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85002B - 撥鏈器 - Google Patents

撥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85002B
TWI585002B TW103102949A TW103102949A TWI585002B TW I585002 B TWI585002 B TW I585002B TW 103102949 A TW103102949 A TW 103102949A TW 103102949 A TW103102949 A TW 103102949A TW I585002 B TWI585002 B TW I58500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biasing
link
end portion
derailleu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029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46586A (zh
Inventor
江村篤裕
井上賢吉
杉本具視
Original Assignee
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3/900,787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9216794B2/en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4/042,573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9156524B2/en
Application filed by 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4465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465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850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8500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 B62M9/06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2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being laterally shiftable, e.g. using a rear derailleur
    • B62M9/131Front derailleu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 B62M9/06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2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being laterally shiftable, e.g. using a rear derailleur
    • B62M9/131Front derailleurs
    • B62M9/134Mechanisms for shifting lateral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 Devi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By Means Of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Description

撥鏈器
本發明相關於撥鏈器。
騎自行車正成為日益流行的娛樂形式以及運輸工具。另外,騎自行車對於業餘愛好者及專業人士而言均已成為非常流行的競賽運動。不論自行車是用於娛樂、運輸、或競賽,自行車工業都在不斷地改進自行車的各種不同的組件。近來已曾被重新設計的一個組件便是撥鏈器。撥鏈器將自行車鏈條橫向移位以改變自行車的檔位。前撥鏈器及後撥鏈器為已知的撥鏈器。
根據本發明的第一方面,一種撥鏈器包含底座構件、可移動構件、連桿構件、及偏壓機構。底座構件被建構成被附接於自行車車架。可移動構件被建構成可相對於底座構件在撤回位置與伸出位置之間移動,其中可移動構件於伸出位置處與於撤回位置處相比較為遠離底座構 件。連桿構件被建構成將可移動構件可移動地耦接於底座構件。偏壓機構被建構成偏壓連桿構件以使得可移動構件被設置於撤回位置及伸出位置中之一者。偏壓機構包含偏壓構件及中間構件。偏壓構件具有第一端部部份。中間構件被與可移動構件及連桿構件分開地設置,以將偏壓構件的偏壓力從第一端部部份經由中間構件而傳輸至可移動構件及連桿構件中之一者。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方面,根據第一方面的撥鏈器被建構成使得中間構件被建構成將偏壓構件的偏壓力從第一端部部份傳輸至連桿構件。
根據本發明的第三方面,根據第一方面的撥鏈器被建構成使得偏壓機構被建構成偏壓連桿構件,使得可移動構件被設置於撤回位置。
根據本發明的第四方面,根據第一方面的撥鏈器被建構成使得中間構件包含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第一部件被建構成與偏壓構件的第一端部部份接合。第二部件被建構成與可移動構件及連桿構件中之該一者接合,並且被建構成被可拆卸地附接於第一部件。
根據本發明的第五方面,根據第四方面的撥鏈器被建構成使得偏壓構件包含包括圓筒形部份的扭力彈簧,而第一端部部份從圓筒形部份延伸。第一部件包含內側部份及外側部份。內側部份被建構成被設置於圓筒形部份的內部。外側部份被建構成被設置於圓筒形部份的外部。第二部件被建構成被可拆卸地附接於外側部份。
根據本發明的第六方面,根據第五方面的撥鏈器被建構成使得可移動構件經由旋轉軸而被可樞轉地連接於連桿構件。偏壓構件的圓筒形部份及中間構件被配置在旋轉軸上。
根據本發明的第七方面,根據第六方面的撥鏈器被建構成使得外側部份被建構成與偏壓構件的第一端部部份接合。
根據本發明的第八方面,根據第七方面的撥鏈器被建構成使得內側部份具有第一外部直徑。外側部份具有大於第一外部直徑的第二外部直徑。
根據本發明的第九方面,根據第六方面的撥鏈器被建構成使得外側部份於旋轉軸的軸向方向被設置在偏壓構件與連桿構件之間。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方面,根據第五方面的撥鏈器被建構成使得外側部份包含工具接合部份,以供工具在撥鏈器被組裝時與工具接合部份接合。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一方面,根據第十方面的撥鏈器被建構成使得工具接合部份包含至少一個工具接合開口,以供工具在撥鏈器被組裝時與此至少一個工具接合開口接合。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二方面,根據第十方面的撥鏈器被建構成使得工具接合部份包含多個工具接合開口,以供工具在撥鏈器被組裝時與此多個工具接合開口接合。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三方面,根據第十方面的撥鏈器被建構成使得外側部份還包含銷接合開口。第二部件包含被建構成與銷接合開口接合的銷。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四方面,根據第四方面的撥鏈器被建構成使得中間構件被建構成將偏壓構件的偏壓力從第一端部部份傳輸至連桿構件。連桿構件包含被建構成與第二部件接合的凹入部份。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五方面,根據第一方面的撥鏈器被建構成使得連桿構件包含被可樞轉地連接於底座構件的近端部份、及被可樞轉地連接於可移動部份的遠端部份。連桿構件被建構成使得當可移動構件在撤回位置與伸出位置之間移動時,遠端部份於自行車車架的前後方向移動。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六方面,根據第一方面的撥鏈器還包含附加連桿構件,其被建構成將可移動構件耦接於底座構件,使得可移動構件可相對於底座構件在撤回位置與伸出位置之間移動。底座構件、可移動構件、連桿構件、及附加連桿構件界定四桿連桿組。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七方面,根據第一方面的撥鏈器被建構成使得中間構件被設置在可移動構件的第一側。此第一側係與可移動構件的第二側相反,並且係在底座構件被附接於自行車車架的狀態中與第二側相比較為靠近自行車車架。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八方面,根據第一方面的 撥鏈器被建構成使得偏壓構件還具有第二端部部份。中間構件被建構成將偏壓構件的偏壓力從第一端部部份經由中間構件而傳輸至連桿構件。可移動構件具有引導表面及配置部份。引導表面被建構成接觸及引導自行車鏈條。配置部份被建構成用以配置第二端部部份且被設置在引導表面上。
