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54691B - 限位轉軸結構 - Google Patents

限位轉軸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54691B
TWI554691B TW103131097A TW103131097A TWI554691B TW I554691 B TWI554691 B TW I554691B TW 103131097 A TW103131097 A TW 103131097A TW 103131097 A TW103131097 A TW 103131097A TW I554691 B TWI554691 B TW I55469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m
shaft
limiting
hole
rotating shaf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310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10313A (zh
Inventor
洪進興
Original Assignee
洪進興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洪進興 filed Critical 洪進興
Priority to TW1031310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54691B/zh
Publication of TW2016103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103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546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54691B/zh

Links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Description

限位轉軸結構
一種限位轉軸結構,尤指使用於雙頁式電子產品,讓雙頁式電子產品之上蓋可翻掀至下蓋底面之限位轉軸結構。
按,現今雙頁式電子產品,如: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等,係由下蓋以及上蓋所組成,且電子產品之上蓋可翻掀至下蓋底面,讓雙頁式電子產品可做為平板電腦使用,一般而言,此種雙頁式電子產品,係利用雙軸轉軸裝置來達成其360度翻掀之動作,然而,目前的雙軸轉軸裝置帶動雙頁式電子產品上蓋翻掀之動作,大多為第一轉軸轉動180度後,第二轉軸再旋轉180度,以完成360度之翻掀動作,但此種作法會使上蓋翻掀至180度時,上蓋與下蓋不會位於同一平面,導致破壞產品之美觀;亦有業者利用連桿帶動第一轉軸與第二轉軸同步轉動,以使上蓋翻掀至180度時,上蓋與下蓋可位於同一平面,但此種利用連桿之作法,會有空行程之產生,亦即第一轉軸與第二轉軸不會同步轉動,因此無法使上蓋呈現穩定的翻掀,且由於電子產品趨向輕薄短小之設計轉軸裝置也要相對的縮小,因此在小型化的過程中,連桿常常會因無法承受較大之外力產生斷裂,而無法使用。
本發明之主要目的乃在於,利用第一限位裝置與第二限位裝置,讓第一轉軸產生樞轉或軸筒繞行第二轉軸之動作交互作動,以順利的帶動電子產品之上蓋翻掀。
為達上述目的,本創作係設置有軸筒、第一轉軸、第二轉軸、第一限位裝置與第二限位裝置,其中:該軸筒內係設置有第一軸孔與第二軸孔。
該第一轉軸一端係設置有第一軸部,第一軸部穿設於軸筒之第一軸孔內,另端設置有用以連接電子產品上蓋之第一連接部,且第一軸部與第一連接部之間設置有第一限位部,並使第一連接部與第一限位部露出於軸筒。
該第二轉軸一端係設置有第二軸部,第二軸部穿設於軸筒之第二軸孔內,另端設置有用以連接電子產品下蓋之第二連接部,且第二軸部與第二連接部之間設置有第二限位部,並使第二連接部與第二限位部露出於軸筒。
該第一限位裝置係設置有第一凸輪、第二凸輪與第一限位件,第一凸輪係設置有第一定位孔,第一定位孔係定位於第一轉軸之第一限位部,且第一凸輪外緣形成有第一作用圓,而第二凸輪係設置有第二定位孔,第二定位孔係定位於第二轉軸之第二限位部,且第二凸輪外緣形成有第二作用圓,而第一限位件係設置於第一凸輪與第二凸輪之間,且第一限位件上下二端分別抵靠於第一作用圓與第二作用圓。
