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33330B - 光學成像鏡頭 - Google Patents

光學成像鏡頭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33330B
TWI633330B TW106101086A TW106101086A TWI633330B TW I633330 B TWI633330 B TW I633330B TW 106101086 A TW106101086 A TW 106101086A TW 106101086 A TW106101086 A TW 106101086A TW I633330 B TWI633330 B TW I63333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axis
optical
thickness
optical imag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010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32360A (zh
Inventor
張加欣
林茂宗
唐如優
Original Assignee
玉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玉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玉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323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323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33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333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6Panoramic objectives; So-called "sky lenses" including panoramic objectives having reflecting surfa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2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non-spherical faces
    • G02B3/04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non-spherical faces with continuous faces that are rotationally symmetrical but deviate from a true sphere, e.g. so called "aspheric"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more than six components

Abstract

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從物側至像側之間沿著一光軸依序包括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以及第七透鏡,且各透鏡都具有一物側面及一像側面。光學成像鏡頭符合:V4+V5+V6+V7≦175.00,其中V4為第四透鏡的阿貝係數,V5為第五透鏡的阿貝係數,V6為第六透鏡的阿貝係數,且V7為第七透鏡的阿貝係數。

Description

光學成像鏡頭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光學鏡頭,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光學成像鏡頭。
近年來,手機和數位相機等攜帶型電子產品的普及使得影像模組相關技術蓬勃發展,此影像模組主要包含光學成像鏡頭、模組後座單元(module holder unit)與感測器(sensor)等元件,而手機和數位相機的薄型輕巧化趨勢也讓影像模組的小型化需求愈來愈高。隨著電荷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 CCD)與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元件(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CMOS)之技術進步和尺寸縮小化,裝載在影像模組中的光學成像鏡頭也需要相應地縮短長度。但是,為了避免攝影效果與品質下降,在縮短光學成像鏡頭的長度時仍然要兼顧良好的光學性能。光學成像鏡頭最重要的特性不外乎就是成像品質與體積。
另一方面,可攜式電子產品(例如手機、相機、平板電腦、個人數位助理、車用攝影裝置等)的規格日新月異,其關鍵零組件─光學成像鏡頭也更加多樣化發展。光學成像鏡頭的發展重點除了在於追求其成像品質的提升,更追求其具備更大光圈與更寬廣的視場角度。
然而,光學成像鏡頭設計並非單純將成像品質佳的鏡頭等比例縮小就能製作出兼具成像品質與微型化的光學成像鏡頭,設計過程牽涉到材料特性,還必須考量到製作、組裝良率等生產面的實際問題。另外,鏡片材料的選擇也十分重要。為了追求成像品質的提升,習知以七片透鏡設計來改善球差、場曲以及畸變。然而,此設計卻造成成像畫面周邊顏色失真的問題。因此,以七片式透鏡結構而言,如何製作出符合消費性電子產品需求的光學成像鏡頭,其成像品質良好並具備優異視場角度、大光圈以及較短的鏡頭長度,長久以來一直是本領域產、官、學界所熱切追求的。
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其在縮短鏡頭系統長度的條件下,具有良好且穩定的成像品質。
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提出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從物側至像側之間沿著光軸依序包括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以及第七透鏡,且第一透鏡至第七透鏡各自包括朝向物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物側面及朝向像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像側面;第一透鏡具有正屈光率;第二透鏡的物側面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第三透鏡具有正屈光率;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率;第五透鏡的物側面與像側面的至少其中之一為非球面;第六透鏡的像側面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第七透鏡的物側面與像側面皆為非球面。光學成像鏡頭符合:V4+V5+V6+V7≦175.00,其中,V4為第四透鏡的阿貝係數,V5為第五透鏡的阿貝係數,V6為第六透鏡的阿貝係數,且V7為第七透鏡的阿貝係數。
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提出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從物側至像側之間沿著光軸依序包括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以及第七透鏡,且第一透鏡至第七透鏡各自包括朝向物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物側面及朝向像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像側面;第一透鏡具有正屈光率;第三透鏡具有正屈光率;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率;第五透鏡的像側面具有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第六透鏡的像側面具有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第七透鏡的物側面與像側面皆為非球面。光學成像鏡頭符合:V4+V5+V6+V7≦175.00,其中,V4為第四透鏡的阿貝係數,V5為第五透鏡的阿貝係數,V6為第六透鏡的阿貝係數,且V7為第七透鏡的阿貝係數。
基於上述,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有益效果在於:藉由上述透鏡的物側面或像側面的凹凸形狀設計與排列,以及上述透鏡的材料選擇,使光學成像鏡頭在縮短鏡頭系統長度的條件下,具備優異的視場角度以及大光圈。另外,光學成像鏡頭具有良好的光學性能而能提供良好的成像品質,且光學成像鏡頭設計及加工的困難度較低。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本篇說明書所言之「一透鏡具有正屈光率(或負屈光率)」,是指所述透鏡以高斯光學理論計算出來之光軸上的屈光率為正(或為負)。該像側面、物側面定義為成像光線通過的範圍,其中成像光線包括了主光線(chief ray)Lc及邊緣光線(marginal ray)Lm,如圖1所示,I為光軸且此一透鏡是以該光軸I為對稱軸徑向地相互對稱,光線通過光軸上的區域為光軸附近區域A,邊緣光線通過的區域為圓周附近區域C,此外,該透鏡還包含一延伸部E(即圓周附近區域C徑向上向外的區域),用以供該透鏡組裝於一光學成像鏡頭內,理想的成像光線並不會通過該延伸部E,但該延伸部E之結構與形狀並不限於此,以下之實施例為求圖式簡潔均省略了部分的延伸部。更詳細的說,判定面形或光軸附近區域、圓周附近區域、或多個區域的範圍的方法如下:
請參照圖1,其係一透鏡徑向上的剖視圖。以該剖視圖觀之,在判斷前述區域的範圍時,定義一中心點為該透鏡表面上與光軸的一交點,而一轉換點是位於該透鏡表面上的一點,且通過該點的一切線與光軸垂直。如果徑向上向外有複數個轉換點,則依序為第一轉換點,第二轉換點,而有效半效徑上距光軸徑向上最遠的轉換點為第N轉換點。中心點和第一轉換點之間的範圍為光軸附近區域,第N轉換點徑向上向外的區域為圓周附近區域,中間可依各轉換點區分不同的區域。此外,有效半徑為邊緣光線Lm與透鏡表面交點到光軸I上的垂直距離。
如圖2所示,該區域的形狀凹凸係以平行通過該區域的光線(或光線延伸線)與光軸的交點在像側或物側來決定(光線焦點判定方式)。舉例言之,當光線通過該區域後,光線會朝像側聚焦,與光軸的焦點會位在像側,例如圖2中R點,則該區域為凸面部。反之,若光線通過該某區域後,光線會發散,其延伸線與光軸的焦點在物側,例如圖2中M點,則該區域為凹面部,所以中心點到第一轉換點間為凸面部,第一轉換點徑向上向外的區域為凹面部;由圖2可知,該轉換點即是凸面部轉凹面部的分界點,因此可定義該區域與徑向上相鄰該區域的內側的區域,係以該轉換點為分界具有不同的面形。另外,若是光軸附近區域的面形判斷可依該領域中通常知識者的判斷方式,以R值(指近軸的曲率半徑,通常指光學軟體中的透鏡資料庫(lens data)上的R值)正負判斷凹凸。以物側面來說,當R值為正時,判定為凸面部,當R值為負時,判定為凹面部;以像側面來說,當R值為正時,判定為凹面部,當R值為負時,判定為凸面部,此方法判定出的凹凸和光線焦點判定方式相同。
若該透鏡表面上無轉換點,該光軸附近區域定義為有效半徑的0~50%,圓周附近區域定義為有效半徑的50~100%。
圖3範例一的透鏡像側表面在有效半徑上僅具有第一轉換點,則第一區為光軸附近區域,第二區為圓周附近區域。此透鏡像側面的R值為正,故判斷光軸附近區域具有一凹面部;圓周附近區域的面形和徑向上緊鄰該區域的內側區域不同。即,圓周附近區域和光軸附近區域的面形不同;該圓周附近區域係具有一凸面部。
圖4範例二的透鏡物側表面在有效半徑上具有第一及第二轉換點,則第一區為光軸附近區域,第三區為圓周附近區域。此透鏡物側面的R值為正,故判斷光軸附近區域為凸面部;第一轉換點與第二轉換點間的區域(第二區)具有一凹面部,圓周附近區域(第三區)具有一凸面部。
圖5範例三的透鏡物側表面在有效半徑上無轉換點,此時以有效半徑0%~50%為光軸附近區域,50%~100%為圓周附近區域。由於光軸附近區域的R值為正,故此物側面在光軸附近區域具有一凸面部;而圓周附近區域與光軸附近區域間無轉換點,故圓周附近區域具有一凸面部。
圖6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而圖7A至圖7D為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請先參照圖6,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0從物側至像側沿光學成像鏡頭10的一光軸I依序包含一光圈2、一第一透鏡3、一第二透鏡4、一第三透鏡5、一第四透鏡6、一第五透鏡7、一第六透鏡8、一第七透鏡9及一濾光片12。當由一待拍攝物所發出的光線進入光學成像鏡頭10,並經由光圈2、第一透鏡3、第二透鏡4、第三透鏡5、第四透鏡6、一第五透鏡7、一第六透鏡8、一第七透鏡9及濾光片12之後,會在一成像面100(image plane)形成一影像。濾光片12例如為紅外線截止片(IR cut filter),用於防止光線中的部分波段的紅外線透射至成像面100而影響成像品質。補充說明的是,物側是朝向待拍攝物的一側,而像側是朝向成像面100的一側。
第一透鏡3、第二透鏡4、第三透鏡5、第四透鏡6、第五透鏡7、第六透鏡8、第七透鏡9及濾光片12都各自具有一朝向物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之物側面31、41、51、61、71、81、91、121及一朝向像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之像側面32、42、52、62、72、82、92、122。
此外,為了滿足產品輕量化的需求,第一透鏡3至第七透鏡9皆為具備屈光率且都是塑膠材質所製成,但第一透鏡3至第七透鏡9的材質仍不以此為限制。
