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94334A - 键盘 - Google Patents

键盘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94334A
CN109994334A CN201711482228.9A CN201711482228A CN109994334A CN 109994334 A CN109994334 A CN 109994334A CN 201711482228 A CN201711482228 A CN 201711482228A CN 109994334 A CN109994334 A CN 1099943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ey
contact
plate body
keyboard
aper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48222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94334B (zh
Inventor
陈柏安
潘锦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imax Electronics Ltd
Original Assignee
Primax Electronic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rimax Electronics Ltd filed Critical Primax Electronics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48222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994334B/zh
Priority to TW107101273A priority patent/TWI646447B/zh
Publication of CN1099943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943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943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9433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70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 H01H13/704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the layers, e.g. by their material or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78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tacts or the contact sites
    • H01H13/807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tacts or the contact sit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patial arrangement of the contact sites, e.g. superimposed si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31/00Applications
    • H01H2231/002Calculator, comput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39/00Miscellaneous
    • H01H2239/03Avoiding erroneous switching

Landscapes

  • Input From Keyboards Or The Like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键盘,包括多个按键、支撑板以及薄膜开关电路。薄膜开关电路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以及第四板体,第一板体具有多个第一接点,而第二板体包括多个第二接点以及多个第一开孔。第三板体包括多个第三接点以及多个第二开孔,而第四板体具有多个第四接点。其中,多个第一接点、多个第一开孔以及多个第三接点形成第一按键矩阵,且多个第二接点、多个第二开孔以及多个第四接点形成第二按键矩阵。

Description

键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键盘,尤其涉及包含有薄膜开关电路的键盘。
背景技术
常见的电脑周边输入装置包括鼠标、键盘以及轨迹球等,其中键盘可直接键入文字以及符号予电脑,因此相当受到使用者以及输入装置厂商的重视。其中,较为常见的是一种包含有剪刀式连接元件的键盘。
接下来说明包含有剪刀式连接元件的键盘的架构。请参阅图1,其为现有键盘的结构剖面示意图。现有键盘1包括多个按键10、薄膜开关电路11以及支撑板12,而每一按键10包括按键帽101、剪刀式连接元件102以及弹性元件103。按键10中,按键帽101显露于现有键盘1之外而可被使用者触压,剪刀式连接元件102用以连接按键帽101以及支撑板12,而弹性元件103穿过剪刀式连接元件102且分别与按键帽101以及薄膜开关电路11接触。支撑板12位于薄膜开关电路11的下方,其可承载按键帽101、剪刀式连接元件102、弹性元件103以及薄膜开关电路11于其上。
