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77505B - 抗cd26抗體及其用途 - Google Patents

抗cd26抗體及其用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77505B
TWI677505B TW103128349A TW103128349A TWI677505B TW I677505 B TWI677505 B TW I677505B TW 103128349 A TW103128349 A TW 103128349A TW 103128349 A TW103128349 A TW 103128349A TW I677505 B TWI677505 B TW I67750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ntibody
seq
sequence
amino acid
group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283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07957A (zh
Inventor
那羅 安東尼奧 弗朗西斯 迪
Antonio Francesco Di Naro
Original Assignee
瑞士商艾迪安納股份有限公司
Adienne S. 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瑞士商艾迪安納股份有限公司, Adienne S. A. filed Critical 瑞士商艾迪安納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31283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77505B/zh
Publication of TW2016079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079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775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77505B/zh

Links

Landscapes

  • Peptides Or Proteins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Antibodies Or Antigens For Use As Internal Diagnostic Agen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有關能結合至CD26之新穎抗體,以及其作為藥劑之用途。此外,本發明提供抗體以治療及/或預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治療再生不良性貧血(Aplastic Anemia)、及/或促進造血幹細胞移植後植入。此外,本發明提供醫藥組合物,其包含至少一本發明之抗體,以及提供部件之套組。

Description

抗CD26抗體及其用途
本發明係有關能結合至CD26之新穎抗體,以及其作為藥劑之用途。此外,本發明係有關用於治療及/或預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及再生不良性貧血(Aplastic Anemia)之至少一者之抗體,以及用於促進造血幹細胞移植後植入之抗體。
CD26為一種廣泛分佈之110kDa細胞表面醣蛋白,起初定義為T細胞活化抗原(Fox et al.(1984)J.Immunol.133,1250-1256、Fleischer(1987)J.Immunol.138,1346-1350、及Morimoto et al.(1989)J.Immunol.143,3430-3439)。此分子顯示具有二肽基肽酶IV(DPPIV;EC3.4.14.5)活性於其細胞外結構域,以及廣泛的組織分佈(Hegen et al.(1990)J.Immunol.144,2908-2914及Ulmer et al.(1990)J.Immunol.31,429-435;WO 2007/014169 A2)。CD26於人類T細胞生理學上具有多重功能。舉例而言,證據顯示,CD26可遞送共刺激訊息以進行T細胞活化(Morimoto et al.(1994)Immunologist 2:4-7及Fleischer(1994)Immunol.Today 15:180-184)。此外,CD26經確定為ADA結合蛋白,且CD26/ADA複合體可於調節免疫系統功能上扮演關鍵角色(Dong et al.(1996)J Immunol.156(4):1349-55、Kameoka et al.(1993)Science.261(5120):466-9、及Morrison et al.(1993)J Exp Med. 177(4):1135-43)。亦有報告CD26與細胞蛋白拓樸異構酶Ⅱα間之功能關聯性(Aytac et al.(2003)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88:455-462)。抗CD26抗體可由WO 2007/014169 A2習知。
造血幹細胞移植(Ha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代表一種針對許多血液及多種上皮惡性腫瘤,以及相當數量的非惡性疾病的重要治療(Ferrara et al.,2009,Lancet.;373:1550-1561;Sun et al.,2007,Transl.Res.;150:197-214)。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為一種同種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HSCT)之主要併發症,因此侷限了這些重要治療的用途。
造血細胞移植有二種主要類型:自體及同種異體。自體移植涉及自病患分離造血幹細胞(HSC)、保存幹細胞、治療病患,其破壞殘留於體內之幹細胞、及將病患自身保存的幹細胞輸回其體內。自體移植之優勢為移植排斥、感染、及其他相關聯疾病的風險性較低。同種異體移植涉及二種人:一種為健康供體且一種為病患或受體。同種異體HSC供體必須具有符合受體之組織(HLA人類白血球抗原)類型,此外,受體需要免疫抑制藥物。有三種可能的造血幹細胞來源可用於移植:骨髓(Bone Marrow;BM)、末梢血液(Peripheral Blood;PB)、及臍帶血(Umbilical Cord Blood;UCB)。
過去數年來,新策略的發展有助於擴大同種異體HSCT的適應症(Sun et al.,2007,同前)。感染預防、免疫抑制藥物、支持照護、及基於DNA之組織分型的改進亦有助於改善同種異體HSCT後之結果(Ferrara et al.,2009,同前)。針對這些理由,同種異體造血細胞移植之組織分型數目 持續增加。然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仍是同種異體HSCT的主要併發症。
當供體T細胞確定宿主細胞上之基因定義蛋白質為非自身而啟動免疫反應以將其破壞時,會發生GvHD(Ferrara et al.,2009,同前)。依據HSCT後之發生時間,GvHD可為急性或慢性。急性GvHD(aGvHD)佔了15%至40%之死亡率,且為同種異體HCT後發病率之主因,而慢性GvHD(cGvHD)發生於至多50%之病患,其於HCT後存活三個月(Sun et al.,2007,Transl.Res.;150:197-214)。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通常於同種異體HSCT後發生,係因供體免疫細胞對抗宿主組織之反應。受到急性GvHD影響的三個主要組織為皮膚、肝臟、及胃腸道。在臨床上,當HSCT之受體發展成任何或所有的下列徵兆或症狀時:皮膚炎(皮疹)、皮膚水泡、痙攣性腹痛伴隨或不伴隨腹瀉、持續噁心及嘔吐、肝炎(伴隨膽紅素及/或肝臟酵素濃度升高),會進行懷疑診斷。症狀最常始於供體植入,係於HSCT後之第100天前,不過亦可於後期出現。急性GvHD為一種以組織學證據確認的臨床診斷。
急性GvHD可由涉及器官之數目及程度區分階段。現有的分段系統係源自1974年的Glucksberg首次aGvHD分類(Glucksberg et al.,1974,Transplantation;18:4 295-304)。近來之數據支持使用分級系統,係因其可將病患細分成併發症及死亡率風險類別。在此系統中,將病患分成四個等級(I-IV)之一,其取決於三種器官的涉及程度或階段。皮膚以涉及之體表百分比區分階段、肝臟以膽紅素升高程度區分階段、及胃腸道以腹瀉數量區分階段。利用這些標準,將單一級別指派於各病患(Jacobsohn et al,2007, Orphanet J.of Rare Diseases;2:35)。
GvHD之各種臨床表現為習知。最早期且最常見的的表現為皮膚GvHD。其基本上為一種斑丘疹(maculopapular rash),可出現於身體任何部位,不過常始於手掌且為唯一涉及之處。病患可能會抱怨感染區域搔癢或壓痛感。在嚴重的案例中,可能會出現水泡。胃腸表現包括腹瀉,其可演變為出血、腹部絞痛、噁心、嘔吐、及無法掙扎。此外,源自高膽紅素血症之黃疸為肝臟GvHD之指標(Jacobsohn et al.,2007,同前),儘管已確認GvHD之肝炎變體具有類似急性病毒性肝炎的肝臟酵素濃度升高(Akpek et al.,2002,Blood;100:3903-3907)。即使甲基腎上腺皮質酮(methylprednisolone)未於任何歐洲國家登記用於此適應症,其仍視為目前急性GvHD之第一線治療的照護標準。
在急性GvHD之第一線治療中,所使用之每日2mg/kg之甲基腎上腺皮質酮對於50%的病患具有效用,不過僅1/3病患產生持久性反應。針對無反應者提供第二線治療,其係基於結合未登記用於此適應症之免疫抑制劑。在多數大型臨床試驗中,第二線治療較不令人滿意,其中一年存活率為30%。這些策略皆未達到成為照護標準所需的成功程度。在30年的移植經驗中,類固醇難治性急性GvHD(aGvHD)仍是最難治療的疾病。應強調的是,抗類固醇治療之aGvHD病患的治療選項非常有限,且此臨床情況目前無核可療法。此情況具有生命威脅性,特別是因為此病患族群之死亡率增加,具體而言為繼發性感染。
此病患族群的任何臨床上相關結果將明顯有益,因其能針對抗類固醇aGvHD病患提供臨床上相關益處。
此外,促進造血幹細胞移植後植入的方法有其用處。植入是指移植之幹細胞於體內大骨中心找到路徑以進入骨髓空間的過程。只有如此,移植之幹細胞開始產生新的血球細胞。專家們尚未完全確定此過程如何發生,不過一般認為這是一種冗長的過程:其需於骨髓注入植入後約2至4週才發生。直到血液幹細胞植入,病患會有發展為感染的風險。這是因為移植病患於正常情況下會進行放射線及/或化學治療,其結果為摧毀病患體內白血球細胞。而在等待植入時,移植病患會因感染(由細菌、病毒、或黴菌引起)而患有嚴重併發症,其為骨髓移植(BMT)後移植之相關死亡率的主因之一。據此,本領域需要能改進植入的試劑。此試劑對於BM移植病患將有顯著價值。若能增進歸巢(homing)及植入,可減少造血譜系(hematopoietic lineages)的復原時間,造成較少的植入失效及更好的整體存活率,尤其是在UCB移植(Broxmeyer,H.E.(2006).Umbilical Cord Blood Stem Cells:Collection,Processing,and Transplantation;Blood Banking and Transfusion Medicine:Basic Principles and Practice;C.D.Hillyer et al.,Churchill Livingston,an imprint of Elsevier,Inc.:823-832;Lewis,2002,Intern Med J 32(12):601-9)。
再生不良性貧血為貧血之一種,其中骨髓無法產生足夠量之血球細胞以補充血球細胞。具體而言,可能存在先天性及後天性形式之再生不良性貧血。後天性再生不良性貧血(AA)為少見的骨髓衰竭狀態,其特徵為骨髓細胞過少症(marrow hypocellularity)及末梢血液細胞數量低(Young NS,Maciejewski JP.The pathophysiology of acquired aplastic anemia.N Eng J Med 1997,336:1365-1372)。自體免疫發病機制之證據大多是間接的 且潛在免疫反應之確認不完整,係因疾病專一性細胞過少症所造成的技術上困難。後天性再生不良性貧血被認為是免疫介導疾病(immunomediated disease),且目前的標準非移植物治療為抗胸腺細胞球蛋白(anti-thymocyte globulin;ATG)加上環孢素A(cyclosporin A;CsA)。失效情況包括病患未對第一線產生反應(30%)及病患於首次反應後復發(30%),因此無事件存活率未超過30-40%(Bacigalupo A.,Passweg J.,2009,Hematol Oncol Clin North Am.23:159-70)。
未治療之再生不良性貧血可導致死亡,在一些情況下甚至於僅數個月之短期間內發生。現有的再生不良性貧血治療包括例如骨髓移植或免疫抑制藥物療法。然而,於顯著數量之案例中,免疫抑制藥物療法失效,且骨髓移植無法於不存在適當供體之情況下進行。因此,本領域仍須提供替代藥劑以治療再生不良性貧血,其較佳為可有效用於治療對於至少一其他療法無反應之病患。
本發明涉及提供一藥劑,其可用於治療及/或預防疾病、病症、及病況,具體而言為免疫系統相關之疾病、病症、及病況。具體而言,本發明人係旨在提供一藥劑,其可用於治療及/或預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再生不良性貧血之至少一者,或其可用於促進造血幹細胞移植後植入。較佳地,此藥劑應該且基本上使病患有良好耐受性。具體而言,本發明人係旨在提供一藥劑,其預防及/或治療GvHD及再生不良性貧血之至少一者,或促進病患之植入,具體而言為一或多群對於另一治療無反應之病患,具體而言為針對另一具有免疫抑制劑之治療,如具有類固醇之治 療,或顯示對其反應不足。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本發明人特別提供抗體、醫藥組合物、分離之核酸分子、載體、含有抗體混合物之組合物、重組型宿主細胞、部件套組、及製造抗體之方法。
依據第一態樣,係提供抗體,該抗體可專一性結合CD26,具體而言為人類CD26,該抗體可包含重鏈變異區及輕鏈變異區,其中該重鏈變異區可包含序列WTVVGPGYFDV(SEQ ID NO:1),及/或其中該輕鏈變異區可包含序列QQRSSYPNT(SEQ ID NO:2)及/或序列GQGYSYPYT(SEQ ID NO:3)。此外,本發明之抗體可具有輕鏈變異區,該輕鏈變異區包含選自於由SEQ ID NOs:4、5、6至21所組成群組之胺基酸序列、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之變體、及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之變體。此外,本發明之抗體專一性結合CD26且可具有重鏈變異區,該重鏈變異區包含選自於由SEQ ID NOs:22至47所組成群組之胺基酸序列及其變體。在特定具體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體專一性結合CD26且具有重鏈變異區,其包含SEQ ID NO:26之胺基酸序列,以及輕鏈變異區,其包含SEQ ID NO:4或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
依據另一態樣,本發明人提供分離之核酸分子,其包含(a)編碼本發明抗體之核苷酸序列;或(b)互補於(a)之核苷酸序列。依據又另一態樣,係提供分離之核酸分子,其包含選自於由SEQ ID NOs:50至128所組成群組之核苷酸序列及其變體,該變體具有至少90%之選自於由SEQ ID NOs:50至128所組成群組之核苷酸序列之序列相同度。依據又另一態樣,本發明人提供表現載體,其包含本發明之核酸分子,其中該核酸分子 係可操作地連接至一表現控制序列。依據又另一態樣,係提供重組型宿主細胞,其包含本發明之核酸分子。
依據又另一態樣,係提供抗體,其於2012年9月11日根據布達佩斯條約由寄存於熱那亞(Genoa)(L.go R.Benzi,10,熱那亞,義大利)之Centro di Biotecnologie Avanzate(CBA)-Interlab Cell Line Collection(ICLC)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或該融合瘤細胞株之衍生物所產生。寄存之融合瘤細胞株材料於此亦可簡稱為PD 12002融合瘤寄存物。所有關於取得這些寄存物之限制將於此申請案或主張此申請案優先權益處之另一申請案之首次公開時撤銷。依據又另一態樣,本發明人提供抗體,其結合於由寄存於熱那亞(義大利)之CBA-ICLC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產生之抗體所結合之表位。
依據又另一態樣,係提供製造本發明抗體之方法。
依據又另一態樣,本發明人提供醫藥組合物,其包含至少一本發明之抗體及任意地至少一醫藥上可接受賦形劑。依據又另一態樣,係提供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以作為藥劑。依據又另一態樣,本發明人提供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以促進造血幹細胞移植後植入、及/或預防及/或治療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具體而言為於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及/或預防及/或治療再生不良性貧血。
依據又另一態樣,係提供本發明之抗體或抗體混合物,具體而言為含有本發明抗體混合物之組合物,以作為藥劑。依據又另一態樣,本發明人提供本發明之抗體或抗體混合物,具體而言為含有抗體混合物之組合物,以用於促進造血幹細胞移植後植入、及/或用於預防及/或治療移植 物抗宿主病(GvHD),較佳為於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及/或用於預防及/或治療再生不良性貧血,較佳為嚴重再生不良性貧血。依據又另一態樣,係提供部件套組,其包含:(i)至少一本發明之抗體,具體而言為含有本發明抗體混合物之組合物,及額外地(ii)a)至少一免疫抑制藥物,或b)至少一皮質類固醇及/或至少一抗組織胺。
圖1a顯示依據GenBank:BAG70302.1(SEQ ID NO:144)之完整CD26人類序列。
圖1b顯示依據GenBank:BAG70302.1(SEQ ID NO:145)之完整CD26豬序列。
圖1c顯示比對的完整CD26人類(人屬)及豬序列(豬屬)。
圖2a顯示CDR3序列,其可存在於本發明之抗體。
圖2b顯示CD26專一性抗體之VH CDR1、VH CDR2、VH CDR3、VL CDR1、VL CDR2、及VL CDR3之序列表。
圖2c顯示CD26專一性抗體之VH ABR1、VH ABR2、VH ABR3、VLABR1、VLABR2、及VLABR3之序列表。
圖3顯示各VH及VL區域可見之序列相似性,該區域存在於本發明之抗體。VH群組1內之VH序列及VL群組1內之VL序列包含相同的CDRs。直尺(ruler)上方之線係用於標示強保留位置。使用三種字元(「*」、「:」、及「.」):「*」代表該位置具有單一、完全保留之殘基;「:」代表下列「強」群組之一者係完全保留;以及「.」代表下列「較弱」群組之一者係完全保留。
圖4a顯示納入研究之病患於投予CDina26後第1、10、30天、及最後之皮膚GvHD分級圖。
圖4b顯示納入研究之病患於投予CDina26後第1、10、30天、及最後之肝臟GvHD分級圖。
圖4c顯示納入研究之病患於投予CDina26後第1、10、30天、及最後之腸道GvHD分級圖。
圖5顯示絕對CD4計數。
圖6顯示13位具有第III-IV級之急性GvHD之對照組病患以類固醇、環孢素、及其他免疫抑制藥物治療之移植相關死亡率之預計累積發生率,並比較9位以類固醇、環孢素、及CDina26治療之病患。
圖7顯示13位具有第III-IV級急性GvHD之對照組病患以類固醇、環孢素、及其他免疫抑制藥物治療之預計精算存活率,並比較9位以類固醇、環孢素、及CDina26治療之病患。
圖8描繪較佳之本發明抗體之構造。圖中顯示可形成本發明之抗體(VL群組1及VL群組3)的二個不同輕鏈群組。
圖9描繪用於確定CDina26結合至細胞表面表現之CD26之能力的流式細胞術分析。
圖10摘錄SEQ ID NOs.。在本發明之抗體中,VL胺基酸序列之每一者可以結合VH胺基酸序列之一者之方式存在,任意地進一步結合具有SEQ ID NO:48之CL胺基酸序列及具有SEQ ID NO:49之CH1-CH2-CH3序列。圖10亦代表具有SEQ ID NOs:50至128之核苷酸序列,其對應於具有SEQ ID NOs:4至49之胺基酸序列。
圖11顯示人類(左)及豬(右)抗原(Ag)結合於經捕捉之CDina26,其係於Biacore® Resonance Units(RU)測定。
圖12顯示以條形圖比較CDina26結合至7個經確定之CD26不連續結合區域:DYDESSGRWNCLVAR(SEQ ID NO:146);DVTWATQERISLQWL(SEQ ID NO:147);TTGWVGRFRPSEPHF(SEQ ID NO:153);TFITKGTWEVIG(SEQ ID NO:155);DYLYYISNE(SEQ ID NO:156);SCELNPERCQYY(SEQ ID NO:157);以及SGPGLP(SEQ ID NO:158)。
在多個導致本發明之實驗過程中,發明人意外發現一抗體,其可作為藥劑用途且具有高益處及有希望之結果,具體而言為用於治療及/或預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再生不良性貧血之至少一者,以及用於促進造血幹細胞移植後植入。本發明之抗體可呈現專一性結合至CD26,具體而言為結合至人類CD26,尤其是存在於幹細胞上或表現於活化之T淋巴球上之人類CD26。本發明之抗體結合至表現於活化之T淋巴球(具體而言為CD16+CD3+T及CD56+CD3+T之亞群)之人類CD26,其係本發明抗體之具體優勢性質,如以下之討論。使用抗CD26鼠科單株抗體以治療aGvHD類固醇抗性之理由主要為其抑制CD26活性之能力。由本發明人所進行之實驗顯示,CD26係於經刺激之T細胞中過度表現並於經刺激之自然殺手細胞中低量過度表現。反之,此分子於靜止細胞中低量表現。B細胞、單核球、及樹狀細胞不表現CD26,且間質幹細胞、內皮細胞、及纖維母細胞亦不表現CD26。本發明之抗CD26抗體專一性結合至活化之調節性T細胞,干擾其 擴增及其調控免疫反應之角色。然而不希望受限於任何理論,目前假設,活化之淋巴球為抗CD26抗體之標靶且活化之淋巴球之部分耗竭可能導致臨床上GvHD之至少一者的相關調控,具體而言為再生不良性貧血,及造血幹細胞移植之前、及/或期間、及/或之後存在之疾病、病症、及/或病況之aGvHD,尤其是類固醇抗性aGvHD,以及可能於造血幹細胞移植後促進植入。然而不希望受限於任何理論,目前假設,供體T淋巴球仍可產生反應以直接對抗腫瘤細胞。
造血幹細胞移植(ha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CT)代表用於血液學疾病及惡性腫瘤之標準治療。
然而不希望受限於任何理論,目前假設,藉由投予一或多個本發明之抗體以抑制或耗竭供體細胞之CD26,具體而言為CDina26,可增進植入,具體而言為短期植入,以及可增進族群重建,具體而言為競爭性族群重建、二次移植、及受治療病患(如人類及小鼠)之存活率。此外,不希望受限於任何理論,目前假設,若增進歸巢及植入,具體而言為藉由投予至少一本發明之抗體,尤其是CDina26,可縮短造血譜系之復原時間,造成較少的植入失效及更好的整體存活率,尤其是hUCB(人類臍帶血細胞)移植。
本發明以抗體作為藥劑或療法,可提供更多病患於造血細胞移植後之成功結果之最佳機會。此外,一或多個抗CD26抗原之本發明抗體,具體而言為CDina26,可給予病患重要的臨床益處,該病患已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其中至少一者為治療類固醇抗性急性GvHD,及改進植入,其與整體存活率直接相關。
然而不希望受限於任何理論,目前假設,投予至少一本發明之抗體,具體而言為CDina26,可提供有益活性,具體而言為促進造血幹細胞移植後植入及/或預防及/或治療移植物抗宿主病及再生不良性貧血之至少一者,其係經由結合至CD26,其為介導訊息途徑之膜醣蛋白。
令人意外地,本發明人提供一或多個抗體,具體而言為CDina26,其解決了上述問題。
依據一態樣,本發明提供一抗體,該抗體可專一性結合至CD26醣蛋白。具體而言,此抗體可專一性結合至人類CD26,尤其是結合至出現於幹細胞(具體而言為人類幹細胞)之人類CD26及/或結合至表現於T淋巴球(具體而言為CD16+CD3+T及CD56+CD3+T之亞群)之人類CD26,尤其是活化之T淋巴球(具體而言為CD16+CD3+T及CD56+CD3+T之亞群)。除非另有明確指明,本文中CD26及CD26醣蛋白等詞可互換使用。
