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93189B - 電氣連接器之感測接腳 - Google Patents

電氣連接器之感測接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93189B
TWI593189B TW103106683A TW103106683A TWI593189B TW I593189 B TWI593189 B TW I593189B TW 103106683 A TW103106683 A TW 103106683A TW 103106683 A TW103106683 A TW 103106683A TW I593189 B TWI593189 B TW I59318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al
section
mating
sens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066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44197A (zh
Inventor
阿拉西 班茲
麥可 大衛 海林
傑林M 雀尼 瑞辛格
威廉 查理斯 麥可奇
蘇珊 伊林 懷特
大衛 艾利森 陶特
Original Assignee
太谷電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太谷電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太谷電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4441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441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931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9318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13/665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electronic circuit
    • H01R13/6683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electronic circuit with built-in sens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05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 H01R13/641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indica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indicating correct or full eng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2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assembling or disassembling contact members with insulating base, case or sleeve
    • H01R43/24Assembling by moulding on 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13/7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witch
    • H01R13/703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witch operated by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dual-continuity coupling part
    • H01R13/7031Shorting, shunting or bussing of different terminals interrupted or effected on 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 e.g. for ESD protection, line continuity
    • H01R13/7034Shorting, shunting or bussing of different terminals interrupted or effected on 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 e.g. for ESD protection, line continuity the terminals being in direct electric contact separated by double sided connecting el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7/00Four or more po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Description

