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10843B - 前驅式腳踏車 - Google Patents

前驅式腳踏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10843B
TWI610843B TW105130889A TW105130889A TWI610843B TW I610843 B TWI610843 B TW I610843B TW 105130889 A TW105130889 A TW 105130889A TW 105130889 A TW105130889 A TW 105130889A TW I610843 B TWI610843 B TW I61084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transmission member
tube
frame
stru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308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13877A (zh
Inventor
rong-de Lin
Rui-Xiong Lin
Original Assignee
Lin Rong De
Lin rui xio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n Rong De, Lin rui xiong filed Critical Lin Rong De
Priority to TW1051308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10843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108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10843B/zh
Publication of TW2018138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13877A/zh

Links

Landscapes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一種前驅式腳踏車,腳踏車車架的車頭管樞設有一中心軸,該中心軸的端部設有一前叉,在該前叉的兩外側分別設有一支桿,該兩支桿與前輪輪軸連接,另該車架的車頭管設有驅動機構可將腳踏所產生的動力傳送至前輪,該驅動機構設有主動輪、至少一中間輪及被動輪並分別依序連接有複數傳動件,其中相鄰於車頭管位置所設置之傳動件的拉力段的施力線與中心軸的中心線為一致,使腳踏車在騎乘時把手旋轉分力極小而不受影響,藉此可使前輪除了於輪軸中心被驅動前進,且能沿車頭管中心軸而由把手靈敏轉動,以控制腳踏車前進的方向及平衡。

Description

前驅式腳踏車
本發明係一種以踏板驅動安裝在前叉的前輪而使車體移動的前驅式腳踏車。
現有技術的腳踏車,該腳踏車的一般基本構造包括有一車架,該車架上設有一座墊,使用者可坐在座墊上,該車架後方的後叉架可安裝有後輪,在前方以前叉架設有前輪,前叉架與樞設在車架的轉向桿一端連接,該轉向桿的另一端設有把手,該把手可控制前輪的轉向;在車架上另設有一驅動機構,該驅動機構之腳踏板受到使用者的踩踏後,可經由連接件驅動其中的該前輪或該後輪轉動,藉以使腳踏車可移動行駛。
現有腳踏車以腳踏產生的動力驅動後輪轉動為後驅式腳踏車,其構造通常在該車架的座墊下方設有腳踏板,該腳踏板的中心驅動軸連接有一主動鏈輪,在該後輪的輪軸上設有一被動鏈輪,在主動鏈輪與被動鏈輪之間設有一鏈條,使用者可將踩踏所產生的動力經驅動機構使後輪產生轉動,在配合操作把手經前叉架以控制前輪方向,即可使腳踏車由使用者控制騎乘。
