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71241B - 可攜式杯體及其蓋體結構 - Google Patents
可攜式杯體及其蓋體結構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671241B TWI671241B TW108120374A TW108120374A TWI671241B TW I671241 B TWI671241 B TW I671241B TW 108120374 A TW108120374 A TW 108120374A TW 108120374 A TW108120374 A TW 108120374A TW I671241 B TWI671241 B TW I671241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ponent
- opening
- accommodation space
- liquid
- flavoring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Rigid Or Semi-Rigid Containers (AREA)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揭露蓋體結構包括可食用的第一部件。第一部件包括底部及環壁,環壁自底部的周緣朝與底部夾有夾角的方向延伸,底部與環壁形成容置空間,環壁的外緣具有至少一第一開口。蓋體結構更包括具有第三開口的第二部件,其覆蓋第一部件且容置空間朝向第二部件,至少一第一開口與第三開口分別位於底部的相對側。本發明另揭露可攜式杯體具有容器部及蓋體結構,第一部件蓋合於鄰近容器部的杯口的內緣,第二部件蓋合於杯口的外緣。本發明更揭露可攜式杯體具有容器部及蓋體結構,第一部件連結於第二部件的內表面,第二部件蓋合於杯口的外緣。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可攜式杯體及其蓋體結構,特別關於一種用於飲用的可攜式杯體及其具有可食用部件的蓋體結構。
習知市售環保杯(可攜式杯體)大都僅具盛水或飲料以供飲用之功效。在使用環保杯喝茶或咖啡時,較大多數人使用隨身包式之茶包或咖啡包沖泡飲用,而此種方式必需同時購買環保杯及茶包或咖啡包,且沖泡時又需撕去茶包或咖啡包之包裝袋,再將包裝袋內之茶包或咖啡置入或倒入環保杯內,再注入冰水或開水以達沖泡茶或咖啡之目的,而此方式的手續繁多不便,且不易攜帶及存放。另外,此種方式僅能讓飲用者飲用其所盛裝或沖泡的液體,而無法在同一個環保杯中同時享用不同風味的飲料。而若飲用者欲享用點心時,需另外攜帶點心,來搭配飲料使用。
再者,剛沖泡或盛裝的飲料常會有過冰或過燙的現象,但過冰或過燙的飲料裝於飲料杯中,飲用者無法藉由觸碰杯體而得知飲料的確切溫度,因而容易在無意間燙傷。並且,就算飲用者已經注意到飲料過冰或過燙的現象,還是必須小量飲用,或是經過一段較長時間的等待,直到飲料的溫度上升或下降至適合飲用的溫度時才能飲用,而若是等待太長的時間,又會讓飲料的溫度改變太多,而無法飲用到飲用者所欲享用溫度的飲料,因此十分的不便。
另外,在使用環保杯時,若攜帶不慎或受到碰撞,可能會使杯中的液體溢出,不僅造成浪費,更會對飲用者造成不便。
因此,如何提供一種可攜式杯體及其蓋體結構,可以透過蓋體結構的設計,調節容器內飲料的溫度及風味,使飲用者能於適當溫度下飲用不同風味的飲料,增添飲用時的方便性,又可提供點心,增添飲用時的趣味性;另外,也可藉由蓋體結構的設計,來加強可攜式杯體的結構,防止液體滲出,使其方便攜帶,已成為重要課題。
本發明的目的為提供一種可攜式杯體及其蓋體結構。相較於先前技術,本發明透過蓋體結構的設計,可依個人喜好,將部分的飲料滯留在蓋體結構中,並透過滯留時間的長短來調節容器內飲料的風味及溫度,使飲用者能於適當溫度下分口、分批飲用不同風味的飲料,可增添飲用的方便性及趣味性。另外,其蓋體結構的一部分為可食用的,在飲用後飲用者可直接拿取當點心食用,更可增添飲用的趣味性。再者,蓋體結構可用來加強可攜式杯體的結構,防止液體滲出,使其更便於攜帶。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可攜式杯體的蓋體結構包括一可食用的第一部件。第一部件包括一底部及一環壁,環壁自底部的周緣朝與底部夾有一夾角的一方向延伸,底部與環壁形成一容置空間,環壁的外緣具有至少一第一開口。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部件更包括至少一可食用且可溶的調味部,至少一調味部設置於底部及/或環壁面對容置空間的至少部分內表面。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部件更包括至少一凹部,至少一凹部設置於底部及/或環壁面對容置空間的內表面,至少一調味部設置於凹部。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部件更包括一溝槽,設置於環壁遠離容置空間及底部的至少部分外緣。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部件更包括一分隔部,分隔部設置於底部面對容置空間的內表面,且分隔部的兩端分別連接環壁,而將容置空間分隔為一第一容置空間及一第二容置空間。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部件具有至少二調味部,至少二調味部分別設置於第一容置空間及第二容置空間。
在一實施例中,環壁的外緣具有一第一開口,第一開口對應分隔部設置;或者環壁的外緣具有二第一開口,該等第一開口分別對應第一容置空間及第二容置空間設置。
在一實施例中,環壁的外緣更具有至少一第二開口。
