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28242B - 觸控方法及其觸控裝置 - Google Patents
觸控方法及其觸控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528242B TWI528242B TW103118281A TW103118281A TWI528242B TW I528242 B TWI528242 B TW I528242B TW 103118281 A TW103118281 A TW 103118281A TW 103118281 A TW103118281 A TW 103118281A TW I528242 B TWI528242 B TW I528242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sensing
- peak
- mode
- point
- points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有關於一觸控裝置,且特別是關於一種用於決定觸控軌跡的觸控方法,以及使用所述觸控方法的觸控裝置。
目前觸控裝置被廣泛地作為人機輸入介面,且觸控裝置還可以與顯示裝置整合,成為觸控顯示裝置。目前市面上的觸控裝置大多數為電容式觸控裝置,其具有由複數條感應線構成的複數個感應點。更精確地說,複數條感應線的部分為複數條水平方向感應線,而複數條感應線的另一部分為複數條垂直方向感應線,其中複數條水平方向感應線與複數條垂直方向感應線彼此絕緣,且於平面上彼此交錯而構成所述複數個感應點。
另外一方面,微軟公司定義了視窗硬體認證套件(Windows Hardware Certification Kit,WHCK),以使得硬體供應商得以提供符合微軟公司之作業系統的硬體。於微軟公司的視窗硬體認證套件之垂直水平畫線測試項目中,五個彼此至少間隔12公釐的9 ψ銅柱在觸控裝置上以垂直或水平進行劃線,則觸控裝置需要判斷出觸控軌跡為五條垂直線或水平線。另外,於微軟公司的視窗硬體認證套件的對角劃線測試項目中,五個彼此至少間隔15公釐的9 ψ銅柱在觸控裝置上以對角線進行劃線,則觸控裝置需要判斷出觸控軌跡為五條對角線。
一般來說,電容式觸控裝置判斷感應點是否被觸碰的方式為
偵測所述感應點的感應量,其中所述感應量為電容變化量,且能夠以所述感應點被觸碰前後的電壓變化量表示。倘若所述感應點的感應量大於門限值,則判定所述感應點被觸碰。觸控裝置可以根據複數個感應點於一段禎掃描時間內被觸碰的情況來判斷使用者觸碰觸控裝置而畫出的觸控軌跡。
然而,觸控裝置會受到雜訊或殘線電阻電容乘積值存在差異等因素的影響,而可能判斷錯誤,導致觸控裝置將使用者觸碰觸控裝置之大面積的單根手指誤拆為兩根手指,或者將兩根接近的手指誤判為大面積的單根手指。因此,如果用於判斷觸控軌跡的觸控方法的準確度不夠,則硬體供應商所提供的觸控裝置將無法符合視窗硬體認證套件的規範。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方法,所述觸控方法用以執行於觸控裝置,其中觸控裝置包括觸控感應單元,觸控感應單元具有由複數條感應線構成的複數個感應點。所述觸控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A:以特定掃描順序將感應量大於感應臨界值之複數個感應點與其鄰近之複數個感應點的感應量相比較,來判斷是否將感應量大於所述感應臨界值之感應點判斷為峰值感應點,其中所述鄰近的複數個感應點係由操作模式所決定,且操作模式為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步驟B:若感應量大於感應臨界值之感應點判斷為峰值感應點,則峰值感應點鄰近的複數個感應點將不判斷為所述複數個峰值感應點,其中鄰近該峰值感應點的該些感應點係由該操作模式所決定。步驟C:根據各峰值感應點的位置決定觸控軌跡。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觸控方法,所述觸控方法用以執行於觸控裝置,其中觸控裝置包括觸控感應單元,觸控感應單元具有由複數條感應線構成的複數個感應點。所述觸控方法包括以下步
驟。步驟A:以特定掃描順序將感應量大於感應臨界值之複數個感應點與其鄰近之複數個感應點的感應量相比較,來判斷是否將感應量大於感應臨界值之感應點判斷為峰值感應點,其中所述鄰近的複數個感應點係由操作模式所決定,且所述操作模式為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步驟B:依據所述峰值感應點的走向判斷所述操作模式是否應該進行切換或無須進行切換。步驟C:若判斷所述操作模式應該進行切換,則對應地將所述操作模式進行切換,並重新執行步驟A~C。步驟D:根據各峰值感應點的位置決定觸控軌跡。
本發明實施例一種觸控裝置,所述觸控裝置包括觸控感應單元與觸控感測器,且觸控感應單元具有由複數條感應線構成的複數個感應點。所述觸控感測器用以獲得所述複數個感應點的多個感應量,且包括一個或多個電路用以執行上述觸控方法。
綜合以上所述,本發明實施例提供多種觸控方法與觸控裝置。相較於先前技術,上述觸控方法與觸控裝置可以更準確地判斷出觸控軌跡。
為使能更進一步瞭解本發明之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發明之詳細說明與附圖,但是此等說明與所附圖式僅係用來說明本發明,而非對本發明的權利範圍作任何的限制。
1‧‧‧觸控裝置
11‧‧‧第一方向感應線
12‧‧‧第二方向感應線
14‧‧‧前端電路
13‧‧‧感應點
15‧‧‧觸控感測器
16‧‧‧銅柱
S31~S35、S61~S65、S91~S97、S121~S125‧‧‧步驟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之觸控裝置的示意圖。
圖2A是本發明實施例之觸控裝置使用第一模式判斷峰值感應點的示意圖。
圖2B是本發明實施例之觸控裝置使用第二模式判斷峰值感應點的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之觸控方法的流程圖。
圖4A與圖4B是本發明實施例之觸控裝置中之複數個感應點
之感應量的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之觸控裝置依照其中一實施方式呈現垂直劃線的觸控軌跡之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觸控方法的流程圖。
圖7A~7C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觸控裝置中之複數個感應點之感應量的示意圖。
圖8A~8C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觸控裝置中之複數個感應點之感應量的示意圖。
圖9A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觸控裝置依照其中另一實施方式呈現垂直劃線的觸控軌跡之示意圖。
圖9B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觸控裝置依照其中另一實施方式呈現對角線劃線的觸控軌跡之示意圖。
圖10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觸控方法的流程圖。
圖11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觸控裝置中之複數個感應點之感應量的示意圖。
圖12A與圖12B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觸控裝置中之複數個感應點之感應量的示意圖。
圖13A與圖13B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觸控裝置中之複數個感應點之感應量的示意圖。
圖14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觸控方法的流程圖。
在下文將參看隨附圖式更充分地描述各種例示性實施例,在隨附圖式中展示一些例示性實施例。然而,本發明概念可能以許多不同形式來體現,且不應解釋為限於本文中所闡述之例示性實施例。確切而言,提供此等例示性實施例使得本發明將為詳盡且完整,且將向熟習此項技術者充分傳達本發明概念的範疇。在諸圖式中,可為了清楚而誇示層及區之大小及相對大小。類似數字
始終指示類似元件。
應理解,雖然本文中可能使用術語第一、第二、第三等來描述各種元件,但此等元件不應受此等術語限制。此等術語乃用以區分一元件與另一元件。因此,下文論述之第一元件可稱為第二元件而不偏離本發明概念之教示。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或」視實際情況可能包括相關聯之列出項目中之任一者或者多者之所有組合。
