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33157B - A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 a management server, a recording medium device, and a content management method - Google Patents

A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 a management server, a recording medium device, and a content management method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33157B
TWI533157B TW101115170A TW101115170A TWI533157B TW I533157 B TWI533157 B TW I533157B TW 101115170 A TW101115170 A TW 101115170A TW 101115170 A TW101115170 A TW 101115170A TW I533157 B TWI533157 B TW I53315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tent
terminal
information
server
recording mediu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151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50514A (en
Inventor
Masayuki Kozuka
Toshihisa Nakano
Takahiro Yamaguchi
Motoji Ohmori
Kaoru Murase
Masataka Minami
Makoto Morise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Corp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2505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505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331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3315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10Protecting distributed programs or content, e.g. vending or licensing of copyrighted material ;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DR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1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controlling access to devices or network resourc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00086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 G11B20/0021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involving encryption or decryption of contents recorded on or reproduced from a record carrier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00086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 G11B20/00855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involving a step of exchanging information with a remote server
    • G11B20/00862Circuits for prevention of unauthorised reproduction or copying, e.g. piracy involving a step of exchanging information with a remote server wherein the remote server can grant the permission to use a content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5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based on a specific recording technology
    • G11B2220/2537Optical discs
    • G11B2220/2562DVDs [digital versatile discs]; Digital video discs; MMCDs; HDC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Technology Law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torage Device Security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REA)
  • Indexing, Searching, Synchronizing, And The Amount Of Synchronization Travel Of Record Carriers (AREA)
  • Management Or Editing Of Information On Record Carriers (AREA)
  • Two-Way Televisions, Distribution Of Moving Picture Or The Like (AREA)

Description

內容管理系統、管理伺服器、記錄媒體裝置及內容管理方法 發明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內容管理系統,尤其是關於一種控制可與伺服器通訊之終端裝置中的內容使用之技術。
發明背景
電影、音樂、遊戲、電子書等數位內容係由於關於內容之資料複製為容易的,因此有被不正當複製使用的可能性。為此,為了保護著作權者的權利,必須抑制內容被不正當複製使用(以下,稱為「內容的不正當使用」。)。
作為抑制內容的不正當使用之技術的一例,在使用內容的終端具備假設機器,並且在記錄媒體中記錄用以檢測內容連同不正當的終端的檢測程式,在使用內容時,利用終端的假設機器實行該檢測程式,判斷是否為不正當終端,在判斷為不正當終端的情況下,限制內容使用之技術為悉知的(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國特表2007-519994號公報
發明揭示
然而,在上述技術中,當檢測程式被入侵而使檢測程 式無效化時,無法抑制內容的不正當使用。又,無法防止根據已在市場流通之加密內容的解密所用之金鑰曝光之內容的不正當使用。已在市場流通之內容係伴隨時間經過,根據入侵等而使不正當使用的危險性提高。為此,期望內容提供者可以柔軟對應對於這樣的內容不正當使用之狀況變化,抑制在終端之內容不正當使用的內容管理系統。
因此,本發明係為有鑑於該問題而開發出來者,以提供對於內容不正當使用的狀況可以柔軟對應,抑制在終端之內容不正當使用的內容管理系統。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關於本發明之內容管理系統,其係為具備:用以記錄內容之記錄媒體裝置;使用前述內容之終端;及與前述終端通訊,並且判定前述內容的使用可否之伺服器之內容管理系統,其特徵為:前述伺服器係具備:記憶用以提示給終端使用者的通知資訊之通知資訊記憶機構;根據來自前述終端的使用許可要求與前述內容之使用可否判斷所必要的資訊,判定是否允許前述內容使用之使用可否判定機構;及對於前述終端,在前述使用可否判定機構的判定為肯定的情況下傳送前述內容使用所必要的資訊,在否定的情況下傳送前述通知資訊之通訊機構,前述記錄媒體裝置係具備:輸出前述要求及前述內容的使用可否判斷所必要的資訊之要求機構,前述終端係具備:將前述要求及前述內容的使用可否判斷所必要的資訊傳送到前述伺服器,並且從前述伺服器接收前述內容使用所必 要的資訊及前述通知資訊的任一方之傳收機構;及提示前述通知資訊之提示機構。
根據本發明,因為伺服器判斷內容的使用可否,因此可以因應內容不正當使用的狀況變化而柔軟對應,抑制在終端之內容不正當使用。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係為關於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的內容管理系統1的概略構成圖。
第2圖係為顯示伺服器裝置101的構成之機能方塊圖。
第3圖係為顯示終端裝置102的構成之機能方塊圖。
第4圖係為顯示記錄媒體裝置103的構成之機能方塊圖。
第5圖係為顯示通知資料501的一例之圖面。
第6圖係為顯示終端裝置管理資訊601的一例之圖面。
第7圖係為顯示內容管理資訊701的一例之圖面。
第8圖係為顯示實施形態1之內容播放時的動作之流程圖(接續到第9圖)。
第9圖係為顯示實施形態1之內容播放時的動作之流程圖(從第8圖接續,接續到第10圖)。
第10圖係為顯示實施形態1之內容播放時的動作之流程圖(從第9圖接續)。
第11圖係為顯示實施形態2之內容播放時的動作之流程圖(接續到第12圖)。
第12圖係為顯示實施形態2之內容播放時的動作之流 程圖(從第11圖接續,接續到第13圖)。
第13圖係為顯示實施形態2之內容播放時的動作之流程圖(從第12圖接續)。
第14圖係為關於實施形態3之內容管理系統2的概略構成圖。
第15圖係為顯示伺服器裝置1401的構成之機能方塊圖。
第16圖(a)為終端裝置管理資訊1601的一例,(b)為內容管理資訊1602的一例。
第17圖係為顯示實施形態3之內容記錄時的動作之流程圖(接續到第18圖)。
第18圖係為顯示實施形態3之內容記錄時的動作之流程圖(從第17圖接續)。
第19圖係為顯示實施形態4之內容記錄時的動作之流程圖(接續到第20圖)。
第20圖係為顯示實施形態4之內容記錄時的動作之流程圖(從第19圖接續)。
第21圖係為顯示關於實施形態5之內容管理系統3的概略構成圖。
第22圖係為顯示關於實施形態6之內容管理系統4的概略構成圖。
第23圖係為顯示關於實施形態7之內容管理系統5的概略構成圖。
第24圖係為顯示實施形態7之內容移動時的動作之流程圖(接續到第25圖)。
第25圖係為顯示實施形態7之內容移動時的動作之流程圖(從第24圖接續,接續到第26圖)。
第26圖係為顯示實施形態7之內容移動時的動作之流程圖(從第25圖接續)。
第27圖係為顯示關於實施形態8之內容管理系統6的概略構成圖。
第28圖係為顯示實施形態8之內容移動時的動作之流程圖(接續到第29圖)。
第29圖係為顯示實施形態8之內容移動時的動作之流程圖(從第28圖接續,接續到第30圖)。
第30圖係為顯示實施形態8之內容移動時的動作之流程圖(從第29圖接續)。
第31圖係為顯示內容管理資訊3101的一例之圖面。
第32圖係為顯示關於實施形態9之內容管理系統7的概略構成圖。
第33圖係為伺服器裝置3201的構成之機能方塊圖。
第34圖係為顯示使用者管理資訊3401的一例之圖面。
第35圖係為顯示實施形態9之內容記錄時的動作之流程圖(接續到第36圖)。
第36圖係為顯示實施形態9之內容記錄時的動作之流程圖(從第35圖接續,接續到第37圖)。
第37圖係為顯示實施形態9之內容記錄時的動作之流程圖(從第36圖接續)。
第38圖係為通知資料3801的一例之圖面。
第39圖係為控制資料3901的一例之圖面。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完成關於本發明之一形態的經緯>
習知的著作權保護技術(例如DVD-video的CSS(Content Scrambling System;內容拌碼系統)、Blu-ray(商標登錄)的AACS(Advanced Access Content System;先進存取控制系統)等)係使用將內容加密所用之內容金鑰及將內容金鑰加密之裝置金鑰,保護內容。當內容金鑰或是裝置金鑰曝光時,不正當使用已曝光的金鑰,可以完成內容解密。又,在回避安裝在終端之用以著作權保護的確認機能等而不正當使用的情況下,在終端中無法抑止內容的不正當使用。內容提供者係在已於市場流通的內容如上述所示成為不正當使用的狀況之情況下,要抑止該內容的不正當使用為困難的。
為此,本案發明者係對於即使是已在市場流通的內容也可以抑制內容的不正當使用之內容管理系統而言,想出不在終端進行內容的使用可否判斷之內容管理系統。
在該內容管理系統中,具備:內容提供者可以適當存取,設定用以判斷自己提供的內容使用可否的資訊之伺服器。該伺服器係接收從終端傳送之內容的使用允許請求,判斷內容的使用可否,將判斷結果傳送到終端。終端係只有在伺服器允許內容使用的情況下,才可以使用內容。
伺服器中之用以內容的使用可否判斷之資訊係可以由 內容提供者柔軟設定(例如使用不允許終端的資訊、使用權限的資訊、使用允許的期間資訊等)。
在伺服器根據此等資訊而不允許內容使用之情況下,終端係無法進行內容使用。在伺服器進行在終端之內容使用的抑制之情況下,針對應該將怎樣的資訊傳達給使用者,也考量了內容提供者可以柔軟設定的必要性,可以將因應使用可否的判斷之通知資訊(例如不允許內容使用的理由或對應方法等)提示給終端使用者。
以下,針對關於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一邊使用圖面一邊進行說明。
<實施形態1>
<1-1.概要>
針對關於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之內容管理系統1,在利用終端裝置播放與終端裝置連接之記錄媒體裝置內的加密內容之情況下,記錄媒體裝置係透過終端裝置向位於網際網路等的網路上的伺服器裝置詢問內容(例如電影)的播放可否。
伺服器裝置係依據內容提供者(例如電影公司)所設定的終端裝置管理資訊及從終端裝置所傳送之關於內容的資訊,判斷內容的播放可否。在允許播放的判斷之情況下將播放允許的資訊,在不允許播放的判斷之情況下將通知資料傳送到記錄媒體裝置。
記錄媒體裝置係在從伺服器裝置接收到播放允許的資訊之情況下,將記錄媒體裝置內的加密內容及內容金鑰傳 送到終端裝置。終端裝置係使用內容金鑰將被傳送的加密內容進行解密播放。一方面,記錄媒體裝置係在利用伺服器裝置判斷不允許播放,並且從伺服器裝置接收到通知資料的情況下,將通知資料傳送到終端裝置。收到通知資料的終端裝置係不進行內容的播放,並且顯示通知資料。
又在終端裝置管理資訊中係對於內容的每個屬性,對應不允許內容播放的終端之資訊、及在不允許的情況下傳送到終端裝置之通知資料。
此等資料係可以由內容提供者存取在伺服器裝置並進行設定。例如,作為通知資料,將內容提供者的資訊設定作為判斷不允許播放情況下的詢問處,在不允許欲播放的內容之播放的情況下,可以讓使用者明確知道向哪裏詢問即可。
以下,針對內容管理系統1,一邊參照圖面一邊進行說明。
<1-2.構成>
在第1圖顯示內容管理系統1的概略構成圖。
內容管理系統1係為包含伺服器裝置101、終端裝置102、及記錄媒體裝置103之構成。
(伺服器裝置101)
第2圖係為顯示伺服器裝置101的機能方塊構成之圖面。
伺服器裝置101係具備:內容提供者輸入受理機構201;終端裝置管理資訊保持機構202;通知資料保持機構03;判定機構204;傳收機構205;及伺服器金鑰保持機構206。
