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87045B - 用於顯示器殼體之薄膜及包含該薄膜之顯示器裝置 - Google Patents

用於顯示器殼體之薄膜及包含該薄膜之顯示器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87045B
TWI587045B TW102140360A TW102140360A TWI587045B TW I587045 B TWI587045 B TW I587045B TW 102140360 A TW102140360 A TW 102140360A TW 102140360 A TW102140360 A TW 102140360A TW I587045 B TWI587045 B TW I58704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array
display
offset
ang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403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23226A (zh
Inventor
康斯塔克羅威爾艾金二世
高利爾傑可庫司
卡茲米阿巴斯梅帝
張穎
Original Assignee
康寧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康寧公司 filed Critical 康寧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4232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232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870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8704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4Prisms
    • G02B5/045Prism array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01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ed to the housing of computer displays, e.g. of CRT monitors, of flat display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Mounting And Adjusting Of Optical Elements (AREA)

Description

用於顯示器殼體之薄膜及包含該薄膜之顯示器裝置
本申請案根據專利法主張西元2012年11月7日申請的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1/723588號的優先權權益,該臨時專利申請案全文內容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
本發明係關於用於諸如電視等顯示器裝置的顯示器殼體的薄膜及包含該薄膜的顯示器裝置。
在此所用「顯示器裝置」一詞擬涵蓋所有能顯示視覺內容的裝置,包括電腦(包括膝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和桌上型電腦)、行動電話和電視(TV),但不以此為限。前述裝置各自包括許多部件零件,包括實體外殼或機殼供個別部件安置於內、電路板、電路元件(例如積體電子部件),當然還有顯示器面板本身。目前,該等顯示器面板係平面顯示器面板,包含液晶顯示器元件、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顯示器元件或電漿顯示器元件,當然還有玻璃或塑膠基板供許多元件放置於上及/或封入元件。通常,平面顯示器面板的邊緣部分和顯示器裝置本身係用於電氣引線和各種與顯示器面板操作相關的其他電子部件,例如電路,藉以 驅動面板像素和LED照明器(若為LCD顯示器面板)。此將導致平面顯示器面板製造業者把邊緣部分裝入表框裡面及/或後面,表框用於隱藏前述部件及遮掩顯示器面板的邊緣部分,因而縮減整體影像尺寸。
基於美學考量,平面顯示器製作者乃試圖最大化影像觀看區域及提供更美觀的外觀,是以最小化圍繞影像的表框尺寸。然此最小化有實際限制,目前表框尺寸為3毫米(mm)至10mm寬的等級。因此,為達到完全無框的最終目標,乃提出光學解決方案,以給予觀者影像佔據整個面板表面的印象,同時減小影像形成顯示器面板與顯示器殼體間的間隙。
根據一個實施例,用以耦接至顯示器裝置的顯示器殼體包括周邊部,周邊部包含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聚合材料薄膜可附接至周邊部的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的至少一者。薄膜可包含第一稜鏡陣列,第一稜鏡陣列從周邊部的邊緣延伸到距離L。第一稜鏡陣列偏移並設置在薄膜的表面下方相隔偏移間距dz。
在另一實施例中,聚合材料薄膜包括第一稜鏡陣列,第一稜鏡陣列偏移並設置在薄膜的表面下方相隔至少一個階梯特徵結構。第一稜鏡陣列從表面偏移偏移間距dz。在一些實施例中,偏移間距dz等於(k×λ/(n-1))±2微米(μm),其中λ係光透射薄膜的中位波長,k係大於或等於1的整數,n係薄膜的折射率。
根據又一實施例,聚合材料薄膜包括第一稜鏡陣 列,第一稜鏡陣列偏移並設置在薄膜的表面下方相隔一偏移間距dz。第一稜鏡陣列可偏移並設置在薄膜的表面下方相隔一階化部,階化部定向成與表面夾一角度Φ,使表面經過一距離後轉變成第一稜鏡陣列。在一些實施例中,角度Φ係使通過薄膜階化部的光偏移一定量dx,dx小於顯示器裝置的像素尺寸的1/10,且薄膜附接至顯示器裝置。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角度Φ係使通過薄膜階化部的光偏移一定量dx,dx等於顯示器裝置的像素尺寸,且薄膜附接至顯示器裝置。
根據再一實施例,聚合材料薄膜包括至少一個邊緣,邊緣具有鋸齒圖案形成於內。鋸齒圖案的邊緣具有齒角β,齒角β等於反正切(SDP),其中SDP係顯示器裝置的子負載(sub-duty)像素因子,且聚合材料薄膜附接至顯示器裝置。將薄膜對準顯示器殼體,使鋸齒圖案的各齒部邊緣平行顯示器裝置中至少一對應像素的對角線。在一些實施例中,顯示器裝置的SDP為1/3。
10‧‧‧顯示器裝置
12‧‧‧顯示器面板
13‧‧‧螢幕
14‧‧‧表框
14a-14d‧‧‧表框部
16‧‧‧顯示器殼體
17‧‧‧周邊部
18、18a-18d‧‧‧稜鏡部
20‧‧‧中心區
21‧‧‧光線
22‧‧‧稜鏡
24‧‧‧實線
26‧‧‧虛線
28‧‧‧條紋