薄膜开关电路11包括上线路板111、分隔层112以及下线路板113,上线路板111具有多个上接点1111,分隔层112位于上线路板111的下方,且具有对应于多个上接点1111的多个分隔层开孔1121。而下线路板113位于分隔层112的下方,其具有对应于多个上接点1112的多个下接点1131,其与多个上接点1111形成多个按键开关114。另一方面,每个弹性元件103设置于薄膜开关电路11上且对应于一个按键开关114。
接下来说明现有键盘1的按键10被使用者触压的运作情形。图1中,当使用者触压按键帽101时,按键帽101受力而推抵剪刀式连接元件102使其运动,故按键帽101可相对于支撑板12往下移动且触压相对应的弹性元件103。此时,弹性元件103发生形变且触压薄膜开关电路11以触发薄膜开关电路11的按键开关114,使得薄膜开关电路11输出相对应的按键信号。而当使用者停止触压按键帽101时,按键帽101不再受力而停止触压弹性元件103,使得弹性元件103因应其弹性而恢复原状,同时提供往上的弹性恢复力,按键帽101因此而被推回被触压之前的位置。上述为现有键盘的结构以及运作情形。
其中,键盘的主要设计方式是将多个按键排成矩阵形式(Keyboard Matrix),定义为键盘矩阵。当使用者触压按键帽时,通过键盘控制器(Keyboard Controller)依照行(Column)与列(Row)的信息,而可出被使用者触压按键帽的按键信息,以并输出相对应的按键信号。键盘矩阵中每个行与列的交错点对应于一个按键接点,当按键帽被触发时,键盘控制器会进行行列的扫描,以查询是哪个按键帽被触压。举例来说,键盘控制器会依序扫描键盘矩阵的每一行,若当键盘控制器扫描至某一行时,亦于某一列接收到相应的信号,键盘控制器即可根据所接收到的行列信息而判断是哪一个按键帽被触压。
键盘矩阵中可形成的最小矩阵单位由四个按键所组成,四个按键中按下任何一个按键时都能顺利输出相对应的按键信号。任意触压两个按键时,键盘控制器也能依据行列信息而判断出哪些按键被触发。但当同时触压任三个按键时,键盘矩阵会传输两个行信息与两个列信息至键盘控制器,由于两行与两列共可形成四个按键,因此键盘控制器无法仅依靠行列信息而推算出四个按键中是哪三个按键被触压。其中,于此状况下被误判为导通的第四个按键,即称为鬼键(Ghost Key)。
为了防止鬼键发生,一般常见的作法有二:第一作法为,于相对应的按键接点附近设置二极管,其可使薄膜开关电路中的电流仅可以单一方向流通,而可避免因鬼键所产生的误判。然而,于每一按键接点附近设置二极管的作法具有以下缺点:第一,二极管的成本高,此作法将导致键盘的成本上升。第二,于薄膜开关电路上设置多个二极管,会增加薄膜开关电路的厚度,而不利于键盘的体积轻薄化。第三,此作法必须于每一按键接点的邻近处焊接二极管,其工艺太过繁杂。
至于第二作法,则是不设置键盘矩阵于键盘中,而是每一按键的输出线路分别连接于键盘内的微处理器。此种做法会造成输出线路的数量过多而难以配置。例如:键盘包含有144个按键,此作法即会有144条输出线路,故制造厂难以安排大量的输出电路的配置。
因此,需要一种可防鬼键的键盘,且可降低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降低成本且具有防鬼键功能的键盘。
于一较佳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一种键盘,包括至少一按键以及一薄膜开关电路。该至少一按键显露于该键盘之外,该薄膜开关电路位于该至少一按键的下方,用以被该至少一按键触压而产生至少一按键信号,该薄膜开关电路包括一第一板体、一第二板体、一第三板体以及一第四板体。该第一板体位于该至少一按键的下方,且具有至少一第一接点。该第二板体位于该第一板体的下方,且包括至少一第二接点以及至少一第一开孔。该第三板体位于该第二板体的下方,且包括至少一第三接点以及至少一第二开孔。该第四板体位于该第三板体的下方,且具有至少一第四接点。其中,该至少一第一接点、该至少一第一开孔以及该至少一第三接点形成一第一按键矩阵,且该至少一第二接点、该至少一第二开孔以及该至少一第四接点形成一第二按键矩阵。
于一较佳实施例中,该至少一第一接点、该至少一第一开孔、该至少一第二开孔以及该至少一第四接点形成一第三按键矩阵。
于一较佳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一种键盘,包括至少一按键以及一薄膜开关电路。该至少一按键显露于该键盘之外,该薄膜开关电路位于该至少一按键的下方,用以被该至少一按键触压而产生至少一按键信号。该薄膜开关电路包括一第一板体、一第二板体、一第三板体以及一第四板体。该第一板体位于该至少一按键的下方,且具有至少一第一接点。该第二板体位于该第一板体的下方,且包括至少一第二接点以及至少一第一开孔。该第三板体位于该第二板体的下方,且包括至少一第三接点以及至少一第二开孔。该第四板体位于该第三板体的下方,且具有至少一第四接点。其中,该第一接点、该至少一第一开孔以及该第三接点形成一第一按键矩阵,且该至少一第一接点、该至少一第一开孔、该至少一第二开孔以及该至少一第四接点形成一第二按键矩阵。
于一较佳实施例中,该至少一第二接点、该至少一第二开孔以及该至少一第四接点形成一第三按键矩阵。
于一较佳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一种键盘,包括至少一按键以及一薄膜开关电路。该至少一按键显露于该键盘之外,该薄膜开关电路位于该至少一按键的下方,用以被该至少一按键触压而产生至少一按键信号,该薄膜开关电路包括一第一板体、一第二板体、一第三板体以及一第四板体。该第一板体位于该至少一按键的下方,且具有至少一第一接点。该第二板体位于该第一板体的下方,且包括至少一第二接点以及至少一第一开孔。该第三板体位于该第二板体的下方,且包括至少一第三接点以及至少一第二开孔。该第四板体位于该第三板体的下方,且具有至少一第四接点。其中,该至少一第二接点、该至少一第二开孔以及该至少一第四接点形成一第一按键矩阵,且该至少一第一接点、该至少一第一开孔、该至少一第二开孔以及该至少一第四接点形成一第二按键矩阵。