在一實施例中,蓋體結構更包括一第二部件,第二部件具有一第三開口,第二部件覆蓋第一部件且容置空間朝向第二部件,至少一第一開口與第三開口分別位於底部的相對側。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另提供一種可攜式杯體包括一容器部以及一如前所述的蓋體結構,第一部件蓋合於鄰近容器部的杯口的內緣,第二部件蓋合於杯口的外緣。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又提供一種可攜式杯體包括一容器部以及一如前所述的蓋體結構,第一部件連結於第二部件的內表面,第二部件蓋合於容器部的杯口的外緣。
綜上所述,本發明透過蓋體結構的設計,可依個人喜好,將部分的飲料滯留在蓋體結構中,並透過滯留時間的長短來調節容器內飲料的風味及溫度,使飲用者能於適當溫度下分口、分批飲用不同風味的飲料,可增添飲用的方便性及趣味性。另外,其蓋體結構的一部分為可食用的,在飲用後飲用者可直接拿取當點心食用,更可增添飲用的趣味性。再者,蓋體結構可用來加強可攜式杯體的結構,防止液體滲出,使其更便於攜帶。
以下將參照相關圖式,說明依據本發明可攜式杯體及蓋體結構的較佳實施例,其中相同的元件將以相同的參照符號加以說明。
本發明的可攜式杯體及蓋體結構,能夠透過蓋體結構的設計,依個人喜好,將部分的飲料滯留在蓋體結構中,並透過滯留時間的長短來調節容器內飲料的風味及溫度,使飲用者能於適當溫度下分口、分批飲用不同風味的飲料,可增添飲用的方便性及趣味性。另外,其蓋體結構的一部分為可食用的,在飲用後飲用者可直接拿取當點心食用,更可增添飲用的趣味性。再者,蓋體結構可用來加強可攜式杯體的結構,防止液體滲出,使其更便於攜帶。
請參照圖1A及圖1B,圖1A為依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可攜式杯體的蓋體結構應用於容器部的示意圖。圖1B為圖1A所示的可攜式杯體的蓋體結構及容器部的分解示意圖。如圖1A所示,本發明的可攜式杯體1,包括一容器部2以及一蓋體結構3。蓋體結構3包括一可食用的第一部件31。蓋體結構3更可包括一第二部件32,第二部件32覆蓋第一部件31。
請參照圖1C,圖1C為圖1A所示的可攜式杯體組合後的立體剖面示意圖。第一部件31可蓋合於鄰近容器部2的杯口的內緣,第二部件32可蓋合於容器部2的杯口的外緣。可攜式杯體例如但不限於環保杯等可單次或多次使用的杯體。
請同時參照圖1A至圖1C及圖1I,圖1I為圖1B所示的可攜式杯體的蓋體結構的其他實施方式的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部件31包括一底部311及一環壁312,環壁312自底部311的周緣朝與底部311夾有一夾角Ɵ的一方向D2延伸,底部311與環壁312形成一容置空間S,環壁312的外緣具有至少一第一開口3121,如圖1B所示,環壁312的外緣凹設有一第一開口3121,凹設有第一開口3121處的環壁312較未凹設有第一開口3121處的環壁312的厚度薄(亦即第一開口3121的設置方式為將環壁312的外緣切除一部分而形成);或者,如圖1I所示,第一部件31’的環壁312’的外緣設置有一第一開口3121a,然而環壁312’的厚度皆一致(亦即第一開口3121a的設置方式為環壁312’的一部分向容置空間S延伸而形成)。另外,如圖1C所示,底部的延伸方向為方向D1,環壁312自底部311的周緣朝與方向D1夾有夾角Ɵ的方向D2延伸。底部311與環壁312形成一容置空間S且容置空間S朝向第二部件32。特別地,圖1C中雖顯示夾角Ɵ呈90度,然而,夾角Ɵ也可以例如但不限於45度、60度、70度、80度等,只要能夠讓底部311與環壁312形成容置空間S即可,於此不作限制。另外,圖1B中雖顯示環壁312的外緣具有一第一開口3121,然而,第一開口3121的數量及設置方式可依使用者需求進行調整,只要第一開口3121不從環壁312的外緣貫穿至其內表面,可確保環壁312與底部311形成的容置空間S具有盛裝液體L的效果即可,於此不作限制。再者,圖中雖顯示環壁312的上緣為圓形環壁,然而,環壁312的上緣也可以是方形、三角形、多邊形環壁,只要能夠與底部311形成容置空間S,且可蓋合於鄰近容器部2的杯口的內緣即可,於此不作限制。
請再參照圖1A至圖1C及圖1I,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部件31的環壁312的外緣更可具有至少一第二開口3122,第二部件32具有一第三開口321,至少一第一開口3121與第三開口321分別位於底部311的相對側。第一開口3121、第二開口3122及第三開口321的功能描述於後,於此不重複贅述。舉例來說,如圖1B所示,環壁312的外緣凹設有二第二開口3122,凹設有第二開口3122處的環壁312較未凹設有第二開口3122處的環壁312的厚度薄(亦即第二開口3122的設置方式為將環壁312的外緣切除一部分而形成);或者,如圖1I所示,第一部件31’的環壁312’的外緣設置有二第二開口3122’,然而環壁312’的厚度皆一致(亦即第二開口3122’的設置方式為環壁312’的一部分向容置空間S延伸而形成)。特別地,圖1B中雖顯示環壁312的外緣具有二第二開口3122,然而,第二開口3122的數量及設置方式可依使用者需求進行調整,只要第二開口3122不從環壁312的外緣貫穿至其內表面,可確保環壁312與底部311形成的容置空間S具有盛裝液體L的效果即可,於此不作限制。
