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80941B - 自動對焦測試系統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自動對焦測試系統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80941B
TWI580941B TW104137087A TW104137087A TWI580941B TW I580941 B TWI580941 B TW I580941B TW 104137087 A TW104137087 A TW 104137087A TW 104137087 A TW104137087 A TW 104137087A TW I580941 B TWI580941 B TW I58094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ocus
test
tested
image module
interv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370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16762A (zh
Inventor
楊政琿
黃馨諄
Original Assignee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41370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80941B/zh
Priority to CN201610283328.8A priority patent/CN106686373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809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80941B/zh
Publication of TW2017167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16762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7/00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for television systems or their details
    • H04N17/002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for television systems or their details for television camer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utomatic Focus Adjustment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自動對焦測試系統及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測試系統,特別是指一種自動對焦測試系統及方法。
目前自動對焦(Auto Focus,簡稱AF)測試方式,是藉由控制鏡頭移動至多個不同位置,並藉由演算法計算出對應該些位置的對焦值(focus value),以得知目前鏡頭在各位置所拍攝之影像的清晰度。其中對焦值越大,影像的清晰度越高。因此,鏡頭在產生最大對焦值的位置即最佳對焦位置。
然而,在習知測試過程中,如果鏡頭移動的間距設定過大,容易造成錯過最大對焦值的位置,而導致無法找尋到正確的最佳對焦位置。因此,目前在自動對焦測試上,都是以較小的移動間距控制每個受測鏡頭移動,以避免影響測試的準確性。但相對來說,由於鏡頭在每個位置都必須計算一次對焦值。因此,移動間距小會造成需要計算的位置多而增加測試時間。此對於對焦測試範圍越大或者受測的鏡頭越多來說,其所耗費的時間更是驚人。
有鑑於上述問題,於一實施例中。係提供一種自動對焦測試系統,用以測試一待測影像模組。自動對焦測試系統包括固定測試場景與 對焦控制裝置。待測影像模組設置於固定測試場景中。對焦控制裝置包括處理模組、設定模組及控制模組。處理模組依據預設起始位置與最佳對焦位置產生中間門檻位置,其中最佳對焦位置為標準影像模組在固定測試場景中以標準移動步距對焦而產生最大對焦值的位置,預設起始位置與中間門檻位置之間形成第一對焦區間,中間門檻位置與最佳對焦位置之間形成第二對焦區間。設定模組設定待測影像模組於第一對焦區間的第一對焦移動步距,以及設定待測影像模組於第二對焦區間的第二對焦移動步距,第一對焦移動步距是大於第二對焦移動步距與標準移動步距。控制模組控制待測影像模組依據第一對焦移動步距與第二對焦移動步距進行對焦測試。
