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38786B - 正反轉切換機構 - Google Patents

正反轉切換機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38786B
TWI538786B TW103128651A TW103128651A TWI538786B TW I538786 B TWI538786 B TW I538786B TW 103128651 A TW103128651 A TW 103128651A TW 103128651 A TW103128651 A TW 103128651A TW I538786 B TWI538786 B TW I53878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ing mechanism
frame
hole
air inlet
control ro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286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07697A (zh
Inventor
吳宜宗
温奕偉
Original Assignee
力肯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力肯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力肯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31286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38786B/zh
Publication of TW2016076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076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387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38786B/zh

Links

Description

正反轉切換機構
本發明係關於氣動工具的技術領域,尤指用以控制氣動工具之正向運轉與反向運轉之一種正反轉切換機構。
隨著社會之高度現代化,許多傳統工事已大部分依靠現代化之新型工具之輔助而予以完成,例如組裝傢俱、維修水電等。這些現代化之新型工具主要可分為電動工具(electric tools)與氣動工具(air tools),且常見的氣動工具例如:氣動鑽子(pneumatic drill machine)、氣動扳手(air wrench)、氣動螺絲刀(pneumatic screwdriver)、氣動衝擊扳手(air impact wrench)等。
請參閱第一圖,為習知的一種氣動扳手的立體圖;並且,請同時參閱第二圖與第三圖,為氣動扳手的氣缸殼體、握把、與板機模組之立體組合圖與爆炸圖。如圖所示,習知的氣動扳手1’係包括:一後殼體11’、一前殼體12’、一握把13’、一板機模組14’、以及一動力輸出軸15’;其中,後殼體11’係容置有一氣動馬達模組(未圖式),且該握把13’底部是連接有一氣動源(未圖式);如此,當使用者按壓該板機模組14’後,該氣動源即經由握把13’而輸入一驅動氣體31以控制該氣動馬達模組運轉。
如第二圖與第三圖所示,握把13’與後殼體11’之間係形成有用以設置該板機模組14’的一設置空間16’,且該設置空間16’係連通於後殼體11’內部的一正入氣通道(未圖示)及一逆入氣通道(未圖示)。其中,板機模組14’包括有:一閥套141’、一控制桿142’、一進氣閥143’、一按壓件144’、以及一切換件145’。控制桿142’穿過該進氣閥143’而連接該按壓件144’,且該進氣閥143’係容置於該閥套141’之中。於該氣動扳手1’的設計中,閥套141’上設計有對應於該正入氣通道的一正轉氣孔1411’與對應於該逆入氣通道的一逆轉氣孔1412’。
