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30754B - 天線結構及具有該天線結構之無線通訊裝置 - Google Patents

天線結構及具有該天線結構之無線通訊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30754B
TWI630754B TW105140935A TW105140935A TWI630754B TW I630754 B TWI630754 B TW I630754B TW 105140935 A TW105140935 A TW 105140935A TW 105140935 A TW105140935 A TW 105140935A TW I630754 B TWI630754 B TW I63075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adiating
arm
section
away
coupling ar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409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22402A (zh
Inventor
劉耿宏
張雲鑑
Original Assignee
群邁通訊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群邁通訊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群邁通訊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51409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30754B/zh
Publication of TW2018224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224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07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0754B/zh

Links

Landscapes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天線結構,包括饋入部,所述饋入部用以饋入電流訊號;第一接地部,所述第一接地部與所述饋入部間隔設置,用以為所述天線結構提供接地;第一輻射部,所述第一輻射部與所述饋入部電連接;第二輻射部,所述第二輻射部與所述第一輻射部間隔設置,並電性連接至所述第一接地部;以及第三輻射部,所述第三輻射部與所述第二輻射部間隔設置,且電性連接至所述饋入部及所述第一輻射部。

Description

天線結構及具有該天線結構之無線通訊裝置
本發明涉及一種天線結構及具有該天線結構之無線通訊裝置。
以目前常用之天線設計形態而言,大多數以單極天線或倒F天線為主。然而該類天線必須要有相對應之天線淨空區。因此,如何於有限之淨空區下,設計出低頻頻寬涵蓋至704-960MHz,高頻頻寬涵蓋至1710-2690MHz之天線,並具有較佳之輻射特性是天線設計面臨之一項重要課題。
有鑑於此,有必要提供一種天線結構及具有該天線結構之無線通訊裝置。
一種天線結構,包括:饋入部,所述饋入部用以饋入電流訊號;第一接地部,所述第一接地部與所述饋入部間隔設置,用以為所述天線結構提供接地;第一輻射部,所述第一輻射部與所述饋入部電連接;第二輻射部,所述第二輻射部與所述第一輻射部間隔設置,並電性連接至所述第一接地部;以及第三輻射部,所述第三輻射部與所述第二輻射部間隔設置,且電性連接至所述饋入部及所述第一輻射部。
一種無線通訊裝置,包括上述項所述之天線結構。
上述天線結構利用所述切換電路來調整所述天線結構之低頻模態,而當切換低頻頻段時,中高頻頻帶依然可保持寬頻頻帶,並達到長期演進技術升級版(LTE-Advanced)之載波聚合(CA,Carrier Aggregation)技術之設計使用。再者,於所述第二接地部處設置所述切換電路還可有效降低所述饋入部之損耗。
100、300、400‧‧‧天線結構
10、40‧‧‧饋入部
11、41‧‧‧第一接地部
12、42‧‧‧第二接地部
13、33、43‧‧‧第一輻射部
131、331、431‧‧‧第一輻射段
133、333、432‧‧‧第二輻射段
135、335、433‧‧‧第三輻射段
137、337、434‧‧‧第四輻射段
435‧‧‧第五輻射段
436‧‧‧第六輻射段
437‧‧‧第七輻射段
14、34、44‧‧‧第二輻射部
141、341、441‧‧‧第一耦合臂
143、343、443‧‧‧第二耦合臂
145、345、445‧‧‧第三耦合臂
147、347、447‧‧‧第四耦合臂
149‧‧‧第五耦合臂
15、35、45‧‧‧第三輻射部
151、351、451‧‧‧第一輻射臂
153、353、452‧‧‧第二輻射臂
453‧‧‧第三輻射臂
454‧‧‧第四輻射臂
455‧‧‧第五輻射臂
456‧‧‧第六輻射臂
457‧‧‧第七輻射臂
458‧‧‧第八輻射臂
16‧‧‧第四輻射部
17、47‧‧‧延伸部
171、471‧‧‧第一延伸段
173、473‧‧‧第二延伸段
475‧‧‧第三延伸段
477‧‧‧第四延伸段
479‧‧‧第五延伸段
18、38‧‧‧匹配電路
181、381‧‧‧第一匹配元件
183‧‧‧第二匹配元件
SW‧‧‧切換開關
19‧‧‧切換電路
191‧‧‧切換單元
183‧‧‧第一切換元件
383‧‧‧第二切換元件
200‧‧‧無線通訊裝置
21‧‧‧殼體
211‧‧‧底板
212‧‧‧邊框
213‧‧‧容置空間
23‧‧‧淨空區
24‧‧‧第一電子元件
25‧‧‧第二電子元件
26‧‧‧第三電子元件
27‧‧‧第四電子元件
28‧‧‧饋入源
29‧‧‧接地點
401‧‧‧基體
402‧‧‧第一表面
403‧‧‧第二表面
404‧‧‧第三表面
405‧‧‧第四表面
|406‧‧‧第五表面
|407‧‧‧第六表面
圖1為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天線結構應用至無線通訊裝置之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無線通訊裝置另一角度下之示意圖。
圖3為圖1所示天線結構中匹配電路之電路圖。
圖4為圖1所示天線結構中切換電路之電路圖。
圖5為圖1所示天線結構之S參數(散射參數)曲線圖。
圖6為圖1所示天線結構之輻射效率曲線圖。
圖7為圖1所示天線結構之總輻射效率曲線圖。
圖8為本發明第二較佳實施例之天線結構之結構示意圖。
圖9為圖8所示天線結構中匹配電路之電路圖。
圖10為圖8所示天線結構之S參數(散射參數)曲線圖。
圖11為圖8所示天線結構中切換開關切換至電容值為4pf之第二切換元件時之輻射效率曲線圖。
圖12為圖8所示天線結構中切換開關切換至電容值為14pf之第二切換元件時之輻射效率曲線圖。
圖13為本發明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天線結構之結構示意圖。
圖14為圖13所示天線結構另一角度下之示意圖。
圖15為圖13所示天線結構之S參數(散射參數)曲線圖。
圖16為圖13所示天線結構之輻射效率曲線圖。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之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之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之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之實施例。基於本發明中之實施例,所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於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之所有其他實施例,均屬於本發明保護之範圍。
需要說明之是,當一個元件被稱為“電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直接於另一個元件上或者亦可存在居中之元件。當一個元件被認為是“電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是接觸連接,例如,可是導線連接之方式,亦可是非接觸式連接,例如,可是非接觸式耦合之方式。