伺服器裝置101係為包含未圖示之處理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隨機存取記憶體)、ROM(Read Only Memory;唯讀記憶體)、及硬碟的構成。又伺服器裝置101的判定機構204、傳收機構205的機能係藉由典型上為體積電路之LSI(Large Scale Integration;大型積體電路)實行記憶在記憶體的程式予以實現。
內容提供者輸入受理機構201係為用以受理內容提供者所提供的資料之介面。透過內容提供者輸入受理機構201接收內容提供者所設定之通知資料及終端裝置管理資訊,並各自利用通知資料保持機構203及終端裝置管理資訊保持機構202予以保持。
通知資料保持機構203係利用非揮發性記憶體等記憶媒體予以構成。在第5圖顯示通知資料保持機構203所保持的通知資料501之一例。通知資料501係為內容提供者之電影公司A透過內容提供者輸入受理機構201所設定的通知資料。在該例子中,電影公司A係為輸入「由於電影公司A判定該終端裝置為不正當的終端裝置,因此不允許內容利用。請向03-XXXX-XXXX(電影公司A的連絡處)詢問。」之內容的通知資料。
終端裝置管理資訊保持機構202係利用非揮發性記憶體等記憶媒體予以構成。在第6圖顯示終端裝置管理資訊保持機構202所保持之終端裝置管理資訊601。終端裝置管理資訊601係為用以關聯管理內容提供者名、終端裝置辨別碼、及通知資料形態的資訊之表格。
內容提供者名為用以辨別使用者欲利用之內容的提供者(例如電影公司)之項目,終端裝置辨別碼為用以辨別相應於內容提供者名的內容提供者之不允許內容利用的終端裝置之項目。
通知資料形態為用以辨別在內容提供者判斷不允許對應的內容使用之情況下提示給使用者的通知資料之項目。
在第6圖中,例如在內容提供者名、終端裝置辨別碼、及通知資料形態分別關聯保持「電影公司A」、該內容提供者之不允許內容播放的終端辨別碼(0×20...011~0×20...F20)、及形態1的通知資料。其中,形態1的通知資料例如為第5圖所示之通知資料。
傳收機構205係包含用以與終端裝置102進行資料的傳收之介面,接收從終端裝置102所傳送之包含終端裝置辨別碼的終端裝置證明書及內容提供者的資訊(例如內容提供者名),並且將已接收的資訊連同播放允許的要求傳送到判定機構204。再者,依據判定機構204的判定結果,將播放允許的資訊、或者通知資料傳送到終端裝置102。又傳收機構205係依據後述之伺服器金鑰保持機構206的資訊,包含實施與終端裝置102的相互認證處理或金鑰共有處理的機能。實施此等相互認證處理或金鑰共有處理的機能係藉由處理器依據記錄在RAM、ROM、或者硬碟的電腦程式動作而予以實現。
判定機構204係藉由將傳收機構205從終端裝置102所接收之包含終端裝置辨別碼的終端裝置證明書及內容提供 者的資訊(例如內容提供者名)與終端裝置管理資訊601進行比較,對於終端裝置102進行傳送播放允許的資訊、或傳送通知資料之判定。再者,依據判定結果將播放允許的資訊、或者通知資料501傳送到傳收機構205。例如,判定機構204係在從具有終端裝置辨別碼「0×32...5B2」的終端裝置接收電影公司A之內容播放允許的要求之情況下,在終端裝置管理資訊601中,因為具有該終端裝置辨別碼之終端裝置係作為電影公司A之不允許內容播放的終端裝置予以登錄,因此判定為不允許播放並傳送通知資料501。一方面,在從該終端裝置接收電影公司B之內容播放可否的要求之情況下,在終端裝置管理資訊601中,具有該終端裝置辨別碼之終端係因為沒有作為電影公司B之不允許內容播放的終端裝置予以登錄,判定機構204係判定為傳送播放允許的資訊。判定機構204的機能係藉由處理器依據記錄在RAM、ROM、或者硬碟的電腦程式動作而予以實現。
伺服器金鑰保持機構206係保持伺服器裝置101與終端裝置102在進行資料傳收時為了確立安全的通訊路線之用於相互認證處理或金鑰共有處理之伺服器用金鑰。例如,伺服器金鑰保持機構206係保持:包含使用公開金鑰加密獨特辨別用以與終端裝置102進行安全的通訊之伺服器裝置101的辨別碼之伺服器裝置證明書、及與伺服器裝置證明書對應之私有金鑰的一對。在伺服器裝置101與終端裝置102中用以確立安全的通訊路線之相互認證處理、金鑰共有處理係可以利用ECDSA(Elliptic Curve Digital Signature Algorithm;橢圓曲線數位簽章演算法)、ECDH(Elliptic curve Diffie-Hellman;金鑰交換演算法)、AES(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新一代加密標準)加密等悉知的技術,對於說明予以省略。
(終端裝置102)
第3圖係為顯示終端裝置102的機能方塊構成之圖面。
終端裝置102係如第3圖所示,具備:顯示機構301;終端金鑰保持機構302;使用者輸入受理機構303;解密機構304;播放機構305;及傳收機構306。
終端裝置102係為包含未圖示之處理器、RAM、ROM、及硬碟的構成。
終端裝置102之使用者輸入受理機構303、解密機構304、播放機構305、及傳收機構306的機能方塊係透過典型上為積體電路之LSI予以實現。
顯示機構301係例如為液晶顯示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具有顯示記錄在記錄媒體裝置103之內容總覽、從伺服器裝置101接收的通知資料及內容之機能。
在從伺服器裝置101之傳收機構205傳送通知資料501的情況下,終端裝置102係不進行內容的播放,並且將已傳送的通知資料顯示在顯示機構301。
使用者輸入受理機構303係為受理來自使用者的指示之介面,從顯示在顯示機構301之記錄在記錄媒體裝置103的內容總覽(未圖示)受理使用者所指定的內容。
傳收機構306係包含用以與伺服器裝置101及記錄媒體 裝置103進行資料的傳收之介面,具有將使用者輸入受理機構303所受理之關於內容的內容提供者名、及終端金鑰保持機構302所保持之終端裝置證明書(包含終端裝置辨別碼)傳送到記錄媒體裝置103的機能。再者,傳收機構306係在伺服器裝置101進行內容的播放要求,在從伺服器裝置101接收到播放允許作為該應答的情況下,將播放允許資訊輸出到記錄媒體裝置103,並且從記錄媒體裝置103接收到加密內容、及內容金鑰作為該應答。再者,傳收機構306係具有實施相互認證處理、或金鑰共有處理的機能。傳收機構306的機能係藉由處理器依據記錄在RAM、ROM、或者硬碟的電腦程式動作而予以實現。
終端金鑰保持機構302係利用非揮發性記憶體等記憶媒體予以構成,保持終端裝置102與伺服器裝置101、或是終端裝置102與記錄媒體裝置103在進行資料的傳收時用以確立安全的通訊路線之使用在相互認證處理、或金鑰共有處理之伺服器用金鑰。例如,對於認證使用公開金鑰加密的情況下,終端金鑰保持機構302係保持包含獨特辨別終端裝置102的辨別碼之終端裝置證明書、及與終端裝置證明書對應之私有金鑰的一對。
解碼機構304係在傳收機構306從伺服器裝置101接收播放允許的資訊之情況下,將傳收機構306從記錄媒體裝置103所接收到的加密內容,使用同樣接收到的內容金鑰進行解密。
播放機構305係進行用以將利用解碼機構304所解碼的 內容利用顯示機構301予以顯示之播放處理,具有將播放所用的資料傳送到顯示機構之機能。
解密機構304及播放機構305的機能係藉由處理器依據記錄在RAM、ROM、或者硬碟的電腦程式動作而予以實現。
(記錄媒體裝置103)
記錄媒體裝置103係如第4圖所示,其係為包含記錄媒體金鑰保持機構401、傳收機構402、讀寫機構403、判定機構404、記憶機構400的構成。
記錄媒體裝置103具體而言為包含未圖示的處理器、RAM、及ROM的構成。
記錄媒體裝置103之傳收機構402、讀寫機構403、及判定機構404的機能方塊係透過典型上為積體電路之LSI予以實現。
記憶機構400係利用非揮發性記憶體(例如SD卡)或硬碟等記憶媒體予以構成,具備保護區域405及通常區域406。保護區域405係記憶內容金鑰,該內容金鑰係為只可以從利用傳收機構402所認證的終端裝置102讀出的區域。又通常區域406係記憶加密內容、內容管理資訊。
在第7圖顯示利用通常區域406記憶之內容管理資訊的一例。內容管理資訊701係為用以關聯管理標題名、內容提供者名、伺服器連接要否、解析度、及視窗的資訊之管理表格。
標題名、內容提供者名之項目係各自為用以特定內容的標題名、內容的提供者之項目。
內容提供者名係從終端裝置102與播放內容的要求一起傳送到伺服器裝置101,並且被用於在伺服器裝置101之內容播放可否的判斷。
伺服器連接要否項目係在使用內容的情況下,用以判定是否必須在伺服器裝置進行內容的使用允許之要求的項目。伺服器連接要否的項目係在記錄媒體裝置103的判定機構404中,被用於是否將內容之播放允許的要求與伺服器裝置101連接之判斷。例如在伺服器連接要否的項目為「必須經常連接」的情況下,判定機構404係判斷為經常與伺服器裝置101連接。在「3次必須連接1次」的情況下,在終端裝置102中使用內容時,判斷在每3次的內容利用就與伺服器裝置連接1次。
例如,在使用者欲利用第7圖所示之標題名為「PPP in QP」之內容播放的情況下,判定機構404係因為伺服器連接要否的項目為「必須經常連接」,因此在傳收機構402進行與伺服器裝置101連接的指示,傳收機構402係與伺服器裝置101連接,並且將內容提供者名的項目之資訊,也就是「電影公司A」傳送到伺服器裝置101。
又解析度項目係為內容的解析度資訊之項目,視窗項目係為顯示內容被提供給使用者的期間之項目。又在視窗項目記載為早期視窗之內容係在電影等的配給中,意指於電影院公開結束後,直到利用DVD等媒體開始流通(例如3個月左右)之短期間的內容,其係為尚未利用DVD等在市場出現並限定取得手法之內容,換言之意指商業性價值高的 內容。一方面,在記載為影像視窗之內容係表示除了早期視窗內容以外之內容。
記錄媒體金鑰保持機構401係利用非揮發性記憶體等記憶媒體予以構成。記錄媒體金鑰保持機構401係保持記錄媒體裝置103與終端裝置102在進行資料的傳收時用以確立安全的通訊路線之被用於相互認證處理、或金鑰共有處理之記錄媒體裝置用金鑰。例如,對於認證利用公開金鑰加密的情況下,記錄媒體金鑰保持機構401係保持包含獨特辨別記錄媒體裝置103的辨別碼之記錄媒體裝置證明書、及與記錄媒體裝置證明書對應之私有金鑰的一對。
傳收機構402係包含用以與終端裝置102進行資料的傳收、及透過終端裝置102的傳收機構306與伺服器裝置101的傳收機構205進行資料的傳收之介面。傳收機構402係具有:接收從終端裝置102所傳送之內容播放要求,並且依據判定機構404所判定的結果將內容及內容金鑰傳送到終端裝置102之機能;及將從終端裝置102所接收的資料傳送到伺服器裝置101,並且從伺服器裝置101接收播放允許的資訊或通知資料501之機能。再者,傳收機構402係具有實施用以進行已加密資料的傳收之相互認證處理、或金鑰共有處理的機能。
傳收機構402的各機能係藉由處理器依據記錄在RAM、ROM、或者硬碟的電腦程式動作而予以實現。
讀寫機構403係具有進行利用記憶機構400所記憶的內容金鑰、加密內容、及內容管理資訊的寫入或讀出之機能。
判定機構404係具有以讀寫機構403從記憶機構400的通常區域406所讀出的內容管理資訊、及傳收機構402所接收之使用者指定的內容資訊為根基,在播放該內容時判定是否必須進行與伺服器裝置101的連接之機能。
讀寫機構403及判定機構404的機能係藉由處理器依據記錄在RAM、ROM、或者硬碟的電腦程式動作而予以實現。
在判定必須進行與伺服器裝置101的連接之情況下,終端裝置102係進行與伺服器裝置101的連接,並且連同內容的使用允許之要求,一起傳送終端裝置辨別碼及內容提供者的資訊。一方面,在判定不進行與伺服器裝置101的連接之情況下,利用傳收機構402將記憶在記憶機構400之內容金鑰、加密內容傳送到終端裝置102。
例如,根據使用者指定標題名「PPP in QP」的內容播放之情況下,判定機構404係依據內容管理資訊701進行判定。內容管理資訊701的標題名「PPP in QP」之內容係因為成為「必須經常連接」,因此判定必須進行與伺服器裝置101連接。傳收機構402將該判定結果傳送到終端裝置102。又在指定標題名「XYZ」的內容播放之情況下,判定機構404係判定為不須進行與伺服器裝置101的連接。在判定不進行與伺服器裝置101的連接之情況下,傳收機構402係將記憶在記憶機構400之與「PPP in QP」對應的內容金鑰及加密內容傳送到終端裝置102。
<1-3.動作>
針對利用終端裝置102播放內容時之伺服器裝置101、 終端裝置102、及記錄媒體裝置103的動作,使用第8~10圖的流程圖進行說明。
首先,終端裝置102的使用者輸入受理機構303受理來自使用者之內容的播放指示,傳收機構306將被選擇的內容之資訊傳送到記錄媒體裝置103(步驟S801)。具體而言,例如,終端裝置102的顯示機構301係顯示記錄在記錄媒體裝置103內之內容的標題名總覽。使用者係從被顯示的總覽選擇欲播放的容之標題名。使用者輸入受理機構303係取得被選擇之內容的標題名,並且傳送到記錄媒體裝置103。
記錄媒體裝置103的判定機構404係對於已接收的內容之播放要求,依據記憶在記憶機構400的通常區域406之內容管理資訊701,判定對於伺服器裝置102的連接要否(步驟S802)。具體而言,依據與被選擇的內容之標題名對應之內容管理資訊701之「伺服器連接要否」項目的資訊,判定對於伺服器的連接要否。例如,在與被選擇的內容之標題名對應之「伺服器連接要否」顯示為「必須連接」的情況下,判定與伺服器連接。
在判定機構404中判定為不必連接的情況下(步驟S803:否),記錄媒體裝置103係讀出記憶在記憶機構400的保護區域405之內容金鑰、記憶在通常區域406之加密內容,並且透過傳收機構402傳送到終端裝置102(步驟S804)。
接收內容金鑰與加密內容之終端裝置102係使用內容金鑰並利用解碼機構304將加密內容解密,再將已解密的內容傳送到播放機構305。播放機構305係進行用以利用顯示 機構顯示已解密的內容之處理,並且將已處理的內容傳送到顯示機構301,顯示機構301係顯示內容(步驟S805)。
一方面,在判定機構404中判定必須進行與伺服器裝置101的連接之情況下(步驟S803:是),記錄媒體裝置103的傳收機構402係對於終端裝置102要求終端裝置證明書(步驟S806)。
接收終端裝置證明書的要求之終端裝置102的傳收機構306係將終端裝置證明書傳送到記錄媒體裝置102的傳收機構(步驟S807)。
記錄媒體裝置103的傳收機構402、與伺服器裝置101的傳收機構205係實施用以確立安全的通訊路線之相互認證處理、金鑰共有處理(步驟S808、S809)。
當在記錄媒體裝置103與伺服器裝置101之間確立安全的通訊路線時,記錄媒體裝置103的傳收機構402係將終端裝置證明書、及使用者指定播放之內容的內容提供者名的資料傳送到伺服器裝置101(步驟S901)。
接收從記錄媒體裝置103所傳送的終端裝置證明書、及內容提供者名的資料之伺服器裝置101係在判定機構204中,依據終端裝置證明書、內容提供者名、及終端裝置管理資訊保持機構202所保持的終端裝置管理資訊601,判定終端裝置102中之該內容的播放可否(步驟S902)。具體而言,將被包含在終端裝置證明書之終端裝置辨別碼與終端裝置管理資訊601之與內容提供者名對應的「終端裝置辨別碼」的資訊進行比較,在有一致者的情況下,判定不允許 播放,在沒有一致者的情況下,判定允許播放。
判定機構204係在判定不允許播放的情況下(步驟S903:否),從通知資料保持機構203讀出位於終端裝置管理資訊601的「通知資料形態」項目之通知資料。傳收機構205係將判定機構204所讀出之通知資料傳送到終端裝置102(步驟S904)。
接收通知資料的記錄媒體裝置103係透過傳收機構402將通知資料傳送到終端裝置102的傳收機構306(步驟S905)。
傳收機構306係將通知資料傳送到顯示機構301,顯示機構301係顯示已收到之通知資料(步驟S906)。
一方面,在判定機構204判定為允許播放的情況下(步驟S903:是),判定機構204係產生顯示播放允許之播放允許資訊,並且傳送到傳收機構205。
傳收機構205係將播放允許資訊傳送到記錄媒體裝置103的傳收機構402(步驟S1001)。
記錄媒體裝置103的傳收機構402係在接收播放允許資訊的情況下,從記憶在記錄媒體裝置103的記憶機構400的內容之中將使用者指示播放的內容之內容金鑰及加密內容傳送到終端裝置102的傳收機構306(步驟S1002)。
接收內容金鑰與加密內容之終端裝置102係利用與步驟S805相同的處理進行內容播放(步驟S1003)。
<1-4.總結>
根據以上的處理,在實施形態1的內容管理系統中,在利用終端裝置播放記錄在與終端裝置連接之記錄媒體裝置 的加密內容時,終端裝置係向伺服器裝置詢問該內容的播放可否。根據伺服器裝置,若是不允許的話終端裝置則無法進行播放。伺服器裝置係依據內容提供者所設定之不允許播放的終端資訊判定播放可否。在不允許播放的情況下,將通知資料傳送到終端裝置。
