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10649B - 電動吸塵器 - Google Patents

電動吸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10649B
TWI610649B TW104143081A TW104143081A TWI610649B TW I610649 B TWI610649 B TW I610649B TW 104143081 A TW104143081 A TW 104143081A TW 104143081 A TW104143081 A TW 104143081A TW I610649 B TWI610649 B TW I61064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vacuum cleaner
electric vacuum
front side
electric blow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430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33986A (zh
Inventor
山岸直樹
岡光宏
佐藤雅俊
Original Assignee
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三菱電機家園機器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三菱電機家園機器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339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339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106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1064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5/00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 A47L5/12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with power-driven air-pumps or air-compressors, e.g. driven by motor vehicle engine vacuum
    • A47L5/22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with power-driven air-pumps or air-compressors, e.g. driven by motor vehicle engine vacuum with rotary fans
    • A47L5/24Hand-supported suction clean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24Hoses or pipes; Hose or pipe coupl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ic Vacuum Cleaner (AREA)
  • Filter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種在吸入塵埃時可易於瞄準目標的電動吸塵器。電動吸塵器包括:進行吸氣及排氣之電動送風機;筐體,係具有配置成一直線之握持部與管部,並收容該電動送風機;延長管,係與該握持部及該管部配置成一直線,並與該管部連接;導線,係配置於該握持部之前側、該管部之前側以及該延長管之前側;筐體蓋,係從該握持部之前側與該管部之前側覆蓋該導線;以及延長管蓋,係與該筐體蓋配置成一直線,並從該延長管之前側覆蓋該導線。在該電動吸塵器,握持部、管部以及延長管配置成一直線。因此,在吸入塵埃時可易於瞄準目標。

Description

電動吸塵器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電動吸塵器。
專利文獻1揭示一種電動吸塵器。在該電動吸塵器,筐體係與延長管配置成直線狀。握持部被配置於筐體之一側。
【先行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4-124443號公報
可是,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者,握持部係在筐體與延長管的一側突出。因此,在吸入塵埃時難瞄準目標。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上述之課題而開發的,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吸入塵埃時可易於瞄準目標的電動吸塵器。
本發明之電動吸塵器包括:進行吸氣及排氣之電動送風機;筐體,係具有配置成一直線之握持部與管部,並收容該電動送風機;延長管,係與該握持部及該管部配置成一直線,並與該管部連接;導線,係配置於該握持部之前側、該管 部之前側以及該延長管之前側;筐體蓋,係從該握持部之前側與該管部之前側覆蓋該導線;以及延長管蓋,係與該筐體蓋配置成一直線,並從該延長管之前側覆蓋該導線。
若依據本發明,握持部、管部以及延長管配置成一直線。因此,在吸入塵埃時可易於瞄準目標。
