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49439B - 具有複數個無線電分支的使用者設備 - Google Patents

具有複數個無線電分支的使用者設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49439B
TWI549439B TW100139026A TW100139026A TWI549439B TW I549439 B TWI549439 B TW I549439B TW 100139026 A TW100139026 A TW 100139026A TW 100139026 A TW100139026 A TW 100139026A TW I549439 B TWI549439 B TW I54943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adio
information
mode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branche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390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34787A (en
Inventor
馬克斯 紐曼
羅蘭 班德
Original Assignee
Lm艾瑞克生(Publ)電話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m艾瑞克生(Publ)電話公司 filed Critical Lm艾瑞克生(Publ)電話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2347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347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494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4943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3816Mechanical arrangements for accommodating identification devices, e.g. cards or chips; with connectors for programming identification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89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different transmission schemes, at least one of them being a diversity transmission sche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Description

具有複數個無線電分支的使用者設備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使用者設備,其包括複數個無線電分支,每一分支經組態以使用該使用者設備之一用戶識別介面與至少一個電信網路交換資訊,且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用於操作該使用者設備之方法。
現代行動電信標準(例如LTE(長期演進))目的在於增加在一使用者設備與該行動電信網路之間交換的資料速率。一種可能性係使用MIMO(多輸入/多輸出)。MIMO意指存在多個無線電子系統用於接收及多個無線電子系統用於傳輸。在接收之情形下,信號組合係在基頻電路中進行。
此外,攜帶兩個或兩個以上行動電話/使用者設備的人數正日益增加。該等行動電話中之一者可係一私人電話,而另一者係一辦公電話。
針對增加之資料速率,期望上行鏈路中以及下行鏈路中之MIMO,上行鏈路闡述資料自該使用者設備至該行動電信網路之傳輸且下行鏈路闡述資料自該網路至該使用者設備之傳輸。在LTE之實例中,3GPP第8版及其他版本中需要MIMO。
針對LTE,在上行鏈路中具有兩個傳輸載體之MIMO技術係對高於75 MBit/s之上行鏈路資料速率有益。
此外,在此技術中已知「雙SIM行動電話」,其包括各自專用於一個別無線電分支之兩個用戶識別模組(SIM)。該等行動電話針對兩個無線電分支具有完全單獨的架構且通常具有單獨的基頻、電源及無線電電路。
然而,自一傳訊角度來看,該等解決方案並不適於在不同網路及/或無線電路徑之間動態地指派無線電分支。
因此,期望更靈活地使用所提供之兩個或兩個以上無線電分支,尤其在應傳輸較高資料速率時,特別與多個用戶識別模組之交替使用組合。
此期望係藉由獨立請求項之特徵滿足。附屬請求項闡述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
根據本發明之一第一態樣,提供一種使用者設備,其包括複數個無線電分支,每一無線電分支經組態以使用該使用者設備之一用戶識別介面與至少一個電信網路交換資訊。此外,該使用者設備包括一處理與控制單元,該處理與控制單元處理自一或複數個電信網路接收之資訊並控制該複數個無線電分支,其中該處理與控制單元經組態而以一第一操作模式操作,在該第一操作模式中,該複數個無線電分支中之至少兩者使用與一個電信網路相關聯之一用戶識別介面與該一個電信網路交換資訊。該處理與控制單元可進一步以一第二操作模式操作,在該第二操作模式中,該複數個無線電分支當中的一第一無線電分支使用與一第一電信網路相關聯之一用戶識別介面與該第一電信網路交換資訊,在該第二操作模式中,該複數個無線電分支之一第二無線電分支使用與一第二電信網路相關聯之一用戶識別介面與該第二電信網路交換資訊。該使用者設備包括兩個或兩個以上無線電分支及單個處理與控制單元,該處理與控制單元視操作模式來處理自一或至少兩個電信網路接收之資訊。
一電信網路可係某一提供者之一電信網路或某一無線電存取技術(RAT)之一電信網路。不同RAT之電信網路之實例可包含(但不限於)UMTS、CDMA2000、GSM及LTE。在該第一操作模式中,兩個或兩個以上無線電分支用於與單個網路交換資訊。此可有助於增加所交換之資料速率,乃因兩個無線電分支可用於自單個電信網路接收資訊。在該第二操作模式中,不同無線電分支用於與不同電信網路交換資訊。該處理與控制單元可視不同要求在該第一操作模式與第二操作模式之間切換,例如待傳輸之資料速率、接收品質或指示應選擇哪一操作模式之一使用者輸入。因此,可視使用者之需要靈活地使用該使用者設備,且該使用者設備可適於不同接收情形。