電氣連接器之感測接腳
本發明關於一種具有感測接腳的電氣連接器。
當電氣連接器的配接對彼此分開(即,分離)時,電氣連接器的電氣接點在電氣連接器完全彼此分開之前可保持以實體和電氣接觸來嚙合。針對一些已知的電氣連接器組件,組件的電氣效能當電氣連接器被分開超出小於完全分開距離的分開距離時會降低。例如,可減少透過組件所傳送之電功率量及/或速度、強度、及/或電信號量。
一些電氣連接器組件包括感測接腳,用於指示電氣連接器之配接對的電氣接點是否已達到提供對應電氣接點之間的可靠電氣連接之預定擦拭長度。上述已知的感測接腳能用以偵測電氣連接器的配接對是否已被分開超出組件之電氣效能開始降低的距離。但,已知感測接腳的偵測範圍太廣。例如,已知感測接腳的頂端包括如切角面、帶狀、及/或圓形的引導特徵,其引導感測接腳與另一電氣連接器的對應電氣接點之間的初始嚙合。引導特徵與對應電氣接點之間的公差疊加建立擦拭長度的不可靠區段,其中感測接腳與對應電氣接點之間的電氣連接係間歇性的。擦拭長度的不可靠區段可能導致感測接腳錯誤地指示電氣接點仍在超出電氣效能降低的預定分開距離內。上述錯誤指示可能導致電氣連接器組件在不知不覺中以降低的電氣效能來操作。擦拭長度的不可靠區段也可 能導致感測接腳錯誤地顯示電氣接點被分開超出預定分開距離,其可能導致電氣連接器組件的功能不必要地轉移至其他資源。
仍然需要具有感測接腳的電氣連接器,其提供更精確的偵測範圍,用於可靠地顯示電氣連接器的配接對已被分開超出預定分開距離。
根據本發明,一種電氣連接器包含一外殼和被外殼容納的電氣接點。電氣接點係配置以與一配接連接器的對應配接接點配接。外殼容納一感測接腳,其係配置以與配接連接器的一對應配接接點配接。感測接腳延伸一長度,其包括具有各別不同電氣特性的一頂端區段和一感測區段。頂端區段從感測區段延伸至感測接腳的一頂端,使得感測區段沿著感測接腳的長度從頂端偏移。感測區段係配置以顯示電氣接點和配接接點被分開超過一預定分開距離。
10‧‧‧電氣連接器組件
12‧‧‧電氣連接器
14‧‧‧電氣連接器
16‧‧‧連接軸
18‧‧‧外殼
20‧‧‧外殼
22‧‧‧電氣接點
22a‧‧‧感測接腳
24‧‧‧電氣接點
24a‧‧‧電氣接點
26‧‧‧基座
28‧‧‧配接段
30‧‧‧配接插座
32‧‧‧配接端
34‧‧‧基座
36‧‧‧配接區段
38‧‧‧配接端
40‧‧‧中央縱向軸
42‧‧‧端點
44‧‧‧頂端
46‧‧‧頂端表面
48‧‧‧切角面
50‧‧‧基座區段
52‧‧‧中間區段
54‧‧‧頂端區段
56‧‧‧端點
58‧‧‧端點
60‧‧‧端點
62‧‧‧端點
64‧‧‧端點
66‧‧‧表面材料
68‧‧‧表面材料
70‧‧‧主體
74‧‧‧接觸區域
110‧‧‧電氣連接器組件
112‧‧‧電氣連接器
114‧‧‧電氣連接器
116‧‧‧連接軸
118‧‧‧外殼
120‧‧‧外殼
122‧‧‧電氣接點
122a‧‧‧感測接腳
124‧‧‧電氣接點
124a‧‧‧電氣接點
128‧‧‧配接區段
142‧‧‧端點
144‧‧‧頂端
146‧‧‧頂端表面
148‧‧‧切角面
150‧‧‧基座區段
152‧‧‧中間區段
154‧‧‧頂端區段
158‧‧‧端點
160‧‧‧端點
162‧‧‧端點
166‧‧‧表面材料
168‧‧‧表面材料
174‧‧‧接觸區域
210‧‧‧電氣連接器組件
212‧‧‧電氣連接器
214‧‧‧電氣連接器
216‧‧‧連接軸
222‧‧‧電氣接點
222a‧‧‧感測接腳
224‧‧‧電氣接點
228‧‧‧配接區段
244‧‧‧頂端
246‧‧‧頂端表面
248‧‧‧切角面
252‧‧‧中間區段
254‧‧‧頂端區段
266‧‧‧表面材料
268‧‧‧表面材料
276‧‧‧接點模組
278‧‧‧接點模組
280‧‧‧引線框架
282‧‧‧引線框架
284‧‧‧非導電體
286‧‧‧非導電體
288‧‧‧延伸部
290‧‧‧主區段
310‧‧‧電氣連接器組件
312‧‧‧電氣連接器
314‧‧‧電氣連接器
316‧‧‧連接軸
318‧‧‧外殼
320‧‧‧外殼
322‧‧‧電氣接點
322aa‧‧‧感測接腳
322ab‧‧‧感測接腳
324‧‧‧電氣接點
324aa‧‧‧電氣接點
324ab‧‧‧電氣接點
328‧‧‧配接區段
330‧‧‧配接插座
392‧‧‧差動對
394‧‧‧橋接彈簧
396‧‧‧區段
398‧‧‧頂端
第一圖係電氣連接器組件之示範實施例的剖面圖。
第二圖係第一圖中所示之電氣連接器組件的感測接腳之示範實施例的前視圖。
第三圖係第一圖中所示之電氣連接器組件的剖面圖,繪示當部分彼此分開之組件的電氣連接器。
第四圖係電氣連接器組件之另一示範實施例的剖面圖。
第五圖係第四圖中所示之電氣連接器組件的剖面圖,繪示當部分彼此分開之組件的電氣連接器。
第六圖係電氣連接器組件之另一示範實施例的一部分之前視圖。
第七圖係第六圖中所示之電氣連接器組件的電氣連接器之示範實施例的一部分之立體圖。
第八圖係電氣連接器組件之另一示範實施例的剖面圖。
第九圖係第八圖中所示之電氣連接器組件的剖面圖,繪示當部分彼此分開之組件的電氣連接器。