30‧‧‧區域
32、34、36‧‧‧像素
40、42、44‧‧‧部分
46、48、50、56‧‧‧刻面
52、54、61、65‧‧‧光線
60‧‧‧點
62、64、78、80‧‧‧曲線
66、74‧‧‧反射表面
68‧‧‧背光組件
70‧‧‧導光板
72‧‧‧光源
76‧‧‧稜鏡陣列
100‧‧‧薄膜
102‧‧‧表面
103‧‧‧階化部
110‧‧‧階梯特徵結構
118‧‧‧稜鏡陣列
150‧‧‧鋸齒圖案
152‧‧‧齒部
154‧‧‧邊緣
A、B‧‧‧曲線
dz‧‧‧偏移間距
dx‧‧‧偏移量
D、L、L’‧‧‧距離
fp‧‧‧焦點
GA‧‧‧間隙
O‧‧‧觀者
W‧‧‧寬度
X1、X2‧‧‧位置
α、β、γ、θ、δ、Φ‧‧‧角度
上述和其他態樣在配合參閱詳細實施方式說明和附圖後,將變得更清楚易懂,其中:第1A圖係包含顯示器面板和表框的顯示器裝置正視圖;第1B圖係顯示器裝置的覆瓦狀陣列正視圖;第2圖係包括稜鏡區的顯示器殼體正視圖,用以隱藏表框;第3A圖係根據本文所述一個實施例,部分稜鏡區 的示意圖,該圖圖示個別稜鏡;第3B圖係圖示在顯示器裝置上,稜鏡角θ隨位置變化的曲線圖;第4圖示意性地圖示觀者遠離顯示器裝置的顯示器面板,顯示器裝置覆蓋上表框隱藏顯示器殼體;第5圖係顯示器裝置上的位置對表框隱藏顯示器殼體上的位置的作圖;第6圖係間隙距離D與表框寬度W的比率隨稜鏡角θ變化的作圖;第7圖係看穿部分顯示器殼體的影像圖,顯示器殼體包含稜鏡,該圖圖示稜鏡位置的局部影像放大(條紋);第8圖係紅、綠及藍(RGB)像素陣列的示意圖,其中像素係垂直稜鏡陣列的稜鏡長軸排列,以減少條紋;第9圖係RGB像素陣列的示意圖,像素經排列以減少條紋;第10圖係看穿顯示器殼體的部分影像視圖,顯示器殼體包含稜鏡,該圖圖示無稜鏡的部分、具稜鏡但無局部模糊的部分和具稜鏡與局部模糊的部分;第11圖係包含彎曲正面刻面的稜鏡示意圖;第12圖係就直射視角和10度視角而言,顯示器裝置上的位置對表框隱藏顯示器殼體上的位置的作圖;第13圖係顯示器面板與表框和顯示器殼體的示意圖,顯示器殼體包含稜鏡陣列,稜鏡陣列從顯示器殼體的邊緣分布整個長度L; 第14圖係顯示器面板與表框和第13圖稜鏡陣列中單一稜鏡的示意圖,該圖圖示正、負視角和間隙GA;第15圖係間隙/表框寬度比率隨稜鏡角θ變化的曲線圖;第16圖係稜鏡陣列示意圖,稜鏡陣列設在顯示器殼體的觀者側,該圖圖示稜鏡內的內反射導致看到表框;第17圖係稜鏡陣列示意圖,稜鏡陣列設在顯示器殼體的觀者側,該圖圖示稜鏡組的角度,如此觀者可透過兩個進入刻面觀看影像,因而容許看到表框;第18圖係在錯誤方向上(朝向表框)的觀者觀看百分比隨稜鏡角θ變化的曲線圖;第19圖係發生全內反射的視角隨稜鏡角變化的曲線圖;第20圖係表框隱藏顯示器殼體的稜鏡示意圖,用以產生寄生影像;第21圖係當顯示器殼體上的稜鏡陣列的稜鏡有相等角度時,如何讓觀者看到雙倍像點的示意圖;第22A圖係稜鏡陣列示意圖,稜鏡陣列設在顯示器殼體的觀者側,其中稜鏡陣列的稜鏡角從顯示器殼體邊緣到整個稜鏡陣列長度慢速減小;第22B圖係稜鏡陣列示意圖,稜鏡陣列設在顯示器殼體的觀者側,其中稜鏡陣列的稜鏡角從顯示器殼體邊緣到整個稜鏡陣列長度快速減小;第23圖係放大因子隨稜鏡陣列從顯示器殼體邊緣 延伸的距離變化的曲線圖;第24圖係就特定放大因子而言,稜鏡角隨陣列從顯示器殼體邊緣延伸的距離變化的曲線圖;第25圖係包含稜鏡的顯示器殼體和顯示器面板的示意圖,其中反射器設在顯示器殼體與顯示器面板之間;第26圖係導光板截面圖,導光板的一表面處包含稜鏡陣列;第27圖係稜鏡陣列的單一稜鏡示意圖,稜鏡陣列設在顯示器殼體上,其中稜鏡置於顯示器殼體的顯示器面板側;第28圖係發生全內反射的視角角度隨設在顯示器殼體的觀者側的稜鏡和設在顯示器殼體的顯示器面板側的稜鏡的稜鏡角變化的曲線圖;第29圖係稜鏡陣列示意圖,稜鏡陣列設在顯示器殼體的顯示器面板側,該圖圖示全內反射;第30圖係根據所示及所述一或更多個實施例的稜鏡陣列示意圖,稜鏡陣列在無偏移的情況下形成於透明聚合材料薄膜的表面中;第31圖係根據所示及所述一或更多個實施例的稜鏡陣列示意圖,稜鏡陣列偏移形成於透明聚合材料薄膜的表面中;第32圖係像素強度隨第31圖稜鏡陣列的像素位置變化的灰階分布圖;第33圖繪示就影像假影而言,對比(y軸)隨光程差失配(x軸)變化的情形; 第34圖繪示就影像假影而言,對比(y軸)隨波長變化的情形;第35圖示意性地圖示稜鏡陣列的替代實施例,稜鏡陣列偏移形成於透明聚合材料薄膜的表面中;第36圖圖示稜鏡陣列的另一替代實施例,稜鏡陣列偏移形成於透明聚合材料薄膜的表面中;第37圖示意性地繪示對比(y軸)隨波長(x軸)變化的情形,以說明對比隨波長變化的位移情形;第38圖示意性地圖示稜鏡陣列的又一替代實施例,稜鏡陣列偏移形成於透明聚合材料薄膜的表面中;第39圖示意性地圖示部分鋸齒圖案,鋸齒圖案位於覆蓋在像素陣列上的薄膜邊緣;及第40圖圖示具鋸齒圖案的薄膜,鋸齒圖案位於薄膜邊緣。
現將參照附圖,更完整詳述實例於後,其中附圖圖示示例性實施例。各圖中盡可能以相同的元件符號代表相同或相仿的零件。然態樣可以許多不同形式呈現,故不應解釋成限定於所述實施例。
諸如電視顯示器面板、電腦螢幕和膝上型電腦顯示器面板等顯示器裝置的美學受表框尺寸和外觀影響,表框圍繞顯示器裝置的周邊。顯示器裝置的表框例如可用於安放電子裝置,以驅動顯示器面板的像素,及在某些情況下,提供顯示器裝置背光源。例如,LCD電視顯示器面板可包括複數 個背光發光二極體(LED),LED保留在顯示器裝置的表框區內。
過去幾年來,表框有越來越小的趨勢。目前表框寬度為3.0mm至10mm等級。然具有非常大的顯示器面板的電視模型已使表框區在至少二個邊界的寬度小至2mm,在其他兩個邊界的寬度達4mm。然即使很小,存有表框仍會讓人分心,特別係當顯示器裝置以覆瓦狀排列組裝而形成很大的顯示影像時。此類覆瓦狀顯示器裝置的表框會給予不良的影像「網格」外觀、而非無縫黏合的大型影像。眼睛對存在分離覆瓦狀顯示器裝置的黑線非常敏感,導致影像變得很難看。
本發明的實施例包括表框隱藏顯示器殼體,用以隱藏表框不被看見,或至少在預測視角內不會被觀者注意。此類顯示器殼體例如由玻璃組成。在一些實施例中,玻璃係化學強化玻璃。
現參照第1A圖,該圖圖示配置成平面顯示器面板電視的顯示器裝置10。雖然以下主要係就電視方面描述,但應注意本文所述實施例可適用其他顯示器裝置,故所述實施例不限於電視。顯示器裝置10包含顯示器面板12,顯示器面板具有表框14設置圍繞周邊。表框14包含表框部14a-14d。表框部14a-14d圍住顯示器驅動電子裝置和背光硬體,以從背面照射顯示器面板部12,例如邊緣發光二極體(LED)。表框部14a-14d可具特定寬度,例如3mm至10mm。表框部14a-14d會讓觀者分心,特別係數個顯示器裝置排成矩陣以觀看整個影像時,此如第1B圖所示。
第2圖圖示根據一個實施例的表框隱藏顯示器殼體16。所述實施例的表框隱藏顯示器殼體16經配置以機械耦接至顯示器裝置(例如第1A圖所示顯示器裝置10)。表框隱藏顯示器殼體16應裝設在顯示器裝置10上,以於表框隱藏顯示器殼體16與顯示器裝置10的表面間留下間隙(例如,低指數(low index)間隙或氣隙)。在一個實施例中,表框隱藏顯示器殼體16由在表框隱藏顯示器殼體16角落的透明支柱(未圖示)耦接至顯示器裝置10。