首先請參照圖1,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之觸控裝置的示意圖。觸控裝置1具有觸控感應單元,觸控感應單元包括複數條第一方向感應線11、複數條第二方向感應線12、前端電路14與觸控感測器15(Controller)。複數條第一方向感應線11與複數條第二方向感應線12彼此電性絕緣,複數條第一方向感應線11彼此平行設置並以第一方向延伸(例如X方向),複數條第二方向感應線12彼此平行設置並以第二方向延伸(例如Y方向),複數條第一方向感應線11與複數條第二方向感應線12於平面圖上有多個彼此重疊交錯之處,以藉此形成複數個感應點13。複數條第一方向感應線11電性連接前端電路14,且前端電路14電性連接觸控感測器15。
當銅柱16或者其他觸控物觸碰到複數個感應點13的至少其中之一,則被觸碰之感應點13對應之感應電容值會有所改變。因此,前端電路14可獲取銅柱16觸碰到感應點13的感應量,其中感應量為用以表示感應點13被觸碰前後之感應電容變化量。另外,於此實施例中,每一個感應點13之間的水平距離至少為6釐米,且用以測試觸控裝置1之兩銅柱16的距離例如為12釐米,但本發明卻不以此為限。
另外,觸控感測器15包括多個或一個電路以執行本發明實施例中的多個觸控方法。觸控感測器15係以特定掃描順序(例如由上而下逐列地由左而右進行掃描)取得各感應點13的感應量,並且找出感應量大於感應臨界值的多個感應點。接著,觸控感測器
15再以特定掃描順序將感應量大於感應臨界值之所述多個感應點13與其鄰近之複數個感應點13的感應量相比較,來判斷是否將感應量大於感應臨界值之感應點13判斷為峰值感應點,其中感應量大於感應臨界值之所述多個感應點13的鄰近之複數個感應點13係由操作模式所決定,且操作模式可以是第一或第二模式。
舉例來說,於圖1中,銅柱16所觸控的兩個感應點13的感應量大於感應臨界值,且亦大於其鄰近之感應點13的感應量,故銅柱16所觸控的兩個感應點13的感應量具有峰值,且銅柱16所觸控的兩個感應點13可以被視為峰值感應點。另外,若操作模式為第一模式,且第一模式例如為X字找峰值模式,則銅柱16所觸控的兩個感應點13之鄰近的感應點13為銅柱16所觸控的兩個感應點13之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與右下角的感應點13。若操作模式為第二模式,且第二模式例如為十字找峰值模式,則銅柱16所觸控的兩個感應點13之鄰近的感應點13為銅柱16所觸控的兩個感應點13之上面、下面、左邊與右邊的感應點13。
若感應量大於感應臨界值之感應點判斷為所述峰值感應點,則觸控感測器15會將峰值感應點鄰近的多個感應點13強制地不判斷為所述多個峰值感應點,其中臨近峰值感應點的所述感應點係由操作模式所決定。例如,於圖1中,當操作模式的預設模式為第一模式(如X字找峰值模式)時,則銅柱16所觸控的兩個感應點13之右邊、左邊、上面與下面的四個感應點13將強制地不被判斷為峰值感應點。當操作模式的模式為第二模式(如十字找峰值模式),則銅柱16所觸控的兩個感應點13之右上角、左上角、右下角與左下角的四個感應點13將強制地不被判斷為峰值感應點。然後,觸控感測器15可以根據各峰值感應點的位置決定觸控軌跡。
在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觸控感測器15還會以特定掃描順序判斷所述多個峰值感應點之鄰近的所述多個感應點13其中之一的感應量是否大於所述峰值感應點的感應量,其中鄰近所述峰值感
應點的所述多個感應點13係依據特定掃描順序與操作模式係預設為第一或第二模式決定。若鄰近所述峰值感應點的所述多個感應點其中之一的感應量大於所述峰值感應點的感應量,則將所述峰值感應點不判斷為峰值感應點,而將所述峰值感應點鄰近的所述多個感應點13之感應量的最大者判斷為所述峰值感應點。換言之,若所述峰值感應點的感應量小於其鄰近之多個感應點13之感應量的其中之一,則目前的峰值感應點將位移至其鄰近之多個感應點13之感應量的最大者。
舉例來說,於圖1中,假設特定掃描順序為由上而下逐列地由左而右進行掃描,且所述操作模式預設為第一模式,若銅柱16所觸控的感應點13的右邊與下面的感應點13的其中之一的感應量大於銅柱16所觸控的感應點13,則將峰值感應點判斷為銅柱16所觸控的感應點13的右邊與下面的感應點13中感應量較大者,並將銅柱16所觸控的感應點13不判斷為峰值感應點。
假設特定掃描順序為由上而下逐列地由左而右進行掃描,且所述操作模式預設為第二模式,若銅柱16所觸控的感應點13的右下角與左下角的感應點13的其中之一的感應量大於銅柱16所觸控的感應點13,則將峰值感應點判斷為銅柱16所觸控的感應點13的右下角與左下角的感應點13中感應量較大者,並將銅柱16所觸控的感應點13不判斷為峰值感應點。
假設特定掃描順序為由下而上逐列地由左而右進行掃描,且所述操作模式預設為第二模式,若銅柱16所觸控的感應點13的右上角與左上角的感應點13的其中之一的感應量大於銅柱16所觸控的感應點13,則將峰值感應點判斷為銅柱16所觸控的感應點13的右上角與左上角的感應點13中感應量較大者,並將銅柱16所觸控的感應點13不判斷為峰值感應點。
在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觸控感測器15更可以使用峰值融合函數(peak merge function)選擇性地將所述多個峰值感應點的至少
其中之一不判斷為峰值感應點。舉例來說,若兩個峰值感應點之間的至少一個感應點的感應量與所述兩個峰值感應點的感應量之差異不大(亦即所述兩個峰值感應點與其之間的至少一個感應點的感應量變化很小),則峰值融合函數可將所述兩個峰值感應點合併成一個峰值感應點。
由於操作模式可以是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且第一模式與第二模式適用於決定不同走向之劃線(水平、垂直或對角線)的觸控軌跡,因此在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觸控感測器15還可以依據所述多個峰值感應點的走向判斷操作模式是否應該進行切換或無須進行切換,其中走向係用以判斷觸控軌跡為水平或垂直線與對角線的其中之一,故若目前的操作模式不適合用於決定觸控軌跡,則可以依據判斷出來的走向來對操作模式進行切換。若觸控感測器15判斷該操作模式應該進行切換,則對應地將操作模式進行切換,且觸控感測器15將重新以切換後的操作模式來尋找峰值感應點,並依據重新找出的峰值感應點來決定觸控軌跡。有關於走向的獲取方式將於後續的內容進行詳細介紹,在此先不詳述。
請接著參照圖2A與圖2B,圖2A是本發明實施例之觸控裝置使用第一模式判斷峰值感應點的示意圖,而圖2B是本發明實施例之觸控裝置使用第二模式判斷峰值感應點的示意圖。於圖2A與圖2B中,第一模式與第二模式分別為X字找峰值模式與十字找峰值模式。然而,需要說明的是,第一模式與第二模式的類型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
於圖2A中,當操作模式為第一模式時,觸控感測器會比較位置(x,y)之感應點的感應量dv(x,y)是否大於感應臨界值。若位置(x,y)之感應點的感應量dv(x,y)大於感應臨界值,則觸控感測器會比較位置(x,y)之感應點的感應量dv(x,y)與位置(x-1,y-1)、(x+1,y-1)、(x-1,y+1)、(x+1,y+1)之感應點的感應量dv(x-1,y-1)、dv(x+1,y-1)、dv(x-1,y+1)、dv(x+1,y+1)。若位置(x,y)之感應點的感應量dv(x,y)
皆大於位置(x-1,y-1)、(x+1,y-1)、(x-1,y+1)、(x+1,y+1)之感應點的感應量dv(x-1,y-1)、dv(x+1,y-1)、dv(x-1,y+1)、dv(x+1,y+1),則觸控感測器將位置(x,y)之感應點判斷為峰值感應點。換言之,當操作模式為第一模式時,觸控感測器會比較感應量大於感應臨界值之感應點及其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的四個感應點的感應量,以判斷是否將感應量大於感應臨界值之所述感應點判斷為峰值感應點。
於圖2B中,當操作模式為第二模式時,觸控感測器會比較位置(x,y)之感應點的感應量dv(x,y)是否大於感應臨界值。若位置(x,y)之感應點的感應量dv(x,y)大於感應臨界值,則觸控感測器會比較位置(x,y)之感應點的感應量dv(x,y)與位置(x,y-1)、(x,y+1)、(x-1,y)、(x+1,y)之感應點的感應量dv(x,y-1)、dv(x,y+1)、dv(x-1,y)、dv(x+1,y)。若位置(x,y)之感應點的感應量dv(x,y)皆大於位置位置(x,y-1)、(x,y+1)、(x-1,y)、(x+1,y)之感應點的感應量dv(x,y-1)、dv(x,y+1)、dv(x-1,y)、dv(x+1,y),則觸控感測器將位置(x,y)之感應點判斷為峰值感應點。換言之,當操作模式為第二模式時,觸控感測器會比較感應量大於感應臨界值之感應點及其左邊、右邊、下面、上面的四個感應點的感應量,以判斷是否將感應量大於感應臨界值之所述感應點判斷為峰值感應點。
附帶一提的是,第一模式適合用於決定劃垂直或水平線的觸控軌跡,然而,第二模式則適合用於決定劃對角線的觸控軌跡。因此,觸控感測器15可以根據走向來判斷觸控軌跡是否為劃垂直或水平線與劃對角線的其中之一。若透過走向判斷觸控軌跡為劃垂直或水平線,且操作模式為第一模式,則觸控感測器15將會維持第一模式,亦即無須切換操作模式。若透過走向判斷觸控軌跡為劃垂直或水平線,且操作模式為第二模式,則觸控感測器15將會切換至第一模式,以獲得較為精確的觸控軌跡。若透過走向判斷觸控軌跡為劃對角線,且操作模式為第二模式,則觸控感測器
15將會維持第二模式,亦即無須切換操作模式。若透過走向判斷觸控軌跡為劃對角線,且操作模式為第一模式,則觸控感測器15將會切換至第二模式,以獲得較為精確的觸控軌跡。
