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58000B - 鋰鎳錳鈷磷之氧化物之合成及特徵 - Google Patents

鋰鎳錳鈷磷之氧化物之合成及特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58000B
TWI658000B TW107116245A TW107116245A TWI658000B TW I658000 B TWI658000 B TW I658000B TW 107116245 A TW107116245 A TW 107116245A TW 107116245 A TW107116245 A TW 107116245A TW I658000 B TWI658000 B TW I65800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thium
manganese
layer structure
phosphate
solu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162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29306A (zh
Inventor
張惇杰
張惇育
Original Assignee
長園科技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3/889,514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9388045B2/en
Application filed by 長園科技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長園科技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293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293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580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5800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文揭示某些新穎的化學合成路徑實施例用於鋰離子電池應用。因此,各種實施例聚焦於使用NMC(鋰鎳錳鈷氧化物)做為磷酸鹽材料的前驅物(磷酸鹽材料具有層狀結晶結構)以合成新的活性材料。在層結構材料中產生部分磷酸鹽可穩定材料,同時維持層結構材料的大容量本性。

Description

鋰鎳錳鈷磷之氧化物之合成及特徵
本發明大體係關於用於鋰離子電池的材料合成處理技術。
習知磷酸鹽材料(例如LiFePO4 、LiMnPO4 )係結構穩定材料,當充電至高電壓(例如高於4.5 V)時,材料不會分解。在結構未存有鋰的情況下加熱達高溫時,觀測到很少或無放熱反應的事實亦反映了結構穩定性。然磷酸鹽材料卻展現較小的理論容量(約170 mAh/g)和較低的導電率。故習知磷酸鹽材料在合成條件和用於鋰離子電池應用的電極製備方法方面多有限制或很挑剔。
本發明係關於鋰鎳錳鈷磷氧化物材料,該材料具有以下表示的組成:Lix Ni1/4 Mn1/4 Co1/4 P(1/4-y) O2 ,其中0£x£1,0.001£y£0.25。
本文揭示某些新穎的化學合成路徑實施例用於鋰離子電池應用。因此,各種實施例聚焦於使用NMC(鋰鎳錳鈷氧化物)做為磷酸鹽材料的前驅物(磷酸鹽材料具有層狀結晶結構)以合成新的活性材料。在層結構材料中產生部分磷酸鹽可穩定材料,同時維持層結構材料的大容量本性。
相較之下,習知磷酸鹽材料(例如LiFePO4 、LiMnPO4 )係結構穩定材料,當充電至高電壓(例如高於4.5 V)時,材料不會分解。在結構未存有鋰的情況下加熱達高溫時,觀測到很少或無放熱反應的事實亦反映了結構穩定性。然磷酸鹽材料卻展現較小的理論容量(約170 mAh/g)和較低的導電率。反之,層結構材料展現較大的理論容量(約270 mAh/g)和較佳的材料內在導電率。