根據一項實施例,該處理與控制單元可至少以該第一操作模式組態以組合自該複數個無線電分支中之該至少兩者接收之基頻信號及/或拆分用於經由該等無線電分支中之至少兩者傳輸之基頻信號。藉由在該處理與控制單元中組合該等基頻信號,可以一較高品質接收或傳輸該等信號或者可增加所傳輸或所接收資訊之資料速率,此乃因該等無線電分支中之每一者皆可接收接著由該處理與控制單元組合之該資訊之一部分。
此外,在另一實施例中,該處理與控制單元可經組態以經由使用相同無線電存取技術來與該複數個無線電分支連接之複數個無線電路徑自一個電信網路接收相同資訊及/或傳輸相同資訊至一電信網路,且互補地組合組合複數個接收信號及/或將一傳輸信號拆分成複數個信號。在此實施例(亦稱為天線分集)中,使用相同無線電存取技術及/或小區及/或無線電頻帶。係第一操作模式之一操作模式之此實施例可意指天線分集或MIMO。當應改良使用者設備處及/或基地台處之接收品質及/或應增加資料速率時,可使用此操作模式。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處理與控制單元可經組態以自一或複數個電信網路接收資訊及/或傳輸資訊至一或複數個電信網路,其中不同無線電存取技術及/或小區及/或無線電頻帶及/或載波頻率用於該複數個無線電分支中之至少兩者。該處理與控制單元可進一步經組態以組合複數個接收信號及/或選擇該等接收信號中之一者及/或將一傳輸信號拆分成複數個信號。在此實施例中,資訊係使用不同無線電存取技術及/或小區及/或無線電頻帶及/或載波頻率傳輸。藉由實例方式,該資訊可使用GSM及LTE或UMTS及LTE或CDMA2000及LTE等傳輸。在此實施例中,通常每一無線電分支僅使用一個無線電路徑。已知可致使多路徑傳播之單個無線電路徑之散射效應,但在此論述中將其忽略。待接收或傳輸之資訊可包含經由不同無線電存取技術及/或小區及/或無線電頻帶及/或載波頻率接收及/或傳輸之相同資訊,資訊之不同部分係經由不同無線電存取技術及/或小區及/或無線電頻帶及/或載波頻率接收及/或傳輸,且不同資訊係經由不同無線電存取技術及/或小區及/或無線電頻帶及/或載波頻率接收及/或傳輸。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處理與控制單元可經組態以自一或複數個電信網路接收資訊及/或傳輸資訊至一或複數個電信網路,其中該資訊係拆分成不同部分,其中一第一部分係使用一第一無線電存取技術及/或小區及/或無線電頻帶及/或載波頻率接收/傳輸且一第二部分係使用一第二無線電存取技術及/或小區及/或無線電頻帶及/或載波頻率接收或傳輸,該處理與控制單元進一步經組態以組合該所接收之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及/或將待傳輸之資訊拆分成多個部分。在此實施例中,所交換之資訊係使用不同無線電存取技術及/或小區及/或無線電頻帶及/或載波頻率在不同部分中傳輸,該處理與控制單元組合該等不同部分。針對此操作模式,可使用單個用戶識別介面或不同用戶識別介面。該資訊之不同部分可同時或以一適時次序傳輸。應理解,該資訊可拆分成兩個以上部分,其可以一交替方式藉助一順序拆分而拆分成數個部分。
在該第一操作模式中,該處理與控制單元可經組態以在所界定時間間隔中將該等無線電分支中之一者切換至另一電信網路,以監視資訊是否將自該另一電信網路接收或資訊是否將傳輸至該另一電信網路。當該等無線電分支中之兩者連接至相同電信網路時,在某些時間間隔中亦檢查資訊是否已與另一電信網路交換可係有幫助的。若偵測到資訊將接收於另一電信網路上,則該處理與控制單元可相應地調試操作模式以便亦自該另一電信網路接收該資訊。
該使用者設備亦可以一不連續接收及/或傳輸模式工作,其中該處理與控制單元經組態以將該複數個無線電分支中之兩者以一交替方式連接至一第一電信網路及一第二電信網路,其中兩個無線電分支皆同時連接至該相同第一電信網路或第二電信網路。在此操作模式中,該兩個無線電分支同時連接至相同電信網路,兩個無線電分支皆以該交替方式連接至該兩個不同電信網路。
在不連續接收及/或傳輸模式之此實施例中,若該處理與控制單元偵測到其中資訊將同時自該第一且自該第二電信網路接收或者同時傳輸至該第一及該第二電信網路之一衝突情形,則該處理與控制單元可經組態以切換至第二操作模式。在該第二操作模式中,可接著接收或傳輸來自該第一電信網路及第二電信網路之資訊。
此外,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用於操作該使用者設備之方法,該方法包括在一處理與控制單元中處理自一或複數個電信網路接收之資訊之步驟。此外,該方法包括選擇該資訊處理與控制單元之一第一操作模式之步驟,在該第一操作模式中該等無線電分支中之至少兩者使用與一個電信網路相關聯之一用戶識別介面與該一個電信網路交換資訊。此外,可選擇一第二操作模式,在該第二操作模式中該等無線電分支之一第一無線電分支使用與一第一電信網路相關聯之一用戶識別介面與該第一電信網路交換資訊且在該第二操作模式中來自該複數個無線電分支之一第二無線電分支使用與一第二電信網路相關聯之一用戶識別介面與該第二電信網路交換資訊。該第一操作模式或第二操作模式之該選擇及自一個模式至另一模式之該切換可相依於預界定準則,例如預期資料速率、所接收無線電信號之品質等。
該使用者設備可如上文所論述在不同實施例中操作。自一第一電信網路至其他電信網路中之一或多者之該切換可遵循一網路發起之排程進行。此處,無線電存取網路可負責該排程。然而,在另一實施例中,該使用者設備自身可判定自一個操作模式至另一操作模式之該切換或自一個電信網路至另一電信網路之該切換。
可選擇該第一操作模式或該第二操作模式或其中該等無線電分支中之一者以不同時間間隔連接至另一電信網路,以監視資訊是否將自該另一電信網路接收及/或傳輸至該另一電信網路之該第一操作模式作為一預設操作模式。此外,該預設操作模式可係如下模式:其中以不連續接收模式自至少兩個電信網路傳輸及/或接收資訊,其中兩個無線電分支皆以一交替方式自一個電信網路切換至另一電信網路,其中兩個無線電分支係同時連接至相同電信網路。一進一步預設操作模式可係其中該等無線電分支中之一者被切斷且另一無線電分支使用一用戶識別介面與該等電信網路中之一者交換資訊之一操作模式。
