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01342B - Structure of the electrical connector - Google Patents
Structure of the electrical connector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601342B TWI601342B TW104123207A TW104123207A TWI601342B TW I601342 B TWI601342 B TW I601342B TW 104123207 A TW104123207 A TW 104123207A TW 104123207 A TW104123207 A TW 104123207A TW I601342 B TWI601342 B TW I601342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nsmission conductor
- contact portion
- base
- differential signal
- transmission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為提供一種電連接器,尤指一種可快速與排線電性導通無須焊接,且可供連接器經由第一插接口進行正反插置的電連接器之結構。
按,目前發展出多種不同的電子裝置以輔助使用者,而電子裝置包括有顯示器、電腦、相機、隨插即用裝置(隨身碟)等等多不繁載,但為了能夠讀取該些電子裝置的資料或是要訊號連結,則必須具有相對應的配套連接器,而種種該些電子裝置的連接器型式皆不同,例如:USB系列、SIM系列、Micro SIM等等,分別必須要使用特定對應的連接器才能連結,因此會有多條具有不同連接器的連接線材。
而以FPC連接器來說,通常僅使用於電子裝置內部間的訊號連結,在對外的I/O連接器來說,較為少見,且FPC連接器對應I/O連接器來說,後端常以焊接方式將其與排線相互連結在一起,在維修或安裝上皆非常麻煩。
是以,要如何解決上述習用之問題與缺失,即為本發明之發明人與從事此行業之相關廠商所亟欲研究改善之方向所在者。
故,本發明之發明人有鑑於上述缺失,乃蒐集相關資料,經由多方評估及考量,並以從事於此行業累積之多年經驗,經由不斷試作及修改,始設計出此種可快速與排線電性導通、更可進行拆卸,且可供連接器正反插的電連接器之結構的發明專利者。
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在於:透過第一傳輸導體組前排接觸部及另一側的第二傳輸導體組前排接觸部,達到正反插置皆可導通之優勢。
本發明之再一主要目的在於:透過可拆式下絕緣膠體的活動設置與兩側的
彈性抵推部,讓排線端子與第一傳輸導體組後排接觸部及第二傳輸導體組後排接觸部之連接方式可為活動插設,而無須使用焊接方式,且在拔除排線時,可利用彈性抵推部輕鬆的將排線端子移除,非常方便。
能夠達成上述目的之主要結構包括屏蔽殼體、至少一收容於該屏蔽殼體內且具舌板部之絕緣膠體組、一與該舌板部結合之第一傳輸導體組前排接觸部、一與該舌板部結合且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組前排接觸部另一側之第二傳輸導體組前排接觸部、一界定於該第一傳輸導體組前排接觸部及該第二傳輸導體組前排接觸部側處之第一插接口及位於第一插接口另側之第二插接口,而其中絕緣膠體組鄰近該第二插接口下方處設有一可拆式下絕緣膠體,乃於兩側分別具有至少一彈性抵推部,藉此,俾當使用者欲插置連接器時,不管正插或是反插皆可透過第一傳輸導體組前排接觸部及第二傳輸導體組前排接觸部進行導通,而主要插口為第一插接口;再者,當須與排線連結時,可按壓彈性抵推部讓可拆式下絕緣膠體退出來,再將排線與第一傳輸導體組後排接觸部及第二傳輸導體組後排接觸部連結,予以進行導通,無須使用焊接法連結,非常快速方便。
藉由上述技術,可針對習用連接器所存在之後端常以焊接方式將其與排線相互連結在一起,在維修或安裝上皆非常麻煩的問題點加以突破,達到本發明如上述優點之實用進步性。
1、1a、1b、1c‧‧‧屏蔽殼體
11‧‧‧軌道
12、12a、12b‧‧‧固定扣部
2‧‧‧絕緣膠體組
20‧‧‧舌板部
21‧‧‧第一絕緣膠體
22‧‧‧第二絕緣膠體
23‧‧‧設置空間
24‧‧‧插接空間
3‧‧‧內屏蔽殼體
4‧‧‧第一傳輸導體組前排接觸部
401‧‧‧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接地基部
402‧‧‧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差分訊號基部
403‧‧‧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差分訊號基部
404‧‧‧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電源基部
405‧‧‧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偵測基部
406‧‧‧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訊號基部
407‧‧‧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訊號基部
408‧‧‧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偵測基部
409‧‧‧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電源基部
410‧‧‧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三差分訊號基部
411‧‧‧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四差分訊號基部
412‧‧‧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接地基部
42‧‧‧第一傳輸導體組後排接觸部
420‧‧‧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接地接觸部
421‧‧‧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差分訊號接觸部
422‧‧‧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差分訊號接觸部
423‧‧‧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電源接觸部
424‧‧‧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偵測接觸部
425‧‧‧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訊號接觸部
426‧‧‧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訊號接觸部
427‧‧‧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偵測接觸部
428‧‧‧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電源接觸部
429‧‧‧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三差分訊號接觸部
430‧‧‧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四差分訊號接觸部
431‧‧‧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接地接觸部
5‧‧‧第二傳輸導體組前排接觸部
501‧‧‧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一接地基部
502‧‧‧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五差分訊號基部
503‧‧‧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六差分訊號基部
504‧‧‧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一電源基部