1‧‧‧充電座
2‧‧‧本體
3‧‧‧座
4‧‧‧支柱
5‧‧‧凹部
6‧‧‧充電端子
7‧‧‧電動送風機
8‧‧‧電池單元
8a‧‧‧電池
8b‧‧‧電池控制基板
8c‧‧‧本體控制基板
8d‧‧‧固持體
8e‧‧‧隔間體
8f‧‧‧第1電池箱
8g‧‧‧第2電池箱
9‧‧‧筐體
10‧‧‧集塵容器
10a‧‧‧集塵杯
10b‧‧‧操作體
11‧‧‧延長管
11a‧‧‧延長管蓋
12‧‧‧吸入口體
13‧‧‧收容部
13a‧‧‧第1本體箱
13b‧‧‧第2本體箱
13c‧‧‧凹部
14‧‧‧握持部
15‧‧‧操作部
16‧‧‧管部
17‧‧‧凸部
18‧‧‧第1筐體蓋
19‧‧‧第2筐體蓋
20‧‧‧流入管
21‧‧‧迴旋室
21a‧‧‧圓筒部
21b‧‧‧圓錐部
22‧‧‧0次集塵室
23‧‧‧1次集塵室
24‧‧‧0次開口
25‧‧‧1次開口
26‧‧‧排出管
27‧‧‧過濾器
28a~28d‧‧‧凹部
29‧‧‧吸氣口
30‧‧‧排氣口
31‧‧‧鎖緊體
32‧‧‧頂蓋
33‧‧‧消音材
34‧‧‧排氣口蓋
34a‧‧‧遮蔽部
34b‧‧‧變形部
34c‧‧‧突起部
34d‧‧‧壁部
34e‧‧‧開口部
34f‧‧‧凹部
35‧‧‧凹部
36‧‧‧凸部
37‧‧‧壁部
38a‧‧‧第1連接器
38b‧‧‧第2連接器
38c‧‧‧第3連接器
38d‧‧‧第4連接器
38e‧‧‧第5連接器
39‧‧‧操作部導線
40‧‧‧充電端子導線
41‧‧‧刷馬達導線
42‧‧‧第1電動送風機導線
43‧‧‧第2電動送風機導線
44‧‧‧熱敏電阻導線
45‧‧‧凸部
46‧‧‧凹部
47‧‧‧桿
47a‧‧‧導部
47b‧‧‧凹部
47c‧‧‧突起部
48a‧‧‧轉軸
48b‧‧‧接觸部
48c‧‧‧突起部
49‧‧‧第1彈性體
50‧‧‧第2彈性體
第1圖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的立體圖。
第2圖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的立體圖。
第3圖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之主要部的縱向剖面圖。
第4圖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之本體的側視圖。
第5圖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的本體之主要部的縱向剖面圖。
第6圖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的本體之主要部的橫向剖面圖。
第7圖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的本體之主要部的分解立體圖。
第8圖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的本體之主要部的分解立體圖。
第9圖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的本體之主要部的分解立體圖。
第10圖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的本體之主要部的正視圖。
第11圖係第10圖之在A-A線的剖面圖。
第12圖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電動吸塵器之排氣口蓋的立體圖。
第13圖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電動吸塵器之排氣口蓋的側視圖。
第14圖係第13圖之在B-B線的剖面圖。
第15圖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電動吸塵器之電池單元的分解立體圖。
第16圖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電動吸塵器之電池單元的立體剖面圖。
第17圖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的本體之主要部的縱向剖面圖。
第18圖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的本體之主要部的縱向剖面圖。
第19圖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的本體之主要部的縱向剖面圖。
第20圖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的本體之主要部的縱向剖面圖。
第21圖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的本體之主要部的縱向剖面圖。
第22圖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電動吸塵器之桿與閂的側視圖。
第23圖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電動吸塵器之桿與閂的側視圖。
第24圖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電動吸塵器之桿與閂的側視圖。
第25圖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電動吸塵器之桿的立體圖。
第26圖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電動吸塵器之閂的立體圖。
第27圖係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電動吸塵器之排氣口蓋的縱向剖面圖。