此抗體可包含重鏈變異區及輕鏈變異區。此抗體之重鏈變異區可包含SEQ ID NO:1所示之序列。此抗體之輕鏈變異區可包含SEQ ID NO:2所示之序列、或SEQ ID NO:3所示之序列、或SEQ ID NO:2所示之序列及SEQ ID NO:3所示之序列兩者。重鏈變異區可包含CDR3,其含有SEQ ID NO:1所示之序列。輕鏈變異區可包含CDR3,其包含SEQ ID NO:3所示之序列、或SEQ ID NO:2所示之序列、或SEQ ID NO:2所示之序列及SEQ ID NO:3所示之序列兩者。重鏈變異區包含SEQ ID NO:1所示之序列,具體而言為包含CDR3,其包含SEQ ID NO:1所示之序列,可進一步包含CDR1及CDR2,其中重鏈變異區之CDR1及重鏈變異區之CDR2之胺基酸序列為寄存於熱那亞(義大利)之CBA-ICLC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產生之抗體之重 鏈變異區之彼等,該寄存於CBA-ICLC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產生之抗體之重鏈變異區包含SEQ ID NO:1,具體而言為包含SEQ ID NO:1之CDR3。輕鏈變異區包含SEQ ID NO:2所示之序列,具體而言為包含含有SEQ ID NO:2所示之序列之CDR3,可進一步包含CDR1及CDR2,其中輕鏈變異區之CDR1及輕鏈變異區之CDR2之胺基酸序列為寄存於CBA-ICLC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產生之抗體之輕鏈變異區之彼等,該寄存於CBA-ICLC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產生之抗體之輕鏈變異區包含SEQ ID NO:2,具體而言為包含SEQ ID NO:2之CDR3。輕鏈變異區包含SEQ ID NO:3所示之序列,具體而言為包含含有SEQ ID NO:3所示之序列之CDR3,可進一步包含CDR1及CDR2,其中輕鏈變異區之CDR1及輕鏈變異區之CDR2之胺基酸序列為寄存於CBA-ICLC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產生之抗體之輕鏈變異區之彼等,該寄存於CBA-ICLC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產生之抗體的輕鏈變異區包含SEQ ID NO:3,具體而言為包含SEQ ID NO:3之CDR3。具體而言,輕鏈變異區之CDR1及CDR2可為寄存於CBA-ICLC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產生之抗體之輕鏈變異區之彼等,且重鏈變異區之CDR1及CDR2可為寄存於CBA-ICLC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產生之抗體之重鏈變異區之彼等。
此外或替代地,可專一性結合至CD26之抗體可包含含有CDR3(SEQ ID NO:1)之重鏈變異區及含有CDR3(SEQ ID NO:2及/或3)之輕鏈變異區,其中重鏈變異區之CDR3之胺基酸序列為寄存於熱那亞(義大利)之CBA-ICLC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產生之抗體之重鏈變異區之彼等,且輕鏈變異區之CDR3之胺基酸序列為由寄存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 產生之抗體之輕鏈變異區之彼等。具體而言,可專一性結合至CD26之抗體可包含含有此重鏈變異區之重鏈及含有此輕鏈變異區之輕鏈。前述之CDR3序列係列於圖2a。
此外或替代地,可專一性結合至CD26之抗體可包含含有CDR1、CDR2、及CDR3之重鏈變異區及含有CDR1、CDR2、及CDR3之輕鏈變異區,其中重鏈變異區之CDR1、CDR2、及CDR3之胺基酸序列為寄存於熱那亞(義大利)之CBA-ICLC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產生之抗體之重鏈變異區之彼等,且輕鏈變異區之CDR1、CDR2、及CDR3之胺基酸序列為由寄存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產生之抗體之輕鏈變異區之彼等。具體而言,此可專一性結合至CD26之抗體可包含含有此重鏈變異區之重鏈及含有此輕鏈變異區之輕鏈。前述之CDR1、CDR2、及CDR3序列係列於圖2b。
此外或替代地,可專一性結合至CD26之抗體可包含重鏈變異區及輕鏈變異區,其中重鏈變異區之胺基酸序列為由寄存於熱那亞(義大利)之CBA-ICLC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產生之抗體之重鏈變異區之彼等,且輕鏈變異區之胺基酸序列為由寄存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產生之抗體之輕鏈變異區之彼等。具體而言,可專一性結合至CD26之抗體可包含含有此重鏈變異區之重鏈及含有此輕鏈變異區之輕鏈。具體而言,重鏈之胺基酸序列可為由寄存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產生之抗體之重鏈之彼等,及/或輕鏈之胺基酸序列可為由寄存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產生之抗體之輕鏈之彼等。具體而言,可專一性結合至CD26之抗體可包含與由寄存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產生之抗體相同的重鏈序列及相同的輕鏈序列。
此外或替代地,可專一性結合至CD26之抗體可包含重鏈變 異區及輕鏈變異區,其中重鏈變異區之胺基酸序列為由寄存於熱那亞(義大利)之CBA-ICLC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產生之抗體之重鏈變異區之彼等,且輕鏈變異區之胺基酸序列為由寄存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產生之抗體之輕鏈變異區之彼等。在特定具體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體可包含含有序列ID NO:26之重鏈變異區及含有序列ID NO:4及/或序列ID NO:5之輕鏈變異區。具體而言,可專一性結合至CD26之抗體可包含含有此重鏈變異區之重鏈及含有此輕鏈變異區之輕鏈。具體而言,重鏈之胺基酸序列為由寄存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產生之抗體之重鏈之彼等,及/或輕鏈之胺基酸序列為由寄存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產生之抗體之輕鏈之彼等。
依據較佳之具體實施例,本發明之抗體可結合至人類CD26序列之胺基酸位置290-550之區域,請參見先前技術公開之人類CD26序列。
依據進一步之具體實施例,本發明之抗體不會專一性結合至豬CD26。依據一具體實施例,本發明之抗人類CD26抗體之表位包含358個胺基酸殘基之至少一者,如1、2、3、4、5、或更多個,係因人類與豬CD26之間的差異所致。因此,依據本發明之此具體實施例,抗體可辨識人類與豬CD26之間之此不同區域。
依據本發明之一具體實施例,本發明之抗體混合物不含未專一性結合至人類CD26之抗體。
此外或替代地,可專一性結合至CD26之抗體可包含含有ABR1、ABR2、及ABR3之重鏈變異區及含有ABR1、ABR2、及ABR3之輕鏈變異區,其中重鏈變異區之ABR1、ABR2、及ABR3之胺基酸序列為由寄存於熱那亞(義大利)之CBA-ICLC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產生之抗體之 重鏈變異區之彼等,且輕鏈變異區之ABR1、ABR2、及ABR3之胺基酸序列為由寄存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產生之抗體之輕鏈變異區之彼等。前述之ABR1、ABR2、及ABR3序列係列於圖2c。
依據本發明之一具體實施例,下列抗原結合區域(Antigen Binding Regions;ABRs)係存在於本發明之抗體:ABR1(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SSVSYMN(SEQ ID NO:135);ABR2(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LWIYSTSNLAS(SEQ ID NO:136);ABR3(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QQRSSYPN(SEQ ID NO:137),其中較佳為ABR3係包括於SEQ ID NO:2,或者ABR1(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ENVVTYVS(ABR1*)(SEQ ID NO:138);ABR2(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LLIYGASNRYT(ABR2*)(SEQ ID NO:139);ABR3(輕鏈)包含胺基酸序列:GQGYSYPY(ABR3*)(SEQ ID NO:140),其中較佳為ABR3係包括於SEQ ID NO:3。
依據本發明之進一步具體實施例,序列ABR1至3或ABR1*至3*係存在於本發明之抗體並伴隨下列抗原結合區域(ABRs):ABR1(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YTFRSYDIN(ABR1h)(SEQ ID NO:141);ABR2(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WIGWIFPGDGSTKY(ABR2h)(SEQ ID NO:142);ABR3(重鏈)包含胺基酸序列:RWTVVGPGYFDV(ABR3h)(SEQ ID NO:143),其中較佳為ABR3(重鏈)係包括於SEQ ID NO:1。
依據一具體實施例,基於公開於Kunik V,Peters B,Ofran Y(2012)“Structural Consensus among Antibodies Defines the Antigen Binding Site”,PLoS Comput Biol 8(2):e1002388.doi:10.1371/journal.pcbi.1002388;Editor:Brian Baker,University of Notre Dame,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ublished February 23,2012之「Paratome tool」確定ABRs;亦請參見http://ofranservices.biu.ac.il/site/services/paratome/index.html。前述之VH/VL ABR序列係列於圖2b。
本申請案中使用的「抗體」乙詞可包括整個抗體分子、全長免疫球蛋白分子,具體而言為自然存在之全長免疫球蛋白分子或由免疫球蛋白基因片段重組型過程形成的全長免疫球蛋白分子、及抗體片段。抗體片段具體而言可為包含至少一抗體-抗原結合位置之抗體片段。抗體片段可具體而言呈現專一性結合至CD26,具體而言為人類CD26,其可例如存在於幹細胞(具體而言為人類幹細胞)及/或表現於T淋巴球(具體而言為CD16+CD3+T及CD56+CD3+T之亞群),具體而言為表現於活化之T淋巴球。此外,本申請案中使用的「抗體」乙詞可包括融合蛋白,具體而言呈現專一性結合至CD26,尤其是人類CD26,其可存在於幹細胞及/或表現於T淋巴球,具體而言為表現於活化之T淋巴球。抗體-抗原結合位置具體而言可為抗體之抗原結合位置,其包含至少一CDR序列。
「抗體」乙詞可包括如單株、多株、多重專一性(如雙專一性)、重組型、人類、嵌合、及人源化抗體。此外,「抗體」乙詞亦可包括重組表現之抗原結合蛋白及抗原結合合成胜肽。具體而言,「抗體」乙詞可如包括小分子抗體(minibodies)及雙分子抗體(diabodies),其皆較佳為可呈現專一性結合至CD26,尤其是人類CD26。此外,本文所使用的「抗體」乙詞可包括體內產生之免疫球蛋白,以及體外產生之彼等,具體而言由融合瘤產生。此外,「抗體」或「至少一抗體」等詞可包括抗體混合物。「抗體混合物」乙詞具體而言包括一混合物,其包含或組成自二或多個呈現專一性結合至CD26之抗體,尤其是針對人類CD26,具體而言其包含至少一本發明之抗體。存在於混合物之二或多個抗體可為二或多個不同抗體,如二或多個不具有相同胺基酸序列之抗體。具體而言,一抗體不同於另一抗體,代表具有一胺基酸序列之抗體與另一抗體之胺基酸序列相比較時,其至少一胺基酸殘基經刪除、插入、或以不同之胺基酸殘基替代。本發明具體適用之抗體混合物包含或組成自由寄存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產生之抗體,或包含由寄存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產生之抗體之至少一者。
本發明之抗體可為重組產生之抗體。本發明之抗體可為單株及/或鼠科抗體,具體而言為鼠科單株抗體。如前述,至少一本發明之抗體可為抗體混合物,其包含至少一本發明之抗體,具體而言為包含或組成自PD 12002融合瘤寄存物產生之抗體,即CDina26。
「單株抗體」乙詞是指實質上同質性之抗體族群,其涉及高度專一性辨識及結合單一抗原決定位或表位。這與多株抗體相反,其典型而言包括不同之導向以抗不同抗原決定位之抗體。「單株抗體」乙詞包括完 整及全長單株抗體兩者,以及抗體片段(如Fab、Fab'、F(ab')2、Fv)、單鏈(scFv)突變體、含有抗體部分的融合蛋白、及任何其他修飾之免疫球蛋白分子,其包含抗原辨識位置。此外,「單株抗體」是指以任何數目之方式製成之此類抗體,包括但不侷限於,融合瘤、噬菌體選擇、重組型表現、及轉基因動物。
「人源化抗體」乙詞是指非人類(如鼠科)抗體之形式,其呈專一性於免疫球蛋白鏈、嵌合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其含有最小非人類(如鼠科)序列。典型而言,人源化抗體為人類免疫球蛋白,其中源自互補決定區(complementary determining region;CDR)之殘基係以源自非人類物種(如小鼠、大鼠、兔、及倉鼠)之CDR殘基替代,其具有所需之專一性、親和力、及能力(Jones et al.,1986,Nature,321:522-525;Riechmann et al.,1988,Nature,332:323-327;Verhoeyen et al.,1988,Science,239:1534-1536)。在一些情況中,人類免疫球蛋白之Fv架構區(framework region;FR)殘基係以源自非人類物種之抗體之相對應殘基替代,其具有所需之專一性、親和力、及能力。人源化抗體可進一步由額外之殘基之取代反應修飾,不論是Fv架構區及/或替代之非人類殘基,以改進及優化抗體專一性、親和力、及/或能力。一般而言,人源化抗體實質上包含所有的至少一、及典型上二或三個可變結構域,其含有所有或實質上所有對應於非人類免疫球蛋白之CDR區,而所有或實質上所有的FR區為人類免疫球蛋白共有序列之彼等。人源化抗體亦可包含免疫球蛋白恆定區或結構域(Fc)之至少一部分,典型而言為人類免疫球蛋白。
「嵌合抗體」乙詞是指其中免疫球蛋白分子之胺基酸序列係 源自二或多個物種之抗體。典型而言,輕鏈及重鏈兩者之可變區對應於衍生自60種哺乳類動物(如小鼠、大鼠、兔等)之一物種之抗體可變區並具有所需之專一性、親和力、及能力,而恆定區係同質於源自另一物種(通常為人類)之抗體序列,以避免於這些物種引發免疫反應。典型而言,嵌合抗體使用囓齒類動物可變區(VH及VL)及人類恆定區,以產生具有主要人類結構域之抗體。此類嵌合抗體之產生係本領域所習知,並可以標準方法達成。人類恆定區之序列為熟習本領域之技術人員所顯見及/或可由公開之資料庫取得(如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U.S.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抗體片段」乙詞可指一片段,如F(ab')2、Fab、F(ab)2、Fab'、Fv、dAb、scFv、重鏈變異區CDR1、重鏈變異區CDR2、重鏈變異區CDR3、輕鏈變異區CDR1、輕鏈變異區CDR2、輕鏈變異區CDR3、單鏈可變片段(scFv)、VH、VL,及其類似物,其皆較佳為可呈現專一性結合至CD26,尤其是人類CD26。「抗體片段」可與整個抗體或全長抗體辨識之相同抗原進行專一性結合。「抗體片段」具體而言可為完整抗體之一部分。
辨識專一性表位之抗體片段,具體而言其專一性結合至CD26,可由技術人員應用本領域之習知技術產生。抗體之片段,具體而言為可專一性結合至CD26(尤其是人類CD26)之抗體片段,如由PD 12002融合瘤寄存物產生之一或多個抗CD26抗體之片段(即CDina26)可由酵素處理抗體而製備,以取得抗體片段。此外,可藉由於宿主(如大腸桿菌、枯草芽孢桿菌、嗜甲醇酵母菌、乳糖酵母菌)表現編碼片段之DNA以產生抗體片段。可由例如蛋白水解全長抗體以製備抗體片段。用於取得抗體片 段之酵素,具體而言為蛋白水解酵素,為本領域之技術人員習知,但不侷限於,如木瓜酵素、胃蛋白酶、及/或胞漿素(palsmin)。具體而言,熟習本領域之技術人員可藉由應用習知之流程以例如胃蛋白酶或木瓜酵素分解全長抗體而製備抗體片段,如US 2010/0196266 A1之描述。此流程係描述於如Goldenberg之美國專利號4,036,945及4,331,647,及其引用之參考文獻。用於製備抗體片段之流程為本領域習知並描述於Nisonoff et al.,Arch Biochem.Biophys.89:230(1960);Porter,Biochem.J.73:119(1959);Edelman,METHODS IN ENZYMOLOGY VOL.1,page 422(Academic Press 1967);以及Coligan et al.,CURRENT PROTOCOLS IN IMMUNOLOGY,VOL.1,(John Wiley & Sons 1991),p.2.8.1-2.8.10及2.10.-2.10.4。
本文使用的「重鏈」乙詞包括全長重鏈及其片段,其較佳為能專一性結合至CD26,尤其是人類CD26。全長重鏈可包括重鏈變異區、VH、及三區域CH1、CH2、及CH3。
本文使用的「輕鏈」乙詞具體而言可指全長輕鏈及其片段,其較佳為能專一性結合至CD26,尤其是人類CD26。全長輕鏈可包含輕鏈變異區(即VL)及輕鏈恆定區(即CL)。
本文使用的抗體之「可變區」乙詞可指抗體輕鏈之可變區、或抗體重鏈之可變區、或前述之可變區之結合物。輕鏈及重鏈之可變區可各自包含四個架構區(FR),其係以三個互補決定區(CDRs)相連接。目前,本領域使用二個關於CDR位置之定義。第一個是Kabat et al.("Sequences 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4thed.,Washington,D.C.,Public Health Service,N.I.H.,其在此併入本案以作為參考資料)之「序列變異性」定義。 依據較佳之具體實施例,Kabat等人之定義係用於本申請案。或者,亦可使用Chothia及Lesk之結構變異性定義以定義CDR區(Chothia et al.,J.MoI.Biol.1987,196(4):901-17,其在此併入本案以作為參考資料)。
本文使用的抗體之「恆定區」乙詞是指抗體輕鏈之恆定區、或抗體重鏈之恆定區、或前述之恆定區之結合物。
在產生抗體方面,具體而言為人類、人源化、嵌合抗體及其片段,可使用如US 2010/0196266 A1揭示之方法之任一者,該文件在此併入本案以作為參考資料。
可藉由數種方法產生抗體片段,包括但不侷限於下列方法,如描述於US 2010/0196266 A1:可藉由胃蛋白酶分解抗體分子以產生F(ab')2片段。Fab'片段可例如取自還原F(ab')2片段之雙硫鍵。或者,可例如構築Fab'表現庫,如Huse et al.之描述(Science 1989,246:1274-1281)。Fab'表現庫容許鑑定具有感興趣之專一性之單株Fab'片段,具體而言為結合至CD26之片段。
可藉由木瓜酵素分解抗體以產生F(ab)2片段。Fab片段可取自雙硫鍵還原。具體而言,「Fab片段」代表含有一輕鏈、及一重鏈之CH1區與可變區的片段。Fab分子之重鏈無法經由雙硫鍵鍵接至另一重鏈分子。
此外,抗體片段亦可為單一可變區、或組成自或包含單一互補決定區(CDR)之胜肽。
此外,本發明之抗體可為雙抗體。本文使用的「雙抗體」具體而言可指具有二個抗原結合位置之小型抗體片段,該片段包含以相同的多胜肽鏈將重鏈可變結構域(VH)連接至輕鏈可變結構域(VL)(VH-VL)。 除非另有明確提及,本文中使用的可變結構域及可變區等詞可互換使用。雙抗體及其產生之技術係揭示於例如EP 404 097、WO 93/11161、及Hollinger et al.,1993,Proc.Natl.Acad Sci.USA 90:6444-6448。
此外,本發明之抗體可為單鏈Fv分子。單鏈Fv分子(縮寫為scFv)包含VL結構域及VH結構域,其可結合以形成結合位置,具體而言為針對CD26。此二結構域進一步以胜肽連接子(如含有1至25個胺基酸殘基之胜肽)共價連接。除非另有明確提及,本文中VL結構域及VL區等詞可互換使用。此外,除非另有明確提及,本文中VH結構域及VH區等詞可互換使用。用於取得scFv分子之方法如US 4,704,692、US 4,946,778、R.Raag and M.Whitlow,"Single Chain Fvs." FASEB Vol.9:73-80(1995)、及R.E.Bird and B.W.Walker,"Single Chain Antibody Variable Regions," TIBTECH,Vol.9:132-137(1991)之描述。
此外,本文中使用的抗體乙詞亦包括單一結構域抗體。用於製備單一結構域抗體(DABs)之方法為本領域之技術人員習知,如Cossins et al.(2006,Prot Express Purif 51:253-259)之描述,其在此併入本案以作為參考資料。
依據一具體實施例,本發明之抗體或其片段可含有至少一重鏈CDR3及至少一輕鏈CDR3;具體而言,本發明之抗體或其片段可含有SEQ ID NO:1所示之序列,以及SEQ ID NO:2及3所示之序列之至少一者。
抗體片段可包含至少4個胺基酸、至少5個胺基酸、至少7個胺基酸、至少9個胺基酸,具體而言為至少15個胺基酸。本發明之抗體片段可具有任何大小上限,並可具有如僅少於所得之全長抗體1個胺基酸殘基之 大小。
本發明之抗體可為雙專一性抗體,其能結合至CD26,具體而言為人類CD26。雙專一性抗體可由數種方法產生,包括例如融合瘤融合體或Fab'片段之連接物。此方法係描述於如Songsivilai et al.,1990,Clin.Exp.Immunol.79:315-321;Kostelny et al.,1992,J.Immunol.148:1547-1553。
依據一具體實施例,本發明之抗體可為單株抗體。用於製備抗標靶抗原之單株抗體之方法為本領域習知,可參見如Coligan et al.(eds.),CURRENT PROTOCOLS IN IMMUNOLOGY,VOL.1,pages 2.5.1-2.6.7(John Wiley & Sons 1991)、Kohler and Milstein,Nature 256:495(1975)、及US 2010/0196266 A1。可由本領域之技術人員習知之方法取得單株抗體,如US 2010/0196266 A1之揭示。具體而言,可由包含一或多個、較佳為全部之下列步驟之方法取得單株抗體:以含有抗原之組合物注射哺乳類動物如小鼠;自注射之哺乳類動物移除脾臟以取得B-淋巴球;以取得的B-淋巴球融合骨髓癌細胞以產生融合瘤;選殖該融合瘤;選取至少一產生針對抗原之抗體之陽性殖株;培養該針對抗原之抗體之陽性殖株;以及自融合瘤培養物分離抗體。
可使用習知流程自融合瘤培養物分離及純化MAbs(單株抗體),如US 2010/0196266 A1之揭示。具體而言,可應用一或多個選自於由粒徑排阻層析法、親和層析法,具體而言為蛋白A瓊脂糖、及離子交換層析法所組成群組之分離及/或純化流程。抗體之分離及/或純化技術係如Baines et al.,"Purification of Immunoglobulin G(IgG)",於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VOL.10,pages 79-104(The Humana Press,Inc. 1992),以及Coligan et al.,同前,pages 2.7.1-2.7.12及pages 2.9.1-2.9.3之揭示。
「單株抗體」乙詞具體而言可描述取自一群實質上同質性抗體之抗體,其中個別之抗體係相同,除了可能的自然存在之突變體以外,其係以低量存在。
在針對免疫原而初步產生抗體之後,具體而言於初步產生可專一性結合至CD26之抗體後,可將抗體定序並隨即以重組技術產生。非人類哺乳類動物(如鼠科)抗體及抗體片段之人源化及嵌合化(chimerization)為本領域之技術人員習知。
本發明之抗體可為人源化抗體,具體而言為人源化單株抗體。「人源化抗體」乙詞具體而言可包括由重組型DNA技術產生之抗體,其中抗原結合所不需要的人類免疫球蛋白輕鏈或重鏈的一些或全部胺基酸(如恆定區及可變結構域之架構區之胺基酸之一些或全部)係用以取代非人類哺乳類動物抗體(如鼠科抗體)之輕鏈或重鏈之相對應之胺基酸。用於產生人源化單株抗體之方法為本領域習知,並描述於如下列之公開文獻:Jones et al.,Nature 321:522(1986)、Carter et al.,Proc.Nat'l Acad.Sci.USA 89:4285(1992)、Riechmann et al.,Nature 332:323(1988)、Verhoeyen et al.,Science 239:1534(1988)、Sandhu,Crit.Rev.Biotech.12:437(1992)、及Singer et al.,J.Immun.150:2844(1993)。抗體,如嵌合或非人類哺乳類動物(如鼠科)單株抗體,具體而言本發明之嵌合或非人類哺乳類動物(如鼠科)單株抗體,之人源化係藉由將非人類哺乳類動物(如小鼠)CDRs自非人類哺乳類動物免疫球蛋白(如小鼠免疫球蛋白)之可變輕鏈及重鏈轉 入人類抗體之相對應之可變結構域,如US 2010/0196266 A1之揭示。亦可以人類FR序列替代嵌合單株抗體之非人類哺乳類動物架構區(FR),如小鼠架構區(FR)。舉例而言,本發明之抗體為針對CD26之人源化型式之非人類哺乳類動物(如鼠科)抗體,其重鏈及輕鏈兩者可具有人類抗體之恆定區、及/或源自人類抗體之可變結構域之架構區、及/或源自非人類哺乳類動物(如鼠科)抗體之CDRs。
在改進人源化抗體之抗體親和力方面,具體而言為改進其結合至CD26之能力,可進行額外之修飾步驟,如US 2010/0196266 A1之揭示。具體而言,人類FR區之一或多個胺基酸殘基可以非人類(具體而言鼠科)抗體之相對應位置所存在之胺基酸殘基替代,以維持或改進人源化抗體於抗原之結合親和力。本領域之技術人員可應用之方法係如Tempest et al.,Biotechnology 9:266(1991),及Verhoeyen et al.,Science 239:1534(1988)之描述。舉例而言,人類FR(架構區)胺基酸殘基,其不同於其非人類哺乳類動物對應體(如鼠科對應體),且位於靠近或直接鄰近於一或多個CDR胺基酸殘基,可為用以取代之候選。
本發明之抗體可為人類抗體。「人類抗體」乙詞具體而言可包括具有人類產生之抗體所對應之胺基酸序列及/或由產生人類抗體之習知技術製造之抗體。具體而言,「人類抗體」乙詞可包括含有至少一人類重鏈多胜肽或至少一人類輕鏈多胜肽之抗體。
