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14523B - 光學鏡頭及拍攝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學鏡頭及拍攝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14523B
TWI614523B TW106127088A TW106127088A TWI614523B TW I614523 B TWI614523 B TW I614523B TW 106127088 A TW106127088 A TW 106127088A TW 106127088 A TW106127088 A TW 106127088A TW I614523 B TWI614523 B TW I61452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optical axis
object side
focal length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270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10854A (zh
Inventor
林昀毅
Original Assignee
聲遠精密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聲遠精密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聲遠精密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61270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14523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145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14523B/zh
Publication of TW2019108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10854A/zh

Link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出了一種光學鏡頭,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其焦距為f1;一第二透鏡,其焦距為f2;一第三透鏡,其焦距為f3;一第四透鏡,其焦距為f4;一第五透鏡,其焦距為f5;一第六透鏡,其焦距為f6,且色散係數為V6;以及一第七透鏡,其色散係數為V7,其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該第四透鏡、該第五透鏡、該第六透鏡、以及該第七透鏡滿足下列條件:1.9<f1/f2<2.8;-1.5<f3/f4<-0.9;-1.8<f5/f6<-1.4;以及|V6-V7|>20。

Description

光學鏡頭及拍攝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光學鏡頭及拍攝裝置,且特別有關於大光圈、薄型化、解析度高且成本低的光學鏡頭及拍攝裝置。
近年來具有高畫質拍攝功能的薄型化行動電子裝置受到大眾歡迎,使得裝置上拍攝的光學鏡頭須朝向薄型化、高解析度的方向設計。又,因為面臨市場競爭的關係,降低成本也是設計上的重要考量。
傳統搭載於行動裝置上的光學鏡頭多採用少數的透鏡結構,來達成小型化的目的。隨著行動裝置的性能提昇,這些小型化的光學鏡頭也被要求在成像品質上能夠有所提昇,然而傳統的構造無法滿足更高階的需求。因此,要如何提供一種能夠滿足薄型化、成本低,且同時具有大光圈、解析度高的特性的光學鏡頭是目前極欲解決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出了一種光學鏡頭,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其焦距為f1;一第二透鏡,其焦距為f2;一第三透鏡,其焦距為f3;一第四透鏡, 其焦距為f4;一第五透鏡,其焦距為f5;一第六透鏡,其焦距為f6,且色散係數為V6;以及一第七透鏡,其色散係數為V7,其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該第四透鏡、該第五透鏡、該第六透鏡、以及該第七透鏡滿足下列條件:1.9<f1/f2<2.8;-1.5<f3/f4<-0.9;-1.8<f5/f6<-1.4;以及|V6-V7|>20。
在上述光學鏡頭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四透鏡、該第六透鏡具有正屈折率,該第三透鏡、該第五透鏡、該第七透鏡具有負屈折率。
上述光學鏡頭更包括:一光圈,配置在該第一透鏡的物側、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之間、以及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之間的其中一個位置。
在上述光學鏡頭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該第四透鏡、該第五透鏡、該第六透鏡、以及該第七透鏡為非球面透鏡。
在上述光學鏡頭中,該第一透鏡之物側表面接近光軸處為一凸面,且該第一透鏡之像側表面接近光軸處為一凹面。
在上述光學鏡頭中,該第二透鏡之物側表面接近光軸處為一凸面,且該第二透鏡之像側表面接近光軸處為一凹面。