根據附加的圖面,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此外,在各圖中,對相同或相當之部分附加相同的符號,並適當地簡化或省略該部分之重複的說明。
第1實施形態
第1圖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的立體圖。在第1圖,箭號方向是電動吸塵器的前側。
如第1圖所示,電動吸塵器包括充電座1與本體2。充電座1包括座3與支柱4。凹部5形成於支柱4之上面的前側。充電端子6設置於凹部5。本體2係對充電座1設置成拆裝自如。本體2包括電動送風機7、電池單元8、筐體9、集塵容器10、延長管11以及吸入口體12。
電動送風機7包括未圖示之馬達與風扇。電池單元8包括在第1圖未圖示之複數個電池8a。電池單元8係比電 動送風機7更重。
筐體9包括收容部13、握持部14、操作部15、管部16、凸部17、第1筐體蓋18以及第2筐體蓋19。收容部13形成圓筒形。收容部13收容電動送風機7與電池單元8。握持部14形成於收容部13的前側。握持部14係在與收容部13之中心軸相同的方向形成直線狀。操作部15設置於握持部14的前側。管部16形成筒形。管部16係在握持部14的下方配置成與握持部14成一直線。凸部17形成於管部16的進深側。第1筐體蓋18覆蓋握持部14的前側與操作部15的前側。第2筐體蓋19覆蓋管部16的前側。
集塵容器10形成圓筒形。集塵容器10的外徑係配合筐體9之收容部13的外徑所形成。集塵容器10配置於筐體9之收容部13的下方。集塵容器10配置於筐體9之凸部17的上方。集塵容器10係對筐體9之收容部13設置成拆裝自如。集塵容器10的中心軸係與電動送風機7及筐體9之收容部13的中心軸大致一致。集塵容器10係比電池單元8更輕。延長管11形成筒形。延長管11係配置成與握持部14及管部16成一直線。延長管11的上端部係與管部16的下端部連結。延長管11的前側係被延長管蓋11a所覆蓋。吸入口體12形成長方體狀。吸入口體12包括未圖示之轉動刷與刷馬達。吸入口體12係在寬度方向之中央部與延長管11的下端部連結。
電動送風機7、筐體9之收容部13以及集塵容器10的中心軸係對筐體9之握持部14、管部16以及延長管11的中心軸平行地偏移。
其次,使用第2圖與第3圖,說明充電座1與本體2之安裝。
第2圖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的立體圖。第3圖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之主要部的縱向剖面圖。
在第2圖,充電座1係經由未圖示之電源電纜與外部電源連接。充電座1係利用來自外部電源的電力作為空氣清淨機動作。本體2係在直立狀態被安裝於充電座1。在此時,集塵容器10配置於支柱4的上方。吸入口體12被載置於座3的前側。本體2係藉由被安裝於充電座1,與充電座1以電性連接。結果,電池單元8之電池8a(在第2圖係未圖示)係藉來自外部電源的電力充電。
如第3圖所示,在本體2被安裝於充電座1時,本體2之凸部17被插入充電座1的凹部5。結果,本體2被配置於對充電座1適當的位置。
其次,使用第4圖,說明本體2之使用方法。
第4圖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之本體的側視圖。
利用者係握持握持部14來清掃。在此時,吸入口體12係在利用者之前側與地板面相對向。
利用者操作操作部15時,電動送風機7的馬達係使用來自電池的電力轉動。電動送風機7之風扇係追蹤馬達的轉動而轉動。藉該風扇之轉動,電動送風機7開始吸氣及排氣。藉該吸氣及排氣,在本體2之各風路產生吸入風。
利用者操作操作部15時,刷馬達係使用來自電池的電力轉動。轉動刷係追蹤馬達的轉動而轉動。
藉該吸入風,地板面的塵埃係與空氣一起被吸入口體12吸入。在此時,轉動刷係耙入地板面的塵埃。然後,含塵空氣係通過吸入口體12的內部、延長管11的內部以及管部16的內部,並被送至集塵容器10。集塵容器10發揮氣旋分離功能。結果,在集塵容器10的內部,該含塵空氣旋轉。塵埃係利用離心力從該含塵空氣分離。所分離之塵埃係暫時被儲存於集塵容器10。
在此時,清淨空氣係從集塵容器10被排出。該清淨空氣被電動送風機7吸入。電動送風機7將該清淨空氣排出至本體2的外部。
其次,使用第5圖,說明集塵容器10。
第5圖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的本體之主要部的縱向剖面圖。
如第5圖所示,集塵容器10包括流入管20、迴旋室21、0次集塵室22、1次集塵室23、0次開口24、1次開口25、排出管26以及過濾器27。
流入管20之一端部係與筐體9之管部16的上端部連結。迴旋室21包括圓筒部21a與圓錐部21b。圓筒部21a的上部係與流入管20之另一端部連結。圓錐部21b的上部係與圓筒部21a的下部連結。0次集塵室22包圍迴旋室21。1次集塵室23設置於圓錐部21b的下方。1次集塵室23設置於0次集塵室22的內側。0次開口24形成於圓筒部21a的側壁。 1次開口25形成於圓錐部21b的下端部。排出管26設置於迴旋室21的內部。過濾器27設置於排出管26的上部。
在集塵容器10,含塵空氣係從流入管20之一端部流入。該含塵空氣係在流入管20的內部空間在流入管20的軸向直線前進。該含塵空氣流入圓筒部21a的內部。該含塵空氣成為沿著圓筒部21a的內周面在所預設之方向旋轉的旋轉氣流。該旋轉氣流形成強迫渦流區域與自由渦流區域。強迫渦流區域形成於該旋轉氣流的軸線附近。自由渦流區域形成於強迫渦流區域的外側。該旋轉氣流係藉路徑構造與重力向下地流動。
在該旋轉氣流,纖維塵埃、毛髮等之體積比較大的塵埃α係一面藉離心力壓在圓筒部21a的內周面一面向下方前進。該塵埃α係在到達0次開口24的高度時,從該旋轉氣流被分離。該塵埃α通過0次開口24。該塵埃α被送至0次集塵室22。