第一圖係電氣連接器組件10之示範實施例的剖面圖。電氣連接器組件10包括電氣連接器12和14,其係配置以沿著連接軸16配接在一起。電氣連接器12和14包括各別外殼18和20及各別電氣接點22和24。當電氣連接器12和14被配接在一起時,電氣連接器12的電氣接點22與電氣連接器14的對應電氣接點24配接,藉此建立電氣連接器12和14之間的電氣連接。如下更詳細所述,電氣連接器12的電氣接點22之一或更多者是感測接腳22a,其係配置以顯示何時電氣連接器12和14被分開超過預定分開距離PDD(第三圖)。
電氣連接器12的電氣接點22被電氣連接器12的外殼18容納。具體來說,電氣接點22包括基座26和從基座26延伸的配接區段28。在電氣連接器12的示範實施例中,基座26被外殼18容納且配置外殼18使得配接區段28在外殼18的對應配接插座30內延伸。另外或此外,一或更多配接區段28從外殼18的配接端32向外延伸,而無論配接區段28是否係配置以被容納在電氣連接器14的對應配接插座(未示出)內。
電連接器14的電氣接點24包括基座34和從基座34延伸的配接區段36。電氣接點24的基座34被外殼20容納且配置外殼20使得配接區段36從外殼20的配接端38向外延伸以被容納在電氣連接器12的一或更多對應配接插座30內。另外或此外,一或更多配接區段36從配接端38向外延伸,但不配置以容納在電氣連接器12的對應配接插座30內。再者,除了或替代包括從配接端38向外延伸的配接區段36之外,一或更多電氣接點24的配接區段36在外殼20的對應配接插座(未示出)內延伸以與配接插座內的對應電氣接點22配 接。電氣連接器14的電氣接點24在本文中可稱為「配接接點」。電氣連接器14在本文中可稱為「配接連接器」。
在第一圖中顯示電氣連接器12和14在完全配接位置。為了將電氣連接器12和14如第一圖所示地配接在一起,使外殼18和20沿著連接軸16朝向彼此。當連接器12和14向彼此移動時,電氣連接器12的電氣接點22與電氣連接器14的電氣接點24配接。具體來說,電氣接點22的配接區段28移入與電氣連接器14之對應電氣接點24的配接區段36實體接觸。當連接器12和14繼續向第一圖中所示之完全配接位置移動時,配接區段28沿著對應配接區段36滑動,與其實體接觸,直到配接區段28和36在第一圖中所示之完全配接位置為止。配接區段28和36之間的實體接觸建立配接區段38和36且因此對應電氣接點22和24之間的電氣連接。藉由「配接」,這意味著對應配接區段28和36係以實體接觸來嚙合,使得建立具有預定可靠度、強度、及/或之類的電氣連接。在電氣連接器組件10的示範實施例中,電氣連接器14的電氣接點24與在電氣連接器12的對應配接插座30內之電氣連接器12的電氣接點22配接。
電氣接點22和24沿著擦拭長度WL彼此滑動。具體來說,擦拭長度WL係由配接區段28和36沿著它而彼此實體接觸的距離來定義。電氣接點22和24之擦拭長度WL的尺寸可被選擇為建立具有預定可靠度、強度、及/或之類的對應配接區段28和36之間的電氣連接之距離。例如,可選擇擦拭長度WL的尺寸,使得配接區段28和36之間的滑動實體接觸擦拭經過位於配接區段28和36之間的實體接觸之一或更多點之配接區段28和36的氧化及/或其他表面層。
雖然顯示為在第一圖中所示之完全配接位置鄰接,但外殼18和20的配接端32和38分別當電氣連接器12和14在完全配接位置時不鄰接。此外,在一些實施例中,當電氣連接器12和14在完全配接位置時,外殼18的配接端32被容納至外殼20之配接端38的插 座(未示出)中,或反之亦然。電氣連接器12和14之各者可包括任何數量的各別電氣接點22和24。此外,電氣連接器12可包括任何數量的配接插座30,每個可容納任何數量的配接區段28且於其中可容納任何數量的配接區段36。每個電氣接點22和每個電氣接點24可以是任何類型的電氣接點,例如,但不限於信號接點、接地接點、電源接點、感測接點、及/或之類。
如上簡要所述且如下更詳細所述,電氣連接器12的一或更多電氣接點22是感測接腳22a,其係配置以顯示何時電氣連接器12和14被分開超過一預定分開距離PDD。感測接腳22a係配置以與電氣連接器14的對應電氣接點24a配接。第二圖係感測接腳22a的位置之示範實施例的前視圖。感測接腳22a的基座26(第一圖)未顯示於第二圖中。反而,為了清楚起見,只有感測接腳22a的配接區段28顯示於第二圖中。感測接腳22a的配接區段28沿著中央縱向軸40延伸從配接段28的端點42至感測接腳22a的頂端44之長度L。頂端44包括頂端表面46。頂端44可視需要地包括一或更多引導特徵,例如,但不限於切角面、圓形、帶狀、及/或之類。在感測接腳22a的示範實施例中,頂端44包括切角面48。
感測接腳22a之配接區段28的長度L包括基座區段50、中間區段52、和頂端區段54。具體來說,基座區段50從感測接腳22a的基底26延伸至基底區段50的端點56之長度L1。基座區段50包括感測接腳22a之配接區段28的端點42。端點42定義相對於端點56之基座區段50的端點。中間區段52延伸從端點58至相對端點60之長度L2。中間區段52的端點58從基座區段50的端點56延伸。中間區段52的長度L2從基座區段50的端點56延伸至頂端區段54。換言之,中間區段52沿著感測接腳22a之配接區段28的長度L在基座區段50與頂端區段54之間延伸。
頂端區段54包括感測接腳22a的頂端44。頂端區段54從端點62延伸至頂端44,且更具體來說係從端點62至頂端表面46 的長度L3。頂端區段54的端點62從中間區段52的端點60延伸。如在第二圖中能看出,頂端區段54沿著感測接腳22a之配接區段28的長度L在中間區段52與頂端44之間延伸。因此,中間區段52在箭頭A的方向上沿著感測接腳22a之配接區段28的長度L從頂端44位移偏移量O。由於頂端44包括切角面48的全部且中間區段52從頂端44偏移,因此中間區段52(在方向A上)沿著感測接腳22a之配接區段28的長度L從切角面48位移偏移量O。偏移量O可具有任何正的、非零值。
