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89262B - 基站、接收方法及集成电路 - Google Patents

基站、接收方法及集成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89262B
CN114189262B CN202111299169.8A CN202111299169A CN114189262B CN 114189262 B CN114189262 B CN 114189262B CN 202111299169 A CN202111299169 A CN 202111299169A CN 114189262 B CN114189262 B CN 1141892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frame
channel
pucch
symbols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9916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189262A (zh
Inventor
山本哲矢
铃木秀俊
堀内绫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Publication of CN1141892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892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1892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892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26Channel coefficients, e.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7Rate matching
    • H04L1/0068Rate matching by punctu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69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 H04B1/713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using frequency hopping
    • H04B1/7136Arrangements for generation of hop frequencies, e.g. using a bank of frequency sources, using continuous tuning or using a transfor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69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 H04B1/713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using frequency hopp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16Code allocation
    • H04J13/18Allocation of orthogonal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8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repeating transmission, e.g. Verdan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58Transmission or retransmission of more than one copy of acknowledgement mess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1Details of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Structure of the referenc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7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4Erro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AREA)
  • Bidirectional Digital Transmission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种基站,包括:控制单元,在接收第一信道的第一子帧所用的第一窄带与接续着所述第一子帧而接收第二信道的第二子帧所用的第二窄带不同的情况下,将2个码元设定为重调时间;以及接收单元,接收所述第一信道及所述第二信道,在所述第一信道及所述第二信道是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即PUSCH的情况下,所述2个码元是所述第一子帧最后的1个码元和所述第二子帧最前的1个码元,在所述第一信道是所述PUSCH且所述第二信道是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即PUCCH的情况下,所述2个码元是所述第一子帧最后的2个码元。

Description

基站、接收方法及集成电路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6年10月25日、申请号为201680062184.1、发明名称为“终端及发送方法”、申请人为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站、接收方法、及集成电路。
背景技术
在3GPP LTE(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Long Term Evolution: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长期演进)中,采用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Access:正交频分多址)作为从基站(有时也称作eNB(evolved Node B:演进型基站))向终端(有时也称作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的下行链路的通信方式,采用SC-FDMA(Single Carrier-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作为从终端向基站的上行链路的通信方式(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至3)。
在LTE中,基站通过将系统频带内的资源块(RB:Resource Block)以被称为子帧的每个单位时间分配给终端,从而进行通信。图1表示LTE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的子帧结构例。如图1所示,1子帧由2个时隙构成。多个SC-FDMA数据码元与解调参考信号(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被时分复用于各时隙。基站在收到PUSCH时,使用DMRS进行信道估计。随后,基站使用信道估计结果进行SC-FDMA数据码元的解调/解码。
另外,在LTE中,针对下行链路数据应用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Request: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即,终端将表示下行链路数据的错误检测结果的响应信号反馈给基站。终端对下行链路数据进行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若CRC的运算结果无错误,则将肯定响应(ACK:Acknowledgement)作为响应信号反馈给基站,若CRC运算结果存在错误,则将否定响应(NACK:Negative Acknowledgement)作为响应信号反馈给基站。对于该响应信号(即,ACK/NACK信号)的反馈,使用PUCCH(Physical UplinkControl Channel: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等上行链路控制信道。
根据终端以PUCCH发送ACK/NACK信号时的状况,区分使用多种格式。例如,若除ACK/NACK信号及上行调度请求以外并无要发送的控制信息,则使用PUCCH格式1a/1b。另一方面,若ACK/NACK信号的发送、与周期性地以上行线路发送的CSI(Channel StateInformation: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有重复,则使用PUCCH格式2a/2b。
如图2所示,以PUCCH格式1a/1b从多个终端分别发送的多个ACK/NACK信号在时间轴上通过具备零自相关(Zero Auto-correlation)特性的ZAC(零自相关)序列而扩频(乘以ZAC序列),在PUCCH内中进行码分复用。在图2中,(W(0)、W(1)、W(2)、W(3))表示序列长4的沃尔什(Walsh)序列,(F(0)、F(1)、F(2))表示序列长3的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离散傅里叶变换)序列。
如图2所示,在终端中,ACK/NACK信号首先在频率轴上通过ZAC序列(序列长12)一次扩频为与1SC-FDMA码元对应的频率成分。即,将序列长12的ZAC序列乘以以复数表示的ACK/NACK信号成分。接下来,将一次扩频后的ACK/NACK信号、及作为参考信号的ZAC序列分别通过沃尔什序列(序列长4:W(0)~W(3))及DFT序列(序列长3:F(0)~F(2))而二次扩频。即,将序列长12的信号(一次扩频后的ACK/NACK信号、或作为参考信号的ZAC序列)各自的成分乘以正交码序列(OCC:Orthogonal Cover Code、沃尔什序列或DFT序列)的各成分。进一步,经二次扩频的信号通过离散傅里叶逆变换(IDFT:Inverse Discrete FourierTransform,或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里叶逆变换))转换为时间轴上的序列长12的信号。然后,对IFFT后的信号分别附加循环前缀(CP:Cyclic Prefix),形成由7个SC-FDMA码元构成的1时隙的信号。
另外,如图3所示,PUCCH以子帧为单位被分配给各终端。
来自不同终端的ACK/NACK信号彼此使用以不同的循环移位量(Cyclic ShiftIndex)定义的ZAC序列、或与不同的序列编号(OC Index:Orthogonal Cover Index)对应的正交码序列而扩频(进行乘法运算)。正交码序列是沃尔什序列与DFT序列的组。另外,正交码序列有时也被称作块扩频码(Block-wise spreading code)序列。因此,基站通过使用以往的反扩频及相关处理,能够将这些经码分复用的多个ACK/NACK信号分离(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4)。
此外,作为支撑今后的信息社会的结构,近年,不经由用户判断而通过设备间的自律通信来实现服务的M2M(Machine-to-Machine:机器对机器)通信备受期待。作为M2M系统的具体的应用事例,有智能电网(smart grid)。智能电网是有效供应电或气等生命线的基础设施。例如,智能电网是在各家庭或大厦中配备的智能计量表与中央服务器之间实施M2M通信,从而自律且有效地调整资源的需求平衡。作为M2M通信系统的其他应用事例,可列举用于物品管理、环境监测或远程医疗等的监控系统、自动售卖机的库存或收费的远程管理等。
在M2M通信系统中,尤其着眼于具有广范围的通信区域的蜂窝系统的利用。在3GPP中,在LTE及进阶LTE的标准化中,已进行了面向被称作机器类型通信(MTC:Machine TypeCommunication)的M2M的蜂窝网络高度化的标准化(例如,非专利文献5),并且以低成本化、功耗削减及覆盖增强(Coverage Enhancement)为要求条件的规格研究已经开始。尤其,与多为用户一边移动一边使用的手持终端不同,在智能计量表等几乎不移动的终端中,为了提供服务必须确保覆盖。因此,为了在配置有支持大厦的地下等在现有的LTE及进阶LTE的通信区域中无法利用的场所的终端(MTC终端)的情况下也能支持,正研究进一步扩大通信区域的“覆盖增强(MTC覆盖增强)”。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 36.211V12.7.0、“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Radio Access(E-UTRA);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Release 12)、”September2015.
非专利文献2:3GPP TS 36.212V12.6.0、“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Radio Access(E-UTRA);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Release 12)、”September2015.
非专利文献3:3GPP TS 36.213V12.7.0、“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Radio Access(E-UTRA);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Release 12)、”September 2015.
非专利文献4:Seigo Nakao、TomofumiTakata、Daichi Imamura、and KatsuhikoHiramatsu、“Performance enhancement of E-UTRA uplink control channel in fastfading environments、”Proceeding of 2009IEEE 69th Vehicular TechnologyConference(VTC2009-Spring)、April 2009.