表框隱藏顯示器殼體16例如可包含周邊部17,周邊部17包括四個稜鏡部18a-18d鄰接顯示器殼體周邊。如以下所詳述,稜鏡部18a-18d包含許多排成陣列的稜鏡,以當作光彎折(折射)濾波器通往顯示器面板12的區域,稜鏡相對觀者設在表框部14a-14d後面。顯示器殼體和稜鏡部18a-18d提供的光彎折濾波器能隱藏表框不被看見,或至少在預測視角內對觀者而言不會很明顯。
在一些實施例中,表框隱藏顯示器殼體16進一步包含視覺透明且以稜鏡部18a-18d為界的中心區20,中心區不含任何稜鏡,故為實質平坦。在其他實施例中,表框隱藏顯示器殼體16不包括中心區,而只提供周邊區17定義的框架。
表框隱藏顯示器殼體16可由玻璃製成。例如,玻璃可為化學強化玻璃,例如離子交換玻璃、酸洗玻璃或二者。稜鏡部18a-18d例如由市售可黏接至顯示器殼體的光彎折濾波器材料製成,例如3M公司製造的Vikuiti影像導引膜(IDF II)。應理解Vikuiti只是許多可能的光彎折濾波器解決方案 之一,在此僅提出做為非限定實例而已。在另一實例中,光彎折濾波器直接併入顯示器殼體16。例如,稜鏡可直接形成於顯示器殼體材料中。如以下所詳述,可最佳化特殊光彎折濾波器,以開發來對觀者隱藏表框。注意當使用Vikuiti光彎折濾波器時,間隙需為預定側向影像位移的約2.7倍。
在另一實施例中,稜鏡亦可為框架的一部分,框架圍繞顯示器且由透明材料製成,例如塑膠或玻璃。框架例如以射出成型製造,且模具本身可包括產生預定光學作用所需的微稜鏡結構。在此類實施例中,中心區20可為自由空間。
現參照第3A圖,該圖圖示設在表框隱藏顯示器殼體16上的部分稜鏡區18。稜鏡區18包含許多三角形稜鏡22。在圖中,稜鏡22設在顯示器殼體16的外側表面(面向觀者)。稜鏡22包括稜鏡角θ,以使表框附近的影像位移,其中稜鏡角係稜鏡工作面(刻面)界定的角度,光主要係穿過工作面而通過稜鏡。第3B圖係圖示在顯示器裝置10上,稜鏡角θ隨位置變化的曲線圖。通常,稜鏡22的角度θ應在表框隱藏顯示器殼體16的邊緣有最大值,然後遠離顯示器殼體邊緣而下降為零(即無稜鏡)。故顯示器面板12產生的影像只有一小部分會位移。稜鏡陣列的頻率(即稜鏡的週期)應大於顯示器面板的像素的頻率,以免所得影像失真。通常,稜鏡的尺寸應小於顯示器面板的像素。例如,個別稜鏡的尺寸可小至顯示器面板的單一像素的1/10。
實線24繪示一實例,其中稜鏡的角度θ從表框隱藏顯示器殼體16的邊緣線性減小,且經過距離L後在中心區下 降為零。虛線26繪示實例,其中稜鏡的角度θ經過距離L非線性地改變。虛線26的更複雜輪廓係為避免干擾影像不連續性。
第4圖示意性地圖示觀者O遠離顯示器裝置10的顯示器面板12,其中表框隱藏顯示器殼體16設在顯示器面板與觀者O之間。間隙GA存在於表框隱藏顯示器殼體16與顯示器面板12之間。此模擬可追蹤從顯示器面板12發射到觀者O的光線,及就顯示器面板12上的特定位置X1,指示光線擊中表框隱藏顯示器殼體16的位置X2。在一個模擬中,稜鏡面向觀者O,稜鏡的稜鏡角從表框隱藏顯示器殼體16最邊緣(即部分表框14上方)的32度到離顯示器殼體16外緣約10mm處的0度線性改變。在此模擬中,表框隱藏顯示器殼體16的折射率為1.5,間隙GA為約15mm。
第5圖係模擬結果,結果顯示在表框隱藏顯示器殼體16的最邊緣處(X2=0),觀者O將看見顯示器裝置10的顯示器面板12上的位置X1為離顯示器螢幕13的邊緣約4.8mm處。故若表框14的尺寸(寬度)小於4.8mm,觀者即看不見表框14。
稜鏡產生的光束偏向量係稜鏡角θ的函數。第6圖圖示在假定折射率為1.5且進一步假設視角20度時實質上仍看不見表框的情況下,間隙GA與表框寬度W的比率隨稜鏡角θ變化的曲線圖。在非限定實例中,稜鏡角θ採取45度,間隙需為表框寬度的至少4倍(GA/W比率為4)。
引用本文所述表框隱藏顯示器殼體可能會讓觀者看 到引入顯示器裝置顯示影像的假影及/或扭曲。以下描述數個引入影像假影和經最佳化以減少影像假影及/或扭曲外觀的設計參數。
前述表框隱藏顯示器殼體16的實例於顯示器裝置(例如顯示器裝置10)的表框附近提供的定位光彎折濾波器會產生局部影像放大。局部放大的首要衝擊為造成影像變形,影像變形在某種程度上可利用影像扭曲校正演算法補償。影像扭曲校正演算法可操縱顯示器面板12顯示的影像,以最小化放大外觀。然因影像扭曲係視角γ的函數(例如,如第12圖所示),故只能就特定視角補償影像(例如當以直射或一些其他靜態視角γ觀看顯示器時)。
另一局部放大相關的影像假影為個別像素影像經高度放大,以致在影像中引入彩色或黑色條紋。第7圖圖示使用變化角度稜鏡結構來放大局部影像的情況,稜鏡結構置於像素化螢幕前面。因放大所致,區域30內由像素間空間引起的寬暗條紋28經高度放大,因而在影像中造成清楚可見的黑線。此作用稱作「條紋效應(banding)」。
例如,藉由最小化相同顏色的像素間空間,可減少或消除條紋效應。第8圖圖示顯示器面板12的紅、綠、藍像素32、34、36垂直對準稜鏡長軸方向的實例。另一方式繪於第9圖。此方式包含以大角度(例如約45度)互相對準像素(例如紅、綠、藍像素32、34、36),及每隔一行變換顏色。在此情況下,每隔一行即變換彩色或黑色條紋,是以變得較不易看見。
此外,可操縱個別像素尺寸,以減少放大作用。視解析度而定,大型顯示器(例如55”對角顯示器)的典型單一像素尺寸為約0.7mm,意即放大因子為5時,就很容易看見像素。此可藉由製作較小或具不同幾何形狀的顯示器面板的像素來避免。放大因子為5時,採用小於5倍的子像素將可消除感知條紋。從電子觀點來看,各組子像素仍可由相同的電晶體驅動,因此可避免更複雜的電子電路。
亦可修改表框隱藏顯示器殼體,以減少或消除條紋效應。例如,可於稜鏡刻面施以粗糙度來製作略模糊的單一像素影像,或製作略彎曲、而非平坦的表面(即增設透鏡部件至稜鏡),以減少或消除條紋效應。例如,可利用鑽石車削技術來製造主台(master)與主台微複製,以得適當粗糙度。第10圖圖示影像包括稜鏡具曲度的部分40(部分模糊區)和稜鏡只具平坦刻面的另一部分42(無模糊區)。從圖可知,部分42的像素間寬暗線已被消除。部分44無稜鏡。第11圖係包含彎曲正面刻面46的稜鏡22的示意圖。
若觀者不直視顯示器裝置10,則觀者可看見部分或全部表框14。特別地,當觀者O非常靠近顯示器裝置10時,觀者將從高入射角看見顯示器殼體的所有邊緣,使所有表框部分得以被看見且給予電視如在盒內的印象。
第12圖曲線圖圖示在和第4圖所示條件一樣的條件下直視顯示器裝置10(曲線A)與在類似第6圖所示條件下以10度入射角(曲線B,α=10)觀看顯示器裝置10上的位置的模擬結果。如圖所示,除了彼此平移外,曲線A類似曲 線B。初步近似估算,曲線B平移了AG×sin(α),其中AG係氣隙,α係視角。因此,從相當小的視角(例如10度)將開始看到表框。注意稜鏡角可非線性改變來提供較大視角(參見第3B圖的虛線26)。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表框隱藏顯示器殼體16的稜鏡部18a-18d上增設漫射刻紋,以降低從增加視角看見表框的視界。此區域靠近表框部14a-14d的影像會因該部分影像產生於表框隱藏顯示器殼體16上而部分模糊。然有10mm的模糊面積對大型電視而言並不會造成明顯的視覺分散,此係因為觀者通常會把注意力固定在影像中心附近,周圍資訊則沒那麼顯著。在一些實例中,稜鏡部18a-18d在表框隱藏顯示器殼體16各側設有稜鏡,以擴大視角。