在感測接腳22a的示範實施例中,頂端44延伸從切角面48的端點64延伸至頂端表面46的長度。換言之,切角面48的端點64定義頂端44的內端。於是,在感測接腳22a的示範實施例中,中間區段52從切角面48和頂端44兩者偏移相同的偏移量O(即,相同的距離)。在不考慮切角面48的端點64界定頂端44的內端(即,考慮頂端44的長度在方向A上延伸超出切角面48的端點64)之實施例中,中間區段52將(在方向A上)從頂端44的內端和從切角面48的端點64偏移不同的距離。在端點64未界定頂端44的內端之實施例中,中間區段52可(在方向A上)從頂端44的內端偏移任何正、非零距離且可(在方向A上)從切角面48的端點64偏移任何正、非零距離。應了解在頂端44除了或替代切角面48之外還包括另一引導特徵的實施例中,中間區段52將以實質上類似於從本文所述及/或所示之切角面48偏移(例如,偏移量O)的方式來從另一引導特徵偏移。
中間區段52和頂端區段54包括各別表面材料66和68。表面材料66和68具有不同電氣特性,使得中間區段52和頂端區段54具有不同電氣特性。具體來說,區段52或54之其一者在其表面上是導電性的,而另一區段52或54在其表面上是非導電性的。在感測接腳22a的示範實施例中,中間區段52的表面材料66是非導電性的,使得中間區段52是非導電性的,而頂端區段54的表面材料68是導電性的,使得頂端區段54是導電性的。
表面材料66可以任何方式來形成。例如,在一些實施 例中,感測接腳22a的配接區段28係由為導電性的主體70來定義且中間區段52的表面材料66係由形成於主體70上的非導電塗層來定義。在主體70是導電性的這樣實施例中,頂端區段54的導電表面材料68可由主體70的表面來定義或可由形成於主體70上的導電性塗層來定義。此外,且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主體70是非導電性的且頂端區段54的表面材料68係由形成於主體70上的導電性塗層來定義。在主體70是非導電性的實施例中,中間區段52的非導電表面材料66可由主體70的表面來定義或可由形成於主體70上的非導電塗層來定義。表面材料66、表面材料68、和主體70可各由提供表面材料66、表面材料68、和主體70本文所述及/或所示之電氣特性的任何材料製成。
如上簡要所述,感測接腳22a係配置以顯示何時電氣連接器12和14被分開超過預定分開距離PDD。再次參考第一圖,當電氣連接器12和14被完全配接在一起時,感測接腳22a的中間區段52與對應電氣接點24a實體接觸。具體來說,當電氣連接器12和14被完全配接在一起時,中間區段52與位於電氣接點24a之一或更多接觸區域74的電氣接點24a實體接觸。為了讓電氣連接器12和14彼此分開,連接器12和14沿著連接軸16彼此移開。
第三圖係電氣連接器組件10的剖面圖,繪示當部分彼此分開的電氣連接器12和14。具體來說,電氣連接器12和14被分開稍微超過第三圖中的預定分開距離PDD。預定分開距離PDD可以是超出電氣連接器組件10之電氣效能開始降低的距離。具體來說,當電氣連接器12和14沿著連接軸16而相對地從第一圖中所示之完全配接位置移開(即,分開)時,電氣連接器12的電氣接點22仍電性連接至電氣連接器14的對應電氣接點24,直到電氣連接器12和14已彼此移開大於擦拭長度WL(第一圖)為止。當電氣連接器12和14已彼此移開大於擦拭長度WL的分開距離時,電氣接點22與對應電氣接點24從實體接觸分離,使得電氣接點22和24之間沒有電氣連接。電氣 連接器12和14因此被完全分開。但,當電氣連接器12和14被分開,但尚未分離到完全分開的距離時,電氣接點22仍可電性連接至對應電氣接點24,雖然電氣連接器組件10的電氣效能將開始降低。例如,電氣連接器組件10的電氣效能降低可包括,但不限於降低透過組件10所傳送之電信號的速度、品質、強度、數量、數目、及/或之類、降低透過組件10及/或之類所傳送之電功率的速度、品質、強度、數量、及/或之類。
在電氣連接器組件10的示範實施例中,預定分開距離PDD係超出電氣連接器組件10之電氣效能開始降低的分開距離。換言之,預定分開距離PDD係在電氣連接器組件10的效能開始降低之前之分開距離的上限。應了解由於電氣接點22和24仍在預定分開距離PDD內以彼此實體和電氣接觸來嚙合,因此預定分開距離PDD小於電氣接點22和24的擦拭長度WL。
當連接器12和14沿著連接軸16從第一圖中所示之完全配接位置向第三圖中所示之部分分開位置彼此分開時,電氣接點24a的接觸區域74沿著感測接腳22a的中間區段52滑動、與感測接腳22a的中間區段52實體接觸。中間區段52與頂端區段54之間的過渡部位於沿著感測接腳22a的長度L之對應於預定分開距離PDD的位置處。具體來說,中間區端52的端點60位於沿著感測接腳22a之配接區段28的長度L(第二圖)處,使得當感測接腳22a和電氣接點24a被分開超出預定分開距離PDD時,中間區段52移動不與電氣接點24a的接觸區域74實體接觸(即,分離)。同樣地,頂端區段54的端點62位於沿著感測接腳22a之配接區段28的長度L處,使得當感測接腳22a和電氣接點24a被分開超出預定分開距離PDD時,頂端區段54移入與電氣接點24a的接觸區域74實體接觸。