根據另一實施例,當藉以自該一個電信網路偵測該資訊之一信號接收參數低於一預界定臨限值時,操作模式可切換至該第一操作模式。此意指當一信號接收參數(例如所接收無線電信號之強度的任一適合量測)低於該預界定臨限值時,可選擇該第一操作模式以便改良所接收信號之品質及/或增加資料速率。在切換操作之前,該使用者設備可以其他操作模式中之任一模式操作。
在另一實施例中,當藉以自該一個電信網路偵測資訊之信號接收參數高於一預界定臨限值時,操作模式可切換至該第二操作模式。在此實例中,所接收信號之品質係令人滿意的,從而不需要以該第一操作模式工作,從而可選擇該第二操作模式。
至該等不同操作模式中之一者之該切換可係網路-起始的、使用者設備起始的(例如在處理與控制單元的控制下,舉例而言基於信號強度量測)或使用者-起始的。
可以任一方式組合上文所闡述之不同實施例。在以下實施方式中,本發明之以上以及額外目的、特徵及優點將變得顯而易見。
藉由在閱讀時結合隨附圖式參考說明性實施例之以下詳細闡述,將最好地理解本發明以及較佳使用模式、進一步目標及其優點。
在圖1中展示一行動通信使用者設備,其包括不同功能性實體。該等功能性實體可藉由硬體或軟體或者硬體與軟體之一組合併入。該使用者設備包括一基頻積體電路100、一第一無線電分支30及一第二無線電分支40。第一無線電分支30包括一第一無線電介面130、一第一無線電收發器單元330及一第一天線430。第二無線電分支40包括一第二無線電介面140、一第二無線電收發器單元340及一第二天線440。此外,該使用者設備包括單個處理與控制單元150,該處理與控制單元處理自兩個無線電分支30、40接收之資訊。應理解,可提供兩個以上無線電分支。本發明可藉助所展示之兩個無線電分支闡釋,然而,本發明亦藉助每一使用者設備三個或三個以上無線電分支工作。
此外,該使用者設備包括一第一SIM 210可連接至其之一第一用戶識別模組(SIM)介面110。此外,提供可連接至第二SIM 220之一第二SIM介面120。數位基頻電路100配備有第一及第二SIM 210、220連接至其之至少兩個SIM介面110、120。
每一無線電分支可包括額外元件,例如一功率放大器、濾波器元件等(未展示)。
圖1中所展示之該使用者設備包括可以不同操作模式工作之兩個無線電分支。在該第一操作模式中,兩個無線電分支30、40使用單個電信網路之一SIM介面(亦即,使用第一及第二SIM 210、220中之僅一者,例如使用第一SIM介面110之第一SIM 210)與該電信網路交換資訊。在另一操作模式(該第二操作模式)中,第一無線電分支30可使用第一SIM介面110與一第一電信網路交換資訊,第二分支40使用一第二電信網路之SIM介面120與該第二電信網路交換資訊。此操作模式可係一雙SIM操作模式。該等電信網路可係來自不同提供者之網路或不同無線電存取技術之網路。當該兩個網路係不同經營者之網路時,該第二操作模式可係雙SIM操作模式。然而,在該第二操作模式中,當該兩個電信網路係某一或支援(例如,在漫遊之情形下)提供者且舉例而言藉助不同RAT之網路時,可使用單個SIM介面。
至少在該第一操作模式中,藉由實例方式,一個無線電分支可與UMTS網路通信且另一無線電分支與相同經營者之GSM網路或與相同經營者之LTE網路通信。
此外,在所有操作模式中,每一經營者可使用不同行動通信標準,例如EGSM(擴展GSM或擴展全球行動通信系統)、WCDMA(寬頻碼分多路存取)、CDMA2000及LTE。
在一空閒模式中,兩個無線電分支皆可鏈接至不同網路其可等待一傳呼時機。
至少在該第二操作模式中,在成功傳呼對應無線電分支之後,該兩個分支中之一者將用於建立某一服務,而另一分支保持在原始網路上。該使用者設備可將第二無線電分支用於獨立服務。
在該第一操作模式中或在該第一操作模式與第二操作模式之一組合中,該另一無線電分支藉由利用(例如)天線分集技術支援對應無線電路徑之通信。
如自圖1可見,藉由該兩個無線電分支接收之無線電信號被帶到一起且由處理與控制單元150在相同基頻信號處理中組合。由於該使用者設備具有多個用戶身份模組210及220,因此其可在一個以上網路上同時鑑別。接著,可動態且靈活地指派多於一個無線電分支至每一網路以例如藉由應用多天線技術(例如MIMO、天線分集或波束形成)來增加服務品質,像資料速率或網路覆蓋範圍。
該使用者設備可以該第一操作模式操作,在該第一操作模式中組合藉由該兩個無線電分支接收之資訊以便達成一較高服務品質及/或資料速率。此一操作模式揭示於圖4中。如圖4之上部中所展示,第一無線電分支始終連接至第一網路且該使用者設備之第二無線電分支絕大部分時間連接至第一網路。然而,在第二網路之每一DRX(不連續接收)循環處,該等無線電分支中之一者(此處第二無線電分支)係切換至該第二網路以監視是否存在傳呼。由於傳呼的持續時間相當短,因此實際上第一網路不存在服務品質損失。
該使用者設備以一預設操作模式工作。該預設操作模式可由使用者判定或由該使用者設備之設計者預界定。該預設操作模式可係上文所提及之該第一操作模式或該第二操作模式或者如圖4中所展示之操作模式。另一預設操作模式可係一如下操作模式:其中該等無線電分支中之一者被切斷,且另一無線電分支正使用對應用戶識別介面與該等電信網路中之一者交換資訊。
在圖5中,展示另一操作模式,該另一操作模式亦可係一預設操作模式。在此操作模式中,兩個無線電分支係以一交替方式自一個電信網路切換至另一電信網路,兩個無線電分支係同時連接至相同電信網路。如圖5中所展示,第一網路之DRX循環係不同於第二網路之DRX循環。因此,一衝突情形可如圖所展示在其中同時自兩個網路接收資訊之倒數第二傳輸之資訊叢發中發生。當藉由該使用者設備(例如藉由處理與控制單元150)偵測到將同時自兩個網路接收資訊時,該處理與控制單元可在操作模式再次切換至如圖5之右部中所展示在該兩個網路之間交替切換之前切換至該第二操作模式達一短的時間週期以自兩個網路接收資訊。未必需要不同DRX循環長度,此乃因在兩個連續封包傳輸之間存在間隙且很可能另一網路(亦即,另一網路之另一小區)在該等間隙中傳輸該封包。
通常,排程係藉由網路側(例如一基地台)判定。然而,在某些例項中,該使用者設備亦可對封包之傳輸進行排序。由於多個使用者設備可對不同例項進行排序,因此在該基地台及/或網路內可需要一排程演算法以便以針對覆蓋範圍及資料通量最佳化系統效能之此一方式最佳化至不同使用者設備之封包傳輸。此外,可能需要在無線電存取技術內實施一傳訊機制以便能夠將含有一排程之傳訊命令自該使用者設備傳輸至無線電存取節點。
在如圖5中所展示之衝突之情形中,每一無線電路徑可連接至專用網路以便實現一最小服務品質。在另一實施例中,該處理與控制單元可經組態以繼續以圖5之左部中所展示之交替接收模式接收同時傳輸之資料封包中之一者。針對另一網路上將自另一小區接收之漏失封包,可發佈針對該所漏失封包之一重新傳輸請求。