於一實施例中,係提供一種自動對焦測試方法,包括取得一最佳對焦位置,其中最佳對焦位置為標準影像模組在固定測試場景中以標準移動步距對焦而產生最大對焦值的位置、依據預設起始位置與最佳對焦位置產生中間門檻位置,其中預設起始位置與中間門檻位置之間形成第一對焦區間,中間門檻位置與最佳對焦位置之間形成第二對焦區間、設定待測影像模組於第一對焦區間的第一對焦移動步距,設定待測影像模組於第二對焦區間的第二對焦移動步距,其中第一對焦移動步距大於第二對焦移動步距與標準移動步距、控制位於固定測試場景中的待測影像模組依據第一對焦移動步距與第二對焦移動步距進行對焦測試。
藉此,本發明實施例是利用一標準影像模組在固定測試場景中以標準移動步距對焦以取得鏡頭對應固定測試場景的最佳對焦位置。再於最佳對焦位置與預設起始位置之間設定中間門檻位置。並控制待測影像模組由預設起始位置移動到中間門檻位置的步距大於待測影像模組由中 間門檻位置移動至最佳對焦位置的步距、以及標準影像模組對焦時的標準移動步距。達到使測試過程更加快速且維持測試的準確性。
1‧‧‧自動對焦測試系統
2‧‧‧待測影像模組
3‧‧‧標準影像模組
4‧‧‧對焦曲線
10‧‧‧固定測試場景
11‧‧‧箱體
12‧‧‧對焦主體
13‧‧‧光源
14‧‧‧測試載具
20‧‧‧對焦控制裝置
21‧‧‧處理模組
22‧‧‧設定模組
23‧‧‧控制模組
24‧‧‧偵測模組
S‧‧‧預設起始位置
M‧‧‧中間門檻位置
M1‧‧‧設定門檻位置
B‧‧‧最佳對焦位置
F1‧‧‧第一對焦區間
F2‧‧‧第二對焦區間
F3‧‧‧第三對焦區間
S00‧‧‧依據標準影像模組的景深產生標準移動步距
S01‧‧‧取得一最佳對焦位置
S02‧‧‧依據預設起始位置與最佳對焦位置產生中間門檻位置,預設起始位置與中間門檻位置之間形成第一對焦區間,中間門檻位置與最佳對焦位置之間形成第二對焦區間
S03‧‧‧設定待測影像模組於第一對焦區間的第一對焦移動步距,設定待測影像模組於第二對焦區間的第二對焦移動步距,其中第一對焦移動步距大於第二對焦移動步距與標準移動步距
S04‧‧‧偵測待測影像模組的初始鏡頭位置
S05‧‧‧判斷初始鏡頭位置是否在預設起始位置與最佳對焦位置之間
S06‧‧‧控制待測影像模組以一調整步距由初始鏡頭位置移動至第一對焦區間中
S07‧‧‧控制位於固定測試場景中的待測影像模組依據第一對焦移動步距與第二對焦移動步距進行對焦測試
S08‧‧‧輸出待測影像模組的實際最佳對焦位置
S09‧‧‧比對實際最佳對焦位置與最佳對焦位置並輸出測試結果
[第1圖]係本發明自動對焦測試系統一實施例之平面架構圖。
[第2圖]係本發明自動對焦測試系統一實施例之硬體方塊圖。
[第3圖]係本發明標準影像模組一實施例之對焦曲線圖。
[第4圖]係本發明自動對焦測試系統一實施例之對焦示意圖。
[第5圖]係本發明自動對焦測試系統另一實施例之對焦示意圖。
[第6圖]係本發明自動對焦測試方法第一實施例之步驟流程圖。
[第7圖]係本發明自動對焦測試方法第二實施例之步驟流程圖。
[第8圖]係本發明自動對焦測試方法第三實施例之步驟流程圖。
[第9圖]係本發明自動對焦測試方法第四實施例之步驟流程圖。
第1圖與第2圖為本發明自動對焦測試系統一實施例之平面架構圖與硬體方塊圖。請參第1、2圖所示,於一實施例中,自動對焦測試系統1是用以測試待測影像模組2,也就是對待測影像模組2進行自動對焦測試。自動對焦測試系統1包括有固定測試場景10與對焦控制裝置20,待測影像模組2是設置在固定測試場景10中。於一實施例中,待測影像模組2為可伸縮移動之鏡頭且電連接一驅動器(如音圈馬達),以通過驅動器控制待測影像模組2移動於不同位置。
如第1圖所示,於一實施例中,固定測試場景10是包括有箱 體11、對焦主體12、光源13及測試載具14,對焦主體12、光源13及測試載具14是設置於箱體11中,且測試載具14與對焦主體12之間具有固定間距,光源13使箱體11內部維持固定亮度,待測影像模組2是可拆卸地設置在測試載具14上,使待測影像模組2測試完後能自測試載具14拆卸取下,以更換另一組待測影像模組2進行自動對焦測試。據此,裝設於固定測試場景10中的鏡頭都能夠在相同的測試環境(例如相同的亮度、拍攝方向、拍攝物以及鏡頭與對焦主體12的距離等)下進行自動對焦程序。於一實施例中,對焦主體12可為太陽測試圖像、方塊測試圖像、立體物或照片等。而光源13可為設置在對焦主體12後方之背光模組或設置於其他位置的燈具。