505‧‧‧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一偵測基部
506‧‧‧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一訊號基部
507‧‧‧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二訊號基部
508‧‧‧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一偵測基部
509‧‧‧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二電源基部
510‧‧‧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七差分訊號基部
511‧‧‧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八差分訊號基部
512‧‧‧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二接地基部
52‧‧‧第二傳輸導體組後排接觸部
520‧‧‧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一接地接觸部
521‧‧‧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五差分訊號接觸部
522‧‧‧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六差分訊號接觸部
523‧‧‧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一電源接觸部
524‧‧‧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一偵測接觸部
525‧‧‧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一訊號接觸部
526‧‧‧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二訊號接觸部
527‧‧‧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一偵測接觸部
528‧‧‧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二電源接觸部
529‧‧‧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七差分訊號接觸部
530‧‧‧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八差分訊號接觸部
531‧‧‧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二接地接觸部
60‧‧‧第一接地保護接觸部
61‧‧‧第二接地保護接觸部
7‧‧‧屏蔽隔板
8、8d‧‧‧第一插接口
81‧‧‧第二插接口
9‧‧‧可拆式下絕緣膠體
91‧‧‧彈性抵推部
92‧‧‧凸部
A‧‧‧排線
B‧‧‧防水元件
第一圖 係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圖。
第二圖 係為本發明第一圖A-A線段之剖視圖。
第二A圖 係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分解圖。
第三圖 係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前視圖。
第四圖 係為本發明第一傳輸導體組前排接觸部及第一傳輸導體組後排接觸部之平面圖。
第五圖 係為本發明第二傳輸導體組前排接觸部及第二傳輸導體組後排接觸部之平面圖。
第六圖 係為本發明各接觸部排列設置之平面圖。
第七圖 係為本發明按壓彈性抵推部之示意圖。
第八圖 係為本發明移動可拆式下絕緣膠體之示意圖。
第九圖 係為本發明橋接排線之示意圖。
第十圖 係為本發明固定扣部之第一實施示意圖。
第十一圖 係為本發明固定扣部之第二實施示意圖。
第十二圖 係為本發明左右連續側立設置之實施示意圖。
第十三圖 係為本發明設置防水元件之實施示意圖。
為達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發明所採用之技術手段及構造,茲繪圖就本發明較佳實施例詳加說明其特徵與功能如下,俾利完全了解。
請參閱第一圖至第六圖所示,係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圖至各接觸部排列設置之平面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發明係包括:一屏蔽殼體1,乃於後方兩側處分別形成有一軌道11,且屏蔽殼體1之左右兩側處乃分別具有一固定扣部12;至少一收容於該屏蔽殼體1內之絕緣膠體組2,絕緣膠體組2還包含有第一絕緣膠體21及設於該第一絕緣膠體21一側之第二絕緣膠體22,且該第一絕緣膠體21及該第二絕緣膠體22乃結合形成一舌板部20,且該絕緣膠體組2係形成一供一內屏蔽殼體3設置之設置空間23,再者,絕緣膠體組2後方具有一與該屏蔽殼體1共同圍繞出供連接器活動插置之插接空間24;一與該舌板部20結合並符合USB C型規格、FFC規格或FPC規格之第一傳輸導體組前排接觸部4,乃由另端延伸界定有第一傳輸導體組後排接觸部42,且第一傳輸導體組後排接觸部42乃為凸起之彈性狀態樣,而該第一傳輸導體組前排接觸部4為板狀態樣,其中,第一傳輸導體組前排接觸部4乃往後延伸界定有一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接地基部401(GND(V-))、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接地基部401一側之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差分訊號基部402(SSRXp2)、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差分訊號基部402一側之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差分訊號基部403(SSRXn2)、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差分訊號基部403一側之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電源基部404(VBUS)、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電源基部404一側之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偵測基部405(SUB1)、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偵測基部
405一側之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訊號基部406(D-)、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訊號基部406一側之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訊號基部407(D+)、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訊號基部407一側之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偵測基部408(CC1)、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偵測基部408一側之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電源基部409(VBUS)、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電源基部409一側之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三差分訊號基部410(SSTXn1)、