請參照圖1B及圖1F至圖1H,圖1F至圖1H為圖1B所示的可攜式杯體的蓋體結構的其他實施方式的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部件31更包括至少一可食用且可溶的調味部313,至少一調味部313設置於底部311及/或環壁312面對容置空間S的至少部分內表面。為了便於說明,以圓點表示調味部313。圖1B雖顯示第一部件31的調味部313設置於底部311及環壁312面對容置空間S的整個內表面上,然而,如圖1F所示,第一部件31a的調味部313a亦可僅設置於環壁312面對容置空間S的內表面;或者,如圖1G所示,第一部件31b的調味部313b亦可僅設置於底部311面對容置空間S的內表面;或者,如圖1H所示,第一部件31c的調味部313c亦可僅設置於底部311及環壁312面對容置空間S的部分內表面,於此不作限制。調味部313、313a、313b、313c可以選自易溶餅乾、蛋白糖霜、翻醣、調味冰塊、液態調味包、固態調味包、粉狀調味包、或其組合。調味部313、313a、313b、313c可以是以烘培、噴塗、塗佈、印刷、網印、放置、嵌合、或黏著的方式設置於底部311及/或環壁312面對容置空間S的至少部分內表面。舉例而言,可食用且可溶的調味部313、313a、313b、313c可用於增加飲用者飲用時液體L(在圖中以橫虛線顯示液體L)的風味;另外,圖1H中雖顯示第一部件31c的調味部313c僅設置於底部311及環壁312面對容置空間S的部分內表面且呈條紋狀,然而,調味部313c亦可設置為特殊圖樣,例如但不限於文字、拉花、花朵、動物或卡通人物等圖樣,並搭配透明的第二部件32使用,在調整飲料風味及溫度的同時亦可增加視覺上的趣味性。
請參照圖1C至1E,用以說明調味部如何增加可攜式杯體所盛裝的液體的風味。圖1D至圖1E為圖1C所示的可攜式杯體於飲用狀態的連續作動示意圖。使用者欲使杯中的液體L具有調味部313的風味時,須先將可攜式杯體1朝第一開口3121處傾斜數秒,使液體L流入容置空間S後(如圖1D所示),便可將可攜式杯體回正,此時,過多的液體L會從第二開口3122(圖1C至圖1E因角度未顯示第二開口3122,第二開口3122的設置請參照圖1B)流回容器部2內部。因調味部313是可食用且可溶的,液體L流入容置空間S後,會接觸到調味部313,使調味部313溶於液體L中,進而使液體L具有調味部313的風味,隨後直接將可攜式杯體1往第三開口321的方向傾斜(如圖1E所示),可讓使用者飲用到具有調味部313的風味的液體L。舉例來說,如圖1C所示,當液體L是熱咖啡、調味部313是巧克力時,巧克力可以透過噴塗、塗佈或黏著的方式,設置於底部311及環壁312面對容置空間S的內表面。使用者可透過前述可攜式杯體於飲用狀態的連續作動方式,使熱咖啡從第一開口3121進入第一部件31的容置空間S中,並依個人喜好的口味,適當的搖晃或調整熱咖啡停留在容置空間S的時間,使巧克力溶於熱咖啡中,再從第二部件32的第三開口321飲用帶有巧克力風味的熱咖啡(也稱為摩卡咖啡)。於此,雖然是以液體L是熱咖啡、調味部313是巧克力為例用以說明,然而,液體L可以是冷飲或熱飲,例如但不限於水、咖啡、牛奶、紅茶、綠茶、奶茶或其他任何飲料。調味部313例如但不限於肉桂、荳蔻、榛果、香草粉、香草塊、巧克力粉、白蘭地、檸檬皮、柳橙皮、椰漿、椰奶、椰子油、奶油、樺樹菇、靈芝、蟲草、香蕉、藍綠海藻、龍舌蘭薑糖漿、薑黃粉、迷迭香、蜂蜜、黑糖等或其他具有調味功能或可加入飲料中的材料所製成的易溶餅乾、蛋白糖霜、翻醣、調味冰塊、液態調味包、固態調味包、粉狀調味包或其他易於溶解的調味組合等,於此不作限制。而前述具有不同風味的易溶餅乾、蛋白糖霜、翻醣、調味冰塊、液態調味包、固態調味包、粉狀調味包或其組合,也可以藉由不同方式,例如但不限於烘培、噴塗、塗佈、印刷、網印、放置、嵌合、或黏著的方式設置於底部311及/或環壁312面對容置空間S的至少部分內表面,本發明於此不作限制。也就是說,液體的種類、調味部的風味及材質、調味部設置到底部311及/或環壁312面對容置空間S的至少部分內表面上的方式及設置的範圍,都可依使用者的需求進行調整,於此不作限制。
請再參照圖1C至1E,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部件31為加工的可食用澱粉本體,例如但不限於烘培的硬餅乾或潔牙餅。詳細而言,第一部件31的加工的可食用澱粉本體是難溶的,而第一部件31上的調味部313是可溶的(易溶的),因此,當液體L從第一部件31的第一開口3121進入第一部件31的容置空間S中,可讓調味部313溶在液體L中(而保留可食用澱粉本體),使用者再從第二部件32的第三開口321飲用,可讓使用者飲用到帶有調味部313風味的液體L,當使用者飲用完後,可以拿取第一部件31(可食用澱粉本體)直接食用,不僅可享受不同風味的飲料,同時也可以享用被飲料浸泡後而帶有風味的餅乾,來增添樂趣。特別地,第一部件31除了具有調味部313可讓液體L帶有風味、且其本身也可以用來食用之外,更具有保持及調節液體L溫度的功能,當液體L從第一部件31的第一開口3121進入第一部件31的容置空間S時,可讓部分的液體L停留於容置空間S,使其與容器部2內的較大量液體L隔離,達到調節在第一部件的容置空間S的液體L的溫度之功效,同時也可使容器部2內的較大量液體L與外部隔絕而保持其原本的溫度。並且,可讓調味部313的風味溶在容置空間S的液體L中,使用者再從第二部件32的第三開口321飲用,可飲用到帶有調味部313風味的適溫液體L(不會過熱也不會過冷)。
請再參照圖1C至1E,在本實施例中,調味部313也可以先與第一部件31的可食用澱粉混合後,再一起製成加工的可食用澱粉本體,也就是說,調味部313可以混合在第一部件31的可食用澱粉中,與第一部件31的可食用澱粉共同形成一體成型的單一構件(可食用澱粉本體)。而當液體L從第一部件31的第一開口3121進入第一部件31的容置空間S中,可讓混合在第一部件31中的調味部313溶在液體L中(而保留可食用澱粉),使用者再從第二部件32的第三開口321飲用,可讓使用者飲用到帶有調味部313風味的液體L。特別地,可食用澱粉的成份例如但不限於小麥粉(也稱為麵粉)、藜麥粉、太白粉、玉米粉、番薯粉、糯米粉、在來米粉、樹薯粉、蓮藕粉或其他本領域技術人員習知的可食用澱粉的成份。