請接著參照圖3,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之觸控方法的流程圖。首先,在步驟S31中,觸控感測器以一特定掃描順序取得各感應點的感應量,並找出感應量大於感應臨界值的多個感應點。特定掃描順序例如為由上而下逐列地由左而右進行掃描,但本發明卻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特定掃描順序亦可以例如為由上而下逐列地由右而左進行掃描。
接著,在步驟S32中,觸控感測器以特定掃描順序將感應量大於感應臨界值之所述感應點與其鄰近之複數個感應點的感應量相比較,來判斷是否將感應量大於感應臨界值之所述感應點判斷為峰值感應點,其中將感應量大於感應臨界值之所述感應點之鄰近的複數個感應點係由操作模式所決定,且操作模式為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若感應量大於感應臨界值之所述感應點的感應量皆大於所述感應點之鄰近的多個感應點(例如:當操作模式為第一模式時,則鄰近的多個感應點為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的四個感應點;或者,當操作模式為第二模式時,則鄰近的多個感應點為左邊、右邊、下面、上面的四個感應點)的感應量,則將所述感應量大於感應臨界值之所述感應點判斷為峰值臨界點。若感應量大於感應臨界值之所述感應點的感應量並未皆大於所述感應點之鄰近的多個感應點的感應量,則不將所述感應量大於感應臨界值之所述感應點判斷為峰值感應點。
接著,在步驟S33中,若感應量大於感應臨界值之感應點判斷為峰值感應點,則觸控感測器將鄰近所述峰值感應點的多個感應點強制性不判斷為所述多個峰值感應點,其中鄰近所述峰值感應點的多個感應點由操作模式所決定。當操作模式為第一模式時,鄰近所述峰值感應點的多個感應點為所述峰值感應點之上
面、下面、左邊與右邊的感應點。當操作模式為第二模式時,鄰近所述峰值感應點的多個感應點為所述峰值感應點之右上角、左上角、左下角與右下角的感應點。步驟S33可適當選擇使用或不用。然後,在步驟S35中,觸控感測器依據各峰值感應點的位置決定觸控軌跡。
舉例來說,當操作模式為第一模式,且特定掃描順序為由上而下逐列地由左而右進行掃描時,則在步驟S32中,同一列中鄰近的多個感應點可能會被判斷為峰值感應點,或者同一行中鄰近的多個感應點可能會被判斷為峰值感應點,例如,在步驟S32中,被判斷峰值感應點之感應點之右邊、左邊、上面、下面的感應點亦可能會被判斷為峰值感應點。因此,在步驟S33中,觸控感測器依照特定掃描順序,掃描峰值感應點,以將目前掃描到的峰值感應點之右邊、左邊、上面、下面的感應點強制性地不判斷為峰值感應點。當操作模式為第二模式,且特定掃描順序為由上而下逐列地由左而右進行掃描時,則在步驟S32中,同一對角線上中鄰近的多個感應點可能會被判斷為峰值感應點,例如,在步驟S32中,被判斷峰值感應點之感應點之右上角、左下角、左上角、右下角的感應點亦可能會被判斷為峰值感應點。因此,在步驟S33中,觸控感測器依照特定掃描順序,掃描峰值感應點,以將目前掃描到的峰值感應點之右上角、左下角、左上角、右下角的感應點強制性地不判斷為峰值感應點。
在此請注意,圖3的觸控方法更可以包括步驟S34。在步驟S34中,觸控感測器依據峰值融合函數選擇性判斷所述多個峰值感應點是否保留為峰值感應點。然後,在步驟S34之後,步驟S35將被執行。峰值融合函數係用以判斷兩個峰值感應點之感應量與其之間多個感應感應量的變化狀況,以決定是否將兩個峰值感應點合併為一個峰值感應點。在此請注意,步驟S34並非圖3之觸控方法的必要步驟,其亦可以自圖3之觸控方法中移除。
接著,請參照圖4A與圖4B,圖4A與圖4B是本發明實施例之觸控裝置中之複數個感應點之感應量的示意圖。於圖4A與圖4B的實施例中,操作模式為第一模式,特定掃描順序為由上而下逐列地由左而右進行掃描,觸控感測器使用圖3的觸控方法,且劃線測試方式係以五個中心間距分別為12、12、12、12與24釐米的銅柱進行垂直劃線。
圖4A中位置(X1,Y1)~(X10,Y10)的多個感應點的感應量大於臨界感應值,且位置(X1,Y1)~(X10,Y10)的多個感應點之每一者的感應量大於其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與右下角的感應點之感應量,故位置(X1,Y1)~(X10,Y10)的多個感應點在上述步驟S32中被判斷為峰值感應點。接著,在步驟S33中,觸控感測器依照特定掃描順序對位置(X1,Y1)~(X10,Y10)的多個峰值感應點進行掃描,將目前掃描到峰值感應點之上面、下面、右邊、左邊之感應點強制性地不判斷為峰值感應點(如圖4B所示)。
舉例來說,圖4B中位置(X1,Y1)的峰值感應點會先被掃瞄到,雖然其右邊的感應點(位置(X2,Y2)的感應點)雖步驟S32被判斷峰值感應點,但在步驟S33中,圖4B中位置(X2,Y2)的感應點則強制性地不被判斷為峰值感應點。又,由於位置(X2,Y2)的感應點已不被判斷為峰值感應點,因此位置(X3,Y3)的感應點就不會因為位置(X2,Y2)的感應點為峰值感應點的影響而不被判斷為峰值感應點,故位置(X3,Y3)的感應點可被判斷為峰值感應點。同理可知,於圖4B中,在步驟S32被判斷峰值感應點的其他多個感應點(位置(X4,Y4)、(X6,Y6)、(X8,Y8)與(X10,Y10)的感應點)將在步驟S33中強制性地不被判斷為峰值感應點。
請接著參照圖5,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之觸控裝置依照前述實施方式呈現垂直劃線的觸控軌跡之示意圖。當使用者於觸控裝置進行垂直劃線,則圖3的觸控方法在操作模式為第一模式時,其判斷出的觸控軌跡如由圖5所示。另外,本發明其他實施例還提
出了另一種觸控方法,其能夠針對圖5之觸控軌跡有略微抖動的情況進行改善。
請參照圖6,圖6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觸控方法的流程圖。圖6的觸控方法包括步驟S61~S65,其中步驟S61~S63與步驟S65與圖3的步驟S31~S33與步驟S35分別相同,故相同的步驟內容將不再贅述。於步驟S64中,觸控感測器以特定掃描順序判斷所述多個峰值感應點之鄰近的所述多個感應點其中之一的感應量是否大於所述峰值感應點的感應量,若所述峰值感應點鄰近的所述多個感應點其中之一的感應量大於所述峰值感應點的感應量,則將所述峰值感應點不判斷為峰值感應點,而將所述峰值感應點鄰近的所述多個感應點之感應量的最大者判斷為所述峰值感應點,其中鄰近所述峰值感應點的所述多個感應點係依據所述特定掃描順序與操作模式係預設為第一或第二模式所決定。
當特定掃描順序為由上而下逐列地由左而右進行掃描,且操作模式預設為第一模式,則此處峰值感應點鄰近的所述多個感應點為所述峰值感應點之右邊與下面的兩個感應點。當特定掃描順序為由上而下逐列地由左而右進行掃描,且操作模式預設為第二模式,則此處峰值感應點鄰近的所述多個感應點為所述峰值感應點之右下角與左下角的兩個感應點。
更詳細地說,在步驟S62中,被判斷為峰值感應點的感應點之鄰近的多個感應點亦有可能被判斷為峰值感應點。接著,在步驟S63中,觸控感測器係以特定掃描順序,將目前掃描到的峰值感應點之附近的多個感應點不判斷為峰值感應點,故目前掃描到的峰值感應點之附近多個感應點的感應量有可能會大於峰值感應點的感應量,然而,觸控感測器卻將其不判斷為峰值感應點。因此,在步驟S64中,觸控感測器以特定掃描順序再次地對所有峰值感應點進行掃描,並且檢視目前掃描到的峰值感應點之鄰近的多個感應點之感應量的至少其中之一是否大於目前掃描到的峰值
感應點之感應量。
若目前掃描到的峰值感應點之鄰近的多個感應點之感應量的至少其中之一是否大於目前掃描到的峰值感應點之感應量,則觸控感測器會將目前掃描到的峰值感應點之鄰近的多個感應點之感應量最大者判斷為峰值感應點,而目前掃描到的峰值感應點則不被判斷為峰值感應點。如此,透過步驟S64,圖6的觸控方法決定觸控軌跡的精確度將比圖3的觸控方法決定軌跡的精確度來得高。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圖6的觸控方法還可以更包括圖3的步驟S34,且步驟S34的執行順序係介於步驟S64與S65之間。
請參照圖7A~圖7C,圖7A~圖7C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觸控裝置中之複數個感應點之感應量的示意圖。於圖7A~圖7C的實施例中,操作模式預設為第一模式,特定掃描順序為由上而下逐列地由左而右進行掃描,觸控感測器使用圖6的觸控方法,且劃線測試方式係以五個中心間距分別為12、12、12、12與24釐米的銅柱進行垂直劃線。
於圖7A中,位置(X1,Y1)~(X10,Y10)的多個感應點在上述步驟S62中被判斷為峰值感應點,接著,在步驟S63中,觸控感測器依照特定掃描順序進行掃描,將目前掃描到峰值感應點之上面、下面、右邊、左邊之感應點強制性地不判斷為峰值感應點。因此,圖7B中位置(X1,Y1)的峰值感應點會先被掃瞄到,雖然其右邊的感應點(位置(X2,Y2)的感應點)雖步驟S62被判斷峰值感應點,但在步驟S63中,圖7B中位置(X2,Y2)的感應點則強制性地不被判斷為峰值感應點。又,由於位置(X2,Y2)的感應點已不被判斷為峰值感應點,因此位置(X3,Y3)的感應點就不會因為位置(X2,Y2)的感應點為峰值感應點的影響而不被判斷為峰值感應點,故位置(X3,Y3)的感應點可被判斷為峰值感應點。同理可知,於圖7B中,在步驟S62被判斷峰值感應點的其他多個感應點(位置(X4,Y4)、(X6,Y6)、(X8,Y8)與(X10,Y10)的感應點)將在步驟S63中強制性地不被判斷為峰值感
