序列打洞,在另一方的序列也不會發生正交性的崩潰。
此處,例如,在既有LTE終端中所使用的正交碼序列(OCC序列)是從PUCCH資源編號中使用下式而被導出。
Figure 105134392-A0305-02-0031-1
Figure 105134392-A0305-02-0032-2
Figure 105134392-A0305-02-0032-3
在式(1)~式(3)中,nOC是表示OCC序列編號,nOC=0代表(1,1,1,1),nOC=1代表(1,-1,1,-1),nOC=2代表(1,-1,-1,1)。又,△shift PUCCH是表示相鄰的循環移位量之差,NCS (1)是表示於PUCCH format 1/1a/1b所使用之循環移位量,NSC RB是表示每1RB的副載波數,nPUCCH (1)是表示PUCCH資源編號。
又,在上式中,c=3是表示藉由正交碼序列而可以多工的終端數,亦即,將ACK/NACK訊號擴展之正交碼序列的候補數。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應用跳頻之終端200(MTC終端),在上式中,可以藉由設為c=2,且從PUCCH資源編號導出OCC序列,而將擴展ACK/NACK訊號之正交碼序列的候補限制為2個。
如以上所述,在本實施形態中,於上行鏈路的重複發送時應用跳頻之情況下,終端200會在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中,將尾端或開頭的2個SC-FDMA符元打洞並發送訊號。此時,終端200會將在PUCCH中擴展ACK/NACK訊號的正交碼序列,限制在部分正交的2個的正交碼序列。藉由如此進行,可以在不使其發生因打洞形 成的正交性的崩潰的情形下,確保用於變更終端200在重複訊號的發送上使用之1.4MHz的頻域的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據此,根據本實施形態,可以抑制上行鏈路訊號(PUSCH或PUCCH)的傳送特性的惡化,並且確保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
(實施形態2)
由於本實施形態之基地台及終端與實施形態1之基地台100及終端200是使基本構成形成共通,所以援用圖9及圖10作說明。
在本實施形態中是使用上述之確保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的方法1~4之中的方法3(圖6)。亦即,終端200(控制部209)在藉由跳頻來切換使用的窄頻帶時,會將重新調諧(Retuning)之前的1個子訊框的尾端的1個SC-FDMA資料符元、與重新調諧(Retuning)之後的1個子訊框的開頭的1個SC-FDMA資料符元捨棄(打洞)而設為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
基地台100在PUSCH或PUCCH的發送、接收之前,會將PUSCH的重複次數(NPUSCH)或PUCCH的重複次數(NPUCCH)預先通知到終端200。重複次數NPUSCH、NPUCCH從基地台100對終端200可透過終端固有的上層來進行通知、亦可使用MTC用的PDCCH來進行通知。
又,基地台100在PUSCH或PUCCH的發送、接收之前,會將跳頻的方法(跳頻的On/Off、跳頻週期Y)預先通知到終端200。跳頻週期Y可作為胞元固有的 參數而使基地台100透過胞元固有的上層來對終端200進行通知,亦可作為終端固有的參數而使基地台100透過終端固有的上層來對終端200進行通知。又,跳頻週期Y亦可為在規格上已預先決定(預定的(predefined))之參數。
終端200會將PUSCH或PUCCH重複發送相當於已從基地台100通知之重複次數(NPUSCH或NPUCCH)之量。
又,在跳頻為On的情況且重複次數(NPUSCH或NPUCCH)較Y更大的情況下,終端200會在使用同一資源以Y個子訊框連續並發送重複訊號後,將終端200於重複訊號的發送所使用的1.4MHz的頻帶變更(進行跳頻),而再度使用同一資源並以Y個子訊框連續並發送重複訊號。再者,終端200在跳頻時會依照方法3(圖6)而在重新調諧(Retuning)之前的1個子訊框或重新調諧(Retuning)之後的1個子訊框中確保2個SC-FDMA資料符元量的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
<PUSCH重複的情況>
PUSCH重複之時,終端200會在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重新調諧(Retuning)之前的1個子訊框或重新調諧(Retuning)之後的1個子訊框)中,於將資料映射到除去DMRS的12個SC-FDMA資料符元(參照例如圖1)之後,將用於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 time)之2個SC-FDMA資料符元(在各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中1個個的SC-FDMA資料符元))打洞。
或者,終端200會在各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中將資料映射到將DMRS及用於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之1個SC-FDMA資料符元除去之11個SC-FDMA資料符元(速率匹配(Rate matching))。
<PUCCH重複的情況>
PUCCH重複之時,終端200在前半的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重新調諧(Retuning)之前的1個子訊框)中,會在使用以Rel.12所規定的縮短的PUCCH格式(Shortened PUCCH format)來將ACK/NACK訊號擴展,並映射之後,將用於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之尾端的1個SC-FDMA符元打洞。
另一方面,終端200在後半的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重新調諧(Retuning)之後的1個子訊框)中,會在使用以Rel.12所規定的縮短的PUCCH格式(Shortened PUCCH format)來將ACK/NACK訊號擴展之後,將擴展後的ACK/NACK訊號映射至已除去用於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之開頭的1個SC-FDMA符元及DMRS的7個SC-FDMA符元。
亦即,終端200(擴展部215)會使用Shortened PUCCH format(縮短的PUCCH格式)來將映射至前半及後半的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之ACK/NACK訊號擴展。然後,終端200(發送部220)會在前半的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中依照縮短的PUCCH格式(Shortened PUCCH format)來發送已映射之 ACK/NACK訊號,並在後半的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中將ACK/NACK訊號以開頭的1個符元以外的符元來發送。
圖12是顯示方法3及Y=4之情況下的PUCCH重複中的跳頻的情形。如圖12所示,終端200在以Y=4子訊框連續的方式發送重複訊號時,會藉由跳頻來變更頻帶,而再度以4個子訊框連續的方式發送重複訊號。此時,終端200會將在重新調諧(Retuning)之前的1個子訊框的尾端的1個SC-FDMA符元、與重新調諧(Retuning)之後的1個子訊框的開頭的1個SC-FDMA資料符元打洞。
又,如圖12所示,在前半的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中,ACK/NACK訊號是使用縮短的PUCCH格式(Shortened PUCCH format)來擴展並映射。再者,在縮短的PUCCH格式(Shortened PUCCH format)中,在子訊框的前半時槽中,是以和正常PUCCH格式(Normal PUCCH format)相同之序列長度4的Walsh序列來將ACK/NACK訊號擴展,並在子訊框的後半時槽中,使用序列長度3的DFT序列來將ACK/NACK訊號擴展。因此,在1個子訊框(14個符元)內,擴展後的ACK/NACK訊號(7個符元)及DMRS(6個符元)的總計的符元數會成為13個符元。亦即,藉由使用縮短的PUCCH格式(Shortened PUCCH format),可以將1個子訊框的尾端1個符元不使用,並作為用於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的1個符元來確保。
另一方面,如圖12所示,在後半的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中,會形成與縮短的PUCCH格式(Shortened PUCCH format)同樣並使用序列長度為4的Walsh序列及序列長度為3的DFT序列來擴展ACK/NACK訊號。終端200會將擴展後的ACK/NACK訊號映射至將用於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的開頭1個SC-FDMA符元及DMRS(6個符元)除去之7個SC-FDMA符元。此時,終端200會在終端間將後半的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中的擴展後的ACK/NACK訊號的映射形成為相同。藉由如此進行,基地台100可以在後半的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中,藉由正交碼序列(Walsh序列及DFT序列)將已形成碼多工之複數個應答訊號分離。
