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75996B - 包含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之無線通訊系統與方法 - Google Patents

包含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之無線通訊系統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75996B
TWI575996B TW104139392A TW104139392A TWI575996B TW I575996 B TWI575996 B TW I575996B TW 104139392 A TW104139392 A TW 104139392A TW 104139392 A TW104139392 A TW 104139392A TW I575996 B TWI575996 B TW I57599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imultaneous
duplex
communication
frequency full
user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393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22472A (zh
Inventor
簡均哲
劉舒慈
Original Assignee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filed Critical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Publication of TW2016224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224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759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7599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2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36/30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measured or perceived connection quality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54Circuits using the same frequency for two directions of communication
    • H04B1/56Circuits using the same frequency for two directions of communication with provision for simultaneous communication in two dir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14Spectrum shar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different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Description

包含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之無線通訊系統與方法
本發明關於一種無線通訊系統與方法。更具體而言,本發明關於一種包含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之無線通訊系統與方法。
一直以來,如何提高頻譜的使用率都是無線通訊這個領域所重視的一項重要課題。為了提高頻譜的使用率,一種名為同時同頻全雙工(co-time co-frequency full duplex;CCFD)的技術已受重視。同時同頻全雙工是指在單一個物理通道上同時且同頻地傳送訊號與接收訊號,藉此提高頻譜的使用率。然而,因同時同頻全雙工是在單一個物理通道上同時且同頻地傳送訊號與接收訊號,故其在使用上必須能夠有效地抑制傳送的訊號以及接收的訊號之間的相互干擾。一般而言,為了實現同時同頻全雙工,通常會搭配天線隔離、類比干擾消除、數位干擾消除、基頻演算法等方式來消除或抑制傳送的訊號以及接收的訊號之間的相互干擾。
然而,在各種無線通訊系統中,使用者設備可以是可移動的裝置,而可移動的使用者設備可能會造成其與基地台或與其他使用者設備之間的通訊通道改變。即使使用者設備不移動(例如長時間處在固定的位置),使用者設備與基地台之間或使用者設備之間的通訊通道也可能隨著時 間以及外在環境因素而改變(亦即時變通道)。另外,在各種無線通訊系統中,隨著使用者設備或基地台的耗損,其本身消除或抑制干擾的能力亦可能改變。在各種無線通訊系統中,使用者設備與基地台之間的距離變化可能會影響使用者設備與基地台之間的相互干擾,而使用者設備之間的距離變化也可能會影響使用者設備之間的相互干擾。由此可知,除了使用者設備本身能否抑制其傳送的訊號以及其接收的訊號之間的相互干擾這個因素之外,影響使用者設備是否適合採用同時同頻全雙工進行通訊的因素還有很多。
基於上述因素,原本採用同時同頻全雙工進行通訊的使用者設備可能因為上述因素而不再適合採用同時同頻全雙工進行通訊,而原本沒有採用同時同頻全雙工進行通訊的使用者設備也可能因為上述因素而變為適合採用同時同頻全雙工進行通訊。然而,傳統的同時同頻全雙工技術尚未對此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因此,如何在同時同頻全雙工的架構下為使用者設備指定適合的通訊模式,確為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之一項重大需求。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的一個面向可以是一種包含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之無線通訊系統。該無線通訊系統可包含至少一使用者設備以及耦合至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之一通訊裝置。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可用以提供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該通訊裝置可用以根據該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為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中的每一個指定一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及一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其中之一。對應至該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之任一個使用者設備可與該通訊裝置進行一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對應至該 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之至少任二個使用者設備可與該通訊裝置進行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對應至該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之任一個使用者設備可與該通訊裝置進行一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另一個面向可以是一種包含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之無線通訊方法。該無線通訊方法可包含下列步驟:透過至少一使用者設備,提供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以及透過一通訊裝置,根據該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為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中的每一個指定一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及一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其中之一。對應至該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之任一個使用者設備可與該通訊裝置進行一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對應至該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之至少任二個使用者設備可與該通訊裝置進行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對應至該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之任一個使用者設備可與該通訊裝置進行一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
於本發明中,一無線通訊系統之至少一使用者設備可以提供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至該無線通訊系統之一通訊裝置,且該通訊裝置可根據該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為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中的每一個指定一適合的通訊模式。因此,即使以下任何一種情況發生,本發明也能夠動態地判斷使用者設備是否適合採用同時同頻全雙工進行通訊,並指定使用者設備進行適合的通訊模式:使用者設備與基地台之間的通訊通道改變、使用者設備之間的通訊通道改變、使用者設備本身消除或抑制干擾的能力改變、使用者設備與基地台之間的相互干擾改變、及使用者設備之 間的相互干擾改變等等。
以上內容呈現了本發明部分面向之摘要說明(覆蓋了本發明解決的某些問題、採用的某些手段以及達到的某些功效),藉此提供對該等面向的基本理解。以上內容並非有意概括本發明的所有面向。另外,以上內容既不是確認本發明的任一或所有面向的關鍵或必要元件,也不是描述本發明的任一或所有面向的範圍。上述內容之目的僅是以一簡單形式來呈現本發明的部分面向的某些概念,以作為隨後詳細描述的一個引言。
根據檢附的圖式及以下實施方式,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更加瞭解上述本發明的上述面向與其他面向的細節。
本案圖式的符號說明列載如下:
1‧‧‧包含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之無線通訊系統
111、113、115、117、11a、11b、11c‧‧‧使用者設備
13、131、133‧‧‧通訊裝置
15‧‧‧第二使用者設備
20a、20b、20c‧‧‧區域
22a‧‧‧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
22b‧‧‧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
22c‧‧‧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
30‧‧‧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下行通訊模式
301-319‧‧‧運作項目
32‧‧‧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上行通訊模式
4‧‧‧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
501-515‧‧‧運作項目
60‧‧‧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
601‧‧‧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之下行通訊
603‧‧‧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之上行通訊
62‧‧‧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
621‧‧‧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之下行通訊
623‧‧‧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之上行通訊
64‧‧‧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
641‧‧‧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之下行通訊
643‧‧‧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之上行通訊
b1‧‧‧下行使用者設備
b2‧‧‧上行使用者設備
F1、F2、F3、F4、F5‧‧‧頻段
T1、T2、T3、T4、T5‧‧‧時段
S2‧‧‧包含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之無線通訊方法
S201、S203‧‧‧步驟
第1圖為根據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例例示一種包含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之無線通訊系統之一示意圖。
第2圖為根據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例例示第1圖所示通訊裝置與使用者設備之間之通訊模式之一示意圖。
第3A圖為根據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例例示一種資源指派之一示意圖。
第3B圖為根據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例例示另一種資源指派之一示意圖。
第4圖為根據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例例示第1圖所示無線通訊系統之整體運作之一示意圖。
第5A-5B圖為根據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例例示一種針對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之使用者設備進行選擇之一示意圖。
第6A-6E圖為根據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例例示一種第1圖所示無線通訊系統之各種應用情境。
第7圖為根據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例例示一種包含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之無線通訊方法之一流程圖。
以下將透過實施例進一步解釋本發明的內容,惟以下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只能在所述的環境、應用、結構、流程或步驟方能實施。於圖式中,與本發明非直接相關的元件皆已省略。於圖式中,各元件之間的尺寸關係僅為了易於說明本發明,而非用以限制本發明的實際比例。除了特別說明之外,在以下內容中,相同的元件符號對應至相同的元件。
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下稱「第一實施例」)為一種包含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之無線通訊系統。第1圖為根據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例例示一種包含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之無線通訊系統之一示意圖。為了易於說明而非限制,如第1圖所示,無線通訊系統1包含了複數使用者設備11a、11b、11c(亦即二個使用者設備11a、四個使用者設備11b、三個使用者設備11c)與一耦合至使用者設備11a、11b、11c之通訊裝置13。因此,本實施例的無線通訊系統實質上是包含至少一使用者設備(即一或多個使用者設備)與至少一通訊裝置(即一或多個通訊裝置)。
無線通訊系統1可建構在各種傳統無線通訊系統下,並包含傳統無線通訊系統的基本架構。傳統無線通訊系統可例如但不限於:長期演進(LTE)、進階長期演進(LTE-advanced)、通用移動通訊系統(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UMTS)、或全球行動通訊系統(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等等。
使用者設備11a、11b、11c中的每一個可以是各種類型的電子裝置,例如但不限於: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智慧型行動電話、數位相機等等。通訊裝置13可以是一基地台及一使用者設備其中之一。因此,通訊裝置13可以是各種類型的基地台,例如但不限於:大型基地台(Macrocells)、微型基地台(Microcells)或特微型基地台(Picocells)等等。另外,通訊裝置13也可以是各種類型的電子裝置,例如但不限於: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智慧型行動電話等。當通訊裝置13為一基地台時,其與使用者設備11a、11b、11c之間的通訊可透過各種基地台-使用者設備通訊技術。當通訊裝置13為一使用者設備時,其與使用者設備11a、11b、11c之間的通訊可透過各種裝置對裝置(device-to-device)通訊技術。
使用者設備11a、11b、11c中的每一個可包含至少一收發機(Transceiver)(未繪示),用以耦合至其他使用者設備通訊或耦合至通訊裝置13,以進行各種訊號及/或資料的傳送及接收。同樣地,通訊裝置13可包含至少一收發機(未繪示),用以耦合至使用者設備11a、11b、11c中的每一個,以進行各種訊號及/或資料的傳送及接收。使用者設備11a、11b、11c與通訊裝置13各自可包含一電腦相關裝置。該電腦相關裝置可具有一般目的之處理器、微處理器等計算組件,並透過這樣的計算組件執行各種計算。該電腦相關裝置可具有一般目的之記憶體及/或儲存器等儲存組件,並透過這樣的儲存組件儲存各種資料。該電腦相關裝置可具有一般目的之輸入/輸出組件,並透過這樣的輸入/輸出組件接收來使用者輸入的資料以及輸出資料至使用者。該電腦相關裝置可根據軟體、韌體、程式、演算法等所 建構的處理流程,透過計算組件、儲存組件、輸入/輸出組件等組件,執行以下各種相應的運作。除了特別說明之外,以下針對使用者設備11a、11b、11c與通訊裝置13所述的運作方式均可透過各自所包含的電腦相關裝置與收發機來完成。
參照第1圖,假設以通訊裝置13為圓心,依據距離遠近劃分三個區域,亦即區域20a、區域20b與區域20c,且假設使用者設備11a位於區域20a內,使用者設備11b位於區域20b內,且使用者設備11c位於區域20c內。使用者設備11a、11b、11c與通訊裝置13在第1圖中的數量與位置只是範例而非限制。於無線通訊系統1中,使用者設備11a、11b、11c中的每一個可以各自提供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4至通訊裝置13。於其他實施例,使用者設備11a、11b、11c中的每一個不一定都要提供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4至通訊裝置13。舉例而言,可由是距離相近的多個使用者設備中的一個或一部分提供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4至通訊裝置13。或者,也可由一或多個特定使用者設備預先彙整其他使用者設備提供的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4,在由該或該等特定使用者設備提供彙整後的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4給通訊裝置13。
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4可包含各種關於或會影響使用者設備是否適合採用同時同頻全雙工進行通訊的資訊,例如但不限於:使用者設備11a、11b、11c中的每一個之位置資訊、使用者設備11a、11b、11c中的每一個之傳輸量資訊、使用者設備11a、11b、11c中的每一個之上行與下行需求資訊、使用者設備11a、11b、11c中的每一個之自干擾資訊與使用者設備11a、11b、11c之間的互干擾資訊等等。
相對於距離通訊裝置13較遠的使用者設備,距離通訊裝置13較近的使用者設備可用相對低的強度來傳送訊號至通訊裝置13,故可減少使用者設備本身的傳送訊號對於本身的接收訊號的干擾。因此,根據使用者設備11a、11b、11c中的每一個之位置資訊,通訊裝置13可判斷使用者設備11a最適合採用同時同頻全雙工進行通訊,使用者設備11a、11b、11c中的每一個之位置資訊,通訊裝置13可判斷使用者設備11b次之,而使用者設備11c最不適合採用同時同頻全雙工進行通訊。
相對於上行傳輸量與下行傳輸量不對稱的使用者設備,上行傳輸量與下行傳輸量對稱的使用者設備對於頻譜的利用率較高。因此,根據使用者設備11a、11b、11c中的每一個之傳輸量資訊,通訊裝置13可判斷上行傳輸量與下行傳輸量對稱的使用者設備相較於上行傳輸量與下行傳輸量不對稱的使用者設備更適合採用同時同頻全雙工進行通訊。
相較於自干擾之消除能力或抑制能力較弱的使用者設備,自干擾之消除能力或抑制能力較強的使用者設備可減少使用者設備本身的傳送訊號對於本身的接收訊號的干擾。因此,根據使用者設備11a、11b、11c中的每一個之自干擾資訊,通訊裝置13可判斷自干擾之消除能力或抑制能力較強的使用者設備相較於自干擾之消除能力或抑制能力較弱的使用者設備更適合採用同時同頻全雙工進行通訊。