在該旋轉氣流,砂塵埃、細纖維塵埃等之體積比較小的塵埃β不會從0次開口24進入0次集塵室22。該塵埃β係一面藉離心力壓在圓錐部21b的內周面一面向下方前進。該塵埃β通過1次開口25。該塵埃β係藉由落下至1次集塵室23而被捕捉。
旋轉氣流到達迴旋室21的最下部。該旋轉氣流係將前進方向改變成向上並成為上升氣流。該上升氣流係沿著迴旋室21的的中心軸上升。該上升氣流成為不含塵埃α及塵埃β的清淨空氣。該清淨空氣係通過排出管26與過濾器27後,被 電動送風機7吸入。電動送風機7將該清淨空氣排出至本體2的外部。
其次,使用第6圖,說明含塵空氣之流入方法。
第6圖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的本體之主要部的橫向剖面圖。
如第6圖所示,管部16係從圓筒部21a之切線方向朝向圓筒部21a。管部16係與流入管20連接。流入管20係從圓筒部21a之切線方向與圓筒部21a連接。結果,如箭號所示,含塵空氣係以沿著圓筒部21a之內周面的方式從圓筒部21a之內周面的切線方圓滑地流入。
其次,使用第7圖至第9圖,說明筐體9的收容部13。
第7圖至第9圖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的本體之主要部的分解立體圖。在第7圖至第9圖,箭號方向是電動吸塵器的下側。
如第7圖所示,電動送風機7與電池單元8係沿著收容部13的中心軸配置成一直線。電池單元8配置於電動送風機7的排氣側。電池單元8配置於比電動送風機7更靠近握持部14側。
收容部13包括第1本體箱13a與第2本體箱13b。第1本體箱13a與第2本體箱13b的截面成為大致半圓形。第1本體箱13a配置於電動送風機7與電池單元8之一側。第2本體箱13b配置於電動送風機7與電池單元8之另一側。
凹部28a係在電動送風機7與電池單元8所排列 之方向形成於第1本體箱13a之外周的中央部。凹部28b係在電動送風機7與電池單元8所排列之方向形成於第1本體箱13a之外周的上側。凹部28c係在電動送風機7與電池單元8所排列之方向形成於第2本體箱13b之外周的中央部。凹部28d係在電動送風機7與電池單元8所排列之方向形成於第2本體箱13b之外周的上側。
吸氣口29形成於第2本體箱13b的下部。排氣口30形成於第2本體箱13b的凹部28c。排氣口30未形成於第1本體箱13a的凹部28a。
如第8圖所示,第1本體箱13a與第2本體箱13b係藉複數個鎖緊體31鎖緊。例如,複數個鎖緊體31係由螺絲所構成。例如,鎖緊體31係在收容部13的兩側將第1本體箱13a之凹部28a與第2本體箱13b之凹部28c鎖緊。雖未圖示,鎖緊體31係在收容部13的兩側將第1本體箱13a之凹部28b與第2本體箱13b之凹部28d鎖緊。在此時,第1本體箱13a之凹部28b與第2本體箱13b之凹部28d係被頂蓋32所覆蓋。結果,鎖緊體31係從本體2的外部被遮蔽。
在第9圖,消音材33係以細孔材料所形成。消音材33係幾乎全面地從外側覆蓋第1本體箱13a之凹部28a與第2本體箱13b之凹部28c。排氣口蓋34包括複數個開口部34e。各開口部34e的開口面積係比消音材33之網孔的面積更小。排氣口蓋34幾乎全面地從外側覆蓋消音材33。結果,鎖緊體31係從本體2的外部被遮蔽。
其次,使用第10圖與第11圖,說明排氣口蓋34 的安裝。
第10圖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的本體之主要部的正視圖。第11圖係第10圖之在A-A線的剖面圖。
如第10圖所示,將消音材33與排氣口蓋34適當地安裝於收容部13時,排氣口蓋34的外徑係與收容部13的外徑大致一致。
如第11圖所示,第1本體箱13a包括凹部35。凹部35係在第1本體箱13a的內部形成於握持部14之側。排氣口蓋34的一端部係位於凹部35之一側內。排氣口蓋34的另一端部係位於凹部35之另一側內。結果,排氣口蓋34係確實地固持於收容部13。
其次,使用第12圖至第14圖,說明排氣口蓋34。
第12圖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電動吸塵器之排氣口蓋的立體圖。第13圖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電動吸塵器之排氣口蓋的側視圖。第14圖係第13圖之在B-B線的剖面圖。
如第12圖所示,排氣口蓋34包括遮蔽部34a、一對變形部34b、一對突起部34c以及複數個壁部34d。
遮蔽部34a形成C字形。遮蔽部34a的兩端部係彼此相對向。各變形部34b係與遮蔽部34a之兩端部的各個連結。各變形部34b係比遮蔽部34a之外面更向遮蔽部34a的中心軸側凹下。各突起部34c係與各變形部34b的前端部連結。各突起部34c係從各變形部34b朝向遮蔽部34a的外側突出。各壁部34d係在排列於各變形部34b之兩側的狀態與遮蔽部 34a之各端部連結。各壁部34d係從遮蔽部34a朝向遮蔽部34a的外側突出。
在將排氣口蓋34適當地安裝於收容部13時,各突起部34c被插入在第1本體箱13a之凹部35的側面所形成的開口。在此時,各變形部34b變形。然後,各突起部34c位於第1本體箱13a之凹部35內時,各變形部34b係從變形被解放。在此時,各壁部34d係從外側遮蔽第1本體箱13a的開口。
如第12圖至第14圖所示,遮蔽部34a的外觀係均勻。例如,遮蔽部34a包括複數個開口部34e。複數個開口部34e係均勻地形成於遮蔽部34a的整體。複數個開口部34e係在排氣口蓋34之中心軸的方向與沿著排氣口蓋34之外周的方向有規則地配置。
其次,使用第15圖及第16圖,說明電池單元8。
第15圖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電動吸塵器之電池單元的分解立體圖。第16圖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電動吸塵器之電池單元的立體剖面圖。