隨著藉著參考以下與所附的圖式一起被考量的詳細敘述而使本發明及其所伴隨的許多有利點被更佳地瞭解,可容易地獲得對本發明及其所伴隨的許多有利點的更完全的評價。
10‧‧‧自行車
12‧‧‧撥鏈器
14‧‧‧自行車車架
16‧‧‧前叉架
18‧‧‧後車輪
20‧‧‧前車輪
22‧‧‧車把
24‧‧‧鞍座
26‧‧‧換檔器
28‧‧‧鏈條
30‧‧‧前鏈輪或齒盤
32‧‧‧操作纜線
32a‧‧‧外罩殼
32b‧‧‧內纜線
34‧‧‧座管
36‧‧‧懸架管
38‧‧‧中心軸
40‧‧‧底座構件
41‧‧‧鉗夾部份
42‧‧‧可移動構件
42a‧‧‧鏈條引導槽溝
44‧‧‧連桿構件
44a‧‧‧凹入部份
44b‧‧‧傾斜表面
46‧‧‧附加連桿構件
46a‧‧‧第一連桿通孔
46b‧‧‧第一連桿端部部份
46c‧‧‧第二連桿端部部份
47‧‧‧襯套
48‧‧‧偏壓機構
50‧‧‧第一構件
50a‧‧‧第一引導部份
50b‧‧‧第一連接部份
50c‧‧‧第一支撐部份
50d‧‧‧第二支撐部份
50e‧‧‧第一支撐通孔
50f‧‧‧第二支撐通孔
50g‧‧‧配置部份
50h‧‧‧引導表面
50i‧‧‧第一通孔
50j‧‧‧上游端部部份
50k‧‧‧下游端部部份
50m‧‧‧開口
52‧‧‧第二構件
52a‧‧‧第二引導部份
52b‧‧‧第二連接部份
52c‧‧‧第三連接部份
52d‧‧‧第二通孔
54‧‧‧緊固件
55‧‧‧緊固件
56‧‧‧軸件
56a‧‧‧軸主體
56b‧‧‧第一凸緣
56c‧‧‧第三凸緣
56d‧‧‧附接溝槽
57‧‧‧第二凸緣
58‧‧‧第一連桿軸
60‧‧‧旋轉軸
62‧‧‧第二連桿軸
63a‧‧‧低速移位段調整螺釘
63b‧‧‧高速移位段調整螺釘
64‧‧‧偏壓構件
64a‧‧‧圓筒形部份
64b‧‧‧第一端部部份
64c‧‧‧第二端部部份
65‧‧‧纜線附接部份
66‧‧‧中間構件
68‧‧‧支撐構件
68a‧‧‧端部支撐部份
68b‧‧‧中間部份
68c‧‧‧內側支撐部份
68d‧‧‧通孔
70‧‧‧第一部件
70a‧‧‧通孔
72‧‧‧第二部件
74‧‧‧內側部份
76‧‧‧外側部份
76a‧‧‧接合溝槽
76b‧‧‧工具接合部份
76c‧‧‧工具接合開口
76d‧‧‧工具接合開口
76e‧‧‧銷接合開口
78‧‧‧襯套
78a‧‧‧近端部份
78b‧‧‧近端部份
80a‧‧‧遠端部份
80b‧‧‧遠端部份
80c‧‧‧通孔
80d‧‧‧通孔
82‧‧‧襯套
100‧‧‧第一工具
102‧‧‧第二工具
A1‧‧‧曲柄軸線
A2‧‧‧後車輪軸線
A3‧‧‧中心軸線
A11‧‧‧第一旋轉軸線
A12‧‧‧第二旋轉軸線
A13‧‧‧第三旋轉軸線
A14‧‧‧第四旋轉軸線
B1‧‧‧第一角度
B2‧‧‧第二角度
D1‧‧‧調整方向
D2‧‧‧橫向方向
D21‧‧‧向外方向
D22‧‧‧向內方向
D3‧‧‧鏈條驅動方向
D4‧‧‧前後方向
D41‧‧‧向前方向
D42‧‧‧向後方向
D5‧‧‧軸向方向
D61‧‧‧第一旋轉方向
D62‧‧‧第二旋轉方向
E‧‧‧假想平面
F1‧‧‧偏壓力
F2‧‧‧偏壓力
L1‧‧‧第一外部直徑
L2‧‧‧第二外部直徑
L3‧‧‧第三外部直徑
L4‧‧‧第四外部直徑
L5‧‧‧第五外部直徑
L6‧‧‧第六外部直徑
L7‧‧‧內部直徑
P1‧‧‧撤回位置
P2‧‧‧伸出位置
S1‧‧‧第一側
S2‧‧‧第二側
圖1為配備有根據一個實施例的撥鏈器的自行車的側視圖。
圖2為於撥鏈器的區域的自行車的一部份的放大的外側視圖。
圖3為圖2所示的撥鏈器的後立體圖。
圖4為沿圖3的線IV-IV所取的撥鏈器的剖面圖。
圖5為沿圖3的線V-V所取的撥鏈器的剖面圖。
圖6為圖2所示的撥鏈器的後立體圖。
圖7為圖6所示的撥鏈器的偏壓機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8為圖7所示的偏壓機構的第一部件的立體圖。
圖9為圖7所示的偏壓機構的第一部件的立體圖。
圖10為沿圖6的線X-X所取的撥鏈器的剖面圖。
圖11為圖6所示的撥鏈器的部份立體圖。
圖12為圖6所示的撥鏈器的部份立體圖。
圖13為圖解組裝圖6所示的撥鏈器的偏壓機構的方法的示意圖。
圖14為圖解組裝圖6所示的撥鏈器的偏壓機構的方法的示意圖。
圖15為圖解組裝圖6所示的撥鏈器的偏壓機構的方法的示意圖。
圖16為圖解組裝圖6所示的撥鏈器的偏壓機構的方法的示意圖。
以下參考所附的圖式敘述實施例,其中同樣的參考數字在不同圖式中均標示相應或相同的元件。
首先參考圖1,圖中顯示配備有根據一個實施例的撥鏈器12的自行車10。如以下會說明的,撥鏈器12為被建構成可以用可拆卸且可重新安裝的方式而被附接於自行車車架14的前撥鏈器。自行車10包含前叉架16、 後車輪18、前車輪20、車把22、及鞍座24。車把22被附接於前叉架16的轉向管或轉向柱。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換檔器26被附接於車把22,以用來操作撥鏈器12而將鏈條28在三個前鏈輪(front sprocket)或齒盤(chain ring)30之間橫向移位。換檔器26藉著操作纜線32而被操作性地連接於撥鏈器12。對於熟習自行車技術領域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任何使用電操作裝置來操作撥鏈器12的換檔器均可被使用來取代機械操作裝置例如換檔器26。此處,換檔器26被顯示在車把22的右側。但是,換檔器26可依需要及/或所想要的被設置在車把22的左側或右側以用來操作撥鏈器12。
在此實施例中,以下的方向術語「前」、「後」、「向前」、「向後」、「左」、「右」、「橫向」、「向上」、及「向下」以及任何其他類似的方向術語指的是根據坐在自行車10的鞍座24上而面向例如車把22的騎車者而決定的該些方向。因此,這些術語在被用來敘述撥鏈器12時應相對於自行車10處於如圖1所示的在水平表面上的豎立騎行位置所使用者被解讀。
自行車10可為任何類型的自行車,且可具有各種不同的組態。因為自行車及其各種不同的組件在自行車技術領域中為已知的,所以除了撥鏈器12及與撥鏈器12有關的組件或部份外,以下的說明不包含其他有關自行車10及其各種不同的組件的詳細敘述及圖解。換句話說,此說明書只敘述及/或圖解撥鏈器12及與撥鏈器12 有關的自行車10的組件或部份。
參考圖2,撥鏈器12被安裝在自行車車架14的座管(seat tube)34上。但是,對於熟習自行車技術領域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如果需要及/或想要,撥鏈器12可藉著底部托架或其他安裝結構而被附接於自行車車架14的懸架管(hanger tube)36。另外,如果需要及/或想要,撥鏈器12的組態可被應用於後撥鏈器。
如在圖2中所見的,自行車10具有曲柄軸線A1、及平行於曲柄軸線A1的後車輪軸線A2。曲柄軸線A1是由自行車車架14的懸架管36界定。換句話說,曲柄軸線A1相應於懸架管36的中心縱向軸線,且因而也相應於齒盤30的旋轉中心。如在圖2中所見的,後車輪軸線A2是由後車輪18的中心軸38界定。
如圖2所示,撥鏈器12包含底座構件40、可移動構件42、連桿構件44、附加連桿構件46、及偏壓機構48。底座構件40是由剛性材料例如金屬材料或纖維強化材料製成。底座構件40被建構成被附接於自行車車架14。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底座構件40被附接於自行車車架14的座管34,使得底座構件40相對於座管34的位置可於調整方向D1被調整。更明確地說,底座構件40包含被建構成被附接於座管34的鉗夾部份41。調整方向D1是沿著座管34的中心軸線A3而被界定。對於熟習自行車技術領域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底座構件40可依需要及/或所想要的具有其他的組態。舉例而言,如果需 要及/或想要,底座構件40可藉著底部托架而被附接於懸架管36。
