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76472B - 成像鏡頭 - Google Patents

成像鏡頭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76472B
TWI476472B TW101115221A TW101115221A TWI476472B TW I476472 B TWI476472 B TW I476472B TW 101115221 A TW101115221 A TW 101115221A TW 101115221 A TW101115221 A TW 101115221A TW I476472 B TWI476472 B TW I47647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ing lens
imaging
optical
imag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152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44281A (zh
Inventor
Yuan Fan Liang
Original Assignee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Asia Optical C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Asia Optical Co Inc filed Critical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TW1011152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76472B/zh
Priority to US13/691,850 priority patent/US9122046B2/en
Publication of TW2013442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442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764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7647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Description

成像鏡頭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鏡頭,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成像鏡頭(imaging lens)。
受惠於科技的進步,近年來可攜式的電子產品、如輕薄型數位相機、手機或者平板電腦的市場正蓬勃發展。對於此類產品,照相或者攝影早已是不可或缺的功能之一。在這樣的情況下,對於小型化成像鏡頭的需求越來越高。
對於入門型的低畫素相機模組而言,兩片以下的鏡片即可組成合適的成像鏡頭,以滿足解析影像的需求。隨著畫素的增加,成像鏡頭的鏡片需求量也會增加,如:兩百萬畫素以上的相機模組需要四片鏡片來組成成像鏡頭;若是要滿足八百萬畫素以上的相機模組,一般需採用五片鏡片來組成成像鏡頭。換言之,當相機模組的成像鏡頭使用的鏡片數越多,則成像鏡頭的整體光學長度會變長,這反而會造成以下的問題:無法滿足相機模組輕薄化的需求。
在現階段電子產品不斷往輕薄化、高性能發展的趨勢之下,如何在有限的鏡片數量的前提之下(如五片鏡片的架構)來設計出光學長度較短、且具有良好光圈的成像鏡頭,便成了該技術領域中的一項重要課題。
本發明提供一種成像鏡頭,達到較佳的光學性能並兼具有較短的光學長度。
本發明提供一種成像鏡頭,從物側(object side)到像側(image side)依序包括: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以及第五透鏡。第一透鏡含有一面以上的非球面。第二透鏡具有負光學能力,第二透鏡的凸面朝向物側、且含有一面以上的非球面。第三透鏡具有正光學能力,第三透鏡的凹面朝向物側、且含有一面以上的非球面。第四透鏡具有負光學能力,第四透鏡的凹面朝向像側、且含有一面以上的非球面。第五透鏡具有正光學能力,第五透鏡的凸面朝向物側、且含有一面以上的非球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成像鏡頭更包括:光圈,設置於:從第一透鏡的物側的表面、到第一透鏡的像側的表面之間的位置。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五透鏡具有至少兩個反曲點。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成像鏡頭具有:鏡頭後焦長度Dbf ,且從第一透鏡的物側的表面到像面的距離設為光學全長D,滿足:0.25<Dbf /D。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從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到像面的距離設為光學全長D,且位於像面的影像的半像高為 ImaH,滿足:ImaH/D>0.59。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第五透鏡的焦距為f5,滿足:0.1<<0.3。