如第15圖所示,電池單元8包括複數個電池8a、電池控制基板8b、本體控制基板8c、固持體8d、隔間體8e、第1電池箱8f以及第2電池箱8g。
各電池8a係由蓄電池所構成。例如,各電池8a係由鋰離子電池所構成。電池控制基板8b係搭載控制電池8a之輸出電壓等的元件。本體控制基板8c係搭載控制電動送風機7之動作的元件。固持部係以樹脂所形成。固持體8d包括 複數個固持部。固持部之個數係與電池8a之個數相同。隔間體8e係以樹脂所形成。隔間體8e包括凸部36。第1電池箱8f係以樹脂所形成。第2電池箱8g係以樹脂所形成。第2電池箱8g包括一對壁部37。
本體控制基板8c包括第1連接器38a、第2連接器38b、第3連接器38c、第4連接器38d以及第5連接器38e。第1連接器38a與第2連接器38b設置於本體控制基板8c之表面的一側。第3連接器38c、第4連接器38d以及第5連接器38e設置於本體控制基板8c之背面的一側。
第1連接器38a係在將本體控制基板8c與操作部15以電性連接時所使用。第2連接器38b係在將本體控制基板8c與充電端子6以電性連接時所使用。第2連接器38b係在將本體控制基板8c與刷馬達以電性連接時所使用。第3連接器38c與第4連接器38d係在將本體控制基板8c與電動送風機7之馬達以電性連接時所使用。第5連接器38e係在與安裝於電動送風機7之熱敏電阻以電性連接時所使用。
如第16圖所示,固持體8d設置於電池8a與電池控制基板8b之間。固持體8d之各固持部固持各電池8a。隔間體8e配置於電池控制基板8b與本體控制基板8c之間。第1電池箱8f配置於電池8a、控制基板以及本體控制基板8c所排列之方向的一側。第2電池箱8g配置於電池8a、控制基板以及本體控制基板8c所排列之方向的另一側。第1電池箱8f與第2電池箱8g覆蓋電池8a、電池控制基板8b、本體控制基板8c、固持體8d以及隔間體8e。
在電池單元8,隔間體8e之凸部36係與第2電池箱8g的一對壁部37之間嵌合。結果,第3連接器38c、第4連接器38d以及第5連接器38e之側的空間與複數個電池8a之側的空間係藉隔間體8e之凸部36與第2電池箱8g的一對壁隔開。
其次,使用第17圖,說明本體2的配線。
第17圖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的本體之主要部的縱向剖面圖。在第17圖,箭號方向係前側。
如第17圖所示,電池單元8適當地被收容於收容部13時,電池8a係比電池控制基板8b與本體控制基板8c更遠離握持部14。
操作部導線39係將與在本體控制基板8c之電動送風機7之側相反的側和操作部15以電性連接。具體而言,操作部導線39係沿著頂蓋32之內側與握持部14的前側被配線。操作部導線39被頂蓋32與第1筐體蓋18所覆蓋。操作部導線39之一側係與操作部15連接。操作部導線39之另一側係與第1連接器38a連接。
充電端子導線40係將與在本體控制基板8c之電動送風機7之側相反的側和刷馬達以電性連接。具體而言,充電端子導線40係沿著頂蓋32之內側、握持部14的前側、操作部15的前側、管部16的前側以及延長管11的前側被配線。充電端子導線40被頂蓋32與第1筐體蓋18所覆蓋。充電端子導線40之一側係與操作部15連接。充電端子導線40之另一側係與第2連接器38b連接。
刷馬達導線41係將與在本體控制基板8c之電動送風機7之側相反的側和刷馬達以電性連接。具體而言,刷馬達導線41係沿著頂蓋32之內側、握持部14的前側、操作部15的前側、管部16的前側以及延長管11的前側被配線。刷馬達導線41被頂蓋32、第1筐體蓋18以及第2筐體蓋19所覆蓋。雖未圖示,刷馬達導線41亦被延長管蓋11a所覆蓋。刷馬達導線41之一側係與操作部15連接。刷馬達導線41之另一側係與第2連接器38b連接。
第1電動送風機導線42與第2電動送風機導線43係將在本體控制基板8c之電動送風機7側與電動送風機7的馬達以電性連接。具體而言,第1電動送風機導線42的一側係與電動送風機7之馬達的輸入端子連接。第1電動送風機導線42的另一側係與第3連接器38c連接。第2電動送風機導線43的一側係與電動送風機7之馬達的輸入端子連接。第2電動送風機導線43的另一側係與第4連接器38d連接。
熱敏電阻導線44係將在本體控制基板8c之電動送風機7之側與設置於電動送風機7的熱敏電阻以電性連接。具體而言,熱敏電阻導線44的一側係與熱敏電阻連接。熱敏電阻導線44的另一側係與第5連接器38e連接。
其次,使用第18圖至第20圖,說明從筐體9拆下集塵容器10的方法。
第18圖至第20圖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的本體之主要部的縱向剖面圖。
如第18圖所示,筐體9包括凸部45。凸部45設 置於凸部17的上方。集塵容器10包括集塵杯10a與操作體10b。集塵杯10a設置於集塵容器10的下部。集塵杯10a形成圓筒形。集塵杯10a包括底部。集塵杯10a包括凹部46。凹部46形成於集塵杯10a之底部的前側。集塵杯10a形成0次集塵室22。操作體10b設置於集塵容器10的進深側。操作體10b包括桿47、閂48、第1彈性體49以及第2彈性體50。
將集塵容器10適當地安裝於筐體9時,筐體9的凸部45與集塵杯10a的凹部46嵌合。操作體10b被配置於第一位置。在此時,桿47的上部被插入筐體9的凹部13c。閂48被配置於桿47的下部。閂48的下部與集塵杯10a的一部分嚙合。第1彈性體49對桿47的上部賦予向上之負載。第2彈性體50對閂48的上部賦予朝向集塵容器10的外側之水平方向的負載。結果,集塵容器10維持與筐體9的連結。集塵杯10a維持與集塵容器10之其他的部分的連結。