在上述光學鏡頭中,該第三透鏡之物側表面接近 光軸處為一凸面,且該第三透鏡之像側表面接近光軸處為一凹面。
在上述光學鏡頭中,該第四透鏡之物側表面接近光軸處為一凸面,且該第四透鏡之像側表面接近光軸處為一凸面。
在上述光學鏡頭中,該第五透鏡之物側表面接近光軸處為一凹面,且該第五透鏡之像側表面接近光軸處為一凸面。
在上述光學鏡頭中,該第六透鏡之物側表面接近光軸處為一凸面,且該第六透鏡之像側表面接近光軸處為一凹面。
在上述光學鏡頭中,該第七透鏡之物側表面接近光軸處為一凸面,且該第七透鏡之像側表面接近光軸處為一凹面。
本發明更提出一種拍攝裝置,包括:一感光元件,設置於該光學鏡頭的一成像面上;以及上述之光學鏡頭。
在上述拍攝裝置中,假設在光軸上該第一透鏡之物側表面至該成像面的距離為TL,可成像於該感光元件的最大像高為ImgH,則滿足TL/ImgH<1.66。
根據上述的各種態樣,本發明能夠提供一種大光圈、薄型化、解析度高且成本低的光學鏡頭及拍攝裝置。
10、20、30‧‧‧拍攝裝置
110、210、310‧‧‧第一透鏡
120、220、320‧‧‧第二透鏡
130、230、330‧‧‧第三透鏡
140、240、340‧‧‧第四透鏡
150、250、350‧‧‧第五透鏡
160、260、360‧‧‧第六透鏡
170、270、370‧‧‧第七透鏡
180‧‧‧紅外線濾光片
190‧‧‧感光元件
191‧‧‧成像面
111、211、311‧‧‧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
112、212、312‧‧‧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
121、221、321‧‧‧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
122、222、322‧‧‧第二透鏡的像側表面
131、231、331‧‧‧第三透鏡的物側表面
132、232、332‧‧‧第三透鏡的像側表面
141、241、341‧‧‧第四透鏡的物側表面
142、242、342‧‧‧第四透鏡的像側表面
151、251、351‧‧‧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
152、252、352‧‧‧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
161、261、361‧‧‧第六透鏡的物側表面
162、262、362‧‧‧第六透鏡的像側表面
171、271、371‧‧‧第七透鏡的物側表面
172、272、372‧‧‧第七透鏡的像側表面
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鏡頭的示意圖。
第2A圖及第2B圖依序是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鏡頭的像散、場曲以及畸變的曲線圖。
第3A至3E圖係顯示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鏡頭在不同視場下橫向光束扇形圖。
第4圖係顯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光學鏡頭的示意圖。
第5A圖及第5B圖依序是第二實施例的光學鏡頭的像散、場曲以及畸變的曲線圖。
第6A至6E圖係顯示第二實施例的光學鏡頭在不同視場下橫向光束扇形圖。
第7圖係顯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光學鏡頭的示意圖。
第8A圖及第8B圖依序是第三實施例的光學鏡頭的像散、場曲以及畸變的曲線圖。
第9A至9E圖係顯示第三實施例的光學鏡頭在不同視場下橫向光束扇形圖。
以下之說明提供了許多不同的實施例、或是例子,用來實施本揭露之不同特徵。以下特定例子所描述的元件和排列方式,僅用來精簡地表達本揭露,其僅作為例子,而並非用以限制本揭露。
此外,本說明書於不同的例子中沿用了相同的元件標號及/或文字。前述之沿用僅為了簡化以及明確,並不表示於不同的實施例以及設定之間必定有關聯。
圖式中之形狀、尺寸、以及厚度可能為了清楚說明之目的而未依照比例繪製或是被簡化,僅提供說明之用。
光學鏡頭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及第七透鏡。也就是說,光學鏡頭中共有七片具有屈折率的透鏡。
第一透鏡至第七透鏡之中任兩個相鄰透鏡間在光軸上會具有空氣間隔,也就是說第一透鏡至第七透鏡是不接合在一起的七片單一透鏡,由於接合的製造過程複雜,任何的偏移或瑕疵都會影響光學成像品質,因此,本發明中的光學透鏡採用七片不接合的具有屈折率的透鏡,來改善接合的透鏡所存在的問題。
第一透鏡具有正屈折率,其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於接近光軸處為凹面。藉此,有助於修正光學球面像差。
第二透鏡具有正屈折率,其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於接近光軸處為凹面。藉此,有助於修正光學球面像差。
第三透鏡具有負屈折率,其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於接近光軸處為一凹面。第三透鏡與第二透鏡的搭配有助於修正色差像差。
第四透鏡具有正屈折率,其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於接近光軸處為凸面。藉此,有助於修正像散與場曲像差。
第五透鏡具有負屈折率,其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於接近光軸處為凸面。藉此,有助於修正像散與場曲像差。
