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46447B - 鍵盤 - Google Patents

鍵盤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46447B
TWI646447B TW107101273A TW107101273A TWI646447B TW I646447 B TWI646447 B TW I646447B TW 107101273 A TW107101273 A TW 107101273A TW 107101273 A TW107101273 A TW 107101273A TW I646447 B TWI646447 B TW I64644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key
opening
keyboard
pl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012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31069A (zh
Inventor
陳柏安
潘錦松
Original Assignee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464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46447B/zh
Publication of TW2019310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1069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70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 H01H13/704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the layers, e.g. by their material or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78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tacts or the contact sites
    • H01H13/807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tacts or the contact sit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patial arrangement of the contact sites, e.g. superimposed si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31/00Applications
    • H01H2231/002Calculator, comput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39/00Miscellaneous
    • H01H2239/03Avoiding erroneous switching

Landscapes

  • Input From Keyboards Or The Like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鍵盤,包括複數按鍵、支撐板以及薄膜開關電路。薄膜開關電路包括第一板體、第二板體、第三板體以及第四板體,第一板體具有複數第一接點,而第二板體包括複數第二接點以及複數第一開孔。第三板體包括複數第三接點以及複數第二開孔,而第四板體具有複數第四接點。其中,複數第一接點、複數第一開孔以及複數第三接點形成第一按鍵矩陣,且複數第二接點、複數第二開孔以及複數第四接點形成第二按鍵矩陣。

Description

鍵盤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鍵盤,尤其係關於包含有薄膜開關電路之鍵盤。
常見的電腦週邊輸入裝置包括滑鼠、鍵盤以及軌跡球等,其中鍵盤可直接鍵入文字以及符號予電腦,因此相當受到使用者以及輸入裝置廠商之重視。其中,較為常見的是一種包含有剪刀式連接元件的鍵盤。
接下來說明包含有剪刀式連接元件之鍵盤的架構。請參閱圖1,其為習知鍵盤之結構剖面示意圖。習知鍵盤1包括複數按鍵10、薄膜開關電路11以及支撐板12,而每一按鍵10包括按鍵帽101、剪刀式連接元件102以及彈性元件103。按鍵10中,按鍵帽101顯露於習知鍵盤1之外而可被使用者觸壓,剪刀式連接元件102用以連接按鍵帽101以及支撐板12,而彈性元件103穿過剪刀式連接元件102且分別與按鍵帽101以及薄膜開關電路11接觸。支撐板12位於薄膜開關電路11之下方,其可承載按 鍵帽101、剪刀式連接元件102、彈性元件103以及薄膜開關電路11於其上。
薄膜開關電路11包括上線路板111、分隔層112以及下線路板113,上線路板111具有複數上接點1111,分隔層112位於上線路板111之下方,且具有對應於複數上接點1111之複數分隔層開孔1121。而下線路板113位於分隔層112之下方,其具有對應於複數上接點1112之複數下接點1131,其與複數上接點1111形成複數按鍵開關114。另一方面,每個彈性元件103係設置於薄膜開關電路11上且對應於一個按鍵開關114。