如第19圖所示,使用者將手指放在成為操作位置的凹部47b,藉由按至下方而藉比來自第1彈性體49的負載更大的負載而使桿47降低時,操作體10b被配置於第二位置。在此時,桿47的上部脫離筐體9的凹部13c。結果,集塵容器10從與筐體9的連結被解放。在此時,集塵杯10a維持與集塵容器10之其他的部分的連結。
如第20圖所示,在操作體10b被配置於第二位置之狀態,使集塵容器10之上部倒向進深側時,集塵容器10係從筐體9被拆下。在此時,集塵杯10a維持與集塵容器10之其他的部分的連結。
其次,使用第21圖,說明從集塵容器10拆下集塵杯10a的方法。
第21圖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電動吸塵器的本體之主要部的縱向剖面圖。
如第21圖所示,以比與來自第1彈性體之負載及來自第2彈性體50之負載對應的負載之總負載更大的負載使桿47更降低時,操作體10b被配置於第3位置。此時之操作方向係與操作體10b從第一位置被操作至第二位置的方向一致。在此時,閂48之下部係在集塵容器10的外側打開。結果,閂48的下部係從與集塵杯10a之一部分的嚙合被解放。在此狀態,集塵杯10a降低時,集塵杯10a係從集塵容器10被拆下。在此狀態,使集塵杯10a上下反轉時,塵埃α及塵埃β被丟棄。
其次,使用第22圖至第24圖,說明桿47與閂48的動作。
第22圖至第24圖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電動吸塵器之桿與閂的側視圖。
如第22圖至第24圖所示,桿47包括導部47a。導部47a形成於桿47的下部。導部47a包括垂直部與傾斜部。閂48包括轉軸48a與接觸部48b。轉軸48a形成圓柱形。轉軸48a形成於閂48之在上下方向之中央部的兩側。接觸部48b形成圓柱形。接觸部48b形成於閂48之上部的兩側。
如第22圖所示,操作體10b被配置於第一位置時,閂48的接觸部48b係與桿47之垂直部的下部接觸。如第23圖所示,操作體10b降低至第二位置時,閂48的操作部15 與桿47之垂直部的上部接觸。如第24圖所示,操作體10b降低至第三位置時,閂48的操作部15移至桿47的傾斜部。在此時,閂48係以轉軸48a為中心轉動。
其次,使用第25圖,說明桿47之細節。
第25圖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電動吸塵器之桿的立體圖。
如第25圖所示,桿47包括凹部47b。凹部47b形成於桿47之在上下方向之中央部的兩側。桿47包括突起部47c。突起部47c形成於凹部47b的下方。突起部47c係從桿47之其他的部分突出至外側。
其次,使用第26圖,說明閂48之細節。
第26圖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電動吸塵器之閂的立體圖。
如第26圖所示,閂48包括突起部48c。突起部48c形成於閂48之上部的內側。突起部48c的外徑係配合第2彈性體50之內徑所形成。
若依據以上所說明之第1實施形態,鎖緊體31係被消音材33與排氣口蓋34所覆蓋。因此,可一面維持外觀之設計性,一面以鎖緊體31鎖緊筐體9。
此外,亦可將排氣口30形成於第1本體箱13a之中央部與第2本體箱13b之中央部的雙方。在此情況,亦可一面維持外觀之設計性,一面以鎖緊體31鎖緊筐體9。
在此時,亦可使第2本體箱13b的排氣口30之開口面積的總值比第1本體箱13a的排氣口30之開口面積的總 值更大。在此情況,第1本體箱13a之側與第2本體箱13b之側,均勻地形成蓋之開口部34e,亦可抑制來自本體2之排氣流向利用者。
又,亦可將排氣口30形成於第1本體箱13a的中央部,而在第2本體箱13b的中央部不形成排氣口30。在此情況,亦可一面維持外觀之設計性,一面以鎖緊體31鎖緊筐體9。
此外,在將塵埃儲存於紙袋之電動吸塵器,亦在排氣口30的附近以鎖緊體31鎖緊筐體9即可。在此時,以消音材33與排氣口蓋34覆蓋鎖緊體31即可。在此情況,亦可一面維持外觀之設計性,一面以鎖緊體31鎖緊筐體9。
又,排氣口蓋34之突起部34c配置於第1本體箱13a之凹部35的內側。在此時,突起部34c係從筐體9的外側看不到。因此,可提高外觀之設計性。
又,各壁部34d係從外側遮蔽第1本體箱13a的開口。因此,可提高外觀之設計性。
又,筐體9與集塵容器10之連結的解除及集塵容器10與集塵杯10a之連結的解除係藉由操作操作體10b所進行。因此,可易於丟棄塵埃。
又,操作體10b被設置成從第一位置被操作至第二位置之方向與從第二位置被操作至第三位置之方向一致。因此,能以簡單的操作進行筐體9與集塵容器10之連結的解除及集塵容器10與集塵杯10a之連結的解除。
又,操作體10b被設置成從第二位置被操作至第三位置時所需之力比從第一位置被操作至第二位置時所需之 力更大。因此,可防止連續地進行筐體9與集塵容器10之連結的解除及集塵容器10與集塵杯10a之連結的解除。結果,可防止集塵杯10a錯誤地脫落。
此外,在操作體10b被配置於第一位置的情況,筐體9的凸部45係與集塵杯10a之凹部46嵌合。因此,即使連續地進行筐體9與集塵容器10之連結的解除及集塵容器10與集塵杯10a之連結的解除,集塵杯10a亦不會脫落。
又,操作體10b係由桿47、閂48等所構成。因此,能以簡單的構成進行筐體9與集塵容器10之連結的解除及集塵容器10與集塵杯10a之連結的解除。
又,桿47與閂48係連動地動作。因此,桿47與閂48被要求尺寸精度與滑動性。在此情況,以高滑動性ABS或POM樹脂形成桿47與閂48之至少一方即可。桿47係在槽之間往上下大幅度地移動。因此,桿47被嚴格地要求尺寸精度。在此情況,以ABS或高滑動性ABS形成桿47即可。閂48係一面與桿47接觸一面轉動。因此,閂48被嚴格地要求滑動性。在此情況,以摩擦阻力比桿47更小之材料形成閂48即可。例如,以摩擦係數小之POM樹脂形成閂48即可。
又,操作體10b係在集塵容器10設置於握持部14的相反側。因此,操作體10b係從本體2的前側看不到。結果,可提高電動吸塵器之正面的設計性。