相較於易於受到其他使用者設備干擾之使用者設備,不易受到其他使用者設備干擾之使用者設備可減少其他使用者設備的傳送訊號對於其本身的接收訊號的干擾。因此,根據使用者設備11a、11b、11c之間的互干擾資訊,通訊裝置13可判斷不易受到其他使用者設備干擾之使用者設 備相較於易於受到其他使用者設備干擾之使用者設備更適合採用同時同頻全雙工進行通訊。
第2圖為根據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例例示第1圖所示通訊裝置13與使用者設備11a、11b、11c之間之通訊模式之一示意圖。參照第1-2圖,在通訊裝置13收到來自使用者設備11a、11b、11c提供的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4之後,通訊裝置13可根據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4為使用者設備11a、11b、11c中的每一個指定一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22a、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22b及一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22c其中之一。於本實施例中,假設通訊裝置13將二個使用者設備11a指定至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22a,將四個使用者設備11b指定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22b,且將三個使用者設備11c指定至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22c。換言之,二個使用者設備11a對應至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22a,四個使用者設備11b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22b,且三個使用者設備11c對應至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22c。
在通訊裝置13為使用者設備11a、11b、11c中的每一個指定一通訊模式後,使用者設備11a、11b、11c中的每一個將根據該指定的通訊模式進行通訊。具體而言,對應至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22a之任一個使用者設備11a與通訊裝置13可進行一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60。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60包含下行通訊601與上行通訊603。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60是指通訊裝置13與單一使用者設備11a二者同時且同頻地進行下行通訊601與上行通訊603。換言之,通訊裝置13和任一使用者設備11a二者皆採用同時同頻全雙工,故通訊裝置13可與單一使用者設備11a之間可同 時且同頻地進行訊號傳送與接收。
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22b之至少任二個使用者設備11b與通訊裝置13可進行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62。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62包含下行通訊621與上行通訊623。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62是指通訊裝置13與至少二個使用者設備11b同時且同頻地進行下行通訊621與上行通訊623。換言之,只有通訊裝置13採用同時同頻全雙工,且任一個使用者設備11b不採用同時同頻全雙工,故通訊裝置13無法與單一使用者設備11b同時且同頻地進行訊號傳送與接收。然而,在同一頻段上,通訊裝置13可在傳送訊號至任一使用者設備11b的同時,接收來自另一使用者設備11b的訊號。
對應至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22c之任一個使用者設備11c與通訊裝置13可進行一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64。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64包含下行通訊641與上行通訊643。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64是指通訊裝置13與任一個使用者設備11c不同時且同頻地進行下行通訊641與上行通訊643。換言之,通訊裝置13與任一個使用者設備11c都不採用同時同頻全雙工,故通訊裝置13無法與單一使用者設備11c同時且同頻地進行訊號傳送與接收,也無法與複數使用者設備11c同時且同頻地進行訊號傳送與接收。
在通訊裝置13為使用者設備11a、11b、11c中的每一個指定一通訊模式後,通訊裝置13還可根據各種多工技術為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22a、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22b及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22c指派資源。上述多工技術可例如但不限於:頻分多工(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FDM)技術及時分多工(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TDM)技術。採用頻分多工技術指派資源是指透過不同的頻段來為不同的通訊模式指派資源,採用時分多工指派資源是指透過不同的時段來為不同的通訊模式指派資源。
第3A圖為根據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例例示一種資源指派之一示意圖。參照第3A圖,通訊裝置13可根據頻分多工或時分多工為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22a、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22b及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22c指派資源,其中指派給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22a的資源對應至頻段F1(或時段T1)、指派給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22b的資源對應至頻段F2(或時段T2)、指派給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22c的資源對應至頻段F3(或時段T3)。較佳地,頻段F1(或時段T1)的功率最低、頻段F2(或時段T2)的功率次之,而頻段F3(或時段T3)的功率最高,惟此並非限制。換言之,頻段F1(或時段T1)、頻段F2(或時段T2)與頻段F3(或時段T3)的功率高低可以因應不同的情況而調整。
第3B圖為根據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例例示另一種資源指派之一示意圖。參照第3B圖,通訊裝置13可根據頻分多工或時分多工為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22a、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22b及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22c指派資源,其中指派給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22a的資源對應至頻段F4(或時段T4)、指派給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22b的資源同樣對應至頻段F4(或時段T4)、指派給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22c的資源對應至頻段F5(或時段T5)。較佳地,頻段F4(或時段T4)的功率低於頻段F5(或時段T5)的功率,惟此並非限制。換言之,頻段F4(或時段T4)與頻段F5(或時段T5)的功率高低可以因應不同的情 況而調整。
通訊裝置13可透過各種通道來為使用者設備11a、11b、11c中的每一個指定一通訊模式及/或針對不同的通訊模式指派資源。以長期演進的規範為例,可例如但不限於:物理下行鏈路控制通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物理下行鏈路共享通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等。使用者設備11a、11b、11c中的每一個可以透過各種通道來傳送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4或其他測量與評估報告至通訊裝置13。以長期演進的規範為例,可包含但不限於:物理上行鏈路控制通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UCCH)、物理上行鏈路共享通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等。通訊裝置13可透過各種方式估側其與使用者設備11a、11b、11c中的每一個之間的距離,例如但不限於透過:探測參考信號(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RS)技術。
以下將以第4圖作為一範例來說明無線通訊系統1之整體運作,惟此範例並非限制。如第4圖所示,當通訊裝置13設定了進行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這樣的需求之後(標示為301),可通知使用者設備11a、11b、11c進行各種組態(configuration)的初始化(標示為311)。接著,通訊裝置13可產生有關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之領航訊號(標示為303),並將領航訊號傳送至使用者設備11a、11b、11c;而使用者設備可根據領航訊號進行各種有關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之測量與評估(標示為313)。測量與評估項目可例如但不限於:使用者設備11a、11b、11c中的每一個之位置資訊、使用者設備11a、11b、11c中的每一個之傳輸量資訊、使用者設備11a、11b、11c中的每一個之自干擾資訊與使用者設備11a、11b、11c之間的互干擾資訊等等。另 外,使用者設備11a、11b、11c中的每一個還可評估自身是否有能力進行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