承上述之說明,該進氣閥143’亦設有一正入氣孔1431’與一逆入氣孔1432’;如此,由於切換件145’的一進氣閥連接部1451’係崁接於該進氣閥143’的一切換件連接部1433’,是以使用者可切換該切換件145’以帶動該進氣閥143’旋動一角度,藉此方式使得進氣閥143’的正入氣孔1431’連通於閥套141’的正轉氣孔1411’;如此,當使用者接續地按壓該按壓件144’時,由握把13’輸入的氣體便會經由進氣閥143’的正入氣孔1431’與閥套141’的正轉氣孔1411’而進入該氣動馬達模組的氣缸之中,以驅動氣缸內的氣動馬達正向轉動;相反地,若使用者切換該切換件145’而使得進氣閥143’的逆入氣孔212’連通於閥套141’的逆轉氣孔1412’;如此,當使用者接續地按壓該按壓件144’時,由握把13’輸入的氣體便會經由進氣閥143’的逆入氣孔1432’與閥套141’的逆轉氣孔1412’而進入該氣動馬達模組的氣缸之中,以驅動氣缸內的氣動馬達逆向轉動。
對於前述之氣動扳手1’而言,由於其係將閥套141’、控制桿142’、進氣閥143’、按壓件144’、與切換件145’ 一同整合成該板機模組14’,因此其具有結構整合之優點;然而,於實務操作上,該氣動扳手1’卻顯現了以下之缺點:當使用者緊握該握把13’並同時以手指(例如食指)按壓該按壓件144’時,使用者的食指有可能於按壓按壓件144’的過程中撞擊或者抵住橫設於該按壓件144’、該握把13’與該後殼體11’之間的該切換件145’,導致該進氣閥143’之微轉動,進而造成驅動氣體31進入該氣動馬達模組之氣體流量不足,而無法高效能地區動該氣動馬達模組運轉。
經由上述,可以得知習用的氣動板手1’於正/反轉機構的設計上仍有所不足;有鑒於此,本案之發明人極力加以研究發明,終於研發完成本發明之一種正反轉切換機構及具有該正反轉切換機構之氣動工具。
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正反轉切換機構,其主要係由一控制桿與一固定與退回模組所組成,並且,該正反轉切換機構係與氣動工具的板機組分別地被設置於氣動工具殼體上的兩個不同的設置槽之中;如此設置,當使用者以其手指(例如食指)按壓板機組時,係可有效避免使用者的食指於按壓板機組的過程中撞擊或者觸發該正反轉切換機構,因而能夠確保氣動工具穩定地運行在正向運轉模式(或反向運轉模式)。
因此,為了達成本發明之主要目的,本案之發明人提出一種正反轉切換機構,係設置於一氣動工具的一殼體與一握把之間,其中該氣動工具的該殼體內設有一氣動馬達模組;該正反轉切換機構係至少包括:一控制桿以及一固定與退回模組,其中,按壓該控制桿露出於該殼體之部 分可迫使該控制桿於該殼體內移動,同時該固定與退回模組將移動後的控制桿予以固定,以藉由控制桿所具有的複數個擋止件遮蔽該氣動馬達模組之一第一入氣通孔與/或一第二入氣通孔,藉此方式令該氣動工具被切換至正轉模式(或逆轉模式);並且,按壓該固定與退回模組可釋放該控制桿,使得該氣動工具回復至逆轉模式(或正轉模式)。
<本發明>
1‧‧‧氣動工具
11‧‧‧殼體
12‧‧‧氣動馬達模組
13‧‧‧動力輸出軸
14‧‧‧握把
15‧‧‧板機組
16‧‧‧正反轉切換機構
17‧‧‧閥門模組
11a‧‧‧前殼體
11b‧‧‧後殼體
111‧‧‧容置空間
131‧‧‧工具連接端
112‧‧‧輸出軸穿孔
121‧‧‧氣缸
122‧‧‧氣密件
123‧‧‧轉子
124‧‧‧葉片
125‧‧‧前端板
126‧‧‧後端板
127‧‧‧前培林
128‧‧‧後培林
1211‧‧‧安裝槽
121a‧‧‧第一運轉氣孔
122a‧‧‧第二運轉氣孔
121b‧‧‧第三運轉氣孔
122b‧‧‧第四運轉氣孔
1232‧‧‧旋轉軸
1231‧‧‧嵌合槽
1251‧‧‧前軸孔
1261‧‧‧後軸孔
1262‧‧‧後培林設置槽
1212‧‧‧第一貫孔
1253‧‧‧第二貫孔
1263‧‧‧第三貫孔
19‧‧‧固定件
114‧‧‧第一入氣通道
115‧‧‧第二入氣通道
3‧‧‧驅動氣體源
141‧‧‧氣體輸入通道
171‧‧‧閥門
172‧‧‧閥桿