請參照圖2A至圖2C,圖2A為依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可攜式杯體的蓋體結構應用於容器部的示意圖。圖2B為圖2A所示的可攜式杯體的蓋體結構及容器部的分解示意圖。圖2C為圖2A所示的可攜式杯體組合後的立體剖面示意圖。第二實施例的可攜式杯體1d與第一實施例的可攜式杯體1的結構、元件、功能大致相同,已詳細描述於前,在此不再重複贅述。第一實施例與第二實施例不同之處僅在於蓋體結構的第一部件的設置。在第二實施例中,蓋體結構3d的第一部件31d更包括至少一凹部314d,至少一凹部314d設置於底部311d及/或環壁312d面對容置空間S的內表面,至少一調味部313d設置於凹部314d。特別地,圖中雖顯示第一部件31d包括一個凹部314d、一個調味部313d,且凹部314d設置於底部311d的中心,然而,凹部314d的數量及調味部313d的數量以及設置位置可依使用者的需求進行調整,於此不作限制。
請參照圖3A及圖3B,圖3A為依據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可攜式杯體的蓋體結構應用於容器部的分解示意圖。圖3B為圖3A所示的可攜式杯體組合後的立體剖面示意圖。第三實施例的可攜式杯體1e與第二實施例的可攜式杯體1d的結構、元件、功能大致相同,已詳細描述於前,在此不再重複贅述。第三實施例與第二實施例不同之處僅在於蓋體結構的第一部件的底部的設置。如圖2A及圖2C所示,第二實施例的蓋體結構3d的第一部件31d的底部311d的厚度是平均的;而如圖3A及圖3B所示,第三實施例的蓋體結構3e的第一部件31e的底部311e的厚度是不平均的,而使底部311e的內表面的切面呈現弧形,且鄰近凹部314e的底部311e的厚度較薄,此設計可讓液體L在進入容置空間S時,集中到底部311e的中心(即凹部314e處)。特別地,圖中雖顯示第一部件31e包括一個凹部314e、一個調味部313e,且凹部314e設置於底部311e的中心,然而,凹部314e的數量及調味部313e的數量、設置位置以及底部311e的厚度可依使用者的需求進行調整,於此不作限制。
請參照圖4A至圖4B,圖4A為依據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的可攜式杯體的蓋體結構應用於容器部的分解示意圖。圖4B為圖4A所示的可攜式杯體組合後的立體剖面示意圖。第四實施例的可攜式杯體1f與第一實施例的可攜式杯體1的結構、元件、功能大致相同,已詳細描述於前,在此不再重複贅述。第一實施例與第四實施例不同之處僅在於蓋體結構的第一部件的設置。在本實施例中,蓋體結構3f的第一部件31f更可包括一溝槽315f,設置於環壁312f遠離容置空間S及底部311f的至少部分外緣。詳細而言,如圖4B所示,溝槽315f位於環壁312f遠離容置空間S及底部311f的至少部分外緣的設計,可以讓第一部件31f蓋合於鄰近容器部2的杯口的內緣時,更接近杯口(使第一部件31f的溝槽315f高於杯口),且可讓第二部件32蓋合於杯口的外緣時,不會被設置高於杯口的第一部件31f干涉,而不易蓋合,藉由此設置,可減少第一部件31f占用容器部2的體積,進而增加容器部2可容納的液體體積。
請參照圖4C並同時參照圖4B,圖4C為圖4A所示的可攜式杯體另一實施態樣的立體剖面示意圖。可攜式杯體1f’與可攜式杯體1f的結構、元件、功能大致相同,已詳細描述於前,在此不再重複贅述,不同之處僅在於蓋體結構的第一部件的環壁312f’及溝槽315f’的高度。在本實施例中,蓋體結構3f’的第一部件31f’更可包括一溝槽315f’,設置於環壁312f’遠離容置空間S及底部311f’的至少部分外緣。詳細而言,如圖4C所示,溝槽315f’位於環壁312f’遠離容置空間S及底部311f’的至少部分外緣的設計,可以讓第一部件31f’蓋合於鄰近容器部2的杯口的內緣時,更接近杯口(使第一部件31f’的溝槽315f’高於杯口),且可讓第二部件32蓋合於杯口的外緣時,不會被設置高於杯口的第一部件31f’干涉,而不易蓋合,另外,可藉由設置較高的環壁312f’,來增加容置空間S可容納的液體L體積,進而可一次調整較多液體L的風味及溫度,提升飲用的方便性。
請參照圖5A至圖5B,圖5A為依據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的可攜式杯體的蓋體結構應用於容器部的分解示意圖。圖5B為圖5A所示的可攜式杯體組合後的透視示意圖。第五實施例的可攜式杯體1g與第一實施例的可攜式杯體1的結構、元件、功能大致相同,已詳細描述於前,在此不再重複贅述。第一實施例與第五實施例不同之處僅在於蓋體結構的第一部件的設置。在本實施例中,蓋體結構3g的第一部件31g更包括一分隔部316g,分隔部316g設置於底部311g面對容置空間S的內表面,且分隔部316g的兩端分別連接環壁312g,而將容置空間S分隔為一第一容置空間S1及一第二容置空間S2。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部件31g具有至少二調味部313g、313g’,至少二調味部313g、313g’分別設置於第一容置空間S1及第二容置空間S2。在本實施例中,環壁312g的外緣具有一第一開口3121,第一開口3121對應分隔部316g設置。如圖所示,第一開口3121對應分隔部316g的一端設置且同時對應於第一容置空間S1及一第二容置空間S2。