接下來說明習知鍵盤1之按鍵10被使用者觸壓之運作情形。圖1中,當使用者觸壓按鍵帽101時,按鍵帽101受力而推抵剪刀式連接元件102使其運動,故按鍵帽101可相對於支撐板12往下移動且觸壓相對應的彈性元件103。此時,彈性元件103發生形變且觸壓薄膜開關電路11以觸發薄膜開關電路11之按鍵開關114,使得薄膜開關電路11輸出相對應之按鍵訊號。而當使用者停止觸壓按鍵帽101時,按鍵帽101不再受力而停止觸壓彈性元件103,使得彈性元件103因應其彈性而恢復原狀,同時提供往上的彈性恢復力,按鍵帽101因此而被推回被觸壓之前的位置。上述為習知鍵盤之結構以及運作情形。
其中,鍵盤的主要設計方式是將複數按鍵排成矩陣形式(Keyboard Matrix),定義為鍵盤矩陣。當使用者觸壓按鍵帽時,藉由鍵盤控制器(Keyboard Controller)依照行(Column)與列(Row)的資訊,而可出被使用者觸壓按鍵帽之按鍵資訊,以並輸出相對應的按鍵訊號。鍵盤矩陣中每個行與列的交錯點對應於一個按鍵接點,當按鍵帽被觸發時,鍵盤控制器會進行行列的掃描,以查詢是哪個按鍵帽被觸壓。舉例來說,鍵盤控制器會依序掃描鍵盤矩陣的每一行,若當鍵盤控制器掃描至某一行時,亦於某一 列接收到相應的訊號,鍵盤控制器即可根據所接收到的行列資訊而判斷是哪一個按鍵帽被觸壓。
鍵盤矩陣中可形成的最小矩陣單位係由四個按鍵所組成,四個按鍵中按下任何一個按鍵時都能順利輸出相對應的按鍵訊號。任意觸壓兩個按鍵時,鍵盤控制器也能依據行列資訊而判斷出哪些按鍵被觸發。但當同時觸壓任三個按鍵時,鍵盤矩陣會傳輸兩個行資訊與兩個列資訊至鍵盤控制器,由於兩行與兩列共可形成四個按鍵,因此鍵盤控制器無法僅依靠行列資訊而推算出四個按鍵中是哪三個按鍵被觸壓。其中,於此狀況下被誤判為導通的第四個按鍵,即稱為鬼鍵(Ghost Key)。
為了防止鬼鍵發生,一般常見的作法有二:第一作法為,於相對應的按鍵接點附近設置二極體,其可使薄膜開關電路中之電流僅可以單一方向流通,而可避免因鬼鍵所產生的誤判。然而,於每一按鍵接點附近設置二極體之作法具有以下缺點:第一,二極體之成本高,此作法將導致鍵盤之成本上升。第二,於薄膜開關電路上設置複數二極體,會增加薄膜開關電路之厚度,而不利於鍵盤之體積輕薄化。第三,此作法必須於每一按鍵接點之鄰近處焊接二極體,其製程太過繁雜。
至於第二作法,則是不設置鍵盤矩陣於鍵盤中,而是每一按鍵之輸出線路分別連接於鍵盤內之微處理器。此種做法會造成輸出線路之數量過多而難以配置。例如:鍵盤包含有144個按鍵,此作法即會有144條輸出線路,故製造廠難以安排大量的輸出電路之配置。
因此,需要一種可防鬼鍵之鍵盤,且可降低成本。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降低成本且具有防鬼鍵功能之鍵盤。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一種鍵盤,包括至少一按鍵以及一薄膜開關電路。該至少一按鍵顯露於該鍵盤之外,該薄膜開關電路位於該至少一按鍵之下方,用以被該至少一按鍵觸壓而產生至少一按鍵訊號,該薄膜開關電路包括一第一板體、一第二板體、一第三板體以及一第四板體。該第一板體位於該至少一按鍵之下方,且具有至少一第一接點。該第二板體位於該第一板體之下方,且包括至少一第二接點以及至少一第一開孔。該第三板體位於該第二板體之下方,且包括至少一第三接點以及至少一第二開孔。該第四板體位於該第三板體之下方,且具有至少一第四接點。其中,該至少一第一接點、該至少一第一開孔以及該至少一第三接點形成一第一按鍵矩陣,且該至少一第二接點、該至少一第二開孔以及該至少一第四接點形成一第二按鍵矩陣。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至少一第一接點、該至少一第一開孔、該至少一第二開孔以及該至少一第四接點形成一第三按鍵矩陣。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一種鍵盤,包括至少一按鍵以及一薄膜開關電路。該至少一按鍵顯露於該鍵盤之外,該薄膜開關電路位於該至少一按鍵之下方,用以被該至少一按鍵觸壓而產生至少一按鍵訊號。該薄膜開關電路包括一第一板體、一第二板體、一第三板體以及一第四板體。該第一板體位於該至少一按鍵之下方,且具有至少一第一接點。該第二板體位於該第一板體之下方,且包括至少一第二接點以及至少一第一開孔。該第三板體位於該第二板體之下方,且包括至少一第三接點以及至少一第二開孔。該第四板體位於該第三板體之下方,且具有至少一第四接點。其中,該第一接點、該至少一第一開孔以及該第三接點形成一第一 按鍵矩陣,且該至少一第一接點、該至少一第一開孔、該至少一第二開孔以及該至少一第四接點形成一第二按鍵矩陣。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至少一第二接點、該至少一第二開孔以及該至少一第四接點形成一第三按鍵矩陣。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一種鍵盤,包括至少一按鍵以及一薄膜開關電路。該至少一按鍵顯露於該鍵盤之外,該薄膜開關電路位於該至少一按鍵之下方,用以被該至少一按鍵觸壓而產生至少一按鍵訊號,該薄膜開關電路包括一第一板體、一第二板體、一第三板體以及一第四板體。該第一板體位於該至少一按鍵之下方,且具有至少一第一接點。該第二板體位於該第一板體之下方,且包括至少一第二接點以及至少一第一開孔。該第三板體位於該第二板體之下方,且包括至少一第三接點以及至少一第二開孔。該第四板體位於該第三板體之下方,且具有至少一第四接點。其中,該至少一第二接點、該至少一第二開孔以及該至少一第四接點形成一第一按鍵矩陣,且該至少一第一接點、該至少一第一開孔、該至少一第二開孔以及該至少一第四接點形成一第二按鍵矩陣。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至少一第一接點、該至少一第一開孔以及該至少一第三接點形成一第三按鍵矩陣。