該第二限位裝置係設置有第三凸輪、第四凸輪與第二限位件,第三凸輪係設置有第三定位孔,第三定位孔係定位於第一轉軸之第一限位部,且第三凸輪外緣形成有第三作用圓,而第四凸輪係設置有第四定位孔,第四定位孔係定位於第二轉軸之第二限位部,且第四凸輪外緣形成有第四作用圓,而第 二限位件係設置於第三凸輪與第四凸輪之間,且第二限位件上下二端分別抵靠於第三作用圓與第四作用圓。
1‧‧‧軸筒
11‧‧‧第一軸孔
12‧‧‧第二軸孔
2‧‧‧第一轉軸
21‧‧‧第一軸部
22‧‧‧第一連接部
23‧‧‧第一限位部
24‧‧‧第一止擋部
3‧‧‧第二轉軸
31‧‧‧第二軸部
32‧‧‧第二連接部
33‧‧‧第二限位部
34‧‧‧第二止擋部
4、8‧‧‧第一限位裝置
41、81‧‧‧第一凸輪
411、811‧‧‧第一定位孔
412、812‧‧‧第一作用圓
413、813‧‧‧第一最高位置
414、814‧‧‧第一最低位置
42、82‧‧‧第二凸輪
421、821‧‧‧第二定位孔
422、822‧‧‧第二作用圓
423、823‧‧‧第二最高位置
424、824‧‧‧第二最低位置
43、83‧‧‧第一限位件
431、831‧‧‧第一本體
432‧‧‧第一止擋片
44、84‧‧‧第一定位片
441‧‧‧第一樞接孔
442‧‧‧第二樞接孔
443、843‧‧‧第一位移槽
444‧‧‧第一限位部
5、9‧‧‧第二限位裝置
51、91‧‧‧第三凸輪
511、911‧‧‧第三定位孔
512、912‧‧‧第三作用圓
513、913‧‧‧第三最高位置
514、914‧‧‧第三最低位置
52、92‧‧‧第四凸輪
521、921‧‧‧第四定位孔
522、922‧‧‧第四作用圓
523、923‧‧‧第四最高位置
524、924‧‧‧第四最低位置
53、93‧‧‧第二限位件
531、931‧‧‧第二本體
532‧‧‧第二止擋片
54、94‧‧‧第二定位片
541‧‧‧第三樞接孔
542‧‧‧第四樞接孔
543、943‧‧‧第二位移槽
544‧‧‧第二限位部
6‧‧‧定位件
61‧‧‧第五樞接孔
62‧‧‧第六樞接孔
63‧‧‧限位部
631‧‧‧第一止擋面
632‧‧‧第二止擋面
633‧‧‧第三止擋面
634‧‧‧第四止擋面
7‧‧‧電子產品
71‧‧‧上蓋
72‧‧‧下蓋
第一圖係為本發明之立體外觀圖。
第二圖係為本發明之立體分解圖。
第三圖係為本發明之正視圖。
第四圖係為第一圖A_A剖線之剖面圖。
第五圖係為第一圖B_B剖線之剖面圖。
第六圖係為本發明第一限位裝置與第二限位裝置局部構件之正視圖。
第七圖係為第六圖C_C剖線之剖面圖。
第八圖係為第六圖D_D剖線之剖面圖。
第九圖係為本發明之立體動作示意圖(一)。
第十圖係為本發明之正視動作示意圖(一)。
第十一圖係為第九圖E_E剖線之剖面圖。
第十二圖係為第九圖F_F剖線之剖面圖。
第十三圖係為本發明之立體動作示意圖(二)。
第十四圖係為本發明之正視動作示意圖(二)。
第十五圖係為第十三圖G_G剖線之剖面圖。
第十六圖係為第十三圖H_H剖線之剖面圖。
第十七圖係為本發明之轉動示意圖。
第十八圖係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立體外觀圖。
第十九圖係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正視圖。
第二十圖係為第十八圖I_I剖線之剖面圖。
第二十一圖係為第十八圖J_J剖線之剖面圖。
第二十二圖係為第二十圖K部分之放大圖。
第二十三圖係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立體動作示意圖。
第二十四圖係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正視動作示意圖。
第二十五圖係為第二十三圖L_L剖線之剖面圖。
第二十六圖係為第二十三圖M_M剖線之剖面圖。
請參閱第一圖至第八圖所示,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發明係設置有軸筒1、第一轉軸2、第二轉軸3、第一限位裝置4、第二限位裝置5與定位件6,其中:該軸筒1內係設置有第一軸孔11與第二軸孔12。
該第一轉軸2一端係設置有第一軸部21,第一軸部21穿設於軸筒1之第一軸孔11內,另端設置有用以連接電子產品7上蓋71之第一連接部22,且第一軸部21與第一連接部22之間設置有第一限位部23,並使第一連接部22與第一限位部23露出於軸筒1,且第一限位部23一側凸設置有第一止擋部24。