第六透鏡具有正屈折率,其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於接近光軸處為凹面。藉此,有助於修正像散與畸變像差。
第七透鏡具有負屈折率,其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於接近光軸處為凹面。藉此,有助於修正像散與畸變像差。
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其滿足1.9<f1/f2<2.8。藉由適當地配置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的屈折率,能夠使大視角的光線較容易入射光學鏡頭,而有助於提昇光學鏡頭較廣的視角,來提昇成像品質。
第三透鏡的焦距為f3,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其滿足-1.5<f3/f4<-0.9。藉由適當地配置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的屈折率,能夠避免光學鏡頭的屈折率過度集中,有助於修正像散以及場曲像差。
第五透鏡的焦距為f5,第六透鏡的焦距為f6,其滿足-1.8<f5/f6<-1.4。藉由適當地配置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的屈折率,能夠避免光學鏡頭的屈折率過度集中,有助於修正像散以及畸變像差。
第六透鏡的色散係數是V6,第七透鏡的色散係數是V7,其滿足|V6-V7|>20。藉此,有助於修正光學鏡頭的色差像差。
光學鏡頭中可配置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學,前置光圈表示光圈設置於拍攝物與第一透鏡之間,中置光圈表示光圈設置於第一透鏡與成像面之間。在本發明中,採用前置光圈 時,光圈配置在第一透鏡的物側,可以具有較短的第一透鏡之物側表面至成像面的距離。若採用中置光圈,光圈配置在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之間,或者是在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之間,有助於增加光學鏡頭的視角。
本發明的光學鏡頭中,透鏡的材質可為玻璃或塑膠,玻璃可增加屈折率設計的自由度,而塑膠可以降低製造成本。另外,第一至第七透鏡的各個表面都是非球面,非球面透鏡可以設計出各種形狀的表面,利用較多的控制變數來減少像差並進而減少需要的透鏡數目。
本發明中的透鏡的屈折率或焦距在沒有說明區域位置時,指的就是透鏡在接近光軸處的屈折率或焦距。
本發明更提供一種拍攝裝置,具備上述的光學鏡頭,以及配置於成像面上的感光元件。在光軸上,第一透鏡之物側表面至成像面的距離為TL,可成像於該感光元件的最大像高為ImgH,則滿足TL/ImgH<1.66。藉此,可以維持小型化的光學鏡頭。
上述的拍攝裝置可應用於數位相機、行動裝置、平板電腦、智慧型電視、網路監控設備、行車記錄器、體感遊戲機與穿戴式裝置等電子裝置中。這些拍攝裝置所適用的裝置僅是說明本發明的可運用例子,並非限制本發明之拍攝裝置的使用範圍。
參照第1至3圖來說明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鏡頭。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鏡頭的示意圖。第2A圖及第2B圖依序是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鏡頭的像散、場曲以 及畸變的曲線圖。第3A至3E圖係顯示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鏡頭在不同視場下橫向光束扇形圖。在第2圖及第3圖中,係使用波長為470nm、555nm、650nm的入射光來進行模擬。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鏡頭的視角(對角線的視角)為38.673度。
在第2圖中,+Y軸的像高已標準化為1(即歸一化),因此不具有單位。從第2圖中可見,在不同的像高位置,像散、場曲大致不超過0.05mm,畸變像差最多不會超過2%。第3圖的各個圖式分別是成像面的對角線上距離中心為0mm、0.8mm、1.6mm、2.4mm、3.2mm的像,入射光束在X方向及Y方向上的不同的入射位置時所產生的位置偏差。第3圖中橫軸已經標準化為1,因此橫軸的最大值及最小值分別為1及-1,縱軸最大值及最小值則為20μm及-20μm。從第3圖也可看出成像的位置偏差大致都在相當小的範圍內。
接著,參照第1圖,拍攝裝置10包括光學鏡頭以及感光元件190。光學鏡頭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第五透鏡150、第六透鏡160、第七透鏡170、紅外線濾光片180、成像面191。感光元件190配置於成像面191上。第一透鏡110至第七透鏡170都是具有屈折率的非球面透鏡。第一透鏡110至第七透鏡170中任兩個相鄰的透鏡在光軸位置都具有空氣間隔。
第一透鏡110具有正屈折率,其物側表面11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12於接近光軸處為凹面。藉此,有助於修正光學球面像差。
第二透鏡120具有正屈折率,其物側表面121於近 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22於接近光軸處為凹面。藉此,有助於修正光學球面像差。
第三透鏡130具有負屈折率,其物側表面13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32於接近光軸處為一凹面。第三透鏡與第二透鏡的搭配有助於修正色差像差。