具體而言,本發明之抗體可為完全人類抗體。在本申請案全文中,「完全人類抗體」乙詞具體而言可指含有人類重鏈及人類輕鏈多胜肽之抗體。用於產生人類抗體(具體而言為完全人類抗體)之方法,如使用 組合式方法或以人類免疫球蛋白基因座轉形之轉基因動物,為本領域之技術人員習知,可參見如US 2010/0196266 A1。此類方法如Conrad and Scheller,2005,Comb.Chem.High Throughput Screen.8:117-26;Mancini et al.,2004,New Microbiol.27:315-28;Brekke and Loset,2003,Curr.Opin.Pharmacol.3:544-50)之描述。例如亦可以基因或染色體轉染方法,或噬菌體顯示(phage display)技術取得完全人類抗體。基因或染色體轉染方法,以及噬菌體顯示技術為本領域習知,並如McCafferty et al.,1990,Nature 348:552-553之描述。具體而言,亦可將人類免疫球蛋白基因座導入轉基因動物(如小鼠、山羊、或牛)以取得人類抗體,其中內源性免疫球蛋白基因係完全或部分失活。此類流程係如US 5,545,806、US 5,633,425、及US 5,661,016之揭示。依據另一流程,可藉由永生化(immortalizing)人類B淋巴球以取得人類抗體,其產生導向抗標靶抗原之抗體,具體而言為產生抗CD26之抗體。此類流程為本領域習知,如Cole et al.,Monoclonal Antibodies and Cancer Therapy,Alan R.Liss,p.77(1985);Boerner et al.,1991,J.Immunol.,147(1):86-95之描述。
具體而言,噬菌體顯示技術可用於產生人類抗體,如本領域習知,及如Dantas-Barbosa et al.,2005,Genet.Mol.Res.4:126-40及US 2010/0196266 A1之描述。可自正常人或自具有特定疾病狀態之人類(Dantas-Barbosa et al.,2005)產生人類抗體。此技術容許自疾病個體構築人類抗體。
舉例而言,可自骨肉瘤(osteosarcoma)病患構築人類Fab抗體片段之噬菌體顯示庫,如Dantas-Barbosa et al.(2005,同前)之揭示及 如US 2010/0196266 A1之討論。具體而言,可自循環血液淋巴球(Id.)取得總RNA。可自μ、γ、及κ鏈抗體資源庫選殖重組型Fab,並插入噬菌體顯示庫(Id.)。可將RNAs轉換為cDNAs並用於提供Fab cDNA庫,其係使用針對重鏈及輕鏈免疫球蛋白序列之專一性引子(Marks et al.,1991,J.Mol.Biol.222:581-97)。在下一步驟中,熟習本領域之技術人員可進行庫構築(library construction),如Andris-Widhopf et al.(2000),Phage Display Laboratory Manual,1st edition,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pp.9.1 to 9.22之描述。可以限制性內切酶分解最終之Fab片段,並插入噬菌體基因庫,以產生噬菌體顯示庫。最後,可以標準噬菌體顯示方法篩選取得之庫,如本領域習知,及如Pasqualini and Ruoslahti,1996,Nature 380:364-366;Pasqualini,1999,The Quart.J.Nucl.Med.43:159-162之描述。可以數種型式進行噬菌體顯示,請參見如Johnson and Chiswell,1993,Current Opinion in Structural Biology 3:5564-571。
此外,可由體外活化之B細胞產生人類抗體。此流程如US 5,567,610及US 5,229,275之描述,兩者在此皆併入本案以作為參考資料。
本發明之抗體可為嵌合抗體。具體而言,嵌合抗體可為重組型蛋白,其中人類抗體之可變區由非人類哺乳類動物抗體(如小鼠抗體或兔抗體)之可變區替代,包括非人類哺乳類動物抗體(如小鼠抗體或兔抗體)之互補決定區(CDRs)。用於選殖非人類哺乳類動物免疫球蛋白可變結構域(具體而言為鼠科免疫球蛋白可變結構域)之流程為本領域習知,如Orlandi et al.,Proc.Nat'l Acad.Sci.USA 86:3833(1989)及US 2010/0196266 A1之描述。用於取得嵌合抗體之方法為本領域之技術人員習 知,請參見如Leung et al.,Hybridoma 13:469(1994),其中描述LL2嵌合體之產生。
本發明之抗體可進一步包含一或多個額外之部分以實現所需之功能。具體而言,抗體可包括一或多個毒素部分(如破傷風類毒素)或放射性核種,及/或一或多個用於促進分離、及/或檢測、及/或靶向之部分(如生物素、螢光部分、放射活性部分、組胺酸標籤、或其他胜肽標籤),其中該標籤較佳為不會或基本上不會改變該抗體之結合專一性。
本申請案中的「具有專一性於」、「呈現專一性結合至」、「能專一性結合至」、及「專一性結合至」等詞可互換使用,且具體而言可指抗體與表位或蛋白之反應或結合比其他物質(包括不相關之蛋白)更頻繁、更迅速、具有更長之時間、具有更大之親和力、或具有上述之一些組合。依據一具體實施例,本發明全文中的「結合」及「專一性結合」,以及「抗體結合至」及「抗體專一性結合至」等詞可互換使用。
在特定具體實施例中,本文揭示之抗CD26抗體以動力學解離速率(Koff)為約1.e-3至1.e-5 s-1結合至人類CD26,較佳為5.e-3至5.e-4 s-1,更佳為8.e-3至3.e-4 s-1,具體而言為約1.32.e-4 s-1
在特定具體實施例中,本文揭示之抗CD26抗體以動力學解離常數(KD)為約5.e-8至5.e-10M結合至人類CD26,較佳為2.e-9至1.e-10M,更佳為3.e-9至7.e-9M,具體而言為約5.02.e-9M。
在特定具體實施例中,本文揭示之抗CD26抗體以動力學結合常數(Kon)為約5.e3至1.e5 1/Ms結合至人類CD26,較佳為1.e4至5.e4 1/Ms,更佳為1.5.e4至3.5.e4 1/Ms,具體而言為約2.63.e4 1/Ms。
在特定具體實施例中,本文揭示之抗CD26抗體以解離常數為約1nM或以下、約3nM或以下、約6nM或以下、約12nM或以下、約30nM或以下、約60nM或以下、約200nM或以下結合至人類CD26。
在一些具體實施例中,本文揭示之抗CD26抗體以解離常數為約0,1nM至約10nM、約0,1nM至約6nM、約0,1nM至約3nM、或約0,1nM至約1nM結合至人類CD26。
本領域之技術人員可由習知之任何方法試驗本發明抗體之專一性結合,該方法包括但不侷限於競爭性及非競爭性試驗系統,係使用如Biacore®分析、FACS分析、免疫螢光、免疫細胞化學、西方墨點、放射免疫試驗、ELISA、「夾層」免疫試驗、免疫沈澱試驗、沈澱反應、免疫擴散試驗、凝集試驗、補體結合試驗、免疫放射量試驗、螢光免疫試驗、及蛋白A免疫試驗之技術。此類試驗如Ausubel et al.,eds.,1994,Current Protocols in Molecular Biology,Vol.1,John Wiley & Sons,Inc.,New York及US 7,982,013 B2之描述,其在此全部併入本案以作為參考資料。較佳地,可進行Biacore®分析。
原始抗體可由二或多個異二聚體次單元組成,其每一者含有一重(H)及一輕(L)鏈。單獨的原始抗體可具有一類L鏈及一類H鏈,其藉由雙硫鍵相連接以形成異二聚體次單元。
「胜肽」乙詞具體而言可指包括二或多個胺基酸之化合物。胺基酸可由胜肽鍵相連接。胜肽可包含自然存在之胺基酸及/或非自然存在之胺基酸;具體而言胜肽可包含L-胺基酸及/或D-胺基酸。短胜肽,如具有10個胺基酸單元以下之胜肽,係有時意指「寡胜肽」。其他具有大量胺基酸 殘基如至多100個以上之胜肽可指「多胜肽」。本文使用的「多胜肽」乙詞可指任何含有3個胺基酸以上之胜肽。使用於此,凡提及「多胜肽」,亦包括寡胜肽,且凡提及「胜肽」,則包括多胜肽、寡胜肽、及蛋白質。
本發明之抗體可為任何類別之抗體。具體而言,本發明之抗體可具有選自於由IgG1、IgG2、IgG3、IgG4、IgM、IgA、IgD、及IgE所組成群組之抗體同型。具體而言,本發明之抗體可為IgG2類,尤其是IgG 2B類。本文使用的「同型」乙詞具體而言可指由重鏈恆定區基因編碼之抗體類別(如IgG)。人類免疫球蛋白恆定區之序列為本領域之技術人員所顯見及/或可取自公共資料庫(如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U.S.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此外,本發明之抗體專一性結合CD26且可具有輕鏈變異區,該輕鏈變異區包含由寄存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產生之抗體之輕鏈變異區之VL CDR1、VL CDR2、或VL CDR3之變體。此外,本發明之抗體專一性結合CD26且可具有重鏈變異區,該重鏈變異區包含由寄存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產生之抗體之重鏈變異區之VH CDR1、VH CDR2、或VH CDR3之變體。在一具體實施例中,變體VH或VL CDR可具有至少90%,較佳為至少98%,更佳為至少99%之由寄存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產生之抗體之相對應VH或VL CDR之序列相同度。或者,變體VH或VL CDR可為由寄存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產生之抗體之VH或VL CDR,其中未超過5、4、3、2個,更佳為1個胺基酸殘基係分別地經刪除、插入、或以不同於該替代之胺基酸殘基之胺基酸殘基替代。在一具體實施例中,胺基酸替代為保留性改變。在一具體實施例中,由寄存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 產生之抗體之VH及VL CDRs係列於圖2b。
此外,本發明之抗體專一性結合CD26且可具有輕鏈變異區,該輕鏈變異區包含選自於由SEQ ID NOs:4、5、6至21所組成群組之胺基酸序列、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之變體、及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之變體。此外,本發明之抗體專一性結合CD26且可具有輕鏈變異區,該輕鏈變異區包含選自於一胺基酸序列之變體之胺基酸序列,該一胺基酸序列選自於由SEQ ID NOs:6至21組成之群組。SEQ ID NO:4之變體可具有至少90%,較佳為至少98%,更佳為至少99%之SEQ ID NO:4之序列相同度。SEQ ID NO:5之變體可具有至少90%,較佳為至少98%,更佳為至少99%之SEQ ID NO:5之序列相同度。選自於由SEQ ID NOs:6至21所組成群組之胺基酸序列之變體可具有至少90%,較佳為至少98%,更佳為至少99%之選自於由SEQ ID NOs:6至21所組成群組之胺基酸序列之序列相同度。或者,選自於由SEQ ID NOs:4、5、6至21所組成群組之胺基酸序列之變體可為選自於由SEQ ID NOs:4、5、6至21所組成群組之胺基酸序列之變體,其中未超過8個,較佳為未超過5個,更佳為1個胺基酸殘基係分別地經刪除、插入、或以不同於該替代之胺基酸殘基之胺基酸殘基替代。在一具體實施例中,胺基酸替代為保留性改變。具體而言,本發明之抗CD26抗體可為一抗體,其中輕鏈變異區可包含或由選自於由SEQ ID NOs:4至21或其變體所組成群組之胺基酸序列構成,如圖3所示。此外,本發明之抗體專一性結合CD26且可具有輕鏈變異區,該輕鏈變異區包含SEQ ID NO:4或5之胺基酸殘基8-104。
「保留性胺基酸改變」為一胺基酸殘基以另一具有類似之側 鏈之胺基酸殘基替代之改變。該詞可與「保留性胺基酸取代」或「保留性胺基酸變化」互換使用。具有類似之側鏈之胺基酸殘基家族為本領域習知,包括鹼性側鏈、酸性側鏈、不帶電極性側鏈、非極性側鏈、β分支性側鏈、及芳族側鏈,如US 7,982,013 B2之討論,具體而言為其第22欄。舉例而言,以苯丙胺酸取代酪胺酸即為保留性取代。較佳地,於保留性取代後取得的抗體專一性結合至CD26,具體而言為人類CD26。用於鑑定核苷酸序列及胺基酸保留性取代且不會消除抗原結合之方法為本領域習知(參見如Brummell et al.,Biochem.32:1180-1 187(1993);Kobayashi et al.,Protein Eng.12(10):879-884(1999);以及Burks et al.,Proc.Natl.Acad.Sci.USA 94:412-417(1997))。
依據一具體實施例,於包含一或多個CDR序列之胺基酸序列之變體中,所有的CDR序列或至少所有的CDR3序列可維持不變。具體而言,於包含一或多個SEQ ID NOs:1、2、及3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變體中,該一或多個SEQ ID NOs:1、2、及3所示之胺基酸序列可維持不變。依據一具體實施例,於包含編碼一或多個CDR序列之區段之核苷酸序列之變體中,所有編碼CDR序列之區段或至少所有編碼CDR3序列之核苷酸序列區段可維持不變。具體而言,於包含一或多個編碼SEQ ID NOs:1、2、及3所示之序列之一或多個序列之核苷酸序列之變體中,該至少編碼SEQ ID NOs:1、2、及3之一或多者之核苷酸序列區段可維持不變。依據一具體實施例,於包含選自於由SEQ ID NOs:4至21所組成群組之胺基酸序列之變體之抗體中,輕鏈變異區可包含SEQ ID NO:4或5之胺基酸殘基8-104,及/或於包含選自於由SEQ ID NOs:22至47所組成群組之胺基酸序列之變體之抗體中,重 鏈變異區可包含SEQ ID NO:26之胺基酸殘基7-112。
關於本文所示之多胜肽序列之「胺基酸序列相同度百分比(%)」,係定義為待比較之感興趣候選序列之胺基酸殘基與本文所示之特定多胜肽序列(如特定之多胜肽序列,其特徵如序列表之SEQ.ID.NO.)之胺基酸殘基的相同度百分比,其視需要比對序列並導入差距(gaps),以達到最大序列相同度百分比,且未將任何保留性取代視為序列相同度之一部分。可依據本領域之習知流程進行序列比對以確定胺基酸序列相同度百分比,如EP 1 241 179 B1之描述,其在此併入本案以作為參考資料,包括具體而言第9頁第35行至第10頁第40行及其使用之定義,且表1為可能的保留性取代。舉例而言,本領域之技術人員可使用公開可得之電腦軟體。用於確定序列相同度之電腦程式方法包括但不侷限於,BLAST、BLAST-2、ALIGN、或Megalign(DNASTAR)軟體。依據一較佳之具體實施例,所使用之軟體比對程式可為BLAST。本領域之技術人員可決定適當參數以進行比對,包括針對進行比較之序列全長以達到最大比對所需之任何演算法。依據較佳之具體實施例,可利用WU-BLAST-2電腦程式產生相同度值%(Altschul et al.,1996,Methods in Enzymology 266:460-480,其在此併入本案以作為參考資料),如EP 1 241 179 B1之描述。依據較佳之具體實施例,當進行WU-BLAST-2電腦程式時,使用下列參數:大部分的WU-BLAST-2搜尋參數皆設定為預設值。可調整參數皆設定為下列數值:重疊跨距(overlap span)=1、重疊分率(overlap fraction)=0.125、字閾值(word threshold;T)=11、及評分矩陣(scoring matrix)=BLOSUM62。HSP S及HSP S2參數,其為BLAST-2所使用的動態值,係由程式本身自行建立,其取決於感興趣之 序列組合及欲搜尋之序列所用之資料庫組合。然而,可調整該值以增加靈敏度。可藉由將(a)本文所述之欲進行比較之特定胺基酸序列(如特定之多胜肽序列,其特徵如序列表之SEQ.ID.NO.)與待比較之感興趣候選胺基酸序列間之符合相同胺基酸殘基之數目,如由WU-BLAST-2確定之符合相同胺基酸殘基之數目,除以(b)欲進行比較之本文所述之多胜肽序列(如特定之多胜肽序列,其特徵如序列表之SEQ.ID.NO.)之胺基酸殘基總數以確定序列相同度值%。
關於本文所示之核酸序列之「核酸序列相同度百分比(%)」,係定義為待比較之感興趣候選序列之核苷酸序列與本文所示之特定核酸序列(如特定之多胜肽序列,其特徵如序列表之SEQ.ID.NO.)之核苷酸序列的相同度百分比,其視需要比對序列並導入差距,以達到最大序列相同度百分比。可依據本領域之習知流程進行比對以確定核酸序列相同度百分比,如EP 1 241 179 B1之描述。舉例而言,本領域之技術人員可使用公開可得之電腦軟體,如使用公開可得的電腦軟體如BLAST、BLAST-2、ALIGN、或Megalign(DNASTAR)軟體。本領域之技術人員可決定適當參數以進行比對,包括針對進行比較之序列全長以達到最大比對所需之任何演算法。依據較佳之具體實施例,可利用WU-BLAST-2電腦程式產生相同度值%,如EP 1 241 179 B1之描述。依據較佳之具體實施例,使用下列電腦程式及參數:本文使用之相同度值係由WU-BLAST-2之BLASTN模組產生,其設定為預設值,其中重疊跨距及重疊分率分別設定為1及0.125。可藉由將(a)本文所述之欲進行比較之特定核酸序列(如特定之核酸序列,其特徵如序列表之SEQ.ID.NO.)與待比較之感興趣的比較核酸分子間之符合相同 核苷酸序列之數目,如由WU-BLAST-2確定之符合相同核苷酸序列之數目,除以(b)欲進行比較之本文所述之特定核酸序列(如特定之核酸序列,其特徵如序列表之SEQ.ID.NO.)之核苷酸序列殘基總數以確定核酸序列相同度值%。
具體而言,可確定SEQ ID NO:1至49之一者所示之個別胺基酸序列之全長或SEQ ID NO:50至128之一者所示之個別核苷酸序列之全長的序列相同度。
在上述進行序列比較之全文及EP 1 241 179 B1中,「正值(positives)」乙詞包括比對之序列殘基不相同但具有類似性質(如由於保留性取代所致)。以於BLOSUM 62矩陣之得分為正值之殘基分率除以比對區段之殘基總數決定正值%。
此外,本發明之抗體專一性結合CD26且可具有重鏈變異區,該重鏈變異區包含選自於由SEQ ID NOs:22至47及其變體所組成群組之胺基酸序列。選自於由SEQ ID NOs:22至47所組成群組之胺基酸序列之變體可具有至少90%,較佳為至少98%,更佳為至少99%之選自於由SEQ ID NOs:22至47所組成群組之胺基酸序列之序列相同度。或者,選自於由SEQ ID NOs:22至47所組成群組之胺基酸序列之變體可為一胺基酸序列,其中不超過8個,較佳為不超過5個,更佳為1個胺基酸殘基係分別地經刪除、插入、或以不同於該替代之胺基酸殘基之胺基酸殘基替代。在一具體實施例中,胺基酸替代為保留性改變。具體而言,本發明之抗CD26抗體可為一抗體,其中重鏈變異區可包含或由選自於由SEQ ID NOs:22至47或其變體所組成群組之胺基酸序列組成。此外,本發明之抗體專一性結合CD26且可具有重 鏈變異區,該重鏈變異區包含SEQ ID NO:26之胺基酸殘基7-112。在一具體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體可為包含人類輕鏈及重鏈恆定區之嵌合抗體。
此外,本發明之抗體可包含輕鏈恆定區,該輕鏈恆定區包含選自於由SEQ ID NO:48及其變體所組成群組之胺基酸序列。SEQ ID NO:4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變體可具有至少90%,較佳為至少98%,更佳為至少99%之SEQ ID NO:48之序列相同度。或者,SEQ ID NO:48之變體可為SEQ ID NO:48之胺基酸序列,其中不超過8個,較佳為不超過5個,更佳為1個胺基酸殘基係分別地經刪除、插入、或以不同於該替代之胺基酸殘基之胺基酸殘基替代。在一具體實施例中,胺基酸替代為保留性改變。具體而言,本發明之抗體可為輕鏈恆定區可包含或組成自SEQ ID NO:4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其變體之抗體。
在替代之具體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體可為包含人類輕鏈恆定區之嵌合抗體。
此外,本發明之抗體可包含SEQ ID NO:49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其變體。SEQ ID NO:49所示之胺基酸序列之變體可具有至少90%,較佳為至少98%,更佳為至少99%之SEQ ID NO:49之序列相同度。或者,SEQ ID NO:49之變體可為一胺基酸序列,其中不超過8個,較佳為不超過5個,更佳為1個胺基酸殘基係分別地經刪除、插入、或以不同於該替代之胺基酸殘基之胺基酸殘基替代。在一具體實施例中,胺基酸替代為保留性改變。具體而言,本發明之抗體可為CH1-CH2-CH3鏈可包含或組成自SEQ ID NO:49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其變體之抗體。
在替代之具體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體可為包含人類重鏈恆 定區之嵌合抗體。
具體而言,本發明之抗體可為IgG 2B類,且可包含SEQ ID NO:49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其變體,如前面之定義。
由所附之序列表可看出,有一組序列已確定為重鏈變異區(VH),且有二不同組別之序列已確定為輕鏈變異區(VL)。圖3顯示各組之序列比對,顯示其相似性。已確定VL序列(SEQ.ID.NO:4)以高頻率存在於本發明之抗體,並確認其相對應之CL序列(SEQ.ID.NO:48)。已確定VH序列以高頻率存在(SEQ.ID.NO:26),並確認其相對應之CH1-CH2-CH3序列(SEQ.ID.NO:49)。
本發明之抗體可為專一性結合至CD26之抗體,其包含含有SEQ ID NO:4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其變體及/或SEQ ID NO:5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其變體之輕鏈變異區,且包含含有SEQ ID NO:4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其變體之輕鏈恆定區。本發明之抗體可為專一性結合CD26之抗體,其包含含有SEQ ID NO:26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其變體之重鏈變異區,且包含含有SEQ ID NO:49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其變體之CH1-CH2-CH3鏈。此外,本發明之抗體可為專一性結合CD26之抗體,其包含含有SEQ ID NO:4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其變體之輕鏈變異區,且任意地進一步包含含有SEQ ID NO:4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其變體之輕鏈恆定區,且任意地進一步包含含有SEQ ID NO:49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其變體之CH1-CH2-CH3鏈,且任意地進一步包含含有SEQ ID NO:26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其變體之重鏈變異區。具體而言,本發明之抗體可包含含有SEQ ID NO:4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其變體之輕鏈變異區、含有SEQ ID NO:4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其變體之輕鏈恆定 區、含有SEQ ID NO:49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其變體之CH1-CH2-CH3鏈、及含有SEQ ID NO:26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其變體之重鏈變異區。或者,本發明之抗體可為包含人類輕鏈及/或重鏈恆定區之嵌合抗體。
具體而言,本發明之抗體可為專一性結合至CD26之抗體,其包含含有SEQ ID NO:4之胺基酸殘基8-104之輕鏈變異區、含有SEQ ID NO:4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其變體之輕鏈恆定區、含有SEQ ID NO:49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其變體之CH1-CH2-CH3鏈、及含有SEQ ID NO:26之胺基酸殘基7-112之重鏈變異區。或者,本發明之抗體可為包含人類輕鏈及/或重鏈恆定區之嵌合抗體。
具體而言,本發明之抗體可為專一性結合至CD26之抗體,其包含含有SEQ ID NO:5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其變體之輕鏈變異區、含有SEQ ID NO:49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其變體之CH1-CH2-CH3鏈、及含有SEQ ID NO:22之胺基酸殘基7-112之重鏈變異區。或者,本發明之抗體可為包含人類輕鏈及/或重鏈恆定區之嵌合抗體。
具體而言,本發明之抗體可為專一性結合至CD26之抗體,其包含含有選自於由SEQ ID NOs: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或其變體所組成群組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變異區,且包含含有SEQ ID NO:4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其變體之輕鏈恆定區,且包含含有SEQ ID NO:49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其變體之CH1-CH2-CH3鏈;任意地,此抗體進一步包含含有選自於由SEQ ID NO: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或其變體所組成群組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變異 區。或者,本發明之抗體可為包含人類輕鏈及/或重鏈恆定區之嵌合抗體。
具體而言,本發明之抗體可為專一性結合至CD26之抗體,其包含含有SEQ ID NO:4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其變體之輕鏈變異區,且包含含有SEQ ID NO:4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其變體之輕鏈恆定區,且包含含有SEQ ID NO:49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其變體之CH1-CH2-CH3鏈;任意地,此抗體進一步包含含有選自於由SEQ ID NO: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或其變體所組成群組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變異區。或者,本發明之抗體可為包含人類輕鏈及/或重鏈恆定區之嵌合抗體。