該使用者設備可使用上文所闡述之操作模式中之一者作為一預設操作模式且可視預界定準則改變為其他操作模式中之一者。
在圖2中,展示使用者設備之另一實施例。在圖2之實施例中,如圖1中執行相同功能之相同實體具有相同元件符號且不再對其詳細闡釋。如自圖2與圖1之比較可見,在圖2中,第一無線電模組及第二無線電模組係整合於單個無線電積體電路300中。圖2中所展示之使用者設備可以與結合圖1所闡釋之方式相同的方式工作。
圖3展示使用者設備之另一實施例,其不同於圖2或圖1中所展示之實施例之處在於一單晶片積體電路500,其中舉例而言第一及第二SIM介面110及120、處理與控制單元150、第一及第二無線電介面130及140以及第一及第二無線電收發器單元330、340係整合於單個積體電路中。
結合圖6,該等步驟係總結為視一預界定準則選擇某一預設操作模式。該方法開始於步驟60中,且選擇該使用者設備之操作模式中之一者作為一第一操作模式(步驟61)。此預設操作模式可係結合圖1至圖5所論述之不同預設操作模式中之一者。在步驟62中,接著詢問是否滿足一預界定條件。此預界定條件可係藉由該等無線電分支中之一者接收之信號強度或自該等電信網路中之一者接收之資料速率或一使用者意圖。若在步驟62中滿足該預界定條件,則在步驟63中相應地調試操作模式且該程序在步驟64中結束。若不滿足該預界定條件,則該使用者設備保持在先前選擇之預設操作模式中或在先前未選擇預設操作模式時保持在當前操作模式中,而該程序迴圈回至步驟61。
在圖7中,在一個實例中闡釋圖6中所展示之方法。該方法開始於步驟71中,且可選擇雙SIM操作模式作為一預設操作模式(步驟71)。在此操作模式中,每一無線電分支將一不同SIM介面用於至各別電信網路之連接,例如第一無線電分支30使用第一SIM介面110且第二無線電分支40使用第二SIM介面120。此外,偵測藉由無線電分支30、40中之一者或兩者接收之品質,且若在步驟72中偵測到信號強度係高於一預界定臨限值Pth,則該使用者設備可保持在雙SIM操作模式中。然而,當偵測到電信網路中之一者之信號強度係低於該預界定臨限值時,該使用者設備可改變為其中兩個無線電分支連接至相同電信網路之MIMO操作模式以便保證某一服務品質(步驟73)。該方法在步驟74中結束。
在圖8中闡述另一切換情形,該方法開始於步驟81中。在步驟82中選擇此處第一操作模式作為一預設操作模式,其中兩個無線電分支與一個電信網路交換資訊。在步驟83中,接著詢問網路傳訊、網路排程或使用者動作是否請求一雙SIM操作。若未請求,則使用者保持在所選擇之第一操作模式中。然而,若在步驟83中偵測到雙SIM操作請求,則在步驟84中操作模式改變為雙SIM模式,其中每一無線電分支將一相關聯用戶識別介面用於至各別電信網路之一連接。該方法在步驟84中結束。
不同電信網路並不受限於來自不同經營者之電信網路。該等不同電信網路亦可由相同經營者操作,當可藉助不同無線電存取技術設計。每一無線電存取技術可具有其自己的小區及/或其自己的無線電頻帶。處理與控制單元150可使用相同無線電存取技術使用兩個無線電分支交換資訊。在一接收情形中,該處理與控制單元組合自兩個無線電分支30、40接收之資訊;且在一傳輸情形中,該處理與控制單元經組態以將待傳輸之信號拆分成藉由不同無線電分支傳輸之至少兩個部分。
此外,可使用對應於資訊自不同小區之接收或至不同小區之傳輸之不同無線電存取技術、可能使用不同頻帶與單個電信網路交換資訊。此外,可使用不同無線電存取技術及/或小區及/或無線電頻帶及/或載波頻率藉由不同電信網路提供所交換之資訊。
在圖9中,不同操作模式及對應的經營者數目,每一經營者之無線電存取技術之數目、每一經營者所使用之小區及每一小區之無線電鏈路係列舉於一表中。
針對對應於第一操作模式之雙天線模式,單個經營者可與每一經營者單個無線電存取技術及每一經營者單個小區一同使用。由於使用該第一無線電分支及該第二無線電分支交換資訊,因此每一小區使用兩個無線電鏈路。
在對應於第二操作模式之雙SIM模式中,兩個經營者係與每一經營者單個RAT、每一經營者單個小區及每一小區單個無線電鏈路一同使用。由於每一網路具有其自己的小區,因此使用每一小區單個無線電鏈路。
在雙RAT模式中,使用單個經營者,但不同RAT(例如UMTS、CDMA2000、GSM或LTE)之兩個網路。在使用者設備之此操作模式中,經營者將兩個小區及/或兩個RAT及/或兩個無線電頻帶用於與該使用者設備通信。然而,提供每一小區單個無線電鏈路。
30...第一無線電分支
40...第二無線電分支
100...數位基頻電路
110...第一用戶識別介面
120...第二用戶識別介面
130...第一無線電介面
140...第二無線電介面
150...處理與控制單元
210...第一用戶識別模組
220...第二用戶識別模組
330...第一無線電收發器單元
340...第二無線電收發器單元
430...第一天線
440...第二天線
500...單晶片積體電路
圖1展示使用單個處理與控制單元及兩個無線電分支之一使用者設備之一第一架構之一方框圖,
圖2展示如圖1中所展示、然而使用一個無線電積體電路之一使用者設備之一方框圖,
圖3展示如圖1中及2中所展示、利用一單晶片積體電路之一使用者設備之一方框圖,
圖4展示其中該兩個無線電分支連接至一個網路、同時仍收聽另一網路上之傳呼事件之該使用者設備之一操作模式,
圖5展示其中該兩個無線電分支以一交替方式在不同網路之間動態地切換之一操作模式,
圖6展示包括自一預設操作模式切換至另一操作模式之步驟之一流程圖,
圖7展示包括其中操作模式係自一雙SIM操作模式切換至一MIMO操作模式之步驟之一流程圖,
圖8展示包括切換至雙SIM模式之步驟之一流程圖,且
圖9展示列舉不同操作模式之一表。
30...第一無線電分支
40...第二無線電分支
100...數位基頻電路
110...第一用戶識別介面
120...第二用戶識別介面
130...第一無線電介面
140...第二無線電介面
150...處理與控制單元
210...第一用戶識別模組
220...第二用戶識別模組
330...第一無線電收發器單元
340...第二無線電收發器單元
430...第一天線
440...第二天線

Claims (28)

  1. 一種使用者設備,其包括:複數個無線電分支(30、130、330;40、140、340),每一無線電分支經組態以使用該使用者設備之一用戶識別介面(110、120)與至少一個電信網路交換資訊,一處理與控制單元(150),其處理自一個或複數個電信網路接收之資訊並控制該複數個無線電分支,其中該處理與控制單元(150)經組態而以一第一操作模式操作,在該第一操作模式中該複數個無線電分支(30、130、330;40、140、340)中之至少兩者使用與一個電信網路相關聯之單個(one)用戶識別介面(110、120)與該一個電信網路交換資訊,且以一第二操作模式操作,在該第二操作模式中該複數個無線電分支(30、130、330;40、140、340)當中的一第一無線電分支(30、130、330)使用與一第一電信網路相關聯之一用戶識別介面(110)與該第一電信網路交換資訊,且在該第二操作模式中該複數個無線電分支(30、130、330;40、140、340)當中的一第二無線電分支(40、140、340)使用與一第二電信網路相關聯之一用戶識別介面(120)與該第二電信網路交換資訊。