接者,針對在後半的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中的擴展後的ACK/NACK訊號的映射方法作說明。
圖13是顯示ACK/NACK訊號的映射例1-3。
在映射例1中,終端200會將使用縮短的PUCCH格式(Shortened PUCCH format)並擴展後的ACK/NACK訊號的順序調換(使其反轉),並映射至已除去開頭1個SC-FDMA符元及DMRS的7個SC-FDMA符元。
在映射例2中,終端200會將使用縮短的PUCCH格式(Shortened PUCCH format)並擴展後的ACK/NACK訊號的順序照原樣形成,並映射至已除去開頭1個SC-FDMA符元及DMRS的7個SC-FDMA符元。亦即,可與縮短的PUCCH格式(Shortened PUCCH format) 的映射相比較,並將擴展後的ACK/NACK訊號的符元移位1個符元之量。
在映射例3中,終端200會在將使用縮短的PUCCH格式(Shortened PUCCH format)並擴展後的ACK/NACK訊號的前半時槽與後半時槽調換後,將前半時槽的擴展後的ACK/NACK訊號(S’0、S’1、S’2)的順序調換(使其反轉),而映射至已除去開頭1個SC-FDMA符元及DMRS的3個SC-FDMA符元。
以上,針對後半的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中的擴展後的ACK/NACK訊號的映射方法作了說明。再者,針對後半的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中的擴展後的ACK/NACK訊號的映射方法,並不限定為上述之映射例1~3。只要使後半的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的ACK/NACK訊號的映射在進行碼多工的終端200之間為相同即可。
如此一來,在本實施形態中,由於在前半的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中,為了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所使用的是在縮短的PUCCH格式(Shortened PUCCH format)中未使用於ACK/NACK訊號及DMRS的映射之符元,所以不會發生正交碼序列間的正交性的崩潰。又,由於後半的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是形成與縮短的PUCCH格式(Shortened PUCCH format)同樣而將ACK/NACK訊號擴展,並映射至開頭SC-FDMA資料符元及DMRS以外的符元,所以不會發生正交碼序列 間的正交性的崩潰。據此,在各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中不會發生正交碼序列間的正交性的崩潰。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由於並沒有關於正交碼序列(OCC序列)的使用之限制,所以可藉由正交碼序列進行多工的終端數的最大值可以維持在與既有的LTE終端相同數量的3個(亦即,式(2)的c=3)。
(實施形態3)
由於本實施形態之基地台及終端,與實施形態1之基地台100及終端200是使基本構成形成共通,所以援用圖9及圖10來作說明。
在本實施形態中,在確保上述之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的方法1~4之中,是使用方法3(圖6)。亦即,終端200(控制部209)在藉由跳頻來切換使用的窄頻帶時,會將重新調諧(Retuning)之前的1個子訊框的尾端的1個SC-FDMA資料符元、與重新調諧(Retuning)之後的1個子訊框的開頭的1個SC-FDMA資料符元捨棄(打洞)而設為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
在本實施形態中,僅是對於重新調諧(Retuning)之後的1個子訊框(後半的Retuning子訊框)中的ACK/NACK訊號的處理與實施形態2相異。據此,在此會省略PUSCH或PUCCH的發送、接收之前的動作、及PUSCH重複時的動作之說明。
在本實施形態中,於PUCCH重複之時,終端200會在前半的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重新調諧 (Retuning)之前的1個子訊框)中,於使用以Rel.12所規定的縮短的PUCCH格式(Shortened PUCCH format),來將ACK/NACK訊號擴展,並映射之後,將用於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的尾端1個SC-FDMA符元打洞。
另一方面,終端200在後半的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重新調諧(Retuning)之後的1個子訊框)中,會在使用以Rel.12所規定的縮短的PUCCH格式(Shortened PUCCH format)來將ACK/NACK訊號擴展之後,將尾端1個SC-FDMA符元打洞。又,在本實施形態中,終端200會對後半的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的發送定時(timing)加上1個符元量的定時偏移(timing offset)。
圖14是顯示方法3及Y=4的情況下的PUCCH重複中的跳頻之情形。如圖14所示,終端200在以Y=4子訊框連續的方式發送重複訊號時,會藉由跳頻來變更頻帶,而再度以4個子訊框連續的方式發送重複訊號。此時,終端200會將在重新調諧(Retuning)之前的1個子訊框的尾端的1個SC-FDMA符元、與重新調諧(Retuning)之後的1個子訊框的開頭的1個SC-FDMA資料符元打洞。
又,如圖14所示,在前半的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中,是與實施形態2同樣地,ACK/NACK訊號會使用縮短的PUCCH格式(Shortened PUCCH format)來映射。據此,如圖14所示,在前半的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中,可以在縮短的PUCCH格式(Shortened PUCCH format)中為了重新調諧時間 (Retuning time)而確保未映射訊號之尾端1個SC-FDMA符元。
另一方面,如圖14所示,在後半的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中,是形成與縮短的PUCCH格式(Shortened PUCCH format)同樣並使用序列長度為4的Walsh序列及序列長度為3的DFT序列來擴展ACK/NACK訊號。又,終端200會對後半的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的發送定時加上1個SC-FDMA符元量的定時偏移(timing offset)。其結果,如圖14所示,在後半的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中,縮短的PUCCH格式(Shortened PUCCH format)的訊號會成為從第2個符元開始進行發送。藉此,可以為了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而確保後半的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的開頭1個SC-FDMA符元。又,在圖14所示之在後半的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中,由於將縮短的PUCCH格式(Shortened PUCCH format)原樣應用,所以不須規定新的PUCCH格式(PUCCH format),也不須變更ACK/NACK訊號的映射方法。
如此一來,在本實施形態中,由於在前半的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中,為了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而使用的是在縮短的PUCCH格式(Shortened PUCCH format)中未使用於ACK/NACK訊號及DMRS的映射之符元,所以不會發生正交碼序列間的正交性的崩潰。又,在後半的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中, 是形成與縮短的PUCCH格式(Shortened PUCCH format)同樣並將ACK/NACK訊號擴展,且加上1個SC-FDMA符元量的定時偏移來發送訊號。藉此,即便確保了用於重新調諧的符元,仍可將縮短的PUCCH格式(Shortened PUCCH format)的訊號仍維持原樣,所以不會發生正交碼序列間的正交性的崩潰。據此,在各個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中不會發生正交碼序列間的正交性的崩潰。
又,在本實施形態中,由於並沒有與於正交碼序列(OCC序列)的使用有關的限制,所以藉由正交碼序列可進行多工的終端數的最大值,可以維持在與既有LTE終端相同數的3個(即,式(2)的c=3)。
[實施形態2或實施形態3之變形例]
在實施形態2及實施形態3中,已針對作為以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發送ACK/NACK訊號的格式,而使用已將縮短的PUCCH格式(Shortened PUCCH format)或縮短的PUCCH格式(Shortened PUCCH format)的映射做了局部變更之格式的情況作了說明。相對於此,在本變形例中,於上行鏈路發送中應用跳頻的情況下,終端200會不限於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而在凡可應用重複之全部的子訊框中,均使用已將縮短的PUCCH格式(Shortened PUCCH format)或縮短的PUCCH格式(Shortened PUCCH format)的映射做了局部變更之格式來進行PUCCH重複發送。