現有技術以動力驅動前輪轉動的前驅式腳踏車,參看圖9及圖10所示,其車架50的前方樞設有一把手立管51,該把手立管51一端與把手連接,另一端經由一橫向的第二支臂53連接有一呈縱向的前叉管52,該前叉管52位在前輪60的其中一側面並與該前輪60的輪軸61連接固定,另在車架50上且相對於把手立管51設置處連接有一第一支臂54。前驅式腳踏車的驅動機構包括有一第 一傳動組件70,其包括有分別設置在由腳踏板72所驅動的主動鏈輪及設置在第一支臂54上的第一惰輪並在兩者間設有一第一鏈條,另設有第二傳動組件71係在前叉管52上設有第二惰輪及與前輪60固定的從動鏈輪並在兩者間設有一第二鏈條,又在第一惰輪及第二惰輪之間設有可轉向聯軸元件73,該聯軸元件73具有傳輸動力及萬向接頭的功能,故為一高價格的傳動元件,藉此構造可將由腳踏板72所產生的動力由主動鏈輪傳送至從動鏈輪處。另在該前輪60的輪軸61兩側設有一U形臂輪座62,以提升該前輪60在行駛的穩固性。
前述現有技術的前驅式腳踏車,其存在有以下的問題及缺點,其一為當其驅動力量經由固定於車身之曲軸,經鏈輪及鏈條傳動到沿車頭管中心軸轉動的前叉管52及前輪60時,其鏈條拉力將產生分力,會干擾把手的旋轉,破壞腳踏車的應有平衡,使得腳踏車前進方向不易操控;又該前輪60與前叉管52組裝固定,僅利用該前輪60之輪軸61的一端部與前叉管52相互結合固定,前輪60所產生的作用力僅由輪軸61的一端承受,造成單側承受外力使得該處極易損壞或造成輪軸61相對於前叉管52產生偏斜,進而使得腳踏車無法騎乘;另安裝在第一傳動組件70與第二傳動組件71之的聯軸元件73為一售價較高的傳動元件,將使得腳踏車的售價較高;且該前輪60的輪軸61兩端必須另外安裝有一U形臂輪座62,不但構造較為複雜且造成成本增加。
本發明者為解決前述前驅式腳踏車所存在的問題及缺點,而設計有在車架前方設有驅動機構與前輪連接,該驅動機構之相鄰於車頭管所設的傳動件的拉力段施力線與中心軸的中心線為一致,使把手旋轉分力為極小而不受影響,讓該前輪較易於操控轉向,甚至於有將把手導正直行的功能,另在該中心軸所連接的段差管兩側與該前輪的輪軸兩端間分別設有一支桿,以分別平 均承受該前輪所產生的作用力,使得腳踏車的行駛可較為穩定且具有構造簡單的目的。
為了可達到前述的發明目的,本發明所運用的技術手段在於提供一種前驅式腳踏車,其包括有一車架、一前叉桿組、一驅動機構及一前輪;該車架,其為一架體,該車架的後方設有一可轉動的後輪,在該車架前方設有一車頭管;該前叉桿組,其包括有一中心軸及二支桿,該二支桿分別為一第一支桿及一第二支桿,其中該中心軸貫穿樞設在該車頭管,該中心軸一端與該第一支桿及該第二支桿的同一端部連接固定;該前輪,其設有一輪軸,該輪軸的一端與該第一支桿的另一端連接固定,該輪軸的另一端與該第二支桿的另一端連接固定,該第一支桿及該第二支桿為分別位在該前輪的兩側;該驅動機構設置在該車架前方,該車架的車頭管外部設有一固定管,該驅動機構具有一軸套、一主動輪、一軸桿、一壓桿、一張力輪、至少一中間輪、一被動輪及至少二傳動件,該軸套與該固定管相互連接,該軸套設有一驅動軸,該驅動軸連接設有兩踏板及該主動輪,該至少一中間輪為一第一中間輪,該第一中間輪及該張力輪設置在該車架上,該第一中間輪為一複式輪,其具有至少二輪體,該前輪的輪軸設有該被動輪,該至少二傳動件分別為一第一傳動件及一第二傳動件,該主動輪與該第一中間輪的一輪體之間設有該第一傳動件,該第一中間輪與該被動輪之間設有該第二傳動件,該張力輪為具彈力的抵壓在該第二傳動件上,又未受到該張力輪抵壓的一段為一拉力段,該第二傳動件的拉力段沿伸方向形成一施力線,該施力線與車頭管及中心軸中心線為一致,該驅動軸所產生的動力可經由驅動機構傳送至該前輪。
所述之前驅式腳踏車,其中該第二傳動件的拉力段的施力線方向與中心軸中心線為相互平行。
所述之前驅式腳踏車,其中該第二傳動件的拉力段的施力線與中心軸中心線之間角度為小於3度。
所述之前驅式腳踏車,其中進一步該前叉桿組設有一前叉,該前叉可為一段差管,該段差管為一桿件,其一端與該中心軸連接固定,該段差管另一端沿其桿件的長軸向朝向該車架的後方或前方突伸,並與該第一支桿及該第二支桿連接固定。
所述之前驅式腳踏車,其中該驅動機構進一步設有一第二中間輪及一第三傳動件,該第二中間輪以一軸桿穿設且該軸桿設置在第一支桿及第二支桿上,該第二中間輪為一複式輪,其具有至少二輪體,該第二中間輪的一輪體與第一中間輪以該第二傳動件相連接,該第二傳動件二側分別位於該前叉的外側,該第二傳動件與第一中間輪及第二中間輪保持為有效的嚙合狀態,該第二中間輪與該被動輪以該第三傳動件相鏈接,該第三傳動件與該第二中間輪及被動輪保持為有效的嚙合狀態。