  2. 如請求項1之使用者設備,其中該處理與控制單元(150)至少以該第一操作模式組態以組合自該複數個無線電分支(30、130、330;40、140、340)中之該至少兩者接收之基頻信號,及/或拆分基頻信號用於經由該複數個無線電分支(30、130、330;40、140、340)中之至少兩者傳 輸。
  3. 如請求項2之使用者設備,其中該處理與控制單元(150)經組態以經由使用一相同無線電存取技術及/或小區及/或無線電頻帶來與該複數個無線電分支(30、130、330;40、140、340)連接之複數個無線電路徑自一個電信網路接收相同資訊及/或傳輸相同資訊至一個電信網路,且互補地組合複數個接收信號及/或將一傳輸信號拆分成複數個信號。
  4. 如請求項2或3之使用者設備,其中該處理與控制單元(150)經組態以自一個或複數個電信網路接收資訊及/或傳輸資訊至一個或複數個電信網路,其中不同無線電存取技術及/或小區及/或無線電頻帶用於該複數個無線電分支(30、130、330;40、140、340)當中的至少兩者,且該處理與控制單元(150)進一步經組態以組合複數個接收信號及/或選擇該等接收信號中之一者,及/或將一傳輸信號拆分成複數個信號。
  5. 如請求項2或3之使用者設備,其中該處理與控制單元(150)經組態以自一個或複數個電信網路接收資訊及/或傳輸資訊至一個或複數個電信網路,其中該資訊係拆分成不同部分,其中一第一部分係使用一第一無線電存取技術及/或一第一小區及/或第一無線電頻帶及/或第一載波頻率接收/傳輸,且一第二部分係使用一第二無線電存取技術及/或一第二小區及/或第二無線電頻帶及/或第二載波頻率接收/傳輸,該處理與控制單元(150)進一步經 組態以組合所接收之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及/或將待傳輸之資訊拆分成多個部分。
  6. 如請求項1、2或3之使用者設備,其中該處理與控制單元(150)至少以該第二操作模式組態以與該複數個無線電分支(30、130、330;40、140、340)當中的其他無線電分支(40、140、340、30、130、330)之資訊分開且獨立地處理專用於一個別無線電分支(30、130、330;40、140、340)之資訊。
  7. 如請求項1、2或3之使用者設備,其中該處理與控制單元(150)係以該第一操作模式組態以在所界定時間間隔中將該等無線電分支(30、130、330;40、140、340)中之一者切換至另一電信網路,以監視資訊是否將自該另一電信網路接收及/或傳輸至該另一電信網路。
  8. 如請求項1、2或3之使用者設備,其中該使用者設備經組態而以一不連續接收及/或傳輸模式工作,其中該處理與控制單元(150)經組態以將該複數個無線電分支(30、130、330;40、140、340)當中的兩者以一交替方式連接至一第一電信網路及一第二電信網路,其中兩個無線電分支皆同時連接至該相同第一電信網路或第二電信網路。
  9. 如請求項8之使用者設備,其中該處理與控制單元經組態以偵測其中資訊將同時自該第一及該第二電信網路接收及/或同時傳輸至該第一及該第二電信網路之一衝突情形,其中若偵測到該衝突情形,則該處理與控制單元 (150)經組態以切換至該第二操作模式。
  10. 一種用於操作一使用者設備之方法,該使用者設備包括複數個無線電分支(30、130、330;40、140、340),每一無線電分支經組態以使用該使用者設備之一用戶識別介面(110、120)與至少一個電信網路交換資訊,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在一處理與控制單元(150)中處理自一個或複數個電信網路接收之資訊,及選擇該資訊處理與控制單元(150)之一第一操作模式,在該第一操作模式中該複數個無線電分支(30、130、330;40、140、340)當中的至少兩者使用與一個電信網路相關聯之單個用戶識別介面(110、120)與該一個電信網路交換資訊,或選擇一第二操作模式,在該第二操作模式中該複數個無線電分支(30、130、330;40、140、340)當中的一第一無線電分支(30、130、330)使用與一第一電信網路相關聯之一用戶識別介面(110)與該第一電信網路交換資訊,且在該第二操作模式中該複數個無線電分支(30、130、330;40、140、340)當中的一第二無線電分支(40、140、340)使用與一第二電信網路相關聯之一用戶識別介面(120)與該第二電信網路交換資訊。
  11. 如請求項10之方法,其中至少在該第一操作模式中,組合自該複數個無線電分支(30、130、330;40、140、340)當中的至少兩者接收之基頻信號,及/或拆分用於經 由該複數個無線電分支(30、130、330;40、140、340)傳輸之基頻信號。
  12. 如請求項11之方法,其中經由使用一相同無線電存取技術來與該複數個無線電分支連接之複數個無線電路徑自一個電信網路接收相同資訊及/或傳輸相同資訊至一個電信網路,且其中互補地組合複數個接收信號及/或將一傳輸信號拆分成複數個信號。
  13. 如請求項11之方法,其中自一個或複數個電信網路接收資訊及/或傳輸資訊至一個或複數個電信網路,其中將不同無線電存取技術及/或小區及/或無線電頻帶用於該複數個無線電分支(30、130、330;40、140、340)當中的至少兩者,且其中組合複數個接收信號及/或選擇該等接收信號中之一者,及/或將一傳輸信號拆分成複數個信號。
  14. 如請求項11至13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自一個或複數個電信網路接收資訊及/或傳輸資訊至一個或複數個電信網路,其中將該資訊拆分成不同部分,其中使用一第一無線電存取技術及/或一第一小區及/或第一無線電頻帶及/或第一載波頻率接收/傳輸一第一部分,且使用一第二無線電存取技術及/或一第二小區及/或第二無線電頻帶及/或第二載波頻率接收/傳輸一第二部分,且其中組合所接收之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及/或將待傳輸之資訊拆分成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