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三差分訊號基部410一側之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四差分訊號基部411(SSTXp1)、及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四差分訊號基部411一側之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接地基部412(GND(V-));再者,其中第一傳輸導體組後排接觸部42包含一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接地接觸部420(GND(V-))、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接地接觸部420一側之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差分訊號接觸部421(SSRXp2)、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差分訊號接觸部421一側之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差分訊號接觸部422(SSRXn2)、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差分訊號接觸部422一側之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電源接觸部423(VBUS)、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電源接觸部423一側之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偵測接觸部424(SUB1)、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偵測接觸部424一側之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訊號接觸部425(D-)、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訊號接觸部425一側之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訊號接觸部426(D+)、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訊號接觸部426一側之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偵測接觸部427(CC1)、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偵測接觸部427一側之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電源接觸部428(VBUS)、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電源接觸部428一側之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三差分訊號接觸部429(SSTXn1)、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三差分訊號接觸部429一側之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四差分訊號接觸部430(SSTXp1)、及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四差分訊號接觸部430一側之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接地接觸部431(GND(V-));;一與該舌板部20結合且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組前排接觸部4另一側並符合USB C型規格、FFC規格或FPC規格之第二傳輸導體組前排接觸部5,乃由另
端延伸界定有與該第一傳輸導體組後排接觸部42水平單排設置之第二傳輸導體組後排接觸部52,且第二傳輸導體組後排接觸部52乃為凸起之彈性狀態樣,而該第二傳輸導體組前排接觸部5為板狀態樣,其中第二傳輸導體組前排接觸部5乃往後延伸界定有一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一接地基部501(GND(V-)、一位於該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一接地基部501一側之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五差分訊號基部502(SSTXp2)、一位於該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五差分訊號基部502一側之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六差分訊號基部503(SSTXn2)、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電源基部503一側之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一電源基部504(VBUS)、一位於該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一電源基部504一側之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一偵測基部505(CC2)、一位於該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一偵測基部505一側之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一訊號基部506(D+)、一位於該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一訊號基部506一側之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二訊號基部507(D-)、一位於該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二訊號基部507一側之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一偵測基部508(SUB2)、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電源基部508一側之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二電源基部509(VBUS)、一位於該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二電源基部509一側之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七差分訊號基部510(SSRXn1)、一位於該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七差分訊號基部510一側之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八差分訊號基部511(SSRXp1)、及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接地基部511一側之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二接地基部512(GND(V-));再者,其中第二傳輸導體組後排接觸部52包含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接地接觸部420一側之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一接地接觸部520(GND(V-))、一位於該