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成像鏡頭具有焦距f,且第一透鏡具有焦距f1,滿足:0.65<<0.85。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成像鏡頭具有焦距f,且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之間的間隔為D12,滿足:27<<195。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之間的間隔為D12,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之間的間隔為D34,滿足:1<<7。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成像鏡頭具有焦距f,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之間的間隔為D45,滿足:16<<26。
基於上述,本發明的成像鏡頭包括:第一~第五透鏡,且各自具有一面以上的非球面表面。另外,成像鏡頭還可具有:光圈、以及透光元件。藉由滿足各光學元件的光學參數設計,使得成像鏡頭得到優異的光學性能、較短的光學長度與光圈較大的特性,進而能夠應用在高畫素的薄型化的各種相機模組中。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第一實施例]
圖1A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成像鏡頭100的示意圖。請參照圖1A,成像鏡頭100從物側到像側依序包括: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以及第五透鏡150,其中,第一透鏡110含有一面以上的非球面。第二透鏡120具有負光學能力,第二透鏡120的凸面S3朝向物側、且含有一面以上的非球面。第三透鏡130具有正光學能力,第三透鏡130的凹面S5朝向物側、且含有一面以上的非球面。第四透鏡140具有負光學能力,第四透鏡140的凹面S8朝向像側、且含有一面以上的非球面。第五透鏡150具有正光學能力,第五透鏡150的凸面S9朝向物側、且含有一面以上的非球面。
請參照圖1A,第一透鏡110可具有正的屈光力,第一透鏡110具有:面對物側的表面S1、與面對像側的表面S2,且表面S1、S2當中至少有一面為非球面。第一透鏡110例如可為雙凸透鏡。
第二透鏡120配置於第一透鏡110與像側之間,第二透鏡120可具有負的屈光力。第二透鏡120具有:面對物側且成為凸面的表面S3、與面對像側的表面S4,且表面S3、S4當中至少有一面為非球面。第二透鏡120例如可為新月形負透鏡。
第三透鏡130配置於第二透鏡120與像側之間,第三透鏡130可具有正的屈光力。第三透鏡130具有:面對物側且成為凹面的表面S5、與面對像側的表面S6,且表面S5、S6當中至少有一面為非球面。第三透鏡130例如可為新月形正透鏡。
第四透鏡140配置於第三透鏡130與像側之間,第四透鏡140可具有負的屈光力。第四透鏡140具有:面對物側的表面S7、與面對像側且成為凹面的表面S8,且表面S7、S8當中至少有一面為非球面。第四透鏡140例如可為負透鏡。
第五透鏡150配置於第四透鏡140與像側之間。第五透鏡150可具有正的屈光力。第五透鏡150具有:面對物側且成為凸面的表面S9、與面對像側的表面S10,且表面S9、S10當中至少有一面為非球面。第五透鏡150例如可為正透鏡。
藉由上述的鏡片排列方式,即使在五片鏡片的架構之下,仍可使得成像鏡頭100的光學長度有效縮短、且成像鏡頭100可具有較長的鏡頭後焦長度。如此一來,成像鏡頭100能夠輕易地被組裝到高畫素、薄型化的相機模組中。
請再參照圖1A,成像鏡頭100還可包括:光圈115,設置於:從第一透鏡110的物側的表面S1、到第一透鏡110的像側的表面S2之間的位置。光圈115是用來控制進入成像鏡頭100的光總量。藉由上述光圈115的設置方式,可使成像鏡頭100的光圈115變得較大,而可減少快門(shutter)的時間,以得到進而較佳的影像品質。
成像鏡頭100還可包括:透光元件160,位於第五透鏡150的像側的一側。透光元件160具有:面對物側的表面S11、與面對像側的表面S12。可視所需的光學效果,而在第五透鏡150的像側的一側設置透光元件160。詳細而言,透光元件160可為平板玻璃或是濾光元件(如紅外線濾光元件),使得成像光線能順利通過、並濾除會干擾影像清晰度的光線。透光元件160的材料可為塑膠或其他適用於製作透光元件160的材料。
在成像鏡頭100中,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以及第五透鏡150的至少任一個,其材料可以使用塑膠、或者其它適用於製造透鏡的材質。另外,當所有的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以及第五透鏡150都使用塑膠來製作時,可減輕成像鏡頭100的重量,並能降低成像鏡頭100的製作成本。
承上所述,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以及第五透鏡150都含有至少一面以上的非球面,藉此可獲得足夠的光學控制參數,進而達到成像鏡頭100的光學長度較短的設計目的。
舉例來說,請參照圖1A,在光學設計上,可使第五透鏡150具有至少兩個反曲點;換言之,第五透鏡150可從中心往邊緣進行一次或兩次的轉折。藉此能夠有效地控制光線的行進路徑。再者,第五透鏡150可具有均勻的厚度,如此一來,使第五透鏡150易於成型。另外,藉由此第五透鏡150的形狀,使得成像鏡頭100可具有較小的主光線夾角。