內容提供者係可以因應必要在伺服器裝置設定自己管理之不允許內容播放的終端裝置之辨別資訊,並且在不允許播放的情況下之通知資料的內容也可以對於每個內容屬性進行設定。藉此,終端裝置係可以顯示記錄在伺服器之內容提供者所設定的通知資料。
<實施形態2>
<2-1.概要>
實施形態2的內容管理系統雖然與實施形態1的內容管理系統大致相同,但是在實施形態1的內容管理系統中,雖然伺服器裝置101與記錄媒體裝置103確立安全的通訊路線並進行資料的傳收,但是在實施形態2的內容管理系統中,伺服器裝置101與終端裝置102確立安全的通訊路線並進行資料的傳收之點有所不同。
以下,針對關於本實施形態2的內容管理系統,省略對於在實施形態1所顯示者沒有變更之點的說明,對於有變更之點進行說明。
<2-2.構成>
在實施形態2中,並不是如實施形態1所示使記錄媒體裝置103的傳收機構402與伺服器裝置101的傳收機構205確 立安全的通訊路線進行資料的傳收,而是使終端裝置102的傳收機構402與伺服器裝置101的傳收機構205確立安全的通訊路線進行資料的傳收。
<2-3.動作>
針對在終端裝置102播放內容時之伺服器裝置101、終端裝置102、記錄媒體裝置103的動作,使用第11~13圖進行說明。
首先,終端裝置102的使用者輸入受理機構303係受理來自使用者之內容的播放指示,傳收機構306將已選擇的內容資訊傳送到記錄媒體裝置103(步驟S1101)。具體而言,例如,在終端裝置102的顯示機構301顯示記錄在記錄媒體裝置103內之內容的總覽。使用者係從被顯示的總覽選擇欲播放的內容。使用者輸入受理機構303係取得被選擇之內容的標題名,並且傳送到記錄媒體裝置103。
記錄媒體裝置103的判定機構404係對於已接收的內容之播放指示,依據記憶在記憶機構400之通常區域406之內容管理資訊701,判定對於伺服器裝置101的連接要否(步驟S1102)。具體而言,依據與被選擇的內容之標題名對應之內容管理資訊701的「伺服器連接要否」項目之資訊,判定對於伺服器的連接要否。例如,若是與被選擇之內容的標題名對應之「伺服器連接要否」為「經常必須連接」的話,判定為與伺服器連接。
在判定機構404中判定為不須要連接的情況下(步驟S1103:否),記錄媒體裝置103係讀出記憶在記憶機構400的 保護區域405之內容金鑰、記憶在通常區域406之加密內容,並且透過傳收機構402傳送到終端裝置102(步驟S1104)。
已接收內容金鑰與加密內容之終端裝置102係使用內容金鑰並利用解碼機構304將加密內容進行解密,再將已解密的內容傳送到播放機構305。播放機構305係進行利用顯示機構顯示已解密的內容所用之處理,將已處理的內容傳送到顯示機構301,顯示機構301係顯示內容(步驟S1105)。
一方面,在判定機構404中判定必須進行對於伺服器裝置101的連接之情況下(步驟S1103:是),記錄媒體裝置103的傳收機構402係將亂數傳送到終端裝置102的同時,而且對於終端裝置102要求播放允許證(步驟S1106)。又所謂播放允許證,其係意指終端裝置102將記錄媒體裝置103傳送到終端裝置102的亂數傳送到伺服器裝置101,並且集結藉由在伺服器裝置101所接收到的亂數施予署名而得到之亂數、署名、及檢驗該署名所用之伺服器裝置證明書之資料。
終端裝置102的傳收機構306與伺服器裝置101的傳收機構205係實施用以確立安全的通訊路線之相互認證處理、金鑰共有處理(步驟S1107、S1108)。
當在終端裝置102與伺服器裝置101之間確立安全的通訊路線時,終端裝置102的傳收機構306係將使用者指定播放的內容之內容提供者名、及從記錄媒體裝置103所接收的亂數之資料傳送到伺服器裝置101(步驟S1201)。
接收從終端裝置102所傳送的終端裝置證明書、內容提供者名、及亂數的資料之伺服器裝置101係在判定機構204 中,依據終端裝置證明書、內容提供者名、及終端裝置管理資訊保持機構202所保持的終端裝置管理資訊601,判定終端裝置102中之內容的播放可否(步驟S1202)。具體而言,將包含在終端裝置證明書之終端裝置辨別碼、及與終端裝置管理資訊601的內容提供者名對應之「終端裝置辨別碼」的資訊進行比較,在有一致者的情況下,判定為不允許播放,在沒有一致者的情況下,判定為允許播放。
判定機構204係在判定為不允許播放的情況下(步驟S1203:否),從通知資料保持機構203讀出位於終端裝置管理資訊601之「通知資料形態」的通知資料。傳收機構205係將判定機構204所讀出的通知資料傳送到終端裝置102(步驟S1204)。
終端裝置102的傳收機構306係從傳收機構205接收通知資料(步驟S1205),並且將已接收的通知資料傳送到顯示機構301。顯示機構301係顯示已收到的通知資料(步驟S1206)。
一方面,在判定機構204判定為允許播放的情況下(步驟S1203:是),判定機構204係使用已接收的亂數產生播放允許證。再者,傳收機構205係將產生的播放允許證傳送到終端裝置102(步驟S1301)。
終端裝置102的傳收機構306係接收播放允許證(步驟S1302),並且將已接收的播放允許證傳送到記錄媒體裝置103(步驟S1303)。
記錄媒體裝置103的傳收機構402係檢驗已接收的播放 允許證之署名正當性(步驟S1304),檢驗的結果若是沒有檢測出自機傳送的亂數之偽造,就將記憶機構400之加密內容、內容金鑰傳送到終端裝置102(步驟S1305)。
接收內容金鑰及加密內容之終端裝置102係利用與步驟S1105相同的處理進行內容的播放(步驟S1306)。
<2-4.總結>
根據以上的處理,實施形態2的內容管理系統係為了使伺服器裝置101與終端裝置102進行資料的傳收,終端裝置102與記錄媒體裝置103之資料的傳收係只要在終端裝置102取得使用者指定所用之內容總覽時、及取得加密內容與內容金鑰時進行即可,與實施形態1的內容管理系統相比,可以減輕終端裝置102與記錄媒體裝置103之間的資料傳收處理。
<實施形態3>
<3-1.概要>
實施形態3之內容管理系統2係使伺服器裝置判定記錄在伺服器裝置的內容可否記錄在向伺服器裝置進行詢問的記錄媒體裝置。在實施形態1中,雖然利用終端裝置使用之內容的加密內容資料與內容金鑰係記錄在記錄媒體裝置,但是在本實施形態之記錄媒體裝置中,此等資料係為沒有記錄之點有所不同。內容管理系統2係為接收來自終端裝置之內容的記錄允許之要求,在伺服器裝置允許的情況下,從伺服器裝置傳送內容的加密內容資料及內容金鑰並記錄在記錄媒體裝置的系統。使用內容管理系統2記錄內容之記 錄媒體裝置係成為與實施例1之記錄媒體裝置相同的構成。
在記錄媒體裝置之允許記錄的情況下,伺服器裝置係傳送關於內容的資料,記錄媒體裝置係記錄關於該內容的資料。一方面,在不允許記錄的情況下,伺服器裝置係傳送通知資料取代傳送關於內容之資料,已接收通知資料的記錄媒體裝置係將通知資料傳送到連接的終端裝置,終端裝置係顯示通知資料。
以下,針對內容管理系統,省略對於利用實施形態1所示者沒有變更之點的說明,針對有變更之點進行說明。
<3-2.構成>
在第14圖顯示內容管理系統2的概略構成圖。
內容管理系統2係為包含伺服器裝置1401、終端裝置1402、記錄媒體裝置1403的構成。又伺服器裝置1401、終端裝置1402、記錄媒體裝置1403的構成係因為基本上各自與伺服器裝置101、終端裝置102、記錄媒體裝置103相同而省略說明,在說明的方便性上,共通的機能方塊係使用與實施形態1相同的符號進行說明。
(伺服器裝置1401)
第15圖係為顯示伺服器裝置1401的機能方塊構成之圖面。
伺服器裝置1401雖然與伺服器裝置101基本上的機能為相同的,但是進一步具備保持加密內容、內容金鑰、內容管理資訊之內容關連資訊保持機構1501之點有所不同。伺服器裝置1401係從內容提供者接收加密內容、內容金 鑰、及內容管理資訊,並且利用內容關連資訊保持機構1501予以保持。再者,在從記錄媒體裝置1403有內容的記錄要求之情況下,判定記錄可否,因應判定結果,將加密內容、內容金鑰、及內容管理資訊、或者通知資料傳送到記錄媒體裝置1403。
在第16(a)圖顯示終端裝置管理資訊保持機構202所保持之終端裝置管理資訊1601的一例。終端裝置管理資訊1601係為用以關聯管理內容提供者名、標題名、終端裝置辨別碼、及通知資料形態的資訊之管理表格。
終端裝置管理資訊1601係為在終端裝置管理資訊601追加標題名的項目之表格。在標題名的項目中係為內容的標題名所用之項目,並且在每個標題名可以對應不允許內容利用之終端裝置。
例如,在第16(a)圖中,對於標題名「1234」之內容,在具有「0×20...011~0×20...F20」之間的辨別碼作為辨別碼之終端裝置中係成為不允許利用,該情況的通知資料係設定為形態1的通知資料。
在第16(b)圖顯示利用內容關連資訊保持機構1501所保持之內容管理資訊1602的一例。內容管理資訊1602係為用以關聯管理標題名、內容提供者名、伺服器連接要否、解析度、及視窗之管理表格。該管理資訊的資料構成係因為與內容管理資訊701相同而省略說明。
傳收機構205係以從記錄媒體裝置1403接收內容的標題名取代內容提供者名之點而與實施形態1、2有所不同。
判定機構204係依據將傳收機構205從記錄媒體裝置1403所接收之終端裝置辨別碼、內容的標題名之資訊與終端裝置管理資訊1601的資訊進行比較的結果,判定內容的記錄可否。
例如,從與具有終端裝置辨別碼「0×20...011」之終端裝置連接之記錄媒體裝置1403有標題名「1234」之內容記錄的要求之情況下,判定機構204係因為有與終端裝置管理資訊1601的標題名「1234」關聯之終端裝置辨別碼一致的終端裝置辨別碼之數值,因此判定為不允許進行對與該終端裝置連接之記錄媒體裝置1403的記錄。再者,在該情況下判定為傳送形態1的通知資料。一方面,從與具有終端裝置辨別碼「0×32...5B2」之終端裝置連接之記錄媒體裝置1403有相同標題名「1234」之內容記錄的要求之情況下,因為與該終端裝置辨別碼一致之終端裝置辨別碼係在與「1234」關聯之終端裝置辨別碼中為沒有,因此判定為允許內容的記錄。再者,在該情況下,傳收機構205係將加密內容、內容金鑰、及內容管理資訊傳送到記錄媒體裝置1403。
(終端裝置1402)
終端裝置1402雖然與終端裝置102基本上的機能為相同的,但是將內容的標題名取代內容的提供者名傳送到記錄媒體裝置1403之點有所不同。
(記錄媒體裝置1403)
記錄媒體裝置1403雖然與記錄媒體裝置103基本上的 機能為相同的,但並不是預先記錄關於內容的資料,而是將從伺服器裝置1401所傳送之加密內容、內容金鑰、及內容管理資訊記憶在記憶機構400之點有所不同。
<3-3.動作>
針對在終端裝置1402之內容記錄時的伺服器裝置1401、終端裝置1402、記錄媒體裝置1403的動作,使用第17、18圖之流程圖進行說明。
首先,終端裝置1402之使用者輸入受理機構303係受理來自使用者之對於記錄媒體裝置1403之內容的記錄要求(步驟S1701)。傳收機構306係將終端裝置證明書、內容的標題名傳送到記錄媒體裝置1403(步驟S1702)。
記錄媒體裝置1403的傳收機構402與伺服器裝置1401的傳收機構205係實施用以確立安全的通訊路線之相互認證處理、金鑰共有處理(步驟S1703、S1704)。
當在記錄媒體裝置1403與伺服器裝置1401之間確立安全的通訊路線時,記錄媒體裝置1403的傳收機構402係將終端裝置證明書、內容的標題名傳送到伺服器裝置1401(步驟S1705)。
接收終端裝置證明書、內容的標題名之伺服器裝置1401係在判定機構204中,依據終端裝置證明書、內容的標題名、及終端裝置管理資訊保持機構202所保持之終端裝置管理資訊,判斷終端裝置1402之該內容的記錄可否(步驟S1706)。具體而言,將包含在終端裝置證明書之終端裝置辨別碼、及與終端裝置管理資訊1601之內容的標題名對應 之「終端裝置辨別碼」的資訊進行比較,在有一致者的情況下,判定為不允許記錄,在沒有一致者的情況下,判定為允許記錄。
判定機構204係在判斷不允許內容的記錄之情況下(步驟S1801:否),從通知資料保持機構203讀出通知資料。傳收機構205係將判定機構204所讀出之通知資料傳送到記錄媒體裝置1403(步驟S1802)。
記錄媒體裝置1403的傳收機構402係將已接收的通知資料傳送到傳收機構306(步驟S1803)。
傳收機構306係將通知資料傳送到顯示機構301,顯示機構301係顯示已收到的通知資料(步驟S1804)。
一方面,在判定機構204判定為允許記錄的情況下(步驟S1801:是),傳收機構205係將利用內容關連資訊保持機構1501所保持之加密內容、內容金鑰、及內容管理資訊傳送到傳收機構402(步驟S1805)。
傳收機構402係將已接收的加密內容、內容金鑰、及內容管理資訊傳送到讀寫機構403。讀寫機構403係在記憶機構400的保護區域405記錄內容金鑰,在通常區域406記錄加密內容、及內容管理資訊(步驟S1807)。
<3-4.總結>
根據以上的處理,內容管理系統3係使伺服器裝置1401與記錄媒體裝置1403確立安全的通訊路線並進行資料的傳收,使伺服器裝置1401進行對於記錄媒體裝置1403之記錄的可否判定。在判定允許記錄的情況下,伺服器裝置1401 係可以將記錄之關於內容的資料傳送到記錄媒體裝置1403,記錄媒體裝置係可以記錄已接收的資料。又,在判定為不允許記錄的情況下,因為通知資料為從伺服器裝置1401傳送,因此使用終端裝置之使用者係可以明確得知無法進行內容記錄的原因,也可以提升使用者的便利性。
<實施形態4>
<4-1.概要>
實施形態4之內容管理系統係因為與內容管理系統2大致相同,因此在說明的便利性上使用相同的符號。不同的點係為在將記錄於伺服器裝置1401之內容記錄在與終端裝置1402連接之記錄媒體裝置1403時,並不是使伺服器裝置1401與記錄媒體裝置1403確立安全的通訊路線,而是使伺服器裝置1401與終端裝置1402確立安全的通訊路線進行資料的傳收之點。
以下,針對本實施形態4之內容管理系統,省略對於利用實施形態3顯示者沒有變更之點的說明,對於有變更之點進行說明。
<4-2.構成>
實施形態3之內容管理系統2雖然使記錄媒體裝置1403的傳收機構402與伺服器裝置1401的傳收機構205確立安全的通訊並進行資料的傳收,但是在實施形態4之內容管理系統係使終端裝置1402的傳收機構402與伺服器裝置1401的傳收機構205確立安全的通訊並進行資料的傳收之點有所不同。
<4-3.動作>
針對在終端裝置1402之內容記錄時的伺服器裝置1401、終端裝置1402、及記錄媒體裝置1403的動作,使用第21、22圖之流程圖進行說明。
首先,終端裝置1402之使用者輸入受理機構303係受理來自使用者之對於記錄媒體裝置1403之內容的記錄要求(步驟S2101)。終端裝置1402的傳收機構306與伺服器裝置1401的傳收機構205係實施用以確立安全的通訊路線之相互認證處理、金鑰共有處理(步驟S2102、S203)。
當在終端裝置1402與伺服器裝置1401之間確立安全的通訊路線時,終端裝置1402的傳收機構306係將終端裝置證明書及內容之標題名的資料傳送到伺服器裝置1401(步驟S2104)。
伺服器裝置1401係在判定機構204中,依據終端裝置證明書、內容的標題名、及保持在終端裝置管理資訊保持機構202之終端裝置管理資訊1601,判定對於記錄媒體裝置1403之內容的記錄可否(步驟S2105)。具體而言,將包含在終端裝置證明書之終端裝置辨別碼、及終端裝置管理資訊1601之與標題名對應之「終端裝置辨別碼」的資訊進行比較,在有一致者的情況下,判定不允許在記錄媒體裝置1403之內容的記錄,在沒有一致者的情況,判定允許記錄。
在記錄媒體裝置1403判斷為不允許記錄的情況下(步驟S2016:否),判定機構204係從通知資料保持機構203讀出形態1的通知資料。再者,傳收機構205係將判定機構204 所讀出的形態1之通知資料傳送到終端裝置102(步驟S2201)。
終端裝置1402的傳收機構306係從傳收機構205接收通知資料,並且將已接收的通知資料傳送到顯示裝置301。顯示裝置301係顯示已收到的通知資料(步驟S2202)。
一方面,在記錄媒體裝置1403判定為允許記錄的情況下(步驟S2016:是),傳收機構205係將加密內容、內容金鑰、及內容管理資訊傳送到傳收機構306(步驟S2203)。
傳收機構306係接收加密內容、內容金鑰、及內容管理資訊(步驟S2204)。
終端裝置1402的傳收機構306與記錄媒體裝置1403的傳收機構402係實施用以確立安全的通訊路線之相互認證處理、金鑰共有處理(步驟S2205、S2206)。
當在終端裝置1402與記錄媒體裝置1403之間確立安全的通訊路線時,傳收機構306係將從伺服器裝置1401所接收之加密內容、內容金鑰、及內容管理資訊傳送到傳收機構402(步驟S2207)。
傳收機構402係將已收到之加密內容、內容金鑰、及內容管理資訊傳送到讀寫機構403。讀寫機構403係在記憶機構400的保護區域405記錄內容金鑰,在通常區域406記錄內容及內容管理資訊(步驟S2208)。
<4-4.總結>