簡言之,本發明鍵盤中之薄膜開關電路包含有四片以上的板體,以設置多種按鍵矩陣於其中,使得複數按鍵可由多種按鍵矩陣而共同組成。其中,每一按鍵矩陣中的導電線路是分別獨立而不與其他按鍵矩陣之導電線路共用,藉此可避免鬼鍵發生。與習知技術之第一作法相比,本發明鍵盤不需設置大量的二極體於其中,故可降低一般具有防鬼鍵功能之鍵盤的成本。與習知技術之第二作法相比,本發明鍵盤中之導電線路之數量比習知技術之第二作法的輸出線路之數量少,且可解決其輸出電路難以 配置的問題。
1、2、3、4‧‧‧鍵盤
10、20、30、40‧‧‧按鍵
11、21、31、41‧‧‧薄膜開關電路
12、22、32、42‧‧‧支撐板
23、33、43‧‧‧第一按鍵開關
24、34、44‧‧‧第二按鍵開關
35、45‧‧‧第三按鍵開關
46‧‧‧第四按鍵開關
47‧‧‧第五按鍵開關
101、201、301、401‧‧‧按鍵帽
102、202、302、402‧‧‧剪刀式連接元件
103、203、303、403‧‧‧彈性元件
111‧‧‧上線路板
112‧‧‧分隔層
113‧‧‧下線路板
114‧‧‧按鍵開關
1111‧‧‧上接點
1121‧‧‧分隔層開孔
1131‧‧‧下接點
211、311、411‧‧‧第一板體
212、312、412‧‧‧第二板體
213、313、413‧‧‧第三板體
214、314、414‧‧‧第四板體
415‧‧‧第五板體
2111、3111、4111‧‧‧第一接點
2121、3112、4112‧‧‧第二接點
2122、3122、4122‧‧‧第一開孔
2131、3121、4113‧‧‧第三接點
2132、3123、4123‧‧‧第二開孔
2141、3132、4122‧‧‧第四接點
3131、4124‧‧‧第三開孔
3133、4132‧‧‧第四開孔
3142、4131‧‧‧第五接點
3142、4134‧‧‧第六接點
4133‧‧‧第五開孔
4135‧‧‧第六開孔
4141‧‧‧第七接點
4142‧‧‧第八接點
4143‧‧‧第七開孔
4144‧‧‧第八開孔
4151‧‧‧第九接點
4152‧‧‧第十接點
M1‧‧‧第一按鍵矩陣
M2‧‧‧第二按鍵矩陣
X1、X2‧‧‧第一導電線路
X1’、X2’‧‧‧第二導電線路
Y1、Y2‧‧‧第三導電線路
Y1’、Y2’‧‧‧第四導電線路
圖1係習知按鍵結構之剖面側視示意圖。
圖2係本發明鍵盤於第一較佳實施例中之局部結構剖面示意圖。
圖3係本發明鍵盤之部份按鍵於第一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示意圖。
圖4係本發明鍵盤於第二較佳實施例中之局部結構剖面示意圖。
圖5A係本發明鍵盤於第三較佳實施例中之局部結構剖面示意圖。
圖5B係本發明鍵盤於第三較佳實施例中之另一局部結構剖面示意圖。
鑑於習知技術所造成的困擾,本發明提供一種可解決習知技術問題之鍵盤。首先說明本發明鍵盤的結構,請參閱圖2,其為本發明鍵盤於第一較佳實施例中之局部結構剖面示意圖。本發明鍵盤2包括複數按鍵20、薄膜開關電路21以及支撐板22。複數按鍵20顯露於鍵盤2之上表面且分別連接於支撐板22,其可被使用者觸壓而相對於支撐板22移動,每一按鍵20包括按鍵帽201、剪刀式連接元件202以及彈性元件203。按鍵帽201顯露於鍵盤2之上表面,以供使用者觸壓。剪刀式連接元件202位於支撐板22與相對應的按鍵帽201之間,其功能為連接支撐板22以及按鍵帽 201並使按鍵帽201相對於支撐板22上下移動。彈性元件203位於相對應的按鍵帽201之下方且穿過相對應的剪刀式連接元件202,以提供彈性力予按鍵帽201,使按鍵帽201往上移動而復位。
薄膜開關電路21位於支撐板22與複數按鍵20之間,其功能為可被按鍵20觸壓而產生相對應之按鍵訊號。支撐板22設置於薄膜開關電路21的下方,其可承載複數按鍵20以及薄膜開關電路21於其上。由圖3可看出支撐板22具有對應於按鍵20之複數卡勾(未標示於圖中),其功能為與相對應的剪刀式連接元件202連接,以固定按鍵帽201於支撐板22上。於本較佳實施例中,鍵盤2係為筆記型電腦用之鍵盤,且剪刀式連接元件202係為隨按鍵帽201之移動而擺動的剪刀式連接元件,亦即俗稱的剪刀腳,而彈性元件203係為橡膠彈性體,其僅為例示,而非以此為限。於另一較佳實施例中,複數按鍵帽亦可利用桌上型電腦用之火山口型連接結構而作動之,除此之外,更可採用磁力方式控制按鍵帽之上下移動。
接下來說明薄膜開關電路21之詳細結構,請再次參閱圖2,薄膜開關電路21包括第一板體211、第二板體212、第三板體213以及第四板體214,第一板體211位於複數按鍵20之彈性元件203的下方,且其具有複數第一接點2111,其中,複數第一接點2111之間係藉由第一導電線路(為了精簡圖面,故未顯示於圖2中)而互相連接,且複數第一接點2111並非一對一地對應於複數按鍵20。第二板體212位於第一板體211之下方,且包括複數第二接點2121以及複數第一開孔2122,每一第一開孔2122係對應於一個第一接點2111,其中,複數第二接點2121之間係藉由第二導電線路(為了精簡圖面,故未顯示於圖2中)而互相連接,且複數第二接點2121以及複數第一開孔2122皆非一對一地對應於複數按鍵20。