對焦控制裝置20包括處理模組21、設定模組22及控制模組23。如第1圖所示,於一實施例中,對焦控制裝置20可為一伺服器主機或一中央處理器。處理模組21、設定模組22及控制模組23可分別為微電腦、處理器或特用晶片來實現。於一實施例中,處理模組21、設定模組22及控制模組23可整合於同一電路板或模組上,此並不侷限。
處理模組21是依據預設起始位置與最佳對焦位置產生中間門檻位置,其中最佳對焦位置為一標準影像模組3在上述的固定測試場景10中以標準移動步距對焦而產生最大對焦值的位置。於一實施例中,標準影像模組3為可伸縮移動的鏡頭而能受控移動於不同位置。詳言之,標準影像模組3是在固定測試場景10的測試環境中以標準移動步距進行自動對焦程序,也就是控制標準影像模組3以標準移動步距移動於複數個位置,並計算出每個位置的對焦值。其中產生最大對焦值的位置即最佳對焦位置 (即鏡頭所拍攝之影像最清晰的位置)。於一實施例中,計算對焦值的方式可通過調制轉換函數(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運算取得。
於一實施例中,上述標準移動步距是以標準影像模組3的景深(Depth of field,DOF,也就是鏡頭對焦點前後相對清晰的成像範圍)計算出,一般來說,標準移動步距不可過大(不可超過成像範圍),否則容易造成錯過最大對焦值的位置,而導致無法找尋到正確的最佳對焦位置,標準移動步距的計算方式為習知技術,在此則不多加贅述。
如第3圖所示,於一實施例中,標準影像模組3在固定測試場景10進行自動對焦程序後,會產生一對焦曲線4(focus profile)。在本實施例中,X座標軸是表示鏡頭位置所對應到的Dac值(在此為0到500Dac),而Y座標軸是表示對焦值(在此為0到60000DN,Digital Number)。於此圖中,對焦曲線4所顯示最大對焦值為55000 DN,而最大對焦值所對應到標準影像模組3之鏡頭位置(即最佳對焦位置)的數值為296Dac。藉此,即可取得標準影像模組3的最佳對焦位置B。
如第4圖所示,於一實施例中,預設起始位置S為自行定義之開始進行鏡頭測試的位置,在此圖中,預設起始位置S所對應的數值為216Dac,處理模組21在取得最佳對焦位置B後,即可定義出待測影像模組2的自動對焦測試範圍(即預設起始位置S之數值216Dac到最佳對焦位置B之數值296Dac),且處理模組21會在預設起始位置S與最佳對焦位置B之間定義出一中間門檻位置M。在此,中間門檻位置M所對應的數值是272Dac。構成預設起始位置S與中間門檻位置M之間形成一第一對焦區間 F1,中間門檻位置M與最佳對焦位置B之間形成一第二對焦區間F2。於一些實施例中,中間門檻位置M可為預設起始位置S與最佳對焦位置B之間的任意位置,例如中間門檻位置M所對應的數值可為222Dac、240Dac或262Dac,此部分並不侷限。
於一實施例中,設定模組22設定待測影像模組2於第一對焦區間F1的一第一對焦移動步距,以及設定待測影像模組2於第二對焦區間F2的一第二對焦移動步距,其中第一對焦移動步距大於第二對焦移動步距與標準移動步距。控制模組23控制待測影像模組2依據第一對焦移動步距與第二對焦移動步距進行對焦測試。詳言之,待測影像模組2在自動對焦測試的過程中,當待測影像模組2的位置位於第一對焦區間F1時,是控制待測影像模組2以第一對焦移動步距移動至第二對焦區間F2,當待測影像模組2的位置於第二對焦區間F2時,則是控制待測影像模組2以第二對焦移動步距往最佳對焦位置B方向移動。於一實施例中,控制模組23是電連接於待測影像模組2所連接的驅動器,以通過控制驅動器控制待測影像模組2移動。
進一步舉例來說,假設鏡頭可移動的最小步距為1Dac,則預設起始位置S以最小步距移動到最佳對焦位置B即需要80步。基於此,若標準影像模組3的標準移動步距為3Dac時,則設定模組22可設定待測影像模組2於第一對焦區間F1的第一對焦移動步距為大於3Dac,例如第一對焦移動步距為4Dac、6Dac、8Dac、10Dac或20Dac。而設定待測影像模組2於第二對焦區間F2的第二對焦移動步距是等於標準移動步距。
藉此,相較於過去都是以標準移動步距控制每個待測影像模 組2進行自動對焦測試的方式來說。本發明實施例是先通過標準影像模組3進行對焦程序而取得最佳對焦位置以定義出中間門檻位置,再設定第一對焦移動步距大於第二對焦移動步距與標準移動步距,使待測影像模組2在影像較模糊的區間中的移動步距較大而加快速度,在靠近最佳對焦位置的區間再控制待測影像模組2以標準移動步距移動。藉以達到大幅增加測試鏡頭的速度,且避免錯過最佳對焦位置而維持測試的準確性。
如第4圖所示,於一實施例中,第一對焦區間F1是大於第二對焦區間F2。換言之,預設起始位置S至中間門檻位置M的距離是大於中間門檻位置M至最佳對焦位置B的距離。藉此,能夠達到進一步加快測試鏡頭的速度。