根據以上的處理,實施形態4之內容管理系統係由於使伺服器裝置1401與終端裝置1402進行安全的資料之傳收, 終端裝置1402與記錄媒體裝置1403的資料傳收係只要允許內容的記錄,並且在記錄媒體裝置1403從伺服器裝置1401所傳送之關於內容的資料之記錄時進行即可。
<實施形態5>
<5-1.概要>
在實施形態3之內容管理系統2中,雖然從伺服器裝置傳送加密內容並記錄在記錄媒體裝置,但是實施形態5之內容管理系統3係輸出記錄在從內容提供者另外提供之記錄媒體(例如DVD光碟)之加密內容,並且記錄在記錄媒體裝置之點有所不同。
在允許在記錄媒體裝置之記錄的情況下,伺服器裝置係傳送用以將加密內容解密之內容金鑰,記錄媒體裝置係記錄內容金鑰、及另外提供之記錄媒體的加密內容。一方面,在不允許記錄的情況下,伺服器裝置係傳送通知資料,接收通知資料的記錄媒體裝置係將通知資料傳送到連接的終端裝置,終端裝置係顯示通知資料。
以下,針對內容管理系統3,省略對於利用實施形態3所示者沒有變更之點的說明,對於有變更之點進行說明。
<5-2.構成>
在第19圖顯示內容管理系統3的概略構成圖。
內容管理系統3係為包含伺服器裝置1901、終端裝置1902、記錄媒體裝置1903之構成。又伺服器裝置1901、終端裝置1902、記錄媒體裝置1903之構成係因為基本上各自與伺服器裝置1401、終端裝置1402、記錄媒體裝置1403相 同而省略說明,在說明的便利性上,共通的機能方塊係使用與實施形態3相同符號進行說明。
伺服器裝置1901係沒有將加密內容在內容關連資訊保持機構1501予以保持之點而與實施形態3之伺服器裝置1401有所不同。
加密內容係由內容提供者另外記錄在記錄媒體(例如DVD碟片)並分配給使用者。
又記錄媒體裝置1903係記錄從內容提供者另外分配之記錄媒體輸出之加密內容,而不是從伺服器裝置1901之點有所不同。
<5-3.動作>
內容管理系統3的處理流程係因為與實施形態3之第17~18圖的流程圖所示之處理流程大致相同,因此針對整體處理流程省略說明。不同處為在第18圖的步驟S1805中,伺服器裝置1901並沒有將加密內容傳送到記錄媒體裝置1903,在步驟S1806接收的加密內容係從內容提供者另外分配之記錄媒體予以取得之點。
<5-4.總結>
實施形態5之內容管理系統3並不是將加密內容從伺服器裝置1901傳送到記錄媒體裝置1903,而是利用另外的記錄媒體(例如DVD碟片)加以分配。藉此,可以大幅減低從伺服器裝置1901傳送到記錄媒體裝置1903的資料量,並且可以減輕伺服器裝置或通訊路線的負荷。
<實施形態6>
<6-1.概要>
在實施形態5之內容管理系統3中,雖然是輸出記錄在由內容提供者另外提供的記錄媒體(例如DVD碟片)之加密內容並且記錄在記錄媒體裝置,但是實施形態6之內容管理系統4係另外準備內容配送伺服器裝置,將從該內容配送伺服器裝置所輸出的加密內容記錄在記錄媒體裝置之點有所不同。
在允許於記錄媒體裝置的記錄之情況下,伺服器裝置係傳送用以將加密內容解密之內容金鑰,記錄媒體裝置係記錄內容金鑰、及從內容配送伺服器所傳送之加密內容。一方面,在不允許記錄的情況下,伺服器裝置係傳送通知資料,接收通知資料之記錄媒體裝置係將通知資料傳送到連接的終端裝置,終端裝置係顯示通知資料。
以下,針對內容管理系統4,省略對於利用實施形態5所示者沒有變更之點的說明,對於有變更之點進行說明。
<6-2.構成>
在第20圖顯示內容管理系統4的概略構成圖。
內容管理系統4係為包含金鑰配送伺服器裝置2001、內容配送伺服器裝置2002、終端裝置2003、記錄媒體裝置2004之構成。又金鑰配送伺服器裝置2001、終端裝置2003、記錄媒體裝置2004的構成係因為基本上各自與伺服器1901、終端裝置1902、記錄媒體裝置1903相同而省略說明,在說明的便利性上,共通的機能方塊係使用與實施形態5相同的符號進行說明。又內容配送伺服器裝置2002的構成係在基 本上與金鑰配送伺服器裝置2001相同,提供的資料只有加密內容之點有所不同。
<6-3.動作>
內容管理系統6之處理流程係因為與實施形態3之第17~18圖的流程圖所示之處理流程大致相同,省略對於整體處理流程之說明。不同處係為在第18圖之步驟S1805中,伺服器裝置1901並沒有將加密內容傳送到記錄媒體裝置1903,在步驟S1806所接收的加密內容係從內容配送伺服器裝置2002取得之點。
<6-4.總結>
實施形態6之內容管理系統4並不是從金鑰配送伺服器裝置2001將加密內容供給到記錄媒體裝置2004,而是從內容配送伺服器2002提供。藉此,可以各別管理用以將內容解密之內容金鑰及加密內容。
<實施形態7>
<7-1.概要>
實施形態7之內容管理系統5係使伺服器裝置判定從記錄內容之記錄媒體裝置將內容移動到其他記錄媒體裝置之可否。
與記錄內容之記錄媒體裝置連接之終端裝置係在伺服器裝置進行內容的移動允許之要求,當從伺服器裝置取得內容移動的允許時,與移動處之記錄媒體裝置連接之終端裝置進行通訊,移動內容。一方面,在沒有取得內容的移動允許之情況下,不進行內容的移動,將從伺服器裝置所 傳送之通知資料顯示在終端。
以下,針對內容管理系統5,一邊參照圖面一邊進行說明。
<7-2.構成>
在第23圖顯示內容管理系統5的概略構成圖。
內容管理系統5係為包含伺服器裝置2301、第1終端裝置2302、第1記錄媒體裝置2303、第2終端裝置2304、第2記錄媒體裝置2305之構成。
伺服器裝置2301、第1終端裝置2302及第2終端裝置2304、第1記錄媒體裝置2303及第2記錄媒體裝置2305的構成係因為基本上各自與伺服器裝置101、終端裝置102、及記錄媒體裝置103相同而省略說明,在說明的便利性1上,共通的機能方塊係使用與實施形態1相同的符號進行說明。
第1終端裝置2302係利用並非將內容提供者名及自機的終端裝置證明書,而是將移動對象之內容的標題名、從第2終端裝置2304所接收之包含特定第2終端裝置的終端裝置辨別碼的第2終端裝置2304的終端裝置證明書、及第2記錄媒體裝置2305所產生的亂數傳送到伺服器裝置2301之點而與終端裝置102有所不同。進一步,在判定為允許移動時使伺服器裝置2301接收傳送的移動允許證之點有所不同。又所謂移動允許證,係意指集合藉由伺服器裝置2301在第2記錄媒體裝置2305所產生的亂數施予署名而得到之亂數、署名、及用以檢驗該署名之伺服器裝置證明書的資料。
在第31圖顯示用於使第1終端裝置2302與伺服器裝置 2301連接之要否判斷的內容管理資訊3101的一例。
內容管理資訊3101係為用以關聯管理標題名、內容提供者、伺服器連接要否、解析度、及視窗的資訊之管理表格。
內容管理資訊3101雖然與內容管理資訊1602大致相同,但是伺服器連接要否的項目有所不同。在內容管理資訊3101之伺服器連接要否的項目中,可以根據每個內容的移用態樣(例如內容的播放、移動)設定對於伺服器的連接要否。
在第31圖中,例如對於標題名「ABC」的內容而言,內容提供者為電影公司A,並且記憶在該內容的移動之情況下,必須對於伺服器裝置2301的連接,在播放的情況下,則不要進行對於伺服器裝置2301的連接。又該內容的解析度為HD(High Definition;高畫質),視窗為視頻視窗。
第2終端裝置2304係從第1終端裝置2302接收在伺服器裝置2301判定為允許移動時傳送的移動允許證,並檢驗移動允許證的正當性。在認定為正當性的情況下,第2記錄媒體裝置2305係與第1終端裝置2302確立安全的通訊路線。當確立安全的通訊路線時,第1終端裝置2302係傳送第1記錄媒體裝置2303內的移動對象之內容資料,第2記錄媒體裝置2305係記錄已接收的資料。
<7-3.動作>
針對內容移動時之伺服器裝置2301、第1終端裝置2302、第1記錄媒體裝置2303、第2終端裝置2304、第2記錄媒體裝置2305的動作,使用第24~26圖的流程圖進行說明。
首先,第1終端裝置2302的使用者輸入受理機構303係 受理來自使用者之內容的移動要求(步驟S2401)。
其次,第1終端裝置2302係對於第2終端裝置2304要求第2終端裝置2304的終端裝置證明書、及記錄媒體裝置2305所產生的亂數(步驟S2402)。
第2終端裝置2304的傳收機構306係對於第1終端裝置2302將第2終端裝置2304的終端裝置證明書、及記錄媒體裝置2305產生的亂數傳送到終端裝置2302(步驟S2403)。
第1終端裝置2302的傳收機構306係將第2終端裝置2304的終端裝置證明書、亂數、使用者指定移動之內容的標題名傳送到伺服器裝置2301(步驟S2404)。
伺服器裝置2301的判定機構204係依據已接收的第2終端裝置2304的終端裝置證明書、標題名、及終端裝置管理資訊保持機構202所保持之終端裝置管理資訊1601,判定對於第2終端裝置2304之內容的移動可否(步驟S2405)。具體而言,將包含在第2終端裝置2304之終端裝置證明書的終端裝置辨別碼、及終端裝置管理資訊1601之與標題名對應之「終端裝置辨別碼」的資訊進行比較,在有一致者的情況下,判定為不允許對於第2記錄媒體裝置2305的內容移動,在沒有一致者的情況下,判定為允許移動。
在判定為不允許對於第2記錄媒體裝置2305的移動之情況下(步驟S2406:否),伺服器裝置2301的判定機構204係從通知資料保持機構203讀出形態1的通知資料。再者,傳收機構205係將判定機構204所讀出之形態1的通知資料傳送到第1終端裝置2302(步驟S2501)。
第1終端裝置2302的傳收機構306係從伺服器裝置2301的傳收機構205接收通知資料(步驟S2502),將已接收的通知資料傳送到顯示機構301。顯示機構301係顯示已收到之通知資料(步驟S2503)。
一方面,在判定為允許對於第2記錄媒體裝置2305的移動之情況下(步驟S2406:是),伺服器裝置2301的判定機構204係使用已接收的亂數產生移動允許證。再者,傳收機構205係將產生的播放允許證傳送到第1終端裝置2302(步驟S2504)。
第1終端裝置2302的傳收機構306係接收移動允許證(步驟S2505),將已接收的移動允許證傳送到第2終端裝置2304(步驟S2506)。
第2終端裝置2304的傳收機構306係檢驗已接收之移動允許證的正當性(步驟S2507)。
檢驗的結果,若是沒有檢測出移動允許證的偽造,第1終端裝置2302的傳收機構306與第2記錄媒體裝置2305的傳收機構402係實施用以確立安全的通訊路線之相互認證處理、金鑰共有處理(步驟S2508、S2509)。
當確立安全的通訊路線時,第1終端裝置2302的傳收機構係將加密內容、內容金鑰、內容管理資訊傳送到第2記錄媒體裝置2305的傳收機構402(步驟S2601)。
第2記錄媒體裝置2305的傳收機構402係將已接收之加密內容、內容金鑰、內容管理資訊傳送到第2記錄媒體裝置2305的讀寫機構403。讀寫機構403係在記憶機構400的保護 區域405記錄內容金鑰,在通常區域406記錄加密內容及內容管理資訊(步驟S2602)。
<7-4.總結>
在內容管理系統5中,使移動處的終端裝置接收移動處的記錄媒體裝置所連接之終端裝置的資訊,並且藉由使移動處的終端裝置與伺服器裝置進行通訊,檢驗移動處的終端裝置之正當性,判定內容的移動可否。
藉此,伺服器裝置係與移動處的終端裝置可以不必進行直接通訊就能進行可否判定。
<實施形態8>
<8-1.概要>
實施形態8之內容管理系統6係與內容管理系統5大致相同。不同處係在伺服器裝置允許內容移動時,在內容管理系統5中雖然第2記錄媒體係從第1記錄媒體接收內容金鑰,但是在內容管理系統6中係使伺服器裝置從第1終端裝置接收移動對象之內容的內容金鑰,並且在伺服器裝置與第2記錄媒體裝置確立安全的通訊路線,第2記錄媒體裝置係從伺服器裝置接收內容金鑰之點。
以下,針對內容管理系統6,省略對於與內容管理系統5沒有變更之點的說明,對於有變更之點進行說明。
<8-2.構成>
在第27圖顯示內容管理系統6的概略構成圖。
內容管理系統6係為包含伺服器裝置2701、第1終端裝置2702、第1記錄媒體裝置2703、第2終端裝置2704、第2記 錄媒體裝置2705的構成。
伺服器裝置2701、第1終端裝置2702、第2終端裝置2704、第1記錄媒體裝置2703、及第2記錄媒體裝置2705的構成因為在基本上各自與伺服器裝置2301、第1終端裝置2302、第1記錄媒體裝置2303、第2終端裝置2304、及第2記錄媒體裝置2305相同而省略說明。
第1終端裝置2702從第2終端裝置2704並不是接收第2記錄媒體裝置2705所產生的亂數,而是接收第2記錄媒體裝置2705的記錄媒體裝置證明書,並且傳送到伺服器裝置2701之點與第1終端裝置2302有所不同。
伺服器裝置2701係在判定允許內容移動的情況下,從第1終端裝置2702接收第1記錄媒體裝置2703的內容金鑰,與第2記錄媒體裝置2705確立安全的通訊路線並且將內容金鑰傳送到第2記錄媒體裝置2705之點與伺服器裝置2301有所不同。
<8-3.動作>
針對內容移動時之伺服器裝置2701、第1終端裝置2702、第1記錄媒體裝置2703、第2終端裝置2704、第2記錄媒體裝置2705的動作,使用第28~30圖的流程圖進行說明。
首先,第1終端裝置2702的使用者輸入受理裝機構303係受理來自使用者之內容的移動要求(步驟S2801)。
其次,第1終端裝置2702係對於第2終端裝置2704,要求第2終端裝置2704的終端裝置證明書、及第2記錄媒體裝置2705的記錄媒體裝置證明書(步驟S2802)。
第2終端裝置2704的傳收機構306係將第2終端裝置2704的終端裝置證明書、及第2記錄媒體裝置2705的記錄媒體裝置證明書傳送到第1終端裝置2702(步驟S2803)。
第1終端裝置2702的傳收機構306係將第2終端裝置2704的終端裝置證明書、第2記錄媒體裝置2705的記錄媒體裝置證明書、及內容的標題名傳送到伺服器裝置2701(步驟S2804)。
伺服器裝置2701的判定機構204係依據第2終端裝置2704的終端裝置證明書、標題名、及終端裝置管理資訊保持機構202所保持的終端裝置管理資訊1601,判斷對於第2終端裝置2704之內容的移動可否(步驟S2805)。具體而言,將被包含在第2終端裝置2704的終端裝置證明書之終端裝置辨別碼、及終端裝置管理資訊1601之與標題名對應之「終端裝置辨別碼」的資訊進行比較,在有一致者的情況下,判定為不允許對於第2記錄媒體裝置2705的內容移動,在沒有一致者的情況下,判定為允許移動。
在判定為不允許對於第2記錄媒體裝置2705的內容移動之情況下(步驟S2806:否),伺服器裝置2701的判定機構204係從通知資料保持機構203讀出形態1的通知資料。再者,傳收機構205係將判定機構204所讀出的通知資料傳送到第1終端裝置2702(步驟S2901)。
第1終端裝置2702的傳收機構306係從伺服器裝置2701的傳收機構205接收通知資料(步驟S2902),並將已接收的通知資料傳送到顯示機構301。顯示機構301係顯示已收到的 通知資料(步驟S2903)。
一方面,在判定允許對於第2記錄媒體裝置2705的移動之情況下(步驟S2806:是),伺服器裝置2701的判定機構204係產生顯示移動允許的資訊。再者,傳收機構205係將產生之顯示移動允許的資訊傳送到第1終端裝置2702(步驟S2904)。
第1終端裝置2302的傳收機構306係在接收顯示移動允許的資訊時,實施用以與伺服器裝置2701的傳收機構205確立安全的通訊路線之相互認證處理、金鑰共有處理(步驟S2905、S2906)。
當確立安全的通訊路線時,第1終端裝置2302的傳收機構306係將移動對象的內容之內容金鑰傳送到伺服器裝置2901的傳收機構205(步驟S2907)。
伺服器裝置2701的傳收機構205係接收內容金鑰(步驟S2908)。
其次,伺服器裝置2701的傳收機構205係實施用以與第2記錄媒體裝置2705的傳收機構402確立安全的通訊路線之相互認證處理、金鑰共有處理(步驟S3001、S3002)。
當確立安全的通訊路線時,伺服器裝置2701的傳收機構205係將內容金鑰傳送到第2記錄媒體裝置2705的傳收機構402(步驟S3003)。
第2記錄媒體裝置2705的讀寫機構403係將已接收的內容金鑰記錄在記憶機構400的保護區域405(步驟S3004)。
其次第2記錄媒體裝置2705的傳收機構402係向第1記 錄媒體裝置2703的傳收機構402要求加密內容及內容管理資訊(步驟S3005)。
第1記錄媒體裝置2703的傳收機構402係將加密內容及內容管理資訊傳送到第2記錄媒體裝置2705的傳收機構402(步驟S3006)。
第2記錄媒體裝置2703的傳收機構402係接收加密內容及內容管理資訊,讀寫機構403係將加密內容及內容管理資訊記錄在記憶機構400的通常區域(步驟S3007)。
<8-4.總結>
在內容管理系統6中,伺服器裝置允許內容移動的情況下,移動處的記錄媒體裝置係將內容金鑰傳送到伺服器裝置。再者,移動處的記錄媒體裝置係與伺服器裝置進行通訊並從伺服器裝置接收內容金鑰。
藉此,伺服器裝置係與移動處的終端裝置進行直接通訊,可以將內容金鑰確實到檢驗正當性的終端裝置。
<實施形態9>
<9-1.概要>