具體而言,本發明之抗體可為專一性結合至CD26之抗體,其包含含有SEQ ID NO:5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其變體之輕鏈變異區,且包含含有SEQ ID NO:49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其變體之CH1-CH2-CH3鏈;此抗體可任意地進一步包含含有選自於由SEQ ID NO: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或其變體所組成群組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變異區。或者,本發明之抗體可為包含人類輕鏈及/或重鏈恆定區之嵌合抗體。
具體而言,本發明之抗體可為專一性結合至CD26之抗體,其包含含有SEQ ID NO:26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其變體之重鏈變異區,且包含含有SEQ ID NO:48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其變體之輕鏈恆定區,且包含含有SEQ ID NO:49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其變體之CH1-CH2-CH3鏈;此抗體可任意地進一步包含含有選自於由SEQ ID NOs: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或其變體所組成群組之胺基 酸序列之輕鏈變異區。或者,本發明之抗體可為包含人類輕鏈及/或重鏈恆定區之嵌合抗體。
選自於序列群組SEQ ID NO:1至128之序列之任一者之變體可具有至少90%,較佳為至少98%,更佳為至少99%之選自於該序列群組之該序列之序列相同度。
此外,本發明之抗體專一性結合CD26且可包含重鏈變異區及輕鏈變異區,其中重鏈變異區之胺基酸序列為由寄存於熱那亞(義大利)之CBA-ICLC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產生之抗體之重鏈變異區之彼等,且輕鏈變異區之胺基酸序列為由寄存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產生之一或此抗體之輕鏈變異區之彼等。具體而言,重鏈之胺基酸序列可為由寄存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產生之抗體之重鏈之彼等,及/或輕鏈之胺基酸序列可為由寄存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產生之一或此抗體之輕鏈之彼等。具體而言,專一性結合至CD26之本發明抗體可包含與由寄存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產生之抗體相同的重鏈序列及相同的輕鏈序列。或者,本發明之抗體可為包含人類輕鏈及/或重鏈恆定區之嵌合抗體。
本發明之抗CD26抗體(如專一性結合CD26之抗體且包含含有SEQ ID NO:1之重鏈變異區,及/或包含含有SEQ ID NO:2及/或SEQ ID NO:3之輕鏈變異區)可為一抗體,其中重鏈變異區之胺基酸序列進一步可為由寄存於熱那亞(義大利)之CBA-ICLC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產生之抗體之重鏈變異區之彼等,且輕鏈變異區之胺基酸序列可為由寄存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產生之抗體之輕鏈變異區之彼等。任意地,重鏈變異區之CDR3之胺基酸序列可為由寄存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產生之抗體之 重鏈變異區之彼等。任意地,輕鏈變異區之CDR3之胺基酸序列可為由寄存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產生之抗體之輕鏈變異區之彼等。或者,本發明之抗體可為包含人類輕鏈及/或重鏈恆定區之嵌合抗體。
「融合瘤細胞株」乙詞亦包括融合瘤細胞株之子代,不論子代之型態或基因組成是否相同。由於可能發生特定修飾,如由於突變及/或環境影響,此子代可能與母細胞株不同。較佳地,此融合瘤細胞株之細胞子代會產生能結合至CD26(尤其是人類CD26)之抗體、或抗體片段,具體而言為會產生本發明之抗體。此外,「融合瘤細胞株」乙詞亦可包括融合瘤細胞株之混合物,其產生抗體混合物。
依據另一態樣,本發明提供抗體混合物。本發明亦提供組合物,具體而言為分離之組合物,其包含抗體混合物。此抗體混合物可包含至少二種不同的抗體,該至少二種不同的抗體較佳為可專一性結合至CD26,尤其是人類CD26。任意地,至少一不結合至CD26之抗體可存在於抗體混合物中。依據一具體實施例,組合物之至少二或全部之抗體可專一性結合至CD26,尤其是人類CD26。具體而言,存在於抗體混合物之抗體之一或多者或全部可為本發明之抗體且可任意地進一步具有前面揭示之本發明抗體之特性。此抗體混合物可包含第一抗體,該第一抗體包含含有SEQ ID NO:2所示之序列及/或SEQ ID NO:3所示之序列(具體而言為SEQ ID NO:3)之輕鏈變異區,以及第二抗體,該第二抗體包含含有SEQ ID NO:2所示之序列之輕鏈變異區。第一抗體及/或第二抗體可為本發明之抗體,且可任意地進一步具有前面詳盡揭示之本發明抗體之特性。在一具體實施例中,抗體混合物包含或組成自具有包含SEQ ID NO:133之VH CDR1、SEQ ID NO:134之VH CDR2、及SEQ ID NO:1之VH CDR3之重鏈變異區之抗體。
依據本發明之較佳具體實施例,抗體混合物包含至少一、或包含或組成自具有下列之序列組合之二抗體(各抗體包含下列之輕鏈序列之一者並伴隨下列之重鏈序列):下列二不同輕鏈之一者,包含:a)含有SEQ ID NO:4或SEQ ID NO:4之變體之輕鏈變異區,具體而言為SEQ ID NO:6至SEQ ID NO:21之任一者,並伴隨含有SEQ ID NO:48之輕鏈恆定區;或者b)含有SEQ ID NO:5之輕鏈變異區,並伴隨重鏈,其包含:含有SEQ ID NO:26或SEQ ID NO:26之變體之重鏈變異區,具體而言為選自於SEQ ID NO:22至SEQ ID NO:25及SEQ ID NO:27至SEQ ID NO:47之任何序列,並伴隨含有SEQ ID NO:49之重鏈恆定區(CH1-CH2-CH3)。
在一具體實施例中,抗體混合物包含或組成自由PD 12002融合瘤寄存物產生之抗體。在一具體實施例中,分離之組合物包含由PD 12002融合瘤寄存物產生之抗體之至少一者,具體而言為包含由PD 12002融合瘤寄存物產生之抗體。
在本發明人進行的多個實驗期間,由PD 12002融合瘤寄存物產生之抗體顯示具有令人驚訝之有益活性以作為藥劑,具體而言為促進造血幹細胞移植後植入及/或預防及/或治療移植物抗宿主病及再生不良性貧血之至少一者。
寄存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於保存及培養時穩定,且有5年以上之安定性及特性之培養及驗證經驗。
在另一態樣,本發明提供競爭專一性結合至CD26(具體而言為人類CD26)之藥劑(具體而言為抗體或其片段),以及抗體之競爭性結合試驗(如體外競爭性結合試驗),其中該抗體為本發明之抗體;具體而言,此藥劑可競爭專一性結合至CD26,具體而言為人類CD26,其中抗體可包含:a)含有SEQ ID NO:1所示之序列之重鏈變異區及/或含有SEQ ID NO:2所示之序列及/或SEQ ID NO:3所示之序列之輕鏈變異區;b)由寄存於義大利熱那亞之CBA-ICLC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產生之抗體之重鏈變異區,及由寄存於義大利熱那亞之CBA-ICLC的該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產生之抗體之輕鏈變異區。
依據一具體實施例,抗體可為一抗體,其可包含:a)含有選自於由SEQ ID NOs:22至47及其變體所組成群組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變異區,及/或含有選自於由SEQ ID NOs:4、5、6至21、及其變體所組成群組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變異區;或者一抗體,其可包含:b)由寄存於義大利熱那亞之CBA-ICLC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產生之抗體之重鏈及輕鏈。依據較佳之具體實施例,本發明提供競爭專一性結合至CD26(具體而言為人類CD26)之藥劑(具體而言為抗體或其片段),以及抗體之競爭性結合試驗(如體外競爭性結合試驗),該抗體包含重鏈變異區序列ID NO:26及輕 鏈變異區序列ID NO:4及/或序列ID NO:5。競爭性結合試驗可用於決定是否二抗體藉由辨識相同的或空間上重疊的表位而結合至該相同表位(Dong et.al 1998)。可使用技術人員習知之任何競爭性結合試驗以確定可與本發明之抗體競爭專一性結合至CD26之藥劑。舉例而言,可使用能將CD26抗原固定於多孔盤且測定未經標記抗體抑制經標記抗體之結合能力的試驗。用於此類競爭試驗之常見標記物為放射性活性標記物或酵素標記物。
依據另一態樣,發明人提供分離之核酸分子,其包含(a)編碼本發明之抗體之核苷酸序列,或(b)互補於(a)之核苷酸序列。
在本發明全文中,「核酸分子」乙詞之使用如本領域習知,且具體而言是指藉由共價鍵連接之二或多個核苷酸序列或核苷酸序列類似物。「核酸分子」乙詞包括寡核苷酸序列,其通常包含不超過約50個核苷酸序列,及多核苷酸序列,其基本上可具有任何長度。此外,「核酸分子」乙詞可包括DNA,如cDNA或基因,或RNA。包含核酸分子之核苷酸序列可為如選自於包含自然存在之去氧核糖核苷酸序列、核糖核苷酸序列、及核苷酸序列類似物,如非自然存在之合成之核苷酸序列或修飾之自然存在之核苷酸序列,之群組。核苷酸序列類似物為本領域習知,且如Lin et al.,1994,Nucl.Acids Res.22:5220-5234;Jellinek et al.,1995,Biochem.34:11363-11372;Pagratis et al.,1997,Nature Biotechnol.15:68-73之描述。
「分離之」化合物或組合物,如多胜肽、抗體、核酸分子、載體、細胞、或其混合物,具體而言可為以自然界未發現之形式存在的化 合物或組合物。分離之化合物(如多胜肽、核酸分子、抗體、載體、細胞)或組合物包括已純化至其不再以自然界存在之形式的程度的化合物或組合物。
本發明亦提供分離之核酸分子,其包含選自於由SEQ ID NOs:50至128及其變體所組成群組之核苷酸序列。選自於由SEQ ID NOs:50至128所組成群組之核苷酸序列之變體可具有至少90%,較佳為至少98%,更佳為至少99%之選自於由SEQ ID NOs:50至128所組成群組之核苷酸序列之序列相同度。選自於由SEQ ID NOs:50至77或其變體所組成群組之核苷酸序列可編碼輕鏈變異區(VL)或其區段。或者,選自於由SEQ ID NOs:50至128所組成群組之核苷酸序列之變體可為選自於由SEQ ID NOs:50至128所組成群組之核苷酸序列,其中不超過12個,較佳為不超過5個,更佳為不超過1個核苷酸序列殘基係分別地經刪除、插入、或以不同於該替代之核苷酸序列殘基之核苷酸序列殘基替代。選自於由SEQ ID NOs:78至126或其變體所組成群組之核苷酸序列可編碼重鏈變異區(VH)或其區段。SEQ ID NO:127所示之核苷酸序列或其變體可編碼輕鏈恆定區(CL)或其區段。SEQ ID NO:128所示之核苷酸序列或其變體可編碼CH1-CH2-CH3鏈或其區段。依據一具體實施例,編碼VL鏈之核苷酸序列可為生產性IGK(Ig κ基因座)重排序列(同一讀框連結且無終止密碼子)。依據一具體實施例,編碼VH鏈之核苷酸序列可為生產性IGH(Ig重鏈基因)重排序列(同一讀框連結且無終止密碼子)。
可藉由進行本發明核苷酸序列之如「簡化突變法(parsimonious mutagenesis)」(Shier,R.,et al.,1996,Gene 169:147)或藉由 其他隨機或導向式突變法(Marks,J.D.,et al.,1992,J.Biol.Chem.267:16007)以取得前述之核酸分子變體,以改進抗體之一些性質,如親和力,同時較佳地維持CD26之結合專一性。
本發明之核酸分子可選殖至適合其擴增(amplification)之載體,且進一步進行突變、或修飾、或表現。本發明亦提供包含編碼本發明抗體之核苷酸序列之載體。較佳地,該載體能有效表現本發明之抗體。具體而言,核酸載體可包含第一核酸分子,其共價地且可操作地連接至第二核酸分子,使得含有該載體之宿主表現第一核酸分子編碼的多胜肽,第一核酸分子係本發明之核酸分子,具體而言為包含選自於由SEQ ID NOs:50至128及其變體所組成群組之核苷酸序列之核酸分子。依據本領域之習知方法,這些載體可用於在適當宿主中製備重組型抗體或嵌合蛋白。
依據本發明之目前較佳具體實施例,重組型抗體較佳為選殖及表現於原核細胞或真核宿主細胞:具體較佳者為大腸桿菌,但是亦可使用其他原核細胞,如枯草芽孢桿菌、嗜甲醇酵母菌、乳糖酵母菌、或源自植物或動物之真核細胞,具體而言為源自鼠科。
依據又另一態樣,係提供包含本發明之核酸分子之表現載體,其中該核酸分子係可操作地連接至一表現控制序列。
「載體」乙詞具體而言可指用於將編碼訊息轉移至宿主細胞之分子,如核酸分子、質體、或病毒。具體而言,「載體」可為核酸分子,較佳為自我複製(self-replicating)形式,其可將插入之核酸分子轉入宿主細胞及/或於宿主細胞間轉移。載體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病毒載體,其中額外的DNA區段可連接至病毒基因體、裸露DNA或RNA表現載體、包封於 微脂體之DNA或RNA表現載體、質體,如可連接額外之DNA區段的環狀雙股DNA環、黏接質體(cosmid)或噬菌體載體、能於導入載體之宿主細胞中自動複製之載體、及與陽離子縮合劑相關之DNA或RNA表現載體。具體而言,載體於導入宿主細胞時可融入宿主細胞之基因體,容許其後續隨著宿主基因體複製。具體而言,「載體」乙詞包括表現載體。本文使用的「表現載體」乙詞具體而言可指能導引一或多個基因表現之載體,其中該表現載體係經可操作地連接。可優化含有本文所述之核苷酸序列之表現載體以於宿主細胞中表現,具體而言為藉由插入適當之調節子區、啟動子、轉錄終止子或活化子、或複製起點(replication origin)。
在本申請案之全文中,「可操作地連接」之元件具體而言可為容許該元件以其預期方式發揮功能之關係的元件。表現控制序列可操作地連接至編碼序列,具體而言可為連接,使得於兼容於一或多個表現控制序列之條件下達成編碼序列之表現。「表現控制序列」乙詞包括但不侷限於,調節核苷酸序列表現之一或多個核苷酸序列,其中表現控制序列係經可操作地連接。可操作地連接之表現控制序列可包括但不侷限於,鄰接於感興趣之基因的表現控制序列及於異側(trans)或於一距離作用以控制感興趣之基因的表現控制序列。
依據一具體實施例,可操作地連接至核酸序列的表現控制序列可控制及調節核酸序列的轉錄且視需要進行轉譯。表現控制序列可包括但不侷限於,選自於由啟動子序列、強化子序列、轉錄終止子、內含子之剪接訊息,若存在內含子、起始密碼子,具體而言位於蛋白質編碼基因之前、確保適當轉譯mRNA之序列、及終止密碼子組成之群組之一或多個序 列。依據一具體實施例,表現載體可如含有複製起點、啟動子、及任意地一或多個基因,其容許轉形細胞之表型選擇。
依據又另一態樣,本發明提供包含本發明核酸分子之重組型宿主細胞。
在本申請案之全文中,「宿主細胞」乙詞具體而言可指經核酸序列轉形、或能以核酸序列轉形之細胞。在轉形之後,宿主細胞可表現選擇的感興趣基因。「宿主細胞」乙詞不僅包括轉形後所得之細胞,還包括轉形後所得之細胞之子代,不論子代之型態或基因組成是否與原始之母細胞相同。由於可能發生特定修飾,如由於突變及/或環境影響,此子代可能與母細胞不同。較佳地,子代產生抗體或抗體片段,其能結合至CD26,尤其是人類CD26。「宿主細胞」乙詞亦可包括宿主細胞之混合物。在宿主細胞之混合物中,宿主細胞可產生一抗體或其一片段、或二或多個不同抗體或其片段。
本發明之抗體可為由寄存於熱那亞(義大利)之CBA-ICLC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或該融合瘤細胞株之衍生物產生之抗體。具體而言,由寄存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之衍生物為一細胞株,其包含含有一序列之多核苷酸序列,該序列為SEQ ID NOs:50至128之一或多者之變體。本發明之抗體可為結合於由寄存於熱那亞(義大利)之CBA-ICLC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產生之抗體所結合之表位之抗體。本文使用的「表位」乙詞具體而言可指抗原之一部分,其能由特定抗體辨識及專一性結合。通常而言,表位常可包括至少3個以上、至少4個、或8至10個胺基酸位於特定空間構形中。由於抗體可以其三級形式辨識抗原胜肽或多胜肽,包含於表 位之胺基酸不需要連續,且在一些情況下,甚至可能不位於相同胜肽鏈上。在本發明中,由本發明抗體辨識之胜肽或多胜肽表位含有至少4個、至少5個、至少6個、至少7個、至少8個、至少9個、至少10個、至少15個、至少20個、至少25個、或介於約5至約30個、約10至約30個、或約15至約35個連續或不連續之CD26胺基酸序列。
在一具體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CD26單株抗體能結合CD26表位,其包含選自於由SEQ ID NO:146-159組成之群組之一或多個胺基酸序列。在特定具體實施例中,表位可為連續表位或不連續表位。在一具體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CD26單株抗體能結合CD26表位,其包含選自於由SEQ ID NO:146-148、152、154、158、及159組成之群組之一或多個胺基酸序列。在一具體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CD26單株抗體能結合CD26表位,其包含選自於由SEQ ID NO:146-148、152、154、158、及159組成之群組之胺基酸序列。在另一具體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CD26單株抗體能結合CD26表位,其包含SEQ ID NO:146。在進一步之具體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CD26單株抗體能結合CD26表位,其包含SEQ ID NO:146及/或選自於由SEQ ID NO:147、148、152、154、及159組成之群組之多個胺基酸序列。在特定具體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抗CD26單株抗體能結合CD26表位,其包含SEQ ID NOs:146、147、及148;或者SEQ ID NOs 146、147、及152;或者SEQ ID NOs 146及147;或者SEQ ID NOs 146及152。
依據又另一態樣,本發明人提供由寄存於熱那亞(義大利)之CBA-ICLC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或該融合瘤細胞株之衍生物產生之抗體。
依據另一態樣,係提供結合於由寄存於熱那亞(義大利)之CBA-ICLC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產生之抗體所結合之表位之抗體。
依據又另一態樣,係提供本發明抗體之製造方法。此方法包含之步驟為:(i)提供本發明之宿主細胞,具體而言為寄存於熱那亞(義大利)之CBA-ICLC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ii)將本發明之宿主細胞培養於培養基;以及(iii)自培養基取得抗體;(iv)任意地純化抗體,如藉由過濾法及/或超微過濾法。
依據一具體實施例,轉基因動物係經基因工程以產生抗體,具體而言為人類抗體,可用於產生抗本申請案所述之免疫原標靶的抗體,具體而言為抗CD26之抗體。可以本領域之習知技術取得轉基因動物及這些轉基因動物產生之抗體,具體而言為使用標準免疫方法,如US 2010/0196266 A1之描述。用於自轉基因動物(具體而言為轉基因小鼠)取得人類抗體之方法係如Green et al.,Nature Genet.7:13(1994)、Lonberg et al.,Nature 368:856(1994)、及Taylor et al.,Int.Immun.6:579(1994)之描述。產生抗體,具體而言為人類抗體且具體而言為取自Abgenix之XenoMouse®(Fremont,Calif.,USA),之轉基因動物之非侷限實例為轉基因小鼠,如Green et al.,1999,J.Immunol.Methods 231:11-23之描述。在轉基因動物中,如XenoMouse®,進行基因工程之非人類哺乳類動物之抗體基因,如小鼠抗體基因,係經去活化並以功能性人類抗體基因替代,而進行基因工程之非人類哺乳類動物之免疫系統(如小鼠免疫系統)的其餘部分則仍完整。
轉基因動物產生之人類抗體可顯示治療潛力,同時保留正常人類抗體的藥物動力學性質(Green et al.,1999,同前、US 2010/0196266 A1)。本申請案所使用的XenoMouse®系統僅為示例性提及以用於產生抗體。基於本領域之一般知識,本領域之技術人員亦可使用另一轉基因動物,具體而言如轉基因齧齒類、綿羊、山羊、或牛,以產生本發明之抗體,具體而言為人類抗體。
除非另有明確指明,所有前述之技術皆為示例性技術,且可使用任何習知之方法以產生抗體或抗體片段。針對本發明之進行,除非另有指明,可採用細胞生物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細胞培養、微生物學、蛋白質化學、重組型DNA、及免疫學之常規技術。此類常規技術係如:Molecular Cloning:A Laboratory Manual,2nd edition(Sambrook et al.,Eds.),1989;Oligonucleotide Synthesis,(M.J.Gait,Ed.),1984;US 4,683,195(Mullis et al.);Nucleic Acid Hybridization,(B.D.Hames et al.),1984;Methods in Enzymology,Volumes 154 and 155(Wu et al.),Academic Press,New York;Transcription and Translation,(B.D.Hames and S.J.Higgins),1984;Culture of Animal Cells(R.I.Freshney,ed.),1987;Immobilized Cells and Enzymes,IRL Press,1986;A Practical Guide to Molecular Cloning(B.Perbal),1984;Gene Transfer Vectors for Mammalian Cells(J.H.Miller and M.P.Calos,Eds.),1987;Immunochemical Methods in 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Mayer and Walker,eds.),1987;Handbook of Experiment Immunology,Volumes I-IV(D.M.Weir and C.C.Blackwell,eds.),1986;Manipulating the Mouse Embryo,1986之描述。
除非全文中另有要求,單數術語應包括複數且複數術語應包括單數。
依據另一態樣,本發明之抗體係作為藥劑之抗體。具體而言,本發明之抗體係用於預防及/或治療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較佳為於造血幹細胞移植後,之抗體。此外,本發明之抗體係用於預防及/或治療再生不良性貧血,較佳為嚴重再生不良性貧血,之抗體。此外,本發明之抗體可為用於促進造血幹細胞移植後植入的抗體。本發明之抗體亦可為用於預防及/或治療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較佳為於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及用於預防及/或治療再生不良性貧血,較佳為嚴重再生不良性貧血、及用於促進造血幹細胞移植後植入之抗體。
移植物抗宿主病、再生不良性貧血、及個體於造血幹細胞移植之前、及/或期間、及/或之後的病況皆視為CD26介導之疾病、病症、或病況,亦即可藉由投予藥劑而治療及/或預防之疾病、病症、或病況,該藥劑具體而言為一或多個可專一性結合至CD26(尤其是人類CD26)之抗體。
此外,本發明亦提供本發明之抗體混合物,具體而言為組合物,尤其是分離之組合物,其包含本發明之抗體混合物,以作為藥劑。具體而言,抗體混合物,尤其是包含本發明之抗體混合物的分離組合物,可用於促進造血幹細胞移植後植入、及/或用於預防及/或治療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較佳為於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及/或用於預防及/或治療再生不良性貧血,較佳為嚴重再生不良性貧血。具體而言,抗體混合物可包含本發明之第一抗體,該第一抗體包含含有SEQ ID NO:2所示之序列及/或SEQ ID NO:3所示之序列,具體而言為SEQ ID NO:3所示之序列,之輕鏈變異區, 以及本發明之第二抗體,該第二抗體包含含有SEQ ID NO:2所示之序列之輕鏈變異區。在一具體實施例中,抗體混合物包含或組成自由PD 12002融合瘤寄存物產生之抗體。此外,抗體混合物可包含本發明之抗體(如人類或人源化抗體),其包含由寄存之PD12002融合瘤細胞株產生之抗體之所有6個CDRs序列。