於一實施例中,待測影像模組2於第二對焦區間F2的第二對焦移動步距也可小於標準移動步距。例如標準移動步距為3Dac,第二對焦移動步距為2Dac,以達到進一步增加準確性之目的。如第4圖所示,於一實施例中,中間門檻位置M與最佳對焦位置B之間的距離是大於標準移動步距的距離。也就是說,第二對焦區間F2必須要大於標準移動步距,以避免待測影像模組2移動時錯過最佳對焦位置B。於一實施例中,中間門檻位置M與最佳對焦位置B之間的距離至少大於三個或四個標準移動步距的距離。
於一實施例中,對焦控制裝置20更包括有偵測模組24,其中偵測模組24可以微電腦、處理器或特用晶片來實現。偵測模組24偵測待測影像模組2的初始鏡頭位置,當初始鏡頭位置未於預設起始位置與最佳對焦位置之間時,控制模組23控制待測影像模組2以一調整步距由初始鏡 頭位置移動至第一對焦區間中。於一實施例中,如第4圖所示,假設待測影像模組2的初始位置所對應到數值是小於216Dac,例如初始鏡頭位置的數值是200 Dac,則控制模組23以調整步距大於17Dac控制待測影像模組2一步移動到第一對焦區間F1中,然後控制模組23再依據第一對焦移動步距與第二對焦移動步距進行對焦測試,達到避免待測影像模組2的初始鏡頭位置未於自動對焦的測試範圍內。
於一實施例中,其中調整步距是與中間門檻位置及預設起始位置的差值成正比。也就是說,預設起始位置至中間門檻位置的距離越大,則調整步距越大。於一實施例中,其中調整步距可以下列公式表示:S1=(X1+X2)/2,其中S1為調整步距,X1為最佳對焦位置與預設起始位置的差值,X2為中間門檻位置與預設起始位置的差值。如第4圖所示,於本實施例中,預設起始位置S所對應的數值為216Dac,中間門檻位置M所對應的數值是272Dac,最佳對焦位置B所對應的數值是296Dac,故最佳對焦位置與預設起始位置的差值為80Dac,而中間門檻位置與預設起始位置的差值為56Dac,因此調整步距可由上式計算出為68Dac。
如第5圖所示,於一實施例中,其中處理模組21更依據預設起始位置S與最佳對焦位置B產生設定門檻位置M1,該設定門檻位置M1位於中間門檻位置M與最佳對焦位置B之間,使設定門檻位置M1與最佳對焦位置B之間形成第三對焦區間F3,設定模組22設定待測影像模組2於第三對焦區間F3的第三對焦移動步距,其中第二對焦移動步距大於第三對焦移動步距,控制模組23更控制待測影像模組2依據第三對焦移動步距進行 對焦測試程序。換言之,處理模組21可在預設起始位置S與最佳對焦位置B之間設有多個門檻位置而形成多個對焦區間,且待測影像模組2在越靠近預設起始位置S的區間,其移動步距越大。
於一實施例中,上述第一對焦移動步距是大於第二對焦移動步距,第二對焦移動步距是大於第三對焦移動步距,而第三對焦移動步距是等於標準移動步距。例如:標準移動步距為3Dac,第三對焦移動步距為3Dac,第二對焦移動步距為6Dac,第一對焦移動步距為10Dac。如第5圖所示,於一實施例中,第一對焦區間F1是大於第二對焦區間F2,第二對焦區間F2是大於第三對焦區間F3,藉以達到進一步加快測試速度之目的。
如第6圖所示,為本發明自動對焦測試方法第一實施例之步驟流程圖。以下所提及之硬體結構可對照上述自動對焦測試系統1所揭示,先此敘明。自動對焦測試方法包括:取得一最佳對焦位置(步驟S01)、依據預設起始位置與最佳對焦位置產生中間門檻位置,其中預設起始位置與中間門檻位置之間形成第一對焦區間,中間門檻位置與最佳對焦位置之間形成第二對焦區間(步驟S02)、設定待測影像模組2於第一對焦區間的第一對焦移動步距,設定待測影像模組2於第二對焦區間的第二對焦移動步距,其中第一對焦移動步距大於第二對焦移動步距與標準移動步距(步驟S03)、控制位於固定測試場景10中的待測影像模組2依據第一對焦移動步距與第二對焦移動步距進行對焦測試(步驟S07)。
在步驟S01中,標準影像模組3是在固定測試場景10的測試環境中以標準移動步距進行自動對焦程序,也就是可控制標準影像模組3 以標準移動步距移動於複數個位置,並計算出每個位置的對焦值。其中產生最大對焦值的位置即最佳對焦位置(即鏡頭所拍攝之影像最清晰的位置)。
在步驟S02中,是以一處理模組21依據預設起始位置與最佳對焦位置產生中間門檻位置,且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對焦區間是大於第二對焦區間。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對焦區間的範圍是大於標準移動步距的距離。於一實施例中,步驟S02更可包括依據預設起始位置與最佳對焦位置產生設定門檻位置,且設定門檻位置位於中間門檻位置與最佳對焦位置之間,使設定門檻位置與最佳對焦位置之間形成第三對焦區間。
在步驟S03中,第二對焦移動步距可等於或小於標準移動步距。於一實施例中,步驟S03更包括設定待測影像模組2於第三對焦區間的第三對焦移動步距,其中第二對焦移動步距大於第三對焦移動步距。