一般而言,透過成像鏡頭100使被攝物體(未繪示)的影像光線成像於像側端的像面170上。於像面170可以設置感光元件(未繪示),例如:電荷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互補式金氧半導體感測元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sensor,CMOS sensor)等,用來感測影像光線。藉由上述成像鏡頭100的優異光學性能,能夠在像面170上形成清晰的影像。
以下將進一步說明關於成像鏡頭100的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以及第五透鏡150的光學設計參數及各種可能的實施型態。藉由滿足下述式(1)~(7)的條件,可使成像鏡頭100得到優異的光學性能、較短的光學長度與光圈較大的特性。
請參照圖1A,在成像鏡頭100中,從第一透鏡110的物側的表面S1到像面170、沿著光軸OA的距離設為光學全長D;並且,從第五透鏡150的像側的表面S10到像面170、沿著光軸OA的距離設為鏡頭後焦長度Dbf。也就是說,成像鏡頭100具有:鏡頭後焦長度Dbf,且從第一透鏡110的物側的表面S1到像面170的距離設為光學全長D,滿足式(1)的條件:
0.25<Dbf /D......(1)
藉由滿足式(1)的條件,可使成像鏡頭100具有較長的光學後焦。
請再參照圖1A,在成像鏡頭100中,當在像面170形成影像時,影像的半像高為ImaH,且從第一透鏡110的物側的表面S1到像面170的距離設為光學全長D時,滿足式(2)的條件:
ImaH/D>0.59......(2)
藉由滿足式(2)的條件,有利於使成像鏡頭100具有較小的體積,方便運用在小體積的相機模組中。
此外,請參照圖1A,在成像鏡頭100中,使第四透鏡140的焦距為f4、第五透鏡150的焦距為f5,且滿足式(3)的條件:
藉由滿足式(3)的條件,可使第四透鏡140與第五透鏡150之間的光學配置關係達到最佳化。
再者,將成像鏡頭100的焦距設為f、且第一透鏡110的焦距為fl,且滿足式(4)的條件:
藉由滿足式(4)的條件,可使第一透鏡110在成像鏡頭100內的光學配置關係達到最佳化。
此外,將成像鏡頭100的焦距設為f,且使第一透鏡110與第二透鏡120之間的間隔設為D12,且滿足式(5)的條件:
藉由滿足式(5)的條件,使第一透鏡110與第二透鏡120在成像鏡頭100內的光學配置關係達到最佳化。
另外,將第一透鏡110與第二透鏡120之間的間隔設為D12,且將第三透鏡130與第四透鏡140之間的間隔設為D34,滿足式(6)的條件:
藉由滿足式(6)的條件,使第一透鏡110與第二透鏡120的群組、和第三透鏡130與第四透鏡140的群組之間,在成像鏡頭100內的光學配置關係達到最佳化。
再者,使成像鏡頭100具有焦距f,第四透鏡140與第五透鏡150之間的間隔為D45,滿足式(7)的條件:
按照光學設計需求來滿足上述式(1)~式(7)的光學條件時,可使成像鏡頭100得到優異的光學性能、較短的光學長度與光圈較大的特性。例如,成像鏡頭100可具有70度~75度的視野範圍;成像鏡頭100可具有0~27.5度的主光線夾角;且成像鏡頭100可具有2~3的光圈數。
以下將例示第一實施例的成像鏡頭100的各光學元件的相關光學參數。需注意的是,下述及表一、表二中所列的數據資料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參照本發明之後,當可對這些參數或設定進行適當的更動,惟其仍應屬於本發明之範疇內。
在表一中,間距是指:兩相鄰表面之間、於光軸OA上的直線距離。舉例來說,表面S1的間距即表示:表面S1至表面S2之間、於光軸OA上的直線距離(即為第一透鏡110沿著光軸OA的厚度)。
在表一中,成像鏡頭100的焦距長度為3.828(mm),且光圈數為2.05。在表一的備註欄中,各光學元件(光圈115、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第五透鏡150、透光元件160)所對應之間距、折射率與阿貝數,請參照同列中各間距、折射率與阿貝數對應之數值。在成像鏡頭100的設計上,各光學元件的折射率與阿貝數亦為重要的光學參數,於表一中一併列出以作為設計參考。並且,按照上述間距的定義的同樣原則,可類推其他光學元件的沿著光軸OA的厚度。
可同時參照圖1A,在表一中,STOP代表光圈115;表面S1、S2為第一透鏡110的兩表面;表面S3、S4為第二透鏡120的兩表面;表面S5、S6為第三透鏡130的兩表面;表面S7、S8為第四透鏡140的兩表面;表面S9、S10為第五透鏡150的兩表面;且表面S11、S12為透光元件160的兩表面,其中,表面S12的間距為表面S12到像面170的間距。
如同前述,成像鏡頭100中的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第五透鏡150為:可具有一面以上的非球面的光學元件。於第一實施例中,S1~S10皆可為非球面,且可用式(8)來定義非球面:
在式(8)中,Z為在光軸OA方向的偏移量(sag),c是密切球面(osculating sphere)的半徑的倒數,也就是接近光軸OA處的曲率半徑(如表一內S1~S10的曲率半徑)的倒數。k是二次曲面係數。h是非球面高度,即為從透鏡中心往透鏡邊緣的高度。A~G為非球面係數(aspheric coefficient)。表二所列出的是表面S1~S10的參數值。