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之所有之技術與科學術語與屬於所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通常理解之含義相同。本文中於本發明之說明書中所使用之術語僅是為描述具體之實施例之目不是旨在於限制本發明。本文所使用之術語“及/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之所列項目的任意之與所有之組合。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之一些實施方式作詳細說明。於不衝突之情況下,下述之實施例及實施例中之特徵可相互組合。
請參閱圖1,本發明第一較佳實施方式提供一種天線結構100,其可設置於行動電話、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無線通訊裝置200內,用以發射、接收無線電波以傳遞、交換無線訊號。
該無線通訊裝置200還包括殼體21及淨空區23。所述殼體21至少包括底板211及邊框212。所述邊框212環繞所述底板211之周緣設置,以與所述底板211共同圍成一容置空間213。所述容置空間213用以容置所述無線通訊裝置200之電路板、處理單元等電子元件或電路模組於其內。所述淨空區23設置於所述容置空間213之一側。所述淨空區23是指所述無線通訊裝置200內無導體存於 之區域,用以防止外於環境中之電子元件如電池、振動器、喇叭、電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等對所述天線結構100產生干擾,造成其工作頻率偏移或輻射效率變低。於本實施例中,所述淨空區23之尺寸大致為69.2*8.7mm2。
可理解,所述無線通訊裝置200還包括至少一電子元件。於本實施例中,所述無線通訊裝置200至少包括四個電子元件,即第一電子元件24、第二電子元件25、第三電子元件26以及第四電子元件27。所述第一電子元件24與第二電子元件25間隔設置,且均鄰近所述淨空區23設置。所述第三電子元件26設置於所述第一電子元件24與第二電子元件25之間,且位於所述淨空區23之上方。所述第四電子元件27設置於所述第一電子元件24與第二電子元件25遠離所述淨空區23之一側。於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電子元件24為一振動器模組,所述第二電子元件25為一揚聲器模組,所述第三電子元件26為一通用序列匯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USB)介面模組,所述第四電子元件27為一電池。
該天線結構100可由金屬片材或柔性印刷線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製成。該天線結構100整體設置於所述淨空區23上方,且包括饋入部10、第一接地部11、第二接地部12、第一輻射部13、第二輻射部14、第三輻射部15、第四輻射部16以及延伸部17。所述饋入部10、第一接地部11以及第二接地部12均間隔設置。所述第一輻射部13、第三輻射部15、第四輻射部16均電性連接至所述饋入部10。所述第二輻射部14與所述第一輻射部13、第三輻射部15、第四輻射部16以及延伸部17均間隔設置,且電性連接至所述第一接地部11。所述延伸部17的一端電連接至所述第一輻射部13,另一端電性連接至所述第二接地部12。
請一併參閱圖2,所述饋入部10大致呈直條狀,其設置於與所述底板211所在平面相垂直之平面內。所述饋入部10位於所述淨空區23之上方,且臨 近所述第一電子元件24設置。所述饋入部10用以電性連接至一饋入源28(請參閱圖3),進而為所述天線結構100饋入電流。
所述第一接地部11大致呈直條狀,其設置於與所述底板211所在平面相垂直之平面內。所述第一接地部11與所述饋入部10間隔設置,用以電性連接至一接地點29(請參閱圖4),進而為所述天線結構100提供接地。於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地部11之長度大於所述饋入部10之長度。
所述第二接地部12大致呈直條狀,其設置於與所述底板211及所述饋入部10所在平面均垂直之平面內。所述第二接地部12設置於所述饋入部10遠離所述第一接地部11之一側,且臨近所述第一電子元件24設置。所述第二接地部12用以電性連接至所述接地點29,進而為所述天線結構100提供接地。
所述第一輻射部13包括第一輻射段131、第二輻射段133、第三輻射段135以及第四輻射段137。所述第一輻射段131大致呈矩形條狀,其設置於與所述底板211平行之平面內。所述第一輻射段131的一端電連接至所述饋入部10遠離所述底板211的一端,另一端沿遠離所述第一電子元件24之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輻射段133大致呈矩形條狀,其與所述第一輻射段131共面設置。所述第二輻射段133的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一輻射段131遠離所述饋入部10的一端,並沿遠離所述第一電子元件24及所述第二輻射部14之方向延伸,直至跨過所述第三電子元件26,並繼續沿遠離所述第一電子元件24且靠近所述第二電子元件25之方向延伸,以大致與所述第二電子元件25靠近所述第一電子元件24之一側平齊。
所述第三輻射段135的一端與所述第二輻射段133遠離所述第一輻射段131的一端弧形過渡連接,另一端沿平行所述饋入部10且靠近所述底板211之方向延伸,接著彎折一直角,以沿平行所述第二輻射段133且遠離所述第一輻射段131及所述第二輻射部14之方向延伸,直至越過所述第二電子元件25。所述 第四輻射段137大致呈矩形條狀,其設置於與所述第二輻射段133所在平面垂直之平面內。所述第四輻射段137的一端與所述第三輻射段135遠離所述第二輻射段133的一端弧形過渡連接,另一端沿靠近所述底板211之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輻射部14包括依次連接之第一耦合臂141、第二耦合臂143、第三耦合臂145、第四耦合臂147以及第五耦合臂149。所述第一耦合臂141大致呈矩形片狀,其與所述第一輻射段131共面設置。所述第一耦合臂141的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一接地部11遠離所述底板211的一端,並沿平行所述第一輻射段131且遠離所述第一電子元件24之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耦合臂143的一端與所述第一耦合臂141遠離所述第一接地部11的一端弧形過渡連接,另一端沿平行所述第三輻射段135且靠近所述底板211之方向延伸。所述第三耦合臂145、第四耦合臂147、第五耦合臂149與所述第四輻射段137共面設置。所述第三耦合臂145大致呈直條狀,其一端與所述第二耦合臂143遠離所述第一耦合臂141的一端弧形過渡連接,並沿平行所述第四輻射段137且靠近所述底板211之方向延伸。所述第四耦合臂147大致呈直條狀,其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三耦合臂145遠離所述第二耦合臂143的一端。所述第五耦合臂149大致呈直條狀,其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四耦合臂147遠離所述第三耦合臂145的一端,並沿平行所述第三耦合臂145且靠近所述第二輻射段133之方向延伸。如此,所述第三耦合臂145、第四耦合臂147以及第五耦合臂149共同構成一U型結構。
所述第三輻射部15包括第一輻射臂151及第二輻射臂153。所述第一輻射臂151的一端弧形過渡連接至所述第一輻射段131與第二輻射段133之連接處,並沿平行所述第二耦合臂143且靠近所述底板211之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輻射臂153大致呈矩形條狀,其設置於與所述第二輻射段133平行之平面內。所述第二輻射臂153的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一輻射臂151遠離所述第一輻射段 133的一端,並沿平行所述第二輻射段133且靠近所述第二電子元件25之方向延伸。於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輻射臂153之長度小於所述第二輻射段133之長度,且所述第三耦合臂145、第四耦合臂147以及第五耦合臂149共同構成之U型結構圍繞所述第三輻射部15設置。