非专利文献5:RP-141660、Ericsson、Nokia Networks、“New WI proposal:Further LTE Physical Layer Enhancements for MTC、”September 2014
非专利文献6:R1-151454、MCC Support、“Final Report of 3GPP TSG RAN WG1#80v1.0.0、”February 2015
非专利文献7:R1-155051、RAN4、Ericsson、“Reply LS on retuning timebetween narrowband regions for MTC、”August 2015
发明内容
为了进一步扩大通信区域,正研究在MTC覆盖增强中多次反复发送同一信号的“重复”技术。在重复中,通过对在发送侧重复发送的信号进行合成,从而提高接收信号功率,以扩展覆盖(通信区域)。
为了实现终端的低成本化,在推进LTE-Advanced Release 13(Rel.13)的规格研究的MTC中,终端(以下,有时也称作MTC终端)仅支持1.4MHz的频率带宽(有时也称作窄带或narrowband region)。因此导入“跳频”,即,使终端用于发送的1.4MHz的频带在系统频带内每隔固定的子帧跳变(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6)。在跳频时,需要载频的切换时间(重调时间)。据认为重调时间最大需要2个码元左右的时间(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7)。
在下行链路中,Rel.13的MTC终端不接收现有LTE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因此能将现有LTE的PDCCH的区域即子帧先头(最前)的2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码元作为重调时间。
另一方面,在上行链路中,Rel.13的MTC终端与现有LTE终端同样,能够使用子帧内的所有SC-FDMA码元发送PUSCH或PUCCH。因此,为了对MTC终端应用跳频,在重调时,必须停止一部分PUSCH或PUCCH的发送以确保2SC-FDMA码元左右的重调时间。既要确保上行链路信号(PUSCH或PUCCH)的重调时间,又必须抑制传输特性的恶化。
本发明的一个形态的基站包括:控制单元,在接收第一信道的第一子帧所用的第一窄带与接续着所述第一子帧而接收第二信道的第二子帧所用的第二窄带不同的情况下,将2个码元设定为重调时间;以及接收单元,接收所述第一信道及所述第二信道,在所述第一信道及所述第二信道是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即PUSCH的情况下,所述2个码元是所述第一子帧最后的1个码元和所述第二子帧最前的1个码元,在所述第一信道是所述PUSCH且所述第二信道是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即PUCCH的情况下,所述2个码元是所述第一子帧最后的2个码元。
本发明的一个形态的接收方法中,在接收第一信道的第一子帧所用的第一窄带与接续着所述第一子帧而接收第二信道的第二子帧所用的第二窄带不同的情况下,将2个码元设定为重调时间,接收所述第一信道及所述第二信道,在所述第一信道及所述第二信道是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即PUSCH的情况下,所述2个码元是所述第一子帧最后的1个码元和所述第二子帧最前的1个码元,在所述第一信道是所述PUSCH且所述第二信道是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即PUCCH的情况下,所述2个码元是所述第一子帧最后的2个码元。
本发明的一个形态的集成电路控制以下的处理:在接收第一信道的第一子帧所用的第一窄带与接续着所述第一子帧而接收第二信道的第二子帧所用的第二窄带不同的情况下,将2个码元设定为重调时间的处理;以及接收所述第一信道及所述第二信道的处理,在所述第一信道及所述第二信道是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即PUSCH的情况下,所述2个码元是所述第一子帧最后的1个码元和所述第二子帧最前的1个码元,在所述第一信道是所述PUSCH且所述第二信道是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即PUCCH的情况下,所述2个码元是所述第一子帧最后的2个码元。
本发明的一个形态的集成电路控制以下的处理:在发送第一信道的第一子帧所用的第一窄带与接续着所述第一子帧而发送第二信道的第二子帧所用的第二窄带不同的情况下,将2个码元设定为重调时间的处理;以及发送所述第一信道及所述第二信道的处理,在所述第一信道及所述第二信道是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即PUSCH的情况下,所述2个码元是所述第一子帧最后的1个码元和所述第二子帧最前的1个码元,在所述第一信道是所述PUSCH且所述第二信道是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即PUCCH的情况下,所述2个码元是所述第一子帧最后的2个码元。
本发明的一形态的终端采用下述结构,其包括:控制单元,对于发送上行数据的子帧所用的窄带,在将接续着第一子帧的第二子帧所用的窄带从所述第一子帧所用的第一窄带切换到与所述第一窄带不同的第二窄带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子帧最后的1个码元与所述第二子帧最前的1个码元删余而设定为重调时间;以及发送单元,以所述第一窄带及所述第二窄带发送所述上行数据。
此外,这些概括性的或者具体的形态既可以系统、方法、集成电路、计算机程序或记录介质实现,也可以系统、装置、方法、集成电路、计算机程序及记录介质的任意组合实现。
根据本发明的一形态,既能抑制上行链路信号(PUSCH或PUCCH)的传输特性的恶化,又能确保重调时间。
本发明的一形态中的进一步的优点及效果将根据说明书及附图而明确。该优点及/或效果是根据若干实施方式与说明书及附图中记载的特征分别提供,但为了获得1个或更多的相同特征,未必需要提供全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PUSCH的子帧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2是表示PUCCH中的响应信号生成处理的一例的图。
图3是表示PUCCH格式1a/1b的子帧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4是表示重调时间的设定例的图(方法1)。
图5是表示重调时间的设定例的图(方法2)。
图6是表示重调时间的设定例的图(方法3)。
图7是表示重调时间的设定例的图(方法4)。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终端的主要部分结构的方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基站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终端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跳频的一例的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跳频的一例的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ACK/NACK信号的映射的一例的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跳频的一例的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2或3的变形例的跳频的一例的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跳频的一例的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跳频的一例的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跳频的一例的图。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跳频的一例的图。
图20是表示PUCCH格式2/2a/2b的子帧结构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作为本发明的基础的一见解]
如上所述,在下行链路中,Rel.13的MTC终端不接收现有LTE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因此能将现有LTE的PDCCH的区域即子帧先头的2OFDM码元作为重调时间。
另一方面,在上行链路中,Rel.13的MTC终端与现有LTE终端同样,能够使用子帧内的所有SC-FDMA码元发送PUSCH或PUCCH。因此,为了对MTC终端应用跳频,在重调时,必须停止一部分PUSCH或PUCCH的发送以确保2SC-FDMA码元左右的重调时间。
作为确保上行链路中的重调时间的方法,对以下所示的4种方法1~4进行说明。
方法1(图4):舍去(删余)重调之前的1子帧末尾(最后)的2个SC-FDMA码元,以作为重调时间的方法
方法2(图5):舍去重调之后的1子帧先头(最前)的2个SC-FDMA码元,以作为重调时间的方法
方法3(图6):舍去重调之前的1子帧末尾的1个SC-FDMA与重调之后的1子帧先头的1个SC-FDMA码元,以作为重调时间的方法
方法4(图7):设置用于重调的保护子帧(1子帧)的方法
在上述确保重调时间的方法中,方法4每当进行跳频时需要1子帧的重调时间,因此与其他方法1~3相比,完成所有重复发送所需的时间(或子帧数)增加,资源利用效率降低。
例如,若跳频周期为Y子帧,则方法4中的资源利用效率为(Y-1)/Y。另一方面,方法1~3中资源利用效率为(Y-1+(12/14))/Y。因而,例如当Y=4时,方法1~3与方法4相比,能够将资源利用效率提高28%左右。
接下来,在方法1~3中,作为PUSCH重复时以重调子帧(使用1或2SC-FDMA码元作为重调时间的子帧)发送数据的格式,有以下2种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与其他子帧同样,如图1所示那样将数据映射至除DMRS以外的12SC-FDMA码元之后,将用于重调时间的SC-FDMA码元删余的方法。该方法中,在重调子帧与其他子帧之间,在为了重调时间而删余的SC-FDMA码元以外的其他码元中发送同一信号,因此能够容易地在基站侧实现同相合成。
第二个方法是作为以重调子帧发送数据的格式,使针对数据的编码率不同于其他子帧,将数据映射至除了用于重调时间的SC-FDMA码元以外的10或11SC-FDMA码元的方法(速率匹配)。该方法是未设想重复发送的现有LTE中采用的方法,因此不需要变更现有规格。但是,在重调子帧与其他子帧之间,在各码元中发送不同的信号,因此无法在基站侧进行同相合成。
无论哪种方法,都不会对PUSCH中的数据发送造成大的影响,因此在PUSCH重复中,从资源利用效率的观点考虑,优选使用方法1~3。
另外,在PUCCH重复时,从资源利用效率的观点和PUCCH与PUSCH的动作共同性的观点考虑,也优选使用方法1~3。但是,在方法1~3中,通过正交码序列(OCC)编码的SC-FDMA码元的一部分未被使用,因此有发生正交序列间的正交性的破坏,并因码间干涉导致特性恶化的危险。
因此,以下,在本发明的一形态中,提供既能抑制上行链路信号(PUSCH或PUCCH)的传输特性的恶化,又能确保重调时间的终端及发送方法。
[通信系统的概要]
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例如具备支持进阶LTE系统的基站100及终端200。另外,终端200为MTC终端。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的终端200的主要部分结构的方框图。在图8所示的终端200中,扩频单元215使用多个正交码序列(OCC序列)中的任一个,对针对下行数据的ACK/NACK信号进行扩频。重复单元216跨及多个子帧重复经扩频的ACK/NACK信号。信号分配单元217将重复的ACK/NACK信号映射至面向MTC终端的窄带。控制单元209在多个子帧中的第一子帧中所用的窄带、与接续着第一子帧的第二子帧中所用的窄带不同的情况下(即,重调的情况下),将第一子帧末尾的2个码元或第二子帧先头的2个码元删余。发送单元220以窄带发送ACK/NACK信号。此外,多个正交码序列各自以由与子帧先头的2个码元对应的码组成的第一部分序列、及由与末尾2个码元对应的码组成的第2部分序列构成,第一部分序列及第二部分序列在多个正交码序列间分别部分正交。
(实施方式1)
[基站的结构]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基站100的结构的方框图。在图9中,基站100具有控制单元101、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02、控制信号编码单元103、控制信号调制单元104、数据编码单元105、重发控制单元106、数据调制单元107、信号分配单元108、IFFT(Inverse FastFourier Transform)单元109、CP(Cyclic Prefix)附加单元110、发送单元111、天线112、接收单元113、CP去除单元114、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单元115、提取单元116、解映射单元117、信道估计单元118、均衡单元119、解调单元120、解码单元121、判定单元122、反扩频单元123、相关处理单元124及判定单元125。