應點。
在此請注意,由於操作模式預設為第一模式,且掃描順序為由上而下逐列地由左而右進行掃描,因此即使目前掃描到峰值感應點之右邊與下面的感應點的感應量的其中之一大於目前掃描到峰值感應點的感應量,但步驟S63卻將其目前掃描到峰值感應點之右邊與下面的感應點強制性地不判斷為峰值感應點,故導致了如同圖5之觸控軌跡有略微抖動的情況。因此,需要檢視目前掃描到峰值感應點之右邊與下面的感應點的感應量的其中之一是否大於目前掃描到峰值感應點的感應量,以決定是否將目前的峰值感應點不判斷為峰值感應點與將峰值感應點之右邊與下面的感應點的感應量大於峰值感應點的感應量的最大者判斷為峰值感應點。如此,將可以有效地改善觸控軌跡略微抖動的情況。
另外一方面,由上可以得知,步驟64中,鄰近所述峰值感應點的所述多個感應點係依據所述特定掃描順序與操作模式係預設為第一或第二模式所決定。倘若掃描順序為由上而下逐列地由右而左進行掃描,且操作模式預設為第一模式,則目前掃描到峰值感應點之左邊與下面的感應點的感應量的其中之一大於目前掃描到峰值感應點的感應量者會被不判斷為峰值感應點,因此,於此情況下,鄰近所述峰值感應點的所述多個感應點係為峰值感應點的左邊與下面的感應點。
倘若掃描順序為由下而上逐列地由左而右進行掃描,且操作模式預設為第一模式,則目前掃描到峰值感應點之上面與右邊的感應點的感應量的其中之一大於目前掃描到峰值感應點的感應量者會被不判斷為峰值感應點,因此,於此情況下,鄰近所述峰值感應點的所述多個感應點係為峰值感應點的右邊與上面的感應點。倘若掃描順序為由下而上逐列地由右而左進行掃描,且操作模式預設為第一模式,則目前掃描到峰值感應點之左邊與上面的感應點的感應量的其中之一大於目前掃描到峰值感應點的感應量
者會被不判斷為峰值感應點,因此,於此情況下,鄰近所述峰值感應點的所述多個感應點係為峰值感應點的左邊與上面的感應點。
如同圖7C所示,在步驟S64中,位置(X1,Y1)的峰值感應點會被先掃描到,由於位置(X1,Y1)的峰值感應點右邊的感應點(位置(X2,Y2)的感應點)的感應量大於位置(X1,Y1)的峰值感應點的感應量,因此,將位置(X1,Y1)的峰值感應點不判斷為峰值感應點,而將(X2,Y2)的感應點的峰值感應點判斷為峰值感應點。接著,位置(X3,Y3)的峰值感應點會被掃描到,但位置(X3,Y3)的峰值感應點的右邊與下面的感應點的感應量未大於位置(X3,Y3)的峰值感應點的感應量,故位置(X3,Y3)的峰值感應點不需要被不判斷為峰值感應點。同理可知,位置(X9,Y9)的峰值感應點將被不判斷為峰值感應點,位置(X10,Y10)的感應點的峰值感應點將被判斷為峰值感應點,另外,位置(X5,Y5)與(X7,Y7)的峰值感應點不需要被不判斷為峰值感應點。
請參照圖8A~圖8C,圖8A~圖8C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觸控裝置中之複數個感應點之感應量的示意圖。於圖8A~圖8C的實施例中,操作模式預設為第二模式,特定掃描順序為由上而下逐列地由左而右或由右而左進行掃描,觸控感測器使用圖6的觸控方法,且劃線測試方式係以五個中心間距分別為12、12、12、12與24釐米的銅柱進行對角線劃線。
於圖8A中,位置(X1,Y1)~(X5,Y5)的多個感應點在上述步驟S62中被判斷為峰值感應點,接著,在步驟S63中,觸控感測器依照特定掃描順序進行掃描,將目前掃描到峰值感應點之左上角、右下角、右上角、左下角之感應點強制性地不判斷為峰值感應點。因此,圖8B中當位置(X3,Y3)的峰值感應點會被掃瞄到時,雖然其左下角的感應點(位置(X2,Y2)的感應點)在步驟S62被判斷峰值感應點,但在步驟S63中,圖8B中位置(X2,Y2)的感應點則強
制性地不被判斷為峰值感應點。
在此請注意,由於操作模式預設為第二模式,且掃描順序為由上而下逐列地由左而右進行掃描,因此即使目前掃描到峰值感應點之右下角與左下角的感應點的感應量的其中之一大於目前掃描到峰值感應點的感應量,但步驟S63卻將其目前掃描到峰值感應點之右下角與左下角的感應點強制性地不判斷為峰值感應點,故可能導致最後判斷出來的觸控軌跡會有略微抖動的情況。因此,需要檢視目前掃描到峰值感應點之右下角與左下角的感應點的感應量的其中之一是否大於目前掃描到峰值感應點的感應量,以決定是否將目前的峰值感應點不判斷為峰值感應點與將峰值感應點之右下角與左下角的感應點的感應量大於峰值感應點的感應量的最大者判斷為峰值感應點。如此,將可以有效地改善觸控軌跡略微抖動的情況。
另外一方面,由上可以得知,步驟64中,鄰近所述峰值感應點的所述多個感應點係依據所述特定掃描順序與操作模式係預設為第一或第二模式所決定。
倘若掃描順序為由下而上逐列地由左而右或由右而左進行掃描,且操作模式預設為第二模式,則目前掃描到峰值感應點之右上角與左上角的感應點的感應量的其中之一大於目前掃描到峰值感應點的感應量者會被不判斷為峰值感應點,因此,於此情況下,鄰近所述峰值感應點的所述多個感應點係為峰值感應點的右上角與左上角的感應點。
如同圖8C所示,在步驟S64中,位置(X5,Y5)的峰值感應點會被先掃描到,但位置(X5,Y5)的峰值感應點的右下角與左下角的感應點的感應量未大於位置(X5,Y5)的峰值感應點的感應量,故位置(X5,Y5)的峰值感應點不需要被不判斷為峰值感應點。接著,位置(X4,Y4)的峰值感應點會被掃描到,但位置(X4,Y4)的峰值感應點的右下角與左下角的感應點的感應量未大於位置(X4,Y4)的峰值感應
點的感應量,故位置(X4,Y4)的峰值感應點不需要被不判斷為峰值感應點。然後,當位置(X3,Y3)的峰值感應點會被掃描到時,由於位置(X3,Y3)的峰值感應點左下角的感應點(位置(X2,Y2)的感應點)的感應量大於位置(X3,Y3)的峰值感應點的感應量,因此,將位置(X3,Y3)的峰值感應點不判斷為峰值感應點,而將(X2,Y2)的感應點的峰值感應點判斷為峰值感應點。之後,位置(X1,Y1)的峰值感應點會被掃描到,但位置(X1,Y1)的峰值感應點的右下角與左下角的感應點的感應量未大於位置(X1,Y1)的峰值感應點的感應量,故位置(X1,Y1)的峰值感應點不需要被不判斷為峰值感應點。請接著參照圖9A與圖9B,圖9A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觸控裝置依照前述實施方式呈現垂直劃線的觸控軌跡之示意圖,圖9B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觸控裝置依照前述實施方式呈現對角線劃線的觸控軌跡之示意圖,其中圖9A的操作模式對應為第一模式,而圖9B的操作模式對應為第二模式。由圖9A與9B的觸控軌跡可以得知,圖6的觸控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圖3之觸控方法決定之觸控軌跡有略微抖動的情況。
另外,第一模式適合用於決定劃垂直或水平線的觸控軌跡,而第二模式適合用於決定劃對角線的觸控軌跡。當目前的操作模式不適合用於決定目前觸控軌跡的走向時,需要進一步地切換操作模式,以獲得更精確的觸控軌跡。因此,本發明其他實施例提出了另一種觸控方法,可以檢查目前使用的操作模式是否需要進行切換,以獲得更精確的觸控軌跡。
請參照圖10,圖10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觸控方法的流程圖。圖10的觸控方法包括步驟S91~S97,其中步驟S91~S94與步驟S97與圖6的步驟S61~S63與步驟S65分別相同,故相同的步驟內容將不再贅述。於步驟S95中,觸控感測器依據所述多個峰值感應點的一走向判斷操作模式是否應該進行切換或無須進行切換。若判斷操作模式應該進行切換,則執行步驟S96。若判斷操
作模式無須進行切換,則執行步驟S97。於步驟S96中,將操作模式進行切換,例如從第一模式切換為第二模式,或者從第二模式切換為第一模式。在步驟S96之後,步驟S91~S94會重新被執行,亦即以切換後的操作模式重新地獲得所述多個峰值感應點。值得一提的是,圖10的觸控方法還可以更包括圖3的步驟S34,且步驟S34的執行順序係介於步驟S94與S95之間,總而言之,圖10的觸控方法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
值得說明的是,所述走向可用以判斷觸控軌跡為水平或垂直線或對角線,而第一與第二模式分別適合用以決定水平或垂直線或對角線的觸控軌跡,故可以透過走向來決定是否需要切換操作模式或維持現在的操作模式。當操作模式為第二模式,且走向判斷觸控軌跡為水平或垂直線,則操作模式應切換為第一模式。當操作模式為第一模式,且走向判斷觸控軌跡為對角線,則操作模式應切換為第二模式。當操作模式該第一模式,且走向判斷觸控軌跡為水平或垂直線,則操作模式無須進行切換。當操作模式為第二模式,且走向判斷觸控軌跡為對角線,則操作模式無須進行切換。在此請注意,上述走向的獲得方式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舉凡任何可以判斷觸控軌跡之走向的實現方式皆可以應用於本發明中。
舉例來說,上述走向可以是由所述多個峰值感應的位置計算而獲得之一斜率,斜率可用以決定是否切換操作模式。若斜率較小,則觸控軌跡的走向為水平或垂直線,故操作模式應該切換為第一模式或維持第一模式。若斜率較大,則觸控軌跡的走向為對角線,故操作模式應該切換為第二模式或維持第二模式。