請參照圖5C至圖5E,用以說明調味部如何增加可攜式杯體中所盛裝的液體的風味。圖5C至圖5D為圖5B所示的可攜式杯體於飲用狀態的連續作動示意圖。圖5E為圖5B所示的可攜式杯體於另一飲用狀態的示意圖。舉例而言,當使用者欲使杯中的液體L具有調味部313g的風味時,須先將可攜式杯體1g朝第一開口3121處及第一容置空間S1的方向傾斜數秒(如圖5C中箭頭方向D3),使液體L流入第一容置空間S1後(如圖5C所示),便可將可攜式杯體回正,此時,過多的液體L會從第二開口3122流回容器部2內部。因調味部313g是可食用且可溶的,液體L流入第一容置空間S1後(如圖5D所示),會接觸到調味部313g,使調味部313g溶於液體L中,進而使液體L具有調味部313g的風味,隨後直接將可攜式杯體1g往第三開口321的方向傾斜,可讓使用者飲用到具有調味部313g的風味的液體L。類似地,當使用者欲使杯中的液體L具有調味部313g’的風味時,須先將可攜式杯體1g朝第一開口3121處及第二容置空間S2的方向傾斜數秒(圖未示),使液體L流入第二容置空間S2後,便可將可攜式杯體回正,此時,過多的液體L會從第二開口3122流回容器部2內部。因調味部313g’是可食用且可溶的,液體L流入第二容置空間S2後,會接觸到調味部313g’,使調味部313g’溶於液體L中,進而使液體L具有調味部313g’的風味,隨後直接將可攜式杯體1g往第三開口321的方向傾斜,可讓使用者飲用到具有調味部313g’的風味的液體L。另外,當使用者欲使杯中的液體L同時具有調味部313g、313g’的風味時,須先將可攜式杯體1g朝第一開口3121處的方向傾斜數秒(圖未示),使液體L流入第一容置空間S1及第二容置空間S2後,便可將可攜式杯體回正(如圖5E所示),此時,過多的液體L會從第二開口3122流回容器部2內部。因調味部313g、313g’是可食用且可溶的,液體L流入第一容置空間S1及第二容置空間S2後,會接觸到調味部313g、313g’,使調味部313g、313g’溶於液體L中,進而使液體L具有調味部313g、313g’的風味,隨後直接將可攜式杯體1g往第三開口321的方向傾斜,可讓使用者飲用到同時具有調味部313g、313g’的風味的液體L。舉例來說,如圖5B所示,當液體L是熱咖啡、調味部313g是巧克力、調味部313g’是牛奶時,巧克力、牛奶可以透過噴塗、塗佈、印刷、網印、放置、嵌合、或黏著的方式,設置於底部311g及環壁312g面對第一容置空間S1及第二容置空間S2的內表面。使用者可透過前述可攜式杯體於飲用狀態的連續作動方式,使熱咖啡從第一開口3121進入第一部件31g的第一容置空間S1及/或第二容置空間S2中,並使巧克力及/或牛奶溶於熱咖啡中,再從第二部件32的第三開口321飲用帶有巧克力及/或牛奶風味的熱咖啡(巧克力咖啡、拿鐵或巧克力拿鐵,也稱為摩卡風味咖啡)。
請參照圖6A至圖6B,圖6A為依據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的可攜式杯體的蓋體結構應用於容器部的分解示意圖。圖6B為圖6A所示的可攜式杯體組合後的透視示意圖。第六實施例的可攜式杯體1h與第五實施例的可攜式杯體1g的結構、元件、功能大致相同,已詳細描述於前,在此不再重複贅述。第六實施例與第五實施例不同之處僅在於蓋體結構的第一部件的第一開口的設置。在本實施例中,環壁312h的外緣具有二第一開口3121、3121’,該等第一開口3121、3121’分別對應第一容置空間S1及第二容置空間S2設置,且該等第一開口3121、3121’鄰近於分隔部316h的一端。
請參照圖6C至6D,圖6C至圖6D為圖6B所示的可攜式杯體的不同飲用狀態的示意圖。舉例而言,當使用者欲使杯中的液體L具有調味部313h的風味時,須先將可攜式杯體1h朝第一開口3121處及第一容置空間S1的方向傾斜數秒,使液體L流入第一容置空間S1後(如圖6C所示),便可將可攜式杯體回正,此時,過多的液體L會從第二開口3122流回容器部2內部。因調味部313h是可食用且可溶的,液體L流入第一容置空間S1後(如圖6C所示),會接觸到調味部313h,使調味部313h溶於液體L中,進而使液體L具有調味部313h的風味,隨後直接將可攜式杯體1h往第三開口321的方向傾斜,可讓使用者飲用到具有調味部313h的風味的液體L。類似地,當使用者欲使杯中的液體L具有調味部313h’的風味時,須先將可攜式杯體1h朝第一開口3121’處及第二容置空間S2的方向傾斜數秒(圖未示),使液體L流入第二容置空間S2後,便可將可攜式杯體回正,此時,過多的液體L會從第二開口3122流回容器部2內部。因調味部313h’是可食用且可溶的,液體L流入第二容置空間S2後,會接觸到調味部313h’,使調味部313h’溶於液體L中,進而使液體L具有調味部313h’的風味,隨後直接將可攜式杯體1h往第三開口321的方向傾斜,可讓使用者飲用到具有調味部313h’的風味的液體L。另外,當使用者欲使杯中的液體L同時具有調味部313h、313h’的風味時,須先將可攜式杯體1h朝第一開口3121、3121’處的方向傾斜數秒(圖未示),使液體L流入第一容置空間S1及第二容置空間S2後,便可將可攜式杯體回正(如圖6D所示),此時,過多的液體L會從第二開口3122流回容器部2內部。因調味部313h、313h’是可食用且可溶的,液體L流入第一容置空間S1及第二容置空間S2後,會接觸到調味部313h、313h’,使調味部313h、313h’溶於液體L中,進而使液體L具有調味部313h、313h’的風味,隨後直接將可攜式杯體1h往第三開口321的方向傾斜,可讓使用者飲用到同時具有調味部313h、313h’的風味的液體L。相較於第五實施例,本實施例透過二個第一開口3121、3121’的設計,較容易控制液體L僅流入第一容置空間S1或僅流入第二容置空間S2。
請參照圖7A至圖7B,圖7A為依據本發明的第七實施例的可攜式杯體的蓋體結構應用於容器部的分解示意圖。圖7B為圖7A所示的可攜式杯體組合後的立體剖面示意圖。第七實施例的可攜式杯體1i與第六實施例的可攜式杯體1h的結構、元件、功能大致相同,已詳細描述於前,在此不再重複贅述。第七實施例與第六實施例不同之處僅在於蓋體結構的第一部件的第一開口的設置位置。在本實施例中,環壁312i的外緣具有二第一開口3121、3121’,該等第一開口3121、3121’分別對應第一容置空間S1及第二容置空間S2設置,且該等第一開口3121、3121’遠離分隔部316i設置(如圖7A所示)。特別地,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開口3121、3121’不僅可讓液體L從容器部2流到第一容置空間S1及/或第二容置空間S2,若第一容置空間S1及/或第二容置空間S2有過多的液體L時,也可從第一開口3121、3121’流回容器部2內部。