控制单元101对终端200决定PDSCH及PUSCH的分配。此时,控制单元101决定对终端200指示的频率分配资源及调制/编码方法等,并将与所决定的参数相关的信息输出给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02。
另外,控制单元101决定针对控制信号的编码率,并将所决定的编码率输出给控制信号编码单元103。另外,控制单元101决定对控制信号及下行链路数据进行映射的无线资源(下行资源),并将与所决定的无线资源相关的信息输出给信号分配单元108。另外,控制单元101针对资源分配对象终端200决定发送下行链路数据(发送数据)时所用的编码率,并将所决定的编码率输出给数据编码单元105。
另外,控制单元101决定终端200(MTC终端)的覆盖增强等级,并将与所决定的覆盖增强等级相关的信息、或所决定的覆盖增强等级下的PUSCH发送或PUCCH发送所需的重复次数输出给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02及提取单元116。另外,控制单元101决定PUSCH重复发送或PUCCH重复发送中的跳频方法(跳频的启用/关闭、跳频周期等),并将与所决定的跳频方法相关的信息输出给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02。
另外,控制单元101决定终端200发送PUCCH的资源(循环移位、正交码序列、频率)。控制单元101将有可能用于PUCCH发送的循环移位量(ZAC序列)及正交码序列分别输出给反扩频单元123及相关处理单元124,并将与用于PUCCH发送的频率资源相关的信息输出给提取单元116。此外,这些与PUCCH资源相关的信息既可隐含地通知给终端200,也可通过终端200固有的高层信令通知给终端200(后述的控制单元209)。
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02生成面向终端200的控制信号。在控制信号中,包含小区固有的高层信号、终端固有的高层信号、指示PUSCH的分配的上行链路授权、或指示PDSCH的分配的下行链路分配信息。
上行链路授权由多个比特构成,包含指示频率分配资源、调制/编码方式等的信息。另外,在上行链路授权中,也可包含与覆盖增强等级相关的信息或与PUSCH发送所需的重复次数相关的信息。
下行链路分配信息由多个比特构成,包含指示频率分配资源、调制/编码方式等的信息。另外,在下行链路分配信息中,也可包含与覆盖增强等级相关的信息或与PUCCH发送所需的重复次数相关的信息。
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02使用从控制单元101输入的控制信息生成控制信息位串,将所生成的控制信息位串(控制信号)输出给控制信号编码单元103。此外,控制信息有时也会发送向多个终端200,因此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02在面向各终端200的控制信息中包含各终端200的终端ID而生成位串。例如,在控制信息中,附加通过目标终端的终端ID掩蔽的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比特。
控制信号编码单元103依照从控制单元101指示的编码率,对从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02接收的控制信号(控制信息位串)进行编码,并将编码后的控制信号输出给控制信号调制单元104。
控制信号调制单元104对从控制信号编码单元103接收的控制信号进行调制,并将调制后的控制信号(码元串)输出给信号分配单元108。
数据编码单元105依照从控制单元101接收的编码率,对发送数据(下行链路数据)实施涡轮码等纠错编码,并将编码后的数据信号输出给重发控制单元106。
重发控制单元106在初次发送时,保持从数据编码单元105接收的编码后的数据信号,并且输出给数据调制单元107。重发控制单元106对应于每个目标终端保持编码后的数据信号。另外,重发控制单元106在从判定单元125收到针对所发送的数据信号的NACK时,将对应的保持数据输出给数据调制单元107。重发控制单元106在从判定单元125收到针对所发送的数据信号的ACK时,删除对应的保持数据。
数据调制单元107对从重发控制单元106接收的数据信号进行调制,并将数据调制信号输出给信号分配单元108。
信号分配单元108将从控制信号调制单元104接收的控制信号(码元串)及从数据调制单元107接收的数据调制信号映射至从控制单元101指示的无线资源。此外,成为映射控制信号的对象的控制信道既可为MTC用的PDCCH(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也可为EPDCCH(Enhanced PDCCH:增强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信号分配单元108将包含映射有控制信号的MTC用PDCCH或EPDCCH的下行链路子帧的信号输出给IFFT单元109。
IFFT单元109对从信号分配单元108接收的信号进行IFFT处理,从而将频率区域信号转换成时间区域信号。IFFT单元109将时间区域信号输出给CP附加单元110。
CP附加单元110对从IFFT单元109接收的信号附加CP,并将附加CP后的信号(OFDM信号)输出给发送单元111。
发送单元111对从CP附加单元110接收的OFDM信号进行D/A(Digital-to-Analog:数字-模拟)转换、上变频等RF(Radio Frequency:射频)处理,并经由天线112向终端200发送无线信号。
接收单元113对经由天线112所接收的、来自终端200的上行链路信号(PUSCH或PUCCH)进行下变频或A/D(Analog-to-Digital:模拟-数字)转换等RF处理,并将所获得的接收信号输出给CP去除单元114。在从终端200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PUSCH或PUCCH)中,包含跨及多个子帧的经重复处理的信号。
CP去除单元114去除从接收单元113接收的接收信号中附加的CP,并将去除CP后的信号输出给FFT单元115。
FFT单元115对从CP去除单元114接收的信号应用FFT处理,分解为频率区域的信号序列,提取与PUSCH或PUCCH的子帧对应的信号。FFT单元115将所获得的信号输出给提取单元116。
提取单元116基于从控制单元101输入的与PUSCH或PUCCH资源相关的信息来提取PUSCH或PUCCH。另外,提取单元116使用从控制单元101输入的与PUSCH或PUCCH的重复发送相关的信息(重复信息),对重复发送的跨及多个子帧的PUSCH或PUCCH进行合成。提取单元116将合成后的信号输出给解映射单元117。
解映射单元117从自提取单元116接收的信号中提取分配给终端200的PUSCH部分。另外,解映射单元117将所提取的终端200的PUSCH分解为DMRS与数据码元,将DMRS输出给信道估计单元118,将数据码元(SC-FDMA数据码元)输出给均衡单元119。另外,解映射单元117将从提取单元116接收的PUCCH分解为DMRS与ACK/NACK信号,将DMRS输出给信道估计单元118,将ACK/NACK信号输出给均衡单元119。
信道估计单元118使用从解映射单元117输入的DMRS进行信道估计。信道估计单元118将所获得的信道估计值输出给均衡单元119。
均衡单元119使用从信道估计单元118输入的信道估计值,进行从解映射单元117输入的SC-FDMA数据码元或ACK/NACK信号的均衡。均衡单元119将均衡后的SC-FDMA数据码元输出给解调单元120,将均衡后的ACK/NACK信号输出给反扩频单元123。
解调单元120对从均衡单元119输入的频率区域的SC-FDMA数据码元应用IDFT,转换成时间区域的信号(码元序列)后,进行数据解调。具体而言,解调单元120基于对终端200指示的调制方式,将码元序列转换成比特序列,并将所获得的比特序列输出给解码单元121。
解码单元121对从解调单元120输入的比特序列进行纠错解码,并将解码后的比特序列输出给判定单元122。
判定单元122对从解码单元121输入的比特序列进行错误检测。错误检测是使用附加于比特序列的CRC比特来进行。若CRC比特的判定结果表示无错误,则判定单元122提取接收数据,并将ACK通知给控制单元101(未图示)。另一方面,若CRC比特的判定结果表示有错误,则判定单元122将NACK通知给控制单元101(未图示)。
反扩频单元123使用从控制单元101接收的正交码序列(终端200应使用的正交码序列),对从均衡单元119接收的信号中的、相当于ACK/NACK信号的部分的信号进行反扩频,并将反扩频后的信号输出给相关处理单元124。
相关处理单元124计算出从控制单元101输入的ZAC序列(终端200有可能使用的ZAC序列、循环移位量)、与从反扩频单元123输入的信号的相关值,并将相关值输出给判定单元125。
判定单元125基于从相关处理单元124接收的相关值,判定从终端200发送的ACK/NACK信号相对于所发送的数据表示ACK或NACK中的哪一个。判定单元125将判定结果输出给重发控制单元106。
[终端的结构]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终端200的结构的方框图。在图10中,终端200具有天线201、接收单元202、CP去除单元203、FFT单元204、提取单元205、数据解调单元206、数据解码单元207、CRC单元208、控制单元209、数据编码单元210、CSI信号生成单元211、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调制单元213、DFT单元214、扩频单元215、重复单元216、信号分配单元217、IFFT单元218、CP附加单元219及发送单元220。
接收单元202对经由天线201所接收的、来自基站100的无线信号(MTC用PDCCH或EPDCCH)及数据信号(PDSCH)进行下变频或AD转换等RF处理,获得基带的OFDM信号。接收单元202将OFDM信号输出给CP去除单元203。
CP去除单元203去除从接收单元202接收的OFDM信号中附加的CP,并将去除CP后的信号输出给FFT单元204。
FFT单元204对从CP去除单元203接收的信号进行FFT处理,从而将时间区域信号转换成频率区域信号。FFT单元204将频率区域信号输出给提取单元205。
提取单元205从自FFT单元204接收的频率区域信号中提取MTC用PDCCH或EPDCCH,对MTC用PDCCH或EPDCCH进行盲解码,尝试发送给本机的控制信号的解码。在发送给终端200的控制信号中,附加有通过终端200的终端ID而掩蔽的CRC。因此,若盲解码的结果为CRC判定通过,则提取单元205提取该控制信息并输出给控制单元209。另外,提取单元205从自FFT单元204接收的信号中提取下行链路数据(PDSCH信号)并输出给数据解调单元206。
数据解调单元206对从提取单元205接收的下行链路数据进行解调,并将解调后的下行链路数据输出给数据解码单元207。
数据解码单元207对从数据解调单元206接收的下行链路数据进行解码,并将解码后的下行链路数据输出给CRC单元208。
CRC单元208对于从数据解码单元207接收的下行链路数据,使用CRC进行错误检测,并将错误检测结果输出给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另外,CRC单元208将错误检测的结果判定为无错误的下行链路数据作为接收数据输出。
控制单元209基于从提取单元205输入的控制信号进行PUSCH发送的控制。具体而言,控制单元209基于控制信号中所含的PUSCH的资源分配信息,将PUSCH发送时的资源分配指示给信号分配单元217。另外,控制单元209基于控制信号中所含的编码方式及调制方式的信息,将PUSCH发送时的编码方式及调制方式分别指示给数据编码单元210及调制单元213。另外,控制单元209基于控制信号中所含的与覆盖增强等级相关的信息或PUSCH发送所需的重复次数,决定PUSCH重复发送时的重复次数,并将表示所决定的重复次数的信息指示给重复单元216。另外,控制单元209基于控制信号中所含的与跳频方法相关的信息,将PUSCH重复的跳频指示给重复单元216。
另外,控制单元209基于从提取单元205输入的控制信号,进行PUCCH发送的控制。具体而言,控制单元209基于控制信号中所含的与PUCCH资源相关的信息,确定PUCCH资源(频率、循环移位量及正交码序列),并将所确定的信息指示给扩频单元215及信号分配单元217。另外,控制单元209基于与覆盖增强等级相关的信息或与PUCCH发送所需的重复次数相关的信息,决定PUCCH重复发送时的重复次数,并将表示所决定的重复次数的信息指示给重复单元216。另外,控制单元209基于控制信号中所含的与跳频方法相关的信息,将PUCCH重复的跳频指示给重复单元216。另外,控制单元209将PUCCH重复中的各子帧的发送格式指示给扩频单元215。
数据编码单元210对所输入的发送数据附加通过终端200的终端ID而掩蔽的CRC比特,进行纠错编码,并将编码后的比特序列输出给调制单元213。
CSI信号生成单元211基于终端200的CSI测定结果,生成CSI反馈信息,并将CSI反馈信息输出给调制单元213。