在步驟S07中,可通過一控制模組23電連接於待測影像模組2所連接的驅動器,以通過控制驅動器控制待測影像模組2移動。於一實施例中,步驟S07更包括控制待測影像模組2依據第三對焦移動步距進行對焦測試程序。
如第7圖所示,為本發明自動對焦測試方法第二實施例之步驟流程圖。於本實施例中,在步驟S07之前,更包括偵測待測影像模組2的初始鏡頭位置(步驟S04)、判斷初始鏡頭位置是否在預設起始位置與最佳對焦位置之間(步驟S05),若初始鏡頭位置在預設起始位置與最佳對焦位置之間,則直接進入步驟S07,若初始鏡頭位置不在預設起始位置與最佳對焦位置之間,則控制待測影像模組2以一調整步距由初始鏡頭位 置移動至第一對焦區間中(步驟S06)。也就是說,若待測影像模組2的初始鏡頭位置不在自動對焦的測試範圍內,即控制待測影像模組2移動到第一對焦區間中,以控制待測影像模組2依據第一對焦移動步距與第二對焦移動步距進行對焦測試。
如第8圖所示,為本發明自動對焦測試方法第三實施例之步驟流程圖。於本實施例中,在步驟S01之前,更包括依據標準影像模組3的景深產生標準移動步距(步驟S00)。
如第9圖所示,為本發明自動對焦測試方法第四實施例之步驟流程圖。於本實施例中,在步驟S07之後,更包括輸出待測影像模組2的實際最佳對焦位置(步驟S08)、比對實際最佳對焦位置與最佳對焦位置並輸出測試結果(步驟S09)。於一實施例中,實際最佳對焦位置與最佳對焦位置之間可設定一容許誤差範圍,若實際最佳對焦位置在該容許誤差範圍中時,則輸出待測影像模組2合格之測試結果。
本發明之技術內容已以較佳實施例揭示如上述,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創作之精神所做些許之更動與潤飾,皆應涵蓋於本發明之範疇內,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2‧‧‧待測影像模組
3‧‧‧標準影像模組
20‧‧‧對焦控制裝置
21‧‧‧處理模組
22‧‧‧設定模組
23‧‧‧控制模組
24‧‧‧偵測模組
B‧‧‧最佳對焦位置

Claims (17)

  1. 一種自動對焦測試系統,用以測試一待測影像模組,該自動對焦測試系統包括: 一固定測試場景,該待測影像模組設置於該固定測試場景中;以及 一對焦控制裝置,電連接於該待測影像模組,該對焦控制裝置包括: 一處理模組,依據一預設起始位置與一最佳對焦位置產生一中間門檻位置,其中該最佳對焦位置為一標準影像模組在該固定測試場景中以一標準移動步距對焦而產生一最大對焦值的位置,該預設起始位置與該中間門檻位置之間形成一第一對焦區間,該中間門檻位置與該最佳對焦位置之間形成一第二對焦區間; 一設定模組,設定該待測影像模組於該第一對焦區間的一第一對焦移動步距、以及設定該待測影像模組於該第二對焦區間的一第二對焦移動步距,其中該第一對焦移動步距大於該第二對焦移動步距與該標準移動步距;以及 一控制模組,控制該待測影像模組依據該第一對焦移動步距與該第二對焦移動步距進行對焦測試。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自動對焦測試系統,其中該第一對焦區間係大於該第二對焦區間。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自動對焦測試系統,其中該第二對焦移動步距是等於或小於該標準移動步距,該中間門檻位置與該最佳對焦位置之間的距離是大於該標準移動步距的距離。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自動對焦測試系統,其中該對焦控制裝置更包括一偵測模組,該偵測模組偵測該待測影像模組的一初始鏡頭位置,當該初始鏡頭位置未於該預設起始位置與該最佳對焦位置之間時,該控制模組控制該待測影像模組以一調整步距由該初始鏡頭位置移動至該第一對焦區間中。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自動對焦測試系統,其中該調整步距係與該中間門檻位置及該預設起始位置的差值成正比。
  6. 如請求項4或5所述之自動對焦測試系統,其中該調整步距係以下列公式表示: S1=(X1+X2)/2; 其中,S1為該調整步距,X1為該最佳對焦位置與該預設起始位置的差值,X2為該中間門檻位置與該預設起始位置的差值。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自動對焦測試系統,其中該處理模組更依據該預設起始位置與該最佳對焦位置產生一設定門檻位置,該設定門檻位置位於該中間門檻位置與該最佳對焦位置之間,使該設定門檻位置與該最佳對焦位置之間形成一第三對焦區間,該設定模組設定該待測影像模組於該第三對焦區間的一第三對焦移動步距,其中該第二對焦移動步距大於該第三對焦移動步距,該控制模組更控制該待測影像模組依據該第三對焦移動步距進行對焦測試。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自動對焦測試系統,其中該第三對焦移動步距等於或小於該標準移動步距,該設定門檻位置與該最佳對焦位置之間的距離是大於該標準移動步距的距離。