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一接地接觸部520一側之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五差分訊號接觸部521(SSTXp2)、一位於該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五差分訊號接觸部521與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差分訊號接觸部421之間的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六差分訊號接觸部522(SSTXn2)、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電源接觸部423一側之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一電源接觸部523(VBUS)、一位於該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一電源接觸部523一側之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一偵測接觸部524(CC2)、一位於該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一偵測接觸部524一側之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一訊號接觸部525(D+)、一
位於該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一訊號接觸部525一側之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二訊號接觸部526(D-)、一位於該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二訊號接觸部526與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偵測接觸部424之間的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一偵測接觸部527(SUB2)、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電源接觸部428一側之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二電源接觸部528(VBUS)、一位於該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二電源接觸部528一側之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七差分訊號接觸部529(SSRXn1)、一位於該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七差分訊號接觸部529與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四差分訊號接觸部430之間的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八差分訊號接觸部530(SSRXp1)、及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接地接觸部431一側之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二接地接觸部531(GND(V-));一設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差分訊號接觸部421及該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六差分訊號接觸部522之間的第一接地保護接觸部60;一設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三差分訊號接觸部429及該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八差分訊號接觸部530之間的第二接地保護接觸部61;一設於第一絕緣膠體21及該第二絕緣膠體22之間,且用於隔離該第一傳輸導體組前排接觸部4及該第二傳輸導體組前排接觸部5的屏蔽隔板7;一界定於該第一傳輸導體組前排接觸部4及該第二傳輸導體組前排接觸部5側處之第一插接口8,且第一插接口8為可供連接器正反向插置之橢圓形態樣插接口;一界定於該第一傳輸導體組後排接觸部42及該第二傳輸導體組後排接觸部52側處之第二插接口81,且第二插接口81為矩形狀態樣;一設於絕緣膠體組2鄰近該第二插接口81下方處之可拆式下絕緣膠體9,乃於兩側分別具有至少一彈性抵推部91,而於一面處具有至少一供固持之凸部92;其中該第一傳輸導體組前排接觸部4為I/O連接器介面,而該第一傳輸導體組後排接觸部42乃供排線接設;其中該第二傳輸導體組前排接觸部5為I/O連接器介面,而該第二傳輸導體組後排接觸部52乃供排線接設;其中所述該第二傳輸導體組前排接觸部5延伸至該第二傳輸導體組後排接觸部52之延伸路徑乃與該第一傳輸導體組前排接觸部4延伸至該第一傳輸導
體組後排接觸部42之延伸路徑呈反向設置;另外,上述的第一傳輸導體組後排接觸部42及該第二傳輸導體組後排接觸部52可進一步為焊接腳,亦即可為焊接的方式與排線連接。
請參閱第一圖至第九圖所示,係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立體圖至橋接排線之示意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俾當使用者欲由第一插接口8插入本發明連接器時,可利用第一傳輸導體組前排接觸部4或第二傳輸導體組前排接觸部5進行差動導通,顧名思義,不管是正向插置或反向插置,皆可對應第一傳輸導體組前排接觸部4或第二傳輸導體組前排接觸部5予以橋接導通,達到無正插或反插之限制;而更重要的是,當欲由第二插接口81將排線A與第一傳輸導體組後排接觸部42或第二傳輸導體組後排接觸部52進行導通時,俾先按壓彈性抵推部91,讓可拆式下絕緣膠體9得以順著軌道11移動退出插接空間24,此時即可將排線A的端子部分搭接在可拆式下絕緣膠體9上,爾後再將可拆式下絕緣膠體9往內推移,讓彈性抵推部91再度順著軌道11移動,以其進入插接空間24內,而與第一傳輸導體組後排接觸部42及第二傳輸導體組後排接觸部52進行導通,達到無須任何焊接工法即可電性連結。
請參閱第十圖所示,係為本發明固定扣部之第一實施示意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屏蔽殼體1a之上下兩側處乃分別具有一固定扣部12a,由此可知本發明之固定扣部12a不只可位於屏蔽殼體1a的左右兩側處,更可以為上下兩側處。
請參閱第十一圖所示,係為本發明固定扣部之第二實施示意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屏蔽殼體1b之左右兩側處乃分別具有一呈水平狀延伸之固定扣部12b,由此可知本發明之固定扣部12b不只可位於屏蔽殼體1b的上下或左右兩側處,更可以為水平狀延伸。
請參閱第十二圖所示,係為本發明左右連續側立設置之實施示意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發明除了如前述實施例可單獨設置外,更可以左右連續側立設置以屏蔽殼體1c作基準空間,亦可依據使用者須求改變其設立方式或數量,本實施例之圖式乃以左右連續側立設置為代表,更可以垂直上下堆疊方式連續設置或側立設置。
請參閱第十三圖所示,係為本發明設置防水元件之實施示意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第一插接口8d周圍處設有至少一防水元件B,讓本發明具有其防
水功能,而此防水技術得以與手機做結合或其他需要之電子裝置結合。
是以,本發明之電連接器之結構為可改善習用之技術關鍵在於:
一、透過第一傳輸導體組前排接觸部4及另一側的第二傳輸導體組前排接觸部5,達到正反插置皆可導通之優勢。
二、透過可拆式下絕緣膠體9的活動設置與兩側的彈性抵推部91,讓排線A端子與第一傳輸導體組後排接觸部42及第二傳輸導體組後排接觸部52之連接方式可為活動插設,而無須使用焊接方式,且在拔除排線A時,可利用彈性抵推部91輕鬆的將排線A端子移除,非常方便。