在使用者設備11a、11b、11c進行有關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之測量與評估之後,使用者設備11a、11b、11c可產生有關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之測量報告(即上述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4)(標示為315),並提供該測量報告至通訊裝置13。通訊裝置13可根據該測量報告,評估使用者設備11a、11b、11c的通訊模式(標示為305)。
在通訊裝置13評估使用者設備11a、11b、11c的通訊模式之後,通訊裝置13可為使用者設備11a、11b、11c中的每一個指定一通訊模式(標示為307)。舉例而言,通訊裝置13可為使用者設備11a、11b、11c中的每一個指定一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22a、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22b及一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22c其中之一。在通訊裝置13為使用者設備11a、11b、11c指定通訊模式之後,通訊裝置13可設定每一種通訊模式所需的各項參數(包含前述的資源指派),並傳送至使用者設備11a、11b、11c(標示為309)。
另一方面,使用者設備11a、11b、11c在被指定通訊模式之後,可進行通訊模式之切換(標示為317)。然後,根據通訊裝置13設定的有關通訊模式所需的各項參數,使用者設備11a、11b、11c可相應地調整通訊模式所需的各項參數(標示為319)。若調整參數後就適合進行通訊,則使用者設備11a、11b、11c可以相對應的通訊模式進行通訊。舉例而言,對應至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22a之任一個使用者設備11a與通訊裝置13可進行一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60,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 式22b之至少任二個使用者設備11b與通訊裝置13可進行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62,以及對應至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22c之任一個使用者設備11c與通訊裝置13可進行一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64。可選擇的,若調整參數後因移動造成之通道變化使其不適合進行通訊,則可再次進行各種有關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之測量與評估(標示為313)。
可選擇地,通訊裝置13可根據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4而在一時間區間內為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22b之使用者設備11b中的每一個指定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下行通訊模式30與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上行通訊模式32其中之一。然後,在該時間區間內,針對每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62,通訊裝置13可從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下行通訊模式30之使用者設備11b中選擇至少一個下行使用者設備b1,且從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上行通訊模式32之使用者設備11b中選擇至少一個上行使用者設備b2以滿足一通訊需求。在該時間區間後,通訊裝置13可將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下行通訊模式30之使用者設備11b指定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上行通訊模式32,以及可將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上行通訊模式32之使用者設備11b指定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下行通訊模式30。
以下將以第5A-5B圖作為一範例來說明通訊裝置13如何針對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22b之使用者設備11b進行選擇,惟此範例並非限制。第5A-5B圖為根據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例例示一種針對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之使用者設備進行選擇之一示意圖。參照第5A-5B圖,在通訊裝置13接收來自使用者設備11b提供的同時同 頻全雙工測量報告4(標示為501)之後,通訊裝置13可根據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4判斷使用者設備11b的各項特徵(標示為503)。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4可包含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22b之使用者設備11b中的每一個的位置資訊、上行與下行需求資訊、傳輸量資訊、以及使用者設備11b之間的互干擾資訊,而所述特徵可與上述資訊相關。
根據使用者設備11b的各項特徵,通訊裝置13可在一時間區間內對使用者設備11b進行分群(標示為505)。換言之,通訊裝置13可將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22b之使用者設備11b區分為兩個群組,亦即,區分為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下行通訊模式30與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上行通訊模式32。舉例而言(非限制),通訊裝置13可根據使用者設備11b的位置資訊,將位於一特定區域內的使用者設備11b指定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下行通訊模式30,而將位於相異於該特定區域之另一特定區域內的使用者設備11b指定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上行通訊模式32。
在對使用者設備11b分群組後,通訊裝置13可決定每一個群組的成員數量,並在該時間區間內,針對每一欲進行的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62,從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下行通訊模式30之使用者設備11b中選擇至少一個下行使用者設備b1(即選擇一或多個下行使用者設備b1),且從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上行通訊模式32之使用者設備11b中選擇至少一個上行使用者設備b2(即選擇一或多個上行使用者設備b2),以滿足一通訊需求(標示為507)。於本實施例中,該通訊需求與傳輸量的對稱和互干擾的程度其中至少一個相關。因此,通訊裝置13可根據傳輸量的對稱及互干擾的程度(任一或二者),而在該時間區間內,針對每一欲進行的 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62,從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下行通訊模式30之使用者設備11b中以及從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上行通訊模式32之使用者設備11b中分別進行選擇。於其他實施例,通訊裝置13亦可根據不同的需求來進行選擇。
舉例而言,為了使下行通訊621所需的傳輸量與上行通訊623所需的傳輸量對稱(可相同或相近),通訊裝置13可採取以下選擇方式:若單一個下行使用者設備b1的傳輸量與單一個上行使用者設備b2的傳輸量相同或相近,則從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下行通訊模式30之使用者設備11b中選擇單一個下行使用者設備b1,而從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上行通訊模式32之使用者設備11b中選擇單一個上行使用者設備b2;若單一個下行使用者設備b1的傳輸量與複數個上行使用者設備b2的傳輸量總合相同或相近,從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下行通訊模式30之使用者設備11b中選擇單一個下行使用者設備b1,而從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上行通訊模式32之使用者設備11b中選擇複數個上行使用者設備b2;以及若複數個下行使用者設備b1的傳輸量總合與單一個上行使用者設備b2的傳輸量相同或相近,從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下行通訊模式30之使用者設備11b中選擇複數個下行使用者設備b1,而從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上行通訊模式32之使用者設備11b中選擇單一個上行使用者設備b2。
另舉例而言,通訊裝置13可根據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22b之多個使用者設備11b之間的互干擾而從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下行通訊模式30之使用者設備11b選擇至少一下行使用者設備b1以及從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上行通訊模式32之使用者設備11b 中選擇至少一上行使用者設備b2。
在選出至少一個下行使用者設備b1以及至少一個上行使用者設備b2後,通訊裝置13可進一步判斷被選擇的下行使用者設備b1與上行使用者設備b2之間的互干擾是否低於一門檻(例如可容忍的干擾門檻值)。若是,則通訊裝置13可與被選擇的下行使用者設備b1與上行使用者設備b2進行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62。若否,通訊裝置13可判斷是否超出一預設的重選次數(標示為511)。若未超出該預設的重選次數,則可再次從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下行通訊模式30之使用者設備11b中選擇至少一個下行使用者設備b1,且從對應至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上行通訊模式32之使用者設備11b中選擇至少一個上行使用者設備b2(標示為507)。