  9. 如請求項7所述之自動對焦測試系統,其中該第一對焦區間是大於該第二對焦區間,該第二對焦區間是大於該第三對焦區間。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自動對焦測試系統,其中該固定測試場景包括一箱體、一對焦主體、一光源及一測試載具,該對焦主體、該光源及該測試載具係設置於該箱體中,且該測試載具與該對焦主體之間具有一固定間距,該光源使該箱體內部維持一固定亮度。
  11. 一種自動對焦測試方法,用以測試一待測影像模組,該自動對焦測試方法包括下列步驟: 取得一最佳對焦位置,其中該最佳對焦位置為一標準影像模組在一固定測試場景中以一標準移動步距對焦而產生一最大對焦值的位置; 依據一預設起始位置與該最佳對焦位置產生一中間門檻位置,其中該預設起始位置與該中間門檻位置之間形成一第一對焦區間,該中間門檻位置與該最佳對焦位置之間形成一第二對焦區間; 設定該待測影像模組於該第一對焦區間的一第一對焦移動步距,設定該待測影像模組於該第二對焦區間的一第二對焦移動步距,其中該第一對焦移動步距大於該第二對焦移動步距與該標準移動步距;以及 控制位於該固定測試場景中的該待測影像模組依據該第一對焦移動步距與該第二對焦移動步距進行對焦測試。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自動對焦測試方法,其中該「取得一最佳對焦位置」的步驟前,更包括:依據該標準影像模組的景深產生該標準移動步距。
  13. 如請求項11所述之自動對焦測試方法,其中該「控制位於該固定測試場景中的該待測影像模組依據該第一對焦移動步距與該第二對焦移動步距進行對焦測試」的步驟前,更包括:偵測該待測影像模組的一初始鏡頭位置,當該初始鏡頭位置未於該預設起始位置與該最佳對焦位置之間時,控制該待測影像模組以一調整步距由該初始鏡頭位置移動至該第一對焦區間中。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自動對焦測試方法,其中該調整步距係與該中間門檻位置及該預設起始位置的差值成正比。
  15. 如請求項13或14所述之自動對焦測試方法,更包括: 以下列公式計算出該調整步距: S1=(X1+X2)/2; 其中,S1為該調整步距,X1為該最佳對焦位置與該預設起始位置的差值,X2為該中間門檻位置與該預設起始位置的差值。
  16. 如請求項11所述之自動對焦測試方法,更包括:      依據該預設起始位置與該最佳對焦位置產生一設定門檻位置,其中該設定門檻位置位於該中間門檻位置與該最佳對焦位置之間,使該設定門檻位置與該最佳對焦位置之間形成一第三對焦區間;      設定該待測影像模組於該第三對焦區間的一第三對焦移動步距,其中該第二對焦移動步距大於該第三對焦移動步距;以及      控制該待測影像模組依據該第三對焦移動步距進行對焦測試。
  17. 如請求項11所述之自動對焦測試方法,其中該「控制位於該固定測試場景中的該待測影像模組依據該第一對焦移動步距與該第二對焦移動步距進行對焦測試」的步驟後,更包括: 輸出該待測影像模組的一實際最佳對焦位置;以及 比對該實際最佳對焦位置與該最佳對焦位置並輸出一測試結果。
TW104137087A 2015-11-10 2015-11-10 自動對焦測試系統及方法 TWI58094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37087A TWI580941B (zh) 2015-11-10 2015-11-10 自動對焦測試系統及方法
CN201610283328.8A CN106686373B (zh) 2015-11-10 2016-04-29 自动对焦测试系统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37087A TWI580941B (zh) 2015-11-10 2015-11-10 自動對焦測試系統及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80941B true TWI580941B (zh) 2017-05-01
TW201716762A TW201716762A (zh) 2017-05-16