本發明所運用的再一技術手段在於提供一種前驅式腳踏車,主要係在前叉桿組包括有一中心軸,中心軸下端向下延伸設有段差管,段差管一側設有一支桿,該輪軸的一端與該支桿的一端相互結合固定。此種構造亦可達到連接該前輪的目的。
所述之前驅式腳踏車,其中進一步該前叉桿組設有一段差管,該段差管為一桿件,其一端與該中心軸連接固定,該段差管另一端沿其桿件的長軸向朝向該車架的前方突伸,並與該支桿連接固定。
所述之前驅式腳踏車,其中進一步該前叉桿組設有一段差管,該段差管為一桿件,其一端與該天心軸連接固定,該段差管另一端沿其桿件的長軸向朝向該車架的後方突伸,並與該支桿連接固定。
本發明藉由前述技術手段的運用,車架的驅動機構中設置在第一中間輪與被動輪之間的第二傳動件,或設置在第一中間輪與第二中間輪之間的第二傳動件,其中相鄰於車頭管位置的該第二傳動件用於驅動被動輪或第二中間輪轉動的第二傳動件拉力段,由於該第二傳動件拉力段的施力線為平行於該中心軸的中心線,使得把手旋轉時分力極小而不受影響,甚至於有把手導正直行功能,將使得騎乘者在操控把手使前輪轉向時,能沿車頭管中心軸而由把手靈敏轉動,較易於操控前進的方向及平衡。
又由於驅動機構在主動輪及被動輪間設有至少一為複式輪的中間輪及至少二傳動件的配置,將可提供使用者在騎乘時有較多元的變速需求。
再者本發明前驅式腳踏車的車架前方設有驅動機構,且在中心軸下方設有一段差管,該朝向車架前方或後方沿伸的段差管在兩側位置分別設有一支桿,並利用兩支桿與前輪的輪軸兩端相互連接固定,使得前輪所產生的作用力由位在兩外側的支桿承受,具有構造簡單且腳踏車的騎乘可較為穩定等功效。
10‧‧‧車架
11‧‧‧車頭管
12‧‧‧固定管
13‧‧‧固定片
20、20A‧‧‧前叉桿組
21‧‧‧中心軸
22、22A‧‧‧段差管
23、23A‧‧‧第一支桿
24、24A‧‧‧第二支桿
30‧‧‧驅動機構
31‧‧‧軸套
311‧‧‧驅動軸
312‧‧‧曲柄
32‧‧‧主動輪
33‧‧‧軸桿
34‧‧‧壓桿
341‧‧‧扭力件
35‧‧‧張力輪
36‧‧‧第一中間輪
361‧‧‧第二中間輪
37‧‧‧被動輪
38‧‧‧第一傳動件
39‧‧‧第二傳動件
390‧‧‧第三傳動件
40‧‧‧前輪
41‧‧‧輪軸
A‧‧‧拉力段
50‧‧‧車架
51‧‧‧把手立管
52‧‧‧前叉管
53‧‧‧第二支臂
54‧‧‧第一支臂
60‧‧‧前輪
61‧‧‧輪軸
62‧‧‧U形臂輪座
70‧‧‧第一傳動組件
71‧‧‧第二傳動組件
72‧‧‧腳踏板
73‧‧‧聯軸元件
圖1係本發明的部份外觀示意圖。
圖2係本發明的部份立體外觀分解圖。
圖3係本發明的前視示意圖。
圖4係本發明段差管朝向前方的側視示意圖。
圖5係本發明段差管朝向後方的實施例側視示意圖。
圖6係本發明在前叉的二支桿間設有一第二中間輪的實施例正面示意圖。
圖7係本發明在前叉的二支桿間設有一第二中間輪的實施例側面示意圖。
圖8係本發明在段差管一側設有一第二支桿的實施例示意圖。
圖9現有技術的前視示意圖。
圖10係現有技術的側視示意圖。
參看圖1及圖2所示,本發明係一種前驅式腳踏車,其包括有一車架10、一前叉桿組20、一驅動機構30及一前輪40。
該車架10為一架體,在該車架10上可設有一座墊及在該車架10的後方以後叉桿組設有一可轉動的後輪,該座墊及該後輪均為現有技術,故不再進一步詳細描述。該車架10的前方連接設有一車頭管11,該車頭管11的外部朝向後方突伸設有一固定管12,另在朝向前方設有一固定片13。
配合參看圖3及圖4所示,該前叉桿組20,其包括有一中心軸21及一前叉,本實施例的該前叉包括有一段差管22及位在該段差管22兩側的兩支桿,該兩支桿的具體構造可為一第一支桿23及一第二支桿24。
該中心軸21貫穿樞設在該車架10的車頭管11內,該中心軸21一端可連接位在該車架10上方的一把手,此部份的構造為現有技術不再進一步描述;該段差管22為一桿件,該段差管22的一端與該中心軸21另一端連接固定,該段差管22的另一端沿其桿件的長軸向朝向該車架10的前方突伸,如圖中所示的其中一實施例,該段差管22為朝向前方且向下傾斜,該第一支桿23的一端與該第二支桿24的一端分別連接固定在該段差管22的兩側處。
再者本發明之前叉桿組20之前叉的另一實施例(圖中未示),此一實施例的具體構造中該前叉包括有兩支桿,但未設有如前所述的該段差管22,該中心軸21的一端可連接在該車架10上方的一把手,該中心軸21的另一端直接與該第一支桿23的一端與該第二支桿24的一端分別連接固定。