173‧‧‧線圈彈簧
142‧‧‧第一設置槽
31‧‧‧驅動氣體
143‧‧‧第二設置槽
161‧‧‧氣閥座
162‧‧‧控制桿
163‧‧‧切換部
164‧‧‧固定組件
165‧‧‧退回組件
1611‧‧‧第一入氣孔
1612‧‧‧第二入氣孔
1614‧‧‧入氣口
1615‧‧‧導流口
160‧‧‧第一彈性元件
Y‧‧‧第一配置軸線
1621‧‧‧主桿
1624‧‧‧第一擋止件
1625‧‧‧第二擋止件
1622‧‧‧第一連接端
1623‧‧‧第二連接端
1628‧‧‧扣止凸件
167‧‧‧第二彈性元件
1626‧‧‧第三擋止件
144‧‧‧第三設置槽
X‧‧‧第二配置軸線
1640‧‧‧框體
1641‧‧‧固定孔
1642‧‧‧穿孔
1643‧‧‧滑面
1649‧‧‧連接部
121C‧‧‧第一入氣通孔
122C‧‧‧第二入氣通孔
140‧‧‧排氣通道
<習知>
1’‧‧‧氣動扳手
11’‧‧‧後殼體
12’‧‧‧前殼體
13’‧‧‧握把
14’‧‧‧板機模組
15’‧‧‧動力輸出軸
16’‧‧‧設置空間
141’‧‧‧閥套
142’‧‧‧控制桿
143’‧‧‧進氣閥
144’‧‧‧按壓件
145’‧‧‧切換件
1431’‧‧‧正入氣孔
212’‧‧‧逆入氣孔
1411’‧‧‧正轉氣孔
1412’‧‧‧逆轉氣孔
1433’‧‧‧切換件連接部
1451’‧‧‧氣閥連接部
第一圖係習知的一種氣動扳手的立體圖;第二圖係氣動扳手的氣缸殼體、握把、板機模組、與正/反轉切換模組之立體組合圖;第三圖係氣動扳手的氣缸殼體、握把、板機模組、與正/反轉切換模組之爆炸圖;第四圖係一種具有正反轉切換機構之氣動工具的側面剖視圖;第五圖係後殼體、把手與正反轉切換機構的分解圖;第六圖係氣動馬達模組的爆炸圖;第七圖係本發明之正反轉切換機構的爆炸圖;第八圖係控制桿、框體與退回組件的上視圖;第九A圖至第九B圖係氣動工具的作動圖;第十A圖與第十B圖係氣動馬達模組的作動圖;第十一A圖與第十一B圖係氣動工具的作動圖;以及 第十二A圖與第十二B圖係氣動馬達模組的作動圖。
為了能夠更清楚地描述本發明所提出之一種正反轉切換機構,以下將配合圖式,詳盡說明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
請參閱第四圖,係一種具有正反轉切換機構之氣動工具的側面剖視圖。如第四圖所示,該具有正反轉切換機構之氣動工具1(以下簡稱氣動工具1)係包括:一殼體11、一氣動馬達模組12、一動力輸出軸13、一握把14、一板機組15、本發明之一正反轉切換機構16、以及一閥門模組17;其中,該殼體11係包括一前殼體11a與一後殼體11b。
繼續地參閱第四圖,並請同時參閱第五圖,係後殼體、把手與正反轉切換機構的分解圖。如第四圖與第五圖所示,該氣動馬達模組12係容置於後殼體11b之一容置空間111內,且該動力輸出軸13係容置於該前殼體11a之中並連接於該氣動馬達模組12;並且,該動力輸出軸13之一工具連接端131係穿出於前殼體11a之一輸出軸穿孔112之外,以供安裝一工事工具,例如:螺絲鎖付工具、扳手、模刻筆、刻磨工具、砂磨工具、角磨工具、拋光工具、鑽具、或者棘輪扳手。
繼續地參閱第四圖與第五圖,並請同時參閱第六圖,係氣動馬達模組的爆炸圖。如圖所示,容置於後殼體11b內的氣動馬達模組12係包括:一氣缸121、一氣密件122、一轉子123、複數個葉片124、一前端板125、一後端板126、一前培林127、以及一後培林128;其中,氣缸121外側係設有一安裝槽1211,且該安裝槽1211內形成有一第一運轉氣孔121a與一第二運轉氣孔122a。並且,氣密件122係安裝於安裝槽1211內,並具有對應於該第一運轉氣孔121a之一第三運轉氣孔121b以及對應於該第二運轉氣孔122a之一第四運轉氣孔122b;如此,該第一運轉氣孔121a與該第三運轉氣孔121b即構成氣動馬達模組12之一第一入氣通孔,並且,該第二運轉氣孔122a與該第四運轉氣孔122b係構成氣動馬達模組12之一第二入氣通孔。