更進一步地說,若所述多個峰值感應點之每一者與其中一者之水平距離總和Dx與垂直距離總和Dy的絕對差值|Dx-Dy|小於特定數值THD,則表示斜率較大,故可判斷操作模式應該切換為第二模式或維持第二模式。若所述多個峰值感應點之每一者與其中
一者之水平位置距離總和Dx與垂直距離總和Dy的絕對差值|Dx-Dy|未小於特定數值THD,則表示斜率較小,故判斷操作模式應該切換為第一模式或維持第一模式。所述多個峰值感應點之每一者與其中一者之水平距離總和Dx與垂直距離總和Dy的計算方式可以如下所述,Dx=(Σ|Xi-Xj|)與Dy=(Σ|Yi-Yj|),其中i不等於j,而i為其中一個峰值感應點的索引值,而j為其他多個峰值感應點的索引值。
在本發明其他實施例中,上述走向亦可以由所述多個峰值感應點之每一者鄰近的多個感應點的感應量來決定,其中所述峰值感應點鄰近的多個感應點係由特定掃描順序決定。當特定掃描順序為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逐列地由左而右進行掃描,則所述峰值感應點鄰近的多個感應點為所述峰值感應點之右邊、右下角與右上角的三個感應點。當特定掃描順序為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逐列地由右而左進行掃描,則所述峰值感應點鄰近的多個感應點為所述峰值感應點之左邊、左下角與左上角的三個感應點。
透過由所述多個峰值感應點之每一者鄰近的多個感應點的感應量來決定走向的其中一種實現方式說明如下,且本發明並不限制於此。當特定掃描順序為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逐列地由左而右進行掃描時,且所述多個峰值感應點之任一者之右邊之感應點的感應量小於所述峰值感應點之右下角或右上角之感應點的感應量,則表示觸控軌跡的走向為對角線,故判斷操作模式切換為第二模式或維持第二模式。當所述多個峰值感應點之每一者之右邊之感應點的感應量大於或等於所述峰值感應點之右下角與右上角之感應點的感應量,則表示觸控軌跡的走向為水平或垂直線,故判斷操作模式切換為第一模式或維持第一模式。
另外,透過由所述多個峰值感應點之每一者鄰近的多個感應點的感應量來決定走向的其中另一種實現方式說明如下,且本發明並不限制於此。當所述多個峰值感應點之右邊之感應點的感應
量小於所述峰值感應點之右下角或右上角之感應點的感應量的數量大於或等於所述多個峰值感應點之右邊之感應點的感應量大於所述峰值感應點之右下角與右上角之感應點的感應量的數量,則表示觸控軌跡的走向為對角線,故操作模式應該切換為第二模式或維持第二模式。當所述多個峰值感應點之右邊之感應點的感應量小於所述峰值感應點之右下角或右上角之感應點的感應量的數量小於所述多個峰值感應點之右邊之感應點的感應量大於所述峰值感應點之右下角與右上角之感應點的感應量的數量,則表示觸控軌跡的走向為水平或垂直線,故操作模式應該切換為第一模式或維持第一模式。
圖11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觸控裝置中之複數個感應點之感應量的示意圖。於圖11的實施例中,操作模式為第一模式,特定掃描順序為由上而下逐列地由左而右進行掃描,觸控感測器使用圖10的觸控方法,且劃線測試方式係以五個中心間距分別為12、12、12、12與24釐米的銅柱進行垂直線劃線。於圖11中,多個峰值感應點之位置分別為(X1,Y1)、(X2,Y2)、(X3,Y3)、(X4,Y4)、(X5,Y5)。
以走向為由所述多個峰值感應的位置計算而獲得之斜率為例進行說明。多個峰值感應點之每一者與其中一者之水平距離總和Dx(Dx=(|X2-X1|+|X3-X1|+|X4-X1|+|X5-X1|)=1+3+5+10)為19,而多個峰值感應點之每一者與其中一者之垂直距離總和Dy(Dy=(|Y2-Y1|+|Y3-Y1|+|Y4-Y1|+|Y5-Y1|)=0+0+0+0)為0。若假設特定數值THD為10,則所述多個峰值感應點之每一者與其中一者之水平距離總和Dx與垂直距離總和Dy的絕對差值|Dx-Dy|(|Dx-Dy|=19)未小於特定數值THD,則表示斜率較小(觸控軌跡的走向為水平或垂直線),故判斷操作模式應該維持第一模式。
另外,以走向由所述多個峰值感應點之每一者鄰近的多個感
應點的感應量來決定為例進行說明。位置為(X1,Y1)之峰值感應點的右邊感應點之感應量(感應量為c1,採用十六進位)大於位置為(X1,Y1)之峰值感應點的右上角與右下角的感應點之感應量(感應量分別為19與2a)。位置為(X2,Y2)之峰值感應點的右邊感應點之感應量(感應量為b4)大於位置為(X2,Y2)之峰值感應點的右上角與右下角的感應點之感應量(感應量分別為15與24)。位置為(X3,Y3)之峰值感應點的右邊感應點之感應量(感應量為a9)大於位置為(X3,Y3)之峰值感應點的右上角與右下角的感應點之感應量(感應量分別為d與27)。位置為(X4,Y4)之峰值感應點的右邊感應點之感應量(感應量為a1)大於位置為(X4,Y4)之峰值感應點的右上角與右下角的感應點之感應量(感應量分別為2與31)。位置為(X5,Y5)之峰值感應點的右邊感應點之感應量(感應量為0)等於位置為(X5,Y5)之峰值感應點的右上角與右下角的感應點之感應量(感應量分別為0與0)。
若採取的規則為:若所述多個峰值感應點之任一者之右邊之感應點的感應量小於所述峰值感應點之右下角或右上角之感應點的感應量,即判斷觸控軌跡的走向為對角線;以及若所述全部多個峰值感應點右邊之感應點的感應量皆大於或等於所述峰值感應點之右下角或右上角之感應點的感應量,即判斷觸控軌跡的走向為水平或垂直線。因此,於上述情況下,觸控感測器判斷操作模式應該維持第一模式。
圖12A與圖12B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觸控裝置中之複數個感應點之感應量的示意圖。於圖12A的實施例中,操作模式預設為第一模式,特定掃描順序為由上而下逐列地由左而右進行掃描,觸控感測器使用圖9的觸控方法,且劃線測試方式係以五個中心間距分別為12、12、12、12與24釐米的銅柱進行對角線劃線。於圖12A中,多個峰值感應點之位置分別為(X1,Y1)、(X2,Y2)、(X3,Y3)、(X4,Y4)。
以走向為由所述多個峰值感應的位置計算而獲得之斜率為例進行說明。多個峰值感應點之每一者與其中一者之水平距離總和Dx(Dx=(|X2-X1|+|X3-X1|+|X4-X1|)=2+5+8)為15,而多個峰值感應點之每一者與其中一者之垂直距離總和Dy(Dy=(|Y2-Y1|+|Y3-Y1|+|Y4-Y1|)=1+3+5)為9。若假設特定數值THD為10,則所述多個峰值感應點之每一者與其中一者之水平距離總和Dx與垂直距離總和Dy的絕對差值|Dx-Dy|(|Dx-Dy|=6)小於特定數值THD,則表示斜率較大(觸控軌跡的走向為對角線),故判斷操作模式應該切換第二模式。
在操作模式切換為第二模式後,如圖12B所示,所獲得之多個峰值感應點之位置分別為(X’1,Y’1)、(X’2,Y’2)、(X’3,Y’3)、(X’4,Y’4)、(X’5,Y’5)。此時,多個峰值感應點之每一者與其中一者之水平距離總和Dx(Dx=(|X’2-X’1|+|X’3-X’1|+|X’4-X’1|+|X’5-X’1|)=2+3+5+8+)為18,而多個峰值感應點之每一者與其中一者之垂直距離總和Dy(Dy=(|Y’2-Y’1|+|Y’3-Y’1|+|Y’4-Y’1|+|Y’5-Y’1|)=1+2+3+5)為11。若假設特定數值THD為10,所述多個峰值感應點之每一者與其中一者之水平距離總和Dx與垂直距離總和Dy的絕對差值|Dx-Dy|(|Dx-Dy|=7)小於特定數值THD,則表示斜率較大(控軌跡的走向為對角線)。因此,觸控感測器將操作模式維持第二模式。
另外,以走向由所述多個峰值感應點之每一者鄰近的多個感應點的感應量來決定為例進行說明。於圖12A中,位置為(X1,Y1)之峰值感應點的右邊感應點之感應量(感應量為26,採用十六進位)小於位置為(X1,Y1)之峰值感應點的右上角與右下角的感應點之感應量的其中之一(感應量分別為b0與0)。位置為(X2,Y2)之峰值感應點的右邊感應點之感應量(感應量為11)小於或等於位置為(X2,Y2)之峰值感應點的右上角與右下角的感應點之感應量的其中之一(感應量分別為b7與0)。位置為(X3,Y3)之峰值感應點的右邊
感應點之感應量(感應量為7c)大於位置為(X3,Y3)之峰值感應點的右上角與右下角的感應點之感應量(感應量分別為34與0)。位置為(X4,Y4)之峰值感應點的右邊感應點之感應量(感應量為b1)大於位置為(X4,Y4)之峰值感應點的右上角與右下角的感應點之感應量(感應量分別為1f與1a)。
若採取的規則為:若所述多個峰值感應點之任一者之右邊之感應點的感應量小於所述峰值感應點之右下角或右上角之感應點的感應量,即判斷觸控軌跡的走向為對角線;以及若所述全部多個峰值感應點右邊之感應點的感應量皆大於或等於所述峰值感應點之右下角或右上角之感應點的感應量,即判斷觸控軌跡的走向為水平或垂直線。因此,於上述情況下,觸控感測器判斷操作模式應該切換為第二模式。