如圖2所示,操作纜線32包含外罩殼32a、及通過外罩殼32a的內纜線32b。因此,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操作纜線32為傳統的包登(Bowden)纜線。舉例而言,內纜線32b被可滑動地設置在外罩殼32a的內部。內纜線32b被附接於連桿構件44。
如圖3所示,可移動構件42被建構成可相對於底座構件40在撤回位置P1與伸出位置P2之間移動,其中可移動構件42於伸出位置P2處與於撤回位置P1處相比較為遠離底座構件40。可移動構件42為被建構成引導鏈條28的鏈條導件。可移動構件42(第一構件50及/或第二構件52)是由剛性材料例如金屬材料或樹脂材料製成。舉例而言,可移動構件42(第一構件50及/或第二構件52)是由鋁、鋁合金、鐵、不鏽鋼、或合成樹脂材料製成。
可移動構件42包含第一構件50及第二構件52。第一構件50及第二構件52是由金屬材料例如鋁、鋁合金、鐵、或不鏽鋼製成。對於熟習自行車技術領域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第一構件50可由與第二構件52的材料不同的材料製成。
第一構件50被建構成接觸鏈條28及將鏈條28橫向移位,使得鏈條28在齒盤30之間於向外方向D21移動離開自行車車架14。向外方向D21為自行車車架14 的橫向方向D2中的一個方向。第一構件50包含第一引導部份50a及第一連接部份50b。第一連接部份50b從第一引導部份50a突出。第一連接部份50b係從第一引導部份50a的端部部份被彎折。但是,對於熟習自行車技術領域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第一連接部份50b不需從第一引導部份50a突出。第一連接部份50b不需從第一引導部份50a被彎折。第一連接部份50b可依需要及/或所想要的具有其他組態。舉例而言,如果需要及/或想要,第一連接部份50b可為與第一引導部份50a分開的構件,並且可以使用其他合適的附接結構例如熔接(welding)、鉚接(riveting)、或螺栓固定(bolting)而與第一引導部份50a連接。
第二構件52被建構成接觸鏈條28及將鏈條28橫向移位,使得鏈條28在齒盤30之間於向內方向D22朝向自行車車架14移動。向內方向D22為橫向方向D2中的另一個方向且與向外方向D21相反。第二構件52包含第二引導部份52a、及用以重疊第一連接部份50b的第二連接部份52b。第二連接部份52b從第二引導部份52a朝向第一引導部份50a突出。第二連接部份52b係從第二引導部份52a的端部部份被彎折。但是,對於熟習自行車技術領域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第二連接部份52b不需從第二引導部份52a突出。第二連接部份52b不需從第二引導部份52a被彎折。第二連接部份52b可依需要及/或所想要的具有其他組態。舉例而言,如果需要及/或想 要,第二連接部份52b可為與第二引導部份52a分開的構件,並且可以使用其他合適的附接結構例如熔接(welding)、鉚接(riveting)、或螺栓固定(bolting)而與第二引導部份52a連接。
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第一構件50被設置成與第二構件52相比較為靠近自行車車架14。第一引導部份50a被設置成與第二引導部份52a相比較為靠近自行車車架14。第一引導部份50a與第二引導部份52a間隔開以界定鏈條引導槽溝42a,以供鏈條28於鏈條驅動方向D3延伸通過鏈條引導槽溝42a。鏈條驅動方向D3係相對於撥鏈器12被界定成為鏈條28被騎車者的踩踏力驅動以使自行車10向前移動的方向。
第二構件52還包含第三連接部份52c。第三連接部份52c被設置於第二引導部份52a的下端部份處。第三連接部份52c藉著緊固件54(例如鉚釘)而被耦接於第一引導部份50a的下端部份。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第一構件50及第二構件52為彼此分開的構件。對於熟習自行車技術領域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第一構件50可以與第二構件52成整體地設置成為單件式的單元構件。舉例而言,第三連接部份52c可以與第一引導部份50a的下端部份成整體地設置成為單件式的單元構件。另外,第一連接部份50b可以與第二連接部份52b成整體地設置成為單件式的單元構件。
如圖3所示,第一連接部份50b及第二連接 部份52b被設置於可移動構件42的上端部份處。但是,對於熟習自行車技術領域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第一連接部份50b及第二連接部份52b可被設置於可移動構件42的上端部份以外的其他部份處。第一連接部份50b被設置於第一引導部份50a的上端部份處。第二連接部份52b被設置於第二引導部份52a的上端部份處。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第一連接部份50b被設置在第二連接部份52b底下。
如圖4所示,第一連接部份50b藉著緊固件55及軸件56而被耦接於第二連接部份52b。緊固件55為例如鉚釘。軸件56被建構成將第一連接部份50b耦接於第二連接部份52b,且被建構成將可移動構件42可旋轉地耦接於附加連桿構件46。因為軸件56除了將第一連接部份50b耦接於第二連接部份52b之外還將可移動構件42可旋轉地耦接於附加連桿構件46,所以撥鏈器12的結構可被簡化。對於熟習自行車技術領域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軸件56並非必須將可移動構件42可旋轉地耦接於附加連桿構件46。如果有其他構件將可移動構件42可旋轉地耦接於附加連桿構件46,則軸件56可只是將第一連接部份50b耦接於第二連接部份52b。
軸件56包含軸主體56a、第一凸緣56b、第二凸緣57、及第三凸緣56c。軸件56是由剛性材料例如金屬材料製成。舉例而言,軸件56是由鋁、鋁合金、鐵、或不鏽鋼製成。軸主體56a沿著第一旋轉軸線A11延 伸。
第一凸緣56b被設置於軸主體56a的下方端部處。第一凸緣56b具有比軸主體56a的下方端部的外部直徑大的外部直徑。第一凸緣56b為填隙部份(caulked portion)且與軸主體56a成整體地設置成為單件式的單元構件。但是,對於熟習自行車技術領域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第一凸緣56b可具有取代填隙部份的其他組態。第一凸緣56b可如同第二凸緣57成為與軸主體56a分開的構件。舉例而言,第一凸緣56b可為被建構成被可拆卸地附接於軸主體56a的分開的構件,例如扣環(snap ring)或螺母。
第二凸緣57為被建構成被可拆卸地附接於軸主體56a的扣環。第二凸緣57被設置於形成於軸主體56a的上方端部處的附接溝槽56d。第二凸緣57具有比軸主體56a的上方端部的外部直徑大的外部直徑。第二凸緣57防止附加連桿構件46被從軸件56移去。對於熟習自行車技術領域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第二凸緣57可具有取代扣環的其他組態。舉例而言,第二凸緣57可為螺母。另外,第二凸緣57可與軸主體56a成整體地設置成為單件式的單元構件。舉例而言,第二凸緣57可如同第一凸緣56b成為填隙部份。
第三凸緣56c被設置在第一凸緣56b與第二凸緣57之間。第三凸緣56c具有比軸主體56a的外部直徑大的外部直徑。第三凸緣56c係與軸主體56a成整體地 設置成為單件式的單元構件。但是,對於熟習自行車技術領域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第三凸緣56c可具有其他組態。第三凸緣56c可為被建構成被可拆卸地附接於軸主體56a的分開的構件,例如扣環。另外,對於熟習自行車技術領域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如果需要及/或想要,第三凸緣56c可被省略。