承上述之說明,該轉子123係容置於氣缸121之內,並具有貫穿其本體的一旋轉軸1232;此外,轉子123的外側更形成有複數個嵌合槽1231,使得該複數個葉片124分別嵌入於複數個嵌合槽1231之中。另,前端板125係結合至氣缸121的一前氣缸口,且其內表面設有令該旋轉軸1232之一端穿入的一前軸孔1251;再者,前端板125之外表面更設有對應於該前軸孔1251的一前培林設置槽(因圖面角度問題而無法圖示出來)。相對於該前端板125, 後端板126係結合至該氣缸121的一後氣缸口,且其內表面設有令該旋轉軸1232之另一端穿入的一後軸孔1261;並且,後端板126之外表面更設有對應於該後軸孔1261的一後培林設置槽1262。
故此,前培林127係設置於該前培林設置槽內,以連接並固定該旋轉軸1232;對應於該前培林127,後培林128係設置於該後培林設置槽1262內,以連接並固定該旋轉軸1232。此外,如第六圖所示,該氣缸121更具有複數個第一貫孔1212,該前端板125更具有複數個第二貫孔1253,且該後端板126更具有複數個第三貫孔1263;如此,工程人員可使用複數根固定件19貫穿該複數個第一貫孔1212、該複數個第二貫孔1253與該複數個第三貫孔1263,以利用該前端板125與該後端板126將該動力輸出軸123密封於該氣缸121之中。於此,必須補充說明的是,第四圖之剖視圖更示意出殼體11內係形成有連通於氣動馬達模組12之該正轉氣孔121的一第一入氣通道114以及連通於該逆轉氣孔122的一第二入氣通道115。
於本發明中,握把14係連接於該殼體11,且其內部設有用以連接一驅動氣體源3的一氣體輸入通道141。該閥門模組17即設置於該氣體輸入通道141之中,並包括:一閥門171、一閥桿172以及一線圈彈簧173,其中,關於閥門模組17之作動,將會於敘述氣動工具1的作動 時同時說明之。
握把14上係形成有一第一設置槽142以容置該板機組15,且該第一設置槽142係連通於殼體11內的氣體輸入通道141。如此,按壓板機組15係可使閥門模組17處於一開啟狀態,以令外部驅動氣體源3所提供的一驅動氣體31可通過該氣體輸入通道141而輸入至正反轉切換機構16之氣閥座161。此外,握把14與殼體11之間更形成有用以容置該正反轉切換機構16的一第二設置槽143,且該第二設置槽143係同時連通該氣體輸入通道141與該容置空間111;於此,必須補充說明的是,第二設置槽143係透過殼體11內的第一入氣通道114與第二入氣通道115而與容置該氣動馬達模組12的容置空間111相互連通。
繼續地參閱第四圖、第五圖與第六圖,並請同時參閱第七圖,係正反轉切換機構的爆炸圖。如圖所示,本發明所提供的正反轉切換機構16係主要包括:一氣閥座161、一控制桿162、以及一固定與退回模組,其中,氣閥座161的頂部形成有一第一入氣孔1611與一第二入氣孔1612,且氣閥座161的底部係形成有至少一入氣口1614與至少一導流口1615。該控制桿162係沿著一第一配置軸線Y而設置於該殼體11內,其包括一主桿1621,且該主桿1621係以其一第一連接端1622連接至一第一彈性元件160,另,主桿1621之一第二連接端1623之上係形成有一切換部 163。此外,該主桿1621之上更設有一扣止凸件1628。
承上述之說明,主桿1621上更設有一第一擋止件1624與一第二擋止件1625,其中,該第一擋止件1624係位於該第一連接端1622與該第二連接端1623之間,且該第二擋止件1625係位於該第一擋止件1624與該第二連接端1623之間。如此設計,當使用者按壓該控制桿162露出於該殼體11之部分時(即,按壓控制桿162的切換部163),該控制桿162會因為受力而於殼體11內沿著該第一配置軸線Y進行一直線運動;此時,該固定與退回模組之一固定組件164會將移動後的控制桿162予以固定,以藉由控制桿162所具有的複數個擋止件遮蔽該氣動馬達模組12之該第一入氣通孔與/或該第二入氣通孔,藉此方式令該氣動工具1被切換至正轉模式(或逆轉模式)。
一般而言,該氣閥座161可被結合至該氣動馬達模組12之氣缸121的底部;或者,氣閥座161亦可被結合至該氣動馬達模組12之前端板125或後端板126。並且,如第五圖與第七圖所示,該主桿1621上更設有位於該第二擋止件1625與該第二連接端1623之間的一第三擋止件1626,並且,一防塵環(未圖示)係同時套設於該主桿1621上,並鄰近該第三擋止件1626。於本發明所提供的正反轉切換機構16之中,該固定與退回模組沿著與該第一配置軸線Y相互正交的一第二配置軸線X而設置於該殼體11 內,其包括有一固定組件164與一退回組件165。如第五圖、第七圖與第八圖所示,固定組件164係設置於握把14與殼體11之間的一第三設置槽144,且該固定組件164的構件係包括:一框體1640與一第二彈性元件167。