實施形態9之內容管理系統7係使用利用複數個終端裝置之使用者的使用者資訊管理內容的利用。在實施形態3中,雖然是依據終端管理資訊進行內容的記錄可否判斷,但是在實施形態9中,組合終端管理資訊與使用者資訊進行可否判斷之點有所不同。
伺服器裝置係對應用以辨別使用者之使用者ID、及該使用者所利用之終端裝置的終端裝置辨別碼並且作為使用 者管理資訊預先記憶。
伺服器裝置係在從使用者所利用之終端裝置的1個有內容記錄的要求時,針對作為該使用者的終端裝置予以登錄之所有終端裝置,與終端裝置管理比較判定是否為不允許記錄的終端裝置。即使在作為該使用者的終端裝置予以登錄之終端裝置內之1個有不允許該內容的記錄之終端裝置的話,伺服器裝置係限制對於要求記錄之終端裝置的內容記錄。
以下,針對內容管理系統7,省略對於利用實施形態3所示者沒有變更之點的說明,對於有變更之點進行說明。
<9-2.構成>
在第32圖顯示內容管理系統7的概略構成圖。
內容管理系統7係包含伺服器裝置3201、及包含複數個終端裝置102的終端裝置群3202予以構成。
伺服器裝置3201係具備終端裝置管理資訊、及使用者管理資訊之保持機構3301取代終端裝置管理資訊保持機構202之點而與伺服器裝置1401有所不同。
終端裝置群3202係為相同使用者所利用之終端裝置群組,包含在終端裝置群3202之終端裝置的終端裝置辨別碼係與1個使用者ID對應而記憶在使用者管理資訊。
在第34圖顯示終端裝置管理資訊、及使用者管理資訊之保持機構3301所保持的使用者管理資訊3401之一例。使用者管理資訊3401係為用以對應管理使用者ID、終端裝置辨別碼之管理表格。
使用者ID的項目係為用以特定使用者之辨別資訊所用的項目,終端裝置辨別碼的項目係為用以特定利用使用者ID予以特定之使用者所使用的終端之辨別資訊所用的項目。
在第34圖中,作為使用者A(使用者ID為0×11...620)的終端,將終端裝置辨別碼為0×3A...5F2、0×B2...892及0×20...011的3個終端對應記錄。
包含在終端裝置3202之第1~第3終端裝置的基本上的構成係因為與終端裝置1402相同,因此在說明的便利性上使用相同的符號。第1~第3終端裝置與終端裝置1402的相異點係為進一步將利用終端裝置1402之使用者的使用者ID傳送到伺服器裝置3201之點。
伺服器裝置3201的判定機構204係即使判定進行內容的記錄要求之終端裝置1402依據終端裝置管理資訊而成為允許內容記錄之終端裝置,若是利用已接收的使用者ID所特定之終端裝置內,即使1個有不允許記錄之終端的話,限定在與終端裝置1402連接之記錄媒體裝置1403為固定在終端裝置1402,並且從終端裝置1402無法拆下之記錄媒體裝置的情況下,允許內容記錄。例如具有終端裝置辨別碼「0×3A...5F2」之終端裝置係針對電影公司A的標題名「1234」,在第16圖的終端裝置管理資訊1601的情況下,不被包含在不允許記錄之終端裝置辨別碼。因此,在實施形態3的內容管理系統2之伺服器裝置1401中,若是從該終端裝置1402有內容的記錄要求的話,判定為允許記錄。
但是,在伺服器裝置3201中,即使針對作為利用該終 端裝置1402之使用者的終端裝置予以登錄之其他終端裝置之終端裝置辨別碼,進一步檢驗是否包含在不允許內容記錄之終端。例如,在第34圖的使用者管理資訊中,除了已要求利用的終端裝置1402(終端裝置辨別碼為「0×3A...5F2」)以外,也登錄具有「0×20...011」的終端裝置辨別碼之終端裝置。終端裝置辨別碼「0×20...011」的終端裝置係在第16圖的終端裝置管理資訊1601中,作為不允許標題名「1234」的利用之終端裝置的終端裝置辨別碼予以登錄。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伺服器裝置3201的判定機構204係在限制與終端裝置1402連接之記錄媒體裝置1403為固定在終端裝置1402,並且是無法拆下的記錄媒體裝置之情況下判定為允許記錄。記錄媒體裝置1403是否為無法拆下的記錄媒體係例如在記錄媒體裝置證明書設定旗標位元,並且利用該旗標位元之值進行判斷。終端裝置1402係在固定於終端裝置1402之無法拆下的記錄媒體裝置之情況下旗標位元為「1」,在可拆下且也可以與其他記錄媒體連接的記錄媒體裝置之情況下,將成為「0」的記錄媒體裝置證明書傳送到伺服器裝置3201。伺服器裝置3201的判定機構204係在包含於記錄媒體證明書之旗標位元的值為「1」的話,則判斷為無法拆下之記錄媒體裝置。
<9-3.動作>
針對在終端裝置1402之內容記錄時的伺服器裝置3201、終端裝置1402、記錄媒體裝置1403的動作,使用第35~37圖的流程圖進行說明。
首先,終端裝置1402的使用者輸入受理機構303係受理使用者之內容的記錄要求(步驟S3501)。
其次,終端裝置1402的傳收機構306係將使用者ID、終端裝置證明書、及內容的標題名傳送到記錄媒體裝置1403的傳收機構402(步驟S3502)。
記錄媒體裝置1403的傳收機構402與伺服器裝置3201的傳收機構205係實施用以確立安全的通訊路線之相互認證處理、金鑰共有處理(步驟S3503、S3504)。
當在記錄媒體裝置1403與伺服器裝置3201之間確立安全的通訊路線時,記錄媒體裝置1403的傳收機構402係將使用者ID、終端裝置證明書、及內容的標題名傳送到伺服器裝置3201(步驟S3505)。
伺服器裝置3201的判定機構204係依據終端裝置證明書、內容的標題名、及使用者管理資訊的保持機構3301所保持之終端裝置管理資訊,判斷終端裝置1402之內容的記錄可否(步驟S3506)。具體而言,將被包含在終端裝置證明書之終端裝置辨別碼、及與終端裝置管理資訊1601之內容的標題名對應之「終端裝置辨別碼」的資訊進行比較,在有一致者的情況下,判定為不允許記錄,在沒有一致者的情況下,判定為允許記錄。
判定機構204係在判斷為不允許內容的記錄之情況下(步驟S3601:否),從通知資料保持機構203讀出通知資料。傳收機構205係將判定機構204所讀出之通知資料傳送到記錄媒體裝置1403(步驟S3602)。
記錄媒體裝置1403的傳收機構402係將已接收的通知資料傳送到傳收機構306(步驟S3603)。
傳收機構306係將通知資料傳送到顯示機構301,顯示機構301係顯示已收到的通知資料(步驟S3604)。
一方面,判定機構204係在步驟S3601為「是」的情況下,依據使用者ID、終端裝置證明書、內容的標題名、終端裝置管理資訊1601、及使用者管理資訊3401,判定對於記錄媒體裝置1403之內容記錄的可否(步驟S3605)。具體而言,針對作為利用使用者ID特定之使用者的利用終端裝置登錄在使用者管理資訊3401之終端裝置的所有終端裝置辨別碼,與登錄在終端裝置管理資訊1601的資訊進行比較,檢驗是否有與不允許內容的記錄之終端裝置辨別碼一致者。在即使1個有一致者的情況下,判定為不允許在記錄媒體裝置1403的內容記錄,在沒有一致者的情況下,判定為允許記錄。
在記錄媒體裝置1403判定為不允許內容的記錄之情況下(步驟S3606:否),進行步驟S3602~步驟S3604的處理。
一方面,在步驟S3606為「是」的情況下,判定機構204係記錄媒體證明書,進一步檢驗記錄媒體裝置1403是否為固定在終端裝置1402,並且是無法拆下的記錄媒體裝置(步驟S3701)。具體而言,在包含在記錄媒體裝置證明書之旗標位元之值為「1」的情況下,判斷為無法拆下之記錄媒體裝置證明書,在為「0」的情況下,判定為可拆下而且也可以與其他終端裝置連接之記錄媒體裝置。
判定機構204係在記錄媒體裝置1403判定為可以從終端裝置1402拆下之記錄媒體的情況下(步驟S3702:否),進行步驟S3602~步驟S3604的處理。
一方面,在步驟S3702為「是」的情況下,傳收機構205係將利用內容關連資訊保持機構1501所保持之加密內容、內容金鑰、及內容管理資訊傳送到傳收機構402(步驟S3703)。
傳收機構402係將已接收的加密內容、內容金鑰、及內容管理資訊傳送到讀寫機構403。讀寫機構403係將內容金鑰記錄在記憶機構400的保護區域405,將加密內容及內容管理資訊記錄在通常區域406(步驟S3704)。
<9-4.總結>
內容管理系統7係使用對於每個使用者管理使用者所利用之終端裝置的資訊,在利用複數個終端裝置之使用者利用即使1個之不允許內容的利用之終端裝置的情況下,即使從允許內容的利用之終端裝置要求內容的利用之情況下,可以限制內容的利用。在本實施形態中,顯示限制欲記錄內容之記錄媒體裝置為固定在終端裝置,並且在其他終端裝置中無法利用之記錄媒體裝置的情況下允許記錄的例子。藉此,可以抑制記錄在記錄媒體裝置的內容被不允許該內容的利用之其他終端裝置所利用。
<變形例>
以上,雖然依據實施形態說明關於本發明之內容管理系統,但是也可以如下所示進行變形,本發明當然不限於 利用上述實施形態所示之內容管理系統。
(1)實施形態中,作為利用終端裝置顯示之通知資料,雖然顯示了將顯示不能利用內容的主旨並且提示詢問處之通知資料的例子,但是通知資料的內容係沒有限定於提示詢問處者。例如,如第38圖所示,在終端裝置中將促進利用內容所用之軟體程式的更新之類的通知資料提示給使用者亦可。終端裝置係藉由更新軟體程式而可以達到內容利用。再者因應軟體程式的更新,更新終端裝置的終端裝置證明書亦可。
除此之外,例如促進用以內容利用之證書購入等的主旨等、形成提示利用內容所用之方法的通知資料亦可。
(2)作為實施形態所使用之通知資料,雖然顯示了將終端裝置所顯示之文字資料的例子,但是通知資料係不限於文字資料。
只要是能夠提示內容提供者欲傳達給使用者之通知資訊的資料即可,例如聲音資料或影像資料亦可。
(3)在實施形態中,作為與通知資料對應的內容屬性,雖然顯示了將每個內容的標題名或每個內容提供者之例子,但是對應通知資料之內容屬性係不限於此。只要是與內容關聯的資訊什麼都可以。例如,與每種視窗種類、每個解析度、每個能夠進行內容利用的期間等對應皆可。又即使與組合此等的屬性對應亦可。
在記錄媒體裝置的內容管理資訊,對於每個內容記錄與上述之內容屬性對應的資訊,終端裝置係連同內容的利 用要求,參照內容管理資訊傳送與此等屬性對應的資訊。伺服器裝置係依據已接收的資訊在不允許利用的情況下可以選擇傳送的通知資料。
(4)實施形態之內容提供者係使用提供複數個內容提供者各自管理的通知資料及終端裝置管理資訊之裝置,並且與伺服器裝置連接,將終端裝置管理資訊設定在伺服器裝置亦可。此等裝置即使是由通知資料提供裝置、終端裝置管理資訊提供裝置等複數個裝置所構成之形態亦可。內容提供者係藉由更新自己所管理的裝置之資料,可以迅速且容易更新伺服器裝置的通知資料或終端裝置管理資訊。
(5)在實施形態1、2中,使用每個內容提供者之終端裝置的排除資訊,判定允許內容利用的終端裝置,但是終端裝置的判定係不限於依據每個內容提供者的排除資訊予以判定。只要是與利用的內容關聯之排除資訊皆可。
例如,如實施形態3所示,即使使用每個內容的標題名之排除資訊亦可,使用獨特辨別內容提供者之每個內容提供者辨別碼之排除資訊亦可,使用每個終端製造者或終端的每個製造樣式之排除資訊亦可。
(6)在實施形態3~9中,使用與內容的標題名關聯之排除資訊判定允許內容利用的終端裝置,但是允許內容利用之終端裝置的判定係不限於此。
例如,將某個特定的內容提供者之內容作為條件、或將早期視窗內容作為條件、或者將解析度為充分HD(Full HD;FHD)的內容作為條件,判定不允許利用亦可。
又依據內容的取得路線(是傳送服務嗎、是來自套裝軟體媒體的複製嗎、是播放節目的錄影嗎等),對於特定的取得路線之內容,判定不允許內容利用亦可。
又判斷在某一定期間為不允許內容利用,反之只有在某一定期間才允許內容利用亦可。
進一步,在不允許內容利用的情況下,從伺服器裝置傳送對於判定為不允許利用的每個條件而不同的通知資料亦可。
(7)在實施形態中,作為確保伺服器裝置、終端裝置、及記錄媒體裝置中之安全的通訊路線之手段,雖然是採用利用由私有金鑰、公開金鑰構成的金鑰一對之認證方式,但是用以確保安全的通訊路線係不限於此。只要是可以確保安全的通訊路線,例如採用MKB(MediaKeyBlock;媒體金鑰塊)技術等其他加密方式的認證技術亦可。
(8)在實施形態9中,判定記錄內容之記錄媒體裝置是否是固定在終端裝置,並且是無法拆下的記錄媒體裝置,若不是固定的記錄媒體裝置,不允許記錄,但是記錄可否的判定係不限於是否滿足該條件。
例如,即使是可以拆下,並且是可以在其他終端裝置利用之記錄媒體裝置,例如藉由附加只要是低解析度的內容資料之記錄就允許之條件,允許內容記錄亦可。又即使允許記錄在其他終端裝置之可利用的記錄媒體裝置之內容,本來的話是在進行播放等時不必進行對於伺服器裝置的連接之內容,也必須與伺服器裝置連接進行利用的可否 判定之構成亦可。
(9)在實施形態中,雖然記錄在記錄媒體裝置之關於內容的資料是記錄加密內容及內容金鑰,但是記錄在記錄媒體裝置之關於內容的資料係不限於此。
例如,在早期視窗內容等之經濟價值為高的內容之情況下,只記錄加密內容,並且在播放該內容時,從伺服器裝置傳送用以解密之內容金鑰的構成亦可。
根據這樣的構成,在記錄媒體裝置中因為沒有用以將加密內容解密之內容金鑰,因此可以減低不正當利用內容的可能性。
(10)終端裝置或記錄媒體裝置係為具備:通知資料保持機構、用以判定內容的利用可否之控制資料保持機構、及內容播放可否判定機構之構成亦可。在終端裝置或記錄媒體裝置所保持的控制資料係為第39圖所示之控制資料3901亦可。
控制資料3901係對於每個記錄於記錄媒體裝置之內容,對應管理內容提供者名、伺服器連接要否、內容的取得方法、通知資料的顯示要否、播放可否、解析度、及視窗。
例如,在使用者選擇電影公司B之標題名為「1234」的內容播放之情況下,內容播放可否判定機構係參照控制資料3901,確認與標題名「1234」對應之對伺服器裝置的連接要否、通知資料的顯示要否、及播放可否的資訊,對於伺服器裝置的連接為不進行,並且在進行通知資料保持機構之通知資料顯示後,允許內容播放。
如此一來,在判定為與伺服器裝置不進行連接的情況、或無法與伺服器裝置連接的情況,依據利用終端裝置或記錄媒體裝置所保持的控制資料控制內容利用亦可。
(11)在實施形態中,對於伺服器裝置回傳之顯示允許的資訊是否被竄改的判斷,利用記錄媒體裝置所產生的亂數,但是被用於竄改有無的判斷之資訊係不限於此。例如,使用記錄媒體證明書的雜湊值、或是記錄媒體裝置證明書所記錄之私有金鑰的雜湊值等亦可。又對於組合內容提供者名、內容提供者辨別碼、標題名、標題辨別碼等的資料,使用施予簽名的資料亦可。如此一來,用於竄改有無的判斷之資訊係只要是可以利用記錄媒體裝置檢測在通訊路線的途中資料被竄改乙事之資料皆可。
(12)實施形態所使用之內容管理資訊的項目係為一例,不限於顯示項目。例如,將內容之可利用時刻或從基準時間的經過時間等之關於時間的資訊作為項目予以使用,將可利用的時間之資訊作為判定的條件之一亦可。
如此一來,藉由形成依據關於可利用時間之資訊判定內容的利用可否之構成,可以利用於內容的出租服務。
又,在實施形態中,雖然是在開始內容利用之時一次向伺服器裝置詢問利用可否的構成,但是向伺服器裝置的詢問係即使是在內容之播放途中等的利用中詢問複數次之構成亦可。
(13)在實施形態中,伺服器裝置雖然是將終端裝置辨別碼與終端裝置的排除資訊進行比較,判定內容的利用可 否之構成,但是內容的利用可否判定係不限定於依據終端裝置辨別碼之判定。
例如,依據獨特辨別記錄媒體裝置之記錄媒體裝置辨別碼,與記錄媒體裝置的排除資訊進行比較予以判定亦可,將終端裝置辨別碼及記錄媒體裝置辨別碼的兩者與各自的排除資訊進行比較予以判定亦可。
又,從伺服器裝置將終端裝置的內容利用所用之軟體程式的版本、更新程式之安裝狀態、有安裝病毒確認軟體程式嗎等用以確認安全水平的程式傳送到終端裝置,使該程式判定內容的利用可否,控制終端裝置之構成亦可。
(14)實施形態之伺服器裝置係對於連接不允許內容利用的次數、或者傳送通知資料的次數等之每個終端裝置、或是每個終端裝置的製造者,具備用以解析之解析機構的構成亦可。
藉此,依據不允許內容利用的次數可進行終端裝置製造者的等級分類,可以柔軟進行因應終端裝置製造者的等級之內容的利用允諾或使用可否的判定。例如,內容利用的拒絕次數為多之終端裝置製造者的終端裝置係可以判斷為可容易進行不正當利用的終端裝置,並且可以藉由伺服器裝置的設定抑制在這樣的製造者之終端裝置的內容利用。
(15)在實施形態9中,作為用於記錄媒體裝置是否為固定在終端裝置,並且是無法拆下之記錄媒體裝置的判斷之資訊,雖然是在記錄媒體裝置證明書設置旗標位元之構成,但是不限於此。
例如,將記錄媒體辨別碼成為複數個位元之資料,並且使用其中特定的位元(例如最上位位元),在其值為「1」的話是固定的記錄媒體裝置,「0」的話為可搬型的記錄媒體裝置。如此一來,只要附加顯示記錄媒體裝置為固定的或是可搬型之資訊即可。
(16)實施形態9之使用者ID係不限於第34圖所示之任意數值記號。例如,可以是使用者的名字、或是利用內容服務時之使用者帳號、或是信用卡卡號,只要是可以獨特辨別使用者之資訊都可以。又即使是組合此等資訊的資訊亦可。
(17)實施形態所示之記錄媒體裝置係為可以利用像是SD卡之類的記憶卡,但是記錄媒體裝置係不限於此。