第四透鏡140具有正屈折率,其物側表面14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42於接近光軸處為凸面。藉此,有助於修正像散與場曲像差。
第五透鏡150具有負屈折率,其物側表面15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52於接近光軸處為凸面。藉此,有助於修正像散與場曲像差。
第六透鏡160具有正屈折率,其物側表面16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62於接近光軸處為凹面。藉此,有助於修正像散與畸變像差。
第七透鏡170具有負屈折率,其物側表面17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72於接近光軸處為凹面。藉此,有助於修正像散與畸變像差。
紅外線濾光片180設置於第七透鏡170與成像面之間,用以將入射的紅外線波長的光濾掉。
以下為各透鏡的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
Figure TWI614523BD00001
其中z為非球面上距離光軸為r的點與非球面在光軸上交點的切面的垂直距離;r為非球面曲線上的點與光軸的 垂直距離;c為曲率半徑的倒數;k為錐面係數;以及α i為第i階非球面係數。
在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鏡頭中,第一透鏡110的焦距為f1,第二透鏡120的焦距為f2,其滿足1.9<f1/f2<2.8。
第三透鏡130的焦距為f3,第四透鏡140的焦距為f4,其滿足-1.5<f3/f4<-0.9。
第五透鏡150的焦距為f5,第六透鏡160的焦距為f6,其滿足-1.8<f5/f6<-1.4。
第六透鏡160的色散係數是V6,第七透鏡170的色散係數是V7,其滿足|V6-V7|>20。
又,在第一實施例中,光圈為前置光圈,亦即光圈(未圖示)配置於拍攝物與第一透鏡之間。
另外,在光軸上,第一透鏡110之物側表面111至成像面191的距離為TL,可成像於感光元件190的最大像高為ImgH,則滿足TL/ImgH<1.66。
以下為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鏡頭的各項參數。
Figure TWI614523BD00002
Figure TWI614523BD00003
Figure TWI614523BD00004
Figure TWI614523BD00005
Figure TWI614523BD00006
表1為第1圖的第一實施例的詳細結構參數,其中曲率半徑及厚度的單位是mm,且表面0至18依序為物側至像側的表面。表2是第一實施例中的非球面參數,k為非球面曲線方程式中的錐面係數,α2到α7則表示各表面第2到7階非球面係數。表3是第一實施例在滿足本發明關係式條件下的數據。此外,之後的第二實施例及第三實施例的表格及像差曲線圖的定義都與與第一實施例相同,而不重複說明。
參照第4至6圖來說明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光學鏡頭。第4圖係顯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光學鏡頭的示意圖。第5A圖及第5B圖是第二實施例的光學鏡頭的像散、場曲以及畸變的曲線圖。第6A至6E圖係顯示第二實施例的光學鏡頭在不同視場下橫向光束扇形圖。在第5圖及第6圖中,係使用波長為 470nm、555nm、650nm的入射光來進行模擬。第二實施例的光學鏡頭的視角(對角線的視角)為38.662度。
從第5圖中可見,在不同的像高位置,像散、場曲大致不超過0.05mm,畸變像差最多不會超過2%。從第6圖也可看出成像的位置偏差大致都在相當小的範圍內。
接著,參照第4圖,拍攝裝置20包括光學鏡頭以及感光元件190。光學鏡頭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第一透鏡210、第二透鏡220、第三透鏡230、第四透鏡240、第五透鏡250、第六透鏡260、第七透鏡270、紅外線濾光片180、成像面191。感光元件190配置於成像面191上。第一透鏡210至第七透鏡270都是具有屈折率的非球面透鏡。第一透鏡210至第七透鏡270中任兩個相鄰的透鏡在光軸位置都具有空氣間隔。
第一透鏡210具有正屈折率,其物側表面21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12於接近光軸處為凹面。藉此,有助於修正光學球面像差。
第二透鏡220具有正屈折率,其物側表面22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22於接近光軸處為凹面。藉此,有助於修正光學球面像差。
第三透鏡230具有負屈折率,其物側表面23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32於接近光軸處為一凹面。第三透鏡與第二透鏡的搭配有助於修正色差像差。
第四透鏡240具有正屈折率,其物側表面24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42於接近光軸處為凸面。藉此,有助於修正像散與場曲像差。
第五透鏡250具有負屈折率,其物側表面25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252於接近光軸處為凸面。藉此,有助於修正像散與場曲像差。
第六透鏡260具有正屈折率,其物側表面26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62於接近光軸處為凹面。藉此,有助於修正像散與畸變像差。