若超出了該預設的重選次數,則可選擇性地進行各種干擾消除(標示為513),然後選擇性地判斷被選擇的下行使用者設備b1與上行使用者設備b2所面臨的干擾是否可成功地被消除(標示為515)。標示為513與515的項目為可選擇的項目,非為必要之項目。所述干擾消除可例如但不限於:連續干擾消除(Success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SIC)技術、基於網路編碼之干擾消除(Network-Coding Based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技術、基地台協助之干擾消除(eNB Assisted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技術、天線隔離、類比干擾消除、數位干擾消除、基頻演算法等等。若被選擇的下行使用者設備b1與上行使用者設備b2所面臨的干擾可成功地被消除,則通訊裝置13可與被選擇的下行使用者設備b1與上行使用者設備b2進行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62。若被選擇的下行使用者設備b1與上行使用者設備b2所面臨的干擾無法成功地被消除(可視為無法滿足上述通訊需求),則可再次對 使用者設備11b進行分群及/或重新決定每一個群組中的成員數量(標示為505)。
無線通訊系統1可適用於各種情境。以下將以第6A-6E圖作為範例來說明無線通訊系統1的各種應用情境,惟此等範例並非限制。第6A-6E圖為根據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例例示一種第1圖所示無線通訊系統之各種應用情境。
參照第6A圖,無線通訊系統1可包含一通訊裝置131、一通訊裝置133與一使用者設備111。通訊裝置133為一中繼裝置(Relay),而通訊裝置131經由通訊裝置133與使用者設備111進行通訊。使用者設備111可提供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4至通訊裝置131及/或通訊裝置133,通訊裝置131及/或通訊裝置133可根據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4為使用者設備111指定適合的通訊模式。如第6A圖所示,通訊裝置131可經由通訊裝置133而與使用者設備111可進行一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60。
參照第6B圖,無線通訊系統1可包含一通訊裝置131、一通訊裝置133與一使用者設備111。通訊裝置133為一中繼裝置,而通訊裝置131經由通訊裝置133與使用者設備111進行通訊。使用者設備111可提供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4至通訊裝置131及/或通訊裝置133,通訊裝置131及/或通訊裝置133可根據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4為使用者設備111指定適合的通訊模式。如第6B圖所示,通訊裝置131可經由通訊裝置133而與使用者設備111可進行一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64。
參照第6C圖,無線通訊系統1可包含一通訊裝置131、一通訊裝置133、一使用者設備111與一使用者設備113。使用者設備111與使用者設 備113可提供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4至通訊裝置131及通訊裝置133,而通訊裝置131及通訊裝置133可為使用者設備111與使用者設備113指定適合的通訊模式。如第6C圖所示,通訊裝置131與使用者設備111及使用者設備113可進行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62,而通訊裝置133與使用者設備111及使用者設備113也可進行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62。
參照第6D圖,無線通訊系統1可包含一通訊裝置131、一使用者設備111、一使用者設備113與一使用者設備115。使用者設備111、使用者設備113與使用者設備115可提供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4至通訊裝置131,而通訊裝置131可為使用者設備111、使用者設備113與使用者設備115指定適合的通訊模式。如第6D圖所示,通訊裝置131與使用者設備111及使用者設備113可進行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62,而使用者設備115與使用者設備111及使用者設備113可進行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62(基於裝置對裝置通訊技術)。
參照第6E圖,無線通訊系統1可包含一通訊裝置131、一使用者設備111、一使用者設備113、一使用者設備115與一使用者設備117。使用者設備111、使用者設備113、使用者設備115與使用者設備117可提供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4至通訊裝置131,而通訊裝置131可為使用者設備111、使用者設備113、使用者設備115與使用者設備117指定適合的通訊模式。通訊裝置131與使用者設備111及使用者設備113可進行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62,使用者設備111與使用者設備115可進行一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64(基於裝置對裝置通訊技術),而使用者設備113與使用者設備117可進行一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64(基於裝置對裝置通訊技術)。
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下稱「第二實施例」)為一種包含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之無線通訊方法。第7圖為根據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例例示一種包含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之無線通訊方法之一流程圖。以下針對第二實施例及其各種範例中所提出的所有步驟,其呈現的順序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的前提下可任意調整,且不應視為限制。
參照第7圖,包含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之無線通訊方法S2可包含以下步驟:透過至少一使用者設備,提供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步驟S201);以及透過一通訊裝置,根據該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為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中的每一個指定一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及一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其中之一(步驟S203)。對應至該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之任一個使用者設備與該通訊裝置進行一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對應至該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之至少任二個使用者設備與該通訊裝置進行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以及對應至該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之任一個使用者設備與該通訊裝置進行一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無線通訊方法S2可實質作用於第一實施例的無線通訊系統。因此,於本實施例中所述的通訊裝置與使用者設備可分別實質對應至通訊裝置13(或通訊裝置131、133)與使用者設備11a、11b、11c(或使用者設備111、113、115、117)。
作為第二實施例的一範例,於無線通訊方法S2中,該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可包含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之位置資訊、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之傳輸量資訊、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之上行與下行需求資訊、與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間之互干擾資訊。
作為第二實施例的一範例,無線通訊方法S2可更包含下列步驟:透過該通訊裝置,根據一頻分多工技術及一時分多工技術其中之一,為該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該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及該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指派資源。
作為第二實施例的一範例,於無線通訊方法S2中,該通訊裝置可為一基地台及一使用者設備其中之一。
作為第二實施例的一範例,於無線通訊方法S2中,步驟S201更包含下列步驟: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經由一中繼裝置提供該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至該通訊裝置。除此之外,於無線通訊方法S2中,步驟S203更包含下列步驟:該通訊裝置經由該中繼裝置為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中的每一個指定一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及一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其中之一。