後天性再生不良性貧血(AA)為罕見之骨髓衰竭狀態,其特徵為骨髓細胞過少症及低末梢血液細胞計數量[Young N.S.et al.,1997 N Eng J Med 336:1365-1372]。類似於其他自體免疫性疾病,抗原專一性T細胞可自AA病患之骨髓擴增,且可能介導造血幹細胞及祖源細胞(progenitor cells)的器官特異性細胞毒性[Nakao S.et al.,Blood 1997,89:3691-3699]。
將差異性表現之基因,其僅於BM滲入性T細胞中發現,分成幾個功能類別。這些差異性表現之基因包括涉及免疫反應之分子如PF-4、CD26、Ncf-1、CCR2,及其他趨化介素(chemokine)受體及配體。此外,已有假設,AA起因於由T細胞介導之造血幹細胞及祖源細胞之自動攻擊性破壞,該T細胞辨識引發之標靶抗原[Young N.S.et al.,1997,同前]。有幾個團隊已找到株系T細胞擴增[Zeng W.et al.,Blood 1999,93(9):3008-3016;Zeng W.et al.,J Clin Invest 2001,108(5):765-773;Risitano A.M.et al.,Blood 2002,100(1):178-183]、前發炎性細胞介素產生[Maciejewski J.P.et al.,Blood 1995,85:3183-3190]、及T細胞介導之CD34+幹細胞之細胞毒性[Nakao S.et al.,1997,同前;Maciejewski J.P.,Selleri C.,Sato T.et al.,Br J Haematol 1995,91:245-252],其支持了抗原驅使的T細胞反應。483個基因之調節亦證實,骨髓衰竭起因於相當複雜的遺傳程序,其涉及趨 化介素、細胞介素、生長因子、及其受體。Franzke及其同事發現誘發數個於Th1免疫反應之調節上扮演關鍵角色之分子[Anke Franzke et al.,BMC Genomics 2006,7:263],如CCR2及CX3CR1[Charo I.F.et al.,Microcirculation 2003,10(3-4):259-264Fraticelli P.et al.,J Clin Invest 2001,107(9):1173-1181],其於其他自體免疫性疾病如多發性硬化症亦至關重要[Lock C.et al.,Nat Med 2002,8(5):500-508;Jee Y.et al.,J Neuroimmunol 2002,128(1-2):49-57],以及CD26,一種結合於表面之外多胜肽酶(ectopeptidase),其於Th1分化性T細胞有高濃度表現[Dang N.H.et al.,Histol Histopathol 2002,17(4):1213-1226;Willheim M.et al.,J Allergy Clin Immunol 1997,100:348-255]。
儘管不希望受限於任何理論,目前假設,本發明之抗體能結合至CD26,具體而言能專一性結合至CD26,尤其是人類CD26,可能於AA之免疫發病機制及免疫抑制後造血作用之復原上扮演關鍵角色。
因此,抗CD26抗原之單株抗體可用於治療再生不良性貧血(具體而言為先天性或後天性再生不良性貧血),尤其是嚴重再生不良性貧血。
本申請案使用的「治療」及「預防」等詞具體而言可指任何種類之治療或預防,其賦予益處於患有疾病、病症、或病況,或有疾病、病症、或病況之發展風險之個體,具體而言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再生不良性貧血之至少一者。此外,「治療」及「預防」等詞亦可指任何種類之治療或預防,其賦予益處於造血幹細胞移植後植入病患。由治療或預防所賦予之益處可為提供改進個體病況(如一或多個症狀)之益處、提供 延緩待治療及/或待預防之疾病、病症、或病況進展之益處、延緩發生一或多個症狀之益處、緩解待治療及/或待預防之疾病、病症、或病況之益處、及/或提供減緩症狀進展之益處等。此外,本申請案使用的「治療」及「預防」等詞不一定意指症狀之治癒或完全消除。
「移植物抗宿主病」乙詞包括急性及/或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具體而言為造血幹細胞移植後之移植物抗宿主病。「再生不良性貧血」乙詞包括後天性及先天性再生不良性貧血兩者,以及嚴重再生不良性貧血。
本發明抗體之使用可提供人類個體之治療及/或預防,具體而言為針對醫學目的,以及動物個體,具體而言為針對獸醫及藥物篩選及開發目的。適用之動物個體包括哺乳類動物,如兔、靈長類、牛等。最佳為人類個體。人類個體包括新生兒、嬰幼兒、青少年、及成年個體。本文的「病患」及「個體」等詞可互換使用。本文使用的「病患」乙詞可指人類,但不侷限於人類。
依據另一態樣,本發明提供醫藥組合物,其包含至少一本發明之抗體(如一抗體、或二或多個、或三或多個之本發明抗體)、或抗體混合物,其包含至少一本發明之抗體、或分離之組合物,其包含至少一本發明之抗體、及任意地至少一醫藥上可接受賦形劑。在一具體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可包含抗體(如人類或人源化抗體),其包含由寄存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產生之抗體之6個CDRs序列。在另一具體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可包含抗體(如嵌合抗體),其包含由寄存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產生之抗體之VH及VL區。在進一步之具體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可包含抗體混合物,其包含本發明之第一抗體,該第一抗體包含含有SEQ ID NO:2所示 之序列及/或SEQ ID NO:3所示之序列,具體而言為SEQ ID NO:3所示之序列,之輕鏈變異區,以及本發明之第二抗體,該第二抗體包含含有SEQ ID NO:2所示之序列之輕鏈變異區。第一及第二抗體可為不同抗體,當相較於第一抗體之胺基酸序列時,具體而言第二抗體可具有一胺基酸序列,其中至少一胺基酸殘基係經刪除、插入、或以不同的胺基酸殘基替代。醫藥組合物可包含該至少一本發明之抗體,如本發明之抗體或抗體混合物,或本發明之分離組合物,以作為有效成分。具體而言,醫藥組合物可包含該至少一本發明之抗體,其量係有效用於治療及/或預防移植物抗宿主病之至少一者,較佳為造血幹細胞移植後,以及再生不良性貧血,較佳為嚴重再生不良性貧血。此外,醫藥組合物可包含該至少一本發明之抗體,其量係有效用於促進造血幹細胞移植後植入。
包含至少一本發明之抗體之醫藥組合物為用作藥劑之醫藥組合物。具體而言,包含至少一本發明之抗體之醫藥組合物為用於促進造血幹細胞移植後植入、及/或用於預防及/或治療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較佳為於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及/或用於治療及/或預防再生不良性貧血,較佳為嚴重再生不良性貧血,之醫藥組合物。
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可任意地包含一或多個賦形劑,較佳為醫藥上可接受賦形劑,具體而言為一或多個稀釋劑,較佳為醫藥上可接受稀釋劑。本領域之技術人員可基於本領域之一般知識及基於本申請案提供之教學選擇適當的賦形劑,具體而言為醫藥上可接受賦形劑。稀釋劑可為如醫藥上可接受溶劑或醫藥上可接受溶劑混合物,如水。適用之賦形劑(具體而言為稀釋劑)之實例為本領域習知,且可選自於如包含含有醫藥上可 接受緩衝系統之流體,具體而言為含有醫藥上可接受緩衝系統之溶液,如磷酸鹽緩衝食鹽水溶液、水、食鹽水,具體而言為生理食鹽水、乳液,如油/水乳液、一或多個潤濕劑、無菌溶液等之群組。醫藥組合物亦可含有一或多個醫藥上可接受載體。
依據一具體實施例,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可包含至少一本發明之抗體,如本發明之至少一如單株、或如鼠科、或如單株及鼠科抗CD26抗體、及水、及磷酸鹽緩衝液,較佳為包含M'H2PO4及M"M'''HPO4之緩衝液,其中M'、M"、及M'''可獨立地選自於由Na及K組成之群組。此醫藥組合物可任意地包含NaCl、KCl、及含有NaCl及KCl之混合物之一或多者。該至少一本發明之抗體可包含或組成自由PD 12002融合瘤寄存物產生之抗體或其至少一抗體。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可用於靜脈注射投予,具體而言為靜脈注射或靜脈輸注。在特定具體實施例中,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可包含或組成自由PD 12002融合瘤寄存物及DPBS產生之抗體。
依據一具體實施例,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可包含至少一本發明之抗體,如本發明之抗CD26單株抗體,具體而言為由PD 12002融合瘤寄存物產生之抗體或其至少一抗體。在一具體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可包含至少一本發明之抗體,如由PD 12002融合瘤寄存物產生之抗體或其至少一抗體、一或多個皮質類固醇、一或多個抗組織胺、及食鹽水如生理食鹽水(尤其是含有約0.9%w/v NaCl之食鹽水)。具體而言,這些水性醫藥組合物可藉由輸注投予,尤其是緩慢輸注,具體而言為藉由靜脈投予。
在一具體實施例中,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所含之本發明抗體之濃度範圍為1mg/ml至10mg/ml、1mg/ml至50mg/ml、1mg/ml至100 mg/ml、10mg/ml至100mg/ml、或50mg/ml至100mg/ml。在特定具體實施例中,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可包含至少約1mg/ml、至少約1mg/ml、至少約5mg/ml、至少約10mg/ml、至少約20mg/ml、至少約30mg/ml、至少約40mg/ml、至少約50mg/ml、或至少約100mg/ml之本發明抗體。
在一具體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可包含該至少一本發明之抗體,其量係介於每日每m2體表面積1mg之該至少一抗體與每日每m2體表面積4.5mg之該至少一抗體之間,以用於治療及/或預防移植物抗宿主病,或者可包含至少一本發明之抗體,其量係介於每日每m2體表面積1mg之該至少一抗體與每日每m2體表面積2mg之該至少一抗體之間,以用於治療及/或預防再生不良性貧血。此外,依據一具體實施例,醫藥組合物可包含目前較佳之用量範圍及本文論及之至少一本發明之抗體之用量。
本文使用的「醫藥上可接受」乙詞具體而言可指「醫藥上可接受」化合物或「醫藥上可接受」組合物係適用於投予至個體以達到治療及/或預防疾病、病症、或病況,具體而言為移植物抗宿主病及再生不良性貧血之至少一者,或者達到促進造血幹細胞移植後植入,而不因疾病嚴重程度及治療必要性產生過度有害的副作用。
本文使用的「有效量」乙詞具體而言可指一定量之至少一本發明之抗體(如抗體或抗體混合物)足以於患有疾病、病症、或病況,具體而言為移植物抗宿主病及再生不良性貧血之至少一者,之病患身上產生所需之效用,或於造血幹細胞移植後植入之病患身上產生所需之效用,包括改善病患之病況(如一或多個症狀)、延緩疾病之進展等。本文所述之一有效量之抗體具體而言可為足以改善、反轉、穩定、減緩、及/或延緩移植 物抗宿主病及/或再生不良性貧血之進展的量。如本領域習知,例如本發明抗體之有效量可變,其取決於特別是病患病史、針對預防或治療目的之投予、標靶之適應症(移植物抗宿主病、再生不良性貧血等)、及其他因素如抗體之種類(及/或劑量)。
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可為固體或液體形式,且可為特別是一或多個粉劑、一或多個片劑、一或多個流體之形式,具體而言為一或多個溶液、或一或多個氣溶膠。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亦可包含一或多個進一步之生物學上活性劑,如用於治療及/或預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及再生不良性貧血之至少一者之活性劑或用於促進造血幹細胞移植後植入之活性劑。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之投予可為如選自於由腹腔、靜脈、非經口、腎內、皮下、局部、支氣管內、肺內、及鼻內投予組成之群組,以及視局部治療之需要,病灶內投予。非經口投予可為如腹腔、皮內、肌肉、皮下、靜脈、或動脈投予。亦可將本發明之組合物直接投予至標靶位置,如藉由基因槍輸送至標靶位置,如患有疾病、病症、或病況(具體而言為移植物抗宿主病)之特殊器官。
具體而言,可藉由注射、及/或輸注、及/或輸送(如靜脈或腹腔注射或輸注)進行該投予。醫藥組合物可以可注射劑型或藉由輸注投予之劑型的形式呈現,具體而言為靜脈或腹腔注射之可注射劑型或用於靜脈或腹腔投予之輸注劑型。
醫藥組合物,具體而言為可注射劑型之醫藥組合物形式,可包含一或多個醫藥上可接受溶劑(如水),及/或可為流體形式,如懸浮液、乳液、或溶液形式。
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亦可包含防腐劑及其他添加劑,如選自於由抗微生物劑、抗氧化劑、螯合劑、活性劑所組成群組之防腐劑及其他添加劑,以用於治療及/或預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及再生不良性貧血之至少一者,或者用於促進造血幹細胞移植後植入之活性劑、及惰性氣體、及其類似物,及/或蛋白質性載體(proteinaceous carriers),如血清白蛋白或免疫球蛋白,具體而言為人類源。
可以適當劑量將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投予至個體。給藥方案(dosage regimen)可為如由參與的臨床醫師決定。如本領域所習知,病患之劑量可取決於許多因素,如病患體型大小、體表面積、年齡、體重、針對預防或治療目的之投予、標靶之適應症(移植物抗宿主病、再生不良性貧血等)、待投予之特定化合物、一般健康狀況、及其他同時投予之藥物。依據一具體實施例,至少一本發明之抗體(如一、或二、或三或多個本發明之抗體),具體而言為用於治療及/或預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可以介於每日每m2體表面積1mg之該至少一抗體與每日每m2體表面積4.5mg之該至少一抗體間之量投予至病患,具體而言為介於每日每m2體表面積2mg之該至少一抗體與每日每m2體表面積4.5mg之該至少一抗體間之量。具體而言,可投予至病患之量為每日每m2體表面積約2mg之該至少一抗體、或其量為每日每m2體表面積約3mg之該至少一抗體、或其量為每日每m2體表面積約4.5mg之該至少一抗體。在醫藥組合物中,該至少一本發明之抗體可以前述之量存在。本文使用的「至少一抗體」乙詞包括一抗體、或二或多個(如三或多個)抗體。
依據一具體實施例,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可為包含由融合瘤 細胞株寄存物PD 12002產生之抗體混合物的醫藥組合物,以及任意地至少一醫藥上可接受賦形劑。
依據一具體實施例,醫藥組合物可包含由融合瘤細胞株寄存物PD 12002產生之抗體,具體而言為用於治療及/或預防移植物抗宿主病,以介於每日每m2體表面積1mg之該抗體混合物(由融合瘤細胞株寄存物PD 12002產生)與每日每m2體表面積4.5mg之該抗體混合物(由融合瘤細胞株寄存物PD 12002產生)間之量投予至病患,具體而言為介於每日每m2體表面積2mg之該抗體混合物(由融合瘤細胞株寄存物PD 12002產生)與每日每m2體表面積4.5mg之該抗體混合物(由融合瘤細胞株寄存物PD 12002產生)間之量。依據一具體實施例,可投予至病患之量為每日每m2體表面積約2mg之該抗體混合物、或其量為每日每m2體表面積約3mg之該抗體混合物、或其量為每日每m2體表面積約4.5mg之該抗體混合物。由融合瘤細胞株寄存物PD 12002產生之每日每m2體表面積2、3、或4.5mg之抗體混合物之量係成功地用於臨床設定。依據進一步之具體實施例,用於投予至病患之醫藥組合物包含介於每日每m2體表面積0.1與10mg間之抗體量。
依據一具體實施例,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之投予為靜脈注射投予,如靜脈輸注或靜脈注射。任意地,可投予病患額外地至少一免疫抑制藥物,如選自於由皮質類固醇及環孢素(具體而言為環孢素A)所組成群組之至少一免疫抑制藥物,並伴隨抗體或單獨進行。
可依據任何習知之方法計算體表面積(body surface area;BSA)。舉例而言,可依據Mosteller公式,即BSA(m2)=([身高(cm)x體重(kg)]/3600)1/2(Mosteller R D.,N Engl J Med 1987 Oct.22;317(17):1098, 其在此併入本案以作為參考資料),或者依據DuBois及DuBois公式,即BSA(m2)=0.20247 x身高(m)0.725 x體重(kg)0.425(DuBois D;DuBois E F.,Arch Int Med 1916 17:863-71,其在此併入本案以作為參考資料)計算病患之體表面積(BSA)。依據較佳之具體實施例,以Mosteller公式計算病患之體表面積(BSA)。
用於治療再生不良性貧血之醫藥組合物可包含至少一本發明之抗體及任意地至少一醫藥上可接受賦形劑。本發明之該至少一抗體(如一、或二、或多個抗體)可以介於每日每m2體表面積1mg之該至少一抗體與每日每m2體表面積2mg之該至少一抗體間之量投予至病患,具體而言其量為每日每m2體表面積約2mg之該至少一抗體以用於治療再生不良性貧血。本發明之該至少一抗體可以前述之量或用量範圍存在於醫藥組合物中。具體而言,可藉由靜脈投予(如輸注或注射)投予醫藥組合物。任意地,可投予病患額外地至少一免疫抑制藥物,具體而言為環孢素A,並伴隨至少一抗體或單獨進行。依據一具體實施例,用於治療再生不良性貧血之醫藥組合物可包含由融合瘤細胞株寄存物PD 12002產生之抗體混合物及任意地至少一醫藥上可接受賦形劑。
依據一具體實施例,可投予由融合瘤細胞株寄存物PD 12002產生之抗體混合物至病患以用於治療再生不良性貧血,其量為介於每日每m2體表面積1mg之該抗體混合物(由融合瘤細胞株寄存物PD 12002產生)與每日每m2體表面積2mg之該抗體混合物(由融合瘤細胞株寄存物PD 12002產生)之間,具體而言其量為每日每m2體表面積約2mg之該抗體混合物(由融合瘤細胞株寄存物PD 12002產生)。
此外,可投予低於或高於上述示例性範圍之本發明抗體劑量,如用於治療及/或預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及再生不良性貧血之至少一者,或用於促進造血幹細胞移植後植入,尤其是考慮到前述之因素。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可配製成短效、速釋、長效、或緩釋製劑。
此外,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可進一步包含生物學上活性劑,其取決於醫藥組合物之預期用途。
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可進一步包含至少一免疫抑制藥物,具體而言為一有效量之至少一免疫抑制藥物。免疫抑制藥物可為如選自於由皮質類固醇(具體而言為6-甲基腎上腺皮質酮)及環孢素(具體而言為環孢素A)組成之群組之至少一藥物。此外,醫藥組合物可包含治療之結合物,其中第二活性成分係未包括於與抗CD26抗體相同之組合物中。
在一具體實施例中,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如用於治療及/或預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及再生不良性貧血之至少一者,或用於促進造血幹細胞移植後植入)包含至少一本發明之抗體,具體而言為一本發明之抗體混合物,可包含一或多個皮質類固醇、一或多個抗組織胺、水、及氯化鈉。具體而言,醫藥組合物可進一步包含一或多個皮質類固醇、一或多個抗組織胺、及食鹽水,如生理食鹽水(尤其是含有約0.9%w/v NaCl之食鹽水)。具體而言,這些水性醫藥組合物可藉由輸注投予,尤其是緩慢輸注,具體而言為藉由靜脈投予。該至少一本發明之抗體,具體而言為由融合瘤細胞株寄存物PD 12002產生之抗體、一或多個皮質類固醇、及一或多個抗組織胺,其較佳地可各自單獨或以結合物方式存在於治療有效量中。具體而言,醫藥組合物可包含至少一本發明之抗體,其量為介於每日每m2體表面積1 mg之該至少一抗體與每日每m2體表面積4.5mg之該至少一抗體之間,以用於治療及/或預防移植物抗宿主病,或者可包含至少一本發明之抗體以用於治療及/或預防再生不良性貧血,其量為介於每日每m2體表面積1mg之該至少一抗體與每日每m2體表面積2mg之該至少一抗體之間。此外,醫藥組合物可包含目前較佳之用量範圍及本文論及之至少一本發明之抗體(具體而言為抗體混合物)之用量。此外,醫藥組合物可包含治療之結合物,其中第二活性成分係未包括於與抗CD26抗體相同之組合物中。
皮質類固醇為本領域習知,且具體而言可包含礦物性皮質素(mineralocorticoids)及糖皮質素(glucocorticoids)。糖皮質素可為抗發炎劑。本文使用的皮質類固醇乙詞可包括類固醇,其具體而言於脊椎動物之腎上腺皮質產生,以及可包括合成皮質類固醇、或合成或天然皮質類固醇類似物,包括模擬天然類固醇激素活性之化合物,如皮質酮(cortisone)及氫皮質酮(hydrocortisone)。皮質類固醇類似物具體而言可包括合成或天然化合物,其結構及/或功能類似於由腎上腺皮質產生之自然存在之類固醇之任一者。
一或多個皮質類固醇可選自於由阿氯米松二丙酸酯(alclometasone dipropionate)、安西奈德(amcinonide)、安西法爾(amcinafel)、安西非特(amcinafide)、倍氯米松(beclamethasone)、倍他米松(betamethasone)、倍他米松二丙酸酯、倍他米松戊酸酯、可洛貝他松丙酸酯(clobetasone propionate)、氯潑尼松(chloroprednisone)、氯可托龍(clocortelone)、皮質醇、皮質酮、可托多松(cortodoxone)、二氟松二醋酸酯(difluorosone diacetate)、地西龍(descinolone)、地奈德(desonide)、 地氟潑尼酯(defluprednate)、二羥基皮質酮、去羥米松(desoximetasone)、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地夫可特(deflazacort)、二氟拉松(diflorasone)、二氟拉松二醋酸酯、二氯松(dichlorisone)、倍他米松之酯類、氟扎可特(fluazacort)、氟丙酮奈德(flucetonide)、氟氯奈德(flucloronide)、氟多體松(fludrotisone)、氟皮質酮(fluorocortisone)、氟美松(flumethasone)、氟尼縮松(flunisolide)、氟西奈德(fluocinonide)、氟新龍(fluocinolone)、丙酮化氟新龍(fluocinolone acetonide)、氟可龍(flucortolone)、氟培龍(fluperolone)、氟潑尼松龍(fluprednisolone)、氟氬縮松(fluroandrenolone acetonide)、丙酮化氟新龍(fluocinolone acetonide)、氟氫縮松(flurandrenolide)、氟米龍(fluorametholone)、氟替卡松丙酸酯(fluticasone propionate)、羥基皮質酮、羥基皮質酮丁酸酯、羥基皮質酮戊酸酯、氫可他酯(hydrocortamate)、氯替潑諾(loteprendol)、甲羥松(medrysone)、甲潑尼松(meprednisone)、甲基潑尼松(methylprednisone)、甲基腎上腺皮質酮、6-甲基腎上腺皮質酮、糠酸莫米松(mometasone furoate)、對米松(paramethasone)、對米松醋酸酯、強體松(prednisone)、腎上腺皮質酮、強體酮(prednidone)、潑尼卡酯(prednicarbate)、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己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hexacatonide)、替可的松腎上腺皮質酮(tixocortol prednisolone)、及曲安(triamcinolone)、其醫藥上可接受鹽類、其衍生物、及其混合物組成之群組。
抗組織胺為本領域習知,且具體而言可為可降低或抵抗組織胺之作用的醫藥藥物。具體而言,抗組織胺可為H1受體拮抗劑。
一或多個抗組織胺藥物具體而言可為選自於由阿司咪唑 (astemizole)、氮卓斯汀(azelastine)、氯苯丁嗪(buclizine)、溴苯那敏(brompheniramine)、氯苯那敏(chlorpheniramine)、西替利嗪(cetirizine)、克立馬汀(clemastine)、苯吡
Figure TWI677505B_D0001
(cyclizine)、地氯雷他定(desloratidine)、右溴苯那敏(dexbrompheniramine)、二苯安明(diphenhydramine)、杜亞拉明(doxylamine)、依巴斯汀(ebastine)、依美斯汀(emedastine)、依匹斯汀(epinastine)、非索那汀(fexofenadine)、羧乙基(hydroxyzine)、可多替芬(ketotifen)、左卡巴斯汀(levocabastine)、左西替利嗪(levocetirizine)、氯雷他定(loratidine)、美奎塔令(mequitazine)、咪唑斯汀(mizolastine)、奧洛他定(olopatadine)、奧沙米特(oxatomide)、苯茚胺(phenindamine)、苯那敏(pheniramine)、吡拉明(pyrilamine)、特非那丁(terfenidine)、曲普立定(triprolidine)、其醫藥上可接受鹽類、異構物、或前藥組成之群組。
依據另一態樣,本發明提供一套組,其包含:(i)至少一本發明之抗體,具體而言為本發明之抗體混合物或包含本發明之抗體混合物之組合物;以及額外地(ii)a)至少一免疫抑制藥物,如選自於由皮質類固醇及環孢素(具體而言為環孢素A)組成之群組之至少一免疫抑制藥物,或b)至少一皮質類固醇及至少一抗組織胺。該至少一抗體可包含或組成自由融合瘤細胞株寄存物PD 12002產生之抗體。具體而言,套組可包含至少一本發明之抗體,其量為介於每日每m2體表面積1mg之該至少一抗體與每日每m2體表面積4.5mg之該至少一抗體之間,以用於治療及/或預防移植物抗宿主病,或可包含至少一本發明之抗體以用於治療及/或預防再生不良性貧血,其量為介於每日每m2體表面積1mg之該至少一抗體與每日每m2體表面積2mg之該至少一抗體之間。此外,醫藥組合物可包含目前較佳之用量 範圍及本文論及之至少一本發明之抗體之用量。