所述第四輻射部16大致呈矩形條狀,其與所述第一輻射段131共面設置。所述第四輻射部16的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一輻射段131靠近所述第二輻射段133且遠離所述第一耦合臂141之一側,並沿平行所述第二輻射段133且靠近所述第二電子元件25之方向延伸。於本實施例中,所述第四輻射部16與所述第二輻射段133共同設置於所述第一輻射段131遠離所述第一耦合臂141之同一側。所述第四輻射部16之長度亦小於所述第二輻射段133之長度,且與所述第二輻射臂153之長度相當。
所述延伸部17大致呈L型。所述延伸部17包括第一延伸段171以及第二延伸段173。所述第一延伸段171大致呈矩形條狀,其與所述第一輻射段131共面設置。所述第一延伸段171的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二輻射段133之一側中部位置,並沿平行所述第一輻射段131且靠近所述第一電子元件24之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延伸段173大致呈矩形條狀,其與所述第一輻射段131共面設置。所述第二延伸段173的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一延伸段171遠離所述第二輻射段133的一端,並沿平行所述第二輻射段133且靠近所述第一輻射段131之方向延伸,直至與所述第二接地部12遠離所述底板211的一端垂直連接。於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延伸段171之長度大於所述第一輻射段131之長度,因此所述第四輻射部16位於所述第二輻射段133與所述第二延伸段173之間,即所述第二輻射段133與所述延伸部17共同圍繞所述第四輻射部16設置。
請一併參閱圖3,可理解,於本實施例中,所述天線結構100還包括匹配電路18。所述匹配電路18的一端電連接至所述饋入源28,另一端電連接 至所述饋入部10。具體地,所述匹配電路18包括第一匹配元件181及第二匹配元件183。其中所述第一匹配元件181的一端電連接至所述饋入源28,另一端電連接至所述第二匹配元件183的一端及所述饋入部10。所述第二匹配元件183之另一端接地。於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匹配元件181為電容,其電容值為2.5pF。所述第二匹配元件183為一電感,其電感值為8nH。當然,於其他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匹配元件181不局限於上述項所述之電容,其還可為其他電容、電感或者電感與電容之組合。同樣,所述第二匹配元件183不局限於上述項所述之電感,其還可為其他電感、電容或者電感與電容之組合。
請一併參閱圖4,可理解,於本實施例中,所述天線結構100還包括切換電路19。所述切換電路19的一端電連接至所述第二接地部12,另一端電性連接至所述接地點29,即接地。具體地,所述切換電路19包括切換單元191及至少一第一切換元件193。於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切換電路19包括三個第一切換元件193。所述三個第一切換元件193均為電感,且電感值分別為6.2nH、12nH、16nH。所述切換單元19電連接至所述第二接地部12。所述第一切換元件193之間相互並聯,且其一端電連接至所述切換單元191,另一端均電連接至所述接地點29,即接地。如此,藉由控制所述切換單元191之切換,可使得所述第二接地部12切換至不同之第一切換元件193。由於每一個第一切換元件193具有不同之電感,因此藉由所述切換單元191之切換,可有效調整所述天線結構100之低頻頻段。
例如,當所述切換單元191切換至電感值為6.2nH之第一切換元件193時,所述天線結構100可工作於Band 5頻段(869-894MHz)及Band 8頻段(925-926MHz)。當所述切換單元191切換至電感值為12nH之第一切換元件193時,所述天線結構100可工作於Band 20頻段(791-862MHz)。當所述切換單元191 切換至電感值為16nH之第一切換元件193時,所述天線結構100可工作於Band 17頻段(704-746MHz)。
當然,可理解之是,所述第一切換元件193不局限於上述項所述之電感,其還可為其他電感、電容或者電感與電容之組合。另外,所述第一切換元件193之數量亦不局限為三個,其數量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當電流從所述饋入部10饋入後,電流將分別流經所述第一輻射部13、第三輻射部15、第四輻射部16及延伸部17,並藉由所述第二接地部12接地。另外,流過所述第一輻射段131之電流將耦合至所述第二輻射部14,並藉由所述第一接地部11接地。如此,所述第一輻射部13可用以激發一低頻模態。第二輻射部14用以激發一中高頻之第一模態,所述第一輻射部13之二倍倍頻激發所述中高頻之第二模態,所述第四輻射部16用以激發所述中高頻之第三模態。所述第三輻射部15則用以調整所述中高頻之第一模態及第三模態。另外,所述天線結構100還藉由設置所述切換電路19,以有效切換及調整所述天線結構100之低頻模態。
顯然,如上述所述,所述天線結構100利用所述切換電路19來調整所述天線結構100之低頻模態,而當切換低頻頻段時,中高頻頻帶依然可保持寬頻頻帶,並達到長期演進技術升級版(LTE-Advanced)之載波聚合(CA,Carrier Aggregation)技術之設計使用。再者,於所述第二接地部12處設置所述切換電路19還可有效降低所述饋入部10之損耗。
請一併參閱圖5,為所述天線結構100之S參數(散射參數)曲線圖。其中曲線S51為所述天線結構100中切換電路19切換至電感值為6.2nH之第一切換元件193時之S11值。曲線S52為所述天線結構100中切換電路19切換至電感值為12nH之第一切換元件193時之S11值。曲線S53為所述天線結構100中切換電路19切換至電感值為16nH之第一切換元件193時之S11值。顯然,當所述切換電路 19切換至不同之第一切換元件193時,所述天線結構100可工作於不同之低頻頻段,例如Band 5頻段(869-894MHz)、Band 8頻段(925-926MHz)、Band 20頻段(791-862MHz)以及Band 17頻段(704-746MHz)。另外,由於所述天線結構100之中高頻之第二模態由所述第一輻射部13之二倍倍頻激發。因此,當所述天線結構100藉由所述切換電路19調整其低頻模態時,所述天線結構100之中高頻模態之第二模態亦隨之調整。亦就是說,當所述天線結構100利用所述切換電路19切換及調整其低頻頻寬時,所述切換電路19僅會影響所述中高頻之第二模態,而維持所述中高頻之寬頻特性。
請一併參閱圖6,為所述天線結構100之輻射效率曲線圖。其中曲線S61為所述天線結構100中切換電路19切換至電感值為6.2nH之第一切換元件193時之輻射效率。曲線S62為所述天線結構100中切換電路19切換至電感值為12nH之第一切換元件193時之輻射效率。曲線S63為所述天線結構100中切換電路19切換至電感值為16nH之第一切換元件193時之輻射效率。
請一併參閱圖7,為所述天線結構100之總輻射效率曲線圖。其中曲線S71為所述天線結構100中切換電路19切換至電感值為6.2nH之第一切換元件193時之總輻射效率。曲線S72為所述天線結構100中切換電路19切換至電感值為12nH之第一切換元件193時之總輻射效率。曲線S73為所述天線結構100中切換電路19切換至電感值為16nH之第一切換元件193時之總輻射效率。
顯然,從圖6及圖7可明顯看出,所述天線結構100可藉由所述切換電路19之切換,而完整涵蓋目前常用之通訊系統所需要之系統頻寬。例如,所述天線結構100之低頻可涵蓋至700-960MHz,且所述天線結構100於低頻模態時之輻射效率及總輻射效率為30-38%,而所述天線結構100之中高頻可涵蓋至1710-2170MHz,且於中高頻模態時之輻射效率及總輻射效率為43-65%,符合天線設計需求。
請一併參閱圖8與圖9,為本發明第二較佳實施例提供之天線結構300。所述天線結構300包括饋入部10、第一接地部11、第一輻射部33、第二輻射部34、第三輻射部35以及匹配電路38。所述天線結構300與天線結構100之區別在於,所述天線結構300並未包括所述天線結構100之第二接地部12、第四輻射部16、延伸部17以及切換電路19,即省略了天線結構100中之第二接地部12、第四輻射部16、延伸部17以及切換電路19。另外,所述第一輻射部33、第二輻射部34、第三輻射部35以及匹配電路38之具體結構與所述天線結構100中之第一輻射部13、第二輻射部14、第三輻射部15以及匹配電路18之結構不相同。