在操作模式切換為第二模式後,如圖12B所示,所獲得之多個峰值感應點之位置分別為(X’1,Y’1)、(X’2,Y’2)、(X’3,Y’3)、(X’4,Y’4)、(X’5,Y’5)。此時,位置為(X’1,Y’1)之峰值感應點的右邊感應點之感應量(感應量為26,採用十六進位)小於或等於位置為(X’1,Y’1)之峰值感應點的右上角與右下角的感應點之感應量的其中之一(感應量分別為b0與0)。位置為(X’2,Y’2)之峰值感應點的右邊感應點之感應量(感應量為11)小於或等於位置為(X’2,Y’2)之峰值感應點的右上角與右下角的感應點之感應量的其中之一(感應量分別為b7與0)。位置為(X’3,Y’3)之峰值感應點的右邊感應點之感應量(感應量為a7)大於位置為(X’3,Y’3)之峰值感應點的右上角與右下角的感應點之感應量(感應量分別為58與0)。位置為(X’4,Y’4)之峰值感應點的右邊感應點之感應量(感應量為7c)大於位置為(X’4,Y’4)之峰值感應點的右上角與右下角的感應點之感應量(感應量分別為34與0)。位置為(X’5,Y’5)之峰值感應點的右邊感應點之感應量(感應量為b1)大於位置為(X’5,Y’5)之峰值感應點的右上角與右下角的感應點之感應量(感應量分別為1f與1a)。
若採取的規則為:若所述多個峰值感應點之任一者之右邊之感應點的感應量小於所述峰值感應點之右下角或右上角之感應點的感應量,即判斷觸控軌跡的走向為對角線;以及若所述全部多個峰值感應點右邊之感應點的感應量皆大於或等於所述峰值感應點之右下角或右上角之感應點的感應量,即判斷觸控軌跡的走向為水平或垂直線。因此,於上述情況下,觸控感測器判斷操作模式維持第二模式。
圖13A與圖13B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觸控裝置中之複數個感應點之感應量的示意圖。於圖13A的實施例中,操作模式預設為第一模式,特定掃描順序為由上而下逐列地由左而右進行掃描,觸控感測器使用圖9的觸控方法,且劃線測試方式係以五個中心間距分別為12、12、12、12與24釐米的銅柱進行垂直線劃線。
於圖13A中,觸控裝置係用兩顆以上的晶片(亦即有兩個以上的觸控感測器)來處理不同區域的感應點,因此,在儲存單元中會儲存有主區的多個感應點之感應量與從屬區的多個感應點之感應量,其中主區除了儲存有主晶片處理的多個感應點之感應量之外,還配置有部份區儲存部份從屬區的感應量,以讓主區晶片能夠順利判斷峰值感應點,而從屬區儲存有從屬晶片處理的多個感應點之感應量。於圖13A的實施例中,主區中多個峰值感應點之位置分別為(X1,Y1)、(X2,Y2)、(X3,Y3)、(X4,Y4),而從屬區中多個峰值感應點之位置分別為(X’1,Y’1)、(X’2,Y’2)、(X’3,Y’3)。
由於部份區難以界定特定數值THD的大小,故使用走向為由所述多個峰值感應的位置計算而獲得之斜率的作法可能導致垂直線被融合,造成誤判。另外,在主區中,對角線劃線的角度若不大,可能會造成所述多個峰值感應點之每一者與其中一者之水平距離總和Dx與垂直距離總和Dy的絕對差值|Dx-Dy|未小於特定數值THD,導致對角線被融合,或者,主區只有一個峰值感應點,
而導致無法判斷觸控軌跡。
以走向為由所述多個峰值感應的位置計算而獲得之斜率為例進行說明。於圖13A中,主區的多個峰值感應點之每一者與其中一者之水平距離總和Dx(Dx=(|X2-X1|+|X3-X1|+|X4-X1|)=2+3+5)為10,而主區的多個峰值感應點之每一者與其中一者之垂直距離總和Dy(Dy=(|Y2-Y1|+|Y3-Y1|+|Y4-Y1|)=0+0+0)為0。若假設特定數值THD為11,則主區的所述多個峰值感應點之每一者與其中一者之水平距離總和Dx與垂直距離總和Dy的絕對差值|Dx-Dy|(|Dx-Dy|=10)小於特定數值THD,則表示觸控軌跡的走向被誤判斷為對角線,故主晶片會錯誤地將操作模式切換第二模式。
另外,於圖13A中,從屬區的多個峰值感應點之每一者與其中一者之水平距離總和Dx(Dx=(|X’2-X’1|+|X’3-X’1|)=2+6)為8,而從屬區的多個峰值感應點之每一者與其中一者之垂直距離總和Dy(Dy=(|Y’2-Y’1|+|Y’3-Y’1|)=0+1)為1。若假設特定數值THD為11,則從屬區的所述多個峰值感應點之每一者與其中一者之水平距離總和Dx與垂直距離總和Dy的絕對差值|Dx-Dy|(|Dx-Dy|=7)小於特定數值THD,則表示觸控軌跡的走向被誤判斷為對角線,故從屬晶片會錯誤地將操作模式切換第二模式。
在操作模式切換為第二模式後,如圖13B所示,主區所獲得之峰值感應點之位置為(X”1,Y”1),而從屬區所獲得之峰值感應點之位置(X'''1,Y'''1)、(X'''2,Y'''2)。由於主區的峰值感應點數目不夠,故主晶片將無法判斷觸控軌跡。另外,由於從屬晶片會錯誤地將觸控軌跡判斷為對角線劃線。整體來說,主晶片與從屬晶片將無法順利得到垂直線劃線的觸控軌跡。
於觸控裝置用兩顆以上的晶片來處理不同區域的感應點的情況下,較佳地,本發明實施例建議使用走向由所述多個峰值感應點之每一者鄰近的多個感應點的感應量來決定的方式來判斷操作模式是否應該切換或維持。
以走向由所述多個峰值感應點之每一者鄰近的多個感應點的感應量來決定為例進行說明。如圖13A所示,主區中位置為(X1,Y1)之峰值感應點的右邊感應點之感應量(感應量為9d,採用十六進位)大於位置為(X1,Y1)之峰值感應點的右上角與右下角的感應點之感應量(感應量分別為62與0)。主區中位置為(X2,Y2)之峰值感應點的右邊感應點之感應量(感應量為91)大於位置為(X2,Y2)之峰值感應點的右上角與右下角的感應點之感應量(感應量分別為66與0)。主區中位置為(X3,Y3)之峰值感應點的右邊感應點之感應量(感應量為86)大於位置為(X3,Y3)之峰值感應點的右上角與右下角的感應點之感應量(感應量分別為60與0)。主區中位置為(X4,Y4)之峰值感應點的右邊、右上角與右下角不具有感應點,故無須進行比較。
若採取的規則為:若所述多個峰值感應點之任一者之右邊之感應點的感應量小於所述峰值感應點之右下角或右上角之感應點的感應量,即判斷觸控軌跡的走向為對角線;以及若所述全部多個峰值感應點右邊之感應點的感應量皆大於或等於所述峰值感應點之右下角或右上角之感應點的感應量,即判斷觸控軌跡的走向為水平或垂直線。因此,於上述情況下,主晶片會將操作模式維持第一模式。
如圖13A所示,從屬區中位置為(X’1,Y’1)之峰值感應點的右邊感應點之感應量(感應量為86,採用十六進位)大於位置為(X’1,Y’1)之峰值感應點的右上角與右下角的感應點之感應量(感應量分別為60與0)。從屬區中位置為(X’2,Y’2)之峰值感應點的右邊感應點之感應量(感應量為81)大於位置為(X’2,Y’2)之峰值感應點的右上角與右下角的感應點之感應量(感應量分別為66與0)。從屬區中位置為(X’3,Y’3)之峰值感應點的右邊感應點之感應量(感應量為90)大於位置為(X’3,Y’3)之峰值感應點的右上角與右下角的感應點之感應量(感應量分別為0與81)。
若採取的規則為:若所述多個峰值感應點之任一者之右邊之感應點的感應量小於所述峰值感應點之右下角或右上角之感應點的感應量,即判斷觸控軌跡的走向為對角線;以及若所述全部多個峰值感應點右邊之感應點的感應量皆大於或等於所述峰值感應點之右下角或右上角之感應點的感應量,即判斷觸控軌跡的走向為水平或垂直線。因此,於上述情況下,從屬晶片會判斷操作模式應該維持第一模式。
然後主晶片與從屬晶片將部份區與從屬區重複處的峰值感應點融合(即部份區中位置(X3,Y3)與(X4,Y4)的峰值感應點會分別與從屬區中位置(X’1,Y’1)與(X’2,Y’2)的峰值感應點合併),且融合後剩下五個峰值感應點(圖13A未繪示融合後的結果),以藉此根據多個峰值感應點正確地決定出垂直劃線的觸控軌跡。
圖14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觸控方法的流程圖。圖14的觸控方法包括步驟S121~S125,其中步驟S121、S122與圖3的步驟S31、S32相同,而步驟S123~S125與圖10的步驟S905~S907相同,因此相同的內容便不再贅述。由圖14可以得知,於本發明實施例中,依據走向來判斷操作模式是否需要進行切換或維持的步驟可以與上述任何判斷峰值感應點的作法進行結合。
綜合以上所述,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觸控方法及其觸控裝置可以更有效且更精準地判斷出使用者觸碰觸控裝置所畫出的觸控軌跡,且進一步地可以防止觸控裝置誤將面積較大的單根手指拆為兩根手指,或者是防止觸控裝置誤將兩根手指誤判為面積較大的單根手指。另外一方面,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觸控方法及其觸控裝置能夠的複雜度不高,故成本與實現難度皆不會太高。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最佳之具體實施例,惟本發明之特徵並不侷限於此,任何熟悉該項技藝者在本發明之領域內,可輕易思及之變化或修飾,皆可涵蓋在以下本案之專利範圍。
S31~S35‧‧‧步驟
Claims (28)
- 一種觸控方法,用以執行於一觸控裝置,其中該觸控裝置包括一觸控感應單元,該觸控感應單元具有由複數條感應線構成的複數個感應點,且該觸控方法包括:步驟A:以一特定掃描順序將感應量大於一感應臨界值之該些感應點與其鄰近之複數個感應點的感應量相比較,來判斷是否將感應量大於該感應臨界值之感應點判斷為一峰值感應點,其中該鄰近的複數個感應點係由一操作模式所決定,且該操作模式為一第一模式或一第二模式;步驟B:若感應量大於該感應臨界值之感應點判斷為該峰值感應點,則鄰近該峰值感應點的該些感應點將不判斷為該峰值感應點,其中鄰近該峰值感應點的該些感應點係由該操作模式所決定;以及步驟C:根據各該峰值感應點的位置決定一觸控軌跡。