于一较佳实施例中,该至少一第一接点、该至少一第一开孔以及该至少一第三接点形成一第三按键矩阵。
简言之,本发明键盘中的薄膜开关电路包含有四片以上的板体,以设置多种按键矩阵于其中,使得多个按键可由多种按键矩阵而共同组成。其中,每一按键矩阵中的导电线路是分别独立而不与其他按键矩阵的导电线路共用,由此可避免鬼键发生。与现有技术的第一作法相比,本发明键盘不需设置大量的二极管于其中,故可降低一般具有防鬼键功能的键盘的成本。与现有技术的第二作法相比,本发明键盘中的导电线路的数量比现有技术的第二作法的输出线路的数量少,且可解决其输出电路难以配置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按键结构的剖面侧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键盘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的局部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键盘的部分按键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键盘于第二较佳实施例中的局部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5A为本发明键盘于第三较佳实施例中的局部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5B为本发明键盘于第三较佳实施例中的另一局部结构剖面示意图。
【符号说明】
1、2、3、4 键盘
10、20、30、40 按键
11、21、31、41 薄膜开关电路
12、22、32、42 支撑板
23、33、43 第一按键开关
24、34、44 第二按键开关
35、45 第三按键开关
46 第四按键开关
47 第五按键开关
101、201、301、401 按键帽
102、202、302、402 剪刀式连接元件
103、203、303、403 弹性元件
111 上线路板
112 分隔层
113 下线路板
114 按键开关
1111 上接点
1121 分隔层开孔
1131 下接点
211、311、411 第一板体
212、312、412 第二板体
213、313、413 第三板体
214、314、414 第四板体
415 第五板体
2111、3111、4111 第一接点
2121、3112、4112 第二接点
2121、3122、4121 第一开孔
2131、3121、4113 第三接点
2132、3123、4123 第二开孔
2141、3132、4122 第四接点
3131、4124 第三开孔
3133、4132 第四开孔
3142、4131 第五接点
3142、4134 第六接点
4133 第五开孔
4135 第六开孔
4141 第七接点
4142 第八接点
4143 第七开孔
4144 第八开孔
4151 第九接点
4152 第十接点
M1 第一按键矩阵
M2 第二按键矩阵
X1、X2 第一导电线路
X1’、X2’ 第二导电线路
Y1、Y2 第三导电线路
Y1’、Y2’ 第四导电线路
具体实施方式
鉴于现有技术所造成的困扰,本发明提供一种可解决现有技术问题的键盘。首先说明本发明键盘的结构,请参阅图2,其为本发明键盘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的局部结构剖面示意图。本发明键盘2包括多个按键帽20、薄膜开关电路21以及支撑板22。多个按键20显露于键盘2的上表面且分别连接于支撑板22,其可被使用者触压而相对于支撑板22移动,每一按键20包括按键帽201、剪刀式连接元件202以及弹性元件203。按键帽201显露于键盘2的上表面,以供使用者触压。剪刀式连接元件202位于支撑板22与相对应的按键帽201之间,其功能为连接支撑板22以及按键帽201并使按键帽201相对于支撑板22上下移动。弹性元件203位于相对应的按键帽201的下方且穿过相对应的剪刀式连接元件202,以提供弹性力予按键帽201,使按键帽201往上移动而复位。
薄膜开关电路21位于支撑板22与多个按键20之间,其功能为可被按键20触压而产生相对应的按键信号。支撑板22设置于薄膜开关电路21的下方,其可承载多个按键20以及薄膜开关电路21于其上。由图3可看出支撑板22具有对应于按键20的多个卡勾(未标示于图中),其功能为与相对应的剪刀式连接元件202连接,以固定按键帽201于支撑板22上。于本较佳实施例中,键盘2为笔记本电脑用的键盘,且剪刀式连接元件202为随按键帽201的移动而摆动的剪刀式剪刀式连接元件,亦即俗称的剪刀脚,而弹性元件203为橡胶弹性体,其仅为例示,而非以此为限。于另一较佳实施例中,多个按键帽亦可利用桌上型电脑用的火山口型连接结构而作动之,除此之外,更可采用磁力方式控制按键帽的上下移动。
接下来说明薄膜开关电路21的详细结构,请再次参阅图2,薄膜开关电路21包括第一板体211、第二板体212、第三板体213以及第四板体214,第一板体211位于多个按键20的弹性元件203的下方,且其具有多个第一接点2111,其中,多个第一接点2111之间通过第一导电线路(为了精简图面,故未显示于图2中)而互相连接,且多个第一接点2111并非一对一地对应于多个按键20。第二板体212位于第一板体211的下方,且包括多个第二接点2121以及多个第一开孔2122,每一第一开孔2122对应于一个第一接点2111,其中,多个第二接点2121之间通过第二导电线路(为了精简图面,故未显示于图2中)而互相连接,且多个第二接点2121以及多个第一开孔2122皆非一对一地对应于多个按键20。