利用圖1A的成像鏡頭100進行光學模擬,可得到圖1B~圖1E的光學表現的相關圖形。圖1B為成像鏡頭100的場曲(Field curvature)的曲線圖。圖1C為成像鏡頭100的畸變(distortion)的曲線圖。圖1D為成像鏡頭100的橫向色差(lateral color)的曲線圖。圖1E為成像鏡頭100的縱向色差(longitudinal color)的曲線圖。可注意到,圖1E的縱向色差的曲線圖中繪示了五條曲線,分別代表五個不同波長光經過成像透鏡100所產生的縱向色差。由上述圖1B~圖1E所顯示出的圖形,可知:第一實施例的成像鏡頭100可表現出良好的成像品質。
[第二實施例]
圖2A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成像鏡頭200的示意圖。請參照圖2A,成像鏡頭200與圖1A的成像鏡頭100具有相似的結構。
同樣地,圖2A的成像鏡頭200從物側到像側依序包括:第一透鏡210、第二透鏡220、第三透鏡230、第四透鏡240以及第五透鏡250,其中,第一透鏡210含有一面以上的非球面。第二透鏡220的凸面S3朝向物側、且含有一面以上的非球面。第三透鏡230的凹面S5朝向物側、且含有一面以上的非球面。第四透鏡240的凹面S8朝向像側、且含有一面以上的非球面。第五透鏡250的凸面S9朝向物側、且含有一面以上的非球面。也可設置光圈215與透光元件260。
並且,關於成像鏡頭200的各光學元件(光圈215、第一透鏡210、第二透鏡220、第三透鏡230、第四透鏡240、第五透鏡250、透光元件260、像面270等)的光學參數與設置關係,可參考第一實施例的相關敘述(如式(1)~式(7)的條件),在此即不予以重述。
以下將例示第二實施例的成像鏡頭200的各光學元件的相關光學參數。需注意的是,下述及表三、表四中所列的數據資料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參照本發明之後,當可對這些參數或設定進行適當的更動,惟其仍應屬於本發明之範疇內。
在表三中,間距是指:兩相鄰表面之間、於光軸OA上的直線距離。舉例來說,表面S1的間距即表示:表面S1至表面S2之間、於光軸OA上的直線距離(即為第一透鏡210沿著光軸OA的厚度)。
在表二中,成像鏡頭200的焦距長度為3.807(mm),且光圈數為2.09。在表三的備註欄中,各光學元件(光圈215、第一透鏡210、第二透鏡220、第三透鏡230、第四透鏡240、第五透鏡250、透光元件260)所對應之間距、折射率與阿貝數,請參照同列中各間距、折射率與阿貝數對應之數值。在成像鏡頭200的設計上,各光學元件的折射率與阿貝數亦為重要的光學參數,於表三中一併列出以作為設計參考。並且,按照上述間距的定義的同樣原則,可類推其他光學元件的沿著光軸OA的厚度。
可同時參照圖2A,在表三中,STOP代表光圈215;表面S1、S2為第一透鏡210的兩表面;表面S3、S4為第二透鏡220的兩表面;表面S5、S6為第三透鏡230的兩表面;表面S7、S8為第四透鏡240的兩表面;表面S8、S10為第五透鏡250的兩表面;且表面S11、S12為透光元件260的兩表面,其中,表面S12的間距為表面S12到像面270的間距。
如同前述,成像鏡頭200中的第一透鏡210、第二透鏡220、第三透鏡230、第四透鏡240、第五透鏡250為:可具有一面以上的非球面的光學元件。於第二實施例中,S1~S10皆可為非球面,且可式(9)來定義非球面:
在式(9)中,Z為光軸OA方向的偏移量,c是密切球面的半徑的倒數,也就是接近光軸OA處的曲率半徑(如表三內S1~S10的曲率半徑)的倒數。k是二次曲面係數。h是非球面高度,即為從透鏡中心往透鏡邊緣的高度。A~G為非球面係數。表四所列出的是表面S1~S10的參數值。
利用圖2A的成像鏡頭200進行光學模擬,可得到圖2B~圖2E的光學表現的相關圖形。圖2B為成像鏡頭200的場曲的曲線圖。圖2C為成像鏡頭200的畸變的曲線圖。圖2D為成像鏡頭200的橫向色差的曲線圖。圖2E為成像鏡頭200的縱向色差的曲線圖。可注意到,圖2E的縱向色差的曲線圖中繪示了五條曲線,分別代表五個不同波長光經過成像透鏡200所產生的縱向色差。由上述圖2B~圖2E所顯示出的圖形,可知:第二實施例的成像鏡頭200可表現出良好的成像品質。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成像鏡頭至少具有以下的優點:
成像鏡頭包括: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且各自具有一面以上的非球面表面。並且,成像鏡頭還可具有:光圈以及透光元件。藉由滿足各光學元件的光學參數設計,以及遵循上述各光學元件的排列方式,可使得成像鏡頭得到優異的光學性能、較短的光學長度與光圈較大的特性,進而能夠應用在高畫素的薄型化的各種相機模組中,並達到理想的成像品質。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200‧‧‧成像鏡頭
110、210‧‧‧第一透鏡
115、215‧‧‧光圈
120、220‧‧‧第二透鏡
130、230‧‧‧第三透鏡
140、240‧‧‧第四透鏡
150、250‧‧‧第五透鏡
160、260‧‧‧透光元件
170、270‧‧‧像面
D‧‧‧光學全長
D12、D34、D45‧‧‧間隔
Dbf ‧‧‧鏡頭後焦長度
OA‧‧‧光軸
S1~S12‧‧‧表面
圖1A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成像鏡頭100的示意圖。
圖1B為成像鏡頭100的場曲的曲線圖。
圖1C為成像鏡頭100的畸變的曲線圖。
圖1D為成像鏡頭100的橫向色差的曲線圖。
圖1E為成像鏡頭100的縱向色差的曲線圖。
圖2A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成像鏡頭200的示意圖。
圖2B為成像鏡頭200的場曲的曲線圖。
圖2C為成像鏡頭200的畸變的曲線圖。
圖2D為成像鏡頭200的橫向色差的曲線圖。