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基于从CRC单元208接收的错误检测结果,生成针对所接收的下行链路数据(PDSCH信号)的响应信号(ACK/NACK信号)。具体而言,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在检测到错误时生成NACK,在未检测到错误时生成ACK。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将所生成的ACK/NACK信号输出给调制单元213。
调制单元213对从数据编码单元210接收的比特序列进行调制,并将调制后的信号(码元序列)输出给DFT单元214。另外,调制单元213对从CSI信号生成单元211接收的CSI反馈信息、及从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12接收的ACK/NACK信号进行调制,并将调制后的信号(码元序列)输出给扩频单元215。
DFT单元214对从调制单元213输入的信号应用DFT,生成频率区域信号,并输出给重复单元216。
扩频单元215使用以由控制单元209所设定的循环移位量定义的ZAC序列、及正交码序列,对参考信号、及从调制单元213接收的CSI反馈信息及ACK/NACK信号进行扩频,并将扩频后的信号输出给重复单元216。此时,扩频单元215使用由控制单元209所设定的PUCCH重复中的各子帧的发送格式对ACK/NACK信号进行扩频。
重复单元216在本终端为MTC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基于从控制单元209指示的重复次数,跨及多个子帧来重复从DFT单元214或扩频单元215输入的信号,生成重复信号。重复单元216将重复信号输出给信号分配单元217。
信号分配单元217将从重复单元216接收的信号映射至从控制单元209指示的PUSCH或PUCCH的时间/频率资源。信号分配单元217将映射有信号的PUSCH或PUCCH的信号输出给IFFT单元218。
IFFT单元218对从信号分配单元217输入的频率区域的PUSCH信号或PUCCH信号进行IFFT处理,从而生成时间区域信号。IFFT单元218将所生成的信号输出给CP附加单元219。
CP附加单元219对从IFFT单元218接收的时间区域信号附加CP,并将附加CP后的信号输出给发送单元220。
发送单元220对从CP附加单元219接收的信号进行D/A转换、上变频等RF处理,并经由天线201向基站100发送无线信号。
[基站100及终端200的动作]
下面,对具有以上结构的基站100及终端200中的动作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上述确保重调时间的方法1~4中的方法1(图4)或方法2(图5)。即,终端200(控制单元209)在通过跳频来切换所使用的窄带时,存在将重调之前的1子帧的末尾2个(最后2个)SC-FDMA数据码元舍去而作为重调时间的情况、或将重调之后的1子帧先头2个(最前2个)SC-FDMA数据码元舍去而作为重调时间的情况。
基站100在PUSCH或PUCCH的收发之前,将PUSCH的重复次数(NPUSCH)或PUCCH的重复次数(NPUCCH)预先通知给终端200。重复次数NPUSCH、NPUCCH既可从基站100经由终端固有的高层而通知给终端200,也可使用MTC用的PDCCH来通知。
另外,基站100在PUSCH或PUCCH的收发之前,将跳频的方法(跳频的启用/关闭、跳频周期Y)预先通知给终端200。跳频周期Y既可作为小区固有的参数而由基站100经由小区固有的高层通知给终端200,也可作为终端固有的参数而由基站100经由终端固有的高层通知给终端200。另外,跳频周期Y也可为在规格上预先决定的(predefined)参数。
终端200依照从基站100通知的重复次数(NPUSCH或NPUCCH),重复发送PUSCH或PUCCH。
另外,终端200在跳频启用的情况下,若重复次数(NPUSCH或NPUCCH)大于Y,则使用同一资源以Y子帧连续发送重复信号后,对终端200用于发送重复信号的1.4MHz的频带进行变更(跳频),再次使用同一资源以Y子帧连续发送重复信号。此外,终端200在跳频时按照方法1(图4)或方法2(图5)来确保重调之前或重调之后的2SC-FDMA数据码元量的重调时间。
<PUSCH重复的情况>
PUSCH重复时,终端200在重调子帧(方法1中为重调之前的1子帧,方法2中为重调之后的1子帧)中,将数据映射至除DMRS以外的12SC-FDMA数据码元(例如,参照图1)后,将用于重调时间的2SC-FDMA数据码元(方法1中为末尾的2个码元,方法2中为先头的2个码元)删余。
或者,终端200在重调子帧中,将数据映射至除了DMRS及用于重调时间的2SC-FDMA数据码元以外的10SC-FDMA数据码元(速率匹配)。
<PUCCH重复的情况>
在PUCCH重复时,终端200在重调子帧中,使用通常的PUCCH格式(Normal PUCCHformat)对ACK/NACK信号及参考信号进行映射后,将用于重调时间的2SC-FDMA码元删余。
图11表示方法1及Y=4时的PUCCH重复中的跳频的情况。如图11所示,终端200在以Y=4子帧连续发送重复信号时,通过跳频变更频带,再次以4子帧连续发送重复信号。在方法1中,终端200在重调之前的1子帧中将重调之前(即,末尾)的2SC-FDMA码元删余。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终端200将用于ACK/NACK信号的扩频的正交码序列的候补限制为2个。
例如,终端200从(W(0)、W(1)、W(2)、W(3))=(1、1、1、1)及(1、-1、1、-1)这2个候补、或(W(0)、W(1)、W(2)、W(3))=(1、1、1、1)及(1、-1、-1、1)这2个候补中,设定用于ACK/NACK信号的扩频的正交码序列,以作为正交码序列的候补。
这里,由正交码序列(1、1、1、1)的前半2个码组成的部分序列(1、1)分别与由正交码序列(1、-1、1、-1)的前半2个码组成的部分序列(1、-1)、及由正交码序列(1、-1、-1、1)的前半2个码组成的部分序列(1、-1)正交。另外,由正交码序列(1、1、1、1)的后半2个码组成的部分序列(1、1)分别与由正交码序列(1、-1、1、-1)的后半2个码组成的部分序列(1、-1)、及由正交码序列(1、-1、-1、1)的后半2个码组成的部分序列(-1、1)正交。
即,正交码序列(1、1、1、1)与正交码序列(1、-1、1、-1)及正交码序列(1、-1、-1、1)部分正交。在彼此部分正交的正交码序列间,相当于序列长的4个码元中的、前半2个码元的序列(由前半2个码组成的序列)彼此正交,并且后半2个码元的序列(由后半2个码组成的序列)也彼此正交。
即,终端200(扩频单元215)使用由与子帧先头的2个码元对应的码组成的部分序列(前半2个码元的序列)、及由与末尾的2个码元对应的码组成的部分序列(后半2个码元的序列)各自部分正交的多个正交码序列中任一个对ACK/NACK信号进行扩频。
由此,基站100能够以分为前半2个码元与后半2个码元的方式将通过正交码序列码分复用的多个ACK/NACK信号分离。因而,在重调子帧中,即使将末尾2SC-FDMA码元(方法1)或先头2SC-FDMA码元(方法2)删余而发送信号,在彼此部分正交的正交码序列间也不会产生正交性的破坏。即,即使相当于序列长的4个码元中的、前半2个码元的序列及后半2个码元的序列中的其中任一序列被删余,另一序列中也不会产生正交性的破坏。
这里,例如在现有LTE终端中使用的正交码序列(OCC序列)是根据PUCCH资源编号而使用下式导出。
Figure BDA0003337598630000181
Figure BDA0003337598630000182
Figure BDA0003337598630000183
在式(1)~式(3)中,nOC表示OCC序列编号,nOC=0表示(1、1、1、1),nOC=1表示(1、-1、1、-1),nOC=2表示(1、-1、-1、1)。另外,Δshift PUCCH表示相邻的循环移位量之差,NCS (1)表示PUCCH格式1/1a/1b中所用的循环移位量,NSC RB是表示每1RB的子载波数,nPUCCH (1)表示PUCCH资源编号。
另外,在上式中,c=3表示能够通过正交码序列来复用的终端数,即,对ACK/NACK信号进行扩频的正交码序列的候补数。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应用跳频的终端200(MTC终端)在上式中设为c=2,通过从PUCCH资源编号导出OCC序列,能够将对ACK/NACK信号进行扩频的正交码序列的候补限制为2个。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在上行链路的重复发送时应用跳频的情况下,终端200在重调子帧中将末尾或先头的2SC-FDMA码元删余而发送信号。此时,终端200将在PUCCH中对ACK/NACK信号进行扩频的正交码序列限制为部分正交的2个正交码序列。由此,不会产生因删余造成的正交性的破坏,而能够确保用于对终端200在重复信号的发送时所使用的1.4MHz的频带进行变更的重调时间。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既能抑制上行链路信号(PUSCH或PUCCH)的传输特性的恶化,又能确保重调时间。
(实施方式2)
本实施方式的基站及终端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基站100及终端200共同,因此引用图9及图10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上述确保重调时间的方法1~4中的方法3(图6)。即,终端200(控制单元209)在通过跳频来切换所使用的窄带时,将重调之前的1子帧末尾1SC-FDMA数据码元与重调之后的1子帧先头1SC-FDMA数据码元舍去(删余)而作为重调时间。
基站100在PUSCH或PUCCH的收发之前,将PUSCH的重复次数(NPUSCH)或PUCCH的重复次数(NPUCCH)预先通知给终端200。重复次数NPUSCH、NPUCCH既可从基站100经由终端固有的高层而通知给终端200,也可使用MTC用的PDCCH来通知。
另外,基站100在PUSCH或PUCCH的收发之前,将跳频的方法(跳频的启用/关闭、跳频周期Y)预先通知给终端200。跳频周期Y既可作为小区固有的参数而由基站100经由小区固有的高层通知给终端200,也可作为终端固有的参数而由基站100经由终端固有的高层通知给终端200。另外,跳频周期Y也可为在规格上预先决定的(predefined)参数。
终端200依照从基站100通知的重复次数(NPUSCH或NPUCCH),重复发送PUSCH或PUCCH。
另外,终端200在跳频启用的情况下,若重复次数(NPUSCH或NPUCCH)大于Y,则使用同一资源以Y子帧连续发送重复信号后,对终端200用于发送重复信号的1.4MHz的频带进行变更(跳频),再次使用同一资源以Y子帧连续发送重复信号。此外,终端200在跳频时按照方法3(图6)在重调之前的1子帧及重调之后的1子帧中确保2SC-FDMA数据码元量的重调时间。
<PUSCH重复的情况>
PUSCH重复时,终端200在重调子帧(重调之前的1子帧及重调之后的1子帧)中,将数据映射至除了DMRS以外的12SC-FDMA数据码元(例如,参照图1)后,将用于重调时间的2SC-FDMA数据码元(各重调子帧中各为1SC-FDMA数据码元)删余。
或者,终端200在各重调子帧中,将数据映射至除了DMRS及用于重调时间的1SC-FDMA数据码元以外的11SC-FDMA数据码元(速率匹配)。
<PUCCH重复的情况>
PUCCH重复时,终端200在前半的重调子帧(重调之前的1子帧)中,使用Rel.12中规定的缩短PUCCH格式(Shortened PUCCH format),对ACK/NACK信号进行扩频并映射后,将用于重调时间的末尾1SC-FDMA码元删余。
另一方面,终端200在后半的重调子帧(重调之后的1子帧)中,使用Rel.12中规定的缩短PUCCH格式,对ACK/NACK信号进行扩频后,将扩频后的ACK/NACK信号映射至除了用于重调时间的先头1SC-FDMA码元及DMRS以外的7SC-FDMA码元。
即,终端200(扩频单元215)使用缩短PUCCH格式,对映射至前半及后半的重调子帧的ACK/NACK信号进行扩频。然后,终端200(发送单元220)在前半的重调子帧中,发送依照缩短PUCCH格式而映射的ACK/NACK信号,在后半的重调子帧中,以先头的1个码元以外的码元发送ACK/NACK信号。
图12表示方法3及Y=4时的PUCCH重复中的跳频的情况。如图12所示,终端200在以Y=4子帧连续发送重复信号时,通过跳频变更频带,再次以4子帧连续发送重复信号。此时,终端200将重调之前的1子帧末尾的1SC-FDMA码元与重调之后的1子帧先头的1SC-FDMA数据码元删余。
另外,如图12所示,在前半的重调子帧中,ACK/NACK信号是使用缩短PUCCH格式而扩频、映射。此外,在缩短PUCCH格式中,在子帧的前半时隙,以与通常PUCCH格式相同的序列长4的沃尔什序列对ACK/NACK信号进行扩频,在子帧的后半时隙,使用序列长3的DFT序列对ACK/NACK信号进行扩频。因而,在1子帧(14个码元)内,扩频后的ACK/NACK信号(7个码元)及DMRS(6个码元)的合计码元数为13个码元。即,通过使用缩短PUCCH格式,不使用1子帧末尾1个码元,能够确保作为用于重调时间的1个码元。
另一方面,如图12所示,在后半的重调子帧中,与缩短PUCCH格式同样地,使用序列长4的沃尔什序列及序列长3的DFT序列对ACK/NACK信号进行扩频。终端200将扩频后的ACK/NACK信号映射至除了用于重调时间的先头1SC-FDMA码元及DMRS(6个码元)以外的7SC-FDMA码元。此时,终端200使后半的重调子帧中的扩频后的ACK/NACK信号的映射在终端间相同。由此,基站100在后半的重调子帧中,能够将通过正交码序列(沃尔什序列及DFT序列)而码分复用的多个响应信号分离。