惟,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非因此即侷限本發明之專利範圍,故舉凡運用本發明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為之簡易修飾及等效結構變化,均應同理包含於本發明之專利範圍內,合予陳明。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電連接器之結構於使用時,為確實能達到其功效及目的,故本發明誠為一實用性優異之發明,為符合發明專利之申請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請,盼 審委早日賜准本發明,以保障發明人之辛苦發明,倘若 鈞局審委有任何稽疑,請不吝來函指示,發明人定當竭力配合,實感公便。
1‧‧‧屏蔽殼體
11‧‧‧軌道
12‧‧‧固定扣部
2‧‧‧絕緣膠體組
21‧‧‧第一絕緣膠體
22‧‧‧第二絕緣膠體
23‧‧‧設置空間
3‧‧‧內屏蔽殼體
60‧‧‧第一接地保護接觸部
61‧‧‧第二接地保護接觸部
7‧‧‧屏蔽隔板
9‧‧‧可拆式下絕緣膠體
91‧‧‧彈性抵推部
92‧‧‧凸部
Claims (10)
- 一種電連接器之結構,主要包括:一屏蔽殼體;至少一收容於該屏蔽殼體內之絕緣膠體組,乃具有一舌板部;一與該舌板部結合之第一傳輸導體組前排接觸部,乃由另端延伸界定有第一傳輸導體組後排接觸部,其中該第一傳輸導體組後排接觸部包含一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接地接觸部(GND(V-))、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接地接觸部一側之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差分訊號接觸部(SSTXp2)、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差分訊號接觸部一側之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差分訊號接觸部(SSTXn2)、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差分訊號接觸部一側之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電源接觸部(VBUS)、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電源接觸部一側之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偵測接觸部(CC2)、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偵測接觸部一側之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訊號接觸部(D+)、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訊號接觸部一側之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訊號接觸部(D-)、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訊號接觸部一側之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偵測接觸部(SBU2)、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偵測接觸部一側之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電源接觸部(VBUS)、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電源接觸部一側之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三差分訊號接觸部(SSRXn1)、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三差分訊號接觸部一側之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四差分訊號接觸部(SSRXp1)、及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四差分訊號接觸部一側之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接地接觸部(GND(V-));一與該舌板部結合且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組前排接觸部另一側之第二傳輸導體組前排接觸部,乃由另端延伸界定有與該第一傳輸導體組後排接觸部水平單排設置之第二傳輸導體組後排接觸部,其中該第二傳輸導體組後排接觸部包含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接地接觸部一側之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一接地接觸部(GND(V-))、一位於該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一接地接觸部一側之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五差分訊號接觸部(SSRXp2)、一位於該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五差分訊號接觸部與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差分訊號接觸部之間的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六差分訊號接觸部(SSRXn2)、一位於該第 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電源接觸部一側之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一電源接觸部(VBUS)、一位於該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一電源接觸部一側之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一偵測接觸部(SBU1)、一位於該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一偵測接觸部一側之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一訊號接觸部(D-)、一位於該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一訊號接觸部一側之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二訊號接觸部(D+)、一位於該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二訊號接觸部與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偵測接觸部之間的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一偵測接觸部(CC1)、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電源接觸部一側之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二電源接觸部(VBUS)、一位於該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二電源接觸部一側之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七差分訊號接觸部(SSTXn1)、一位於該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