電氣連接器12和14在第三圖中顯示為被分開稍微超過預定分開距離PDD。具體來說,電氣接點24a的接觸區域74係以與感測接腳22a的頂端區段54實體接觸來嚙合,但與感測接腳22a的 中間區段52分離。在電氣連接器組件10的示範實施例中,電氣接點24a的接觸區域74與頂端區段54的導電表面材料68之間的實體接觸終止感測接點22a與電氣接點24a之間的電氣連接。終止電氣連接顯示電氣連接器12的電氣接點22與電氣連接器14的對應電氣接點24分開超過預定分開距離PDD。因此,中間區段52係配置以顯示電氣接點22和24藉由與電氣接點24a的接觸區域74分離、無嚙合超過預定分開距離PDD。具體來說,當接觸區域74跨過中間區段52與頂端區段54之間的過渡帶時,接觸區域74與中間區段52從實體接觸分離且以與頂端區段54實體接觸來嚙合,藉此終止感測接腳22a與電氣接點24a之間的電氣連接。感測接腳22a的基座26(第一圖)可操作性地連接至處理器、邏輯、控制器、電腦、電路、及/或之類以接收和處理來自感測接腳22a的指示(即,終止電氣連接)。
由於感測接腳22a的中間區段52係配置以顯示電氣接點22和24藉由從與電氣接點24a之接觸區域74的實體接觸被嚙合且分開超過預定分開距離PDD,因此中間區段52在本文中可被視為和稱為感測接腳22a的「感測區段」。
第四圖係電氣連接器組件110之另一示範實施例的剖面圖。電氣連接器組件110包括電氣連接器112和114,其係配置以沿著連接軸116配接在一起。電氣連接器112和114包括各別外殼118和120及各別電氣接點122和124。電氣連接器112的一或更多電氣接點122是感測接腳122a,其係配置以顯示電氣連接器112和114何時被分開超出預定分開距離PDD1(第五圖)。電氣連接器114的電氣接點124在本文中可稱為「配接接點」。電氣連接器114在本文中可稱為「配接連接器」。
感測接腳122a包括配接區段128,其延伸從配接區段128的端點142至感測接腳122a的頂端144之長度。頂端144包括頂端表面146。頂端144可選地包括一或更多引導特徵,例如,但不限於切角面、圓形、帶狀、及/或之類。在感測接腳122a的示範實施例 中,頂端144包括切角面148。感測接腳122a之配接區段128的長度包括基座區段150、中間區段152、和頂端區段154。中間區段152延伸從端點158至相對端點160之長度。中間區段152沿著感測接腳122a之配接區段128的長度在基座區段150與頂端區段154之間延伸。
頂端區段154包括感測接腳122a的頂端144。頂端區段154延伸從端點162至頂端144,且更具體來說係從端點162至頂端表面146的長度。頂端區段154沿著感測接腳122a之配接區段128的長度在中間區段152與頂端144之間延伸。因此,中間區段152在箭頭B的方向上沿著感測接腳122a之配接區段128的長度從頂端144偏移。由於頂端144包括切角面148的全部且中間區段152從頂端144偏移,因此中間區段152(在方向B上)沿著感測接腳122a之配接區段128的長度從切角面148偏移。
中間區段152和頂端區段154包括各別表面材料166和168。在感測接腳122a的示範實施例中,中間區段152的表面材料166是導電性的,使得中間區段152是導電性的,而頂端區段154的表面材料168是非導電性的,使得頂端區段154是非導電性的。
如在第四圖中能看出,當電氣連接器112和114被完全配接在一起時,感測接腳122a的中間區段152與電器連接器114的對應電氣接點124a實體接觸。具體來說,當電氣連接器112和114被完全配接在一起時,中間區段152在電氣接點124a之一或更多接觸區域174與電氣接點124a實體接觸。
第五圖係電氣連接器組件110的剖面圖,繪示當部分彼此分開的電氣連接器112和114。具體來說,電氣連接器112和114以稍微超過第五圖中的預定分開距離PDD1分開。預定分開距離PDD1可以是超出電氣連接器組件110之電氣效能開始降低的距離。
中間區段152與頂端區段154之間的過渡帶於沿著感測接腳122a的長度之對應於預定分開距離PDD1的位置處。當連接 器112和114沿著連接軸116從第四圖中所示之完全配接位置向第五圖中所示之部分分開位置彼此分開時,電氣接點124a的接觸區域174沿著感測接腳122a的中間區段152滑動與感測接腳122a的中間區段152實體接觸。當連接器112和114移動超出預定分開距離PDD1時,中間區段152移動不與電氣接點124a的接觸區域174實體接觸(即,分離)且頂端區段154移入與接觸區域174實體接觸。電氣連接器112和114在第五圖中顯示為被分開稍微超過預定分開距離PDD1
電氣接點124a的接觸區域174與頂端區段154的非導電表面材料168之間的實體接觸開啟感測接點122a與電氣接點124a之間的電氣連接。開啟電氣連接顯示電氣連接器112的電氣接點122與電氣連接器114的對應電氣接點124被分開超出預定分開距離PDD1。因此,中間區段152係配置以顯示電氣接點122和124藉由從與電氣接點124a之接觸區域174的電氣接觸分離被分開超出預定分開距離PDD1。具體來說,當接觸區域174跨過中間區段152與頂端區段154之間的過渡帶時,接觸區域174與中間區段152的實體接觸分離且藉此開啟感測接腳122a與電氣接點124a之間的電氣連接。
由於感測接腳122a的中間區段152係配置以顯示電氣接點122和124藉由從與電氣接點124a之接觸區域174的電氣接觸分離被分開超出預定分開距離PDD1,因此中間區段152在本文中可被視為和稱為感測接腳122a的「感測區段」。