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目標磷酸鹽材料係Li3 Ni2 PO6 (1/3的過渡金屬位置被磷取代)和Li3 Ni2 PO6 的衍生物(少於1/3的過渡金屬位置被磷取代)。此材料具有305 mAh/g的較大理論容量。同時,藉由併入不同的磷(或氧化磷)量來改質此新材料種類,可穩定層結構材料,使此新材料種類展現高容量與安全性雙重特徵。例如,第1(a)圖圖示習知層結構LiNiO2 的結晶結構(只有1個單位晶胞)。總共有12個原子層依Li-O-Ni-O順序重複。若1/3的Ni位置被磷原子取代,則材料將變成前述的Li3 Ni2 PO6 。若1/6的Ni位置被磷原子取代,則材料將變成Li3 Ni2.5 P0.5 O6 (即Li6 Ni5 PO12 )等。簡明之,此新材料種類的通式可表示成LiNi(1-x) Px O2 。磷將為0.33至0.01。第1(b)圖及第1(c)圖分別圖示LiNiPO2 和Li3 Ni2 PO6 的模擬XRD(X光繞射)圖案,以說明磷代材料的同構本性。另外,從所附實驗結果亦可明白合成通式為Lix X2/3+y P1/3-y O2 ,0£x£1,0.001£y£0.3的材料,其中X可為Ni或過渡金屬元素組合物,例如鈷、錳、鎳等。
在一實施例中,特別選用NMC材料(鋰鎳錳鈷氧化物,LiNi1/3 Mn1/3 Co1/3 O2 )做為合成起始材料(即前驅物)。其一原因係為自溶液態溶出錳,此可加快磷離子(或磷酸根離子)擴散到原定位存留的Mn離子。另外,溶出的Mn可在骸晶材料(待溶出材料)的表面上重新成長,及確保合成材料有良好的導電率。
第2圖圖示用於本發明示例性實施例的一般合成步驟。開始係使用酸來溶出NMC(步驟210)。接著,加入碳質材料(步驟220),以促進奈米材料(主要微粒)形成。接著,使磷溶於主晶結構內(步驟230),及選擇性加入適量的含鋰(Li)化合物(步驟240)。為形成所得電極(步驟260),冷卻所得溶液(步驟250),以直接塗佈漿料至基板上。隨後,施行熱處理及壓延,以形成最終電極(步驟265)。
或者,為形成所得材料(步驟280),可乾燥所得溶液(步驟272),以形成粉末前驅物,或可直接熱處理(達高溫)所得溶液(步驟274),以形成粉末。隨後,施行漿料與塗佈製程,以形成電極(步驟285)。或者,將所得材料直接壓延至已處理基板上,然後進行適當熱處理(步驟288)。
為清楚說明,將以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下列實例描述示例性合成路徑。實例 1 通式為Lix Ni1/4 Mn1/4 Co1/4 P(1/4-y) O2 的磷代層結構材料的表徵
1. 首先,在80℃下,使草酸(22.5克(g)(0.25莫耳))溶於CMC(1重量%的羧基甲基纖維素溶液)(40 g)。
2. 將LiNi1/3 Mn1/3 Co1/3 O2 (97 g(1莫耳))加至溶液中。此時,紫色泡沫形成意味著Mn溶於溶液中。使溶液維持在80℃,計2小時以上,直到反應完全為止。
備註:步驟1和步驟2係用於自LiNi1/3 Mn1/3 Co1/3 O2 溶出Mn。步驟1所用酸不限於草酸。亦可使用甲酸、乙酸、鹽酸或硝酸。然在某些實施例中,較佳為有機酸。
3. 加入適量的碳質材料。在此例中,將蔗糖(67.5 g)加至溶液中。反應2小時以上。
備註:步驟3係用於促進奈米晶體材料形成。碳質材料不限於蔗糖。甲基纖維素(MC)、甲基羧基甲基纖維素(CMC)、乙酸纖維素、澱粉、苯乙烯丁二烯橡膠皆可用於達成相同的目標。
4. 接著,慢慢將磷酸(38.3 g(0.33莫耳,H3 PO4 含量佔85%))滴定至溶液中(在半小時內)。
5. 冷卻溶液。此時,溶液適於直接塗佈於Al箔上,或可經乾燥而形成粉末供後續反應用。即,溶液可用於直接製作電極或用於製作粉末材料。
在直接塗佈的情況下,由於存有草酸錳(過渡金屬源)、磷酸根離子(磷源)和鋁基板(鋁源),故當熱處理達高溫時,塗佈溶液可附著於基板,此如名稱為「用於製作不含聚合物黏結劑之電極的方法以及系統(Methods and System for Making an Electrode Free from a Polymer Binder)」的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3/865,962號所述,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3/865,962號的全文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
在粉末形成製程的情況下,乾燥溶液的方法很有彈性。此通常係在150℃下進行數小時。第3(a)圖及第3(b)圖圖示剛製備粉末(以150℃乾燥)分別在空氣中、以250℃、330℃熱處理4小時後的XRD資料。從第3(a)圖可知,所得材料係由具不同晶格參數的兩層結構材料組成。在以330℃熱處理的樣品方面,兩個(003)峰將合併成唯一一個當作新材料的寬化峰。此新材料可用下列反應描述: LiNi1/3 Mn1/3 Co1/3 O2 + 1/3 H3 PO4 → 4/3 Li3/4 Ni1/4 Mn1/4 Co1/4 P1/4 O2 + 平衡的H與O, 且產生25%的Li空位;或者, LiNi1/3 Mn1/3 Co1/3 O2 + 1/3 H3 PO4 → Li0 Ni1/3 Mn1/3 Co1/3 O2 + 1/3 Li3 PO4 + 平衡的H與O, 且產生100%的Li空位。