承上述,該框體1640係以一連接部1649連接第二彈性元件167,且該框體1640係以其具有連接部1649之框邊穿入該第三設置槽144。框體1640上係特別形成有一固定孔1641、相連於該固定孔1641之一穿孔1642、以及一滑面1643;其中,該滑面1643係形成於該框體1640內側與該固定孔1641之間。於本發明之中,係將扣止凸件1628係設計成具有一前平面與一背斜曲面的一類陀螺體。請同時參閱第八圖所繪示之控制桿162、框體1640與退回組件165的上視圖,當按壓該控制桿162之該切換部163使得控制桿162於該殼體11內沿著該第一配置軸線Y進行該直線運動時,該扣止凸件1628之該背斜曲面會滑過該滑面1643進而通過該穿孔1642(如第八圖之圖(a)、(b)所示);此時,受到該扣止凸件1628通過該穿孔1642之影響,該框體1640係沿著該第二配置軸線X進行直線往復運動之一往前運動;同時,基於該第二彈性元件167作用於該框體1640之作用力,該框體1640係於扣止凸件1628通過穿孔1642之後便進行該直線往復運動之一復位運動以復歸原位(如第八圖之圖(c)、(d)所示);同時, 基於該第二彈性元件167作用於該控制桿162之作用力,該扣止凸件1628之該前平面會受到該框體1640之該固定孔1641及相連於固定孔1641之框緣的卡止,藉此方式將該控制桿162固定於一終點位置。
此外,該固定與退回模組更包括一退回組件165,該退回組件165係相對於該第二彈性元件167而連接至該框體1640,並露出於該殼體11(第三設置槽144)之外以供使用者按壓。按壓該退回組件165可令該框體1640沿著該第二配置軸線X進行該往前運動,此時,該第一彈性元件160作用於該控制桿162之作用力會迫使控制桿162沿著該第一配置軸線Y進行與該直線運動反向的一復歸直線運動。當控制桿162進行復歸直線運動時,基於該第二彈性元件167作用於該框體1640之作用力,控制桿162之上的扣止凸件1628的背斜曲面會滑過框體1640之滑面1643並同時通過該穿孔1642,進而解除該框體1640與該扣止凸件1628之卡止關係,並令該控制桿162復歸至一初始位置。
如此,經由上述,本發明之正反轉切換機構16以及具有該正反轉切換機構之氣動工具1的構成元件及其相應的技術特徵已經完整且清楚地被說明;接著,以下將透過作動圖之輔助來加以說明該氣動工具1及該正反轉切換機構16的相關作動。
請參閱第五圖、第六圖、與第七圖並請同時參閱第九A圖至第九B圖所繪示的氣動工具1的作動圖。如九A圖所示,當一驅動氣體源3被連接至氣動工具1的握把14底部時,其一驅動氣體31係充入握把14內的氣體輸入通道141,且該驅動氣體31係受到處於關閉狀態的閥門模組17阻擋。進一步地,如九B圖所示,當使用者按壓該板機組15時,板機組15係推動閥門模組17閥桿172而使其呈現一傾斜狀態;此時,閥門模組17係處於一開啟狀態,是以氣體輸入通道141內的該驅動氣體31係通過該閥門171而進入該氣閥座161。
請再同時參閱第十A圖與第十B圖所繪示的氣動馬達模組的作動圖。如第九B圖與第十A圖所示,當控制桿162於該氣閥座161之內處於一初始位置時,控制桿162的第一擋止件1624係遮蔽部分的該第二入氣孔1612;此時,由氣閥座161底部的入氣口1614而進入氣閥座161的驅動氣體31,其係通過該第一入氣孔1611而進入氣動馬達模組12之第一入氣通孔121C,藉此方式促使容置於氣動馬達模組12之該氣缸121內的該轉子123正向運轉(或逆向運轉)。進一步地,如第九A圖與第九B圖所示,進入氣缸121內的驅動氣體31於轉動該轉子123後,由轉子123上的葉片124導流至氣動馬達模組12之該第二入氣通孔122C,然後經由第二入氣通孔122C進入氣閥座 161的第二入氣孔1612;最後,該驅動氣體31係經由氣閥座161底部的導流口1615而導引至該握把14內的一排氣通道140,並藉由該排氣通道140排入大氣之中。