-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觸控方法,其中於該步驟A之前,更包括:步驟D:以該特定掃描順序取得各該感應點的感應量,並找出感應量大於該感應臨界值的該些感應點。
-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觸控方法,其中於該步驟B中,若該操作模式為該第一模式,則鄰近該峰值感應點的該些感應點為該峰值感應點之上面、下面、左邊、右邊的四個感應點;若該操作模式為該第二模式,則鄰近該峰值感應點的該些感應點為該峰值感應點之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的四個感應點。
-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觸控方法,其中於步驟A中,當該操作模式為該第一模式,與感應量大於該感應臨界值之該感應點鄰近的該些感應點為該感應點之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的四個感應點;且當該操作模式為該第二模式,與該感應量大於該感應臨界值之該感應點鄰近的該些感應點為該感應點 之上面、下面、左邊、右邊的四個感應點。
-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觸控方法,其中於該步驟B之後,更包括:步驟E:以該特定掃描順序判斷鄰近該些峰值感應點之該些感應點其中之一的感應量是否大於該峰值感應點的感應量,其中鄰近該峰值感應點的該些感應點係依據該特定掃描順序與該操作模式係預設為該第一或第二模式決定;以及步驟F:若鄰近該峰值感應點的該些感應點其中之一的感應量大於該峰值感應點的感應量,則將該峰值感應點不判斷為該峰值感應點,而將鄰近該峰值感應點的該些感應點之感應量的最大者判斷為該峰值感應點。
- 如請求項第5項所述之觸控方法,其中於步驟E中,當該特定掃描順序為由上而下逐列地由左而右進行掃描,且該操作模式預設為該第一模式時,則鄰近該峰值感應點的該些感應點為該峰值感應點之右邊與下面的兩個感應點;當該特定掃描順序為由上而下逐列地由左而右進行掃描,且該操作模式預設為該第二模式時,則鄰近該峰值感應點的該些感應點為該峰值感應點之右下角與左下角的兩個感應點。
- 如請求項第3項所述之觸控方法,其中該第一模式適用於決定一水平或垂直線的該觸控軌跡,而該第二模式適用於決定一對角線的該觸控軌跡,且於步驟B之後,該觸控方法更包括:步驟I:依據該些峰值感應點的一走向判斷該操作模式是否應該進行切換或無須進行切換,其中該走向用以判斷該觸控軌跡為該水平或垂直線或該對角線,當該操作模式為該第二模式,且該走向判斷該觸控軌跡為該水平或垂直線,則該操作模式應切換為該第一模式,當該操作模式為該第一模式,且該走向判斷該觸控軌跡為該對角線,則該操作模式應切換為該第二模式,當該操作模式為該第一模式,且 該走向判斷該觸控軌跡為該水平或垂直線,則該操作模式無須進行切換,當該操作模式為該第二模式,且該走向判斷該觸控軌跡為該對角線,則該操作模式無須進行切換;以及步驟J:若判斷該操作模式應該進行切換,則對應地將該操作模式進行切換,並重新執步驟A、B。
- 如請求項第7項所述之觸控方法,其中該走向為由該些峰值感應點的該些位置計算而獲得之一斜率,且依照該斜率決定是否切換該操作模式。
- 如請求項第8項所述之觸控方法,其中若該些峰值感應點之每一者與其中一者之一水平距離總和與一垂直距離總和的一絕對差值小於一特定數值,則該走向判斷該觸控軌跡為該對角線,且該操作模式應該切換為該第二模式或維持該第二模式;若該些峰值感應點之每一者與其中一者之該水平位置距離總和與該垂直距離總和的該絕對差值大於或等於該特定數值,則該走向判斷該觸控軌跡為該水平或垂直線,且該操作模式應該切換為該第一模式或維持該第一模式。
- 如請求項第7項所述之觸控方法,其中該走向係由鄰近該峰值感應點之該些感應點的感應量來決定,其中鄰近該峰值感應點的該些感應點係由該特定掃描順序決定。
- 如請求項第10項所述之觸控方法,其中當該特定掃描順序為由上而下逐列地由左而右進行掃描,則該峰值感應點鄰近的該些感應點為該峰值感應點之右邊、右下角與右上角的三個感應點。
- 如請求項第11項所述之觸控方法,其中當該些峰值感應點之任一者之右邊之該感應點的感應量小於該峰值感應點之右下角或右上角之該感應點的感應量時,則該走向判斷該觸控軌跡為該對角線,且該操作模式應該切換為該第二模式或維持該第 二模式;當該些峰值感應點之每一者之右邊之該感應點的感應量大於或等於該峰值感應點之右下角與右上角之該感應點的感應量時,則該走向判斷該觸控軌跡為該水平或垂直線,且該操作模式應該切換為該第一模式或維持該第一模式。
- 如請求項第11項所述之觸控方法,其中當該些峰值感應點之右邊之該感應點的感應量小於該峰值感應點之右下角或右上角之該感應點的感應量的數量大於或等於該些峰值感應點之右邊之該感應點的感應量大於或等於該峰值感應點之右下角與右上角之該感應點的感應量的數量時,則該走向判斷該觸控軌跡為該對角線,且該操作模式應該切換為該第二模式或維持該第二模式;當該些峰值感應點之右邊之該感應點的感應量小於該峰值感應點之右下角或右上角之該感應點的感應量的數量小於該些峰值感應點之右邊之該感應點的感應量大於或等於該峰值感應點之右下角與右上角之該感應點的感應量的數量時,則該走向判斷該觸控軌跡為該水平或垂直線,且該操作模式應該切換為該第一模式或維持該第一模式。
- 一種觸控方法,用以執行於一觸控裝置,其中該觸控裝置包括一觸控感應單元,該觸控感應單元具有由複數條感應線構成的複數個感應點,且該觸控方法包括:步驟A:以一特定掃描順序將感應量大於一感應臨界值之該些感應點與其鄰近之複數個感應點的感應量相比較,來判斷是否將感應量大於該感應臨界值之感應點判斷為一峰值感應點,其中該鄰近的複數個感應點係由一操作模式所決定,且該操作模式為一第一模式或一第二模式;步驟B:依據該些峰值感應點的一走向判斷該操作模式是否應該進行切換或無須進行切換;步驟C:若判斷該操作模式應該進行切換,則對應地將該操作模式進行切換,並重新執行步驟A~C;以及 步驟D:根據各該峰值感應點的位置決定一觸控軌跡。
- 如請求項第14項所述之觸控方法,其中於步驟B之前,且於步驟A之後,更包括:步驟E:若感應量大於該感應臨界值之感應點判斷為該峰值感應點,則鄰近該峰值感應點的該些感應點將不判斷為該些峰值感應點,其中鄰近該峰值感應點的該些感應點係由該操作模式所決定。
- 如請求項第14項所述之觸控方法,其中於該步驟A之前,更包括:步驟F:以該特定掃描順序取得各該感應點的感應量,並找出感應量大於該感應臨界值的該些感應點。
- 如請求項第15項所述之觸控方法,其中於該步驟E中,若該操作模式為該第一模式,則鄰近該峰值感應點的該些感應點為該峰值感應點之上面、下面、左邊、右邊的四個感應點;若該操作模式為該第二模式,則鄰近該峰值感應點的該些感應點為該峰值感應點之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的四個感應點。
- 如請求項第14項所述之觸控方法,其中於步驟A中,當該操作模式為該第一模式時,與感應量大於該感應臨界值之該感應點鄰近的該些感應點為該感應量大於該感應臨界值的該感應點之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的四個感應點;且當該操作模式為該第二模式與該感應量大於該感應臨界值之該感應點鄰近的該些感應點為該感應量大於該感應臨界值的該感應點之上面、下面、左邊、右邊的四個感應點。
- 如請求項第15項所述之觸控方法,其中於步驟E之後,以及於步驟B之前,更包括:步驟G:以該特定掃描順序判斷鄰近該些峰值感應點的該些感應點其中之一的感應量是否大於該峰值感應點的感應量, 其中鄰近該峰值感應點的該些感應點係依據該特定掃描順序與該操作模式係預設為該第一或第二模式決定;步驟H:若鄰近該峰值感應點的該些感應點其中之一的感應量大於該峰值感應點的感應量,則將該峰值感應點不判斷為該峰值感應點,而將鄰近該峰值感應點的該些感應點之感應量的最大者判斷為該峰值感應點。
- 如請求項第19項所述之觸控方法,其中於步驟G中,當該特定掃描順序為由左而右,且該操作模式預設為該第一模式時,則鄰近該峰值感應點的該些感應點為該峰值感應點之右邊與下面的兩個感應點;當該特定掃描順序為由上而下逐列地由左而右進行掃描,且該操作模式預設為該第二模式時,則鄰近該峰值感應點的該些感應點為該峰值感應點之右下角與左下角的兩個感應點。
- 如請求項第14至20項其中之一所述之觸控方法,其中該走向用以判斷該觸控軌跡為該水平或垂直線或該對角線,當該操作模式為該第二模式,且該走向判斷該觸控軌跡為該水平或垂直線,則該操作模式應切換為該第一模式,當該操作模式為該第一模式,且該走向判斷該觸控軌跡為該對角線,則該操作模式應切換為該第二模式,當該操作模式為該第一模式,且該走向判斷該觸控軌跡為該水平或垂直線,則該操作模式無須進行切換,當該操作模式為該第二模式,且該走向判斷該觸控軌跡為該對角線,則該操作模式無須進行切換。
- 如請求項第21項所述之觸控方法,其中該走向為由該些峰值感應點的該些位置計算而獲得之一斜率,且依照該斜率決定是否切換該操作模式。
- 如請求項第22項所述之觸控方法,其中若該些峰值感應點之每一者與其中一者之一水平距離總和與一垂直距離總和的一絕對差值小於一特定數值,則該走向判斷該觸控軌跡為該對角 線,且該操作模式應該切換為該第二模式或維持該第二模式;若該些峰值感應點之每一者與其中一者之該水平位置距離總和與該垂直距離總和的該絕對差值大於或等於該特定數值,則該走向判斷該觸控軌跡為該水平或垂直線,且該操作模式應該切換為該第一模式或維持該第一模式。