由於所得材料中有微量的Li3 PO4 ,故可推斷所得材料係介於兩種極端情況之間(即部分磷併入層結構材料),殘留Li3 PO4
值得一提的是,XRD資料並未觀測到橄欖石結構材料。故層結構、磷離子部分取代過渡金屬位置的出現可推斷為所得材料的結構。若從微觀實行此實例,則亦可推斷所得材料包含具不同晶格參數的層結構材料。實例 2 在NMC轉化成Lix Ni1/4 Mn1/4 Co1/4 P(1/4-y) O2 期間形成奈米晶體的表徵
1. 首先,在80℃下,使草酸(22.5 g(0.25莫耳))溶於CMC(1重量%的羧基甲基纖維素溶液)(40 g)。
2. 將LiNi1/3 Mn1/3 Co1/3 O2 (97 g(1莫耳))加至溶液中。此時,紫色泡沫形成意味著Mn溶於溶液中。使溶液維持在80℃,計2小時以上,直到反應完全為止。
備註:步驟1和步驟2係用於自LiNi1/3 Mn1/3 Co1/3 O2 溶出Mn。步驟1所用酸不限於草酸。亦可使用甲酸、乙酸、鹽酸或硝酸。然在某些實施例中,較佳為有機酸。
3. 加入適量的碳質材料。在此例中,將甲基纖維素(MC)(67.5 g)加至溶液中。反應1小時。
4. 加入30 g的正丁醇,且反應3小時以上。
備註:步驟3和步驟4係用於促進奈米晶體材料形成。碳質材料不限於蔗糖。甲基纖維素(MC)、甲基羧基甲基纖維素(CMC)、乙酸纖維素、澱粉、苯乙烯丁二烯橡膠皆可用於達成相同的目標。
5. 接著,慢慢將磷酸(38.3 g(0.33莫耳,H3 PO4 含量佔85%))滴定至溶液中(在一小時內)。
備註:步驟5係用於使磷溶於結構內。接著,將所得漿料轉移到金屬鋁稱舟,及在箱式爐中,在空氣中經熱處理達300℃,計4小時。經熱處理材料的XRD資料圖示於第4(a)圖。同時,第4(b)圖及第4(c)圖係表示經熱處理材料(20kX)和原本NMC材料(10kX)(經任何處理前)的SEM(掃描式電子顯微鏡)圖,以做為比較。由圖可知,經熱處理材料的形貌本質上係奈米微粒(主要微粒),此和原本NMC材料的形貌大不相同。
第4(d)圖係橫切經熱處理材料的附加SEM圖。由圖可知,經熱處理材料本質上非常多孔,表1所列物理資料亦反映此本質,因為表面積已從0.4 m2 /g增加為6 m2 /g。 表1 前驅物NMC(LiNi1/3 Mn1/3 Co1/3 O2 )和實例2經熱處理材料(300℃、4小時)的物性。 † 以300℃熱處理樣品4小時後所得的經熱處理材料。實例 3 具附加Li含量的Lix Ni1/4 Mn1/4 Co1/4 P(1/4-y) O2 的合成與特徵
1. 首先,在80℃下,使甲酸(47 g(1莫耳))溶於MC(1重量%的甲基纖維素水溶液)(40 g)。
2. 將LiNi1/3 Mn1/3 Co1/3 O2 (97 g(1莫耳))加至溶液中。此時,紫色泡沫形成意味著Mn溶於溶液中。使溶液維持在80℃,計2小時以上,直到反應完全為止。
備註:步驟1和步驟2係用於自LiNi1/3 Mn1/3 Co1/3 O2 溶出Mn。步驟1所用酸不限於甲酸。亦可使用草酸、乙酸、鹽酸或硝酸。然在某些實施例中,較佳為有機酸。
3. 加入適量的碳質材料。在此例中,將甲基纖維素(MC)(20 g)加至溶液中。反應1小時。
4. 加入30 g的正丁醇,且反應1小時以上。
備註:步驟3和步驟4係用於促進奈米晶體材料形成。
5. 接著,慢慢將磷酸(28.8 g(0.25莫耳,H3 PO4 含量佔85%))滴定至溶液中(在一小時內)。
6. 使Li2 CO3 (18.5 g)溶於甲酸/水(比率為30 g/60 g)溶液中,以另製備含鋰溶液。18.5 g的Li2 CO3 相當於0.5莫耳的Li含量。
7. 將步驟6製備的溶液加至步驟5產生的溶液中。
備註:步驟5係用於使磷溶於結構內,步驟6係用於增加鋰含量(例如減少如實例1所述結構中的Li空位)。
8. 接著,使溶液溫度從80℃(步驟1至步驟6維持不變)提高到110℃,以乾燥溶液。把已乾燥的乾凝膠軋碎成粉末形式,以備好供後續熱處理用。
第5圖圖示剛製備粉末與分別在氧中、以300℃、380℃、450℃、550℃、650℃熱處理4小時後的樣品的相變化資料。亦列出原始NMC前驅物作比較。從第5圖可知,經熱處理材料顯示寬化峰,此意味著具新奈米晶體的磷化材料形成於所得材料表面。熱處理前,剛製備粉末顯示為甲酸錳(水合和非水合)與溶出的NMC材料的混合物。故新形成的奈米晶體材料顯然係在熱處理製程期間因形成LiMn2 O4 或奈米(無定形)LiMnPO4 而形成。諸如Li3 PO4 等其他雜質可為過量或未反應的鋰與磷酸根離子所致。