如圖3所示,該前輪40,其具有一輪軸41,該輪軸41貫穿該前輪40並相互樞設,該輪軸41的兩端分別與第一支桿23的另一端及第二支桿24的另一端相互結合固定,藉此構造可使該前輪40的輪軸41兩端分別由第一支桿23及第二支桿24予以支撐連接,使得腳踏車在行駛時前輪40可具有較佳的穩定效果。
如圖4所示,本發明所創作的腳踏車,其中該車頭管11及該中心軸21的中心線所形成的沿伸線,可為通過該前輪40的所設置的輪軸41處,藉此設計可使前驅式腳踏車把手旋轉分力為極小而不受影響,甚至於有將把手導正直行之功能,可較為簡便的操控把手而方便騎乘者的騎乘及操控。
配合參看圖2、圖3及圖4所示,該驅動機構30,其包括有一軸套31、一主動輪32、一軸桿33、一壓桿34、一張力輪35、至少一中間輪、一被動輪37及至少二傳動件,如圖中所示的實施例為設有一中間輪及二傳動件,該中間輪即第一中間輪36,該二傳動件即分別為一第一傳動件38及一第二傳動件39。
該軸套31固定在該車架10的固定管12上並樞設有一驅動軸311,該驅動軸311上設有該主動輪32,且在兩端分別安裝有一曲柄312,該曲柄312在安裝有踏板後可供使用者踩踏,以驅動該主動輪32轉動;該軸桿33為一桿體,其一端固定在該車架10的該固定片13上,其具體實施例在該固定片13上設有呈橫向的長孔,該軸桿33的一端設有外螺紋在貫穿該長孔後配合一螺帽予以相互結合固定,該壓桿34的一端與該軸桿33相互樞設,該張力輪35樞設在該壓桿34的另一端,在該軸桿33上設有一扭力件341,該扭力件341具有一彈力,該扭力件341的一端定位在該車架10上,另一端抵頂在該壓桿34上,使得該壓桿34受到該扭力件341的彈力作用而使該張力輪35經常朝向該車架10位置位移; 該第一中間輪36可為一複式輪,例如:至少具有兩輪體且該兩輪體的外徑尺寸不同,並樞設在該軸桿33的另一端;該被動輪37為安裝在該前輪40上,該第一傳動件38裝設在該主動輪32與該第一中間輪36的其中一輪體之間,該第二傳動件39安裝在該第一中間輪36的另一輪體與該被動輪37之間,又前述的該張力輪35係抵壓在該第二傳動件39上,以使該第二傳動件39經常保持有一定的張力,使得該第二傳動件39與第一中間輪36及該被動輪37經常保持為有效的嚙合狀態。
當主動輪32被驅動而轉動,此時經由第一傳動件38的傳動可使該第一中間輪36轉動,經由該第一中間輪36的轉動並經由第二傳動件39將動力傳達到被動輪37,該被動輪37可同時帶動前輪40轉動,藉由該主動輪32與該被動輪37為不同外徑尺寸及配合該第一中間輪36為一複式輪,可對所帶動的前輪40具有增速的效果。再者本發明的該主動輪32、該第一中間輪36及該被動輪37可為鏈輪,而配合的該第一傳動件38及該第二傳動件39則為可傳輸動力的鏈條;又若該主動輪32、該第一中間輪36及該被動輪37為皮帶輪,則配合的該第一傳動件38及該第二傳動件39為可傳輸動力的皮帶。
本發明的前叉桿組20,由於該中心軸21底端所連接的該段差管22呈朝向該車架10前方突伸設置,使得該段差管22另一端所連接固定的第一叉桿23及第二叉桿24呈遠離該車頭管11的位置設置,如此該驅動機構30的第二傳動件39可予以間隔,使其與該段差管22減少接觸碰撞。再者由於該第一叉桿23及第二叉桿24設置在該段差管22一端的兩側位置,且更重要的是將該第一叉桿23及第二叉桿24設置在該車輪40的兩側處,如此該車輪40的受力由該第一叉桿23及第二叉桿24平均分擔承受,且與段差管22連接的中心軸21將可穩固的位在該車頭管11內轉動,如此可使本發明的前驅式腳踏車可更為順暢的行駛。
配合參看圖5所示,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為段差管22A的桿件長軸向朝向該車架10後方突伸,其中樞設在該車頭管11內的中心軸21一端連接的段差管22A,該段差管22A的另一端與前一實施例相同連接有一第一支桿23及一第二支桿24,該段差管22A為一桿件,該段差管22A的另一端沿其桿件的長軸向朝向該車架10的後方突伸,由該第一叉桿23及第二叉桿24與該車輪40連接而可平均分擔承受外力作用。