具體所述第一輻射部33包括第一輻射段331、第二輻射段333、第三輻射段335以及第四輻射段337。所述第一輻射段331大致呈矩形條狀,其設置於與所述底板211平行之平面內。所述第一輻射段331的一端電連接至所述饋入部10遠離所述底板211的一端,另一端沿遠離所述第一電子元件24之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輻射段333大致呈矩形條狀,其與所述第一輻射段331共面設置。所述第二輻射段333的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一輻射段331遠離所述饋入部10的一端,並沿遠離所述第一電子元件24及所述第二輻射部34之方向延伸,直至跨過所述第三電子元件26,並繼續沿遠離所述第一電子元件24且靠近所述第二電子元件25之方向延伸,以大致與所述第二電子元件25靠近所述第一電子元件24之一側平齊。
所述第三輻射段335與所述第一輻射段331及第二輻射段333共面設置。所述第三輻射段335的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二輻射段333遠離所述第一輻射段331的一端,並沿平行且遠離所述第一輻射段331之方向延伸一段距離,接著彎折一直角,以沿平行所述第二輻射段333且遠離所述第一輻射段331之方向延伸,直至越過所述第二電子元件25。所述第四輻射段337大致呈矩形條狀,其設置於與所述第二輻射段333所在平面垂直之平面內。所述第四輻射段337的一 端與所述第三輻射段335遠離所述第二輻射段333的一端垂直連接,另一端沿靠近所述底板211之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輻射部34包括依次連接之第一耦合臂341、第二耦合臂343、第三耦合臂345以及第四耦合臂347。所述第一耦合臂341大致呈矩形條狀,其與所述第一輻射段331共面設置。所述第一耦合臂341的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一接地部11遠離所述底板211的一端,並沿平行所述第一輻射段331且遠離所述第一電子元件24之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耦合臂343與所述第四輻射段337共面設置。所述第二耦合臂343的一端與所述第一耦合臂341遠離所述第一接地部11的一端垂直連接,另一端沿靠近所述底板211之方向延伸。所述第三耦合臂345、第四耦合臂347與所述第二耦合臂343共面設置。所述第三耦合臂345大致呈直條狀,其一端與所述第二耦合臂343遠離所述第一耦合臂341的一端垂直連接,並沿靠近所述第四輻射段337之方向延伸。所述第四耦合臂347大致呈直條狀,其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三耦合臂345遠離所述第二耦合臂343的一端,並沿平行所述第二耦合臂343且靠近所述第二輻射段333之方向延伸。如此,所述第二耦合臂343、第三耦合臂345以及第四耦合臂347共同構成一U型結構。
所述第三輻射部35包括第一輻射臂351及第二輻射臂353。所述第一輻射臂351與所述第一輻射段331共面設置。所述第一輻射臂351的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一輻射段331與第二輻射段333之連接處,並沿平行所述第一耦合臂341且遠離所述第一輻射段331之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輻射臂353大致呈矩形條狀,其設置於與所述第四輻射段337平行之平面內。所述第二輻射臂353的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一輻射臂351遠離所述第一輻射段331的一端,並沿平行所述第三耦合臂345且靠近所述第二電子元件25之方向延伸。
請一併參閱圖9,於本實施例中,所述天線結構300之匹配電路38包括第一匹配元件381、切換開關SW以及至少一個第二切換元件383。於本實施例中,所述匹配電路38包括二個第二切換元件383。所述二個第一切換元件383均為電容,且電容值分別為4pf、14pf。所述第一匹配元件381為一電感,其電感值為8nH。所述第一匹配元件381的一端電性連接至所述饋入源28及所述切換開關SW的一端。所述第一匹配元件381之另一端接地。所述二個第二切換元件383相互並聯,且其一端均電連接至所述切換開關SW之另一端,所述二個第二切換元件383之另一端均電性連接至所述饋入部10。如此,藉由控制所述切換開關SW之切換,可使得所述饋入部10切換至不同之第二切換元件383。由於每一個第二切換元件383具有不同之電容,因此藉由所述切換開關SW之切換,可調整所述天線結構300之低頻頻段。
例如,當所述切換開關SW切換至電容值為4pf之第二切換元件383時,所述天線結構300可工作於900MHz頻段。當所述切換開關SW切換至電容值為14pf之第二切換元件383時,所述天線結構300可工作於700MHz頻段。當然,可理解之是,所述第二切換元件383不局限於上述項所述之電容,其還可為其他電容、電感或者電感與電容之組合。另外,所述第二切換元件383之數量亦不局限為二個,其數量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請一併參閱圖10,為所述天線結構300之S參數(散射參數)曲線圖。其中曲線S101為所述天線結構300中切換開關SW切換至電容值為4pf之第二切換元件383時之S11值。曲線S102為所述天線結構300中切換開關SW切換至電容值為14pf之第二切換元件383時之S11值。
請一併參閱圖11,為所述天線結構300中切換開關SW切換至電容值為4pf之第二切換元件383時之輻射效率曲線圖。其中曲線S111為所述天線結構300中切換開關SW切換至電容值為4pf之第二切換元件383時之輻射效率。曲線 S112為所述天線結構300中切換開關SW切換至電容值為4pf之第二切換元件383時之總輻射效率。
請一併參閱圖12,為所述天線結構300中切換開關SW切換至電容值為14pf之第二切換元件383時之輻射效率曲線圖。其中曲線S121為所述天線結構300中切換開關SW切換至電容值為14pf之第二切換元件383時之輻射效率。曲線S122為所述天線結構300中切換開關SW切換至電容值為14pf之第二切換元件383時之總輻射效率。
請一併參閱圖13及圖14,為本發明第三較佳實施例提供之天線結構400。所述天線結構400至少包括饋入部40、第一接地部41、第二接地部42、第一輻射部43、第二輻射部44、第三輻射部45以及延伸部47。所述天線結構400與天線結構100之區別在於,所述天線結構400並未包括所述天線結構100之第四輻射部16,即省略了天線結構100中之第四輻射部16。另外,所述天線結構400還包括基體401,且所述天線結構400中第一輻射部43、第二輻射部44、第三輻射部45以及延伸部47之結構均與天線結構100中第一輻射部13、第二輻射部14、第三輻射部15以及延伸部17之結構不相同。
具體地,於本實施例中,所述基體401用以承載所述天線結構400。所述基體401包括第一表面402、第二表面403、第三表面404、第四表面405、第五表面406以及第六表面407。其中所述第一表面402與所述第二表面403相對且相互平行設置。所述第三表面404弧形連接至所述第一表面402之一側。所述第四表面405的一端弧形連接至所述第三表面404,另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二表面403。所述第五表面406與所述第三表面404相對設置,且弧形連接至所述第一表面402相對所述第三表面404之另一側。所述第六表面407與所述第一表面402及第二表面403均相對且相互平行設置,且位於所述第一表面402及第二表面403 之間。所述第六表面407還弧形連接至所述第五表面406遠離所述第一表面402之一側。
所述饋入部40大致呈條狀,所述饋入部40整體佈設於所述第五表面406,並延伸至所述第六表面407。所述饋入部40用以為所述天線結構400饋入電流。
所述第一接地部41大致呈條狀。所述第一接地部41整體佈設於所述第五表面406,並延伸至所述第六表面407。所述第一接地部41與所述饋入部40間隔設置,用以為所述天線結構400提供接地。
所述第二接地部42大致呈條狀。所述第二接地部42整體佈設於所述第五表面406,並延伸至所述第六表面407。所述第二接地部42設置於所述饋入部40遠離所述第一接地部41之一側。所述第二接地部42用以為所述天線結構400提供接地。