Family

ID=588392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37087A TWI580941B (zh) 2015-11-10 2015-11-10 自動對焦測試系統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6686373B (zh)
TW (1) TWI58094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88282B (zh) * 2019-03-19 2020-07-07 深圳市同为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摄像机镜头的自动调焦装置的调节方法
CN110430426A (zh) * 2019-09-06 2019-11-08 昆山丘钛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相位检测自动对焦性能的测试方法及装置
CN113452991B (zh) * 2021-08-31 2021-11-23 南昌龙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镜头对焦状态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486599B (en) * 2001-10-16 2002-05-11 Kinpo Elect Inc Automatic focusing method for camera
TW200712594A (en) * 2005-09-16 2007-04-01 Foxsemicon Integrated Tech Inc Automatic focusing apparatus and related method
TW200719702A (en) * 2005-11-11 2007-05-16 Primax Electronics Ltd Auto focus method for digital camera
TW200934226A (en) * 2008-01-25 2009-08-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auto-focus method
US7693411B2 (en) * 2006-05-11 2010-04-06 San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obile terminal and auto-focusing method using a lens position error compensation
TW201346423A (zh) * 2012-05-14 2013-11-16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相機模組測試系統及方法
TW201541142A (zh) * 2014-04-24 2015-11-01 Realtek Semiconductor Corp 被動式自動對焦裝置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058009B1 (ko) * 2004-08-06 2011-08-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지털 촬영 장치에서의 자동 포커싱 방법, 및 이 방법을채용한 디지털 촬영 장치
JP2007094023A (ja) * 2005-09-29 2007-04-12 Fujifilm Corp フォーカスレンズの焦点調整方法、及び撮像装置
CN103576284B (zh) * 2012-07-26 2016-01-13 华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对焦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486599B (en) * 2001-10-16 2002-05-11 Kinpo Elect Inc Automatic focusing method for camera
TW200712594A (en) * 2005-09-16 2007-04-01 Foxsemicon Integrated Tech Inc Automatic focusing apparatus and related method