從實例1、2、3所述資料可獲知數個新發現。第一,在本發明所述製程期間,可推斷NMC材料將會磷化。第二,在形成磷化層結構材料期間,新奈米晶體將形成在前驅材料表面,且最終材料存有多孔結構。多孔結構顯然係在溶出製程期間形成,溶出的材料會以奈米晶體材料形式重新成長到母材上。峰寬化可視為存有磷化層結構材料和新形成奈米材料的結果。新形成奈米材料主要源自存有的溶出錳(甲酸)。接著,熱處理達高溫(請參見第5圖所示相變化研究)不會改變材料的峰寬化本性,此意味著磷化相的穩定性可隨溫度上升而維持不變。
故從上述實例可觀測到對應下列通式的磷酸鹽材料: Lix Ni1/4 Mn1/4 Co1/4 P(1/4-y) O2 ,0£x£1,0.001£y£0.25。
以下實例係用於描繪上述材料的特徵。茲描述根據本發明,用於製作示例性電極的兩個示例性方法。方法 1 習知製作漿料與塗佈至鋁基板上的方法
示例性電極製備:活性材料(5 g)、Super P®(1 g)和SBR(苯乙烯丁二烯橡膠)(0.3 g)用於漿料製作。用刮刀塗佈後,以110℃乾燥塗佈電極,計3小時,然後沖壓電極。再次以110℃真空乾燥整夜後,將電極轉移到手套箱,以測試電池組件。測試電池係三電極設計且Li做為參考電極。方法 2 直接形成材料至基板上
在示例性電極製備方面:
1. 使活性材料粉末散佈穿過壓延機的250篩目篩,以將活性電池材料裝載至完製(as-made)基板的頂部。
2. 再次使完製(已裝載活性材料)電極通過壓延機,以壓製電極。
3. 將完製電極送入箱式爐中,以進行各種熱處理。
4. 沖壓熱處理電極,及以110℃真空乾燥樣品整夜。接著將乾燥電極轉移到手套箱,以測試電池組件。
在基板製備方面:
i. 製備5M的磷酸/正丁醇溶液(溶解23 g的磷酸及加入正丁醇達40毫升(ml)的體積)。
ii. 把基板(Al板)浸泡在製備溶液中,製備溶液保持為50℃,計2分鐘。接著,將基板轉移到100 ml的正丁醇中沖洗。沖洗後,保持基板直立,並以50℃乾燥。
iii. 使MnO2 粉末穿過250篩目篩且散佈於基板上。接著,壓延裝載基板,然後在空氣中、以330℃溫和熱處理,計2小時。實例 4
描繪使用實例3所述剛製備粉末製作且接著在空氣中、以330℃熱處理4小時後的電極的電化學特徵。利用上述方法2來製作電極,其中平均5.3毫克(mg)的活性材料裝載至基板上。
在示例性電極方面,充電容量經觀測為251 mAh/g。第一次放電容量經計算為334 mAh/g,並且可觀察到兩個水平頂(請參見第6(a)圖)。極高的第一次放電容量係歸因於新奈米晶體材料(氧化物)形成於骸晶材料的表面。實例 5
描繪使用實例3所述剛製備粉末製作且接著在氧中、以700℃熱處理4小時後的電極的電化學特徵。利用上述方法2來製作電極。
在示例性電極方面,發現鋁基板在氧大氣中能承受700℃的熱處理。應注意若鋁基板的兩側塗覆上活性材料,則鋁基板將因強氧化環境而更加強固。在此例中,測試裝載2.1 mg的活性材料的電極。
觀察到充電容量為231.7 mAh/g。第一次放電容量經計算為114.7 mAh/g,且未觀察到明顯的水平頂(請參見第6(b)圖)。充電容量損失可能因存有相變化研究中觀察到的雜質相所致。實例 6
藉由在氧中熱處理剛製備粉末達700℃,計4小時,以描繪利用實例3所述剛製備粉末合成的材料的電化學特徵。利用方法1所述習知漿料製作及塗佈方法來製作電極。
在此實例中,測試具2.8 mg裝載量(使用方法1所述配方,活性材料為81%)的電極。觀察到充電容量為108.5 mAh/g。第一次放電容量經計算為52.6 mAh/g,且未觀察到明顯的水平頂(請參見第6(c)圖)。容量不足可能因測試用樣品尺寸太小所致。約c/3的對應c-速率用於測試樣品。
任何製程敘述應理解成代表示例性製程中的步驟,替代實施方式當包括在本發明範圍內,其中如同熟諳本發明技術者所理解,視涉及功能而定,步驟可不依所示或所述順序執行,包括實質同時或依相反順序。
第7圖圖示用於合成本文所述材料的焙爐和熱處理環境設計。第7圖圖示反應容器1,反應容器開向焙爐2內的空氣。焙爐開向3a及3b處的大氣,使焙爐內實質維持呈大氣壓。進出焙爐的氣流視焙爐的加熱與冷卻循環和焙爐中發生的材料化學反應而定。空氣可自由進入焙爐,反應容器1中的空氣及/或材料4的化學反應產物可自由離開焙爐。根據本發明,在加熱步驟期間,容器1中的材料4經化學反應而形成陰極材料。容器1中面向焙爐內空氣的材料4被高溫惰性毯覆層5覆蓋,毯覆層係多孔透氣,且可讓加熱步驟造成的氣體逸出。焙爐的加熱線圈以6表示。
應強調的是,上述實施例僅為舉例說明可行的實施方式,以對本發明的原理有更清楚的理解。在未實質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原理內,當可對上述實施例作許多更動與潤飾。本發明的範圍擬涵蓋所有此類修改例與變化例,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以後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反應容器
2‧‧‧焙爐