繼續地,請參閱第五圖、第六圖、與第七圖;並請同時參閱第十一A圖至第十一B圖所繪示的氣動工具1的作動圖。如圖所示,當使用者按壓該切換部163以令該控制桿162移動至一終點位置時,該扣止凸件1628之背斜曲面係經由該滑面1643滑過框體1640之穿孔1642,此時,基於該第二彈性元件167作用於該控制桿162之作用力,該扣止凸件1628之該前平面會受到該框體1640之該固定孔1641及相連於固定孔1641之框緣的卡止,藉此方式將該控制桿162固定於一終點位置,使得該氣動工具1被切換至正轉模式(或逆轉模式);進一步地,當使用者按壓該板機組15,該驅動氣體源3係透過該氣體輸入通道141輸入一驅動氣體31至該氣閥座161,進而通過該第二入氣孔1612進入該第二入氣通孔122c,促使該氣動馬達模組12逆向運轉(或正向運轉)。
如第十二A圖與第十二B圖所示,進入氣缸121內的驅動氣體31於轉動該轉子123後,由轉子123上的葉片124導流至該第一入氣通孔121C,然後經由第一入氣通孔121C進入氣閥座161的第一入氣孔1611;最後,該驅動氣體31係經由氣閥座161底部的導流口1615而導引 至該握把14內的一排氣通道140,並藉由該排氣通道140排入大氣之中。
如此,經由上述,本發明之正反轉切換機構16及具有該正反轉切換機構之氣動工具1的構成元件、相應的技術特徵、以及作動方式皆已經完整且清楚地被說明;並且,由上述說明可以得知本發明具有以下之主要優點:
(1)相較於如第一圖、第二圖與第三圖所示之習知的氣動扳手所具有的正/反轉切換模組,本發明之正反轉切換機構係僅由一氣閥座161、一控制桿162與一固定與退回模組所組成,具有構造簡單之優點;並且,該正反轉切換機構16係與氣動工具1的板機組15分別地被設置於氣動工具1殼體11上的兩個不同的設置槽(143,142)之中;如此設置,當使用者以其手指(例如食指)按壓板機組15時,係可有效避免使用者的食指於按壓板機組15的過程中撞擊或者觸發該正反轉切換機構16,因而能夠確保氣動工具1穩定地運行正向運轉模式(或反向運轉模式)。
(2)另,為了便利使用者將透過本發明之正反轉切換機構16將氣動工具1回復至反向運轉模式(或正向運轉模式),本發明係將固定與退回模組之退回組件165設置於握把14與殼體11之間的一第三設置槽144之中;如此設置,使用者只要按壓該退回組件165便能夠輕易地完成控制桿162之復位,使得氣動工具1回復至反向運轉模式(或 正向運轉模式)。
必須加以強調的是,上述之詳細說明係針對本發明可行實施例之具體說明,惟該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之專利範圍,凡未脫離本發明技藝精神所為之等效實施或變更,均應包含於本案之專利範圍中。
1‧‧‧氣動工具
11‧‧‧殼體
14‧‧‧握把
142‧‧‧第一設置槽
143‧‧‧第二設置槽
161‧‧‧氣閥座
162‧‧‧控制桿
163‧‧‧切換部
164‧‧‧固定組件
165‧‧‧退回組件
1611‧‧‧第一入氣孔
1612‧‧‧第二入氣孔
160‧‧‧第一彈性元件
1624‧‧‧第一擋止件
1625‧‧‧第二擋止件
1622‧‧‧第一連接端
1623‧‧‧第二連接端
1628‧‧‧扣止凸件
1626‧‧‧第三擋止件
144‧‧‧第三設置槽
1640‧‧‧框體
1641‧‧‧固定孔
1642‧‧‧穿孔
1643‧‧‧滑面

Claims (10)

  1. 一種正反轉切換機構,係設置於一氣動工具的一殼體與一握把之間,其中該氣動工具的該殼體內係設有一氣動馬達模組;並且,該正反轉切換機構係至少包括:一控制桿,係沿著一第一配置軸線而設置於該殼體內,並具有一扣止凸件;以及一固定與退回模組,係沿著與該第一配置軸線相互正交的一第二配置軸線而設置於該殼體內,並包括一固定組件與一退回組件;其中,按壓該控制桿之前端可推動該控制桿於該殼體內沿著該第一配置軸線進行一直線運動,此時該固定組件會卡住該控制桿之該扣止凸件,以將移動後的控制桿固定於一終點位置,進而藉由控制桿所具有的複數個擋止件遮蔽該氣動馬達模組之一第一入氣通孔與/或一第二入氣通孔,藉此方式令該氣動工具被切換至一正轉模式(或一逆轉模式);其中,按壓該退回組件可令該固定組件於該殼體內沿著該第二配置軸線進行一直線往復運動,藉此方式可解除該固定組件與該扣止凸件之卡止關係,進而釋放該控制桿,使得該控制桿回復至一初始位置,以令該氣動工具回復至該逆轉模式(或該正轉模式)。