第三板體213位於第二板體212之下方,且包括複數第三接 點2131以及複數第二開孔2132,每一第三接點2131係對應於一個第一接點2111以及一個第一開孔2122,而每一第二開孔2132係對應於一個第二接點2121。其中,複數第三接點2131之間係藉由第三導電線路(為了精簡圖面,故未顯示於圖2中)而互相連接,且複數第三接點2131以及複數第二開孔2132皆非一對一地對應於複數按鍵20。第四板體214位於第三板體213之下方,且具有複數第四接點2141,每一第四接點2141係對應於一個第二接點2121以及一個第二開孔2132。其中,複數第四接點2141之間係藉由第四導電線路(為了精簡圖面,故未顯示於圖2中)而互相連接,且第四接點2141亦非一對一地對應於複數按鍵20。
薄膜開關電路21中,一個第一接點2111、一個第一開孔2122以及一個第三接點2131可形成一個第一按鍵開關23,其中,定義由第一板體211之複數第一接點2111、第二板體212之複數第一開孔2122以及第三板體213之複數第三接點2131所形成之複數第一按鍵開關23為第一按鍵矩陣M1(請參照圖3)。同理,一個第二接點2121、一個第二開孔2132以及第四接點2141可形成一個第二按鍵開關24,其中,定義由第二板體212之複數第二接點2121、第三板體213之複數第二開孔2132以及第四板體214之複數第四接點2141所形成之複數第二按鍵開關24為第二按鍵矩陣M2(請參照圖3)。
接下來說明本發明鍵盤2之防鬼鍵功能的運作情形。請同時參閱圖2以及圖3,圖3係為本發明鍵盤之部份按鍵於第一較佳實施例中之結構示意圖。圖3顯示出本發明鍵盤2中之部份按鍵20,其顯示出按鍵「Q」、按鍵「W」、按鍵「A」以及按鍵「S」,其中,按鍵「Q」、按鍵「W」、按鍵「A」中之複數第一按鍵開關23係由複數第一導電線路X1、X2以及複數第三導電線路Y1、Y2所構成,且複數第一按鍵開關23屬於第一按鍵 矩陣M1之一部份,而按鍵「S」中之第二按鍵開關24係由第二導電線路X2’以及第四導電線路Y2’所構成,且其為第二按鍵矩陣M2之一部份。
當使用者觸壓按鍵「Q」時,對應於按鍵「Q」的各元件運作而觸發相對應的第一按鍵開關23,且各元件之運作係如習知技術中所述而不再贅述。由於對應於按鍵「Q」之第一按鍵開關23被觸發,使得相對應的第一導電線路X1以及第三導電線路Y1輸出訊號,故本發明鍵盤2可輸出對應於導電線路X1、Y1之按鍵訊號至所連接的電腦(未顯示於圖中),電腦可根據對應於導電線路X1、Y1之按鍵訊號而得知被觸壓的按鍵20是按鍵「Q」,使電腦進行對應於按鍵「Q」之指令。
同理,當使用者觸壓按鍵「W」時,對應於按鍵「W」的各元件運作而觸發相對應的第一按鍵開關23。其中,相對應的第一導電線路X1以及第三導電線路Y2輸出訊號,故本發明鍵盤2可輸出對應於導電線路X1、Y2之按鍵訊號至電腦,電腦可根據對應於導電線路X1、Y2之按鍵訊號而得知被觸壓的按鍵20是按鍵「W」,使電腦進行對應於按鍵「W」之指令。當使用者觸壓按鍵「A」時,對應於按鍵「A」的各元件運作而觸發相對應的第一按鍵開關23。其中,相對應的第一導電線路X2以及第三導電線路Y1輸出訊號,故本發明鍵盤2可輸出對應於導電線路X2、Y1之按鍵訊號至電腦,電腦可根據對應於導電線路X2、Y1之按鍵訊號而得知被觸壓的按鍵20是按鍵「A」,使電腦進行對應於按鍵「A」之指令。
當使用者觸壓按鍵「S」時,對應於按鍵「S」的各元件運作而觸發相對應的第二按鍵開關24。其中,相對應的第二導電線路X2’以及第四導電線路Y2’輸出訊號,故本發明鍵盤2可輸出對應於導電線路X2’、Y2’之按鍵訊號至電腦,電腦可根據對應於導電線路X2’、Y2’之按鍵訊號而得知被觸壓的按鍵20是按鍵「S」,使電腦進行對應於按鍵「S」之 指令。
根據上述可知,本發明鍵盤2中之複數按鍵20係由第一按鍵矩陣M1以及第二按鍵矩陣M2所共同組成,其中,第一按鍵矩陣M1之第一按鍵開關23的導通係透過第一導電線路X1、X2以及第三導電線路Y1、Y2而觸發,且第二按鍵矩陣M2之第二按鍵開關24的導通係透過第二導電線路X1’、X2’以及第四導電線路Y1’、Y2’而觸發。因此,本發明鍵盤2中之每一按鍵20所對應的導電線路不會重疊,故可避免鬼鍵之發生。
再者,本發明更提供與上述不同作法之第二較佳實施例。請參閱圖4,其為本發明鍵盤於第二較佳實施例中之局部結構剖面示意圖。本發明鍵盤3包括複數按鍵帽30、薄膜開關電路31以及支撐板32,且每一按鍵30包括按鍵帽301、剪刀式連接元件302以及彈性元件303,而薄膜開關電路31包括第一板體311、第二板體312、第三板體313以及第四板體314。鍵盤3之各元件的結構以及功能大致上與前述較佳實施例之鍵盤2相同,且相同之處不再贅述,而該兩者的不同之處在於,薄膜開關電路31之結構不同。
薄膜開關電路31中,第一板體311包括複數第一接點3111以及複數第二接點3112,其中,複數第一接點3111之間係藉由第一導電線路(為了精簡圖面,故未顯示於圖4中)而互相連接,而複數第二接點3112之間係藉由第二導電線路(為了精簡圖面,故未顯示於圖4中)而互相連接。第二板體312位於第一板體311之下方,且包括複數第三接點3121、複數第一開孔3122以及複數第二開孔3123,每一第一開孔3122係對應於一個第一接點3111,而每一第二開孔3123係對應於一個第二接點3112,其中,複數第三接點3121之間係藉由第三導電線路(為了精簡圖面,故未顯示於圖4中)而互相連接。