第七透鏡270具有負屈折率,其物側表面27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72於接近光軸處為凹面。藉此,有助於修正像散與畸變像差。
紅外線濾光片180設置於第七透鏡270與成像面之間,用以將入射的紅外線波長的光濾掉。
在第二實施例的光學鏡頭中,第一透鏡210的焦距為f1,第二透鏡220的焦距為f2,其滿足1.9<f1/f2<2.8。
第三透鏡230的焦距為f3,第四透鏡240的焦距為f4,其滿足-1.5<f3/f4<-0.9。
第五透鏡250的焦距為f5,第六透鏡260的焦距為f6,其滿足-1.8<f5/f6<-1.4。
第六透鏡260的色散係數是V6,第七透鏡270的色散係數是V7,其滿足|V6-V7|>20。
又,在第二實施例中,光圈為中置光圈,光圈(未圖示)配置於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之間。
另外,在光軸上,第一透鏡210之物側表面211至成像面191的距離為TL,可成像於感光元件190的最大像高為ImgH,則滿足TL/ImgH<1.66。
以下為第二實施例的光學鏡頭的各項參數。
Figure TWI614523BD00007
表2:
Figure TWI614523BD00008
Figure TWI614523BD00009
參照第7至9圖來說明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光學鏡頭。第7圖係顯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光學鏡頭的示意圖。第 8A圖及第8B圖依序是第三實施例的光學鏡頭的像散、場曲以及畸變的曲線圖。第9A至9E圖係顯示第三實施例的光學鏡頭在不同視場下橫向光束扇形圖。在第8圖及第9圖中,係使用波長為470nm、555nm、650nm的入射光來進行模擬。第二實施例的光學鏡頭的視角(對角線的視角)為39.185度。
從第8圖中可見,在不同的像高位置,像散、場曲大致不超過0.05mm,畸變像差最多不會超過2%。從第9圖也可看出成像的位置偏差大致都在相當小的範圍內。
接著,參照第7圖,拍攝裝置30包括光學鏡頭以及感光元件190。光學鏡頭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第一透鏡310、第二透鏡320、第三透鏡330、第四透鏡340、第五透鏡350、第六透鏡360、第七透鏡370、紅外線濾光片180、成像面191。感光元件190配置於成像面191上。第一透鏡310至第七透鏡370都是具有屈折率的非球面透鏡。第一透鏡310至第七透鏡370中任兩個相鄰的透鏡在光軸位置都具有空氣間隔。
第一透鏡310具有正屈折率,其物側表面31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12於接近光軸處為凹面。藉此,有助於修正光學球面像差。
第二透鏡320具有正屈折率,其物側表面32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22於接近光軸處為凹面。藉此,有助於修正光學球面像差。
第三透鏡330具有負屈折率,其物側表面33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32於接近光軸處為一凹面。第三透鏡與第二透鏡的搭配有助於修正色差像差。
第四透鏡340具有正屈折率,其物側表面34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42於接近光軸處為凸面。藉此,有助於修正像散與場曲像差。
第五透鏡350具有負屈折率,其物側表面35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352於接近光軸處為凸面。藉此,有助於修正像散與場曲像差。
第六透鏡360具有正屈折率,其物側表面36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62於接近光軸處為凹面。藉此,有助於修正像散與畸變像差。
第七透鏡370具有負屈折率,其物側表面37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72於接近光軸處為凹面。藉此,有助於修正像散與畸變像差。
紅外線濾光片180設置於第七透鏡370與成像面之間,用以將入射的紅外線波長的光濾掉。
在第三實施例的光學鏡頭中,第一透鏡210的焦距為f1,第二透鏡220的焦距為f2,其滿足1.9<f1/f2<2.8。
第三透鏡230的焦距為f3,第四透鏡240的焦距為f4,其滿足-1.5<f3/f4<-0.9。
第五透鏡250的焦距為f5,第六透鏡260的焦距為f6,其滿足-1.8<f5/f6<-1.4。
第六透鏡260的色散係數是V6,第七透鏡270的色散係數是V7,其滿足|V6-V7|>20。
又,在第三實施例中,光圈為中置光圈,光圈(未圖示)配置於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之間。
另外,在光軸上,第一透鏡310之物側表面311至成像面191的距離為TL,可成像於感光元件190的最大像高為ImgH,則滿足TL/ImgH<1.66。
以下為第三實施例的光學鏡頭的各項參數。
Figure TWI614523BD00010
Figure TWI614523BD00011
Figure TWI614523BD00012
Figure TWI614523BD00013
Figure TWI614523BD00014
根據上述第一至第三實施例,可知使用了本發明的光學鏡頭的拍攝裝置中,採用了七片具有屈折率的非球面鏡片。藉由對各個鏡片的屈折率的設定以及滿足特定的條件,本發明能夠提供一種大光圈、薄型化、解析度高且成本低的光學鏡頭及拍攝裝置。