配合參看圖4及圖5所示,該第二傳動件39套設連接在該第一中間輪36與被動輪37之間,該第二傳動件39位在該第一中間輪36與該被動輪37之間且未受張力輪35抵壓的一段為一拉力段A,如圖中箭頭所示,在驅動第二傳動件39使前輪40逆時針轉動而朝向圖面的左側移動時,該第二傳動件39的拉力段為位在右側,該第二傳動件39的拉力段A沿伸方向與車頭管11及中心軸21中心線為一致。
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可將該第二傳動件39的拉力段A的施力線沿伸方向與該車頭管11之中心軸21的中心線為相互平行。而本發明的另一較佳實施例,可將該第二傳動件39的拉力段A的施力線沿伸方向與該車頭管11之天心軸21的中心線之間形成有一角度,該角度為小於3度(圖中未示)。當在騎乘的同時進行轉向時,驅動力由該第一中間輪36經第二傳動件39作用在被動輪37,藉由前述的構造將可降低在前輪40處產生分力,進而可使前輪40較易於受到操控轉向。
再請配合參看圖6及7所示,本發明前驅式腳踏車的另一具體實施例構造,該實施例設有如一般腳踏車的前叉桿組20A,前叉桿組20A由車頭管11下端向下延伸,該驅動機構30進一步設有一第二中間輪361及一第三傳動件80,該第二中間輪361以一軸桿穿設且該軸桿設置在第一支桿23A及第二支桿24A之間,第二中間輪361為一複式輪,例如:至少具有兩輪體且該兩輪體的外 徑尺寸不同,該第二中間輪361與第一中間輪36同樣可對所帶動的前輪40具有加速作用,其中該第二中間輪361的其中一輪體與該第一中間輪36以第二傳動件39相連接,該第二傳動件39二側分別位於該前叉的外側,該第二傳動件39與該前叉並不會產生干涉問題,該第二傳動件39與該第一中間輪36及該第二中間輪361保持為有效的嚙合狀態,該第二中間輪361的另一輪體與該被動輪37之間設有一第三傳動件80,該第二中間輪361及該被動輪37與該第三傳動件80為相連接,使得該第二傳動件39與第二中間輪361及被動輪37保持為有效的嚙合狀態。
該第二傳動件39套設連接在第一中間輪36與第二中間輪361之間,該第二傳動件39位在該第一中間輪36與該第二中間輪361之間且未受張力輪35抵壓的一段為一拉力段A,如圖中箭頭所示,在驅動第二傳動件39使前輪40逆時針轉動而朝向圖面的左側移動時,該第二傳動件39的拉力段A沿伸方向與車頭管11及中心軸21中心線為一致。
在本實施例中,同樣可將該第二傳動件39的拉力段A的施力線沿伸方向與該車頭管11之中心軸21的中心線為相互平行。亦可將該第二傳動件39的拉力段A的施力線沿伸方向與該車頭管11之天心軸21的中心線之間形成有一角度,該角度為小於3度。當在騎乘的同時進行轉向時,驅動力由該第一中間輪36經第二傳動件39、第二中間輪361、第三傳動件80作用在被動輪37,藉由前述的構造將可降低在前輪40處產生分力,進而可使前輪40較易於受到操控轉向。
再請配合參看圖8所示,為本發明前驅式腳踏車的另一具體實施例造,主要係在前叉桿組包括有一中心軸,中心軸下端向下延伸設有段差管22,段差管22一側設有一支桿,如圖中所示,該支桿為一第二支桿24,該輪軸 41的一端與該第二支桿24的一端相互結合固定。此種構造亦可達到連接該前輪40的目的。
10‧‧‧車架
11‧‧‧車頭管
12‧‧‧固定管
13‧‧‧固定片
20‧‧‧前叉桿組
22‧‧‧段差管
24‧‧‧第二支桿
30‧‧‧驅動機構
33‧‧‧軸桿
35‧‧‧張力輪
36‧‧‧中間輪
37‧‧‧被動輪
38‧‧‧第一傳動件
39‧‧‧第二傳動件
40‧‧‧前輪
41‧‧‧輪軸
A‧‧‧拉力段

Claims (8)

  1. 一種前驅式腳踏車,其包括有一車架、一前叉桿組、一驅動機構及一前輪;該車架,其為一架體,該車架的後方設有一可轉動的後輪,在該車架前方設有一車頭管;該前叉桿組,其包括有一中心軸及二支桿,該二支桿分別為一第一支桿及一第二支桿,其中該中心軸貫穿樞設在該車頭管,該中心軸一端與該第一支桿及該第二支桿的同一端部連接固定;該前輪,其設有一輪軸,該輪軸的一端與該第一支桿的另一端連接固定,該輪軸的另一端與該第二支桿的另一端連接固定,該第一支桿及該第二支桿為分別位在該前輪的兩側;該驅動機構設置在該車架前方,該車架的車頭管外部設有一固定管,該驅動機構具有一軸套、一主動輪、一軸桿、一壓桿、一張力輪、至少一中間輪、一被動輪及至少二傳動件;該軸套與該固定管相互連接,該軸套設有一驅動軸,該驅動軸連接設有兩踏板及該主動輪,該至少一中間輪為一第一中間輪,該第一中間輪及該張力輪設置在該車架上,該第一中間輪為一複式輪,其具有至少二輪體,該前輪的輪軸設有該被動輪,該至少二傳動件分別為一第一傳動件及一第二傳動件,該主動輪與該第一中間輪的一輪體之間設有該第一傳動件,該第一中間輪的另一輪體與該被動輪之間設有該第二傳動件,該張力輪為具彈力的抵壓在該第二傳動件上,又未受到該張力輪抵壓的一段為一拉力段,該第二傳動件的拉力段沿伸方向形成有一施力線,該施力線與車頭管及中心軸中心線為相互平行,該驅動軸所產生的動力可經由驅動機構傳送至該前輪。