TW200719702A (en) * 2005-11-11 2007-05-16 Primax Electronics Ltd Auto focus method for digital camera
US7693411B2 (en) * 2006-05-11 2010-04-06 San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obile terminal and auto-focusing method using a lens position error compensation
TW200934226A (en) * 2008-01-25 2009-08-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auto-focus method
TW201346423A (zh) * 2012-05-14 2013-11-16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相機模組測試系統及方法
TW201541142A (zh) * 2014-04-24 2015-11-01 Realtek Semiconductor Corp 被動式自動對焦裝置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86373B (zh) 2018-01-30
CN106686373A (zh) 2017-05-17
TW201716762A (zh) 2017-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98308B2 (en) Ranging method, automatic focusing method and device
US20080297648A1 (en) Focus detection apparatus
TWI515470B (zh) 使用多鏡頭的自動對焦系統及其方法
US9693041B2 (en)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calibrating image deformation thereof
US11022858B2 (en) Multiple camera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ynchronized autofocus
CN108616685B (zh) 一种对焦方法及对焦装置
CN112752026A (zh) 自动对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TWI580941B (zh) 自動對焦測試系統及方法
JP2013088261A (ja) 三次元形状計測装置、三次元形状計測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327123B2 (ja) カメラフォーカス調整装置
US9900493B2 (en) Focus detec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prediction for the same
WO2007058099A1 (ja) 撮像装置
JP2014081462A (ja) 焦点検出装置及びそれを有するレンズ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US9854150B2 (en) Auto-focus control in a camera to prevent oscillation
TWI588585B (zh) 影像擷取裝置及對焦方法
JP2014095631A (ja) 3次元計測装置および3次元計測方法
JP2014235296A (ja) 交換レンズ
JP6193609B2 (ja) 三次元形状計測装置、三次元形状計測方法
KR100741814B1 (ko) 거리 측정용 카메라의 내부 장치에 대한 변수값 보정 방법 및 카메라 보정 장치
JP6247724B2 (ja) 計測装置
TWI618971B (zh) 拍攝裝置以及拍攝方法
JP6508267B2 (ja) 交換レンズ
KR100764445B1 (ko) 카메라의 오토포커싱 방법
KR101712545B1 (ko) 적외선 검출기의 디포커스 장치 및 디포커스 방법
JPH05210043A (ja) 自動焦点調節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