第三板體313位於第二板體312之下方,且包括複數第三開孔3131、複數第四接點3132以及複數第四開孔3133,每一第三開孔3131係對應於一個第三接點3121,而每一第四開孔3133係對應於一個第二接點3112。其中,每一第四接點3132係對應於一個第一接點3111以及一個第一開孔3122,複數第四接點3132之間係藉由第四導電線路(為了精簡圖面,故未顯示於圖4中)而互相連接。第四板體314位於第三板體313之下方,且包括複數第五接點3141以及複數第六接點3142,每一第五接點3141係對應於一個第三接點3121以及一個第三開孔3131,且每一第六接點3142係對應於一個第二接點3112、一個第二開孔3123以及一個第四開孔3133。其中,複數第五接點3141之間係藉由第五導電線路(為了精簡圖面,故未顯示於圖4中)而互相連接,且複數第六接點3142之間係藉由第六導電線路(為了精簡圖面,故未顯示於圖4中)而互相連接。
薄膜開關電路31中,一個第一接點3111、一個第一開孔3122以及一個第四接點3132可形成一個第一按鍵開關33,其中,定義由第一板體311之複數第一接點3111、第二板體312之複數第一開孔3122以及第三板體313之複數第四接點3132所形成之複數第一按鍵開關33為第一按鍵矩陣(未顯示於圖中)。同理,一個第三接點3121、一個第三開孔3131以及一個第五接點3141可形成一個第二按鍵開關34,其中,定義由第二板體312之複數第三接點3121、第三板體313之複數第三開孔3131以及第四板體314之複數第五接點3141所形成之複數第二按鍵開關34為第二按鍵矩陣(未顯示於圖中)。同理,一個第二接點3112、一個第二開孔3123、一個第四開孔3133以及一個第六接點3142可形成一個第三按鍵開關35,其中,定義由第一板體311之複數第二接點3112、第二板體312之複數第二開孔3123、第三板體313之複數第四開孔3133以及第四板體314之複數第六接 點3142所形成之複數第三按鍵開關35為第三按鍵矩陣(未顯示於圖中)。
綜言之,本發明鍵盤3中之複數按鍵30係由第一按鍵矩陣、第二按鍵矩陣以及第三按鍵矩陣所共同組成,其中,第一按鍵矩陣之第一按鍵開關33的導通係透過第一導電線路以及第四導電線路而觸發,且第二按鍵矩陣之第二按鍵開關34的導通係透過第三導電線路以及第五導電線路而觸發,第三按鍵矩陣之第三按鍵開關35的導通係透過第二導電線路以及第六導電線路而觸發,與前述較佳實施例之鍵盤2相比,本發明鍵盤3更設置有第三按鍵矩陣,以供設置更多數量的按鍵30於其中,且該些按鍵30可避免鬼鍵之發生。
此外,本發明更提供與上述不同作法之第三較佳實施例。請同時參閱圖5A以及圖5B,圖5A係為本發明鍵盤於第四較佳實施例中之局部結構剖面示意圖,而圖5B則為本發明鍵盤於第四較佳實施例中之另一局部結構剖面示意圖。本發明鍵盤4包括複數按鍵40、薄膜開關電路41以及支撐板42,且每一按鍵40包括按鍵帽401、剪刀式連接元件402以及彈性元件403,而薄膜開關電路41包括第一板體411、第二板體412、第三板體413、第四板體414以及第五板體415。鍵盤4之各元件的結構以及功能大致上與前述較佳實施例之鍵盤相同,且相同之處不再贅述,而該兩者的不同在於,薄膜開關電路41之結構不同。
薄膜開關電路41中,第一板體411包括複數第一接點4111、複數第二接點4112以及複數第三接點4113,其中,複數第一接點4111之間係藉由第一導電線路(為了精簡圖面,故未顯示於圖中)而互相連接,且複數第二接點4112之間係藉由第二導電線路(為了精簡圖面,故未顯示於圖中)而互相連接,且複數第三接點4113之間係藉由第三導電線路(為了精簡圖面,故未顯示於圖中)而互相連接。第二板體412位於第一板體411之下方, 且包括複數第一開孔4121、複數第四接點4122、複數第二開孔4123以及複數第三開孔4124,每一第一開孔4121係對應於一個第一接點4111,且每一第二開孔4123係對應於一個第二接點4112,而每一第三開孔4124係對應於一個第三接點4113。其中,複數第四接點4122之間係藉由第四導電線路(為了精簡圖面,故未顯示於圖中)而互相連接。
第三板體413位於第二板體412之下方,且包括複數第五接點4131、複數第四開孔4132、複數第五開孔4133、複數第六接點4134以及複數第六開孔4135。每一第五接點4131係對應於一個第一接點4111以及一個第一開孔4121,每一第四開孔4132對應於一個第四接點4122,且每一第五開孔4133對應於一個第二接點4112以及一個第二開孔4123,而每一第六開孔4135對應於一個第三接點4113以及一個第三開孔4124。其中,複數第五接點4131之間係藉由第五導電線路(為了精簡圖面,故未顯示於圖中)而互相連接,複數第六接點4134之間係藉由第六導電線路(為了精簡圖面,故未顯示於圖中)而互相連接。
第四板體414位於第三板體413之下方,且包括複數第七接點4141、複數第八接點4142、複數第七開孔4143以及複數第八開孔4144。每一第七接點4141係對應於一個第四接點4122以及一個第四開孔4132,且每一第八接點4142係對應於一個第二接點4112、一個第二開孔4123以及一個第五開孔4133。每一第七開孔4143對應於一個第六接點4134,而每一第八開孔4144係對應於一個第三接點4113、一個第三開孔4125以及一個第六開孔4135。其中,複數第七接點4141之間係藉由第七導電線路(為了精簡圖面,故未顯示於圖中)而互相連接,且複數第八接點4142之間係藉由第八導電線路(為了精簡圖面,故未顯示於圖中)而互相連接。
第五板體415位於第四板體414之下方,且包括複數第九接 點4151以及複數第十接點4152,每一第九接點4151係對應於一個第六接點4134以及一個第七開孔4143,而每一第十接點4152係對應於一個第三接點4113、一個第三開孔4125、一個第六開孔4135以及一個第八開孔4144。其中,複數第九接點4151之間係藉由第九導電線路(為了精簡圖面,故未顯示於圖中)而互相連接,且複數第十接點4152之間係藉由第十導電線路(為了精簡圖面,故未顯示於圖中)而互相連接。