附加連桿構件46包含第一連桿通孔46a,以供軸件56延伸通過第一連桿通孔46a。襯套47被附接於軸件56且被設置於第一連桿通孔46a中。第一連接部份50b包含第一通孔50i。第二連接部份52b包含第二通孔52d。軸件56延伸通過第一通孔50i及第二通孔52d。第一凸緣56b的外部直徑大於第一通孔50i及第二通孔52d的內部直徑。第二凸緣57的外部直徑大於第一連桿通孔46a的內部直徑。第三凸緣56c的外部直徑大於第一通孔50i、第二通孔52d、及第一連桿通孔46a的內部直徑。對於熟習自行車技術領域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第一通孔50i可為供軸件56延伸通過的凹部或切口,以取代第一通孔50i。第二通孔52d可為供軸件56延伸通過的凹部或切口,以取代第二通孔52d。
第一連接部份50b、第二連接部份52b、及附加連桿構件46被設置在第一凸緣56b與第二凸緣57之間。第一連接部份50b及第二連接部份52b被設置在第一凸緣56b與附加連桿構件46之間。更明確地說,第一連接部份50b及第二連接部份52b被設置在第一凸緣56b與 第三凸緣56c之間。附加連桿構件46被設置在第三凸緣56c與第二凸緣57之間。第一連接部份50b藉著使用第一凸緣56b及第三凸緣56c而被固定於第二連接部份52b,以成整體地提供可移動構件42。第一連接部份50b及第二連接部份52b在沒有任何間隙的情況下被夾在第一凸緣56b與第三凸緣56c之間。另一方面,附加連桿構件46被可相對於可移動構件42旋轉地設置在第二凸緣57與第三凸緣56c之間。附加連桿構件46在具有間隙以可相對於可移動構件42旋轉的情況下被夾在第二凸緣57與第三凸緣56c之間。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第二構件52的第二連接部份52b被設置在附加連桿構件46與第一構件50的第一連接部份50b之間。對於熟習自行車技術領域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第一連接部份50b可被設置在附加連桿構件46與第二連接部份52b之間。第一連接部份50b被建構成接觸第二連接部份52b。對於熟習自行車技術領域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至少一個中間構件可被設置在第一連接部份50b與第二連接部份52b之間。
如圖4所示,軸件56於鏈條驅動方向D3被設置在緊固件55的上游側。此處所用的術語「上游」及「下游」是相對於鏈條驅動方向D3而被界定。第一連接部份50b包含上游端部部份50j及下游端部部份50k。下游端部部份50k於鏈條驅動方向D3被設置在上游端部部份50j的下游。在底座構件40被附接於自行車車架14的狀態中,軸件56被設置成於鏈條驅動方向D3較為靠近上 游端部部份50j而較為遠離下游端部部份50k。對於熟習自行車技術領域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軸件56可被設置於第一連接部份50b及第二連接部份52b內的其他位置處。舉例而言,軸件56可被設置成於鏈條驅動方向D3較為靠近下游端部部份50k而較為遠離上游端部部份50j。
如圖5所示,附加連桿構件46被建構成將可移動構件42可移動地耦接於底座構件40。更明確地說,附加連桿構件46被建構成將可移動構件42耦接於底座構件40,使得可移動構件42可相對於底座構件40在撤回位置P1與伸出位置P2之間移動。附加連桿構件46包含第一連桿端部部份46b及第二連桿端部部份46c。第二連桿端部部份46c相反於第一連桿端部部份46b。第一連桿端部部份46b藉著軸件56而被可繞第一旋轉軸線A11旋轉地耦接於可移動構件42。第二連桿端部部份46c藉著第一連桿軸58而被可繞第二旋轉軸線A12旋轉地耦接於底座構件40。
如圖5所示,連桿構件44被建構成將可移動構件42可移動地耦接於底座構件40。更明確地說,連桿構件44被建構成將第一構件50可旋轉地耦接於底座構件40。連桿構件44藉著旋轉軸60而被可繞第三旋轉軸線A13旋轉地耦接於底座構件40。可移動構件42經由旋轉軸60而被可樞轉地連接於連桿構件44。連桿構件44藉著第二連桿軸62而被可繞第四旋轉軸線A14旋轉地耦接於底座構件40。如在圖5中所見的,連桿構件44被建構 成將可移動構件42耦接於底座構件40,使得底座構件40、可移動構件42、連桿構件44、及附加連桿構件46界定四桿連桿組。對於熟習自行車技術領域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其他的連桿組結構可被應用於撥鏈器12。
當沿著如圖2所示的曲柄軸線A1觀看時,第一旋轉軸線A11、第二旋轉軸線A12、第三旋轉軸線A13、及第四旋轉軸線A14實質上互相平行。在撥鏈器12被附接於自行車車架14以將鏈條28正常地移位的狀態中,當沿著曲柄軸線A1觀看時,第一旋轉軸線A11、第二旋轉軸線A12、第三旋轉軸線A13、及第四旋轉軸線A14不平行於且不垂直於調整方向D1。在撥鏈器12被附接於自行車車架14以將鏈條28正常地移位的狀態中,當沿著曲柄軸線A1觀看時,第一旋轉軸線A11、第二旋轉軸線A12、第三旋轉軸線A13、及第四旋轉軸線A14相對於調整方向D1以第一角度B1傾斜。第一角度B1可被設定於例如在近乎零度與近乎30度之間的範圍內。另外,在撥鏈器12被附接於自行車車架14以將鏈條28正常地移位的狀態中,當沿著曲柄軸線A1觀看時,第一旋轉軸線A11、第二旋轉軸線A12、第三旋轉軸線A13、及第四旋轉軸線A14相對於假想平面E以第二角度B2傾斜。第二角度B2可被設定於例如在近乎80度與近乎100度之間的範圍內。假想平面E被界定成平行於曲柄軸線A1及後車輪軸線A2。
回到圖5,連桿構件44被建構成在可移動構 件42於撤回位置P1與伸出位置P2之間移動時於自行車車架14的前後方向D4移動。在撥鏈器12被附接於自行車車架14的狀態中,當從自行車車架14的直立方向觀看時,前後方向D4實質上與鏈條驅動方向D3一致。當底座構件40被附接於自行車車架14時,連桿構件44被配置成與附加連桿構件46相比較為靠近自行車車架14。連桿構件44包含纜線附接部份65,以供操作纜線32被附接於纜線附接部份65。纜線附接部份65被建構成經由操作纜線32而於自行車車架14的向前方向D41被拉動。向前方向D41為前後方向D4中的一個方向。
當纜線附接部份65經由操作纜線32而於向前方向D41被拉動時,連桿構件44會繞第四旋轉軸線A14相對於底座構件40旋轉。此會使可移動構件42抵抗偏壓機構48的偏壓力而於向前方向D41從撤回位置P1移動至伸出位置P2。更明確地說,可移動構件42是藉著拉取(pulling)操作纜線32而於向前方向D41從撤回位置P1移動至伸出位置P2且於向外方向D21移動離開自行車車架14。
當操作纜線32的拉取力被釋放時,可移動構件42從伸出位置P2移動至撤回位置P1。更明確地說,可移動構件42是藉著釋放(releasing)操作纜線32而於向後方向D42從伸出位置P2移動至撤回位置P1且於向內方向D22移動。以此方式,可移動構件42回應換檔器26的操作而將鏈條28選擇性地定位在齒盤30中的一個 之上。向後方向D42為前後方向D4中的另一個方向且與向前方向D41相反。
對於熟習自行車技術領域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可移動構件42可被建構成在可移動構件42從撤回位置P1移動至伸出位置P2時於自行車車架14的向後方向D42移動離開底座構件40。對於熟習自行車技術領域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纜線附接部份65可被安裝在附加連桿構件46上。另外,電驅動裝置可取代操作纜線32及纜線附接部份65而被應用於撥鏈器12,以將可移動構件42相對於底座構件40移動。
如圖5所示,軸件56被建構成在可移動構件42從撤回位置P1移動至伸出位置P2時於自行車車架14的向前方向D41移動離開底座構件40。但是,對於熟習自行車技術領域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軸件56可被建構成在可移動構件42從撤回位置P1移動至伸出位置P2時於自行車車架14的向後方向D42移動離開底座構件40。因為軸件56可相對於底座構件40於前後方向D4移動,所以在第一連接部份50b與第二連接部份52b連接之處的連接部件可被設置在可移動構件42及附加連桿構件46的旋轉軸線(亦即,第一旋轉軸線A11)上。此容許軸件56可作用成為旋轉軸線及連接部件二者。