  15. 如請求項10之方法,其中至少在該第二操作模式中,與 該複數個無線電分支(30、130、330;40、140、340)當中的其他無線電分支(40、140、340、30、130、330)之資訊單獨且獨立地處理專用於一個別無線電分支(30、130、330;40、140、340)之資訊。
  16. 如請求項14之方法,其中同時接收及/或傳輸不同部分或其中以一適時次序接收及/或傳輸不同部分。
  17. 如請求項10至13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在該第一操作模式中,以所界定時間間隔將該等無線電分支(30、130、330;40、140、340)中之一者切換至另一電信網路,以監視資訊是否將自該另一電信網路接收及/或傳輸至該另一電信網路。
  18. 如請求項10至13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當以一不連續接收模式自至少兩個電信網路接收及/或傳輸資訊時,該複數個無線電分支(30、130、330;40、140、340)當中的至少兩者以一交替方式自一第一電信網路切換至一或多個其他電信網路,其中至少兩個無線電分支(30、130、330;40、140、340)係同時連接至相同電信網路。
  19. 如請求項17之方法,其中自該第一電信網路至一或多個其他電信網路之該切換係遵循一網路發起之排程進行。
  20. 如請求項17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偵測其中將同時自至少兩個電信網路接收及/或傳輸資訊之一衝突情形之步驟,其中若偵測到該衝突情形,則將不同無線電分支(30、130、330;40、140、340)連接至該至少兩個電信網路中之每一者。
  21. 如請求項17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偵測其中將同時自至少兩個電信網路接收及/或傳輸資訊之一衝突情形之該步驟,其中若偵測到該衝突情形,則該複數個無線電分支(30、130、330;40、140、340)當中的該至少兩者繼續以一交替方式自該一個電信網路切換至該一或多個其他電信網路,其中該至少兩個無線電分支(30、130、330;40、140、340)係同時連接至相同電信網路,其中針對在該衝突情形中漏失之該電信網路之資訊起始一重新傳輸。
  22. 如請求項18之方法,其中自該第一電信網路至一或多個其他電信網路之該切換係遵循一網路發起之排程進行。
  23. 如請求項18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偵測其中將同時自至少兩個電信網路接收及/或傳輸資訊之一衝突情形之該步驟,其中若偵測到該衝突情形,則將不同無線電分支(30、130、330;40、140、340)連接至該至少兩個電信網路中之每一者。
  24. 如請求項18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偵測其中將同時自至少兩個電信網路接收及/或傳輸資訊之一衝突情形之該步驟,其中若偵測到該衝突情形,則該複數個無線電分支(30、130、330;40、140、340)當中的該至少兩者繼續以一交替方式自該一個電信網路切換至該一或多個其他電信網路,其中該至少兩個無線電分支(30、130、330;40、140、340)係同時連接至相同電信網路,其中針對在該衝突情形中漏失之該電信網路之資訊起始一重新傳 輸。
  25. 如請求項10至13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選擇以下操作模式中之至少一者作為一預設操作模式:該第一操作模式,該第二操作模式,該第一操作模式,其中該等無線電分支(30、130、330;40、140、340)中之一者係以所界定時間間隔切換至另一電信網路,以監視資訊是否將自該另一電信網路接收及/或傳輸至該另一電信網路,該第一操作模式與該第二操作模式之交替組合,其中至少兩個無線電分支(30、130、330;40、140、340)係以一交替方式自一個電信網路切換至一或多個其他電信網路,其中該至少兩個無線電分支係同時連接至相同電信網路,一進一步操作模式,其中該等無線電分支(30、130、330;40、140、340)中之一者被切斷且另一無線電分支(40、140、340、30、130、330)使用一用戶識別介面(110、120)與一電信網路交換資訊。
  26. 如請求項10至13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當藉以自該一個電信網路偵測該資訊之一信號接收參數低於一預界定臨限值時,該操作模式係切換至該第一操作模式。
  27. 如請求項10至13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當藉以自該一個電信網路偵測該資訊之一信號接收參數高於一預界定臨限值時,該操作模式係切換至該第二操作模式。
  28. 如請求項10至13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操作模式係基於網路起始及/或基於使用者起始而切換至該第一操作模式或該第二操作模式中之一者。
TW100139026A 2010-10-27 2011-10-26 具有複數個無線電分支的使用者設備 TWI5494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EP2010/066273 WO2012055434A1 (en) 2010-10-27 2010-10-27 Mobile terminal with mutliple sim card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34787A TW201234787A (en) 2012-08-16
TWI549439B true TWI549439B (zh) 2016-09-11

Family

ID=442279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39026A TWI549439B (zh) 2010-10-27 2011-10-26 具有複數個無線電分支的使用者設備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633628B1 (zh)