接下来,对后半的重调子帧中的扩频后的ACK/NACK信号的映射方法进行说明。
图13表示ACK/NACK信号的映射例1~3。
在映射例1中,终端200调换(反转)使用缩短PUCCH格式扩频后的ACK/NACK信号的顺序,映射至除了先头1SC-FDMA码元及DMRS以外的7SC-FDMA码元。
在映射例2中,终端200仍保持使用缩短PUCCH格式扩频后的ACK/NACK信号的顺序,映射至除了先头1SC-FDMA码元及DMRS以外的7SC-FDMA码元。即,与缩短PUCCH格式的映射相比,扩频后的ACK/NACK信号的码元移位了1个码元。
在映射例3中,终端200调换使用缩短PUCCH格式扩频后的ACK/NACK信号的前半时隙与后半时隙后,调换(反转)前半时隙的扩频后的ACK/NACK信号(S'0、S'1、S'2)的顺序,映射至除了先头1SC-FDMA码元及DMRS以外的3SC-FDMA码元。
以上,对后半的重调子帧中的扩频后的ACK/NACK信号的映射方法进行了说明。此外,后半的重调子帧中的扩频后的ACK/NACK信号的映射方法并不限定于上述映射例1~3。只要在后半的重调子帧的ACK/NACK信号的映射经码分复用的终端200之间相同即可。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半的重调子帧中将缩短PUCCH格式中未用于ACK/NACK信号及DMRS的映射的码元用于重调时间,因此不会产生正交码序列间的正交性的破坏。另外,在后半的重调子帧中,与缩短PUCCH格式同样地扩频ACK/NACK信号,映射至除了先头SC-FDMA数据码元及DMRS以外的码元,因此不会产生正交码序列间的正交性的破坏。因而,各重调子帧中不会产生正交码序列间的正交性的破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无与正交码序列(OCC序列)的使用相关的限制,因此能够通过正交码序列来复用的终端数的最大值能够维持为与现有LTE终端相同的3个(即,式(2)的c=3)。
(实施方式3)
本实施方式的基站及终端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基站100及终端200共同,因此引用图9及图10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上述确保重调时间的方法1~4中的方法3(图6)。即,终端200(控制单元209)在通过跳频来切换所使用的窄带时,将重调之前的1子帧末尾1SC-FDMA数据码元与重调之后的1子帧先头1SC-FDMA数据码元舍去(删余)而作为重调时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仅有针对重调之后的1子帧(后半的重调子帧)中的ACK/NACK信号的处理与实施方式2不同。因而,这里,省略PUSCH或PUCCH的收发之前的动作、及PUSCH重复时的动作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PUCCH重复时,终端200在前半的重调子帧(重调之前的1子帧)中,使用以Rel.12规定的缩短PUCCH格式,对ACK/NACK信号进行扩频、映射后,将用于重调时间的末尾1SC-FDMA码元删余。
另一方面,终端200在后半的重调子帧(重调之后的1子帧)中,使用以Rel.12规定的缩短PUCCH格式,对ACK/NACK信号进行扩频后,将末尾1SC-FDMA码元删余。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终端200将后半的重调子帧的发送定时加上1个码元量的定时偏移。
图14表示方法3及Y=4时的PUCCH重复中的跳频的情况。如图14所示,终端200在以Y=4子帧连续发送重复信号时,通过跳频变更频带,再次以4子帧连续发送重复信号。此时,终端200将重调之前的1子帧末尾的1SC-FDMA码元与重调之后的1子帧先头的1SC-FDMA数据码元删余。
另外,如图14所示,在前半的重调子帧中,与实施方式2同样,ACK/NACK信号是使用缩短PUCCH格式而映射。因而,如图14所示,在前半的重调子帧中,能够将缩短PUCCH格式中未映射信号的末尾1SC-FDMA码元确保用于重调时间。
另一方面,如图14所示,在后半的重调子帧中,与缩短PUCCH格式同样地,使用序列长4的沃尔什序列及序列长3的DFT序列对ACK/NACK信号进行扩频。另外,终端200将后半的重调子帧的发送定时加上1SC-FDMA码元量的定时偏移。其结果,如图14所示,在后半的重调子帧中,缩短PUCCH格式的信号将从第2个码元开始发送。由此,能够将后半的重调子帧先头1SC-FDMA码元确保用于重调时间。另外,图14所示的后半的重调子帧中,直接应用缩短PUCCH格式,因此既不需要规定新的PUCCH格式,也不需要变更ACK/NACK信号的映射方法。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半的重调子帧中将缩短PUCCH格式中未用于ACK/NACK信号及DMRS的映射的码元用于重调时间,因此不会产生正交码序列间的正交性的破坏。另外,在后半的重调子帧中,与缩短PUCCH格式同样地扩频ACK/NACK信号,加上1SC-FDMA码元量的定时偏移来发送信号。由此,即使确保了用于重调的码元,也维持缩短PUCCH格式的信号不变,因此不会产生正交码序列间的正交性的破坏。因而,各重调子帧中不会产生正交码序列间的正交性的破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无与正交码序列(OCC序列)的使用相关的限制,因此能够通过正交码序列来复用的终端数的最大值能够维持为与现有LTE终端相同的3个(即,式(2)的c=3)。
[实施方式2或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
在实施方式2及实施方式3中,对下述情况进行了说明,即,作为以重调子帧发送ACK/NACK信号的格式,使用缩短PUCCH格式或对缩短PUCCH格式的映射进行了局部变更的格式。与此相对,本变形例中,当在上行链路发送中应用跳频时,终端200不限于重调子帧,而是在应用重复的所有子帧中,使用缩短PUCCH格式或对缩短PUCCH格式的映射进行了局部变更的格式来进行PUCCH重复发送。
图15表示Y=4时的PUCCH重复中的跳频的情况。
如图15所示,终端200在以Y=4子帧连续发送重复信号时,通过跳频变更频带,再次以4子帧连续发送重复信号。此时,在重调前的所有4子帧中,使用缩短PUCCH格式,而在重调后的所有4子帧中,使用对缩短PUCCH格式的映射进行了局部变更的格式。
由此,在重调子帧与其他子帧中,对ACK/NACK信号乘以同一OCC序列,因此能够在基站100中进行使用Y子帧的多个子帧的信道估计及码元等级合成。换言之,在重调子帧与其他子帧中,能够防止对ACK/NACK信号乘以不同的OCC序列(具体而言,对重调子帧乘以DFT序列,对其他子帧乘以沃尔什序列),而导致在基站100侧无法对反扩频之前的信号进行同相合成,从而造成解调处理复杂化。
(实施方式4)
当终端以连续的子帧分别发送PUCCH与PUSCH,且用于PUCCH发送的1.4MHz频带(窄带)与用于PUSCH发送的1.4MHz频带(窄带)不同的情况下,PUCCH发送及PUSCH发送之间也需要重调。
在实施方式1~3中,对重复发送PUSCH或PUCCH时的跳频中的重调进行了说明。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中,对PUSCH发送后的PUCCH发送、或PUCCH发送后的PUSCH发送中的重调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基站及终端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基站100及终端200共同,因此引用图9及图10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上述确保重调时间的方法1~4中的方法1(图4)及方法2(图5)。即,终端200在通过跳频来切换所使用的窄带时,存在将重调之前的1子帧末尾2SC-FDMA数据码元舍去而作为重调时间的情况、或将重调之后的1子帧先头2SC-FDMA数据码元舍去而作为重调时间的情况。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在以连续的子帧进行PUSCH发送与PUCCH发送的情况下,与实施方式1(例如,图11)同样地,通过设定重调子帧,不会产生正交码序列的正交性的破坏,只要确保对终端200用于发送的1.4MHz的频带进行变更的重调时间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基站100在PUSCH或PUCCH的收发之前,将PUSCH的重复次数(NPUSCH)或PUCCH的重复次数(NPUCCH)预先通知给终端200。重复次数NPUSCH、NPUCCH既可从基站100经由终端固有的高层而通知给终端200,也可使用MTC用的PDCCH来通知。
终端200依照从基站100通知的重复次数(NPUSCH或NPUCCH),重复发送PUSCH或PUCCH。
另外,终端200在从PUSCH重复发送已结束的子帧的下个子帧开始进行PUCCH重复发送的情况、且用于PUSCH发送的1.4MHz频带与用于PUCCH发送的1.4MHz频带不同的情况下,如图16所示,依照方法1(参照图4),将重调之前的PUSCH子帧末尾2SC-FDMA码元删余而确保作为重调时间。
另一方面,终端200在从PUCCH重复发送已结束的子帧的下个子帧开始进行PUSCH重复发送的情况、且用于PUSCH发送的1.4MHz频带与用于PUCCH发送的1.4MHz频带不同的情况下,如图17所示,依照方法2(参照图5),将重调之后的PUSCH子帧先头2SC-FDMA码元删余而确保作为重调时间。
即,终端200在进行PUCCH重复发送之前需要重调的情况下,将开始PUCCH重复之前的1子帧末尾2SC-FDMA码元舍去而作为重调时间。另外,终端200在进行了PUCCH重复发送之后需要重调的情况下,将PUCCH重复结束之后的1子帧先头2SC-FDMA码元舍去而作为重调时间。
换言之,在以连续的子帧进行PUSCH重复发送与PUCCH重复发送,且在PUSCH发送与PUCCH发送中1.4MHz频带不同的情况下,终端200将发送PUSCH的子帧内的1.4MHz频带(窄带)切换之前(图16)或之后(图17)的2SC-FDMA码元删余而确保重调时间。
这样,当连续进行PUSCH发送与PUCCH发送时,通过在PUSCH侧设定重调子帧,能够解决以下的问题。
首先,对图16所示的从PUSCH发送向PUCCH发送的重调进行说明。
此时,基站100在收发PUSCH之前,将指示PUSCH的分配的上行链路授权经由MTC用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给终端200。
终端200若正确解码了上行链路授权,便能够发送PUSCH。此时,终端200在PUSCH发送后以连续的子帧进行PUCCH发送时,实施重调以开始PUCCH发送,因此在PUSCH发送与PUCCH发送之间需要重调时间。
另一方面,终端200若未能正确解码上行链路授权,则不发送PUSCH。此时,不进行PUCCH发送之前的PUSCH发送,因此终端200不需要在PUCCH发送之前进行重调。在此种情况下,假设重调子帧被设定在PUCCH侧,则基站100设想PUCCH重复的先头子帧为重调子帧,与此相对,实际上,终端200是与通常的子帧同样地设定PUCCH重复先头的子帧来发送ACK/NACK信号。因此,在PUCCH重复的先头子帧中,在基站100所设想的PUCCH与终端200实际发送的PUCCH之间产生失配。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中,当在PUSCH发送之后以连续的子帧进行PUCCH发送时,重调子帧仅设定在PUSCH侧。由此,不论上行链路授权的解码成功与否,都能够始终将PUCCH重复的先头子帧用作通常的子帧。因此,在基站100与终端200之间不会产生与PUCCH相关的失配。另外,由于重调子帧仅设定在PUSCH侧,因此重调时间的设定也不会对PUCCH中的OCC序列的正交性造成影响。
接下来,对图17所示的从PUCCH发送向PUSCH发送的重调进行说明。
关于从PUCCH发送向PUSCH发送的重调,也能与从PUSCH发送向PUCCH发送的重调同样地考虑。即,基站100在收发PUSCH之前,将指示PUSCH的分配的上行链路授权经由MTC用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给终端200。
终端200若正确解码了上行链路授权,便能够发送PUSCH。此时,终端200在PUCCH发送后以连续的子帧进行PUSCH发送时,实施重调以开始PUSCH发送,因此在PUCCH发送与PUSCH发送之间需要重调时间。
另一方面,终端200若未能正确解码上行链路授权,则不发送PUSCH。此时,不进行PUCCH发送之后的PUSCH发送,因此终端200不需要在PUCCH发送之后进行重调。在此种情况下,假设重调子帧被设定在PUCCH侧,则基站100设想PUCCH重复末尾的子帧为重调子帧,与此相对,实际上,终端200是与通常的子帧同样地设定PUCCH重复末尾的子帧来发送ACK/NACK信号。因此,在PUCCH重复末尾的子帧中,在基站100所设想的PUCCH与终端200实际发送的PUCCH之间产生失配。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在PUCCH发送之后以连续的子帧进行PUSCH发送时,重调子帧仅设定在PUSCH侧。由此,不论上行链路授权的解码成功与否,都能够始终将PUCCH重复的末尾子帧用作通常的子帧。因此,在基站100与终端200之间不会产生与PUCCH相关的失配。另外,由于重调子帧仅设定在PUSCH侧,因此重调时间的设定也不会对PUCCH的OCC的正交性造成影响。