請再參照圖7B,在本實施例中,可攜式杯體1i的第一部件31i更可包括一可食用膠層318i,可食用膠層318i設置於第一部件31i朝向容器部2的表面、或者,設置於第一部件31i除了第一容置空間S1及第二容置空間S2以外的表面。可食用膠層318i用以防止第一部件31i因接觸液體L過久而造成軟化。特別地,前述實施例中的第一部件31、31’、31a、31b、31c、31d、31e、31f、31f’、31g、31h也可包括可食用膠層。可食用膠層可以由動物膠、植物膠或微生物膠所製成,成份例如但不限於海藻膠、阿拉伯膠、糯米膠、蘋果膠、玉米醣膠、三仙膠、結蘭膠、明膠、洋干膠、或其他本領域技術人員習知的可食用膠的成份。
請參照圖8A及圖8B,圖8A為依據本發明的第八實施例的可攜式杯體的蓋體結構應用於容器部的示意圖。圖8B為圖8A所示的可攜式杯體組合後的立體剖面示意圖。第八實施例的可攜式杯體1j與前述實施例的可攜式杯體1、1d、1e、1f、1f’、1g、1h、1i的結構、元件、功能大致相同,已詳細描述於前,在此不再重複贅述。第八實施例與前述實施例不同之處僅在於蓋體結構的設置。在前述實施例中,第一部件31、31’、31a、31b、31c、31d、31e、31f、31f’、31g、31h、31i先蓋合於鄰近容器部2的杯口的內緣,第二部件32再蓋合於杯口的外緣。在本實施例中,可攜式杯體1j包括一容器部2以及一蓋體結構3j,第一部件31j先連結於第二部件32j的內表面,第二部件32j再蓋合於容器部2的杯口的外緣。舉例而言,第一部件31j可具有一卡合結構317j、第二部件32j可具有一卡固結構322j,卡合結構317j與卡固結構322j互相卡扣而使第一部件31j連結於第二部件32j的內表面,再將第二部件32j蓋合於杯口的外緣。特別地,圖中雖以第一部件31j及第二部件32j是透過卡合結構317j與卡固結構322j互相卡扣為例用以說明,然而,第一部件31j及第二部件32j也可以透過卡固、螺鎖、嵌合、鉚接、黏著等方式連結,本發明並無限制。另外,第一部件31、31’、31a、31b、31c、31d、31e、31f、31f’、31g、31h、31i、31j,與容器部2對應設置時,可增強容器部2杯口的結構強度,防止可攜式杯體1、1d、1e、1f、1f’、1g、1h、1i、1j於攜帶過程中受到擠壓而使容器部2變形,進而讓液體L從杯口滲出。再者,可攜式杯體1、1d、1e、1f、1f’、1g、1h、1i、1j的杯口同時設置有第一部件31、31’、31a、31b、31c、31d、31e、31f、31f’、31g、31h、31i、31j以及第二部件32、32j,可用來隔絕容器部2內部的液體L與外部的環境,進而保持液體L的溫度。
請再參照圖1A至圖8B,前述實施例的第二部件32、32j都可具有一半截開口323,對應於第一開口3121設置(如圖1A)。於本實施例中,可設置於第三開口321的相對側,並以半切線的方式於第二部件32、32j裁出半截開口323。由於半截開口323的設置位置對應於第一開口3121,故使用者亦可直接按壓半截開口323,使其形成完整的開口後,直接由半截開口323出飲用容器部2內的液體L,而使其不帶有調味部313、313a、313b、313c、313d、313e、313f、313f’、313g、313g’、313h、313h’、313j的風味,而享受到原味的液體L。另外,半截開口323在形成完整的開口後亦可具有通氣功能,使容器部2內外的壓力達到一致,俾使容器部2內的液體L更容易由第三開口321流出。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可攜式杯體及蓋體結構,能夠透過蓋體結構的設計,調節容器內飲料的溫度及風味,使飲用者能於適當溫度下分口、分批飲用不同風味的飲料,可增添飲用的方便性。另外,其蓋體結構的一部分為可食用的,在飲用後飲用者可直接拿取當點心食用,更可增添飲用的趣味性。再者,蓋體結構可用來加強可攜式杯體的結構,並可防止液體滲出,使其更便於攜帶。
以上所述僅為舉例性,而非為限制性者。任何未脫離本發明之精神與範疇,而對其進行之等效修改或變更,均應包含於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中。
1、1d、1e、1f、1f’、1g、1h、1i、1j‧‧‧可攜式杯體
2‧‧‧容器部
3、3d、3e、3f、3g、3h、3i、3j‧‧‧蓋體結構
31、31’、31a、31b、31c、31d、31e、31f、31f’、31g、31h、31i、31j‧‧‧第一部件
311、311d、311e、311f、311f’、311g、311h、311i、311j‧‧‧底部
312、312’、312d、312e、312f、312f’、312g、312h、312i、312j‧‧‧環壁
3121、3121’、3121a‧‧‧第一開口
3122、3122’‧‧‧第二開口
313、313a、313b、313c、313d、313e、313f、313f’、313g、313g’、313h、313h’、313i、313i’、313j‧‧‧調味部
314d、314e‧‧‧凹部
315f、315f’‧‧‧溝槽
316g、316h‧‧‧分隔部
317j‧‧‧卡合結構
318i‧‧‧可食用膠層
32、32j‧‧‧第二部件
321‧‧‧第三開口
322j‧‧‧卡固結構
323‧‧‧半截開口
D1、D2、D3‧‧‧方向
L‧‧‧液體
S‧‧‧容置空間
S1‧‧‧第一容置空間
S2‧‧‧第二容置空間
Ɵ‧‧‧夾角
圖1A為依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可攜式杯體的蓋體結構應用於容器部的示意圖。
圖1B為圖1A所示的可攜式杯體的蓋體結構及容器部的分解示意圖。
圖1C為圖1A所示的可攜式杯體組合後的立體剖面示意圖。