第三板体213位于第二板体212的下方,且包括多个第三接点2131以及多个第二开孔2132,每一第三接点2131对应于一个第一接点2111以及一个第一开孔2122,而每一第二开孔2132对应于一个第二接点2121。其中,多个第三接点2131之间通过第三导电线路(为了精简图面,故未显示于图2中)而互相连接,且多个第三接点2131以及多个第二开孔2132皆非一对一地对应于多个按键20。第四板体214位于第三板体213的下方,且具有多个第四接点2141,每一第四接点2141对应于一个第二接点2121以及一个第二开孔2132。其中,多个第四接点2141之间通过第四导电线路(为了精简图面,故未显示于图2中)而互相连接,且第四接点2141亦非一对一地对应于多个按键20。
薄膜开关电路21中,一个第一接点2111、一个第一开孔2122以及一个第三接点2131可形成一个第一按键开关23,其中,定义由第一板体211的多个第一接点2111、第二板体212的多个第一开孔2122以及第三板体213的多个第三接点2131所形成的多个第一按键开关23为第一按键矩阵M1(请参照图3)。同理,一个第二接点2121、一个第二开孔2132以及第四接点2141可形成一个第二按键开关24,其中,定义由第二板体212的多个第二接点2121、第三板体213的多个第二开孔2132以及第四板体214的多个第四接点2141所形成的多个第二按键开关24为第二按键矩阵M2(请参照图3)。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键盘2的防鬼键功能的运作情形。请同时参阅图2以及图3,图3为本发明键盘的部分按键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3显示出本发明键盘2中的部分按键20,其显示出按键“Q”、按键“W”、按键“A”以及按键“S”,其中,按键“Q”、按键“W”、按键“A”中的多个第一按键开关23由多个第一导电线路X1、X2以及多个第三导电线路Y1、Y2所构成,且多个第一按键开关23属于第一按键矩阵M1的一部分,而按键“S”中的第二按键开关24由第二导电线路X2’以及第四导电线路Y2’所构成,且其为第二按键矩阵M2的一部分。
当使用者触压按键“Q”时,对应于按键“Q”的各元件运作而触发相对应的第一按键开关23,且各元件的运作如现有技术中所述而不再赘述。由于对应于按键“Q”的第一按键开关23被触发,使得相对应的第一导电线路X1以及第三导电线路Y1输出信号,故本发明键盘2可输出对应于导电线路X1、Y1的按键信号至所连接的电脑(未显示于图中),电脑可根据对应于导电线路X1、Y1的按键信号而得知被触压的按键20是按键“Q”,使电脑进行对应于按键“Q”的指令。
同理,当使用者触压按键“W”时,对应于按键“W”的各元件运作而触发相对应的第一按键开关23。其中,相对应的第一导电线路X1以及第三导电线路Y2输出信号,故本发明键盘2可输出对应于导电线路X1、Y2的按键信号至电脑,电脑可根据对应于导电线路X1、Y2的按键信号而得知被触压的按键20是按键“W”,使电脑进行对应于按键“W”的指令。当使用者触压按键“A”时,对应于按键“A”的各元件运作而触发相对应的第一按键开关23。其中,相对应的第一导电线路X2以及第三导电线路Y1输出信号,故本发明键盘2可输出对应于导电线路X2、Y1的按键信号至电脑,电脑可根据对应于导电线路X2、Y1的按键信号而得知被触压的按键20是按键“A”,使电脑进行对应于按键“A”的指令。
当使用者触压按键“S”时,对应于按键“S”的各元件运作而触发相对应的第二按键开关24。其中,相对应的第二导电线路X2’以及第四导电线路Y2’输出信号,故本发明键盘2可输出对应于导电线路X2’、Y2’的按键信号至电脑,电脑可根据对应于导电线路X2’、Y2’的按键信号而得知被触压的按键20是按键“S”,使电脑进行对应于按键“S”的指令。
根据上述可知,本发明键盘2中的多个按键20由第一按键矩阵M1以及第二按键矩阵M2所共同组成,其中,第一按键矩阵M1的第一按键开关23的导通通过第一导电线路X1、X2以及第三导电线路Y1、Y2而触发,且第二按键矩阵M2的第二按键开关24的导通通过第二导电线路X1’、X2’以及第四导电线路Y1’、Y2’而触发。因此,本发明键盘2中的每一按键20所对应的导电线路不会重迭,故可避免鬼键的发生。
再者,本发明还提供与上述不同作法的第二较佳实施例。请参阅图4,其为本发明键盘于第二较佳实施例中的局部结构剖面示意图。本发明键盘3包括多个按键帽30、薄膜开关电路31以及支撑板32,且每一按键30包括按键帽301、剪刀式连接元件302以及弹性元件303,而薄膜开关电路31包括第一板体311、第二板体312、第三板体313以及第四板体314。键盘3的各元件的结构以及功能大致上与前述较佳实施例的键盘2相同,且相同之处不再赘述,而该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薄膜开关电路31的结构不同。
薄膜开关电路31中,第一板体311包括多个第一接点3111以及多个第二接点3112,其中,多个第一接点3111之间通过第一导电线路(为了精简图面,故未显示于图4中)而互相连接,而多个第二接点3112之间通过第二导电线路(为了精简图面,故未显示于图4中)而互相连接。第二板体312位于第一板体311的下方,且包括多个第三接点3121、多个第一开孔3122以及多个第二开孔3123,每一第一开孔3122对应于一个第一接点3111,而每一第二开孔3123对应于一个第二接点3112,其中,多个第三接点3121之间通过第三导电线路(为了精简图面,故未显示于图4中)而互相连接。