如圖5所示,可移動構件42相對於底座構件40的終端移位段位置(end shift stage position)可藉著轉動低速移位段(low shift stage)調整螺釘63a及高速移位 段(top shift stage)調整螺釘63b而被調整。以此方式,可移動構件42相對於底座構件40的移動範圍可被調整。特別是,低速移位段調整螺釘63a在可移動構件42位於低速移位段(檔位)位置(亦即,撤回位置P1)時接觸附加連桿構件46的抵靠部。高速移位段調整螺釘63b在可移動構件42位於高速移位段(檔位)位置(亦即,伸出位置P2)時接觸附加連桿構件46的抵靠部。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附加連桿構件46的抵靠部是藉著偏壓機構48的偏壓力而被壓抵於低速移位段調整螺釘63a。
如圖6所示,偏壓機構48被建構成偏壓(推壓)連桿構件44,使得可移動構件42被設置於撤回位置P1及伸出位置P2中之一者。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偏壓機構48被建構成偏壓連桿構件44,使得可移動構件42被設置於撤回位置P1。但是,對於熟習自行車技術領域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偏壓機構48可被建構成偏壓連桿構件44,使得可移動構件42被設置於伸出位置P2。
偏壓機構48包含偏壓構件64、中間構件66、及支撐構件68。偏壓構件64具有第一端部部份64b及第二端部部份64c。中間構件66被與可移動構件42及連桿構件44分開地設置,以將偏壓構件64的偏壓力從第一端部部份64b經由中間構件66而傳輸至可移動構件42及連桿構件44中之一者。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中間構件66被建構成將偏壓構件64的偏壓力從第一端部部份64b傳輸至連桿構件44。但是,對於熟習自行車技術領域 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中間構件66可被建構成將偏壓構件64的偏壓力從第一端部部份64b傳輸至可移動構件42。偏壓構件64、中間構件66、及支撐構件68被建構成可繞第三旋轉軸線A13相對於可移動構件42及連桿構件44旋轉。
如圖5所示,中間構件66被設置在可移動構件42的第一側S1。第一側S1係與可移動構件42的第二側S2相反,並且係在底座構件40被附接於自行車車架14的狀態中與第二側S2相比較為靠近自行車車架14。但是,對於熟習自行車技術領域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中間構件66可被設置在可移動構件42的第二側S2。中間構件66被設置在偏壓構件64的上方。支撐構件68被設置在偏壓構件64的下方。但是,對於熟習自行車技術領域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中間構件66可被設置在偏壓構件64的下方,並且支撐構件68可被設置在偏壓構件64的上方。
如圖7所示,偏壓構件64包含包括圓筒形部份64a的扭力彈簧,以繞第三旋轉軸線A13產生偏壓力。但是,對於熟習自行車技術領域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偏壓構件64可為扭力彈簧以外的被建構成用以產生偏壓力的其他構件。第一端部部份64b從圓筒形部份64a沿著第三旋轉軸線A13延伸。第二端部部份64c從圓筒形部份64a沿著圓筒形部份64a的徑向方向延伸。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第一端部部份64b被設置於圓筒形部份64a的 上端部份處,且第二端部部份64c被設置於圓筒形部份64a的下端部份處。第一端部部份64b被建構成與中間構件66接合。第二端部部份64c被建構成與可移動構件42接合。偏壓構件64的圓筒形部份64a、中間構件66、及支撐構件68被配置在旋轉軸60上。
中間構件66包含第一部件70及第二部件72。第一部件70被建構成與偏壓構件64的第一端部部份64b接合。第二部件72被建構成與連桿構件44及可移動構件42中之該一者接合,並且被建構成被可拆卸地附接於第一部件70。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第二部件72包含銷,而此銷被建構成與稍後會敘述的銷接合開口76e(圖9)接合。
第一部件70包含內側部份74及外側部份76。內側部份74被建構成被設置於偏壓構件64的圓筒形部份64a的內部。內側部份74從外側部份76沿著第三旋轉軸線A13突出。內側部份74被建構成於徑向方向接觸圓筒形部份64a的內周邊表面。外側部份76被建構成被設置於圓筒形部份64a的外部。外側部份76被建構成與偏壓構件64的第一端部部份64b接合。外側部份76被建構成於軸向方向接觸圓筒形部份64a的上方端面。第二部件72被建構成被可拆卸地附接於外側部份76。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第一部件70是由剛性材料例如金屬材料製成。舉例而言,第一部件70是由鋁、鋁合金、鐵、或不鏽鋼製成。類似地,第二部件72是由剛性材料例如金 屬材料製成。舉例而言,第二部件72是由鋁、鋁合金、鐵、或不鏽鋼製成。
第一部件70包含通孔70a,以供旋轉軸60延伸通過通孔70a。通孔70a沿著第三旋轉軸線A13延伸,並且被設置於內側部份74及外側部份76。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襯套78延伸通過通孔70a。旋轉軸60延伸通過襯套78。
外側部份76包含接合溝槽76a,以供偏壓構件64的第一端部部份64b與接合溝槽76a接合。但是,對於熟習自行車技術領域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內側部份74可取代外側部份76被建構成與偏壓構件64的第一端部部份64b接合。對於熟習自行車技術領域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內側部份74可被省略。
支撐構件68被建構成支撐偏壓構件64的下端部份。支撐構件68被設置在相對於偏壓構件64與中間構件66相反之側。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支撐構件68是由剛性材料例如金屬材料製成。舉例而言,支撐構件68是由鋁、鋁合金、鐵、或不鏽鋼製成。支撐構件68包含端部支撐部份68a、中間部份68b、及內側支撐部份68c。
端部支撐部份68a被建構成被設置於偏壓構件64的圓筒形部份64a的外部。端部支撐部份68a被建構成於旋轉軸60的軸向方向D5接觸偏壓構件64的下方端面。軸向方向D5平行於第三旋轉軸線A13。中間部份 68b及內側支撐部份68c被建構成被設置於圓筒形部份64a的內部。支撐構件68包含沿著第三旋轉軸線A13延伸的通孔68d。旋轉軸60沿著第三旋轉軸線A13延伸通過通孔68d。對於熟習自行車技術領域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如果需要及/或想要,支撐構件68可被省略。
如圖8所示,外側部份76包含工具接合部份76b,以供工具在撥鏈器12被組裝時與此工具接合部份76b接合。工具接合部份76b包含多個工具接合開口76c及76d,以供工具在撥鏈器12被組裝時與此多個工具接合開口76c及76d接合。但是,對於熟習自行車技術領域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工具接合部份76b可包含至少一個工具接合開口,以供工具在撥鏈器12被組裝時與此至少一個工具接合開口接合。
工具接合開口76c及76d的每一個於外側部份76的徑向方向延伸。外側部份76的徑向方向係垂直於第三旋轉軸線A13。工具接合開口76c及76d的每一個為伸長狀的通孔。但是,對於熟習自行車技術領域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工具接合開口76c及76d的每一個可具有取代通孔的其他組態,例如有底部的孔、凹部、或溝槽。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工具接合開口76c及76d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狀。對於熟習自行車技術領域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工具接合開口76c及76d可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狀。