薄膜開關電路41中,一個第一接點4111、一個第一開孔4121以及一個第五接點4131可形成一個第一按鍵開關43,其中,定義由第一板體411之複數第一接點4111、第二板體412之複數第一開孔4121以及第三板體413之複數第五接點4131所形成之複數第一按鍵開關43為第一按鍵矩陣(未顯示於圖中)。同理,一個第四接點4122、一個第四開孔4132以及一個第七接點4141可形成一個第二按鍵開關44,其中,定義由第二板體412之複數第四接點4122、第三板體413之複數第四開孔4132以及第四板體414之複數第七接點4141所形成之複數第二按鍵開關44為第二按鍵矩陣(未顯示於圖中)。同理,一個第二接點4112、一個第二開孔4123、一個第五開孔4133以及一個第八接點4142可形成一個第三按鍵開關45,其中,定義由第一板體411之複數第二接點4112、第二板體412之複數第二開孔4123、第三板體413之複數第五開孔4133以及第四板體414之複數第八接點4142所形成之複數第三按鍵開關45為第三按鍵矩陣(未顯示於圖中)。
同理,一個第六接點4134、一個第七開孔4143以及一個第九接點4151可形成一個第四按鍵開關46,其中,定義由第三板體413之複數第六接點4134、第四板體414之複數第七開孔4143以及第五板體415之複數第九接點4151所形成之複數第四按鍵開關46為第四按鍵矩陣(未顯示於圖中)。同理,一個第三接點4113、一個第三開孔4124、第六開孔4135、 一個第八開孔4144以及一個第十接點4152可形成一個第五按鍵開關47,其中,定義由第一板體411之複數第三接點4113、第二板體412之複數第三開孔4124、第三板體413之複數第六開孔4135、第四板體414之複數第八開孔4144以及第五板體415之複數第十接點4152所形成之複數第三按鍵開關47為第五按鍵矩陣(未顯示於圖中)。
綜言之,本發明鍵盤4中之複數按鍵40係由第一按鍵矩陣、第二按鍵矩陣、第三按鍵矩陣、第四按鍵矩陣以及第五按鍵矩陣所共同組成。其中,第一按鍵矩陣之第一按鍵開關43的導通係透過第一導電線路以及第五導電線路而觸發,且第二按鍵矩陣之第二按鍵開關44的導通係透過第四導電線路以及第七導電線路而觸發,第三按鍵矩陣之第三按鍵開關45的導通係透過第二導電線路以及第八導電線路而觸發,第四按鍵矩陣之第四按鍵開關46的導通係透過第六導電線路以及第八導電線路而觸發,而第五按鍵矩陣之第五按鍵開關47的導通係透過第三導電線路以及第十導電線路而觸發。與前述較佳實施例之鍵盤2相比,本發明鍵盤4更設置有第四按鍵矩陣以及第五按鍵矩陣,以供設置更多數量的按鍵40於其中,且該些按鍵40可避免鬼鍵之發生。
需特別說明的有二,第一,本發明鍵盤之支撐板除了可設置於薄膜開關電路之下方之外,亦可根據需求而設置於薄膜開關電路之上方,然其支撐板必須設置對應於彈性元件之支撐板開孔,以供彈性元件可穿過支撐板開孔而觸發薄膜開關電路。第二,本發明鍵盤中設置有互相不重疊的複數按鍵矩陣,且按鍵矩陣之設置可根據需求而選擇適合的按鍵矩陣,並非以前述較佳實施例中之各種按鍵矩陣為限。
根據上述可知,本發明鍵盤中之薄膜開關電路包含有四片以上的板體,以設置多種按鍵矩陣於其中,使得複數按鍵可由多種按鍵矩陣 而共同組成。其中,每一按鍵矩陣中的導電線路是分別獨立而不與其他按鍵矩陣之導電線路共用,藉此可避免鬼鍵發生。與習知技術之第一作法相比,本發明鍵盤不需設置大量的二極體於其中,故可降低一般具有防鬼鍵功能之鍵盤的成本。與習知技術之第二作法相比,本發明鍵盤中之導電線路之數量比習知技術之第二作法的輸出線路之數量少,且可解決其輸出電路難以配置的問題。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之申請專利範圍,因此凡其它未脫離本發明所揭示之精神下所完成之等效改變或修飾,均應包含於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Claims (10)

  1. 一種鍵盤,包括:至少一按鍵,顯露於該鍵盤之外;以及一薄膜開關電路,位於該至少一按鍵之下方,用以被該至少一按鍵觸壓而產生至少一按鍵訊號,該薄膜開關電路包括:一第一板體,位於該至少一按鍵之下方,且具有至少一第一接點;一第二板體,位於該第一板體之下方,且包括至少一第二接點以及至少一第一開孔;一第三板體,位於該第二板體之下方,且包括至少一第三接點以及至少一第二開孔;以及一第四板體,位於該第三板體之下方,且具有至少一第四接點;其中,該至少一第一接點、該至少一第一開孔以及該至少一第三接點形成一第一按鍵矩陣,且該至少一第二接點、該至少一第二開孔以及該至少第四接點形成一第二按鍵矩陣。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鍵盤,其中,該至少一第一接點、該至少一第一開孔、該至少一第二開孔以及該至少一第四接點形成一第三按鍵矩陣。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鍵盤,更包括一支撐板,設置於該薄膜開關電路之下方;其中,該至少一按鍵包括:一按鍵帽,顯露於該鍵盤之外;一剪刀式連接元件,位於該支撐板與該按鍵帽之間,用以連接該支撐板以及該按鍵帽並使該按鍵帽相對於該支撐板上下移動;以及一彈性元件,位於該按鍵帽與該薄膜開關電路之間,用以被該按鍵帽抵頂而觸壓該薄膜開關電路。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鍵盤,更包括一第五板體,位於該第四板體之下方,且具有至少一第五接點,而該第四板體更包括至少一第三開孔;其中,該第一接點、該至少一第一開孔、該至少一第二開孔、該至少一第三開孔以及該至少第五接點形成一第三按鍵矩陣。