所述第一輻射部43整體佈設於所述第一表面402、第三表面404以及第四表面405。所述第一輻射部43包括第一輻射段431、第二輻射段432、第三輻射段433、第四輻射段434、第五輻射段435、第六輻射段436以及第七輻射段437。所述第一輻射段431大致呈矩形條狀,其設置於所述第一表面402。所述第一輻射段431的一端電連接至所述饋入部40靠近所述第五表面406的一端,另一端沿靠近所述第三表面404之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輻射段432大致呈矩形條狀,其與所述第一輻射段431共面設置。所述第二輻射段432的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一輻射段431遠離所述饋入部40的一端,並沿遠離所述第一接地部41之方向延伸。
所述第三輻射段433整體佈設於所述第三表面404上。所述第三輻射段433的一端與所述第二輻射段432遠離所述第一輻射段431的一端弧形過渡連接,並沿靠近所述第四表面405之方向延伸。所述第四輻射段434大致呈矩形 片狀,其佈設於所述第四表面405上。所述第四輻射段434的一端弧形連接至所述第三輻射段433遠離所述第二輻射段432的一端,並沿靠近所述第二表面403之方向延伸。所述第五輻射段435大致呈矩形片狀,其佈設於所述第三表面404。所述第五輻射段435的一端弧形連接至所述第二輻射段432靠近所述第三輻射段433且背向所述第一輻射段431之一側,另一端沿靠近所述第四表面405之方向延伸。所述第六輻射段436大致呈矩形條狀,其與所述第五輻射段435共面設置,並與所述第五輻射段435構成大致呈L型之結構。所述第六輻射段436的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五輻射段435遠離所述第二輻射段432之一側,另一端繼續沿所述第四表面405之方向延伸。於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五輻射段435之寬度大於所述第六輻射段436之寬度。所述第七輻射段437大致呈矩形條狀,其佈設於所述第四表面405上。所述第七輻射段437的一端弧形連接至所述第六輻射段436遠離所述第五輻射段435的一端,並沿靠近所述第二表面403之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輻射部44包括第一耦合臂441、第二耦合臂443、第三耦合臂445以及第四耦合臂447。所述第一耦合臂441大致呈矩形條狀,其與所述第一輻射段431共面設置。所述第一耦合臂441的一端電性連接至所述第一接地部41的一端,並沿逐漸遠離所述第一輻射段431之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耦合臂443佈設於所述第三表面404。所述第二耦合臂443的一端與所述第一耦合臂441遠離所述第一接地部41的一端弧形過渡連接,另一端沿靠近所述第四表面405之方向延伸。所述第三耦合臂445大致呈直條狀,其佈設於所述第四表面405。所述第三耦合臂445的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二耦合臂443遠離所述第一耦合臂441的一端,並沿靠近所述第七輻射段437之方向延伸。所述第四耦合臂447大致呈直條狀,其佈設於所述第四表面405。所述第四耦合臂447的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三耦合臂445遠離所述第二耦合臂443的一端,並沿平行所述第七輻射段437且靠近所述第三表面404之方向延伸。
所述第三輻射部45包括第一輻射臂451、第二輻射臂452、第三輻射臂453、第四輻射臂454、第五輻射臂455、第六輻射臂456、第七輻射臂457以及第八輻射臂458。所述第一輻射臂451大致呈矩形片狀,其佈設於所述第三表面404內。所述第一輻射臂451的一端弧形過渡連接至所述第一輻射段431與第二輻射段432之連接處,並沿平行所述第五輻射段435且靠近所述第四表面405之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輻射臂452大致呈矩形條狀,其佈設於所述第四表面405。所述第二輻射臂452的一端弧形過渡連接至所述第一輻射臂451遠離所述第二輻射段432的一端,並沿平行所述第七輻射段437且靠近所述第二表面403之方向延伸。所述第三輻射臂453大致呈矩形條狀,其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二輻射臂452遠離第一輻射臂451的一端,並沿靠近所述第七輻射段437之方向延伸。所述第四輻射臂454大致呈矩形條狀,其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三輻射臂453遠離所述第二輻射臂452的一端,並沿平行所述第二輻射臂452且靠近所述第三表面404之方向延伸。於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輻射臂452、第三輻射臂453以及第四輻射臂454共面設置,且構成大致呈U型之結構。
所述第五輻射臂455大致呈矩形條狀,其佈設於所述第三表面404內。所述第五輻射臂455的一端弧形過渡連接至所述第四輻射臂454遠離第三輻射臂453的一端,並沿平行所述第一輻射臂451且靠近所述第一表面402之方向延伸。所述第六輻射臂456大致呈矩形片狀,其與所述第五輻射臂455共面設置。所述第六輻射臂456的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五輻射臂455遠離所述第一輻射臂451之一側,並繼續沿遠離所述第一輻射臂451之方向延伸。所述第七輻射臂457大致呈矩形條狀,其與所述第六輻射臂456共面設置。所述第七輻射臂457的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五輻射臂455遠離所述第六輻射臂456之一側,並沿靠近所述第一輻射臂451之方向延伸。於本實施例中,所述第六輻射臂456之寬度大於所述第七輻射臂457之寬度,但其長度小於所述第七輻射臂457之長度。所述第 八輻射臂458大致呈矩形條狀,其佈設於所述第二表面403。所述第八輻射臂458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三輻射臂453遠離所述第二輻射臂452的一端。
所述延伸部47整體佈設於所述第一表面402,其包括依次連接之第一延伸段471、第二延伸段473、第三延伸段475、第四延伸段477以及第五延伸段479。所述第一延伸段471大致呈矩形條狀。所述第一延伸段471的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二輻射段432靠近所述第一輻射段431之一側,並沿平行所述第一輻射段431且靠近所述第五表面406之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延伸段473大致呈矩形條狀。所述第二延伸段473的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一延伸段471遠離所述第二輻射段432的一端,並沿平行所述第二輻射段432且靠近所述第一輻射段431之方向延伸。
所述第三延伸段475大致呈矩形條狀,其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二延伸段473遠離所述第一延伸段471的一端,並沿平行所述第一延伸段471且靠近所述第二輻射段432之方向延伸。所述第四延伸段477大致呈矩形條狀,其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三延伸段475遠離所述第二延伸段473的一端,並沿平行所述第二延伸段473且靠近所述第一輻射段431之方向延伸。所述第五延伸段479大致呈矩形條狀,其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四延伸段477遠離所述第三延伸段475的一端,並沿平行所述第一輻射段431且遠離所述第二輻射段432之方向延伸,直至連接至所述第二接地部42。於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延伸段471之長度大於所述第一輻射段431之長度,所述第三延伸段475之長度小於所述第一延伸段471之長度。所述第四延伸段477之長度小於所述第二延伸段473之長度。所述第五延伸段479之長度小於所述第三延伸段475之長度。