七差分訊號接觸部與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四差分訊號接觸部之間的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八差分訊號接觸部(SSTXp1)、及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接地接觸部一側之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二接地接觸部(GND(V-));一設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差分訊號接觸部及該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六差分訊號接觸部之間的第一接地保護接觸部;一設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三差分訊號接觸部及該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八差分訊號接觸部之間的第二接地保護接觸部;一界定於該第一傳輸導體組前排接觸部及該第二傳輸導體組前排接觸部側處之第一插接口;一界定於該第一傳輸導體組後排接觸部及該第二傳輸導體組後排接觸部側處之第二插接口。
- 一種電連接器之結構,主要包括:一屏蔽殼體;至少一收容於該屏蔽殼體內之絕緣膠體組,乃具有一舌板部;一與該舌板部結合之第一傳輸導體組前排接觸部,乃由另端延伸界定有第一傳輸導體組後排接觸部,且其中該第一傳輸導體組前排接觸部乃往後延伸界定有一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接地基部(GND(V-))、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接地基部一側之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差分訊號基部(SSTXp2)、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差分訊號基部一側之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差分訊號基部(SSTXn2)、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差分訊號基部 一側之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電源基部(VBUS)、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電源基部一側之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偵測基部(CC2)、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偵測基部一側之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訊號基部(D+)、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訊號基部一側之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訊號基部(D-)、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訊號基部一側之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偵測基部(SBU2)、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偵測基部一側之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電源基部(VBUS)、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電源基部一側之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三差分訊號基部(SSRXn1)、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三差分訊號基部一側之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四差分訊號基部(SSRXp1)、及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四差分訊號基部一側之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接地基部(GND(V-));一與該舌板部結合且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組前排接觸部另一側之第二傳輸導體組前排接觸部,乃由另端延伸界定有與該第一傳輸導體組後排接觸部水平單排設置之第二傳輸導體組後排接觸部,且其中該第二傳輸導體組前排接觸部乃往後延伸界定有一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一接地基部(GND(V-)、一位於該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一接地基部一側之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五差分訊號基部(SSRXp2)、一位於該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五差分訊號基部一側之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六差分訊號基部(SSRXn2)、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一電源基部一側之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一電源基部(VBUS)、一位於該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一電源基部一側之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一偵測基部(SBU1)、一位於該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一偵測基部一側之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一訊號基部(D-)、一位於該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一訊號基部一側之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二訊號基部(D+)、一位於該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二訊號基部一側之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一偵測基部(CC1)、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電源基部一側之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二電源基部(VBUS)、一位於該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二電源基部一側之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七差分訊號基部(SSTXn1)、一位於該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七差分訊號基部一側之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八差分訊號基部(SSTXp1)、及一位於該第一傳輸導體後排第二接地基部一側之第二傳輸導體後排第二接地基部(GND(V-));一界定於該第一傳輸導體組前排接觸部及該第二傳輸導體組前排接觸部側 處之第一插接口;一界定於該第一傳輸導體組後排接觸部及該第二傳輸導體組後排接觸部側處之第二插接口。