現參照第13圖,考量觀者O從相對顯示器面板12法線的視角γ觀看顯示器裝置10(例如電視)。為確保不會從視角γ看見表框14,設在顯示器殼體16上的稜鏡22所引入的偏向角δ需為:δ=γ+反正切(W/GA) (1),或GA=W/正切(δ-γ),其中δ係稜鏡偏向角,γ係視角,W係表框寬度,GA係顯示器面板12與顯示器殼體16間的間隙距離。第13圖亦圖示稜鏡應設置從顯示器殼體邊緣延伸到顯示器殼體內部的最小距離L:L=W+GA正切(γ) (2)。
方程式1表示間隙GA將隨稜鏡偏向角δ增加或視角γ減小而縮減,意即觀者可從較小視角看見表框14。又,方程式2表示就小間隙GA而言,稜鏡22從顯示器殼體邊緣分配以隱藏表框所需的長度L將縮短,意即影像假影仍定位於靠近顯示器裝置邊緣的一小部分影像內。現參照第14圖,該圖圖示觀者O觀看具顯示器面板12的顯示器裝置10,具有寬度W的表框14圍繞顯示器面板12。該圖圖示稜鏡陣列的單一稜鏡22。稜鏡22具有正面刻面50、非通行刻面48和背面刻面56。背面刻面56和正面刻面50定義稜鏡角θ。假設稜鏡22面向觀者O(玻璃殼體的觀者側),則可相對稜鏡角θ及把視角固定為不同數值時測定的間隙與表框寬度比率GA/W,計算偏向角δ。
第15圖係假設在正視角+γ高達+30度時,仍期看不見表框的情況下,最小間隙-表框寬度比率GA/W的曲線圖。稜鏡的折射率假定為1.56。從第15圖可知,稜鏡角θ應至少為55度,以維持表框不被觀者看見及保持適當間隙GA。表框隱藏顯示器殼體16的最佳構造設計可依其他影像假影改變,此將進一步詳述於後。
第16圖圖示使用稜鏡22的結果,稜鏡22具有小稜鏡角θ和相反的非通行刻面48(不穿過光線的刻面),刻面48與相鄰的通行正面刻面50設成90度(即由角度β構成直角三角形)。當沿著光線52觀看顯示器面板影像時,光線52透過全內反射而由相反刻面48反射,及朝一方向傳播,故可看見表框14。例如,稜鏡角θ為55度時,進入稜鏡的光線約 40%會朝錯誤方向傳播。
或者,如第17圖所示,稜鏡22的角度β係使稜鏡22的非通行刻面平行稜鏡內的通行光線54。然此部分的光現將直接透射稜鏡22的刻面中的一者,且稜鏡角θ為55度時,通過稜鏡的光約40%仍會朝錯誤方向傳播。第18圖圖示朝錯誤方向折射的光量隨稜鏡角θ變化的曲線圖,及說明稜鏡角θ為約55度時,約40%的光線走向錯誤刻面,意即觀者O看到的影像邊緣較暗。儘管40%可為大多數觀者所接受,但仍假設錯誤偏向光量大於40%係視覺上無法接受的。因此,擴大影像的邊緣將變暗,55度的稜鏡角θ係維持亮度下降低於40%的最大稜鏡角。
再次參照第14圖,當稜鏡22面向觀者O且置於平坦玻璃基板上時,背面刻面56(顯示器殼體16的刻面)平行顯示器面板12的平面。在大負視角(-γ)下,光線於背面刻面56的入射角將變很大,故光線於背面刻面56係以全內反射反射。第19圖圖示就稜鏡內開始全內反射而言,稜鏡角θ隨視角γ變化的曲線圖,及圖示稜鏡角θ為約55度時,從視角γ約-31度時開始發生全內反射。就負值小於約-31度的負視角-γ而言,稜鏡22看起來像漫射反射器。
在一些情況下,觀者在特定視角範圍內觀看表框隱藏顯示器殼體16時,觀者會看到兩個偏移影像。第20圖圖示觀者O看見的部分表框隱藏顯示器殼體16。觀者看到兩個影像:由光線21產生的平移影像,光線21傳播通過稜鏡22的通行正面刻面50;及由光線61產生的寄生影像,光線61 傳播通過應為非通行的刻面48。在一個實施例中,藉由使各稜鏡的非通行刻面不透光而避免光透射,可減輕雙重影像。例如,非通行刻面可塗覆上不透明塗層(例如利用靜電塗裝製程)。因此,光只能通過稜鏡22的通行正面刻面50。
現參照第21圖,當稜鏡(例如稜鏡22)具有恆定角度θ時,會複製顯示器面板邊緣附近的物體(例如點60的影像部分)而擾亂視覺。藉由使看穿稜鏡22的影像變模糊,可減輕扭曲現象。或者,可使稜鏡角θ在空間上從顯示器殼體邊緣往內經過距離L慢慢減小,直到偏向角δ驅近零為止。假設稜鏡角係線性減小,則稜鏡陣列將變成相當於圓柱菲涅耳(Fresnel)透鏡且焦點將位於空間某處。
第22A圖及第22B圖圖示兩種不同的稜鏡角減小情況。第22A圖示意性地圖示稜鏡角θ部分快速減小的實例。焦點fp位於顯示器面板的表面。故可由上述方程式2,決定稜鏡需從顯示器殼體16邊緣經過的距離L。然在此情況下,觀者O看到的光全來自同一點,導致產生大放大因子。第22B圖示意性地圖示稜鏡角θ在空間上減小得比第21圖所示實例慢的實例。就第22B圖所示稜鏡角θ在空間上減小較慢的情況而言,焦點fp位於顯示器面板12的後面,且放大因子(L/L’)較小。然稜鏡需經過的距離L會增加,意即在更大部分的影像上將看見其他缺陷(例如上述全內反射)。因此,在非限定實例中,稜鏡角θ為約50度至約60度時,例如約55度,可提供適當折衷結果,及就4mm表框寬度產生約10mm的間隙GA
藉由平衡各種假影及開發設計製程,以就擬定視角與距離,設計最佳表框隱藏顯示器殼體16,可減輕上述影像假影。決定適當設計的示例性製程將描述如下。首先,測定可看見表框14的正視角+γ。例如,測試期間,約30度的正視角將產生可接受間隙。其次,測定間隙與表框比率隨起始稜鏡角θ變化的情形。根據第15圖曲線圖,在+30度視角下,若起始稜鏡角θ1為55度,則GA/W比率為約2.2。接著,判定起始稜鏡角θ1(即在此實例中為55度)是否產生經由錯誤刻面外洩的可接受漏光量和稜鏡開始使進入光線發生全內反射的角度。由於採用很大的稜鏡角會造成影像假影,故起始稜鏡角θ1宜適度地小,例如等於或小於約55度。
一旦選定起始稜鏡角θ1,即可決定角度減小速率。減小速率應盡量快,使影像假影仍定位於小面積,但減小速率又應夠慢,使像素放大(條紋)不致太大。就線性減小而言,影像邊緣的影像放大規模很大,造成局部像素放大。在一些情況下,放大可能為負值,意指影像倒轉。此作用主要係因菲涅耳透鏡產生的球面像差所致。第23圖圖示影像放大隨離顯示器殼體邊緣的距離L變化的情形。故提高稜鏡角減小速率時,可計算使放大因子保持恆定,以選擇放大因子。據悉此相當於加入非球面至菲涅耳透鏡設計。第24圖圖示分別使放大因子固定為五(曲線62)和二(曲線64)時的稜鏡角變化。
實例1
起始稜鏡角選定為55度,放大因子為2,從而產生 的稜鏡陣列長度L(稜鏡陣列從顯示器殼體邊緣延伸到的距離)為約18mm。就4mm表框寬度測定的間隙GA為約9mm。如此將從視角約30度時開始看見表框,視角γ為-30度時開始發生全內反射。
實例2
起始稜鏡角選定為55度,放大因子為5,從而產生的稜鏡陣列長度L為約11.3mm。就4mm表框寬度測定的間隙GA為約9mm。如此將從視角約30度時開始看見表框,視角γ為-30度時開始發生全內反射。
實例3
起始稜鏡角選定為55度,放大因子為2,從而產生的稜鏡陣列長度L為約45mm。就10mm表框寬度測定的間隙GA為約22mm。如此將從視角約30度時開始看見表框,視角γ為-30度時開始發生全內反射。
如上所述,視角越趨於正值,越易看見表框14。現參照第25圖,提供反射表面66,使可能撞擊表框14的光線偏向(即朝相反方向,以免看件表框14),以減輕表框14的視界。反射表面66可經拋光而做為鏡子,或具有一些結構使光部分漫射及使影像的反射部分部分模糊(乏晰)。