第三板体313位于第二板体312的下方,且包括多个第三开孔3131、多个第四接点3132以及多个第四开孔3133,每一第三开孔3131对应于一个第三接点3121,而每一第四开孔3133对应于一个第二接点3112。其中,每一第四接点3132对应于一个第一接点3111以及一个第一开孔3122,多个第四接点3132之间通过第四导电线路(为了精简图面,故未显示于图4中)而互相连接。第四板体314位于第三板体313的下方,且包括多个第五接点3141以及多个第六接点3142,每一第五接点3141对应于一个第三接点3121以及一个第三开孔3131,且每一第六接点3142对应于一个第二接点3112、一个第二开孔3123以及一个第四开孔3133。其中,多个第五接点3141之间通过第五导电线路(为了精简图面,故未显示于图4中)而互相连接,且多个第六接点3142之间通过第六导电线路(为了精简图面,故未显示于图4中)而互相连接。
薄膜开关电路31中,一个第一接点3111、一个第一开孔3122以及一个第四接点3132可形成一个第一按键开关33,其中,定义由第一板体311的多个第一接点3111、第二板体312的多个第一开孔3122以及第三板体313的多个第四接点3132所形成的多个第一按键开关33为第一按键矩阵(未显示于图中)。同理,一个第三接点3121、一个第三开孔3131以及一个第五接点3141可形成一个第二按键开关34,其中,定义由第二板体312的多个第二接点3121、第三板体313的多个第三开孔3131以及第四板体314的多个第五接点3141所形成的多个第二按键开关34为第二按键矩阵(未显示于图中)。同理,一个第二接点3112、一个第二开孔3123、一个第四开孔3133以及一个第六接点3142可形成一个第三按键开关35,其中,定义由第一板体311的多个第二接点3112、第二板体312的多个第二开孔3123、第三板体313的多个第四开孔3132以及第四板体314的多个第六接点3142所形成的多个第三按键开关35为第三按键矩阵(未显示于图中)。
综言之,本发明键盘3中的多个按键30由第一按键矩阵、第二按键矩阵以及第三按键矩阵所共同组成,其中,第一按键矩阵的第一按键开关33的导通通过第一导电线路以及第四导电线路而触发,且第二按键矩阵的第二按键开关34的导通通过第三导电线路以及第五导电线路而触发,第三按键矩阵的第三按键开关35的导通通过第二导电线路以及第六导电线路而触发,与前述较佳实施例的键盘2相比,本发明键盘3更设置有第三按键矩阵,以供设置更多数量的按键30于其中,且多个所述按键30可避免鬼键的发生。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与上述不同作法的第三较佳实施例。请同时参阅图5A以及图5B,图5A为本发明键盘于第四较佳实施例中的局部结构剖面示意图,而图5B则为本发明键盘于第四较佳实施例中的另一局部结构剖面示意图。本发明键盘4包括多个按键40、薄膜开关电路41以及支撑板42,且每一按键40包括按键帽401、剪刀式连接元件402以及弹性元件403,而薄膜开关电路41包括第一板体411、第二板体412、第三板体413、第四板体414以及第五板体415。键盘4的各元件的结构以及功能大致上与前述较佳实施例的键盘相同,且相同之处不再赘述,而该两者的不同在于,薄膜开关电路41的结构不同。
薄膜开关电路41中,第一板体411包括多个第一接点4111、多个第二接点4112以及多个第三接点4113,其中,多个第一接点4111之间通过第一导电线路(为了精简图面,故未显示于图中)而互相连接,且多个第二接点4112之间通过第二导电线路(为了精简图面,故未显示于图中)而互相连接,且多个第三接点4113之间通过第三导电线路(为了精简图面,故未显示于图中)而互相连接。第二板体412位于第一板体411的下方,且包括多个第一开孔4121、多个第四接点4122、多个第二开孔4123以及多个第三开孔4124,每一第一开孔4121对应于一个第一接点4111,且每一第二开孔4123对应于一个第二接点4112,而每一第三开孔4124对应于一个第三接点4113。其中,多个第四接点4122之间通过第四导电线路(为了精简图面,故未显示于图中)而互相连接。
第三板体413位于第二板体412的下方,且包括多个第五接点4131、多个第四开孔4132、多个第五开孔4133、多个第六接点4134以及多个第六开孔4135。每一第五接点4131对应于一个第一接点4111以及一个第一开孔4121,每一第四开孔4132对应于一个第四接点4122,且每一第五开孔4133对应于一个第二接点4112以及一个第二开孔4123,而每一第六开孔4135对应于一个第三接点4113以及一个第三开孔4124。其中,多个第五接点4131之间通过第五导电线路(为了精简图面,故未显示于图中)而互相连接,多个第六接点4134之间通过第六导电线路(为了精简图面,故未显示于图中)而互相连接。
第四板体414位于第三板体413的下方,且包括多个第七接点4141、多个第八接点4142、多个第七开孔4143以及多个第八开孔4144。每一第七接点4141对应于一个第四接点4122以及一个第四开孔4132,且每一第八接点4142对应于一个第二接点4112、一个第二开孔4123以及一个第五开孔4133。每一第七开孔4143对应于一个第六接点4134,而每一第八开孔4144对应于一个第三接点4113、一个第三开孔4125以及一个第六开孔4135。其中,多个第七接点4141之间通过第七导电线路(为了精简图面,故未显示于图中)而互相连接,且多个第八接点4142之间通过第八导电线路(为了精简图面,故未显示于图中)而互相连接。
第五板体415位于第四板体414的下方,且包括多个第九接点4151以及多个第十接点4152,每一第九接点4151对应于一个第六接点4134以及一个第七开孔4143,而每一第十接点4152对应于一个第三接点4113、一个第三开孔4125、一个第六开孔4135以及一个第八开孔4144。其中,多个第九接点4151之间通过第九导电线路(为了精简图面,故未显示于图中)而互相连接,且多个第十接点4152之间通过第十导电线路(为了精简图面,故未显示于图中)而互相连接。