  5. 一種鍵盤,包括:至少一按鍵,顯露於該鍵盤之外;以及一薄膜開關電路,位於該至少一按鍵之下方,用以被該至少一按鍵觸壓而產生至少一按鍵訊號,該薄膜開關電路包括:一第一板體,位於該至少一按鍵之下方,且具有至少一第一接點;一第二板體,位於該第一板體之下方,且包括至少一第二接點以及至少一第一開孔;一第三板體,位於該第二板體之下方,且包括至少一第三接點以及至少一第二開孔;以及一第四板體,位於該第三板體之下方,且具有至少一第四接點;其中,該第一接點、該至少一第一開孔以及該第三接點形成一第一按鍵矩陣,且該第一接點、該至少一第一開孔、該至少一第二開孔以及該第四接點形成一第二按鍵矩陣。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鍵盤,其中,該至少一第二接點、該至少一第二開孔以及該至少一第四接點形成一第三按鍵矩陣。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鍵盤,更包括一支撐板,設置於該薄膜開關電路之下方;其中,該至少一按鍵包括:一按鍵帽,顯露於該鍵盤之外;一剪刀式連接元件,位於該支撐板與該按鍵帽之間,用以連接該支撐板以及該按鍵帽並使該按鍵帽相對於該支撐板上下移動;以及一彈性元件,位於該按鍵帽與該薄膜開關電路之間,用以被該按鍵帽抵頂而觸壓該薄膜開關電路。
  8. 一種鍵盤,包括:至少一按鍵,顯露於該鍵盤之外;以及一薄膜開關電路,位於該至少一按鍵之下方,用以被該至少一按鍵觸壓而產生至少一按鍵訊號,該薄膜開關電路包括:一第一板體,位於該至少一按鍵之下方,且具有至少一第一接點;一第二板體,位於該第一板體之下方,且包括至少一第二接點以及至少一第一開孔;一第三板體,位於該第二板體之下方,且包括至少一第三接點以及至少一第二開孔;以及一第四板體,位於該第三板體之下方,且具有至少一第四接點;其中,該至少一第二接點、該至少一第二開孔以及該第四接點形成一第一按鍵矩陣,且該第一接點、該至少一第一開孔、該至少一第二開孔以及該至少一第四接點形成一第二按鍵矩陣。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鍵盤,其中,該至少一第一接點、該至少一第一開孔以及該至少一第三接點形成一第三按鍵矩陣。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鍵盤,更包括一支撐板,設置於該薄膜開關電路之下方;其中,該至少一按鍵包括:一按鍵帽,顯露於該鍵盤之外;一剪刀式連接元件,位於該支撐板與該按鍵帽之間,用以連接該支撐板以及該按鍵帽並使該按鍵帽相對於該支撐板上下移動;以及一彈性元件,位於該按鍵帽與該薄膜開關電路之間,用以被該按鍵帽抵頂而觸壓該薄膜開關電路。
TW107101273A 2017-12-29 2018-01-12 鍵盤 TWI6464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201711482228.9 2017-12-29
CN201711482228.9A CN109994334B (zh) 2017-12-29 2017-12-29 键盘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46447B true TWI646447B (zh) 2019-01-01
TW201931069A TW201931069A (zh) 2019-08-01

Family

ID=658036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01273A TWI646447B (zh) 2017-12-29 2018-01-12 鍵盤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9994334B (zh)
TW (1) TWI64644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97328A (zh) * 2019-08-19 2021-02-23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键盘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77824U (en) * 2009-09-18 2010-04-01 Shu-Yuan Zhan Thin film circuit board structure for keyboard
TWM401951U (en) * 2010-11-17 2011-04-11 Abbahome Inc Keyboard capacitive membrane circuit board
TW201205626A (en) * 2010-07-30 2012-02-01 Primax Electronics Ltd Dual force sensing keyboard
TW201205620A (en) * 2010-07-16 2012-02-01 Primax Electronics Ltd Force sensing and backlight keyboard
TWM429135U (en) * 2012-01-02 2012-05-11 Chicony Power Tech Co Ltd Input device
CN202307633U (zh) * 2011-11-03 2012-07-04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键盘