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正反轉切換機構,更包括一氣閥座,係將該控制桿容置於其中;並且,該氣閥座係具有:對應於該第一入氣通孔之一第一入氣孔,係形成於該氣閥座的頂部;對應於該第二入氣通孔之一第二入氣孔,係形成於該氣閥座的頂部;以及至少一入氣口,係形成於該氣閥座的底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正反轉切換機構,其中,該控制桿係包括:一主桿,係以其一第一連接端連接至一第一彈性元件,且該主桿之一第二連接端之上係形成有一切換部;並且,該扣止凸件係設置於該主桿之上,並鄰近該切換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正反轉切換機構,其中,該氣閥座可被結合至該氣動馬達模組之一氣缸的底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正反轉切換機構,其中,該氣閥座可被結合至該氣動馬達模組之一前端板或一後端板。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正反轉切換機構,其中, 該複數個擋止件係至少包括:一第一擋止件,係設置於該主桿上,並鄰近該第一連接端;以及一第二擋止件,係設置於該主桿上,並位於該第一擋止件與該第二連接端之間。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正反轉切換機構,其中,該扣止凸件為一類陀螺體,且該類陀螺體具有一前平面與一背斜曲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正反轉切換機構,其中,該複數個擋止件更包括一第三擋止件,係設置於該主桿上,並位於該第二擋止件與該第二連接端之間。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正反轉切換機構,其中,該固定組件係包括:一框體,係設置於該氣動工具的該殼體內,並具有一固定孔、相連於該固定孔之一穿孔、以及一滑面,其中,該滑面係形成於該框體內側與該固定孔之間;一第二彈性元件,係連接至該框體;其中,當按壓該控制桿之該切換部使得控制桿於該殼體內沿著該第一配置軸線進行該直線運動時,該扣止凸 件之該背斜曲面係滑過該滑面進而通過該穿孔;此時,受到該扣止凸件通過該穿孔之影響,該框體係沿著該第二配置軸線進行該直線往復運動之一往前運動;同時,基於該第二彈性元件作用於該框體之作用力,該框體係於扣止凸件通過穿孔之後便進行該直線往復運動之一復位運動以復歸原位,使得該固定孔以及鄰近於該固定孔之框體的框緣能夠卡住該扣止凸件之該前平面,藉此方式將該控制桿固定於該終點位置。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正反轉切換機構,其中,該退回組件係相對於該第二彈性元件而連接至該框體,並露出於該殼體之外;其中,按壓該退回組件可令該框體沿著該第二配置軸線進行該往前運動,此時,該第一彈性元件作用於該控制桿之作用力會迫使控制桿沿著該第一配置軸線進行與該直線運動反向的一復歸直線運動;其中,當該控制桿進行該復歸直線運動時,基於該第二彈性元件作用於該框體之作用力,控制桿之上的該扣止凸件的該背斜曲面會滑過該滑面並通過該穿孔,進而解除該框體與該扣止凸件之卡止關係,並令該控制桿復歸至該初始位置。