- 如請求項第21項所述之觸控方法,其中該走向係由該些峰值感應點之每一者鄰近的該些感應點的感應量來決定,其中該峰值感應點鄰近的該些感應點係由該特定掃描順序決定。
- 如請求項第24項所述之觸控方法,其中當該特定掃描順序為由左而右,則該峰值感應點鄰近的該些感應點為該峰值感應點之右邊、右下角與右上角的三個感應點。
- 如請求項第25項所述之觸控方法,其中當該些峰值感應點之任一者之右邊之該感應點的感應量小於該峰值感應點之右下角或右上角之該感應點的感應量,則該走向判斷該觸控軌跡為該對角線,且該操作模式應該切換為該第二模式或維持該第二模式;當該些峰值感應點之每一者之右邊之該感應點的感應量大於或等於該峰值感應點之右下角與右上角之該感應點的感應量,則該走向判斷該觸控軌跡為該水平或垂直線,且該操作模式應該切換為該第一模式或維持該第一模式。
- 如請求項第25項所述之觸控方法,其中當該些峰值感應點之右邊之該感應點的感應量小於該峰值感應點之右下角或右上角之該感應點的感應量的數量大於或等於該些峰值感應點之右邊之該感應點的感應量大於或等於該峰值感應點之右下角與右上角之該感應點的感應量的數量時,則該走向判斷該觸控軌跡為該對角線,且該操作模式應該切換為該第二模式或維持該第二模式;當該些峰值感應點之右邊之該感應點的感應量小於該峰值感應點之右下角或右上角之該感應點的感應量的數量小於該些峰值感應點之右邊之該感應點的感應量大於或等 於該峰值感應點之右下角與右上角之該感應點的感應量的數量時,則該走向判斷該觸控軌跡為該水平或垂直線,且該操作模式應該切換為該第一模式或維持該第一模式。
- 一種觸控裝置,包括:一觸控感應單元,具有複數條感應線,且該複數條感應線構成複數個感應點;以及一觸控感測器,用以獲得該些感應點的多個感應量,其中該觸控感測器包括一個或多個電路用以執行:步驟A:以一特定掃描順序將感應量大於一感應臨界值之該些感應點與其鄰近之複數個感應點的感應量相比較,來判斷是否將感應量大於該感應臨界值之感應點判斷為一峰值感應點,其中該鄰近的複數個感應點係由一操作模式所決定,且該操作模式為一第一模式或一第二模式;步驟B:依據該些峰值感應點的一走向判斷該操作模式是否應該進行切換或無須進行切換;步驟C:若判斷該操作模式應該進行切換,則對應地將該操作模式進行切換,並重新執行步驟A~C;以及步驟D:根據各該峰值感應點的位置決定一觸控軌跡。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3118281A TWI528242B (zh) | 2013-12-04 | 2014-05-26 | 觸控方法及其觸控裝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2144372 | 2013-12-04 | ||
TW103118281A TWI528242B (zh) | 2013-12-04 | 2014-05-26 | 觸控方法及其觸控裝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523371A TW201523371A (zh) | 2015-06-16 |
TWI528242B true TWI528242B (zh) | 2016-04-01 |
Family
ID=533490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3118281A TWI528242B (zh) | 2013-12-04 | 2014-05-26 | 觸控方法及其觸控裝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702259A (zh) |
TW (1) | TWI528242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692777B2 (en) * | 2008-02-08 | 2014-04-08 | Apple Inc. | Method for rapidly testing capacitance sensing array fault conditions using a floating conductor |
CN101719031A (zh) * | 2008-10-09 | 2010-06-02 | 义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面板的扫描方法 |
CN102645987A (zh) * | 2011-02-16 | 2012-08-22 | 联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拖曳手势判断方法、触控感应控制芯片及触控系统 |
TWI448934B (zh) * | 2011-03-21 | 2014-08-11 | Au Optronics Corp | 觸碰點的判斷方法 |
CN102968238B (zh) * | 2012-12-03 | 2015-11-18 | 旭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提高触控坐标轨迹线性度的方法 |
-
2014
- 2014-05-26 TW TW103118281A patent/TWI528242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4-05-28 CN CN201410232695.6A patent/CN104702259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702259A (zh) | 2015-06-10 |
TW201523371A (zh) | 2015-06-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470903B1 (ko) | 터치 스크린 제어 장치 및 그의 제어 방법 | |
US20150109242A1 (en) | Method, device and mobile terminal for three-dimensional operation control of a touch screen | |
US20150301642A1 (en) | Projected Capacitive Touch with Force Detection | |
TWI437480B (zh) | 手掌忽視的裝置及方法 | |
US20090225055A1 (en) | Operational direction detecting device | |
JP2005202527A (ja) | 入力装置およびユーザー認証方法 | |
EP2904479B1 (en) | Touch sensors and touch sensing methods | |
WO2014002316A1 (ja) | 操作装置 | |
US20110148804A1 (en) | Multi-touch Command Detecting Method for Surface Capacitive Touch Panel | |
US10795493B2 (en) | Palm touch detection in a touch screen device having a floating ground or a thin touch panel | |
TWI564817B (zh) | 組合式感應之指紋辨識裝置及方法 | |
US10318785B2 (en) | Creation of virtual intersection points on a touchscreen to permit static, non swiping fingerprint user authentication | |
TWI552041B (zh) | 觸控面板及其感測方法 | |
US20120154325A1 (en) | Touchscreen panel | |
TWI528242B (zh) | 觸控方法及其觸控裝置 | |
US20120287078A1 (en) | Multi-touch detection method and device thereof | |
CN105224152A (zh) | 具有接近感应功能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及其扫描方法 | |
CN104346094A (zh) | 显示处理方法和显示处理设备 | |
US20190243489A1 (en) | Touch Panel, Touch Method of the Same, and Touch Apparatus | |
CN108268163A (zh) | 在触摸屏设备中用槽分析确定单个手指的细长接触的发生 | |
TWI490766B (zh) | 未共地物件識別方法 | |
CN110134269A (zh) | 通过环状触摸岛验证多指触摸检测的电子设备及相关方法 | |
WO2014002315A1 (ja) | 操作装置 | |
TWI521445B (zh) | Touch device and its touch track detection method | |
JP6244034B2 (ja) | 入力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