圖15是表示Y=4的情況下的PUCCH重複中 的跳頻的情形。
如圖15所示,終端200在以Y=4子訊框連續的方式發送重複訊號時,會藉由跳頻來變更頻帶,而再度以4個子訊框連續的方式發送重複訊號。此時,在重新調諧(Retuning)之前的全部的4個子訊框中,所使用的是縮短的PUCCH格式(Shortened PUCCH format),而在重新調諧(Retuning)之後的全部的4個子訊框中,所使用的是已將縮短的PUCCH格式(Shortened PUCCH format)之映射局部變更的形式。
藉由如此進行,由於是以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與其他的子訊框對ACK/NACK訊號來將相同的OCC序列乘法運算,所以在基地台100中可以進行已使用Y個子訊框之複數個子訊框的頻道推測及符元合成。換言之,在導致以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與其他的子訊框對於ACK/NACK訊號將相異的OCC序列(具體而言,在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中為DFT序列,在其他的子訊框中為Walsh序列)進行乘法運算,而無法將在基地台100側進行逆擴展的之前的訊號同相合成的情形之下,可以防止使解調變的處理複雜化之情形。
(實施形態4)
終端將PUCCH與PUSCH以連續的子訊框各自發送,且用於PUCCH發送的1.4MHz頻域(窄頻帶)、與用於PUSCH發送的1.4MHz頻域(窄頻帶)為相異時,則在PUCCH發送及PUSCH發送之間也會使重新調諧 (Retuning)變得必要。
在實施形態1~3中,已針對將PUSCH或PUCCH重複發送時的跳頻中的重新調諧(Retuning)作了說明。相對於此,在本實施形態中,是針對PUSCH發送後的PUCCH發送、或PUCCH發送後的PUSCH發送中的重新調諧(Retuning)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基地台及終端由於與實施形態1之基地台100及終端200是使基本構成形成共通,所以援用圖9及圖10來作說明。
在本實施形態中,所使用的是確保上述之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的方法1~4之中的方法1(圖4)及方法2(圖5)。亦即,終端200有下述情形:藉由跳頻來切換使用之窄頻帶之情形、將重新調諧(Retuning)之前的1個子訊框的尾端2個SC-FDMA資料符元捨棄來設為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之情形、或將重新調諧(Retuning)之後的1個子訊框的開頭2個SC-FDMA資料符元捨棄來設為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之情形。
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中,在使PUSCH發送與PUCCH發送以連續的子訊框來進行的情形下,只要可形成與實施形態1(例如,圖11)同樣,藉由設定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而在不使其發生正交碼序列的正交性的崩潰的情形下,確保將終端200所發送之1.4MHz的頻域變更之重新調諧(Retuning)即可。
在本實施形態中,基地台100會在PUSCH或 PUCCH的發送、接收之前,將PUSCH的重複次數(NPUSCH)或PUCCH的重複次數(NPUCCH)預先通知到終端200。重複次數NPUSCH、NPUCCH可從基地台100對終端200透過終端固有的上層來進行通知,亦可使用MTC用之PDCCH來進行通知。
終端200會將PUSCH或PUCCH重複發送相當於已從基地台100通知之重複次數(NPUSCH或NPUCCH)之量。
又,終端200會在從已結束PUSCH重複發送之子訊框的下一個子訊框開始進行PUCCH重複發送時,且用於PUSCH發送的1.4MHz頻域與用於PUCCH發送的1.4MHz頻域相異時,如圖16所示,依照方法1(參照圖4),將重新調諧(Retuning)之前的PUSCH子訊框的尾端2個SC-FDMA符元打洞以作為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來確保。
另一方面,終端200會在從已結束PUCCH重複發送之子訊框的下一個子訊框開始進行PUSCH重複發送時,且用於PUSCH發送的1.4MHz頻域與用於PUCCH發送的1.4MHz頻域相異時,如圖17所示,依照方法2(參照圖5),將重新調諧(Retuning)之後的PUSCH子訊框的開頭2個SC-FDMA符元打洞以作為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來確保。
亦即,終端200在PUCCH重複發送之前需要重新調諧(Retuning)時,會將PUCCH重複開始之前的1個 子訊框的尾端2個SC-FDMA符元捨棄,而設為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又,終端200在PUCCH重複發送之後需要重新調諧(Retuning)時,會將PUCCH重複已結束之後的1個子訊框的開頭2個SC-FDMA符元捨棄,而設為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
換言之,是使PUSCH重複發送與PUCCH重複發送以連續的子訊框進行,且在PUSCH發送與PUCCH發送下1.4MHz頻域為相異時,終端200會將PUSCH所發送之子訊框內的1.4MHz頻域(窄頻帶)於切換之前(圖16)或之後(圖17)的2個SC-FDMA符元打洞以確保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
如此一來,在PUSCH發送與PUCCH發送為連續時,由於將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設定於PUSCH側,所以可以解決以下之問題。
首先,針對圖16所示之從PUSCH發送至PUCCH的重新調諧(Retuning)進行說明。
此時,基地台100會在將PUSCH進行發送、接收之前,透過MTC用的下行鏈路控制頻道對終端200發送指示PUSCH的分配之上行鏈路許可。
終端200在可以正確地解碼上行鏈路許可的情形下可以發送PUSCH。此時,由於終端200會於PUSCH發送後在使PUCCH發送為以連續的子訊框來進行的情形下,實施重新調諧(Retuning)並開始PUCCH發送,所以在PUSCH發送與PUCCH發送之間變得必須要有重新調諧時 間(Retuning time)。
另一方面,終端200在已無法正確地解碼上行鏈路許可時,不會發送PUSCH。此時,由於PUCCH發送之前的PUSCH發送並未進行,所以終端200在PUCCH發送之前不必進行重新調諧(Retuning)。在這種情況下,當假設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被設定於PUCCH側時,相對於基地台100會把PUCCH重複的開頭子訊框設想為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之情形,實際上會形成為終端200將PUCCH重複的開頭的子訊框設定為與通常的子訊框同樣並發送ACK/NACK訊號之情形。因此,在PUCCH重複的開頭子訊框中,基地台100所設想之PUCCH與終端200實際上發送之PUCCH之間將會產生不匹配。
相對於此,在本實施形態中,是在PUSCH發送之後將PUCCH發送以連續的子訊框進行的情況下,將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僅設定在PUSCH側。藉由如此進行,可以在不依賴於上行鏈路許可的解碼之成功與否的情形下,將PUCCH重複的開頭子訊框經常地作為通常的子訊框來使用。因此,在基地台100與終端200之間不會產生關於PUCCH之不匹配。又,由於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僅設定於PUSCH側,所以也不會有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的設定對在PUCCH的OCC序列的正交性造成影響之情形。
接著,針對圖17所示之從PUCCH發送到 PUSCH發送的重新調諧(Retuning)進行說明。
關於從PUCCH發送到PUSCH發送的重新調諧(Retuning),也可以與從PUSCH發送到PUCCH發送的重新調諧(Retuning)同樣地考量。亦即,基地台100會在將PUSCH進行發送、接收之前,透過MTC用的下行鏈路控制頻道發送對終端200指示PUSCH的分配的上行鏈路許可。
終端200在可以正確地解碼上行鏈路許可的情形下可以發送PUSCH。此時,由於終端200會於PUCCH發送後在使PUSCH發送為以連續的子訊框來進行的情形下,實施重新調諧(Retuning)並開始PUSCH發送,所以在PUCCH發送與PUSCH發送之間變得必須要有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
另一方面,終端200在已無法正確地解碼上行鏈路許可時,不會發送PUSCH。此時,由於PUCCH發送之後的PUSCH發送並未進行,所以終端200在PUCCH發送之後不必進行重新調諧(Retuning)。在這種情況下,當假設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被設定於PUCCH側時,相對於基地台100會把PUCCH重複的尾端的子訊框設想為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之情形,實際上會形成為終端200將PUCCH重複的尾端的子訊框設定為與通常的子訊框同樣並發送ACK/NACK訊號。因此,在PUCCH重複的尾端的子訊框中,基地台100所設想之PUCCH與終端200實際上發送之PUCCH之間將會產生不匹配。