(实施方式5)
本实施方式的基站及终端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基站100及终端200共同,因此引用图9及图10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1~4中所说明的基于方法1~3中的任一种来确保重调时间的方法中,与为了重调而设置保护子帧(1子帧)的方法4相比,能够提高终端200中的资源利用效率。当跳频周期为Y子帧时,方法4的资源利用效率为(Y-1)/Y。另一方面,方法1~3的资源利用效率为(Y-1+(12/14))/Y。例如,当Y=4时,根据方法1~3,与方法4相比,资源利用效率能够提高28%。
另一方面,对PUCCH而言,能够通过正交码序列(OCC序列),在同一时间/频率资源内使多个终端200复用。因此,除了终端200中的资源利用效率以外,网络中的资源利用效率也是重要的指标。
网络中的PUCCH的资源利用效率是通过将终端200中的资源利用效率,乘以能通过正交码序列来复用的终端数(例如,式(2)的c)而获得。即,网络中的PUCCH的资源利用效率在实施方式1及4(方法1或方法2,c=2)中,为2×(Y-1+(12/14))/Y,在实施方式2及3(方法3,c=3)中,为3×(Y-1+(12/14))/Y。另一方面,在方法4,即,为了重调而设置保护子帧(1子帧)时的网络中的PUCCH的资源利用效率为3×(Y-1)/Y。
根据以上所述,就网络中的PUCCH的资源利用效率而言,可以说实施方式2及3最大。另一方面,实施方式1或4由于能够通过OCC来复用的终端数由3被限制为2,因此网络中的PUCCH的资源利用效率降低。
具体而言,如上所述,实施方式1的方法的网络中的PUCCH的资源利用效率为2×(Y-1+(12/14))/Y,方法4(为了重调而设置保护子帧的方法)的网络中的PUCCH的资源利用效率为3×(Y-1)/Y。因而,若比较两者的资源利用效率,则当Y>2.72,即,当跳频周期Y为3以上时,方法4的网络中的PUCCH的资源利用效率要大于实施方式1的方法。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考虑网络中的PUCCH的资源利用效率而并用实施方式1的方法和方法4(为了重调而设置保护子帧的方法)的情况进行说明。具体而言,终端200根据跳频周期来切换实施方式1的方法与方法4(为了重调而设置保护子帧的方法)。
图18表示Y=2(<3)时的PUCCH重复中的跳频的情况,图19表示Y=4(≧3)时的PUCCH重复中的跳频的情况。
如图18所示,当跳频周期小于3时,终端200采用实施方式1的方法,即,将重调之前的子帧末尾的2SC-FDMA码元删余而确保重调时间。另一方面,如图19所示,当跳频周期为3以上时,终端200不进行上述2SC-FDMA码元的删余,而采用方法4,即,在重调前后的子帧间设置保护子帧,以确保重调时间。
这样,终端200根据跳频周期来切换确保重调时间的方法,从而能够实现网络中的PUCCH的资源利用效率的最佳化。另外,在方法4中,在重调子帧中,舍去整个子帧,因此也不会引起PUCCH的正交性的破坏。
此外,并不限定于终端200基于跳频周期来决定使用哪个方法(实施方式1的方法或方法4)的情况。例如,也可由基站100经由小区固有的高层来通知终端200使用哪个方法(实施方式1的方法或方法4),还可经由终端固有的高层来通知给终端200。
另外,决定终端200使用哪个方法(实施方式1的方法或方法4)的动作也可为在规格上预先决定的动作。例如,在终端200为覆盖增强模式A(No/small repetition:无/小重复)的情况下(即,要重复的子帧数小的情况下),设想跳频周期也短,因此使用实施方式1的方法,在终端200为覆盖增强模式B(Large repetition:大重复)的情况下(即,要重复的子帧数大的情况下),设想跳频周期长,因此也能够使用方法4。
另外,也可将对确保重调时间的方法进行切换的阈值Yth作为参数。Yth既可作为小区固有的参数而由基站100经由小区固有的高层通知给终端200,也可作为终端固有的参数而由基站100经由终端固有的高层通知给终端200。另外,Yth也可为在规格上预先决定的参数。
(实施方式6)
在PUCCH中,不仅进行ACK/NACK信号的发送,也进行以上行链路周期性地发送的CSI的反馈的发送。在进行CSI反馈的发送的情况下、或CSI反馈的发送与ACK/NACK信号的发送重复的情况下,使用PUCCH格式2/2a/2b。图20表示PUCCH格式2/2a/2b的子帧结构例。如图20所示,2个DMRS与5个SC-FDMA数据码元(CSI反馈信息)被时分复用于各时隙。
因此,本实施方式中,对针对PUCCH格式2/2a/2b的重调动作进行说明。
此外,不设想PUCCH格式2/2a/2b的重复发送。以下,将以连续的子帧进行使用PUCCH格式1/1a/1b的重复发送或PUSCH的重复发送、与使用PUCCH格式2/2a/2b的发送时的动作作为一例进行说明。
在使用PUCCH格式2/2a/2b的子帧为重调子帧的情况下,若如方法1(图4)或方法2(图5)那样,将重调之前的1子帧的末尾或重调之后的1子帧先头的2SC-FDMA码元删余,则DMRS将被删余。此时,在基站100中无法使用DMRS,因此难以进行解调。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终端200在使用PUCCH格式2/2a/2b的发送前后需要重调的情况下,丢弃重调前后的任一信道的1子帧。
将重调前后的哪个信道优先(或丢弃)根据优先级的规范来定。例如,在当前的规格中,一般而言,优先级的顺序为ACK/NACK信号>PUSCH>周期性的CSI。此时,重调之前或之后的PUCCH格式2/2a/2b的优先级低,因此被丢弃。
这样,通过根据优先级来丢弃任一信道,能够在重调中防止对优先级高的信道的影响。例如,当提高了ACK/NACK信号的优先级时,能够防止因丢弃造成的对PUCCH格式1/1a/1b的影响,因此也不会引起PUCCH的正交性的破坏。另外,相反地,当降低了ACK/NACK信号的优先级时,由于舍去ACK/NACK信号的整个子帧,因此也不会影像到PUCCH的正交性。
此外,当在使用PUCCH格式2/2a/2b的发送前后需要重调时,也可应用方法3(图6)。即,终端200也可将重调之前的1子帧的末尾1个码元与重调之后的1子帧的先头1个码元删余。此时,即便使用PUCCH格式2/2a/2b的子帧成为重调子帧,DMRS也不会被删余。因而,删余不会对基站100中的解调造成影响。
以上,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通过硬件来构成本发明的一形态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在与硬件的协作下通过软件来实现。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所使用的各个功能块,典型地被实现为作为集成电路的LSI(大规模集成电路)。集成电路也可对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所使用的各功能块进行控制,并具备输入与输出。这些既可以分别实行单芯片化,也可以包含其中一部分或者是全部而实行单芯片化。这里称为LSI,但根据集成度的不同,有时也称作IC、系统LSI、超大LSI、特大LSI。
另外,集成电路化的方式不限于LSI,也可以使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也可以利用LSI制造后能够编程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可以利用能对LSI内部的电路块的连接或设定进行重新构置的可重构置处理器(Reconfigurable Processor)。
再有,如果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或者其他技术的派生,出现了代替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当然也可以利用该技术来实现功能块的集成化。还存在适用生物技术等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终端包括:控制单元,对于发送上行数据的子帧所用的窄带,在将接续着第一子帧的第二子帧所用的窄带从第1子帧所用的第1窄带切换到与第一窄带不同的第二窄带的情况下,将第一子帧最后的1个码元与第二子帧最前的1个码元删余而设定为重调时间;以及发送单元,以第一窄带及第二窄带发送上行数据。
本发明的终端包括:控制单元,在将接续着第一子帧且发送上行数据的第二子帧所用的窄带从发送针对下行数据的ACK/NACK的第一子帧所用的第一窄带切换到与第一窄带不同的第二窄带的情况下,将第二子帧最前的2个码元设定为重调时间;以及发送单元,以第一窄带发送ACK/NACK,以第二窄带发送上行数据。
本发明的终端包括:控制单元,在将接续着第一子帧且发送针对下行数据的ACK/NACK的第二子帧所用的窄带从发送上行数据的第一子帧所用的第一窄带切换到与上述第一窄带不同的第二窄带的情况下,将第一子帧最后的2个码元设定为重调时间;以及发送单元,以第一窄带发送上行数据,以第二窄带发送上述ACK/NACK。
本发明的终端包括:控制单元,对于在使用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Channel)格式2a/2b进行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的反馈发送的子帧中所用的窄带,在将接续着第一子帧的第二子帧所用的窄带从第一子帧所用的第一窄带切换到与第一窄带不同的第二窄带的情况下,将第一子帧最后的1个码元与第二子帧最前的1个码元删余而设定为重调时间;以及发送单元,以第一窄带及第二窄带发送上述CSI信号。
在本发明的终端中,控制单元通过跳频从第一窄带切换到第二窄带。
在本发明的终端中,第一窄带及第二窄带被设定为面向MTC(Machine TypeCommunication)终端。
在本发明的发送方法中,对于发送上行数据的子帧所用的窄带,在将接续着第一子帧的第二子帧所用的窄带从第一子帧所用的第一窄带切换到与第一窄带不同的第二窄带的情况下,将第一子帧最后的1个码元与第二子帧最前的1个码元删余而设定为重调时间,以第一窄带及第二窄带发送上行数据。
在本发明的发送方法中,在将接续着第一子帧且发送上行数据的第二子帧所用的窄带从发送针对下行数据的ACK/NACK的第一子帧所用的第一窄带切换到与第一窄带不同的第二窄带的情况下,将第二子帧最前的2个码元设定为重调时间,以第一窄带发送ACK/NACK,以第二窄带发送上行数据。
在本发明的发送方法中,在将接续着第一子帧且发送针对下行数据的ACK/NACK的第二子帧所用的窄带从发送上行数据的第一子帧所用的第一窄带切换到与第一窄带不同的第二窄带的情况下,将第一子帧最后的2个码元设定为重调时间,以第一窄带发送上行数据,以第二窄带发送ACK/NACK。
在本发明的发送方法中,对于在使用PUCCH格式2a/2b进行CSI的反馈发送的子帧中所用的窄带,将接续着第一子帧的第二子帧所用的窄带从第一子帧所用的第一窄带切换到与第一窄带不同的第二窄带的情况下,将第一子帧最后的1个码元与第二子帧最前的1个码元删余而设定为重调时间,以第一窄带及第二窄带发送CSI信号。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一形态能够适用于移动通信系统。
标号说明
100 基站
200 终端
101、209 控制单元
102 控制信号生成单元
103 控制信号编码单元
104 控制信号调制单元
105、210 数据编码单元
106 重发控制单元
107 数据调制单元
108、217 信号分配单元
109、218 IFFT单元
110、219 CP附加单元
111、220 发送单元
112、201 天线
113、202 接收单元
114、203 CP去除单元
115、204 FFT单元
116、205 提取单元
117 解映射单元
118 信道估计单元
119 均衡单元
120 解调单元
121 解码单元
122、125 判定单元
123 反扩频单元
124 相关处理单元
206 数据解调单元
207 数据解码单元
208 CRC单元
211 CSI信号生成单元
212 响应信号生成单元
213 调制单元
214 DFT单元
215 扩频单元
216 重复单元

Claims (18)

1.一种基站,包括:
控制单元,在接收第一信道的第一子帧所用的第一窄带与接续着所述第一子帧而接收第二信道的第二子帧所用的第二窄带不同的情况下,将2个码元设定为重调时间;以及
接收单元,接收所述第一信道及所述第二信道,
在所述第一信道及所述第二信道是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即PUSCH的情况下,所述2个码元是所述第一子帧最后的1个码元和所述第二子帧最前的1个码元,
在所述第一信道是所述PUSCH且所述第二信道是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即PUCCH的情况下,所述2个码元是所述第一子帧最后的2个码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
在所述第一信道是所述PUCCH且所述第二信道是所述PUSCH的情况下,所述2个码元是所述第二子帧最前的2个码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
在所述第一信道及所述第二信道是所述PUCCH且在所述PUCCH中接收ACK/NACK信号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一子帧中,在前半时隙利用相同的序列长4的序列,在后半时隙利用序列长3的序列,在所述第二子帧中,在前半时隙利用序列长3的序列,在后半时隙利用序列长4的序列。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包括:
在所述第一信道及所述第二信道是所述PUCCH且在所述PUCCH中接收信道状态信息信号即CSI信号的情况下,所述2个码元是所述第一子帧最后的1个码元和所述第二子帧最前的1个码元。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基站,
所述控制单元通过跳频从所述第一窄带切换到所述第二窄带。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基站,
所述第一窄带及所述第二窄带被设定为面向机器类型通信终端。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站,
所述第一窄带及所述第二窄带被设定为面向机器类型通信终端。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
在所述第一信道及所述第二信道是所述PUCCH且在所述PUCCH中使用PUCCH格式2的情况下,所述2个码元是所述第一子帧最后的1个码元和所述第二子帧最前的1个码元。
9.一种接收方法,
在接收第一信道的第一子帧所用的第一窄带与接续着所述第一子帧而接收第二信道的第二子帧所用的第二窄带不同的情况下,将2个码元设定为重调时间,
接收所述第一信道及所述第二信道,
在所述第一信道及所述第二信道是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即PUSCH的情况下,所述2个码元是所述第一子帧最后的1个码元和所述第二子帧最前的1个码元,
在所述第一信道是所述PUSCH且所述第二信道是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即PUCCH的情况下,所述2个码元是所述第一子帧最后的2个码元。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接收方法,
在所述第一信道是所述PUCCH且所述第二信道是所述PUSCH的情况下,所述2个码元是所述第二子帧最前的2个码元。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接收方法,
在所述第一信道及所述第二信道是所述PUCCH且在所述PUCCH中接收ACK/NACK信号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一子帧中,在前半时隙利用相同的序列长4的序列,在后半时隙利用序列长3的序列,在所述第二子帧中,在前半时隙利用序列长3的序列,在后半时隙利用序列长4的序列。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接收方法,
在所述第一信道及所述第二信道是所述PUCCH且在所述PUCCH中接收信道状态信息信号即CSI信号的情况下,所述2个码元是所述第一子帧最后的1个码元和所述第二子帧最前的1个码元。
13.如权利要求9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接收方法,
通过跳频从所述第一窄带切换到所述第二窄带。
14.如权利要求9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接收方法,
所述第一窄带及所述第二窄带被设定为面向机器类型通信终端。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接收方法,
所述第一窄带及所述第二窄带被设定为面向机器类型通信终端。
16.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接收方法,
在所述第一信道及所述第二信道是所述PUCCH且在所述PUCCH中使用PUCCH格式2的情况下,所述2个码元是所述第一子帧最后的1个码元和所述第二子帧最前的1个码元。
17.一种集成电路,其控制以下的处理:
在接收第一信道的第一子帧所用的第一窄带与接续着所述第一子帧而接收第二信道的第二子帧所用的第二窄带不同的情况下,将2个码元设定为重调时间的处理;以及
接收所述第一信道及所述第二信道的处理,
在所述第一信道及所述第二信道是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即PUSCH的情况下,所述2个码元是所述第一子帧最后的1个码元和所述第二子帧最前的1个码元,
在所述第一信道是所述PUSCH且所述第二信道是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即PUCCH的情况下,所述2个码元是所述第一子帧最后的2个码元。
18.一种集成电路,其控制以下的处理:
在发送第一信道的第一子帧所用的第一窄带与接续着所述第一子帧而发送第二信道的第二子帧所用的第二窄带不同的情况下,将2个码元设定为重调时间的处理;以及
发送所述第一信道及所述第二信道的处理,
在所述第一信道及所述第二信道是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即PUSCH的情况下,所述2个码元是所述第一子帧最后的1个码元和所述第二子帧最前的1个码元,
在所述第一信道是所述PUSCH且所述第二信道是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即PUCCH的情况下,所述2个码元是所述第一子帧最后的2个码元。
CN202111299169.8A 2015-11-06 2016-10-25 基站、接收方法及集成电路 Active CN1141892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18442 2015-11-06
JP2015218442A JP6645807B2 (ja) 2015-11-06 2015-11-06 通信端末、送信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CN201680062184.1A CN108353056B (zh) 2015-11-06 2016-10-25 终端及发送方法
PCT/JP2016/004683 WO2017077694A1 (ja) 2015-11-06 2016-10-25 端末及び送信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62184.1A Division CN108353056B (zh) 2015-11-06 2016-10-25 终端及发送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89262A CN114189262A (zh) 2022-03-15
CN114189262B true CN114189262B (zh) 2023-02-28

Family

ID=5866251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99169.8A Active CN114189262B (zh) 2015-11-06 2016-10-25 基站、接收方法及集成电路
CN201680062184.1A Active CN108353056B (zh) 2015-11-06 2016-10-25 终端及发送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62184.1A Active CN108353056B (zh) 2015-11-06 2016-10-25 终端及发送方法

Country Status (16)

Country Link
US (5) US10581483B2 (zh)
EP (2) EP3952238B1 (zh)
JP (1) JP6645807B2 (zh)
KR (1) KR102473793B1 (zh)
CN (2) CN114189262B (zh)
AU (1) AU2016350129B2 (zh)
BR (1) BR112018007342B1 (zh)
CA (1) CA3001807C (zh)
CO (1) CO2018004413A2 (zh)
MX (2) MX2018005523A (zh)
MY (1) MY193863A (zh)
RU (2) RU2709796C2 (zh)
SG (2) SG11201803248QA (zh)
TW (1) TWI695602B (zh)
WO (1) WO2017077694A1 (zh)
ZA (2) ZA20180283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522472A4 (en) * 2016-11-04 2019-11-06 KYOCERA Corpo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 USER TERMINAL, AND DEVICE
CN108206725B (zh) * 2016-12-16 2022-05-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发射机、接收机、存储介质
US11496890B2 (en) * 2017-03-22 2022-11-08 Sony Corporation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KR102066103B1 (ko) * 2017-03-24 2020-01-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Sr 전송 여부를 결정하는 방법 및 nb 무선 기기
US11778657B2 (en) * 2017-10-27 2023-10-03 Apple Inc. Control resource set information in 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
RU2758105C1 (ru) * 2018-07-17 2021-10-26 Бейдзин Сяоми Мобайл Софтвэр Ко., Лтд.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ередачи данных и носитель информации
CN110830189B (zh) * 2018-08-07 2021-06-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1083674B (zh) * 2018-10-22 2022-08-30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信道管理方法和装置
CN112956231A (zh) * 2018-11-12 2021-06-11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确定上行链路数据的传输的无线装置、管理服务器及其中的方法
US20220201680A1 (en) * 2019-04-30 2022-06-23 Lenovo (Beijing) Limited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pucch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WO2022032595A1 (zh) * 2020-08-13 2022-02-17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频率切换方法、频率切换装置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15369A (en) * 1994-06-24 1996-05-07 Metricom, Inc. Method for frequency sharing and frequency punchout in frequency hopping communications network
WO2012047809A1 (en) * 2010-10-04 2012-04-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 (dtx) signaling in uplink data channel
CN103039120A (zh) * 2010-06-10 2013-04-10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针对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利用对称波形进行对等通信
CN103081548A (zh) * 2010-09-03 2013-05-0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终端、基站以及信号发送控制方法
CN103563436A (zh) * 2011-08-10 2014-02-0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和发送接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71102B1 (en) * 2000-08-08 2003-05-27 Motorola, Inc. Channel management technique for asymmetric data services