該第二轉軸3一端係設置有第二軸部31,第二軸部31穿設於軸筒1之第二軸孔12內,另端設置有用以連接電子產品7下蓋72之第二連接部32,且第二軸部31與第二連接部32之間設置有第二限位部33,並使第二連接部32與第二限位部33露出於軸筒1,且第二限位部33一側凸設置有第二止擋部34。
該第一限位裝置4係設置有第一凸輪41、第二凸輪42、第一限位件43與第一定位片44,第一定位片44二端分別設置有第一樞接孔441與第二樞接孔442,第一樞接孔441樞接於第一轉軸2之第一限位部23,第二樞接孔442樞接於第二轉軸3之第二限位部33,且第一定位片44於第一樞接孔441與第二樞接孔442之間設置有第一位移槽443,且第一位移槽443二側凹設置有第一限位部444;而第一凸輪41與第二凸輪42係設置於第一定位片44之相同側,第一凸輪41係設置有第一定位孔411,第一定位孔411係定位於第一轉軸2之第一限位部23,且第一凸輪41外緣形成有第一作用圓412,第一作用圓412二端分別設置有第一最高位置413與第一最低位置414,第一最高位置413係靠近於第二轉軸3,而第二凸輪42係設置有第二定位孔421,第二定位孔421係定位於第二轉軸3之第二限位部33,且第二凸輪42外緣形成有第二作用圓422,第二作用圓422二端分別設置有第二最高位置423與第二最低位置424,第二最低位置424係靠近於第一轉軸2;而第一限位件43係設置有第一本體431,第一本體431二側延伸有第一止擋片432,第一止擋片432係位於第一限位部444內,並可於第一限位部444內上下移動,且第一本體431係由第一位移槽443內延伸出第一定位片44表面,並位於第一凸輪41與第二凸輪42之間,且第一凸輪41之第一最高位置413與第二凸輪42之第二最低位置424係抵持於第一本體431上下二端。
該第二限位裝置5係設置有第三凸輪51、第四凸輪52、第二限位件53與第二定位片54,第二定位片54二端分別設置有第三樞接孔541與第四樞接孔542,第三樞接孔541樞接於第一轉軸2之第一限位部23,第四樞接孔542樞接於第二轉軸3之第二限位部33,且第二定位片54於第三樞接孔541與第四樞接孔542之間設置有第二位移槽543,且第二位移槽543二側凹設置有第二限位部544;而第三凸輪51與第四凸輪52係設置於第二定位片54之相同側,第三凸輪51係設置有第三定位孔511,第三定位孔511係定位於第一轉軸2之第一限位部23, 且第三凸輪51外緣形成有第三作用圓512,第三作用圓512二端分別設置有第三最高位置513與第三最低位置514,第三最低位置514係靠近於第二轉軸3,而第四凸輪52係設置有第四定位孔521,第四定位孔521係定位於第二轉軸3之第二限位部33,且第四凸輪52外緣形成有第四作用圓522,第四作用圓522二端分別設置有第四最高位置523與第四最低位置524,第四最高位置523係靠近於第一轉軸2;而第二限位件53係設置有第二本體531,第二本體531二側延伸有第二止擋片532,第二止擋片532係位於第二限位部544內,並可於第二限位部544內上下移動,且第二本體531係由第二位移槽543內延伸出第二定位片54表面,並位於第三凸輪51與第四凸輪52之間,且第三凸輪51之第三最低位置514與第四凸輪52之第四最高位置523係抵持於第二本體531上下二端。
該定位件6係設置於第二限位裝置5一側,定位件6二端分別設置有第五樞接孔61與第六樞接孔62,且第五樞接孔61樞接於第一轉軸2之第一限位部23,第六樞接孔62樞接於第二轉軸3之第二限位部33,且定位件6於第五樞接孔61與第六樞接孔62之間一側凸設有限位部63,限位部63上方端之二側分別形成有第一止擋面631與第二止擋面632,而下方端之二側分別形成有第三止擋面633與第四止擋面634,而第一轉軸2於第一限位部23一側凸設置有第一止擋部24,第一止擋部24係位於限位部63之第一止擋面631與第二止擋面632之間,而第二轉軸3於第二限位部33一側凸設置有第二止擋部34,第二止擋部34係位於限位部63之第三止擋面633與第四止擋面634之間。