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前驅式腳踏車,其中該第二傳動件的拉力段施力線沿伸方向與該中心軸中心線之間形成有一角度,該角度為小於3度。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前驅式腳踏車,其中進一步該前叉桿組設有一段差管,該段差管為一桿件,其一端與該中心軸連接固定,該段差管另一端沿其桿件的長軸向朝向該車架的前方突伸,並與該第一支桿及該第二支桿連接固定。
  4.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前驅式腳踏車,其中進一步該前叉桿組設有一段差管,該段差管為一桿件,其一端與該中心軸連接固定,該段差管另一端沿其桿件的長軸向朝向該車架的後方突伸,並與該第一支桿及該第二支桿連接固定。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前驅式腳踏車,其中該驅動機構進一步設有一第二中間輪及一第三傳動件,該第二中間輪以一軸桿穿設且該軸桿設置在第一支桿及第二支桿上,該第二中間輪為一複式輪,其具有至少二輪體,該第二中間輪的一輪體與第一中間輪以該第二傳動件相連接,該第二傳動件二側分別位於該前叉的外側,該第二傳動件與第一中間輪及第二中間輪保持為有效的嚙合狀態,該第二中間輪與該被動輪以該第三傳動件相鏈接,該第三傳動件與該第二中間輪及被動輪保持為有效的嚙合狀態。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前驅式腳踏車,其中該第二傳動件的拉力段施力線沿伸方向與該中心軸中心線之間形成有一角度,該角度為小於3度。
  7. 如請求項5或6所述之前驅式腳踏車,其中進一步該前叉桿組設有一段差管,該段差管為一桿件,其一端與該中心軸連接固定,該段差管另一端沿其桿件的長軸向朝向該車架的前方突伸,並與該第一支桿及該第二支桿連接固定。
  8. 如請求項5或6所述之前驅式腳踏車,其中進一步該前叉桿組設有一段差管,該段差管為一桿件,其一端與該中心軸連接固定,該段差管另一端沿其桿件的長軸向朝向該車架的後方突伸,並與該第一支桿及該第二支桿連接固定。
TW105130889A 2016-09-23 2016-09-23 前驅式腳踏車 TWI6108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30889A TWI610843B (zh) 2016-09-23 2016-09-23 前驅式腳踏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30889A TWI610843B (zh) 2016-09-23 2016-09-23 前驅式腳踏車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10843B true TWI610843B (zh) 2018-01-11
TW201813877A TW201813877A (zh) 2018-04-16

Family

ID=617284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30889A TWI610843B (zh) 2016-09-23 2016-09-23 前驅式腳踏車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10843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23249Y (zh) * 1995-01-18 1996-03-27 林永钢 自行车前轮驱动装置