CN (1) CN103262427B (zh)
TW (1) TWI549439B (zh)
WO (1) WO201205543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319177B2 (en) 2011-05-11 2016-04-19 Intel Deutschland Gmbh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a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US8611952B2 (en) * 2011-05-11 2013-12-17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Mobile communications radio receiver for multiple network operation
US8738074B2 (en) 2011-05-13 2014-05-27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Mobile communications radio receiver for multiple network operation
DE102013108279B4 (de) * 2012-08-02 2019-03-21 Intel Deutschland Gmbh Funkkommunikationseinrichtungen und Verfahren zum Steuern einer Funkkommunikationseinrichtung
US20140036710A1 (en) * 2012-08-06 2014-02-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ter-rat measurements for a dual-sim dual-active device
US20140119343A1 (en) * 2012-10-31 2014-05-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Dual receive paging monitoring procedure
US20150024738A1 (en) * 2013-07-16 2015-01-22 Motorola Solution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rolling a wireless receiver
US9544042B2 (en) * 2014-03-31 2017-01-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Opportunistic mobile receive diversity (OMRD) in a dual-SIM dual-active (DSDA) device
US9119173B1 (en) 2014-05-09 2015-08-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ntenna sharing for idle-idle collision scenarios in dual-radio devices
US9306653B2 (en) * 2014-06-02 2016-04-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Enhanced opportunistic mobile receive diversity for dual-SIM dual-active mobile device
ES2824459T3 (es) * 2015-12-15 2021-05-12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Dispositivo de comunicación y método en el mismo para seleccionar célula y tecnología de acceso de radio en red de comunicación inalámbrica
CN108605285B (zh) 2016-02-08 2021-02-02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在无线通信网络中选择小区和无线接入技术的通信设备及其方法
CN106571538B (zh) * 2016-10-25 2021-01-01 瑞声科技(沭阳)有限公司 天线组件、天线的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KR102474973B1 (ko) * 2018-05-01 2022-12-05 인터메트로 커뮤니케이션즈, 인코포레이티드 다중 액티브 네트워크 무선 디바이스
US11812515B2 (en) 2018-05-01 2023-11-07 Intermetro Communications, Inc. Multiple active network wireless device using a shadow number
JP7175745B2 (ja) * 2018-12-21 2022-11-21 Kddi株式会社 複数のsimを搭載した端末と通信設備装置とを有するシステム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381418A (en) * 2001-10-29 2003-04-3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ultiple SIM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rminal