例如,即使是在HDD之儲存裝置組裝控制LSI之構成的裝置亦可,不是像記憶卡之可搬型裝置,而是在內藏於行動終端或電腦等之無法拆下的內建式記憶體裝置組裝控制LSI之構成亦可。
(18)在實施形態中說明的各構成要素之內,利用1個晶片或複數個晶片的積體電路實現全部或一部份亦可,利用電腦的程式實現亦可,以其他任何形態實現亦可。
又,在實施形態中說明的各構成要素係藉由與具有伺服器裝置、終端裝置、及記錄媒體裝置之處理器互動,可以實現該機能。
(19)本發明係為上述所示之方法亦可。又,是利用電腦實現此等方法之電腦程式亦可,是由前述電腦程式構成 的數位訊號亦可。
又,本發明係為將前述電腦程式或前述數位訊號記錄在電腦可讀取之記錄媒體,例如,可撓性碟片、硬碟、CD-ROM、MO、DVD、DVD-ROM、DVD-RAM、BD(Blu-ray Disc;藍光光碟(商標登錄))、半導體記憶體等者亦可。又,是記錄在此等記錄媒體之前述電腦程式或前述數位號亦可。
又,本發明係為將前述電腦程式或前述數位訊號經由電氣通訊電路、無線或有線通訊電路、以網際網路為代表之網路、資料播放等進行傳送者亦可。
(20)將上述實施形態及上述變形例各自適當組合亦可。
(21)以下,進一步針對作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內容管理系統之構成及其變形例與效果進行說明。
(a)關於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內容管理系統,其係為具備:用以記錄內容之記錄媒體裝置;使用前述內容之終端;與前述終端訊並判定前述內容的使用可否之伺服器的內容管理系統,前述伺服器係具備:記憶用以提示給終端使用者的通知資訊之通知資訊記憶機構;依據來自前述終端之使用允許的要求及前述內容的使用可否判斷所必要的資訊,判定是否允許前述內容使用之使用可否判定機構;及對於前述終端,在前述使用可否判定機構的判定為肯定的情況下傳送前述內容使用所必要的資訊,在否定的情況下傳送前述通知資訊之通訊機構,前述記錄媒體裝置係具備:輸出前述要求及前述內容的使用可否判斷所必要的資訊 之要求機構,前述終端係具備:將前述要求及前述內容的使用可否判斷所必要的資訊傳送到前述伺服器,並且從前述伺服器接收前述內容使用所必要的資訊及前述通知資訊的任一方之傳收機構;及提示前述通知資訊之提示機構。
其中,伺服器、終端係各自與實施形態中之伺服器裝置、終端裝置對應。又,通知資訊記憶機構、使用可否判定機構、通訊機構、要求機構、傳收機構、及提示機構係各自與實施形態中之通知資料保持機構203、判定機構204、傳收機構205、判定機構404、傳收機構306、及顯示機構301對應。
因此,根據該內容管理系統,終端係與伺服器連接,因為伺服器判斷內容的使用可否,因此可以因應內容的不正當使用之狀況變化柔軟對應,抑制在終端之內容的不正當使用。又,在不允許內容使用的情況下,可以傳送用以提示給使用者之通知資訊,終端係可以將從伺服器得到的通知資訊提示給使用者。
(b)又,前述通知資訊記憶機構係在每個內容的內容屬性記憶前述通知資訊,前述通訊機構係接收關於內容之前述要求、及包含該內容的內容屬性之前述內容的使用可否判斷所必要的資訊,在對於有關該內容之前述要求的前述判定為否定的情況下,傳送與該內容之內容屬性對應之通知資訊亦可。
因此,根據該內容管理系統,伺服器裝置係可以傳送對於每個從終端裝置有要求之內容的內容屬性而不同之通 知資訊。
(c)又,前述內容屬性係為內容的標題名,前述通訊機構係將前述要求對象之內容的標題名作為內容屬性進行接收亦可。
因此,根據該內容管理系統,伺服器裝置係可以傳送對於每個從終端裝置有要求之內容的標題名而不同之通知資訊。
(d)又,前述伺服器係具備:將用以特定不允許內容使用的終端之排除資訊與每個內容屬性對應記憶之排除資訊記憶機構,前述傳收機構係將關於內容的前述要求、及包含該內容的內容屬性與用以特定終端的終端資訊之前述內容的使用可否判斷所必要的資訊傳送到前述伺服器,前述使用可否判定機構係在判斷藉由前述終端資訊予以特定的終端為包含在前述排除資訊的終端之情況下,否定地進行對於有關該內容之前述要求的前述判定,在判斷為不包含在前述排除資訊的終端之情況下,肯定地進行對於有關該內容之前述要求的前述判定,前述通訊機構係在對於有關該內容之前述要求的前述判定為否定的情況下,將與該內容屬性對應之通知資訊傳送到已傳送關於該內容之前述要求的終端亦可。
因此,根據該內容管理系統,伺服器裝置係可以將內容的使用可否依據不能使用該內容之終端裝置的排除資訊進行判定。
(e)又,前述伺服器係具備:對於每個使用者將管理各 使用者所利用之終端的登錄資訊之使用者機器管理資訊進行記憶之使用機器管理資訊記憶機構,前述傳收機構係進一步將特定使用者之資訊傳送到前述伺服器,前述使用可否判定機構係進一步參照前述使用者機器管理資訊,並且針對作為藉由前述特定使用者的資訊予以特定之使用者所利用的終端進行登錄之所有終端,判定是否為包含在前述排除資訊的終端,在判斷其中之至少1個終端為包含在前述排除資訊的終端之情況下,否定地進行對於有關該內容之前述要求的前述判定亦可。
因此,根據該內容管理系統,伺服器裝置係對於每個使用者管理使用者的使用終端裝置,在某使用者之利用的終端裝置之內,即使只有1個為不允許內容使用之終端裝置的情況下,可以限制在該使用者所利用之其他終端裝置的內容使用。
(f)又,前述使用可否判定機構係在藉由前述終端資訊予以特定之終端為不包含在前述排除資訊的終端,而且與該終端連接之記錄媒體裝置為無法與其他終端連接之記錄媒體裝置的情況下,在作為藉由前述特定使用者的資訊予以特定之使用者所利用的終端登錄在前述使用者機器管理資訊的終端之內,即使藉由前述終端資訊所特定之終端以外的終端判斷為包含在前述排除資訊的終端,也例外性進行肯定判定亦可。
因此,根據該內容管理系統,伺服器裝置係在使用者利用不允許內容使用之終端裝置,但當該使用者利用允許 內容使用之終端裝置進行使用的情況下,將記錄媒體裝置為固定在該終端裝置,並且無法在其他終端裝置利用為條件,也可以允許內容使用。
(g)又,前述記錄媒體裝置係具備:將用以特定不允許前述內容使用的終端之排除資訊及用以提示給終端使用者之通知資訊進行保持之資料保持機構;及判定是否允許前述內容使用之可否判定機構,前述可否判定機構係在無法與前述伺服器進行資料的傳收之情況下,當判斷藉由前述終端資訊予以特定的終端為包含在前述資料保持機構所保持之排除資訊的終端之情況下進行否定判定,前述記錄媒體裝置係在利用前述可否判定機構進行否定判定的情況下,將保持在前述資料保持機構之前述通知資訊傳送到前述記錄媒體裝置所連接之終端亦可。
因此,根據該內容管理系統,記錄媒體裝置係可以記錄排除資訊及通知資訊,在無法與伺服器裝置進行資料的傳收之情況下,依據自機內的資訊進行內容使用可否的判定,在不允許使用的情況可以將通知資訊傳送到終端裝置。
(h)又,前述要求係為在前述終端之內容播放允許的要求,前述記錄媒體裝置係具備:記憶將前述內容加密之加密內容、及用以將前述加密內容解密之內容金鑰的內容資料記憶機構;及判定是否將前述要求傳送到前述伺服器之伺服器連接判定機構,在利用前述伺服器連接判定機構判定不將前述要求傳送到前述伺服器的情況下,將前述加密內容及前述內容金鑰送出到前述終端,前述傳收機構係在 利用前述伺服器連接判定機構判定在前述伺服器進行前述要求的情況下,將前述要求、及包含前述內容屬性與前述終端資訊之前述內容的使用可否判斷所必要的資訊傳送到前述伺服器,前述通訊機構係在前述使用可否判定機構為肯定判定的情況下,作為前述內容使用所必要的資訊傳送顯示在前述終端之播放允許的資訊,前述記錄媒體裝置係在前述傳收機構接收顯示播放允許的資訊之情況下,將前述加密內容及前述內容金鑰送出到前述終端,前述終端係使用已接收的內容金鑰將前述加密內容解密播放亦可。
因此,根據該內容管理系統,伺服器裝置允許內容使用之終端裝置係可以將連接的記錄媒體裝置內的加密內容進行解密播放。
(i)又,前述要求係為將記錄在前述伺服器之將內容加密之加密內容及用以將前述加密內容解密之內容金鑰記錄到前述記錄媒體裝置之允許要求,前述伺服器係具備:記憶前述加密內容、及前述內容金鑰之內容資料記憶機構,前述傳收機構係將關於內容之前述要求、及包含該內容之內容屬性與前述終端資訊之前述內容使用可否判斷所必要的資訊傳送到前述伺服器,前述通訊機構係在前述使用可否判定機構之對於有關該內容之前述要求的前述判定為肯定的情況下,傳送前述加密內容及前述內容金鑰,前述記錄媒體裝置係記錄前述加密內容及前述內容金鑰亦可。
因此,根據該內容管理系統,可以從伺服器裝置傳送記錄在伺服器裝置之加密內容及內容金鑰,並且記錄在伺 服器裝置允許內容使用之記錄媒體裝置。
(j)又,前述要求係為將記錄在與第1終端連接之第1記錄媒體裝置之內容使用所必要的資料移動到與第1終端進行資料的傳收之第2終端所連接之第2記錄媒體裝置的允許要求,前述第1、第2終端係各自具備可相互進行資料傳收之終端間傳收機構,前述第1終端的終端傳收機構係接收前述第2終端的終端資訊,前述第1終端的傳收機構係將前述要求、及包含該內容之內容屬性與前述第2終端的終端資訊之前述內容使用可否判斷所必要的資訊傳送到前述伺服器,前述通訊機構係在前述使用可否判定機構之對於有關該內容之前述要求的前述判定為肯定的情況下,傳送顯示允許將該內容從前述第1記錄媒體裝置移動到前述第2記錄媒體裝置的資訊,一方面,在對於有關該內容之前述要求的前述判定為否定的情況下,傳送前述通知資訊,前述第1記錄媒體裝置之終端間傳收機構係在接收顯示允許前述移動的資訊之情況下,將與前述內容對應之加密內容及內容金鑰移動到第2記錄媒體裝置,在接收前述通知資訊的情況下,不進行從第1記錄媒體裝置到第2記錄媒體裝置之前述加密內容及前述內容金鑰的移動,並且將與前述內容屬性對應之前述通知資訊傳送到前述第1終端,前述第1終端係利用前述提示機構提示已接收的前述通知資訊亦可。
因此,根據該內容管理系統,可以將記錄在與伺服器裝置允許內容移動之一終端裝置連接之記錄媒體裝置之關於內容的資料移動到與其他終端裝置連接之記錄媒體裝置。
(k)又,前述伺服器係具備:記憶用以特定不允許內容使用的終端之排除資訊的排除資訊記憶機構,前述傳收機構係將關於內容之前述要求、及包含用以特定終端的終端資訊之前述內容使用可否判斷所必要的資訊傳送到前述伺服器,前述使用可否判定機構係在判斷藉由前述終端資訊予以特定之終端為包含在排除資訊之終端的情況下否定地進行對於有關內容之前述要求的前述判定,在判斷為不包含在前述排除資訊的終端之情況下肯定地進行亦可。
因此,根據該內容管理系統,伺服器裝置係可以將在終端裝置之內容使用的可否依據無法使用該內容之終端裝置的排除資訊進行判定。
(l)又,前述伺服器係具備:對於每個使用者將管理各使用者所利用之終端的登錄資訊之使用者機器管理資訊進行記憶之使用機器管理資訊記憶機構,前述傳收機構係進一步將用以特定終端的終端資訊及用以特定使用者的使用者資訊傳送到前述伺服器,前述使用可否判定機構係験證是否將藉由前述終端資訊所特定之終端作為藉由前述使用者資訊所特定之使用者的利用終端登錄在前述使用者機器管理資訊,在藉由前述終端資訊予以特定的終端為未登錄的情況下否定地進行前述判定亦可。
因此,根據該內容管理系統,伺服器裝置係管理每個使用者之利用終端的資訊。再者,使用該資訊,判定欲使用內容的終端裝置是否為要求內容使用之使用者的終端裝置,在不是作為終端裝置的使用者進行登錄之使用者的情 況下,可以限制內容使用。
(m)又,前述伺服器係具備:受理各內容之各內容提供者所設定之通知資訊的輸入之內容資訊輸入受理機構,前述通知資訊記憶機構係記憶利用前述內容資訊輸入受理機構受理的通知資訊亦可。
因此,根據該內容管理系統,內容提供者係可以因應必要將與各內容對應之通知資訊提供給伺服器裝置。
(n)關於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伺服器裝置,其係為與使用內容的終端進行通訊,並且判定前述內容的使用可否之伺服器,具備:記憶用以提示給終端使用者的通知資訊之通知資訊記憶機構;依據來自前述終端之前述內容的使用允許要求,判定是否允許前述內容使用之使用可否判定機構;及對於前述終端,在前述使用可否判定機構的判定為肯定的情況下傳送前述內容使用所必要的資訊,在否定的情況下傳送前述通知資訊之通訊機構。
因此,該伺服器裝置係可以對於要求內容使用之終端裝置,判定在終端裝置之內容使用可否,在不允許使用的情況下傳送用以提示給使用者的通知資訊,在允許使用的情況下傳送內容使用所必要的資訊。
(o)又,前述伺服器係進一步具備:受理各內容的內容提供者所設定之通知資訊的輸入之內容資訊輸入受理機構,前述通知資訊記憶機構係記憶利用前述內容資訊輸入受理機構所受理的通知資訊亦可。
因此,根據該內容管理系統,內容提供者係可以因應 必要將與各內容對應之通知資訊提供到伺服器裝置。
(p)關於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記錄媒體裝置,其係為與終端連接,並且用以記錄在前述終端使用的內容之記錄媒體裝置,具備:記憶將前述內容加密之加密內容及用以將前述加密內容解密之內容金鑰的內容資料記憶機構;輸出前述內容的使用允許要求之要求機構;判定是否將前述要求傳送到伺服器之伺服器連接判定機構;及與前述終端進行資料的傳收之通訊機構,前述通訊機構係在利用前述伺服器連接判定機構判定不在前述伺服器進行前述要求的情況下將前述加密內容及前述內容金鑰傳送到前述終端,在判定將前述要求傳送到前述伺服器的情況下將從前述終端接收到的用以特定終端之終端資訊傳送到前述伺服器,在從前述伺服器接收通知資訊的情況下將通知資訊傳送到前述終端,在接收顯示前述內容的使用允許之資訊的情況下將前述加密內容及前述內容金鑰傳送到前述終端。
因此,該記錄媒體裝置係可以在內容利用之時,向伺服器裝置進行內容的使用可否之詢問,在允許使用的情況下從伺服器裝置接收內容使用所必要的資訊,在不允許使用的情況接收通知資訊。又可以將內容使用所必要的資訊、或者通知資訊傳送到終端裝置。
(q)又,前述記錄媒體裝置係具備:將對於每個內容屬性用以特定不允許內容使用的終端之排除資訊、及用以提示給終端使用者之通知資訊予以保持之資料保持機構;及判斷是否允許前述內容使用之可否判定機構,前述可否判 定機構係在無法與前述伺服器進行資料的傳收之情況下,當判定藉由前述終端資訊予以特定的終端為包含在前述排除資訊的終端之情況下進行否定判斷,前述通訊機構係在利用前述可否判定機構進行否定判斷的情況下,將前述資料保持機構的通知資訊傳送到前述記錄媒體裝置所連接之終端亦可。
因此,該記錄媒體裝置係可以記錄排除資訊及通知資訊,在無法與伺服器裝置進行資料傳收之情況下,依據自機內的資訊進行內容使用可否的判定,在不允許使用的情況下可以將通知資訊傳送到終端裝置。
(r)關於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記錄媒體裝置,其係為與終端連接,並且用以記錄在前述終端使用的內容之記錄媒體裝置,具備:記憶將前述內容加密之加密內容及用以將前述加密內容解密之內容金鑰的內容資料記憶機構;保持用以特定不允許內容使用的終端之排除資訊、及用以提示給終端使用者之通知資訊的資料保持機構;及判斷是否允許內容使用之可否判定機構;及與前述終端進行資料的傳收之通訊機構,前述通訊機構係從前述終端接收前述用以特定終端之終端資訊,前述可否判定機構係在判定藉由前述終端資訊特定的終端為包含在前述排除資訊的終端之情況下進行否定判斷,前述通訊機構係在利用前述可否判定機構進行否定判斷的情況下,不將前述內容金鑰傳送到前述終端,進一步前述通訊機構係因應前述終端的要求,傳送利用前述資料保持機構所保持之通知資訊。
因此,該記錄媒體裝置係可以記錄排除資訊及通知資訊,並且可以依據自機內的資訊進行內容使用可否的判定,在不允許在終端之內容使用的情況下抑制保存在自機內的內容金鑰之對於終端的傳送,並且將通知資訊傳送到終端裝置。
產業之可利用性
關於本發明之內容管理系統係對於抑制在與伺服器連接的終端裝置之內容的不正當使用之技術等為有用的。
1、2、3、4、5、6、7‧‧‧內容管理系統
101、1401、1901、2001‧‧‧伺服器裝置
102、1402、1902、2003‧‧‧終端裝置
103、1403、1903、2004‧‧‧記錄媒體裝置
202‧‧‧終端裝置管理資訊保持機構
203‧‧‧通知資料保持機構
204、404‧‧‧判定機構
205、306、402‧‧‧傳收機構
301‧‧‧顯示機構
400‧‧‧記憶機構
403‧‧‧讀寫機構
501、3801‧‧‧通知資料
601、1601‧‧‧終端裝置管理資訊
1501‧‧‧內容關聯資訊保持機構
3401‧‧‧使用者管理資訊
第1圖係為關於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的內容管理系統1的概略構成圖。
第2圖係為顯示伺服器裝置101的構成之機能方塊圖。
第3圖係為顯示終端裝置102的構成之機能方塊圖。
第4圖係為顯示記錄媒體裝置103的構成之機能方塊圖。
第5圖係為顯示通知資料501的一例之圖面。
第6圖係為顯示終端裝置管理資訊601的一例之圖面。
第7圖係為顯示內容管理資訊701的一例之圖面。