第一透鏡3具有正屈光率。第一透鏡3的物側面31為一凸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31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312。第一透鏡3的像側面32為一凹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凹面部32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322。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透鏡3的物側面31與像側面32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4具有負屈光率。第二透鏡4的物側面41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41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412。第二透鏡4的像側面42為一凹面,且具有一在光軸I附近區域的凹面部42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422。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透鏡4的物側面41與像側面42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5具有正屈光率。第三透鏡5的物側面51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51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512。第三透鏡5的像側面52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凹面部52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522。在本實施例中,第三透鏡5的物側面51與像側面52皆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6具有正屈光率。第四透鏡6的物側面61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61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612。第四透鏡6的像側面62為一凸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62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622。在本實施例中,第四透鏡6的物側面61與像側面62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7具有正屈光率。第五透鏡7的物側面71為一凹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凹面部71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712。第五透鏡7的像側面72為一凸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72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722。在本實施例中,第五透鏡7的物側面71與像側面72皆為非球面。
第六透鏡8具有正屈光率。第六透鏡8的物側面81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81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812。第六透鏡8的像側面82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凹面部82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822。在本實施例中,第六透鏡8的物側面81與像側面82皆為非球面。
第七透鏡9具有負屈光率。第七透鏡9的物側面91為一凹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凹面部91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912。第七透鏡9的像側面92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凹面部92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922。在本實施例中,第七透鏡9的物側面91與像側面92皆為非球面。
第一實施例的其他詳細光學數據如圖8所示,且第一實施例的整體系統焦距(effective focal length, EFL)為4.047 mm,半視場角(half field of view, HFOV)為37.496∘,光圈值(f-number, Fno)為1.520,其系統長度為5.423 mm,像高為3.289 mm。其中,系統長度是指由第一透鏡3的物側面31到成像面100在光軸I上的距離。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透鏡3、第二透鏡4、第三透鏡5、第四透鏡6、第五透鏡7、第六透鏡8以及第七透鏡9的物側面31、41、51、61、71、81、91及像側面32、42、52、62、72、82、91共計十四個面均是非球面,而這些非球面是依下列公式定義: -----------(1) 其中: Y:非球面曲線上的點與光軸I的距離; Z:非球面之深度(非球面上距離光軸I為Y的點,與相切於非球面光軸I上頂點之切面,兩者間的垂直距離); R:透鏡表面近光軸I處的曲率半徑; K:錐面係數(conic constant);:第i階非球面係數。
第一透鏡3的物側面31到第七透鏡9的像側面92在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係數如圖9所示。其中,圖9中欄位編號31表示其為第一透鏡3的物側面31的非球面係數,其它欄位依此類推。
另外,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0中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如圖50以及圖51所示。 其中, EFL為光學成像鏡頭10的系統焦距; T1為第一透鏡3在光軸I上的厚度; T2為第二透鏡4在光軸I上的厚度; T3為第三透鏡5在光軸I上的厚度; T4為第四透鏡6在光軸I上的厚度; T5為第五透鏡7在光軸I上的厚度; T6為第六透鏡8在光軸I上的厚度; T7為第七透鏡9在光軸I上的厚度; G12為第一透鏡3到第二透鏡4在光軸I上的空氣間隙(即第一透鏡3的像側面32到第二透鏡4的物側面41在光軸I上的距離); G23為第二透鏡4到第三透鏡5在光軸I上的空氣間隙(即第二透鏡4的像側面42到第三透鏡5的物側面51在光軸I上的距離); G34為第三透鏡5到第四透鏡6在光軸I上的空氣間隙(即第三透鏡5的像側面52到第四透鏡6的物側面61在光軸I上的距離); G45為第四透鏡6到第五透鏡7在光軸I上的空氣間隙(即第四透鏡6的像側面62到第五透鏡7的物側面71在光軸I上的距離); G56為第五透鏡7到第六透鏡8在光軸I上的空氣間隙(即第五透鏡7的像側面72到第六透鏡8的物側面81在光軸I上的距離); G67為第六透鏡8到第七透鏡9在光軸I上的空氣間隙(即第六透鏡8的像側面82到第七透鏡9的物側面91在光軸I上的距離); G7F為第七透鏡9到濾光片12在光軸I上的空氣間隙(即第七透鏡9的像側面92到濾光片12的物側面121在光軸I上的距離); TF為濾光片12在光軸I上的厚度; GFP為濾光片12到成像面100在光軸I上的空氣間隙(即濾光片12的像側面122到成像面100在光軸I上的距離); TTL為第一透鏡3的物側面31到成像面100在光軸I上的距離,即為光學成像鏡頭10的系統長度; BFL為第七透鏡9的像側面92至成像面100在光軸I上的距離; ALT為第一透鏡3、第二透鏡4、第三透鏡5、第四透鏡6、第五透鏡7、第六透鏡8以及第七透鏡9在光軸I上的厚度總和,即T1、T2、T3、T4、T5、T6以及T7之和; AAG為第一透鏡3至第七透鏡9在光軸I上的六個空氣間隙總和,即G12、G23、G34、G45、G56、G67之和; V1為第一透鏡3的阿貝係數; V2為第二透鏡4的阿貝係數; V3為第三透鏡5的阿貝係數; V4為第四透鏡6的阿貝係數; V5為第五透鏡7的阿貝係數; V6為第六透鏡8的阿貝係數;及 V7為第七透鏡9的阿貝係數。 另外,再定義: TL為第一透鏡3的物側面31到第七透鏡9的像側面92在光軸I上的距離; f1為第一透鏡3的焦距; f2為第二透鏡4的焦距; f3為第三透鏡5的焦距; f4為第四透鏡6的焦距; f5為第五透鏡7的焦距; f6為第六透鏡8的焦距; f7為第七透鏡9的焦距; n1為第一透鏡3的折射率; n2為第二透鏡4的折射率; n3為第三透鏡5的折射率; n4為第四透鏡6的折射率; n5為第五透鏡7的折射率; n6為第六透鏡8的折射率;及 n7為第七透鏡9的折射率。
再配合參閱圖7A至圖7D,圖7A的圖式說明第一實施例的縱向球差(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ration),圖7B與圖7C的圖式則分別說明第一實施例在成像面100上有關弧矢(sagittal)方向的場曲(field curvature)像差及子午(tangential)方向的場曲像差,圖7D的圖式則說明第一實施例在成像面100上的畸變像差(distortion aberration)。本第一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圖示圖7A是在光瞳半徑(pupil radius)為1.3489 mm時所模擬的。另外,本第一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圖示圖7A中,每一種波長所成的曲線皆很靠近並向中間靠近,說明每一種波長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皆集中在成像點附近,由每一波長的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4 mm範圍內,故本實施例確實明顯改善相同波長的球差,此外,紅、綠、藍三種代表波長彼此間的距離也相當接近,代表不同波長光線的成像位置已相當集中,因而使色像差也獲得明顯改善。
在圖7B與圖7C的二個場曲像差圖示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10 mm內,說明本第一實施例的光學系統能有效消除像差。而圖7D的畸變像差圖式則顯示本第一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維持在±9%的範圍內,說明本第一實施例的畸變像差已符合光學系統的成像品質要求,據此說明本第一實施例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在系統長度已縮短至5.423 mm左右的條件下,仍能提供較佳的成像品質,故本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鏡頭長度可以縮短以實現產品薄型化,並且可以擴大拍攝角度以及具備大光圈。另外,光學成像鏡頭具備良好的光學性能而能提供良好的成像品質。
圖10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而圖11A至圖11D為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請先參照圖10,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10的一第二實施例,其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似,僅各光學數據、非球面係數及這些透鏡3、4、5、6、7、8、9間的參數或多或少有些不同。在第二實施例中,第二透鏡4的物側面41為一凸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41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414。第三透鏡5的物側面51為一凸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51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514。在此需注意的是,為了清楚地顯示圖面,圖10中省略部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凹面部與凸面部的標號。
光學成像鏡頭10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12所示,且第二實施例的整體系統焦距為4.195 mm,半視場角(HFOV)為37.493∘,光圈值(Fno)為1.512,系統長度為5.520 mm,像高則為3.325 mm。
如圖13所示,則為第二實施例的第一透鏡3的物側面31到第七透鏡9的像側面92在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係數。
另外,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0中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如圖50以及圖51所示。
本第二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圖示圖11A是在光瞳半徑為1.3982 mm時所模擬的。本第二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圖示圖11A中,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25 mm範圍內。在圖11B與圖11C的二個場曲像差圖示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8 mm內。而圖11D的畸變像差圖式則顯示本第二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維持在±8%的範圍內。據此說明本第二實施例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在系統長度已縮短至5.520 mm左右的條件下,仍能提供較佳的成像品質。