CN204088129U (zh) * 2014-05-30 2015-01-07 张文嵛 按键开关、按键单元及电脑键盘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737253A (en) * 2006-03-17 2007-10-01 Zippy Tech Corp Keyboard without ghost keys
CN101854176A (zh) * 2009-04-03 2010-10-06 旭丽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鬼键检测电路及其相关方法
TWI587632B (zh) * 2013-04-12 2017-06-11 微盟電子(昆山)有限公司 按鍵判斷方法及其裝置
CN103298266B (zh) * 2013-05-02 2016-05-04 精模电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键盘软性线路板的制作方法
CN106406553A (zh) * 2015-07-30 2017-02-15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键盘
TW201705172A (zh) * 2015-07-31 2017-02-01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鍵盤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77824U (en) * 2009-09-18 2010-04-01 Shu-Yuan Zhan Thin film circuit board structure for keyboard
TW201205620A (en) * 2010-07-16 2012-02-01 Primax Electronics Ltd Force sensing and backlight keyboard
TW201205626A (en) * 2010-07-30 2012-02-01 Primax Electronics Ltd Dual force sensing keyboard
TWM401951U (en) * 2010-11-17 2011-04-11 Abbahome Inc Keyboard capacitive membrane circuit board
CN202307633U (zh) * 2011-11-03 2012-07-04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键盘
TWM429135U (en) * 2012-01-02 2012-05-11 Chicony Power Tech Co Ltd Input device
CN204088129U (zh) * 2014-05-30 2015-01-07 张文嵛 按键开关、按键单元及电脑键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94334B (zh) 2020-12-04
TW201931069A (zh) 2019-08-01
CN109994334A (zh) 2019-07-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43672B2 (en) Patterned conductive traces in molded elastomere substrate
JP5230706B2 (ja) 力覚センサー式の発光キーボード
US9620307B2 (en) Keyboard circuit employing diodes
US8710383B2 (en) Thin film switch and press key/keyboard using the same
TWI691983B (zh) 鍵盤
TW202143270A (zh) 鍵盤複合電極模組及發光觸控鍵盤
TWI564922B (zh) 按鍵連接模組
TWI646447B (zh) 鍵盤
TW201839788A (zh) 按鍵結構
TWI657468B (zh) 鍵盤
TWI653651B (zh) 鍵盤
US9627158B2 (en) Keyboard key using an asymmetric scissor-type connecting element
US20170330706A1 (en) Key structure
US9552939B2 (en) Keyboard equipped with multipoint press positions
CN110033974B (zh) 键盘
US10242819B1 (en) Mechanical key structure
TWI664654B (zh) 按鍵裝置以及鍵盤
TW202110092A (zh) 鍵盤
US10312034B1 (en) Keyboard device
CN109509667B (zh) 按键结构
TW202001954A (zh) 鍵盤
CN112397328A (zh) 键盘
CN110838419B (zh) 键盘
TWI669733B (zh) 鍵盤
US20160233861A1 (en) Keyboard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