第8圖係為顯示實施形態1之內容播放時的動作之流程圖(接續到第9圖)。
第9圖係為顯示實施形態1之內容播放時的動作之流程圖(從第8圖接續,接續到第10圖)。
第10圖係為顯示實施形態1之內容播放時的動作之流程圖(從第9圖接續)。
第11圖係為顯示實施形態2之內容播放時的動作之流 程圖(接續到第12圖)。
第12圖係為顯示實施形態2之內容播放時的動作之流程圖(從第11圖接續,接續到第13圖)。
第13圖係為顯示實施形態2之內容播放時的動作之流程圖(從第12圖接續)。
第14圖係為關於實施形態3之內容管理系統2的概略構成圖。
第15圖係為顯示伺服器裝置1401的構成之機能方塊圖。
第16圖(a)為終端裝置管理資訊1601的一例,(b)為內容管理資訊1602的一例。
第17圖係為顯示實施形態3之內容記錄時的動作之流程圖(接續到第18圖)。
第18圖係為顯示實施形態3之內容記錄時的動作之流程圖(從第17圖接續)。
第19圖係為顯示實施形態4之內容記錄時的動作之流程圖(接續到第20圖)。
第20圖係為顯示實施形態4之內容記錄時的動作之流程圖(從第19圖接續)。
第21圖係為顯示關於實施形態5之內容管理系統3的概略構成圖。
第22圖係為顯示關於實施形態6之內容管理系統4的概略構成圖。
第23圖係為顯示關於實施形態7之內容管理系統5的概略構成圖。
第24圖係為顯示實施形態7之內容移動時的動作之流程圖(接續到第25圖)。
第25圖係為顯示實施形態7之內容移動時的動作之流程圖(從第24圖接續,接續到第26圖)。
第26圖係為顯示實施形態7之內容移動時的動作之流程圖(從第25圖接續)。
第27圖係為顯示關於實施形態8之內容管理系統6的概略構成圖。
第28圖係為顯示實施形態8之內容移動時的動作之流程圖(接續到第29圖)。
第29圖係為顯示實施形態8之內容移動時的動作之流程圖(從第28圖接續,接續到第30圖)。
第30圖係為顯示實施形態8之內容移動時的動作之流程圖(從第29圖接續)。
第31圖係為顯示內容管理資訊3101的一例之圖面。
第32圖係為顯示關於實施形態9之內容管理系統7的概略構成圖。
第33圖係為伺服器裝置3201的構成之機能方塊圖。
第34圖係為顯示使用者管理資訊3401的一例之圖面。
第35圖係為顯示實施形態9之內容記錄時的動作之流程圖(接續到第36圖)。
第36圖係為顯示實施形態9之內容記錄時的動作之流程圖(從第35圖接續,接續到第37圖)。
第37圖係為顯示實施形態9之內容記錄時的動作之流 程圖(從第36圖接續)。
第38圖係為通知資料3801的一例之圖面。
第39圖係為控制資料3901的一例之圖面。
101‧‧‧伺服器裝置
102‧‧‧終端裝置
201‧‧‧內容提供者輸入受理機構
202‧‧‧終端裝置管理資訊保持機構
203‧‧‧通知資訊保持機構
204‧‧‧判定機構
205‧‧‧傳收機構
206‧‧‧伺服器金鑰保持機構

Claims (21)

  1. 一種內容管理系統,是具備用以記錄內容之記錄媒體裝置、使用前述內容之終端、及與前述終端通訊並判定前述內容的使用可否之伺服器,且該內容管理系統之特徵在於:前述伺服器包含有:通知資訊記憶機構,是記憶用以提示給終端使用者的通知資訊;排除資訊記憶機構,將用以特定不允許內容使用的終端的排除資訊與每個內容屬性對應記憶;使用者機器管理資訊記憶機構,對於每個使用者,將管理各使用者所利用之終端的登錄資訊之使用者機器管理資訊予以記憶;使用可否判定機構,依據來自前述終端之使用允許要求及前述內容的使用可否判斷所必要的資訊,判定是否允許前述內容之使用;及通訊機構,對於前述終端,在前述使用可否判定機構的判定為肯定的情況下傳送前述內容使用所必要的資訊,在否定的情況下傳送前述通知資訊,前述記錄媒體裝置具備:要求機構,輸出前述要求及前述內容的使用可否判斷所必要的資訊,前述終端具備:傳收機構,將與內容相關之前述要求及包含特定使 用者之資訊之前述內容的使用可否判斷所必要的資訊傳送到前述伺服器,並且從前述伺服器接收前述內容使用所必要的資訊及前述通知資訊的任一者;及提示機構,提示前述通知資訊,前述使用可否判定機構是參照前述使用者機器管理資訊,針對作為藉由前述特定使用者的資訊予以特定之使用者所利用的終端予以登錄之所有終端,判斷是否為包含在前述排除資訊的終端,在判斷其中之至少1個終端為包含在前述排除資訊的終端之情況下,否定地進行對於有關該內容之前述要求的前述判定。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內容管理系統,其中,前述通知資訊記憶機構是對於每個內容的內容屬性記憶前述通知資訊,前述通訊機構是接收關於內容之前述要求、及包含該內容的內容屬性之前述內容的使用可否判斷所必要之資訊,在對於有關該內容之前述要求的前述判定為否定的情況下,傳送與該內容的內容屬性對應之通知資訊。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內容管理系統,其中,前述內容屬性為內容的標題名,前述通訊機構是將前述要求之對象的內容標題名作為內容屬性進行接收。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內容管理系統,其中,前述傳收機構是將關於內容之前述要求、及包含該內容之內容屬性與用以特定終端的終端資訊之前述內 容的使用可否判斷所必要之資訊傳送到前述伺服器,前述使用可否判定機構在判斷藉由前述終端資訊予以特定的終端為包含在前述排除資訊的終端之情況下,否定地進行對於有關該內容之前述要求的前述判定,在判斷為不包含在排資訊之終端的情況下,肯定地進行對於有關該內容之前述要求的前述判定,前述通訊機構在對於有關該內容之前述要求的前述判定為否定的情況下,將與該內容屬性對應之通知資訊傳送到已傳送關於該內容的前述要求之終端。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內容管理系統,其中,前述使用可否判定機構在藉由前述終端資訊予以特定的終端為不包含在前述排除資訊的終端,而且與該終端連接之記錄媒體裝置為無法與其他終端連接之記錄媒體裝置之情況下,在作為藉由前述特定使用者的資訊予以特定之使用者所利用的終端登錄在前述使用者機器管理資訊的終端內,即使判斷出藉由前述終端資訊予以特定之終端以外的終端為包含在前述排除資訊的終端,也例外性進行肯定判定。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內容管理系統,其中,前述記錄媒體裝置包含有:資料保持機構,保持用以特定不允許前述內容使用的終端的排除資訊、及用以提示給終端使用者的通知資訊;及可否判定機構,判定是否允許前述內容使用, 前述可否判定機構在無法與前述伺服器進行資料的傳收之情況下,當判斷藉由前述終端資訊予以特定的終端為包含在前述資料保持機構所保持之排除資訊的終端之情況下進行否定判定,前述記錄媒體裝置在利用前述可否判定機構進行否定判定的情況下,將保持在前述資料保持機構之前述通知資訊傳送到前述記錄媒體裝置所連接之終端。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內容管理系統,其中,前述要求是在前述終端之內容的播放允許要求,前述記錄媒體裝置包含有:內容資料記憶機構,記憶已將前述內容加密的加密內容、及用以將前述加密內容解密的內容金鑰;及伺服器連接判定機構,判定是否將前述要求傳送到前述伺服器,在利用前述伺服器連接判定機構判定為不將前述要求傳送到前述伺服器的情況下,將前述加密內容及前述內容金鑰送出到前述終端,前述傳收機構是在利用前述伺服器連接判定機構判定在前述伺服器進行前述要求的情況下,將前述要求、及包含前述內容屬性與前述終端資訊之前述內容的使用可否判斷所必要之資訊傳送到前述伺服器,前述通訊機構在前述使用可否判定機構為肯定判定的情況下,將顯示在前述終端之播放允許的資訊作為前述內容使用所必要的資訊予以傳送, 前述記錄媒體裝置在前述傳收機構接收顯示播放允許的資訊之情況下,將前述加密內容及前述內容金鑰送出到前述終端,前述終端使用已接收的前述內容金鑰將前述加密內容解密播放。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內容管理系統,其中,前述要求是將記錄在前述伺服器之已將內容加密之加密內容及用以將前述加密內容解密之內容金鑰記錄在前述記錄媒體裝置之允許要求,前述伺服器包含有:內容資料記憶機構,記憶前述加密內容、及前述內容金鑰,前述傳收機構是將關於內容的前述要求、及包含該內容的內容屬性與前述終端資訊之前述內容的使用可否判斷所必要之資訊傳送到前述伺服器,前述通訊機構在前述使用可否判定機構之對於有關該內容的前述要求之前述判定為肯定的情況下,傳送前述加密內容及前述內容金鑰,前述記錄媒體裝置是記錄前述加密內容及前述內容金鑰。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內容管理系統,其中,前述要求是將記錄在與第1終端連接的第1記錄媒體裝置之內容使用所必要的資料移動到與第1終端進行資料傳收之第2終端所連接的第2記錄媒體裝置之允許 要求,前述第1、第2終端各自具備可相互進行資料傳收之終端間傳收機構,前述第1終端的終端間傳收機構是接收前述第2終端的終端資訊,前述第1終端的傳收機構是將前述要求、及包含該內容的內容屬性與前述第2終端的終端資訊之前述內容的使用可否判斷所必要之資訊傳送到前述伺服器,前述通訊機構在前述使用可否判定機構之對於有關該內容的前述要求之前述判定為肯定的情況下,傳送顯示允許將該內容從前述第1記錄媒體裝置移動到前述第2記錄媒體裝置的資訊,另一方面,在對於有關該內容的前述要求之前述判定為否定的情況下,傳送前述通知資訊,前述第1記錄媒體裝置的終端間傳收機構在接收顯示允許前述移動的資訊之情況下,將與前述內容對應之加密內容及內容金鑰移動到第2記錄媒體裝置,在接收了前述通知資訊之情況下,不進行從第1記錄媒體裝置到第2記錄媒體裝置之前述加密內容及前述內容金鑰的移動,並且將與前述內容屬性對應之前述通知資訊傳送到前述第1終端,前述第1終端是利用前述提示機構提示已接收之前述通知資訊。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內容管理系統,其中,前述伺服器具有排除資訊記憶機構,是記憶用以特 定不允許內容使用的終端之排除資訊,前述傳收機構是將關於內容的前述要求、及包含用以特定終端的終端資訊之前述內容的使用可否判斷所必要之資訊傳送到前述伺服器,前述使用可否判定機構在判斷藉由前述終端資訊予以特定的終端為包含在前述排除資訊的終端之情況下,否定地進行對於有關該內容的前述要求之前述判定,而在判斷為不包含在前述排除資訊的終端之情況下則肯定地進行。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內容管理系統,其中,前述伺服器具備:使用者機器管理資訊記憶機構,是對於每個使用者,將管理各使用者所利用的終端之登錄資訊的使用者機器管理資訊進行記憶,前述傳收機構是進一步將用以特定終端之終端資訊及用以特定使用者之使用者資訊傳送到前述伺服器,前述使用可否判定機構是驗證藉由前述終端資訊予以特定的終端是否已作為藉由前述使用者資訊予以特定的使用者所利用的終端而登錄在前述使用者機器管理資訊,在藉由前述終端資訊予以特定的終端沒有登錄的情況下,否定地進行前述判定。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內容管理系統,其中,前述伺服器具有內容資訊輸入受理機構,是受理各內容之各內容提供者所設定之通知資訊的輸入,前述通知資訊記憶機構是記憶利用前述內容資訊 輸入受理機構所受理的通知資訊。
  13. 一種伺服器,是可與使用內容之終端進行通訊,並且判定前述內容的使用可否,該伺服器之特徵為包含有:通知資訊記憶機構,記憶用以提示給終端使用者的通知資訊;排除資訊記憶機構,將用以特定不允許內容使用的終端的排除資訊與每個內容屬性對應記憶;使用者機器管理資訊記憶機構,對於每個使用者,將管理各使用者所利用之終端的登錄資訊之使用者機器管理資訊予以記憶;使用可否判定機構,依據來自前述終端之前述內容的使用允許要求,判定是否允許前述內容的使用;及通訊機構,對於前述終端,在前述使用可否判定機構之判定為肯定的情況下傳送前述內容之使用所必要的資訊,在否定的情況下傳送前述通知資訊,且前述使用可否判定機構是參照前述使用者機器管理資訊,針對作為藉由前述特定使用者的資訊予以特定之使用者所利用的終端予以登錄之所有終端,判斷是否為包含在前述排除資訊的終端,在判斷其中之至少1個終端為包含在前述排除資訊的終端之情況下,否定地進行對於有關該內容之前述要求的前述判定。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伺服器,其中,前述伺服器進一步包含內容資訊輸入受理機構,其是受理各內容之內容提供者所設定之通知資訊的輸入, 前述通知資訊記憶機構是記憶利用前述內容資訊輸入受理機構所受理之通知資訊。
  15. 一種記錄媒體裝置,是與終端連接,並且用以記錄在前述終端使用的內容,該記錄媒體裝置之特徵在於包含有:內容資料記憶機構,是記憶已將前述內容加密的加密內容、及用以將前述加密內容解密的內容金鑰;要求機構,輸出前述內容的使用允許要求;伺服器連接判定機構,判定是否將前述要求傳送到伺服器;及通訊機構,與前述終端進行資料傳收,前述通訊機構在利用前述伺服器連接判定機構判定不在前述伺服器進行前述要求的情況下,將前述加密內容及前述內容金鑰傳送到前述終端,在判定將前述要求傳送到前述伺服器的情況下,將從前述終端接收到之用以特定終端的終端資訊傳送到前述伺服器,在從前述伺服器接收通知資訊的情況下,將通知資訊傳送到前述終端,在接收了顯示前述內容的使用允許的資訊之情況下,將前述加密內容及前述內容金鑰傳送到前述終端。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記錄媒體裝置,其中,前述記錄媒體裝置是包含有:資料保持機構,保持對於每個內容屬性用以特定不允許內容使用的終端之排除資訊、及用以提示給終端使用者之通知資訊;及 可否判定機構,判斷是否允許前述內容之使用,前述可否判定機構在無法與前述伺服器進行資料傳收之情況下,當判定藉由前述終端資訊予以特定的終端為包含在前述排除資訊的終端之情況下,進行否定判斷,前述通訊機構在利用前述可否判定機構進行否定判斷的情況下,將前述資料保持機構的通知資訊傳送到前述記錄媒體裝置所連接之終端。
  17. 一種記錄媒體裝置,是與終端連接,並且用以記錄在前述終端使用的內容之記錄媒體裝置,其特徵為具備:內容資料記憶機構,記憶已將前述內容加密的加密內容、及用以將前述加密內容解密的內容金鑰;資料保持機構,保持用以特定不允許內容使用的終端之排除資訊、及用以提示給終端使用者之通知資訊;可否判定機構,判斷是否允許內容使用;及通訊機構,與前述終端進行資料傳收,前述通訊機構是從前述終端接收用以特定前述終端之終端資訊,前述可否判定機構在判定藉由前述終端資訊予以特定的終端為包含在前述排除資訊的終端之情況下,進行否定判斷,前述通訊機構在利用前述可否判定機構進行否定判斷的情況下,不將前述內容金鑰傳送到前述終端,進一步前述通訊機構因應前述終端的要求,傳送利 用前述資料保持機構所保持的通知資訊。
  18. 一種伺服器處理方法,是與使用內容的終端進行通訊,並且判定前述內容的使用可否,該伺服器處理方法之特徵在於包含有:通知資訊記憶步驟,是記憶用以提示給終端使用者的通知資訊;排除資訊記憶步驟,將用以特定不允許內容使用的終端的排除資訊與每個內容屬性對應記憶;使用者機器管理資訊記憶步驟,對於每個使用者,將管理各使用者所利用之終端的登錄資訊之使用者機器管理資訊予以記憶;使用可否判定步驟,依據來自前述終端之前述內容的使用允許要求、以及包含用以特定使用者的資訊之前述內容的使用可否判斷所必要之資訊,判定是否允許前述內容的使用;及通訊步驟,對於前述終端,在前述使用可否判定機構的判定為肯定的情況下傳送前述內容使用所必要的資訊,在否定的情況下傳送前述通知資訊,且前述使用可否判定步驟是參照前述使用者機器管理資訊,針對作為藉由前述特定使用者的資訊予以特定之使用者所利用的終端予以登錄之所有終端,判斷是否為包含在前述排除資訊的終端,在判斷其中之至少1個終端為包含在前述排除資訊的終端之情況下,否定地進行對於有關該內容之前述要求的前述判定。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伺服器處理方法,其中,前述伺服器處理方法具備接收步驟,是從終端接收關於內容的前述要求、及包含該內容的內容屬性與用以特定終端的終端資訊之前述內容的使用可否判斷所必要之資訊,前述通訊步驟在對於有關該內容的前述要求之前述判定為否定的情況下,將與該內容屬性對應之通知資訊傳送到已傳送有關該內容的前述要求之終端。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伺服器處理方法,其中,前述使用可否判定步驟是在藉由前述終端裝置予以特定的終端為不包含在前述排除資訊的終端,而且與該終端連接之記錄媒體裝置為無法與其他終端連接之記錄媒體裝置之情況下,在作為藉由前述特定使用者的資訊予以特定之使用者所利用的終端登錄在前述使用者機器管理資訊的終端內,即使判斷出藉由前述終端裝置予以特定的終端以外之終端為包含在前述排除資訊的終端,也例外性進行肯定判定。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伺服器處理方法,其中,前述伺服器處理方法包含有:使用者機器管理資訊記憶步驟,對於每個使用者,將管理各使用者所利用的終端之登錄資訊的使用者機器管理資訊進行記憶;及接收步驟,從終端接收用以特定終端的終端資訊及用以特定使用者的使用者資訊,前述使用可否判定步驟是驗證藉由前述終端資訊予以特定的終端是否已作為藉由前述使用者資訊予以 特定的使用者所利用的終端而登錄在前述使用者機器管理資訊,在藉由前述終端資訊予以特定的終端沒有登錄的情況下,否定地進行前述判定。