第六圖係電氣連接器組件210之另一示範實施例的前視圖。電氣連接器組件210包括電氣連接器212和214,其係配置以沿著連接軸216配接在一起。電氣連接器212和214包括外殼(未示出)及各別電氣接點222和224。每個電氣連接器212和214的外殼容納一或更多各別接點模組276和278。每個接點模組276和278包括各別引線框架280和282及分別在引線框架280和282上方延伸的各別非導電體284和286。在一些實施例中,非導體284及/或286係在各 別引線框架280及/或282上方模製的外殼塑模。接點模組276和278包括各別電氣接點222和224。可視需要地,電氣接點224被佈置為差動對及/或電氣接點226被佈置為差動對。電氣連接器214的電氣接點224在本文中可稱為「配接接點」。電氣連接器214在本文中可稱為「配接連接器」。主體284和286各可被視為及/或在本文中稱為各別電氣連接器212和214的「外殼」。
第七圖係電氣連接器組件210之電氣連接器212的一部分之立體圖。電氣連接器212的一或更多電氣接點222是感測接腳222a,其係配置以顯示何時電氣連接器212和214被分開超過預定分開距離。感測接腳222a包括延伸一長度的配接區段228,其包括具有頂端表面246的頂端244。頂端244可視需要包括一或更多引導特徵,例如,但不限於切角面、圓形、帶狀、及/或之類。在感測接腳222a的示範實施例中,頂端244包括切角面248。感測接腳222a之配接區段228的長度包括中間區段252和頂端區段254。頂端區段254包括感測接腳222a的頂端244。頂端區段254沿著感測接腳222a之配接區段228的長度在中間區段252與頂端244之間延伸。因此,中間區段252在箭頭C的方向上沿著感測接腳222a之配接區段228的長度從頂端244偏移。由於頂端244包括切角面248的全部且中間區段252從頂端244偏移,因此中間區段252(在方向C上)沿著感測接腳222a之配接區段228的長度從切角面248偏移。
中間區段252和頂端區段254包括各別表面材料266和268。如在第七圖中能看出,中間區段252的表面材料266係由電氣連接器212的接點模組276之非導電體284的延伸部288來定義。具體來說,主體284的延伸部288在箭頭D的方向上沿著配接區段228的長度從在引線框架280上方延伸之主體284的主區段290向外延伸。因此,在感測接腳222a的示範實施例中,中間區段252的表面材料266係非導電性的,使得中間區段252係非導電性的。在感測接腳222a的示範實施例中,頂端區段254的表面材料268係導電性的。用以顯 示何時電氣連接器212和214被分開超過預定分開距離之感測接腳222a的操作實質上類似於感測接腳22a(第一至三圖),且因此將不在這裡更詳細說明。中間區段252在本文中可被視為和稱為感測接腳222a的「感測區段」。
第八圖係電氣連接器組件310之另一示範實施例的剖面圖。電氣連接器組件310包括電氣連接器312和314,其係配置以沿著連接軸316配接在一起。電氣連接器312和314包括各別外殼318和320及各別電氣接點322和324。電氣連接器214的電氣接點224在本文中可稱為「配接接點」。電氣連接器214在本文中可稱為「配接連接器」。
電氣連接器312包括感測接腳322aa和322ab之一或更多差動對392,其配置以顯示電氣連接器312和314何時被分開超過預定分開距離PDD2(第九圖)。差動對392的感測接腳322aa和322ab包括配接區段328,其係配置以與電氣連接器314的對應電氣接點324aa和324ab配接。感測接腳322aa及/或感測接腳322ab包括橋接彈簧394。在電氣連接器312的示範實施例中,只有感測接腳322aa包括橋接彈簧394。但,應了解除了或替代感測接腳322aa之外,感測接腳322ab亦可包括橋接彈簧394。
橋接彈簧394被偏移至第九圖中所示之延伸位置。在延伸位置,橋接彈簧394係配置以實體接觸差動對392的另一感測接腳322ab以將感測接腳322aa和322ab電性連接在一起,如下所述。第八圖繪示當被完全配接在一起時的電氣連接器312和314。當如第八圖中所示地完全配接在一起時,橋接彈簧394被容納在內縮位置以對抗橋接彈簧394自然偏移至延伸位置。在內縮位置,橋接彈簧394與差動對392的另一感測接腳322ab分離(即,未實體接觸)。如在第八圖中能看出,電氣連接器314之外殼320的區段396係以與橋接彈簧394實體接觸來嚙合以將橋接彈簧394容納在內縮位置。如應從第八圖顯而易見,當連接器312和314被配接在一起時,外殼320的 區段396嚙合橋接彈簧394,以將橋接彈簧394從延伸位置移至內縮位置以對抗橋接彈簧394的自然偏移。在電氣連接器314的示範實施例中,外殼區段396是分開器,其分離外殼320的兩個相鄰配接插座330。但,額外的或替代上的,區段396可以是外殼320的任何其他區段。
第九圖係電氣連接器組件310的剖面圖,繪示當部分彼此分開的電氣連接器312和314。具體來說,電氣連接器312和314被分開稍微超過預定分開距離PDD2。預定分開距離PDD2可以是超出電氣連接器組件310之電氣效能開始降低的距離。
當連接器312和314沿著連接軸316從第八圖中所示之完全配接位置向第九圖中所示之部分分開位置彼此分開時,橋接彈簧394的頂端398清除外殼320的區段396。當橋接彈簧394繼續清除區段396時,橋接彈簧394的自然偏移將橋接彈簧394從內縮位置向延伸位置移動。當連接器312和314移動超出預定分開距離PDD2時,橋接彈簧394的頂端398移入與差動對392的另一感測接點322ab實體接觸。橋接彈簧394的頂端398與另一感測接點322ab之間的實體接觸終止差動對392的感測接點322aa和322ab之間的電氣連接,其顯示電氣連接器312的電氣接點322與電氣連接器314的對應電氣接點324被分開超過預定分開距離PDD2