US7023880B2 (en) * 2002-10-28 2006-04-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formatting variable-rate vocoder frames for inter-system transmissions
CN102368872B (zh) 2006-01-18 2014-07-09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发送装置和发送方法
US8340154B2 (en) * 2007-03-15 2012-12-25 Panasonic Corporation Radio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radio transmission method
CN101682889B (zh) * 2007-04-24 2013-11-06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移动通信方法、无线基站、移动台以及处理器
US8780790B2 (en) * 2008-01-07 2014-07-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TDD oper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RU2471314C2 (ru) * 2008-04-22 2012-12-27 Квэлкомм Инкорпорейтед Управление помехами с помощью запросов уменьшения помех и индикаторов помех
US8730925B2 (en) 2009-04-09 2014-05-20 Motorola Mobility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reference signals for accurate time-difference of arrival estimation
KR101944829B1 (ko) 2010-10-13 2019-02-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제어 정보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KR101919780B1 (ko) 2011-03-03 2018-11-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확인응답 정보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GB2491858C (en) * 2011-06-14 2020-07-29 Sca Ipla Holdings Inc Telecommunications method and system
CN103621155B (zh) * 2011-06-21 2018-09-28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上行链路发送的发送功率控制的用户设备及其方法
US9241287B2 (en) 2011-09-13 2016-01-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Narrow bandwidth operation in LTE
US20130094457A1 (en) * 2011-10-14 2013-04-18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Data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method of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tc) device
US8885569B2 (en) 2011-12-19 2014-11-11 Ofinno Technologies, Llc Beamforming signaling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9078124B2 (en) * 2012-05-16 2015-07-07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Communication network devices, base station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US9622230B2 (en) * 2012-05-17 2017-04-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Narrow band partitioning and efficient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low cost user equipments
JP6298164B2 (ja) * 2013-08-29 2018-03-20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マシン通信を支援する無線アクセス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チャネル状態情報送信方法及び装置
WO2016053047A1 (ko) 2014-10-02 2016-04-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상향링크 신호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사용자기기와, 상향링크 신호를 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사용자기기
US10516517B2 (en) 2015-01-29 2019-12-24 Intel IP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s for support of frequency hopping for UEs with reduced bandwidth support
JP6468361B2 (ja) 2015-03-31 2019-02-1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方法、ユーザ機器及び基地局
US10404348B2 (en) * 2015-04-08 2019-09-0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reporting channel state and apparatus therefor
US10326493B2 (en) * 2015-05-13 2019-06-1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ontrol channel transmission and frequency error correction
EP3297360B1 (en) * 2015-05-15 2020-03-25 Nec Corpor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harq ack/nack bits transmission
US10554249B2 (en) * 2015-11-04 2020-02-0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ling frequency retuning for 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 user equipmen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15369A (en) * 1994-06-24 1996-05-07 Metricom, Inc. Method for frequency sharing and frequency punchout in frequency hopping communications network
CN103039120A (zh) * 2010-06-10 2013-04-10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针对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利用对称波形进行对等通信
CN103081548A (zh) * 2010-09-03 2013-05-0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终端、基站以及信号发送控制方法
WO2012047809A1 (en) * 2010-10-04 2012-04-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 (dtx) signaling in uplink data channel
CN103563436A (zh) * 2011-08-10 2014-02-0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和发送接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ZA201802835B (en) 2020-05-27
RU2709796C2 (ru) 2019-12-20
CN114189262A (zh) 2022-03-15
EP3952238B1 (en) 2024-04-10
US11005522B2 (en) 2021-05-11
MY193863A (en) 2022-10-29
EP3373539A1 (en) 2018-09-12
JP2017092642A (ja) 2017-05-25
CN108353056B (zh) 2021-11-30
US20200162124A1 (en) 2020-05-21
US11411601B2 (en) 2022-08-09
EP3373539B1 (en) 2021-12-01
US10581483B2 (en) 2020-03-03
MX2021001639A (es) 2021-05-12
SG10202005046YA (en) 2020-06-29
AU2016350129A2 (en) 2018-06-14
TW201720087A (zh) 2017-06-01
EP3373539A4 (en) 2018-11-21
US20230396287A1 (en) 2023-12-07
TWI695602B (zh) 2020-06-01
MX2018005523A (es) 2018-08-01
CA3001807A1 (en) 2017-05-11
JP6645807B2 (ja) 2020-02-14
RU2018111758A3 (zh) 2019-12-06
AU2016350129B2 (en) 2020-10-15
EP3952238A1 (en) 2022-02-09
CN108353056A (zh) 2018-07-31
CA3001807C (en) 2023-10-17
SG11201803248QA (en) 2018-05-30
KR20180080198A (ko) 2018-07-11
US11777555B2 (en) 2023-10-03
RU2018111758A (ru) 2019-12-06
US20210203378A1 (en) 2021-07-01
ZA202000476B (en) 2021-04-28
US20190081658A1 (en) 2019-03-14
WO2017077694A1 (ja) 2017-05-11
KR102473793B1 (ko) 2022-12-02
US20220345175A1 (en) 2022-10-27
CO2018004413A2 (es) 2018-05-10
BR112018007342B1 (pt) 2024-03-05
RU2770685C1 (ru) 2022-04-21
BR112018007342A2 (pt) 2018-10-16
AU2016350129A1 (en) 2018-05-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189262B (zh) 基站、接收方法及集成电路
JP6856736B2 (ja)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JP7224506B2 (ja)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US10122502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transmitting method, and receiving method
JP6845951B2 (ja) 基地局、受信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