如上所述,影像邊緣因光經由錯誤稜鏡刻面外洩或被錯誤稜鏡刻面反射而看起來較暗。另一避免外洩的方式包含使影像局部較亮。例如,可計算觀者直視時影像顯示太暗淡的量,並使顯示器面板12產生的影像相應較亮。此達成方式為利用影像處理(在此情況下,只有影像本身邊緣暗淡才 有用)或利用背光。第26圖圖示根據一個實施例的背光組件68。示例性背光組件包括光源72、反射表面74和導光板70。可增加自背光導光板70外洩的漏光量,使影像局部變亮。據悉此可藉由把小角度稜鏡陣列76附接至導光板來達成。
或者,可使至少等於像素尺寸的影像量變模糊。此達成方式為引入雜訊(小偏向)至稜鏡角,或如先前第11圖所示,使稜鏡的輸出刻面具有曲度。
第27圖圖示本發明的實施例,其中稜鏡22面向顯示器面板12、而非像上述實施例一樣背對面板。在此情況下,稜鏡的進入刻面(刻面56)指向錯誤方向。換言之,就特定光線轉向角而言,光線通過稜鏡刻面離開的角度(α)必然大於稜鏡面向觀者O之時(因在此情況下,刻面56平行顯示器)。如此,全內反射將在小得多的視角下發生。
第28圖係在兩種情況下,致使稜鏡22發生全內反射的視角γ的曲線圖:稜鏡面向觀者(曲線78)之時或稜鏡面向顯示器面板12之時(曲線80)。例如,稜鏡角θ為40度時,當面向顯示器面板時(曲線80),就所有負視角-γ而言,稜鏡22呈全內反射,而當稜鏡22面向觀者時,只有負視角-γ小於-40度時才開始發生全內反射。因此,把稜鏡22放置在面向顯示器面板12的平坦殼體背側時,稜鏡角θ需很小,以免發生全內反射及產生大間隙。
現參照第29圖,因面向顯示器面板12的微稜鏡易發生全內反射,故在一些實施例中,可選擇全內反射模態當作觀者觀看的標稱模態。第29圖圖示實施例,其中刻面之一 (刻面50)發生全內反射,另一刻面(例如刻面56)呈透射狀態。更特別地,光線從刻面48進入稜鏡、於刻面50發生全內反射而反射,及從刻面56離開稜鏡。由於刻面48造成進入光線65反射,因而與稜鏡的折射率無關,此將產生非常大的轉向角。此容許表框隱藏顯示器殼體16與顯示器裝置10間有極小的間隙GA
如上所述,可將光彎折濾波器材料黏接至玻璃片(或玻璃框)的表面,進而附接至顯示器裝置,以形成表框隱藏顯示器殼體16。濾波器材料可由透明聚合材料薄膜組成,稜鏡陣列形成其中。在一個特定實施例中,稜鏡陣列的形成係藉由在圓桶或圓柱上鑽石車削主台圖案,然後利用具主台圖案的圓桶,將稜鏡陣列授予到聚合材料薄膜上。或者,可將聚合材料薄膜纏繞於圓桶,及當圓桶轉動時,利用鑽石工具,把陣列加工至聚合材料表面,以於聚合材料上形成稜鏡陣列。例如,第30圖圖示一部分的透明聚合材料薄膜100,其中稜鏡陣列118形成於薄膜100的表面102中。
如第30圖所示,鑑於個別棱鏡的精細尺寸,利用鑽石工具,直接在聚合材料中形成稜鏡陣列十分困難。特定言之,鑽石工具在薄膜中的絕對深度並不好控制,且會隨時間改變,特別係在淺深度方面。例如,加工稜鏡陣列118時,加工製程期間的熱擾動將明顯改變圓桶直徑,進而改變圖案的深度。此外,在加工期間,材料的吸溼性會顯著增加膜厚,導致稜鏡陣列不一致。
現參照第31圖,已知在聚合材料薄膜100的表面 102中形成稜鏡陣列118,使稜鏡陣列118偏移並設置在表面102下方相隔一偏移間距dz(如第31圖示意性地所示),可減輕該等製造異常。然稜鏡陣列118從薄膜100的表面102偏移會將階梯特徵結構110(即與表面102相交90度的特徵結構)引入薄膜100內。階梯特徵結構110使光散射而產生影像假影(特定言之為亮線),在穿過薄膜顯示的影像中會看到此影像假影。
在一個實施例中,控制階梯特徵結構的尺寸,特別係偏移間距dz,以減輕階梯特徵結構110散射光(及消除或減少對應的影像假影)。更特定言之,稜鏡陣列118與透明聚合材料薄膜100的表面102間的光程差為薄膜100的折射率n與偏移間距dz的乘積(即OPD=(n-1)×dz)。光程差係通過空氣的光程和通過聚合材料薄膜的光程的差異。已發現形成薄膜100,使OPD等於整數k乘以光透射薄膜100的中位波長(即OPD=k×λ),將最小化光經由階梯特徵結構110繞射,從而使階梯特徵結構110不被看見及消除相關影像假影。利用該等關係式,把(n-1)×dz設定為等於k×λ,以決定偏移間距dz的適當值。
參照第32圖,舉例來說,該圖圖示顯示器的像素強度相對透明聚合材料薄膜隨像素位置變化的灰階分布圖,薄膜具有附接至顯示器的稜鏡陣列118(如第31圖所示)。在此模擬中,顯示器的像素節距設為0.7mm,且像素至薄膜距離(上述間隙GA)設為25mm。為進行模擬,光程差(OPD)設為波長的1/2,以說明在最壞情況下出現的影像假影(即 OPD≠k×λ)。模擬或模型化涉及光從來源(即顯示器的像素)傳播通過透明薄膜而達觀者眼睛。利用傅立葉(Fourier)光學模型,假設單點來源,以計算對應的各光程部分。考量像素的空間範圍,宜考慮許多覆蓋像素範圍的發射點,及依所有單一發射點的計算強度總和來計算最終影像。如第32圖所示,當光從對應緊鄰階梯特徵結構110的稜鏡的顯示器像素發射時,光將通過稜鏡並由階梯特徵結構110散射,故該等像素的強度較陣列中其他像素弱。結果相較於陣列中其他像素,出自該等像素的光衰減多達13%。此衰減表現在所得影像中清楚可見的線。然當光程差(OPD)設定為波長的整數倍時(即OPD=k×λ),出自像素的光不會衰減,因而可減輕影像假影出現。
第32圖所示影像假影或「線」的視界特徵在於對比。為繪圖模型化影像假影的對比,可採用下列方程式:OPD=(n-1)dz;及OPD=+△OPD,其中如上所述,OPD係光程差,n係聚合材料薄膜的折射率,dz係偏移間距,k係整數(即1、2、3、...),及λ係波長(假設為單色條件)。△OPD係光程失配差,用以說明使光程差等於波長整數倍的偏差。可依據上述模擬,數學模型化對比。
參照第33圖,在固定dz值下,對比(y軸)隨△OPD(x軸)波動。特定言之,△OPD為零時,對比下降為零,此表示所得影像中看不到影像假影。然隨著△OPD增加,對比將 從零提高,當△OPD等於0.5λ時,對比達最大值,此表示光程失配達半波長等級時,影像假影最明顯。對比會隨光程差失配變化,且在波長整數倍時為最小,在波長整數倍的一半時為最大,此表示偏移間距應於波長整數倍時測定,以最小化影像假影。
儘管第33圖證實對比變化為△OPD的函數,然第34圖繪示在固定dz值下,對比(y軸)會隨波長(x軸)改變,其中已就綠光波長(即λ=540nm)最佳化dz。選定綠光最佳化係因在採用紅、綠、藍像素的標準顯示器裝置中,綠像素發射的光波長係在紅、綠、藍像素陣列發射的光譜中間。又因肉眼對綠光波長最為敏感,故通常最好消除此顏色的影像假影。雖然上述模擬指出藉由控制偏移間距dz,可消除特定波長的影像假影,但重要的是要考慮到實際顯示器發射波長的光譜。第34圖圖示假定OPD設為波長的一、二或三倍時(波長固定為540nm),像素對比隨波長的變化。
如第34圖所示,當偏移間距dz等於一個波長(即k=1)時,可最小化整個可見光譜的對比。第34圖亦圖示可最小化綠光譜(即約540奈米(nm)的光譜)中波長的對比,但提高綠光譜之外(即紅與藍光譜)的對比。
故在所述一個實施例中,在540nm的波長下,將稜鏡陣列的偏移間距dz設定為等於一個波調變(即k=1)。假設聚合材料薄膜的折射率為約1.5,則對應偏移間距dz為1.08微米(μm)(即OPD=(n-1)dz=kλ,dz=kλ/(n-1)=(540nm)/(1.5-1))。