WO2009040761A2 (en) * 2007-09-25 2009-04-02 Longcheer Technology (Singapore) Pte. Ltd. Cellular system,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nabling simultaneous access to multiple service providers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1030097A1 (de) * 1999-10-21 2001-04-26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Funkstation mit mehreren teilnehmeridentifizierungsmodulen
GB2439370A (en) * 2006-06-26 2007-12-27 Symbian Software Ltd Telecommunications device contains multiple subscriber identities for simultaneous use on a wireless network
GB0624669D0 (en) * 2006-12-11 2007-01-17 Nokia Corp Idle mode power saving for terminals in a 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976516A (zh) * 2006-12-15 2007-06-06 深圳天珑移动技术有限公司 双卡双待机手机
GB0823355D0 (en) * 2008-12-22 2009-01-28 Symbian Software Ltd Multiple Active SIM Cards
KR101638911B1 (ko) * 2009-03-06 2016-07-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안테나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듀얼 모드 이동 단말기 및 이를 위한 제어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381418A (en) * 2001-10-29 2003-04-3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ultiple SIM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rminal
WO2009040761A2 (en) * 2007-09-25 2009-04-02 Longcheer Technology (Singapore) Pte. Ltd. Cellular system,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nabling simultaneous access to multiple service provider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34787A (en) 2012-08-16
EP2633628B1 (en) 2015-08-19
CN103262427A (zh) 2013-08-21
CN103262427B (zh) 2016-03-16
WO2012055434A1 (en) 2012-05-03
EP2633628A1 (en) 2013-09-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49439B (zh) 具有複數個無線電分支的使用者設備
CN103634830B (zh) 多模无线终端及其发起电路域语音业务的方法
KR102263823B1 (ko) 단말 및 그 통신 방법
CN103634864B (zh) 多模无线终端及其电路域回落方法
KR101468400B1 (ko) 라디오 통신을 위한 사용자 단말기 및 그 동작 방법
CN105472695B (zh) 用于执行通信的通信终端和方法
CN106060929B (zh) 用于多网络操作的移动通信无线电接收机以及解调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CN103648136B (zh) 多模无线终端及其在电路域回落结束后快速返回的方法
CN103648189B (zh) 无线终端及其无线通信方法
CN102484830B (zh) 用于呼叫重建的接入过程
RU2011140122A (ru) Способ передачи обслуживания между базовыми станциями, система радиосвязи, способ управления drx, базовая станция и терминал связи
CN103634856A (zh) Hs-dsch服务小区变更改进的配置
CN105517028A (zh) 一种触发和配置传输路径的方法及设备
CN103026776A (zh) 多usim移动站中的资源分配
CN111466148A (zh) 终端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终端
CN103648137A (zh) 多模无线终端及其发起电路域语音业务的方法
CN103702309B (zh) 多模无线终端及其位置区更新方法
CN103518330B (zh) 用于多网络操作的移动通信无线电接收器
CN109121207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设备
EP2154793A2 (en) Dynamic switching system and method between single and multiple antenna transmission
US20140106828A1 (en) Methods and arrangements to save energy consumption in a network node
CN101232676A (zh) 无线通讯系统改善多输入多输出程序的方法及其相关装置
CN106879081B (zh) 无线电通信设备和用于控制无线电通信设备的方法
CN105530020B (zh) 具有多个sim卡的移动终端
CN105594248B (zh) 一种负载均衡方法和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