作為第二實施例的一範例,無線通訊方法S2可更包含下列步驟:透過該通訊裝置,根據該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在一時間區間內為對應至該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之使用者設備中的每一個指定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下行通訊模式與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上行通訊模式其中之一;以及透過該通訊裝置,在該時間區間內,針對每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從對應至該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下行通訊模式之使用者設備中選擇至少一個下行使用者設備,且從對應至該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上行通訊模式之使用者設備中選擇至少一個上行使用者設備以滿足一通訊需求。於此範例中,可選擇地,該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可包含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之位置資訊、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之傳 輸量資訊、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之上行與下行需求資訊、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間之互干擾資訊等。於此範例中,可選擇地,無線通訊方法S2可更包含下列步驟:若該通訊需求無法被滿足,透過該通訊裝置,重新為對應至該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之使用者設備中的每一個指定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下行通訊模式與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上行通訊模式其中之一。於此範例中,可選擇地,該通訊需求與傳輸量的對稱和互干擾的程度其中至少一個相關。於此範例中,可選擇地,該至少一個下行使用者設備與該至少一個上行使用者設備可更與另一通訊裝置進行另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於此範例中,可選擇地,該至少一個下行使用者設備與該至少一個上行使用者設備可更與至少一其他使用者設備進行一裝置對裝置通訊。
無線通訊方法S2實質包含了對應至無線通訊系統1的所有運作的步驟。由於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根據上文針對無線通訊系統1的敘述而直接得知無線通訊方法S2的所有相應步驟,於此將不再贅述這些相應的步驟。
綜上所述,於本發明中,一無線通訊系統之至少一使用者設備可以提供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至該無線通訊系統之一通訊裝置,且該通訊裝置可根據該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為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中的每一個指定一適合的通訊模式。因此,即使以下任何一種情況發生,本發明也能夠動態地判斷使用者設備是否適合採用同時同頻全雙工進行通訊,並指定使用者設備進行適合的通訊模式:使用者設備與基地台之間的通訊通道改變、使用者設備之間的通訊通道改變、使用者設備本身消除或抑制干擾的能力改變、使用者設備與基地台之間的相互干擾改變、及使用 者設備之間的相互干擾改變等等。
上述實施例及其範例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完成的改變或均等性的安排都落於本發明的範圍內。本發明的範圍以申請專利範圍為準。
S2‧‧‧包含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之無線通訊方法
S201、S203‧‧‧步驟

Claims (18)

  1. 一種包含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之無線通訊系統,包含:至少一使用者設備,用以提供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以及一通訊裝置,耦合至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並用以根據該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為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中的每一個指定一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及一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其中之一;其中:對應至該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之任一個使用者設備與該通訊裝置進行一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對應至該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之至少任二個使用者設備與該通訊裝置進行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以及對應至該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之任一個使用者設備與該通訊裝置進行一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其中該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包含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之位置資訊、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之傳輸量資訊、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之上行與下行需求資訊、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之自干擾資訊與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間之互干擾資訊。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無線通訊系統,其中該通訊裝置為一基地台及一使用者設備其中之一。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無線通訊系統,更包含一中繼裝置;其中: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經由該中繼裝置提供該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至該通訊裝置;以及該通訊裝置經由該中繼裝置為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中的每一個指定一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 工通訊模式及一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其中之一。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無線通訊系統,其中:該通訊裝置更根據該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而在一時間區間內為對應至該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之使用者設備中的每一個指定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下行通訊模式與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上行通訊模式其中之一;以及在該時間區間內,針對每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該通訊裝置更從對應至該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下行通訊模式之使用者設備中選擇至少一個下行使用者設備,且從對應至該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上行通訊模式之使用者設備中選擇至少一個上行使用者設備以滿足一通訊需求。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無線通訊系統,其中若該通訊需求無法被滿足,則該通訊裝置重新為對應至該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之使用者設備中的每一個指定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下行通訊模式與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上行通訊模式其中之一。
  6. 如請求項4所述的無線通訊系統,其中該通訊需求與傳輸量的對稱以及互干擾的程度其中至少一個有關。
  7. 如請求項4所述的無線通訊系統,其中該至少一個下行使用者設備與該至少一個上行使用者設備更與另一通訊裝置進行另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
  8. 如請求項4所述的無線通訊系統,其中該至少一個下行使用者設備與該至少一個上行使用者設備更與至少一其他使用者設備進行一裝置對裝置通訊。
  9. 一種包含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之無線通訊系統,包含: 至少一使用者設備,用以提供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以及一通訊裝置,耦合至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並用以根據該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為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中的每一個指定一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及一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其中之一;其中:對應至該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之任一個使用者設備與該通訊裝置進行一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對應至該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之至少任二個使用者設備與該通訊裝置進行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以及對應至該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之任一個使用者設備與該通訊裝置進行一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其中該通訊裝置更根據一頻分多工技術及一時分多工技術其中之一為該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該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及該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指派資源。