儘管偏移間距dz為約1μm時可減少影像假影產生,但此偏移間距不足以達成在聚合材料薄膜中形成稜鏡陣列的目的。故在一些實施例中,利用一連串的階梯特徵結構,於聚合材料薄膜中形成稜鏡陣列或結構,如第35圖所示,各階梯特徵結構相對前一個階梯的偏移間距dz為1.08μm。
現參照第36圖,在一替代實施例中,可利用一連串的小階梯,取得稜鏡陣列118的預定整體偏移間距dz,各階梯具有階梯高度dz’,dz’對應等於一個波的OPD,dz’的總和等於dz,此係圖案在材料中應偏移以消除影像假影的幅度。
在所述實施例中,偏移間距dz的容限為±0.2μm。例如,第37圖繪示按波長的1/10調整偏移間距dz時對對比的影響。更特定言之,第37圖圖示按波長的1/10改變偏移間距dz時會使對比曲線平移,視平移的正負號而定,此將造成在光譜的紅或藍部分產生的影像假影更清楚可見。
依據第37圖所示模擬資料,判定稜鏡陣列的偏移間距dz應在選定值的±0.2μm內,以減少影像假影在光譜的相鄰部分出現。例如,如上所述,若偏移間距選定為1.08μm,則實際偏移間距應維持在0.88μm至1.28μm之間,以減少影像假影產生。此係假設稜鏡陣列形成於聚合材料薄膜中,聚合材料薄膜的折射率為1.5。
雖然第31圖及第35圖至第36圖係描述稜鏡陣列118從薄膜100的表面102偏移一個階梯特徵結構或複數個階梯特徵結構的實施例,但應理解其他實施例也有可能。
例如,第38圖示意性地圖示稜鏡陣列118形成於透 明聚合材料薄膜100中,使稜鏡陣列118從薄膜100的表面102偏移到膜厚內。在此實施例中,在稜鏡陣列118與薄膜表面102間間形成階化部103,以使稜鏡陣列118或結構從薄膜表面102偏移。階化部103定向成與表面102夾一角度Φ,使表面102經過一距離後轉變成稜鏡陣列118。當直射入射進入的光擊中該表面時,光將偏轉角度α1,使得sin(Φ)=n sin(α1),其中n係薄膜的折射率。又,光從透明薄膜射出時,最終偏向角等於α2,如此sin(α2)=n sin(α1)。假設薄膜放置離顯示器距離D,則稜鏡118將作用使視線位移dx=D×tan(α2)。
雖然此實施例改善了稜鏡陣列118在薄膜100中的可製造性,但由於階化部103的角度定向,以致仍會產生一些影像假影。特定言之,如第38圖所示,階化表面導致出自顯示器的光繞射一定量dx。例如,假定dx為像素的1/3(即dx等於紅、綠或藍子像素的寬度)。接觸稜鏡陣列118中的薄膜的光線將產生RGB-RGB-RGB子像素的影像。然入射至階化部103中的薄膜100的光線會經由1/3的像素繞射而產生影像,其中一個顏色將消失。例如,所得像素序列可為RGB-GB-RGB。消失的顏色(在此例中為紅色)會在影像中產生彩色線,因而造成清楚可見的影像假影。
然藉由最小化角度Φ,從而降低dx值,可避免上述影像假影。例如,假設階化部103的角度Φ乃設定使dx小於像素尺寸的1/10時,能有效減少或甚至減輕影假影產生。或者,階化部103的角度Φ可設定使dx等於一個像素寬度。在 此實施例中,所得影像的一列將消失,比起影像中的彩色線,此較不易被看見。
在所述實施例中,先把薄膜纏繞於圓桶,以於聚合材料薄膜中形成稜鏡陣列。接著轉動圓桶,及使用大半徑鑽石工具來矯正片表面。隨後,讓小半徑鑽石工具靠近薄膜表面,但不碰到。此可由視覺系統完成。然後,以小增量(即增量小於0.2μm)朝薄膜表面推進鑽石工具,直到薄膜上出現溝槽。對應深度標為零深度。接著由電腦控制調整鑽石工具的深度時,使鑽石工具橫越薄膜表面,以將預定圖案加工到薄膜內。
再次參照第1圖,在所述實施例中,具稜鏡陣列的透明薄膜通常只塗佈在顯示器10的邊緣附近,以免顯示器中心部的影像劣化。然薄膜內緣(即最靠近顯示器10中心的邊緣)呈現階梯不連續性,致使光繞射而產生影像假影。換言之,當微結構只需設在顯示器的限定部分時,也許可製造小尺寸薄膜來僅覆蓋部分影像。在此情況下,薄膜的實體末端為在光程中產生階梯功能者,上述解決方案可能不適合消除薄膜末端產生的影像假影。
現參照第39圖及第40圖,如第40圖所示,在薄膜邊緣形成鋸齒圖案,以減輕在薄膜100的內緣產生的影像假影,及對準薄膜100,使圖案的各齒部邊緣平行子像素的對角線。如上述第32圖所示,階梯特徵結構具有對應除選定波長整數倍外的偏移間距dz,如此將造成出自像素陣列中一些子像素列的光衰減,以致給予彩色線橫越整個影像的視覺印 象。於薄膜100的邊緣形成鋸齒圖案150可減輕此類影像假影。特定言之,鋸齒圖案150經切割使鋸齒圖案150中各齒部152的邊緣154大致平行顯示器中各子像素的對角線。若子像素負載因子為1/3(即每一像素有三個子像素),則相對各子像素長邊的對角β(和鋸齒圖案中各「齒部」的角度)為反正切(1/3)18度。故如第40圖所示,薄膜100的邊緣應切割使鋸齒圖案150中各齒部152相對各子像素長邊的角度β為約18度。如第39圖所述及示意性地所示,薄膜100經切割及定向使鋸齒圖案的邊緣對準子像素的對角線時,薄膜邊緣引起的光繞射將交替影響不同像素的紅、綠和藍子像素,進而消除線影像假影,及用彩色的高空間調頻取代,此較不會被觀者注意。
雖然本文係使用上述薄膜來協助消除顯示器表框外觀,但應理解本文當涵蓋其他用途。特別地,上述薄膜當可用於任何應用,其中薄膜塗鋪到小於顯示器裝置的整個顯示器表面。
為描述及定義本發明實施例,注意在此係以「實質」和「約」等用語表示固有的不確定程度,不確定程度可能歸因於任何定量比較、數值、測量或其他表示法。
應注意本文提及特定實施例的部件係以特定方式「配置」或體現特殊性質或特殊運作方式,此為結構敘述、而非擬定用途敘述。更特定言之,在此提及「配置」部件的方式係表示部件的現存實體條件,因而視為明確敘述部件的結構特徵。
亦應注意以「至少一個」的用語來描述特定部件或元件並非意味著以「一」的用語來描述其他部件或元件時不包括使用一個以上的特定部件或元件。更特定言之,雖然係以「一」來描述部件,但不宜解釋成該部件只有一個。
雖然本發明已以特定實施例揭示如上,然應理解在不脫離主張標的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更動與潤飾。更特定言之,儘管所述實施例的一些態樣在此係視為較佳或特別有利,但主張標的不必然限於該等較佳態樣。
100‧‧‧薄膜
102‧‧‧表面
110‧‧‧階梯特徵結構
118‧‧‧稜鏡陣列
dz‧‧‧偏移間距
θ‧‧‧稜鏡角

Claims (15)