上述已揭露之特徵能以任何適當方式與一或多個已揭露之實施例相互組合、修飾、置換或轉用,並不限定於特定之實施例。
本揭露雖以各種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其僅為範例參考而非用以限定本揭露的範圍,任何熟習此項技藝者,在不脫離本揭露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做些許的更動與潤飾。因此上述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定本揭露之範圍,本揭露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拍攝裝置
110‧‧‧第一透鏡
120‧‧‧第二透鏡
130‧‧‧第三透鏡
140‧‧‧第四透鏡
150‧‧‧第五透鏡
160‧‧‧第六透鏡
170‧‧‧第七透鏡
180‧‧‧紅外線濾光片
190‧‧‧感光元件
191‧‧‧成像面
111‧‧‧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
112‧‧‧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
121‧‧‧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
122‧‧‧第二透鏡的像側表面
131‧‧‧第三透鏡的物側表面
132‧‧‧第三透鏡的像側表面
141‧‧‧第四透鏡的物側表面
142‧‧‧第四透鏡的像側表面
151‧‧‧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
152‧‧‧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
161‧‧‧第六透鏡的物側表面
162‧‧‧第六透鏡的像側表面
171‧‧‧第七透鏡的物側表面
172‧‧‧第七透鏡的像側表面

Claims (13)

  1. 一種光學鏡頭,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其焦距為f1;一第二透鏡,其焦距為f2;一第三透鏡,其焦距為f3;一第四透鏡,其焦距為f4;一第五透鏡,其焦距為f5;一第六透鏡,其焦距為f6,且色散係數為V6;以及一第七透鏡,其色散係數為V7,其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該第四透鏡、該第五透鏡、該第六透鏡、以及該第七透鏡滿足下列條件:1.9<f1/f2<2.8;-1.5<f3/f4<-0.9;-1.8<f5/f6<-1.4;以及|V6-V7|>20。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四透鏡、該第六透鏡具有正屈折率,該第三透鏡、該第五透鏡、該第七透鏡具有負屈折率。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學鏡頭,更包括:一光圈,配置在該第一透鏡的物側、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之間、以及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之間的其中一個位置。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該第四透鏡、該第五透鏡、該第六透鏡、以及該第七透鏡為非球面透鏡。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之物側表面接近光軸處為一凸面,且該第一透鏡之像側表面接近光軸處為一凹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二透鏡之物側表面接近光軸處為一凸面,且該第二透鏡之像側表面接近光軸處為一凹面。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三透鏡之物側表面接近光軸處為一凸面,且該第三透鏡之像側表面接近光軸處為一凹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學鏡頭,其中該第四透鏡之物側表面接近光軸處為一凸面,且該第四透鏡之像側表面接近光軸處為一凸面。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五透鏡之物側表面接近光軸處為一凹面,且該第五透鏡之像側表面接近光軸處為一凸面。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學鏡頭,其中該第六透鏡之物側表面接近光軸處為一凸面,且該第六透鏡之像側表面接近光軸處為一凹面。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學鏡頭,其中該第七透鏡之物側表面接近光軸處為一凸面,且該第七透鏡之像側表面接近光軸處為一凹面。
  12. 一種拍攝裝置,包括:一感光元件,設置於該光學鏡頭的一成像面上;以及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1項任一項所述之光學鏡頭。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拍攝裝置,其中假設在光軸上該第一透鏡之物側表面至該成像面的距離為TL,可成像於該感光元件的最大像高為ImgH,則滿足TL/ImgH<1.66。