薄膜开关电路41中,一个第一接点4111、一个第一开孔4121以及一个第五接点4131可形成一个第一按键开关43,其中,定义由第一板体411的多个第一接点4111、第二板体412的多个第一开孔4121以及第三板体413的多个第五接点4131所形成的多个第一按键开关43为第一按键矩阵(未显示于图中)。同理,一个第四接点4122、一个第四开孔4132以及一个第七接点4141可形成一个第二按键开关44,其中,定义由第二板体412的多个第四接点4122、第三板体413的多个第四开孔4132以及第四板体414的多个第七接点4141所形成的多个第二按键开关44为第二按键矩阵(未显示于图中)。同理,一个第二接点4112、一个第二开孔4123、一个第五开孔4133以及一个第八接点4142可形成一个第三按键开关45,其中,定义由第一板体411的多个第二接点4112、第二板体412的多个第二开孔4123、第三板体413的多个第五开孔4133以及第四板体414的多个第八接点4142所形成的多个第三按键开关45为第三按键矩阵(未显示于图中)。
同理,一个第六接点4134、一个第七开孔4143以及一个第九接点4151可形成一个第四按键开关46,其中,定义由第三板体413的多个第六接点4134、第四板体414的多个第七开孔4143以及第五板体415的多个第九接点4151所形成的多个第四按键开关46为第四按键矩阵(未显示于图中)。同理,一个第三接点4113、一个第三开孔4124、第六开孔4135、一个第八开孔4144以及一个第十接点4152可形成一个第五按键开关47,其中,定义由第一板体411的多个第三接点4113、第二板体412的多个第三开孔4124、第三板体413的多个第六开孔4135、第四板体414的多个第八开孔4144以及第五板体415的多个第十接点4152所形成的多个第三按键开关47为第五按键矩阵(未显示于图中)。
综言之,本发明键盘4中的多个按键40由第一按键矩阵、第二按键矩阵、第三按键矩阵、第四按键矩阵以及第五按键矩阵所共同组成。其中,第一按键矩阵的第一按键开关43的导通通过第一导电线路以及第五导电线路而触发,且第二按键矩阵的第二按键开关44的导通通过第四导电线路以及第七导电线路而触发,第三按键矩阵的第三按键开关45的导通通过第二导电线路以及第八导电线路而触发,第四按键矩阵的第四按键开关46的导通通过第六导电线路以及第八导电线路而触发,而第五按键矩阵的第五按键开关47的导通通过第三导电线路以及第十导电线路而触发。与前述较佳实施例的键盘2相比,本发明键盘4更设置有第四按键矩阵以及第五按键矩阵,以供设置更多数量的按键40于其中,且多个所述按键40可避免鬼键的发生。
需特别说明的有二,第一,本发明键盘的支撑板除了可设置于薄膜开关电路的下方之外,亦可根据需求而设置于薄膜开关电路的上方,然其支撑板必须设置对应于弹性元件的支撑板开孔,以供弹性元件可穿过支撑板开孔而触发薄膜开关电路。第二,本发明键盘中设置有互相不重迭的多个按键矩阵,且按键矩阵的设置可根据需求而选择适合的按键矩阵,并非以前述较佳实施例中的各种按键矩阵为限。
根据上述可知,本发明键盘中的薄膜开关电路包含有四片以上的板体,以设置多种按键矩阵于其中,使得多个按键可由多种按键矩阵而共同组成。其中,每一按键矩阵中的导电线路是分别独立而不与其他按键矩阵的导电线路共用,由此可避免鬼键发生。与现有技术的第一作法相比,本发明键盘不需设置大量的二极管于其中,故可降低一般具有防鬼键功能的键盘的成本。与现有技术的第二作法相比,本发明键盘中的导电线路的数量比现有技术的第二作法的输出线路的数量少,且可解决其输出电路难以配置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因此凡其它未脱离本发明所公开的精神下所完成的等效改变或修饰,均应包含于本案的权利要求内。

Claims (10)

1.一种键盘,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按键,显露于该键盘之外;以及
一薄膜开关电路,位于该至少一按键的下方,用以被该至少一按键触压而产生至少一按键信号,该薄膜开关电路包括:
一第一板体,位于该至少一按键的下方,且具有至少一第一接点;
一第二板体,位于该第一板体的下方,且包括至少一第二接点以及至少一第一开孔;
一第三板体,位于该第二板体的下方,且包括至少一第三接点以及至少一第二开孔;以及
一第四板体,位于该第三板体的下方,且具有至少一第四接点;其中,该至少一第一接点、该至少一第一开孔以及该至少一第三接点形成一第一按键矩阵,且该至少一第二接点、该至少一第二开孔以及该至少第四接点形成一第二按键矩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键盘,其中,该至少一第一接点、该至少一第一开孔、该至少一第二开孔以及该至少一第四接点形成一第三按键矩阵。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键盘,还包括一支撑板,设置于该薄膜开关电路的下方;其中,该至少一按键包括:
一按键帽,显露于该键盘之外;
一剪刀式连接元件,位于该支撑板与该按键帽之间,用以连接该支撑板以及该按键帽并使该按键帽相对于该支撑板上下移动;以及
一弹性元件,位于该按键帽与该薄膜开关电路之间,用以被该按键帽抵顶而触压该薄膜开关电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键盘,还包括一第五板体,位于该第四板体的下方,且具有至少一第五接点,而该第四板体还包括至少一第三开孔;其中,该第一接点、该至少一第一开孔、该至少一第二开孔、该至少一第三开孔以及该至少第五接点形成一第三按键矩阵。
5.一种键盘,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按键,显露于该键盘之外;以及
一薄膜开关电路,位于该至少一按键的下方,用以被该至少一按键触压而产生至少一按键信号,该薄膜开关电路包括:
一第一板体,位于该至少一按键的下方,且具有至少一第一接点;
一第二板体,位于该第一板体的下方,且包括至少一第二接点以及至少一第一开孔;
一第三板体,位于该第二板体的下方,且包括至少一第三接点以及至少一第二开孔;以及