經由上述說明可得知,第二實施例相較於第一實施例的優點在於:第二實施例的光圈值比第一實施例的光圈值小,也就是第二實施例的光圈比第一實施例的光圈大。第二實施例的縱向球差的範圍小於第一實施例的縱向球差的範圍。第二實施例在弧矢方向上的場曲像差的範圍小於第一實施例在弧矢方向上的場曲像差的範圍。第二實施例在子午方向上的場曲像差的範圍小於第一實施例在子午方向上的場曲像差的範圍。第二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的範圍小於第一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的範圍。此外,第二實施例的這些透鏡其在光軸附近區域的厚度與在圓周附近區域的厚度之間的差異小於第一實施例。第二實施例比第一實施例易於製造,因此良率較高。
圖14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而圖15A至圖15D為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請先參照圖14,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10的一第三實施例,其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似,僅各光學數據、非球面係數及這些透鏡3、4、5、6、7、8、9間的參數或多或少有些不同。在第三實施例中,第五透鏡7具有負屈光率。第二透鏡4的物側面41為一凸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41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414。第七透鏡9的物側面91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凹面部91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914。在此需注意的是,為了清楚地顯示圖面,圖14中省略部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凹面部與凸面部的標號。
光學成像鏡頭10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16所示,且第三實施例的整體系統焦距為4.106 mm,半視場角(HFOV)為37.700∘,光圈值(Fno)為1.516,系統長度為5.660 mm,像高則為3.314 mm。
如圖17所示,則為第三實施例的第一透鏡3的物側面31到第七透鏡9的像側面92在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係數。
另外,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0中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如圖50以及圖51所示。
本第三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圖示圖15A是在光瞳半徑為1.3686 mm時所模擬的。本第三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圖示圖15A中,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35 mm範圍內。在圖15B與圖15C的二個場曲像差圖示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4 mm內。而圖15D的畸變像差圖式則顯示本第三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維持在±8%的範圍內。據此說明本第三實施例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在系統長度已縮短至5.660 mm左右的條件下,仍能提供較佳的成像品質。
經由上述說明可得知,第三實施例相較於第一實施例的優點在於:第三實施例的光圈值比第一實施例的光圈值小,也就是第三實施例的光圈比第一實施例的光圈大。第三實施例的半視場角大於第一實施例。第三實施例的縱向球差的範圍小於第一實施例的縱向球差的範圍。第三實施例在弧矢方向上的場曲像差的範圍小於第一實施例在弧矢方向上的場曲像差的範圍。第三實施例在子午方向上的場曲像差的範圍小於第一實施例在子午方向上的場曲像差的範圍。第三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的範圍小於第一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的範圍。此外,第三實施例的這些透鏡其在光軸附近區域的厚度與在圓周附近區域的厚度之間的差異小於第一實施例。第三實施例比第一實施例易於製造,因此良率較高。
圖18為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而圖19A至圖19D為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請先參照圖18,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10的一第四實施例,其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似,僅各光學數據、非球面係數及這些透鏡3、4、5、6、7、8、9間的參數或多或少有些不同。在第四實施例中,第五透鏡7具有負屈光率。第四透鏡6的物側面61為一凹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凹面部613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612。在此需注意的是,為了清楚地顯示圖面,圖18中省略部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凹面部與凸面部的標號。
光學成像鏡頭10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20所示,且第四實施例的整體系統焦距為4.377 mm,半視場角(HFOV)為37.500∘,光圈值(Fno)為1.508,系統長度為6.086 mm,像高則為3.329 mm。
如圖21所示,則為第四實施例的第一透鏡3的物側面31到第七透鏡9的像側面92在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係數。
另外,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0中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如圖50以及圖51所示。
本第四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圖示圖19A是在光瞳半徑為1.4588 mm時所模擬的。本第四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圖示圖19A中,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2 mm範圍內。在圖19B與圖19C的二個場曲像差圖示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35 mm內。而圖19D的畸變像差圖式則顯示本第四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維持在±6%的範圍內。據此說明本第四實施例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在系統長度已縮短至6.086 mm左右的條件下,仍能提供較佳的成像品質。
經由上述說明可得知,第四實施例相較於第一實施例的優點在於:第四實施例的光圈值比第一實施例的光圈值小,也就是第四實施例的光圈比第一實施例的光圈大。第四實施例的半視場角大於第一實施例。第四實施例的縱向球差的範圍小於第一實施例的縱向球差的範圍。第四實施例在弧矢方向上的場曲像差的範圍小於第一實施例在弧矢方向上的場曲像差的範圍。第四實施例在子午方向上的場曲像差的範圍小於第一實施例在子午方向上的場曲像差的範圍。第四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的範圍小於第一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的範圍。此外,第四實施例的這些透鏡其在光軸附近區域的厚度與在圓周附近區域的厚度之間的差異小於第一實施例。第四實施例比第一實施例易於製造,因此良率較高。
圖22為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而圖23A至圖23D為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請先參照圖22,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10的一第五實施例,其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似,僅各光學數據、非球面係數及這些透鏡3、4、5、6、7、8、9間的參數或多或少有些不同。在第五實施例中,第二透鏡4的物側面41為一凸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41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414。第七透鏡9的物側面91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凹面部91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914。在此需注意的是,為了清楚地顯示圖面,圖22中省略部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凹面部與凸面部的標號。
光學成像鏡頭10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24所示,且第五實施例的整體系統焦距為4.181 mm,半視場角(HFOV)為37.500∘,光圈值(Fno)為1.583,系統長度為5.520 mm,像高則為3.193 mm。
如圖25所示,則為第五實施例的第一透鏡3的物側面31到第七透鏡9的像側面92在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係數。
另外,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0中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如圖50以及圖51所示。
本第五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圖示圖23A是在光瞳半徑為1.3936 mm時所模擬的。本第五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圖示圖23A中,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25 mm範圍內。在圖23B與圖23C的二個場曲像差圖示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7 mm內。而圖23D的畸變像差圖式則顯示本第五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維持在±8%的範圍內。據此說明本第五實施例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在系統長度已縮短至5.520 mm左右的條件下,仍能提供較佳的成像品質。
經由上述說明可得知,第五實施例相較於第一實施例的優點在於:第五實施例的半視場角大於第一實施例。第五實施例的縱向球差的範圍小於第一實施例的縱向球差的範圍。第五實施例在弧矢方向上的場曲像差的範圍小於第一實施例在弧矢方向上的場曲像差的範圍。第五實施例在子午方向上的場曲像差的範圍小於第一實施例在子午方向上的場曲像差的範圍。第五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的範圍小於第一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的範圍。此外,第五實施例的這些透鏡其在光軸附近區域的厚度與在圓周附近區域的厚度之間的差異小於第一實施例。第五實施例比第一實施例易於製造,因此良率較高。
圖26為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而圖27A至圖27D為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請先參照圖26,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10的一第六實施例,其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似,僅各光學數據、非球面係數及這些透鏡3、4、5、6、7、8、9間的參數或多或少有些不同。在第六實施例中,第二透鏡4的物側面41為一凸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41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414。在此需注意的是,為了清楚地顯示圖面,圖26中省略部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凹面部與凸面部的標號。
光學成像鏡頭10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28所示,且第六實施例的整體系統焦距為4.014 mm,半視場角(HFOV)為37.500∘,光圈值(Fno)為1.518,系統長度為5.398 mm,像高則為3.263 mm。
如圖29所示,則為第六實施例的第一透鏡3的物側面31到第七透鏡9的像側面92在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係數。