3a、3b‧‧‧處
4‧‧‧材料
5‧‧‧毯覆層
6‧‧‧加熱線圈
210、220、230、240、250、260、265、272、274、280、285、288‧‧‧步驟
本發明的許多態樣在參閱以下圖式後將變得更好理解。圖式組件未必按比例繪製,重點係放在清楚說明本發明某些實施例的原理。再者,各圖以相同的元件符號代表不同視圖中對應的零件。
第1(a)圖係習知結構LiNiO2 的結晶結構示意圖。
第1(b)圖係根據本發明實施例,LiNiPO2 的X光繞射圖案圖。
第1(c)圖係根據本發明實施例,Li3 Ni2 PO6 的X光繞射圖案圖。
第2圖係圖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用於磷酸鹽材料的示例性合成製程流程圖。
第3(a)圖至第3(b)圖係圖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利用X光繞射檢驗合成材料的結果示意圖。
第4(a)圖係圖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利用X光繞射檢驗合成材料的結果示意圖。
第4(b)圖至第4(d)圖係圖示利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檢驗合成材料與前驅材料的結果示意圖,供作比較分析。
第5圖係根據本發明一示例性實施例,在各種熱處理期間,合成材料的相變化資料圖。
第6(a)圖至第6(c)圖係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示例性電極的電化學性質圖。
第7圖係根據本發明一示例性實施例,用於材料合成的焙爐和熱處理環境的示意圖。
國內寄存資訊 (請依寄存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國外寄存資訊 (請依寄存國家、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Claims (5)

  1. 一種鋰鎳錳鈷氧化磷材料,具有下列表示的一組成:LixX2/3+yP1/3-yO2,其中0x1,0.001y0.33,且X係鎳、鈷和錳元素的一組合物,其中該鋰鎳錳鈷氧化磷材料具有一層結構材料。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鋰鎳錳鈷氧化磷材料,其中在該層結構材料中產生磷酸鹽為錳離子的溶出結果,其中溶出的錳離子形成奈米晶體材料,作為該鋰鎳錳鈷氧化磷材料的一部分。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鋰鎳錳鈷氧化磷材料,其中該材料包含具有不同晶格參數的層結構材料。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鋰鎳錳鈷氧化磷材料,其中在該層結構材料中產生部分磷酸鹽可穩定該材料,同時維持該層結構材料的一大容量本性。
  5. 一種用於一鋰二次電池的正電極材料,該正電極材料包含如請求項1之該鋰鎳錳鈷氧化磷材料。
TW107116245A 2013-05-08 2014-04-22 鋰鎳錳鈷磷之氧化物之合成及特徵 TWI6580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3/889,514 US9388045B2 (en) 2013-05-08 2013-05-08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lithium nickel manganese cobalt phosphorous oxide
US13/889,514 2013-05-08
??PCT/US14/34067 2014-04-15
US2014034067 2014-04-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29306A TW201829306A (zh) 2018-08-16
TWI658000B true TWI658000B (zh) 2019-05-01

Family

ID=5271780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4540A TWI631073B (zh) 2013-05-08 2014-04-22 鋰鎳錳鈷磷之氧化物之合成及特徵