圖15及圖16分別為所述天線結構400之S參數(散射參數)曲線圖及輻射效率圖。顯然,由圖13及圖14可明顯看出,所述天線結構400之低頻可涵蓋至880-960MHz,中高頻涵蓋至1710-2170MHz,其S參數(散射參數)及天線 效率均符合一般天線設計需求,且於設計上亦支援CA。於另一實施例中,可於第二接地部42增加如圖4所示之切換電路19,如此可將所述天線結構400之低頻延伸至涵蓋700-960MHz。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並非是對本發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定。另外,本領域技術人員還可在本發明精神內做其它變化,當然,這些依據本發明精神所做的變化,都應包含在本發明所要求保護的範圍之內。

Claims (20)

  1. 一種天線結構,其改良在於:所述天線結構包括:饋入部,所述饋入部用以饋入電流訊號;第一接地部,所述第一接地部與所述饋入部間隔設置,用以為所述天線結構提供接地;第一輻射部,所述第一輻射部與所述饋入部電連接;第二輻射部,所述第二輻射部與所述第一輻射部間隔設置,並電性連接至所述第一接地部;以及第三輻射部,所述第三輻射部與所述第二輻射部間隔設置,且電性連接至所述饋入部及所述第一輻射部;其中,所述第一輻射部包括第一輻射段、第二輻射段、第三輻射段以及第四輻射段,所述第一輻射段設置於與所述饋入部垂直之平面內,所述第一輻射段的一端電連接至所述饋入部的一端,所述第二輻射段與所述第一輻射段共面設置,所述第二輻射段的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一輻射段遠離所述饋入部的一端,並沿遠離所述第二輻射部之方向延伸,所述第三輻射段的一端與所述第二輻射段遠離所述第一輻射段的一端連接,所述第四輻射段設置於與所述第二輻射段所在平面垂直之平面,所述第四輻射段與所述第三輻射段遠離所述第二輻射段的一端連接。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天線結構,其中所述第三輻射段的一端與所述第二輻射段遠離所述第一輻射段的一端弧形過渡連接,另一端沿平行所述饋入部之方向延伸,接著彎折一直角,以沿平行所述第二輻射段且遠離所述第一輻射段及所述第二輻射部之方向延伸,所述第四輻射段的一端與所述第三輻射段遠離所述第二輻射段的一端弧形過渡連接,另一端繼續沿遠離所述第二輻射段之方向延伸。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天線結構,其中所述第二輻射部包括依次連接之第一耦合臂、第二耦合臂、第三耦合臂、第四耦合臂以及第五耦合臂,所述第一耦合臂與所述第一輻射段共面設置,所述第一耦合臂的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一接地部的一端,並沿平行所述第一輻射段之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耦合臂的一端與所述第一耦合臂遠離所述第一接地部的一端弧形過渡連接,另一端沿平行所述第三輻射段之方向延伸,所述第三耦合臂、第四耦合臂、第五耦合臂與所述第四輻射段共面設置,所述第三耦合臂一端與所述第二耦合臂遠離所述第一耦合臂的一端弧形過渡連接,並沿平行所述第四輻射段之方向延伸,所述第四耦合臂的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三耦合臂遠離所述第二耦合臂的一端,並沿靠近所述第四輻射段之方向延伸,所述第五耦合臂的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四耦合臂遠離所述第三耦合臂的一端,並沿平行所述第三耦合臂且靠近所述第二輻射段之方向延伸。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天線結構,其中所述第三輻射部包括第一輻射臂及第二輻射臂,所述第一輻射臂與所述第二耦合臂共面設置,所述第一輻射臂的一端弧形過渡連接至所述第一輻射段與第二輻射段之連接處,並沿平行所述第二耦合臂之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輻射臂設置於與所述第二輻射段平行之平面內,所述第二輻射臂的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一輻射臂遠離所述第一輻射段的一端,並沿平行所述第二輻射段且靠近所述第四輻射段之方向延伸。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天線結構,其中所述天線結構還包括第四輻射部,所述第四輻射部與所述第一輻射段共面設置,所述第四輻射部的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一輻射段靠近所述第二輻射段且遠離所述第一耦合臂之一側,並沿平行所述第二輻射段且遠離所述第二輻射部之方向延伸。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天線結構,其中所述天線結構還包 括第二接地部及延伸部,所述第二接地部設置於所述饋入部遠離所述第一接地部之一側,用以為所述天線結構提供接地,所述延伸部包括第一延伸段以及第二延伸段,所述第一延伸段、所述第一輻射段與所述第一輻射段共面設置,所述第一延伸段的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二輻射段之一側中部位置,並沿平行所述第一輻射段之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延伸段的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一延伸段遠離所述第二輻射段的一端,並沿平行所述第二輻射段且靠近所述第一輻射段之方向延伸,直至與所述第二接地部垂直連接。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天線結構,其中所述天線結構還包括匹配電路,所述匹配電路包括第一匹配元件及第二匹配元件,所述第一匹配元件的一端電連接至一饋入源,另一端電連接至所述第二匹配元件的一端及所述饋入部,所述第二匹配元件之另一端接地。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天線結構,其中所述天線結構還包括切換電路,所述切換電路包括切換單元及至少一第一切換元件,所述切換單元電連接至所述第二接地部,所述至少一第一切換元件之間相互並聯,且一端電連接至所述切換單元,另一端均接地,藉由控制所述切換單元之切換,使得所述第二接地部切換至不同之第一切換元件,進而調整所述天線結構之低頻頻段。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天線結構,其中所述第三輻射段與所述第一輻射段共面設置,所述第三輻射段的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二輻射段遠離所述第一輻射段的一端,並沿平行且遠離所述第一輻射段之方向延伸一段距離後彎折一直角,以沿平行所述第二輻射段且遠離所述第一輻射段之方向延伸,所述第四輻射段的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三輻射段遠離所述第二輻射段的一端。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天線結構,其中所述第二輻射部 包括依次連接之第一耦合臂、第二耦合臂、第三耦合臂以及第四耦合臂,所述第一耦合臂與所述第一輻射段共面設置,所述第一耦合臂的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一接地部的一端,並沿平行所述第一輻射段之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耦合臂、第三耦合臂、第四耦合臂與所述第四輻射段共面設置,所述第二耦合臂的一端與所述第一耦合臂遠離所述第一接地部的一端連接,另一端沿平行所述第四輻射段之方向延伸,所述第三耦合臂的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二耦合臂遠離所述第一耦合臂的一端,並沿靠近所述第四輻射段之方向延伸,所述第四耦合臂的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三耦合臂遠離所述第二耦合臂的一端,並沿平行所述第二耦合臂且靠近所述第二輻射段之方向延伸。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天線結構,其中所述第三輻射部包括第一輻射臂及第二輻射臂,所述第一輻射臂與所述第一輻射段共面設置,所述第一輻射臂的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一輻射段與第二輻射段之連接處,並沿平行所述第一耦合臂且遠離所述第一輻射段之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輻射臂設置於與所述饋入部平行之平面內,所述第二輻射臂的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一輻射臂遠離所述第一輻射段的一端,並沿平行所述第三耦合臂且靠近所述第四輻射段之方向延伸。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天線結構,其中所述天線結構包括匹配電路,所述匹配電路包括第一匹配元件、切換開關以及至少一個第二切換元件,所述第一匹配元件的一端電性連接至一饋入源及所述切換開關的一端,所述第一匹配元件之另一端接地,所述至少一個第二切換元件相互並聯,且一端均電連接至所述切換開關之另一端,所述至少一個第二切換元件之另一端均電性連接至所述饋入部,藉由控制所述切換開關之切換,以將所述饋入部切換至不同之第二切換元件,進而調整所述天線結構之低頻頻段。