一第四板体,位于该第三板体的下方,且具有至少一第四接点;其中,该第一接点、该至少一第一开孔以及该第三接点形成一第一按键矩阵,且该第一接点、该至少一第一开孔、该至少一第二开孔以及该第四接点形成一第二按键矩阵。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键盘,其中,该至少一第二接点、该至少一第二开孔以及该至少一第四接点形成一第三按键矩阵。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键盘,还包括一支撑板,设置于该薄膜开关电路的下方;其中,该至少一按键包括:
一按键帽,显露于该键盘之外;
一剪刀式连接元件,位于该支撑板与该按键帽之间,用以连接该支撑板以及该按键帽并使该按键帽相对于该支撑板上下移动;以及
一弹性元件,位于该按键帽与该薄膜开关电路之间,用以被该按键帽抵顶而触压该薄膜开关电路。
8.一种键盘,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按键,显露于该键盘之外;以及
一薄膜开关电路,位于该至少一按键的下方,用以被该至少一按键触压而产生至少一按键信号,该薄膜开关电路包括:
一第一板体,位于该至少一按键的下方,且具有至少一第一接点;
一第二板体,位于该第一板体的下方,且包括至少一第二接点以及至少一第一开孔;
一第三板体,位于该第二板体的下方,且包括至少一第三接点以及至少一第二开孔;以及
一第四板体,位于该第三板体的下方,且具有至少一第四接点;其中,该至少一第二接点、该至少一第二开孔以及该第四接点形成一第一按键矩阵,且该第一接点、该至少一至少一第一开孔、该至少一第二开孔以及该至少一第四接点形成一第二按键矩阵。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键盘,其中,该至少一第一接点、该至少一第一开孔以及该至少一第三接点形成一第三按键矩阵。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键盘,还包括一支撑板,设置于该薄膜开关电路的下方;其中,该至少一按键包括:
一按键帽,显露于该键盘之外;
一剪刀式连接元件,位于该支撑板与该按键帽之间,用以连接该支撑板以及该按键帽并使该按键帽相对于该支撑板上下移动;以及
一弹性元件,位于该按键帽与该薄膜开关电路之间,用以被该按键帽抵顶而触压该薄膜开关电路。
CN201711482228.9A 2017-12-29 2017-12-29 键盘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99433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482228.9A CN109994334B (zh) 2017-12-29 2017-12-29 键盘
TW107101273A TWI646447B (zh) 2017-12-29 2018-01-12 鍵盤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482228.9A CN109994334B (zh) 2017-12-29 2017-12-29 键盘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94334A true CN109994334A (zh) 2019-07-09
CN109994334B CN109994334B (zh) 2020-12-04

Family

ID=658036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482228.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994334B (zh) 2017-12-29 2017-12-29 键盘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9994334B (zh)
TW (1) TWI64644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97328A (zh) * 2019-08-19 2021-02-23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键盘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737253A (en) * 2006-03-17 2007-10-01 Zippy Tech Corp Keyboard without ghost keys
CN101854176A (zh) * 2009-04-03 2010-10-06 旭丽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鬼键检测电路及其相关方法
CN103298266A (zh) * 2013-05-02 2013-09-11 精模电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键盘软性线路板的制作方法
CN104104392A (zh) * 2013-04-12 2014-10-15 微盟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按键判断方法及其装置
US20170032909A1 (en) * 2015-07-31 2017-02-02 Primax Electronics Ltd. Keyboard