相對於此,在本實施形態中,是在PUCCH發送之後將PUSCH發送以連續的子訊框進行的情況下,將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僅設定僅在PUSCH側。藉由如此進行,可以在不依賴於上行鏈路許可的解碼之成功於否的情形下,將PUCCH重複的尾端子訊框經常地作為通常的子訊框來使用。因此,在基地台100與終端200之間不會產生關於PUCCH之不匹配。又,由於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僅設定於PUSCH側,所以也不會有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的設定對PUCCH的OCC的正交性造成影響之情形。
(實施形態5)
由於本實施形態之基地台及終端,與實施形態1之基地台100及終端200是使基本構成形成共通,所以援用圖9及圖10來作說明。
在將根據實施形態1~4所說明之方法1~3的任一個的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確保的方法中,與為了重新調諧(Retuning)而設置防護子訊框(1個子訊框)之方法4相比較,可以將終端200中的資源利用效率提升。在跳頻週期為Y個子訊框時,方法4的資源利用效率為(Y-1)/Y。另一方面,方法1~3的資源利用效率為(Y-1+(12/14))/Y。例如,Y=4的情況下,根據方法1~3,與方法4相比較,可以將資源利用效率提升28%。
另一方面,PUCCH的情況下,可以藉由正交碼序列(OCC序列),而在相同的時間、頻率資源內使複 數個終端200進行多工。因此,除了終端200中的資源利用效率外,網路中的資源利用效率也成為重要的指標。
網路中的PUCCH的資源利用效率是對終端200中的資源利用效率乘以可藉由正交碼序列而多工的終端數(例如,式(2)的c)而得到。亦即,網路中的PUCCH的資源利用效率,在實施形態1及4(方法1或方法2。c=2)中為2×(Y-1+(12/14))/Y,在實施形態2及3(方法3。c=3)中為3×(Y-1+(12/14))/Y。另一方面,方法4,亦即,為了重新調諧(Retuning)而設置防護子訊框(1個子訊框)時的網路中的PUCCH的資源利用效率為3×(Y-1)/Y。
藉由以上,可以說網路中的PUCCH的資源利用效率,以實施形態2及3為最大。另一方面,由於實施形態1或4,將藉由OCC而可以進行多工之終端數從3限制為2,因此導致網路中的PUCCH的資源利用效率下降。
具體而言,如上所述,實施形態1的方法的網路中的PUCCH的資源利用效率為2×(Y-1+(12/14))/Y,方法4(為了重新調諧(Retuning)而設置防護子訊框的方法)的網路中的PUCCH的資源利用效率為3×(Y-1)/Y。據此,當比較雙方的資源利用效率時,Y>2.72,亦即,在跳頻週期Y為3以上的情況下,相較於實施形態1的方法,方法4的作法更能使網路中的PUCCH的資源利用效率變大。
於是,在本實施形態中,是考量網路中的PUCCH的資源利用效率,而針對將實施形態1的方法、與 方法4(為了重新調諧(Retuning)而設置防護子訊框的方法)合併使用的情況來作說明。具體而言,終端200是因應跳頻週期,來切換實施形態1的方法、與方法4(為了重新調諧(Retuning)而設置防護子訊框的方法)。
圖18是顯示在Y=2(<3)的情況下的PUCCH重複中的跳頻之情形,圖19是顯示在Y=4(≧3)的情況下的PUCCH重複中的跳頻之情形。
如圖18所示,在跳頻週期為未滿3的情況下,終端200會以實施形態1的方法(亦即將重新調諧(Retuning)之前的子訊框的尾端2個SC-FDMA符元打洞)來確保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另一方面,如圖19所示,在跳頻週期為3以上的情況下,終端200會不進行上述2個SC-FDMA符元之打洞,而以方法4(亦即於重新調諧(Retuning)前後的子訊框間設置防護子訊框)來確保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
如此進行,藉由終端200因應跳頻週期來切換確保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之方法,可以謀求網路中的PUCCH的資源利用效率的最佳化。又,由於在方法4中是形成為於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中,將子訊框全體捨棄,所以也不會有引起PUCCH的正交性的崩潰之情形。
再者,不限定於終端200根據跳頻週期而決定使用何種方法(實施形態1的方法或方法4)的情況。例如,亦可使基地台100將使用何種方法(實施形態1的方法 或方法4)透過胞元(cell)固有的上層來對終端200通知,亦可透過終端固有的上層來對終端200通知。
又,決定終端200使用何種方法(實施形態1的方法或方法4)的動作,亦可為規格上,預定的(predefined)決定之動作。例如,亦可為:由於在終端200為覆蓋範圍擴展模式A(無/小量重複(No/small repetition))的情況(即,重複之子訊框數較短之情況)下,會設想跳頻週期也較短,所以使用實施形態1的方法,且由於在終端200為覆蓋範圍擴展模式B(大量重複(Large repetition))的情況(即,重複之子訊框數較長的情況)下,會設想跳頻週期較長,所以使用方法4。
又,亦可將切換確保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之方法的閾值Yth作為參數。Yth亦可作為胞元固有的參數,而使基地台100透過胞元固有的上層來對終端200進行通知,亦可作為終端固有的參數,而使基地台100透過終端固有的上層來對終端200進行通知。又,Yth亦可為規格上,預定的(predefined)決定的參數。
(實施形態6)
在PUCCH中進行的不僅是ACK/NACK訊號的發送,也進行在上行鏈路週期性地被發送之CSI的回饋的發送。CSI回饋之發送、或CSI回饋之發送與ACK/NACK訊號的發送為重複的情形下,可使用PUCCH format 2/2a/2b。圖20是顯示PUCCH format 2/2a/2b的子訊框構成例。如圖20所示,於各時槽內是將2個DMRS、5個 SC-FDMA資料符元(CSI回饋資訊)進行時間多工。
於是,在本實施形態中,針對相對於PUCCH format 2/2a/2b之重新調諧(Retuning)的動作作說明。
再者,PUCCH format 2/2a/2b的重複發送並未被設想。以下,將已使用PUCCH format 1/1a/1b之重複發送或PUSCH之重複發送、與已使用PUCCH format 2/2a/2b之發送為在連續的子訊框發生時的動作作為一例來作說明。
在已使用PUCCH format 2/2a/2b之子訊框為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時,如方法1(圖4)或方法2(圖5)所示,當將重新調諧(Retuning)之前的1個子訊框的尾端或重新調諧(Retuning)之後的1個子訊框的開頭的2個SC-FDMA符元打洞時,會形成為將DMRS打洞之情形。這種情況下,由於在基地台100並無法使用DMRS所以會使解調變變困難。
於是,在本實施形態中,在終端200使用了PUCCH format 2/2a/2b之發送的前後重新調諧(Retuning)變得必要的情形下,會將重新調諧(Retuning)前後的任一方的頻道的1個子訊框放棄。
將重新調諧(Retuning)之前後的哪一頻道優先(或放棄)是取決於優先度之規範。例如,在現在的規格上,一般而言優先度是下述的順序:ACK/NACK訊號>PUSCH>週期性的CSI。此種狀況下,重新調諧(Retuning)之前或之後的PUCCH format 2/2a/2b會由於 優先度較低而被放棄。
如此一來,可以藉由因應優先度來放棄任一方的頻道,以防止在重新調諧(Retuning)中對優先度較高之頻道的影響。例如,已提高ACK/NACK訊號的優先度的情形下,因為可以防止藉由放棄而形成之對PUCCH format 1/1a/1b的影響,所以也不會有引起PUCCH之正交性的崩潰之情形。又,相反地,因為即便在將ACK/NACK訊號的優先度設得較低的情況下,也會形成將ACK/NACK訊號的子訊框全體捨棄之情形,所以對PUCCH的正交性不造成影響。
再者,於使用了PUCCH format 2/2a/2b之發送的前後,需要重新調諧(Retuning)之情況下,亦可應用方法3(圖6)。亦即,終端200亦可將重新調諧(Retuning)之前的1個子訊框的尾端1個符元與重新調諧(Retuning)之後的1個子訊框的開頭1個符元打洞。此情況下,即便已使用PUCCH format 2/2a/2b之子訊框成為重新調諧(Retuning)子訊框,也不會將DMRS打洞。據此,不會有打洞對於在基地台100的解調變造成影響之情形。
以上,已針對本揭示的各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
再者,在上述實施形態中,是將本揭示的一態樣以硬體構成之情況舉例作說明,但本揭示在與硬體的協同合作下也可以用軟體來實現。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之說明中所使用到的各 個功能方塊,典型上是作為積體電路之LSI而實現。積體電路會控制上述實施形態之說明中所使用到的各個功能方塊,亦可具備輸入與輸出。這些可以個別地集成為1個晶片,亦可以藉包含一部分或全部的方式來集成1個晶片。在此,雖然是做成LSI,但按照集成度的差異,也會有稱為IC、System LSI(系統LSI)、Super LSI(特大型LSI)與Ultra LSI(超大型LSI)之情形。