  13. 一種天線結構,其改良在於:所述天線結構包括: 饋入部,所述饋入部用以饋入電流訊號;第一接地部,所述第一接地部與所述饋入部間隔設置,用以為所述天線結構提供接地;第一輻射部,所述第一輻射部與所述饋入部電連接;第二輻射部,所述第二輻射部與所述第一輻射部間隔設置,並電性連接至所述第一接地部;以及第三輻射部,所述第三輻射部與所述第二輻射部間隔設置,且電性連接至所述饋入部及所述第一輻射部;其中所述天線結構還包括基體,所述基體包括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三表面、第四表面、第五表面以及第六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與所述第二表面相對且相互平行設置,所述第三表面弧形連接至所述第一表面之一側,所述第四表面的一端弧形連接至所述第三表面,另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五表面與所述第三表面相對設置,且弧形連接至所述第一表面相對所述第三表面之另一側,所述第六表面與所述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均相對且相互平行設置,且位於所述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之間,所述第六表面弧形連接至所述第五表面遠離所述第一表面之一側,所述饋入部及所述第一接地部佈設於所述第五表面及第六表面,所述第一輻射部及第二輻射部均佈設於所述第一表面、第三表面以及第四表面,所述第三輻射部佈設於所述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三表面及第四表面。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天線結構,其中所述第一輻射部包括第一輻射段、第二輻射段、第三輻射段、第四輻射段、第五輻射段、第六輻射段以及第七輻射段,所述第一輻射段設置於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輻射段的一端電連接至所述饋入部靠近所述第五表面的一端,另一端沿靠近所述第三表面之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輻射段與所述第一輻射段共面設置,所述第二輻 射段的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一輻射段遠離所述饋入部的一端,並沿遠離所述第一接地部之方向延伸,所述第三輻射段佈設於所述第三表面,所述第三輻射段的一端與所述第二輻射段遠離所述第一輻射段的一端弧形過渡連接,並沿靠近所述第四表面之方向延伸,所述第四輻射段佈設於所述第四表面,所述第四輻射段的一端弧形連接至所述第三輻射段遠離所述第二輻射段的一端,並沿靠近所述第二表面之方向延伸,所述第五輻射段佈設於所述第三表面,所述第五輻射段的一端弧形連接至所述第二輻射段靠近所述第三輻射段且背向所述第一輻射段之一側,另一端沿靠近所述第四表面之方向延伸,所述第六輻射段與所述第五輻射段共面設置,並與所述第五輻射段構成L型結構,所述第六輻射段的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五輻射段遠離所述第二輻射段之一側,另一端繼續沿靠近所述第四表面之方向延伸,所述第七輻射段佈設於所述第四表面,所述第七輻射段的一端弧形連接至所述第六輻射段遠離所述第五輻射段的一端,並沿靠近所述第二表面之方向延伸。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天線結構,其中所述第二輻射部包括第一耦合臂、第二耦合臂、第三耦合臂以及第四耦合臂,所述第一耦合臂與所述第一輻射段共面設置,所述第一耦合臂的一端電性連接至所述第一接地部的一端,並沿逐漸遠離所述第一輻射段之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耦合臂佈設於所述第三表面,所述第二耦合臂的一端與所述第一耦合臂遠離所述第一接地部的一端弧形過渡連接,另一端沿靠近所述第四表面之方向延伸,所述第三耦合臂佈設於所述第四表面,所述第三耦合臂的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二耦合臂遠離所述第一耦合臂的一端,並沿靠近所述第七輻射段之方向延伸,所述第四耦合臂佈設於所述第四表面,所述第四耦合臂的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三耦合臂遠離所述第二耦合臂的一端,並沿平行所述第七輻射段且靠近所述第三表面之方向延伸。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天線結構,其中所述第三輻射部包括第一輻射臂、第二輻射臂、第三輻射臂、第四輻射臂、第五輻射臂、第六輻射臂、第七輻射臂以及第八輻射臂,所述第一輻射臂佈設於所述第三表面,所述第一輻射臂的一端弧形過渡連接至所述第一輻射段與第二輻射段之連接處,並沿平行所述第五輻射段且靠近所述第四表面之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輻射臂佈設於所述第四表面,所述第二輻射臂的一端弧形過渡連接至所述第一輻射臂遠離所述第二輻射段的一端,並沿平行所述第七輻射段且靠近所述第二表面之方向延伸,所述第三輻射臂的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二輻射臂遠離第一輻射臂的一端,並沿靠近所述第七輻射段之方向延伸,所述第四輻射臂的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三輻射臂遠離所述第二輻射臂的一端,並沿平行所述第二輻射臂且靠近所述第三表面之方向延伸,所述第五輻射臂佈設於所述第三表面,所述第五輻射臂的一端弧形過渡連接至所述第四輻射臂遠離第三輻射臂的一端,並沿平行所述第一輻射臂且靠近所述第一表面之方向延伸,所述第六輻射臂與所述第五輻射臂共面設置,所述第六輻射臂的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五輻射臂遠離所述第一輻射臂之一側,並繼續沿遠離所述第一輻射臂之方向延伸,所述第七輻射臂與所述第六輻射臂共面設置,所述第七輻射臂的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五輻射臂遠離所述第六輻射臂之一側,並沿靠近所述第一輻射臂之方向延伸,所述第八輻射臂佈設於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八輻射臂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三輻射臂遠離所述第二輻射臂及第四輻射臂之一側。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天線結構,其中所述天線結構還包括第二接地部及延伸部,所述第二接地部設置於所述第五平面及第六平面,且與所述饋入部及所述第一接地部間隔設置,所述延伸部設置於所述第一表面,且包括依次連接之第一延伸段、第二延伸段、第三延伸段、第四延伸段以及第五延伸段,所述第一延伸段的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二輻射段靠近所述第一輻 射段之一側,並沿平行所述第一輻射段且靠近所述第五表面之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延伸段的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一延伸段遠離所述第二輻射段的一端,並沿平行所述第二輻射段且靠近所述第一輻射段之方向延伸,所述第三延伸段的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二延伸段遠離所述第一延伸段的一端,並沿平行所述第一延伸段且靠近所述第二輻射段之方向延伸,所述第四延伸段的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三延伸段遠離所述第二延伸段的一端,並沿平行所述第二延伸段且靠近所述第一輻射段之方向延伸,所述第五延伸段的一端垂直連接至所述第四延伸段遠離所述第三延伸段的一端,並沿平行所述第一輻射段且遠離所述第二輻射段之方向延伸,直至連接至所述第二接地部。