又,握持部14、管部16以及延長管11係被配置成一直線。因此,在吸入塵埃時可易於瞄準目標。尤其,在拆下延長管11並吸入塵埃時可易於瞄準目標。進而,可減少從 電動吸塵器之正面觀察時的凹凸。結果,可提高電動吸塵器之正面的設計性。
又,刷馬達導線41係被第1筐體蓋18、第2筐體蓋19以及延長管蓋11a所覆蓋。因此,在使用轉動刷的情況,亦可提高電動吸塵器之正面的設計性。
又,電動送風機7、收容部13以及集塵容器10的中心軸係對握持部14、管部16以及延長管11的中心軸平行地偏移。因此,大元件之軸向一致。結果,能以具有一體感之設計製作電動吸塵器。
又,管部16係從迴旋室21之切線方向朝向迴旋室21。因此,管部與迴旋室21係不使用別的元件,就可連結管部16與迴旋室21。結果,可減少元件之段落及割線。因此,可一面抑制塵埃之卡住,一面提高設計性。
又,電池單元8係在握持部14之側被收容於收容部13。因此,在階梯、高處等,在抬高吸入口體12時,可確實地握住握持部14。結果,可減輕對使用者之手的負擔。
又,電池控制基板8b與本體控制基板8c係被第1電池箱8f與第2電池箱8g所覆蓋。電池控制基板8b與本體控制基板8c係被隔間體8e所隔開。因此,可抑制電動吸塵器之大形化。可使電動吸塵器之元件數變少。可減少電動吸塵器之重量。可降低電動吸塵器之價格。
又,電池8a係比電池控制基板8b與本體控制基板8c更遠離握持部14。因此,可抑制因來自電池8a的發熱而握持部14的溫度上升。結果,可實現安心且易於使用之電動 吸塵器。
又,操作部導線39係被配線成遠離第1電動送風機導線42與第2電動送風機導線43。因此,可抑制在操作部導線39流動之電壓根據從第1電動送風機導線42與第2電動送風機導線43往電動送風機7之電力供給的狀態而變動。
固持體8d、隔間體8e以及第2電池箱8g收容電池8a。因此,以耐藥性佳之PP或PC系的樹脂形成固持體8d、隔間體8e以及第2本體箱13b即可。例如,以適合UL94規格的V-0之PP系的樹脂形成固持體8d即可。
第1電池箱8f係配合第1本體箱13a的形狀所形成。因此,第2電池箱8g係以尺寸穩定性佳之ABS系樹脂形成即可。
隔間體8e、第1電池箱8f以及第2電池箱8g收容電池控制基板8b與本體控制基板8c。在此情況,以被添加難燃劑之樹脂形成隔間體8e、第1電池箱8f以及第2電池箱8g即可。例如,以適合UL49規格的5VA之PP系的樹脂形成隔間體8e即可。例如,以適合UL94規格的5VA之ABS系的樹脂形成第1電池箱8f即可。例如,以適合UL49規格的5VA之PP系的樹脂形成第2電池箱8g即可。
第2實施形態
第27圖係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電動吸塵器之排氣口蓋的縱向剖面圖。此外,對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或相當之部分附加相同的符號。省略該部分之說明。
在第1實施形態,複數個開口部34e均勻地形成 於遮蔽部34a之整體。相對地,在第2實施形態,複數個開口部34e不均勻地形成於遮蔽部34a之整體。
在第2實施形態,遮蔽部34a包括複數個開口部34e與複數個凹部34f。複數個開口部34e形成於與遮蔽部34a之端部的相反側。複數個凹部34f形成於遮蔽部34a之端部側。各凹部34f與各開口部34e係配合彼此的形狀所形成。
若依據以上所說明之第2實施形態,各凹部34f與各開口部34e係配合彼此的形狀所形成。因此,可一面抑制來自本體2的排氣流向利用者,一面以具有一體感之設計製作電動吸塵器。
【工業上的可應用性】
如以上所示,本發明之電動吸塵器可利用於在吸入塵埃時可易於瞄準目標的系統。
1‧‧‧充電座
2‧‧‧本體
3‧‧‧座
4‧‧‧支柱
5‧‧‧凹部
6‧‧‧充電端子
7‧‧‧電動送風機
8‧‧‧電池單元
9‧‧‧筐體
10‧‧‧集塵容器
11‧‧‧延長管
11a‧‧‧延長管蓋
12‧‧‧吸入口體
13‧‧‧收容部
14‧‧‧握持部
15‧‧‧操作部
16‧‧‧管部
17‧‧‧凸部
18‧‧‧第1筐體蓋
19‧‧‧第2筐體蓋

Claims (4)

  1. 一種電動吸塵器,包括:進行吸氣及排氣之電動送風機;筐體,係具有配置成一直線之握持部與管部,並收容該電動送風機;延長管,係與該握持部及該管部配置成一直線,並與該管部連接;導線,係配置於該握持部之前側、該管部之前側以及該延長管之前側;筐體蓋,係從該握持部之前側與該管部之前側覆蓋該導線;以及延長管蓋,係與該筐體蓋配置成一直線,並從該延長管之前側覆蓋該導線。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動吸塵器,其中包括集塵容器,該集塵容器係形成圓筒形,並從藉該電動送風機之吸氣經由該延長管與該管部所吸入之含塵空氣中捕捉塵埃;該筐體係形成圓筒形,並具有配合該集塵容器之外徑的外徑,與該集塵容器配置成一直線,並具有收容於該電動送風機之收容部;該電動送風機、該收容部以及該集塵容器的中心軸係對該握持部、該管部以及該延長管平行地偏移。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電動吸塵器,其中該集塵容器係包括:迴旋室,係該含塵空氣旋轉;及 集塵室,係捕捉從在該迴旋室所旋轉之含塵空氣分離的塵埃;該管部係從該迴旋室之切線方向朝向該迴旋室。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之電動吸塵器,其中包括電池單元,該電池單元係與該電動送風機配置成一直線,並將電力供給至該電動送風機的電池,並比該電動送風機與該集塵容器更重,在該握持部之側被收容於該收容部。
TW104143081A 2015-01-14 2015-12-22 電動吸塵器 TWI6106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0)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04656 2015-01-14