圖2E為成像鏡頭200的縱向色差的曲線圖。
100...成像鏡頭
110...第一透鏡
115...光圈
120...第二透鏡
130...第三透鏡
140...第四透鏡
150...第五透鏡
160...透光元件
170...像面
D...光學全長
D12、D34、D45...間隔
Dbf ...鏡頭後焦長度
OA...光軸
S1~S12...表面

Claims (9)

  1. 一種成像鏡頭,從一物側到一像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含有一面以上的非球面;一第二透鏡,具有負光學能力,該第二透鏡的凸面朝向該物側、且含有一面以上的非球面;一第三透鏡,具有正光學能力,該第三透鏡的凹面朝向該物側、且含有一面以上的非球面;一第四透鏡,具有負光學能力,該第四透鏡的凹面朝向該像側、且含有一面以上的非球面;以及一第五透鏡,具有正光學能力,該第五透鏡的凸面朝向該物側、且含有一面以上的非球面,其中該成像鏡頭具有焦距f,該第一透鏡具有焦距f1,且該成像鏡頭滿足:0.65<<0.85。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成像鏡頭,更包括:一光圈,設置於:從該第一透鏡的該物側的表面、到該第一透鏡的該像側的表面之間的位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五透鏡具有至少兩個反曲點。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成像鏡頭具有:一鏡頭後焦長度Dbf ,且從該第一透鏡的該物側的表面到一像面的距離設為光學全長D,滿足:0.25<Dbf /D。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從 該第一透鏡的該物側表面到一像面的距離設為光學全長D,且位於該像面的影像的半像高為ImaH,滿足:ImaH/D>0.59。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該第五透鏡的焦距為f5,滿足:0.1<<0.3。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成像鏡頭具有焦距f,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之間的間隔為D12,滿足:27<<195。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之間的間隔為D12,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之間的間隔為D34,滿足:1<<7。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成像鏡頭具有焦距f,該第四透鏡與該第五透鏡之間的間隔為D45,滿足:16<<26。
TW101115221A 2012-04-27 2012-04-27 成像鏡頭 TWI47647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15221A TWI476472B (zh) 2012-04-27 2012-04-27 成像鏡頭
US13/691,850 US9122046B2 (en) 2012-04-27 2012-12-03 Imaging len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15221A TWI476472B (zh) 2012-04-27 2012-04-27 成像鏡頭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44281A TW201344281A (zh) 2013-11-01
TWI476472B true TWI476472B (zh) 2015-03-11

Family

ID=494770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15221A TWI476472B (zh) 2012-04-27 2012-04-27 成像鏡頭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122046B2 (zh)
TW (1) TWI47647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41380B (zh) * 2014-03-23 2016-03-30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一种微型成像镜头
CN104898253B (zh) * 2015-02-13 2017-07-25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便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9856786B (zh) * 2015-02-17 2021-05-04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取像镜头组以及取像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736655A (en) * 2006-03-28 2007-10-01 Fujinon Corp Imaging lens