另外,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0中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如圖50以及圖51所示。
本第六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圖示圖27A是在光瞳半徑為1.3380 mm時所模擬的。本第六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圖示圖27A中,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4 mm範圍內。在圖27B與圖27C的二個場曲像差圖示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10 mm內。而圖27D的畸變像差圖式則顯示本第六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維持在±9%的範圍內。據此說明本第六實施例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在系統長度已縮短至5.398 mm左右的條件下,仍能提供較佳的成像品質。
經由上述說明可得知,第六實施例相較於第一實施例的優點在於: 第六實施例的鏡頭長度(系統長度)小於第一實施例的鏡頭長度(系統長度)。第六實施例的光圈值比第一實施例的光圈值小,也就是第六實施例的光圈比第一實施例的光圈大。第六實施例的半視場角大於第一實施例。第六實施例在弧矢方向上的場曲像差的範圍小於第一實施例在弧矢方向上的場曲像差的範圍。此外,第六實施例的這些透鏡其在光軸附近區域的厚度與在圓周附近區域的厚度之間的差異小於第一實施例。第六實施例比第一實施例易於製造,因此良率較高。
圖30為本發明的第七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而圖31A至圖31D為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請先參照圖30,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10的一第七實施例,其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似,僅各光學數據、非球面係數及這些透鏡3、4、5、6、7、8、9間的參數或多或少有些不同。在第七實施例中,第二透鏡4的物側面41為一凸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41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414。第三透鏡5的物側面51為一凸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51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514。第七透鏡9的物側面91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凹面部91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914。在此需注意的是,為了清楚地顯示圖面,圖30中省略部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凹面部與凸面部的標號。
光學成像鏡頭10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32所示,且第七實施例的整體系統焦距為4.137 mm,半視場角(HFOV)為37.700∘,光圈值(Fno)為1.515,系統長度為5.467 mm,像高則為3.325 mm。
如圖33所示,則為第七實施例的第一透鏡3的物側面31到第七透鏡9的像側面92在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係數。
另外,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0中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如圖52以及圖53所示。
本第七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圖示圖31A是在光瞳半徑為1.3789 mm時所模擬的。本第七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圖示圖31A中,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3 mm範圍內。在圖31B與圖31C的二個場曲像差圖示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10 mm內。而圖31D的畸變像差圖式則顯示本第七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維持在±7%的範圍內。據此說明本第七實施例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在系統長度已縮短至5.467 mm左右的條件下,仍能提供較佳的成像品質。
經由上述說明可得知,第七實施例相較於第一實施例的優點在於:第七實施例的光圈值比第一實施例的光圈值小,也就是第七實施例的光圈比第一實施例的光圈大。第七實施例的半視場角大於第一實施例。第七實施例的縱向球差的範圍小於第一實施例的縱向球差的範圍。第七實施例在弧矢方向上的場曲像差的範圍小於第一實施例在弧矢方向上的場曲像差的範圍。第七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的範圍小於第一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的範圍。此外,第七實施例的這些透鏡其在光軸附近區域的厚度與在圓周附近區域的厚度之間的差異小於第一實施例。第七實施例比第一實施例易於製造,因此良率較高。
圖34為本發明的第八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而圖35A至圖35D為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請先參照圖34,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10的一第八實施例,其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似,僅各光學數據、非球面係數及這些透鏡3、4、5、6、7、8、9間的參數或多或少有些不同。在第八實施例中,第五透鏡7具有負屈光率。第二透鏡4的物側面41為一凸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41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414。第三透鏡5的物側面51為一凸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51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514。第七透鏡9的物側面91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913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912。在此需注意的是,為了清楚地顯示圖面,圖34中省略部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凹面部與凸面部的標號。
光學成像鏡頭10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36所示,且第八實施例的整體系統焦距為4.112 mm,半視場角(HFOV)為37.700∘,光圈值(Fno)為1.582,系統長度為5.540 mm,像高則為3.324 mm。
如圖37所示,則為第八實施例的第一透鏡3的物側面31到第七透鏡9的像側面92在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係數。
另外,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0中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如圖52以及圖53所示。
本第八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圖示圖35A是在光瞳半徑為1.3705 mm時所模擬的。本第八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圖示圖35A中,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2 mm範圍內。在圖35B與圖35C的二個場曲像差圖示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10 mm內。而圖35D的畸變像差圖式則顯示本第八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維持在±7%的範圍內。據此說明本第八實施例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在系統長度已縮短至5.540 mm左右的條件下,仍能提供較佳的成像品質。
經由上述說明可得知,第八實施例相較於第一實施例的優點在於:第八實施例的半視場角大於第一實施例。第八實施例的縱向球差的範圍小於第一實施例的縱向球差的範圍。第八實施例在弧矢方向上的場曲像差的範圍小於第一實施例在弧矢方向上的場曲像差的範圍。第八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的範圍小於第一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的範圍。此外,第八實施例的這些透鏡其在光軸附近區域的厚度與在圓周附近區域的厚度之間的差異小於第一實施例。第八實施例比第一實施例易於製造,因此良率較高。
圖38為本發明的第九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而圖39A至圖39D為第九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請先參照圖38,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10的一第九實施例,其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似,僅各光學數據、非球面係數及這些透鏡3、4、5、6、7、8、9間的參數或多或少有些不同。在第九實施例中,第五透鏡7具有負屈光率。第三透鏡5的物側面51為一凸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51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514。第七透鏡9的物側面91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凹面部91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914。第七透鏡9的像側面92為一凹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凹面部92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924。在此需注意的是,為了清楚地顯示圖面,圖38中省略部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凹面部與凸面部的標號。
光學成像鏡頭10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40所示,且第九實施例的整體系統焦距為4.248 mm,半視場角(HFOV)為37.700∘,光圈值(Fno)為1.530,系統長度為5.784 mm,像高則為3.364 mm。
如圖41所示,則為第九實施例的第一透鏡3的物側面31到第七透鏡9的像側面92在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係數。
另外,第九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0中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如圖52以及圖53所示。
本第九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圖示圖39A是在光瞳半徑為1.4160 mm時所模擬的。本第九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圖示圖39A中,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35 mm範圍內。在圖39B與圖39C的二個場曲像差圖示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10 mm內。而圖39D的畸變像差圖式則顯示本第九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維持在±4%的範圍內。據此說明本第九實施例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在系統長度已縮短至5.784 mm左右的條件下,仍能提供較佳的成像品質。
經由上述說明可得知,第九實施例相較於第一實施例的優點在於:第九實施例的半視場角大於第一實施例。第九實施例的縱向球差的範圍小於第一實施例的縱向球差的範圍。第九實施例在弧矢方向上的場曲像差的範圍小於第一實施例在弧矢方向上的場曲像差的範圍。第九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的範圍小於第一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的範圍。此外,第九實施例的這些透鏡其在光軸附近區域的厚度與在圓周附近區域的厚度之間的差異小於第一實施例。第九實施例比第一實施例易於製造,因此良率較高。