TW107116245A TWI658000B (zh) 2013-05-08 2014-04-22 鋰鎳錳鈷磷之氧化物之合成及特徵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4540A TWI631073B (zh) 2013-05-08 2014-04-22 鋰鎳錳鈷磷之氧化物之合成及特徵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2) TWI631073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58705A (zh) * 2002-05-13 2003-11-26 三星Sdi株式会社 制备锂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方法
TW200740690A (en) * 2006-03-08 2007-11-01 Chun-Chieh Chang Cathode material for Li-ion battery applications
TW201307197A (zh) * 2011-07-01 2013-02-16 Sued Chemie Ag 用於製備奈米粒子鋰過渡金屬磷酸鹽之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54547A2 (en) * 2006-05-31 2008-05-08 Uchicago Argonne, Llc Surface stabilized electrodes for lithium batterie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58705A (zh) * 2002-05-13 2003-11-26 三星Sdi株式会社 制备锂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方法
TW200740690A (en) * 2006-03-08 2007-11-01 Chun-Chieh Chang Cathode material for Li-ion battery applications
TW201307197A (zh) * 2011-07-01 2013-02-16 Sued Chemie Ag 用於製備奈米粒子鋰過渡金屬磷酸鹽之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29306A (zh) 2018-08-16
TWI631073B (zh) 2018-08-01
TW201500276A (zh) 2015-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hong et al. Suppressing capacity fading and voltage decay of Li-rich layered cathode material by a surface nano-protective layer of CoF2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Li et al. A hydrolysis-hydrothermal route for the synthesis of ultrathin LiAlO 2-inlaid LiNi 0.5 Co 0.2 Mn 0.3 O 2 as a high-performance cath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Yu et al. A new approach to synthesis of porous SiOx anode for Li-ion batteries via chemical etching of Si crystallites
Xiong et al. Washing effects on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and storage characteristics of LiNi0. 8Co0. 1Mn0. 1O2 as cathod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Chen et al. Dual functional MgHPO4 surface modifier used to repair deteriorated Ni-Rich LiNi0. 8Co0. 15Al0. 05O2 cathode material
Sun et al. Effects of Ag coating on the structural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LiNi0. 8Co0. 1Mn0. 1O2 as cath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JP6179040B2 (ja) リチウムリン酸鉄ナノ粉末の製造方法