圖1D至圖1E為圖1C所示的可攜式杯體於飲用狀態的連續作動示意圖。
圖1F至圖1I為圖1B所示的可攜式杯體的蓋體結構的其他實施方式的示意圖。
圖2A為依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可攜式杯體的蓋體結構應用於容器部的示意圖。
圖2B為圖2A所示的可攜式杯體的蓋體結構及容器部的分解示意圖。
圖2C為圖2A所示的可攜式杯體組合後的立體剖面示意圖。
圖3A為依據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可攜式杯體的蓋體結構應用於容器部的分解示意圖。
圖3B為圖3A所示的可攜式杯體組合後的立體剖面示意圖。
圖4A為依據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的可攜式杯體的蓋體結構應用於容器部的分解示意圖。
圖4B為圖4A所示的可攜式杯體組合後的立體剖面示意圖。
圖4C為圖4A所示的可攜式杯體另一實施態樣的立體剖面示意圖。
圖5A為依據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的可攜式杯體的蓋體結構應用於容器部的分解示意圖。
圖5B為圖5A所示的可攜式杯體組合後的透視示意圖。
圖5C至圖5D為圖5B所示的可攜式杯體於飲用狀態的連續作動示意圖。
圖5E為圖5B所示的可攜式杯體於另一飲用狀態的示意圖。
圖6A為依據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的可攜式杯體的蓋體結構應用於容器部的分解示意圖。
圖6B為圖6A所示的可攜式杯體組合後的透視示意圖。
圖6C至圖6D為圖6B所示的可攜式杯體的不同飲用狀態的示意圖。
圖7A為依據本發明的第七實施例的可攜式杯體的蓋體結構應用於容器部的示意圖。
圖7B為圖7A所示的可攜式杯體組合後的立體剖面示意圖。
圖8A為依據本發明的第八實施例的可攜式杯體的蓋體結構應用於容器部的示意圖。
圖8B為圖8A所示的可攜式杯體組合後的立體剖面示意圖。
圖1B為圖1A所示的可攜式杯體的蓋體結構及容器部的分解示意圖。
圖1C為圖1A所示的可攜式杯體組合後的立體剖面示意圖。
圖1D至圖1E為圖1C所示的可攜式杯體於飲用狀態的連續作動示意圖。
圖1F至圖1I為圖1B所示的可攜式杯體的蓋體結構的其他實施方式的示意圖。
圖2A為依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可攜式杯體的蓋體結構應用於容器部的示意圖。
圖2B為圖2A所示的可攜式杯體的蓋體結構及容器部的分解示意圖。
圖2C為圖2A所示的可攜式杯體組合後的立體剖面示意圖。
圖3A為依據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可攜式杯體的蓋體結構應用於容器部的分解示意圖。
圖3B為圖3A所示的可攜式杯體組合後的立體剖面示意圖。
圖4A為依據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的可攜式杯體的蓋體結構應用於容器部的分解示意圖。
圖4B為圖4A所示的可攜式杯體組合後的立體剖面示意圖。
圖4C為圖4A所示的可攜式杯體另一實施態樣的立體剖面示意圖。
圖5A為依據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的可攜式杯體的蓋體結構應用於容器部的分解示意圖。
圖5B為圖5A所示的可攜式杯體組合後的透視示意圖。
圖5C至圖5D為圖5B所示的可攜式杯體於飲用狀態的連續作動示意圖。
圖5E為圖5B所示的可攜式杯體於另一飲用狀態的示意圖。
圖6A為依據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的可攜式杯體的蓋體結構應用於容器部的分解示意圖。
圖6B為圖6A所示的可攜式杯體組合後的透視示意圖。
圖6C至圖6D為圖6B所示的可攜式杯體的不同飲用狀態的示意圖。
圖7A為依據本發明的第七實施例的可攜式杯體的蓋體結構應用於容器部的示意圖。
圖7B為圖7A所示的可攜式杯體組合後的立體剖面示意圖。
圖8A為依據本發明的第八實施例的可攜式杯體的蓋體結構應用於容器部的示意圖。
圖8B為圖8A所示的可攜式杯體組合後的立體剖面示意圖。
Claims (11)
- 一種可攜式杯體的蓋體結構,搭配一第二部件覆蓋該蓋體結構,該蓋體結構包括:一可食用的第一部件,該第一部件包括一底部及一環壁,該環壁自該底部的周緣朝與該底部夾有一夾角的一方向延伸,該底部與該環壁形成一容置空間,該環壁的外緣具有至少一第一開口,該容置空間位於該第一部件與該第二部件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蓋體結構,其中該第一部件更包括至少一可食用且可溶的調味部,該至少一調味部設置於該底部及/或該環壁面對該容置空間的至少部分內表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蓋體結構,其中該第一部件更包括至少一凹部,該至少一凹部設置於該底部及/或該環壁面對該容置空間的內表面,該至少一調味部設置於該凹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蓋體結構,其中該第一部件更包括一溝槽,設置於該環壁遠離該容置空間及該底部的至少部分外緣。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蓋體結構,其中該第一部件更包括一分隔部,該分隔部設置於該底部面對該容置空間的內表面,且該分隔部的兩端分別連接該環壁,而將該容置空間分隔為一第一容置空間及一第二容置空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蓋體結構,其中該第一部件具有至少二調味部,該至少二調味部分別設置於該第一容置空間及該第二容置空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蓋體結構,其中該環壁的外緣具有一第一開口,該第一開口對應該分隔部設置;或者該環壁的外緣具有二第一開口,該等第一開口分別對應該第一容置空間及該第二容置空間設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蓋體結構,其中該環壁的外緣更具有至少一第二開口。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蓋體結構,其中該第二部件具有一第三開口,該至少一第一開口與該第三開口分別位於該底部的相對側。
