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33571B - 棒狀馬達之線圈冷卻構造 - Google Patents

棒狀馬達之線圈冷卻構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33571B
TWI533571B TW103139263A TW103139263A TWI533571B TW I533571 B TWI533571 B TW I533571B TW 103139263 A TW103139263 A TW 103139263A TW 103139263 A TW103139263 A TW 103139263A TW I533571 B TWI533571 B TW I53357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coil
rod motor
cooling structure
outer cas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392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18435A (zh
Inventor
張宇榮
范智凱
黃聖勛
Original Assignee
大銀微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銀微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銀微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31392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33571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335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33571B/zh
Publication of TW2016184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18435A/zh

Link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Description

棒狀馬達之線圈冷卻構造
本發明係與電動機有關,特別是關於一種棒狀馬達之線圈冷卻構造。
馬達運轉時所產生之熱散溢係造成馬達溫昇之重要原因,倘使馬達長期處於高熱之狀態下,不僅線圈易因過熱而受損,亦會導致永久磁鐵之退磁現象,使得馬達之效能日漸降低,而為避免馬達之溫昇過度,透過傳導或對流之方式,以散逸由線圈通電後所產生熱能之習知技術,則迭有不同之具體構造被公開。
就習知之具體散熱技術而言:
係有如第一圖所示,在棒狀馬達之動子外殼(1)上,以多數之散熱孔道(2)供空氣之流動,俾以藉由動子之往復運動,使空氣得以在散熱孔道中持續流動,達到對流散熱之效果。
由於前述習知技術所採自然進氣之技術所得以達成之散熱效果有限,遂有如第二圖所示,將外部高壓氣體導入棒狀馬達之管狀動子(3)與棒狀定子(4)間氣隙(5)之技術,據以提高散熱之功效者。
更進一步而言,由於空氣之熱傳導率較低,選用熱傳導率較高之水作為對流之流體者,則為第三圖所示之習知技術,其主要係於棒狀馬達之管狀動子與棒狀定子間,夾設一中空之環狀部(6),並使水體於該環 狀部(6)之中空空間中流動,俾以可進一步地提高散熱之效果者。
就以公開之習知技術而言,其提高對流效果與熱傳導之技術手段,雖為適於棒狀馬達之散熱技術,惟由於其所提供之技術,有如第一圖僅於管狀線圈外側以外殼提供傳導及對流之散熱者,或如第二圖與第三圖僅著重管狀線圈內側環面提供散熱之路徑者,恐均有所偏,而未能使主要熱源之線圈獲得全面性之散熱功效,致使其所得以達成之散熱效果亦均未臻完善。
因此,本發明之主要目的係在提供一種棒狀馬達之線圈冷卻構造,其係使冷卻用之流體充盈於馬達線圈所在之空間中,而使線圈上之熱能得以經由周側之冷卻流體以散逸之,據以提高棒狀馬達於運轉時之散熱功效,確保馬達之使用壽命,並維持其效能者。
緣是,為達成上述之目的,本發明所提供棒狀馬達之線圈冷卻構造者,其主要之技術特徵係使冷卻用之流體,適當地充盈於馬達線圈所在之空間中,而使該冷卻流體得以儘可能地與各該線圈各個部位之表面接觸,使線圈上之熱能得以經由該冷卻流體而散逸者。
易言之,本發明所提供之棒狀馬達之線圈冷卻構造,於具體之構造上係包含了有一動子座,具有一管狀身部,一封閉之環狀容室,係同軸於身部管軸且設於該身部之管壁內;多數環狀線圈,係彼此串聯且同軸容置於該容室中;預定體積之冷卻流體,係位於各該線圈周側之空間中而充盈於該容室內。
其中,為使該容室之形成與封閉易於實施,於構造上,該身 部係更包含有一內管,一同軸穿套於該內管外之管狀外殼,二端件,係分設於該外殼之管軸兩端上,並與該內管之管軸兩端抵接,俾以於該外殼內側環面與該內管之外側環面間,形成該容室之空間,並以各該端件封閉該容室。
其中,該身部係更包含有二環狀嵌槽,係彼此同軸地分設於各該端件之上,並與該內管之管軸兩端嵌接。
更進一步者,為提高該冷卻流體與位於該容室內之各該線圈表面之接觸,係可使該外殼之內徑大於各該線圈之外徑,或使該內管之外徑小於各該線圈之內徑,俾以各該線圈與該外殼或該內管間具有較大之空隙,以容許該冷卻流體之存在。
而具體地,所使用之冷卻流體係得以為空氣或油。
而當所使用之冷卻流體為油時,為避免滲漏,係需令該容室呈氣密狀態,而得以達成是項目的者,係可使該身部更包含有二第一密接環,分別夾設於該內管兩端與各該端件間,二第二密接環係分別夾設於該外殼兩端與各該端件間。