請參閱第一圖、第四圖、第五圖與第九圖至第十七圖所示,由第四圖與第五圖可看出,第二限位裝置5之第三凸輪51的第三最低位置514與第四凸輪52之第四最高位置523,係抵靠於第二限位件53之第二本體531,亦即第三最低位置514與第四最高位置523之間距離相等於第二本體531上下二端之距離,因此,第三凸輪51與第四凸輪52會呈現限制轉動之狀態,而第一限位裝置4 之第一凸輪41的第一最高位置413抵持於第一本體431上方端,且第一本體431之下方端係抵持於第二凸輪42之第二最低位置424遠離第二最高位置423之另側,亦即第二凸輪42由第二最低位置424朝向遠離第二最高位置423偏轉一θ角度,因此第二凸輪42會產生一θ角度之可轉動狀態;請參閱第九圖至第十七圖所示,當使用者翻掀電子產品7之上蓋71時,由於第二限位裝置5之第三最低位置514與第四最高位置523抵靠於第二限位件53之第二本體531呈現限制轉動之狀態,而第一限位裝置4之第二凸輪42具有一θ角度之可轉動狀態,因此使用者翻掀電子產品7之上蓋71時,會先帶動軸筒1依第二轉軸3樞轉,進而帶動第一限位裝置4之第一限位件43依第二轉軸3樞轉,當軸筒1旋動至第一限位件43下方端抵靠於第二凸輪42之第二最低位置424時,第一限位裝置4即會呈現至轉動狀態,且由於軸筒1旋動同時,會帶動第二限位裝置5之第二限位件53依第二轉軸3,讓第二限位件53由第四凸輪52之第四最高位置523朝向第四最低位置524之方向移動,即第三作用圓512與第四作用圓522之間距離會漸遠,使第二限位裝置5由限位轉動狀態改為自由轉動狀態,當第一限位裝置4呈限位狀態後,由於使用者會持續推動上蓋71,因此會帶動第一轉軸2轉動,使第一凸輪41由第一最高位置413朝向第一最低位置414之方向樞轉,由於第一凸輪41是由第一最高位置413朝向第一最低位置414之方向樞轉,讓第一作用圓412與第二作用圓422之間之距離漸開,進而大於第一本體431上下二端之距離,使第一限位裝置4由限位狀態轉為自由狀態,且於第一轉軸2轉動時,同樣會帶動第二限位裝置5之第三凸輪51依照第一轉軸2轉動方向樞轉,此時第三凸輪51是由第三最低位置514朝向第三最高位置513方向樞轉,因此第三作用圓512與第四作用圓522之間距離會漸進,進而讓第三凸輪51之第三最低位置514與第四凸輪52之第四最高位置523係抵持於第二本體531上下二端,而於第三最低位置514與第四最高位置523抵持於第二本 體531上下二端後,第二限位裝置5即呈限位狀態,使第二轉軸2無法繼續轉動;請參閱第十七圖所示,重複上述步驟,即可帶動上蓋71與翻掀至下蓋72底面。
請參閱第十八圖至第二十六圖所示,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發明另一實施方式之第二限位裝置9之第三凸輪91的第三最低位置914與第四凸輪92之第四最高位置923於起始時,其距離是大於第二本體931上下二端之距離,因此第三凸輪91與第二本體931之間會產生間隙,使第二限位裝置9呈自由轉動狀態,而第一限位裝置8之第一凸輪81的第一最高位置813與第二凸輪82之第二最低位置824於起始時,其距離是等於第一本體831上下二端之距離,因此第一最高位置813與第二最低位置824會抵持於第一本體831上下二端,使第一限位裝置8呈限制轉動狀態,藉此,當使用者翻掀電子產品7之上蓋71時,由於第一限位裝置8之第一最高位置813與第二最低位置824會抵持於第一本體831上下二端形成限位狀,限定了第一凸輪81只能由第一最高位置813朝向第一最低位置814旋轉,讓使用者翻掀電子產品7之上蓋71時,帶動第一轉軸2轉動,由第一最高位置813朝向第一最低位置814之方向樞轉,由於第一凸輪81是由第一最高位置813朝向第一最低位置814之方向樞轉,讓第一作用圓812與第二作用圓822之間之距離漸開,進而大於第一本體831上下二端之距離,使第一限位裝置8由限位狀態轉為自由狀態,且於第一轉軸2轉動時,同樣會帶動第二限位裝置9之第三凸輪91依照第一轉軸2轉動方向樞轉,此時第三凸輪51是由第三最低位置914朝向第三最高位置913方向樞轉,因此第三作用圓912與第四作用圓922之間距離會漸進,進而讓第三凸輪91之第三最低位置914與第四凸輪92之第四最高位置923係抵持於第二本體931上下二端,而第三最低位置914與第四最高位置923抵持於第二本體931上下二端後,第二限位裝置9即呈限位狀態,使第二轉軸2無法繼續轉動,由於使用者會持續推動上蓋71,因此,軸筒1即會依第二轉軸3樞轉,進而帶動第二限位裝置9之第二限位件93依第二轉軸3,由第四凸輪92之第四最高位 置923朝向第四最低位置924之方向移動,讓第三作用圓912與第四作用圓922之間距離會漸遠,第二限位裝置9由限位狀態改為自由狀態,而於軸筒1依第二轉軸3樞轉時,第一限位裝置8之第一限位件83會由第二凸輪82之第二最低位置824朝向第二最高位置823移動,使第一作用圓812與第二作用圓822之間之距離漸進,讓第一最高位置813與第二最低位置824會抵持於第一本體831上下二端,使第一限位裝置8形成限位狀態,軸筒1即無法繼續移動,且於當第一限位裝置8形成限位狀態後,由於使用者會持續推動上蓋71,因此會帶動第一轉軸2轉動,同樣的,會使第二限位裝置9由自由狀態變為限位狀態,而第一限位裝置8由限位狀態變為自由狀態,重複上述步驟,即可帶動上蓋71與翻掀至下蓋72底面。