TW106127088A 2017-08-10 2017-08-10 光學鏡頭及拍攝裝置 TWI61452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27088A TWI614523B (zh) 2017-08-10 2017-08-10 光學鏡頭及拍攝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27088A TWI614523B (zh) 2017-08-10 2017-08-10 光學鏡頭及拍攝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14523B true TWI614523B (zh) 2018-02-11
TW201910854A TW201910854A (zh) 2019-03-16

Family

ID=620161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27088A TWI614523B (zh) 2017-08-10 2017-08-10 光學鏡頭及拍攝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1452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53427A (zh) * 2021-05-27 2021-08-13 天津欧菲光电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99922A (zh) * 2016-07-13 2016-12-07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七片式广角镜头
US9632287B2 (en) * 2014-03-28 2017-04-25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Lens module
TWI591375B (zh) * 2016-02-26 2017-07-1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一)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632287B2 (en) * 2014-03-28 2017-04-25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Lens module
TWI591375B (zh) * 2016-02-26 2017-07-1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一)
CN106199922A (zh) * 2016-07-13 2016-12-07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七片式广角镜头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53427A (zh) * 2021-05-27 2021-08-13 天津欧菲光电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0854A (zh) 2019-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00923B (zh) 攝影光學鏡片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595261B (zh) 攝像用光學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550306B (zh) 成像光學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457592B (zh) 光學影像拾取系統鏡頭組
TWI435138B (zh) 影像拾取光學系統
TWI516796B (zh) 成像光學鏡頭組
TWI480575B (zh) 光學攝影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US10203485B2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
TWI452334B (zh) 光學影像拾取系統鏡組
TWI576630B (zh) 光學影像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440920B (zh) 取像攝影鏡頭組
KR20170059244A (ko) 촬영 렌즈 광학계
US10228544B2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
US10502929B2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
TWI604219B (zh) 光學成像鏡片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KR101780432B1 (ko) 촬영 렌즈 광학계
TW201331663A (zh) 六片式成像鏡片組
TWM510465U (zh) 光學攝像鏡頭
TWI565965B (zh) Optical camera lens
TWI484211B (zh) 攝像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201723568A (zh) 成像鏡片組
TWI614523B (zh) 光學鏡頭及拍攝裝置
TWI471633B (zh) 五片式成像鏡片組
TWI476472B (zh) 成像鏡頭
US20210063691A1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