另外,為提高散熱之效率,係可令該冷卻流體為持續流動之狀態,為此,乃係使該動子座更包含有一入流流道與一出流流道,係彼此相隔開來地分設於該身部上,並與該容室連通,俾使該冷卻流體得由外部經由該入流流道進入該容室後,再經由該出流流道流出該容室。
其中,該入流流道與該出流流道係位於該身部之一側,鄰近於軸向兩端之位置上。
(1)‧‧‧動子外殼
(2)‧‧‧散熱孔道
(3)‧‧‧管狀動子
(4)‧‧‧定子
(5)‧‧‧氣隙
(6)‧‧‧環狀部
(10)‧‧‧棒狀馬達之線圈冷卻構造
(20)‧‧‧動子座
(21)‧‧‧身部
(22)‧‧‧容室
(211)‧‧‧內管
(212)‧‧‧外殼
(213)‧‧‧端件
(214)‧‧‧嵌槽
(215)‧‧‧第一密接環
(216)‧‧‧第二密接環
(23)‧‧‧入流流道
(24)‧‧‧出流流道
(30)‧‧‧線圈
(40)‧‧‧冷卻流體
第一圖係習知自然對流散熱之棒狀馬達剖視圖。
第二圖係習知強制對流散熱之棒狀馬達剖視圖。
第三圖係習知水冷式散熱之棒狀馬達剖視圖。
第四圖係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之組合立體圖。
第五圖係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之分解立體圖。
第六圖係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沿第四圖6-6割線之剖視圖。
第七圖係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沿第四圖7-7割線之剖視圖。
第八圖係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沿第四圖8-8割線之剖視圖。
請參閱第四圖至第八圖所示,在本發明一較佳實施例中所提供棒狀馬達之線圈冷卻構造(10)者,其主要乃係包含了有一動子座(20)、多數環形線圈(30)以及冷卻流體(40)。
該動子座(20)係具有一具適當壁厚之管狀身部(21),俾得以供同軸穿套於該定子上,一呈封閉狀之環狀容室(22),係同軸於該身部(21)管軸且設於該身部(21)之管壁內;更進一步而言,該身部(21)係具有一內管(211),係以如玻纖等複合材料所製成之薄壁狀管體,一管狀外殼(212)係同軸穿套於該內管(211)之周側,二環狀端件(213)則分別同軸地固接於該外殼(212)之管軸兩端,二環狀嵌槽(214)係分設於各該端件(213)上,並分別與該內管(211)之管軸兩端嵌接,而使各該端件(213)分別橋接固設於該外殼(212)兩端與該內管(211)兩端之間,據此,該容室(22)乃係介於該外殼(212)之內側環面與該內 管(211)之外側環面間,並受各該端件(213)所封閉者。
各該環形線圈(30)係屬習知技術之範躊,是以於此對其具體詳細之構成不再贅述,惟與本發明主要技術特徵有關的是,各該環形線圈(30)係彼此串聯且同軸容置於該容室(22)中,並受有適當之定位而定位結合於該身部(21)之中;具體而言,各該環形線圈(30)之外徑係小於該外殼(212)之內徑,而內徑略大於該內管(211)之外徑,俾以於各該線圈(30)之周側儘其可能大存在可供容置該冷卻流體(40)之空間,同時,藉由各該端件(213)固接於該外殼(212)與該內管(211)之際,同時提供夾緊定位之力,使各該線圈(30)定位於該容室(22)之中。
該冷卻流體(40)則係充盈於該容室(22)內,而得與位於該容室(22)內之各該線圈(30)之表面直接接觸,俾以使各該線圈(30)之熱能得以直接傳導或幅射傳遞至該冷卻流體(40),以達到降低各該線圈(30)溫度之目的者。
易言之,該棒狀馬達之線圈冷卻構造(10)之主要技術特徵乃係在提供得以同時容納各該線圈(30)與該冷卻流體(40)於其中之該容室(22),俾以藉由適當體積而充盈於該容室(22)內部之該冷卻流體(40),儘其可能地與各該線圈(30)各個部位之表面直接接觸,以獲得最大的接觸面積,來達到從各該線圈之全面進行冷卻之效果者,而具有不同熱傳導效率之不同種類之流體,諸如空氣或冷卻油等,則得以視實際棒狀馬達之熱散溢程度而被選用。
例如,當棒狀馬達之熱散溢較低時,僅以空氣作為冷卻流體 而被封存於該容室(22)內,即已滿足,相對的,當熱散溢較高時,亦即各該線圈(30)之溫昇程度較劇烈時,則得以冷卻油等熱傳導效率較高之流體作為該冷卻流體(40),並封存於該容室(22)內,此外,為再進一步提高散熱之功效,無論所選用之冷卻流體為何,均得以使其係於該容室(22)內與該容室外間循環流動,進而達到快速散熱之效果者。
因此,當該冷卻流體(40)所選用的是如冷卻油等有別於棒狀馬達運轉環境中之外部流體時,則需確保該容室(22)與外部間之隔絕,避免該冷卻流體(40)之滲漏,而為達成是項目的,乃係可使該身部(21)更包含有二第一密接環(215),係分別夾設於該外殼(212)兩端與各該端件(213)間,二第二密接環(216)則係分別夾設於該內管(211)與各該端件(213)間,俾以使各該端件(213)與該外殼(212)及該內管(211)間之結合達到氣密之程度,避免存在於該容室(22)內部之該冷卻流體(40)產生滲漏現象。
再者,為使該冷卻流體(40)可於該容室(22)內外流動,係進一步地使該動子座(20)更包含有一入流流道(23)與一出流流道(24),係分別設於該外殼(212)一側鄰近於管軸兩端之部位上,且與該容室(22)連通,據此,即得以管路(圖上未示)與外部之冷卻流體供應源連接,使該冷卻流體(40)得以自該入流流道(23)進入該容室(22)內,並自該出流流道(24)流出該容室(22)外,俾得使棒狀馬達在運轉時,儘可能地使位於該容室(22)內部之該冷卻流體(40)間之溫度,被維持於較低之溫度狀態下,以提高對各該線圈(30)之散熱功效。
(10)‧‧‧棒狀馬達之線圈冷卻構造
(20)‧‧‧動子座
(21)‧‧‧身部
(211)‧‧‧內管
(212)‧‧‧外殼
(213)‧‧‧端件
(214)‧‧‧嵌槽
(215)‧‧‧第一密接環
(216)‧‧‧第二密接環
(30)‧‧‧線圈