  1. 一種顯示器殼體,用以耦接至一顯示器裝置,該顯示器殼體包含:一周邊部,該周邊部包含一第一表面和一第二表面;及一聚合材料薄膜,該薄膜附接至該周邊部的該第一表面或該第二表面的至少一者,該薄膜包含一中心表面部分、一偏移部分及一周圍部分,其中該偏移部分從該中心表面部分延伸,其中該周圍部分從該偏移部分延伸,其中該周圍部分包含一第一稜鏡陣列,該第一稜鏡陣列從該周邊部的一邊緣延伸到一距離L,其中該第一稜鏡陣列自該薄膜之該中心表面部分偏移並設置在該薄膜的該中心表面部分下方相隔一偏移間距dz,其中該第一稜鏡陣列自該薄膜之該中心表面部分偏移至少一個階梯特徵結構,且其中該偏移間距dz等於(k×λ/(n-1))±0.2μm,其中λ=540nm,k為大於或等於1的整數,且n為該薄膜的折射率。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器殼體,其中該第一稜鏡陣列從該薄膜的該中心表面部分偏移一單階特徵結構,該單階特徵結構具有一階梯高度,該階梯高度等於該偏移間距dz。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顯示器殼體,其中該單階特徵結構設置與該薄膜的該中心表面部分夾90度之一角度。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器殼體,其中該第一稜鏡陣列從 該薄膜的該中心表面部分偏移複數個階梯特徵結構,該複數個階梯特徵結構各自的一階梯高度的一總和等於dz。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器殼體,其中k=1,且n1.5。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器殼體,其中該第一稜鏡陣列自該薄膜之該中心表面部分偏移並設置在該薄膜的該中心表面部分下方相隔一階化部,該階化部定向成與該中心表面部分夾一角度Φ,使該中心表面部分經過一距離後轉變成該第一稜鏡陣列。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器殼體,其中:該第一稜鏡陣列的每一稜鏡具有一稜鏡角θ;該第一稜鏡陣列經配置使一影像的一部分位移,該影像由一顯示器面板產生;及該顯示器殼體包含以該周邊部為界的一中心區,其中該第一稜鏡陣列不存在於該中心區。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器殼體,其中該聚合材料薄膜具有至少一個邊緣,該邊緣具有一鋸齒圖案形成於內。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顯示器殼體,其中將該薄膜對準於該顯示器殼體上,使得該鋸齒圖案之各齒部之一邊緣與該顯示器裝置中至少一對應子像素的一對角線平行。
  10. 如請求項8所述之顯示器殼體,其中該鋸齒圖案之該等邊緣具有一齒角,該齒角等於反正切(SDP),其中SDP為該顯示器裝置之一子負載(sub-duty)像素因子。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顯示器殼體,其中該SDP=1/3。
  12. 一種聚合材料薄膜,該聚合材料薄膜包括一中心表面部分、一階化部及一周圍部分,該中心表面部分具有一周圍端,該階化部具有一中心端及一周圍端,其中該階化部之該中心端以相對於該中心表面部分夾一銳角角度Φ而從該中心表面部分之該周圍端延伸,其中該周圍部分從該階化部之該周圍端延伸,其中該周圍部分包含一第一稜鏡陣列,該第一稜鏡陣列自該薄膜之該中心表面部分偏移並設置在該薄膜的該中心表面部分下方藉由該階化部相隔一偏移間距dz,其中該階化部定向成與該中心表面部分夾該銳角角度Φ,使得該表面經過一距離後轉變成該第一稜鏡陣列。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聚合材料薄膜,其中當該薄膜耦接至一顯示器裝置時,該角度Φ使得通過該薄膜之該階化部的光偏移一定量dx,該定量dx等於該顯示器裝置之一個像素尺寸。
  14. 如請求項12所述之聚合材料薄膜,其中當該薄膜耦接至一顯示器裝置時,該角度Φ使得通過該薄膜之該階化部的光偏 移一定量dx,該定量dx小於該顯示器裝置之一像素尺寸的1/10。
  15. 如請求項12所述之聚合材料薄膜,其中該第一稜鏡陣列之一最大高度自一平面偏移並設置在該平面下方,該平面與該階化部之一中點相交,且該平面平行於該中心表面部分延伸。
TW102140360A 2012-11-07 2013-11-06 用於顯示器殼體之薄膜及包含該薄膜之顯示器裝置 TWI5870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261723588P 2012-11-07 2012-11-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23226A TW201423226A (zh) 2014-06-16
TWI587045B true TWI587045B (zh) 2017-06-11

Family

ID=496228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40360A TWI587045B (zh) 2012-11-07 2013-11-06 用於顯示器殼體之薄膜及包含該薄膜之顯示器裝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383486B2 (zh)
EP (1) EP2917802A2 (zh)
JP (1) JP6159813B2 (zh)
KR (1) KR20150083884A (zh)
CN (1) CN105210001B (zh)
TW (1) TWI587045B (zh)
WO (1) WO2014074406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145563B1 (ko) * 2013-10-31 2020-08-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베젤 가림 부재를 가진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9529563B2 (en) * 2014-09-30 2016-12-27 X Development Llc Masking mechanical separations between tiled display panels
KR20180063591A (ko) * 2016-12-02 2018-06-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발광하는 베젤을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8629242B (zh) * 2017-03-24 2022-11-18 敦泰电子有限公司 具生物特征辨识功能的显示器
EP3531247B1 (en) * 2018-02-27 2023-03-29 HTC Corporation Traceable optical devic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52728A (zh) * 2000-04-03 2003-10-29 3M创新有限公司 有抗腐蚀性能的光导向结构
TW200848870A (en) * 2007-06-07 2008-12-16 Coretronic Suzhou Corp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20110262092A1 (en) * 2009-05-28 2011-10-27 Microsoft Corporation Optic having a cladding