如圖8及9所示,工具接合開口76c及76d 的每一個從外側部份76的外周邊延伸至通孔70a。工具接合開口76c於外側部份76的圓周方向與工具接合開口76d間隔開。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工具接合開口76c與工具接合開口76d相比較為靠近接合溝槽76a。
如圖9所示,外側部份76還包含銷接合開口76e。銷接合開口76e為從外側部份76的外周邊於外側部份76的徑向方向延伸至通孔70a的通孔。第二部件72(圖7)與銷接收開口76e接合。當撥鏈器12被組裝時,第二部件(銷)72被插入銷接合開口76e內。對於熟習自行車技術領域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銷接收開口76e可具有取代通孔的其他組態,例如有底部的孔、凹部、或溝槽。
如圖10所示,內側部份74具有第一外部直徑L1。外側部份76具有大於第一外部直徑L1的第二外部直徑L2。端部支撐部份68a具有第三外部直徑L3。中間部份68b具有第四外部直徑L4。內側支撐部份68c具有第五外部直徑L5。第三外部直徑L3大於第四外部直徑L4及第五外部直徑L5。第四外部直徑L4大於第五外部直徑L5。第三外部直徑L3與第二外部直徑L2實質上相同。偏壓構件64的圓筒形部份64a具有第六外部直徑L6及內部直徑L7。第二外部直徑L2及第三外部直徑L3與第六外部直徑L6實質上相同並且大於內部直徑L7。
如圖10所示,連桿構件44包含遠端部份80a及遠端部份80b。遠端部份80a及80b被可樞轉地連接於 可移動構件42。遠端部份80b沿著第三旋轉軸線A13與遠端部份80a間隔開。遠端部份80a及80b的每一個藉著旋轉軸60而被可繞第三旋轉軸線A13樞轉地連接於可移動構件42。偏壓機構48於軸向方向D5被設置在遠端部份80a與遠端部份80b之間。外側部份76於旋轉軸60的軸向方向D5被設置在偏壓構件64與連桿構件44之間。更明確地說,外側部份76於軸向方向D5被設置在遠端部份80a與偏壓構件64(圓筒形部份64a)之間。端部支撐部份68a被設置在遠端部份80b與偏壓構件64(圓筒形部份64a)之間。
可移動構件42的第一構件50包含第一支撐部份50c及第二支撐部份50d。第二支撐部份50d沿著第三旋轉軸線A13與第一支撐部份50c間隔開。遠端部份80a藉著旋轉軸60而被可繞第三旋轉軸線A13樞轉地連接於第一支撐部份50c。遠端部份80b藉著旋轉軸60而被可繞第三旋轉軸線A13樞轉地連接於第二支撐部份50d。遠端部份80a及80b沿著第三旋轉軸線A13被設置在第一支撐部份50c與第二支撐部份50d之間。
第一支撐部份50c包含第一支撐通孔50e。遠端部份80a包含通孔80c。旋轉軸60延伸通過第一支撐通孔50e及通孔80c。襯套78被設置於通孔80c中。第二支撐部份50d包含第二支撐通孔50f。遠端部份80b包含通孔80d。旋轉軸60延伸通過第二支撐通孔50f及通孔80d。襯套82被附接於旋轉軸60且被設置於通孔80d 中。
如圖5所示,連桿構件44被建構成使得當可移動構件42在撤回位置P1與伸出位置P2之間移動時,遠端部份80a及80b於自行車車架14的前後方向D4移動。在舉例說明的實施例中,連桿構件44被建構成使得當可移動構件42從撤回位置P1移動至伸出位置P2時,遠端部份80a及80b於自行車車架14的向前方向D41移動。
如圖11所示,連桿構件44包含近端部份78a及近端部份78b。近端部份78a及78b被可樞轉地連接於底座構件40。近端部份78a及78b係於連桿構件44被設置在與遠端部份80a及80b相反之側。近端部份78b沿著第四旋轉軸線A14與近端部份78a間隔開。近端部份78a及78b的每一個藉著第二連桿軸62而被可繞第四旋轉軸線A14樞轉地連接於底座構件40。
如圖11所示,連桿構件44包含被建構成與第二部件72接合的凹入部份44a。第二部件72被設置於凹入部份44a內。凹入部份44a也被建構成防止第二部件72從第一部件70的外側部份76被非有意地移去。偏壓構件64的偏壓力從偏壓構件64的第一端部部份64b經由外側部份76及第二部件72而被傳輸至連桿構件44。
如圖12所示,可移動構件42的第一構件50包含鄰近於偏壓機構48設置的開口50m。第一構件50還包含被建構成用以配置第二端部部份64c且被設置在引導 表面50h上的配置部份50g。配置部份50g包含凹部,以供第二端部部份64c被設置在此凹部內。引導表面50h被設置成與鏈條28一起滑動且面向第二構件52的第二引導部份52a。偏壓構件64的第二端部部份64c被建構成與引導表面50h接合。更明確地說,第二端部部份64c被設置於配置部份50g的內部,且並不從引導表面50h朝向第二引導部份52a突出。此防止第二端部部份64c與鏈條28發生干擾。但是,對於熟習自行車技術領域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如果需要及/或想要,配置部份50g可被省略。因為第二端部部份64c與引導表面50h接合,所以第二端部部份64c及/或與第二端部部份64c接合的支撐部件並不朝向自行車車架14及/或後車輪18突出。此使撥鏈器12於自行車車架14的橫向方向D2緊湊或小型化(compact),因而容許所想要的距離可在撥鏈器12與後車輪18之間被確保,即使是後車輪18的尺寸(例如寬度)必須較大。因此,不論後車輪18的尺寸如何,均可防止撥鏈器12與後車輪18發生干擾。
不像偏壓構件64的第一端部部份64b,偏壓構件64的偏壓力是從偏壓構件64的第二端部部份64c被直接傳輸至可移動構件42的第一構件50。但是,對於熟習自行車技術領域者而言從此揭示很明顯,中間構件66可被運用於偏壓構件64的第二端部部份。在此種實施例中,中間構件66取代支撐構件68而被設置於偏壓構件64的下端部份處,並且第二部件72被配置於第一構件50 的配置部份50g處。
以下參考圖13至16敘述組裝偏壓機構48的方法。
如圖13所示,偏壓構件64的第一端部部份64b被設置於第一部件70的外側部份76的接合溝槽76a中。在圖11所示的狀態中,偏壓構件64處於自由狀態,並且偏壓構件64的偏壓力並未施加於外側部份76。工具接合開口76c相對於連桿構件44的初始圓周位置被設定於例如使得第一工具100可被插入工具接合開口76c內的位置。
如圖13所示,第一工具100被插入外側部份76的工具接合開口76c內。第一部件70藉著作業員使用第一工具100而於第一旋轉方向D61被旋轉,因而增大偏壓構件64的偏壓力F1。第一部件70藉著作業員使用第一工具100而在抵抗偏壓力F1之下被保持於圖14所示的圓周位置。
如圖14所示,當工具接合開口76d被移動至使得第二工具102可被插入工具接合開口76d內的位置時,第二工具102被插入工具接合開口76d內。在第二工具102被插入工具接合開口76d內之後,第一工具100從工具接合開口76c被移去。此時,第一部件70藉著作業員使用第二工具102而在抵抗偏壓力F1之下被保持於圖14所示的圓周位置。
如圖15所示,第一部件70藉著作業員使用 第二工具102而於第一旋轉方向D61被進一步旋轉。當銷接合開口76e被移動至使得第二部件(銷)72可被插入銷接合開口76e內的位置時,第二部件72被插入銷接合開口76e內。
如圖16所示,第一部件70藉著作業員使用第二工具102而於第二旋轉方向D62被旋轉,因而容許第二部件72可接觸凹入部份44a的傾斜表面44b。第二旋轉方向D62係與第一旋轉方向D61相反。在第二部件72接觸傾斜表面44b的狀態中,第二工具102從工具接合開口76d被移去。偏壓力F2從偏壓構件64經由中間構件66的第一部件70及第二部件72而被傳輸至連桿構件44。
如以上所討論的,中間構件66被與可移動構件42及連桿構件44分開地設置,以將偏壓構件64的偏壓力F2從第一端部部份64b經由中間構件66而傳輸至連桿構件44。與未設置有中間構件66的撥鏈器相比,此容許偏壓機構48可容易地使用第一工具100及第二工具102而被組裝。
此處所用的術語「包含」及其衍生字是指明確界定所述的特徵、元件、組件、群類、整數、及/或步驟的存在但是不排除其他未述及的特徵、元件、組件、群類、整數、及/或步驟的存在的開放式術語。此概念也適用於具有類似意義的字眼,例如術語「具有」、「包括」、及其衍生字。