套組可為作為藥劑之套組,具體而言為用於預防及/或治療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較佳為於造血幹細胞移植後)之套組、及/或用於治療再生不良性貧血(較佳為嚴重再生不良性貧血)之套組、及/或用於促進造血幹細胞移植後植入之套組。本文的部件套組及套組等詞可互換使用。
於轉基因動物中體內及體外產生本發明之抗體,其由非人類動物(具體而言為非人類哺乳類動物)之基因操作取得,係藉由本領域之技術人員習知之方法使用本發明所述之核苷酸序列之至少一者,亦包含於本發明之範疇內。
在下文中,本發明將參考下列非侷限之實施例進行更詳盡說明。然而,應理解到,本發明未侷限於下列實施例。
實施例
實施例1
確定核苷酸序列
此方法可摘錄為三階段:
階段I-選殖編碼抗體鏈之基因
‧ 自產生CDina26之融合瘤細胞萃取總RNA(參考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寄存物,請見上文);‧ 反轉錄作用;‧ 以專一性寡核苷酸序列作為引子擴增感興趣之基因;‧ 以原核載體選殖基因; ‧ 細菌轉形作用;‧ 控制選殖流程,選擇適合的轉形殖株。
階段II-定序編碼抗體可變鏈之基因及生物資訊學分析:
‧ VH鏈及VL鏈兩者皆挑選及定序100個殖株;‧ 序列之生物資訊學分析;‧ 視需求產生VL鏈及VH鏈之共有序列,並指出共有序列之不同鹼基及其百分比。
階段III-定序編碼抗體恆定鏈之基因:
‧ 定序VL鏈之相對應CL鏈;‧ 定序VH鏈之相對應CH1-CH2-CH3鏈。
結果顯示,三組VL鏈序列(VL群組1、VL群組2、及VL群組3)及二組VH鏈序列(VH群組1及VH群組2)存在於mRNA樣本中。
確定胺基酸序列
以質譜分析及N端定序法確認存在於CDina26樣本之胺基酸序列。CDina26樣本經確認存在VL群組1及其對應之CL序列、VL群組3鏈、及VH群組1及其對應之CH1-CH2-CH3鏈。於CDina26抗體樣本中未檢測到VL序列群組2及VH序列群組2之胺基酸序列。
實施例2
CDina26結合至人類及豬CD26
利用Biacore®試驗及多參數流式細胞術,比較CDina26結合 至人類CD26及其結合至小型豬CD26。CDina26無法辨識豬抗原,不論是表現於T淋巴球之可溶性蛋白或跨膜蛋白。
1. 以流式細胞術分析確定CDina26結合至表現CD26之細胞表面的能力。
以梯度密度離心自人類或小型豬末梢血液樣本分離淋巴球。以多參數流式細胞術分析CDina26結合至人類T淋巴球之能力。
有45%以上之表現CD3標記之人類T淋巴球結合至CDina26。反之,僅有2%之表現CD3標記之豬T淋巴球結合至CDina26。此可參見圖9。
2. 以Biacore®分析CDina26結合至人類或豬抗原(購自Sigma CAT# D4943及D 7052)之能力。
以事先固定於Biacore® T100感測器晶片流動槽上之多株抗小鼠Ig抗體將CDina26捕捉於基質上。將人類或豬抗原注入溶液並流過經固定之CDina26。
人類抗原以二種濃度注入並流過經固定之CDina26,取得高結合親和力之劑量依賴反應,其動力學解離速率為2.8 x 10-5 s-1
將豬抗原注入並流過經固定之CDina26,結果無結合。
圖11顯示人類(左)及豬(右)抗原(Ag)於經捕捉之CDina26上之結合,其係以Biacore® Resonance Units(RU)測定。
實施例3
抗體產生
CDina26係由寄存於熱那亞(義大利)之CBA-ICLC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產生。可將融合瘤培養於無血清培養基中。CDina26包含鼠科抗體之混合物。具體而言,CDina26包含鼠科單株抗體,其為IgG 2B類且專一性結合至人類CD26。
包含CDina26之醫藥組合物係以含有CDina26之澄清無色溶液存在,該溶液可用於靜脈輸注(如1mg之CDina26/1ml之溶液;溶液可含於小瓶中)。
實施例4
體外藥效動力學研究
進行體外藥效動力學研究以確認抗CD26之鼠科單株抗體,具體而言為用於確認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寄存物產生之抗體,於此稱作CDina26。
這些研究之目的在於評估涉及免疫反應之細胞族群表面CD26之表現及專一性結合,具體而言為:
-T淋巴球
-B淋巴球
-NK(自然殺手)細胞
-單核球
-樹狀細胞
實施例4a
於自5個健康供體(對應於表1之「ESP.1」至「ESP.5」)純 化之靜止T、B、及NK細胞(T0),及隨後經由同種異體刺激(混合之淋巴球培養物(mixed lymphocyte culture;MLC))、細胞分裂刺激(植物血球凝集素(phytohemagglutinin;PHA))、或抗原刺激(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之活化細胞評估CDina26抗原表現。
在本申請案中,如本領域習知,平均相對螢光強度(mean Relative Fluorescence Intensity)可縮寫為MFIR。
表1在以PHA之細胞分裂刺激前與後健康供體淋巴球亞群內CDina26+細胞之百分比及MFIR指數之評估。在標題為「% CD26」及「MFIR」之各欄中,第一個數值對應於T0,且箭頭後方之第二個數值對應於經刺激之細胞:A:表現(MFIR)之數值或百分比增加D:表現(MFIR)之數值或百分比減少T0為時間點0(Time 0)之縮寫,即細胞刺激前之時間點。
由表1可見,於實驗編號1(「ESP 1」)中,CD26可於活化之淋巴球中表現,相較於T0,其以PHA刺激後顯示CD26+細胞之百分比增加,其中T CD3+CD4+及T CD3+CD8+除外。表現(MFRI指數值)程度於不同的T、B、及NK亞群、及5位健康自願者中呈現多樣。
此外,細胞分裂刺激似乎適度增加MFIR之值(表1)。
實施例4b
分析表2所報告的結果顯示,於所有分析之子集中,除了所有健康自願者之CD3+CD4+T亞群以外,於抗原刺激後表現CDina26抗原之 淋巴球之百分比增加。
在所有實驗中,除了一者(「ESP.5」)之外,MFIR值皆增 加。亦可注意到,以念珠菌屬(Candida)刺激之培養物之相較於時間點0之MFIR值增加比以PHA刺激的更大。念珠菌屬抗原刺激明顯增加細胞膜上CD26分子之表現,尤其是在亞群T CD3+CD16+及T CD56+CD3+。
表2:在以白色念珠菌之抗原刺激前與後健康供體淋巴球亞群內CDina26+細胞之百分比及MFIR指數之評估。在標題為「% CD26」及「MFIR」之各欄中,第一個數值對應於T0,且箭頭後方之第二個數值對應於經刺激之細胞:A:表現(MFIR)之數值或百分比增加D:表現(MFIR)之數值或百分比減少
實施例4c
表3顯示,於所有實驗中,以混合之淋巴球培養物刺激後,於所有存在之淋巴球亞群中,CDina26抗原呈陽性之淋巴球之百分比增加,其中CD3+CD4+T亞群除外。
表3:在以MLC(混合之淋巴球培養物)之同種異體刺激前與後健康供體淋巴球亞群內CDina26+細胞之百分比及MFIR指數之評估。在標題為「% CD26」及「MFIR」之各欄中,第一個數值對應於T0,且箭頭後方之第二個數值對應於經刺激之細胞:
在所有子集及所有實驗中,相較於時間點0,於刺激後MFIR指數增加,其中實驗編號2(「ESP.2」)及編號5(「ESP.5」)之CD4+CD3+T亞群除外。
與念珠菌屬之刺激類似的是,同種異體刺激於多數淋巴球亞群中不斷地增加CDina26抗原之表現及MFIR指數。所觀察到的明顯增加主要出現於實驗編號3(「ESP.3」)之CD16+CD3+T及CD56+CD3+T亞群。
實施例4d
最後,探討病患於異基因型造血幹細胞移植(allo-HSCT)後之白血球亞群之CDina26抗原表現。具體而言,於早期之監控移植後之免疫重建之測試中以二位病患進行評估,而四位病患發展為急性GvHD,故其可進行GvHD發病期間及消退(resolution)後之評估。
相較於對照組,病患顯示有高度可變之T、NK、及B亞群分佈(表4),其兼容於移植後為期數月之造血重建過程。
分析所有病患之CD26百分比(表5)顯示,相較於對照範圍, 亞群T CD16+CD3+與T CD56+CD3+及NK內之此分子之表現增加。
在一些情況中,發展成aGvHD之病患之百分比值比二位無此併發症之病患高(CK、IP)。在所有子集中,病患DF顯示有明顯較高百分比之CD26,其細胞活化指數非常明顯,且其無法評估分子CD26 MFIR的指數。
在二位未發展成aGvHD之病患中,指數顯示MFIR值落入對照組範圍內,而於三位aGvHD進行中之病患,幾乎所有子集之MFIR值皆增 加,且最特別地是在T CD3+CD16+及CD3+T CD56+亞群(表6)。
實施例4e
亦研究間質幹細胞、內皮細胞、及纖維母細胞之CD26表現。
以源自三位健康成人骨髓之體外增殖之間質幹細胞(MSCs)設置三項實驗。流式細胞術之分析顯示,細胞呈現CD13及CD73陽性,然而,MSCs之標記特徵之CD26(CDina26之抗原)表現呈陰性。以取自三位健康個體之臍帶內皮細胞(DC)設置三項實驗。內皮細胞之CD26(CDina26之 抗原)表現呈陰性。
以源自三位健康成人之皮膚纖維母細胞設置三項實驗。流式細胞術之分析證實,40%之纖維母細胞表現CD26(範圍為32%-45%),其中MFIR指數為4至13。
以體外分化之樹狀細胞設置三項實驗。流式細胞術之分析顯示,細胞呈現CD1a陽性,然而,體外分化之DC之標記特徵之CD26表現呈陰性。
流式細胞術顯示,CD14陽性單核球細胞之CD26表現呈現陽性(範圍為97%-100%)、MFIR指數於1至17之間變化。
這些數據證實,T及NK亞群兩者之百分比或膜表面之CDina26抗原表現(MFIR)增加。
相較於健康之供體,於aGvHD病患可觀察到T CD3+CD16+、T CD3+CD56+、及NK之CD26表現增加。
這些數據摘錄了抗CD26單株抗體CDina26專一性結合至活化之調節T細胞的能力,係干擾其擴展,以及其於aGvHD中調節免疫反應之角色。
實施例5
臨床研究:治療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進行臨床研究,以建立CDina26於aGvHD(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病患之安全性及功效。
摘要
納入研究之病患係連續5天接受2mg/day之固定劑量之CDina26(其相當於每日平均1,11mg/m2)。投予至病患之組合物包括本發明之抗體,依據身體面積,其範圍係介於2與10mg之間,並稀釋於100ml之無菌食鹽水溶液,伴隨皮質類固醇及抗組織胺。病患持續接受其標準GvHD治療(靜脈注射每日每公斤1-2mg之6-甲基腎上腺皮質酮,及環孢素)。支持性照護為常規之抗細菌、抗黴菌、及抗病毒療法。在本申請案中,mg/m2及mg/(m2體表面積)等單位可互換使用。
本研究主要評估病患對研究治療的「反應」頻率(frequency),其係於5天之治療後之第10天進行試驗。
基於下列標準定義反應性(responsiveness):
‧ 完全反應(COMPLETE RESPONSE;CR)→消除GvHD之所有徵象
‧ 部分反應(PARTIAL RESPONSE;PR)→改善GvHD之級別
‧ 穩定(STABILITY)→GvHD之級別不變
‧ 加重(AGGRAVATION)→GvHD之級別加重
將具有完全或部分反應之病患視為具反應性。
美國東岸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體能狀態:額外之評估包括如下:‧ GvHD之分級,器官之器官(此評估係於+10天及+30天進行);‧ 發生併發症,如:感染、出血、輸血必要性(此評估係於直到+30天之住院結束時進行);‧ 於1年之訪視期間,記錄下列參數:存活狀態、卡諾夫司基指數 (Karnofsky index)、慢性GvHD、血液學疾病可能復發,其係完成移植、可能出現新的腫瘤。
人口學及其他基線特徵
將11位病患納入數據組中,以評估功效。有7位病患具有第III級aGvHD、1位病患具有第IV級GvHD、及1位病患具有第II級GvHD。
aGvHD發病之中位數時間為10天(範圍為4-73天)。
所有這些具有aGvHD之病患皆視為高危險群,係因涉及內臟器官(visceral organ)。
功效評估:於目前的中位數追蹤時間433天內,病患對於每日靜脈注射投予2mg之CDina26且連續5天的「反應」頻率為12位中有11位(90%):六位(6)完全反應、五位(5)部分反應、及一位(1)無反應。
依循Glucksberg急性GvHD分級之4位病患(pt.01、03、12、14)之數據。下列縮寫係用於下表中:前CDina26(pre CDina26)代表以CDina26治療前之病患GvHD級別;最佳CDina26(best CDina26)以CDina26治療後之最佳病患GvHD級別;最終CDina26(final CDina26)代表最近的病患GvHD級別值;追蹤期數值代表CDina26治療後之天數。
圖4a顯示研究中病患於第1、10、30、及最後一天(於圖4a中之「最後」)之皮膚GvHD分級。圖4b描繪研究中病患於第1、10、30、及最後一天之肝臟GvHD分級。圖4c顯示研究中病患於第1、10、30、及最後一天之腸道GvHD分級。
免疫恢復
免疫缺乏(immunodeficiency)常見於急性GvHD病患,尤其是在類固醇之延長治療之後,且感染為重症聯合免疫缺乏(severe combined immune deficiency)之後果。圖5概述6位病患之絕對CD4計數。在CDina26治療後,CD4計數傾向於增加或基本上維持穩定,而非顯示減少,係如預期之抗體之強的細胞溶解活性之情況。單位「計數/ul」代表每微升病患血液之計數。
簡要不良事件
經由回顧不良事件,檢查CDina26之安全性。涉及血液學及呼吸系統之嚴重毒性皆視為調理方案及移植過程的預期後果。總共有8個嚴重及26個不嚴重之不良事件被報告與CDina26治療無關。最常報告的不良事 件為關於系統器官分類(System Organ Classes;SOCs)之「感染及蔓延」(n=5)、「腎臟及尿道失調」(n=5)、「呼吸、胸部、及縱隔失調」(n=5)、及「皮膚及皮下組織失調」(n=4)。
感染為急性GvHD及類固醇治療的常見併發症。因此,看到病患出現一些感染性發作並不令人覺得意外。
在+100天後,出現8個致命不良事件。這些之中未有被視為與CDina26之治療相關者。
由於事實上於同種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後之類固醇抗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與高死亡率相關聯,故評估移植之相關死亡率(由於移植相關之併發症的死亡,其中大部分與aGvHD相關)。
考慮了以CDina26治療的所有病患,治療6個月後移植之相關死亡率(Transplant Related Mortality;TRM)之發生率為25%(12位中有3位)。在TRM中,有2位病患死於GvHD。這些之中未有與CDina26之治療相關者。
圖6概述了相較於9位以類固醇、環孢素、及CDina26治療之病患,13位以類固醇、環孢素、及其他免疫抑制藥物治療之第III-IV級急性GvHD之對照組病患之移植相關死亡率之預計累積發生率。
相較於未接受CDina26之可比擬對照組之62%,9位接受CDina26之病患移植相關死亡率之累積發生率目前為12%(p=0.02)。
圖7概述了相較於9位以類固醇、環孢素、及CDina26治療之病患,13位以類固醇、環孢素、及其他免疫抑制藥物治療之第III-IV級急性GvHD之對照組病患之預計精算存活率。p值為0.2。
總之,CDina26病患顯示比非CDina26病患(即病患未以CDina26治療)有較低的死亡率。
結論
十一位類固醇難治性急性GvHD病患的抗CD26鼠科單株抗體治療結果相當令人鼓舞,尤其是在反應及存活率方面。鑑於這些情況缺乏任何有效的治療措施,及鑑於過去三十年來於治療及結果上缺乏任何改進,CDina26導致高的反應率及高的病患存比例。必須指出的是,於未接受抗CD26鼠科單株抗體之對照組GvHD III-IV病患,直接歸因於移植及其併發症之移植死亡率(TRM)為62%,且接受CDina26之病患為25%。發明人認為,這些結果對臨床醫師而言非常有前景。
實施例6
含有至少一本發明抗體之醫藥組合物,具體而言為含有由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寄存物產生之抗體CDina26,具有如下列之組合物:
具體而言,此醫藥組合物可由靜脈注射投予。
實施例7
治療嚴重再生不良性貧血(SAA)
有1位後天性SAA病患於同種異體HSCT後發展為全血細胞減少症(pancytopenia)。該病患混合有CD3嵌合現象(chimerism)(37%自體性),顯示有持續的自動攻擊性T細胞,其導致發育不全(aplasia)。骨髓細胞之供體嵌合現象為100%供體。
病患於日間醫院(Day Hospital)門診時接受抗CD26單株抗體CDina26療程,係每日靜脈注射2mg(2mg之CDina26係以溶液形式提供,用於靜脈投予)並連續5天。治療時耐受性佳且無不良效應。
病患於治療後之血液計數如下:
Figure TWI677505B_D0012
(於治療後87天,即以抗CD26抗體治療後近3個月,取得血液計數)。使用下列縮寫:Hb(血紅素)、WBC(白血球細胞)、Pt(血小板)。上面的 數據顯示,抑制CD26對後天性SAA病患有益,係因其免疫調節功效及其於幹細胞歸巢之角色。
實施例8
定位(mapping)PD 12002表位
以CLIPSTM表位定位技術鑑定由寄存之PD 12002融合瘤細胞株產生之CDina26抗體所辨識之表位。參見如US 7863239及US 7972993,其公開內容在此全部併入本案以作為參考資料。簡言之,CLIPSTM技術會在結構上將胜肽定位成定義之三維結構。其會產生甚而最複雜之結合位置之功能性模擬體。CLIPSTM反應發生於CLIPSTM支架之溴基與半胱胺酸之巰側鏈之間。於溫和條件下,此反應迅速並具專一性(Timmerman et al.,J.Mol.Recognit.2007;20:283-29)。
CLIPSTM庫篩選始於將人類CD26標靶蛋白轉換成重疊性胜肽構築體庫,其係使用組合式矩陣設計(combinatorial matrix design)。在一固體載體上,合成一直鏈胜肽矩陣,其隨後塑形成空間上定義之CLIPSTM構築體。代表正確構形之數個不連續表位部分之構築體以高親和力結合於抗體,並進行其之檢測及定量。呈現不完整表位之構築體係以較低之親和力結合於抗體,而不含表位之構築體則完全不結合。親和力資訊係用於疊代篩選,以詳盡定義表位之序列及構形。
首先,選擇人類CD26蛋白序列之腺核苷去胺酶(adenosine deaminase)結合結構域(SEQ ID NO:144之殘基356至522)進行深度分析。將此CD26之區域延伸並分成二個重疊之結構域,即SEQ ID NO:144之殘基 260至400及380至538。競爭性結合試驗顯示,CDina26辨識一表位,其位於接近人類CD26之殘基R358(SEQ ID NO:144)。
其次,合成總共5833個CD26之重疊性胜肽並測試CDina26之專一性結合。直鏈胜肽之分析鑑定出多個可由CDina26專一性辨識的區域。有四個CD26之區域顯示明顯結合:WWSPNGTFLAYAQ(SEQ ID NO:148對應於SEQ ID NO:144之殘基215至227);QLRCSGPGLPLYTLH(SEQ ID NO:149對應於SEQ ID NO:144之殘基466至483);LNETKFWYQMILP(SEQ ID NO:150對應於SEQ ID NO:144之殘基519至531);MGFVDNKRIAIWGWSY(SEQ ID NO:151對應於SEQ ID NO:144之殘基616至631)。
CD26之此四區域於公開之晶體結構上似乎相隔開,因此可不全部形成CDina26之單一不連續表位。此外,根據公開之CD26晶體結構,4個區域中有3個似乎幾乎完全埋入CD26。WWSPNGTFLAYAQ(SEQ ID NO:148)除外,其為表面曝露之區域,至少於PNGTF殘基(SEQ ID NO:152對應於SEQ ID NO:144之218至222殘基)。
再者,選擇三個不同之CD26表面區域以分析不連續表位。矩陣1涵蓋催化區域及接近催化區域之N端區域(對應於SEQ ID NO:144之殘基260至400)。矩陣2涵蓋催化區域及接近催化區域之C端區域,其與集矩陣(set matrix)1部分重疊(對應於SEQ ID NO:144之殘基380至538)。最後, 矩陣3涵蓋CD26之特異性突出環圈(loop),其形成免疫支配(immune-dominant)結構(對應於SEQ ID NO:144之殘基226至252)。
相較於直鏈胜肽,不連續胜肽顯示較低之信號,不過信號更一致。當綜合所取得之所有3個矩陣之結果時,於CD26鑑定出多個CDina26結合區域。
矩陣3,其係針對CD26之突出環圈,其對應於SEQ ID NO:144之殘基226至252,未鑑定出任何區域具有顯著之CDina26結合。
矩陣1(焦點區域之N端,其對應於SEQ ID NO:144之殘基260至400)產生3個CDina26結合區域:DYDESSGRWNCLVAR(SEQ ID NO:146對應於SEQ ID NO:144之殘基329至343);DVTWATQERISLQWL(SEQ ID NO:147對應於SEQ ID NO:144之殘基302至316);TTGWVGRFRPSEPHF(SEQ ID NO:153對應於SEQ ID NO:144之殘基350至364)。
DYDESSGRWNCLVAR(SEQ ID NO:146)觀察到最強之結合。當僅考慮包含DYDESSGRWNCLVAR(SEQ ID NO:146)之胜肽時,最佳之結合胜肽為亦包含RFRPSEPHF(SEQ ID NO:154對應於SEQ ID NO:144之殘基356至364)之彼等。RFRPSEPHF(SEQ ID NO:154)包括前述之專一性R358殘基。於結合上的專一性累加效應(additive effect)係與靶向不連續表位之CDina26抗體一致,該表位包括DYDESSGRWNCLVAR(SEQ ID NO:146)及TTGWVGRFRPSEPHF(SEQ ID NO:153)。在另一具體實 施例中,表位進一步包含DVTWATQERISLQWL(SEQ ID NO:147)。
矩陣2產生4個結合區域。
TFITKGTWEVIG(SEQ ID NO:155對應於SEQ ID NO:144之殘基395至406);DYLYYISNE(SEQ ID NO:156對應於SEQ ID NO:144之殘基413至421);SCELNPERCQYY(SEQ ID NO:157對應於SEQ ID NO:144之殘基446至457);SGPGLP(SEQ ID NO:158對應於SEQ ID NO:144之殘基473至478)。
CDina26結合至矩陣2區域比結合至DYDESSGRWNCLVAR(SEQ ID NO:146)的弱。根據公開的CD26晶體結構,區域DYLYYISNE(SEQ ID NO:156)及SGPGLP(SEQ ID NO:158)似乎多數隱藏於蛋白質內部。TFITKGTWEVIG(SEQ ID NO:155)及SAELNPERCQYY(SEQ ID NO:157)為表面曝露區域,且為抗體可及。
圖12為CDina26結合至CD26之7個經確定之不連續結合區域之直視比較,其顯示平均結合至所有的不連續胜肽,該胜肽含有經確定之結合序列之一者。於此,DYDESSGRWNCLVAR(SEQ ID NO:146)為最強之結合物,而DVTWATQERISLQWL(SEQ ID NO:147)稍強於TTGWVGRFRPSEPHF(SEQ ID NO:153)。
根據公開之CD26晶體結構,最強之結合區域DYDESSGRWNCLVAR(SEQ ID NO:146)主要曝露於表面。區域TTGWVGRFRPSEPHF(SEQ ID NO:153)幾乎完全隱藏於蛋白質內部。區 域DVTWATQERISLQWL(SEQ ID NO:147)之ATQER(SEQ ID NO:159對應於SEQ ID NO:144之殘基306至310)係部分曝露於表面,並相鄰於DYDESSGRWNCLVAR(SEQ ID NO:146)。
表位定位結果與CDina26專一性結合至包含DYDESSGRWNCLVAR(SEQ ID NO:146)之CD26不連續表位之情況一致。在一具體實施例中,不連續表位進一步包含DVTWATQERISLQWL(SEQ ID NO:147)及PNGTF(SEQ ID NO:152)之一或兩者。雖然人類與豬CD26間之PNGTF(SEQ ID NO:152)具保留性(conserved),表位之其他部分之序列差異(如DYDESSGRWNCLVAR(SEQ ID NO:146),其於人類與豬之間不具保留性)足以消除(abolish)CDina26結合至原始豬CD26。在另一具體實施例中,表位進一步包含WWSPNGTFLAYAQ(SEQ ID NO:148)。
實施例9
CDina26結合至CD26之親和力
依據標準步驟,以表面電漿共振系統(Biacore®)確定CDina26與人類CD26之親和力。於25℃下進行親和力測定,係將10.000RU之抗IgG2b抗體固定於羧甲基葡聚醣晶片(CM5)(GE Healthcare,22-0648-97 AC)。以HBS-EP(0.01M HEPES,pH 7.4、0.15M NaCl、3mM EDTA、0.005% Surfactant P20)運行緩衝液將CDina26製成儲液,其最終濃度為50μg/ml,且針對各實驗,藉由於180秒之時間內以10μl/min流速注入2.000RU以可逆地固定於晶片上。
將純化之重組型人類CD26(重組型人類二肽基肽酶IV; Creative BioMat;CAT# DPP4-116H)製成儲液濃度5,8x10-6M。將濃度漸增(30x10-9、90x10-9M、270x10-9M、及810x10-9M)之CD26注入。以每分鐘10μl之流速將CD26樣本注入,並以HBS-EP緩衝液作為運行緩衝液。典型之記錄包括3分鐘之CD26注入期,接著為8分鐘之解離期。依據標準方法分析原始結合數據。藉由注入10mM Glycin-HCl pH 1.7使抗IgG2b抗體固定之CM5晶片再生(regenerated),其中注入流速為20μl/min且歷時60秒。
CDina26之親和力測定結果顯示如下。申請人相信,相較於先前技術之抗體,CDina26具有優越之結合性質,因而代表超越先前技術之顯著改進。
本發明所述之組合物及方法之各種修改及變更將為熟習本領域之技術人員所顯見,而不背離本發明之範疇及精神。雖然本發明係結合特定具體實施例進行說明,應理解到,本發明之主張不應過度地侷限於該特定具體實施例。的確,相關領域者所顯見之所述之進行本發明之方法之各種修改係旨在落於下列申請專利範圍之範疇內。
【生物材料寄存】
國內寄存資訊【請依寄存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無
國外寄存資訊【請依寄存國家、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義大利、CBA-ICLC、2012年9月11日、PD12002