- 一種可攜式杯體,包括:一容器部;一第二部件;以及一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9項任一項所載的蓋體結構,該第二部件覆蓋該第一部件,該第一部件蓋合於鄰近該容器部的杯口的內緣,該第二部件蓋合於該杯口的外緣。
- 一種可攜式杯體,包括:一容器部;一第二部件;以及一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9項任一項所載的蓋體結構,該第二部件覆蓋該第一部件,該第一部件連結於該第二部件的內表面,該第二部件蓋合於該容器部的杯口的外緣。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8120374A TWI671241B (zh) | 2019-06-12 | 2019-06-12 | 可攜式杯體及其蓋體結構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8120374A TWI671241B (zh) | 2019-06-12 | 2019-06-12 | 可攜式杯體及其蓋體結構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671241B true TWI671241B (zh) | 2019-09-11 |
TW202045413A TW202045413A (zh) | 2020-12-16 |
Family
ID=686187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8120374A TWI671241B (zh) | 2019-06-12 | 2019-06-12 | 可攜式杯體及其蓋體結構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671241B (zh)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275652B2 (en) * | 2003-10-07 | 2007-10-02 | Morris Jeffrey M | Cup lid apparatus |
-
2019
- 2019-06-12 TW TW108120374A patent/TWI671241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275652B2 (en) * | 2003-10-07 | 2007-10-02 | Morris Jeffrey M | Cup lid apparatu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045413A (zh) | 2020-12-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700858B2 (en) | System for inverted casting mold for producing a comestible baked product in complex forms | |
WO2020248162A1 (zh) | 可携式杯体及其盖体结构 | |
TWI671241B (zh) | 可攜式杯體及其蓋體結構 | |
TWM542973U (zh) | 食物盛裝容器及其內層杯 | |
TWM585762U (zh) | 可攜式杯體及其蓋體結構 | |
JP3154610U (ja) | 複合容器 | |
US20090232945A1 (en) | Fried Food Product | |
FR2584683A1 (fr) | Recipient pour au moins une portion d'une preparation culinaire, notamment de patisserie. | |
JP3136202U (ja) | 菓子 | |
TWM590141U (zh) | 包裝食品 | |
TWM457701U (zh) | 杯蓋 | |
CA2870086C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comestible baked product in complex shapes using cast molding | |
KR20220000806U (ko) | 다회용 컵을 위한 풍미 컵 뚜껑 | |
TWM585254U (zh) | 含有保存液之顆粒食物的杯裝飲品 | |
JP3122230U (ja) | インスタントサラダのカップ食品 | |
KR19980063163U (ko) | 자판기용 팝콘팩의 가미료팩 부착방법 | |
WO2004020293A2 (fr) | Dispositif de conditionnement des ingredients d'une composition alimentai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