Claims (6)

  1. 一種棒狀馬達之線圈冷卻構造,包含有:一動子座,具有一管狀身部,一封閉之環狀容室,係同軸於身部管軸地設於該身部之管壁內;多數環狀線圈,係彼此串聯且同軸容置於該容室中;以及預定體積之冷卻流體,係位於各該線圈周側之空間中而充盈於該容室內;其中,該身部係更包含有一內管;一同軸穿套於該內管外之管狀外殼;二端件,係分設於該外殼之管軸兩端上;二環狀嵌槽,係彼此同軸地分設於各該端件之上,並與該內管之管軸兩端嵌接,俾以於該外殼內側環面與該內管之外側環面間,形成該容室之空間,並以各該端件封閉該容室;二第一密接環,係分別夾設於該外殼兩端與各該端件間;及二第二密接環,係分別夾設於該內管兩端與各該端件間。
  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棒狀馬達之線圈冷卻構造,其中,該外殼之內徑係大於各該線圈之外徑。
  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棒狀馬達之線圈冷卻構造,其中,該內管之外徑係小於各該線圈之內徑。
  4.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棒狀馬達之線圈冷卻構造,其中,該冷卻流體可為空氣或油。
  5.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棒狀馬達之線圈冷卻構造,其中,該動子座係更包含有一入流流道與一出流流道,係彼此相隔開來地分設於該身部上,並與該容室連通,俾使該冷卻流體得由外部經由該入流流道進入該 容室後,再經由該出流流道流出該容室。
  6.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棒狀馬達之線圈冷卻構造,其中,該入流流道與該出流流道係位於該身部之一側,鄰近於軸向兩端之位置上。
TW103139263A 2014-11-12 2014-11-12 棒狀馬達之線圈冷卻構造 TWI53357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39263A TWI533571B (zh) 2014-11-12 2014-11-12 棒狀馬達之線圈冷卻構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39263A TWI533571B (zh) 2014-11-12 2014-11-12 棒狀馬達之線圈冷卻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33571B true TWI533571B (zh) 2016-05-11
TW201618435A TW201618435A (zh) 2016-05-16

Family

ID=565091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39263A TWI533571B (zh) 2014-11-12 2014-11-12 棒狀馬達之線圈冷卻構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33571B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18435A (zh) 2016-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S2615108T3 (es) Disposición de refrigeración de una bomba destinada a bombear un líquido
CN104682612B (zh) 用于具有旋转轴的电气设备的壳体和电气设备
CN105305667A (zh) 电机
JP6085792B2 (ja) 軸方向磁束電気機器
TW201339491A (zh) 具液冷式驅動電子裝置的發光二極體(led)燈泡
US8604651B2 (en) Cooling of permanent magnet electric machine
TW201622315A (zh) 線性馬達
CN105896765B (zh) 用于电机的定子的容纳壳体和使用所述壳体的定子组件
TWI533571B (zh) 棒狀馬達之線圈冷卻構造
JP6469146B2 (ja) リアクトル、モータ駆動装置、パワーコンディショナおよび機械
US9680354B2 (en) Winding cooling structure of shaft motor
JP5768688B2 (ja) 熱音響冷凍装置
KR101114689B1 (ko) 전동기 및 이의 냉각유닛
TWM460931U (zh) 油冷式馬達
KR101547580B1 (ko) 전동기의 냉각장치
CN209659056U (zh) 一种适用性广的石墨烯散热电机
RU2013143348A (ru) Статор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й машины с жидкостным охлаждением проточным хладагентом
ES2325518B1 (es) Altavoz autorrefrigerado perfeccionado.
CN105099079A (zh) 一种稀土永磁电机
TWM473006U (zh) 棒狀馬達之流體冷卻機構
JP2017017787A (ja) モータ
JPH03143247A (ja) 永久磁石同期機の冷却装置
KR101272900B1 (ko) 초전도 회전기용 다단 구조를 갖는 자성유체 실링 장치
CN105656235A (zh) 棒状马达的线圈冷却构造
WO2019010904A1 (zh) 电磁线圈液冷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