是以,本發明為可解決習知技術之不足與缺失,並可增進功效,其關鍵技術再於:
(一)本發明用第一限位裝置4與第二限位裝置5交互呈限位狀態與自由狀態,因此同時間只會有第一轉軸2轉動或是軸筒1依第二轉軸3轉動位移,進而可準確的控制轉動範圍以及順序,使上蓋71翻掀180度時,可與下蓋72呈水平狀,並讓上蓋71與下蓋72精確的閉合或翻掀重疊。
(二)由於本發明係利用第一凸輪41、第二凸輪42、第三凸輪51與第四凸輪52交互形成限位轉動,因此可承受較大之外力,而不易產生斷裂或毀損之情形發生。
1‧‧‧軸筒
2‧‧‧第一轉軸
22‧‧‧第一連接部
24‧‧‧第一止擋部
3‧‧‧第二轉軸
32‧‧‧第二連接部
34‧‧‧第二止擋部
4‧‧‧第一限位裝置
41‧‧‧第一凸輪
42‧‧‧第二凸輪
44‧‧‧第一定位片
5‧‧‧第二限位裝置
51‧‧‧第三凸輪
52‧‧‧第四凸輪
54‧‧‧第二定位片
6‧‧‧定位件
63‧‧‧限位部
631‧‧‧第一止擋面
633‧‧‧第三止擋面
634‧‧‧第四止擋面

Claims (6)

  1. 一種限位轉軸結構,係設置有軸筒、第一轉軸、第二轉軸、第一限位裝置與第二限位裝置,其中:該軸筒內係設置有第一軸孔與第二軸孔;該第一轉軸一端係設置有第一軸部,第一軸部穿設於軸筒之第一軸孔內,且第一軸部一側設置有第一限位部,並使第一限位部露出於軸筒;該第二轉軸一端係設置有第二軸部,第二軸部穿設於軸筒之第二軸孔內,且第二軸部一側設置有第二限位部,並使第二限位部露出於軸筒;該第一限位裝置係設置有第一凸輪、第二凸輪與第一限位件,第一凸輪係設置有第一定位孔,第一定位孔係定位於第一轉軸之第一限位部,且第一凸輪外緣形成有第一作用圓,而第二凸輪係設置有第二定位孔,第二定位孔係定位於第二轉軸之第二限位部,且第二凸輪外緣形成有第二作用圓,而第一限位件係設置於第一凸輪與第二凸輪之間,且第一限位件上下二端分別抵靠於第一作用圓與第二作用圓;該第二限位裝置係設置有第三凸輪、第四凸輪與第二限位件,第三凸輪係設置有第三定位孔,第三定位孔係定位於第一轉軸之第一限位部,且第三凸輪外緣形成有第三作用圓,而第四凸輪係設置有第四定位孔,第四定位孔係定位於第二轉軸之第二限位部,且第四凸輪外緣形成有第四作用圓,而第二限位件係設置於第三凸輪與第四凸輪之間,且第二限位件上下二端分別抵靠於第三作用圓與第四作用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限位轉軸結構,其中該第一凸輪之第一作用圓二端分別設置有第一最高位置與第一最低位 置,第一最高位置係靠近於第二轉軸,第二凸輪之第二作用圓二端分別設置有第二最高位置與第二最低位置,第二最低位置係靠近於第一轉軸,使第一限位件上下二端分別抵靠於第一最高位置與第二最低位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限位轉軸結構,其中該第三凸輪之第三作用圓二端分別設置有第三最高位置與第三最低位置,第三最低位置係靠近於第二轉軸,第四凸輪之第四作用圓二端分別設置有第四最高位置與第四最低位置,第四最高位置係靠近於第一轉軸,使第二限位件上下二端分別抵靠於第三最低位置與第四最高位置。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限位轉軸結構,其中該第一限位裝置係設置有第一定位片,第一定位片二端分別設置有第一樞接孔與第二樞接孔,第一樞接孔樞接於第一轉軸之第一限位部,第二樞接孔樞接於第二轉軸之第二限位部,且第一定位片於第一樞接孔與第二樞接孔之間設置有第一位移槽,且第一位移槽二側凹設置有第一限位部,而第一限位件係設置有第一本體,第一本體二側延伸有第一止擋片,第一止擋片係位於第一限位部內,並可於第一限位部內上下移動,且第一本體係由第一位移槽內延伸出第一定位片表面,而第一凸輪之第一作用圓與第二凸輪之第二作用圓係抵持於第一本體上下二端。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限位轉軸結構,其中該第二限位裝置係設置有第二定位片,第二定位片二端分別設置有第三樞接孔與第四樞接孔,第三樞接孔樞接於第一轉軸之第一限位部,第四樞接孔樞接於第二轉軸之第二限位部,且第二定位片於第三樞接孔與第四樞接孔之間設置有第二位移槽,且第二位移槽二側凹設置有第二限位部,而第二限位件係設置有第二本體,第 二本體二側延伸有第二止擋片,第二止擋片係位於第二限位部內,並可於第二限位部內上下移動,且第二本體係由第二位移槽內延伸出第二定位片表面,而第三凸輪之第三作用圓與第四凸輪之第四作用圓係抵持於第二本體上下二端。