術語「構件」、「區段」、「部份」、「零件」、或「元件」在以單數使用時可具有單一部件或多個部件的雙重意義。
本案所記載的術語「第一」、「第二」、或類似者中的序號只是識別號,並不具有任何其他的意義,例如特定的順序及類似者。另外,舉例而言,術語「第一元件」本身並不暗示有「第二元件」存在,並且術語「第二元件」本身並不暗示有「第一元件」存在。
最後,此處所用的程度術語例如「大致上或實質上」、「大概或大約」、及「近乎或近似」表示其所修飾的術語具有使得最終結果不會大幅改變的合理偏差量。
顯然,從以上教示的觀點,本發明可有許多的修正及改變。因此,應瞭解的是在附隨的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的範圍內,可以用此處所明確敘述者之外的其他方式來實施本發明。
40‧‧‧底座構件
42‧‧‧可移動構件
44‧‧‧連桿構件
44a‧‧‧凹入部份
46‧‧‧附加連桿構件
46b‧‧‧第一連桿端部部份
48‧‧‧偏壓機構
50c‧‧‧第一支撐部份
50d‧‧‧第二支撐部份
58‧‧‧第一連桿軸
60‧‧‧旋轉軸
62‧‧‧第二連桿軸
63a‧‧‧低速移位段調整螺釘
64‧‧‧偏壓構件
65‧‧‧纜線附接部份
68‧‧‧支撐構件
70‧‧‧第一部件
72‧‧‧第二部件
76‧‧‧外側部份
76d‧‧‧工具接合開口
78a‧‧‧近端部份
78b‧‧‧近端部份
80a‧‧‧遠端部份
80b‧‧‧遠端部份
A12‧‧‧第二旋轉軸線
A13‧‧‧第三旋轉軸線
A14‧‧‧第四旋轉軸線

Claims (20)

  1. 一種撥鏈器,包含:底座構件,其被建構成被附接於自行車車架;可移動構件,其被建構成可相對於該底座構件在撤回位置與伸出位置之間移動,該可移動構件於該伸出位置處與於該撤回位置處相比較為遠離該底座構件;連桿構件,其被建構成將該可移動構件可移動地耦接於該底座構件;附加連桿構件,其被建構成將該可移動構件可移動地耦接於該底座構件,該附加連桿構件為與該連桿構件及該可移動構件分開的構件;及偏壓機構,其被建構成偏壓該連桿構件以使得該可移動構件被設置於該撤回位置及該伸出位置中之一者,該偏壓機構包含:偏壓構件,其具有第一端部部份;及中間構件,其被與該可移動構件、該連桿構件、及該附加連桿構件分開地設置,以將該偏壓構件的偏壓力從該第一端部部份經由該中間構件而傳輸至該可移動構件及該連桿構件中之一者。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撥鏈器,其中該中間構件被建構成將該偏壓構件的該偏壓力從該第一端部部份傳輸至該連桿構件。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撥鏈器,其中該偏壓機構被建構成偏壓該連桿構件,使得該可移動 構件被設置於該撤回位置。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撥鏈器,其中該中間構件包含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該第一部件被建構成與該偏壓構件的該第一端部部份接合,且該第二部件被建構成與該可移動構件及該連桿構件中之該一者接合,並且被建構成被可拆卸地附接於該第一部件。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撥鏈器,其中該偏壓構件包含包括圓筒形部份的扭力彈簧,而該第一端部部份從該圓筒形部份延伸,該第一部件包含:內側部份,其被建構成被設置於該圓筒形部份的內部;及外側部份,其被建構成被設置於該圓筒形部份的外部,且該第二部件被建構成被可拆卸地附接於該外側部份。
  6. 一種撥鏈器,包含:底座構件,其被建構成被附接於自行車車架;可移動構件,其被建構成可相對於該底座構件在撤回位置與伸出位置之間移動,該可移動構件於該伸出位置處與於該撤回位置處相比較為遠離該底座構件;連桿構件,其被建構成將該可移動構件可移動地耦接於該底座構件;及 偏壓機構,其被建構成偏壓該連桿構件以使得該可移動構件被設置於該撤回位置及該伸出位置中之一者,該偏壓機構包含:偏壓構件,其具有第一端部部份;及中間構件,其被與該可移動構件及該連桿構件分開地設置,以將該偏壓構件的偏壓力從該第一端部部份經由該中間構件而傳輸至該可移動構件及該連桿構件中之一者,其中該中間構件包含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該第一部件被建構成與該偏壓構件的該第一端部部份接合,該第二部件被建構成與該可移動構件及該連桿構件中之該一者接合,並且被建構成被可拆卸地附接於該第一部件,該偏壓構件包含包括圓筒形部份的扭力彈簧,而該第一端部部份從該圓筒形部份延伸,該第一部件包含:內側部份,其被建構成被設置於該圓筒形部份的內部;及外側部份,其被建構成被設置於該圓筒形部份的外部,且該第二部件被建構成被可拆卸地附接於該外側部份,該可移動構件經由旋轉軸而被可樞轉地連接於該連桿構件,且該偏壓構件的該圓筒形部份及該中間構件被配置在該 旋轉軸上。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撥鏈器,其中該外側部份被建構成與該偏壓構件的該第一端部部份接合。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撥鏈器,其中該內側部份具有第一外部直徑,且該外側部份具有大於該第一外部直徑的第二外部直徑。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撥鏈器,其中該外側部份於該旋轉軸的軸向方向被設置在該偏壓構件與該連桿構件之間。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撥鏈器,其中該外側部份包含工具接合部份,以供工具在該撥鏈器被組裝時與該工具接合部份接合。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撥鏈器,其中該工具接合部份包含至少一個工具接合開口,以供該工具在該撥鏈器被組裝時與該至少一個工具接合開口接合。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撥鏈器,其中該工具接合部份包含多個工具接合開口,以供該工具在該撥鏈器被組裝時與該多個工具接合開口接合。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撥鏈器,其中該外側部份還包含銷接合開口,且該第二部件包含被建構成與該銷接合開口接合的銷。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撥鏈器,其中該中間構件被建構成將該偏壓構件的該偏壓力從該第一端部部份傳輸至該連桿構件,且該連桿構件包含被建構成與該第二部件接合的凹入部份。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撥鏈器,其中該連桿構件包含被可樞轉地連接於該底座構件的近端部份、及被可樞轉地連接於該可移動部份的遠端部份,且該連桿構件被建構成使得當該可移動構件在該撤回位置與該伸出位置之間移動時,該遠端部份於該自行車車架的前後方向移動。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撥鏈器,其中該連桿構件被建構成將該可移動構件耦接於該底座構件,使得該可移動構件可相對於該底座構件在該撤回位置與該伸出位置之間移動,該附加連桿構件被建構成將該可移動構件耦接於該底座構件,使得該可移動構件可相對於該底座構件在該撤回位置與該伸出位置之間移動,且該底座構件、該可移動構件、該連桿構件、及該附加連桿構件界定四桿連桿組。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撥鏈器,其中該中間構件被設置在該可移動構件的第一側,且該第一側係與該可移動構件的第二側相反,並且係在該底座構件被附接於該自行車車架的狀態中與該第二側相 比較為靠近該自行車車架。