相較於至少一些已知的感測接腳,本文所述及/或所示之實施例可提供具有更精確偵測範圍的感測接腳,用於可靠地顯示電氣連接器的配接對已被分開超出預定分開距離。例如,本文所述及/或所示之實施例可從感測接腳的引導特徵偏移感測接腳的感測區段。此外,且例如,本文所述及/或所示之實施例可減少或消除來自感測接腳的感測區段之擦拭長度的不可靠區段。換言之,且例如,本文所述及/或所示之實施例可將感測接腳的感測區段移至提供更可靠電氣連接的擦拭長度之區段。
本文所述及/或所示之實施例可減少或消除電氣連接 器組件的電氣接點仍在超出電氣效能降低之預定分開距離內的錯誤指示,其可防止電氣連接器組件在不知不覺中以降低的電氣效能來操作。本文所述及/或所示之實施例可減少或消除電氣連接器組件的電氣接點被分開超出預定分開距離的錯誤指示,其可防止電氣連接器組件的功能不必要地轉向至其他資源。
10‧‧‧電氣連接器組件
12‧‧‧電氣連接器
14‧‧‧電氣連接器
16‧‧‧連接軸
18‧‧‧外殼
20‧‧‧外殼
22‧‧‧電氣接點
22a‧‧‧感測接腳
24‧‧‧電氣接點
24a‧‧‧電氣接點
26‧‧‧基座
28‧‧‧配接段
30‧‧‧配接插座
32‧‧‧配接端
34‧‧‧基座
36‧‧‧配接區段
38‧‧‧配接端
74‧‧‧接觸區域

Claims (9)

  1. 一種電氣連接器,用於與一配接連接器配接,該電氣連接器包含一外殼和被該外殼容納的一電氣接點,該些電氣接點係配置以與該配接連接器的對應配接接點配接,該電氣連接器的特徵在於:一感測接腳,被該外殼容納且配置以與該配接連接器的一對應配接接點配接,該感測接腳延伸一長度,其包括具有各別不同電氣特性的一頂端區段和一感測區段,該頂端區段從該感測區段延伸至該感測接腳的一頂端,使得該感測區段沿著該感測接腳的該長度從該頂端偏移,其中該感測區段係配置以顯示該些電氣接點和該些配接接點被分開超過一預定分開距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氣連接器,其中該感測區段係當該電氣連接器完全與該配接連接器配接時與該對應配接接點實體接觸,且其中該感測區段係配置以顯示藉由當分開該電氣連接器和該配接連接器時與該對應配接接點分離,該些電氣接點和該些配接接點被分開超過該預定分開距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氣連接器,其中該感測區段係配置以顯示經由打開或關閉該感測接腳與該對應配接接點之間的一電氣連接,該些電氣接點和該些配接接點被分開超過該預定分開距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氣連接器,其中該感測接腳的該頂端區段具有一導電表面材料,使得該頂端區段的電氣特性係導電性的,且該感測接腳的該感測區段具有一非導電表面材料,使得該感測區段的電氣特性係非導電性的。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氣連接器,其中該感測接腳的該感測區段具有一導電表面材料,使得該感測區段的電氣特性係導電性的,且該感測接腳的該頂端區段具有一非導電表面材料, 使得該頂端區段的電氣特性係非導電性的。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氣連接器,更包含被該外殼容納的一接點模組,該接點模組包含一引線框架和在該引線框架上方延伸的一非導電體,該些電氣接點被該接點模組容納,其中該感測接腳的該感測區段係由該接點模組之該非導體的一延伸來定義。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氣連接器,其中該預定分開距離係超出該電氣連接器和該配接連接器之一電氣效能開始降低的距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氣連接器,其中該預定分開距離小於該些電氣接點的一擦拭長度。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氣連接器,其中該頂端包含一引導特徵,使得該感測區段沿著該感測接腳的該長度從該引導特徵偏移。
TW103106683A 2013-03-04 2014-02-27 電氣連接器之感測接腳 TWI5931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3/784,136 US8894435B2 (en) 2013-03-04 2013-03-04 Sense pin for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44197A TW201444197A (zh) 2014-11-16
TWI593189B true TWI593189B (zh) 2017-07-21

Family

ID=501847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06683A TWI593189B (zh) 2013-03-04 2014-02-27 電氣連接器之感測接腳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894435B2 (zh)
EP (1) EP2775571B1 (zh)
CN (1) CN104037521B (zh)