- 如請求項1或2項所述之電連接器之結構,其中該屏蔽殼體之左右兩側處乃分別具有一固定扣部。
- 如請求項1或2項所述之電連接器之結構,其中該屏蔽殼體之上下兩側處乃分別具有一固定扣部。
- 如請求項1或2項所述之電連接器之結構,其中該屏蔽殼體之左右兩側處乃分別具有一呈水平狀延伸之固定扣部。
- 如請求項1或2項所述之電連接器之結構,其中該第一傳輸導體組後排接觸部及該第二傳輸導體組後排接觸部為焊接腳。
- 如請求項1或2項所述之電連接器之結構,其中該絕緣膠體組為複數時,得以垂直上下堆疊方式連續設置。
- 如請求項1或2項所述之電連接器之結構,其中該絕緣膠體組得以側立設置。
- 如請求項1或2項所述之電連接器之結構,其中該絕緣膠體組為複數時,得以左右連續側立設置。
- 如請求項1或2項所述之電連接器之結構,其中該第一插接口周圍處設有至少一防水元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4123207A TWI601342B (zh) | 2015-07-17 | 2015-07-17 | Structure of the electrical connector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4123207A TWI601342B (zh) | 2015-07-17 | 2015-07-17 | Structure of the electrical connector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705629A TW201705629A (zh) | 2017-02-01 |
TWI601342B true TWI601342B (zh) | 2017-10-01 |
Family
ID=586090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4123207A TWI601342B (zh) | 2015-07-17 | 2015-07-17 | Structure of the electrical connector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601342B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M253073U (en) * | 2004-02-24 | 2004-12-11 | Li Shen Machinery Ltd | Connector |
CN201336396Y (zh) * | 2008-12-11 | 2009-10-28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组件 |
TWM411053U (en) * | 2011-03-30 | 2011-09-01 | Chief Land Electronic Co Ltd | SATA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
CN203617498U (zh) * | 2013-12-30 | 2014-05-28 | 艾恩特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TWM500378U (zh) * | 2014-11-13 | 2015-05-01 | Molex Taiwan Ltd | 電連接裝置 |
TW201519533A (zh) * | 2014-05-29 | 2015-05-16 | Kuang Ying Comp Equipment Co | 正反插電連接器之結構 |
TWM503680U (zh) * | 2015-01-16 | 2015-06-21 | Aces Electronics Co Ltd | Usb連接器之接地結構 |
-
2015
- 2015-07-17 TW TW104123207A patent/TWI601342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M253073U (en) * | 2004-02-24 | 2004-12-11 | Li Shen Machinery Ltd | Connector |
CN201336396Y (zh) * | 2008-12-11 | 2009-10-28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组件 |
TWM411053U (en) * | 2011-03-30 | 2011-09-01 | Chief Land Electronic Co Ltd | SATA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
CN203617498U (zh) * | 2013-12-30 | 2014-05-28 | 艾恩特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TW201519533A (zh) * | 2014-05-29 | 2015-05-16 | Kuang Ying Comp Equipment Co | 正反插電連接器之結構 |
TWM500378U (zh) * | 2014-11-13 | 2015-05-01 | Molex Taiwan Ltd | 電連接裝置 |
TWM503680U (zh) * | 2015-01-16 | 2015-06-21 | Aces Electronics Co Ltd | Usb連接器之接地結構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705629A (zh) | 2017-02-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461424B2 (en) | Electrical receptacle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plug connector | |
TWI581530B (zh) | 插座電連接器 | |
TW201624849A (zh) | 插座電連接器 | |
TWI550967B (zh) | 雙面可用的usb連接器結構 | |
TWM506401U (zh) | 插頭連接器 | |
TWM539170U (zh) | Usb連接裝置 | |
TWI556521B (zh)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TWM539731U (zh) | 線對板連接器組合 | |
TWI470880B (zh) | 連接器裝置 | |
TWI523352B (zh) | USB to convert mini USB to electrical connectors | |
TWI601342B (zh) | Structure of the electrical connector | |
TWM493797U (zh) | 多合一插座連接器 | |
US9431736B2 (en) | Card edge connector and card edge connector assembly | |
TWM536797U (zh) | 線對板電連接器組合 | |
TWM511136U (zh) | 可正反插拔之電連接器 | |
CN106450934A (zh) | 电连接器的结构 | |
TWM486881U (zh) | 電連接器及其電氣裝置 | |
TW201724672A (zh) | 連接器轉接之結構 | |
TWM517453U (zh) | 電源連接器 | |
TW201616731A (zh) | 通用序列匯流排之插接連接器 | |
TWM512249U (zh) | 可正反插拔之電源連接器 | |
TW201421832A (zh) | 多應用型式之電連接器裝置 | |
TWM568514U (zh)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TWM559014U (zh) | 插頭連接器之插拔定位結構 | |
TWM450845U (zh) | 電連接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