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限位轉軸結構,其中該第二限位裝置一側設置有定位件,定位件二端分別設置有第五樞接孔與第六樞接孔,且第五樞接孔樞接於第一轉軸之第一限位部,第六樞接孔樞接於第二轉軸之第二限位部,且定位件於第五樞接孔與第六樞接孔之間一側凸設有限位部,限位部上方端之二側分別形成有第一止擋面與第二止擋面,而下方端之二側分別形成有第三止擋面與第四止擋面,而第一轉軸於第一限位部一側凸設置有第一止擋部,第一止擋部係位於限位部之第一止擋面與第二止擋面之間,而第二轉軸於第二限位部一側凸設置有第二止擋部,第二止擋部係位於限位部之第三止擋面與第四止擋面之間。
TW103131097A 2014-09-10 2014-09-10 限位轉軸結構 TWI55469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31097A TWI554691B (zh) 2014-09-10 2014-09-10 限位轉軸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31097A TWI554691B (zh) 2014-09-10 2014-09-10 限位轉軸結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10313A TW201610313A (zh) 2016-03-16
TWI554691B true TWI554691B (zh) 2016-10-21

Family

ID=560850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31097A TWI554691B (zh) 2014-09-10 2014-09-10 限位轉軸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5469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7491B (zh) * 2021-01-04 2022-06-11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雙轉軸模組與折疊式電子裝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38968A1 (en) * 2003-04-23 2006-10-26 Esa-Sakari Maatta Mobile communications device with synchronising hinge
CN202441706U (zh) * 2011-12-29 2012-09-19 连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限位功能的双轴式枢纽器
CN202628777U (zh) * 2012-06-08 2012-12-26 兆利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滑轮卡锁式双轴枢纽器
TW201326590A (zh) * 2012-02-10 2013-07-01 Jarllytec Co Ltd 卡鎖式雙軸樞紐器
TW201326589A (zh) * 2012-03-05 2013-07-01 Jarllytec Co Ltd 卡鎖式雙軸樞紐器
CN203548553U (zh) * 2013-11-05 2014-04-16 昆山万禾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稳定开合的双轴铰链
CN203822839U (zh) * 2014-03-06 2014-09-10 富世达股份有限公司 双轴式枢钮同步导正机构