TW103128651A 2014-08-20 2014-08-20 正反轉切換機構 TWI5387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28651A TWI538786B (zh) 2014-08-20 2014-08-20 正反轉切換機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28651A TWI538786B (zh) 2014-08-20 2014-08-20 正反轉切換機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07697A TW201607697A (zh) 2016-03-01
TWI538786B true TWI538786B (zh) 2016-06-21

Family

ID=560845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28651A TWI538786B (zh) 2014-08-20 2014-08-20 正反轉切換機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38786B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07697A (zh) 2016-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94549B2 (en) Rotating direction switching device for a pneumatic tool
US20170043463A1 (en) Powered fastener driver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CN201565933U (zh) 一种电动榔头
TWI477362B (zh) A single tool is used to switch the pneumatic tool that reverses and adjusts the speed
US20140020923A1 (en) Pneumatic tool
TW200722237A (en) Adjustable depth-of-drive mechanism for a fastener driving tool
TWI540260B (zh) 旋轉氣缸
AU2017200447B2 (en) Reversing mechanism for a power tool
US20130156622A1 (en) Pneumatic tool having clockwise and counterclockwise rotation function
US20030010513A1 (en) Single push button reverse valve system for a pneumatic tool
TWI696526B (zh) 可換向排氣之氣動工具
US20030010514A1 (en) Single push button reverse valve system for a pneumatic tool
TWI538786B (zh) 正反轉切換機構
TWI481479B (zh) 正反轉切換機構
CN109848926B (zh) 电动工具
CN103846879B (zh) 动力工具
TWI543850B (zh) 正反轉切換機構
US20120292066A1 (en) Pneumatic tool having pendulum-like direction switching mechanism
KR101401475B1 (ko) 에어 치핑햄머
JP6786357B2 (ja) 方向指示機構
US9630309B2 (en) Handle body for pneumatic tool
TWM473281U (zh) 氣動工具之微調結構及包括該氣動工具之微調結構之氣動工具
TWM611912U (zh) 雙向棘輪扳手
TWI730188B (zh) 按壓式自動工具
CN201711948U (zh) 正逆转开关组及其气动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