  10. 一種包含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之無線通訊方法,包含以下步驟:透過至少一使用者設備,提供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以及透過一通訊裝置,根據該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為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中的每一個指定一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及一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其中之一;其中:對應至該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之任一個使用者設備與該通訊裝置進行一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對應至該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之至少任二個使用者設備與該通訊裝置進行一非對 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以及對應至該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之任一個使用者設備與該通訊裝置進行一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其中該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包含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之位置資訊、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之傳輸量資訊、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之上行與下行需求資訊、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之自干擾資訊與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間之互干擾資訊。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無線通訊方法,其中該通訊裝置為一基地台及一使用者設備其中之一。
  12. 如請求項10所述的無線通訊方法,其中:提供該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之該步驟更包含下列步驟: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經由一中繼裝置提供該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至該通訊裝置;以及為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中的每一個指定通訊模式之該步驟更包含下列步驟:該通訊裝置經由該中繼裝置為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中的每一個指定一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及一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其中之一。
  13. 如請求項10所述的無線通訊方法,更包含下列步驟:透過該通訊裝置,根據該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在一時間區間內為對應至該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之使用者設備中的每一個指定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下行通訊模式與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上行通訊模式其中之一;以及透過該通訊裝置,在該時間區間內,針對每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從對應至該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下行通訊模式之使用者設備 中選擇至少一個下行使用者設備,且從對應至該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上行通訊模式之使用者設備中選擇至少一個上行使用者設備以滿足一通訊需求。
  14. 如請求項13所述的無線通訊方法,更包含下列步驟:若該通訊需求無法被滿足,透過該通訊裝置,重新為對應至該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之使用者設備中的每一個指定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下行通訊模式與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上行通訊模式其中之一。
  15. 如請求項13所述的無線通訊方法,其中該通訊需求與傳輸量的對稱和互干擾的程度其中至少一個相關。
  16. 如請求項13所述的無線通訊方法,其中該至少一個下行使用者設備與該至少一個上行使用者設備更與另一通訊裝置進行另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
  17. 如請求項13所述的無線通訊方法,其中該至少一個下行使用者設備與該至少一個上行使用者設備更與至少一其他使用者設備進行一裝置對裝置通訊。
  18. 一種包含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之無線通訊方法,包含以下步驟:透過至少一使用者設備,提供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以及透過一通訊裝置,根據該至少一同時同頻全雙工測量報告,為該至少一使用者設備中的每一個指定一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及一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其中之一;透過該通訊裝置,根據一頻分多工技術及一時分多工技術其中之一, 為該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該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及該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指派資源。其中:對應至該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之任一個使用者設備與該通訊裝置進行一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對應至該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之至少任二個使用者設備與該通訊裝置進行一非對稱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以及對應至該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模式之任一個使用者設備與該通訊裝置進行一非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
TW104139392A 2014-12-01 2015-11-26 包含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之無線通訊系統與方法 TWI5759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462085654P 2014-12-01 2014-12-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22472A TW201622472A (zh) 2016-06-16
TWI575996B true TWI575996B (zh) 2017-03-21

Family

ID=560798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39392A TWI575996B (zh) 2014-12-01 2015-11-26 包含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之無線通訊系統與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156453A1 (zh)
CN (1) CN105828377A (zh)
TW (1) TWI57599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72287B (zh) * 2016-09-26 2019-11-12 北京大学(天津滨海)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 一种全双工小区中用户间干扰消除的方法
JP6912556B2 (ja) 2016-09-29 2021-08-04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ユーザ機器、基地局、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TWI631833B (zh) * 2016-12-14 2018-08-0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資料傳輸模式設定方法及應用其之基站裝置以及終端裝置