圖42為本發明的第十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而圖43A至圖43D為第十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請先參照圖42,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10的一第十實施例,其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似,僅各光學數據、非球面係數及這些透鏡3、4、5、6、7、8、9間的參數或多或少有些不同。在第十實施例中,第二透鏡4的物側面41為一凸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41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414。第三透鏡5的物側面51為一凸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51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514。第四透鏡6的像側面62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凹面部623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622。在此需注意的是,為了清楚地顯示圖面,圖42中省略部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凹面部與凸面部的標號。
光學成像鏡頭10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44所示,且第十實施例的整體系統焦距為3.920 mm,半視場角(HFOV)為37.700∘,光圈值(Fno)為1.515,系統長度為5.427 mm,像高則為3.339 mm。
如圖45所示,則為第十實施例的第一透鏡3的物側面31到第七透鏡9的像側面92在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係數。
另外,第十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0中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如圖52以及圖53所示。
本第十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圖示圖43A是在光瞳半徑為1.3066 mm時所模擬的。本第十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圖示圖43A中,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3 mm範圍內。在圖43B與圖43C的二個場曲像差圖示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9 mm內。而圖43D的畸變像差圖式則顯示本第十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維持在±5%的範圍內。據此說明本第十實施例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在系統長度已縮短至5.427 mm左右的條件下,仍能提供較佳的成像品質。
經由上述說明可得知,第十實施例相較於第一實施例的優點在於:第十實施例的光圈值比第一實施例的光圈值小,也就是第十實施例的光圈比第一實施例的光圈大。第十實施例的半視場角大於第一實施例。第十實施例的縱向球差的範圍小於第一實施例的縱向球差的範圍。第十實施例在弧矢方向上的場曲像差的範圍小於第一實施例在弧矢方向上的場曲像差的範圍。第十實施例在子午方向上的場曲像差的範圍小於第一實施例在子午方向上的場曲像差的範圍。第十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的範圍小於第一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的範圍。此外,第十實施例的這些透鏡其在光軸附近區域的厚度與在圓周附近區域的厚度之間的差異小於第一實施例。第十實施例比第一實施例易於製造,因此良率較高。
圖46為本發明的第十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而圖47A至圖47D為第十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請先參照圖46,本發明光學成像鏡頭10的一第十一實施例,其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似,僅各光學數據、非球面係數及這些透鏡3、4、5、6、7、8、9間的參數或多或少有些不同。在第十一實施例中,第二透鏡4的物側面41為一凸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41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414。第三透鏡5的物側面51為一凸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51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514。第三透鏡5的像側面52為一凸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523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522。第四透鏡6的像側面62具有一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凹面部623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622。在此需注意的是,為了清楚地顯示圖面,圖46中省略部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凹面部與凸面部的標號。
光學成像鏡頭10詳細的光學數據如圖48所示,且第十一實施例的整體系統焦距為4.133 mm,半視場角(HFOV)為37.297∘,光圈值(Fno)為1.508,系統長度為5.403 mm,像高則為3.292 mm。
如圖49所示,則為第十一實施例的第一透鏡3的物側面31到第七透鏡9的像側面92在公式(1)中的各項非球面係數。
另外,第十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0中各重要參數間的關係如圖52以及圖53所示。
本第十一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圖示圖47A是在光瞳半徑為1.3777 mm時所模擬的。本第十一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圖示圖47A中,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25 mm範圍內。在圖47B與圖47C的二個場曲像差圖示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10 mm內。而圖47D的畸變像差圖式則顯示本第十一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維持在±8%的範圍內。據此說明本第十一實施例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在系統長度已縮短至5.403 mm左右的條件下,仍能提供較佳的成像品質。
經由上述說明可得知,第十一實施例相較於第一實施例的優點在於:第十一實施例的鏡頭長度(系統長度)小於第一實施例的鏡頭長度(系統長度)。第十一實施例的光圈值比第一實施例的光圈值小,也就是第十一實施例的光圈比第一實施例的光圈大。第十一實施例的縱向球差的範圍小於第一實施例的縱向球差的範圍。第十一實施例在弧矢方向上的場曲像差的範圍小於第一實施例在弧矢方向上的場曲像差的範圍。第十一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的範圍小於第一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的範圍。此外,第十一實施例的這些透鏡其在光軸附近區域的厚度與在圓周附近區域的厚度之間的差異小於第一實施例。第十一實施例比第一實施例易於製造,因此良率較高。
再配合參閱圖50至圖53。圖50以及圖51為上述第一實施例至第六實施例的各項光學參數的表格圖,且圖52以及圖53為上述第七實施例至第十一實施例的各項光學參數的表格圖。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第一透鏡3具有正屈光率,有利於光線收聚。第二透鏡4的物側面41具有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411,有利於配合第一透鏡3收光。第三透鏡5與第四透鏡6皆具有正屈光率有利於修正第一透鏡3以及第二透鏡4產生的像差。另外,第五透鏡7的像側面72具有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722,有利於調整半視角方向上的成像光線所產生的像差。第五透鏡7的物側面71與像側面72的至少其中之一為非球面,有利於微調第一透鏡3、第二透鏡4、第三透鏡5以及第四透鏡6產生的像差。此外,第六透鏡8的像側面82具有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凹面部821有利於調整第三透鏡5以及第四透鏡6產生的像差。第七透鏡9的物側面91與像側面92皆為非球面則有利於修正高階像差(higher-order aberrations)。除此之外,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符合下列條件式時,有利於選擇兩片以上阿貝係數落在20至30的範圍內的材料的透鏡,以修正色像差: V4+V5+V6+V7≦175.00;若能進一步符合下列條件式時,還能夠有利於限制阿貝係數落在20至30的範圍內的材料的透鏡的數量不超過三:125.00≦V4+V5+V6+V7≦175.00;另外,更佳的範圍如下列條件式:145.00≦V4+V5+V6+V7≦175.00。
當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中的各項光學參數間的關係式符合下列條件式的至少其中之一時,可協助設計者設計出具備良好光學性能、整體長度有效縮短、且技術上可行之光學成像鏡頭:
一、當滿足以下任一條件式的數值限定,鏡頭的系統焦距與各項光學參數維持一適當值,避免任一參數過大而不利於光學成像鏡頭10整體像差的修正,或是避免任一參數過小而影響組裝或是提高製造上的困難度: EFL/(T1+T3)≦4.40,較佳為2.64≦EFL/(T1+T3)≦4.40;以及 EFL/(T3+T6)≦5.30,較佳為3.10≦EFL/(T3+T6)≦5.30。
二、為了達成縮短透鏡系統長度,本發明的實施例適當的縮短透鏡厚度和透鏡間的空氣間隙,但考量到透鏡組裝過程的難易度以及必須兼顧成像品質的前提下,透鏡厚度及透鏡間的空氣間隙彼此需互相調配,使各透鏡的厚度與間隔維持一適當值,避免任一參數過大而不利於光學成像鏡頭10整體之薄型化,或是避免任一參數過小而影響組裝或是提高製造上之困難度,故在滿足以下任一條件式的數值限定之下,光學成像系統能達到較佳的配置: (T2+G45+G56+G67+BFL)/(T1+T4+G34)≦1.80,較佳為0.95≦(T2+G45+G56+G67+BFL)/(T1+T4+G34)≦1.80; (T1+T6+T7+G45+G67)/(T3+T4+G34)≦2.25,較佳為1.20≦(T1+T6+T7+G45+G67)/(T3+T4+G34)≦2.25; (T2+G12+G45+G56+G67)/(T3+G23)≦2.20,較佳為0.80≦(T2+G12+G45+G56+G67)/(T3+G23)≦2.20; (AAG+BFL)/(T3+T4)≦3.00,較佳為1.45≦(AAG+BFL)/(T3+T4)≦3.00; (T2+T7)/G23≦4.80,較佳為1.70≦(T2+T7)/G23≦4.80; (G45+G56+G67)/T3≦2.40,較佳為0.80≦(G45+G56+G67)/T3≦2.40; G45+G56+G67)/T4≦3.50,較佳為0.91≦G45+G56+G67)/T4≦3.50; ALT/(T3+T4)≦3.50,較佳為2.00≦ALT/(T3+T4)≦3.50; (T2+G45+G56+G67+BFL)/(T3+T4+G34)≦2.30,較佳為0.95≦(T2+G45+G56+G67+BFL)/(T3+T4+G34)≦2.30; (T1+T6+T7+G45+G67)/(T4+T5+G34)≦2.70,較佳為1.35≦(T1+T6+T7+G45+G67)/(T4+T5+G34)≦2.70; (T2+G12+G45+G56+G67)/(T3+G34)≦2.25,較佳為0.80≦(T2+G12+G45+G56+G67)/(T3+G34)≦2.25; (AAG+BFL)/(T3+T5)≦3.70,較佳為1.57≦(AAG+BFL)/(T3+T5)≦3.70; (T2+T7)/G34≦4.10,較佳為1.65≦(T2+T7)/G34≦4.10; (G45+G56+G67)/T5≦2.90,較佳為1.08≦(G45+G56+G67)/T5≦2.90; (G45+G56+G67)/T6≦2.00,較佳為0.55≦(G45+G56+G67)/T6≦2.00;以及 ALT/(T3+T5)≦3.65,較佳為2.19≦ALT/(T3+T5)≦3.65。
然而,有鑑於光學系統設計的不可預測性,在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架構之下,符合上述條件式能較佳地使本發明鏡頭長度縮短、可用光圈增大、視場角增加、成像品質提升,或組裝良率提升而改善先前技術的缺點。
此外,關於前述所列之示例性限定關係式,亦可任意選擇性地合併不等數量施用於本發明之實施態樣中,並不限於此。在實施本發明時,除了前述關係式之外,亦可針對單一透鏡或廣泛性地針對多個透鏡額外設計出其他更多的透鏡的凹凸曲面排列等細部結構,以加強對系統性能及/或解析度的控制,舉例來說,第一透鏡的物側面上可選擇性地額外形成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須注意的是,此些細節需在無衝突之情況之下,選擇性地合併施用於本發明之其他實施例當中。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可獲致下述的功效及優點:
一、本發明各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像散像差、畸變皆符合使用規範。另外,650奈米、555奈米、470奈米三種代表波長在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皆集中在成像點附近,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皆獲得控制而具有良好的球差、像差、畸變抑制能力。進一步參閱成像品質數據,650奈米、555奈米、470奈米三種代表波長彼此間的距離亦相當接近,顯示本發明的實施例在各種狀態下對不同波長光線的集中性佳而具有優良的色散抑制能力,故透過上述可知本發明的實施例具備良好光學性能。
二、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的第一透鏡3具有正屈光率,有利於光線收聚。第二透鏡4的物側面41具有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凸面部411,有利於配合第一透鏡3收光。第三透鏡5與第四透鏡6皆具有正屈光率有利於修正第一透鏡3以及第二透鏡4產生的像差。另外,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五透鏡7的像側面72具有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722,有利於調整半視角方向上的成像光線所產生的像差。此外,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10的第五透鏡7的物側面71與像側面72的至少其中之一為非球面,有利於微調第一透鏡3、第二透鏡4、第三透鏡5以及第四透鏡6產生的像差。此外,第六透鏡8的像側面82具有位於光軸I附近區域的凹面部821有利於調整第三透鏡5以及第四透鏡6產生的像差。第七透鏡9的物側面91與像側面92皆為非球面則有利於修正高階像差。除此之外,光學成像鏡頭10符合條件式:V4+V5+V6+V7≦175.00,有利於選擇兩片以上阿貝係數落在20至30的範圍內的材料的透鏡,以修正色像差。因此,光學成像鏡頭10在縮短鏡頭系統長度的條件下,具備優異的視場角度以及大光圈,且光學成像鏡頭10具有良好的光學性能而能提供良好的成像品質。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光學成像鏡頭
12‧‧‧濾光片
100‧‧‧成像面
2‧‧‧光圈
3‧‧‧第一透鏡
31、41、51、61、71、81、91、121‧‧‧物側面
311、312、411、414、511、514、522、523、611、621、622、721、722、811、822、913、914、922‧‧‧凸面部
321、322、412、421、422、512、521、612、613、623、711、712、812、821、911、912、921、924‧‧‧凹面部
32、42、52、62、72、82、92、122‧‧‧像側面
4‧‧‧第二透鏡
5‧‧‧第三透鏡
6‧‧‧第四透鏡
7‧‧‧第五透鏡
8‧‧‧第六透鏡
9‧‧‧第七透鏡
A‧‧‧光軸附近區域
C‧‧‧圓周附近區域
E‧‧‧延伸部
I‧‧‧光軸
Lc‧‧‧主光線
Lm‧‧‧邊緣光線
M、R‧‧‧點
圖1是一示意圖,說明一透鏡的面型結構。 圖2是一示意圖,說明一透鏡的面型凹凸結構及光線焦點。 圖3是一示意圖,說明一範例一的透鏡的面型結構。 圖4是一示意圖,說明一範例二的透鏡的面型結構。 圖5是一示意圖,說明一範例三的透鏡的面型結構。 圖6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 圖7A至圖7D為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圖8示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詳細光學數據。 圖9示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非球面參數。 圖10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 圖11A至圖11D為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圖12示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詳細光學數據。 圖13示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非球面參數。 圖14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 圖15A至圖15D為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圖16示出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詳細光學數據。 圖17示出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非球面參數。 圖18為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 圖19A至圖19D為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圖20示出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詳細光學數據。 圖21示出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非球面參數。 圖22為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 圖23A至圖23D為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圖24示出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詳細光學數據。 圖25示出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非球面參數。 圖26為本發明的第六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 圖27A至圖27D為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圖28示出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詳細光學數據。 圖29示出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非球面參數。 圖30為本發明的第七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 圖31A至圖31D為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圖32示出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詳細光學數據。 圖33示出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非球面參數。 圖34為本發明的第八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 圖35A至圖35D為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圖36示出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詳細光學數據。 圖37示出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非球面參數。 圖38為本發明的第九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 圖39A至圖39D為第九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圖40示出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詳細光學數據。 圖41示出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非球面參數。 圖42為本發明的第十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 圖43A至圖43D為第十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圖44示出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詳細光學數據。 圖45示出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非球面參數。 圖46為本發明的第十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的示意圖。 圖47A至圖47D為第十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 圖48示出本發明之第十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詳細光學數據。 圖49示出本發明之第十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非球面參數。 圖50至圖51示出本發明之第一至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各重要參數及其關係式的數值。 圖52至圖53示出本發明之第七至第十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的各重要參數及其關係式的數值。

Claims (20)

  1. 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從物側至像側之間沿著一光軸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一第六透鏡以及一第七透鏡,且該第一透鏡至該第七透鏡各自包括一朝向物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物側面及一朝向像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像側面;該第一透鏡具有正屈光率,且該第一透鏡的該像側面具有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該第二透鏡的該物側面具有一位於該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該第三透鏡具有正屈光率;該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率;該第五透鏡的該物側面與該像側面的至少其中之一為非球面;該第六透鏡的該像側面具有一位於該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該第七透鏡的該物側面與該像側面皆為非球面,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符合:V4+V5+V6+V7≦175.00,其中,V4為該第四透鏡的阿貝係數,V5為該第五透鏡的阿貝係數,V6為該第六透鏡的阿貝係數,且V7為該第七透鏡的阿貝係數,該光學成像鏡頭中具有屈光率的透鏡只有該第一透鏡、 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該第四透鏡、該第五透鏡、該第六透鏡以及該第七透鏡。
  2. 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從物側至像側之間沿著一光軸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一第六透鏡以及一第七透鏡,且該第一透鏡至該第七透鏡各自包括一朝向物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物側面及一朝向像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像側面;該第一透鏡具有正屈光率,且該第一透鏡的該像側面具有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該第三透鏡具有正屈光率;該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率;該第五透鏡的該像側面具有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該第六透鏡的該像側面具有一位於該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該第七透鏡的該物側面與該像側面皆為非球面,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符合:V4+V5+V6+V7≦175.00,其中,V4為該第四透鏡的阿貝係數,V5為該第五透鏡的阿貝係數,V6為該第六透鏡的阿貝係數,且V7為該第七透鏡的阿貝係數,該光學成像鏡頭中具有屈光率的透鏡只有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該第四透鏡、該第五透鏡、該第六透鏡以及該第七透鏡。