  18. 一種撥鏈器,包含:底座構件,其被建構成被附接於自行車車架;可移動構件,其被建構成可相對於該底座構件在撤回位置與伸出位置之間移動,該可移動構件於該伸出位置處與於該撤回位置處相比較為遠離該底座構件;連桿構件,其被建構成將該可移動構件可移動地耦接於該底座構件;及偏壓機構,其被建構成偏壓該連桿構件以使得該可移動構件被設置於該撤回位置及該伸出位置中之一者,該偏壓機構包含:偏壓構件,其具有第一端部部份;及中間構件,其被與該可移動構件及該連桿構件分開地設置,以將該偏壓構件的偏壓力從該第一端部部份經由該中間構件而傳輸至該可移動構件及該連桿構件中之一者,其中該偏壓構件還具有第二端部部份,該中間構件被建構成將該偏壓構件的該偏壓力從該第一端部部份經由該中間構件而傳輸至該連桿構件,且該可移動構件具有被建構成接觸及引導自行車鏈條的引導表面、及被建構成用以配置該第二端部部份且被設置在該引導表面上的配置部份。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撥鏈器,其中該附加連桿構件可繞第一旋轉軸線旋轉地耦接於該可 移動構件,且可繞第二旋轉軸線旋轉地耦接於該底座構件,該連桿構件可繞第三旋轉軸線旋轉地耦接於該可移動構件,且可繞第四旋轉軸線旋轉地耦接於該底座構件,及該第一旋轉軸線、該第二旋轉軸線、該第三旋轉軸線及該第四旋轉軸線間彼此隔開。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的撥鏈器,其中該中間構件可繞該第三旋轉軸線相對於該可移動構件及該連桿構件旋轉。
TW103102949A 2013-05-23 2014-01-27 撥鏈器 TWI5850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3/900,787 US9216794B2 (en) 2013-05-23 2013-05-23 Front derailleur
US14/042,573 US9156524B2 (en) 2013-09-30 2013-09-30 Derailleu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46586A TW201446586A (zh) 2014-12-16
TWI585002B true TWI585002B (zh) 2017-06-01

Family

ID=518633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02949A TWI585002B (zh) 2013-05-23 2014-01-27 撥鏈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04176194B (zh)
DE (1) DE102014106893A1 (zh)
TW (1) TWI58500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016791A (ja) 2013-07-11 2015-01-29 株式会社シマノ フロントディレーラ
US9248885B2 (en) * 2013-09-30 2016-02-02 Shimano Inc. Derailleur
US10407128B2 (en) * 2016-09-30 2019-09-10 Shimano Inc. Bicycle derailleur
TWI743181B (zh) * 2017-08-25 2021-10-21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車用撥鏈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00393A1 (en) * 2001-11-26 2003-05-29 Shimano Inc. Front derailleur for a bicycle
US6629903B1 (en) * 2000-04-17 2003-10-07 Shimano Inc. Bicycle derailleur
CN103010396A (zh) * 2011-09-21 2013-04-03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前拨链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38658B2 (en) * 2004-08-30 2008-10-21 Shimano Inc. Bicycle front derailleur
JP2006213268A (ja) * 2005-02-07 2006-08-17 Shimano Inc 自転車用リアディレーラ
US7442136B2 (en) * 2005-02-18 2008-10-28 Shimano Inc. Motorized bicycle derailleur assembly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29903B1 (en) * 2000-04-17 2003-10-07 Shimano Inc. Bicycle derailleur
US20030100393A1 (en) * 2001-11-26 2003-05-29 Shimano Inc. Front derailleur for a bicycle
CN103010396A (zh) * 2011-09-21 2013-04-03 株式会社岛野 自行车前拨链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4106893A1 (de) 2014-11-27
TW201446586A (zh) 2014-12-16
CN104176194B (zh) 2017-04-12
CN104176194A (zh) 2014-1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76280B (zh) 撥鏈器
US9156524B2 (en) Derailleur
US11180217B2 (en) Multiple bicycle sprocket assembly
US7722487B2 (en) Front derailleur with mounting fixture
EP2030889B1 (en) Bicycle rear derailleur
EP2210806B1 (en) Bicycle derailleur
EP1902937B1 (en) Bicycle rear derailleur
EP1902936B1 (en) Bicycle rear derailleur
TWI341807B (en) Bicycle rear derailleur
US20170355422A1 (en) Bicycle sprocket
TWI585002B (zh) 撥鏈器
EP1688346A2 (en) Bicycle derailleur with a motion limiting structure
US7780558B2 (en) Bicycle rear derailleur
US7585237B2 (en) Bicycle component with axle fixing structure
EP1944230A2 (en) Bicycle front derailleur
US7922612B2 (en) Power supply structure for bicycles
EP2543578A1 (en) Head tube assembly for a bicycle with cable access routing in an open steerer configuration
US20170313385A1 (en) Bicycle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bicycle drive unit
US10351210B2 (en)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US10486770B2 (en) Bicycle tensioner apparatus and bicycle tensioner
US7806792B2 (en) Auxiliary bicycle shifting component
US7520831B2 (en) Gear-shifting apparatus, and bicycle incorporating same
TW200526462A (en) Arrangement structure of speed-change cable
US20160236750A1 (en) Bicycle drive system
US20160023714A1 (en) Bicycle deraille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