TW201144890A (en) * 2010-06-10 2011-12-16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Imag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42723B2 (en) * 2004-12-03 2008-03-11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Projection lens and portable display device for gaming and other applications
EP2357505B1 (en) * 2008-08-25 2014-08-13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Image pickup lens, image pickup apparatus and mobile terminal
TWI432773B (zh) 2009-04-20 2014-04-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攝影透鏡組
WO2010143459A1 (ja) * 2009-06-08 2010-12-16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撮像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及び撮像装置を備えた携帯端末機
TWI414840B (zh) 2009-08-11 2013-11-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成像透鏡系統
TWI406027B (zh) * 2010-04-08 2013-08-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取像用光學鏡頭
TW201202780A (en) * 2010-07-09 2012-01-16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Co Ltd Five-lens image lens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TWI437312B (zh) * 2011-12-28 2014-05-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影像擷取鏡片系統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736655A (en) * 2006-03-28 2007-10-01 Fujinon Corp Imaging lens
TW201144890A (en) * 2010-06-10 2011-12-16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Imag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286487A1 (en) 2013-10-31
TW201344281A (zh) 2013-11-01
US9122046B2 (en) 2015-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27597B2 (en) Photographic lens and photographic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KR101811570B1 (ko) 촬영 렌즈 광학계
TWI420138B (zh) 變焦鏡頭
TWI440920B (zh) 取像攝影鏡頭組
KR101412627B1 (ko) 왜곡이 보정된 광각 촬영 렌즈 시스템
TWI660193B (zh) 光學鏡頭
WO2020140604A1 (zh) 光学成像镜头及成像设备
TWI471634B (zh) 六片式成像鏡片組
TWI454726B (zh) 成像鏡頭
WO2020140788A1 (zh) 长焦镜头及移动终端
TW201310057A (zh) 成像用光學透鏡組
KR20170054335A (ko) 촬영 렌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촬영 장치
KR20120089116A (ko) 촬영 렌즈 광학계
TWI476472B (zh) 成像鏡頭
US11531186B2 (en) Electronic imaging device comprising two capturing devices
TW201723568A (zh) 成像鏡片組
TWI509284B (zh) Miniature lens
TWI471633B (zh) 五片式成像鏡片組
TWI614523B (zh) 光學鏡頭及拍攝裝置
TWI663425B (zh) 光學鏡頭
TWI617832B (zh) 影像擷取透鏡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KR20150080329A (ko) 촬영 렌즈 광학계
US20210063691A1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
TWI453455B (zh) 五片式成像鏡片組
JP2004361440A (ja) 撮影レンズ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