<110> 艾迪安納股份有限公司
<120> 抗CD 26抗體及其用途
<130> 6459-X-2972 EP
<160> 159
<170> PatentIn version 3.5
<210> 1
<211> 1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DR-H3重鏈
<400> 1
Figure TWI677505B_D0014
<210> 2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DR-L3輕鏈群組1
<400> 2
Figure TWI677505B_D0015
<210> 3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DR-L3輕鏈群組3
<400> 3
Figure TWI677505B_D0016
<210> 4
<211> 10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L普遍群組1
<400> 4
Figure TWI677505B_D0017
<210> 5
<211> 10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L群組3
<400> 5
Figure TWI677505B_D0018
Figure TWI677505B_D0019
<210> 6
<211> 10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L群組1
<400> 6
Figure TWI677505B_D0020
<210> 7
<211> 10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L群組1
<400> 7
Figure TWI677505B_D0021
<210> 8
<211> 10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L群組1
<400> 8
Figure TWI677505B_D0022
Figure TWI677505B_D0023
<210> 9
<211> 10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L群組1
<400> 9
Figure TWI677505B_D0024
<210> 10
<211> 10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L群組1
<400> 10
Figure TWI677505B_D0025
<210> 11
<211> 10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L群組1
<400> 11
Figure TWI677505B_D0026
Figure TWI677505B_D0027
<210> 12
<211> 10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L群組1
<400> 12
Figure TWI677505B_D0028
<210> 13
<211> 10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L群組1
<400> 13
Figure TWI677505B_D0029
<210> 14
<211> 10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L群組1
<400> 14
Figure TWI677505B_D0030
Figure TWI677505B_D0031
<210> 15
<211> 10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L群組1
<400> 15
Figure TWI677505B_D0032
<210> 16
<211> 10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L群組1
<400> 16
Figure TWI677505B_D0033
<210> 17
<211> 10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L群組1
<400> 17
Figure TWI677505B_D0034
Figure TWI677505B_D0035
<210> 18
<211> 10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L群組1
<220>
<221> 少見特徵
<222> (4)..(4)
<223> Ile或Met
<400> 18
Figure TWI677505B_D0036
Figure TWI677505B_D0037
<210> 19
<211> 10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L群組1
<400> 19
Figure TWI677505B_D0038
<210> 20
<211> 10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L群組1
<400> 20
Figure TWI677505B_D0039
Figure TWI677505B_D0040
<210> 21
<211> 10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L群組1
<400> 21
Figure TWI677505B_D0041
Figure TWI677505B_D0042
<210> 22
<211> 12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22
Figure TWI677505B_D0043
<210> 23
<211> 12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23
Figure TWI677505B_D0044
Figure TWI677505B_D0045
<210> 24
<211> 12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24
Figure TWI677505B_D0046
Figure TWI677505B_D0047
<210> 25
<211> 12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25
Figure TWI677505B_D0048
<210> 26
<211> 12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26
Figure TWI677505B_D0049
<210> 27
<211> 12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27
Figure TWI677505B_D0050
Figure TWI677505B_D0051
<210> 28
<211> 12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28
Figure TWI677505B_D0052
Figure TWI677505B_D0053
<210> 29
<211> 12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29
Figure TWI677505B_D0054
<210> 30
<211> 12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30
Figure TWI677505B_D0055
<210> 31
<211> 12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31
Figure TWI677505B_D0056
Figure TWI677505B_D0057
<210> 32
<211> 12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32
Figure TWI677505B_D0058
Figure TWI677505B_D0059
<210> 33
<211> 12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33
Figure TWI677505B_D0060
<210> 34
<211> 12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34
Figure TWI677505B_D0061
<210> 35
<211> 12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35
Figure TWI677505B_D0062
Figure TWI677505B_D0063
<210> 36
<211> 12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36
Figure TWI677505B_D0064
Figure TWI677505B_D0065
<210> 37
<211> 12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220>
<221> 少見特徵
<222> (3)..(3)
<223> Leu或Glu
<400> 37
Figure TWI677505B_D0066
<210> 38
<211> 12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38
Figure TWI677505B_D0067
<210> 39
<211> 12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39
Figure TWI677505B_D0068
Figure TWI677505B_D0069
<210> 40
<211> 12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40
Figure TWI677505B_D0070
Figure TWI677505B_D0071
<210> 41
<211> 12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41
Figure TWI677505B_D0072
<210> 42
<211> 12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42
Figure TWI677505B_D0073
<210> 43
<211> 12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220>
<221> 少見特徵
<222> (1)..(1)
<223> Glu,Gln或Lys
<220>
<221> 少見特徵
<222> (6)..(6)
<223> Glu,Gln或Lys
<400> 43
Figure TWI677505B_D0074
<210> 44
<211> 12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44
Figure TWI677505B_D0075
Figure TWI677505B_D0076
<210> 45
<211> 12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45
Figure TWI677505B_D0077
<210> 46
<211> 12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220>
<221> 少見特徵
<222> (113)..(113)
<223> Arg或Trp
<400> 46
Figure TWI677505B_D0078
<210> 47
<211> 12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47
Figure TWI677505B_D0079
<210> 48
<211> 10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L
<400> 48
Figure TWI677505B_D0080
Figure TWI677505B_D0081
<210> 49
<211> 33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H1-CH2-CH3
<400> 49
Figure TWI677505B_D0082
Figure TWI677505B_D0083
<210> 50
<211> 318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L普遍群組1
<400> 50
Figure TWI677505B_D0084
<210> 51
<211> 324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L群組3
<400> 51
Figure TWI677505B_D0085
<210> 52
<211> 32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L群組1
<400> 52
Figure TWI677505B_D0086
Figure TWI677505B_D0087
<210> 53
<211> 32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L群組1
<400> 53
Figure TWI677505B_D0088
<210> 54
<211> 32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L群組1
<400> 54
Figure TWI677505B_D0089
<210> 55
<211> 32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L群組1
<400> 55
Figure TWI677505B_D0090
<210> 56
<211> 32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L群組1
<400> 56
Figure TWI677505B_D0091
<210> 57
<211> 32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L群組1
<400> 57
Figure TWI677505B_D0092
<210> 58
<211> 32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L群組1
<400> 58
Figure TWI677505B_D0093
<210> 59
<211> 32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L群組1
<400> 59
Figure TWI677505B_D0094
<210> 60
<211> 32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L群組1
<400> 60
Figure TWI677505B_D0095
Figure TWI677505B_D0096
<210> 61
<211> 32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L群組1
<400> 61
Figure TWI677505B_D0097
<210> 62
<211> 32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L群組1
<400> 62
Figure TWI677505B_D0098
<210> 63
<211> 32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L群組1
<400> 63
Figure TWI677505B_D0099
<210> 64
<211> 32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L群組1
<400> 64
Figure TWI677505B_D0100
<210> 65
<211> 32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L群組1
<400> 65
Figure TWI677505B_D0101
Figure TWI677505B_D0102
<210> 66
<211> 32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L群組1
<400> 66
Figure TWI677505B_D0103
<210> 67
<211> 32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L群組1
<400> 67
Figure TWI677505B_D0104
<210> 68
<211> 32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L群組1
<400> 68
Figure TWI677505B_D0105
<210> 69
<211> 32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L群組1
<400> 69
Figure TWI677505B_D0106
<210> 70
<211> 32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L群組1
<400> 70
Figure TWI677505B_D0107
<210> 71
<211> 32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L群組1
<400> 71
Figure TWI677505B_D0108
<210> 72
<211> 32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L群組1
<400> 72
Figure TWI677505B_D0109
<210> 73
<211> 32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L群組1
<400> 73
Figure TWI677505B_D0110
Figure TWI677505B_D0111
<210> 74
<211> 32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L群組1
<220>
<221> 少見特徵
<222> (12)..(12)
<223> a,t,g或c
<400> 74
Figure TWI677505B_D0112
<210> 75
<211> 32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L群組1
<400> 75
Figure TWI677505B_D0113
Figure TWI677505B_D0114
<210> 76
<211> 32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L群組1
<400> 76
Figure TWI677505B_D0115
<210> 77
<211> 32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L群組1
<400> 77
Figure TWI677505B_D0116
<210> 78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78
Figure TWI677505B_D0117
<210> 79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79
Figure TWI677505B_D0118
<210> 80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80
Figure TWI677505B_D0119
<210> 81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220>
<221> 少見特徵
<222> (6)..(6)
<223> a,t,g或c
<400> 81
Figure TWI677505B_D0120
<210> 82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82
Figure TWI677505B_D0121
<210> 83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83
Figure TWI677505B_D0122
<210> 84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84
Figure TWI677505B_D0123
<210> 85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85
Figure TWI677505B_D0124
<210> 86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86
Figure TWI677505B_D0125
<210> 87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87
Figure TWI677505B_D0126
<210> 88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88
Figure TWI677505B_D0127
Figure TWI677505B_D0128
<210> 89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89
Figure TWI677505B_D0129
<210> 90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90
Figure TWI677505B_D0130
<210> 91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91
Figure TWI677505B_D0131
<210> 92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92
Figure TWI677505B_D0132
<210> 93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93
Figure TWI677505B_D0133
Figure TWI677505B_D0134
<210> 94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94
Figure TWI677505B_D0135
<210> 95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95
Figure TWI677505B_D0136
<210> 96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96
Figure TWI677505B_D0137
<210> 97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97
Figure TWI677505B_D0138
<210> 98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98
Figure TWI677505B_D0139
Figure TWI677505B_D0140
<210> 99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99
Figure TWI677505B_D0141
<210> 100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100
Figure TWI677505B_D0142
<210> 101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101
Figure TWI677505B_D0143
Figure TWI677505B_D0144
<210> 102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102
Figure TWI677505B_D0145
<210> 103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103
Figure TWI677505B_D0146
<210> 104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104
Figure TWI677505B_D0147
<210> 105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105
Figure TWI677505B_D0148
<210> 106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106
Figure TWI677505B_D0149
Figure TWI677505B_D0150
<210> 107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107
Figure TWI677505B_D0151
<210> 108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108
Figure TWI677505B_D0152
<210> 109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109
Figure TWI677505B_D0153