JP6108190B2 (ja) 炭素コーティングリチウムリン酸鉄ナノ粉末の製造方法
Yi et al.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test: Structure an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spinel LiMn2O4 synthesized by different temperatures for lithium ion battery
WO2014104466A1 (ko) 망간 인산화물이 코팅된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Ju et al.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the graphene/Y2O3/LiMn2O4 hybrid as cathode for lithium-ion battery
Kasireddy et al. Mn4+ rich surface enabled elevated temperature and full-cell cycling performance of LiMn2O4 cathode material
TW201442988A (zh) 用以製備磷酸鋰鐵奈米粉末之方法
Hwa et al. Facile synthesis of Si/TiO2 (anatase) core–shell nanostructured anodes for rechargeable Li-ion batteries
TW201502064A (zh) 經碳塗覆的磷酸鋰鐵奈米粉末之製法
Tanabe et al. Synthesis of water-resistant thin TiOx layer-coated high-voltage and high-capacity LiNiaCobAl1-a-bO2 (a> 0.85) cathode and its cathode performance to apply a water-based hybrid polymer binder to Li-Ion batteries
Du et al. Confined growth of primary grains towards stabilizing integrated structure of Ni-rich materials
Yuan et al. Regulate the lattice oxygen activity and structural stability of lithium-rich layered oxides by integrated strategies
Sanad et al. Chemical activation of nanocrystalline LiNbO3 anode for improved storage capacity in lithium-ion batteries
Xie et al. One-step calcination reaction to synthesize Li2MnO3 coating layers for LiNi0. 8Co0. 1Mn0. 1O2 to improve cycling performances under high-voltage for Li-ion batteries
US10847795B2 (en)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lithium nickel manganese cobalt phosphorous oxide
JP2009215143A (ja) 板状リチウムニッケル複合酸化物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板状リチウムニッケル複合酸化物
CA2956032C (en)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lithium nickel manganese cobalt phosphorous oxide
TWI658000B (zh) 鋰鎳錳鈷磷之氧化物之合成及特徵
JP6070882B1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電極材料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