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符合:(T2+G45+G56+G67+BFL)/(T1+T4+G34)≦1.80,其中,T1為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2為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4為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G34為該第三透鏡到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G45為該第四透鏡到該第五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G67為該第六透鏡到該第七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且BFL為該第七透鏡的該像側面至該光學成像鏡頭的成像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符合:(T1+T6+T7+G45+G67)/(T3+T4+G34)≦2.25,其中,T1為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3為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4為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6為該第六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7為該第七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G34為該第三透鏡到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G45為該第四透鏡到該第五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且G67為該第六透鏡到該第七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符合:(T2+G12+G45+G56+G67)/(T3+G23)≦2.20,其中,T2為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3為該第三透 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G12為該第一透鏡到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G23為該第二透鏡到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G45為該第四透鏡到該第五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G56為該第五透鏡到該第六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且G67為該第六透鏡到該第七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符合:(AAG+BFL)/(T3+T4)≦3.00,其中,T3為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4為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AAG為該第一透鏡至該第七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六個空氣間隙總和,且BFL為該第七透鏡的該像側面至該光學成像鏡頭的成像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符合:(T2+T7)/G23≦4.80,其中,T2為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7為該第七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且G23為該第二透鏡到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符合:(G45+G56+G67)/T3≦2.40,其中,T3為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G45為該第四透 鏡到該第五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G56為該第五透鏡到該第六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且G67為該第六透鏡到該第七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符合:(G45+G56+G67)/T4≦3.50,其中,T4為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G45為該第四透鏡到該第五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G56為該第五透鏡到該第六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且G67為該第六透鏡到該第七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符合:EFL/(T1+T3)≦4.40,其中,T1為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3為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且EFL為該光學成像鏡頭的系統焦距。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符合:ALT/(T3+T4)≦3.50,其中,T3為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4為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且ALT為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該第四透鏡、該第五透鏡、該第六透鏡以及該第七透鏡在該光軸上厚度的總合。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符合:(T2+G45+G56+G67+BFL)/(T3+T4+G34)≦2.30,其中,T2為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3為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4為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G34為該第三透鏡到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G45為該第四透鏡到該第五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G56為該第五透鏡到該第六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G67為該第六透鏡到該第七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且BFL為該第七透鏡的該像側面至該光學成像鏡頭的成像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符合:(T1+T6+T7+G45+G67)/(T4+T5+G34)≦2.70,其中,T1為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4為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5為該第五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6為該第六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7為該第七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G34為該第三透鏡到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G45為該第四透鏡到該第五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且G67為該第六透鏡到該第七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符合:(T2+G12+G45+G56+G67)/(T3+G34)≦2.25, 其中,T2為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3為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G12為該第一透鏡到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G34為該第三透鏡到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G45為該第四透鏡到該第五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G56為該第五透鏡到該第六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且G67為該第六透鏡到該第七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符合:(AAG+BFL)/(T3+T5)≦3.70,其中,T3為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5為該第五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AAG為該第一透鏡至該第七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六個空氣間隙總和,且BFL為該第七透鏡的該像側面至該光學成像鏡頭的成像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符合:(T2+T7)/G34≦4.10,其中,T2為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7為該第七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且G34為該第三透鏡到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符合:(G45+G56+G67)/T5≦2.90, 其中,T5為該第五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G45為該第四透鏡到該第五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G56為該第五透鏡到該第六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且G67為該第六透鏡到該第七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符合:(G45+G56+G67)/T6≦2.00,其中,T6為該第六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G45為該第四透鏡到該第五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G56為該第五透鏡到該第六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且G67為該第六透鏡到該第七透鏡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符合:EFL/(T3+T6)≦5.30,其中,T3為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6為該第六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且EFL為該光學成像鏡頭的系統焦距。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該光學成像鏡頭更符合:ALT/(T3+T5)≦3.65,其中,T3為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5為該第五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且ALT為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該第四透鏡、該第五透鏡、該第六透鏡以及該第七透鏡 在該光軸上厚度的總合。
TW106101086A 2016-12-30 2017-01-13 光學成像鏡頭 TWI6333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254188.8A CN106896478B (zh) 2016-12-30 2016-12-30 光学成像镜头
??201611254188.8 2016-12-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32360A TW201732360A (zh) 2017-09-16
TWI633330B true TWI633330B (zh) 2018-08-21

Family

ID=591992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01086A TWI633330B (zh) 2016-12-30 2017-01-13 光學成像鏡頭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175457B2 (zh)
CN (1) CN106896478B (zh)