TW101115170A 2011-05-09 2012-04-27 A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 a management server, a recording medium device, and a content management method TWI5331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161483884P 2011-05-09 2011-05-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50514A TW201250514A (en) 2012-12-16
TWI533157B true TWI533157B (zh) 2016-05-11

Family

ID=471389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15170A TWI533157B (zh) 2011-05-09 2012-04-27 A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 a management server, a recording medium device, and a content management method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166980B2 (zh)
EP (1) EP2709030B1 (zh)
JP (1) JP5956430B2 (zh)
CN (1) CN103270515B (zh)
TW (1) TWI533157B (zh)
WO (1) WO201215348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51359B2 (en) * 2013-03-07 2016-02-02 Nokia Technologies O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crowd sourced content creation
JP6269209B2 (ja) * 2014-03-18 2018-01-31 富士通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10015236B2 (en) 2015-01-30 2018-07-03 Ricoh Company, Ltd. Cloud application activation and update service
CN106405291A (zh) * 2016-09-27 2017-02-15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梁山县供电公司 一种基于供电系统在线监测及辅助设备监控分析系统
CN106385335A (zh) * 2016-09-27 2017-02-08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梁山县供电公司 一种基于电力智能数字化配电系统性能综合检测平台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60999A (en) * 1991-06-28 1993-11-09 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 Filters in license management system
JPH10111856A (ja) * 1996-08-14 1998-04-28 Fujitsu Ltd データ提供装置とそれに接続される端末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TW559736B (en) * 2000-07-28 2003-11-01 Sony Comm Network Corp Method of regeneration permission for content files, and recording medium for recording regeneration software of content file regeneration
JP4378590B2 (ja) * 2000-10-12 2009-12-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情報処理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格納媒体
JP2002251529A (ja) * 2001-02-22 2002-09-06 Sony Corp コンテンツ提供取得システム、コンテンツ提供装置、コンテンツ取得装置、コンテンツ提供取得方法、コンテンツ提供方法、コンテンツ取得方法、コンテンツ提供プログラム格納媒体、コンテンツ取得プログラム格納媒体、コンテンツ提供プログラム及びコンテンツ取得プログラム
US7302634B2 (en) * 2001-03-14 2007-11-27 Microsoft Corporation Schema-based services for identity-based data access
JP3696206B2 (ja) * 2001-03-15 2005-09-1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一意義的にのみ存在が許容される独自データを復元可能なデータ記録装置
US7987510B2 (en) * 2001-03-28 2011-07-26 Rovi Solutions Corporation Self-protecting digital content
EP1282262A1 (en) * 2001-03-29 2003-02-05 Sony Corporati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US7395245B2 (en) 2001-06-07 2008-07-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Content usage management system and server used in the system
JP2003058660A (ja) * 2001-06-07 2003-02-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コンテンツ利用管理システム及びこれに用いられるサーバ
US7421411B2 (en) * 2001-07-06 2008-09-02 Nokia Corporation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s environment
KR100516504B1 (ko) * 2003-09-30 2005-09-26 (주)잉카엔트웍스 네트워크를 통하여 개인 휴대 단말기와 데이터 동기화를수행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그 시스템
FR2864398A1 (fr) 2003-12-23 2005-06-24 France Telecom Terminal de telecommunication a deux espaces d'execution
CN1902694B (zh) * 2004-01-16 2010-08-1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用于检测未授权终端的认证服务器、方法和系统
EP1758293A1 (en) * 2004-04-21 2007-02-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Content providing syste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and memory card
CN1973269A (zh) * 2004-06-08 2007-05-3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信息取得装置、信息取得方法及信息取得程序
JP5157265B2 (ja) * 2007-06-07 2013-03-06 ヤマハ株式会社 オーディオ再生システム及びスピーカ端末
CN101816003A (zh) * 2007-06-08 2010-08-25 桑迪士克公司 使用来自信任的主机设备的时间的存储器器件和其使用方法
US20090038007A1 (en) * 2007-07-31 2009-02-0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client revocation list
JP2010109791A (ja) * 2008-10-31 2010-05-13 Hitachi Ltd 広告付きコンテンツ配信システムおよびコンテンツ情報サーバ
US8997216B2 (en) * 2011-04-25 2015-03-31 Panasonic Corporation Recording medium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for authenticating a device based on a revocation lis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70515B (zh) 2016-04-27
WO2012153486A1 (ja) 2012-11-15
EP2709030A4 (en) 2015-09-02
US20130283357A1 (en) 2013-10-24
TW201250514A (en) 2012-12-16
CN103270515A (zh) 2013-08-28
EP2709030A1 (en) 2014-03-19
JP5956430B2 (ja) 2016-07-27
EP2709030B1 (en) 2019-02-20
JPWO2012153486A1 (ja) 2014-07-31
US9166980B2 (en) 2015-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792896B2 (ja) 情報再生装置及び情報再生方法
KR101217110B1 (ko) 라이센스의 전송원 컴포넌트와 전송처 컴포넌트 및, 그처리 방법
US20070160199A1 (en) Copy control apparatus and method there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thereof, and content receiving apparatus
TWI505129B (zh) A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a controller, a recording medium device, a recording medium apparatus, and a recording medium apparatus assembled to a recording medium apparatus
JP2010533405A (ja) システムと閉められたネットワークから専用の装置への安全に通信on−需要内容のための、そして、専用の装置に内容を安全に伝えている閉められた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いて、内容使用データを編集するための方法
TWI533157B (zh) A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 a management server, a recording medium device, and a content management method
KR20060051212A (ko) 이동 컴포넌트와 프로그램 및 이동 방법
JP2000260121A (ja) 情報再生装置および情報記録装置
CN103380589B (zh) 终端装置、服务器装置、内容记录控制系统及记录方法
KR20060051211A (ko) 재생 컴포넌트와 프로그램 및 그 재생 제어 방법
US8249991B2 (en) Contents reproduction expiration management system, contents reproduction expiration managing method, terminal apparatus, server apparatus, program, and recording medium for managing permission/non-permission of reproduction of contents
KR100750954B1 (ko) 정보 제공 시스템, 제공 정보 복제 장치, 사용자 단말 장치및 사용자 관리 장치
US11636182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ortably binding license rights to content stored on optical media
JP2004516570A (ja) ユーザデータの安全なスーパー配布
JP2009272002A (ja) 情報処理装置、ディスク、および情報処理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US7823212B2 (en) Securely aggregating content on a storage device
JP2002279102A (ja) コンテンツ流通システム、コンテンツ復号化鍵配信サーバ、コンテンツ配信方法、コンテンツ再生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
TW200917782A (en) Method,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distributing digital content
JP2005328530A (ja) 情報記録方法、情報記録装置及び情報再生装置
EP1533676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cessing protected data with approved applications
JP2002094500A (ja) データ端末装置
JP3793220B2 (ja) 記録方法及び記録装置
JP4712369B2 (ja) コンテンツ配信方法
JP2000048479A (ja) ディジタル情報再生装置及びディジタル情報配信システム
CN1327308C (zh) 在记录和/或再现设备和远程单元之间通信的方法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