CN102349293A (zh) * 2009-03-11 2012-02-08 Lg电子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61886U (zh) * 1986-10-14 1988-04-23
WO2006099375A1 (en) 2005-03-11 2006-09-21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Polymerizable oligomeric urethane compositions comprising nanoparticles
US7551372B2 (en) * 2007-10-18 2009-06-23 Motorola, Inc. Image expanding lenses, display devices and electronic devices
CN101868814B (zh) * 2007-11-22 2013-06-05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KR101298609B1 (ko) * 2008-02-19 2013-08-2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멀티패널 표시장치
US8558961B2 (en) * 2008-04-22 2013-10-15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lenticular sheet of the display device
JP5102359B2 (ja) * 2008-06-26 2012-12-1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EP2395496A4 (en) * 2009-02-06 2012-09-19 Sharp Kk DISPLAY DEVICE
US9588264B2 (en) * 2011-10-12 2017-03-07 Corning Incorporated Bezel-concealing display covers and display devices
US8963808B2 (en) * 2012-10-29 2015-02-24 Corning Incorporated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displaying imag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52728A (zh) * 2000-04-03 2003-10-29 3M创新有限公司 有抗腐蚀性能的光导向结构
TW200848870A (en) * 2007-06-07 2008-12-16 Coretronic Suzhou Corp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02349293A (zh) * 2009-03-11 2012-02-08 Lg电子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US20110262092A1 (en) * 2009-05-28 2011-10-27 Microsoft Corporation Optic having a clad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535350A (ja) 2015-12-10
CN105210001A (zh) 2015-12-30
KR20150083884A (ko) 2015-07-20
WO2014074406A2 (en) 2014-05-15
US9383486B2 (en) 2016-07-05
WO2014074406A3 (en) 2014-08-28
US20140126075A1 (en) 2014-05-08
TW201423226A (zh) 2014-06-16
JP6159813B2 (ja) 2017-07-05
EP2917802A2 (en) 2015-09-16
CN105210001B (zh) 2019-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24711B (zh) 邊框隱藏式顯示器殼蓋及顯示器裝置
US7742239B2 (en) Method to control point spread function of an image
US8950883B2 (en) Bezel-free display device using directional backlighting
KR101426726B1 (ko) 베젤이 보이지 않는 투광커버를 구비한 멀티스크린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8493520B2 (en) Optical system and display that converts a flat image to a non-flat image
TWI587045B (zh) 用於顯示器殼體之薄膜及包含該薄膜之顯示器裝置
CN108474943B (zh) 用于执行子像素压缩以减少包括多个显示器的显示系统中的莫尔干涉的方法和系统
WO2018196675A1 (en) Optical device with phase modulation layer and phase compensating layer
US20170363797A1 (en) Transparent display with improved contrast and transmission
US20200133072A1 (en) Display module
KR20190139307A (ko) 구조화된 표면을 갖는 가상 및 증강 현실 디바이스
CN108605121B (zh) 使用具有正方形元件轮廓的折射光束映射器减少自动立体显示器中的莫尔干涉的方法和系统
US20210055608A1 (en) Directional illumination apparatus and privacy display
CN110546556B (zh) 多层显示器及用于形成多层显示器的方法
JP3227802B2 (ja)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用光学素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ディスプレイ
CN111183391A (zh) 用于在包括多个显示器的显示系统中减少菲涅耳去偏振以改善图像对比度的方法和系统
CN116360148A (zh) 光重导向膜、偏光板以及含该偏光板的显示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