JP2015004656 2015-01-14
JP2015005818 2015-01-15
JP2015-005818 2015-01-15
JP2015007093 2015-01-16
JP2015-007093 2015-01-16
JP2015009741 2015-01-21
JP2015-009741 2015-01-21
PCT/JP2015/084252 WO2016114035A1 (ja) 2015-01-14 2015-12-07 電気掃除機
??PCT/JP2015/084252 2015-12-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33986A TW201633986A (zh) 2016-10-01
TWI610649B true TWI610649B (zh) 2018-01-11

Family

ID=564055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43081A TWI610649B (zh) 2015-01-14 2015-12-22 電動吸塵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222383B2 (zh)
TW (1) TWI610649B (zh)
WO (1) WO201611403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110472A (ja) * 2019-01-16 2020-07-27 日立グローバルライフ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
JP2021003525A (ja) * 2019-06-27 2021-01-1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サイクロン式電気掃除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21469A (ja) * 2002-10-01 2004-04-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充電式掃除機
TW201125530A (en) * 2010-01-18 2011-08-01 Tsuin Bado Kogyo Kk Electric vacuum cleaner
JP2014124443A (ja) * 2012-12-27 2014-07-07 Iris Ohyama Inc 電気掃除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83144U (zh) * 1986-11-20 1988-06-01
JPS6393144U (zh) * 1986-12-01 1988-06-16
JPS63192952U (zh) * 1987-05-29 1988-12-13
JP2718655B2 (ja) * 1995-11-06 1998-02-2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気掃除機
JP2849371B2 (ja) * 1997-01-06 1999-01-2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気掃除機
JP2004121470A (ja) * 2002-10-01 2004-04-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気掃除機用吸込具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掃除機
JP4861529B1 (ja) * 2011-08-13 2012-01-25 芳夫 溝口 副次渦式分離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21469A (ja) * 2002-10-01 2004-04-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充電式掃除機
TW201125530A (en) * 2010-01-18 2011-08-01 Tsuin Bado Kogyo Kk Electric vacuum cleaner
JP2014124443A (ja) * 2012-12-27 2014-07-07 Iris Ohyama Inc 電気掃除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6114035A1 (ja) 2017-04-27
TW201633986A (zh) 2016-10-01
JP6222383B2 (ja) 2017-11-01
WO2016114035A1 (ja) 2016-07-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93445B2 (ja) 掃除機
TWI592127B (zh) 電動吸塵器
JP6459544B2 (ja) 電気掃除機
JP6762277B2 (ja) 電気掃除機
JP6428292B2 (ja) 電気掃除機
TWI610649B (zh) 電動吸塵器
JP2017080254A (ja) 電気掃除機
TW202412693A (zh) 吸塵器
JP2020000775A (ja) 電気掃除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