TW (1) TWI63333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6483B (zh) * 2020-11-26 2022-06-01 大陸商玉晶光電(廈門)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鏡頭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9535B (zh) 2017-02-18 2018-07-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擷取光學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46367B (zh) * 2017-06-30 2019-01-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系統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22829B (zh) * 2017-07-19 2018-05-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31382B (zh) * 2017-07-19 2018-08-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像系統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36279B (zh) * 2017-08-18 2018-09-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擷取光學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KR101956706B1 (ko) * 2017-08-18 2019-03-1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CN107367827B (zh) * 2017-09-13 2019-10-18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WO2019052220A1 (zh) * 2017-09-13 2019-03-21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WO2019056758A1 (zh) 2017-09-21 2019-03-28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透镜组
CN107490841B (zh) * 2017-09-21 2020-06-23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透镜组
KR101983194B1 (ko) * 2017-10-31 2019-05-2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US10935759B2 (en) * 2017-11-08 2021-03-02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Optical imaging system
CN114047604A (zh) * 2017-11-16 2022-02-15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08132524B (zh) 2017-12-29 2019-11-26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5616745A (zh) * 2017-12-29 2023-01-17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KR102166130B1 (ko) 2018-01-24 2020-10-15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TWI664468B (zh) 2018-05-21 2019-07-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像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10542985B (zh) * 2018-05-29 2022-06-28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光学成像系统
CN115903185A (zh) * 2018-05-29 2023-04-04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光学成像系统
JP6858466B2 (ja) * 2018-12-29 2021-04-14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KR102270301B1 (ko) * 2019-06-17 2021-06-30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CN110456481A (zh) * 2019-08-19 2019-11-15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505806B (zh) 2020-06-19 2022-08-26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188870U (zh) * 2014-02-28 2015-03-04 株式会社光学逻辑 摄像镜头
US20150198791A1 (en) * 2014-01-10 2015-07-16 Optical Logic Inc. Imaging lens
EP3006977A2 (en) * 2014-10-09 2016-04-13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Wide-angle lens
JP2016194653A (ja) * 2015-04-01 2016-11-17 日精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撮像光学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53566B2 (ja) * 2009-09-25 2014-07-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光学系、および光学機器
TWI570467B (zh) * 2012-07-06 2017-02-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影像拾取系統組
CN103728705B (zh) * 2012-10-16 2017-03-08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可消除杂散光线的成像镜头
JP6133068B2 (ja) * 2013-01-30 2017-05-24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JP6144973B2 (ja) * 2013-06-21 2017-06-07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JP2015028586A (ja) * 2013-07-02 2015-02-1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CN103676107B (zh) * 2013-08-29 2015-12-09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六片式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该镜头的电子装置
KR101580382B1 (ko) * 2013-10-14 2015-12-2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렌즈 모듈
US10018805B2 (en) * 2013-10-14 2018-07-10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Lens module
JP6226295B2 (ja) * 2014-01-10 2017-11-08 株式会社オプトロジック 撮像レンズ
TWI510804B (zh) * 2014-08-01 2015-12-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取像用光學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JP6376561B2 (ja) * 2014-10-29 2018-08-22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CN104597582B (zh) 2015-01-06 2017-04-05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
TWI560467B (en) * 2015-04-10 2016-12-01 Ability Opto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
TWI604210B (zh) 2015-09-17 2017-11-0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二)
TWI600920B (zh) 2015-09-17 2017-10-0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一)
JP5890947B1 (ja) * 2016-01-07 2016-03-22 エーエーシ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Aac Technologies Pte.Ltd. 撮像レンズ
KR102080657B1 (ko) * 2016-12-26 2020-02-2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198791A1 (en) * 2014-01-10 2015-07-16 Optical Logic Inc. Imaging lens
CN204188870U (zh) * 2014-02-28 2015-03-04 株式会社光学逻辑 摄像镜头
EP3006977A2 (en) * 2014-10-09 2016-04-13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Wide-angle lens
JP2016194653A (ja) * 2015-04-01 2016-11-17 日精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撮像光学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6483B (zh) * 2020-11-26 2022-06-01 大陸商玉晶光電(廈門)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鏡頭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896478A (zh) 2017-06-27
US20180188482A1 (en) 2018-07-05
US10175457B2 (en) 2019-01-08
CN106896478B (zh) 2019-05-28
TW201732360A (zh) 2017-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33330B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I622789B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I614547B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I622788B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I604215B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I601976B (zh) 光學鏡片組
TWI516791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I537588B (zh) 光學成像鏡頭及應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電子裝置
TWI553336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I541556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I617859B (zh) 光學鏡片組
TW201706663A (zh) 光學鏡片組
TW201734543A (zh) 光學鏡片組
TWI604217B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I607234B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I627465B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I529444B (zh) 光學成像鏡頭及應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電子裝置
TWI516797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201702685A (zh) 光學鏡片組
TW201533468A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I622823B (zh) 光學鏡片組
TW201732364A (zh) 光學鏡片組
TW201819978A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I582456B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I582460B (zh) 光學成像鏡頭及可攜式電子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