又,積體電路化的手法並不限於LSI,亦可利用專用電路或通用處理器來實現。亦可利用在LSI製造後,可程式設計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現場可程式閘陣列)、或可再構成LSI內部之電路電池的連接與設定之可重組態處理器(reconfigurable processor)。
此外,若是因為半導體技術之進步或藉由其衍生之其他技術而有可替換LSI積體電路化的技術出現,當然亦可使用該技術來進行功能方塊的集成化。可具有生物技術之應用等的可能性。
本揭示的終端具備:
控制部,針對在發送上行資料之子訊框上使用的窄頻帶,從在第1子訊框所使用的第1窄頻帶,切換至相對於接續於第1子訊框之第2子訊框且與第1窄頻帶相異之第2窄頻帶的情況下,將第1子訊框的最後的1個符元、與第2子訊框的最初的1個符元打洞來作為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而設定;及 發送部,於第1窄頻帶及第2窄頻帶上發送上行資料。
本揭示的終端具備:
控制部,從在發送相對於下行資料之ACK/NACK之第1子訊框上所使用之第1窄頻帶,切換至相對於接續於第1子訊框而發送上行資料之第2子訊框且與第1窄頻帶相異之第2窄頻帶的情況下,將第2子訊框的最初的2個符元作為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而設定;及 發送部,於第1窄頻帶發送ACK/NACK,並於第2窄頻帶發送上行資料。
在本揭示的終端中具備:
控制部,從在發送上行資料之第1子訊框上所使用之第1窄頻帶,切換至相對於接續於第1子訊框而發送相對於下行資料之ACK/NACK之第2子訊框且與前述第1窄頻帶相異之第2窄頻帶的情況下,將第1子訊框的最後的2個符元作為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而設定;及 發送部,於第1窄頻帶發送上行資料,並於第2窄頻帶發送前述ACK/NACK。
在本揭示的終端中具備:
控制部,針對在使用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實體上行鏈路控制通道)format 2a/2b來進行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通道狀態資訊)的回饋發送之子訊框上使用時的窄頻帶,從在第1子訊框上使用的第1窄頻帶,切換至相對於接續於第1子訊框之第2子訊框且與第1窄頻帶相異之第2窄頻帶的情況下,將第1 子訊框的最後的1個符元、與第2子訊框的最初的1個符元打洞來作為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而設定;及 發送部,於第1窄頻帶及第2窄頻帶發送前述CSI訊號。
在本揭示的終端中,控制部是藉由跳頻而從第1窄頻帶切換至第2窄頻帶。
在本揭示的終端中,第1窄頻帶及前述第2窄頻帶是設定為供MTC(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機器類型通訊))終端用。
本揭示的發送方法是:
針對在發送上行資料之子訊框上所使用的窄頻帶, 從在第1子訊框上使用的第1窄頻帶,切換至相對於接續於第1子訊框之第2子訊框且與第1窄頻帶相異之第2窄頻帶的情況下,將第1子訊框的最後的1個符元、與第2子訊框的最初的1個符元打洞來作為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而設定,並於第1窄頻帶及第2窄頻帶上發送上行資料。
本揭示的發送方法是從在發送相對於下行資料之ACK/NACK之第1子訊框上使用之第1窄頻帶,切換至相對於接續於第1子訊框而發送上行資料之第2子訊框且與第1窄頻帶相異之第2窄頻帶的情況下,將第2子訊框的最初的2個符元作為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而設定,以於第1窄頻帶發送ACK/NACK,並於第2窄頻帶發送上行資料。
本揭示的發送方法是從在發送上行資料之 第1子訊框上使用之第1窄頻帶,切換至相對於接續於第1子訊框而發送相對於下行資料之ACK/NACK之第2子訊框且與第1窄頻帶相異之第2窄頻帶的情況下,將第1子訊框的最後的2個符元作為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而設定,以於第1窄頻帶發送上行資料,並於第2窄頻帶發送ACK/NACK。
本揭示的發送方法是:針對在使用PUCCH format 2a/2b來進行CSI的回饋發送之子訊框上使用時的窄頻帶,從在第1子訊框所使用的第1窄頻帶,切換至相對於接續於第1子訊框之第2子訊框且與第1窄頻帶相異之第2窄頻帶的情況下,將第1子訊框的最後的1個符元、與第2子訊框的最初的1個符元打洞,來作為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而設定,以於第1窄頻帶及第2窄頻帶發送CSI訊號。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揭示之一個態樣在移動通訊系統上是有用的。

Claims (32)

  1. 一種通訊終端,具備:控制部,在發送第1頻道之第1子訊框所使用的第1窄頻帶,與接續於前述第1子訊框且發送第2頻道之第2子訊框所使用的第2窄頻帶相異的情況下,將2個符元打洞(puncture)來作為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而設定;及發送部,發送前述第1頻道及前述第2頻道,在前述第1頻道及前述第2頻道是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實體上行鏈路共享通道)的情況下,將前述第1子訊框的最後的1個符元與前述第2子訊框的最初的1個符元打洞,在前述第1頻道是前述PUSCH,前述第2頻道是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實體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的情況下,將前述第1子訊框的最後的2個符元打洞。
  2. 如請求項1之通訊終端,其中在前述第1頻道是前述PUCCH,前述第2頻道是前述PUSCH的情況下,將前述第2子訊框的最初的2個符元打洞。
  3. 如請求項1之通訊終端,其中在前述第1頻道及前述第2頻道是前述PUCCH,且於前述PUCCH中發送ACK/NACK訊號的情況下,於前述第1子訊框中,在前半時間槽使用相同之序列長度為4的序列,在後半時間槽使用序列長度為3的序列,於前述第2子訊框中,在前半 時間槽使用序列長度為3的序列,在後半時間槽使用序列長度為4的序列。
  4. 如請求項1之通訊終端,其中,在前述第1頻道及前述第2頻道為前述PUCCH,且於前述PUCCH中發送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通道狀態資訊)訊號的情況下,將前述第1子訊框的最後的1個符元與前述第2子訊框的最初的1個符元打洞。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通訊終端,其中,前述控制部是藉由跳頻而從前述第1窄頻帶切換至前述第2窄頻帶。
  6.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通訊終端,其中,前述第1窄頻帶及前述第2窄頻帶是設定為供MTC(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機器類型通訊)終端用。
  7.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通訊終端,其中,在前述第1頻道及前述第2頻道為前述PUCCH,且於前述PUCCH中使用PUCCH Format 2的情況下,將前述第1子訊框的最後的1個符元與前述第2子訊框的最初的1個符元打洞。
  8. 一種發送方法,是在發送第1頻道之第1子訊框所使用的第1窄頻帶,與接續於前述第1子訊框且發送第2頻道之第2子訊框所使 用之第2窄頻帶相異的情況下,將2個符元打洞(pucture)來作為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而設定,並發送前述第1頻道及前述第2頻道,且在前述第1頻道及前述第2頻道是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實體上行鏈路共享通道)的情況下,將前述第1子訊框的最後的1個符元與前述第2子訊框的最初的1個符元打洞,在前述第1頻道是前述PUSCH,前述第2頻道是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實體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的情況下,將前述第1子訊框的最後的2個符元打洞。
  9. 如請求項8之發送方法,其中,在前述第1頻道是前述PUCCH,前述第2頻道是前述PUSCH的情況下,將前述第2子訊框的最初的2個符元打洞。
  10. 如請求項8之發送方法,其中,在前述第1頻道及前述第2頻道是前述PUCCH,且於前述PUCCH中發送ACK/NACK訊號的情況下,於前述第1子訊框中,在前半時間槽使用相同之序列長度為4的序列,在後半時間槽使用序列長度為3的序列,於前述第2子訊框中,在前半時間槽使用序列長度為3的序列,在後半時間槽使用序列長度為4的序列。
  11. 如請求項8之發送方法,其中,在前述第1頻道及前述第2頻道為前述PUCCH,且於 前述PUCCH中發送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通道狀態資訊)訊號的情況下,將前述第1子訊框的最後的1個符元與前述第2子訊框的最初的1個符元打洞。
  12. 如請求項8至11中任一項之發送方法,其是藉由跳頻而從前述第1窄頻帶切換至前述第2窄頻帶。
  13. 如請求項8至11中任一項之發送方法,其中,前述第1窄頻帶及前述第2窄頻帶是設定為供MTC(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機器類型通訊)終端用。