  18. 一種無線通訊裝置,包括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7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天線結構。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所述無線通訊裝置還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包括底板及邊框,所述邊框環繞所述底板之周緣設置,以與所述底板共同圍成一容置空間,所述容置空間用以收容所述天線結構。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無線通訊裝置,其中所述無線通訊裝置還包括淨空區、振動器模組、揚聲器模組、USB介面模組以及電池,所述淨空區設置於所述收容空間內,所述振動器模組與所述揚聲器模組間隔設置,且均鄰近所述淨空區設置,所述USB介面模組設置於所述振動器模組與所述揚聲器模組之間,且位於所述淨空區之上方,所述電池設置於所述振動器模組與所述揚聲器模組遠離所述淨空區之一側,所述天線結構設置於所述淨空區上方。
TW105140935A 2016-12-09 2016-12-09 天線結構及具有該天線結構之無線通訊裝置 TWI6307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40935A TWI630754B (zh) 2016-12-09 2016-12-09 天線結構及具有該天線結構之無線通訊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40935A TWI630754B (zh) 2016-12-09 2016-12-09 天線結構及具有該天線結構之無線通訊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22402A TW201822402A (zh) 2018-06-16
TWI630754B true TWI630754B (zh) 2018-07-21

Family

ID=632581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40935A TWI630754B (zh) 2016-12-09 2016-12-09 天線結構及具有該天線結構之無線通訊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30754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905987A (en) * 2007-07-20 2009-02-01 Advanced Connectek Inc Slot antenna
TW201244252A (en) * 2011-04-27 2012-11-01 Chi Mei Comm Systems Inc Multiband antenna
US20140313098A1 (en) * 2013-04-23 2014-10-23 Chiun Mai Communication Systems, Inc. Antenna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antenna assembly
US20140361948A1 (en) * 2013-06-06 2014-12-11 Sony Corporation Antenna system
TW201501404A (zh) * 2013-06-20 2015-01-01 Chi Mei Comm Systems Inc 天線結構及應用該天線結構的無線通訊裝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905987A (en) * 2007-07-20 2009-02-01 Advanced Connectek Inc Slot antenna
TW201244252A (en) * 2011-04-27 2012-11-01 Chi Mei Comm Systems Inc Multiband antenna
US20140313098A1 (en) * 2013-04-23 2014-10-23 Chiun Mai Communication Systems, Inc. Antenna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antenna assembly
US20140361948A1 (en) * 2013-06-06 2014-12-11 Sony Corporation Antenna system
TW201501404A (zh) * 2013-06-20 2015-01-01 Chi Mei Comm Systems Inc 天線結構及應用該天線結構的無線通訊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22402A (zh) 2018-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30759B (zh) 天線結構及應用該天線結構的無線通訊裝置
US8779989B2 (en) Wideband antenna
TWI606641B (zh) 天線結構及應用該天線結構之無線通訊裝置
US7501987B2 (en) Triple-band antenna and electronic device thereof
TWI662741B (zh) 天線結構及具有該天線結構的無線通訊裝置
TWI628851B (zh) 多頻天線結構
CN210956994U (zh) 天线组件及电子设备
TWI619303B (zh) 天線結構及應用該天線結構的無線通訊裝置
JP2018098759A (ja) アンテナ構造及びこのアンテナ構造を備える無線通信装置
TWI619314B (zh) 多頻天線
US20070024503A1 (en) Antenna structure
TW201517383A (zh) 寬頻天線及具有該寬頻天線的無線通訊裝置
US9450288B2 (en) Broadband antenna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JP5520753B2 (ja) 双極アンテナ
TWI559615B (zh) 多頻段天線
CN104733852A (zh) 天线结构及应用该天线结构的无线通信装置
TW201417399A (zh) 寬頻天線及具有該寬頻天線的可攜帶型電子裝置
TWI630754B (zh) 天線結構及具有該天線結構之無線通訊裝置
KR102059591B1 (ko) 안테나 모듈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휴대형 단말 장치
CN108417970B (zh) 多频内置天线及无线终端
CN201540961U (zh) Gps多频天线改良结构
TWI491110B (zh) 非對稱偶極天線
TWI509892B (zh) 天線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TWI519000B (zh)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its multi - frequency antenna
TWI626796B (zh) 天線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