CN2513805Y (zh) * 2001-11-13 2002-10-02 周雪生 水陆两用自行车
TWM458367U (zh) * 2013-03-26 2013-08-01 Jun-Hao Hou 自行車的慣性牽引機構
CN104229041A (zh) * 2014-09-30 2014-12-24 张金星 一种前轮驱动自行车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23249Y (zh) * 1995-01-18 1996-03-27 林永钢 自行车前轮驱动装置
CN2513805Y (zh) * 2001-11-13 2002-10-02 周雪生 水陆两用自行车
TWM458367U (zh) * 2013-03-26 2013-08-01 Jun-Hao Hou 自行車的慣性牽引機構
CN104229041A (zh) * 2014-09-30 2014-12-24 张金星 一种前轮驱动自行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13877A (zh) 2018-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76135B2 (en) Combined-drive bicycle
JP6186510B2 (ja) 自転車全般に適用可能なエリプティカル駆動機構および操舵機構に導入された改良
GB2482223A (en) Interconnected crank transmission
US2884259A (en) Velocipede propelled by foot pedals and hand levers
US2466105A (en) Treadle scooter
WO2017053836A1 (en) Rack-driven seated handcycle
US9067642B2 (en) Drive transmission group to a steer wheel of a vehicle
TWI610843B (zh) 前驅式腳踏車
US10259524B2 (en) Direct-drive double wing scooter
RU2400391C2 (ru) Велосипед с линейным приводом
CN206476042U (zh) 一种可变速自行车的正反双向驱动机构
JPH11310186A (ja) 両手駆動機構を有する自転車
RU2651477C1 (ru) Транспортное средство, приводимое в действие мускульной силой человека, преимущественно велосипед
KR101075880B1 (ko) 자전거의 동력전달 장치
KR100636544B1 (ko) 사지구동 자동조향자전거
RU2555074C1 (ru) Велосипед рикамбент
JP2860900B2 (ja) 前後輪操舵式自転車
RU2622315C1 (ru) Велосипед рикамбент с изменяемой посадкой
RU2656802C2 (ru) Индивидуальное транспортное средство
CN104029768B (zh) 防翻倒三轮童车
RU2437796C1 (ru) Складной велосипед рикамбент
FI12179U1 (fi) Ajoneuvo
RU2258628C1 (ru) Велосипед с передним рычажным приводом и раздельными гибкими передачами
CN106585854A (zh) 一种可变速自行车的正反双向驱动机构
WO2023086059A3 (en) Development made on a bike that does not roll over easil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