  14. 如請求項8至11中任一項之發送方法,其中,在前述第1頻道及前述第2頻道為前述PUCCH,且於前述PUCCH中使用PUCCH Format 2的情況下,將前述第1子訊框的最後的1個符元與前述第2子訊框的最初的1個符元打洞。
  15. 一種積體電路,是控制:在發送第1頻道之第1子訊框所使用的第1窄頻帶,與接續於前述第1子訊框且發送第2頻道之第2子訊框所使用的第2窄頻帶相異的情況下,將2個符元打洞(puncture)來作為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而設定的處理;及發送前述第1頻道及前述第2頻道的處理,在前述第1頻道及前述第2頻道是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實體上行鏈路共享通道)的情況下,將前述第1子訊框的最後的1個符元與前述第2子訊框 的最初的1個符元打洞,在前述第1頻道是前述PUSCH,前述第2頻道是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實體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的情況下,將前述第1子訊框的最後的2個符元打洞。
  16. 如請求項15之積體電路,其中,在前述第1頻道及前述第2頻道為前述PUCCH,且於前述PUCCH中使用PUCCH Format 2的情況下,將前述第1子訊框的最後的1個符元與前述第2子訊框的最初的1個符元打洞。
  17. 一種通訊裝置,具備:控制部,在發送第1頻道之第1子訊框所使用之第1窄頻帶,與接續於前述第1子訊框而發送第2頻道之第2子訊框所使用之第2窄頻帶相異的情況下,將2個符元打洞(puncture)來作為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而設定;及接收部,接收前述第1頻道及前述第2頻道,在前述第1頻道及前述第2頻道是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實體上行鏈路共享通道)的情況下,將前述第1子訊框的最後的1個符元與前述第2子訊框的最初的1個符元打洞,在前述第1頻道是前述PUSCH,前述第2頻道是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實體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的情況下,將前述第1子訊框的最後的2個符 元打洞。
  18. 如請求項17之通訊裝置,其中在前述第1頻道是前述PUCCH,前述第2頻道是前述PUSCH的情況下,將前述第2子訊框的最初的2個符元打洞。
  19. 如請求項17之通訊裝置,其中在前述第1頻道及前述第2頻道是前述PUCCH,且於前述PUCCH中發送ACK/NACK訊號的情況下,於前述第1子訊框中,在前半時間槽使用相同之序列長度為4的序列,在後半時間槽使用序列長度為3的序列,於前述第2子訊框中,在前半時間槽使用序列長度為3的序列,在後半時間槽使用序列長度為4的序列。
  20. 如請求項17之通訊裝置,其中,在前述第1頻道及前述第2頻道為前述PUCCH,且於前述PUCCH中發送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通道狀態資訊)訊號的情況下,將前述第1子訊框的最後的1個符元與前述第2子訊框的最初的1個符元打洞。
  21. 如請求項17至20中任一項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述控制部是藉由跳頻而從前述第1窄頻帶切換至前述第2窄頻帶。
  22. 如請求項17至20中任一項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述第1窄頻帶及前述第2窄頻帶是設定為供MTC(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機器類型通訊)終端用。
  23. 如請求項17至20中任一項之通訊裝 置,其中,在前述第1頻道及前述第2頻道為前述PUCCH,且於前述PUCCH中使用PUCCH Format 2的情況下,將前述第1子訊框的最後的1個符元與前述第2子訊框的最初的1個符元打洞。
  24. 一種接收方法,是在發送第1頻道之第1子訊框所使用的第1窄頻帶,與接續於前述第1子訊框且發送第2頻道之第2子訊框所使用之第2窄頻帶相異的情況下,將2個符元打洞(pucture)來作為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而設定,並接收前述第1頻道及前述第2頻道,且在前述第1頻道及前述第2頻道是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實體上行鏈路共享通道)的情況下,將前述第1子訊框的最後的1個符元與前述第2子訊框的最初的1個符元打洞,在前述第1頻道是前述PUSCH,前述第2頻道是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實體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的情況下,將前述第1子訊框的最後的2個符元打洞。
  25. 如請求項24之接收方法,其中,在前述第1頻道是前述PUCCH,前述第2頻道是前述PUSCH的情況下,將前述第2子訊框的最初的2個符元打洞。
  26. 如請求項24之接收方法,其中,在前述第1頻道及前述第2頻道是前述PUCCH,且於 前述PUCCH中發送ACK/NACK訊號的情況下,於前述第1子訊框中,在前半時間槽使用相同之序列長度為4的序列,在後半時間槽使用序列長度為3的序列,於前述第2子訊框中,在前半時間槽使用序列長度為3的序列,在後半時間槽使用序列長度為4的序列。
  27. 如請求項24之接收方法,其中,在前述第1頻道及前述第2頻道為前述PUCCH,且於前述PUCCH中發送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通道狀態資訊)訊號的情況下,將前述第1子訊框的最後的1個符元與前述第2子訊框的最初的1個符元打洞。
  28. 如請求項24至27中任一項之接收方法,其是藉由跳頻而從前述第1窄頻帶切換至前述第2窄頻帶。
  29. 如請求項24至27中任一項之接收方法,其中,前述第1窄頻帶及前述第2窄頻帶是設定為供MTC(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機器類型通訊)終端用。
  30. 如請求項24至27中任一項之接收方法,其中,在前述第1頻道及前述第2頻道為前述PUCCH,且於前述PUCCH中使用PUCCH Format 2的情況下,將前述第1子訊框的最後的1個符元與前述第2子訊框的最初的1個符元打洞。
  31. 一種積體電路,是控制:在發送第1頻道之第1子訊框所使用的第1窄頻帶,與 接續於前述第1子訊框且發送第2頻道之第2子訊框所使用的第2窄頻帶相異的情況下,將2個符元打洞(puncture)來作為重新調諧時間(Retuning time)而設定的處理;及接收前述第1頻道及前述第2頻道的處理,在前述第1頻道及前述第2頻道是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實體上行鏈路共享通道)的情況下,將前述第1子訊框的最後的1個符元與前述第2子訊框的最初的1個符元打洞,在前述第1頻道是前述PUSCH,前述第2頻道是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實體上行鏈路控制通道)的情況下,將前述第1子訊框的最後的2個符元打洞。
  32. 如請求項31之積體電路,其中,在前述第1頻道及前述第2頻道為前述PUCCH,且於前述PUCCH中使用PUCCH Format 2的情況下,將前述第1子訊框的最後的1個符元與前述第2子訊框的最初的1個符元打洞。
TW105134392A 2015-11-06 2016-10-25 通訊終端、通訊裝置、發送方法、接收方法及積體電路 TWI6956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18442A JP6645807B2 (ja) 2015-11-06 2015-11-06 通信端末、送信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JP2015-218442 2015-11-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0087A TW201720087A (zh) 2017-06-01
TWI695602B true TWI695602B (zh) 2020-06-01

Family

ID=586625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34392A TWI695602B (zh) 2015-11-06 2016-10-25 通訊終端、通訊裝置、發送方法、接收方法及積體電路

Country Status (16)

Country Link
US (5) US10581483B2 (zh)
EP (2) EP3952238B1 (zh)
JP (1) JP6645807B2 (zh)
KR (1) KR102473793B1 (zh)
CN (2) CN114189262B (zh)
AU (1) AU2016350129B2 (zh)
BR (1) BR112018007342B1 (zh)
CA (1) CA3001807C (zh)
CO (1) CO2018004413A2 (zh)
MX (2) MX2018005523A (zh)
MY (1) MY193863A (zh)
RU (2) RU2770685C1 (zh)
SG (2) SG11201803248QA (zh)