CN106406553A (zh) * 2015-07-30 2017-02-15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键盘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77824U (en) * 2009-09-18 2010-04-01 Shu-Yuan Zhan Thin film circuit board structure for keyboard
TWI423287B (zh) * 2010-07-16 2014-01-11 Primax Electronics Ltd 壓力感測式發光鍵盤
TW201205626A (en) * 2010-07-30 2012-02-01 Primax Electronics Ltd Dual force sensing keyboard
TWM401951U (en) * 2010-11-17 2011-04-11 Abbahome Inc Keyboard capacitive membrane circuit board
CN202307633U (zh) * 2011-11-03 2012-07-04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键盘
TWM429135U (en) * 2012-01-02 2012-05-11 Chicony Power Tech Co Ltd Input device
CN204088129U (zh) * 2014-05-30 2015-01-07 张文嵛 按键开关、按键单元及电脑键盘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737253A (en) * 2006-03-17 2007-10-01 Zippy Tech Corp Keyboard without ghost keys
CN101854176A (zh) * 2009-04-03 2010-10-06 旭丽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鬼键检测电路及其相关方法
CN104104392A (zh) * 2013-04-12 2014-10-15 微盟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按键判断方法及其装置
CN103298266A (zh) * 2013-05-02 2013-09-11 精模电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键盘软性线路板的制作方法
CN106406553A (zh) * 2015-07-30 2017-02-15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键盘
US20170032909A1 (en) * 2015-07-31 2017-02-02 Primax Electronics Ltd. Keyboard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97328A (zh) * 2019-08-19 2021-02-23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键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94334B (zh) 2020-12-04
TW201931069A (zh) 2019-08-01
TWI646447B (zh) 2019-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31780B2 (en) Keyboard
US9620307B2 (en) Keyboard circuit employing diodes
CA2412243C (en) Keyboard assembly for a mobile device
US3760137A (en) Matrix push-button switch
US8710383B2 (en) Thin film switch and press key/keyboard using the same
US20120024682A1 (en) Two-level pressure sensitive keyboard
US10754440B2 (en) Touch sensitive keyboard with flexible interconnections
JP5230706B2 (ja) 力覚センサー式の発光キーボード
CN106301323B (zh) 薄膜式按键结构及薄膜式键盘
US20130148327A1 (en) Illuminating keyboard
TWM508059U (zh) 薄膜式按鍵結構及薄膜式鍵盤
CN109994334A (zh) 键盘
KR102236945B1 (ko) 마우스와 터치패드 결합형 t-마우스 모듈
TWI657468B (zh) 鍵盤
TWI653651B (zh) 鍵盤
CN203894703U (zh) 计算机键盘
CN106406553A (zh) 键盘
CN110033974A (zh) 键盘
KR20090007585A (ko) 안티-고스팅 키보드
CN103426674B (zh) 开关膜层及包含该开关膜层的键盘
US10312034B1 (en) Keyboard device
CN109727804A (zh) 键盘
TWI550669B (zh) 薄膜式鍵盤
US11397473B1 (en) Electrical key support membrane
CN112397328A (zh) 键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20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