<210> 110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110
Figure TWI677505B_D0154
<210> 111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111
Figure TWI677505B_D0155
Figure TWI677505B_D0156
<210> 112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112
Figure TWI677505B_D0157
<210> 113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113
Figure TWI677505B_D0158
<210> 114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114
Figure TWI677505B_D0159
<210> 115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115
Figure TWI677505B_D0160
<210> 116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220>
<221> 少見特徵
<222> (7)..(7)
<223> a,g或c
<400> 116
Figure TWI677505B_D0161
Figure TWI677505B_D0162
<210> 117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117
Figure TWI677505B_D0163
<210> 118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118
Figure TWI677505B_D0164
<210> 119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119
Figure TWI677505B_D0165
<210> 120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220>
<221> 少見特徵
<222> (6)..(6)
<223> a,t,g或c
<220>
<221> 少見特徵
<223> a,t,g或c
<222> (15)..(15)
<400> 120
Figure TWI677505B_D0166
<210> 121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121
Figure TWI677505B_D0167
<210> 122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220>
<221> 少見特徵
<222> (1)..(1)
<223> a,g或c
<220>
<221> 少見特徵
<222> (6)..(6)
<223> a,t,g或c
<220>
<221> 少見特徵
<222> (16)..(16)
<223> a,g或c
<400> 122
Figure TWI677505B_D0168
<210> 123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123
Figure TWI677505B_D0169
<210> 124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124
Figure TWI677505B_D0170
<210> 125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220>
<221> 少見特徵
<222> (337)..(337)
<223> a,t或c
<400> 125
Figure TWI677505B_D0171
Figure TWI677505B_D0172
<210> 126
<211> 36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VH群組1
<400> 126
Figure TWI677505B_D0173
<210> 127
<211> 32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L
<400> 127
Figure TWI677505B_D0174
<210> 128
<211> 1008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H1-CH2-CH3
<400> 128
Figure TWI677505B_D0175
<210> 129
<211> 1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DR-L1輕鏈群組1
<400> 129
Figure TWI677505B_D0176
<210> 130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DR-L2輕鏈群組1
<400> 130
Figure TWI677505B_D0177
<210> 131
<211> 1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DR-L1輕鏈群組3
<400> 131
Figure TWI677505B_D0178
<210> 132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DR-L2輕鏈群組3
<400> 132
Figure TWI677505B_D0179
<210> 133
<211> 1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DR-H1重鏈
<400> 133
Figure TWI677505B_D0180
<210> 134
<211> 1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DR-H2重鏈
<400> 134
Figure TWI677505B_D0181
<210> 135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ABR1輕鏈群組1
<400> 135
Figure TWI677505B_D0182
<210> 136
<211> 1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ABR2輕鏈群組1
<400> 136
Figure TWI677505B_D0183
<210> 137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ABR3輕鏈群組1
<400> 137
Figure TWI677505B_D0184
<210> 138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ABR1*輕鏈群組3
<400> 138
Figure TWI677505B_D0185
<210> 139
<211> 11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ABR2*輕鏈群組3
<400> 139
Figure TWI677505B_D0186
<210> 140
<211> 8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ABR3*輕鏈群組3
<400> 140
Figure TWI677505B_D0187
<210> 141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ABR1h重鏈群組1
<400> 141
Figure TWI677505B_D0188
<210> 142
<211> 14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ABR2h重鏈群組2
<400> 142
Figure TWI677505B_D0189
<210> 143
<211> 12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ABR3h重鏈群組3
<400> 143
Figure TWI677505B_D0190
<210> 144
<211> 766
<212> PRT
<213> 智人
<220>
<221> 少見特徵
<223> >gi|197692677|dbj|BAG70302.1|二肽基肽酶IV
<400> 144
Figure TWI677505B_D0191
Figure TWI677505B_D0192
Figure TWI677505B_D0193
Figure TWI677505B_D0194
<210> 145
<211> 766
<212> PRT
<213> 豬
<220>
<221> 少見特徵
<223> >gi|47523582|ref|NP_999422.1|二肽基肽酶4
<400> 145
Figure TWI677505B_D0195
Figure TWI677505B_D0196
Figure TWI677505B_D0197
Figure TWI677505B_D0198
<210> 146
<211> 15
<212> PRT
<213> 智人
<220>
<221> 少見特徵
<223> >CD26表位1
<400> 146
Figure TWI677505B_D0199
<210> 147
<211> 15
<212> PRT
<213> 智人
<220>
<221> 少見特徵
<223> >CD26表位2
<400> 147
Figure TWI677505B_D0200
<210> 148
<211> 13
<212> PRT
<213> 智人
<220>
<221> 少見特徵
<223> >CD26表位3
<400> 148
Figure TWI677505B_D0201
<210> 149
<211> 15
<212> PRT
<213> 智人
<220>
<221> 少見特徵
<223> >CD26表位4
<400> 149
Figure TWI677505B_D0202
<210> 150
<211> 13
<212> PRT
<213> 智人
<220>
<221> 少見特徵
<223> >CD26表位5
<400> 150
Figure TWI677505B_D0203
<210> 151
<211> 16
<212> PRT
<213> 智人
<220>
<221> 少見特徵
<223> >CD26表位6
<400> 151
Figure TWI677505B_D0204
<210> 152
<211> 5
<212> PRT
<213> 智人
<220>
<221> 少見特徵
<223> >CD26表位7
<400> 152
Figure TWI677505B_D0205
<210> 153
<211> 15
<212> PRT
<213> 智人
<220>
<221> 少見特徵
<223> >CD26表位8
<400> 153
Figure TWI677505B_D0206
<210> 154
<211> 9
<212> PRT
<213> 智人
<220>
<221> 少見特徵
<223> >CD26表位9
<400> 154
Figure TWI677505B_D0207
<210> 155
<211> 12
<212> PRT
<213> 智人
<220>
<221> 少見特徵
<223> >CD26表位10
<400> 155
Figure TWI677505B_D0208
<210> 156
<211> 9
<212> PRT
<213> 智人
<220>
<221> 少見特徵
<223> >CD26表位11
<400> 156
Figure TWI677505B_D0209
<210> 157
<211> 12
<212> PRT
<213> 智人
<220>
<221> 少見特徵
<223> >CD26表位12
<400> 157
Figure TWI677505B_D0210
<210> 158
<211> 6
<212> PRT
<213> 智人
<220>
<221> 少見特徵
<223> >CD26表位13
<400> 158
Figure TWI677505B_D0211
<210> 159
<211> 5
<212> PRT
<213> 智人
<220>
<221> 少見特徵
<223> >CD26表位14
<400> 159
Figure TWI677505B_D0212

Claims (33)

  1. 一種專一性結合CD26之分離抗體,該抗體包含重鏈變異區及輕鏈變異區,其中a)該重鏈變異區包含VH CDR1,其含有SEQ ID NO:133所示之序列、VH CDR2,其含有SEQ ID NO:134所示之序列、及VH CDR3,其含有SEQ ID NO:1所示之序列,及b)該輕鏈變異區包含VL CDR1,其含有SEQ ID NO:129所示之序列、VL CDR2,其含有SEQ ID NO:130所示之序列、及VL CDR3,其含有SEQ ID NO:2所示之序列或VL CDR1,其含有SEQ ID NO:131所示之序列、VL CDR2,其含有SEQ ID NO:132所示之序列、及VL CDR3,其含有SEQ ID NO:3所示之序列。
  2. 如請求項1之抗體,其中該輕鏈變異區包含VL CDR1,其含有SEQ ID NO:129所示之序列、VL CDR2,其含有SEQ ID NO:130所示之序列、及VL CDR3,其含有SEQ ID NO:2所示之序列。
  3. 如請求項1之抗體,其中該輕鏈變異區包含VL CDR1,其含有SEQ ID NO:131所示之序列、VL CDR2,其含有SEQ ID NO:132所示之序列、及VL CDR3,其含有SEQ ID NO:3所示之序列。
  4. 如請求項1之抗體,其中其中該輕鏈變異區包含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以及重鏈變異區包含SEQ ID NO:26之胺基酸序列。
  5. 如請求項1之抗體,其中該輕鏈變異區包含選自於由SEQ ID NOs:4、5、及6至21所組成群組之胺基酸序列、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之變體,該SEQ ID NO:4之變體具有至少90%之SEQ ID NO:4之序列相同度、及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之變體,該SEQ ID NO:5之變體具有至少90%之SEQ ID NO:5之序列相同度。
  6. 如請求項1之抗體,其中該輕鏈變異區包含選自於由SEQ ID NOs:4及5所組成群組之胺基酸序列。
  7. 如請求項1之抗體,其中該重鏈變異區包含選自於由SEQ ID NOs:22至47所組成群組之胺基酸序列及其變體,該變體具有至少90%之選自於由SEQ ID NOs:22至47所組成群組的胺基酸序列之序列相同度。
  8. 如請求項1之抗體,其中該重鏈變異區包含SEQ ID NO:26之胺基酸序列。
  9. 如請求項1之抗體,其中該抗體包含輕鏈恆定區,該輕鏈恆定區包含選自於由SEQ ID NO:48及其變體所組成群組之胺基酸序列,該變體具有至少90%之SEQ ID NO:48之序列相同度。
  10.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抗體,其中該抗體具有選自於由IgG1、IgG2、IgG3、IgG4、IgM、IgA、IgD、及IgE所組成群組之抗體同型。
  11. 如請求項10之抗體,該抗體係IgG 2B類,及/或其中該抗體包含SEQ ID NO:49所示之胺基酸序列、或其變體,該變體具有至少90%之SEQ ID NO:49之序列相同度。
  12.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抗體,其中該抗體為重組型抗體、單株抗體、嵌合抗體、人源化抗體、人類抗體、抗體片段、雙專一性抗體、單專一性抗體、或單價抗體。
  13.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抗體,其專一性結合至人類CD26。
  14.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抗體,其未專一性結合至豬CD26。
  15. 一種包含抗體混合物之分離組合物,該抗體混合物包含如請求項1至14中任一項之至少一抗體,其中較佳為該混合物包含如請求項1至14中任一項之至少二不同之抗體。
  16. 一種分離之核酸分子,其包含:(a)編碼如請求項1至14中任一項之抗體的核苷酸序列;或者(b)互補於(a)的核苷酸序列。
  17. 一種分離之核酸分子,其包含選自於由SEQ ID NOs:50至128及其變體所組成群組之核苷酸序列,該變體具有至少90%之選自於由SEQ ID NOs:50至128所組成群組之核苷酸序列之序列相同度。
  18. 一種表現載體,其包含如請求項16或17之核酸分子,其中該核酸分子係可操作地連接至表現控制序列。
  19. 一種重組型宿主細胞,其包含如請求項16至18中任一項之核酸分子或表現載體。
  20. 一種專一性結合人類CD26表位之抗體,該表位由如請求項1至14中任一項之抗體結合。
  21. 一種專一性結合CD26之分離單株抗體,其能結合CD26表位,包含一或多個選自於由SEQ ID NO:146、147、149-151、及153-159所組成群組之胺基酸序列。
  22. 如請求項21之單株抗體,其能結合CD26表位,該表位包含SEQ ID NO:146之胺基酸序列。
  23. 如請求項22之單株抗體,其中該表位更包含一或多個選自於由SEQ ID NO:147、148、152、154、及159所組成群組之胺基酸序列。
  24. 如請求項22之單株抗體,其中該表位更包含SEQ ID NO:147及152之胺基酸序列。
  25. 一種抗體,其與如請求項1至14中任一項之抗體競爭專一性結合至人類CD26。
  26. 一種分離之單株抗體,其專一性結合人類CD26,其中KD為約2.e-9至6.e-9M。
  27. 一種製造如請求項1至14及20至26中任一項之抗體的方法,包括步驟:(i)提供如請求項19之宿主細胞,其包括編碼如請求項1至14中任一項之抗體的核酸;(ii)將該宿主細胞培養於培養基;以及(iii)自培養基取得抗體。
  28. 如請求項22之方法,進一步包括步驟:(iv)藉由粒徑排阻層析法、親和層析法、離子交換層析、過濾法及/或超微過濾法純化抗體。
  29. 一種醫藥組合物,其包含至少一如請求項1至14及20至26中任一項之抗體,以及任意地至少一醫藥上可接受賦形劑。
  30. 如請求項29之醫藥組合物,以作為藥劑。
  31. 如請求項30之醫藥組合物,以用於促進造血幹細胞移植後植入,及/或用於預防及/或治療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較佳為於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及/或用於預防及/或治療再生不良性貧血(Aplastic Anemia),較佳為嚴重再生不良性貧血。
  32. 一種如請求項1至14及20至26中任一項之抗體或如請求項15之組合物用於製造藥劑之用途,供促進造血幹細胞移植後植入,及/或預防及/或治療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較佳為於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及/或預防及/或治療再生不良性貧血,較佳為嚴重再生不良性貧血。
  33. 一種套組,其包含:(i)至少一如請求項1至14及20至26中任一項之抗體,且具體而言如請求項15之組合物,以及額外地(ii)a)至少一免疫抑制藥物,或b)至少一皮質類固醇及至少一抗組織胺。
TW103128349A 2014-08-18 2014-08-18 抗cd26抗體及其用途 TWI6775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28349A TWI677505B (zh) 2014-08-18 2014-08-18 抗cd26抗體及其用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28349A TWI677505B (zh) 2014-08-18 2014-08-18 抗cd26抗體及其用途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07957A TW201607957A (zh) 2016-03-01
TWI677505B true TWI677505B (zh) 2019-11-21

Family

ID=560846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28349A TWI677505B (zh) 2014-08-18 2014-08-18 抗cd26抗體及其用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77505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79542A1 (en) * 1993-11-04 2002-02-13 Eurogenetics N.V. A ligand capable of binding to the adenosine deaminase binding-site of CD26
WO2002092127A1 (en) * 2001-05-11 2002-11-21 Board Of Regent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System Anti-cd26 monoclonal antibodies as therapy for diseases associated with cells expressing cd26
WO2007014169A2 (en) * 2005-07-22 2007-02-01 Y's Therapeutics Co, Ltd. Anti-cd26 antibodies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US20070060528A1 (en) * 2005-09-14 2007-03-15 Christopher Ronald J Administration of dipeptidyl peptidase inhibitor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79542A1 (en) * 1993-11-04 2002-02-13 Eurogenetics N.V. A ligand capable of binding to the adenosine deaminase binding-site of CD26
WO2002092127A1 (en) * 2001-05-11 2002-11-21 Board Of Regent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System Anti-cd26 monoclonal antibodies as therapy for diseases associated with cells expressing cd26
WO2007014169A2 (en) * 2005-07-22 2007-02-01 Y's Therapeutics Co, Ltd. Anti-cd26 antibodies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US20070060528A1 (en) * 2005-09-14 2007-03-15 Christopher Ronald J Administration of dipeptidyl peptidase inhibitor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07957A (zh) 2016-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08126B2 (en) Methods of treating aplastic anemia by administering anti-CD26 antibodies
TWI713480B (zh) 抗CD79b抗體及其使用方法
JP7324565B2 (ja) Cd127に対する抗体
EP3805266A1 (en) Specific anti-cd38 antibodies for treating human cancers
US11655303B2 (en) Anti-CD39 antibody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EA030437B1 (ru) Антитела к cd48 и их применение
CN103153331A (zh) 靶向于钙粘着蛋白-11的ec1结构域的人源化抗体及相关组合物和方法
WO2018105560A1 (ja) Claudin 5抗体、及びその抗体を含有する医薬
CA3032304A1 (en) Gamma delta t cells as a target for treatment of solid tumors
TWI677505B (zh) 抗cd26抗體及其用途
US11242399B2 (en) Anti-CD26 antibodies
WO2022255248A1 (ja) 抗cd26抗体と免疫チェックポイント阻害剤との併用療法
KR20230154239A (ko) 항체-매개 이식 거부의 치료에 사용하기 위한 항-cd38 항체
BR112015002130B1 (pt) Anticorpo isolado que se liga especificamente à cd26, seu uso, processo para produção de um anticorpo, composição farmacêutica, e kit
KR20230079074A (ko) 면역글로불린 e 항체 조성물 및 사용 방법
KR20240035556A (ko) 융합 폴리펩타이드를 이용하는 프로테아제 매개성의 표적 특이적 사이토카인 송달
CN116997570A (zh) 用于治疗抗体介导的移植排斥的抗cd38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