TW (1) TWI695602B (zh)
WO (1) WO2017077694A1 (zh)
ZA (2) ZA20180283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84200A1 (ja) * 2016-11-04 2018-05-11 京セラ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方法、ユーザ端末及び装置
CN108206725B (zh) * 2016-12-16 2022-05-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发射机、接收机、存储介质
US11496890B2 (en) * 2017-03-22 2022-11-08 Sony Corporation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EP3923498B1 (en) * 2017-03-24 2023-11-0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nb wireless device for determining whether or not to transmit sr
US11778657B2 (en) * 2017-10-27 2023-10-03 Apple Inc. Control resource set information in 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
KR20210027481A (ko) * 2018-07-17 2021-03-10 베이징 시아오미 모바일 소프트웨어 컴퍼니 리미티드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장치 및 저장 매체
CN110830189B (zh) * 2018-08-07 2021-06-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1083674B (zh) * 2018-10-22 2022-08-30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信道管理方法和装置
WO2020098907A1 (en) * 2018-11-12 2020-05-2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Wireless device, management server and methods therein for determining transmission of uplink data
US20220201680A1 (en) * 2019-04-30 2022-06-23 Lenovo (Beijing) Limited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pucch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WO2022032595A1 (zh) * 2020-08-13 2022-02-17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频率切换方法、频率切换装置及存储介质
WO2022067846A1 (en) * 2020-10-02 2022-04-07 Apple Inc. Pucch repetition to increase the reliability of pucch transmission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144452A1 (en) * 2007-04-24 2010-01-13 NTT DoCoMo, Inc.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 wireless base station, mobile station, and processor
CN102368872A (zh) * 2006-01-18 2012-03-07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发送装置和发送方法
US20130094457A1 (en) * 2011-10-14 2013-04-18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Data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method of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tc) device
US20130310096A1 (en) * 2012-05-16 2013-11-21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Communication network devices, base station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WO2015030523A1 (ko) * 2013-08-29 2015-03-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기계타입통신을 지원하는 무선 접속 시스템에서 채널상태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15369A (en) * 1994-06-24 1996-05-07 Metricom, Inc. Method for frequency sharing and frequency punchout in frequency hopping communications network
US6571102B1 (en) * 2000-08-08 2003-05-27 Motorola, Inc. Channel management technique for asymmetric data services
US7023880B2 (en) * 2002-10-28 2006-04-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formatting variable-rate vocoder frames for inter-system transmissions
RU2435302C2 (ru) * 2007-03-15 2011-11-27 Панасоник Корпорэйшн Устройство радиопередачи и способ радиопередачи
US8780790B2 (en) * 2008-01-07 2014-07-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TDD oper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RU2471314C2 (ru) * 2008-04-22 2012-12-27 Квэлкомм Инкорпорейтед Управление помехами с помощью запросов уменьшения помех и индикаторов помех
US8730925B2 (en) 2009-04-09 2014-05-20 Motorola Mobility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reference signals for accurate time-difference of arrival estimation
US8526347B2 (en) * 2010-06-10 2013-09-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with symmetric waveform for downlink and uplink
JP5820381B2 (ja) * 2010-09-03 2015-11-24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アメリカ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端末装置、通信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US20120082079A1 (en) * 2010-10-04 2012-04-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 (dtx) signaling in uplink data channel
EP2629473B1 (en) 2010-10-13 2019-04-2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device for same
KR101919780B1 (ko) 2011-03-03 2018-11-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확인응답 정보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GB2491858C (en) * 2011-06-14 2020-07-29 Sca Ipla Holdings Inc Telecommunications method and system