TW (1) TWI59318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96924B2 (en) * 2016-11-21 2018-10-09 Te Connectivity Corporation Header contact for header connector of a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1504243B (zh) * 2019-01-31 2022-12-02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适用于检测电缆连接器的端子装配深度的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EP4002606A1 (de) 2020-11-19 2022-05-25 Rosenberger Hochfrequenztechnik GmbH & Co. KG Elektrische steckverbindung, steckverbinder und datenübertragungs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55253U (en) * 2002-05-13 2003-09-21 Delta Electronics Inc Connector having signal detection function
DE50301917D1 (de) 2003-02-14 2006-01-19 Delphi Tech Inc Steckverbinder mit einem Kurzschlusskontakt
JP4133991B2 (ja) 2004-10-04 2008-08-13 Necアクセステクニカ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接続異常検出装置
US8206175B2 (en) 2007-05-03 2012-06-26 Deringer-Ney, Inc. Visual indicator of proper interconnection for an implanted medical device
JP4847598B2 (ja) * 2010-06-10 2011-12-28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20120081102A1 (en) 2010-09-30 2012-04-05 Apple Inc. Audio jack with ground detec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248792A1 (en) 2014-09-04
TW201444197A (zh) 2014-11-16
EP2775571A1 (en) 2014-09-10
US8894435B2 (en) 2014-11-25
CN104037521B (zh) 2018-07-17
CN104037521A (zh) 2014-09-10
EP2775571B1 (en) 2017-04-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36636B2 (en) Connector
US978047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terminal arrangement
TWI593189B (zh) 電氣連接器之感測接腳
JP6389195B2 (ja) アダプタ
WO2009055242A3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US20160062056A1 (en) Connector assembly
US7104813B1 (en) Power plug structure
CN104638460A (zh) 具备连接器位置保证机构的连接器以及连接器嵌合体
JP2015511756A (ja) 基板接続用rfコネクタ
TW201509031A (zh) 連接器
US20180034180A1 (en) Connector
CN104737382A (zh) 连接器
TWI618321B (zh) 插頭連接器
TWI821459B (zh) 電連接器及連接器裝置
DE60222507D1 (de) Koaxialsteckverbinder und Antennenanordnung mit einer Schalterfunktion
FI123466B (fi) Koaksiaaliliitin
JP2013539588A (ja) 車両内において車両用電力を供給又は伝送するためのコネクタ装置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CN201656165U (zh) 电源连接器的插座和插头、以及电源连接器
US8070532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anti-mismatching mating connectors
TWM518835U (zh) 電子連接器結構
JP2017098098A (ja) コネクタの誤嵌合防止構造
CN104979719A (zh) Usb插座
CN110416749B (zh) 端子台
JP2012146532A (ja) コネクタ、レセプタクルおよびプラグ
US20050085132A1 (en) Connector p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