CN203822838U (zh) * 2014-02-25 2014-09-10 富世达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双转轴的平行度控制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38968A1 (en) * 2003-04-23 2006-10-26 Esa-Sakari Maatta Mobile communications device with synchronising hinge
CN202441706U (zh) * 2011-12-29 2012-09-19 连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限位功能的双轴式枢纽器
TW201326590A (zh) * 2012-02-10 2013-07-01 Jarllytec Co Ltd 卡鎖式雙軸樞紐器
TW201326589A (zh) * 2012-03-05 2013-07-01 Jarllytec Co Ltd 卡鎖式雙軸樞紐器
CN202628777U (zh) * 2012-06-08 2012-12-26 兆利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滑轮卡锁式双轴枢纽器
CN203548553U (zh) * 2013-11-05 2014-04-16 昆山万禾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稳定开合的双轴铰链
CN203822838U (zh) * 2014-02-25 2014-09-10 富世达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双转轴的平行度控制装置
CN203822839U (zh) * 2014-03-06 2014-09-10 富世达股份有限公司 双轴式枢钮同步导正机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7491B (zh) * 2021-01-04 2022-06-11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雙轉軸模組與折疊式電子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10313A (zh) 2016-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33787B (zh) 穩定轉動之雙軸轉軸
US9134767B2 (en) Structure of planetary type dual-shaft hinge
US8931141B2 (en) Planetary type dual-shaft hinge
WO2018081510A3 (en) Site light
JP2018175863A5 (zh)
CN204019549U (zh) 一种旋转限位对零机构
TWM519384U (zh) 雙軸同步轉軸裝置
WO2014167544A3 (en) Hinge for the controlled rotatable movement of a door, in particular a glass door
TWI554691B (zh) 限位轉軸結構
CN204386316U (zh) 开闭活动门及其外置铰链
CN103144096A (zh) 两转一移三自由度无过约束非对称并联机构
CN202441706U (zh) 具限位功能的双轴式枢纽器
US8813311B2 (en) Hinge mechanism
TW201544429A (zh) 翻板機之翻轉夾持機構
JP2013543083A5 (zh)
CN206076139U (zh) 一种开关
US10834903B2 (en) Double rope pet leash
TWM468875U (zh) 雙軸扭力樞軸器開啓角度控制裝置
TWI486530B (zh) Card lathe biaxial hub
CN202137763U (zh) 旋转摆动机械手臂
CN204468898U (zh) 注射泵推拉盒开闭夹装置
TWI549588B (zh) 掀蓋式電子產品之雙轉軸結構
CN206522341U (zh) 转轴装置和电子装置
CN205135190U (zh) 一种使箱体的弧形门按指定轨迹开合的铰链装置
TWM505785U (zh) 穩定啟閉之雙轉軸結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