EP2724574B1 (en) * 2011-06-21 2017-07-1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 user equipment and a method therein for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of uplink transmissions
EP3742793B1 (en) * 2011-08-10 2021-10-27 Sun Patent Trust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transmission/reception method
US9241287B2 (en) 2011-09-13 2016-01-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Narrow bandwidth operation in LTE
US8885569B2 (en) 2011-12-19 2014-11-11 Ofinno Technologies, Llc Beamforming signaling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9622230B2 (en) * 2012-05-17 2017-04-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Narrow band partitioning and efficient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low cost user equipments
WO2016053047A1 (ko) 2014-10-02 2016-04-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상향링크 신호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사용자기기와, 상향링크 신호를 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사용자기기
US10516517B2 (en) 2015-01-29 2019-12-24 Intel IP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s for support of frequency hopping for UEs with reduced bandwidth support
JP6468361B2 (ja) 2015-03-31 2019-02-1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方法、ユーザ機器及び基地局
EP3282629B1 (en) * 2015-04-08 2020-09-0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reporting channel state and apparatus therefor
US10326493B2 (en) * 2015-05-13 2019-06-1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ontrol channel transmission and frequency error correction
US10374748B2 (en) * 2015-05-15 2019-08-06 Nec Corpor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HARQ ACK/NACK bits transmission
WO2017078458A1 (en) * 2015-11-04 2017-05-1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ling frequency retuning for 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 user equipmen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68872A (zh) * 2006-01-18 2012-03-07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发送装置和发送方法
EP2144452A1 (en) * 2007-04-24 2010-01-13 NTT DoCoMo, Inc.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 wireless base station, mobile station, and processor
US20130094457A1 (en) * 2011-10-14 2013-04-18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Data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method of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tc) device
US20130310096A1 (en) * 2012-05-16 2013-11-21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Communication network devices, base station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WO2015030523A1 (ko) * 2013-08-29 2015-03-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기계타입통신을 지원하는 무선 접속 시스템에서 채널상태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3001807C (en) 2023-10-17
ZA202000476B (en) 2021-04-28
MX2021001639A (es) 2021-05-12
KR20180080198A (ko) 2018-07-11
US20220345175A1 (en) 2022-10-27
EP3373539A1 (en) 2018-09-12
MX2018005523A (es) 2018-08-01
US11777555B2 (en) 2023-10-03
RU2770685C1 (ru) 2022-04-21
JP6645807B2 (ja) 2020-02-14
US20230396287A1 (en) 2023-12-07
EP3373539A4 (en) 2018-11-21
US10581483B2 (en) 2020-03-03
ZA201802835B (en) 2020-05-27
AU2016350129B2 (en) 2020-10-15
CN114189262B (zh) 2023-02-28
RU2709796C2 (ru) 2019-12-20
KR102473793B1 (ko) 2022-12-02
EP3373539B1 (en) 2021-12-01
JP2017092642A (ja) 2017-05-25
RU2018111758A3 (zh) 2019-12-06
TW201720087A (zh) 2017-06-01
RU2018111758A (ru) 2019-12-06
SG11201803248QA (en) 2018-05-30
US11411601B2 (en) 2022-08-09
MY193863A (en) 2022-10-29
CO2018004413A2 (es) 2018-05-10
US20200162124A1 (en) 2020-05-21
BR112018007342A2 (pt) 2018-10-16
AU2016350129A1 (en) 2018-05-17
AU2016350129A2 (en) 2018-06-14
BR112018007342B1 (pt) 2024-03-05
US20190081658A1 (en) 2019-03-14
WO2017077694A1 (ja) 2017-05-11
EP3952238B1 (en) 2024-04-10
US20210203378A1 (en) 2021-07-01
EP3952238A1 (en) 2022-02-09
CA3001807A1 (en) 2017-05-11
SG10202005046YA (en) 2020-06-29
CN108353056A (zh) 2018-07-31
US11005522B2 (en) 2021-05-11
CN108353056B (zh) 2021-11-30
CN114189262A (zh) 2022-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95602B (zh) 通訊終端、通訊裝置、發送方法、接收方法及積體電路
JP6691248B2 (ja) 端末及び送信方法
JP7224506B2 (ja)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US10122502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transmitting method, and receiving method
JP6667532B2 (ja) 端末、基地局、送信方法及び受信方法
JP6845951B2 (ja) 基地局、受信方法及び集積回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