CN108023608B (zh) 2017-12-04 2020-03-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全时双工系统、电路、终端、控制方法及可读介质
CN109412711B (zh) * 2018-10-29 2021-10-15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非对称带内全双工通信的配对方法及装置、终端
CN111385004B (zh) * 2018-12-27 2021-07-09 北京大学 一种基于空间调制的同频同时全双工通信系统及通信方法
CN110022592B (zh) * 2019-04-22 2021-11-2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接入方法、移动终端及服务器
CN113315621B (zh) * 2021-05-26 2022-07-15 成都中科微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自适应协同节点数目的全双工译码转发协作通信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201173A1 (en) * 2011-02-03 2012-08-09 Mayank Jain Single channel full duplex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N103414669A (zh) * 2013-09-05 2013-11-27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可变窗长的ccfd系统自干扰信道估计方法和装置
CN103428127A (zh) * 2013-09-05 2013-12-04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svd分解算法的ccfd系统自干扰信道估计方法和装置
CN103684564A (zh) * 2013-12-23 2014-03-26 北京大学 基于多天线的同频同时双工的通信方法和系统
CN103795501A (zh) * 2014-02-24 2014-05-14 哈尔滨工业大学 基于交织和迭代译码的同频同时全双工系统的自干扰消除方法
TW201424319A (zh) * 2012-08-28 2014-06-16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全雙工單一頻道通訊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488535B2 (en) * 2008-11-04 2013-07-16 Nokia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to allocate communication resources for an aperiodic data packet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2102569A2 (ko) * 2011-01-27 2012-08-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상향링크 전력제어 방법과, 사용자기기 및 기지국
US8837525B2 (en) * 2011-03-21 2014-09-16 Xiao-an Wang Carrier-phase difference detection and tracking in multipoint broadcast channels
CN102300244B (zh) * 2011-07-15 2019-02-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干扰测量参考信息的通知方法、干扰测量方法及装置
CN104662939B (zh) * 2012-09-27 2018-05-29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无线电通信配置的方法和装置
CN103414542A (zh) * 2013-08-20 2013-11-27 清华大学 无线通信系统中同时同频全双工节点数据传送方法及装置
US10136371B2 (en) * 2014-01-24 2018-11-2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RAT selection for devices capable of Device-to-Device (D2D) communication
KR101537890B1 (ko) * 2014-01-29 2015-07-17 한국과학기술원 무선 네트워크에서 음영지역을 검출하는 방법 및 시스템
CN107005980B (zh) * 2014-11-24 2021-03-16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传输和接收时频资源的方法和设备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201173A1 (en) * 2011-02-03 2012-08-09 Mayank Jain Single channel full duplex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TW201424319A (zh) * 2012-08-28 2014-06-16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全雙工單一頻道通訊
CN103414669A (zh) * 2013-09-05 2013-11-27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可变窗长的ccfd系统自干扰信道估计方法和装置
CN103428127A (zh) * 2013-09-05 2013-12-04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svd分解算法的ccfd系统自干扰信道估计方法和装置
CN103684564A (zh) * 2013-12-23 2014-03-26 北京大学 基于多天线的同频同时双工的通信方法和系统
CN103795501A (zh) * 2014-02-24 2014-05-14 哈尔滨工业大学 基于交织和迭代译码的同频同时全双工系统的自干扰消除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28377A (zh) 2016-08-03
US20160156453A1 (en) 2016-06-02
TW201622472A (zh) 2016-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75996B (zh) 包含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之無線通訊系統與方法
KR102329256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통합된 무선 백홀 및 엑세스 네트워크를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EP2923522B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nterference avoidance, channel sounding, and other signaling for multi-user full duplex transmission
JP5951876B2 (ja) 拡張物理下りリンク制御チャネル(ePDCCH)セル間干渉協調(ICIC)
US9807738B2 (en) Communication control device,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terminal device
KR102025678B1 (ko) 무선 네트워크에서 시간 분할 이중 통신을 위한 방법 및 시스템
US10075954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band-limited subframes in wireless networks
TWI707557B (zh) 用於協調小區間干擾之方法與裝置
CN104205977A (zh) 针对动态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配置的干扰管理
US10499356B2 (en) Guard period modification in a time division duplexing wireless system
WO2020118686A1 (en) Dmrs configuration
WO2021199346A1 (ja) 端末
US20230156488A1 (e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Terminal
US9307556B2 (en) Shared access of uplink carrier
WO2023025016A1 (zh) 传输处理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02137499A (zh) 一种进行干扰协调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US11546859B2 (en) Interference control for uplink transmission
US1199693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MC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10310792A1 (en) Relay system based on resource allocation
WO2018176401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reference signal allocation
WO2022079868A1 (ja) 端末、及び基地局
US10582498B2 (en) Method for wireless backhaul frequency band flexible allocation
WO2023279301A1 (en) Method, device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for communication
WO2024098192A1 (en) Method, device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for communications
WO2019056304A1 (en) CONFIGURING RESOURCES FOR A BAND WITHOUT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